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精选12篇)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1
摘要:随着人口的增长, 对木材的需求量加大, 扩大林业的种植面积显得尤为重要。森林面积扩大的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森林病虫害问题, 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也成为保护森林的重中之重。营林技术是常用的防治手段, 科学使用营林技术能高效的治理森林病虫害。营林技术的合理使用可以打破现代林业发展的尴尬局面。然而营林技术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不同步, 使得森林病虫害越来越严重。科学应用营林技术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能更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
关键词:营林技术,森林病虫害,防治
前言
森林对于人类而言有诸多的益处。森林能够减少土地沙漠化、抑制水土流失, 森林产生氧气, 吸附灰尘净化空气, 有地球之肺之称。森林中物产丰富, 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生物资源, 这些生物资源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森林资源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雨水量、土质、病虫害等, 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树木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病虫害是比较常见且人为可控因素,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可有效减少受病虫害影响树木的生长, 达到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营林技术是能综合考虑各种林木的栽培条件、病虫害发生条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随着营林技术的不断改进,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有了显著的效果。
1 森林病虫害的产生原因与防治现状
1.1 森林病虫害产生的原因
我国是世界上森林中发生病虫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约有超过100 多种病虫害。病虫害主要指能够影响森林、树木和树木种子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并引起林业的疾病, 造成严重损失的昆虫、害虫和病菌。引发病虫害有多方面的因素。为了保护森林资源, 大量的植树造林, 然而, 缺少科学理论予以指导的人工林, 出现数量庞大、树种单一等现象, 结构单纯, 对害虫自然制约能力差, 导致病虫害越来越严重;随着森林中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 出现许多新的害虫。逐年来使用杀虫剂、不科学用药, 导致一些原有的害虫适应了环境, 产生了抗药性;大部分的森林害虫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 较短的繁殖周期, 即便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 仍做不到斩草除根;多数林区所处地形复杂, 交通不便, 加大了防治技术实施的难度。并且森林病虫害由于面积广、植被复杂等诸多要素, 导致防治比其他病虫害困难, 需要的技术更难攻克。
1.2 防治现状
中国是森林病虫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森林病虫害的面积不断在扩大, 害虫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加, 并且很多害虫产生很强的抗药性, 没有有效治疗抗药性害虫的药物, 因此, 病虫害对我国的农林造成极大的损失, 同时也影响了生态环境。森林资源的短缺, 环境的改变, 让我们更深的认识到森林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 尤其是在我国森林资源急剧减少后。众所周知, 森林的病虫害是森林损失的主要原因, 也可以说是“无形的刽子手”。我国出台相应的政策保护森林资源, 如采取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同时呼吁人们自觉保护森林资源, 严禁乱砍乱伐。森林资源在全社会的保护下, 整体上开始恢复。但同时, 油茶炭疽病、软腐病等病虫害肆虐, 由于种类繁多、蔓延速度快, 危害的面积也与日俱增。随着我国森林面积的不断增加, 病虫害的影响区域也会随之扩大, 加上人工造林造成树种结构单纯, 为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更大困难。随着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外来物种虫害变得非常严重, 甚至有的在一些对外比较开放的地区[1], 年年都有病虫害的发生, 可以说物种入侵能够破坏森林, 破坏生态稳定不可或缺的因素, 所以国家要在一定的层面上采取相应措施, 降低物种入侵造成的损失。
2 有效防治和控制森林病虫害的措施
2.1 改善营林技术防治措施
在选择树种方面要注意, 选择一些不易产生虫的树种, 不同种类的树木虽然在森林中处于同一层次, 但是个体差异比较大, 免疫力更是有所不同, 所以有效的措施就是要引进外来物种, 进行杂交, 使原来没有抗虫能力的树木, 产生一定的抗虫性, 简言之就是提高了树木的免疫力。害虫一般都有很强的转移和扩散的能力, 有一些害虫在幼虫期是不具备转移的能力的, 可以设置一些屏障带,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这些幼虫的转移, 有效的防治虫害。很多人只知道给森林一味的喷洒一些防虫和杀虫的药物, 没有注意到林地的卫生环境, 比如说定期的松土和除草, 进行清洁森林卫生, 能够从根本上减少了树木的发病率, 良好的森林卫生环境是树木健康生长提供一定的保证, 同时, 松土除草也能阻止一些害虫的发育繁殖, 从虫源减少虫害。松土也能使树木充分吸收丰富养分, 提高了养分的利用率, 提高整个森林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在树木受到一些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时, 会非特异性的产生一定的应激抵抗能力, 当这种抵抗力特别强时就会极大的降低病虫的侵害, 适当的施肥可以改善树木根系的生长环境, 有效增强树木的抵抗力且也能起到保健作用。除了以上措施外, 可以对树木进行恰到好处的修剪, 尤其是那些病害比较严重的树枝和已经枯萎的树枝, 这样的树枝留着百害而无一用, 在剪裁树枝时要注意手法, 使剪裁留下的面积最小, 最好不要伤到旁边树枝的树皮。这些措施都对防治病虫害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 做好这些防治措施是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必要途径, 能够有效促进森林整个森林的健康生长, 为产出大量的质量好的木材作出一定的保证。
2.2 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基本措施
从根本上控制森林病虫害的措施就是混合种植林, 这种混合种植林能够增加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所以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当然它的前提条件就是要适当的引入混交。不仅能够控制森林病虫害, 还能预防森林火灾。混合种植也能有效地利用一些闲置的空地, 使树木生长健康良好的同时, 大大的提高病虫的抵抗力, 如果病虫害在林中散播, 有阻遏害虫散播的作用。虽然混合种植林比较简单, 但是在种植时要注意种植树种的选择和混合种植的合理搭配。就混交林树种的选择而言, 要注意偏阳树种和偏阴树种、有根瘤菌的树种和不含根瘤菌的树种混合种植, 可以增加树木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使树木生长的茂盛, 随之而来其抵抗力就会极大的增强。例如落叶松与阔叶松混合种植, 能够减轻落叶松经常不正常的落叶症状。混合种植的同时, 要注意树种之间可能产生病虫害, 所以在选择树种时, 要找一些林木专家提供一些基本的技术知识, 控制森林不会产生病虫害。虽然这种混合种植林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有很大益处, 但是如果混合种植的比例不当, 依然会引起树木感染病虫害, 有的甚至会加大病虫害感染的几率。也可能会使树种发生改变, 害虫仍然可以依附于变种的树木生存, 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严重且不可恢复的影响。因此在混合种植树种时, 要注意其搭配的比例, 并且不断地摸索改进, 使整个林木网络结构更加完善, 还要考虑虫害对树木造成的影响, 尤其是木材的质量, 提高经济效益。[2]
3 结束语
现代森林病虫害还是比较严重也比较突出的, 很多林木的所有者没有意识到防治和控制病虫害的重要性, 只是当林木发生虫灾或者病害的时候, 采取喷洒一些农药的措施, 只是一味盲目的用药, 没有考虑到提高经济效益, 降低成本的问题。利用生态环境控制病虫害, 是一种非常经济科学的防治措施, 当然在合理栽培的过程中, 也对整个森林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自我调控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这种人为的措施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不能过度的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卢小志.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及对策[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 (年会) 论文集 (上册) [C].北京:国家林业局政策法规司、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东北林业大学, 2010:4.
[2]郭光智.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法律制度实施的障碍因素及对策分析[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11.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2
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厂,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森林具有防止风沙、减轻洪灾、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森林人人有责。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森林不仅是工业、建筑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原材料,而且在影响生态环境中的诸多因素中,森林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可以调节改善生态环境中大气候,起到改善、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定性的作用,更可以涵养水源、减少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能的作用,也是一个大的生物多性的资源库、对保持生态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保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宏伟目标,发展林业生产、保护林业生产,是我们林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1、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对森林病虫害的危害认识不足
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森林病虫害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严重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治理上的长期性、艰巨性。长期以来,没有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缺乏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使森防工作在抓法上和工作力度上,与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相比,都有相当差距。因而在推进森防工作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
2、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
近些年来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增加,特别是单一品种的森林造成了病虫害的增加。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近些年来的干旱和暖冬的天气原因,森林病虫害向多样化以及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使成灾害虫的种类增多,给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比较高的难度。第二,林地与耕地交叉,使农作物害虫朝着林地发展,带来比较大的治理难度。第三,害虫出现变异,造成常有发生顽固难治暴发现象,造成研制防治害虫农药上更加困难。最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消失,发生造成生态治理的缺失。
3、病虫害发生的严重恶化
温室效应不仅使全球沙漠化扩大和旱涝灾害频发,也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使林木生长条件发生极剧变化,暖冬现象使森林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大,为其病虫害的大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4、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能力
林业生产环节脱节,造林、育苗、引种、规划设计等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处于被动局面。例如,不管是当地苗木种子的流动销售或者是外调种子,都没有一签两证,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致使外地病虫害随之而来,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5、病虫种类繁多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
1、选育多组合、多功能抗性树种
建造树种合作防御模式,只选单一抗虫品种不行,需要选育出抗主要害虫的树种组合,抗次要害虫的树种组合,兼抗主、次要害虫树种和抗虫耐害树种等,并定植在病虫害灾区,长期进行抗性鉴定,根据国家林木良种选育标准,筛选出一批多组合、多功能的抗虫耐害良种,为建设防御模式提供优良种源。短期内良种不配套的,可选用部分具有相对抗性的树种代替,以后更换。
2、加强检疫控制外来生物的入侵
外来入侵生物,一旦入侵定居后,由于没有入侵生物原产地天敌的控制,很可能就成我们的新病虫害,往往很难防治。如美国白蛾自从**口岸入侵后,已经迅速蔓延,并成为辽宁省林业生产的主要食叶性害虫。因此,从源头上封锁堵截境外有害生物的入侵,对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完善森林病虫预测预报网络
搭建信息平台,共享资源,指导并服务生产。充分利用病虫测报信息,对森林病虫灾害性事件实时监测,对暴发性病虫实时监控,快速反应,从容应对。建立害虫发生的预警机制,为防治工作做前期准备。确立主要、优势害虫,科学制定防治阈值。分析气候环境动态,调查害虫发生基数,根据当地森林病虫档案,抓住森林主要发生的害虫进行密切观察、跟踪,掌握其发生态势,确立主要防治对象,兼顾防治其他害虫。森林中不可能仅仅只有1种害虫发生危害,所以在防治实践中,要以森林虫口复合发生指标来确定防治阈值。
4、提高森林防护工作的科技含量
一要加强重点病虫害的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研究推广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二要扩大宣传,加强技术培训,普及基本技能,实行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三要强化政府行为和依法防治,必须实行多部门的有效配合和全社会的支持。四要切实加强综合性营林措施。从病虫害源头抓起,在保护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坚持适地适树造林,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5、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人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在防治各种森林病虫害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大量好的经验和办法,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等,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促进r我国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以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为出发点,在防治方式上。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可以保护天敌,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一种平衡。总之,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我们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防治。在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同时,采取多种有利措施,使森林的正常生产经营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6、遗传控制病虫害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7、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各级政府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应加大投入;三是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按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森林保健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生态性病害由于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因此,控制的根本途径是生态控制技术。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同时辅助以环境允许的人为措施,将病虫灾害控制在允许水平。对于城市绿化树木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域的造林树木,客观上很难或不可能形成一定自组织性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生态性病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通过树木根系和根际土壤生态环境的改造,使其形成及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发达、水分和养分的持续有效利用、病菌侵染预防和侵入后的抑制功能等,从而保健树木、提高树势、增强树木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达到持续、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林地病虫鼠兔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3
【关键词】林地;病虫鼠兔害;综合防治
近几年来,随着各类林业工程的大规模开展,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恢复和发展。森林的保护和利用是林业的两大任务,在实施森林的保护过程当中,森林病、虫、鼠、兔害成为严重影响林木生长的一大灾害,对幼龄林和成片林以及整个森林资源都造成极大的威胁。通过对华阳市华阳地区的病虫鼠兔害的监测发现,尽管林农采取了多种的防治手段,但潜在的危害还不能从根本上灭除。对此,应及时做好森林病虫鼠兔害的普查和疫情测报工作,及时发现、及时防治、综合防治,这样才能杜绝这些疫情的发生,维护林木的健康生长。
1 林地病虫鼠兔害概述
在我市华阳林区发生的病虫害约有20种,鼠兔害约有3种,主要病虫害有6种。
1.1 松苗立枯病
又称幼苗猝倒病,是针叶树种育苗中最嚴重的病害,常造成整个苗床幼苗死亡或成块缺苗,因发病时期不同,可出现4种类型:种腐型、茎叶腐烂、幼苗猝倒、苗木立枯。
1.2 杨树烂皮病
即杨树腐烂病,多发生于路边、地边、人为活动频繁处和苗圃杨树上,个别地方可引起杨树大量枯死,尤其在新移栽的杨树上发病率可达到90%以上。该病发病症状表现为干腐和枯梢两种症状类型,初期出现暗褐色水肿状病斑,皮层腐烂变软,后失水下陷,有时龟裂,有明显的黑色边缘,皮层纤维分离为麻状,易剥离。此病只为害生长衰弱的树木。
1.3 核桃黑斑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核桃的叶、嫩枝、花和果实上,造成树叶早落、枯梢、花轴变黑、幼果早起落果。症状表现为叶部病斑连成大斑,嫩枝病斑绕枝一圈,幼果核仁、核壳都变黑。
1.4 华山松大小蠹
华山松大小蠹是导致华山松死亡的主要害虫。在此种害虫的影响下,林木迅速死亡。虫主要寄居于树干下半部或中下部,成虫蛀入孔处常有大型漏斗状凝脂,可造成华山松林连片枯萎、死亡。
1.5 白杨透翅蛾
白杨透翅蛾幼虫蛀入苗木干内或大树枝内进行为害,被害处逐渐膨大,形成疙瘩,极易被风折断造成秃顶或畸形生长。
1.6 鼠兔害
据在华阳的未成林地调查,由于鼠兔的为害,刺槐林造林地的苗木保存率减少了15%,重灾时达27%左右,由野兔造成的苗木成活率减少2%。鼠害的主要鼠种是鼢鼠,群众俗称“瞎老鼠”,该鼠主要为害1~10年生幼龄树木,依靠打洞啃食树木幼根,造成秃根引起死亡,冬季啃食树木根基部树皮,造成环剥引起树势衰弱或死亡。华阳山区野兔比较少,加之野草旺盛,对树木为害较小。
2 防治技术措施
2.1 农业防治
首先选择育苗地应尽量满足建立无检疫对象种苗基地的要求,深翻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合理的轮作,必要时可用2%~3%的黑矾水溶液或75%的五氯硝基苯进行土壤消毒和种子消毒;待苗木出土后,可喷施保护剂和促进苗木壮实的药剂,这些都能达到预防病虫害发生的目的,也可减少松类立枯病的发生。其次,可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适地适树的造林树种,尽量营造混交林,合理安排树种搭配比例和配置方式,以提高森林的自然保护性,华山松造林宜采用针阔叶混交方式。再次,采取必要的抚育措施,伐除衰弱林、畸形树、枯立树、有病虫害的树和树枝,并及时清理出林外,或对病虫木病虫枝进行刮皮处理,这样能减轻林木腐朽病、溃疡、烂皮病的大面积发生。
2.2 物理防治法
利用人工或者各种简单器具捕捉各种害虫的成虫,剪去带虫卵的枝条,挖除树皮、树洞内的蛹,或者在树干上涂抹胶环、毒环,阻隔和触杀幼虫,如白杨透翅蛾的蛹可人工挖除。对于多种真菌、细菌病害的防治,可用适宜的温度对种子进行热处理,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3 生物防治法
(1)以虫治虫:利用一些森林益虫、昆虫的天性,大量繁殖释放,可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但是在以虫治虫的利用中,要科学用药,保护好天敌虫类的越冬,改善天敌营养条件。(2)以鸟治虫:在我国现有的1100多种鸟中,食虫鸟约占半数,在虫害发生区,要严禁打鸟,人工悬挂鸟巢,人工驯化鸟类,这样也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2.4 化学防治法
这种办法具有快速、高效、使用方便、不受地域限制、适宜大规模和机械化操作等优点,但也具有容易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引起次要虫害再猖獗的缺点,不过这些缺点可通过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改变施药方法加以解决,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化学防治的优越性,减少其毒副作用。如选用65%敌磺钠加水500~800倍喷洒苗木根茎部,防治苗木立枯病;用50倍的40%的福美砷涂干防治较轻的杨树烂皮病;用0.4%硫酸铜防治核桃黑斑病,效果好,且不易发生药害。
2.5 鼠害的防治方法
对林地鼠害的防治必须选择正确的防治办法,要从生态学观点出发,不能只看到化学灭鼠剂的有效性和使用方便,更要克服它们长期的影响和对生态系统及环境的副效应,因此,要尽量减少灭鼠剂的用量,使用有选择作用的慢性灭鼠剂。华阳幼龄林内人畜活动比较多,尽量少用化学灭鼠剂,造林时对苗木进行蘸浆可有效地预防鼠兔牛羊等对苗木的为害;有针对性地选用水灌法、烟熏法、挖掘法、地弓法杀死瞎老鼠;也可利用驱鼠植物预防鼠害,在林间套作紫苏或蓖麻;如果鼠害比较严重,可选用毒性低、残留少、针对性强的化学药剂防治。
夏玛林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4
关键词:夏玛林区,病虫害,防治技术
1 夏玛林区自然概况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分布的特点是由特定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以及人文因素等因子所决定的。夏玛林区地处甘肃天祝县西南部,属祁连山系冷龙岭余脉,地貌多为中山和低山两大类型,海拔在2350~4074m之间,林区气候属寒冷半干旱气候,气温低,光照不足,生长期短,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0.4℃。年平均降水量400~500mm之间,多集中在7~8月,年蒸发量1200~1400mm,全年无霜期为100天左右。
全林区林木种类简单,绝大部分为天然林,人工栽培极少。天然林分以乔木为主。乔木以青海云杉为建群树种,生长在阴坡、半阴坡阴湿地带。其次为祁连圆柏,主要生长在向阳山坡,山杨生长在山谷河沟和阴口山坡,灌木以高山柳、杜鹃、金露梅、银露梅、烈香杜鹃、沙棘、矮卫茅等。主要分布在乔木林上线,林缘地带和山沟、河沟、部分林区乔、灌混生。
夏玛林区的特点是天然林树种单纯,大部分森林和草原、农田、村庄交错相间,林区人口增长快,人畜活动频繁,浅山森林因不合理的垦种和过渡放牧失去了外围屏障而逐渐后移,使林区森林生态系统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
2 夏玛林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2.1 进一步加强林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一定地区的生物群落是在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历经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自然物理环境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过程中达到相对协调稳定的结果,即所谓的生态平衡。这种稳定与平衡只是一种相对与暂时的状态,其中一些因素出现了变化,必然导致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的变化。祁连山林区因人为活动频繁,鸟兽销声匿迹,灌草被牛羊过度啃食,很少开花结实,使许多取食种实和花蜜的动物、天敌昆虫食物短缺而种群下降。一些地段的林分因人为环境严重,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下降、系统自我维护功能降低,病虫灾害乘虚而入。保护祁连山森林生物多样性,促进多种植物生长,为多种野生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形成丰富的森林景观、多样的森林结构、复杂的野生动植物群落,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对非正常外力干扰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保持森林健康的关键。因此,要控制森林病虫害,首先必须控制人类对森林生态环境的过度干扰破坏。当前,要尽快通过移民、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等多种途径控制林区人口增加,减轻目前林区人为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过度干扰,使森林生态系统保持其自身演替规律和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其对病虫害的自我调控能力。
2.2 进一步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
自然界各种生物种群之间通过食物链关系相互控制保持一定的数量关系,人为减少或增加某些物种数量,将会引起其它物种种群的变化,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变化。近代以来,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多数情况是因滥捕滥猎或不科学的防治,人为造成控制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天敌生物种群数量下降,对病虫害失去自然调节作用。因此,要想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必须保护好它们的天敌,尤其要制止猎杀以森林害虫为取食对象的鸟类野生动物的现象,增加天敌种群数量,利用生态系统物种之间的食物链来调控害虫种群,避免发生危害。
2.3 人工造林要营造多树种混交林
近年来,微观尺度上的生态学研究大部分认为空间上异质的森林能容纳更多的物种尤其是需要特殊生境的物种。如植被垂直结构的复杂性与一定面积中的昆虫和鸟类的数量有关。多树种组成的林分,径级或年龄结构变异大,林分结构越复杂,能为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的小生境或食物的多样性就越大,林分总体的生物多样性就越高。所以,尽快改变目前营造大面积人工纯林的作法,营造适宜本区环境条件的多树种混交林,积极选育抗逆性树种,采取合理的栽植方式,建立多种结构的人工林群落。加强林分抚育,调整和改善天然森林的组成和林分环境条件,促进林木健壮生长,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林分环境。
2.4 防治以自然控制措施为主,适当选用安全无污染农药
防治方法主要应采取对其它有益生物和环境影响小的各种自然控制措施为主,以应急短效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措施为辅,尽量避免或逐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在目前还达不到生态控制的条件下,也要尽量选用生物合理农药和环境和谐农药。
2.5 加强开发利用,变害为利
大部分病原真菌、昆虫在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演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如许多真菌的子实体和昆虫具有药用或食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蒋学财.夏玛林场志[R].2002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计划 篇5
一、全面完成“十三五”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四率”指标任务
继续按照省市下达的“十三五”林业有害生物“四率”控制指标,在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及森林植物产地检疫基础上,必须圆满完成成灾率控制在2.0%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9%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2%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等各项指标。
二、全年主要工作打算
1、组织技术培训,提高全员业务素质,壮大技术队伍。
由于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避免聚集培训,利用微信群和单独实际操作等形式开展森保员、虫情调查员、兼职检疫员的培训工作,对一些危险性病虫害的识别及发生规律、扑灭措施进行系统讲解,掌握我区重点发生的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镇(街)营林员负责包保的本村林农政策宣传、防治技术宣传及防治作业技术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常见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和防治措施,提高林农病虫情识别、预防及除治作业等技术水平,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确保森防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2、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确保森林植物的安全。
林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工作是做好防治的基础,也是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按镇(街)、林场明确森保员、虫情调查员工作职责,从基层林业负责人到包村营林员层层落实监测、防治及产地检疫责任。
森保员负责汇总各虫情调查员责任区虫情、病情的调查数据,依据基层调查监测病虫害的宏观趋势,及时为区级森防站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区级森防站根据汇总数据,分析最佳防治时期,确定防治措施,并编写印发虫情简报,发送到全区各镇(街)林业站(办)、国有林场,各镇(街)林业站(办)、国有林场及时组织、指导林农开展病虫害防治作业,把森林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达到有虫不成灾的目的。
3、加强森防法律法规宣传。
根据国家、省市林业草原局要求,做好“森防宣传月”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条幅、宣传喇叭、宣传咨询台及进村入户等方式,大力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虫情识别知识宣传及《森林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农药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
4、加大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
在三月末做好全年防治计划、防治技术方案、防治设计书等工作的同时,积极储备防治物质。
5、着重做好春秋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
制定春秋松材线虫病普查方案,按区域相应成立松材线虫病外业调查工作组、外来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复检组和分离镜检实验组等组织机构,调查覆盖率必须达到100%。
6、着力做好产地检疫和复检工作。
一是按林业场站负责区域,落实各林业场站兼职检疫员产地检疫责任,严格按照产地检疫标准开展产地检疫工作。
二是严格对外来的森林植物及其制品、电业、邮政等光缆木制盘、包装箱等进行复检。
7、积极做好区林业有害生物建议建议中心项目建设。
8、积极办好全区病虫动态简报发布及工作动态信息稿件上报工作。
9、按时做好全区年度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管理考评工作。
10、做好越冬前调查工作。
11、编制“十四五”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规划及各林业场站区域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图板等工作。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6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资源保护;防治措施
0.前言
近年来,我国林业建设快速发展,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逐年增长,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促进工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但由于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手段滞后,防治能力不足,不仅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损失,而且对生态环境建设影响重大。为进一步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保护森林资源和林业生态建设成果,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采取有效的控灾、减灾措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森林资源和造林绿化成果安全。
1.加强对森林资源保护
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大会研究、讨论了中国的环境问题,并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关于环境保护法规性的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这个规定把中国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方针、任务和政策,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自环境法颁布以来,作为我国陆地资源之一的森林资源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重视,国家加大了对国有林业资源的使用及规划,确定了林业资源是自然资源之首,它是我国陆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资源的保护是水土资源,大气能源,气候调整,生物繁衍的前提和基础,对整个资源环境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在防治土地沙漠化,减少自然资源的水土流失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将森林资源定义在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是国家需要重点保护和培养的自然资源。纵观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史,林业的发展在自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自然经济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有力保障。一系列的数字显示,林业产业的丰硕不分规模都有着长足稳健的发展。林业产品的生产、加工直至最后的上市、营销都为国民经济创造了不菲的利润。因此治理和重塑森林资源就是在调整国民的自然生存环境,同时也是在改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问题
2.1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难度大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进一步加大在我国由于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缺乏必要的认识,意识薄弱,随着森林病虫害的面积的加大,防治工作越来越困难。现在政府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和相关的一些因素的存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还无法做到完善,难度还在进一步加大。
2.2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率较低
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不提高近年来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仍是最大的难题,经济投入的不足,政府机关的不完善等原因,致使森林病虫防治水平提高很慢,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率从2006年66.8%提高到2009年71.8%,年均增长仅2.44%。极慢的增加速度证明我国在防治森林病虫害方面的力度还是不够,需要政府部门重视起来,相关部门协调起来,使我国的森林病虫得到有效的遏制。
2.3森林病虫害的危害损失大
森林病虫害种类多危害大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多样,森林病虫害较为严重,森林病虫害种类近8000种,经常造成危害的有200多种,其中是松毛虫、美国白蛾、杨树蛀干害虫、松材线虫、日本松干蚧、松突园蚧、湿地松粉蚧、大袋蛾、松叶蜂、森林害鼠等“十大”病虫害危害严重,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2005年有关文献估计,我国每年因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880亿元。2012年国家有关部门透露,我国每年因森林病虫害致死树木4000多万株,年均损失1100多亿元。我国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十一五”期间年均发生面积1.7亿亩,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增加到295种,每年因森林病虫害致死树木4000多万株,年均造成损失1100多亿元。2010年和2011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中度、重度发生面积年均5300万亩,为同期造林面积的59%。
3.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重大危险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危害程度进一步加剧。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先后有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红脂大小蠹、椰心叶甲、松针褐斑病、紫茎泽兰、薇甘菊等36种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传入我国。据了解,松材线虫病自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正在15个省185个县(市区)发生危害,并呈向西、向北扩散的新态势。美国白蛾自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辽宁省丹东市,正在8省372个县(市区)发生危害,呈现向南、向北扩散危害的新趋势。素有“植物杀手”之称的薇甘菊,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传入我国,不仅在广东大肆扩散,云南、广西和海南也有蔓延,成为我国林业、农业的重大有害植物。
3.1森林病虫害防治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一是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二是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三是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3.2森林病虫害防治要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
4.结语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加,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加强森林病虫害的治理,完善森林病虫害管理的各个环节,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以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海霞,王守忠.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
[2]王富昌.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对策.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7
关键词:3S技术,森林病虫害,防治,应用
3S技术是以RS、GIS和GPS为基础, 将这3种独立技术的有关部分与其它高新技术 (如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 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而形成的一项新的综合技术。它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于一体, 突出表现在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的高速、实时以及信息应用的高精度、可定量化方面。
1 3S技术的基本内涵
1.1 RS定义
遥感作为一种空间探测技术, 至今已经经历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三个阶段。遥感技术是从19世纪初期 (1839年) 出现摄影术开始的。
随着空间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20世纪中期, 遥感技术有了很大发展。遥感器从第一代的航空摄影机, 第二代的多光谱摄影机、扫描仪, 很快发展到第三代固体扫描仪 (CCD) ;遥感器的运载工具, 从热气球很快发展到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 遥感谱从可见光到红外和微波, 遥感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从图像的直接传发展到非图像的无线电传输。
1.2 GIS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 (G1S) 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应用系统, 它能把各种信息向地理位置和有关的视图结合起来, 并把地理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及各种应用对象、CAD技术、遥感、GPS技术、Intemet、多媒体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等融为一体, 利用计算机图形与数据库技术来采集、存储、编辑、显示、转换、分析和输出地理图形及其属性数据。这样, 可根据用户需要将这些信息图文并茂地输送给用户, 便于分析及决策使用。
一个GIS系统, 主要包括空间数据输入子系统、空间数据存储与管理子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子系统、输出子系统。
一个GIS系统的功能构成: (1) 数据输入、存储、编辑; (2) 操作运算; (3) 数据查询、检索; (4) 应用分析; (5) 数据显示、结果输出; (6) 数据更新。
1.3 GPS定义
全球定位系统由三部分构成: (1) 地面控制部分, 由主控站 (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地面控制系统的工作) 、地面天线 (在主控站的控制下, 向卫星注入寻电文) 、监测站 (数据自动收集中心) 和通讯辅助系统 (数据传输) 组成; (2) 空间部分, 由24颗卫星组成, 分布在6个道平面上; (3) 用户装置部分, 主要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
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特点: (1) 全天候; (2) 全球覆盖; (3) 三维定速定时高精度; (4) 快速省时高效率: (5) 应用广泛多功能。
全球定位系统的陆地应用, 主要包括车辆导航、应急反应、大气物理观测、地球物理资源勘探、工程测量、变形监测、地壳运动监测、市政规划控制等。
经过20余年的实践证明, GPS系统是一个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无线电导航、定位和定时的多功能系统。GPS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领域、多模式、多用途、多机型的国际性高新技术产业。
2 3S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
由于植物的反射光谱受季节、树种、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不同时相的RS影像对比, 可以及时发现林木病虫害的动态变化。当林区发生病虫害时, 受害林区的反射和辐射光谱就会发生变化, 在RS影像上能够体现出来, 结合灾区的地形因素、气候状况等, 通过计算机处理。利用GIS对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分析和评估, 受害林区范围的确定和飞防, 也可利用GPS进行导航定位, 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提高了工作效率。
森林病虫害防治领域的管理决策人员面对着各种数据, 如发生状况、防治状况、监测状况、标准地和鸟巢箱属性因子分析、图表分析、面积统计及测距离、病虫害分布特征、立地条件等许多因子的数据, 这些数据既有空间数据又有属性数据, 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 借用传统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利用GIS方法却轻松自如。
3 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地理信息系统
3.1 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3.1.1 基础地图整理和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自然资源地图、如森林分布图、林相图、土壤分布图、病虫害分布图、降水分布图 (年最高、最低、积雪等) 、辐射量、日照量分布图、热量资源分布图等。
自然地理地图:如地形图、地貌图、水系、流域分布图等。
社会经济地图:如交通分布图、居民点分布图等。
森林病虫害专题图:如发生区图、防治区图、标准地分布图、鸟巢箱分布图、病虫害监测图、病虫害预测图、土地利用图等。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某些专题应用领域信息管理往往只需要一部分图件作为其信息源。以上列出的所有地图有些是最初的原始材料, 有些则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属性数据分析处理功能被制作出来。
3.1.2 属性数据库建立
森林病虫害防治数据是野外调查数据记录。经输入、检查、修改, 建成发生区因子数据库和标地调查数据库。在数据库中:
数据项:每项调查因子。为实现属性库与图形库的联结, 对应于图形库中的关键字, 在发生区数据库中增加了一个数据项ID。
记录:以发生区记录或样地记录为单位。
文件:以林场或林班 (小林班) 为单位, 文件以林场或林班 (小林班) 名称命名。
3.1.3 森林病虫害分析和评价
森林病虫害监测:GIS借助于GPS定位技术绘制测监路线及其距离和监测率。利用这种方法确定发生区、防治区位置和面积。
森林病虫害标准地分析:利用GIS标准地病虫害发生趋势、动态和综合分析。标准地的定位。
设施的分析:利用GIS和GPS进行设施的定位。分析设施利用率、利用的种类分析、设施管理情况等。
发生区和防治区的分析:发生区和防治区的立地条件分析, 发生程度、虫口密度、防治效果等方面分析。上一年发生区图以作第二年发生区预测依据。
森林病虫害动态管理:建立县级森林病虫害调查数据库系统, 完善森林病虫害档案, 并根据实际情况及发生情况及时更新数据, 为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变化动态, 提供了依据。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有机联结实现了双向查询, 根据图形查询相应的属性数据如可通过发生区图形查询其相应的调查或统计数据;也可按照属性特点查找对应的地理坐标或图形。查询结果以专题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输出。
3.2 主管部门病虫害信息管理与GIS
根据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职能的需要, 将病虫害地理信息系统分为三个层次, 它们是:县级病虫害地理信息系统、场、站级病虫害地理信息系统和监测点级病虫害地理信息系统。场、站级病虫害地理信息系统是县级病虫害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3.2.1 场、站级病虫害GIS对上与县级病虫
害GIS衔接, 对下连接监测点级病虫害GIS, 通过它可以直接检索和管理各监测点级病虫害GIS的基本信息, 为县级病虫害防治主管部门提供辅助决策工具。
3.2.2 县级病虫害GIS直接检索和管理场、
站级病虫害、监测点级病虫害GIS基本信息, 作为县级病虫害防治主管部门的辅助决策工具。
3.2.3 场、站级病虫害GIS落实到监测点林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8
在信息技术革命、数字化建设的浪潮中, 社会高度信息化、经济高度知识化, 林业信息化己经成为林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一、森林病虫害的现状
森林保护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生态环境中其他任何组成部分无可替代的作用。森林生长周期较长, 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 受到各种森林病虫害侵扰, 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在20世纪以来, 平均年递增25%, 已成为制约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森林病虫害常常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国内主要的森林病虫害主要包括:松毛虫、松材线虫枯萎病、春尺镬、杨树蛀干类害虫和食叶类害虫等。
近年来, 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 由于人工林树种单一、结构单一, 生态系统非常脆弱, 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相对增加。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致使其数量和质量下降, 森林原始结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国内、国际间的频繁交流使危险性病虫人为传播加剧。
另外, 防治工作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与国外相比, 国内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式和管理办法仍然很落后, 和国外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 没有对灾害得到很好的控制。近些年, 随着对营林技术认识的加强, 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开发、应用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科学的管理办法和先进的防治技术的应用, 使国内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的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全国的森林主要病虫害成灾率明显下降。
二、基于WEB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系统的实现技术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研究和应用相对较晚, 经过科技人员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我国使用计算机技术防治森林病虫害的研究和管理已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在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报表管理、防治决策、多媒体应用和灾害监测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为了满足网络森林病虫害防治系统功能和性能的需要, 我们采用B/S结构和基于J2EE的标准的开发模式。三层的B/s结构开发基于WEB的软件系统, 必须考虑采用适合的网络体系结构。
随着因特网的快速成长, 出现了继客户机/服务器 (简称C/S) 结构之后的新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简称B/S结构。在这个结构中, 只需在客户端安装一个浏览器, 比C/S模式多了中间层来处理业务逻辑, 提高了系统整体的运行速度。用户通过浏览器就可向服务端发出请求, 服务端处理用户的请求, 然后将结果在通过浏览器显示给用户, 提高了系统的开放性, 功能的扩展体现在对网页的添加上, 所以不需要对原有的结构进行重新更改, 用户更是不需要做任何的更改。
J2EE通过提供企业计算环境所必需的各种服务, 实现J2EE平台上的多层应用的高可用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J2EE平台使用了一个多层的分布式的应用程序模型, 典型的J2EE分层模型包括客户层、WEB层、业务层和企业信息系统层。客户端层用来实现企业级应用系统的操作界面和显示层;WEB层处理客户请求, 并把结果以动态网页的形式返回到客户端;业务层实现企业级信息系统的业务逻辑;企业信息系统层处理企业系统软件, 包括企业基础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其他遗留的系统。
三、系统设计
森林病虫害防治系统包括:用户界面模块、判断分析模块、信息库、解释器、数据库管理、知识库、空间数据库和森林病虫害信息数据库模块。用户通过用户界面启动系统和输入参数。输入的参数作为信息被保存在信息库。判断分析模块根据信息库、知识库、空间数据库和森林病虫害信息数据库量进行分析判断, 并将结果保存在信息库, 返回给用户口。当用户解释时, 解释器将信息库保存的记录和知识库中的规则进行整理后, 返回给用户。数据库管理是用户对知识库和其它类型数据库进行管理、维护的信息。
系统在功能上分为预报预测功能模块、灾害区域预测模块、防治决策功能模块、知识库管理功能模块, 其中预测预报功能模块根据当前林区状况、气象信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预测;灾害区域预测模块通过预测模型来预测灾害等级和发生的面积, 使用空间数据库和森林病虫害基本信息数据库得到更加可靠、准确的预测结果;防治决策模块在林区灾害发生后或者对林区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有效预测后, 根据灾害情况, 为用户提供防治的方法和措施;知识库管理模块专门针对主要针对知识库维护人员对知识模型管理, 如进行新的病虫害知识增加、删除、修改等。
总之, 要想做好对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防治工作, 就必须采取适合于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设计和实现基于WEB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系统, 使其更好地在森林病虫害预测、防治中发挥应用。
摘要:森林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林业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加速了生态环境建设进程。全国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建设规模的扩大, 在局部暴露出有害生物发生频繁等问题, , 因此,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防治, 有效的实施森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灾, 改善生态环境森林生态、对巩固和提高当前和今后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营林,WEB技术,病虫害
参考文献
[1]缪天宇:《基于WEB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决策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东北林业大学》, 2007, 4。
论森林病虫害防治 篇9
1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主要问题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 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 病虫危害加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 防治难度大。
1.1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 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 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 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 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 (类) 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 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 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 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 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2 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80年代末以来, 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 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 没有造成大的危害, 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
1.3 顽固难治, 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 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 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 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 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 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2 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一是科技力量不足, 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 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 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二是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 造林的只管造, 育苗的只管育, 引种的只管引, 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 预防机制差, 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三是检疫工作不到位, 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 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 调运检疫严重失控, 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四是防治经费短缺, 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 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 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 病虫害的防治率低 (病虫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仅达到73%) , 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五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 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发布预报和指导防治。
传统观念中, 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 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 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 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 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 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 在未来, 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 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3 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 物种之间协同进化, 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 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 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 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 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 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 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 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 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 寄主一般体现为寡 (或单) 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 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 (或单) 基因, 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 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 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 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 (逆境) 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 因此, 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 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
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 篇10
1 目前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1 防治理念和手段落后, 多为事后补救
我国部分林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到位, 只从部门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 没有上升到生态安全、物种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同时, 对森林病虫害的严重性以及防范治理的难度认识都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认为通过阶段性的努力, 就可以防治病虫害, 而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造林的全过程。在治理理念上, 还多为“重造林轻保护”、“重防治轻预防”的思想, 没有认识到预防和保护的重要性。在治理的手段和技术上, 多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 技术手段落后, 不能有效和彻底地杀死病虫, 因此经常复发。
1.2 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导致防治难度增加
最近几年, 我国的人工造林面积不断扩大, 但是造林多是纯种林, 混交林的数量较少, 进一步扩大病虫害的发生面积,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最近几年季节干旱和冬季气温较高, 害虫越冬的数量增加, 导致森林病虫害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其危险性和威胁性不断增加, 而且随着害虫种类的持续增加, 给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带来了较高的难度。同时, 在造林过程中, 林地和耕地接壤, 使得农业害虫进入森林系统中, 给森林病虫害防治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造成顽固性的虫害持续发生, 农药药效持续降低。此外,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 由于过量使用农药导致病虫害的天敌数量减少, 这是造成森林病虫害防治难度增加的又一个主要因素。
1.3 顽固难治, 爆发现象常有发生
杨尺蠖、杨扇舟蛾和青杨天牛是病虫害防治中很难根除的病灶, 频繁出现并且易形成规模化的破坏和杀伤力, 而且资金的投入不够造成监测系统不发达, 防治工作很被动, 没办法在病虫害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前, 将其扼杀和控制, 很多顽固的病虫害一旦爆发造成无法遏制的破坏。还有国际性检疫害虫红脂大小蠢。
1.4 管理机制不健全, 造成工作推进难度大
监测预报工作薄弱, 我国大部分林区还不能够有效利用技术手段, 准确及时地掌握病虫情发生的规律并进行预报和防治的指导。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缺少协调, 各个环节之间连接不畅, 在我国管理部门有农业、林业、防疫等部门, 大家都有自己职责, 造成管理不顺畅, 再加上造林、育苗、引种这些部门很少沟通和协调, 造成预防和治理过程工作效率低下。检疫检验工作不规范, 一部分地区的检疫工作跟不上, 没有建立检验、检疫、检测与检查站, 造成了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与治理效果差。经费短缺, 具体表现在基层技术与基础设施不足, 缺少检疫设备与仪器和必要的通讯工作, 造成了整体的预防与治理能力较差。基层工作推进不力, 由于缺少人员和经费, 再加上基层对这方面工作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不完善, 造成基层工作素质较差的同时, 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
2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2.1 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意识
在防治森林病虫害过程中, 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贯穿于整个森林管理体系中, 始终建立能预防不治理的意识, 将预防工作放在病虫害防治的首位。在防治森林病虫害过程中, 要认真贯彻实施好国家制定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在林业部门内部进行大胆的改革, 加强对防治工作的管理力度, 重点突出, 整体推进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并逐渐建立符合当地林业实际情况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同时还要切实提高认识,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减少因为病虫害对国家资源和林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的影响。
2.2 加强组织领导力
从生态环境维护的角度看, 实现森林的安全性具有一定国际意义, 随着国际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为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保护生态安全、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森林病虫害与火灾等灾害相比破坏力极强, 并且防治工作更加艰巨且富有挑战性。为此,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和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 切实加强领导。
2.3 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 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 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 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 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 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
2.4 加大资金投入
首先, 根据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管理制明晰, 国家、集体和机构甚至个人多方面、多渠道的开拓资金的投入力度, 坚持“以地方为主, 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其次, 各级政府每年投入一定的时间规划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提前预警, 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尽快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根据受益方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安排一定的病虫害防治经费。
2.5 积极加强管理体制建设
要健全管理体制, 明确不同机构的管理职能, 使日常的工作中各司其职的同时能够及时合作, 交流信息。同时, 对基层病虫害防治机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激励和惩罚机制。在预防和治理上, 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监测病虫的各种动态, 正确推断病虫害发生的趋势。做好宣传工作, 使基层林业职工和林农做到对危险性病虫害可以及时发现和干预, 也要加强多林区周围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使人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做好林业工作, 健全森林系统对病虫害的防御系统。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和工作责任制, 提高外来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关防治技术和行业标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应急响应机制, 一旦发生了森林病虫害疫情, 可以及时调动相关机构, 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6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随着科技手段被逐步广泛的应用, 病虫害防治工作也离不开高新科技的支撑, 而预测、预报可以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各地还应该把预防的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 在一定范围内采用合适的高新技术手段, 及时发现, 及时除治可能出现的严重危害。目前, 人工造林的面积越来越大, 坚持走生态林业的道路, 选择优良的种苗, 不要单一化的树种, 尽量实现混交林, 加强森林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增强林场森林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实现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共同发展的道路。因国内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使用大量农药, 造成病虫产生抗药性, 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故应禁止使用乙拌磷、杀虫脒、除草醚、草枯醚等剧毒高残留农药, 大力提倡使用动物源农药、植物性农药等, 减轻二次灾害的发生。进一步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 在技术上改良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3 结语
综上所述, 森林病虫害防治对保护森林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重要意义。在防治过程中, 需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不断提高防治的效果, 更好地促进森林资源循环发展。
摘要:林场森林的安全是关系我国的资源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策研究十分重要。本文简要论述了目前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 深入探讨了如何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华飞.浅析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 2014 (6)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11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综合治理;措施
1 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增加较快,林业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涵养水源、改善环境、保持水土和促进工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保护作用。但由于对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手段落后,预防与治理能力偏弱,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经过综合分析,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如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1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使得防治难度加大
近些年来,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增加,特别是单一品种的森林的增加造成了病虫害加重。主要原因有:(1)近些年的干旱和暖冬天气使得森林病虫害向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加大,使成灾害虫的种类增多,增加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2)林地与耕地交叉,使农作物害虫朝着林地发展,带来比较大的治理难度;(3)害虫出现变异,常有顽固难治的病虫害暴发现象,使得研制防治害虫农药更加困难;(4)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消失,造成生态治理的缺失。
1.2 防治理念和手段落后,多为事后补救
我国部分林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只从部门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而没有上升到生态安全、物种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去考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森林病虫害的严重性以及防范治理的难度认识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底,认为通过阶段的努力就可以防治病虫害,而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造林的全过程中看待;在治理理念上,多“重造林轻保护”、“重防治轻预防”,没有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和保护的重要性;在治理手段和技术上,多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技术手段落后,不能有效和彻底地杀死病虫,使得病虫害经常复发。
1.3 管理机制不健全,工作推进难度大
(1)监测预报技术薄弱。我国大部分林区还不能够有效利用技术手段准确及时地掌握病情的发展规律和及时进行预报防治的指导;(2)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缺少协调,各个环节之间连接不顺。我国的农业、林业、防疫等部门都有自己职责,但缺少协调,造成管理不顺畅,再加上造林、育苗、引种等部门之间很少沟通和协调,造成预防和治理工作效率低下。(3)检疫检验工作不规范。一部分地区的检疫工作跟不上,没有建立检验、检疫、检测与检查站,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与治理效果差。(4)经费短缺。具体表现为基层的技术与基础设施不足,缺少检疫设备、仪器和必要的通讯工具,造成整体的预防与治理能力差。(5)基层工作推进不力。由于缺少人员和经费,再加上基层对这方面工作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不完善,造成基层工作人员素质较差。
2 综合治理概念及其原则
2.1 综合治理的概念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综合治理是指病虫害的防治机构要建立科学预防意识,分工合作,综合运用技术、管理的手段,在病虫害发生的各个阶段进行预防和治理,以达到好的治理效果。在理解概念上要注意3点:第一,要有好的管理理念,要有预防的思想,不能只在发生病虫害的时候进行治理,要把病虫在消灭在暴发之前;第二,要把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贯穿到整个育林环节,从培养树苗开始就要选择那些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第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不能只重视技术工作而忽视了宣传、教育等工作。
2.2 综合治理的原则
在综合治理过程中,我们要树立以下几个工作原则:第一,能预防的绝不治理,就是病虫害能够在发生前期预防到的就要投入力量进行预防,而不是采用技术手段进行治理;第二,能使用生态的方法就不使用农药。使用生态的方法可以保护环境,可以保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使用农药会杀死病虫害的天敌,所以一定要重视对生态防治方法的研究。
3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措施
在分析我国现有的森林病虫防治存在的问题后,基于综合治理的理念和工作原则,为保护森林资源以及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有效的控灾、减灾措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森林资源和造林绿化成果安全。
3.1 树立科学的防治意识
首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贯穿于森林培育的整个过程中;其次,要建立能预防不治理的意识,把预防放到更高的地位。
3.2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第一,健全管理体制,理顺不同机构的管理职能,使各机构在各司其职的同时能够及时合作和交流信息。此外,建立和完善基层病虫害防治机构的激励、惩罚机制。第二,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监测病虫的各种动态,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趋势。第三,做好宣传工作,使基层林业职工和林农可以及时发现和干预危险性病虫害,同时也要加强多林区周围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使人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第四,做好森林防护工作,健全森林系統对病虫害的防御系统;第五,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和工作责任制,提高外来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关防治技术和行业标准。第六,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生森林病虫害疫情也可以及时调动全体机构,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3 采取科学的防御措施
第一,提高检疫技术水平,杜绝危险性病虫害的人为传播,对一些重大危险性病虫害要有相应的准确快速的检疫手段。第二,使用用量少、低毒、高效、选择性强且对环境无副作用的新型药剂和施用技术。第三,采取科学的措施保护害虫天敌,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实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第四,避免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利用生物防治,采用引诱剂、培养天敌等方式实现无污染的长效治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孙玉荣,张贵.基于神经网络的森林火灾危害程度预测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3).
谈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篇12
一、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 防治难度大。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 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 病虫危害加剧。成灾病虫种类增多, 危害损失严重。目前, 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 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 有的是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 (类) 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 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 甚至造成严重损失, 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80年代末以来, 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 由于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 没有造成大的危害, 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干蚧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 特别是松材线虫病, 一旦侵入, 很可能使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
3.顽固难治, 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 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 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 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 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 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二、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一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 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发布预报和指导防治。二是科技力量不足, 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 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 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三是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 造林的只管造, 育苗的只管育, 引种的只管引, 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 预防机制差, 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四是检疫工作不到位, 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 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 调运检疫严重失控, 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五是防治经费短缺, 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 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 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 病虫害的防治率低, 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三、主要对策措施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强重视和领导。
一是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 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二是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 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 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 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 保护森林资源, 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三是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促进产业发展, 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 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2.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 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 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 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 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 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从发展看, 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 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 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 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省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 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 而且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 进行主要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 为我省和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 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 不断积累基础资料, 建立起数据库, 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当前, 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省市重点测报点的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手段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健全, 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 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
3.加大森防科技含量, 改进防治手段。
森防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针对我省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 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一是坚持搞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 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 采用良种壮苗, 营造混交林, 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 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全过程) , 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 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对硫磷、久效磷、氧化乐果、福美砷、林丹、三氯杀螨醇、甲拌磷、乙拌磷、杀虫脒、除草醚、草枯醚等剧毒高残留农药, 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 (BT乳剂和病毒等) 、仿生农药 (灭幼脲) 、动物源农药 (昆虫信息素等) 、植物性农药 (苦楝素、茴蒿素、烟碱等) 、矿物性农药 (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矿物油乳剂等) , 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环境保护具有特殊的意义, 生物防治技术和规模都应有一个大的突破。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和青杨天牛, 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 利用周氏啮小蜂控制美国白蛾, 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控制落叶松尺蛾, 人工招引啄木鸟控制天牛以及利用BT、病毒和仿生农药灭幼脲等防治美国白蛾、松毛虫等都有广阔的前景, 应加大推广普及力度。四是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 研究和探讨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 积极推广利用飞机防治食叶害虫技术和3WF—3S喷雾喷粉机、6HZ—2020A手压树干注射器、6HY—25系列喷烟机等新药械及引诱剂、诱虫灯、遥感对松毛虫、美国白蛾、小蠹虫类等监测技术。
4.加强林木检疫, 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
森林植物检疫是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方针的预防性工作。根据检疫工作政策性强、技术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 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 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 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 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二是在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分布区外围及相关的干线公路路口增建检疫检查站, 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 严防带疫进出省界。三是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 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和其他公路又缺乏检疫检查站的情况下, 产地检疫必须加强。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 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四是严禁从松材线虫病、日本松干蚧、美国白蛾、苹果绵蚜、红脂大小蠹等疫区调运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对来自国外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虽经口岸检疫机构检疫, 但运至目的地后, 当地森检部门仍要认真复检, 做到万无一失。
5.加大资金投入, 保证防治需要。
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针对因经费投入不足, 每年大约有100万亩森林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的现状, 今后应继续加大投入。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 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 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 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各级政府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 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 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 应加大投入。三是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山区大面积森林多属于公益性的防护林及水源涵养林, 其产品是一种不能进入市场而只能服务于社会的特殊“商品”, 长期没有经济收益, 拿不出钱防治病虫害。据此, 应按“谁受益, 谁补偿”的原则, 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