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调查

2024-07-05

病虫害调查(共12篇)

病虫害调查 篇1

杨树具有速生、耐盐碱、抗风折、易栽培等特性, 是建设海涂防护林的先锋树种。上虞市从1970年代初就在海涂开展杨树防护林建设, 至2000年, 杨树防护林面积达467 hm2。杨树防护林极大改善了海涂的生态环境, 还为保障农业的稳产、高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杨树防护林品种、结构单一, 随着树龄的老化, 杨树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多, 有些害虫如刺蛾、舟蛾等还不时大面积爆发为害, 严重时杨树叶片全部被吃光, 象火烧一样, 影响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为此, 上虞市从2004年起开展杨树病虫害工程治理, 并列入浙江省林业厅第3期主要森林病虫害工程治理项目, 查清杨树病虫种类是《上虞市杨树病虫害三期工程治理项目》的主要内容之一, 作者于2004~2010年对杨树病虫害进行了全面、系统调查, 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 为今后开展杨树病虫害防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器具

捕虫网、毒瓶、诱虫灯、农药、标本针、标本盒、棉层纸袋、标签纸、试管、玻璃瓶、镊子、钳子、剪刀、照相机、解剖镜、显微镜等。

1.2调查方法

1.2.1食叶 (芽) 害虫。

在踏查的基础上, 选择不同立地条件, 设立临时标准地。根据发生区危害情况设立标准地, 片林每块临时标准地的抽样株数不少于30株进行调查;沟河路渠林, 每5~10 km以株设临时标准地, 按隔几株选1株的方法选取10株标准株进行调查。

根据杨树主要的食叶害虫生活史开调查。开展越冬后蛹 (幼虫、卵) 调查, 在每代幼虫期进行虫情调查, 目测标准株叶片被害情况。重点在幼虫 (第2代) 3龄前后已群居和分散后两个阶段, 分标准株 (以群居) 和随机 (分散后) 每株取50 cm长标准枝, 调查卵数及幼虫数。在每代成虫期, 于固定标准地内, 采取测报灯、杀虫灯灯诱的方法进行。每晚固定时间段开灯。每日或隔日统计捕获成虫数。

1.2.2蛀干害虫。

在每年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后和越冬前, 踏查和设置临时标准地。根据杨树分布情况, 选好踏查路线, 每50~100株树1株样株的比例, 用肉眼或望远镜, 仔细观察是否有初孵幼虫的粪屑排出, 并按各类成虫出现的时间, 每5天一次调查每株树上的羽化孔。

1.2.3根部害虫。

1) 挖土调查:在根部害虫即将进入越冬休眠前, 选择有代表性地块挖土调查;2) 灯光诱测:利用根部害虫成虫在夜间有趋光性的习性, 进行诱测。

1.3标本采集

1.3.1采集方法。

根据上虞市杨树防护林分布及历年病虫害发生、为害情况, 确定崧夏镇、沥海镇、围垦局等重点调查区域, 在具有代表性的杨树林内进行踏查, 采集昆虫, 收集病害材料。在沥海镇、崧夏镇、围垦局设立3个固定观察点, 布设黑光灯进行灯诱采集成虫材料, 并对杨树主要害虫开展生活史观察、记录。

1) 食叶害虫的采集:在每一代卵期, 在固定观察点的标准株上采集卵块, 要求卵粒总数不少于1 000粒。调查统计孵化卵粒数、未孵化卵粒数及天敌寄生情况。在幼虫发生期内, 每5天调查一次。分别从标准株随机采集一定数量 (不少于1 000头) 的幼虫, 清查幼虫数量、活虫数、感病数、寄生数, 同时观察叶片被害情况。在每代成虫期, 于固定标准地内, 采取测报灯、杀虫灯灯诱的方法进行。每晚固定时间段开灯。每日或隔日采集统计捕获成虫数。

2) 蛀干害虫的采集:在标准株上一次性标记当年新刻槽数200个, 于标记30 d后调查新刻槽数, 观察刻槽上是否有初孵幼虫的粪屑排出, 并采集卵和小幼虫。在标准株中, 按各类成虫出现的时间, 每5 d调查1次每株树上的羽化孔, 出现新羽化孔视为新成虫出现, 采集到成虫。

3) 根部害虫的采集:在根部害虫即将进入越冬休眠前, 选择有代表性地块挖土调查。利用根部害虫成虫在夜间有趋光性的习性, 进行诱捕采集。

1.3.2标本制作和鉴定。

将采集到的昆虫标本进行分类处理, 成虫先保存在棉层纸袋中, 然后针插放入标本盒中;对幼虫用75%的酒精采取双重浸渍的方法进行处理, 制成可长期保存的标本。对新鲜病害材料进行拍照记录, 并将其风干置入标本盒中进行保存。

根据前人研究资料及参考有关书籍对标本进行核对、鉴定[1,2,3,4,5]。对于较难鉴定的标本请教有关专家帮助鉴定。最后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浙江省上虞市海涂杨树防护林共收集到害虫41种, 分别隶属4目21科;病害8种。收集浸渍幼虫标本30余件, 针插标本近300件, 其中包括了杨树的主要害虫。对绝大部分标本在收集的第一现场进行了摄影记录, 对为害严重的几种害虫进行了生活史观察。

2.1虫害部分

杨树害虫共有4目21科41种, 其中等翅目3科4种;半翅目4科5种;鞘翅目8科18种;鳞翅目6科14种, 见表1。

注:为害程度“+”表示为害较轻;“++”表示为害较重;“+++”表示为害严重, 下表同。

2.2病害部分

杨树病害共有8种, 其中叶部病害4种;枝干病害2种;根部病害2种, 见表2。

3结论与讨论

1) 通过对上虞市海涂杨树防护林的调查, 收录到害虫41种, 分别隶属4目21科;病害8种。

2) 虫害方面, 以刺蛾、舟蛾对杨树防护林为害最为严重, 7、8月部分杨树林带的叶片全部被吃光, 象火烧一样, 影响防护功能的发挥。杨树树体高大, 大树一般都在20 m以上, 林带下边溪塘大都是水产养殖基地, 一般喷药防治无法实施, 如何进行给药防治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其瑚.浙江植物病虫志——昆虫篇:第一集[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1990.

[2]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农业昆虫[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7.

[3]曾大鹏.中国杨树病虫害的研究现状与防治[J].中国森林病虫害, 2004, 21 (1) :20-26.

[4]夏鲁青.郭同斌, 赵博光.杨树虫害防治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开发, 2001, 15 (5) :8-l0.

[5]宁万光.胡疑珍, 史洪中, 等.信阳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6) :8277-8278.

病虫害调查 篇2

一、基本情况

入夏以来,我县杨树食叶害虫危害严重,局部地方已经暴发成灾,形势非常严峻。今年食叶害虫发生呈现出

以下特点:一是害虫种类增加。往年6、7月份,主要是杨树食叶害虫危害,虫种较单一,今年出现了二尾舟蛾、柳蓝叶甲等新虫种。二是虫口密度高,蔓延速度快。今年食叶害虫来势较猛,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均较罕见。三是发生面积广,且在局部地区暴发成灾。造成今年食叶害虫大发生的原因:一是气候异常所致。今年的高温高湿气候给食叶害虫提供了适宜的繁殖条件。二是食叶害虫世代重叠,繁衍速度快,现有的防治器械、防治能力还不能完全控制其严重发生局面;三是防治组织困难,防治效率不高。由于林主过于分散,难以组织统一防治,往往是此防彼不防,东防西起,导致虫情扩散蔓延。具体详细情况是:

1、主要病害

病害名称

危害部位

主要寄主

危害程度()

病原

主要症状

黑斑病

叶嫩梢

中林杨系

4半知菌类

叶片有黑色圆形病斑,风传播,7-8月重

溃疡病

意杨系

321

116

小穴壳菌

干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后扩大包围主干,树头枯死

2、主要虫害

虫害名称

龄期

危害部位

危害程度()

危害症状

杨舟蛾

第三代3、4龄

535

低龄群集,3龄后分散,可将全株叶吃光

天牛

成虫

枝干

5蛀干危害,成虫啃食皮层

3、重点地块

以虫害为主的地块有:**、**、和**;**;***路段;**路、石桃路;**公路段;**成片林;**绿色通道、**村100多棵杨树叶片已吃光;**小型公益林;**省道;**水库滩涂成片林;**旅游专线;**绿色通道、**路路南和路北杨树林网部分被吃光;**河段;**村部东一段100多棵杨树叶片已吃光;**高速和**高速的**乡、**镇、**镇**村段、**乡**村段、**、**镇段;**镇**段绿色通道;**段绿色通道等。从调查情况看,以上地段为严重发生地段,如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第4、5代发生危害后情况将会更加严重,有些地方叶片将被吃光。

以病害为主的地块有:**、**;**乡乡驻地南行道树;**镇**、东安段;**;**;**镇**等。

二、情况分析

1、现状

长期以来,杨树一直是我县植树造林的主要树种,占面积的75以上,大面积纯林,极易爆发虫灾。因此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都很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每年防治率一般稳定在60左右。全县推广塑料薄膜带阻隔蚧类等害虫、树干注射防治杨舟蛾等害虫、利用灌水、截干等措施减轻溃疡病的危害等,全县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生态、经济等原因,其病虫害没有得到更有效的遏制。近年来杨树病虫害呈蔓延扩散态势,吃花甚至吃光屡有发生,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原因

①树种单一,林相单纯,近年来全县每年杨树栽植数占当年造林总株数的85以上。大面积纯林高速发展,树种单一,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森林生物群落,不能发挥自身潜能抵御病虫害的为害,一旦发生病虫害,就极易爆发成灾。

②管理粗放,树势衰弱,容易孳生病虫。一些经营者不顾“三分栽、七分管”的技术要求,特别是幼龄林和中龄林,不能及时加强抚育管理,做到合理修枝、追肥等,造成树势较弱,病虫加重。

③部分经营者防治工作重视不够。杨树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来得慢,特别是病虫害防治,往往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常使病虫害防治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置,除非病虫害严重到相当程度时才引起重视,而此时适期已过,防治起来相当困难,甚至难以奏效。

④病虫害防治管理薄弱。全县所有的农技服务中心都有一名林业技术人员,但基础条件薄弱,跟不上防治工作发展需要。

⑤防治资金严重短缺。每年几乎没有病虫害防治专项经费,一旦发生病虫害,四处告急,延误时机,影响了防治效果。另外“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难以落实,尚待时日。

三、防治建议

四川攀西地区芒果病虫害调查研究 篇3

关键词 芒果 ;病虫害 ;调查研究 ;攀西地区

分类号 S667.7

Mango Pests and Diseases Investigation in Panxi Area of Sichuan Provience

LI Guizhen YAO Meiying ZHU Lixia

(Panzhihua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Panzhihua, Sichuan 617061)

Abstract Mango pests and diseases of Panxi aera had been investigated from 2010 to 2013.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46 kinds of diseases and 33 kinds of pests, which belong to 20 families and 8 orders respectively. A new mango pests Yung mother pipe thrips had been found, Home is not reported it; The major pests and diseases anthracnose, powdery mildew, deformity disease (buds disease), bacterial black spot, the young fruit flesh browning black fruit physiological disease, primary chapped skin disease, hypothermia, thrips, hazard dorsalis, leaf gall midge, scale insects had been analyzed and elaborated.;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risk of diseases Panxi area mang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ere mango malformation (also known as the buds disease), mango sudden death disease (also known as a swift death disease) and mango fruit weevil at present. A "mango pests and diseases list in Panxi area" had been compiled, and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ies.

Keywords Panxi area ; mango ; pests and diseases ; investigation ; research

芒果病虫种类繁多,并且新病虫害不断出现。根据Butan和Tanon的报导,芒果原产地印度,共有160多种害虫,而我国报导有76种。1976~1979 年,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华南四省农垦局协作,对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的芒果病虫害作过普查,共发现病害19种,病原物20种。1986~1995年,肖倩莼等对华南地区芒果病害做了调查和鉴定,共鉴定出病害25种,病原物31种[1]。刘朝祯等对广东省芒果病害进行了初步研究[2]。2008~2010 年龙亚芹等对云南省芒果主产区病虫害分布、危害及种类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云南省芒果病虫害94种,其中病害23种,害虫71种[3]。

1989~1991年,白巧等对四川攀西地区芒果病害种类、分布、为害、症状进行了调查,查出攀西地区芒果病害20种[4]。黄显明等于1998~1999年对四川省攀枝花地区芒果病虫害做了调查,病害有33种,害虫有18种,分属7目15科[5]。四川省攀西地区是我国优质晚熟芒果的主产区,在何康等专家于1996年底提出《在攀西地区建设10万亩一流的优质芒果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议》并得到一致认可后,攀西芒果种植业发展快速,截止2009年底种植面积已达9 000 hm2,随着种植面积日趋扩大和新品种的引进,攀西地区芒果的病虫害发生日趋加重,常见的芒果炭疽病、蓟马、桔小实蝇等危害逐年加剧,新的病虫害不断滋生,特别是近些年畸形病、速死病等一些新的危险性病虫害出现,加之攀枝花地处川滇交界,面对毗邻云南疫区的3种检疫对象—芒果果实象甲、果肉象甲和果核象甲的威胁,根据该区域病虫害防控的需要,本团队在前人调查的基础上,对攀西地区芒果产业发展中的病虫害种类、分布及危害程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为提出相对合理、科学的病虫害防控措施奠定基础,以推进攀西芒果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1 调查内容及方法

1.1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病虫害种类、危害部位、发生情况、危害程度、防治措施等。

1.2 调查方法

采用定点调查与全面普查相结合的方法。病虫在分布区域内的发生严重程度用重(+++)、中(++)、轻(+)表示。

1.2.1 定点调查

以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沙沟芒果中试基地为主,在基地芒果园里随机选择20株芒果树,每株树在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每个方位固定选1个枝条(或花穗、果实)作为调查对象。于每年花期、座果期、果实膨大期、果实采收期、抽梢期进行调查,每10天调查1次,观察和记录芒果受害部位和危害程度。

1.2.2 全面普查

全面调查主要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的混萨拉村、前进镇普达村、总发乡立新村、盐边县金河村和纳尔河村等万亩芒果基地或米易县攀莲镇、东区银江镇阿暑达村、西区格里坪镇庄上村和凉山州会理县鱼酢乡鱼酢村、会东县野牛坪乡干坝塘村等有代表性的片区进行。在果实成熟前期,采用发放调查表、走访、询问、在果园内进行随机取样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方法进行病虫害的发生、防治等情况调查。

1.2.3 芒果果肉象甲和果实象甲的调查方法

选择有代表性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沙沟基地和51公里基地、仁和区仁和镇莲花村、大龙潭乡混萨拉村、盐边县桐子林镇金河村、米易攀莲镇、东区银江镇阿暑达村,在果实近9成熟时每个点随机采100个芒果剖开进行检查,在仁和区前进镇普达村、总发乡立新村、西区格里坪镇庄上村等地进行大面积的一般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虫害种类

目前攀西地区芒果生产中病害有46种,按侵染部位分,叶片病害24种,果实病害19种,枝条11种,茎干、枝干6种,花病害7种;按病原分,真菌病害28种,细菌病害3种,藻类病害1种,生理性病害14种。害虫共有33种,分属昆虫纲和蛛形纲,昆虫纲有7目20科共32种,蛛形纲有芒果小爪螨1种。详见表1、2。

2.2 芒果象甲

2012年6月团队首次在攀枝花市仁和区仁和镇莲花村调查到芒果果实象甲,8月份在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再次调查到芒果果实象甲,虫果率均为1%。幼虫危害果核,造成落果或使受害果核失去萌芽力,不污染果肉,但影响品质。此次未调查到芒果果核象甲和果肉象甲。芒果果实象甲为国内危险性害虫,国内仅在云南、广西发生,多年来使我国亚热带芒果生产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攀枝花1998~1999年的调查均未发现芒果象甲,此次果实象甲未能幸免,应引起从业人员高度重视,严防此虫蔓延危害。

2.3 主要病虫害的危害情况

2.3.1 病害

2.3.1.1 炭疽病

在1998年病害调查时,攀西地区果园中的嫩叶、花、果和嫩梢无典型炭疽病症状,主要危害贮藏期果实。目前,该病在攀西地区属常发性重要病害,可危害新梢、嫩叶、花和果实,在果园可引起叶斑、梢枯、花腐,影响长势或造成落花和落果;秋梢期病菌多从叶瘿蚊为害处侵入,严重的导致落叶;在贮藏期引起果腐,严重影响了芒果的品质和外观,显著降低芒果的经济效益。

2.3.1.2 芒果白粉病

该病是攀西地区芒果花期的重要病害,主要为害花穗、嫩叶、幼果,其发生及主要为害期在2~4月芒果开花期至幼果期,造成芒果产量损失一般为10%~20%,病害流行的年份,严重发病果园的产量损失达60%以上。

2.3.1.3 芒果畸形病

芒果畸形病是国际上为害芒果生产的一种严重病害,1891年,印度首次发现芒果畸形病[6],目前几乎在世界各芒果主产区均有发生,平均产量损失达50%~80%,严重时植株完全绝产。国内对芒果畸形病的研究和报道很少。云南省于2007年在华坪首次发现该病害[3]。攀西地区于2007年在攀枝花市仁和区仁和镇发现该病害,随后在米易县、盐边县等地相继有零星发生,目前呈蔓延扩展趋势,在仁和沙沟一个果园,严重发病株产量损失高达90%。攀西地区的芒果畸形病病原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热带作物研究所的专家鉴定为由镰刀菌(Fusarium sp.)[7-9]侵染引起。据国外报道,无有效化学药剂可以控制芒果畸形病,也未发现抗病品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很可能造成此病害的蔓延流行,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近期应开展其致病机理、发生流行规律、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

2.3.1.4 细菌性黑斑病

芒果细菌性黑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枝条和幼果,在果实上发生此病害具有经济危害性。在攀西地区套袋前雨水多的年份,易发生流行,尤其凯特芒果果实更易感病,严重影响果实的外观及其商品价值。该病在攀西地区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2.3.1.5 幼果果肉生理性褐变黑果病

该病是攀西地区2004年开始出现的一种新病害,2006年在攀枝花盐边县金河村大面积发生,幼果在胡豆大小时外观表现出黑果症状,导致大批量落果,严重影响芒果产量和果农的积极性。经笔者调查、研究,初步诊断为生理性缺硼,并拟定综合防治措施,在金河村、普达村等地采用其综合防治措施,发病率逐年降低,产量大幅度提高,解决了生产防治问题。但该病需进行大量深入研究,找出理论依据,确诊病因。

2.3.1.6 主干裂皮病

该病在攀西地区普遍发生,尤其以当西晒的幼龄芒果园发生严重,症状为茎基裂皮,伴有流胶,严重发病的整株死亡。经保湿培养,未发现病原菌,普遍认为是一种非传染性病害,主要源于夏季高温强光、冬季低温干旱等。

2.3.1.7 低温危害

攀西地区多数年份都有不同程度的低温天气,低温危害主要有冻害、霜冻害、寒害、冷害几种。其中以“倒春寒”出现的早晚、低温的程度、持续的时间长短等对当年的芒果产量有较大影响,此时正值芒果开花座果的关键时期,一旦遭受低温,可能造成大幅减产甚至绝收。应做好区域规划、预防及补救措施等。

2.3.2 害虫

2.3.2.1 蓟马

蓟马是当前攀西地区芒果生产上危害十分严重的一类害虫。蓟马在攀枝花周年发生,成、若虫均可为害嫩梢、花苞、花穗及果实,导致减产及降低果实商品价值。1999年前攀西地区芒果产区仅轻微发生,2001年以来随着暖冬气候的持续及攀西芒果成片大规模发展,该虫危害逐年加重,危害性超过了横纹尾夜蛾、切叶象甲,成为攀西地区芒果产区重点防治的害虫对象。

2.3.2.2 桔小实蝇

桔小实蝇常和南瓜实蝇混合发生危害,但以桔小实蝇危害重,均以幼虫蛀食果肉,使果实腐烂,造成大量落果,受害果实失去食用和商品价值。桔小实蝇在攀枝花一年可多次发生,以雨季果实成熟期发生危害最为严重,传统的单一化学防治已经不能满足病害防治和果品安全的要求,必须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学防治相结合来综合防治。套袋是果实最好的防护方法。

2.3.2.3 叶瘿蚊

叶瘿蚊在攀西地区属常发性重要害虫,主要以幼虫危害嫩叶、叶柄和主脉,叶片被害形成虫瘿,炭疽病菌常从此虫危害处侵入,后期穿孔破裂,叶片卷曲,严重时致使叶片枯萎脱落甚至梢枯,造成植株生长衰弱。该虫以芒果嫩叶为食料,在温暖潮湿的季节大量发生和繁殖。该虫是攀枝花芒果秋梢期重要防治对象。

2.3.2.4 芒果介壳虫

攀西地区芒果介壳虫种类繁多,主要种类为椰圆盾蚧,长尾粉蚧,属局部常发性主要害虫,在一些果园危害严重。可为害树冠局部的枝梢、叶片和果实,吸食其组织的汁液,引起落叶、落果,严重时引起树体早衰。虫体固着果皮吸食造成虫斑,并分秘大量蜜露和腊类,诱发煤烟病,影响果实外观。该类害虫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应加强深入研究及防控。

3 防控对策

(1)加强危险性病虫害的宣传,对果农进行危险性病虫害的识别培训及植物检疫法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提高果农对危险性病虫害的警惕性及植物检疫法的认识,使广大果农人人都来关心植检工作和自觉执行植物检疫法。

(2)加强植物检疫,各区县植保植检站对引进的种质资源或从外省调进种子、苗木时要严格执行检疫审批制度,严防果肉象甲等危险性病虫害传入我区。

(3)选用抗病优质高产良种,并根据芒果品种的特性,优化布局,合理整形修剪,在比较适宜的栽培环境下,植株的抗逆性增强,能有效抑制病虫害的侵染和危害。

(4)切实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并积极开展统防统治工作,及时准确地发现和高效控制病虫害。

(5)加强对重要病虫害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为生产上科学、及时、安全、高效防控病虫害提供技术支持。

4 结论和讨论

(1)通过调查,基本上摸清了攀西地区芒果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及危害情况,明确了主要防控对象;发现一种国内未见报道的芒果新害虫榕母管蓟马,发现一种国内未见报道的芒果新病害芒果猝死病,调查到危险性害虫芒果果实象甲,为攀西地区提出相对合理、科学的病虫害防控措施提供了依据,定奠了基础。

(2)目前攀西地区芒果生产中病虫害种类繁多,危险性病虫多,灾害潜存。攀西地区芒果病虫害有79种(病害46种、害虫33种);新增的芒果小爪螨、榕母管蓟马和芒果小齿螟危害有逐年增加趋势,新增芒果畸形病(又称丛芽病)、芒果猝死病(又称速死病)和芒果果实象甲严重威胁着攀枝花芒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目前应加大芒果危险性病虫的防控力度,尤其是芒果畸形病,具有危害重、防治困难等特征,但目前国内研究甚少,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大力,对致病机理、传播途径、流行规律等进行深入研究,为攀西地区及全国的芒果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3)主要病虫害种类成倍增加,病虫主次明显发生变化。1999年攀西地区主要病虫害仅有白粉病、细菌性黑斑病、横纹尾叶峨、桔小实蝇4种。当前的主要病虫害有炭疽病、白粉病、畸形病、细菌性黑斑病、幼果生理性褐变黑果病、主干裂皮病、低温危害、蓟马、桔小实蝇、叶瘿蚊、芒果介壳虫、切叶象甲共11种。横纹尾叶蛾从主要虫害转为次要虫害,而蓟马则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参考文献

[1] 肖倩莼. 芒果病害种类及其病原物鉴定. 热带作物学报,1995,16(1):77-83.

[2] 刘朝祯,王璧生,戚佩坤,等. 广东省芒果病害调查初报. 广东农业科学,1989(6):47-51.

[3] 龙亚芹,王万东,王美存,等. 云南芒果病虫害调查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3):508-513.

[4] 白 巧,宋福猛,罗关兴,等,四川攀西地区芒果重要病害名录及防治初报[J]. 热带作物研究,1997(1):24-27.

[5] 黄显明,杨清楷. 攀枝花地区的芒果病虫害及其防治策略[J]. 热带农业科学,2002,22(1):9-13.

[6] Watt G.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 Products of lndia[M]. Calcutta IndialGov.Printing Press, 1891: 14.

[7] Zhan R L, Yang S J, Ho H H, et al. Mango malformation disease in South China caused by Fusarium proliferatum[J]. 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 2010, 158:721-725.

[8] Zhan R L, Yang S J, Liu F, et al. First Report of Fusarium mangiferae in China Causing Mango Malformation[J]. Plant Disease, 96(5): 762.

四川主要桑树病虫害流行规律调查 篇4

据调查, 当前桑树病虫害呈现出虫小、防治难度增大、防治时间延长等新的趋势, 这给我们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而开展桑树病虫害流行规律研究是有针对性开展防控工作的基础, 为此, 我们开展了全省桑树病虫害普查, 初步摸清了主要桑树病虫害流行规律, 现形成如下研究报告。

1 四川桑树病虫害普查

我们组织技术人员设立普查基本信息表, 分组开展普查, 对攀西蚕区、川南蚕区、川中北蚕区重点市州的主要基地县近年桑树病虫害进行了调查 (见表1) 。结果表明, 在全省大面积发生、危害较重的主要有桑螟虫、桑粉虱、桑瘿蚊和桑红蜘蛛。其中:攀西地区的凉山州及攀枝花、雅安和川南地区的宜宾、内江、自贡等市, 近年来病虫害发生危害严重, 特别是蚕茧主产县桑粉虱、桑红蜘蛛发生面大, 危害严重。

川中北如南充、绵阳等地的桑粉虱、桑螟、桑瘿蚊、红蜘蛛、褐斑病等发生严重, 造成桑叶减产, 养蚕量减少, 蚕农减收。

调查情况表明:由于桑树病害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近年来没有出现大面积病害的发生, 少量出现的病害有桑褐斑病、桑里白粉病, 新出现的有桑葚菌核病 (在另外文章里单独介绍) 。

2 主要病虫害流行规律研究

通过开展大量调查研究, 结合分析统计全省普查结果, 根据各地生产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资料, 我们分析总结了4种主要桑树病虫害的危害特点、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

2.1 桑螟流行规律

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又名青虫、油虫、卷叶虫, 属鳞翅目、螟蛾科, 是咀食性桑叶害虫。四川各蚕区均有分布, 为害非常严重。

为害特点。以低龄幼虫在叶的边缘卷叶, 咬食叶背的叶肉组织, 残留叶脉和上表皮, 形成灰褐色半透明膜, 俗称“开天窗”。同时吐丝排粪, 污染桑叶, 能传播微粒子病给家蚕。被害叶边缘呈锈色、油渍状, 因而有油虫之称。为害严重的桑园, 秋蚕期5龄蚕难找嫩叶, 直接导致桑叶产量和质量下降, 蚕茧减产。

世代及历期。桑螟在四川盆地内1年发生5-6代, 以5代为主, 世代重叠, 各代发生时期见表1, 以老熟幼虫在树干蛀孔、隙缝、拳叉、草把、根际土表等结薄茧越冬。

重要习性。桑螟卵多产于枝条顶端1~9位叶的背面沿叶脉处, 一处2~3粒, 卵具蜡质反光, 在阳光下容易看到。以芽、苞、新叶背面居多。有强烈的趋光性, 以第4、5代蛾对光最敏感, 因而秋季, 在房前屋后和城镇灯光密集的地方受灾比较严重。

发生规律。桑螟的发生及消长主要受气候和天敌的影响。桑螟虫是中温型昆虫, 在初夏气温适宜又遇高温干燥有利于桑螟大发生;在卵期遇多雾多露天气, 有利于孵化;幼虫为害期遇高温干旱, 加剧桑螟虫的发生。沙土、田边、路边和桑园四周等有灯光的地方, 虫口密度大, 桑树受害严重, 易成灾。天敌是控制桑螟消长的主要因素, 优势天敌有长距茧蜂和桑螟绒茧蜂, 应加以保护和利用。另外, 桑螟的发生还受到桑树养型和管护方式的影响, 如高中干桑、冬季重剪的桑树也易发生。

2.2 桑瘿蚊流行规律

桑瘿蚊Contarinia sp, 又名桑吸浆虫, 属双翅目、瘿蚊科, 是芽叶害虫, 在四川发生较为严重。

为害特点。以成虫在顶芽产卵, 以幼虫寄生于桑树顶芽幼叶的内侧, 以口器刺伤顶芽组织后吸取幼芽汁液, 使顶芽变色、弯曲、凋萎、变黑、脱落、枝条封顶。连续危害后, 桑树侧枝丛生, 分档开叉, 枝条矮短, 树形杂乱, 树势衰败, 桑叶减产, 表现为多次止芯、多次封顶、多层分叉。危害严重的能造成桑叶25%~30%的减产。

世代及历期。桑瘿蚊在四川1年发生3~4代, 其幼虫发生, 第1代:4月中旬-5月上旬;第2代:5月上旬-5月中旬;第3代:5月下旬-6月上旬;第4代:9月-10月份, 10月份以老熟幼虫 (休眠体) 在土壤中越冬, 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生活习性。桑瘿蚊第1代主要危害中下部枝条, 第2代开始上顶危害。每年在5月, 8、9月形成危害高峰期。成虫不危害桑树, 白天在杂草丛中栖息, 藏于背风、背光、潮湿处, 喜夜间产卵和交配。产卵于嫩芽未开叶的内侧或初开叶的叶背皱缩处。

发生规律。桑瘿蚊喜温暖潮湿。高湿条件有利于卵孵化、幼虫活动和成虫羽化。若遇7-8月高温干旱, 土壤过于干燥, 幼虫和蛹死亡率高, 成虫出土困难。对土壤要求既湿润又有一定的通透性。桑树密度越大, 光照越差, 湿度相对增大, 有利于桑瘿蚊的发生。树型越高, 发生越轻。桑品种不同, 危害程度有明显差别。

2.3 桑粉虱流行规律

桑粉虱Bemisia myricae Kuwana, 属同翅目、粉虱科, 是吸食性桑叶害虫。四川各主要蚕区历年严重成灾发生。在四川蚕区发现有四种为害桑树的粉虱, 即珊瑚瘤粉虱、非洲小粉虱、火棘颈粉虱、润楠皮化粉虱。

为害特点。桑粉虱虫体微小, 以成虫群集桑苗顶部1~2位叶片或桑树嫩梢1~5位叶片上产卵, 幼虫主要在桑叶叶背以其刺吸式口器刺入叶肉组织吸食汁液, 被害叶出现许多褐色小斑点, 桑叶易失水、老化, 并逐渐枯萎, 桑叶营养物质下降。幼虫能分泌蜜汁落在下部叶片上, 常诱发煤烟病, 使被害桑苗及桑树梢枝无健叶, 严重影响桑苗生长和秋蚕饲育。四川每年夏秋季易危害成灾, 危害期从3月底至11月, 每年夏秋季常危害成灾, 以苗圃、密植桑园受害较重。

世代及历期。珊瑚瘤粉虱在四川盆地内1年发生约6代, 世代重叠明显, 以蛹在落叶上越冬。第1代发生在3-5月, 第2代发生在5-6月, 第3代发生在6-7月, 第4代发生在7-8月, 第5代发生在8-9月, 第6代发生在9-11月, 并以第6代蛹越冬。卵期14~18d, 平均16d。

生活习性。桑粉虱发生期长, 每年3月至12月均有虫活动, 以8-9月危害较为严重。成虫多在晴天10:00-17:00羽化, 雌成虫占大多数, 羽化后的成虫围绕桑树嫩梢飞舞交配产卵, 产卵以上午6:00-8:00最盛, 主要集中产在梢端1~5叶位的嫩叶叶背。成虫有趋光性。

发生规律。桑粉虱是好湿性害虫, 喜在不透风、不透光的密植桑园, 特别喜在苗圃中生活。喜群集顶梢危害, 因而以长势旺盛、夜色浓绿的嫩梢上虫口多, 成熟叶上虫口少。在大环境气候干旱少雨, 小环境气候郁蔽多湿的条件下, 桑粉虱发生重;密植桑园、苗圃及通透不良, 临沟傍湾桑树长势旺盛, 梢头嫩叶柔嫩多汁为害最重。

2.4 桑红叶螨流行规律

桑红叶螨Tetrancychus cinnabarinus Boisoluval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 别名朱砂叶螨, 是吸食性桑叶害虫。该螨是世界性十大害虫之一。四川省主要产茧县均有分布。

为害特点。桑红叶螨种类多, 分布广, 常常混合发生。每年从春季桑树萌发至桑树落叶均有发生, 以夏秋季多而且发生严重。以成螨、幼螨和若螨在叶背沿叶脉吮吸汁液, 被害处出现许多变色斑, 在夏季高温干旱时, 受害严重的桑园, 叶片干枯、皱缩, 似火烧一样, 不久脱落, 产叶量下降。

世代及历期。各代各螨态发育经过与季节与气温有关。早春和晚秋 (3月和11月) 卵期为12-14d, 幼若螨期14-16d, 全代经过27-29d;4月中旬-5月上旬及9月月中旬至10下旬, 卵期为5-7d, 幼若螨为9-11d, 全代经过16-18d;盛夏7-8月卵期为3-4d, 幼螨为5-6d, 全代经过8-9d。

生活习性。该螨在四川1年可发生20~21代。以末代受精雌虫在树缝皮下、落叶和杂草的叶背上越冬。每年桑树开始发芽时即开始活动上树取食, 在叶背沿叶脉取食危害, 11月开始进入越冬。第1代发育整齐, 从第2代起世代重叠明显。1年间以夏秋季螨量最多, 因此7-9月受害最为严重。成螨、幼螨和若螨喜在叶脉分叉处吐丝结网, 伏在网中取食。在桑树上爬行快, 转移危害快速。

发生规律。干旱少雨是红蜘蛛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干旱持续越久, 红蜘蛛发生越严重, 桑树受害越重。短期内降雨对桑园螨的数量有影响。凡是靠近水源、道路两旁和桑园多间作及杂草丛生、环境复杂的桑园, 发生严重。不同桑品种受害程度不同, 以实生桑抗螨力最强。四川主要发生在4-6月春干夹夏旱时成灾严重, 直至9-10月如天气晴好, 又形成小高峰。

参考文献

[1]张勍, 范继文.栽桑与桑病防治,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1, 成都

[2]吴开明, 唐以巡等.桑树病虫害预测预报,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成都

病虫害调查 篇5

岳阳综合试验站湘阴示范县

2011年11月22日

我县今年种植水稻127.43万亩,其中早稻61.6411万亩,一季稻及中稻0.308万亩,晚稻65.4788万亩。统计全县病虫共发生552.75万亩次,防治633.27万亩次、挽回损失105617吨。病虫发生总特点是:病虫混合发生,虫害大于病害。在病虫防治上积极推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植保理念,积极推广植保新技术。现将我县水稻病虫草害防控应用技术及存在的问题报告如下。

一、防控应用技术

㈠开展生物防治技术:

⑴推广运用保蜘控虫。在“蜘蛛之乡”白泥湖乡万亩高产示范片推广运用保蜘控虫10000亩。⑵释放赤眼蜂控制害虫。在原种场释放稻赤眼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500亩。⑶稻鸭共养技术。在兴科米业生产基地兴隆、兴安等村推广稻鸭共养技术1000亩。

㈡推广物理防治技术:

⑴推广频振式杀虫灯、黄板等物理防治技术。在全县水稻上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1200盏,防治面积4.5万亩,核心示范区兴科米业生产基地兴隆、兴安等村推广频振式杀虫灯100盏。

黄板应用面积500亩

⑵利用昆虫性诱剂诱杀技术。利用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性诱剂诱杀技术在农科所、白泥湖里湖村建立1500亩示范区。

㈢推广生物农药。在全县推广运用BT、井冈霉素、井〃蜡芽菌、申嗪霉素等生物农药,今年全县推广BT乳剂70吨、井冈霉素60吨、井〃蜡芽菌0.3吨、申嗪霉素0.4吨。利用微生物治病150万亩次,治虫36万亩次。

㈣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行减氮控磷增钾,促进作物稳健生长,增强抗病虫能力。

㈤运用农业措施减少病虫害发生基数。冬季深耕烤坯,次年3月中、下旬灌深水灭蛹7~10天,降低螟虫基数;打捞浪渣、种子消毒,消灭病害菌源;保护蜘蛛等天敌,提高控害能力等综合措施,减少病虫发生源。

㈥推广稻种拌种技术。推广应用锐胜、适乐时等水稻种衣剂进行种子拌种,提前科学防控,减轻病虫危害。

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推广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噻嗪酮、甲维盐、阿维菌素等高效低残留农药,实现农药减量、节本增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标。

通过推广实施上述几项技术措施,我县农药施用次数减少,农药用量明显下降,防治效果显著提高,农田环境得到改善。农药用量从2008年496.1吨(拆百量)降至今年的262.3吨,示范区比非示范全年减少用药1次,防效提高10%以上,农药用量

减少30%以上,田间蜘蛛、隐翅虫、黑肩绿盲蝽、宽黾蝽、寄生蜂等天敌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多。早稻后期调查:示范区百丛平均蜘蛛为434头,比非示范区平均百丛268头增加61.9%;平均百丛隐翅虫、黑肩绿盲蝽等其他捕食性天敌达158头,比非示范区119头增加32.8%;蜘蛛、其他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种类分别为31种、16种、11种,比非示范区28种、15种、8种分别增加11%、7%、38%。

二、存在的问题

1、某些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太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如昆虫性诱剂诱杀技术。

2、某些技术措施推广成本较高,目前还难以普及。如频振式杀虫灯。

3、配套措施跟不上,难以大面积推广。如稻鸭共养技术,水稻生长后期,鸭子不能下田,又不能出售,圈养困难。

4、部份农户田亩面积小,对推广应用植保新技术积极性不高。

三、建议

1、加大各项资金投入力度。扩大示范面积和示范点,以点带面,加速推广步伐。

2、加快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目前,乡镇农技站植保技术人员少,专业知识水平不一,加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一项好的实用新技术还难以快速推广开来。

病虫害调查 篇6

关键词 滇南 ;滇东南 ;芒果 ;病虫害 ;调查

分类号 S436.67

Investigation of Pest Species of Mango in Southern and Southeast Yunnan

YANG Yongzhi CHEN Weiqiang QIU Bo ZHAO Zhikun SUN Yinhu WANG Xiaoyan

(Honghe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 Institute of Yunnan, Hekou, Yunnan 661300)

Abstract Methods the investigation and comprehensive combination of general, south of Yunnan, mango production area in southeastern Yunnan mango pest distribution, harm and surveyed the species.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of refer to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the laboratory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dentified disease 25, there are 61 kinds of pests.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and differences dry region and wet area of South and Southeast Yunnan mango production of pests. The survey results for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mango disease,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protect the southern, Southeastern Yunnan mango planting industry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Keywords South Yunnan ; Southeast Yunnan ; mango ; pests ; investigation

中国是世界芒果生产大国,近年来芒果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产量稳步上升,每年达数百万吨,居世界第8位。目前,国内的芒果种植区涵盖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南部和云南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据南亚办2007年统计,云南芒果种植面积达14 200 hm2,产量11.32万t,产值2.26 亿元[1]。随着芒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芒果病虫害的发生也日趋扩大加重。1992年,杨生林、李国华等[2]对云南热区芒果主要病虫害进行了调查。黄雅志记录云南芒果害虫有141种[3],海南的林明光,刘福秀等[4]对海南省芒果主产区进行为期2年的芒果作物病害调查,发现目前海南省芒果作物上的病害共有42种。罗永明、彭正强等[5]记录了海南岛芒果树害虫种类与分布海南岛芒果树害虫100种。2008~2010年龙亚芹等[6]对云南的永德、华平、元江、保山等地芒果病虫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出芒果病害23种,虫害71种。本研究在前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滇南、滇东南芒果生产区,对病虫害分布、危害及种类进行了调查。根据不同病虫害在芒果园内的发生危害情况,将不同种类的病虫害进行危害等级划分,分清芒果病虫害的主次,有利于今后芒果病虫害的监测,防止次要虫害升级为主要病虫害为芒果生产带来经济损失。并针对滇南、滇东南芒果生产的干热区和湿热区芒果病虫害发生的不同情况作分析说明。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调查主要选择滇南、滇东南的干热区元江、个旧蛮耗;湿热区西双版纳(景洪)、河口等地区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在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对滇南、滇东南的干热区元江、个旧蛮耗,湿热区西双版纳(景洪)、河口等芒果生产区进行为期2年的芒果病虫害种类、危害及分布进行了调查。选择代表性芒果园及其苗圃,根据芒果的物候期、种植分布和病虫害发生特点、采用定点调查与全面普查相结合,在花期、座果期、果实膨大期、果实采收期、抽梢期分别调查1~2次,观察和记录芒果作物受病虫危害的部位及为害情况,采集染有病虫害的植株样本,带回实验室进行培养、制作玻片标本等,然后分别对病虫害及其病原物,及害虫种类进行鉴定,记录调查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虫害种类

经过对滇南、滇东南干热区元江、个旧蛮耗,湿热区西双版纳(景洪)、河口的芒果病虫害种类的调查与鉴定分析(参阅相关资料[7-9]),结果鉴定出滇南、滇东南芒果病害25种,虫害61种其中鳞翅目13种:鞘翅目17 种、同翅目16种、半翅目7 种、双翅目3种、缨翅目2 种、等翅目2种、直翅目1种(表1、2)。

2.2 主要病虫害危害情况及分布差异

2.2.1 干热地区的元江和蛮耗的芒果病虫害发生情况与分析

在干热区元江和蛮耗主要的病害为炭菌病、流胶病、黑色蒂腐病、细菌性黑斑病为主。危害严重的害虫有桔小实蝇、切叶象甲,在元江县盛绑植业有限责任公司水果基地金凤凰芒、贵妃芒种植地以及元江县经作站资源圃,采用甲基丁香酚诱杀成虫和检测危害,适时防治效果好。在调查点的芒果新梢均受切叶象甲的危害,芒果抽发的新梢,特别是秋梢, 关系到翌年的开花结果量,所以这将对芒果产量造成很大损失。另外,横线尾夜蛾在元江县的危害也较为严重,在元江经作站资源圃枝干害虫脊胸天牛(Rhytidodera bowringii White),有树干蛀死树皮枯的现象,及元江县城边村内中华八星粉天牛也有危害。同时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有检疫性害虫长牡蛎盾蚧[Lepidosaphes pinnaeformis(Borch-senius)]危害,此虫主要危害枝叶,常使枝条因受害严重而枯萎,叶片发黄造成早期落叶。

2.2.2 湿热地区芒果病虫害危害情况与分析

在芒果花期,病害以白粉病、炭疽病为主,根据调查,在河口2012年3月下旬至4月份中旬白粉病对芒果的危害率达到100%。主要害虫叶蝉类(短头叶蝉、芒果扁喙叶蝉、小绿叶蝉、黑尾叶蝉)、叶瘿蚊、蓟马等,西双版纳以短头叶蝉危害最重,一年四季都在发生,3月份虫口密度大,没有防治的芒果园花穗焦黑落雷指数为65.00,平均降低结果量50%。

在挂果期,在湿热区西双版纳、河口刺吸式口器类的害虫叶蝉、蚜虫、介壳虫等危害严重,所引发的煤烟病影响果实外观。尤其以马切苏、秋芒等晚熟品种受害严重。根据调查和有关的资料检疫性害虫果肉象甲(Sternochetus frigdus Fabricius)、果核象甲[Sternochetus olivicri(Faust)]在西双版纳、河口都有发生危害。在河口芒果果肉象甲危害率达65%,是影响本地芒果生产重要害虫。

其他危害叶片害虫还有蛾类,在西双版纳绒刺蛾(phocoderma velutine kollar)、黑端球须刺蛾 (Scopelodes venosa Kwangtun gensis Hering)每年都使芒果树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危害树干的害虫脊胸天牛(Rhytidodera bowringii White)在西双版纳的景洪市城郊芒果园危害较重,几乎所有成年的芒果树都可以见到幼虫钻柱的痕迹,危害率最高达到80%,在河口调查有零星的危害。在河口、西双版纳发现芒果白轮盾蚧(Aulacaspis tubercularis Newsteed)普遍发生危害,在河口芒果苗期危害率达到85%,主要危害芒果树的叶片、枝条和芽,以雌成虫和若虫固定寄生在芒果叶片上刺吸营养, 造成叶片发黄脱落、枝芽枯萎、枝条枯死。

3 讨论

本次调查在滇南、滇东南选择有代表性干热区元江、个旧蛮耗,湿热区西双版纳(景洪)、河口的芒果生产区,结果表明芒果病虫害的分布和危害具有普遍性和区域性,属于湿热地带河口、西双版纳的病虫害的危害情况与干热区元江及个旧的蛮耗镇有所不同。由于气候条件的不同,在湿热地区,由于温湿度大,有利于芒果白粉病、炭疽病、煤烟病的发生,也有利于害虫的繁殖,同种类的病虫害要发生要偏重。在干热区,气候相对湿度低,降雨量少,同种病虫害发生要减轻,但是由于生产管理粗放,也会有大面积病虫害的发生,所以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芒果园的管理。此次调查结果与前人调查害虫种类有所不同,发现在滇南、滇东南未曾报道两种危害芒果的介壳虫,即元江的检疫性害虫长牡蛎盾蚧,河口及西双版纳的芒果白轮盾蚧,还有河口的褐足角胸叶甲,目前长牡蛎盾蚧、褐足角胸叶甲只局限于部分芒果园危害,而芒果白轮盾蚧在河口及西双版纳发生较为普遍,特别是在苗期和长势弱的树枝上。如果没有有效的防治,将会产生很大的危害。

4 防治建议

(1)湿热地区西双版纳、河口的芒果生产,必须解决鲜果外观质量问题。在栽培管理上创造一个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采取适当的株行距,矮化种植,并进行适宜的修剪,使果园通风透光;进入雨季后,在果园杂草大量发生期,及时采用化学方法或人工,清除杂草,以减轻果园的荫蔽潮湿状况,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从芒果幼果期开始到果实采摘前半个月,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杀菌剂,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波尔多液等,以防止病原菌侵染危害,挂果期间及时防治刺吸式口器类的害虫如叶蝉、介壳虫、木虱等,以免其排泄物“ 蜜露”诱发烟霉病。在果实发育定型时进行套袋保果适当提前采果并作保鲜处理。

(2)选择合适抗病害的栽种品种,加强植被的管理,清除枯木、草堆、垃圾,砍除枯枝、过密阴枝,使果园经常保持通风透光,良好的小气候环境,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越冬期间,如:叶蝉、脊胸天牛之类的害虫潜伏在树祖皮的裂缝、树干里,适时对芒果树进行填洞刮皮刷石灰浆或药剂等处理防治越冬害虫。对蛾类的害虫可以使用捕虫灯捕杀。对于危害重的柑橘小实蝇可以采用甲基丁香酚诱杀成虫和检测危害。

(3)加强对芒果园天敌昆虫的保护:芒果园的天敌昆虫和蜘蛛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广腹螳螂、中黄猎蝽、厉蝽、叉角厉蝽、丛螟茧蜂、黄腹寄生蝇、半月圆蛛、缘漏斗蛛、细纹猎蛛等对叶蝉、鳞翅目的幼虫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应注意保护研究。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 全国热带南亚热带作物生产情况[E]. 2007. 20.

[2] 杨生林,李国华,王云川,等. 云南热区芒果主要病虫害调查[J]. 云南热作科技,1992,15(1):26-28.

[3] 黄雅志. 云南芒果害虫[J]. 云南热作科技,1992, 15(2):11-14.

[4] 林明光,刘福秀,李伟东,等. 海南省芒果作物病害调查与鉴定[J].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1):1 440-1 442.

[5] 罗永明,彭正强,金启安,等. 海南岛芒果树害虫种类与分布[J]. 热带作物学报,1996,17(2):52-62.

[6] 龙亚芹,王万东,王美存,等. 云南芒果病虫害调查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3):508-513.

[7]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鞘翅目[M]. 科学出版社,2005.

[8] 中国经济昆虫志第二十册鞘翅目 象虫科[M]. 科学出版社,980.

[9] 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谱[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10] 云南主要热带作物病虫害诊断与综合防治原色图谱[M]. 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樟江柚主要病虫害调查及防治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朝阳镇位于荔波县西南部,座落于樟江河畔,距县城9km。平均海拔410m,年平均气温18.9℃,无霜期283d,年降雨量1 300mm,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土壤肥沃。以黄壤和砂质壤土为主,微酸性,透水性好。

1.2 研究内容

樟江柚开始发芽时,调查其主要的病虫害种类、危害部位和危害程度,每次调查样地数为10个,每个样地调查20株,每株调查5个样枝,样株采用五点取样法,样地和样枝均采取随机取样法,详细调查叶片、枝梢及果实等的病虫害发生种类和数量,每月调查1次,直到樟江柚收获完为止。

2 结果与分析

2.1 荔波樟江柚主要病害种类及危害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樟江柚病害主要有9种,按照病害发生部位,可以将其分为叶部病害、枝干病害和果实病害。并且叶部病害、枝干病害和果实病害均有5种,均占病害种类的55.6%,其中柑桔溃疡病、疮痂病和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

注:++表示中度发生;+表示发生轻微或偶尔发生。下表同。

2.2 荔波樟江柚主要害虫种类及为害

从表2可以看出,为害樟江柚的主要害虫有22种。其中为害叶片的有8种,占害虫总数的36.4%;为害枝干的有6种,占害虫总数的27.3%;为害果实的害虫有7种,占害虫总数的31.8%;为害根系的害虫有3种,占害虫总数的13.6%。如果按害虫所在目来看,其中鳞翅目害虫有3种,占害虫总数的13.6%;鞘翅目害虫有9种,占害虫总数的40.9%;同翅目害虫有4种,占害虫总数的18.2%;双翅目害虫有2种,占害虫总数的9.1%;蜱螨目害虫有2种,占害虫总数的9.1%;半翅目害虫有2种,占害虫总数的9.1%。

3 讨论

调查分析表明,荔波县朝阳镇樟江柚主要病害有9种,虫(螨)害22种,但是没有成为严重性病虫害。为提高樟江柚的产量和产品质量,樟江柚的病虫害防治,需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5,6,7],首先,在樟江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提高农事操作技术,减少樟江柚病虫害的发生;其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适时耕除果园内的杂草,修剪病害枯枝,注意田间通风透光,保持合理的栽植密度,适时浇灌和施肥,增强樟江柚的抗病虫能力;第三,在樟江柚生长的各个环节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实施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陈利锋,徐敬友.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李云瑞.农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郭水木.坪山柚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09(8):37-39.

[4]曾碧茵.琯溪蜜柚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林业建设,2007(3):23-25.

[5]莫永坤.荔波县柚类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02,15(3):12.

[6]韩诗畴,黄鸿,唐飞燕,等.沙田柚的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治理[J].生态科学,2001(3):81-89.

崇明县林木病虫害调查分析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普查港西、东平、庙镇社区以及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林木, 兼顾居住区绿地, 共51点次。

1.2 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选用随机踏查、资料查询等, 调查3个镇、1个公园林木绿化带林木的病虫害种类及危害情况, 记录调查时间、调查地点、感病程度、感病部位、食叶危害面积。病虫害等级分为3个等级, 分别为轻度 (+) 、中度 (++) 、重度感病 (+++) [10]。对发现的病虫害进行记录并拍照, 带回送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专家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林木病害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 危害较为严重的症状类型, 如白粉病、锈病、叶斑病类、炭疽病类、腐烂病类。轻度危害 (被害率≤10%) 多, 中度危害 (被害率10%~30%) 少。栀子花黄化病、大叶黄杨白粉病、金叶女贞叶斑病局部林木区域已造成较严重的危害。

林木虫害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 水杉茶尺蠖、油桐尺蛾, 香樟樟丛螟、樟叶蜂, 重阳木斑蛾局部林木区域已造成较严重的危害。

注:+表示轻度危害 (被害率≤10%) ;++表示中度危害 (被害率10%~30%) ;+++表示严重危害 (被害率>30%) [3]。下表同。

3 林木病虫害发生原因

3.1 苗木引入管理不严格, 造成病虫害传播蔓延

随着港西、东平、庙镇社区、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林木的发展, 植物苗木从江苏、浙江等省引进, 这些苗木供应商为了追求利益, 对苗木出圃管理不严格, 苗木带病虫出售, 经过2~3年的适应增殖后, 局部片林严重发生, 没有检疫法规, 缺乏设备和人才, 再加上用苗单位自行其事, 给日常养护工作带来许多后患。

3.2 林木单一, 种植密度高

社区林木搭配不合理, 多条林木同栽一个类型树种, 物种丰富度不高, 林木单一, 甚至为纯林, 极容易使一些病虫害扩散和危害。如2004年崇明东平林场曾发生大面积水杉茶尺蠖、油桐尺蛾大暴发。2007年重阳木棉斑蛾又小面积发生。种植密度高, 使林木气侯湿度大、温度高, 病虫害往往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有效防治, 这是近年来林木病虫害频发的原因。

3.3 化学农药使用多

林木、病虫、天敌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充分发挥天敌、生物农药、以益病治病、以益虫治虫生物防治。近年来防治措施化学农药单一化, 常造成林木病虫害的发生, 杀伤天敌种群。建立一个以林木平衡的生态体系, 创造有利于天敌、林木生存而不利于病虫滋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

4 结语

笔者通过初步调查3个社区、1个公园林木绿地, 共发现病害38种、虫害102种。本地区病虫害危害严重, 分布普遍编入名录中, 把病虫害控制在景观效果和经济阈值允许的范围之内。

对造成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原因进行分析, 3个社区、1个公园林木、病虫、天敌之间环境对病虫发生比较有利, 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苗木来源比较复杂, 崇明近年批量地从外地移植特大乔木 (老树) , 这给各种病虫害在崇明的传播、蔓延, 提供了来源和渠道, 有的樟树、杨树已发生了较大的危害。同时林带内发现了崇明未曾记载的病虫, 如2007年杉树上的杉棕天牛、珊瑚树上的茶毛虫、柳树上的柳瘤大蚜、东平国家森林公园香樟上的苹果透翅蛾危害、重阳木上的丛枝病、合欢上的枯萎病。二是3个社区、1个公园林木绿化圃为密集型种植, 丰富的食料和郁闭的小气候十分有利于病虫的发生和蔓延, 如崇明曾发生茶尺蛾、油桐尺蛾大暴发, 小面积暴发了重阳木斑蛾、无患子枝干瘿螨。三是3个社区、1个公园树种搭配不尽合理, 树种比较单一, 对形成生态平衡不利。

为了治理病虫害, 应选择相应的适生树种, 加强病虫害检疫, 提倡使用长势旺盛的幼树, 以增强树木对病虫害的抗性。此外, 注意种植密度不宜过密, 对于轻微发生的病虫害, 尽量不要选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确需使用化学防治的大面积发生、危害较重的病虫害开展系统监测和防治对策, 尽量选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农药防治, 保护天敌又控制危害, 为港西、东平、庙镇社区、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林木创造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杜, 1992.

[2]吴时英.城市森林病虫害图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王焱.上海林业病虫[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4]徐天森.林木病虫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7.

[5]吴时英, 张志明, 唐尚杰, 等.浦东新区外环绿带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危害[J].上海农学院学报, 1999 (4) :20-28.

[6]朱小兵, 黄海兵, 王海.上海崇明生态林新病虫调查简报[J].江西植保, 2008 (4) :193-194.

[7]吴德平, 卞黎霞, 龚宁, 等.崇明林业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 2009, 25 (2) :119-126.

[8]王焱, 马凤林.上海生态林病虫害发生原因与治理对策探讨[J].中国森林病虫, 2006, 25 (5) :38-40.

[9]杨星科, 赵建铭.中国昆虫分类研究五十年[J].昆虫知识, 2000 (1) :1-11.

海南降香黄檀病虫害调查与防治 篇9

降香黄檀是上等家具用材、香料的定香剂、高级镇痛药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其种子自然繁殖力很差,生长缓慢,加之人为的乱采滥伐,目前自然林木已残存不多,濒临灭绝。为了拯救海南降香黄檀,保护现有种质资源,19世纪50~70年代,广东、广西、福建及云南等地先后引种了海南降香黄檀[2,3,4],但并未广泛种植。福建省仙游县的海南降香黄檀造林面积达458 hm2[3],广东省惠州市于2007年开始较大面积的种植海南降香黄檀等珍贵树种,目前降香黄檀人工林面积已达761 hm2[5]。

国内有关海南降香黄檀栽培技术的研究已有报道[1,6,7,8],而有关降香黄檀病虫害专题研究则较少。伍慧雄等[6]研究发现,广东肇庆地区降香黄檀的主要虫害为螟蛾类蛀梢害虫,主要病害为炭疽病和细菌性穿孔病等。桑利伟等[9]研究表明,海南降香黄檀的病虫害主要有黑痣病、炭疽病和瘤胸天牛等。我国规模化人工培育南方珍贵树种工作刚刚起步,许多珍贵树种的培育技术研究相对滞后,且缺乏病虫害防治手段和措施,因此,对海南降香黄檀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鉴于此,笔者对降香黄檀规模化生产和管理中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综合防控措施进行研究,以期为降香黄檀的引种、栽培和大面积种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惠州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位于北纬22°24′~23°57′,东经113°57′~115°28′之间,地处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交替影响的过渡区,受温带、热带天气系统的共同作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7~21.9℃,热量丰富,日照时数1 741~2 068 h,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 743~2 189 mm,相对湿度80%。试验地位于惠州市绿湖园艺工程有限公司的苗木种植基地,其降香黄檀林场面积约66.7 hm2。

1.2 调查方法

采用全面了解和重点调查、踏查及标准地详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初步了解林木分布、概况及病虫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在踏查的基础上,以100株为单位,从幼苗观察到成年苗,共计500株,并统计其发病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虫害种类及危害情况

经过全面调查与研究,惠州市海南降香黄檀主要病虫害有黑痣病、幼苗枯萎病、炭疽病、卷叶虫、天牛、金龟子、白蛾蜡蝉、局部黑斑等(表1)。其中,黑痣病的危害情况最严重,其次为白蛾蜡蝉和金龟子虫害。

注:病虫害危害等级划分标准:-:植株未见病斑或未见害虫;+:植株叶片病斑数<10%,虫口密度<2头/株;++:植株叶片病斑数在11%~25%。

2.2 主要病虫为害症状及防治措施

2.2.1黑痣病

在苗期及幼树生长阶段均会发生,一般危害叶片、小枝及果荚等。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黑点,后逐渐扩张会合,并变黑色,重者连成一片几乎笼罩整个叶面,造成叶片枯黄落叶。可在新叶开放后每隔半月喷1︰1︰100的波尔多液2~3次。2.2.2枯萎病枯萎病亦称疫病,是由真菌或细菌引致的植物病害,发病突然,症状包括严重的点斑凋萎或叶、花、果、茎乃至整株的死亡。一般老苗床、排水不良、种植密集会导致枯萎病的发生。防治方法包括:种植前消毒苗床、合理密植;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并使用70%敌克松1 000~1 500倍液、50%多菌灵800倍液浇淋土壤2~3次,每次间隔7~10 d。

2.2.3 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病害初期出现褐色小点,随后扩展呈圆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斑,有些病斑呈轮纹状,严重时导致叶片脱落。阴雨潮湿、露水大时病害易发生。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80%炭疽福美600~700倍液或75%百菌清4 000~6 000倍液2~3次,每次间隔7~10 d,也可在发病初期每隔15 d喷一次1︰1︰100的波尔多液。

2.2.4 局部黑斑病

即因气温过低而造成的一种冻伤现象。降香黄檀应在亚热带地区种植较为适宜,一般温度不低于5℃[3],如果温度低于2~5℃时,降香黄檀将会冻伤,树身局部会出现黑斑,如遇这种天气,一般在树干涂抹石灰或用草绳包扎进行防寒。

2.2.5 卷叶虫

卷叶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常在夏秋季节发生危害。夏秋季幼虫吐丝缀叶成卷叶或叠叶,幼虫隐藏其中咀食叶肉,致使光合作用减弱,影响降香黄檀的正常生长,其排泄物还会污染叶片。防治方法包括:(1)人工灭杀:发现卷叶及时将其剪除,并集中深埋以减少虫害;(2)药剂防治:可在虫害卷叶前,或卵初孵期用25%杀虫脒稀释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600~1 000倍液,进行喷洒,平均5~7 d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2.2.6 天牛

幼虫从茎干、枝条或茎基部、树头蛀入,咬食木质部,影响树木生长发育,使树势衰弱,导致病菌侵入,也易被风折断,受害严重时将导致树干枯死乃至整株死亡。防治方法包括:人工捕杀卵块和幼虫;发现蛀孔时,用注射器注入80%敌敌畏800~1 000倍液,再用黄泥封口。从长远看,应保护和招引其天敌,如啄木鸟、喜鹊等鸟类,肿腿蜂等寄生蜂,壁虎和寄生线虫等。

2.2.7 金龟子

金龟子属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鞘翅目的一种杂食性昆虫。常在抽梢和开花期危害幼芽、嫩梢、花朵,这也是白木香的主要虫害。防治方法包括人工捕杀或喷洒80%敌敌畏1 000倍液,还可通过毒土防治幼虫、药液灌根、毒饵诱杀和防治成虫等方法进行防治。

2.2.8 白蛾蜡蝉

为同翅目,蛾蜡蝉科,成、若虫吸食枝条和嫩梢枝叶,使其生长不良,叶片萎缩而弯曲,重者整株枯萎,其排泄物还可诱致煤污病发生。防治方法包括:剪除有虫枝条,集中烧毁;用捕虫网捕杀成虫,用扫把刷掉若虫,集中处理;用48%毒死蜱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喷洒害处。

3 结论与讨论

调查发现,惠州市种植的降香黄檀人工林生长表现良好。金龟子、白蛾蜡蝉等虫害危害程度较深,但还没有出现大面积的虫害成灾情况和植株枯死现象,同时也未发现严重的危害性和毁灭性病害。研究结果表明,在水肥管理较好的片区,病虫害也较少发生。因此,监测降香黄檀人工林的水肥条件和病虫害的发展动态是降香黄檀人工林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料。总之,进一步研究对降香黄檀规模化生产和管理中病虫害防控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倪臻,王凌晖,吴国欣,等.降香黄檀引种栽培技术研究概述[J].福建林业科技,2008(6):265-268.

[2]吴永彬,翟翠花,庄雪影,等.广东省肇庆市降香黄檀早期造林效果初报[J].广东林业科技,2010,26(6):36-39.

[3]郭文福,贾宏炎.降香黄檀在广西南亚热带地区的引种[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4):152-155.

[4]林丽玉.福建省仙游县降香黄檀造林现状与展望[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8):324-325.

[5]伍慧雄,庄雪影,温秀军,等.降香黄檀病虫害调查[J].广东林业科技,2009,25(6):86-88.

[6]罗文扬,罗萍,武丽琼,等.降香黄檀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探[J].热带农业科学,2009,29(1):44-46.

[7]吴银兴.降香黄檀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7):135-136.

[8]孟慧,杨云,冯锦东.降香黄檀引种栽培现状与发展[J].广东农业科技,2010(7):79-80.

西藏林芝松茸主要病虫害调查研究 篇10

松茸 (Tricholoma Matsutake[S.Itoet Imai]Sing) 是世界上著名的珍稀美味食用菌之一, 素有“蘑菇之王”的美誉[2]。松茸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波密、林芝、米林、墨脱、察隅、昌都、聂拉木、亚东、错拉等地林区[3]。

松茸的经济价值及药用价值较高, 价格昂贵, 在收购市场上鲜品价格为200~300元/kg, 高者可达1 500~2 000元/kg, 甚至达到2 000元/kg以上, 国际市场的价格更高[4]。由于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 西藏的松茸为最洁净的食物之一, 无任何污染, 因此备受消费者青睐, 主要出口日本、韩国。目前, 松茸已成为西藏林芝地区重要的出口植物产品, 出口批次、货值逐年增加, 是西藏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军。由于松茸是在森林中天然形成的, 人们对松茸病虫害的发生并不重视, 加上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 最终导致松茸因病虫害而造成严重损失。松茸病虫害不仅影响松茸生长, 也导致松茸严重减产,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5,6]。现对西藏林芝地区松茸主要病虫害进行调查, 以期为松茸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地概况

林芝地区位于北纬26°52′~30°40′, 东经92°09′~98°47′之间, 平均海拔3 100 m, 属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气候并存的多种气候带。两大洋的暖流常年鱼贯而入, 形成了林芝特殊的热带湿润和半湿润气候, 年降雨量650 mm左右, 年均温度8.7℃, 年均日照时数2 022.2 h, 无霜期180 d。

林芝市森林覆盖率46.09%, 为中国第三大林区, 西藏森林的80%都集中在这里。林芝的可食用的菌类达120余种, 松茸年产量逾300 t。林芝地区的松茸主要产区为巴宜区、米林县、波密县、察隅县等。

1.2 调查时间与地点

2013—2015年, 其中7—9月为松茸的出菇期, 对林地里危害松茸的病虫害进行调查, 每月调查1次。

选取林芝市巴宜区、米林县为主要调查地点, 由项目组成员进行实地调查。其他县、市作为辅助, 通过对当地农牧民进行走访, 了解松茸病虫害的相关情况, 所得数据用以对比。

1.3 调查方法

对林地里危害松茸的情况进行实地调查, 调查危害松茸的病虫害种类、危害程度、发生病虫害林地状况等。同时, 对林芝地区市场上销售的松茸进行考察, 初步得出林芝地区林地及商品松茸的病虫害发生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林芝地区松茸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根据近3年对林芝地区松茸病虫害的调查, 发现危害松茸的主要病虫害为果蝇、金针虫、镰刀霉病等。

2.1.1 果蝇。

果蝇为双翅目、短角亚目、果蝇科、果蝇属昆虫。果蝇的一个完整的生活周期分为4个明显的时期, 即卵、幼虫、蛹、成虫。卵长约0.5 mm、白色, 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 能附着在食物或瓶壁上。卵经22~24 h孵化为幼虫, 幼虫白色至米黄色, 无足型, 无头。体躯尾端粗, 前端稍息略呈楔形, 每一体节有一圈钩刺, 体前端具黑色口钩, 在口钩基部左右各有一唾腺。整个体躯稍呈半透明状, 透过体壁可见消化道内有断线状黑褐色食物消化残留物。幼虫经2次蜕皮为3龄幼虫, 4~5 mm, 肉眼可见其一端稍尖为头部, 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 幼虫生活约4 d化蛹。蛹略呈梭型, 前端有2个呼吸孔, 后端有尾芽, 初时淡黄, 后颜色加深, 近羽化时深褐色。成虫体长4~5 mm, 浅黄色或灰黄色, 复眼红色或暗红色, 触角具芒状, 第3节粗大, 椭圆形至长圆形。中胸背板横排11列刚毛, 前面5列后面6列, 无小盾前鬃, 小盾后鬃2行2列。胸部和腹部均生有较密的黑褐色短毛。前翅具有2个黑色斑块, 前缘脉有缘褶2个, 具臀室。

果蝇在尚未出土或刚出土的幼茸上即发生危害, 严重时每颗菌肉组织中多达数条果蝇幼虫。受害幼茸初期外面无变化, 后期组织开始变软, 呈水渍状;菌柄严重受害时质地变软, 无弹性, 有明显的中空感, 内藏许多白色蛆型幼虫, 最后导致松茸组织溃烂, 丧失价值。果蝇为危害松茸的主要昆虫, 对松茸的危害程度巨大, 林芝地区松茸的受害率达15%以上, 在松茸虫害损失中, 约60%均是由果蝇危害引起。

2.1.2 金针虫。

金针虫是叩头虫的幼虫, 对松茸的危害程度较大。金针虫为鞘翅目、叩甲科昆虫的幼虫。幼虫体细长, 初为乳白色, 头部及尾节淡黄色, 体长1.8~2.2 mm, 老熟幼虫25~30 mm, 金黄色或茶褐色, 并有光泽。身体生有同色细毛, 3对胸足大小相同。危害松茸的金针虫主要为沟金针虫, 在松茸出菇后期危害严重。被危害的松茸菌柄变软, 内有虫孔, 使松茸的口感下降, 严重时失去食用价值。根据调查, 林芝地区松茸的受害率达10%以上, 在松茸虫害损失中, 约30%均是由金针虫危害引起。

2.1.3 镰刀霉病。

镰刀霉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 (Fusarium Link ex Fr.) , 又称镰孢霉属, 在分类学上, 镰刀菌属无性时期原属于半知菌亚门, 瘤座菌目。有性时期为子囊菌亚门, 有性态常为赤霉属 (Gibberella) 。病原菌形态为菌丝有隔, 分枝。分生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分生孢子有2种形态: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柱形, 有1~2个隔膜;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长柱形, 有较多的横隔。镰刀菌广泛地分布在土壤和有机体内, 多种农作物病残体和土壤中均有分布。被镰刀菌侵染的松茸, 病变部位初期呈浅褐色, 质地变软, 呈失水状或干腐状。病害导致整个子实体干缩, 停止生长, 失去松茸原有的特殊香味。镰刀霉病主要侵染成熟松茸, 危害子实体菌褶等部位, 是危害松茸的最重要的病害。据统计, 镰刀霉属病原菌对林芝松茸的危害可达5%左右。

2.1.4 线虫。

对松茸产地的土壤和新鲜松茸菌柄部分附带的土壤随机采样, 进行线虫分离、鉴定。试验共采集土壤样品约2.0 kg, 分离鉴定出线虫分属于3个属, 分别为头叶线虫属 (Cephalobus sp.) 、矛线线虫属 (Dorylaimus sp.) 、广杆线虫属 (Caenorhabditis sp.) 。线虫在产地土壤与松茸菌柄部分附带的土壤中所占比例趋于一致, 未发现明显的数量变化。由于线虫对湿度的要求较高, 湿润土壤中所含线虫相对较多, 线虫对林芝地区的松茸基本上不产生危害。

2.2 林芝地区松茸病虫害的分布情况

调查发现, 林芝地区察隅县松茸病虫害最为严重, 巴宜区、米林县松茸病虫害较少。调查中, 选择不同时间、不同地区, 随机对采集的松茸进行病虫害情况分析, 发现在同一地区, 松茸出菇初期病虫害较少, 特别是巴宜区和米林县, 每年7月松茸刚出菇时, 很少发生病虫害危害, 此时松茸产量较低、价格最贵、品质最好, 绝大部分松茸用于出口, 仅有部分质量稍差的松茸在市场上销售。对于不同地区, 松茸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受产地的温差条件影响较大。林芝地区的巴宜区、米林县, 平均海拔3 000 m, 7—9月昼夜温差适中;而位于林芝地区东部的察隅县, 平均海拔3 500 m, 7—9月昼夜温差较大, 导致松茸病虫害较其他县市明显, 特别是在松茸出菇的末期, 严重的病虫害及交通条件的制约, 导致察隅县9月产的松茸很难在市场上销售。

对2013—2015年林芝各地区松茸病虫害情况进行了调查, 每个地区每月采集样品1次, 每次样品量约10 kg。对随机采取的样品进行病虫害鉴定, 研究表明, 2013年松茸病虫害相对严重, 在松茸出菇末期的9月, 察隅县松茸被病虫害危害的比例达到了70%, 基本丧失了食用价值。现场调查发现, 在9月下旬, 绝大部分松茸均有病虫害危害的症状, 表现为松茸菌柄部分变软、变黄, 被病原菌侵染严重的松茸表面有白色或青绿色的菌斑, 被昆虫侵染的松茸菌柄和菌褶部位会出现虫孔, 部分松茸内部解剖能发现活虫。

各松茸产区由于海拔和降雨的不同, 松茸病虫害危害率有明显的区域变化, 巴宜区、米林县相距较近, 海拔接近, 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地理条件, 各时期松茸危害率基本一致。米林县的派镇处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内, 降水较多, 小气候明显, 松茸的病虫害率相对米林县城偏高, 但危害程度并不严重, 大部分被危害的松茸口感稍有下降, 但能够正常食用。波密县松茸病虫害率较巴宜区、米林县稍有上升, 平均高2%~5%。由于波密交通条件稍差, 当地所产松茸基本用于西藏市场销售, 出口量较低。林芝东部的察隅县, 海拔相对最高, 松茸病虫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病虫害对松茸的危害程度也相对严重, 松茸质量较低, 价格也相对便宜。松茸出菇初期, 察隅县的松茸大部分销售到林芝地区, 而到出菇末期, 由于病虫害非常严重, 松茸丧失食用价值, 绝大部分松茸出菇末期无人采摘, 腐烂在林地里。

2.3 松茸病虫害对松茸的影响

由于林芝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高原性气候, 该区域松茸病虫害明显低于云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病虫害对松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松茸产量下降、松茸品质和口感下降等方面。

2013—2015年, 通过对试验区松茸产量和质量的调查, 发现2013年松茸的病虫害相对严重, 而2015年由于降雨较少, 松茸产量较低, 病虫害危害也有所降低。

松茸各年份平均病虫害危害比例如图1所示。3年间7—9月松茸受病虫害危害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8.83%、24.00%、22.50%。这主要受出菇期降雨量的影响, 降雨量偏多偏集中的年份, 松茸产量较大, 受病虫害的危害相对严重;降雨量偏少的年份, 松茸产量下降, 受病虫害的危害降低。松茸整体质量在7月出菇初期最优, 产量较低, 价格最高, 此时松茸品质最好, 绝大部分出口日本、韩国。随着气温的升高, 产量增长较快, 在8月中下旬达到最高产量, 松茸的质量和产量处于较高水平, 价格有所下降, 质量较好的松茸用于出口, 绝大部分松茸用于满足国内和西藏本地需求。进入9月, 林芝地区气温开始下降, 病虫害对松茸的危害急剧加深, 特别是察隅地区, 海拔较高, 松茸受病虫害影响十分严重, 到9月下旬, 松茸基本失去食用价值。林芝其他地区的松茸在9月减产严重, 病虫害对松茸的危害也到达顶峰, 松茸质量下降, 基本无法外销, 此时松茸仅在当地市场进行销售。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2012—2015年对林芝地区松茸病虫害的调查, 发现林芝地区松茸主要病虫害为果蝇、金针虫、镰刀菌病。病虫害种类相对单一, 危害程度在出菇末期急剧上升。病虫害对松茸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松茸减产、品质下降等方面。

林芝地区和云南地区均为我国出口松茸的主产区, 通过调查发现, 西藏林芝地区松茸病虫害情况明显低于云南地区。调查表明, 林芝地区的松茸病虫害比例在22.50%~28.83%之间, 低于云南松茸的病虫害率。

由于地理条件影响, 林芝松茸品质优于云南松茸。从外观上看, 林芝出产的松茸颜色偏黑, 具有明显的香味, 当地老百姓俗称为“香菇”, 个头偏小;而云南地区出产的松茸颜色相对偏黄, 香味较西藏林芝出产的偏淡, 个头较大。从病虫害危害情况上看, 林芝地区松茸受病虫害危害程度远远低于云南地区, 林芝松茸病虫害种类相对单一, 危害程度较小;而云南松茸病虫害则相对较多, 对松茸的危害也较大。

摘要:进行了西藏林芝地区松茸主要病虫害情况调查, 结果表明:林芝地区松茸主要病虫害为果蝇、金针虫、镰刀菌病;病虫害种类相对单一, 危害程度在出菇末期急剧上升。病虫害对松茸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松茸减产、品质下降等方面。

关键词:松茸,病虫害,调查,西藏林芝

参考文献

[1]张光亚, 卵晓岚, 蒋长坪, 等.西藏大型经济真菌[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2]弓明钦等.松茸[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9.

[3]甘寿文.西藏松茸产业的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7, 28 (1) :56-58.

[4]弓明钦, 陈羽, 王凤珍, 等.云南保山地区松茸主要病虫害调查[J].食用菌学报, 2002, 9 (2) :41-45.

[5]高艳梅.松茸人工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 2013 (4) :82.

病虫害调查 篇11

1 调查园基本情况

调查园在万荣县高村乡王亚示范园内,果园面积1.1 hm2,南北行向,树龄为5年。管理水平较高,全园种植白三叶、毛叶苕子等;6月中旬滴灌浇水1次;全年施药5次,分别在3月27日花芽萌动时、4月30日花后、5月19日疏果前、6月1日套袋前、7月16日进行。

2 调查园病虫害发生情况

2.1 病害

腐烂病:春季发生较重,夏季轻,3月上旬发病株率为17.3%,4月上旬平均发病株率为74%。

轮纹病:3月底4月初开始发病,6月开始侵染。借风雨传播,由皮孔侵入,潜入期约2周。当年形成分生孢子器,病菌在幼果期侵染果实,但发病多在果实着色期,越近成熟期发病越重,采收后20 d内仍有发病。

褐斑病:发生特点是重-轻-重,出现两个高峰。调查表明,7月上旬发病,平均病叶率为6.2%,最高16%,为发病高峰期;8月中旬发病,平均病叶率为0.4%;10月上旬平均病叶率为7.2%,为第2个高峰期。分析原因:7月上旬降雨44.5mm,6个降雨日,加速了病菌侵染传播为害;8月中旬降雨有利于病菌侵染;以后随着气温的降低和后期防治的不到位,造成后期发病重,个别植株内膛落叶率达50%~70%。

斑点落叶病:6月上旬始见病斑,7月中、下旬达高峰期,平均病叶率达9.2%。

白粉病:4月下旬开始发病,平均病叶率为8.6%;以后随着温度的上升,发生程度逐渐加重;7月下旬达到高峰期,平均发病率为35.6%,最高达63%。

2.2 虫害

黄蚜:4月9日调查发现个别梢有蚜;6月上旬达高峰期,有蚜梢率为20.8%;7月上旬第2次高峰期,有蚜梢率21.4%。

金纹细蛾:5月上旬开始为害,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害盛期,平均虫叶率3.6%。

苹小卷叶蛾:4月上旬越冬代幼虫开始为害,比历年推迟10 d左右,比去年提前3~5 d。4月下旬达为害高峰期,平均为害梢率5.4%,最高达10%。6月上旬始见一代幼虫,轻度发生,以后一代、二代幼虫世代重叠,三代、四代幼虫重叠发生,出现2次高峰,8月下旬为害梢率为1.6%,9月上旬为害梢率为3.2%。

红蜘蛛:6中旬始见为害,发生期比去年提前;7月中旬为害盛期,百叶有螨137.6头,最高达433头。

桃小食心虫:越冬代幼虫在5月下旬后开始出土,出土率为8.6%,出土盛期在6月中下旬,出土率为14.3%。出土后多在树冠下荫蔽处做夏茧并化蛹。越冬代成虫羽化后,经1~3 d产卵,绝大多数卵产在果实茸毛较多的萼洼处。初孵幼虫先在果面上爬行几十分钟到数小时之久,选择适当部位,咬破果皮,然后蛀入果中,第1代幼虫在果实中历期为22~29 d。第1代成虫在7月下旬至9月下旬出现,盛期在8月中下旬。

3 病虫害防治建议

根据以上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规律,提出适宜本地区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和药剂种类:①发芽前20~25 d,用3~5 °Be石硫合剂清园;②花露红期喷40%氟硅唑4 000倍液+多抗霉素1 000倍液+1.8%阿维菌素3 000倍液+48%毒死蜱1 000倍液+多泰威800倍液;③花后7~10 d喷43%戊唑醇5 000倍液+ 35%吡虫啉4 000倍液+海精灵1 500倍液;④套袋前喷40%氟硅唑4 000倍液+多抗霉素1 000倍液+1.8%阿维菌素3 000倍液+灭幼脲1 500倍液+ 35%吡虫啉4 000倍液+海精灵1 500倍液;⑤套袋后喷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代森锰锌1 500倍液+哒螨灵1 000倍液+48%毒死蜱1 000倍液+啶虫脒1 000倍液+多泰威800倍液;⑥套袋后10~15 d喷1次倍量式波尔多液(1︰2︰200);⑦套袋后30~40 d喷43%戊唑醇5 000倍液+啶虫脒1 500倍液+1.8%阿维菌素3 000倍液+灭幼脲+海精灵。

杉木病虫害种类调查及防治措施 篇12

关键词:杉木病虫害,种类调查,防治措施

近几年福建省木材的需求增加, 其中杉木的木材增长也随之增加, 但是杉木病虫害却制约了杉木的生长, 因此调查和防治杉木病虫害已经刻不容缓。采取线路调查与临时标准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林分, 按对角线方法分别在上、中、下各坡位分病虫共设置标准地12块作为固定观测地, 以观察记录各种病虫发生情况、种类及其变化活动情况, 并采取接种、室内饲养及室内镜检等方法, 对病虫种类进行初步鉴定。现将杉木病虫害的种类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病虫害种类

1.1 杉木赤枯病

1.1.1 病原。

由半知菌亚门的Pestalotia shiraiana P.Henn.引起。分生孢子盘生表皮下, 成熟后突破表皮向外散放孢子。分生孢子盘直径200μm, 分生孢子长棱形, 有4个分隔, 分隔处稍缢缩, 两端细胞无色透明, 中间3个细胞淡棕色, 大小为 (6.7~7.3) μm× (23~28) μm, 基部有无色透明的分生孢子梗, 埂长4~6μm。该病菌在人工培养基上, 初为带红色菌落, 5~6 d后, 在菌丝体中间产生数颗黑色粒状物, 即病菌。在人工培养基上, 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生长适宜温度为26~30℃, 孢子萌发温度为10~40℃, 最适宜温度28℃, 24 h内就有50%的孢子萌发。

1.1.2 症状。

杉苗尖枯:主要表现为顶梢枯死。初期在杉苗顶梢的嫩叶出现淡黄色斑点, 渐变红褐色, 后扩展到全针叶, 呈枯褐色, 最后病苗顶梢赤枯。在发生赤枯病的针叶上, 产生黑色微突起的小黑点, 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重病苗自上而下变枯褐色死亡, 轻病苗基部仍然保持绿色, 顶部往往发生2~3个不定芽, 杉苗形成多头状。树冠基枯:在偏南的杉木林区, 由于地表热辐射, 幼树树冠基部灼伤, 病菌向灼伤的针叶侵染。初期出暗褐色小点, 病斑扩大, 在中部产生微突起黑褐色的子实体, 然后病叶尖端枯死。潮湿时, 在子实体外有黑色卷须状物出现,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角。

1.1.3 发生发展。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被害针叶组织内越冬, 借风雨传播, 从灼伤组织或垂死组织处侵入。在地下水位过高、砂土或重黏土、氮肥过多、苗木太嫩、苗床未及时遮荫、或遮荫时期太久、苗木生长纤黄、抗病能力减弱等情况下, 苗木容易发病。盛夏季节土壤干旱裸露, 地表温度过高, 因此苗木发病重。

1.2 杉木溃疡病

1.2.1 病原。

该病菌属于腔菌网格胞目Botryosphaeria cunninghamiae Huang。外观为棱行斑点, 这一点有别于该属真菌的其他各种, 无性世代尚未发生[1]。假囊壳联生或单生在垫状子座上, 厚度140~210μm, 假囊壳近球形, 大小为 (128~275) μm× (224~416) μm, 属于中型壳。腔缘暗黑色, 腔内无色。子囊圆筒形, 壁双层, 短柄, 大小为 (23~28) μm× (93~150) μm, 个别长达180μm。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 成熟时内有油滴 (22~26) μm× (11~15) μm, 称作杉葡萄座腔菌。这种病原真菌的子囊及子囊孢子形成期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孢子成熟飞散, 借风雨传播, 侵入寄主。新病斑于6月下旬至7月初出现, 以菌丝形成式在寄主内越冬。翌年4月形成假囊壳, 随后产生子囊及子囊孢子。

1.2.2 症状。

此病病斑出现于杉木枝干上, 棱形, 大小为 (6~9) mm×2 mm。初期仅是皮上红点, 隆起, 逐渐扩大。后期病斑纵裂, 微见横纹, 内有许多黑色小粒状物, 即该病病菌的完全世代子实体。一般斑点散生, 但有的多个包围枝干联生, 从而使被害部分枝干肿大, 褪色, 针叶变黄枯萎。

1.2.3 发生发展。

该病发病与立地条件有关。沿海的山地因对杉木生长不利, 且萌发条多, 故发病较严重, 海拔高的山地比海拔低的发病重。

1.3 杉木细菌性叶枯病

1.3.1 病原。

用菌液稀释划线法或组织分离法可得到菌落, 初为透明, 次日转白色。革兰氏呈阴性, 脱蓝染色可以看到圆筒状菌体, 两端极生3~7根鞭毛, 菌体大小为 (0.8~1.0) μm×3μm, 单生, 非芽殖, 鉴定为细菌———杉假单胞杆菌。

1.3.2 症状。

此病症状有2个类型:一是叶枯型, 二是枯梢型。叶枯型病菌多数危害二年生叶。针叶染病初期, 出现不规则的淡红色小斑点, 病斑周围有淡黄色水渍状晕圈。病害发展后, 病部颜色逐渐加深至棕褐色, 并出现微小的液泡, 周边的晕圈也随之扩大。到后期, 病斑以上部分或全叶枯死, 枯叶呈灰白色, 不脱落[2]。枯梢型于4月上旬, 杉木梢头嫩芽首先感病, 初有淡红色病斑, 而后整个枝梢逐渐转暗褐色而枯死。叶部病状同上, 枝叶枯后呈灰白色。

1.3.3 发生发展。

病菌主要在罹病枝叶病健交界处的组织中越冬。3月下旬开始繁殖, 借风雨进行传播。该菌多从伤口或自然孔口入侵, 遇到适宜的温度、湿度, 特别是湿度适合便很快蔓延。以1个发病中心在10余天内可遍及整个林分。一般4月新病斑大量出现, 而后病害急剧上升, 感病植株自下而上, 由里向外扩散, 使整片杉林成为区域性的发病中心。5月或6月为病害高峰期, 7月以后, 此病逐步减少, 随着气温的降低, 病菌转入越冬阶段。

1.4 杉木炭疽病

1.4.1 病原。

此病菌通常到的是无性阶段, 为半知菌亚门腔胞纲黑盘孢目刺盘属。分生孢子盘生于病部表皮下, 后突破表皮外露, 呈黑色小粒状, 直径50~170μm;盘上刚毛不显著, 时有时缺。分生孢子梗无色, 有分隔, 大小为 (15~60) μm×4.5μm, 产孢细胞具有1~3个环痕;分生孢子单胞, 透明, 肾脏形, 大小为 (15.0~19.5) μm× (4.8~6.6) μm。有性阶段一般于春季产生, 子囊壳2个或多个联生, 半埋于基质中, 梨形, 颈部有毛, 子囊壳大小为 (250~350) μm× (195~267) μm, 子囊单层壁, 棒状, 无柄, 大小为 (85~112) μm× (7.2~9.9) μm, 子囊单孢子单胞, 棱形, 稍弯曲, 透明, 大小为 (19.8~27.7) μm× (5.6~6.6) μm, 8个子囊孢子排列不整齐, 病原鉴定为围小丛壳菌, 属于子囊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

1.4.2 症状。

此病一般从针叶开始发病, 初见针尖由黄褐而枯, 病部不断的扩展, 可使整叶片干枯, 并延及幼茎, 致枝梢枯死。在枯死不久的针叶背面中脉两侧, 可见到稀疏的小粒黑点;在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 还可看到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此病在杉木新梢抽芽期发病, 新老枝叶均能感病, 但以2年生梢部受害为重。通常在枝梢顶以下6~12 cm处发病, 俗称颈枯型。

1.4.3 发生发展。

此病一般4月初发病, 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 6月以后减少, 秋季再次发病。通常病菌在病部组织以菌丝体越冬, 分生孢子随风雨溅散飘扬传播。此病的发生与立地条件和造林措施有密切关系。

1.5 杉木茎腐病

1.5.1 病原。

杉木茎腐病是镰刀菌引起的, 病菌为Fusarium sp.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孢目镰刀菌属。病菌的菌丝白色棉絮状, 菌落基质桃色至紫红色, 小型分生孢子较多, 具有多种形态, 有卵形、椭圆形、柱形等, 在杉木皮汁培养基上, 小型孢子少, 大型孢子较多, 其形态有弯月形或镰刀形、纺锤形多种, 多细胞, 具3分隔的或5分隔, 顶端细胞窄细。厚垣孢子亦存在, 球形, 顶生或串生。

1.5.2 症状。

病害发生在杉木地径部, 病菌侵入杉木径部的地表处。冬季由于昼夜温差而使杉木基部树皮破裂造成伤口;春季雨水增多, 温度适宜, 病菌侵入伤口, 造成树皮腐烂。当腐烂绕着树干1周时, 杉木枯死。此时杉木地下根系尚好。

1.5.3 发生发展。

该病菌是弱寄生菌, 在土壤或病株残体存活, 在适宜条件下, 从杉木基部伤口侵入, 绕干破坏树皮, 切断营养输送, 立木变色枯死。病害的发生与气象因子有关, 特别是潮湿而适温的条件下更容易发生, 一般在5—6月。

1.6 黑翅土白蚁

黑翅土白蚁蛀害杉木的根部、根茎部和树皮, 可致杉木造林成活率降低, 幼林枯死[3]。

1.6.1 形态特征。

兵蚁体长5.44~6.03 mm。头暗深黄色, 被稀毛;胸腹部淡黄至灰白色, 被有较密的毛。头部背面观为卵形, 长大于宽, 最宽处在头中后段。上颚镰刀形, 左上颚中点的前方有一显著的齿, 齿尖斜朝向前;右上颚内缘的相当部位有一微齿, 小而不显著。上唇前端约伸达并靠拢上鄂中段, 未遮盖齿。触角15~17节, 第2节长度约相当于第3节与第4节之和。前胸背板前部窄, 斜翘起;后部较宽, 由上方看形如元宝状;前部和后部在两侧的交角处各有一斜向的裂沟;前缘及后缘中央皆有凹刻。有翅成虫体长12~14 mm, 翅长24~25 mm。头、胸和腹部背面黑褐色, 头部和腹部腹面为棕黄色。上唇前半段橙红色, 后半段淡橙色, 中间有1条白色横纹。上唇的前缘及侧缘呈白色透明。翅黑褐色。全身覆有浓密的毛。头圆形, 复眼椭圆形黑褐色, 单眼亦为椭圆形橙黄色, 单眼与复眼的距离约等于单眼本身的长度。触角19节, 第2节长于第3节或第4节或第5节。前胸背板微狭于头, 前宽后狭, 前缘中央无明显缺刻, 后缘中部向前凹入。前胸背板的中央有一淡色“十”字纹, “十”字纹的两侧前方各有一圆形或椭圆形的淡色点。“十”字纹后方有一小而带有分支的淡色点。前翅鳞大于后翅鳞。前翅M由CU分出, 末端成为许多分支;CU有10余根明显的分支。后翅M由RS分出, 其余情况同前翅。工蚁体长4.61~4.90 mm。头黄色, 胸、腹部灰白色。头侧缘与后缘连成圆弧形。中央有纵缝。触角17节, 第2节长于第3节。

1.6.2 生物学特性。

黑翅土白蚁栖于有杂草的林地下。有翅成虫3月开始出现于蚁巢内。4—6月在靠近蚁巢附近地面出现羽化孔突, 形如圆锥体, 高2~7 cm, 底径一般为4~8 cm。羽化孔突成群分布, 数量可达100个以上。在气温达20℃以上、天气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的雨天, 有翅成虫往往在19:00前后爬出羽化孔, 在暴雨中群飞。从一个大巢内可以飞出2 000~3 000头有翅成虫, 多的可达到9 000头。经群飞和蜕翅的成虫, 一般是成对的钻入地下建筑新巢, 但也有2对以上的蜕翅成虫钻入同一地点建巢而形成多王多后现象。新建的蚁巢是一个小腔室, 全由钻入地面的亲蚁衔泥构成。雌雄配对定居后6~8 d开始产卵, 每天产卵4~6粒, 第1批卵30~40粒, 经26~40 d, 幼蚁经数次蜕皮后变成工蚁, 由工蚁进行修路、采食, 并进一步修筑蚁巢。随后巢体上又出现兵蚁。在新巢群形成过程中, 蚁巢不断地发生结构和位置上的变动, 使得蚁巢的结构由简单逐渐复杂, 从无菌圃变成有菌圃, 位置由靠近地面的地方逐渐移向深处, 最深可达入土3 m左右。黑翅土白蚁巢分散, 有王室, 菌圃的蚁巢即为主巢, 在主巢外围1~10 m的范围内有许多距离不等的菌圃和腔室分布, 主巢四周一般都有3~5条大蚁路通向外处, 所有菌圃之间、菌圃和主巢之间也有蚁路相通, 一个巢内有几十个至100个以上离地面40~60 cm深的菌圃。黑翅土白蚁的一个大巢内, 成长的工蚁、兵蚁和幼蚁数量可达200万头以上。工蚁比例最大, 可达90%, 巢内的一切工作如筑巢、修路、抚育幼蚁、采食等都由工蚁承担。兵蚁为巢群保卫者, 遇到入侵者, 兵蚁即以强大的上颚进攻, 并能分泌1种黄褐色液体御敌。黑翅土白蚁的活动和取食有明显的季节性, 11月下旬形成第1个为害高峰。9—10月形成第2个为害高峰。取食时, 在树干上做成泥或泥线, 有时泥被环绕整个树干形成泥套, 工蚁在泥被、泥线或泥套遮盖下取食[4]。

1.7 杉木球果麦蛾

杉木球果麦蛾在福建省杉木种子园均有危害。该虫从苞鳞缝隙处钻入, 蛀空, 则种子全部不能发育及形成粒;如果苞鳞被蛀, 苞鳞变红褐色, 后期变褐色, 球果上变色的苞鳞由数枚至10多枚, 乃至全部苞鳞变色不等, 苞鳞内种子均不能发育, 幼果受害严重时, 停止生长发育, 变形, 干缩。该虫是福建省种子园球果主要害虫。

1.7.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7 mm, 展翅10~13 mm。头顶灰黑色, 两侧复眼间鳞片呈辐射状半环形。触角丝状。每亚节基部覆灰黑色鳞片, 端部鳞片灰黄色, 呈灰黄、灰黑相间环状。下唇须3节发达, 镰刀形, 末端尖, 超过头顶;第1节短小, 第2节最长, 灰黑色, 第3节灰黄色鳞片中杂有灰黑色鳞片, 长度约为第2节的2/3。前翅灰黑色, 在翅中部中室部位有2个与翅前缘平行且相互分离的黑色小斑, 在内侧黑斑的斜下方另有一较小的黑色斑。后翅暗灰色, 顶角突出, 缘毛长。卵椭圆形, 透明, 长0.6 mm, 宽0.4 mm。老熟幼虫体长8~12 mm, 头宽0.8 mm, 体黄白色, 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褐色, 胸腹各节硬皮板红褐色。腹部各节硬皮板在各节的近前缘, 虫体似呈环状的红白色相间, 褐色。腹足钩单序环, 足钩单序半环。蛹长4.5~6.2 mm, 宽1.2~1.6 mm, 黄褐色。足、翅等附器约占体长3/4。腹背1~3节后缘中部波形凹入, 边缘密生黄色短毛。腹末节近肛孔两侧各生有2根细长黄色棘。腹端具黑褐色臀棘, 上生黄色钩棘8根。

1.7.2 生物学特性。

该虫在福建一年发生1代, 以幼虫越冬。翌年3月老熟幼虫在越冬场所化蛹, 蛹期12~20 d, 平均14 d。3月下旬成虫羽化, 羽化大多数在傍晚前后进行, 羽化后第2天凌晨交配, 交配当天产卵, 卵单产于针叶表面、雄花序及幼果基部短针叶处。成虫有趋光性, 平均寿命6 d, 取食10%糖水为补充营养成虫, 寿命可延长至13 d。4月出现新幼虫从越冬场所转移进入当年的枯萎雄花序中, 直到老熟化蛹。由于该虫越冬幼虫虫龄极不整齐, 因此翌年成虫羽化期特别长, 从3—6月野外均可见到成虫。11月幼虫在被害球果和当年枯萎的雄花序中越冬。

1.8 杉梢小卷蛾

杉梢小卷蛾专门蛀食杉木嫩梢, 主侧梢均可受害, 被害主梢高年生长减少45 cm左右, 并萌生几个枝条。

1.8.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5~6.5 mm, 展翅12~15 mm。触角丝状, 各节背面基部杏黄色, 端部黑褐色;下唇须杏黄色, 前伸。前翅深黑褐色, 基部有2条平行斑, 向外有“×”形斑, 沿外缘外还有1条斑纹, 前缘部分浅灰色。前、中足黑褐色, 胫节有灰白色环状纹3个;后足灰褐色, 有4个灰白色环状纹。卵扁圆形, 乳白色, 胶汁状, 近孵化时色转深。幼虫体长8~10 mm, 褐色。头、前胸背板棕褐色。胴部红褐色、肥胖、多个节中间有白色环。腹足趾钩单序环。蛹体长4.5~6.5 mm, 褐色。腹部各节背面有2排刺, 前排大, 后排小。臀棘8根。1.8.2生物学特性。一年发生2~7代, 各地不同。不同世代的蛹在树上或落到地面的枯梢内越冬。一般以第1代和第2代为害较为严重。越冬蛹于翌年2—4月杉木嫩梢抽出时羽化, 羽化后蛹壳外露出被害枯梢上, 可据此掌握成虫羽化期。成虫白天不活动, 停息于杉梢, 遇惊迅速飞逃;夜间活动, 有趋光性。羽化后第2天交尾, 第3天产卵, 卵多产在阳光充足、生长良好、林分密度较小、树高2.5~5.0 m、树龄4~5年的幼林或林缘木和孤立木上, 卵散产在嫩梢叶背面主脉的边缘上, 1梢1粒, 少数2~3粒, 每雌产卵40粒左右。成虫平均寿命:越冬代及第1代为8 d, 第2代为6 d, 其余各代约4 d。卵期1周左右, 一般在5:00—6:00孵化。幼虫共6龄。1~2龄幼虫啃食嫩梢上针叶边缘, 食量小, 排粪少, 粪粒细。3龄幼虫蛀入嫩梢取食, 食量大增, 粪粒增多, 粪粒也大, 呈暗红色、褐色。这时被害梢端布满虫粪, 针叶逐渐呈现枯黄色, 可以作为寻找害虫的标志。3~4龄幼虫爬行迅速, 有转梢为害习性。各代幼虫一生可转梢1~2次, 危害2~3个梢, 一般每转梢1次, 需爬行1 h左右, 蛀入新梢约需3 h。5~6龄幼虫肥胖, 一般不转梢。蛀道长仅1~2 cm。幼虫期约20 d, 老熟幼虫在离被害梢的尖端6 mm处咬一羽化孔, 在孔下部吐丝做成8 mm的蛹室, 化蛹其中。越冬蛹期长达200 d左右, 其他各代蛹期7 d左右, 部分蛹有30~40 d滞育期。杉梢小卷蛾大都发生在海拔300 m以下的平原丘陵区, 在500 m以上的山区发生数量较少。三至五年生杉木受害率高, 七年生以上杉木一般不受害。危害情况:一般阳坡重于阴坡, 林缘重于林内, 疏林重于密林, 纯林重于混交林。

1.9 杉棕天牛

杉棕天牛一般多为害三至五年生的杉木幼树, 也为害成年树上部枝干, 采伐后的杉木如未剥皮, 仍可以继续为害。以幼虫在杉木韧皮部和木质部间取食, 形成不规则的扁圆形的蛀道, 影响水分和养分输导, 造成杉木幼林死亡。

1.9.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12 mm, 宽2.3~3.5 mm。粟褐色, 全体被有稀疏的长灰色细毛, 体腹面拱凸。头、胸部有浅刻点;额近方形;两触角间有1条横脊;触角棕黑色, 雄成虫触角略长于体, 雌成虫触角为体长2/3, 触角上被有稀疏灰色细毛。前胸宽略大于长, 两侧圆钝, 背面有极不明显的瘤突;鞘翅肩部粟色, 其余为淡黄褐色, 肩角明显, 基部密生粗大刻点, 翘翅末端为圆形;胸部腹面及各足腿节棕红色, 腿节膨大。卵长1 mm左右, 长椭圆形, 乳白色。老熟幼虫长约10 mm, 淡黄色, 体略扁。口器黑褐色。前胸背板上有1对呈片状的褐色斑, 胸足退化。蛹长7~10 mm, 长椭圆形, 乳白色。触角贴于体侧, 自第2对胸节下弯曲卷回。

1.9.2 生物学特性。

福建省一年发生1代, 以成虫在木质部蛀道端部, 3月上旬成虫咬羽化孔外出, 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成虫出现盛期, 5月上旬仍有成虫出现。成虫外出后即行寻偶交尾, 交尾时间多为8:00—10:00, 有多次交尾和多次产卵现象, 卵产在杉木的树皮裂缝中, 3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产卵期。3月下旬始见幼虫孵出, 逐步蛀入韧皮部和木质部间, 蛀成扁圆形坑道, 坑道内充满木粉和虫粪。8月后老熟幼虫蛀入木质部, 侵入扁圆形孔, 深1 cm左右, 最深为3~5 cm, 9月下旬开始化蛹, 蛹期5~10 d。10月初羽化成为成虫, 11月底成虫以咬食的细木粉堵塞侵入孔, 在蛹室内越冬。

1.1 0 杉肤小蠹

杉肤小蠹成虫在杉木韧皮部与边材间蛀食单纵坑, 幼虫自母坑道两侧向外钻蛀密集的子坑道, 影响养分和水分的输导。发生比较普遍。但一般不构成严重危害, 如因立地条件或其他原因使树势削弱, 可造成杉木零星或小面积枯死[5]。1.10.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0~3.8 mm, 体深褐色或赤褐色。复眼肾形, 凹刻较浅;触角具2条斜向分隔线, 分3节。前胸背板略呈梯形, 长略小于宽, 基缘中央凸出, 尖向鞘翅, 其上均匀着生稠密的圆形小刻点和黄色短毛。鞘翅长与两翅合宽之比为1.4;沟间部较粗糙, 翅基部沟间部的刻点呈横皱, 翅后部刻点渐平细, 刻点中心生刚毛状鳞片;鞘翅斜面:各沟间部有一纵列密集颗瘤, 形似尖桃, 尖端向后, 其中第1、第3沟间部各10个以上, 第2沟间部6~7个。卵长为1.0 mm, 宽0.5 mm, 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 半透明, 近孵化时黄白色。老熟幼虫体长约5.0 mm, 体弯曲。取食时幼虫体紫红色, 老熟幼虫黄白色。口器褐色, 头黄褐色。蛹长3.5 mm, 宽1.5 mm, 初为乳白色, 近羽化时变为黄褐色。腹末具1对刺突。母坑道单纵坑, 长约8 cm, 交配室位于母坑道下端。子坑道密集, 自母坑道向两侧水平伸出, 然后向上下方扩展。1.10.2生物学特性。一年发生1代, 以成虫在杉木树干皮层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 越冬成虫外出活动。3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卵出现期, 4月初至6月中旬为幼虫出现期。5月上旬至7月下旬为蛹的出现期。5月中旬出现第1代成虫, 聚集为害原被害木。7月上旬第1代成虫陆续咬羽化孔出来, 飞离被害木, 风散寻找适宜的健康杉木, 蛀入越冬。越冬后雌成虫寻觅生长衰落的杉木, 多于树干3 m以下处, 蛀一圆形孔, 入孔侵入, 雄成虫跟踪而入, 孔外常附有黄褐色蛀。若蛀孔多, 可造成杉木严重流脂, 使杉木逐渐衰弱。雌成虫蛀入后, 构筑一近圆形的交配室, 雌雄在室内交尾, 交尾后雌成虫边筑母坑道, 边向母坑道侧咬筑圆形卵室, 边产卵, 1室1卵, 产卵后即用蛀封住通母坑道的室口, 每雌平均产卵48粒。卵历期3~5 d, 幼虫孵化后咬食子坑道, 初龄幼虫坑道细, 随着虫龄增加, 坑道渐粗, 幼虫老熟后, 虫体缩短, 在子坑道终端斜向木质部内构筑一长圆形蛹室, 长5.5~7.0 mm, 宽1.8~2.1 mm, 在蛹室内化蛹, 化蛹率76.9%~100.0%, 平均91.8%, 蛹历期7~10 d, 平均8.9 d, 羽化为成虫, 为害一段时间后飞离原被害木。该虫发生在海拔300 m左右、六至十年生的人工纯林, 林下具蕨类、大青和悬钩子等稀少灌木。为害状况:林缘重于林中, 呈簇状分布。在南方杉木林中, 该虫与罗汉松肤小蠹混同发生。后者钻蛀1~3条横母坑道, 以致在杉木韧皮部和边材之间形成纵横交错坑道网, 粪便充塞其中, 引起菌类寄生, 导致木材腐朽。

2 防治措施

2.1 杉木赤枯病

选择适宜杉木生长的肥沃湿润和排水良好的土壤育苗和造林。5—6月, 杉苗要及时灌溉遮荫, 幼林应及时抚育与压青施肥, 促进杉苗和幼树健壮生长。对发病的苗圃或幼林, 可用1%波尔多液喷洒, 也可用70%百菌清500~800倍液或50%退菌特500~600倍液喷射。

2.2 杉木溃疡病

一是采取营林措施, 结合放烟雾防治。根据杉木的林学和生物学特性, 选择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湿润、风小的山坡或山洼地造林, 形成一个避风多雾的环境, 避免在外山、孤山和山背栽杉, 提倡混交造林。二是适时间伐。可改善林分环境条件, 满足杉木生长所需的营养、水分和光照, 使林木正常生长发育, 利于抗病。三是烟雾剂防治。每年5月下旬孢子释放期, 定期施放烟雾剂, 可以控制病害的扩大蔓延。

2.3 杉木细菌性叶枯病

从预防措施考虑, 应加强抚育管理, 促进杉木茁壮生长。避开风口造林或迎风面营造防风林带, 减少杉木的蒸腾量, 使其不易感染。在发病期间, 可用401抗菌剂或土霉素原粉进行喷雾治疗。

2.4 杉木炭疽病

以提高造林质量、加强抚育管理为主, 药剂防治为辅, 发病时用多菌灵、退菌特、敌克松600~1 000倍液喷雾。有条件的可用烟剂于清晨施放, 点状分布, 放烟75点/hm2为好。

2.5 杉木茎腐病

及时截干, 根部加少量石灰, 而后留1个萌芽条, 使这一片幼林恢复生机;或用敌克松500倍液喷于树兜周围土壤。有条件的地方, 及时割除树皮腐烂部位, 后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防治。

2.6 黑翅土白蚁

新建苗圃或新造林地若发现白蚁危害, 可用诱饵剂诱杀。诱饵剂1份、食糖1份、蕨类粉末6份;或甘蔗渣粉或桉树皮粉4份、食糖1份、75%灭蚁灵粉剂1份, 每包4 g, 在白蚁活动处, 将表土铲开5~10 cm, 铺上1层白蚁喜食的枯枝杂草, 放上毒饵后仍用杂草覆盖, 上面覆盖1层薄土。投放诱饵剂225包/hm2, 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 选择壮苗和加强幼林抚育, 采用根际土壤处理、压烟灭蚁、挖巢灭蚁、灯光诱杀等方法防治。

2.7 杉木球果麦蛾

选育抗虫良种, 诱杀成虫, 摘除球果和根部施药防治。

2.8 杉梢小卷蛾

一是营林措施。适地适树, 加强抚育, 促进林木提早郁蔽, 可减轻为害。二是人工防治。冬季剪除被害枯梢, 减少虫源。三是药剂防治。抓住时机, 在发生较为整齐的第1代, 掌握在幼虫1~2龄期间, 喷施50%杀螟松或80%敌敌畏乳油800~1 000倍液。喷药时喷头要对准主梢, 以保护主梢不受害, 防治效果良好。

2.9 杉棕天牛

加强林分管理, 促进林木健壮生长, 是防止该虫为害的根本措施。及时进行间伐和卫生伐, 伐除虫害木、衰弱木、枯立木, 减少虫源。3—4月用烟剂熏杀成虫。卵期及幼虫初孵阶段, 可于树干2m高以下喷施50%氧化乐果、40%杀螟松乳油、80%敌敌畏乳剂100~150倍液。

2.1 0 杉肤小蠹

在3月中旬以前, 伐除林中衰弱木、虫害木, 立即剥皮, 以清除虫源。人工林间伐原木、小径木, 应及时外运。在3—4月如发现原木上附有黄褐色粉状蛀或蛀孔外的白色流脂, 可喷洒80%敌敌畏乳油或75%辛硫磷乳油800~1 000倍液以防治成虫。发生严重的林分, 在3—4月可设置新鲜原木, 诱集新羽化成虫, 喷洒药剂, 或浸入水中, 或剥皮焚毁杉皮。

参考文献

[1]黄天章, 程瑞英.杉木溃疡病病原生物学及其防治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 1989 (3) :272-281.

[2]赵开平, 张胜白, 江可伯.杉木叶枯病的初步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 1989 (4) :6-9.

[3]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司.中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4]黄复生, 李桂祥, 宋世模.中国白蚁分类及生物学[M].西安:天则出版社, 1989.

上一篇:环境辐射测量下一篇:做中学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