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害虫害防治管理制度(共8篇)
鼠害虫害防治管理制度 篇1
我国森林鼠害发生防治概况与总体治理对策
资料来源: 发布日期: 2008-05-28 18:10:48 浏览量:
摘要:本文对我国森林鼠害发生现状、原因及防治方法和主要治理技术进行了回顾,从生态学的角度就今后我国森林鼠害治理对策和总体思路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全国森林鼠害的防治有所帮助。
1、发生危害日趋严重
森林鼠害是由啮齿动物引发的一类森林灾害,我国主要发生区涉及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内蒙古森工集团、龙江森工集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4个计划单列单位。“九五”以来,每年的人工林鼠害发生面积在80万hm2左右,占全国森林病虫鼠害发生总面积的10%。鼠害按危害形式分为两类,一类为地上危害型,包括鼠平鼠、姬鼠、沙鼠、跳鼠、绒鼠、田鼠和野兔等,主要危害红松、樟子松、落叶松、云杉、杨树、胡杨、梭梭、杉木等树种;另一类为地下危害型,即专门啃食植物根部的鼢鼠类,分布于西北、东北等地,危害油松、华北落叶松和云杉等树种。实例(严重程度)
2、引发原因复杂
森林鼠类作为一个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普遍存在于北半球的森林环境之中,并且是许多肉食性哺乳动物的主要食物资源。林鼠是森林生物链中基础性的一环,生态位置极其重要。正常情况下,在其它生物种类及自然因子的控制下,林鼠的种群数量保持着一个平稳的状态并对林木植被生长不构成危害;只有在数量突然急遽上升、食物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它们才会对林木造成严重的危害。
第一,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如由于食物短缺,尤其是在冬季其它食物缺乏时,林鼠会大量地以树木为食,危害森林;第二,食物供应发生变化,如大面积、单一地营造林鼠喜食的树种,其种群数量也会因食物的充足而迅速上升;第三,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如人为地大量捕捉林鼠天敌,林鼠因失去制约而数量大发生;第四,退耕还林地以前是农田,食物充足、鼠类很多,栽种庄稼改为种树后,植被稀少、食物短缺,林鼠被迫以树木为食,危害新植林。
3、防治工作逐步得到重视
森林害鼠主要危害10a生以下树木,它们通过啃食幼苗或幼树的树皮、嫩茎、嫩芽、树根,盗食林木果实及直播造林的种子,影响树木生长发育,严重时可使之干枯死亡并引起大面积的毁林现象。随着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启动和实施、“三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全社会对改善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国土绿化速度明显加快。但是,由于中幼龄林面积的迅速增加,森林鼠害问题凸现,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造林绿化成果巩固和六大林业重点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制约因素。
为根治森林鼠害,我国林业主管部门一直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治理力度。1990年,原林业部召开了首届“全国森林鼠害防治工作座谈会”,专门讨论森林鼠害的防治问题;国家林业局也为此先后颁布了《森林鼠害防治技术方案》、《未成林造林地鼢鼠及野兔危害防治技术方案》及“森林害鼠(鼠兔)预测、预报办法(试行)”。2000年,为配合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林业局又启动了“国家级森林鼠害治理示范工程”。2003年,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又联合鼠害发生的相关省区,组建了“全国森林鼠(兔)害防治协作网”,以促进和提高全国的防治水平。
成功经验和有益的探索
4.1 领导重视,加强宣传森林害鼠经常在地面活动,而许多地区是农田、林地相交错,鼠药饵料又为牲畜所喜食,极易发生家畜中毒现象。吉林省许多地方在森林鼠害防治前以政府名义发布通告并广泛宣传,提醒群众注意,既扩大了森防工作的影响,又避免了牲畜因误食杀鼠毒饵而中毒事件的出现。
4.2 有明确的技术思路新疆、内蒙古鉴于C?肉毒素在当地对森林害鼠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及不危害非靶动物等诸多优点,在国家级森林鼠害治理示范工程区中大力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疆还决定在全部国家级鼠害治理区中禁用化学杀鼠剂而用C?肉毒素。
4.3 营林措施与防治工作结合 内蒙古、甘肃等地在森林鼠害的治理过程中,结合营林工作,实行深坑栽植、挖掘防鼠阻隔沟等营林措施,加大了对森林鼠害的预防力度。
4.4 专业防治与群众防治相结合 宁夏固原地区的彭阳县挑选了二十多个抓捕地下鼢鼠技艺高超的农民,组成森林害鼠防治专业队,在林业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治理害鼠。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省区还向社会悬赏收购害鼠,鼓励群众性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
4.5 联防联治 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组建了“全国森林鼠(兔)害防治协作网”,该网通过森林鼠害发生的相关省区的“技术协作、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等措施,促进了森林鼠害发生相邻地区联防联治工作的开展。
治理对策与总体思路
5.1 指导思想
5.1.1 在今后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中,要遵循森林生态理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点出发,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内食物链的完整性为目的,通过害鼠天敌因子的控制达到生物种类的动态平衡,实现近自然林业。
5.1.2 在今后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中,要根据防范有害生物工作的总体部署,坚持“预防为主”,搞好森林鼠害的监测调查工作,做到早调查、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治;同时,还要坚持“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通过对营林、生物、物理及化学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特别是植物杀鼠技术、林木保护技术及抗生育技术等的应用,实现 “有鼠不成灾”的目标。
5.2 总体对策
在今后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中,要坚持“分区划类,分类施策”的原则,实现科学、有效的治理。
5.2.1 要遵循生态区划的理论,根据不同生态地区的特殊性质,从森林保护的思想出发,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因地制宜地防治森林鼠害,不搞一刀切。
5.2.2 在具体工作上,也要采取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方式,在国家级森林鼠害治理示范工程区,要坚持主动出击,采用积极的治理方式,压低鼠口密度、改善林地环境;在其它有林鼠危害的地区,要切实做好调查监测工作,为尽早进行防治打好基础。
5.2.3 在防治方法上要探索在不同地区的不同的防治措施,并积极试验、大力推广应用。在平面区划上,要分别出东北、华北、西北、荒漠地区、南方林区等几个类型,根据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
在林分类型上,要区分出造林地、退耕还林地、天然次生林地和荒漠植被区等几个类型,因地制宜实行治理。
在害鼠的种类和生活方式上,要区分为地上危害型和地下危害型两类,并根据不同的类别采取不同的治理策略。
5.3 坚持的工作方针
森林鼠害的防治措施,大致可分为食物引导型、生态自控型、保护驱避型和除治杀灭型四类。
5.3.1 食物引导型对因食物短缺而引起的森林鼠害,可以采取食物替代的方式转移害鼠对树木的危害,如在抚育时定点堆积采伐剩余物(树头、枝丫及灌木枝条等);在害鼠数量 2 高峰年,投放代替性食物;在冬季其它食物缺乏时,为害鼠过冬提供应急食物,用这种方式防治森林鼠害,可以减轻其对林木的危害。
5.3.2 生态自控型 这种防治方式主要是指充分发挥和调动森林中害鼠天敌的防治作用,通过禁猎保护、天敌招引等措施,人为提高害鼠天敌的种群数量,压制害鼠密度,以达到长期、有效控制森林鼠害的作用。
5.3.3 保护驱避型这种防治方式是指用各种措施对树体进行保护以防止鼠(兔)啃咬的方法,即林木保护技术,包括在树干上涂白或捆扎芦苇、塑料套、金属网、套柳条筐等防护材料,该方法简单实用、就地取材,便于推广;另外,也包括防啃剂、拒避剂、多效抗旱驱鼠剂等成品药剂的应用,使用方法有树干涂抹、树根浸蘸及拌种、浇灌、喷施等,该类型药剂不伤害天敌,对生态环境安全,可以在造林时配合使用。
5.3.4 除治消杀型 是指使用物理器械、人工捕捉、生物制剂、化学药剂等措施消灭害鼠,降低其种群数量的方法,适用于森林害鼠种群密度较高、森林鼠害突然大爆发的地区,也是最常用的一种鼠害防治方法。
6、要注意把握的技术环节
在今后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中,以下几个技术环节一定要特殊注意、专门把握。
6.1 营造林技术森林鼠害是严重的生态学问题,对其防治要以营林技术为基础,重在预防。具体的营造林技术包括合理搭配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和速生丰产林,探索林粮间作,造林前进行鱼鳞坑整地,加植害鼠厌食树种,西北地区可以加植沙棘、柠条等;东北在大林姬鼠、棕背鼠平、红背鼠平占优势的地区营造落叶松,在东方田鼠和东北鼢鼠占优势的地区营造樟子松。
6.2 搞好监测在今后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中,要搞好森林鼠害的监测工作,抓住关键的防治时期。例如,地下害鼠要于每年春季土壤解冻后(3~5月份)和秋季储粮期(9~10月份),利用土丘系数法和切洞堵洞法各调查处一次;地上害鼠也要于每年春季雪化后及秋季降雪前,利用铁板铗各进行一次百夹日法调查。
6.3 几种主要防治措施测 对森林鼠害进行治理,目前各地常用的有营林、生物、物理、化学等几种防治措施和方法。
营林措施是指通过抚育伐等林业生产来破坏鼠类适宜的栖息和繁殖的生存环境及食物条件,以影响害鼠种群数量增长。这是一项基础性的综合治理技术,具体措施包括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搞好林内卫生、实现提早郁闭;提高林分的生长势,增强森林的自控能力,以形成可持续控制鼠害的生态林分等。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鼠类天敌和致病病原微生物抑制害鼠种群密度的方法。鼠类天敌包括鹰、蛇、狐狸、黄鼬等食肉类动物,它们对控制害鼠种群数量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具体措施如实行封山育林,禁捕、禁猎等天敌保护措施;在人工林内垒积石头堆或枝柴、草堆等招引鼬科动物;在人工林缘或林中空地,保留较大的阔叶树或悬挂招引杆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的木段,以利于食鼠鸟类的栖息和繁衍。致病病原微生物是指人为地用微生物诱发鼠类感染流行病以抑制其种群密度的方法,但在具体防治中一定要慎用。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学原理制成捕鼠器械对害鼠进行人工捕杀。对于害鼠种群密度较低或不宜进行大规模灭鼠的林地,可以使用鼠铗、地箭、弓形铗等物理器械,开展群众性的人工灭鼠;也可以采取挖掘防鼠阻隔沟或在树干基部捆扎塑料、金属等防护材料的方式,保护树体。
化学防治是使用有毒的化合物对害鼠进行杀灭的方法,适用于害鼠种群密度较大、已造成一定危害的林地。其中,急性杀鼠剂如磷化锌类严重危害非靶动物,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畜不安全,生产防治中已禁止使用。慢性杀鼠剂中的第一代抗凝血剂如敌鼠纳盐、杀鼠醚类需多次投药,易产生耐药性,不提倡使用;第二代抗凝血剂如溴敌隆类对非靶动物安全,二次中 3 毒现象较少,不易产生耐药性,可以推广使用,但应采取一些保护性措施,如添加保护色、小塑料袋包装。大隆类药物因具有急、慢性双重作用,二次中毒现象严重,在生产防治中一定要慎用。
6.4 综合配套、系统防治 目前,各地对森林鼠害的治理,仍然以化学防治为主,二次中毒现象严重,对人、畜、天敌和生态环境构成了极大威胁;而且,目前的防治也都属于救灾型治理,预防措施很少,难以有效控制灾害。
鼠害是严重的生态学问题,以生态学观点,综合考虑各种措施的有机结合与协调,讲求整体效益,是解决当前森林鼠害问题的基本对策,要彻底摈弃使用单一防治措施的模式,实行综合防治,各种防治手段和措施要配套成型。今后的森林鼠害防治要以营林措施为基础,重在预防,通过对营林、生物、物理及化学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特别是植物杀鼠技术、林木保护技术及抗生育技术等的应用,实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
6.5 改革防治机制今后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要依托于“全国森林鼠(兔)害防治协作网”,通过技术交流与协作,全面提高相关鼠害发生省区的防治技术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国家级治理工程的优势,对突发性的、大面积连片的、危害比较严重的森林鼠害,实施国家森林鼠害工程治理,各省也要相应地实施省级森林鼠害工程治理,彻底地控制和扭转森林鼠害日趋严重的趋势。
6.6 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今后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要坚持“谁经营,谁防治”的指导思想,国家只是给予相应的技术帮助和扶持,对防治森林鼠害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措施。同时,要争取在国家级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坚持实行森林鼠害的预防性治理措施,彻底根治住森林鼠害。
鼠害虫害防治管理制度 篇2
1 森林鼠害产生的原因
据相关调查显示, 森林害鼠适宜在较温暖干燥的地区生长繁衍。近年来, 全球气候变暖, 冬天温度整体上升为森林害鼠的繁衍提供了适宜的自然环境。在森林系统中, 天然次生林和人工幼林所占比重大, 为森林害鼠的生存提供了地理环境和发展空间, 是森林害鼠得以大量生长存活的基础条件。同时,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干预和破坏, 森林生态系统原本就已十分脆弱, 使得害鼠威胁破坏森林变得更加容易[2]。人类的不断猎捕行为, 使森林害鼠的天敌数量骤减, 造成森林害鼠的死亡率急剧下降, 森林中鼠害为患, 森林生态系统岌岌可危。
2 森林鼠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相关部门防治技术管理缺陷
很多部门单位对森林鼠害的防治工作管理缺乏重视和必要的技术以及经济支持, 在平时日常工作中, 往往没有充分重视防治鼠害管理工作, 仅仅是空有防治鼠害管理制度, 却不考虑制度的可行性和具体环境, 甚至并不按照防治制度进行管理, 只有在应付检查时紧急做做样子, 这种形式主义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潜伏着巨大的隐患[3]。这种疏于防范的心理和行为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当鼠害大规模发生时防治经验不足, 技术不过关, 防治观念淡薄必然为防治工作带来困难。各部门单位应该及时根据森林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科学合理的防治制度, 并确保坚决实行, 保障森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2 防治工作组织缺陷
森林鼠害防治系统机制单一, 技术落后, 实用性有限, 经济支持薄弱。但目前, 日益脆弱的森林系统和日益猖獗的鼠害现象却加大了害鼠防治工作的负担和压力。目前, 防治工作组织存在漏洞, 无论是防治技术限制, 繁重的鼠害清除工作量, 还是防治工作的组织层次使得防治工作难度加大。森林生态系统害鼠防治工作组织管理及治理机制亟待提高和改善。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缺乏灵活的组织形式和多样的应对机制, 难以面对鼠害展开创新高效、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 这往往会造成防治工作的难度加大。
2.3 防治技术方式滞后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数字化信息化的普及, 防治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及时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工作方式为防治工作提供便捷迅速的工作条件。但目前, 很多防治部门对现代化手段意识不足, 没有充分利用先进技术, 科学运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远程监控等先进技术实时展开防治监测和防治管理工作。防治工作方式的滞后性使得面对鼠害不能及时监测, 及时反应, 做到森林实时控制, 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降低了防治的工作效率, 甚至对防治工作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
3 森林鼠害防治技术策略
3.1 加强鼠害防治技术建设
针对部分鼠害防治工作管理缺陷, 各社会单位应该及时根据该地区森林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科学合理的鼠害防治工作制度, 有效的坚决实行, 保障森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例如, 加大对各森林鼠害管理的有效监督, 切实督促相关部门建立科学可行的鼠害防治管理制度并切实履行。面对日益严重的森林鼠害现象, 必须加强鼠害防治技术建设, 推进鼠害防治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确保面对各种程度和范围的鼠害都能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
面对我国落后的鼠害防治工作方式和缺乏经验的鼠害防治工作管理体系, 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鼠害防治管理,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 科学运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远程监控等先进技术实时展开鼠害防治监测和鼠害防治控制管理工作。切实加速现代化鼠害防治工作的建设, 实现鼠害防治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为鼠害防治工作补充力量。
3.2 生态防治害鼠技术措施
森林是害鼠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 破坏适宜鼠类生长的地理环境和发展空间, 能从根本上降低害鼠的出生率, 减少森林害鼠的威胁, 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 从害鼠的生长环境进行考虑, 种植树木时多种植害鼠厌食的树种, 根据鼠类的生长进行树种结构合理划分;其次, 在造林之前对地深翻, 破坏鼠类的生长条件, 及时清理森林内部的地理环境, 改善森林的卫生环境, 可以针对鼠类频发地的树木进行生物用剂保护, 尤其是幼苗生长时期;造林后, 定期对幼苗进行清除打扫卫生工作, 及时破坏鼠害生长环境, 预防害鼠的生长繁衍, 控制森林内部的林木, 进行合理密植。
从生物链角度出发, 根据害鼠的数量合理控制保护其天敌的繁衍。主要应该针对人类的猎捕行为进行合理的控制和限定, 防止因天敌诱捕过多而导致害鼠泛滥;对过度猎捕行为进行惩罚和禁止, 防止人类过多的生物链干预行为。为食鼠鸟类提供生长和生存的环境, 种植鸟类喜好的林木种类, 为鸟类的栖息和繁衍提供机会, 当森林鼠害较为严重时, 可以人工饲养一些鸟类, 或者考虑引进天敌食鼠鸟类。
3.3 物理化学手段综合防治害鼠
在害鼠分布离散的森林中, 可以考虑利用物理机械进行人工害鼠清理。在害鼠分布集中, 数量巨大, 造成严重危害时, 应该采取化学灭鼠方法, 直接迅速地杀死害鼠。使用化学试剂灭鼠的同时, 还应考虑灭鼠剂带来的直接或潜在危害, 对树木的危害, 对生态系统的潜在破坏, 对环境的破坏等等, 综合考虑, 慎重使用。森林鼠害是生态问题, 应当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 尽量使用生态力量, 在尽量少的破坏生物平衡的条件下慎重解决, 综合各方面的生态环境和物种综合考虑, 不能为了一时防治害鼠而引发更多的生态问题。因此, 应当合理控制人类的干扰活动, 在采取措施和防治手段时研究整体生态效应, 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
4 总结
气候变暖和人类不断的干预活动造成森林害鼠问题日益严重。针对目前森林害鼠的防治工作中存在相关部门防治技术管理存在缺陷, 防治工作组织缺陷和防治技术方式滞后等问题, 应该从加强鼠害防治技术建设, 生态防治害鼠技术措施和物理化学手段综合防治害鼠等角度治理。
摘要:人类活动的干扰结合生态环境的变化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了危险, 害鼠问题日益严重。针对森林鼠害的现状, 在分析森林鼠害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 进一步思考森林鼠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并研究相关森林鼠害防治技术策略。
关键词:森林鼠害,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关淑云, 范基文, 张冬云, 等.森林鼠害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 2013 (3) :64-66.
[2]张宪军.森林鼠害管理控制的选择及生态治理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35) :259-259.
草原鼠害的防治 篇3
关键词:草原鼠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99-1
草原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保障畜牧业发展,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由于老鼠入侵草地,大量繁殖,把草地挖掘了很多洞,造成洞上面的土壤和牧草失去地下水资源的补充;同时,打洞切断了植物根系,导致牧草干枯,成片死亡。防治鼠害是当务之急。
1 分布在东三省的常见鼠种
1.1 地下鼠
1.1.1 草原鼢鼠 别名:瞎老鼠,体长145-230mm,其洞穴复杂,距地表一般在1-2m处,最深可达2.5m。
1.1.2 东北鼢鼠 体长158-232mm,巢穴距地面1.5-2.5m,最深达3m以上。
1.2 地上鼠
1.2.1 长爪沙鼠 别名:黄耗子,体长100-130mm,窝巢距地面50-150cm。
1.2.2 达乌尔黄鼠 别名:大眼贼,体长180-210mm。
2 鼠害的防治方法
2.1 地下鼠害的防治
2.1.1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常用药剂为“抗凝血剂”类,如:氯敌鼠钠盐、溴敌隆等。用萝卜、马铃薯等做饵料,把饵料切成大约0.5×1×5cm大小,风干到含水量50%以下备用。秤取原药重为饵料重的0.03-0.04%(有特殊配置要求的药品除外),将原药加入温水中,加水量为风干饵料重的20%,药液和饵料充分拌匀后,风干,即可使用。
(1)插洞投饵方法:用钢制探针探找鼠洞道,探针直径约1cm,长60-80cm。感觉找到洞道时慢慢提出探针,之后,再用木制探针从针口处再次插入洞道中,木制探针的直径约1.5cm,长30-40cm,用木制探针在洞道中旋转晃动,当探针尖部有四处碰壁的感觉时,说明不是洞,需用钢探针重新探洞,当向某一方向晃动时木探针尖部有碰壁的感觉,而向另一方向晃动无碰壁感觉,则无碰壁感觉的方向即为洞道方向,洞就找到了,提出木探针,用镊子或毒饵勺取5-6粒毒饵投入洞内,然后用湿土捏成团状把针孔封严即可。
(2)开洞投饵方法:在洞道上,挖一个上粗下细的洞,把洞内的宣土掏净,用长柄勺把毒饵投放到洞道的深处,然后用草皮将洞口封严。
2.1.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捕鼠器械消灭鼠害的方法。常见的捕鼠器械有弓形夹、箭类、吊钩类。
利用地下鼢鼠怕风畏光的习性,开洞捕鼠。先寻找老巢,据老巢1-2m处开洞,洞口内30cm处先放一湿软土球,土球直径应小于洞道直径1-2cm,在地下洞口设置地箭,挂箭后,洞道箭前端放入洞口内,使挡土板刚好与土球接触,箭后端用草皮土块挡住即可。然后,每隔2h检查一次,清理掉死鼠。
2.2 地面鼠害的防治
2.2.1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鼠害的优点是防治速度快,杀灭效果好,治理成本低。使用的饵料有大麦、稻谷、玉米等。
在毒饵大量配置之前,用少量配好的毒饵进行室内喂毒和野外投饵实验,以此检验毒饵的杀灭效果。当新毒饵符合标准后,再大量生产毒饵。
(1)人工投饵灭鼠:多人排成“一”字型同时向前推进,平均每人控制投饵宽度10m,每个洞口前10cm以外的鼠道两侧散投毒饵10-15粒,不得将毒饵堆放洞口中,避免造成家畜中毒或害鼠拒食,对于洞口密度较高且集中连片的地块,可采取空中抛撒毒饵方法,平均每平方米落粒数6-7粒,最多不得超过10粒。
(2)机械投饵灭鼠:机械投饵宽度在20m左右,行驶速度10km/h。每天核对作业范围,避免重复和漏放,饵料投放量参照人工投放量。
2.2.2 物理防治 在农村,捕鼠器械的使用有效地控制了鼠害,捕鼠器制作方法简单,效果好。常见的有捕鼠夹、粘鼠板和吊弓等捕鼠器械。
(1)捕鼠夹:一般选用玉米粒、大豆粒等为诱饵,根据实地鼠类密度选择置夹密度,置夹时应在洞口30cm以外,将夹置于主鼠道两侧10-20cm处,鼠夹开口方向朝向跑道,同一位置只能摆放一只鼠夹。每隔2-3h检查一次,及时将捕到的鼠移除掩埋。
(2)吊弓:吊弓是捕鼠器械之一,它捕获率高,使用方便。架设方法:钓竿削尖处与地面成60度角插入土中,插后下压杆稍在洞口上方,吊繩钩插在距洞前20cm处,钩尖指向洞口,将钓竿略向下压的同时,将吊钩节挂于吊钩尖上,调整吊绳上端距离使它张紧,末端环形套置于洞口上,即可。
2.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鼠类天敌对害鼠进行防治和控制。
(1)招鹰灭鼠:草原上鼠类天敌资源很丰富,以鹰类为例,一只猫头鹰每年可吃掉1000多只老鼠。人工建造鹰巢,给鹰提供栖息和觅食环境,使更多的鹰类参与捕鼠。
(2)养狐灭鼠:银黑狐野化训练放归草原控制鼠害,应用生态学原理对草原生态系统自然食物链中鼠类天敌数量减少进行修复,达到控制草原鼠害的目的。人工饲养的银黑狐经过野化训练放归自然后,若无人为侵害,存活率可达100%,活动半径可达8-10km,每只狐狸可有效控制草原鼠害面积1000-1200hm2,并具备在自然环境下较强生存和繁衍后代的能力。是生物防治很有效的途径之一。
森林鼠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4
1 化学药剂防治
化学药剂防治是一种应急措施, 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及时采用可迅速降低害鼠种群密度减轻危害。但目前不提倡化学药剂防治因为化学药剂防治方法存在许多弊病, 长期使用一种化学药剂, 鼠类对其会产生抗药性和拒食性, 达不到防治效果, 反而会使鼠害发生更严重, 另外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威胁其他动植物的安全。化学药剂防治有毒饵诱杀、药剂蘸根等方法。
2 无公害防治
2.1 兽类天敌招引方法
利用堆窝法招引黄鼬等兽类天敌。在选定林场的向阳、缓坡、距离水源和农田较近的林分内, 将树丫、杂草等垫堆成大约1 m×1 m×2 m大小的草垛, 草垛底部散放一些黄豆, 可招引黄鼬。垛与垛之间的距离100~150 m。通过对黄鼬足迹、窝内吃剩的鼠皮、鼠毛及粪便等进行统计调查结果表明黄鼬招引率在80%以上。
2.2 猛禽招引方法
营造人工鸟巢, 在天然林或人工林深处, 依据林区面积大小挂设一定数量的鸟巢以招引猫头鹰等鸟类天敌。巢箱距离地面5 m左右, 巢口方向选取背风方向。人工鸟巢的规格依所需招引的天敌种类而定。调查结果表明, 猫头鹰在部分人工鸟巢中筑巢, 说明这种招引方法有效。
2.3
在农村提倡养猫因猫也是老鼠的天敌。
2.4 驱避剂防治
研制并使用人工驱避剂保护林木及种子。目前云南林科所等已经研制出数种复合忌食剂用于飞播拌种, 保护林木种子。另外还可以在林中种植一些驱鼠植物, 如稠李、接木子等驱避鼠害。
2.5 不育剂防治
不育剂防治方法是利用抗生育药剂破坏害鼠雌雄两性的生殖能力, 大幅度地降低其繁殖率, 从而降低害鼠的种群密度, 达到控制害鼠种群数量的目的。
2.6 物理防治
对于小型鼠类, 可使用鼠铗、鼠笼等器具人工捕杀害鼠。对于鼢鼠等大型害鼠可使用弓箭射杀害鼠。人工捕杀害鼠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 因为这个季节是鼠害活动高峰期, 一般3~5人一组, 按小组分段进行下铗, 打完一段再打另外一段。每人携带150~200只铗子, 按一定距离设铗。遇鼠洞、倒木、草堆等容易藏鼠的地方多放铗子。巡回检查将打住的害鼠及时取下。每天早晨全面检查, 并根据情况调整鼠铗放置的位置。
2.7 生境防治
通过改变生态环境条件, 扰乱害鼠的生活习性, 从而达到驱逐害鼠的目的。具体做法有, 造林时尽量种植害鼠不喜欢吃的树种, 比如种植云杉、园柏等树种。少造害鼠喜食的樟子松、沙棘等树种。加大造林密度, 促进林木提早郁闭, 减轻危害, 及时清理林地内的垃圾, 破坏洞道, 使害鼠无处藏身。
3 综合防治
第一, 掌握啮齿动物种群变动规律、发生危害规律和生态调控机制, 加强害鼠种群的预测预报工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鼠情, 为鼠害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第二,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防鼠的积极性。提倡植树种草, 杜绝人为破坏生态环境, 利用社会力量进行鼠害防治工作。第三, 进一步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 尤其要保护鼠类天敌, 增加害鼠天敌的种群数量, 利用生态系统物种之间的食物链来调控害鼠种群, 避免害鼠种群的爆发。第四, 造林时合理选择造林树种, 营造适宜本区环境条件的多种混交林。积极选育抗逆性树种, 采取合理的栽植方式, 建立多层结构的人工林群落, 创造有利于幼林生长, 不利于病虫鼠害发生的林分环境。第五, 采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方法, 提倡以无公害防治为主, 以化学防治为辅。第六, 加强开发利用, 变害为利。可以加大对害鼠的回收。因为有些害鼠的皮毛可加工利用、骨头可以回收有药用价值、老鼠的肉可以当很好的饲料。第七, 对森林害鼠采取综合防治。借鉴民间防治鼠害的有效方法, 制定科学、经济、合理的有效防治体系,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力量, 精密筹划、科学指导有效的进行鼠害防治, 使鼠害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常抓不懈。
鼠害虫害防治管理制度 篇5
【关键词】速生丰产林;营造方法;病虫鼠害;综合防治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继续实施和生态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态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国家同时也投人了大量的资金。因此,我们必须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的角度出发,在保证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大力发掘经济浅力,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增长,达到提高社会效益的目的。
1.多功能防护林林带间作的技术要求
在造林地的选择方面,多功能防护林林带要实行林带稀植混交间作的方法。选择适合于樟子松、杨树生长,又能适合粮豆生长的地方,通常应用于农田防护林建设,对于人少地多或不便于间作的地方,可采取林带稀植混交栽植。
1.1合理整地
在造林的前一年秋季,按照林带主带5-7行、宽10m-14m,副带3-4行、宽6m-8m的要求,进行全面整地,翻耙起垄镇压,垄宽为66cm,并按行距株距的要求,在垄沟定点挖好植树穴,树穴直径50cm、深 50cm。对于低洼地块,可采取高台整地、起垄挖穴。对不间作的地方,可不起垄,但要定点挖穴。
多功能防护林林带混交方法。采取樟子松或云杉同杨树进行混交。以樟子松为主,樟子松为深根系树种,樟、杨混交,可充分利用地力和营养空间。
混交方式为行混,主带可3行杨2行樟或2行杨3行樟,副带2行杨1行樟或1行杨2行樟,如副带4行,可樟、杨各2行。
1.2合理密度
杨树密度,采用株行距3m×4m,行间距相隔6条垄,每亩植杨56株,樟子松(或云杉)密度,也采用株行距3m×4m,行间6条垄,每亩56株,樟(云杉)杨混交密度,株行距为3m×2m,行间相隔2m(3条垅)株距3m邻行交错,混合计算,每亩112株。
1.3苗木的选择
杨树苗要选择适合当地速生的优良品种,苗龄为2根1干或3根2干,苗木应粗细均匀、高底一致、无伤损、无病虫害。
樟子松要选5-7年生带土大苗。苗高要1.5m左右,苗木要长势强健,生命力强,以就近定向培育大苗或容器苗为好。樟子松容器苗需3-5年生,苗高要在70cm以上。云杉苗可选用1.5m左右的大苗。
1.4栽植时间与方法
杨树栽植与常规造林相同,尽可能加大科技含量,确保成活率,提高保存率。
樟子松大苗必须带土移栽,应在冬春冻土移植,亦可在春季采用移植筒带土移栽,樟子松容器苗可在春季植树时进行,也可以在雨季进行。云衫大苗栽植在春季进行,根系要大、要带土。
樟(云衫)杨混交,可在同一年进行,也可先稀植杨树,林粮间作,待间作两三年后,再移植樟子松或云衫实行混交。
间作,稀植混交林带,光线水分充足,为提高经济效益可在林带初植期混种其它农作物。
抚育,稀植混交间作林带,其间作中耕、除草、施肥基本替代幼林抚育。但要注意杨树清干修枝不能超过树高的四分之一,切口要平滑,其它抚育管理与常规造林相同。
间(采)伐。稀混间作林带,可在14年左右,对杨树进行隔株间伐,在20年左右,将杨树全部伐除,并视情况补植杨树或其它树种,形成以樟自松(云衫)为主体的防护林带。待樟子松(云衫)达到经济成熟期时,进行主伐更新。
2.多功能防护林林带稀混间作法的特点
林带稀植混交间作较常规林带降低投入 50%,可使每公顷林带获得早期经济效益8600元。稀植混交间作林带,使林木获得足够的营养面和空间,减少林带胁地面积,解放林带周围农田。稀植混交间作林带,能形成复层林,提高林带防护效应。稀植混交间作林带,利用樟(云)杨生长速度不同、早期形成以杨树为主的防护林带,杨树成熟主伐后,又形成以樟子松(云)为主的防护林带,可延长防护林带寿命 20年以上,相当于再造一个杨树防护林。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增长,达到提高社会效益的目的。
3.林木病虫鼠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3.1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
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3.2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
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3.3物理机械防治法
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3.4天敌防治法
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5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
岫岩县森林鼠害综合防治措施 篇6
近几年来岫岩县森林鼠害每年都有发生, 基本上维持在1万亩左右, 主要危害3~7年生落叶松幼林, 以轻度发生为主, 局部地区呈中度发生, 基本上集中在岫岩东部乡镇和林场。岫岩县位于辽宁东部山区, 是全国重点生态公益林县之一, 全县现有森林面积477.5万亩。其中落叶林人工纯林面积30万亩, 占全县森林总面积的6.3%。
森林鼠害的持续发生, 每年使全县近1万亩左右的落叶松幼龄林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 林木平均被害率占1%~4%, 主要分布在大营子、朝阳、三家子、汤沟、石庙子等五个乡镇及东风、清凉山、龙潭三个国营林场。
二、森林鼠害防治情况
为适时开展对森林鼠害的综合防治, 保护森林资源, 每年的11月至12月, 岫岩县的森防部门组织专人对全县10年生以下的落叶松林区进行详细普查。岫岩县的森林鼠害主要种类有红背平鼠和棕背平鼠两种, 危害时间主要在11月上旬 (小雪前) 至翌年3月上旬, 危害落叶松10年以下幼龄林。危害方式:沿树木地径处环剥树皮, 啃断韧皮部, 破坏树木输导组织。东风林场锉草沟、清凉山林场代王庙落叶林幼林呈团块状为害, 致使部分被害木整株枯死, 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县森防站组织当地林场和林业站的技术人员, 进行了集中防治, 主要采取化防措施,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岫岩县计划从2005年开始, 对森林鼠害采取工程治理的模式进行综合防治, 计划至2011年累计防治面积达到6万亩。
1. 森林鼠害工程防治技术指标
在开展防治前搞好林木被害率调查, 设置防治对照区, 做好各项安全宣传工作。防治结束在20天以内或翌年3月上旬调查。森林鼠害死亡头数、种类、林木被害程度, 要求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
2. 采取防治措施
主要以化防为主, 人工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治时间: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小雪前投药结束) , 如在翌年3月上旬前防治也能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使用农药种类有毒鼠灵, 灭鼠氨。亩用药量0.5千克每堆投放鼠药5克, 药堆间距10米, 行距5米×5米投放一堆 (袋) 。
遵循的原则:危害较重地块增设药堆, 危害较轻的地块适当减少, 每年防治1次。
3. 防治投资概算
2005年至2011年计划森林鼠害工程防治总面积6万亩, 6年防治所需经费60万元。
4. 防治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国家林业局规定, 落叶松人工林主伐年限为41年, 每亩产规格材8~10立方米, 岫岩县现有落叶松人工林30万亩, 到主伐会可产木材300万立方米, 每立方米按400元计算, 可收入12亿元。如果按世行项目造林规定, 落叶松主伐年限缩短20年, 即主伐期20~22年, 亩产木材6~8立方米, 30万亩落叶松到采伐期可产木材2403万立方米, 收入9.6亿元。
岫岩县30万亩落叶松平均林龄5~15年生, 处于幼龄林阶段, 正是面临森林鼠害危害时期, 每年有近万亩落叶松受害, 直接经济损失百万元以上。
巴里坤县草原鼠害防治现状与对策 篇7
关键词:草原资源,草原鼠害,天然草地,防治对策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 坐落在天山山脉东段与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之间的草原上。地势东南高, 西北低, 海拔在392-4308m之间。巴里坤县属于温带大陆性冷凉干旱气候, 特点是暖季凉爽, 冷季严寒, 光照充足, 无霜期短, 降水偏少, 蒸发量大, 气温年、日变化大。
1 鼠害的防治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1.1 鼠害防治技术
草原鼠害防治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1.1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指用化学药剂控制或消灭鼠害, 以毒饵灭鼠法为主。以C型肉毒素为例, 用小麦做饵料, 添加一定浓度的C型肉毒素, 沿田埂投放毒饵。这种灭鼠剂对人、畜、禽比较安全, 不伤害鼠类天敌, 不会产生二次中毒, 属于理想、高效、安全、无残留毒的灭鼠剂。因此, 灭鼠工作者使用毒饵要有耐心, 注意安全, 保护环境不受污染。
1.1.2 生物防治。
(1) 生物灭鼠:生物灭鼠主要包括保护天敌和微生物灭鼠, 是指通过动物 (如招鹰灭鼠) 、植物利用微生物与鼠害的关系来防治和控制鼠类数量的方法。微生物灭鼠是指利用某种病原微生物给鼠类接种, 使鼠类患有某种疾病, 在种群中传染致使大量鼠类死亡, 达到灭鼠的目的。此方法对人、畜较安全, 不污染环境, 但所需时间较长, 生物灭鼠的广泛性和有效性都不如化学灭鼠。
(2) 生态学灭鼠:采取破坏鼠类的栖居环境和食物条件的措施, 达到减少和控制鼠害。这种方法虽然不能直接灭鼠, 却能使鼠仔生活在不利的环境中, 减少繁殖, 增加死亡, 间接降低鼠类分布的密度, 甚至在局部地区绝迹, 从长远考虑, 它是一种防治的治本措施。
1.2 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2.1 任务重, 资金短缺。
由于鼠害种类多、分布面积广、数量大, 防治经费标准低,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治规模和效果。
1.2.2 治理规模小, 群众不积极。
由于治理经费不足, 在每年的防治中, 只能安排一定面积的防治任务。牧区以哈萨克族为主,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当地牧民群众对防治鼠害认识不足、观念落后、产生阻碍, 不能及时进行防治。
1.2.3灭鼠器械落后, 耽误防治的最佳时机。巴里坤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在鼠害防治的过程中, 采用人工背负式投饵器, 机械落后, 工作效率低, 延误了防治的最佳时机, 造成早发种草原鼠类大量繁殖, 并且增加了用药量。
2 对策及建议
2.1 建立健全草原鼠害监测系统
由于草原鼠种多、分布广、地形复杂的特点, 采用原始常规的监测方法, 费时、费利、难以及时准确地预测鼠害数量, 往往延误防治的最佳时机。各级防治机构应尽快建立3S系统 (地理系统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 进行鼠害研究, 进而建立健全草原鼠害监测系统。
2.2 加大投资力度
当地农民由于人口多、底子薄、负担重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 群众生活水平低, 经济拮据。随着化肥价格、汽油价格的上涨, 劳动力工资的增加, 原有的防治补助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其要求。在今后的防治中,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充分了解民情, 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扩大牧草种植规模, 减少牧草损失, 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
2.3 加强宣传教育
由于受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牧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缺乏鼠害的危机意识。因此, 要加强牧区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 有效调动农牧民自觉参与灭鼠防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横幅、板报等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专项整治的各项政策, 动员广大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灭鼠工作。
2.4 探索新型科学技术
针对草原鼠害重点发生区的问题, 召集更多力量积极参与灭鼠防灾工作, 开展生物多样性控制技术的研究和试验, 健全交流机制。探索出新的灭鼠技术, 引进新型科学技术和方法, 既有效控制鼠害, 又不破坏草地生态环境, 保证人畜安全, 带动经济发展, 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
2.5 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资源
鼠害虫害防治管理制度 篇8
1 防治病害的关键技术环节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早、晚疫病, 环腐病、黑胫病、病毒病。其中马铃薯晚疫病危害最严重。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流行性极强、极具毁灭性的真菌病害, 凡种植马铃薯的乡镇均有发生, 其损失程度视气候条件而定。一般气温在10~15℃, 阴雨、多雾、多露的天气, 最有利于病菌的侵入、蔓延和病害的流行。受害马铃薯叶片提前枯死, 田间减产可达20~40%, 窖藏后也可造成严重损失。多年来, 由于我县种植的马铃薯抗病品种缺乏, 导致晚疫病发生逐年加重。
1.1 晚疫病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淘汰带病种薯, 选用克新2号、克新3号、克新12号等抗病品种, 在种薯出窖、切块时淘汰种皮下陷的种薯;切刀消毒, 在切种薯时采用75%酒精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切刀消毒;灭秧处理, 在收获前十天, 将地上部分茎叶全部割除;减少氮肥使用量;改进栽培技术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发现中心病株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80%大生600倍液、72%克露600倍液、25%甲霜灵500倍液喷雾防治, 以上药剂交替使用, 每隔7~10d喷一次, 喷施3次以上。
1.2 黑胫病防治
适当增加氮肥, 合理灌水;一旦发现中心病株, 立即拔除;清除田间马铃薯病残体。
1.3 环腐病防治
采用以控制种薯传播病害和选用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切刀消毒与药剂浸种。
1.4 病毒病防治
建立完整的留种制度, 选用脱毒薯做种薯;改进栽培措施, 增施磷钾肥, 留种田远离茄科菜地;药剂防治采用20%病毒A500倍液、5%菌克毒克每亩5~10ml;及时防治蚜虫。
1.5 早疫病防治
对早疫病的防治, 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 主要是采取一些综合防治措施。实行轮作倒茬, 清理田园, 把残株败叶运出地外遮埋, 以减少侵染菌源, 延缓发病时间;施足肥料、加强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旺盛, 增加自身抗病能力;选用丰产抗病品种;四是进行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 及时喷施代森锰锌、喷克、大生、和百菌清等杀菌保护剂。
2 防治虫害的关键技术环节
虫害中马铃薯瓢虫和蚜虫的发生危害严重。由于蚜虫的发生还导致马铃薯病毒病的暴发, 病虫害齐发导致马铃薯严重减产。
2.1 防治二十八星瓢虫
人工摘除卵块, 此虫产卵集中成群, 颜色鲜艳, 极易发现, 易于摘除;药剂防治, 要抓住幼虫分散前的有利时机, 可用20%氰戊菊酯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 25%辉丰快克1000倍液, 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2.5%功夫乳油2000倍液, 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2.2 防治蚜虫
防治蚜虫可用氧化乐果和吡虫啉类杀虫剂
3 防治草害的关键技术环节
由于马铃薯种植比较早, 田间的杂草不是很多。最好采用苗前处理。整地质量好坏影响药效, 要求整平耙细, 施药后应及时浅混土并镇压保墒。保证喷液量;因地制宜选择药剂种类 (根据上一年农田杂草种类, 确定施药种类和剂量) 。行走速度均匀, 不能左右甩施 (机械二档, 防止重喷漏喷) 。认真检修药械, 防止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3.1 播后苗前常用药剂
嗪草酮、乙草胺、除草通 (施田补) 、异恶草松。使用剂量:50%嗪草酮700~1000g/hm2;90%乙草胺1.5~2.0 L/hm2;33%除草通4.0~4.5 L/hm2;48%异恶草松0.5~0.6 L/hm2。
3.2 苗后茎叶施药的常用药剂
拿捕净、精喹禾灵、高效盖草能。使用剂量:12.5%拿捕净1.0~1.5L/hm2;10.8%高效盖草能0.3~0.5 L/hm2;5%的精喹禾灵0.9~1.3 L/hm2。每公顷喷液量:机械为400~600kg, 人工喷雾为300~450kg, 选用扇形喷头, 机械行走速度均匀, 保证喷洒均匀。
4 防治鼠害的关键技术环节
4.1 灭鼠时间
农田鼠害防治的有利时期是每年的春、秋两季, 春季灭鼠效果又优于秋季。春季是老鼠繁殖的高峰期, 害鼠的储粮大部分被吃光, 且食物来源较少, 这时投饵诱惑力很强, 容易取食, 灭鼠效果好。
4.2 灭鼠方法
灭鼠主要采用毒饵站投饵法, 每亩投放1个, 每个毒饵站一般放置溴敌隆200g或溴鼠灵100g等抗凝血类杀鼠剂毒饵。
摘要:寒地马铃薯产量高, 品质好, 受到农民朋友和商家的青睐。但由于忽视病虫草鼠害的防治, 近几年产量一直上不去, 为防止损失的继续扩大, 必须加大病虫草鼠害的防治力度。
【鼠害虫害防治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鼠害防治07-30
森林鼠害防治技术10-13
16虫害控制管理制度07-20
油松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管理论文09-07
虫害防治11-23
虫害防治技术07-24
葡萄主要虫害防治09-06
森林虫害防治技术10-11
食品仓库虫害防治09-03
图书档案的虫害防治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