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问题(共12篇)
森林病虫害问题 篇1
摘要:近些年来,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危险性病虫害不断出现,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数达十亿元。以下是针对森林病虫害发生及预防工作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预防,治理
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所造成的危害被称作是“森林三大灾害之一”,它具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之称。森林病虫害是林木的天敌,林木要想很好的生长要靠良好的外界条件。但是,森林病虫害的危害是多种多样的,它的种类繁多、传播途径多、危害的面广及它染病的速度快等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1]。只实施单纯的防治不仅花费巨大而且往往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就需要对森林病虫害的预防进一步进行讨论。
1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1.1危险性病虫害的扩散和蔓延迅速,这对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及自然资源等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1.2经济森林病虫的危害更加严重,它制约着林农脱贫致富的脚步和山区的经济发展。
1.3多发性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一直降不下来,在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
1.4一些次要的害虫在一些地区演变为主要的害虫,使重大危害的种类不断增多。
1.5偶发性的森林病虫害开始大面积的暴发,损失惨重。
2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天然林木长期遭受超负荷的砍伐
天然林木遭受超负荷的砍伐主要原因是一些以林木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的砍伐,使天然林木的质量及数量急剧下降,森林的原始结构及生物的多样性和天然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而致使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2.2森林虫害的能力增强
森林病虫害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使其适应能力增强。因为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森林病虫害的遗传特性逐渐变得减弱。因此,这就需要科研人员不断培育出新的抗虫品种。由此可见,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2.3人为活动
由于目前国内外的交流的沟通及走访日益频繁,导致危险性病虫草的人为传播加剧。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材线虫和松针褐斑病等虫害的流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由于这些有害的生物都是从国外随着林产品的引进而传播的。然而,在国内许多的重大病害的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造成的。
2.4产地检疫覆盖的面窄
由于全方位检疫的力度达不到,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木的种苗和繁育及销售大部分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由于目前进行产地检疫主要是对国营的一些场圃来检疫,导致调运检疫的针对性直线降低。有些地方存在着对造林的进度把关较严格,但是对苗木的质量却不重视,这样就导致了产地检疫等于是虚设,给病虫害的防治留下了后患[2]。此外,对产地检疫的全方位监管缺乏,导致水利和铁路及公路等非林业部门经营苗圃的检疫也没有能够很好的开展,由此给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造成了很大的漏洞。
2.5长期使用化学农药
在森林病虫害暴发以后只是一味地依赖于农药,这样做不仅会造成病虫对药物产生抗药性,还会杀害很多病虫害的天敌,还会对森林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3]。此外,防治的手段不能够适应森林病虫害工作的一些客观要求,使符合林业特点的药剂的效率降低。
3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对策
3.1保护天敌
在森林中生存着各种各样的以捕食森林林木害虫为生的微生物、捕食性昆虫和鸟类等。它们对抑制害虫的繁衍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有益生物。
3.2营造混交林
想要进行人工造林就必然要进行混交,混交林的内层可以形成容易分解的腐殖层,其昆虫的种类比较多,而且生物的群众也比较复杂。但是有些昆虫对林木的危害不是很大,但是却是一些寄生天敌的补充寄主,可以在主要害虫数量较少的时候对天敌不因缺乏寄主而掉落,保持良好的森林环境,并且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3.3生物治理
森林病虫害我们要以治疗为主,以预防为辅[4]。生物治疗是对可持续性控制森林病虫害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生物农药方面。
3.3.1昆虫病原病毒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是我国林业应用中用到最多的昆虫病毒,将BT和DCPT及白僵菌等一起来进行混用防治马尾松毛虫,这样的方式可以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3.3.2昆虫病原真菌
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中最广泛出现的是白僵菌,尤其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其气候条件来在松毛虫低虫密度的情况下放置白僵菌,这样做的效果是可以达到幼虫而不成灾。同时,这样做的效果还能够达到防止松褐天牛等害虫。
3.3.3对森林病虫害进行监测和及时预报
对植物实施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容易发生植物检疫的地区实行封锁。对苗木和种子等其他繁殖型的材料加强管理,并且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以确保健康森林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与此同时,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病虫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发生情况进行检测并且及时进行通报。掌握病虫的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期。
4总结
总而言之,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实施。要在保护环境和尊重自然的条件下进行治理,充分考虑有害生物种群的动态和与它相关的环境,并尽最大的可能去协调运用技术措施和坚持不懈的治理精神使有害生物群种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卜志国.城市绿地虫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和防治对策[J].河北林果研究,2005(04):289-291.
[2]武振涛.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632-633.
[3]胡映泉.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与对策[J].山西科技,2006(02):35-36.
森林病虫害问题 篇2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配合才能做好。当前,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森防战线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森防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的加快, 目标管理责任制得到相应的完善落实, 防治技术手段及其防治成效不断提高, 其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 形势不容乐观。各行各业要从就森林病虫害工作工作现状入手,分析病虫害产生的原因,探讨森林病虫害解决的有效对策。
一、当前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现状
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重点国家之一,森林造成严重危害的大约有80 多种。其中, 红脂大小蠹、美国白蛾、华山松大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板栗疫病、柏肤小蠹、建庄油松梢小蠹、, 杨树蛀干类的黄斑星天牛、云斑天牛、光肩星天牛、桑天牛、青杨天牛、白杨透翅蛾、杨干透翅蛾, 食叶性的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松毛虫、刺槐尺蠖、松树叶蜂、白杨叶甲,柳叶蜂、蓝目天蛾、柳毒蛾、银杏大蚕蛾、春尺蠖、核桃举肢蛾、板栗雪片象、柿举肢蛾、枣红腊蚧、板栗实象、花椒绵粉蚧、杏仁蜂、日本龟腊蚧、花椒窄吉丁、松针蚧、桃小食心虫、中华松梢蚧、竹节虫、草履蚧等虫害, 以及杨树溃疡病、杨树腐烂病、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杨树褐斑病、松瘤锈病、松落针病、侧柏叶枯病、山茱萸病害、泡桐丛枝病等森林病害为常见与多发的森林病虫害。在林业建设过程中, 我们始终把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与防治工作作为生态安全的`头等大事来抓。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过程中中, 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基本工作方针, 认真落实处置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 紧紧围绕我省林业发展大局, 不断强化森防目标管理, 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防和除治工作, 积极不断推进森林健康。切实加大对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杨树病虫害等重大生物灾害的工程治理力度, 进一步严格防范松材线虫病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有效保护森林资源, 巩固林业建设成果。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应采取的积极手段和有效措施
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应充分利用病虫害及和森林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 按照现代生态学理论, 以林业防治技术措施为前提, 以森林植物检疫为首要手段, 以生物治理为侧重点,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发展森林生物群落中不利于病虫害而有利于林木健康生长的积极因素, 促进林木的健康生长。
第一、要着力抓好森林植物的检疫工作。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危害的关键措施。对于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 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 对于种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 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 确保营造健康森林, 切实减少病虫害发生。
第二、要营造混交林。人工造林应进行必要的混交, 混交林内枯枝落叶层能形成极易分解的腐殖层, 生物种群比较复杂, 且昆虫种类较多, 有的昆虫对林木危害不大, 但是一些寄生天敌的补充寄主, 能够在主要害虫数量少的时候, 使得天敌不因缺乏寄主而凋落, 能形成良好的森林环境, 在不同程度上控制或抑制病虫害的进一步发生。
第三、要选用抗性强的造林树种。不但不同树种有不同的抗病虫害能力, 且同一树种的不同品种间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生化成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具有不同的抗病虫能力, 人工造林应按照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 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进行栽培。
第四、要切实加强消毒处理工作。在苗圃建设过程中, 鉴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 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及土壤进行消毒, 这样才能确保出苗率, 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第五、要大力提倡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关键手段, 能够把单纯林逐步建设为混交林,单层林变成复层林,疏林变成密林, 形成多样森林体系。应用适当的人工促进或改造措施,护繁结合, 完善生物的群落, 增加天敌的数量, 不断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 达到控制病虫的有效目的。
第六、要切实加强监测预报工作。要运用科学的方法, 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 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 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趋势, 且适时通报。要从加强基层林业工作者的病虫害防治知识教育入手, 结合有效的科技手段, 形成强大的群众性测报网, 及时掌握病虫发生情况, 避免错过防治的良好时机。
第七、要切实保护害虫的天敌。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 微生物, 益鸟等有益生物, 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一定量的繁殖。
结论:
森林病虫害问题 篇3
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机构“头重脚轻”,服务组织管理体系亟需加强和完善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主战场”在基层林场和农村,但基层防治管理和服务机构还很薄弱。
专业技术队伍老化现象严重有的县级森防机构没有本专业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留不住,加之林业高校取消了森保专业,导致森防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服务能力弱由于很多森防管理机构甚至市级管理机构经费不足,无专项工作经费、无交通工具、无专业设备,导致服务基层的手段、措施滞后,服务广大林农“有心无力”或“力不从心”。
(二)服务政策“重官办轻民办”,缺乏公平合理的发展环境
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目前关注更多还是自身设立的防治服务组织,对社会化的防治服务组织大多还只是一般性引导,或有少量补贴。加之受地方财政状况和体制影响,政府资金重点投向了“官办服务组织”,对民办服务组织的支持有所欠缺。
(三)服务内容“重除治轻预防”,防治服务市场发育还不完善
现在的防治服务组织多数都是以应急救灾和限期除治为主,森林健康理念普遍缺乏,容易造成不按照规定的技术方案开展服务,过量使用化学农药、甚至是禁止使用的剧毒农药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专业化防治后灾情明显减轻,导致防治服务组织“业务量”减少,生存困难,更谈不上长远发展。在一些对林业依存度不高的地区,公众和社会组织对林业生物灾害关注度也不高,服务和被服务双方需求不一致、利益不一致,导致有需求无市场、有市场无资金,供需双方良性互动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
(四)服務机制“重指令轻市场”,与林业生产需要结合不紧
政府或林业部门组建的防治服务组织主要是执行上级指令和完成分配任务,自身竞争意识差,适应市场能力弱,计划经济和“大锅饭”色彩较浓,很难也不可能根据随时变化的生产需要来制定服务计划,所提供的服务很难满足林业生产需求同时,目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服务机构的资质管理、市场准入制度、监理制度、收费和验收标准等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服务行为还不够规范。
(五)服务效果“重眼前轻长远”,忽视社会服务综合效益的结合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服务机构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大部分民办服务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开展服务工作也是各自为政,绝大多数追求短期利益,只重视对单项的、现存的需要开展服务,都是签订当年合同或临时合同,服务内容多数是防治救灾服务效果只注重当年效果,没有制订系统的、长远的发展规划,很难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紧密结合起来,不利于培育健康森林。
二、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对策措施
总体思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按照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自我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相配套的要求,着力构建以公共服务管理机构为支撑社会防治服务组织为主体,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现代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体系。
(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在健全组织体系上下功夫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机构具有法律法规赋予的行业执法职能,承担着公共事务管理任务。
强化行业管理以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机构纳入参公管理单位,或公益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将机构名称由“森林病虫害防治”更改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或“林业生物灾害防控”,强化行业管理职能,为全面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奠定基础。
切实转变职能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原则,各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机构要切实做好疫情普查、监测预报、服务平台建设等基础性、公益性工作,强化政策制定、规划编制和检疫执法等宏观调控职能,把具体的技术指导、灾害除治等微观服务职能剥离出去,逐步推向社会、推向市场。
(二)进一步搞好分类指导,在扶持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防治服务组织上下功夫
对生态区位重要、生态脆弱和生态公益林比例大及危险性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地区,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扶持、引导和建立专业化程度高、市场化运作、管理规范的防治专业组织,满足生态林及危险性有害生物应急防控需要。
(三)进一步提升发展层次,在增强服务效能上下功夫
要壮大发展规模鼓励和引导各龙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公司和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扩大资金投入,加快发展步伐,做大组织规模,增强辐射和带动能力。
要增强综合实力按照“围绕服务办实体,办好实体促服务”的原则,坚持走实体化、企业化的路子,加强劳动、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联合,大力发展集团型、法人型、紧密型的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创办科普示范基地、种苗繁育基地、天敌繁育基地等生产流通实体,争创名牌,打响品牌,加快由低级阶段向高级形态的转变,不断壮大服务组织的经济实力。
要延伸服务领域根据广大林农群众的需求,不断延伸服务领域,做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档次。引导各类社会化服务打破行业和区域限制,大力发展区域性甚至跨境发展的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仅承担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防治任务,还可以拓展种苗培育、造林开发、产品营销、售后服务等业务,不断扩大网络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春兴. 森林生物灾害管理与法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与对策 篇4
1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意义
全球气候变暖, 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 病虫害的疫情也出现新的变化, 发生病虫害的面积增加, 出现新类型虫害, 这些都加大了林业病虫害防治难度。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仅是对国家森林资源的保护, 也是对广大人民自身利益的维护, 这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林业管理效率、促进林业发展、积极发挥林业对经济、社会、生态促进作用、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稳步提高国家的综合力量有重要意义。
2 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2.1 科技力量不足, 防治手段落后
虽然国家对新技术的研究投入很重视, 但最新的技术成果在实际应用中范围很小, 没有普及到最基层的林木工作者, 研究和实际脱节。另外, 长时间大面积的农药使用也使病虫产生抗药性, 这些农药在消灭害虫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污染, 对其它物种造成伤害, 产生的负影响较大。
2.2 林业部门内部之间缺乏协调, 缺乏整体意识
各部门的连贯性较差, 林业各部门只负责本部门的工作, 缺乏沟通, 预防机制较差, 导致基层忽视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也加大工作难度。虽然国家对林业很重视, 每年加大投入资金, 但是效果甚微。
2.3 检疫工作不到位
日常工作中, 因预测、防控、检疫、交通、通信等设施设备匮乏, 致使检疫工作不及时, 工作人员又缺乏检疫经验, 造成有害生物发生风险加大, 整体防控病虫害能力较低, 一旦发生大规模疫情将造成巨大损失。
3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
3.1 提高病虫害预测能力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重点, 要及时、全面地对可能出现的病虫害疫情做出预测, 防止出现大规模病虫害。加大科研力度, 改进预测预防手段, 加大物资投入, 尽可能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检测。配备专门专业人员, 定点、及时的对病虫害进行监测, 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控工作的时效性, 有效保护我国森林资源。
3.2 加强新技术宣传, 培养基层高技术人才
随着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 基因突变造成新类别的虫害出现, 以及森林物种减少使得森林自我恢复能力减弱, 病虫害防控在技术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 要培养更多的高技术人才到林业基层工作中, 要不断开发新技术, 并及时推广到实际应用中。减少化学制剂的使用, 开发有针对性的生物防治新技术, 在消灭虫害的同时减少对其他物种的伤害。普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这不是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工作, 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3.3 健全体制, 加强监管力度
7关于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的初探 篇5
摘要:近几年来经过政府的支持下,我国的森防建设飞速的发展,积极的落实责任制度,防治技术也不断提高,成绩也很突出。但是,目前森防的工作也受到了很多因素制约,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来解决。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我们可以采用生物防治还有化学防治的方法,我们将这两种方法做了比较,来说明应该选用生物防治方法进行森防,并且还要大力推广这项技术。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前言
森林就是以乔木为主还有很多植物和微生物等生活的环境。树木的简单集合体就可以发展成森林,还有的是它们各个成分之间互相的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具有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维护生态平衡等等的作用。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时,政府投入了很多的财力以及物力,营造人工森林,来该变当时的自然环境。使我国的荒山都穿上了披上了绿衣,同时也改善了我们的居住环境。但是,大面积的人工森林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因为人工森林具有面积大而且都是单一植物的纯林,森林会给病虫害的出现带来有利的条件,会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就会使大片林木死亡,造成森林资源的浪费,所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和繁殖材料在运输的过程中,在不符合其生长条件的影响下,植物会在正常的生理机能下受到外在环境的破坏,这样会致使植物在生理上产生很多不正常的状态,还会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的情况,同时也会导致树木的死亡,会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树木病虫害的类型有细菌类、病毒类、真菌类等侵染性的病害,这样的病害具有传染性,还有的是非侵染性的病害,这样的病害是由树木处于不正常生长的水分和光照以及营养物质等环境因素引起的病害,这样的病害是不具有传染性的。还有衰退病,这样的病是指在特指的环境当中,出现了很多的生物还有非生物因素,它在的综合作用下会使林木的生长的潜能不断的下降,最后导致了树木的生长下降,甚至还能导致林木的病亡。植物以及引起植物的发病因素是导致森林病害发生的两个必要条件,只要是没有这两个因素病虫害就不会发生。病虫害的发生可能是由某个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共同条件下的结果。还有间接因素就病原,就是能够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原还可以分为非生物性病原以及生物性病原两类。
森林虫害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生长中不断地吸食植物的汁液以及食植物的营养器官,这样会导致树木的营养减少,营养物质不断地被害虫给吸食,这样就会导致树木的生长不良,这样就会使树木还有林业的相关产品质量下降,同时还会导致这个树林的死亡。
2.防治方法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在制定森林病害的防治计划以及方案时必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有生物性因素还有经济因素等。森林病害防治的办法有治疗法、保护法杜绝、铲除法、免疫和抗病。生物防治以及化学防治是目前森林防病虫害的主要手法,最先人们防治森林病害的方法是用化学防治法,这样的方法在刚开始的很好的效果,因为当时使用的化学药品的种类少,使用的量也很少,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时间较长,防治的费用也不贵。长时间的过程中,很多害虫都对化学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在随着病虫害产生的时间的间隔不断的缩减,在加上病虫害防治药剂的不断的加大,效果却不好,这样就会使成本上涨。之后,人们又寻找了一个新的防治办法那就是运用拮抗作用把病原杀死,这就是运用生物技术来防治病害。
在 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全球都在寻找利用生物技术来解决病虫害的方法。各国的科学家都通过十几年的时间来探索防治病虫害的新办法,见效快和适合大面积使用以及防治效果好等都是化学化学防治的优势。同时也有弊端,如果要是在使用不当,就会导致人中毒同时也还会
污染环境等,长期的使用还会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林木病虫害采用的生物防治发有很多的优点,它不但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同时还会消灭很多的害虫,而且它可以对人、植物的安全,不会杀死有益的生物,也不会造环境的污染,也不会让病虫产生抵抗性,这样就可以长期的控制害虫。同时生物防治也有弊端,那就是见效慢,繁殖的程也比较复杂,他还会受到自然条件以及技术方面制约等。生物防治方法就是以鸟治虫、虫治虫等。以鸟治虫那就是利用鸟类防治害虫的侵害,目前全球纪录有2000多种鸟类中有60%是以食昆虫为主食的。我国有1000多种鸟类中有50%的是吃害虫的,这样就会对树木病虫害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虫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天敌还有益虫来防治害虫。
同时还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保证防治的物质上的需求。提高防灾减灾你能力基础的加大资金的投入,因为经费的投入不够多,我国每年有很多树木的病虫害都的不到很好的防治,只有在加大资金的投入。要以地方政府的投入为主,以国家的入为辅的原则,还有实行责任制度,那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有那个负责人来承担。
结语:
在对森林虫害进行治理时还因地制宜防治,从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局出发,这样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预防为主、治标和治本同时进行的原则,在严格把关的基础上,加强对森林的检疫,以生物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等,进行综合治理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的森林病虫害给治理好,才能把我国的林业建设的更好。
参考文献:
[1] 陈培金.基于区域森林空间结构的防御病虫害能力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2009.5
简析森林病虫害 篇6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原因;防治
1、前言
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挠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同时森林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
2,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害虫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病虫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
2.1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
2.2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
2.3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
2.4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3,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3.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3.2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人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3.3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我省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干蚧的适生区。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
3.4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4,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4.1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
4.2加强营林防治为基础环节。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學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
4.3协调化防与生防的矛盾。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如泡桐根颈打孔注药内吸防治大袋蛾;菊酯类农药毒笔、毒绳触杀松毛虫以及氧化乐果等涂环内吸防治松毛虫、松干蚧等,这些方法既能杀虫又能保护天敌。
4.4采用生态控制技术。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有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防治,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同时辅助以环境允许的人为措施,将病虫灾害控制在允许水平。
5,结束语
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森林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生态环境,其生长的周期较为漫长,因此容易受到不同生物的侵害和威胁。如森林病虫害就可能会造成森林资源的损失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就使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变得尤为重要。森林病虫害防治主要是针对森林病害和虫害的预防和治疗,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林业的不断发展,森林病虫害也在不断的加剧,在相关的林业部门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2 森林病虫害现状分析
2.1 病虫危害严重
森林的病虫害一般是指在森林资源生长或者利用的过程中由于森林中的生物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损坏,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特点主要是爆发的面积较大,蔓延的速度较快且常发性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居高不下。近年来,我国的森林病害逐渐加剧,给自然森林资源造成的生态威胁也逐渐的增加,并且随着森林病虫害的不断更新,使得病虫害的防治难度不断地加大,一般情况下,如果相应的工作人员对于以往的病虫害的治理不到位或者不够彻底,随着生物的繁殖和环境的影响,往往又会增加新的病虫害,对森林资源产生更大的破坏,进而影响整个林业资源的生态效益,破坏整体的生态环境的结构,还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2.2 病虫害防治难度增大
近年来,随着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面积逐渐增加,病虫害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加上现在的社会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森林病虫害的种类越来越多,造成的危害也逐渐增大,大量的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病虫害的侵袭和破坏,且病虫害的发展面积不断扩大,由于我国的人力、资金和技术有限,不能够做到全面的防治,这就使得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难度提升。除此之外,随着人工造林技术的应用,很多的林业属于单一的树种,这就降低了森林生物的多样性和相互制衡性,形成的森林生态环境比较单一脆弱,加上化学药物的使用不当,使得害虫的天敌较少甚至没有天敌,这也会导致病虫害的泛滥和防治难度的加大。另外,自然条件的变化例如干旱、冬季转暖等也会导致一些病虫害的突发,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也会使得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难度大大增加。
3 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3.1 相关工作人员主观防治意识薄弱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森林资源带来的一系列经济效益使得林业部门加大了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忽略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首先,相关的林业工作人员的主观防治意识不够,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不能够尽到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工作意识和工作效率都会逐渐降低,不能够积极的开展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其次,由于工作人员的主观防治意识的薄弱,造成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缺失,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较差,历年积累的问题不能够得到解决和改善,就会出现森林病虫害高发不下甚至无法遏制的态势。最后,如果相关的林业工作人员的主观防治意识过于薄弱,还可能出现在实际的防治工作中,工作人员不能够积极地学习和研究科学的治理方式,而是凭借传统落后的方法措施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这些都会直接导致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效率降低。
3.2 森林病虫害预防监测技术待提高
预防和监测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环节之一,准确地监测天气、人为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可以较为准确地推断和预测森林生物的发展动态,并且根据已有的监测数据进行相关的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目前,在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很多的林业部门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和监测工作不到位,无法提供有效的检测数据,这就使得林业部门缺乏相关的数据资料,不利于工作人员做出正确的防治措施。另外,森林病虫害的检测不到位还会加剧病虫害的危害,加大防治工作的难度,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大了疫情的传播,从而降低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降低防治效率。
3.3 工作机制不健全
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的林业部门的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大部分的林业部门的管理模式为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模式,虽然在工作中行政命令的传达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各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和协调明显不足,行政管理体制没有针对性,若有某地区出现森林病虫害,这种机制无法横向协调的联合各部门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和处理,这就会导致部分地区病虫害难以治理,森林病虫害的影响范围将会逐渐的扩大,给相关的林业部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目前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资金来源不够确切,使得很多的林业部门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资金投入不足,在森林病虫害的高发期的物质基础不够充足,很多的防治措施不能够实施到位,这些也都是由于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机制不够完善和健全。
4 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的解决对策
4.1 加强防护人员的防护意识
要想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强相关的林业工作人员的主观防治意识,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要使相关的防护人员乃至人民群众都能够认识到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提升民众对于病虫害防治的重视度,还要鼓励人们能够积极地参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和治理工作,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森林病虫害。另外,加强林业防护人员的病虫害防护意识还可以促使相关的工作人员积极的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和研究,做好森林资源的防护工作,实现防护人员的自身能力提升,尽量缩小森林病虫害的范围,提高防治的效率。
4.2 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预测监测工作
加强森林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工作,坚持将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控作为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的有效方式,同时制定有效的检测计划和手段还可以建立起长期的监测网络,可以对森林病虫害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测,为工作人员提供长期有效的监测数据。另外,还可以设立相应的病虫预测点,根据实时的数据推断和预测潜在的病虫害威胁,并且进行人为干预和防治。在整体的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要尽量全面及时地掌握森林虫害的动态变化,明确森林病虫害的发展趋势,了解虫害的主要种类,为工作人员的防治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判断依据,从而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工作效率。
4.3 加大科技投入和资金支持力度
在处理森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时,首先就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和防治计划,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这就需要不断地加大科技的投入量。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对森林病虫害现象的发展进行遥感监测,对于一些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大的病虫害建立长期的预测和监测工作,掌握病虫害的实时动态和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提升防治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另外还要积极推动生物防治技术,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除此之外,对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支持必须到位,政府应当保持资金渠道的流通,加大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量,发挥民间的资金力量,保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5 结语
森林资源是人类生活和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森林资源而言,病虫害会影响森林树木的正常生长和林业的发展,严重时还会使得深林生态资源遭到破坏,因此相关的林业部门要加强对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根据实际的病虫害防治情况进行资料数据的整合和分析,研究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建立完整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并且落实相关的责任,同时还要制定符合实际的防治策略,提高林业的工作效率,实现森林资源的防治和保护。
摘要:指出了森林资源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一项自然资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因此,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也成为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森林作为一个庞大又复杂的生态系统,生存着各种各样的生物,这也就使得森林的病虫害增加,给森林资源带来严重的生命威胁,甚至会导致大量的资源遭到破坏和损失。针对森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分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为进一步提高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率,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正文.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4(22):96~96.
[2]李嘉庆.试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4(12):59~60.
[3]潘志强,俞明坤.探讨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6(1):241~241.
森林病虫害问题 篇8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 防治难度大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 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 病虫危害加剧。据湟中县森防站统计资料来看, 2000—2008年, 病虫害发生面积以每年6 666.67 hm2逐年上升。主要是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 害虫越冬死亡率低, 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 再加上退耕还林户只领补助款, 不重视防治病虫害等因素所致;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 防治难度加大。
1.2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 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 全县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7~8种增加到10多种左右, 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 有的是湟中县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桦尺蠖、鼢鼠、天牛 (类) 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 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 甚至造成严重损失。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 生长量下降, 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3 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黄斑性天牛侵入湟中县, 由于对其采取了有效措施进行极力控制, 没有造成大的危害, 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还有桦尺蠖和鼢鼠, 如果不加大力度防治, 很有可能对湟中县大面积桦树林、青杨林、沙棘林等造成毁灭性危害。
1.4 顽固难治, 暴发现象时有发生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鼢鼠、桦尺蠖, 加上新侵入的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 且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 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 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 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 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2 制约因素
一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 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发布预报和指导防治。二是科技力量不足, 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 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 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三是林业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 造林的只管造, 育苗的只管育, 引种的只管引, 有的单位和个人搞育苗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 预防机制差, 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四是检疫工作不到位, 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 调运检疫严重失控, 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五是防治经费极为短缺, 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 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 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 病虫害的防治率低, 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3 对策
3.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一是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二是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 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 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 保护森林资源, 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三是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促进产业发展, 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 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四是减少经济损失, 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的治理和检疫工作[1], 以保护青海省及湟中县的生态安全。需要强调的是, 森林病虫害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的危害性和损失性, 而且具有生物灾害的特点及防治上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为此,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和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 切实加强领导。
3.2 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 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 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 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 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从发展看, 全县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 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 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 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县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2]。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全县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 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 而且能够结合本县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 进行全县主要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 为湟中县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 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 不断积累基础资料, 建立起数据库, 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当前, 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省市县重点测报点的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手段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健全, 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 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
3.3 加大森防科技含量, 改进防治手段
森防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针对湟中县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 防治手段亟需大力改进。一是坚持发展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 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 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 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 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全过程) , 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3]。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 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对硫磷、久效磷、氧化乐果、福美砷、林丹、三氯杀螨醇、甲拌磷、乙拌磷、杀虫脒、除草醚、草枯醚等剧毒高残留农药, 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 (Bt乳剂和病毒等) 、仿生农药 (灭幼脲) 、动物源农药 (昆虫信息素等) 、植物性农药 (苦楝素、茴蒿素、烟碱等) 、矿物性农药 (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矿物油乳剂等) , 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湟中县位于青藏高原, 环境保护具有特殊的意义, 生物防治技术和规模都应有一个大的突破。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青杨天牛, 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控制落叶松尺蛾, 人工招引啄木鸟控制天牛等都有广阔的前景, 应加大推广普及力度。四是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 研究和探讨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 积极推广利用飞机防治食叶害虫技术和3WF-3S喷雾喷粉机、6HZ-2020A手压树干注射器、6HY-25系列喷烟机等新药械及引诱剂、诱虫灯、遥感对防治病虫等监测技术。
3.4 加强林木检疫, 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
森林植物检疫是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方针的预防性工作。根据检疫工作政策性强、技术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 结合湟中县的实际情况, 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 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 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二是干线公路路口加大检疫检查力度, 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 严防带疫进出。三是加强源头管理[4]。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 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和其他公路又缺乏检疫检查站的情况下, 产地检疫必须加强。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 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四是严禁从国内外松材线虫病、日本松干蚧、美国白蛾、苹果绵蚜、红脂大小蠹等疫区调运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对来自国外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虽经口岸检疫机构检疫, 但运至目的地后, 当地森检部门仍要认真复检, 做到万无一失。
3.5 加大资金投入, 保证防治需要
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针对因经费投入不足, 每年大约有6 666.67 hm2森林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的现状, 今后应继续加大投入。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 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 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 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各级政府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 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 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 应加大投入。三是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湟中县山区大面积森林多属于公益性的防护林及水源涵养林, 其产品是一种不能进入市场而只能服务于社会的特殊商品, 长期没有经济收益, 拿不出钱防治病虫害。据此, 应按“谁受益, 谁补偿”的原则, 尽快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参考文献
[1]丁茂申.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 2009 (12) :41.
[2]袁晓庚, 刘伟各.浅谈防治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1) :97.
[3]李波, 李业秀.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因素及控制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0 (4) :23.
森林病虫害问题 篇9
1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国, 防治难度大。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 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 病虫危害加剧, 在当前资金, 人力, 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 防治难度加大。
1.2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 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 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 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 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 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 甚至造成严重损失, 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 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 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3 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已有美国白蛾, 红脂大小蠹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 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 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
1.4 顽固难治, 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等表现相当顽固, 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 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露、发, 如监测跟不上, 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 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 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2 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2.1 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 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 准确地掌握虫情并发布预报和指导防治。
2.2 科技力量不足, 防治手段落后。
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 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 污染环境, 杀伤天适度形成恶性循环, 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
2.3 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3 解决问题的措施
3.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3.1.1 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
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 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
3.1.2 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的高度认识, 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 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 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 不仅可以大降低损失, 保护森林资源, 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3.1.3 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
度认识, 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促进产业发展, 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 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3.1.4 从保护我国及我省的生态安全提高国际声誉的高度来认识。
3.2 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 各地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 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地病虫害调查监测, 要以全面, 及时, 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 确定专人, 固定地块, 明确对象, 指定方法, 定时调查, 做到及时发展, 及时除治, 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 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
当前, 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国家级中心预报点, 省市重点测报点的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 技术手段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健全, 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 技术先进, 管理科学规范, 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
3.3 加大森防科技含量, 改进防治手段。
森防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针对我省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 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
3.3.1 坚持搞生态林业。
在保护好现有现有林的基础上, 造林要坚持适时适树, 采用良种壮苗, 营造混交林, 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 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增强林分自然抵卸病虫害的能力, 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
3.3.2 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
药的规定, 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 乙拌磷等农药, 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 仿生农药, 动物源农药, 植物性农药等。
3.4 加强林木检疫, 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
森林植物检疫是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方针的预防性工作。根据检疫工作政策性强, 技术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 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 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 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 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二是在美国白蛾, 红脂大小蠹等。三是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 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和其它公路又缺乏检疫检查站的情况下, 产地检疫必须加强, 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 仓储, 加工, 销售单位及苗木, 花卉, 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 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四是严禁从国内外松材线虫病, 日本松干蚧等, 对来自国外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虽经口岸检疫机构检疫, 但运至目的地后, 当地森检部门仍要认真复检, 做到万无一失。
3.5 加大资金投入, 保证防治需要。
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 针对因经费投入不足, 每年大约有100万亩森林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的现状, 今后应继续加大投入。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针对因经费投入不足, 每年大约有100万亩森林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的现状, 今后应继续加大投入。
3.5.1 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 国家补助
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 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由国家, 集体和个人多层次, 多渠道投入, 以筹集更多的资金。
3.5.2 各级政府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 增加防治, 测报, 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 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 应加大投入。
3.5.3 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因
此, 谁受益, 谁补偿的原则, 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从收到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责任编辑:魏玉新
摘要: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护森林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黑龙江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森防战线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森防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目标管理责任制得到完善落实, 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成效不断提高, 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
森林病虫害问题 篇10
1.1 病虫害成灾种类增多损失严重
近些年国家大力扶持林业的发展, 一些被占林业又都退耕还林, 这样增加了大量的人工造林面积, 但在人工造林过程中出现的树种单一情况, 使得病虫害发生率增加, 而且随着病虫害的发展, 原来不会大面积成灾的品种现在也开始出现大面积暴发成灾, 给林业生产带来损失, 加之林木市场的活跃, 林木运往外地的机会增多, 也使得病虫害增大了传播机会, 很多地方原本没有的病虫害也随着林木运输而传入。而且一旦传入, 这些害虫往往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 在当地大面积发生而且连年发生, 始终得不到有效控制, 给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2 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现在林木病虫害的防控手段很多, 很多地方都能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气候特点、林木分布结构、地理自然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病虫害发生的种类进行防控, 有些害虫相对容易控制, 但这些害虫虽然在强有力措施下得到遏制, 并不等于完全消灭, 经过几代的繁殖及耐药性的增强, 及对环境、气候的进一步适应, 在适当的时机, 仍有大面积爆发的可能, 存在严重的潜在威胁, 对于这些病害虫种类要特别引起注意, 不能忽视, 要密切观察, 一旦发现苗头, 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布控。
1.3 存在一些难以根治, 年年暴发的害虫
比如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害虫, 就属于十分常见, 而且一旦暴发就大面积成灾, 这样的害虫十分顽固难治, 一些地区基本是年年都会局部暴发, 稍有疏忽, 监测没能跟上, 或是初期没能及时发现, 一旦发现, 就是严重暴发, 产生危害, 造成防治上的被动局面。
2 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个系统工程, 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 在防治工作中, 防是重点, 因为一旦暴发, 治就是晚了一步的措施, 只能是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而防是控制其不暴发, 把病虫害消灭在萌芽之中。在防治过程中, 林地的管理情况、林木品种、个体生长、天气、自然地理情况、天敌的数量、药剂的使用等等都会影响到防治的效果。但从林业管理上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制约病虫害的防治:监测预报工作基础差;科技水平低, 手段落后;林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到位, 存在各自为战的情况;检疫工作不到位, 产地检疫、运输检疫都难以发挥作用;资金的缺乏, 导致基础不足, 一些先进设备难以购进采用。
3 主要对策措施
3.1 要切实提高对森林病虫害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森林的良好生长, 对林业事业的发展, 对国家生产建设, 对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对生态环境改善都是十分有利而且是必要的, 所以政府部门及林业部门, 无论是从加速生产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还是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 无论是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 还是从保护生态安全的高度, 都要对林木病虫害的防治加以重视, 提高认识, 从思想上认识到林业病虫防治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3.2 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都是有迹可循的, 只要把监测工作做到细致, 不漏一丝一毫, 完全可以发现病虫害发生的苗头, 并做好预报工作。这方面工作要加强, 建立专门的监测部门, 确定专人、明确对象、划分范围、按照指定的操作规程, 密切监测林木的生长情况, 对于病虫害的发生做到及时发现, 及时上报, 及时采取果断措施, 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控。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 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 而且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 进行主要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 为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3 采用最新科技防治手段
科技的进步给森林病虫害防治带来了许多便利, 要大力推广新科技防虫防病, 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要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 通过林地布局上的改变进行生态林业建设, 避免单一品种, 要营造混交林, 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在使用农药上, 要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仿生农药、动物源农药、植物性农药、矿物性农药, 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大力发展生物防治。
3.4 加强检疫工作, 严防危险性病虫传输
要加强检测法规和检疫重要性地宣传, 切实提高对检疫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林木产品的外运, 要加强产地检疫, 而且要对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车辆也要进行检疫, 发现疫情, 要严禁其进出疫区。要对城镇的一些有关森林及产品的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进行严格管理, 实行检疫工作, 发现病虫害苗头, 要坚决堵塞其传播渠道, 禁止国内外疫区的森林及产品的调运。
3.5 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防治资金充足
资金是森林病虫害工作能否有效进行的保障, 所以一定要多方筹措资金, 保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序进行, 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 以筹集更多的资金, 各级政府要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 加大投入力度, 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 切实做好病虫害的防治。
摘要:林业生产中, 林木病虫害是影响林业生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如何有效防治林木病虫害, 确保林木不被侵害, 能够健康安全的正常生长, 有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是林业工作者始终都要面对的工作。这项工作至关重要, 林木病虫害防治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改善, 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一定要引起重视并加大力度做好, 本文分析了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给出了相应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对策
参考文献
[1]丁茂申.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 2009 (12) :41.
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探讨 篇11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
1.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林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我国人工林面积的增多,造成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更为困难。如松毛虫、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青杨天牛、黄连木尺蛾等给森林造成重大伤害。另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很多害虫在越冬之后仍能大量存活,一旦到了春天就会大规模暴发。由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受到体制的限制,没有实现市场化运作,森林病虫害防治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在资金投人和技术人员的水平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森林病虫害防治没有建立有效的体系,只有在发生病虫害之后才被动地采取防治措施。
2.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
2.1综合防治病虫害是经济、安全、有效的农艺手段,其含义是借有机地应用林业技术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检疫制度上的各种方法与技术来达到防治病虫害保护林业的目的。使各种生物之间保持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自然关系,从而从根本上控制和消除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
2.2综合防治的原则。
(1)生态学原则综合防治是利用森林内各种生物及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病虫害防治,并遵循生态学的原则。森林内的生物在一个环境中生长、消亡,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综合防治通过在营林造林时对生态结构进行针对性调节,及在病虫害防治时采用生物防治手段,以营造一个不利于病虫害生存、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环境条件,进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安全环保的原则综合性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相对于单一的机械防治、化学药物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具有可实现其优势互补,取得病虫害防治最大效果的优势,在预防和治理病虫害时可将其对森林安全的危害降到最低。此外,传统的化学药物防治方法,会对野生动物造成一定的威胁,在进行城市园林的病虫害防治时,化学防治还会给人们留下安全隐患,导致中毒等。综合防治提倡减少化学药物使用,多运用生物防治,保证了防治工作的环保和安全。
(3)经济性原则森林病虫害防治,对于经济林来说,就是为了减少病虫害对森林造成的经济损失,即达到经济允许水平。经济允许水平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一个重要指标。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标,不采取过多的防治措施,以节约防治成本;危害程度超过防治指标,即需要进行及时的防治,以减小经济损失。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可以根据病虫害情况选择不同的防治办法,以降低成本并保证森林的经济效益。
3.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具体方法
3.1防治技术
(1)选择应用合适的营林造林技术营林造林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基础,通过造林、营林和采伐等环节,可以有效地调节森林的生态环境。通过选育抗病虫树种、营造混交林和科学的抚育管理等措施,增强森林的自控能力,有效地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及扩散。当前我国的营林造林技术相对落后,立地条件和植被条件差,森林内没有形成合理的生物群落,病虫害天敌生物较少,不能实现生态平衡。因此,因地制宜地选择应用合适的营林造林技术,做好营林管理,是预防森林病虫害的基础。
(2)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近年来,我国森林受到了外来有害物种的影响,造成了很大的林业经济损失。尤其是近年来美国白蛾在我国北方的内蒙古、河北、辽宁等地危害严重,对我国的林业安全造成很大影响。由于外来物种没有天敌,过度繁殖,会对森林生态造成严重的影响。各部门、海关和森检部门,要协同作战,共同防止外来有害生物进人我国,做好疫情的检验检疫,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及时上报送检,以保证防治的及时有效。
(3)提高植物杭逆性树木的生长势是影响。
病虫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生长势较差的树木或者森林容易发生病虫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提高树木的抗逆性,对生长势较差的树木和森林及时地浇水、施肥和松土,提高树木的抗病能力。在秋冬季要做好树木的修剪工作,除去干枯死去的病虫害树枝,既有利于增强树木的生长势,又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越冬繁殖,避免在来年春天出现大规模的蔓延。
(4)加大生物防治力度生物防治可以利用害虫天敌与害虫之间的生态关系,实现对害虫的有效控制,具有作用明显,效果持久的特点。一旦在森林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害虫天敌的种群,就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害虫的有效控制和生态平衡。综合防治森林病虫害,需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运用。首先,要创造有利于生物防治的环境,如减少使用化学药物,放养害虫天敌生物等。其次,要加强害虫天敌的研究和繁育。有的害虫天敌只需在原有基础上加强保护,有的则需要从外界引人。从外界引人害虫天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对病虫害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保证天敌生物不会产生次生灾害。
(5)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增加生物农药的使用化学农药防治作为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在病虫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可以适当地使用,可以有效地遏制病虫害的蔓延。但其存在很多副作用,需在综合防治中谨慎使用,避免滥用而造成对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可起到消灭害虫、保护天敌生物的作用,还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人畜的威胁,且具有一定的防治持久性。如在防治国槐尺镬时,每年喷洒2次Bt乳剂,就可控制尺镬危害。此外,还可使用生物农药灭幼脉、花保、烟渗碱等。
3.2加强管理
(1)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当前某些单位的领导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防治制度不完善、资金匾乏和人才短缺。要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首先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体系,明确各防治单位的责任,实行责任制管理;其次,建立和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对于常见的突发性病虫灾害应有制度化的操作规范;最后,要严格控制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对防治不力的单位要进行处罚。
(2)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做好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报工作,以保证防治工作的及时有效。应建立一个全国、省、市的预报体系,及时了解重点区域和整体范围内的森林病虫害情况,为宏观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完善普查制度的同时,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病虫害数据的收集、数据库的建立保存和预测,使监测能力能够满足防治工作的需要。
(3)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防治队伍对各地区的森林资源实行谁经营、谁防治的制度,各级财政应加大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人,保证防治工作有效开展。此外,要促进森林生产市场化运作,利用市场功能多渠道引人资金,与国家防治相辅相成。市场化运作还可以促进人才流动,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加大资金投人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森林病虫害防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4.小结
目前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形势比较严峻,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只有提高认识,完善制度,运用现代化的监测和防治技术,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最大化地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科]
【参考文献】
[1]吕金才.浅谈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7).
[2]和达.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浅议[J].山西林业,2011(03).
森林病虫害问题 篇12
洛阳市地处河南省西部, 亚欧大陆桥东段, “居天下之中”, 素有“中州腹地”之称, 全市辖一市八县和六个城市区, 总人口632.1万人, 总土地面积15 229.73km2, 其中有林地面积56.27万hm2。全市活立林蓄积1 877.02万m3, 其中林分蓄积1233.83万m3。森林覆盖率27.1%。区域内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气候兼容南北。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为境内林业资源的繁育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同时与之俱来的自然灾害也成为干扰林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 洛阳市森林病虫害防治基本现状
2.1 洛阳市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
90年代初经各级编委批准, 各县市区都相继设立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简称森防站) , 虽有机构批文, 但绝大多数是与林业技术推广站合署办公, 不独立, 专职人员少。2003年后, 各级森防站从林业技术推广站中分离出来相继独立。目前现有森防站10个, 其中独立6个, 混合站4个, 国家级测报点3个, 省级测报点1个, 一般测报点219个。全市从事森防工作的在岗人员72人, 其中高级工程师以上23人。
2.2 洛阳市森林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现状
区域内树种繁多, 森林植被丰富, 主要树种有松柏类、栎类、杨类、泡桐、刺槐和多种经济林等。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人工纯林面积的不断增加, 但由于人们经济活动频繁, 森林生态受到人为破坏, 同时, 与之俱来的自然灾害也成为干扰林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森林病虫鼠害也非常严重。据1982年森林病虫普查显示, 全市共发现森林昆虫15个目71个科981种, 森林病害86种。2005年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显示, 林业有害生物279种 (不含待鉴定幼虫) , 其中害虫226种, 病害45种, 林业有害植物8种。1980年后从国 (境) 外和从外省 (自治区、直辖市) 传入的林业害虫5种 (苹果绵蚜、双条杉天牛, 落叶鞘蛾、双棘长蠹、小皱蝽) 病害1种 (雪松枯梢病) 。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 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 病虫危害加剧。据有关资料记载:1991年洛阳市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高达4.7万hm2。面对这一严重态势, 1992年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 发生面积逐年减少, 到1997年降低到3.3万hm2。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 害虫越冬死亡率低, 发生面积又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 随着造林面积的增加, 有林地面积逐年增加, 森林病虫害面积发生面积也是逐步上长趋势, 年发生面积3.3余万hm2, 成灾面积也呈上长趋势, 虽加重了防治, 但仍居高不下。
2.3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 危害损失严重
据统计目前在洛阳发生严重且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 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 如松针蚧、松扁叶蜂等, 有些虫种过去就危害比较重, 如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栎食叶害虫、天牛 (类) 等至今未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 甚至造成严重危害, 如落叶松鞘蛾。全市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13多万m3, 直接经济损失达7 000多万元, 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2.4 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顽固难治
80年代末以来, 已有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市, 由于我市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控制措施, 虽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 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特别是松材线虫病, 一旦侵入, 很可能使我市南部山区4.0万hm2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 如果监测跟不上, 等到大面积发生时已是严重局面, 防治工作将造成被动局面。
3 制约洛阳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3.1 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
目前我市现有林地56.27万hm2, 测报点219个, 专兼职测报员72人, 按此计算, 每个测报点肩负着0.21万hm2的监测工作, 每个测报员应监测面积在0.73万hm2以上。但还存在着测报人员不能专职, 时间不能保证。因此, 监测任务十分艰巨, 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规律并发布病虫情预报和指导防治工作是很难实现的, 导致对突发性和危害大的病虫害的控制能力不足, 应急能力弱。
3.2 科技力量不足, 防治手段落后
科技人员严重缺乏, 专业技术人才奇缺, 虽然洛阳市森防系统人员中有中级职称以上人员23人, 但本专业人才很少, 因此科研工作很难开展, 新科技研究无法进行, 现有成果推广转化困难, 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该项工作的开展, 防治技术、防治手段落后, 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全面推广开, 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性增强, 污染环境、杀伤天敌, 某种意义上讲也就形成了新的恶性循环。
3.3 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造林前规划设计未能统筹考虑, 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 造林的只管造, 育苗的只管育, 引种的只管引, 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时也不能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 预防机制差, 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洛阳市现有杨树纯林面积达4.0万hm2, 栎树面积达32.73万hm2。杨树食叶害虫、杨扇舟蛾、杨潜叶蛾、直角叶峰等在局部地区常常暴发成灾, 栎毛虫、栎粉舟蛾、尺蠖等时有暴发, 并发生面积达1.3~2.0万hm2, 由于树体较大, 且交通不变, 人工防治很达到预期效果。
3.5 森林植物检疫工作不到位
调运检疫中还存在着只收费, 不检疫的状况。主要是检疫程序繁琐, 不易操作, 加上缺少检疫检查站, 调运检疫存在只开证不检疫的现象, 因此形成调运检疫严重失控, 不能有效的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加之人员少, 经费缺, 种苗产地检疫在某些地方流于形式, 造林前的把关就失去了真正的含义。
3.6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经费短缺
洛阳市每年发生森林病虫面积约在3.3~4.0万hm2之间, 按最经济的防治效果, 每年150元/hm2之计, 年共需防治经费500~600万元, 就目前现状, 全市每年能够用于防治的经费大约在150~200万元, 缺口十分明显。
3.7 政府行为过多
几十年来, 洛阳市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都是在政府的号召和组织下, 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后完成的, 基本上是政府行为。广大群众已经熟悉并习惯于此种模式。然而, 市场经济发展之后, 再沿袭这个模式, 一切均由政府承担已不可能, 经常性的森林病虫防治工作, 理应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作;另一方面, 应对突发事件和特殊情况, 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又必不可少。
4 主要对策
4.1 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县 (市) 区林业主管部门必须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对辖区内的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 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 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 坚持平时调查, 防患于未燃。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 以省级、市级重点测报点为骨干, 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 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市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全市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 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 而且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 进行全市主要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 为我市及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 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 不断积累基础资料, 建立起数据库, 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洛宁、新安、偃师三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和栾川省级重点测报点要逐步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 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洛阳市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4.2 加大森防科技含量, 改进防治手段
森防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一是坚持搞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 造林前的规划设计要坚持适地适树, 采用良种壮苗, 营造混交林, 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 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全过程) , 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根据2007年1月1日农业部322号文件, 禁止使用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剧毒高残留农药, 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 (BT乳剂和病毒等) 、仿生农药 (灭幼脲) 、动物源农药 (昆虫信息素等) 、植物性农药 (苦楝素、茴蒿素、烟碱等) 、矿物性农药 (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矿物油乳剂等) , 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利用人工招引啄木鸟控制天牛以及利用BT、病毒和仿生农药灭幼脲等防治杨树食叶害虫、松毛虫等都有广阔的前景, 应加大推广普及力度。四是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研究和探讨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 对那些树体高大, 交通不便的志方要积极推广利用飞机防治食叶害虫技术或利用烟雾剂等防治技术, 同时要积极引进新的防治器械及引诱剂、诱虫灯、遥感等监测技术、防控森林病虫害。
4.3 加强林木检疫, 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
森林植物检疫是一项预防性工作, 要坚持贯彻“预防为主, 科学防控, 依法治理, 促进健康“牢固树立森林健康理念。针对检疫工作政策性强、技术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 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 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 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 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二是森检人员进驻木材检查站, 严格把调运关。三是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 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和其它公路又缺乏检疫检查站的情况下, 产地检疫必须加强。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 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四是严格控制从国内外松材线虫病、日本松干蚧、美国白蛾、苹果绵蚜、红脂大小蠹等疫区调运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对来自国外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虽经口岸检疫机构检疫, 但运至目的地后, 森检部门仍要认真复检, 做到万无一失。
4.4 加大资金投入, 建议效益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