水稻重大病虫害

2024-05-11

水稻重大病虫害(共12篇)

水稻重大病虫害 篇1

近年来, 广东省水稻病虫发生较重, 尤其是两迁害虫 (稻纵卷叶螟、稻飞虱) 连续偏重至大发生, 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兴宁市是全国水稻生产先进县, 年水稻种植面积44 333 hm2, 2010年以来连续多年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发生都偏重, 造成的损失较大。为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 保障水稻生产安全, 兴宁市建立了水稻病虫综合防控示范区, 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害发生,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1 水稻主要病虫的发生情况

2013年水稻病虫害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三化螟、稻瘟病等, 属中等偏重发生。全年病虫发生面积12.8万hm2:三化螟中等偏重发生, 局部重发生, 发生面积4.37万hm2。早造盛发期、防治适期分别为6月1日左右、6月6—10日。晚造第1次盛发期、防治适期分别为9月7日左右、9月14—16日。第2次盛发期、防治适期分别为9月13日左右、9月20—22日;稻飞虱中等偏重发生, 全年发生面积40 666 hm2, 早造田间虫量较高, 虫口密度增长快, 若虫盛孵高峰期在5月下旬, 防治适期在5月28—30日。晚造稻飞虱发生早, 发生重, 虫量上升快, 褐飞虱比例高, 8月中旬进行防治;稻纵卷叶螟中等发生, 全年发生面积13 666 hm2次, 坚持挑治2、4、5代, 狠抓3、6代主害代原则, 早造防治适期在6月6—10日, 晚造防治适期在9月1—3日;纹枯病中等发生, 发生面积26 666 hm2;稻瘟病主要发生在病区、感病品种种植区, 发生面积3 333 hm2。

2 主要防控措施

2.1 成立机构, 组织队伍, 明确分工, 确保综防示范工作顺利进行

一是成立了由主管领导、测报站、种植业股人员和示范镇、街道农业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指导小组;二是分工明确, 落实责任, 市农业局科教股负责开展示范区的农民技术员、村干部、示范户的技术培训工作, 每7 d深入田间调查1次, 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 在病虫害发生和控制的关键时期, 研究和制定防治对策, 指导实施[1,2]。由各镇、街道农业部门负责示范区内农户的宣传发动工作, 传递农业科技信息, 把病虫发生与防治信息资料发放到各家各户。

2.2 建立防治专业队开展专业化防治

进一步组建和完善专业防治队, 在2007年建立了8支防治专业队 (叶塘、兴田、龙田、福兴、泥坡、大坪、水口、黄坡) 的基础上, 2008年在核心示范区刁坊郑江村再建立一支防治专业队, 目前共有专业队9支、队员220人。配备40台电动喷雾器、60台机动喷雾喷粉器、60件防护服, 建立了防控器械室并储备了应急农药。

开展专业防治:早晚两造在示范区组织专业队开展专业防治, 如早造在兴田街道一联村、刁坊郑江村开展专业防控, 晚造在福兴街道梅子村开展由各镇、街道农业部门负责人、示范区群众超过130人参加专业防治现场会, 并由兴宁电视台拍摄了《水稻病虫绿色防控》专题栏目, 起到了很好的宣传示范效果。共开展专业防治面积566.7 hm2。

2.3 认真细致, 做好病虫调查监测工作

示范区由专人每周负责系统调查掌握水稻重大病虫发生消长规律, 在水稻早、晚造病虫害发生为害期间, 测报站、种植业股和各镇、街道农业干部到示范区水稻田进行全面调查, 掌握病虫害和天敌发生动态, 及时、准确发出病虫情报, 提出病虫害防治适期, 分类指导防治[3]。

2.4 开展技术宣传和培训

一是举办培训班, 根据省、市的要求和利用兴宁市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时机, 结合农事季节进行了相关技术培训, 包括良种选用、肥水管理、病虫发生规律、农药安全使用、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及新农药使用技术等方面内容。二是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如利用报纸、电视台、资料等途径, 在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及时将病虫防治信息传递给农户, 将综合防治技术告之广大农民, 使农民充分掌握病虫综防技术, 做到适时施药, 降低防治成本[4,5]。

2.5 认真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

(1) 化学防治:水稻移植前3 d, 根据病虫情况, 选用对口农药, 施用“送嫁药”, 确保无病虫壮秧进入本田。抛插秧后5~8 d结合追肥, 选用除草剂防除稻田杂草, 如丁苄、二氯苄等。稻飞虱虫口密度1 500头/百株, 选用剿飞、神约等防治;在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卵孵高峰期, 选用金碗、杀螟2 000粉剂等防治;防治穗颈瘟, 在破口期, 选用三环唑、瘟博克等防治。防治稻纹枯病, 首先注意清理菌源, 其次发病率30%时, 选用井冈霉素、纹霉清等防治[6]。为灭鼠, 选用杀鼠醚、敌鼠钠盐等配制毒谷。

(2) 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抗病虫良种, 培育无病虫壮苗;二是采取抛秧, 适当密植, 统一栽培品种、统一熟期减少桥梁田;三是适期施肥, 增施磷、钾肥, 控制氮肥;四是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如浅灌, 及时露晒田, 适时犁耙田, 清除稻田菌核, 人工摘除秧田螟虫卵块秧。

(3) 保护利用天敌:抛插秧后30 d内不施用杀虫剂, 早稻收割后田埂留草把, 每3 m放置1把, 创造适宜天敌度夏的环境, 为有益生物创造良好的繁殖生境。

3 取得的效益

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 示范区内年减少使用农药1~2次, 农药使用量减少30%, 减少了农药污染和残留, 稻米达到无公害标准, 示范区内水稻病虫害总损失率为2.431%, 挽回稻谷损失562.5 kg/hm2。同时示范区农民技术员和村干部农户通过接受技术培训, 掌握和使用水稻病虫综防技术, 为粮食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铁桥, 唐春生.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探讨和实践[J].农家之友:理论版, 2009 (1) :33-36.

[2]李文鞠.蚌埠市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5) :167-168.

[3]许焕明.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探讨和实践[J].广西植保, 2011 (2) :26-28.

[4]罗国宾.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 2012 (11) :81.

[5]尹德云.试论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 2010 (29) :300.

[6]何秀梅.浅谈水稻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33) :271, 260.

[7]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文摘, 2007 (6) :20-22.

水稻重大病虫害 篇2

该项技术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保护天敌、合理使用农药,降低防治成本,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危害,提高稻谷产量和品质,是一套较完善的水稻病虫综合防治体系。

一、适宜区域:适宜在我省水稻种植主产区推广应用。

二、技术要点:

1、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搞好品种搭配,要避免单一品种大面积连片和多年同地种植,特别要重视优质米品种的合理搭配,保持品种抗病性。

2、适时早播,培育壮秧,增强水稻自身的抗逆能力。

3、科学管理,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减轻发病率。可采取秋季深翻、干湿交替灌溉、科学施肥等方法。

4、病害防治,稻瘟病,总体防治策略是早抓叶瘟,狠治穗瘟,在控制叶瘟大流行的基础上,于始穗期施一次药,易感病品种在齐穗期再施一次药。用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用60~80ppm药液喷雾,每亩喷药液量50~75公斤,喷施两次;纹枯病,从发病率达20%左右开始施药,视气候与病情变化而定,一般间隔10天左右喷一次药,通常喷药两次。用5%井冈霉素可溶性粉100~150克或5%水剂100~150毫升兑水75~100公斤重点喷于水稻秧苗的中下部,也可兑水400公斤进行泼浇。立枯病,可用3%科生霉素可湿性粉剂,600~900倍液,喷施两次,每隔7天喷施一次。

5、虫害防治:二化螟,采用佳多频振灯诱杀二化螟的成虫,每盏灯控制面积30亩,安装时间从6月末开始,至7月末结束。采用性诱剂诱杀二化螟成虫,每公顷设20个诱杀盆。6月末至7月初,在二化螟孵化高峰2~3天,开始药剂防治。采用Bt杀虫剂防治,施药时间应比化学杀虫剂要提前2~3天,以卵孵化盛期至1龄幼虫期施用效果最好。稻水象甲,生态防治,在泡田灌水时,使土内越冬成虫和幼虫浮于水面,捞出销毁。或者用甜物诱杀。在成虫发生期,用糖醋酒液草把诱捕成虫3~4天,早晚将捕到的成虫收集销毁,并于插秧后7~10天排水建立浅水层,减少成虫产卵率。药剂防治:每亩用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2~4克,兑水50公斤对稻苗喷雾即可。此药在防治稻水象甲的同时,还可防治潜叶蝇、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负泥虫、稻蝗等水田常见害虫。

6、稻鸭共育技术:采用大棚旱育苗,每亩可放养12只鸭,3只公鸭,9只母鸭。鸭子既可除草、防虫,还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

三、注意事项:

切实搞好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 篇3

麦田主要发生的病虫害有小麦吸浆虫、小麦红蜘蛛、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小麦穗蚜或者出现多种病虫害同时发生的情况。其中当前发生危害重、急需防治的病虫害有两种,即小麦吸浆虫和红蜘蛛。

1.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其危害就是吸食正在灌浆的小麦汁液,使麦粒变秕,甚至成空壳,轻者减产,重者绝收。由于该虫小、危害荫蔽、施药方法不当等因素,虽连年防治,但仍未根治,仍存在严重减产现象。据县农业局人员调查,样方(10×10×20立方米)最高虫量达420头,远超过每样方2头的防治指标,因此必须抓住当前防治的最佳时期搞好防治。防治方法:每667平方米用3%辛硫磷颗粒剂3千克对细土25千克搅拌均匀,制成毒土,顺麦垄撒于土表,然后浇水。

2.小麦红蜘蛛: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受害叶片出现黄白斑点,麦株矮小,重者干枯死亡。目前该虫已进入发生危害盛期,田间最高一尺行长有虫400余头。防治方法:每667平方米用1.8%阿维菌素乳油10毫升或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3.小麦条锈病:该病突发性强、蔓延速度快,一旦暴发将会造成巨大损失,鉴于我省南部部分县区已发生条锈病和近期气候条件适宜,该病很有可能跨区域传入我县麦田,因此,要做好预防工作。药剂可选用粉锈宁、禾果利等,也可结合红蜘蛛防治,实行一喷两防。

4.赤霉病:主要危害小麦穗部,造成枯死、白穗。小麦扬花期病菌侵入危害最重。预防措施: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若有3天以上连续阴雨天气,病害就可能严重发生,这时就必须进行防治,每667平方米用80%多菌灵超微粉50克或40%多菌靈胶悬剂150毫升兑水40千克,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遇喷药后下雨,则需雨后补喷。

5.小麦穗蚜:该虫害常年发生严重,高峰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当百穗蚜量超过500头时,应立即用药剂防治,每667平方米用50%抗蚜威WP10克或10%吡虫啉1000倍液或菊酯类农药对水喷雾。

水稻重大病虫害 篇4

1 强化组织领导

2014年4月17日四川省农业厅在泸县举办了全省水稻带药移栽现场培训, 对全省水稻病虫防控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7月四川省农业厅下发了水稻穗期病虫防控紧急通知, 省植保站分别在3月和5月制定并印发了水稻播栽期病虫防控技术方案, 要求各地切实加强水稻病虫防控工作, 将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确保水稻生产安全。

2 强化监测预警

2014年5月初省植保站即启动了大春作物重大病虫值班和周报, 召开了3次水稻重大病虫趋势会商。全省各地植保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和田间开展水稻病虫发生情况普查和系统调查, 全省发布水稻螟虫、稻瘟病等重大病虫情报、警报1039期, 发布电视预报439期 (次) 。据统计, 全省水稻重大病虫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

3 强化宣传培训

各地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病虫害发生动态和防控技术, 及时将病虫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等媒体对今年水稻穗期重大病虫发生防控作了专题报道。各级农业 (植保) 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防治技术培训, 及时指导农民开展科学防控。全省共印发大春作物病虫害相关技术资料395.82余万份, 发送手机短信405.64万条, 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83.06万人次。

4 强化督查指导

5月以来, 厅领导多次率队开展水稻病虫防控督导, 省植保站先后派出9个工作督导组和技术专家组赴水稻主产区开展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各地认真落实重大病虫防控属地责任, 层层督导, 切实落实防控措施, 确保防控工作不留死角, 防控工作取得实效。

5 强化科学防控

60个现代植保示范县 (区) 集中成片建立专业化统防统治核心示范区666.67hm2, 辐射带动6666.67hm2。各地充分发挥植保专合社在病虫防控中的骨干作用, 针对重大病虫和早发、重发区域, 抓住关键时期, 实施科学防控。开展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130.82万hm2, 占防治面积的26.33%, 防治效果和效益显著。

水稻重大病虫害 篇5

据省植保总站组织专家会商分析预测,2012年全省水稻病虫偏重发生,个别病虫重发生,发生程度重于2011年,预计发生面积1.3亿亩次。为切实做好2012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确保水稻生产安全,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及早谋划部署,落实防控措施,有效控制水稻重大病虫为害,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二、防控目标

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达95%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85%以上,水稻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农药使用量减少10%以上,稻谷质量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三、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切实加强病虫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适时发布预警,按照长效治理与应急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科学防控策略,抓住关键时期和重点环节,协调应用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全面做好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

四、防控技术措施

强化区域治理和分类指导,注重控制基数,减轻后期防治压力,加大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的防控力度,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提高防控效果,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稻田生态平衡,有效控制水稻重大病虫为害。

(一)综合运用农业控害措施。推广抗病品种,及时翻耕犁耙,减轻病虫源基数,合理密植,适时播种;采用防虫网、无纺布覆盖保护或集中保护育秧,培育无病虫壮秧;科学管理肥水,避免重施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逆性,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稻田生态环境。水稻螟虫重发区,大力推广适期栽插,避开螟虫大田产卵高峰期或采取灌水灭蛹等措施;稻瘟病、纹枯病等重发区,推广应用露晒田和平衡施肥等措施。

(二)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创造良好的天敌繁殖生境,保护天敌种群,充分发挥其自然控害作用,减轻害虫的发生。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对天敌安全的药剂,减轻农药对天敌的杀伤力。使用灯光诱控技术和性诱剂诱控技术防治害虫,或采用稻鸭共育治虫控草技术,减少使用化学农药,维护稻田生态平衡。

(三)抓住关键时期进行防治。在关键时期和重点环节,采取科学的技术措施进行防治。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

缩病,采取“抓秧田保大田,抓前期保后期”的“治虫防病”策略;防治稻飞虱采取“压前控后”措施,即“狠治主害前代压基数,防治主害代控为害”,按达标即用药防治,重点抓好破口抽穗期的防治;防治稻纵卷叶螟采取挑治2、4、5、7代,狠抓3、6代主害代措施,抓准在幼虫低龄期施药防治;防治稻瘟病和纹枯病应预防为主,重点抓好破口抽穗期的防治。

(四)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一是合理使用农药。使用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避免使用对“两迁”害虫特别是对稻飞虱存在刺激增殖作用的农药,杜绝在稻田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二是科学制订用药方案。交替轮换使用农药,避免单一药剂连续在同一区域使用,延缓害虫产生抗性。三是提高施药技术。使用高效优质施药机械,实施精准施药和靶标施药,保证施药质量,提高农药的利用率。

五、防控工作措施

(一)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水稻“两迁”害虫迁飞路径和流行性病害的发生规律,科学设置监测点、观察圃,严格按照调查规范和预报标准,全面掌握水稻病虫发生消长动态,及时会商分析,准确发布病虫预警和防治信息。明确专人负责病虫信息汇总工作,严格执行周报制度,建立区域间信息及时沟通联系制度,确

保信息沟通渠道畅通。

(二)广泛开展宣传培训。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一是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印发防治通知和发送宣传资料,做到村村张贴,期期张贴,保证病虫防治通知张贴及时到位。二是加强病虫电视预报,发挥电视预报及时、快捷传递信息优势,发送病虫防控信息。三是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基层,加强田头指导,确保防治技术落到实处。四是通过组织防控现场,全面提升农民的病虫防治水平。

(三)及早筹备防控物资。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今年病虫害防治的实际需要,提前做好农药市场调查,及时指导调配农药品种,及早做好农药、药械和防护设备等防控物资储备。同时,及时组织做好杀虫灯、施药机械维修保养工作,确保防治工作顺利进行,为开展应急防治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四)大力推进专业化防治。继续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千万行动”,在全省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优势区和重大病虫源头区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争取扶持资金,加大对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和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组织扶持力度,组织、指导、示范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

六、防控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今年我省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形

势较为严峻,各级农业部门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将病虫防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领导负责制,落实工作责任制,强化防控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和防控技术落到实处。

(二)加大资金投入。各级农业部门要主动反映病虫发生防治情况,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财政部门的支持,多渠道争取防控资金和工作经费,确保重大病虫害的监测、示范、培训和防治处置等活动有效开展。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点 篇6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44

1水稻病蟲害绿色防控的内容与原则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内容是优先采用农业防治措施,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科学合理种子处理,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科学管水、管肥,中耕除草,清洁大田等一系列措施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尽量利用灯光、性信息素诱杀害虫。必须使用农药时,要少用药,并符合绿色防控要求。同时,保护和利用害虫的各种天敌,发挥天敌自然控害作用。目的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水稻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原则是,水稻生长前期,当病虫发生量对稻谷产量不构成严重影响时,则应以自然控害为主;重视预防措施,将防治关口前移至病虫害发生前,如抗性品种和品种多样性布局、水肥管理、深耕灌水沤田灭蛹、病毒病的避害栽培和阻隔育秧、生态调控、天敌保育等措施;病虫发生期需采取防治措施时,则优先应用昆虫信息素、释放天敌、稻鸭共育、微生物农药等对有益生物影响小的措施;药剂应急防治是病虫种群量超过防治指标而天敌等自然因子难以控制时的补救措施,以控害、减损、增效为目的,不能盲目用药,滥用药。

2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是通过运用栽培措施防治病虫害,是各项防控措施的基础,是调节病虫初始种群量、控制种群增长和危害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种植抗(耐)病品种、调整播栽期避害栽培、健身栽培、肥水管理等技术。

2.1稻田深水灭虫蛹,降低越冬基数

利用水稻螟虫蛹期抗逆性减弱的特点,春季越冬代二化螟、三化螟蛹期稻田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天,可消灭70%左右的越冬虫量,有效降低螟虫发生基数。翻耕灌水时,打捞纹枯病菌核烂渣,集中烧毁或者深埋,可以推迟纹枯病始见期,减轻发生程度。

2.2选用优质、高产、多抗品种

一般叶色绿、茎杆粗壮、坚硬、不易倒伏的品种较抗病虫害。种植抗(耐)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病害发生的技术措施。目前,对于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害均有抗病或耐病的品种,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常发性病害的种类,选择种植抗病品种。

2.3稻种消毒,培育无病壮秧

种子消毒采用浸种灵、强氯精、线菌清等,预防干尖线虫病与恶苗病等苗期病害。调整栽插期避害栽培。在水稻病毒病的常发区,可以通过适当推迟水稻的播栽期,避开媒介昆虫传播病毒的高峰期或作物感病的敏感期,从而减轻病毒病的发生程度。如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流行的江淮、黄淮、长江下游稻区,结合塑盘育秧、工厂化育秧和机插秧、抛栽稻、直播稻等轻型栽培技术,适当推迟水稻播插期,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迁入秧田和早栽大田的时机,减少一代灰飞虱成虫传毒的机率。

2.4科学水肥管理,推广配方施肥

以科学的水肥管理为主,将水稻健身栽培与高产栽培紧密结合,坚持浅水勤灌,适时适度晒田。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增施磷钾肥,巧补穗肥,推广配方施肥,避免重施偏施和迟施氮肥。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措施是利用简单工具或光、热、电、温湿度等物理因素,诱集、趋避、阻隔病虫,达到防治的目的的一类防治措施。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中,常用且技术成熟的措施包括灯光诱杀、防虫网、无纺布阻隔、热水浸种等技术。

4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要达到良好效果,首先要求做到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的协调统一,推行生物农药的应用和坚持科学合理用药,减少对稻田自然天敌的杀伤;农作物收割期间,田间天敌有一个向外迁移的过程,此间应该停止田埂、沟边、路旁铲草积肥活动。在田埂、路边点种黄豆等荫蔽度较大的作物或收割期有意识地堆放草把等,以便提供天敌栖息场所;发展稻田养殖业:稻田养鱼、养鸭、养蟹等种养结合的办法,能很好地控制稻田的稻飞虱、叶蝉、稻螟、福寿螺等的发生和为害,成为稻田害虫很好的天敌;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还可采用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常见的主要有苏云金杆菌(简称Bt.)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技术、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稻瘟病技术、井冈、蜡质菌芽孢杆菌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和纹枯病技术和农用抗生素四种。

5化学防治

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选用农药品种时,提倡选择生物农药、选择性或专一性药剂、高含量单剂,将农药对生态、农产品质量、人畜安全的影响降到最低。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品种,如18%邦打吡蚜酮可湿性粉剂、70%稻雨水分散颗粒剂、25.5%阿维·丙溴灵乳油、4%阿维菌素乳油、25%阿维·氟铃脲(金雕)乳油、40%毒死蜱(广治)乳油、30%锐斯卡乳油、12.5%氟环唑悬浮剂、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6实行专业防治

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地发展病虫机防专业服务组织,实现水稻病虫害专业防治,以农技服务中心为主体,种植大户和农民共同组建机防队。坚持“自愿互利、有偿服务、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对突发性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

水稻重大病虫害 篇7

隆昌县已由2000年以前的单一杂交中稻耕作制度转变成杂交中稻+再生稻的两季耕作制度。近年来, 随着干旱年份频发、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的改变以及贸易交通运输繁荣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害虫由比较单一的水稻螟虫和纹枯病为主, 向多种害虫混和发生变化。水稻螟虫危害加重, 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两迁害虫”暴发频率增加, 检疫性重大害虫稻水象甲发生扩散快, 导致使用农药次数和用药量增加, 滥用高毒、剧毒农药现象不少, 不但造成水稻投入成本上升, 农户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十分突出, 而且严重影响了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还污染了环境, 农业生态愈加恶化。

为此, 隆昌县农业局植保站从2010~2014年在667hm2水稻高产示范区实施了水稻绿色防控技术, 为实现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显著成效。现将隆昌县水稻绿色防控技术介绍如下, 与大家分享。

1 生态调控技术

重点采取推广抗病虫及再生力强的品种, 如Ⅱ优602、k优498、德优4103、川香优198等;推广健康栽培措施, 如秸秆还田、旱育秧、测土配方施肥、杂糯间栽、稻菜轮作等, 并结合我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农综项目工程, 改善水肥管理等措施, 保护利用蛙类和采用生物多样性调控等技术, 改造病虫害发生源头及孳生环境, 增强了自然控害能力和水稻抗病虫能力。

2 生物防控技术

2.1 稻鸭共育技术防控稻田害虫

我县是全国水禽基地县, 开展稻鸭共育, 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秧龄30~40d时适期早栽, 创造70d左右的稻鸭共育期, 当雏鸭10~12日龄时, 放入稻田共育, 放养20只/667m2;水稻抽穗后收获家鸭出售。家鸭能显著减轻稻田水稻螟虫、稻水象甲、纹枯病、杂草和福寿蜗危害, 同时其排泄物又是水稻的优良有机肥, 能使水稻健壮生长, 具有明显的省肥省药省工、节本增收和保护环境的多重功效。

2.2 选用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纹枯病。

从2010年以来, 对水稻高产示范区推广使用2.5%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 (纹曲宁) 达20000hm2以上, 重点防治田块是计划蓄留再生稻的稻田。不但能降低中稻纹枯病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 还能提高再生稻腋芽萌发率, 增加再生稻苗数和穗数, 从而达到提高再生稻产量的目的。

3 理化诱控技术

3.1 性诱剂技术防控二化螟

使用二化螟性诱剂技术, 防治对象专一, 能保护天敌, 可减少农药使用量, 生产绿色环保的农产品, 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013年6月初, 在我县现代农业基地100hm2水稻核心示范点实施二化螟性诱剂技术, 按667m2放诱捕器1个后, 每天可诱二代螟雄蛾1~7头, 第二代螟虫没有用药防治, 白穗率仅0.5%。

3.2 利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稻田害虫

在我县现代农业基地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 安装159台太阳能杀虫灯, 从3月开始到10月, 可杀灭水稻螟虫、稻水象甲、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水稻害虫, 减少我县水稻重大害虫虫量, 从而有效控制害虫的发生与危害。

4 科学用药技术

4.1 改变施药策略, 以统带面、促使关键技术落实

从2011年我县发现稻水象甲后, 我们加强了对水稻前期重大病虫的监测力度, 调整了水稻重大病虫施药策略, 制定了相应的药剂防治关键技术。

在4月中旬到5月上旬, 狠治水稻前期害虫稻水象甲和第一代水稻螟虫。我县在4月中旬对全县1000hm2秧田实行了以村 (或社) 为单位的稻水象甲 (越冬代成虫) 统防统治;在4月25日至5月初, 普遍用药防治螟虫和稻水象甲 (幼虫) , 兼治蚜虫、稻蓟马、稻蝗等。6月中旬至7月中旬, 在水稻生长中后期, 普治第二代水稻螟虫、纹枯病, 挑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 采用“一枪药”下马。“两迁害虫”发生年, 必须根据发生状况防治1~3次。再生稻区在8月中下旬即头季稻收获后10~15d, 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第三代水稻螟虫。

全县成立了23个植保病虫防治专合组织, 近年先后购置机动喷雾器300多台, 开展统防统治, 带动了大面积防治工作。如2012年6月上中旬, 全县667hm2水稻高产示范区实施了稻飞虱统防统治, 从而控制了虫害的扩散蔓延, 未因虫害而减产;2012~2013年, 分别在7月中旬、8月25日左右, 实施了迟中稻、再生稻稻纵卷叶螟统防统治, 防效达90%以上。未防的则基本无收。

4.2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

防治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水象甲推荐使用氯虫苯甲酰胺 (如康宽、科得拉) 、氯虫·噻虫嗪 (福戈) 、阿维·氟虫双酰胺 (如稻腾) 、毒死蜱;淘汰了杀虫双、杀虫单、水胺硫磷、三唑磷、克百威等农药;防治稻飞虱推荐使用吡虫啉 (如艾美乐、超林) 、噻·异丙威 (如正欢) , 淘汰了乐果、氧化乐果、敌敌畏等有机磷农药;防治纹枯病推荐使用苯甲·丙环唑、已唑醇、噻呋酰胺、井冈·枯芽菌等, 淘汰了托布津、多菌灵。

水稻重大病虫害 篇8

1 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措施

1.1 示范区选择和设置

2007年组建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3个, 面积200hm2。2008年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扩建至7个, 面积3 700hm2。示范区选择在以粳、糯稻为主的怀远县找郢、荆芡和兰桥3个乡镇, 以杂交稻为主的五河县小圩、浍南、沫河口3个乡镇, 以及邻近市区的淮上区梅桥乡梅桥村。示范区交通便捷, 沟路渠通畅, 排灌条件好。示范区内设置综合防治示范区、非综防区 (农民自防区) 、不防区 (空白对照区) 3个小区。梅桥村示范区结合推广机械插秧技术, 增设机插秧区和人工移栽区。

1.2 成立组织机构, 强化预测预报和宣传, 开展统防统治

为确保示范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蚌埠市成立了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领导小组由市、县农委分管副主任任组长,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任副组长, 植保、农技、土肥站负责人参加。技术指导组由农技中心副主任任组长, 市县区植保站长为副组长, 市县全体植保技术骨干、乡镇农技站长和示范村村长、村书记为成员。市植保站负责示范区的组织实施、病虫情预测预报、技术方案的制定、指导培训和检查督促工作。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 组织技术人员会商研究制定防治对策, 并组织实施, 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县区植保站做好协调联络、病虫预测预报、防治技术指导培训。乡镇农技站、村长、村书记配合病虫情调查和技术措施的落实。按照《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 认真开展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 准确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召开会商会, 结合气象预报和历年病虫害发生资料, 通过会商分析, 准确把握了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的防治最佳时机, 及时制定病虫防治技术方案, 发布病虫情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等形式广泛宣传防治技术, 使群众充分认识水稻病虫的危害性、防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采取召开防治现场观摩会、举办培训班和张贴发放明白纸等形式, 提高技术入户率。每个示范区都保证有1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 及时解决防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确保防治效果[2]。通过组织开展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 推广高效、低毒对路农药, 做到统一药剂、统一时间施药, 提高防治效果。示范区共组建统防统治队20支, 拥有机动喷雾机280台。由种粮大户、乡镇农技站、乡村级基层组织组建统防统治队。采取代防代治、全程技术承包、集体统筹形式为农民提供有偿服务。每支机防队都与示范区内农户签订服务约定合同。2007年自筹资金1万元, 组织建设示范区。2008年争取蚌埠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1万元支持, 自筹资金4万元, 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建设。

1.3 主要技术措施

示范区采取统一供种, 统一育秧措施, 供种单位与每户农民签订供种育秧承包合同, 在水稻秧苗期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和指导。采取适期播种、塑料软盘育秧、统一施用育苗营养肥。增施磷、钾肥, 控制氮肥, 增施有机肥, 做到促控结合, 防止后期贪青晚熟和倒伏。实行浅水勤灌, 够苗烤田, 促进水稻健壮生长, 增强稻株的抗性。移栽活棵后, 施尿素150kg/hm2, 抽穗前15d, 根据苗情施尿素30.0~37.5kg/hm2作保花肥, 齐穗后施穗粒肥, 结合病虫防治用磷酸二氢钾2.25~3.00 kg/hm2加尿素7.5kg/hm2, 对水750~1 050kg喷施。7月初以前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 为稻田蜘蛛及卷叶螟绒茧蜂等天敌群落创造适宜生境, 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梅桥村示范区推广机插秧技术, 通过选好秧地、整好秧苗床、均匀施肥、适当减少播种量 (机插秧苗的播量一般比手工栽插苗少1/3左右) , 达到壮苗和减少“败苗”。机插后的秧苗根系盘结好, 秧苗壮, 植株密度合理, 通风透光, 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及时掌握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 明确防治适期, 实行达标施药防治。水稻播种至秧田期, 重点防治种传病害和灰飞虱。播种前指导农民做好选种及种子消毒处理。麦收期间秧田普治灰飞虱, 预防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穗期, 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穗颈瘟、稻曲病等。合理混配药剂, 治“主”兼“次”, 达到“一治多效”[3]。水稻秧苗期针对粳、糯稻区的水稻条纹叶枯病, 确定以控制灰飞虱为主的“治虫防病”技术策略。采取“治麦田, 保秧田”、“治秧田, 保大田”的技术路线。防治麦田灰飞虱是减轻秧田虫源的有效途径, 结合小麦穗期的病虫防治, 加入噻嗪酮、吡虫啉等药剂, 压低虫口基数。对所有秧田实施全程监控, 把灰飞虱群体数量降到最低, 减少传毒几率。大田期适时防治。病害常发区分别于灰飞虱第2、第3代卵孵至低龄若虫盛期防治, 选用毒死蜱、混灭威或吡虫啉防治, 重病区移栽前3~5d再补治1次。防治稻飞虱药剂使用噻嗪酮、吡蚜酮、毒死蜱、敌敌畏等农药。对足水量900kg/hm2, 喷准部位 (稻株中、下部) , 保持水层 (3cm深水层5d) , 无水田块加大用水量或于晴天中午用敌敌畏熏蒸。四 (2) 代稻纵卷叶螟选用生物农药Bt、阿维菌素等药剂 (Bt农药防治适期掌握在卵孵高峰期) 。五 (3) 代、六 (4) 代稻纵卷叶螟用丙溴磷、阿维菌素、毒死蜱等药剂。稻瘟病于破口前3~5d喷药预防, 用75%三环唑、40%稻瘟灵等药剂。稻曲病于水稻破口前7~10d第1次施药, 破口期再补治1次, 使用井·蜡芽、井·烯唑、戊唑醇等药剂。水稻纹枯病分蘖至拔节期病丛率达20%的田块, 用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井·蜡芽水剂防治[4]。

2 防治成效

2.1 经济效益

2007年综合防治示范区水稻平均产量为8 913kg/hm2, 分别较自防区和不防区增产774.9、5 913.0kg/hm2。示范区水稻平均产量比2006年增产2 010kg/hm2。按稻谷收购价1.60元/kg计算, 综防示范区较农民自防区增加经济效益1 239.9元/hm2。综防示范区较农民自防区平均减少施药37.5次/hm2, 平均减少农药成本300元/hm2, 节约人工费375元/hm2, 则综防示范区农民实际增加经济收入1 914.9元/hm2。2008年粳、糯稻综防示范区产量为9 003kg/hm2, 分别较自防区和不防区增产954.0、3 547.5kg/hm2。按稻谷收购价1.60元/kg计算, 综防示范区较农民自防区增加经济效益1 526.4元/hm2。综防示范区较农民自防区平均减少施药45次/hm2, 平均减少农药成本360元/hm2, 节约人工费450元/hm2, 则综防示范区农民实际增加经济收入2 336.4元/hm2。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2.2 社会效益

通过综防示范区建设, 提高了广大农民对水稻重大病虫害的危害性、综合防治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提升了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水平, 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水稻病虫害科学防治水平, 从而整体提升了全市防治技术水平。同时, 通过推广新农药和统防统治的实施, 减少了农药使用量, 降低了防治成本, 杜绝了高毒农药的使用, 保障了人身安全, 示范区内无中毒事件发生。基本实现了“控害、稳产、安全、增效”的目标, 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

2.3 生态效益

综防示范区开展以科学管理肥水、实施健身栽培、保护利用天敌等农业和生态控害手段, 促进水稻健壮生长, 恶化水稻病虫害的生存环境, 增强稻株的抗性。7月初以前尽量少用化学农药, 营造稻田天敌群落的适宜环境, 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减少了农药的施用次数和用量, 保护了生态环境, 增强了生物控害的能力;同时, 杜绝了高毒农药的使用, 示范区内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的覆盖率达到100%, 提高了防治效果, 节约了资源, 减少了农业环境污染, 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稳定。

参考文献

[1]吴建明.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防止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 2008 (4) :107-108.

[2]祝剑波.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的做法和发展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 2008, 28 (6) :43-44.

[3]胡秋桂.衡阳市南岳区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组装技术的推广应用[J].现代农业科学, 2008 (7) :27-28.

水稻重大病虫害 篇9

为了切实做好2016年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 降低化学农药用量, 提高棉花种植效益, 特制定本防控技术方案。

1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 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和专业化防治面积分别达到18%和20%, 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 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 化学农药用量下降10%以上。

2防控策略

针对不同棉区、棉花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虫, 以预防为主, 充分发挥棉田生态调控和棉花补偿作用, 突出抓好秋冬压低基数、种子处理、苗期预防、生长期控害、铃期保铃保产等技术措施。

在用药过程中, 注重隐蔽用药、精准用药, 降低化学农药用量。

3防控措施

3.1分区域防控重点

3.1.1黄河流域棉区

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天津、山西和陕西棉区。重点防控棉盲蝽、棉蚜、棉叶螨、棉铃虫, 预防枯萎病、黄萎病、苗病、铃病、红叶茎枯病, 局部做好地下害虫 (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 、棉蓟马、象鼻虫、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

3.1.2长江流域棉区

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江西和湖南棉区。重点做好棉盲蝽、棉叶螨、棉铃虫、斜纹夜蛾、枯萎病、黄萎病的防治, 预防苗病、铃病、红叶茎枯病, 注意防治棉蚜、红铃虫、棉蓟马、烟粉虱等。

3.1.3西北内陆棉区

包括新疆、甘肃棉区。重点做好棉叶螨、棉蚜、棉铃虫、棉蓟马、棉盲蝽、烟粉虱、枯萎病、黄萎病以及苗病的防治。

3.2主要技术措施

3.2.1播种期

预防对象为苗病、苗蚜、棉叶螨、棉盲蝽、枯萎病、黄萎病等。

(1) 选用抗 (耐) 病虫品种和包衣棉种, 做好种子药剂处理。选用吡虫啉、噻虫嗪种子处理剂与枯草芽孢杆菌等杀菌剂混合再包衣, 预防棉盲蝽、棉蚜、苗病、黄萎病等病害。

(2) 选择避风向阳、地势较高、排水方便田块作苗床, 选用土质肥沃、无枯萎病和黄萎病菌土壤制钵育苗, 培育壮苗。

(3) 清除棉田内和田埂、路边杂草, 减少棉盲蝽、棉叶螨虫口基数。

3.2.2苗期

防治对象为苗病、苗蚜、棉叶螨、棉盲蝽、棉蓟马、地下害虫、枯萎病、黄萎病等。

(1) 小麦、油菜收获后推迟灭茬, 秸秆在田间堆放2~3 d, 使天敌充分向棉株转移, 以益控害。

(2) 苗病:遇低温阴雨天气时, 及时喷施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甲基硫菌灵、噁霉灵等药剂预防。

(3) 苗蚜:长江流域棉区以自然天敌控害为主;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直播棉3片真叶前, 当卷叶株率达5%~10%, 或4片真叶后卷叶株率10%~20%时, 及时药剂防治。

(4) 棉叶螨: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有螨株率低于15%时挑治中心株, 超过15%时普治。

(5) 棉盲蝽:长江流域棉区棉苗营养钵移栽前施好送嫁药。大田百株若虫量达到3头时, 进行药剂防治。

(6) 地老虎:采用昆虫性诱剂诱杀成虫, 压低基数。采用晶体敌百虫配制毒土或毒饵顺垄条施诱杀幼虫。

(7) 枯萎病、黄萎病:疏通“三沟” (围沟、横沟、厢沟) , 增施钾肥, 选用碳酸氢铵作追肥, 药剂防治初发病株。

3.2.3蕾期

防治对象为棉盲蝽、棉铃虫、棉叶螨、枯萎病、黄萎病、红叶茎枯病等。

(1) 及时整枝, 中耕除草;雨水多时, 注意清沟沥水, 降低土壤湿度, 根据棉株长势, 适时喷施缩节胺控制植株旺长。

(2) 棉盲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 重点防治早发、杂草多及与枣园、树林相邻棉田。采用昆虫性诱剂诱杀绿盲蝽成虫。当百株虫量达5头时实施药剂防治, 施药时间应在9:00 AM前或4:00 PM后。

(3) 棉铃虫:非抗虫棉及早发棉田, 棉铃虫成虫期采用性诱剂配套干式飞蛾诱捕器, 或条施生物食诱剂诱杀成虫;当棉铃虫百株低龄幼虫达10头时, 优先选用棉铃虫NPV、甘蓝夜蛾NPV、Bt. (抗虫棉田禁用) 或茚虫威进行防治。

(4) 棉叶螨:点片发生并有扩展态势时, 选用杀螨剂控制危害。

(5) 枯萎病、黄萎病:初见病株时, 及时用药挑治, 控制病情扩展。

(6) 红叶茎枯病:及时补充钾肥, 预防发病。

3.2.4花铃期

防治对象为伏蚜、棉叶螨、棉铃虫、铃病, 注意防治棉盲蝽、斜纹夜蛾、烟粉虱等。

(1) 铃病:及时去空枝、打老叶, 摘除烂铃和斜纹夜蛾卵块,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降低田间湿度和郁闭度。避免过多、过晚施用氮肥, 防止贪青徒长。铃病常发区以花蕾和幼铃为重点, 适期喷药预防。

(2) 棉铃虫:采用性诱剂配套干式飞蛾诱捕器、生物食诱剂诱杀成虫, 降低田间落卵量。当抗虫棉百株低龄幼虫10头、非抗虫棉累计百株卵量100粒时, 进行药剂防治。

(3) 当伏蚜、棉叶螨、棉盲蝽、斜纹夜蛾等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 优先选用生物源、低毒、环境友好型药剂, 并注意与蕾期药剂轮换。药剂防治指标:伏蚜为单株上中下3叶蚜量平均200~300头, 全株均匀喷雾;斜纹夜蛾为百株2个卵块, 在二龄幼虫分散前挑治;棉叶螨为点片发生时挑治, 连片发生时全田防治;棉盲蝽为百株虫量10头。

4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4.1清洁田园和秋耕技术

棉花收获后, 应及时拔除棉秆并清洁田园, 清除病虫残体。

秋耕深翻, 在有条件的棉区秋冬灌水保墒, 压低病虫越冬基数。

4.2选用抗 (耐) 病虫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品种,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 选用抗虫棉优质高产品种。

4.3种子处理技术

种子包衣应根据本地苗期主要病虫种类, 选用吡虫啉或噻虫嗪种子处理剂、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等药剂与枯草芽孢杆菌、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杀菌剂混合处理种子。

4.4生物源农药和天敌保护利用技术

4.4.1生物源农药

棉铃虫卵孵化始期喷施棉铃虫NPV、甘蓝夜蛾NPV、Bt. (抗虫棉田禁用) , 斜纹夜蛾卵孵化始期喷施斜纹夜蛾NPV, 不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还可有效保护天敌。应用藜芦碱防治棉蚜、棉铃虫。

预防苗病、枯萎病、黄萎病, 采用1 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处理种子, 苗期和花蕾期随水滴灌施药或叶面喷雾。

防治铃病, 采用多抗霉素叶面喷雾。

4.4.2人工释放赤眼蜂

棉铃虫成虫始盛期人工释放卵寄生蜂螟黄赤眼蜂或松毛虫赤眼蜂, 放蜂量每次10 000头/667 m2, 每代放蜂2~3次, 间隔3~5 d, 降低棉铃虫幼虫量。

4.4.3天敌保护利用

棉花生长前期注意保护天敌, 发挥天敌控害作用。小麦、油菜收获后, 秸秆在田间放置2~3 d, 有利于瓢虫等天敌向棉田转移。苗蚜发生期, 当棉田天敌单位 (以1头七星瓢虫、2头蜘蛛、2头蚜狮、4头食蚜蝇、120个蚜茧蜂为1个天敌单位) 与蚜虫种群量比, 黄河流域棉区高于1∶120、长江流域棉区高于1∶320时, 不施药防治, 利用自然天敌控制蚜虫。长江流域棉区棉花苗期至蕾期一般年份不施用化学农药防治苗蚜。

4.5昆虫信息素诱杀害虫技术

棉铃虫越冬代成虫始见期至末代成虫末期, 连片大面积使用棉铃虫性诱剂, 每667 m2设置1个干式飞蛾诱捕器和诱芯。

长江流域棉区斜纹夜蛾常发区, 连片大面积使用斜纹夜蛾性诱剂, 每667 m2设置1个夜蛾型诱捕器和诱芯, 群集诱杀成虫, 降低田间落卵量。

连片施用生物食诱剂, 于夜蛾科害虫 (棉铃虫、地老虎、三叶草夜蛾等) 主害代羽化前1~2 d, 以条带方式滴洒, 每隔50~80 m于1行棉株顶部叶面均匀施药, 可诱杀成虫。

4.6生态调控和生物多样性控害技术

西北内陆棉区棉田周边田埂和林带下种植苜蓿等作物, 培育和涵养天敌, 增强天敌对棉蚜、棉铃虫、棉叶螨的控制能力。

在棉铃虫常发区, 采用棉田套种玉米、苘麻条带, 诱集棉铃虫, 集中杀灭。

4.7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药剂

防治蚜虫, 选用啶虫脒、烯啶虫胺等;防治棉盲蝽, 选用丙溴磷等;防治棉铃虫, 选用茚虫威、氟啶脲、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防治棉叶螨, 选用哒螨灵、炔螨特等;预防枯萎病、黄萎病, 选用乙蒜素、噁霉灵、甲基硫菌灵等。

摘要:详细介绍了2016年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防控目标、防控策略、防控措施及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供参考。

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 篇10

1 防控目标

目前麦田重大的病虫害主要是以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麦蜘蛛、小麦吸浆虫、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穗期蚜为主, 所以我们要加大对这7种病虫害的防治, 麦间的统防统治比例至少不能低于30%, 害虫处理率不能低于19%、10%, 防治作用不能低于18%、15%, 将麦间的病虫害损失降到5% 以下。

2 防控策略

对小麦的病害虫防控必须依照小麦各个生长阶段, 切合地区特点、病虫害属性, 使用科学、绿色的防控相关技术, 根据灾害的程度采取不同的应急和持续防治措施, 将专业防治技术结合到群众联防中, 重视用药的安全, 确保小麦的产值和质量。

3 防控措施

3.1小麦赤霉病

在小麦开花授粉, 结出麦穗的时候, 提前使用药品防治, 减少病虫害的范围。在麦间维护的时候, 加大管理, 增加适量的磷肥、钾肥, 控制各类肥的协调;麦间水渠要保持流畅, 控制小麦中后期数量, 让病虫害没有泛滥的空间;要提前用药, 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麦区经常发生病虫害, 所以在小麦开花初期就要开始用药防治, 还要精细的将每一块扬花区域都进行用药;高感品种, 还要将第1 次的用药提前到破还要口抽穗的时候。用药量必须充足, 如果用药后3 ~ 6h之内下雨, 必须在雨后及时补药。用药品种可以选择戊唑醇、多菌灵、烯肟·多菌灵、氰烯菌酯等。如果对某类药有高抗药性的地区, 必须调整品种, 避免影响到防治效率;如果病虫害大范围的普及, 必须要在首次用药后的5 ~ 7d之内补治, 以控制病害范围。

3.2小麦纹枯病

小麦在返青到拔节的初期, 会有10% 左右的小麦患病, 可以选择在叶面使用喷雾进行防控。7 ~ 10d为1 次用药周期, 但华北和黄淮等严重区域要用药2 ~ 3 次, 用药品种可以选择井冈霉素、烯唑醇、三唑酮等。用药时对准根部、叶面均匀的使用充足的剂量, 才能达到有效的防控。

3.3麦蜘蛛

病害发生时期, 多是黄淮和华北麦区的返青到抽穗期、西北麦区的返青到拔节期, 西南麦区的苗期。在33cm螨量为200 以上的时候, 使用哒螨灵、阿维菌素等药剂防控, 还要用灌水、除草、深耕、施肥等方式进行防控。

3.4小麦吸浆虫

治理此种病害的时候, 吸浆虫蛹期、成虫羽化初期的防控是关键, 要在产卵和成虫期就减少病虫的数量, 减少病虫害。依照小麦的生长阶段, 在小麦孕穗期进行蛹期防治, 当小麦每小方土样4 个以上的虫蛹时, 使用毒死蜱制成毒土, 均匀将其撒到麦垄, 再浇灌水, 提高效果, 注意要及时清理麦叶上的毒土, 在麦叶沾有露水的时候也不能撒。然后在小麦抽穗期进行成虫防治, 拨开麦垄, 能看到2 头以上的成虫时, 要马上使用菊酯类、有机磷类等喷雾进行防控。病害严重的区域要以3d为1个周期连续用药2 次, 在害虫产卵前就及时将其消除。

3.5小麦条锈病

西北冬麦区要在检查麦间情况的时候时刻带药, 随时控制, 延缓病情的发展, 控制范围, 避免病害大范围在晚熟冬麦和春麦区域发生。西南、汉水麦区等冬繁区域, 要将病情发生的田间隔离, 防治正常麦田的感染。西南、西北等病情早发麦区、流行麦区要提前隔离发病区, 避免黄淮和华北麦区感染。黄淮春季重发区, 要提前防治发病点, 以防发病区扩赛菌源;在麦间发病率在5% ~ 1%之间时, 要立即进行大范围的防控, 还要将所有同类麦间都进行全面的防控治理。选择烯唑醇、氟环唑、腈菌唑、三唑酮、戊唑醇、丙环唑等药剂品种进行防控。

3.6小麦白粉病

小麦在春季发病初期, 即当病情指数已有1 以上或麦叶发病率已有10% 时, 就要及时进行用药防控, 选择烯唑醇、三唑酮、丙环唑、腈菌唑等品种进行1 ~ 2 次的用药。

3.7小麦穗期蚜虫

麦间的蚜虫量超过百株800 只或1 还比小于1/150 时, 选择抗蚜威、吡虫啉、啶虫脒等品种的进行防控。

当多种类型的病虫害在小麦穗期同时发生的时候, 立即使用KH2PO4、杀虫剂和杀菌剂等按照合理剂量混合对麦区用药, 能够1 喷多防的有效控制病害。注意啶虫脒、吡虫啉和低毒有机磷农药各计各量混合搭配进行用药才能有效提高对病害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水稻主要病虫害预测与防治技术 篇11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预测;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1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6.060

1稻瘟病

1.1测报要点

适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叶瘟系统调查和普查:在3~4叶期至移栽大田前3~5天,查1次苗期叶瘟。自插秧后返青起,至始穗,每5天定点系统调查1次大田叶瘟。分别在分蘖末期和孕穗末期各大田普查叶瘟一次;穗瘟系统调查和详查:从破口开始至蜡熟期,每5天定点系统调查1次大田穗瘟。在黄熟期普查一次穗瘟;品种抗性调查:在分蘖末期和黄熟期结合叶瘟、穗瘟普查分别进行1次品种抗性调查。

1.2防治要点

一是种子消毒,减少菌源。用25%咪鲜胺乳油2000倍液或35%三环唑悬浮剂1000倍液浸种24小时,并妥善处理病秆,尽量减少初源;二是带药移栽。在秧苗移栽前3天,每亩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50克喷雾可有效控制叶瘟发生;三是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期适当控氮抑苗,后期看苗补肥。用水要“前浅、中晒、后湿润”;四是是化学防治。苗、叶瘟,在发病初期,尤其是出现发病中心或急性型病斑时,每亩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50克,或40%稻瘟灵乳油100克,或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30~40克,或20%稻瘟酰胺悬浮剂80~120毫升,或每克含1000亿芽孢的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5~20克,对水45~60毫升喷施,以上药剂交替使用。重病田须5~7天再治1次。穗瘟重在预防,于水稻破口期施第一次药,齐穗期再补施1次。施药后8小时如果遇雨要补施。

2水稻纹枯病

2.1测报要点

高温、高湿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系统调查:春季稻田翻耕前进行菌核调查。从水稻分蘖开始至发现发病,进行始见期病情系统调查。从始病期开始至水稻乳熟期进行病情增长情况系统调查;大田普查:在分蘖盛期、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大田各普查一次。注意调查菌核数量,获得不同调查时期的水稻病丛率和病株率。

2.2防治要点

一是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二是药剂防治。抓住防治适期,分蘖后期病穴率达15%即施药防治。每亩用25%嘧菌酯悬浮剂40毫升,或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0毫升,或1%申嗪霉素悬浮剂40~60克,或12.5%氟环唑悬浮剂30~50毫升,或5%己唑醇悬浮剂80~100毫升,或2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100~120毫升,或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50~70克,或43%戊唑醇悬浮剂20毫升,任选1种对水50升喷雾或对水400升泼浇。

3二化螟

3.1测报要点

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在越冬前结合末代螟害率,越冬后在当地稻田灌水翻耕前或越冬代幼虫化蛹始盛期分别调查1次。幼虫、蛹发育进度调查:在有代表性的有效虫源田内,从常年化蛹盛期开始第一次调查,隔5~7天后调查第二次;成虫诱测:每年从越冬代幼虫化蛹始盛期开始,至秋季末代螟蛾终见后1周止。每天黄昏开灯,天明关灯,进行成虫诱测;卵块密度和孵化进度调查:成虫始盛期后3天开始,每隔5天查1次,共查3~4次;螟害率、各代虫口密度调查:枯鞘率、枯心率结合当地二化螟残留虫量调查进行;枯孕穗、白穗、虫伤株于水稻黄熟期进行。采用分龄、分级法进行发生期预报。根据越冬后虫口密度预报第一代发生程度。根据第一代残留虫口密度预报第二代发生程度。

3.2防治要点

一是农业防治。秋翻,妥善处理稻草、稻茬等越冬寄主,减少虫源基数;选用丰产、抗虫的优良品种;科学管理肥水,增加水稻自身抗虫能力。在春季化蛹高峰期耕沤治螟;二是生物防治。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稻螟赤眼蜂、澳洲赤眼蜂、蜘蛛、青蛙等;三是物理防治。在成虫盛发期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二化螟成虫;四是化学防治。采取狠治一代的防治策略,既可保苗,又可压低下一代虫口密度。防治一代二化螟的常用药剂及有量:每亩用1.9%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50毫升,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毫升,或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30毫升,或40%三唑磷乳油100~150毫升等,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对水30升喷雾。防治时田间要留3厘米深水。

4稻水象甲

4.1测报要点

监测:灯诱监测结合本田调查,重点监测未发现稻水象甲的地区,离发生地较近、人为传播可能性较大的地域,一般采用踏查,重点稻田采用棋盘式10点取样,每点60丛,每次查3块重点田。系统调查:春季解冻后、冬季上冻前各调查1次越冬成虫数量。水稻生产期间,用黑光灯诱测成虫数量。在揭膜后插秧前调查一次秧田越冬成虫数量,随机调查3块地,每地调查10个点,每点0.1平方米。插秧后第二天开始调查本田稻水象甲数量,先随机踏查,后定点调查,采用对角线取样法,每点20丛,共100丛;大田普查:在越冬代成虫高峰期、第一代成虫高峰期、选择气流走向地、铁路与公路沿线、水流域地、山脚地、水稻集中产区等发生区的水稻田,用棋盘式10点取样,每点连查60丛,每块田查600丛。

4.2防治要点

未发生稻水象甲的地区,应严禁从疫区引种,不从疫区、发生区调运稻草及稻草制品。发生区防治措施:一是农业防治。清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成虫。合理施肥,氮肥过多易造成虫口密度增大;二物理防治。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三是化学防治。每亩可用40%三唑磷乳油120~150克,或10%醚菊酯悬浮剂80~100克,或20%辛硫·三唑磷乳油100~150克,对水45升喷雾。

水稻重大病虫害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安排在临川区上顿渡镇山头村早稻田中, 土壤肥力中等, 排灌方便。供试水稻品种为优Ⅰ66, 施用尿素37.5kg/hm2和45%复合肥225 kg/hm2作基肥, 3月20日播种, 4月19日移栽。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 分别为:常规防治各种病虫区 (A) ;不防治病虫区 (B) ;不防治二化螟区 (C) ;不防治稻飞虱区 (D) ;不防治稻纵卷叶螟区 (E) ;不防治稻瘟病区 (F) ;不防治纹枯病区 (G) 。试验田面积1 400 m2, 每个处理为1个小区, 不设重复, 每个小区面积200 m2。

1.3 试验方法

第1次施药防治第1代二化螟, 防治时间为5月9日, 防治药剂为40%辛硫·三唑磷。第2次防治时间为5月27日, 防治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 防治药剂为48%毒死蜱和5%己唑醇。第3次防治时间为6月26日, 主防2代稻纵卷叶螟、纹枯病、2代二化螟、稻飞虱, 防治药剂为40%三唑磷、48%毒死蜱、5%己唑醇、25%噻嗪酮。按照操作规程调查病虫害情况, 随机取样考种, 计算有效穗、千粒重和结实率。经济效益=单位面积产量×稻谷单价-用药成本-其他成本。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病虫害防效的影响

根据病虫害防效调查结果分析, 稻瘟病当年未发生, 基本上看不到病叶和病穗;纹枯病病株率最高的是处理G, 达38.3%, 其次是处理B, 达32.0%, 再次是处理E, 达11.0%, 其他处理危害率都很低;二化螟螟害率最高的是处理B, 达14.7%, 其次是处理C, 达6.7%, 其他处理均在0.9%~1.0%;稻纵卷叶螟卷叶率最高的也是处理B, 达10.8%, 其次是处理E, 达5.8%, 其他处理基本上无卷叶;稻飞虱虫量最高的是处理D, 达1 800头/百丛, 其次是处理B, 达1 500头/百丛, 其他处理基数都非常低 (表1) 。由此可见, 不防治病虫区的病虫危害最大, 除了特殊年份该虫或病未发生, 否则只要达到防治指标而未防治, 该虫或病的危害率比常规防治大很多。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根据水稻经济性状调查结果分析, 不同处理对水稻有效穗数影响不大, 对结实率影响较大, 处理A与处理F结实率最高, 为85.0%, 其他处理结实率都减少, 处理B结实率最低, 为70.2%;处理A的千粒重最高, 为28.5 g, 处理B的千粒重最低, 为21.7 g, 其他处理的千粒重与处理A相似。处理A的产量最高, 为8 100 kg/hm2, 处理B的产量最低, 为3 600 kg/hm2, 处理B和处理G减产较多, 其减产率分别达55.56%、18.52%, 其他减产率依次为处理D (16.67%) 、处理E (14.81%) 、处理C (13.89%) 。经济效益最大的是处理A和处理F, 分别为9 750、9 330元/hm2, 其次为处理C (7 575元/hm2) 、处理E (7 470元/hm2) , 处理B最少, 为5 700元/hm2 (表2) 。根据以上结果分析, 不防治任何一种病虫对水稻经济性状、产量、经济效益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不防治所有病虫产生的负面影响特别大, 不可取。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不防病虫区和不防纹枯病区各项经济性状均劣于常规防治病虫区, 主要表现在千粒重和结实率上, 不防病虫区的千粒重和结实率分别比常规防治区减少了23.86%、17.41%;不防纹枯病区的千粒重和结实率分别比常规防治减少了5.61%、10.59%。常规防治各种病虫区的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因此,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 虽然影响水稻各项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因素很多, 但不管是哪种病虫只要达到了防治指标, 就应进行防治, 否则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尤其是不防治田块。

(上接第91页)

摘要:水稻病虫害对水稻危害程度及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常规防治各种病虫处理小区的病虫危害率比其他处理都低, 各项经济性状指数最高, 产量和经济效益最好。不防治病虫处理小区的病虫危害率最大, 各项经济性状指数最低, 产量损失最大, 其他只要有1种病或虫不防治的处理各项指数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从经济效益来看, 病虫害防治还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危害程度,经济性状,产量,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永礼.兴安盟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2 (4) :29-31.

[2]赵白鸽, 刘嗣伟.沿黄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配套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1999 (5) :20-21.

[3]许明发.水稻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1) :197.

[4]姚英娟, 曾小军, 舒平平, 等.有机水稻病虫害防控措施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 (10) :80-82.

[5]王金霞, 胡菁.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1 (11) :43.

上一篇:就业结构矛盾下一篇:热边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