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和档案馆(精选12篇)
图书馆和档案馆 篇1
图书馆和档案馆虽然同属于一个一级学科门类, 但是在职业主体的职业伦理方面却存在这很大的区别。但是在职业主体和职业伦理的规范、原则等方面, 二者由于职业活动的不同, 其发展现状和方向也有所不同。对职业主体现状和职业伦理的正确认识的认识不仅有利于档案馆和图书馆对自身建设和定位的准确认识, 也有利于为两者制定发展策略提供依据。[1]
一、职业主体现状
档案馆职业主体的职业活动包括主体、客体、技能和条件构成等要素, 因此, 以下本文将从档案馆馆从业人员职业主体、客体、发展趋势以及条件构成几个方面入手, 对档案馆和图书馆职业主体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 在职业主体方面。档案馆的职业主体包含了档案馆中各级各类专职人员。目前, 我国综合档案馆专职人员在整体上呈现专门的档案馆人员数量逐年递增, 部分部门人员起伏较大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当前网络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我国档案管理专业化人才的缺失造成的。我国的图书馆职业主体主要包括正式员工和临时员工两类, 正式员工分为助理馆员、馆员、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等级别, 他们占有国家编制, 工资由国家负责支付。临时员工在图书馆内则以非事业编制人员的形式存在, 因此, 是由图书馆支付工资。档案馆的职业主体中, 总从业人员中, 有17.87%的从业人员受过大专以上档案专业教育。在以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中, 有12.61%的职业人员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而在图书馆职业主体中, 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据的比例为31.1%。在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上, 我国的一级公共图书馆中, 大专以上人员比例达到70%以上, 二级图书馆达到60%以上, 三级图书馆达到50%以上。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 图书馆职业主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档案馆职业主体高。[2]
第二, 在职对业客体的利用方式和原则上。职业客体是档案职业活动中职业主体的相对物。由于档案馆的行政隶属关系, 基本上是作为党政机关的辅助机构存在, 因而缺少开放力和亲和力。
第三, 在职业技能要求和发展趋势方面。档案馆职业主体的职业技能必然是以档案这一职业密切相关的, 具体来讲, 涉及到的主要包括对档案的收集、保存、整理、检索、保管编目和提供利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编和开发技能。档案职业主体目前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只要求从业人员掌握一般的技能, 称为基础层, 对从业人员要求较低。第二层要求从业人员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且该技能需经过教育和工作时间的长期锻炼, 该层称为主体层。第三层称为辅助层, 该层从业人员具有辅助性和服务性的特点。目前, 我国档案馆职业主体表现为从业人员缺乏核心技能, 岗位技能要求过低, 尤其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 档案馆从业人员所掌握的技能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在发展趋势上, 档案馆职业主体目前普遍表现为对设备、方法、技能等的明显以来, 在技术化趋势上也越来越表现为对管理的过程、方法、细节及其相应设备的关注和重视。随着我国数字化进程的加快, 对图书馆员的技能要求较之前也更为广泛深入。该背景下, 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资源、管理、存取等知识, 也要求聪颖人员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此外, 从业人员还应掌握正确的工作态度、技能和价值观以适应新环境的个人能力, 具体而言包括快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分析和评估能力等技能。在发展趋势上, 以书目或者自动化为中心的技术, 图书馆已经经历, 目前, 正处于以资源数字和集成为中心的技术上, 图书馆未来的技术发展上主要集中在服务的体系结构、网络服务和技术、个性化知识服务技术等方面发展。
第四, 在职业条件方面。近年来, 由于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档案馆职业主体的工作环境得以改善, 具体表现在活动经费的增加、新档案馆的建立以及档案管理体制的完善。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由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其职业条件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具体表现为公共图书馆数量增加、经费投入加大、从业人员增多以及图书馆网络环境的改善。
二、职业伦理
图书馆与档案馆职业主体在职业伦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职业伦理的规范建设、基本原则和伦理教育三个方面[7]。
首先, 在职业伦理的规范建设方面, 档案馆的职业规范中, 影响最深远的是在1996年的国际档案大会上确定的《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该准则中包含了十条内容, 但是由于该准则的制定是依据欧美国家的经验制定且缺少国际属性, 因而仅被少数国家采用。[3]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准则规范, 与档案馆的职业规范相比, 图书馆具有更加明确、系统的职业伦理规范。图书馆的职业伦理规范起源于美国的《图书馆员伦理守则》, 我国目前遵循的是2002年制定的《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行为准则 (试行) 》, 该准则对我国具有较强的职业伦理责任意识会让认同感, 其制定针对全国的信息从业人员和图书馆员。其次, 在职业伦理的基本原则方面。档案馆职业主体由于职业活动和职业性质的特殊, 在职业伦理方面主要遵从两个原则。第一, 维护档案原始记录性原则。原始记录性是档案与其他事物加以区别的根本特征, 也是档案的本质属性, 档案主体的工作内容也是围绕档案这一主题展开的。因而, 维护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既应当是档案馆职业主体在工作中的内在要求, 也是档案馆职业主体职业伦理的基本原则。对此, 档案馆职业主体在工作中, 既要在思想上有维护档案原始面貌的意识, 又需要在具体的工作中维护档案的完整性。第二, 扩充档案利用原则。档案的第一价值是服务于机关, 之后就应是往服务社会广大用户的第二价值的转变。对此, 档案馆职业主体在工作中应自觉履行扩充档案利用范围的职责, 以便档案充分发挥其的价值。图书馆的职业主体, 职业活动主要围绕图书馆岗位的活动展开, 其伦理的基本原则与档案馆不同, 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 “以读者为本”服务原则。该原则是图书馆职业伦理的核心价值观念。“以人为本”在图书馆职业主体的服务中只要表现为以读者为本, 为读者服务, 这种服务至上的理念是图书馆职业精神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4], 对此图书馆职业主体应建立服务读者的心理需求, 使服务于读者走向常态化、规范化。第二, 尊重知识产权原则。图书馆在管理中既涉及到对读者的免费开放, 又涉及对书籍所有权的保护。对此, 图书馆职业主体在工作中, 应在充分遵循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 最大程度上开发图书馆书籍的潜在价值。
最后, 在职业伦理教育方面。首先, 档案馆由于文件内容的丢失和篡改、档案文件的不正当存取、档案中公民隐私保护不当等“伦理失范”现象的存在。因此, 其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主要围绕这一现象开展。目前, 档案馆职业主体伦理教育在教育手段上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果, 主要表现为档案馆职业人员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培训的加强或短期开展。但是受档案换职业伦理规范的缺乏以及档案管理法规的影响。目前, 档案馆职业主体在伦理教育方面, 尚未形成权威的指导文件。与档案馆相比, 图书馆领域由于《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 (试行) 》这一权威范本的存在, 其职业主体在职业伦理教育体系方面相对成熟。在教育目标方面, 图书馆开展职业伦理教育, 是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认同程度和专业意识, 以增强图书馆职业主体分析处理伦理问题的能力。在教育内容方面, 主要围绕图书馆的职业意识、价值观、规范和品质等内容展开。在教育手段上, 图书馆职业伦理教育在提出举办多种形式职业培训的基础上, 也注重职业主体开展自我教育自律机制的形成。
三、结语
根据以上内容不难看出, 尽管我国图书馆的档案馆职业主体在人员教育程度和发展趋势、职业伦理建设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但是在技术化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对此, 相关部门可在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基础上, 从当前图书馆和档案馆职业主体中所存在的问题出发, 加以改善, 以便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建立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王芳芳.图书馆与档案馆职业主体比较分析[J].中国档案, 2015 (08) :66-67.
[2]王娟娟.我国图书馆职业与档案职业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刊, 2010 (05) :15-18.
[3]张赋.综合档案馆与公共图书馆馆藏的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 2011.
[4]何瑜.图书馆员和档案馆员职业行为选择道德分析[J].档案管理, 2013 (03) :82-83.
图书馆和档案馆 篇2
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是图书馆信息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献资源,也是图书馆系统的宝贵财富。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经费档案、财产档案、人事档案、读者档案、文献采购档案、情报交流档案、重点学科及课题跟踪档案等。高校图书馆档案是对图书馆工作在各个历史时期全面、系统、真实的记录,具有很强的信息利用价值和信息传播功能,对图书馆的良性运作及未来发展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图书馆档案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图书馆档案的特殊性,保障了教师、学生借阅图书的层次、数量、内容等资料的真实可靠,可以为图书馆领导采购书籍文献信息资料及学校领导对今后学生教育方向、教师的教学、科研定位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因此,做好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一、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档案管理制度相对滞后
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没有建立一套适合本馆的档案管理制度,没有制定档案管理的统一标准,缺乏统一管理,很多文件材料没有进行整理归档,只是杂乱地放在一起,管理混乱,对许多案卷没有进行分类、标引,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给查找利用带来困难;办公室对
图书馆的日常管理档案还比较重视,但对各业务部门提交的业务档案没有统一的要求,提交的业务档案有采用打印的,但纸张不统一;有直接手写的,用什么纸张就不用说了。如此的档案资料装订起来很是麻烦,即使装订,也不美观;更不用说电子档案了。
(二)案管理工作不到位
图书馆档案是图书馆发展变化的历史见证,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保存价值。但在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专职档案员负责图书馆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大都是办公室人员兼职,而没有安排专人去负责。众所周知,档案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日积月累而成的。没有专人管理会使多数应归档的文件散落于不同的经办人手中,最终会导致档案材料的不完整、不系统,这样图书馆的档案工作永远都做不好。二是无专用档案室,档案没有集中统一管理。现时的档案材料大多放于纸盒或文件盒中,缺乏保护措施。材料长期堆放,导致文献不断膨胀,这都不利于文献资料的开发利用。
(三)档案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趋势。图书馆是高校的窗口部门,是高校的学术研究中心,图书馆的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已成为领导决策、业务工作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充分利用好方方面面收集到的档案资料,将对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但由于档案意识的薄弱,许多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大都采用了重藏轻用的管理模式,对图书馆档案资料的利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少利用现存的档案资料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图书馆档案资源的浪费。
(四)档案结构不合理
从档案门类看,许多图书馆的文书档案比重较大,以业务档案为主的特色档案需要丰富; 从档案载体看,纸质档案比重较大,其它载体档案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小。这样的馆藏结构和内容显然不能适应图书馆业务发展和信息社会化的需求。
二、改进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要解决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的优势和潜能,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使档案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的科学轨道,使档案工作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一)增强档案意识,健全管理制度。
图书馆全体人员特别是领导同志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图书馆档案工作,深刻认识到图书馆档案同图书馆其他文献信息资料一样也是一种宝贵的信息资源,对图书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的同时,要根据《档案法》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文件规定,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业务中的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鉴定、档案
保管、档案检索、档案编研、档案统计、档案利用的八个环节制定出档案保管方面的相关规定,这是搞好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
(二)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文件不断增加,档案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档案开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存在着信息流通不畅、纸张堆叠、查询烦琐、文件归档工作量大等突出问题,形成了档案信息处理的广度和深度与学校教育管理决策的需求差距较大的现象,其信息处理的时间性、灵活性和准确性无法满足具体工作的需要,信息共享程度低,已经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因此,档案部门对利用率高的档案信息实行数字化处理势在必行。数字化档案建立后,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检索,其速度和准确性都会大大提高,通过网络终端,用户可以立刻直接查寻到所需的保存在计算机中的数字化的文件内容,不必像过去那样从一卷卷的文件中翻找。同时,档案部门还可以利用网络,在局域网上公布非保密信息,如规章制度、科技成果等,有效增加档案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主动服务的目的。
(三)做好档案信息编研工作。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对其档案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筛选、分析、研究,编制出具有典型性、规律性,具有使用价值的各类档案信息。如根据某项专题或某项实际需求,编制文献汇编、资料文集、专题调研、大事记、简介等。
高职院校图书馆也可将本馆历年的重要活动加以记录分析整理,编制出图书馆年鉴、图书馆馆史等重要资料。还可根据图书馆的馆藏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创新等有关档案存储信息,编制出《图
书馆使用手册》、《高职院校图书馆入馆指南》等对读者进行宣传教育或作为文献检索课教学使用教材。另外,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图书馆研究职能的不断强化,高职院校图书馆也可将本馆的科研、学术活动情况,编制成图书馆科研工作实录、图书馆专业论文汇编、科研成果文集等,在馆内外宣传、介绍、交流,提升图书馆档案资源的传播效果及影响力。
(四)提高管理人员素养和服务理念要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冲击,以及许多新型载体的档案和全新的管理手段的出现,给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档案管理人员首先要适应新形势,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善于提出新办法、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勇于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和管理模式,在档案业务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其次,档案人员不仅要熟悉档案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步骤,而且还应掌握各门类档案、各种载体档案的管理方法,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档案工作人才,自如应对高职院校改革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育人、科研和服务工作提供针对性的档案服务。
总之,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工作是一项基础性、服务性工作,也是高职教育工作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今天,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与地位。作为图书馆档案工作者必须迎接新挑战,适应档案信息化的新型管理模式,努力学习新技术,积极探索数字化档案建设的方式,推
图书馆和档案馆 篇3
在意大利艺术家的学术地位和市场价格,是由批评家来评定的。评论家严格以学术为标准,不会把没有艺术创造力的艺术家抬到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市场地位,有创造力的艺术家绝不会像梵高那样被埋没。艺术家的艺术品格是一出道就注定的,而且品格的高低几乎终身不变,决不会出现雅俗互变的情形。艺术评论专业界限明晰,不受官本位和商业因素的影响。意大利当代艺术受艺术一体化的影响,有序充满活力。
罗马四年展创办于1924年,最初由罗马省牵头,是四位艺术家领衔创造的。罗马四年展创建后,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断过一次之外,共举办了16届。罗马四年展档案图书馆是罗马四年展基金会下属的专业机构,是意大利20世纪到21世纪艺术文献收藏中心,完整而全面地保存了包括非正式出版物在内的当代艺术家的所有文献资料。关于艺术家的所有一切都是收藏的对象。
收藏体现的是一种观念,管理体现的是一种技术,服务体现的是一种态度。罗马四年展档案图书馆的收藏重点放在当下,60后至80后艺术家是该馆收藏的重点对象,有两百多个跟踪的目标,档案袋里是关于艺术家的一手资料,分文本和电子档两类。该馆对档案服务于社会极端重视,免费向全世界所有的研究者和读者开放。他们的服务态度热情,这是在国内所体会不到的。
图书馆和档案馆 篇4
古代宗庙是现代图书馆、档案馆的雏形, 图书和档案在古代是属于一个集合体[1]67。随着社会的发展, 图书逐渐从档案中分化出来, 承担不同的社会功能, 施行不同的管理制度。但是, 随着计算、通信、网络技术和大规模的信息使用系统的迅速发展, 两馆合一成为档案学、图书学发展中的一个新问题, 已经引起许多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关注, 如美国总统图书档案馆、加拿大图书档案馆和吉布提国家图书档案馆提供了两馆合建的成功范例[1]67。目前, 我国高校图书馆和档案馆都是各自独立, 分别建设、分散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在实践中越来越显现出许多弊端, 如不利于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费用较昂贵、运行成本偏高。因此, 探讨图书馆和档案馆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实践路径等问题是档案、图书管理人员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通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管理实践, 总结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建议, 与同行相互商榷, 希望能对档案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两馆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1.两馆一体化建设的具体内容。所谓图书、档案一体化, 并不是简单地取消二者原有的独立性, 而应当是图书、档案如何实现更为紧密的联系、交互, 在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 呈现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更高程度的整体性、统一性、协调性、功能性。
档案馆与图书馆一体化建设是指办公地点、行政管理模式、物质资源实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统一后的机构名称可以称为图书档案馆或图书档案管理中心。该馆的职能继承了改革前的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各自功能, 又能发挥二者统一后的新功能, 如信息交互功能、信息相互佐证功能等。
2.两馆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1) 两馆一体化建设, 可以明显节约建设总成本。档案馆和图书馆分别设馆, 其建设成本较高是不言而喻的。以某高校为例, 在图书馆建设中投资8560万元, 在档案馆建设中投资1450万元, 分别建成图书大楼和档案管理处, 购买了各自的办公设备。我走访了该项目的设计、施工单位, 据设计、施工单位反映, 如果按照原有图书馆、档案馆建设规模和功能, 统一建设一个图书档案中心需要建设经费9000万元, 因此可节约1000万元左右。 (2) 两馆一体化建设, 可以减少档案馆和图书馆运行、管理总费用。由于两馆分别独立管理, 增加了重复管理、运行费用。以某高校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为例, 两馆分别设有自己的管理人员, 即图书馆设有正、副图书馆馆长各一名, 各职能部门正、副科级干部各一名;而档案馆设有正、副档案馆馆长各一名, 各职能部门正、副科级干部各一名。如果实行两馆一体化管理, 可以减少正、副馆长两名人员, 相似职能可以合并, 管理人员可以减少20%, 这样人员总工资就可以减少, 从而降低运营成本。除此之外, 日常的管理费用也可以有所降低。为了调查管理费用节约的程度, 组织了财务、图书、档案三方面工作人员进行两种模式下的管理费用比较, 比较结果是:原来两馆的年管理费用分别为2690万元和534万元, 而一体化后的管理费用总计为2945.7万元, 每年可节约管理费279.4万元。 (3) 两馆一体化建设, 可以施行一馆式服务, 提高服务效率。两馆一体化建设以后, 可以有效地推行一馆式管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实现物质资源共享[2]67。尽管档案本身具有机密性特点, 但数字信息化是档案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 图书馆在数字信息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档案馆可以借鉴成功经验, 其数字化历程就会大大缩短时间, 同时还能节约许多购置软、硬件成本, 少走许多弯路。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 也离不开档案馆的支持, 如果二者统一, 图书馆收藏的某些珍贵原创读本可以采用档案管理模式, 由档案管理人员为其提供专业管理, 解除了图书管理中的某些困惑。在日常管理中, 馆内人员可以相互供鉴, 相互学习业务知识, 互通有无, 是培养复合型现代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对于使用者而言, 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查阅有关信息, 方便了使用者, 提高了效率。
二、两馆一体化建设可选择的路径
两馆一体化建设涉及各方的利益和问题,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经过周密调查研究、方案讨论、具体实施和有效管理等众多环节。
1.明确图书馆和档案馆行政同一归属问题, 是两馆一体化建设的组织保障。解决图书馆、档案馆行政归属问题, 是重组的前提[3]142。以某高校为例, 图书馆是一个独立的处级单位, 由一位副校长直接领导;而档案馆属于校组织部门领导, 因而造成行政归属不同, 在重组统一建设之前, 必须解决二者的行政归属问题, 建议取消原行政领导关系, 由校领导直接负责两馆合并建设工作, 只有解决这一问题, 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后续工作。
2.发挥图书馆和档案馆的高效社会服务职能, 是两馆一体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社会服务功能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 强化社会服务职能是两馆一体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一体化建设能否实现, 一要看是否存在这方面的社会需求, 二要看两馆一体化建设以后, 能否实现高效运行。数字化、信息化是当今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志, 是获取档案资料信息的有效途径[4]99, 实现两馆一体化建设以后, 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
两馆一体化建设以后, 各自功能都可以得到强化而非弱化。重新组合也是一种创新, 原来两馆各自独立, 缺乏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合并建设以后, 在服务功能上更加完备, 相互取长补短。如原有档案馆缺少图书馆信息量大而全的优势, 而图书馆缺少档案馆保存资料凭证价值功能, 结合以后, 二者互通有无, 相互佐证, 共同发展。
3.执行有效的协调、组织、管理模式, 保障两馆统一建设, 平稳过渡,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两馆之间必然存在各自独立性和不同的馆情, 实现两馆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问题与矛盾, 如何有效地协调、组织至关重要。一要做好利益协调。来自两馆工作人员在一体化过程中, 存在利益冲突, 作为负责人应该秉公办事、顾全大局;二要对两馆原有设备资源合理处置及有效利用, 充分发挥重组优势, 发挥物质资源的最大效用, 不能只顾局部利益而丧失了整体利益;三要实行有效的管理模式, 积极促进图书档案馆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4.加强图书、档案的教育与培训, 培养高层次的适应一体化需要的人才队伍。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我国高等院校设置的图书、档案各院、系、专业, 正在实行更紧密的横向联系和渗透, 一体化的倾向也日渐显现。为了有效实施图书、档案一体化工程, 必须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的适合一体化建设的专门人才。培养既通晓图书、档案业务工作, 又能推进一体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开展一体化学术研究活动, 组织出国考察和研修, 培养高层次的协调管理人员和学科带头人, 有计划地安排在职人员攻读相应的学位等。
参考文献
[1]丁建琴.浅析图书馆与档案馆合并模式[J].兰台世界, 2011 (12) .
[2]李晓辉.高校实现图书档案资源共享的途径[J].兰台世界, 2011 (12) .
[3]关晓春.浅谈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13) .
图书馆和档案馆 篇5
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管理除要求符合有关电气设备安装规程外,还须注意以下问题:
(1)重要的图书馆、档案馆的电气线路应全部采用铜芯线,外加金属套管保护,
(2)书库、档案库内,禁止设置配电盘,人离库时,必须切断电源,
(3)书库、档案库内不准用碘钨灯照明,也不宜用日光灯。采用一般白炽灯泡时,应尽量不用吊灯,最好采用吸顶灯,灯座位置应在走道的上方,灯泡与图书、资料、档案等可燃物应保持50cm的距离。
(4)书库、档案库内不准使用电炉、电视机、交流收音机、电熨斗、电烙铁、电钟、电烘箱等设备。不准用可燃物做灯罩,不准随便乱拉电线,严禁超负荷用电。
(5)图书馆、档案馆的阅览室、办公室采用日光灯照明时,必须选择优质产品,严防镇流器过热起火;在安装时切忌把灯架直接固定在可燃构件上;人离开时须切断电源。
图书馆和档案馆 篇6
1 数字化为图书馆、档案馆信息服务功能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撑
“对图书、档案、情报实施一体化管理”的理念在我国已经倡导多年,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其总体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全国很少有真正实现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的成功案例。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
一是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档案馆隶属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行政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造成了彼此之间既难以形成高质量的沟通、协调、合作关系,也缺乏主动实施信息资源融合服务的激励驱动。而且,传统模式下的图书、档案管理机构均以纸质馆藏为主,不便于低成本的复制、传播和分享,出于对馆藏安全、自身利益等的考量,其主事者通常会对外部合作采取消极态度。
二是缺乏胜任档案、图书一体化管理、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档案管理、图书管理以及知识服务、信息服务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承担,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推行的是“专业化培养”的指导思想,档案学、图书馆学被分设为两个专业,其毕业生的知识体系往往专而不博,造成几乎所有的图书馆、档案馆都严重缺乏既擅长图书管理又精通档案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受编制、经费等的限制,大多数公共图书馆、档案馆也不可能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源,同时又不易实现人才的跨行业跨单位借调借用或者共享。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必然影响档案、图书一体化管理、服务的水准,影响信息服务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三是缺乏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服务的标准与规范。我国档案、图书管理机构各自为政发展了很多年,不仅在事业经费、人力资源、馆藏结构、管理理念、服务理念、服务模式等方面差异显著,其执行的文献管理、文献检索、文献传播方式以及服务流程也不一致,直接导致了彼此之间的资源共享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技术基础,形成了馆藏资源难以融合的壁垒。加之对这项工作缺乏宏观管理,缺乏高规格的制度安排和顶层指导,也造成了图书、档案管理机构在开展合作时的无章可依、无规可循、无所适从。
上述发展瓶颈,在传统模式下很难在短期内彻底消解。随着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手段在我国图书、档案管理部门的广泛运用,显著提升了其信息管理、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使其能够便捷地整合原本分散储存的知识资源、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共建、资源共享、分布式收藏、远程存取等手段,实现信息、信息人员、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标准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匹配与磨合,两者之间的信息服务合作正在实现从实体结盟向虚拟融合的跨越,以资源集成和知识、信息共享为主要特征的门户系统不仅深刻改变着信息服务的提供和接受方式,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促进两者将“资源共享,融合服务”“两个专业,同一前景”等视为共同的使命和愿景。
2 制约我国图书馆、档案馆信息服务数字化融合的主要原因
2.1 缺乏高规格的战略规划。面向社会公众的知识服务、信息服务具有公共产品属性,需要政府及公共组织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进。从欧美先发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政府以及图书馆、档案馆行业组织在其间扮演了重要推动者的角色,均制定有高规格的战略规划,甚至通过立法来加以强调,比如,英国不仅在战略规划中强调了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愿景,还于2000年4月成立了全英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联合会(MLA),负责推进、协调相关工作。美国于1996年成立了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学会(IMLS),借助国家的专门政策、专项资金推动彼此间的深度合作和数字化融合,并于2003年修订了《博物馆图书馆服务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通过相关机构的合作来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2004年,加拿大出台《图书馆档案馆法令》,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也正式合并。反观我国,对这项工作一直缺乏高规格战略规划,缺乏跨领域跨部门的协调、指导机制,导致相关部门在数字化建设进程中各自为战,这样不仅容易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和低效,也易造成元数据标准等的不一致、信息关联程度差等问题。
2.2 体制阻力和法律风险。由于我国的图书、档案管理机构长期分属于不同的条块,在数字化融合过程中经常会遭遇或显或潜的体制阻力。同时,多种法律风险也制约着这项工作的推进,比如,图书馆藏基本属于对公众完全开放的领域,档案馆藏却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制,对其进行开发、开放必须依法进行,稍有不当就有可能导致法律问题;再比如,对图书、档案等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知识产权问题,而我国在档案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立法还不够细化和严密,都有可能为图书、档案信息服务数字化带来意料之外的风险。
2.3 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对图书、档案进行数字化建设、融合性服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这些都是成本。只有收益和成本处于均衡、协调状态,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然而,这种带有基础性、公益性的信息服务,虽然外部价值较大,但是财务回报能力薄弱,很难达到收支平衡,长此以往势必打击档案、图书管理机构参与数字化服务融合的积极性。而且,不同层级的图书馆、档案馆馆藏基础、经费来源、软硬件条件的不一,导致了各个成员馆的能力不同,在一体化过程中的投入也不相同,有时很难达成有效的合作,在决策权和利益分配上也存在分歧,严重时有可能导致合作的停滞或破裂。
此外,诸如缺乏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服务的标准与规范,复合型人才匮乏等问题也都制约着两者之间的数字化融合服务。
3 推动图书馆、档案馆信息服务数字化融合的对策
3.1 建构高规格的推进机制。档案馆、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的数字化融合,不仅需要资金、技术、人才支持,更需要推进机制,推进策略必须与支撑其运行的管理机制综合起来考虑,从多个维度寻求能够平衡各方需求的合理方案,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的图书馆、档案馆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体系,其数字化服务融合尤其需要来自高层面的外部推动,因而我国对此应有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笔者建议,可由中国档案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领衔,相关机构积极参与,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体制特色、法制环境以及公众知识、信息服务需求的特点,尽快制定两者数字化融合的发展规划,明确公益性信息机构资源整合服务的发展愿景和路线图,建立高效的、跨领域跨部门的协调、指导、推进机制,借助高规格的引领、推进机制化解图书馆、档案馆之间由于条块分割而难以合作建设网络门户平台等困境,通过多种手段推进彼此的沟通交流、资源共享,尽快实现图书馆、档案馆与知识信息用户之间无障碍、无壁垒的信息流通。
3.2 围绕数字化融合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从先发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技术的标准化是档案馆、图书馆实现信息服务数字化融合的重要基础,是衡量数字化融合程度的关键指标。在我国,技术标准化程度是制约图书馆、档案馆信息服务功能数字化融合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的图书馆、档案馆在文献分类标准、著录技术使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亟须开发符合我国实际的、满足图书与档案融合服务的统一的元数据标准。中国档案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等机构要积极作为,尽快出台融合图书、档案管理各自特点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技术、管理与服务规范,并根据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传递的特点,把握数字化融合服务的需要,引导有关机构加强对数字资源存储技术、纸质载体信息数字化技术、元数据著录技术、分布式异构数据跨库检索等的技术攻关,研发用户感受更良好的信息资源集成整合、个性化定制、自动分类导航等技术。
3.3 建设一站式“图书+档案”文化资源服务平台。以当下的技术手段而言,建设这样的数字平台并不困难,但是考虑到国内尚无先例,我们不妨先以“国家数字文化网”为平台依托,通过开发专题性的数据库、增加链接等模式,探索建设涵盖图书馆、档案馆乃至博物馆、美术馆等馆藏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平台的可行性、必要性。国家数字文化网是文化部、财政部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主站,主要由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负责运营管理,其愿景是打造覆盖全国的文化信息资源传输平台,实现优秀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共享。笔者认为,整合开发图书馆、档案馆的优秀文化资源自然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同时,考虑到全国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隶属于文化系统,如果能够争取到档案系统的认同,由该网站先行试水“一站式”的“图书+档案”文化资源服务,一是可节约经济、时间等成本,二是可以减少体制阻力,三是示范性强。还有,不少高校图书馆、档案馆都拥有丰富的馆藏,且同属一个上级部门管理,因此,也应当激励有条件的高校尝试建设图书、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的门户网站,增强知识服务的整体性、方便性。
3.4 追求可持续发展。共享资源可以降低所有合作伙伴的成本,但考虑到我国图书馆、档案馆行政隶属关系、组织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彼此间馆藏资源、人力资源、事业经费等的不均衡,馆际合作在发展中容易面临不可持续的风险。笔者认为,图书馆、档案馆信息服务数字化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合作理念的可持续性、收益能力的可持续性。所谓合作理念的可持续性,就是参与合作的各级各类图书馆、档案馆都要自觉树立共建、共享、共赢等理念,统筹兼顾参与各方的利益诉求,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精诚协作、共创价值、共同成长。所谓收益能力的可持续性,则应当通过适当尝试公益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双轨运行,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在确保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公益性的前提下,增强其市场化生存、发展能力。
3.5 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复合型人才。员工素质决定服务品质,员工能力关乎公益性信息服务数字化融合的进程。作为社会主要学习资源、知识资源的管理者,各级各类图书馆、档案馆都应自觉将自己打造为学习型组织,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培训和再教育,创造条件使更多的员工尽快掌握档案学、图书馆学专业技能,了解信息技术、文化传播等相关学科知识,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档案、图书信息服务数字化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图书馆和档案馆 篇7
所谓图书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根据图书馆自身建设和发展要求,开发和管理图书馆各项信息资源,为图书馆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服务的过程。这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读者对图书信息资源的需求。图书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是其相较于传统的图书馆档案管理模式来说的,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图书馆档案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方式存在着信息流通量不高、处理不及时、查询繁琐、档案信息易丢失、文件归档工作量大等弊端,导致档案信息不能及时被搜集、整理和归档。其档案信息处理和检索的及时性、灵活性和准确性也无法满足庞大的读者需求。而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能高效处理和检索档案信息,其速度和准确性都会大大提高,通过网络终端,读者可直接快速查找到所需要的数字化文件内容,不必像过去那样从一卷卷的文件中翻找。
二是传统的图书档案管理模式中,一方面需要很大的室内面积来储存档案,同时还需要对应的借书室、阅览室以及采编室等办公场所,这在很多单位和学校中很难完全满足;另一方面对于庞大的图书档案信息,需要专业的图书管理人员对图书档案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归档、查询和维护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要求较高,一般单位很难配备这么充足的专业管理人员。而图书馆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只需要一个很小的空间甚至几台电脑加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就可以实现储存功能,不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还可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是传统的各个图书馆档案管理单位之间都是相互分开的,一般都是半封闭型和馆藏型的,如果想要实现信息共享非常困难。而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一方面可以让图书档案信息实现由半封闭型、馆藏型向开放型、开发利用型转变,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同时也为科学研究和知识普及等提供智能化服务。另一方面,对每一位读者来说,在信息化系统平台上获得的信息会更加广泛,信息量会更大,可缩短二次文献信息的编著时间,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的时效性,更能体现出档案信息化系统的人性化和个性化特点。
四是在图书馆档案管理信息化普遍发展的今天,很多图书馆采取将传统服务延伸拓展到现代网络上,极大地提升图书馆的现代科技含量和服务功能。能够大大缩短档案形成和利用周期,避免归档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不及时、不齐全等现象。在一些部门和管理层中,决策是否正确,管理措施是否得当,都要依靠完整的、准确的信息来保障,图书馆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避免了人工查找和判断的错误,可用准确完整的档案信息支持决策和管理。
2 图书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步骤
2.1 建立健全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网络和设施
强大的图书馆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需要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网络和设施来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障,从硬件到软件,从内部到外部。从硬件方面来说,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大量的设备进行支撑,例如电脑、服务器、扫描仪、打印机等。从软件方面来说,选择适合自身办公特点的图书档案管理软件和管理平台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其体系结构、系统功能、适用网络结构、后台数据库、与办公自动化系统数据接口、以及档案管理模块等要符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例如,利用各种搜索引擎从网络上查询并获得各种信息;利用各种导航系统为读者快速获取信息提供服务等。单位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经费列入年度财务预算,对档案保管数量的增加和档案载体形态、技术手段的变化要有一个特定的预算等因素,增加经费投入。
2.2 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和体系
不同的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共同点,各图书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都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工作内容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和体系。可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的大量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信息应用系统、资源管理、安全系统和人员培养等诸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
2.3 提高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一是要求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要有档案管理方面专业的知识,主要包括对档案信息真实性的辨别能力,对档案信息重要性的评估能力,对档案信息的整理加工能力等。二是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网络信息处理能力,才能保证各种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结 语
目前,图书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动力,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图书馆管理人员首先应认识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然后再根据工作特点和发展方向采取合适的建设平台和方式,把握好关键步骤,才能更好地做好图书档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何晓威.对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09(6).
图书馆和档案馆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四大难题,四大策略
1 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管理的工作现状
1.1 档 案意识淡薄 , 档案素质太差 。
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意识淡薄跟踪服务脱节, 档案素质太差, 这是摆在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面前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据调查, 湖南高职院校领导很不重视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 未把档案管理纳入图书馆基础工作之中。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没有专职档案员和专业档案室, 图书馆档案凌乱不堪、残缺不全、散落各处, 档案管理无法保持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高职院校领导必须转变观念, 认识到档案工作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综合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资源信息点。高职院校领导必须充分认到档案工作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多得、非常宝贵、作用独特的信息资源, 必须加大力度把档案信息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老师和学生都必须牢记10月8日这个关于中央档案馆开馆的隆重日子。10月8日中央档案馆开馆这一天正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逝世这一天。爱新觉罗·胤禛这位清朝皇帝的档案必须进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档案系统。记住爱新觉罗·胤禛的出生日期12月13日相当于记住南京大屠杀12月13日。《环球时报》在12月13日版面会自动变成黑色版面。这是高职老师和学生必须掌握的政治常识。1959年10月8日中央档案馆举行隆重的开馆典礼。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 “中共五老”林伯渠、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 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中央党校校长杨献珍前来祝贺。来宾参观了中央档案馆举办的小型党史陈列展, 中央首长在一号楼前接见全馆工作人员并合影留念。开馆之前, 董老、朱德、习仲勋、邓颖超分别题诗、题词祝贺。工作人员把周总理的题字“中央档案馆”制成牌匾挂在中央档案馆的大门上面。我个人认为, 湖南水电职院图书馆一楼墙壁上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九个汉字必须让高职学生醒脑醒心。
1.2 档案制度混乱 , 档案职责不明
调查发现, 80%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没有制定完善的图书馆档案管理制度, 图书馆档案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很多应该归档保存的, 却未做收集;很多部门收集的档案不知该呈交给谁保管。没有系统、科学的图书馆档案分类体系, 不同类型档案交错混杂;档案借阅、入藏等制度无法有效落实。各部门相关工作人员档案管理职责分工不明, 相互推诿现象时有出现。
1.3 档 案资源闲置 , 档案文献浪费
湖南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常采用封闭或半封闭管理模式, 除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外, 其他人一般很难利用到档案资源, 导致大量档案资源被闲置, 导致大量档案文献被浪费。单一的纸质档案文件和落后的档案管理模式, 严重阻碍了图书馆档案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1.4 档案设备老化 , 档案检索落后
湖南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设备老化, 档案检索落后是不争的事实。湖南高职院校的档案检索手段目前还停留在手工检索系统。如何让手工检索向机械检索过渡, 两种检索手段相辅相成, 应当成为档案检索手段势在必行的更新趋势。
2 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管理的四大难题
2.1 教师论文档案管理混乱 , 学生论文档案管理混乱
教师论文档案管理是教师评聘职称的学术成果证明材料, 不能遗失。学生论文档案管理是学生毕业选择工作的学术成果证明材料, 不能遗失。
2.2 优秀报纸档案管理混乱 , 优秀期刊档案管理混乱
湖南水电职院的优秀报纸和优秀期刊需要有经验有文化懂操作懂党性的档案管理员进行整理。湖南水电职院要求装订成册存为档案的五份权威报纸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南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水利报》。这五份报纸装订成档案时, 缺一张不可。《人民日报》如果缺失一张, 必须去传达室部门或者邮局想法索回。其他优秀报纸, 譬如《文汇报》、《文萃报》、《参考消息》、《环球时报》、《中国剪报》、《南方周末》、《体坛周报》、《 法制日报》、《长沙晚报》、《 人民长江报》、《中国体育报》要求按照年月日逐张整理好。 湖南水电职院要求装订成册的优秀期刊太多, 期刊的下架整理和上架排序, 都必须严格按照期刊装订制度归档。
2.3 湖湘文化档案管理混乱 , 梅山文化档案管理混乱
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湖湘文化档案和梅山文化档案工作根本没有得到相关领导的重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校园浓厚的湖湘文化氛围, 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的档案管理混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管理部门不仅要收集、规划好湖湘文化档案资料, 更重要的是做好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档案的应用开发型研究工作,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整理挖掘, 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 2015年是毛泽东诞辰122周年。2015年是杨开慧诞辰114周年。2015年是陈毅诞辰114周年。2015年是贺龙诞辰119周年。2015年是南京大屠杀78周年。2015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是二战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Little boy”在日本广岛爆炸70周年。2015年是二战第二颗原子弹“胖子Fat boy”在日本长崎爆炸70周年。这些文化档案必须引起高职院校图书馆领导的高度重视。屈原的《离骚》、《九歌》和《湘夫人》诗歌艺术档案, 贾谊的故居文物档案, 马王堆辛追女尸的历史文物档案, 王夫之的船山书院档案, 都可以引入湖南水电职院图书馆的档案系统。在湖南水电职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报刊阅览室工作的五年时间里, 我搜集了魏源、谭嗣同、曾国藩、左宗棠、黄兴、蔡锷、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罗荣桓、贺龙、雷锋等这些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的档案素材, 并且把这些档案整理得井井有条。
有必要给湖南高职院校师生提醒的是, 在近代出现的三次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中, 湖南出现了三次人才群起局面。一是以魏源、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时期, 在全国出现了“无湖南人不成衙门、无湖南人不成军队”的局面;二是以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为代表的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时期, “以守旧闻天下”的湖南成了最有生气的省份;三是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贺龙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湖南籍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杰出人才灿若群星。湖湘精神可用四首名篇淋漓尽致的概括:一是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 , 吾将上下而求索”。二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三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四是岳麓书院的诗文门联“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2.4 中国战争档案管理混乱 , 世界战争档案管理混乱
2015年元月1日上海陈毅广场发生踩踏事件 , 这一新闻事件的政治因素应当引导全国高职院校的师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上海踩踏事件恰巧发生在2015年第一天? 为什么上海踩踏事件恰巧发生在陈毅广场? 为什么上海踩踏事件中有人叫嚷“退回去”? 陈毅在孟良崮战役中与粟裕怎么配合打仗的? 陈毅在孟良崮战役中写过一首什么诗? 陈毅是怎么评价张灵甫的? 蒋介石与张灵甫的关系如何? 毛泽东与陈毅的关系如何? 毛泽东是怎么评价孟良崮战役的? 掌握这些军事情报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军情解码档案意识。由此可见, 中国战争档案和世界战争档案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势在必行, 不能再推迟研究。
3 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管理的四大策略
3.1 建立教师论文档案 , 建立学生论文档案
教师论文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建立尚未引起高职院校图书馆领导的重视。建立高职院校教师论文档案数据库,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需要一支懂档案管理的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建立高职院校教师论文档案数据库, 需要给论文档案进行大致分类, 一是专业研究论文, 二是党政研究论文, 三是图书管理论文, 四是学生管理论文。建立高职院校教师论文数据库, 需要高职院校领导的重视, 需要学院财政拨款, 需要档案管理经费。建立高职院校教师论文数据库, 需要进行档案管理专业培训, 需要提高档案管理员的专业素质和情报意识。
3.2 建立优秀报纸档案 , 建立优秀期刊档案
湖南水电职院图书馆的优秀报纸有哪些? 《文汇报》的创刊日期是哪一天? 全国高职院校的院级领导、正副教授和在校学生对此事漠不关心。有必要敲响一记警钟的是这则报道, 《文汇报》2015年1月1日第1版, 《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践踏事故》, 致35人死亡42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 上海市连夜成立工作组, 韩正杨雄标全力做好伤员抢救和善后处置等工作。有必要敲响一记警钟的是这则报道, 《文汇报》2015年1月8日第1版, 《竭尽全力维护整座城市安全》, 韩正:外滩拥挤践踏整个教训十分惨痛, 我们深感痛心内疚, 将依法依规严肃问责。上海踩踏事件的惨痛教训必须让全国高职院校的教授和学生牢牢记住:十大元帅中唯一属龙的上海市市长陈毅的生日是1月6日这一天, 《文汇报》的创刊日期是1938年1月25日这一天, 《文汇报》的创刊地点是上海这座城市。
3.3 建立湖湘文化档案 , 建立梅山文化档案
湖南高职院校的湖湘文化档案和梅山文化档案几乎是一片空白, 必须从零开始着手建立。湖湘文化名人档案, 如何搜集, 如何整理, 是一大难题。
湖湘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哪四个方面? 什么叫梅山文化? 湖南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基本是一头雾水。“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这十六个汉字代表湖南湘文化的精髓, 理应铭刻在每一位湖南高职院校师生的骨髓深处。“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 这十六个汉字代表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 理应雕刻进每一位湖南高职院校师生的灵魂深处。似巫似道、尚武崇文、杂猱渔猎、杂猱农耕的古老文化形态的“梅山文化”, 也应当引起高职院校师生的关注。梅山文化的中心发源地带———湘中, 尤其是新化、安化、冷水江、隆回一带。1988年5月在武汉举行的“中国长江文化研究会”上, 来自湖南冷水江市的童丛和新化县的周少尧二位学者首次提出了湘中地方自古以来存在的一种神秘古朴的民间原始文明文化形态, 称之为“梅山文化”, 这个概念当即得到大会的认可, 此后逐步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2006年第四届“梅山文化研讨会”在梅山文化的原生地湖南娄底市新化县召开, 将梅山文化的研究推进到更高的实质性的成熟研究阶段。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明独具特色的文化奇葩。湖湘文化代表人物档案有哪些? 笔者认为, 主张“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技可进乎道”的魏源档案, 首当其冲必须知道。因为魏源的生日4月23日这一天正是世界读书日4月23日这一天, 2015年是湖南邵阳隆回的思想家魏源诞辰221周年。全国所有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在魏源诞辰221周年举办过哪些有意义的档案管理活动? 这理应是全国所有的高职院校领导应当考虑的一道难题。
湖湘文化名人和梅山文化名人, 我经过搜集整理, 排列了几组很有特色的人物代表档案。这些名人的出生日期和逝世日期, 恰巧就发生在同一天。
(1) 周恩来, 宋美龄, 并为3月5日组。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和宋美龄的中国式旗袍, 可以合成一个课题进行研究。
(2) 谭嗣同 , 本拉登 , 并为3月10日组。谭嗣同写的《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 , 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 , 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首诗和本拉登制造的美国“911爆炸袭击案”, 可以合成一个课题进行研究。
(3) 毛泽东,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 并为9月9日组。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1828年9月9日, 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的地位。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一词, 跟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合成一个课题进行研究, 能更深入理解中国文学和苏联文学的不同特色。
(4) 鲁迅,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并为9月25日组。鲁迅的《三味书屋》、《友邦惊诧论》、《孔乙己》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名的地位。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的“文字狱”跟鲁迅的《孔乙己》可以合成一个课题进行研究。
(5) 蒋介石, 黄兴, 并为10月31日组。蒋介石的原配毛福梅是怎么被日本飞机炸死的? 蒋介石的正妻宋美龄为什么没能生下一儿半女? 蒋介石与陈洁如和姚冶诚这两位女人的奇情怪恋? 黄兴安葬于长沙哪里? 蒋介石的黄埔军校与黄克强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可以合成一个课题研究。
3.4 建立中国战争档案 , 建立世界战争档案
湖南高职院校图书馆缺少中国战争和世界战争的军事档案, 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普遍缺少军事常识。中国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 包括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这三大战役的发生时间、指挥官、双方军力比较、双方伤亡情况需要弄懂。世界战争档案, 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档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一些重要的经典战役, 需要牢记。波兰闪击战、法兰西会战、偷袭珍珠港、不列颠空战、莫斯科保卫战、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瓜岛争夺战、基辅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 这些战役的发生时间、指挥官、双方军力比较、双方伤亡情况需要弄懂。百家讲坛主讲马骏博士所讲述的二战风云人物: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朱可夫、希特勒、墨索里尼、裕仁天皇、蒋介石、毛泽东、麦克阿瑟、戴高乐、巴顿、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隆美尔, 这些都可以引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档案系统。罗斯福, 双腿残疾的美国总统为什么发表“炉边讲话”? 希特勒, 血统混乱的德国元首为什么临终“开枪自杀”? 隆美尔, 忠心耿耿的沙漠之狐为什么被希特勒列定为刺杀嫌疑犯服下氰化钾? 艾森豪威尔, 仅仅一个作战参谋, 为什么能临危受命指挥几百万的盟军“诺曼底登陆”? 石凉主持的BTV档案《中国人的原子弹梦》、《罗斯福的原子弹梦》、《希特勒被击碎的原子弹梦》, 这些原始档案值得保存。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员, 很有必要懂得整理这些原始的音像资料、电子文档、DVD碟。
总之, 建立一系列与学院档案管理相配套的档案整理归档、档案查阅、档案利用开发等管理制度, 建立档案工作人员培训制度, 建立档案管理的日常督导制度, 建立档案管理的年度考核制度, 建立一个资源充足、材料完备的教师论文数据库, 建立一支生机勃勃的图书档案管理科研队伍, 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梅龙.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及建议[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5 (10) :2.
图书馆和档案馆 篇9
1.“以人为本”和“普遍均等”服务理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宣告“:公共图书馆应当随时随地都可以让人到馆,它的大门应当向社会上的一切成员自由地平等地开放,而不管他们的种族、肤色、国籍、年龄、性别、宗教、语言、地位和教育程度。”这是体现图书馆“以人为本”理念和“普遍均等”精神的权威论述。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这一全国性标准也在条条款款、字里行间都点点滴滴地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普遍均等”的服务理念。
2.竞争服务理念和协作服务理念。(1)竞争服务理念:随着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信息咨询机构、书店及其他相关服务组织机构的普及和快速发展,图书馆的生存环境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竞争。其中,尤其是各种网络媒体、信息咨询机构的蓬勃兴起,对图书馆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图书馆自身激起了很强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它利用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打破封闭保守的服务状态,化被动为主动,加强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丰富服务方式,优化服务环境,始终把服务作为第一生存机能,把为社会提供信息或知识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2)协作服务理念:1图书馆间协作: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各省市陆续建立了馆际互借网,加强了我国图书馆间网络信息服务的协作。此外,中国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也开始了实质性的合作。2与其他公共服务组织的协作:公共服务组织是与图书馆亲缘关系最紧密的部门,也是图书馆外部合作的主要对象。当前图书馆的公共服务部门合作对象涉及政府、教育部门、民政部门、民间组织、学校、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体育馆、档案馆、纪念馆、群艺馆、文化馆(站)、大众传媒机构等。3与营利性服务组织的协作:目前,与诸如咨询中心、信息中介所、私营企业、信息公司等营利性的信息服务机构相比,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技术、方式等方面处于弱势。针对这一现状,图书馆通过与这些信息服务机构的相互协作来弥补不足。
3.个性化服务理念和主动服务理念。(1)个性化服务理念:个性化服务是指图书馆按照读者提出的明确要求,利用检索系统从海量信息库中筛选出符合其需要的信息;或者通过对读者兴趣、职业和行为习惯等特征的全面分析而主动地向读者定制推送其可能需要的信息。它是图书馆以读者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和个性化特征为基础,以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宗旨的一种服务理念。(2)主动服务理念:在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数字化信息社会,图书馆的主动服务已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个性化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图书馆依据读者的特定信息需求或记录分析读者的个性化特征,通过邮件、留言、频道、预留网页等多种途径,把特定的信息推送给特定的群体或个人。通过个性化的主动服务,图书馆致力于主动创造读者,变潜在读者为现实读者,变偶尔读者为经常读者,以扩大读者群,提高利用率。
二、档案馆服务理念
1.传统档案馆服务理念。封建社会时期,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巩固统治阶级地位,档案被视为帝王之书,被视为维护封建特权的武器,档案的利用被作为王公贵族的特权。这一时期档案工作的服务对象仅限于统治者,带有很强的阶级性和特权性,档案工作始终奉行向上的“资政”服务理念,而这一理念甚至影响至今。在近代社会,随着国家性质的改变,档案工作的服务内容、形式和理念也有所改变。档案作为“帝王之书”的陈腐观念被抛弃,档案所有权由皇家所有变为国家所有,档案由维护封建统治的武器转变为政府管理的工具和学术研究的资源。从整体上来说,近代社会的档案工作虽然在服务内容和形式上较封建社会时期得到了丰富和拓展,但这一时期的服务理念在本质上却仍没有脱离“资政”这一思想。
1980年3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档案局下发了《关于开放历史档案的几点意见》。随后,中央书记处第二十一次会议作出了有关利用档案问题的决定。1980年5—6月,国家档案局召开了全国省以上档案馆工作会议,会后印发了《全国省以上档案馆工作会议纪要》,正式作出了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1986年2月,国家档案局颁布《档案馆开放档案暂行办法》,将档案开放定位为各级各类国家档案馆的基本任务之一,并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除未解密或需要控制使用的部分外),均应分期分批地向社会开放。1987年9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档案法》,使档案开放原则在法律上得到了确认。1990年11月19日,国家档案局又颁布了《档案法实施办法》,进一步对档案的开放原则作了具体的规定。从上述档案开放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后,我国档案服务工作尝试并致力于逐步向开放性、公共性转变。然而,从这一时期的档案馆的实践工作来看,档案馆仍以“为党政机关服务”作为档案馆服务工作的主要方向“,机关衙门”作风和“机要重地”意识强烈;仍没有摆脱“重保管、轻利用”的工作传统,把自身定位为被动的服务者,缺乏贴近民生、面向社会公众开展主动档案信息服务的理念。
2.档案馆服务理念的转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国各级档案馆为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档案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前国家档案局局长毛福民在全国档案馆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各级国家档案馆把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作为档案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档案馆工作的重大跨越,更是档案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1]
“个性化服务”理念的内涵:档案馆要根据利用者提出的明确要求来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或是通过认真分析档案用户个人特征和使用信息的习惯,来发现其潜在需求,并主动地向他们提供可能需要的档案信息服务[2]。“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理念的内涵:档案馆的一切工作都面向社会,面向社会公众。无论是档案的收集和提供服务,还是馆内的各项业务的开展都必须以全社会的需要为目标[3]。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民生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为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档案局于2007年12月印发了《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各省市档案管理部门也根据本地区档案工作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档案服务民生工作的有序进行。“档案服务民生”的服务理念也随之产生,它要求档案馆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开展工作,服务于民;对百姓关注程度高、利用频率高、社会效益好的档案要重点开发;选择百姓习惯的方式进行主动服务;对百姓关注的新热点,档案部门应积极研究,整合资源,使档案工作的成果体现在改善民生、为百姓造福上[4]。
三、图书馆服务理念对档案馆的启示
1.树立全面竞争意识,引入竞争机制。在竞争无处不在的市场经济中,作为为社会各方面服务的公共文化事业机构之一,档案馆也要有竞争意识,通过市场竞争所具有的积极性与活力来强化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方式、调动档案馆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最终提高档案馆的服务效益,赢得社会大众的认可。档案馆服务工作的质量决定了档案馆的利用率,而其服务质量的提高,关键又在于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和服务态度。人是具有能动性的,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消极懈怠的一面。为了尽量克制档案馆工作人员懈怠的一面,激励其积极向上的那一面,档案馆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奖罚机制。这个奖罚机制可以用来考核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果和效率,理清各自的工作责任,务必做到赏罚分明。具体的做法,档案馆可以将其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细化成量化的指标,明确工作人员具体的工作要求、工作时间以及奖罚的标准和措施。在这样的奖罚机制的推动下,档案馆工作人员可以发挥出其最大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主动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保证良好的工作效果和效率。
2.树立全面合作意识。(1)建立战略联盟,合作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信息、资金、人员、技术、成果推广等方面都需要通过加强与相关部门、专家的合作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和研发力量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获得双赢或多赢。档案馆需与包括各档案馆和其他社会部门、专家在内的相关部门建立战略联盟,开展合作,以彼此信任和实现共同利益的双赢为前提,共同研究开发、风险共担,汇集各方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具体来说,档案馆可以与相关单位、部门、个人合作对某个专题项目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也可以和多家信息资源拥有单位、个人合作,建立战略联盟,通过多层面的信息采集,形成综合信息资源库[5];还可以向社会相关单位招标,共同开发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成果进行宣传、出版、推广等。(2)档案馆与媒介组织的合作。我国档案馆传播档案信息所运用的媒介主要包括档案图书、档案报刊、档案网站等本系统内的媒介。据笔者调查,通过图书市场对外发行的档案图书并不多,受众能够通过档案图书获取的档案信息十分有限;档案报刊的受众则主要局限于档案行业内部;档案网站虽然在传播档案信息上具有方便快捷等诸多优势,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宣传,常常湮没在各种类型的网站中,不易被搜索到。因而目前来说,档案信息利用的受众面其实是较为狭窄的,需要通过与媒介组织合作来拓宽其受众面。档案部门与媒介组织合作,可以开发音画俱佳的档案文化产品如档案电视纪录片,或者运用媒介组织的设备、渠道等将档案信息传播出去,将其受众直接转化为自身的受众,真正实现档案信息的大众传播[6]。再者,档案馆还需要通过媒介组织向大众宣传档案馆的服务理念、服务流程和服务成果,让大众充分了解档案馆服务工作的内容及现状,树立档案馆亲民的公共形象。
摘要:档案馆与图书馆同属公共文化设施和信息服务行业,在服务理念上有许多共同点和不同之处。本文首先分别对两者的服务理念进行梳理、阐述,然后对两者服务理念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从中找到图书馆服务理念对档案馆的几点启示。
图书馆和档案馆 篇10
一、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的相同点
1. 服务模式相同。
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都是一种基于用户信息活动的数字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系统, 其服务模式都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针对不同需求的用户群体提供智能的、主动的、个性化的终极信息服务, 支持信息用户灵活、自助、自主地处理信息、提炼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最终达到用户满意的效果, 进而增进用户利益, 超越用户期望。
2. 工作原理相同。
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都是应用计算机、通讯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档案和图书信息进行数字化, 或采集数字化的档案、图书信息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通过网络传播, 实现信息共享, 形成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 以求加强资源共享, 扩大资源总量, 形成规模效益, 最大限度利用档案、图书信息资源。
3. 建设目标具有相似性。
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目标都是在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 以便将分散于不同载体、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相互连接, 充分发挥数字信息资源辐射面广、传播速度快、资源广泛共享等特点, 向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实现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
4. 应用技术具有相关性。
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在许多关键技术上是可以通用的, 如大量并发查询、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海量数据存储、图像分类、网络安全、智能检索、人工语言向自然语言转换、视频点播、虚拟现实技术等。可见, 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许多技术研究成果是可以相互借鉴参照的。
二、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差距
1. 数字档案馆发展现状。
我国的数字档案馆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发展缓慢。2003年8月21日, 国内第一个数字档案馆在青岛启用。其后, 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开始实施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其他地区的档案馆也纷纷提出了建设数字档案馆的目标。但事实上大部分档案馆仍处于档案馆的业务自动化管理建设阶段以及本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阶段, 还没有实现档案馆馆际间的数字化建设和网络平台中的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我国数字档案馆发展缓慢, 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 也有管理和服务理念等方面的原因。2011年,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加快数字档案馆及电子文件 (档案) 备份中心建设, 完成国家数字档案馆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对电子档案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提出建立和完善数字档案信息发布利用系统, 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接收、重要数字信息采集等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 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 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
2. 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
在我国正式提出数字图书馆概念并导致后来大规模研发工作的是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 数字图书馆成为该会议的一个讨论专题。1997年7月, “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由文化部向国家计委立项, 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6家公共图书馆参与, 该项目的实施是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的标志, 其后, 各种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陆续展开。2011年, 文化部、财政部共同推出“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搭建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 建设优秀中华文化集中展示平台、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和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和推动发展的功能, 最终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惠及全民。
三、数字图书馆建设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启示
1. 以服务用户为中心, 改善服务工作。
以服务用户为中心, 编制多层次、多类型利于查找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档案目录检索工具;对于开放的档案, 尽量取消查阅利用的身份认证, 使任何人不管有无需求, 都可以随时查阅利用;加大开放档案的力度, 正确认识处理开放与保密的关系, 及时审查调整直至解除期满档案的密级, 开放一切应开放的档案。
2. 丰富数字档案信息, 改善档案信息结构。
加大丰富档案馆藏的力度, 把触角伸到反映社会整体层面, 把利用率较高的公证、婚姻、学历、奖惩等内容的档案, 反映社会变迁的城区改造、城市风貌、社会风情的档案, 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人物的档案接收进馆, 并进行数字化处理, 拉近档案与社会、档案与公众的距离。
3. 改变档案信息利用的“弱势”地位。
建成数字档案馆, 改变以政务档案为主要馆藏的局面, 实现档案信息共享, 改变牢固的档案保密传统, 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 我们需要思考档案在信息中处于什么位置, 如何给数字档案馆定位, 如何给数字档案馆的工作定位。能够得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就能够转变档案信息利用的“弱势”地位, 通过数字档案馆的平台使档案信息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蔡娜.袁田.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比较研究及启示.档案学通讯, 2010.2
图书馆和档案馆 篇11
关键词:档案馆;图书馆;统计;统计数据;比较
1 相关概念、指标界定及数据来源
(1)文中的档案馆仅指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不包括国家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业档案馆、文化事业单位档案馆、科技文化事业单位档案馆。
(2)文中的图书馆仅指公共图书馆。不包括少儿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企业图书馆、文化事业单位图书馆、科技文化事业单位图书馆。
(3)相关比较项目以国家统计局网站上涉及档案馆与图书馆的已有对应性可比统计指标项为准,档案馆统计指标名称为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图书馆统计指标名称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平方米)×(全国统计总人口/10000)/10000。
(4)相关比较项目的数据以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为准,数据采集时间为2014年9月15日。没有直接对应指标项※的数据,通过已有指标数据计算得出。其他来源均在表1中标出,并说明出处及计算方式。
(5)为了方便计算与比较,全部数据均按统计单位取整。
2 总量比较
(1)2004年~2012年, 2004年基期差为248万平方米,基期差亦为最小年度差;2012年最大年度为412万平方米。平均年度差为354万平方米。档案馆建筑面积低于图书馆建筑面积总量,其建筑面积处于图书馆建筑面积的54.59%~60.29%区间,平均为56.97%。
(2)2004年~2012年,档案馆建筑面积与图书馆建筑面积总体均呈增加趋势,且增幅相近。比较期内,档案馆建筑面积增幅为59.74%,图书馆建筑面积增幅为62.24%。图书馆建筑面积增幅仅高于档案馆建筑面积增幅2.5%。
(3)2004年~2012年,档案馆建筑面积年度最大增幅为10.31%,最小增幅为1.7%,增幅级差为8.61%,平均增幅为6.07%;图书馆建筑面积年度最大增幅为8.32%,最小增幅为5.19%,增幅级差为3.13%,平均增幅为6.24%。比较期内,图书馆建筑面积年度平均增幅仅高于档案馆建筑面积年度平均增幅0.14%。档案馆建筑面积年增幅波动大于图书馆建筑面积年增幅波动,图书馆建筑面积增速要稳定于档案馆建筑面积的增速。
(4)依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的判断:档案馆建筑面积低于图书馆建筑面积,总体上均呈增加趋势,增幅相近。2004年~2012年,档案馆建筑面积低于图书馆建筑面积总量。档案馆建筑面积与图书馆建筑面积总体均呈增加趋势,且增幅相近。档案馆建筑面积年增幅波动大于图书馆建筑面积年增幅波动,图书馆建筑面积增速要稳定于档案馆建筑面积的增速。这一判断与2008年刘秀花、吴雁平在《1991年~2005年档案馆与图书馆若干总量指标比较研究》一文中关于馆舍面积总体印象的描述[1]相比,有两点变化。一是两馆基期建筑面积相当变为相差近一倍;二是档案馆建筑面积增幅小于图书馆建筑面积增幅,转变为增幅相近。因此,我们认为2004年以来,档案馆与图书馆在建筑面积总量比上虽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在发展趋势上同样已经发生了可喜的转变。由于档案馆与图书馆在馆舍建设上都要依靠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投入,档案馆建筑面积的增幅与图书馆建筑面积的增幅接近,除了各地政府的投入外,还得益于国家2009年启动的中西部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的实施。
3 发展速度比较
3.1 环比发展速度比较。对照表2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面积指标项上,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环比发展速度均为上升态势,上升幅度不大。
档案馆的最高环比发展速度为110.31%(较上年增加10.31%),最低环比发展速度为101.7%(较上年增加1. 7%),平均环比发展速度为105.4%;图书馆的最高环比发展速度为108.32%(较上年增加8.32%),最低环比发展速度为105.19%(较上年增加5.19%),平均环比发展速度为105.55%;
半数年份中,档案馆的环比发展速度低于图书馆的环比发展速度,另外半数年份中,档案馆的环比发展速度高于图书馆的环比发展速度,特别是2009年启动的国家中西部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实施后的连续3年均高于图书馆。两种情况下的两馆环比发展速度差距均不大。两馆最高环比发展速度差为4.16%,最低环比发展速度差为-3.99%,平均环比发展速度差为0.15%。
从趋势上看,图书馆的环比发展速度较为平稳,档案馆则为小幅波动后上涨的趋势。整体上看图书馆的环比发展速度略高于档案馆,但差距收窄。
3.2 定基发展速度比较。对照表3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面积指标项上,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各年度定基发展速度均高于基期(2004年)发展速度。档案馆与图书馆相比,图书馆各年度定基发展速度始终高于档案馆。
整体上看,比较期内档案馆和图书馆定基发展速度的差值始终不大。在档案馆与图书馆均有发展速度加快的趋势下,档案馆建筑面积的定基发展速度愈来愈接近图书馆建筑面积的定基发展速度。两馆最小定基发展速度差为-3.99%,最大的定基发展速度差为-13.11%,平均定基发展速度差为-7.45%。两馆建筑面积定基发展速度差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3.3 平均发展速度比较。对照表4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面积指标项上,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几何平均发展速度均为上升,上升幅度均在5%左右,档案馆的速度几何平均仅低于图书馆0.18%。在五个指标项中值超最小。
4 结语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可得出建筑面积总量上档案馆低于图书馆,两馆总体均呈增加趋势,且增幅相近。发展速度上,整体上图书馆略高于档案馆;环比速度均为上升态势,幅度不大;定基速度均高于基期,图书馆一直高于档案馆,但差值始终不大,并有逐渐缩小趋势;平均速度均为上升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刘秀花,吴雁平. 1991年~2005年档案馆与图书馆若干总量指标比较研究[J]. 档案管理,2008(2):52.
图书馆和档案馆 篇12
从文献的发表年度分布看,有关档案馆条型码的4篇文献,分别发表在2006年、2008年、2010年和2012年。从时间上看,有关档案馆条型码的研究开始于2006年,至今不到10年。4篇文献分散于7年间,年均0.57篇。
有关图书馆条形码的110篇文献最早发表于是1986年,到2013年已有28年,其中有文献发表的年份23个。年均发表文献3.91篇。最多时年发表9篇,最少时1篇。中位数4.5篇。众数为6篇(5个年份)。
相比之下档案界有关档案馆条型码的研究晚于图书馆20年,年均量不到图书馆文献的1/6。按有文献发表的年度计,档案界研究的时间是4年,图书馆研究这一问题已经有23年。可以说档案界有关档案馆条型码的研究还处于一个零散的,时断时续,非持续性的初始阶段,而图书馆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且持续。
二、作者分布比较
从文献的作者分布看,有关档案馆条型码的4篇文献共涉及到7位作者,平均每个发表文献0.57篇。其中独著2篇,占50%;合著2篇,合著率50%。从作者工作属性看,6人来自档案行政管理机关,1个人来自高校。
有关图书馆条形码的110篇文献共涉及到作者135人,人均发表文献0.82篇。其中发表2篇以上文献的作者11人,占全部作者的6.15%;发表文献27篇,占全部文献的24.55%。110篇文献中合著28篇,合著率为25.45%。个人合作率高。在全部作者中,来自高校的作者占到的绝大多数。这与高校图书馆条件好于社会图书馆有直接关系。
相比之下,档案界的人均发表文献数低于图书馆界0.25篇。档案界没有发表两篇文章以上的作者,而图书馆界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核心作者群。虽然高合作率是这类文献的共同特点,然而档案界的文献数量不多,合作率却高出图书馆界近一倍,更是少有的现象。与图书馆界关注这一问题的研究者多来自高校图书馆不同,档案界关注这一问题的研究者多来自档案行政管理机关。这也许与局馆合一的档案管理体制有关系。
三、机构分布比较
从文献的机构分布看,有关档案馆条型码的4篇文献共涉及到3个单位,机构平均发表文献1.33篇。从作者所属机构的 性质看 , 档案行政 管理机关2个 ,占66.67%,高校1个,占33.33%。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对此问题的关注度要高于其他单位。
有关图书馆条形码的110篇文献共涉及到机构90个。机构平均发表文献为0.82篇。发表2篇以上文献的机构13个,占全部机构的14.44%;共发表文献30篇,占全部文献的27.27%。在全部文献中,两个以上单位合著的有5篇,占4.55%。其中3个单位合著的1篇,2个单位合著的4篇。单位合作程度低于个人合作程度。在90个单位中,高校图书馆70个,占77.78%;社会图书馆6个,占6.67%;高校信息技术专业7个,占7.78%;其他单位7个,占7.78%。图书馆是研究这一问题的主体(76个),占到了84.44%。高校所占比例更高,达到了 (77个),占85.56%。
相比之下,档案界机构平均发表文献量高于图书馆界,研究机构集中度高。但没有形成核心研究机构,而图书馆界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核心研究机构。两个学科另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档案界关注这一问题的机构以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为多,而图书馆则以各类图书馆为多。
四、文献来源分布比较
从文献的来源分布看,有关档案馆条型码的4篇文献共来自4种期刊。其中档案学期刊3种,发表文献占75%;这其中又有档案学核心期刊1种,发表文献占25%。其他期刊1种,发表文献占25%。档案学期刊是关注档案馆条型码问题的主要媒体。
有关图书馆条形码的110篇文献共涉及到媒体67种。刊均1.64篇。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刊物22种,占32.84%;发表文献67篇,占60.91%。这22种刊物是研究这一问题的主要媒体。文献一是集中在图书情报学刊物上,二是集中在大学学报上,三是其他类科技期刊上。也有少量文献发表在档案学期刊上。
相比之下,档案学文献的期刊平均刊文量要低于图书馆学的文献。档案学期刊还没有形成研究这一主题的核心期刊,图书馆学已经形成了由22种期刊组成的核心媒体圈。两个学科本学科专业期刊均是刊登此类文献的主要媒体。相对讲图书馆学文献发表的范围要较档案学文献宽一些。
五、关键词分布比较
从文献的关键词分布看,有关档案馆条型码的4篇文献共涉及7关键词,使用频率14次。条形码、条形码技术、条码、条码技术、码制、档案、档案管理。每个关键词的使用频率为2次。每篇文献使用关键词的个数为3.5个。
有关图书馆条形码的共有328个,使用频率599次。平均每篇文献使用关键词5.45个。每篇文献中重复使用的有2.45个。使用 频率在2次以上的 有87个 ,占26.52%;使用频率360次,占60.1%。
相比之下,图书馆界文献使用的关键词数量远远超过档案学文献,相差40多倍,十分悬殊。在每篇文献平均使用关键词数、每篇文献中重复使用关键词个数、高频关键词数等指标上,档案界均落后于图书馆界。在高频关键词中,剔除条形码、条形码技术、条码、条码技术、档案、档案管理、图书、图书管理、档案馆、档案馆管理、图书馆、图书馆管理等相同及同质词外,档案学只有“码制”一词与图书馆界不同,而图书馆界有79个。这表明档案界在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远不及图书馆界,两者间存在事实上的差距。
【图书馆和档案馆】推荐阅读:
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09-13
图书馆业务档案管理07-19
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07-02
电子档案图书馆工作制度07-15
图书档案情报06-13
电子档案图书馆管理工作职责09-05
图书档案管理09-26
博州图书馆档案分类体系标准及要求11-07
图书档案一体化12-25
图书档案的虫害防治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