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档案的虫害防治

2024-10-17

图书档案的虫害防治(共7篇)

图书档案的虫害防治 篇1

当前,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快速的生活节奏,图书档案的管理也需要更上一个层次,无论是在新的图书档案增添资料中,还是在旧的图书档案销毁中,图书档案管理系统对其的管理都很重要,其不仅仅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因此,了解图书档案管理系统在图书管理当中的应用和重要性是有必要的。

1 图书管理当中的影响因素

影响图书管理的因素有众多。首先最基本的影响因素是图书管理当中的图书数量因素。图书的数量决定了图书管理程序当中的复杂性。大量的图书管理起来自然也是比较难办的事情。图书的管理并不是指将图书逐一码在书架上即可。图书管理是指将图书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将其码在书架上,并且归档的行为。

对于图书的管理需要一定的分类方法。针对于不同的分类方法,图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比如:按照书籍的内容不同就可以分为人文、艺术、数学、外语等,但是按照图书的体裁不同就可以分为散文、小说、游记等。确定分类方法并且实施是图书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基础。无论书籍多少都需要进行分类,即便是只有少量的图书,如果不进行分类也不能进行良好的管理。

另外,影响图书管理的因素还有归档的及时性。对于图书,必须进行及时的整理,及时的归档,不能延误,否则就会造成图书补充不及时,下架不及时的问题,从而导致图书的使用效率下降。这对于图书的管理是一个极其不良的影响。

2 传统的图书管理办法

对于书籍的管理,不同的书籍所对应的种类不同,面向的人群也就不同。因此,做好书籍的信息采集是很重要的。了解每一本书籍的信息,对于图书管理人员来说一件并不轻松的工作,采集大量的书籍信息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在传统的图书管理中,管理人员一直采用人工记录的方式,可能会导致书籍的遗漏。因此,在管理大量的书籍信息时,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会浪费相当的人力。由于不同的人所需要的书籍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对于相似类别的书籍,寻找起来也是很费时间的。如果记录的不够详细或者不够精准,就会导致人们在寻找书籍时,一本本的去找,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不能找到自己想看的书籍。因此,精确记录图书信息,对于图书的管理是很重要的,显然,人工的传统管理的方法并不适合当前的图书管理。

在传统的图书管理当中,一直采用的是人工记录的方法,对于图书的分类和图书档案的归类都纯粹依靠人工的力量。首先是关于图书的分类问题,图书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大致有计算机、外语、文学、艺术、少儿、法律等。按照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体裁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在不同的图书管理中有着不同的分类。因此,如果采用人工分类方式,极有可能出现错误归类问题,而且调整也会特别麻烦。另外,人工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在分类过后的档案管理中,进行备份也会是很耗费人力的一件事,不备份的话,如果出现档案丢失的情况就会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重新整理。在大量的书籍档案管理中,总是会出现书籍撤出或者增添的情况,在撤出书籍或者增添书籍时,必须进行及时的档案调整。如果采用传统的人工方法进行整理,总会浪费一定的时间,不能够做到及时、精确。

3 现代图书档案管理系统应用

现代的图书管理系统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的管理系统。根据图书管理的特点,开发出的图书管理系统是非常适用的。不仅仅提高了效率,而且省去了大部分的人工。以往的图书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去整理、记录书籍,管理书籍的档案,但是现在的图书档案管理系统采用红外线扫描技术,将书籍背面的条形码信息录入到相应的系统当中。即便是大量的书籍也不会因为数量的问题而产生遗漏。每一本的图书信息是不同的,即便是内容再相似的图书也是有着差别的,对应的阅读群体也是不同的。因此,在相似图书的管理当中,计算机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相似图书的不同之处。条形码的扫描是几乎不费时间的,大大节省了时间。比起以往的人力手工记录,更为方便快捷,并且省去了大量的时间。

在图书管理系统当中,在软件设计时就按照当前世界上所拥有的书籍种类分好了类别,不需要人为再去分类,在不同的图书馆或者企业当中图书管理系统中图书分类是相同的,当人们进行图书管理时,不会因为不同地方的分类不同而迷茫。因此,现代图书档案管理系统在各个地方是通用的。并且在计算机系统中有着对于图书的各种分类,按照不同的内容、体裁分为不同的各种大类,在各个大类下按照书籍的特性又分为不同的小类别。每次录入图书的相关信息时,其会自动进入到相应的类别当中。

大量的图书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别整理出相应的档案,而使用电子文档,不仅仅是省去了大量的人力去分类,而且在档案备份中也相对的方便、简捷了很多,只需要在计算机中备份到U盘中就可以。对于纸质版的档案可以用打印机直接打印,不必再次耗费人工去抄写等。另外,在图书添加和撤出时,采集信息的过程会大大的缩短,完全不必担心因耗时过长造成档案管理不及时的问题。在档案添加和抽撤的过程中可以完全凭借计算机来完成,不必再手写,或者划掉。因此,图书档案管理系统极大提高了图书的管理效率。

不管是图书管理人员,还是图书借阅人员,现在的管理系统都极大地提供了方便。对于管理人员而言,不管是图书的增添,还是撤出,只需要扫描一下即可,不必再去档案室进行一一整理。删除以后会形成新的档案,大大方便了图书管理人员对于图书的管理。管理人员可以将图书档案管理的时间放在图书质量的管理方面,更好地保证图书的质量,更好地保证新出的图书的及时上架,旧图书的及时撤出。对于图书的借阅人员来说也是很方便的,有了图书档案管理系统,他们在寻找自己需要的书时,只需要在系统中输入需要的书籍名称或者种类,就会显示出对应的书架编号或者对应书籍的大致位置,准确地在大量的图书当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不会担心因为书籍的相似而找到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书籍。

4 结语

图书档案管理系统对于图书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图书管理的各个方面,运用图书档案管理系统,图书管理人员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图书的种类,哪方面的图书应当增加,哪方面的书籍应当撤出也很清楚。并且在图书借阅过程中,图书管理人员运用图书档案管理系统可以更加清晰地知道图书的借出量。因此,当前,在各个图书馆或者其他的图书管理机构正确、合理地运用图书档案管理系统,可以更好地管理图书,省去不必要浪费的人工和时间,提高图书管理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肖肖.论信息管理系统有效提高图书档案管理的路径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2(15).

[2]韩英.高校图书档案管理和教师关系创新探索[J].档案管理,2014(1).

[3]丁邦友.知识管理在图书档案管理中的功能及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4]程燕娥.浅析图书档案管理的发展史[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5]叶继元.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未来五年重点研究领域与选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学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战略规划研究报告》解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

陶行知的图书档案情结 篇2

一、图书馆事业的三个时期

陶行知受M·杜威 (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 编制《杜威十进分类法》) 的影响, 认为图书馆事业是教育事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1929年1月28日, 陶行知在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年会指出:“今日各省皆有代表, 知行以会员资格出席, 极为愉快。图书馆事业之进步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为藏书时期, 即收罗与庋藏;二为看书时期;三则为用书时期, 即书为人所用, 而非人为书所役, 此时期实为图书馆之新纪元。”[1]

1.收罗与庋藏。1923年夏天, 中华教育改进社开始筹备教育图书馆, 陶行知利用自己和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社会声望向国内外出版新闻机构募集图书, 得到广泛响应。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亚东图书馆、群益书社、上海医学书局、北京晨报社、中美图书公司、牛津图书公司都赠与大宗图书。其中, 商务印书馆赠图书992种, 共2000余册, 多数为该馆出版的科学书籍、辞典、小学中学课本、英文课本、各种地图、挂图等。英美各大学寄赠了许多章程, 书馆寄赠目录, 研究会寄赠研究报告等, 共计400余种。并对所有英文书籍均分类登记, 建立台账。所有中文书籍均登记入账加盖图书馆馆章。陶行知还把图书馆纳入了他的生活教育规划之中, 认为学校不能没有图书馆, 图书馆不能没有书。在担任育才学校校长后不久, 就提出三万册藏书的计划。在1939年6月21日致陈裕光商请组织征书队的信中说:“裕光先生大鉴:敬启者, 敝校为培养具有特殊才能之难童而设。学生学习与教师研究均需借重良好图书, 原有图书费只敷购备最低限度图书之用。兹为便利师生及大众博览深造起见, 特发征集图书运动, 以征是三万册为目标。现奉上简章一通, 敬希察阅。素仰先生爱护人才, 提倡文化, 深望领导组织一队, 广为征集, 如蒙俯允, 至为感激。”并附育才学校征集图书简章。以后当买到《图书集成》运回学校时, 组织全校师生到嘉陵江边鸣鞭炮欢迎[2]。在独山失守, 局势动乱时, 他从旧书摊廉价买到了《大英百科全书》, 立即庋藏育才图书馆。他多方吩咐朋友, “遇有好书, 随时寄来”。他办校有条死规定, 就是图书经费不得少于学校总经费的十三分之一。如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进乡村教育运动计划预算书中, 每年购置图书的经费为2000元。在《宝山县观澜义务教育急成方案》中, 计划的购书费为3000元。在办竹柯工学团时, 总共4275元经费, 其中1000元用于购买图书, 这是诸多项目中最高的一笔费用。所以抗战时期的育才学校, 仍有图书两万册, 每年用于增加图书的款项均在万元以上。

2.看书时期。陶行知在普及教育和创办学校的过程中, 始终把图书馆的建设放在重要地位。他认为图书馆是大众的“文化饭馆”, 对普及教育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有重要作用。1923年8月,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后, 陶行知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组织平民读书运动中。陶行知认为, 平民读书运动是平民教育运动的第一步。陶行知邀请著名史学家朱经农合作编辑《平民千字课》;创立平民读书处的组织形式, 以家庭、商店等为一个单位并鼓励一家一店内有文化者去教其他成员。他甚至把读书处办到了监狱、寺庙。军人、警察、小贩、老妈子、夫役、犯人都成了读书处的成员。1935年, 他在普及教育运动中, 写了《流动图书馆与普及教育》一文, 指出:“现在各省市提倡识字运动, 成千成万的大众继续不断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里来, ‘哪里找书看’是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若不赶紧提倡流动图书馆, 这些人将因没有继续读书的机会而把从前读过的书都荒疏了。”他主张要把“这种文化小饭馆普遍地设起来, 一镇一个, 一村一个, 一街一个, 一个弄堂一个!”。

3.用书时期。陶行知作为J·杜威 (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 的得意门生, 其图书思想深受实用主义影响。他非常强调经验和知识的关系, 指出“接知如接枝”。书本知识对于读者来说是间接经验, “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 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 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 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这样一来, 别人的知识在我们的经验里活着, 我们的经验也就生长到别人知识里开花结果。至此, 别人的知识便成了我们的真知识。”陶行知的图书思想必然影响着他对图书馆性质和功能的看法, 即“书为人所用, 而非人为书所役”。简而言之就是“书是为了用的”, 图书馆的功能就是为人们用书服务, 设置图书馆的目的是方便人们“用书”。这个观点提出的时间比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还要早。陶行知还把图书馆看成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1923年, 在平民教育运动中, 陶行知就提出要“创设平民图书馆”。1925年, 陶行知等人再次重申:“近今教育趋势, 多利赖于图书馆, 而民族文化, 亦即于是规之。……非力谋图书馆教育之发展, 不可与列邦争数千年文化之威权。”

陶行知经常告诫学生, 我们要活的书, 不要死的书, 要真的书, 不要假的书, 要动的书, 不要死的书。他提倡过什么样的生活用什么样的书, 做什么事用什么书。对此, 他创办的晓庄图书馆就生动而又形象地取名为“书呆子莫来馆”,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1929年, 陶行知在中华图书协会第一次年会上说, “世上有两种人生活极无意义:一为读书而不做事, 一为做事而不读书。敝校现在造一小规模之图书馆。其名似嫌太长, 名为‘书呆子莫来馆’, 盖专为用书而设, 非为书呆子而设也。余常谓酒迷、色迷、财迷, 与书迷实同一意义。酒迷为酒所迷, 色迷为色所迷, 财迷为财所迷, 而书迷亦同样为书所迷, 换言之, 即为书所役。图书馆之设置, 对此点须特别注意, 不然即失去图书馆之真意义矣。”他后来又说:“书是一种工具, 只可看, 只可用。看也是为着用, 为解决问题。断不可以呆读。认清这一点, 书是最好的东西, 有好书, 我们就受用无穷了。”

二、档案工作

1.机关文书档案。1922年, 在中华教育改进社, 陶行知为如何做好机关工作做了一次专门讲演。他讲办公应遵循八条原则, 即唯事的、科学的、效率的、教育的、美术的、卫生的、兴趣的、互助的。“各机关最重要为文件, 旧机关中检查文件为极难之事, 盖编置无法, 保存无方也。”即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是机关工作的关键和核心工作, 而旧机关对文件档案不能进行科学的分类、立卷、归档、保存和检索, 致使查找一份文件为极难之事。陶行知提出改革方案。“改进社制成文件庋藏夹数种, 各种文件无论其形成何年何月者, 一分钟内, 皆可寻出。”改进社制成的文件夹有三种: (1) 是编号庋藏夹。此夹分两类, 甲为收入, 乙为发出。各夹皆编有号目及年月日, 文件依来去先后, 编号依次入夹。 (2) 是名称检查夹。 (3) 是事由检查夹。陶行知对这三种文件夹大为赞赏, 并且画出其样本, 举例说明, 怎样用这种文件夹来管理查寻档案文件。“如郭秉文先生, 来信言东南大学预算已由国务院通过, 则此函有几种分法: (1) 郭秉文, (2) 国务院, (3) 东南大学预算, (4) 预算东南大学。 (1) (2) (3) 可入名称夹内, (4) 可入事由检查夹内。故欲检此信, 有四处可寻, 能忆事者于事由检查夹内寻之, 能忆名称者于各种名称检查夹内寻之。”陶行知这种文件档案管理的方法, 类似于今天所用的按问题、按作者分类立卷。

2.档案的收集与保护。1941年1月6日, 陶行知写信给肖生说:“听说有将测验卷随便包裹涂写者, 实属不知爱护史料, 望将已用未用的测验卷汇齐, 即交研究部慎为保存, 以作研究之资。”这里的测验卷是指改进社为评价学校教育而搞的调查评估材料, 是反映当时各校办学情况的真实记录, 是研究我国教育的宝贵财富[3]。所以, 陶行知得知有人将测验卷随便包裹、涂写, 对这种不知爱护档案材料的人和行为实感痛心。他本人很注重档案材料的收集与保护。1942年3月, 他写信致肖生, “生活教育社简章、社会名册、单据、立案文件等, 望即在我的箱中及架上取出, 卷宗封套派人立即带渝, 以便呈报社会部”。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 生活教育社的一些材料只能靠陶行知自己保管, 陶行知对这些材料的保管是尽职尽责的。因此时正值抗战时期, 时局动乱, 陶行知担忧这批档案的安全, 也出于工作需要, 特写信给肖生让他把家中保存的档案收集整理好, 派人立即带到后方陪都重庆, 交生教社社会部。

3.档案的编研。陶行知非常重视档案的编研工作。他认为“我们研究学问有了中心题目, 就要多多搜集材料……我们有了丰富的材料, 便可以原原本本地、彻头彻尾地来研究它个明明白白, 才能真正理解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才能够迎刃而解。”但是他同时认为得来的材料如不能按科学的方法编辑研究, 则仍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盖资料杂陈于前, 苟不明辨剖析, 以别其用途, 则取舍不当, 必有留珠遗瓦之憾。”“发明教育原理的, 必须按着一个目的, 将千万的事实征集起来, 分类起来, 表列起来, 再把它们的真实关系一齐发现起来, 然后乃能下他的判断。”1920年10月, 陶行知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第十六次会议上, 对“本校《一览》因搜集材料种种困难而未克进行, 至为愧歉”。1922年10月, 中华教育改进社编辑组的汪典存花了一个月的工夫编辑了《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第一届年会报告》, 陶行知为此册报告作序。在序言中, 他对汪典存和编辑组表示最恳切的谢意, “因为他们辛辛苦苦把年会中经过的种种情形, 分门别类, 编成一册, 年会就能留下一个永久的记载。有了这个报告, 本社就可以拿它作进行和研究的底子。”

参考文献

[1]华中师大教科所.陶行知全集[C].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2]王松富.陶行知与两个“杜威”[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1 (4) .

档案管理对图书馆的作用 篇3

图书馆是各个行业书刊情报资料中心, 是为社会研究服务的机构, 图书馆工作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利用书刊资料对社会各界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教育。由此可见, 学校图书馆是重要的教育机构, 它不仅仅是图书的借借还还, 以及为广大社会各界科对资料参考、科研服务的职能外, 而且, 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机构, 要管理育人、图书育人, 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及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做出它应有的贡献。图书馆既要向社会广泛宣传图书, 指导阅读各种书刊, 又要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各种参考。

2 档案管理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础

2.1 努力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

在实践中, 对照省一级标准, 重新修订了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分类方案, 并利用近两年的时间将我馆历年来形成的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分类和编号, 采取了以“件”替代“卷”的新的档案管理办法, 做到类目清楚、组卷合理、摆放整齐、管理有序。

2.2 改善档案工作的硬件设施。

为了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 我馆专门设置了综合档案室;购置了档案柜;专门订购了档案盒替代以往的档案袋, 这样既便于保管、查找, 又整齐美观, 解决了以往易碎难查等问题。

2.3 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步伐。

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是提高档案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为此, 我馆先后增置了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现代办公设备, 安装了档案管理软件, 并将室藏文书档案目录全部录入计算机, 建立了数据库, 从而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2.4 领导重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关键。

将档案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 给予此项工作以高度的重视, 并纳入基层各部门工作的职责范围, 各部门设有专人负责, 领导还在馆务会上多次强调, 档案工作要追求高标准、高要求, 开创新局面。所有这些都为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5 增强档案意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

随着档案意识的普遍增强, 人们会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重视, 关注对档案的收集和利用, 档案作用就会得以实现。反之, 档案意识薄弱, 不了解档案的用处, 即使有档案也不知道使用, 势必影响档案作用的发挥。目前, 我馆已基本形成了年初下达计划, 年中组织检查, 年终考核评比的督导机制, 进一步加强对各部室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与指导。档案工作已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健康轨道。

2.6 提高管理水平发挥档案作用。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更新技术手段, 是促使档案管理工作上档次的首要条件和因素。做好档案工作最重要的因素是先要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者, 高度的责任心兼具现代化管理技术手段的应用, 开拓创新, 多出档案编研成果, 提高档案的查全率和查准率。由此推动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走向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 更好地、有意识地、及时为图书馆工作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3 档案工作在图书馆业务中的作用

3.1 扩大知识面, 进行综合教育, 是图书馆的又一重要职责。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各门学科出现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势, 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日益加强, 引起了许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出现, 这些新学科的出现, 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科间彼此的渗透, 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日趋密切, 各学科彼此孤立的状态逐渐被打破。这种形势深刻地影响着人才的培养。那种孤立地按学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 已不能适应未来对人材的需要, 要不断扩大知识面, 向社会各界进行综合教育。图书馆收藏的书刊中蕴藏着古今中外人类所具有的各种知识, 是知识的大宝库。图书馆的职责是将知识宝库变成知识喷泉, 把书刊中所含的各种知识开发出来, 提供给读者学习, 使读者通过阅读各种书刊, 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

3.2 未来社会不仅要求人们具备各种知识, 而且要求善于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更多的新知识、新的科学技术。

这就需要从小养成各种能力, 包括: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图书馆通过图书宣传的图书馆使用法及读书方法的指导, 可使读者培养起查找和选择书刊的能力, 使他们学会在同类书刊中进行分析、比较, 从中选择出优秀的书刊。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 有目的地查找出自己所想要的书刊, 从而养成独立地寻找知识的能力。自学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阅读书刊, 可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凭灌输式的课堂教育是不易培养起来的。而通过图书馆自由地选择、浏览、阅读书刊, 可以启发人们问题的兴趣, 促进思维意识的觉醒。

3.3 档案工作为图书馆业务统计分析工作奠定基础。

图书馆各项业务数据的统计工作, 并不是一些数字简单的累加汇总, 而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通过对一些数字的计算与以往的工作记录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工作上的优势与差距, 分析原因并加以改善和解决。从中也可以提出新观点、新思路, 引导图书馆服务工作重点的转移, 使图书馆的业务工作稳步有序地向前发展。业务统计分析工作的连续性, 是以前面的工作为条件依据, 以系统完整的记录做为工作参考, 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得出科学的理论依据, 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更好地向前发展。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技术的出现, 为业务的统计、分析、保存完整的可供参考的档案利用, 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

3.4 档案工作是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的依据。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 图书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引进和培养人才工作是目前正面临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引进和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不是盲目地去做, 而是一项有计划的工作。人才缺乏无法开展工作, 没有目的的培养人才, 又是人才资源的一种浪费, 这项工作需要有可依照的档案资料作参考。我馆建立了详实的档案资料, 配以现代化的检索工具和手段, 建立了人事档案数据库。为馆领导决策任用、选拔、培养干部及进行机构的岗位设置提供准确、详实的依据。尤其是改革的今天, 建立完善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 对我们现阶段的工作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5 档案工作是深化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保证。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 同样图书馆的业务档案是在为读者服务的各项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文件资料转化而来。业务档案如实地记载了图书馆开展各项服务过程中的思路、措施和方法, 是各项活动的历史写照。在图书馆服务的探索过程中, 认真做好图书馆的档案工作, 完整和真实地收集、整理、记录服务工作发展整个历程的所有文件资料。

摘要:档案管理工作与图书馆服务工作是一脉相连、相辅相成的, 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对图书馆各项工作来说既是基础, 又是保证。图书馆的许多工作的开展也离不开档案工作的支持, 档案完整地记录了图书馆一切工作历程, 做好档案工作有利于图书馆工作的交流、提高。文章浅析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要义及档案工作在图书馆业务中的作用。

关键词:图书馆,档案管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梦菊.档案与图书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思考[J].档案管理, 2005年05期.

[2]陈桂香.浅谈高校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J].情报探索, 2008年06期.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融合的动力 篇4

一、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融合的内在动力

在我国古代, 档案、图书、情报是同一种意思, 三者原为一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们对档案、图书、情报的需求层次发生了变化, 图书馆、档案馆、情报馆逐渐分离, 各自纵深发展。时至今日, 三者已经发展成隶属于不同系统的独立机构。三者各自为政的形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其弊端日益明显。

(一) 物质资源的浪费

图书、情报、档案分割管理、多头领导的状况, 一方面也减少了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 增加管理与协调的难度;另一方面, 信息的日常管理、设备的重复购置等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造成物质资源的浪费。

(二) 信息供给的不足

众所周知, 现代网络环境下, 文献信息种类繁多、文献数量急剧膨胀, 而购买经费相对不足, 单凭本单位自己的力量不可能拥有所有的文献, 而依靠自身有限的信息储量又很难最大程度的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 (2) 系统论里的贝塔朗菲定律认为:整体的属性和功能大于孤立部门的总和。将图、情、档部门统一管理, 通过各部分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协作, 形成三位一体化的管理形式, 达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 有利于图书、情报、档案事业的发展。

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融合的外在动力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 社会各界、各阶层需求信息的迫切性和多样性是促进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外在动力。

目前人类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 信息多、杂、乱, 而且更新速度快, 个人接受信息严重“超载”。用户迫切希望能够在这样繁杂的信息环境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 当用户获得一条信息之后, 他首先考虑的是这条信息对自己是否有用, 而不会深究它的来源究竟是档案还是图书, 抑或是情报等等。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利用, 因此在新形式下信息部门应该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 以满足用户的迫切需要。

此外, 图书馆、情报馆和档案馆虽然都是重要的信息机构, 但是档案馆主要以提供纵向的原始信息为主, 图书馆则以提供横向的再生信息为主, 侧重点有所不同, 这是由于他们各自不同的工作对象决定的。档案馆所保存的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 侧重于原始性, 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第一手资料, 以保存备查为目的。图书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主要是为了传播经验和知识, 供人阅读学习。情报则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起到传递最新科学知识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用户所需要的信息, 往往不能单纯地从档案或图书、情报中获得, 一条有用信息, 可能渗透在三者之中。用户需求信息的多样性, 则是实现管理一体化的外在动力。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可以实现三者在提供利用过程中的优势互补, 使其强强联合, 发挥三种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达到1+1+1>3的效果, 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

三、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可行性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不是空中楼阁, 而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实现图情档一体化的内在和外在条件, 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一)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内在条件

图书情报档案同属于文献, 是文献信息重要的、独立的组成部分, 具有同宗同源的历史渊源。根源的一致性是三者实现一体化的内在条件, 为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可行性保证。

管理方式相同。图书、情报、档案三者在管理要素和环节组成上几乎相同, 都要经过收集、加工和整理有关的文献, 进行开发传递, 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在信息的输入、加工、存储、输出方面, 都要经过分类、存贮、统计、保管、检索、编辑和利用等, 他们的管理方法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便于对图书情报档案部门进行统一领导、管理、监督和指导。

性质载体相同。图书、情报、档案都是人类在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中形成并记录下来的知识的载体, 具有信息属性, 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晶。它们都具有可扩展性、可替代性、可传输性和可共享性的特点。

传播手段相同。信息主要通过时间栈和空间栈两种信息栈进行传播, 图书、情报、档案作为信息家族的成员一般通过档案馆、图书馆、文献中心等时间栈实现信息的时间传递, 通过新闻、报纸、广播电视等空间栈实现远距离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使图书、情报和档案的传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更大范围、更广阔的空间内为用户提供资源共享。

利用方式相同。图书、情报、档案都是通过文献、图书、资料等为方式提供信息利用服务。宏观上都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提供文献信息保障, 微观上是根据不同的读者或者用户的需求, 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

(二)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外在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因此, 我们在观察事物, 分析问题时, 就要既看到内因, 又看到外因,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同理, 图情档一体化管理既要重视其内在因素, 又不可忽视外部因素的作用, 社会经济、政治、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是实现三者一体化的外在条件。

1. 经济发展为图情档一体化提供物质基础

经济活动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是引起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 (3) 图书、情报、档案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同样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 经济发展为图情档一体化融合提供物质基础。

以图书馆为例, 据文化部统计, “十五”以来, 全国公共图书馆机构数逐年增加。2009年, 全国公共图书馆共有2850个, 比2000年增加175个。按行政区划, 公共图书馆已基本实现全覆盖, 其中, 地市级公共图书馆覆盖率为79.3%, 县级公共图书馆覆盖率为85.1%。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 投入在图书事业的经费有所增加, 作为图书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图书馆的建设呈上升趋势。国家加大了对图书、情报、档案部门的经费投入, 为购买图情档一体化所需要的软件和硬件设备提供物质支持, 加快实现图情档一体化的速度。

2. 国家政策法规为图情档一体化提供法律保障

图书情报档案长期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业务合作机会较少。图情档一体化管理要求打破三者之间的孤立情况, 将各个馆藏中的资源整合到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中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这一重大举措势必会关系到三者的利益和标准化问题。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法律确保一体化的顺利进行。早在1987年10月, 原国家科委牵头, 成立了由原国家科委、文化部、国家教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社科院邮电部、电子工业部、国家档案局、国家标准局、国家专利局等15个部委组成的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会, 成为全国文献资源系统的最高协调机构。在标准化方面, 1985年国家标准局就发布了《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 适用于图书、档案、情报各部门。国家通过立法手段为图情档一体化提供宽松的政治环境, 加快了一体化的进程。

3. 现代信息技术为图情档一体化提供技术支撑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实现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管理人员通过这个系统对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进行收集、数据整合、存储, 为各个地区的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信息资源系统不是空中楼阁, 必须要一定的基础设施为依撑。网络平台、硬件和软件设备是构成信息资源系统的三大基础。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发明,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经过多年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趋于完善, 将现代的信息技术为图情档一体化所用游刃有余。

4. 图书情报档案专业教育为图情档一体化提供人力资源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加纳德先生曾经说过:“物的现代化是表层的, 人的现代化才是深层的。现代化要先化人, 后化物。”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图情档一体化管理离不开人的因素。目前, 图情档一体化作为一个新型的管理模式, 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 理论和技术都需要不断地完善, 真正实现图情档一体化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个摸索过程中, 急需一大批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图情档专业人才。人才的培养必须以教育为依托, 截止到2006年, 我国已开设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三十余所, 图书馆学专业30余所, 设立档案学专业硕士点的学校23所, 图书馆专业硕士点38所, 设立档案学专业博士点的院校6所, 图书馆专业10所, 情报学专业的高等教育院校数量更是在两者之上, 图书、情报、档案专业教育已形成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四个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 每年向社会输送数以万计的毕业生, 为图情档一体化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 各高校以“宽口径、厚基础”为依据, 在巩固专业核心课程的前提下, 也加大了对综合课程、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 学生的综合专业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完全可以适应图情档一体化的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钟常青.网络环境下图情档一体化的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2]王新明.对档案图书情报遗体化的再思考[J].科技与经济, 2007 (7) .

[3]黄夏基.经济因素在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当代中国当时内事业发展的经济探源之一.档案学研究[J].2007 (2) .

[4]王新明.对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再思考[J].科技与经济.2006 (7) .

谈职业学校的图书档案管理工作 篇5

1. 职业学校的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现实表现

(1) 图书档案陈旧且结构混乱。尽管当前大多数职业学校都建成一定规模的图书馆, 并且收藏的图书和档案资料也不在少数, 但是图书档案陈旧、种类杂乱、标目不清和结构混乱却普遍存在。很多图书档案由于年代久远且管理不善, 使得其完整性和完好性大打折扣。

(2) 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水平低下。职业学校的图书档案管理较多沿用以往的人工纸质存储, 而电子、音响、数字等现代储存媒介的使用很少, 在一些更为落后的中职学校的图书档案管理中甚至不曾出现和使用。这不仅加重了图书档案的管理难度和复杂度, 而且严重制约了中职学校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3) 图书档案再利用率较低。由于图书档案管理能力的欠缺和图书档案利用意识的淡薄, 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图书档案管理多采用封闭或者是半封闭的管理模式, 图书档案被作为学校发展的历史资料存放起来, 常年堆积在档案室, 很少被拿出来重新研究并加以利用。图书档案都被束之高阁, 鲜有人问津, 更不用说拿来作为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规划构建的参考资料。图书档案再利用率偏低的现象在多数中职学校普遍存在。

2. 职业学校的图书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管理制度不健全。职业学校的图书档案管理缺乏健全的可操作的管理工作制度, 是造成当前图书档案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因为缺少相关的管理制度, 即便是在校图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也会因为没有制度的约束而玩忽职守, 不思改进工作方法。管理制度不健全也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中职学校管理上的欠缺和责任意识松散等问题。

(2) 管理人员素质较差。当前职业学校图书档案管理多数被作为“福利”岗位来照顾个别教职家属或者是离退人员。这类工作人员一方面年龄比较大, 接受新事物和新工作, 管理模式的能力较低, 另一方面他们的知识水平一般较低, 而且缺乏专业系统的图书档案管理培训学习, 专业知识不足, 这都使得职业学校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下, 也使得图书档案管理问题层出不穷。

(3) 管理投入不到位。不管是由于学校的扩展, 发展重心向教学科研等领域倾斜, 还是由于中职学校连年扩招而国家专项资金补助不足之间矛盾的加剧, 都使得职业学校对其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不够。另外, 学校领导对于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 使本来应该投入到图书档案管理工作上的资金向学校重点项目上倾斜, 加剧了管理投入不足的影响。

3. 加强职业学校的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1) 提高意识, 健全管理制度。要想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图书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就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学校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图书档案管理意识, 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意识, 才会把理念和策略付诸实践, 才会推动职业学校图书档案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另外, 有了充分的图书档案管理工作意识和理念, 还要将这种思想付诸实践, 健全管理制度, 将管理中的人员配组方式、具体管理工作的各项细节以及管理奖惩制度等都要详细系统地写入图书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中, 还要成立监督小组, 使制度得以有效执行。

(2) 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并提升其素质。图书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作, 对图书档案归档、编目、保存、查阅、检查、修复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都有细致的要求。例如, 纸质图书档案在保存过程中如何防潮、防虫, 以及图书档案出现损害时如何修复, 甚至是电子图书档案数据库的维护和升级换代等, 这些都离不开专业专职的图书档案管理人员, 而且对这些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因此, 配备专业专职的图书档案管理人员, 并且通过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对于提升职业学校图书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引进先进管理设备, 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传统依靠人工进行图书档案管理, 不仅费时费力, 还不利于保存和完善, 因此转变繁琐的人工管理模式, 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成为职业学校图书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举措。引进先进的管理设备, 特别是计算机管理辅助设备, 建立图书档案信息库, 拓展网络交流平台, 让图书档案管理更加便捷轻松, 也让利用查阅图书档案变得不再费时费力。

图书档案的虫害防治 篇6

一、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进程

档案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载体, 通过档案人们能了解到历史的真相, 同时能够从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档案的主要特征是原始性、可追溯性以及社会性等;图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工具, 通过图书人类可以将新的发现进行记录和传承, 其主要特征是系统性和全面性。由此来看, 图书和档案有着一些共同性, 主要都是记录并传承有用的信息资料的载体, 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二者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的。上个世纪70年代, 我国才开始意识到图书和档案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性, 到20世纪末, 虽然有了许多理论性的成果, 但是可操作性不高。在新世纪到来之后,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图书、档案管理实现一体化的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并且有许多著名的研究著作相继问世, 给国内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研究依据, 这些都推动了图书、档案管理在我国的迅速发展。

二、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

(一) 根源具有相似性。

图书和档案均属于信息资源, 能够向人们传递知识和信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速发展, 人们对于知识的获取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相应的人们在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时要求更加简便、快捷。为此, 图书、档案的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更高。

(二) 管理模式的相似性。

目前在很多大型院校内, 虽然图书管理和学校的档案管理均有着不同的管理体系, 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均是由编目、检索等系统组成, 工作的流程都是加工———整理———传递———整理这个过程。因此, 保证了实现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

(三)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不断地发展, 其应用领域也更加的广泛。在档案管理中通过网络技术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到传递, 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也早已面临淘汰, 而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信息处理和传输的模式, 在数据库的建立和向用户提供相关服务都是通过应用网络技术而实现的, 这就为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提供了管理的平台。因此, 提高了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

三、实现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 提高对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重视程度。

真正的高职院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不仅是简单的管理形式的统一, 而是要很好地利用高职院校占有的信息资源和软、硬件基础条件, 然后建立一个具有组织和协调能力的机构, 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图书、档案管理之间的联系, 并协调管理同一网络环境下统一的检索和查询体系。因此, 主要高职院校的领导要认识到高职院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对高职院校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构架建设的重视程度, 以加快建立好高职院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体系。

(二) 整合高职院校信息资源。

在新型的高职院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 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高职院校图书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计算机软件的研究和开发, 在图书和档案管理方面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导航系统。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 信息资源在传递和交流的过程中早已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完全消除, 真正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 只有将高职院校信息资源系统进行有机统一, 才能促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加方便, 服务质量能更有效地提升。

(三) 加强高职院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在高职院校一体化管理体系构建完成之后, 需要有专业的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人员开展管理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 用户的需求将会不断地提升, 为了不断提升学生和老师等对高职院校图书、档案利用服务的要求, 在高职院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人员的选择上, 应该首选具备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 如, 精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专业的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人员。在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还要注意学科、课程的设置, 教学方式的拓展等。高职院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部门应该大力培养全能型的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人才, 以为做好高职院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提供人力保证。

综上所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职院校在实现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时一定要整合所有的资源, 同时随着学生等用户对高职院校信息资源获取上有更多的要求, 高职院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部门一方面要从体系的完善做起, 另一方面要加强和政府、社会图书馆等的合作, 扩大信息资源的容量。对于高职院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要采用全新的理念予以解决, 促使高职院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更加简便高效。

参考文献

[1] .刘旭光.刘蔚.浅谈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J].档案学通讯, 2010.18

试析档案与图书条形码技术的应用 篇7

条形码是进行档案管理与实现图书管理的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而档案馆与图书馆是档案学、图书馆学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学科的主体, 由于同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 在管理上有许多共性, 常常被档案学与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学者们当作比较研究的对象。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阐述和比较档案与图书条形码在档案与图书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与推广。

1 档案条型码应用情况

1.1 来源数据库分布

从文献的来源数据库分布看, 有关档案条型码的69篇文献分别来自6个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色期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共计67篇。其他来源2篇。

1.2 学科分布

从文献的学科分布看, 有关档案条型码的69篇文献分别涉及档案及博物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高等教育、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投资、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财政与税收、职业教育、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保险、农业经济、石油天然气工业、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13个学科。其中, 档案及博物馆38篇, 占44.71%。总篇次为85篇, 超出实有69篇文献16篇次, 文献的学科重叠率高达23.19%。

1.3 研究层次分布

从文献的研究层次分布看, 有关档案条型码的69篇文献分别分布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学科。其中社科35篇, 自科22篇, 其他12篇, 研究偏重社会科学方向。从研究的具体层面上看, 理论性的社科基础研究和自科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30篇, 实践性的行业指导和行业技术指导、政策研究16篇, 技术类的工程技术和专业实用技术12篇, 其他11篇。研究偏重于理论性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2 图书条形码应用情况

2.1 来源数据库分布

从文献的来源数据库分布看, 有关图书条形码的99篇文献来自4个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色期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主要集中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2.2 学科分布

从文献的学科分布看, 有关图书条形码的99篇文献分布在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出版、自动化技术、交通运输经济5个学科。其中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60篇, 占60.61%。没有学科重叠。

2.3 研究层次分布

从文献的研究层次分布看, 有关图书条形码的99篇文献分布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学科。其中社会科学58篇, 占58.59%;自然科学27篇, 占27.27%;高等教育1篇, 占1.01%。研究偏重社会科学。

3 档案与图书条形码应用比较分析

3.1 来源数据库分布比较

从文献的来源数据库分布看, 有关档案条型码的69篇文献分别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色期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6个数据库, 共计67篇。其他来源2篇。

其中,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58篇, 占86.57%;特色期刊3篇, 占4.48%;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篇, 占1.49%;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篇, 占2.99%;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篇, 占1.49%;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2篇, 占2.99%;其他来源2篇, 占2.99%。涉及除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外的全部主要中文文献数据库, 来源多样, 覆盖面广。

有关图书条形码的99篇文献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色期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4个数据库, 主要集中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具体情况是: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92篇, 占92.93%;特色期刊2篇, 占2.02%;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篇, 占2.02%;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3篇, 占3.03%。

3.2 学科分布比较

从文献的学科分布看, 有关档案条型码的69篇文献分别涉及档案及博物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高等教育、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投资、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财政与税收、职业教育、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保险、农业经济、石油天然气工业、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13个学科。其中, 有关档案及博物馆的38篇, 占44.71%。

有关图书条形码的99篇文献分布在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出版、自动化技术、交通运输经济5个学科。其中, 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60篇, 占60.61%;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27篇, 占17.27%;出版7篇, 占7.07%;自动化技术4篇, 占4.04%;交通运输经济1篇, 占1.01%。没有学科重叠。

相比之下, 档案学的学科分布较图书馆学的学科分布要广, 涉及的学科数较图书馆学多8个, 学科相溶性较图书馆界要高, 图书馆界没有学科重叠现象, 而档案界高达23.19%。图书馆界在本学科的文献占比 (60.61%) 要高于档案界 (44.71%) , 其研究的集中度要高一些。在相同的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方面, 档案界 (35.29%) 则高于图书馆界 (17.27%) 。

3.3研究层次分布比较

从文献的研究层次分布看, 有关档案条型码的69篇文献分别分布在社科和自科两大学科。其中社科35篇, 占50.72%;自科22篇, 占31.88%;其他12篇, 占17.39%。研究偏重社会科学方向。从研究的具体层面上看, 理论性的社科基础研究和自科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30篇, 实践性的行业指导和行业技术指导、政策研究16篇, 技术类的工程技术和专业实用技术12篇, 其他11篇, 研究偏重于理论性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有关图书条形码的99篇文献分布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学科。其中社会科学58篇, 占58.59%;自然科学27篇, 占27.27%;高等教育1篇, 占1.01%, 研究偏重社会科学。

相比之下, 虽然两个学科的研究均偏重于社会科学, 但图书馆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占比还是要高于档案学近10个百分点。在自然科学方向两个学科基本相当, 两个学科均偏重于理论性的基础性研究。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全程模式下一篇:特高压直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