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鼠害防治技术(共7篇)
森林鼠害防治技术 篇1
近年来, 随着全球性的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动, 生态环境恶化, 人类经济活动干扰, 森林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鼠害也成为威胁森林生态的重要因素之一[1]。生物链平衡被打破, 种群结构遭到损害, 天敌数量骤减, 鼠类数量剧增, 给森林生态带来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
1 森林鼠害产生的原因
据相关调查显示, 森林害鼠适宜在较温暖干燥的地区生长繁衍。近年来, 全球气候变暖, 冬天温度整体上升为森林害鼠的繁衍提供了适宜的自然环境。在森林系统中, 天然次生林和人工幼林所占比重大, 为森林害鼠的生存提供了地理环境和发展空间, 是森林害鼠得以大量生长存活的基础条件。同时,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干预和破坏, 森林生态系统原本就已十分脆弱, 使得害鼠威胁破坏森林变得更加容易[2]。人类的不断猎捕行为, 使森林害鼠的天敌数量骤减, 造成森林害鼠的死亡率急剧下降, 森林中鼠害为患, 森林生态系统岌岌可危。
2 森林鼠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相关部门防治技术管理缺陷
很多部门单位对森林鼠害的防治工作管理缺乏重视和必要的技术以及经济支持, 在平时日常工作中, 往往没有充分重视防治鼠害管理工作, 仅仅是空有防治鼠害管理制度, 却不考虑制度的可行性和具体环境, 甚至并不按照防治制度进行管理, 只有在应付检查时紧急做做样子, 这种形式主义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潜伏着巨大的隐患[3]。这种疏于防范的心理和行为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当鼠害大规模发生时防治经验不足, 技术不过关, 防治观念淡薄必然为防治工作带来困难。各部门单位应该及时根据森林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科学合理的防治制度, 并确保坚决实行, 保障森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2 防治工作组织缺陷
森林鼠害防治系统机制单一, 技术落后, 实用性有限, 经济支持薄弱。但目前, 日益脆弱的森林系统和日益猖獗的鼠害现象却加大了害鼠防治工作的负担和压力。目前, 防治工作组织存在漏洞, 无论是防治技术限制, 繁重的鼠害清除工作量, 还是防治工作的组织层次使得防治工作难度加大。森林生态系统害鼠防治工作组织管理及治理机制亟待提高和改善。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缺乏灵活的组织形式和多样的应对机制, 难以面对鼠害展开创新高效、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 这往往会造成防治工作的难度加大。
2.3 防治技术方式滞后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数字化信息化的普及, 防治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及时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工作方式为防治工作提供便捷迅速的工作条件。但目前, 很多防治部门对现代化手段意识不足, 没有充分利用先进技术, 科学运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远程监控等先进技术实时展开防治监测和防治管理工作。防治工作方式的滞后性使得面对鼠害不能及时监测, 及时反应, 做到森林实时控制, 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降低了防治的工作效率, 甚至对防治工作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
3 森林鼠害防治技术策略
3.1 加强鼠害防治技术建设
针对部分鼠害防治工作管理缺陷, 各社会单位应该及时根据该地区森林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科学合理的鼠害防治工作制度, 有效的坚决实行, 保障森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例如, 加大对各森林鼠害管理的有效监督, 切实督促相关部门建立科学可行的鼠害防治管理制度并切实履行。面对日益严重的森林鼠害现象, 必须加强鼠害防治技术建设, 推进鼠害防治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确保面对各种程度和范围的鼠害都能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
面对我国落后的鼠害防治工作方式和缺乏经验的鼠害防治工作管理体系, 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鼠害防治管理,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 科学运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远程监控等先进技术实时展开鼠害防治监测和鼠害防治控制管理工作。切实加速现代化鼠害防治工作的建设, 实现鼠害防治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为鼠害防治工作补充力量。
3.2 生态防治害鼠技术措施
森林是害鼠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 破坏适宜鼠类生长的地理环境和发展空间, 能从根本上降低害鼠的出生率, 减少森林害鼠的威胁, 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 从害鼠的生长环境进行考虑, 种植树木时多种植害鼠厌食的树种, 根据鼠类的生长进行树种结构合理划分;其次, 在造林之前对地深翻, 破坏鼠类的生长条件, 及时清理森林内部的地理环境, 改善森林的卫生环境, 可以针对鼠类频发地的树木进行生物用剂保护, 尤其是幼苗生长时期;造林后, 定期对幼苗进行清除打扫卫生工作, 及时破坏鼠害生长环境, 预防害鼠的生长繁衍, 控制森林内部的林木, 进行合理密植。
从生物链角度出发, 根据害鼠的数量合理控制保护其天敌的繁衍。主要应该针对人类的猎捕行为进行合理的控制和限定, 防止因天敌诱捕过多而导致害鼠泛滥;对过度猎捕行为进行惩罚和禁止, 防止人类过多的生物链干预行为。为食鼠鸟类提供生长和生存的环境, 种植鸟类喜好的林木种类, 为鸟类的栖息和繁衍提供机会, 当森林鼠害较为严重时, 可以人工饲养一些鸟类, 或者考虑引进天敌食鼠鸟类。
3.3 物理化学手段综合防治害鼠
在害鼠分布离散的森林中, 可以考虑利用物理机械进行人工害鼠清理。在害鼠分布集中, 数量巨大, 造成严重危害时, 应该采取化学灭鼠方法, 直接迅速地杀死害鼠。使用化学试剂灭鼠的同时, 还应考虑灭鼠剂带来的直接或潜在危害, 对树木的危害, 对生态系统的潜在破坏, 对环境的破坏等等, 综合考虑, 慎重使用。森林鼠害是生态问题, 应当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 尽量使用生态力量, 在尽量少的破坏生物平衡的条件下慎重解决, 综合各方面的生态环境和物种综合考虑, 不能为了一时防治害鼠而引发更多的生态问题。因此, 应当合理控制人类的干扰活动, 在采取措施和防治手段时研究整体生态效应, 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
4 总结
气候变暖和人类不断的干预活动造成森林害鼠问题日益严重。针对目前森林害鼠的防治工作中存在相关部门防治技术管理存在缺陷, 防治工作组织缺陷和防治技术方式滞后等问题, 应该从加强鼠害防治技术建设, 生态防治害鼠技术措施和物理化学手段综合防治害鼠等角度治理。
摘要:人类活动的干扰结合生态环境的变化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了危险, 害鼠问题日益严重。针对森林鼠害的现状, 在分析森林鼠害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 进一步思考森林鼠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并研究相关森林鼠害防治技术策略。
关键词:森林鼠害,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关淑云, 范基文, 张冬云, 等.森林鼠害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 2013 (3) :64-66.
[2]张宪军.森林鼠害管理控制的选择及生态治理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35) :259-259.
[3]林宏.森林鼠害与森林环境因子关系及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20) :266.
森林鼠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2
1 化学药剂防治
化学药剂防治是一种应急措施, 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及时采用可迅速降低害鼠种群密度减轻危害。但目前不提倡化学药剂防治因为化学药剂防治方法存在许多弊病, 长期使用一种化学药剂, 鼠类对其会产生抗药性和拒食性, 达不到防治效果, 反而会使鼠害发生更严重, 另外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威胁其他动植物的安全。化学药剂防治有毒饵诱杀、药剂蘸根等方法。
2 无公害防治
2.1 兽类天敌招引方法
利用堆窝法招引黄鼬等兽类天敌。在选定林场的向阳、缓坡、距离水源和农田较近的林分内, 将树丫、杂草等垫堆成大约1 m×1 m×2 m大小的草垛, 草垛底部散放一些黄豆, 可招引黄鼬。垛与垛之间的距离100~150 m。通过对黄鼬足迹、窝内吃剩的鼠皮、鼠毛及粪便等进行统计调查结果表明黄鼬招引率在80%以上。
2.2 猛禽招引方法
营造人工鸟巢, 在天然林或人工林深处, 依据林区面积大小挂设一定数量的鸟巢以招引猫头鹰等鸟类天敌。巢箱距离地面5 m左右, 巢口方向选取背风方向。人工鸟巢的规格依所需招引的天敌种类而定。调查结果表明, 猫头鹰在部分人工鸟巢中筑巢, 说明这种招引方法有效。
2.3
在农村提倡养猫因猫也是老鼠的天敌。
2.4 驱避剂防治
研制并使用人工驱避剂保护林木及种子。目前云南林科所等已经研制出数种复合忌食剂用于飞播拌种, 保护林木种子。另外还可以在林中种植一些驱鼠植物, 如稠李、接木子等驱避鼠害。
2.5 不育剂防治
不育剂防治方法是利用抗生育药剂破坏害鼠雌雄两性的生殖能力, 大幅度地降低其繁殖率, 从而降低害鼠的种群密度, 达到控制害鼠种群数量的目的。
2.6 物理防治
对于小型鼠类, 可使用鼠铗、鼠笼等器具人工捕杀害鼠。对于鼢鼠等大型害鼠可使用弓箭射杀害鼠。人工捕杀害鼠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 因为这个季节是鼠害活动高峰期, 一般3~5人一组, 按小组分段进行下铗, 打完一段再打另外一段。每人携带150~200只铗子, 按一定距离设铗。遇鼠洞、倒木、草堆等容易藏鼠的地方多放铗子。巡回检查将打住的害鼠及时取下。每天早晨全面检查, 并根据情况调整鼠铗放置的位置。
2.7 生境防治
通过改变生态环境条件, 扰乱害鼠的生活习性, 从而达到驱逐害鼠的目的。具体做法有, 造林时尽量种植害鼠不喜欢吃的树种, 比如种植云杉、园柏等树种。少造害鼠喜食的樟子松、沙棘等树种。加大造林密度, 促进林木提早郁闭, 减轻危害, 及时清理林地内的垃圾, 破坏洞道, 使害鼠无处藏身。
3 综合防治
第一, 掌握啮齿动物种群变动规律、发生危害规律和生态调控机制, 加强害鼠种群的预测预报工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鼠情, 为鼠害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第二,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防鼠的积极性。提倡植树种草, 杜绝人为破坏生态环境, 利用社会力量进行鼠害防治工作。第三, 进一步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 尤其要保护鼠类天敌, 增加害鼠天敌的种群数量, 利用生态系统物种之间的食物链来调控害鼠种群, 避免害鼠种群的爆发。第四, 造林时合理选择造林树种, 营造适宜本区环境条件的多种混交林。积极选育抗逆性树种, 采取合理的栽植方式, 建立多层结构的人工林群落, 创造有利于幼林生长, 不利于病虫鼠害发生的林分环境。第五, 采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方法, 提倡以无公害防治为主, 以化学防治为辅。第六, 加强开发利用, 变害为利。可以加大对害鼠的回收。因为有些害鼠的皮毛可加工利用、骨头可以回收有药用价值、老鼠的肉可以当很好的饲料。第七, 对森林害鼠采取综合防治。借鉴民间防治鼠害的有效方法, 制定科学、经济、合理的有效防治体系,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力量, 精密筹划、科学指导有效的进行鼠害防治, 使鼠害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常抓不懈。
桦南县防治森林鼠害的建议和措施 篇3
关键词:鼠害危害特点,防治技术措施,灭鼠
近几年来, 桦南县随着退耕还林工程以及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 全县新植林不断增加, 而对新植林和幼龄林造成危害的主要是森林害鼠, 结合县域实际, 在森林鼠害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 探索出一系列工作经验和做法。
1 桦南县森林害鼠基本概况
森林害鼠主要危害10年生以下树木, 尤其是新造林地幼苗, 啃食幼苗或幼树的树皮、嫩茎、嫩芽、树根、盗食林木果实及直播种子, 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发育, 致使林木因营养、水分输送中断而死亡, 经常造成幼林大面积死亡和林木种子的欠收, 成为林业生产上的一大灾害。森林害鼠在本辖区内主要有红背平、棕背平、田鼠、大林姬鼠、黑线姬鼠、仓鼠等, 它们能栖息于林区针阔混交林、杨桦林、红松林、云杉林、樟子松林、落叶松林等各类生境。危害的时间是冬季落雪后至翌年开春雪融青草发芽之前[1,2]。
2 防治森林鼠害的对策及措施
2.1 生态学灭鼠
生态学防治主要是通过破坏鼠类适宜的栖息和繁殖的生存环境及食物条件, 从而控制鼠类数量的增长。生态学灭鼠并不能直接杀灭鼠类, 见效往往很慢。但是, 这种防治技术措施可以使不适于鼠类的外界因子更好地发挥作用, 减少其繁殖, 增加其死亡, 从而达到降低鼠密度乃至绝迹的目的[3]。
2.1.1 因地造林。
生产实践证明, 造林时树种的选择, 除了根据天气和土壤特点、树种生物学特性外, 还必须考虑森林病、虫、鼠害方面的因素。对于有些树种, 尽管其生长速度、材质等方面具有优点, 但是如果易发生危害, 生长存活率较低, 而且又需要较高的防治成本, 也不应该作为首选树种。
2.1.1. 1 根据立地条件选择树种。
不同鼠类种群数量因地势坡度不同而不同。造林时, 易被鼠类危害的树种应避开主要害鼠比例较大、种群数量较高的地块。在桦南县域范围内, 樟子松林内较易发生鼠害, 主要害鼠种类为棕背平和东方田鼠等, 其分别在平缓地和低湿草甸中数量最多, 因此在这类地块造林时, 不营造樟子松, 而应选择其他树种或营造混交林, 可以减轻鼠害的发生。
2.1.1. 2 按区域选择树种。
害鼠群落的分布具有区域性。在非害鼠分布区营造易受害树种人工林, 在害鼠为优势种地区少造易受害的树种。
2.1.1. 3 营造混交林。
实践证明, 营造多树种的混交人工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的危害轻。营造不同目的树种的混交林时, 林分组成以目的树种为主, 同时混造非目的树种, 非目的树种应起到易被害鼠啃食, 为害鼠提供食物, 从而避免主要树种被害的作用。
2.1.2 改变采伐作业方式。
县域内的主要害鼠棕背平的最适生境为采伐迹地 (皆伐迹地) , 这种采伐方式严重地破坏了森林生态环境和地表植被, 改变了鼠类的栖息环境, 加重了人工林的鼠害危害。因此, 在森林采伐时, 要改变皆伐的作业方式, 采取间伐、抚育伐等方式, 这样既可以破坏害鼠的生存环境, 也为林木的永续利用创造了条件。
2.1.3 适当增加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大, 人为地提高了郁闭度, 使阳光射入减少, 害鼠赖以生存的喜光性植物数量减少, 草本植物覆盖率低, 害鼠隐蔽条件差, 不利于栖息。调查统计, 当樟子松的造林密度为6600株/公顷时, 郁闭后, 郁闭度达0.8以上, 害鼠数量很低, 林木被害率在12.9%以下;当造林密度在4400株/公顷以下时, 郁闭度不足0.5, 林木被害率达28.0%以上[4]。
2.1.4 加强抚育管理。
通过抚育, 搞好林内环境卫生, 破坏害鼠的栖息场所。加强幼林抚育, 促进苗木生长, 提前郁闭。
2.2 生物灭鼠
生物防治技术属于新开发的防治技术措施, 在实际应用中应与其他防治方法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并需长期使用, 才能达到对森林害鼠的可持续控制作用[5]。
2.2.1 利用天敌捕杀。
利用鼠类天敌, 如狐、鼬、貂、雕、蛇等, 可以起到控制鼠类数量的作用。可以在人工林内垒积石头堆或枝柴、草堆等招引鼬科动物;在人工林缘或林中空地, 保留较大的阔叶树或悬挂招引杆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的木段, 以利于食鼠鸟类的栖息和繁衍。这些措施要长期坚持, 才能达到一定效果。
2.2.2 利用林木保护剂灭鼠。
使用现有的林木保护剂包括防啃剂、拒避剂、多效抗旱驱鼠剂等, 使用方法包括树干涂抹、树根浸蘸及拌种、浇灌、喷施等。通过实验, 使用P-1拒避剂最佳使用浓度在5.5倍时浸苗, 药物损害苗木株率和害鼠危害苗木株率均达到零, 既保证了苗木不遭受药害, 又达到防治鼠害的效果。对于新植林及幼林, 药剂涂抹树干时, 原药与水以1:1.5倍稀释, 涂高40公分时, 对林木安全。
2.2.3 利用鼠不育剂灭鼠。
桦南县近几年来, 利用植物性鼠不育药剂在各国营林场防治幼林地及新植林内森林鼠害, 该种药剂通过强烈破坏害鼠的生殖能力, 达到降低出生率, 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避免或减少害鼠危害的目的。通过实验, 该不育剂宜在每年的4月上中旬, 林地积雪融化, 鼠类进入繁殖期前及时投药。投掷前将袋口撕开, 按10×8米的距离投一袋, 每公顷用药2.5~3.5千克为宜。该种药剂适口性强, 鼠类不拒食, 不产生抗药性。具有无污染, 无毒害、对人畜安全、保护天敌, 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的特点。
2.3 物理灭鼠
物理防治适用于害鼠种群密度较低或不宜进行大规模灭鼠的林地。桦南县自2004年以来, 利用“捕鼠井”进行人工灭鼠,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做法是:取容量为2.5L的大饮料瓶, 在瓶上部约1/5处削去瓶盖部分, 按照瓶大小挖坑后, 将饮料瓶瓶口朝上置于坑内, 即所谓的“捕鼠井”, 按照20m×10m的行间距放置两行。在“井”内放入饵料, 要将“井”附近的松软土层踩实压紧, 让“井”口稍微高于土层约1cm。同时, 将坑缘的枯枝落叶清理干净, 以免掉入“井”内, 影响防治效果, 经24小时后, 调查捕捉数量, 将捕捉到的害鼠分种类记入调查表, 同时补齐饵料, 并将饮料瓶用清水进行冲洗。调查两天后, 将全部饮料瓶移入下一地块, 重新挖坑放置, 方法同上。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此种防治方法既不污染环境, 因为在每一防治地块中, 经过两天观测后, 饮料瓶能及时撤离, 没有变成危害物[6], 又不杀伤天敌和其它生物, 并且无毒、无副作用, 对人、畜、植物无害, 还可节约防治成本, 通过计算比较, 每公顷林地可节约防治成本117.00元。
2.4 化学灭鼠
化学防治适用于害鼠种群密度较大、已造成一定危害的林地。桦南县在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森林鼠害时, 主要应用的是溴敌隆毒饵, 该药剂能有效地杀灭对第一代抗凝血剂产生抗性的害鼠, 施药时, 按5~10米网状投放, 根据调查的害鼠种群密度确定用药量, 一般用量为2250~3000克/公顷。
实践证明, 森林鼠害的防治应采取以生态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森林鼠害的防治不是以完全消灭害鼠为目的, 以准确掌握鼠害的生物学特性为前提, 随时进行经济损失测定, 调查鼠类数量和鼠害发生情况, 做到有鼠不成灾, 只有这样, 才可能做到既减少经济损失, 又减少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郭全宝.中国鼠类及其防治[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4.
[2]王祖望, 张知彬.鼠害治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
[3]郭森, 张嘉仁, 刘俊秀等.森林鼠类及其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4
1 播种至秋苗期
在播种至秋苗期时, 主要会出现的小麦病虫害有蛴螬等地下害虫、小麦纹枯病、全蚀病、黄矮病、丛矮病, 此外还有来自田鼠的危害, 这时应该根据各种病虫鼠害来进行综合防治。
1.1 农业措施
在农业措施方面可以采取灭茬、深耕、细耙的办法来防治, 此外还可以通使用腐熟的有机肥与钾肥或是铲除田间地头杂草的办法来防治, 同时运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减少各种越冬虫菌源, 进而提高小麦幼苗的抗病虫害能力。
1.2 合理有序安排茬口
如果有小麦根病出现, 要在病情较重的地方实行轮作换茬。在小麦全蚀病较严重地区, 为了可以更好的促进全蚀病的自然衰退, 应该在白穗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六十的地方增施磷钾肥等有机肥, 将小麦的熟制控制在一年两熟的范围内。在小麦的整体布局上, 可以选择使用插花或条带种植方法, 此时还可以选择实行麦棉、麦油套种的办法来使小麦的长势更好。其中另一项改善麦田生态的良好措施就是小面与油菜间作的办法。在春季时, 油菜的蚜虫出现的早, 更加有利于瓢虫、蚜蝇蜂等蚜虫主要天敌的生存, 进而麦田中害虫天敌的数量得到增加, 这样会对小麦穗期蚜虫起到较为明显的控制作用。
1.3 选择使用抗病性较好的种子
由于不同的小麦品种有不同的间抗耐病性, 所以不同的病害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对于重要的病害更是如此, 比如小麦锈病, 应对此种疾病的关键措施就是要选择使用抗病品种较好的种子。目前, 应对小麦锈病的这种现象, 可以根据所选地块、小麦长势等条件因地制宜的选择不同种类的小麦种子, 比如鲁麦1号、2号、5号、8号、12号、14号、15号、17号、18号、19号、烟农15等小麦品种。其中, 鲁麦14号、烟农15等小麦品种对于小麦的全蚀病、纹枯病有极其好的抵抗效果。
1.4 种子处理
对于预防地下害虫、麦蚜以及苗期多种病害, 运用种子处理的方法是极其有效的。其中, 对于地下虫的防治指标大致为:如果发现每平方米有蛴螬2头或蝼蛄0.2头的情况, 可以选择使用适量的甲基柳磷乳油或辛硫磷乳油按小麦种子量的多少进行拌种;为了预防全蚀病、纹枯病、苗期锈病等病害, 可以选择使用适量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立克绣进行拌种, 或者还可以使用上述杀虫剂中的各一种进行混合拌种来进行预防;在预防丛矮病、黄矮病和田鼠方面上, 可以选择3911杀虫剂与杀菌剂进行混合使用来预防, 同时其还可以达到一次施药就见的奇特效果。但是由于粉锈宁对种子的发芽有着一定的抑制作用, 所以在使用时应该严格的按照使用说明来进行使用、预防。
2 返青至抽穗期
在小麦达到返青至抽穗期时, 主要应该防治的病虫害是纹枯病、根腐病、麦蜘蛛、小麦吸浆虫、金针虫以及麦田杂草等。
2.1
在防治小麦的纹枯病方面上。可以根据小麦的亩数来选择选用适量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者是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加水, 将对好的药液均匀的喷洒在麦株的基部, 效果显著。
2.2
在麦田单行小麦的红蜘蛛数量达到600头时, 就应该立即进行防治, 其方法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采用浇水震落虫体的办法使麦苗上的红蜘蛛溺水后死亡;第二种方法是使用氧化乐果乳油喷洒来进行防治。同时, 如果使用氧化乐果的话还可以同时防治麦叶蜂。
2.3
在小麦的枯苗率达到百分之三时, 如果出现了较严重的金针虫害, 那么可以选择使用甲基异柳磷乳油顺麦垄浇灌的方法来进行杀虫, 同时这种话方法还可以防治其它的地下害虫。
2.4
一旦在小麦吸浆虫区发现有虫5头左右, 那么就要立即施药进行防治。可以选择每亩施用林丹粉加水后配成药液, 然后将其均匀的洒在干土上形成毒土, 在把制成的毒土均匀的撒在麦垄之中, 同时结合滑锄、浇水登办法来进行防治。此外, 此种方法还有利于防治其它地下害虫。
3 穗期
在小麦达到穗期时, 应该特别预防, 因为此时期是多种病虫害高发的时期, 所以对于小麦也是一个关键时期。在此时期易发生的病害主要有:叶枯病、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等;而易发生的虫害有:吸浆虫、粘虫、穗蚜、麦叶蜂等。此时期防治小麦穗期病虫害的方法应该是以药剂防治为主, 但是要保证严格按的照防治指标, 正确的选择相关农药, 同时还要尽量的减少施药的次数;而且还应该注意利用天敌的作用来进行防治, 尽量将病虫害的危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确保小麦能达到丰收。
3.1 防治适期。
在防治小麦病害方面, 对于小麦白粉病来说:在发病率达到总体的百分之十就应该立即进行防治;对于小麦的叶锈病:在病叶率达到百分之五左右时应该进行防治;在预防小麦秆锈病时:最好的预防时间应该是在病秆率达到百分之五的时候。在防治小麦虫害上, 对于小麦的吸浆虫:应该在手拔麦垄时, 可以看到大约有2~3头成虫起飞时进行防治;正确有效的预防粘虫的时间应该是在每平方米有3龄前幼虫15头左右时进行防治。
3.2 防治措施。
在小麦病害防治方面, 可以选择使用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对水后进行喷洒的方法来防治小麦的白粉病和锈病;为了更好的防治小麦叶枯病, 可以选择与其他病害防治方法相同的办法来进行防治。在小麦虫害的防治中, 对于小麦的吸浆虫防治, 可以选择每亩麦田使用林丹可湿性粉剂;在防治小麦穗蚜时, 应该每亩选择使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来进行防治;在防治粘虫时, 应该选择使用除虫脲胶悬剂来进行防治。其中以上的药剂都要对水后形成喷雾再进行喷洒。如果麦田内几种病虫害一起发生的话, 可以选择将几种农药混合使用来防治。在施药时如果按照所施用药液量加入适量的磷酸二氢钾, 可以增加小麦的千粒重, 进而使小麦的产量得到增加, 使其达到丰产丰收的效果。
3.3
互助县农区鼠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5
1 做好鼠情监测, 加强技术培训及宣传
农区鼠情监测是整个鼠害防治工作的基础, 也是判定灭鼠措施是否有效的技术手段, 其中害鼠的种类、性别比、夜夹率等资料对了解鼠种的动态变化和其他生物学特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并决定了杀鼠剂的选择和投放毒饵的时间。鼠情监测方法主要用相对数量调查法。一是洞口系数法。选取一定面积的样方, 脑山和浅山地区样方面积为1 300~2 700m2, 川水地区在700m2以上, 先查清样方内鼠类的洞口数, 然后将洞门全部堵死, 24d后检查开洞数 (或称有效洞口数) , 然后在每个有效洞口放置捕鼠器, 连捕几天, 直至捕完。捕捉总数即为该样方内的有效鼠数, 最后得出害鼠密度。二是条带目测法。主要适用于高原鼢鼠和达乌尔黄鼠。即一个人向固定的方向慢步前进, 并统计两侧的鼠洞和土丘, 左右的视距一般为2~5m为宜, 或以看清为准。前进的距离1~2km不等。预先测定自己每步的尺寸, 以均匀的步伐前进, 当见到鼠洞或土丘时做记录, 行进一段距离作一个小统计, 登记一下数值。不同样方或同样方不同时间内的数字对比, 可显示出鼠类相对数量的变动值。在搞好鼠情调查的同时, 安排有相关知识或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宣传动员及技术培训工作, 做到户户出动, 村村统防。建立统一灭鼠示范区, 统一技术培训, 统一发放药剂, 统一投饵时间, 以提高鼠害防治效果。
2 综合防治方法
2.1 生物灭鼠
利用自然界中鼠类的天敌如猫、狗、鹰、蛇等防治害鼠。应提倡在农村合理饲养猫、狗, 并注意保护野生天敌, 这样既控制害鼠密度, 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且应消除鼠类赖以生存的场所, 破坏害鼠生活的环境条件, 以降低鼠类的繁衍速度或增加其死亡率, 从而降低害鼠的密度, 减少其危害。
2.2 物理灭鼠
针对鼠群密度低、局部危害严重, 或有大量鸟类等有益动物的区域, 选择利用弓箭、鼠夹、弓形夹、捕兔钢丝扣、弹弓等器械或用水淹法等进行灭鼠;还可用灭鼠雷、灭鼠弹等装备灭鼠, 但其成本高, 存在安全隐患, 应慎用。
2.3 化学灭鼠
化学灭鼠是在鼠害猖獗时大面积统防的一种灭鼠方法。应使用抗凝血性慢性杀鼠剂, 品种主要有溴敌隆、杀鼠迷、敌鼠钠盐等。其优点为:一是安全, 慢性杀鼠剂作用缓慢, 一般取食后3~4d中毒, 人畜一旦误食, 可用特效解毒药维生素Kl解毒;二是高效, 由于慢性灭鼠剂主要破坏凝血功能, 害鼠因慢性中毒死亡时很平静, 不会引起其他老鼠的恐慌而拒食毒饵, 可获得较好的灭鼠效果;三是成本低, 群众容易接受。对于高原鼢鼠, 可采用直播式投饵法, 察看鼢鼠推出的土堆的新旧, 找到新土堆后, 在其周围用探棍探找土洞, 然后用手轻轻拨去探棍周围的干土, 并用手压紧湿土, 将探棍轻轻抽出 (勿将土粒掉入探孔口) , 用漏斗将50粒毒饵溜入探孔口内, 用土块将探孔口封严即可。对于达乌尔黄鼠, 可在每个鼠洞口投放毒饵30粒, 在害鼠出没的农田中, 沿地埂边或阴暗处, 投放毒饵2.25~2.50kg/hm2, 每点投放30~50粒, 随机投放即可。对于小家鼠、褐家鼠和小家鼠西马拉雅亚种, 可在害鼠经常出没的农田投放毒饵2.25~2.50kg/hm2, 随机设点, 每点投放毒饵20~30粒, 待深秋害鼠返回农户家中时可在庄廓内外投放毒饵, 防治效果较好对于地上鼠, 可选择口径5~10cm的竹筒、pvc管、铁管等, 长50~60cm, 两端锯成斜面, 突出部分向上可以遮雨, 两边用铁丝固定, 将毒饵放入其中, 置于鼠洞附近或鼠经常出没的地方, 如墙角、粮仓周围、杂物堆附近、草垛、田边、地埂等处, 既可防止雨水浸泡, 又可避免家禽、鸟兽误食。投饵时间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 灭鼠防效很好。村庄周围和农户家中视情况随时投饵, 以灭完为止。投饵量视鼠密度的高低而增减, 即鼠多处多投, 鼠少处少投, 无鼠处不投, 为收到较好的防效应做到药量、空间、时间三饱和, 投饵后发现饵料已被全部取食时, 应及时补充饵料, 以便害鼠能服用到足够的药量。在化学灭鼠时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急性剧毒灭鼠剂如毒鼠强 (424) 、氟乙酸钠 (1080) 、氟乙酰胺 (1081) 等及其衍生产品, 以确保人畜安全。
摘要:随着退耕还林 (草) 以及暖冬等异常气候的影响, 鼠害问题越来越突出, 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财产安全。阐述了生物、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治技术, 以便农户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防治, 开展农区灭鼠工作, 提高灭鼠效果。
关键词:鼠害,综合防治,青海互助
参考文献
[1]吕印谱.从麦播开始为全程控制病虫草鼠害打好基础[J].种业导刊, 2008 (10) :11-13.
[2]韩占德.互助县退耕还林地鼠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0) :119-120.
[3]任军荣.农田鼠害的发生及其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 2001 (3) :15.
[4]沈光斌, 任翠龙, 姚俊, 等.农区鼠害的监测与预报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4 (6) :1147-1148.
农田鼠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 篇6
1 调查研究方法
种类调查以采集标本, 捕鼠鉴定为主, 结合询问、看鼠迹及洞道结构等方法。种群密度调查采用目测法、堵洞法、捕鼠夹、弓箭射杀等方法, 在平凉市东5县 (区) 根据不同自然生态环境、作物布局进行了系统调查。经过3年的观察研究, 结果表明, 川水区发生较轻, 山塬区危害较重, 平均鼠口密度3.79~10.25只/hm2。害鼠隶属2目、5科、16种。优势鼠种为中华鼢鼠 (Myospalax fontanierii Milne—Edwards) 、大仓鼠 (Cricetulus triton) 及迁移危害的达乌尔黄鼠 (Citellus alasoh-anitus) 、黑线仓鼠 (Cricetulus Barabensis) 等, 在6、9月夏秋作物成熟收获时期有2次活动高峰。
2 调查结果
2.1 习性
在平凉市东5县 (区) 以土层深厚、疏松的山塬地鼠口密度较高。终生营地下生活, 以夜间活动为主, 黎明前为活动高峰, 黄昏时也活动频繁;怕光、怕风、怕水。中华鼢鼠栖息的地面呈现出由直径30~60 cm土丘连成的弯曲形状, 有堵洞和随季节与食物源迁移的习性。
2.2 食性
食性极其复杂, 食料来源广泛, 喜食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豆类、当归及林果苗木, 主要取食植物根茎, 能把粮食作物整株拉入洞内, 贮存取食。
2.3 繁殖
害鼠繁殖力强, 在条件适宜时每胎最多可产仔6只, 一般为2~4只, 以春季第1胎产仔率最高, 一年可繁殖1~3胎。其自然寿命不超过6年[1]。
2.4 鼠害发生规律
春季害鼠活动频繁, 危害较重。3月上旬开始活动, 以冬贮食物为主;3月中旬进入繁殖期, 种群数量为稳定增长阶段, 10 d后数量剧增;4月初进入危害高峰期, 主要取食植物根茎部位, 4月中旬活动逐渐减少, 5月底进入越夏阶段[2];6—8月天气炎热, 活动减少;9月上旬至11月上旬又活动频繁, 贮粮备冬, 为秋季活动高峰期。12月至翌年2月种群数量较少。
3 预测预报技术
3.1 一年内进行春、秋2次鼠情预报
第1次在早春3月5—10日, 即害鼠开始繁殖前调查, 预测夏秋害鼠发生趋势;第2次在秋季10月5—10日害鼠停止繁殖时, 预报翌春鼠情。
春季预报:害鼠的总捕获率大于8%, 且优势种群中雌鼠所占比例大于50%, 春季气温正常, 平均气温不低于常年;夏季无洪涝灾害。害鼠可达到中度以上发生程度。
秋季预报:害鼠的总捕获率大于20%, 幼年鼠和中华鼢鼠比例大于50%或产量损失大于20%, 冬季气温正常, 平均气温不低于常年, 翌春害鼠将中度偏重发生。
3.2 种群数量消长因素分析
3.2.1 内因。
害鼠繁殖能力是影响其数量消长的重要因子, 其繁殖能力主要取决于雌鼠数、妊娠率、平均胎仔数、鼠龄结构等指标。一是雌鼠在种群中占的比例。雌鼠个体多, 种群的出生率就高。二是种群年龄比例。成年鼠比例大, 老年鼠比例小表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将是一个数量迅速增长的种群。三是鼠类寿命和自然死亡率。在自然界中, 多数害鼠自然死亡, 这对种群的出生率有很大影响。
3.2.2 外因。
鼠类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和农事活动等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是气象因素。在一个地区内, 不同年份的温度、降雨对鼠类的发生影响很大。一般地温在4℃以上, 气温稳定在10℃以上, 冬季气温偏高, 鼠类自然死亡率低, 越冬基数将增加[3]。二是食物来源。食物的欠丰对鼠类的繁殖和生存有显著影响。食物丰富可提高怀孕和繁殖率, 同时提高了生存率。三是天敌控制。由于大量滥施鼠药, 死鼠不能妥善处理, 引起鼠类天敌二次中毒, 致使天敌濒临灭绝, 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这是多年来鼠害严重发生的根本原因。四是人为活动的影响。有些活动抑制了鼠害, 如食物源的生长状况与变更、深耕、灌水、土内施药、人工捕杀等活动也起到了灭鼠的作用。
4 综合防治技术
4.1 生态控制
改变农田生态环境, 造成不利于害鼠生存和繁殖的条件, 主要包括环境改造, 断绝鼠粮, 防鼠建筑及捣毁鼠类栖息地等手段, 可有效降低害鼠密度。
4.2 生物防治
一是利用猫、猫头鹰、蛇等鼠类天敌能有效控制害鼠的数量。二是利用对人、畜无毒而对鼠有致病力的病原微生物灭鼠。
4.3 物理防治
利用各种器械对害鼠进行捕杀, 主要有捕鼠夹、捕鼠笼、弓箭、粘鼠板、电子捕鼠器等方法灭鼠。
4.4 化学防治
化学灭鼠剂有熏杀剂、胃毒剂、驱避剂和绝育剂[4]等, 可选择溴敌隆、氯鼠酮、杀鼠醚、溴鼠灵和敌鼠钠盐等新一代高效抗凝血杀鼠剂[5,6], 配制成毒饵, 投放在离洞口10~30 cm害鼠经常出入的场所。
摘要:通过调查农田鼠害发生情况, 初步掌握其发生种类、分布范围、发生规律及危害习性, 并总结出预测预报技术, 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农田鼠害,预测预报,防治
参考文献
[1]蒲崇建.甘肃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296-301.
[2]赵希远, 孙发国, 苏建云, 等.宁南山区褐家鼠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 2005 (5) :52-54.
[3]杜玺.安定区马铃薯地区地下害虫为害情况调查及防治[J].甘肃农业科技, 2008 (1) :25-27.
[4]赵桂芝, 施大钊.农业鼠害防治指南[M].北京:金盾出版社, 1994.
[5]张桂芳.青海省农田鼠害综合防治方法[J].青海农技推广, 2003 (3) :36-37.
森林鼠害防治技术 篇7
1 防治病害的关键技术环节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早、晚疫病, 环腐病、黑胫病、病毒病。其中马铃薯晚疫病危害最严重。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流行性极强、极具毁灭性的真菌病害, 凡种植马铃薯的乡镇均有发生, 其损失程度视气候条件而定。一般气温在10~15℃, 阴雨、多雾、多露的天气, 最有利于病菌的侵入、蔓延和病害的流行。受害马铃薯叶片提前枯死, 田间减产可达20~40%, 窖藏后也可造成严重损失。多年来, 由于我县种植的马铃薯抗病品种缺乏, 导致晚疫病发生逐年加重。
1.1 晚疫病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淘汰带病种薯, 选用克新2号、克新3号、克新12号等抗病品种, 在种薯出窖、切块时淘汰种皮下陷的种薯;切刀消毒, 在切种薯时采用75%酒精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切刀消毒;灭秧处理, 在收获前十天, 将地上部分茎叶全部割除;减少氮肥使用量;改进栽培技术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发现中心病株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80%大生600倍液、72%克露600倍液、25%甲霜灵500倍液喷雾防治, 以上药剂交替使用, 每隔7~10d喷一次, 喷施3次以上。
1.2 黑胫病防治
适当增加氮肥, 合理灌水;一旦发现中心病株, 立即拔除;清除田间马铃薯病残体。
1.3 环腐病防治
采用以控制种薯传播病害和选用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切刀消毒与药剂浸种。
1.4 病毒病防治
建立完整的留种制度, 选用脱毒薯做种薯;改进栽培措施, 增施磷钾肥, 留种田远离茄科菜地;药剂防治采用20%病毒A500倍液、5%菌克毒克每亩5~10ml;及时防治蚜虫。
1.5 早疫病防治
对早疫病的防治, 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 主要是采取一些综合防治措施。实行轮作倒茬, 清理田园, 把残株败叶运出地外遮埋, 以减少侵染菌源, 延缓发病时间;施足肥料、加强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旺盛, 增加自身抗病能力;选用丰产抗病品种;四是进行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 及时喷施代森锰锌、喷克、大生、和百菌清等杀菌保护剂。
2 防治虫害的关键技术环节
虫害中马铃薯瓢虫和蚜虫的发生危害严重。由于蚜虫的发生还导致马铃薯病毒病的暴发, 病虫害齐发导致马铃薯严重减产。
2.1 防治二十八星瓢虫
人工摘除卵块, 此虫产卵集中成群, 颜色鲜艳, 极易发现, 易于摘除;药剂防治, 要抓住幼虫分散前的有利时机, 可用20%氰戊菊酯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 25%辉丰快克1000倍液, 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2.5%功夫乳油2000倍液, 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2.2 防治蚜虫
防治蚜虫可用氧化乐果和吡虫啉类杀虫剂
3 防治草害的关键技术环节
由于马铃薯种植比较早, 田间的杂草不是很多。最好采用苗前处理。整地质量好坏影响药效, 要求整平耙细, 施药后应及时浅混土并镇压保墒。保证喷液量;因地制宜选择药剂种类 (根据上一年农田杂草种类, 确定施药种类和剂量) 。行走速度均匀, 不能左右甩施 (机械二档, 防止重喷漏喷) 。认真检修药械, 防止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3.1 播后苗前常用药剂
嗪草酮、乙草胺、除草通 (施田补) 、异恶草松。使用剂量:50%嗪草酮700~1000g/hm2;90%乙草胺1.5~2.0 L/hm2;33%除草通4.0~4.5 L/hm2;48%异恶草松0.5~0.6 L/hm2。
3.2 苗后茎叶施药的常用药剂
拿捕净、精喹禾灵、高效盖草能。使用剂量:12.5%拿捕净1.0~1.5L/hm2;10.8%高效盖草能0.3~0.5 L/hm2;5%的精喹禾灵0.9~1.3 L/hm2。每公顷喷液量:机械为400~600kg, 人工喷雾为300~450kg, 选用扇形喷头, 机械行走速度均匀, 保证喷洒均匀。
4 防治鼠害的关键技术环节
4.1 灭鼠时间
农田鼠害防治的有利时期是每年的春、秋两季, 春季灭鼠效果又优于秋季。春季是老鼠繁殖的高峰期, 害鼠的储粮大部分被吃光, 且食物来源较少, 这时投饵诱惑力很强, 容易取食, 灭鼠效果好。
4.2 灭鼠方法
灭鼠主要采用毒饵站投饵法, 每亩投放1个, 每个毒饵站一般放置溴敌隆200g或溴鼠灵100g等抗凝血类杀鼠剂毒饵。
摘要:寒地马铃薯产量高, 品质好, 受到农民朋友和商家的青睐。但由于忽视病虫草鼠害的防治, 近几年产量一直上不去, 为防止损失的继续扩大, 必须加大病虫草鼠害的防治力度。
【森林鼠害防治技术】推荐阅读:
鼠害防治07-30
鼠害虫害防治管理制度07-11
森林虫害防治技术10-11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09-16
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05-10
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07-26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08-12
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10-04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问题11-04
森林培育技术现状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