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论文(共12篇)
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论文 篇1
誚任振峰
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 担负着保存文化遗产、传播文化、信息资源开发、提高全民素质的重任。图书馆文化是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新时期探析图书馆文化的构建与发展方式, 对图书事业的发展, 乃至我国全民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时代对图书馆事业带来的挑战
一是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互联网的出现, 使得网络传播实现了多元化。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通过任何形式浏览和发布信息。而图书馆传播方式单一的缺点, 则在互联网时代充分暴露出来。二是网络传播的实时化。传统的书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时间与地域的限制, 信息从信息源到受众手中需要一定的过程, 信息的可操作性、可控性强, 而在网络环境中, 由于网页信息的制作的过程要比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媒体大为简化, 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更新信息只需要替换网页的相关内容即可, 而网页内容更新的同时, 受众就可以通过网页的访问立即看到, 基本实现了零时间差。三是公众需求的个性化。传统传播的通俗性、大众性已经不被人们所认可。在网络环境下, 社会意识形态更加丰富, 公众的审美观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每个受众的不同需要, 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满足, 对个性化的信息要求更高。图书馆在这种形势下必须解决如何照顾到每个读者的感受, 尊重读者的差异化需求, 充分考虑不同用户对信息的特殊要求, 并按照人们的审美习惯, 用个性化的内容、形式等将信息提供给用户的问题。
二、网络时代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是图书馆文化具有导向作用。通过文化的构建, 将对读者和图书馆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终形成了固定的图书文化理念, 从而引领信息传播的导向。二是图书馆文化具有凝聚作用, 通过优秀文化的构建, 可提高图书馆员的责任感, 使员工深刻地领会到图书馆的发展目标, 加强了员工与员工、员工与读者间的沟通和协调, 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组织氛围。三是图书馆文化具有约束作用。这是被员工普遍广泛认同的一种行为规范, 可以规范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 使其自觉地以图书馆文化中诠释的行为标准来规范和要求自己。四是图书馆文化具有辐射作用, 可作为图书馆宣传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图书馆文化的构建, 形成一定的图书馆精神, 使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 大大增强图书馆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三、网络时代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策略
1. 突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主动性。
图书馆要树立图书文化营销的理念, 在众多的传媒手段中把自己推广出去, 让更多的读者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用文化理念影响读者, 重新获得读者的青睐。一方面, 图书馆必须增强文化建设的主动性, 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发展定位, 与网络结合, 进行详细的文化策划, 打响文化品牌, 把图书馆建设成为一个宣传阵地。另一方面, 要增强文化推广的主动性, 充分利用网络的新闻网站、公共论坛、博客、邮件列表、新闻组等媒体传播工具和平台来开展各项主动的推广活动, 实现有效的公众沟通, 增强图书馆的文化宣传效果。
2. 突出图书馆文化构建的人性化。
一方面, 要建立“以读者为本”的服务文化。将传统的“书本位”思想转化为“人本位”思想, 把为读者服务进行细化。从服务形式上, 要培育“四心”服务体系, 即爱心、细心、专心、耐心。从服务内容上, 要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 差别化对待。一要做好传统的图书阅览服务, 根据读者的要求及时提供图书资料;二要把现代营销理念渗透到服务之中, 把被动的等待上门阅读变为主动送读, 通过各类服务宣传活动、科普展览、书友会等活动, 积极为读者推介各类图书。另一方面, 要建立“以馆员为本”的管理文化。要以人性化的管理文化激发图书馆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馆员成才搭建平台, 把馆员当作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要从员工的角度出发, 为他们提供合理的职业规划, 在岗位的分配中, 要实行双向选择, 不但要使工作选择馆员, 更要重视馆员自身的感受, 考虑到馆员是否喜欢图书馆为其提供的工作, 要从馆员自身的爱好、特点出发, 协助馆员认识、了解、把握自己的职业规划, 将图书馆的发展目标、需求方向等相关信息以图书馆文化的形式感染员工, 将馆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的最终奋斗目标结合起来, 促进馆员素质全面提高, 使他们对图书馆有归属感, 热爱图书馆。
3. 突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互动性。
一是实现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在网络上, 利用好论坛、BLOG、图书馆网站、读者QQ群等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 利用好读者茶会、读者论坛、读书会、书评会、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 通过与读者的交流与互动, 了解读者需求, 建立读者信息反馈机制, 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加以改正。与互联网结合, 广泛应用推广OPAC系统服务, 为读者营造馆内互动的平台。二是要与其他图书馆进行互动, 实现资源共享。网络时代, 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是最终的发展趋势, 图书馆间要增强协作、相互整合, 形成强大的图书资源网络, 实现资源共享, 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4. 突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个性化。
纵观我国各地图书馆文化建设现状, 每个成功的图书馆基本都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化, 并及时将其文化在网络上公布, 进行自我包装与推介, 引领公众对图书馆的理解。网络时代的到来, 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图书馆文化的建设也要随着读者的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提升原有的文化。要把创新的内核植入图书馆的价值观, 全方面融入文化的要素和建设个性图书馆文化的全过程中, 用创新精神和人文理念去感染受众, 把图书馆文化建设成为图书馆宣传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马彦格.李晓辉.霍翠玲.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校园文化导向功能拓展[J].当代图书馆, 2009.3
[2].梁立凤.论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创新文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17
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论文 篇2
摘 要:网络文化是弘扬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是开展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改变着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加强网络文化管理的重要性,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促使其健康发展,为构造和谐服务。
中国论文网 /7/view-13044797.htm
关键词:网络;宣传;改进创新
一、大力发展和繁荣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重要意义
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是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新形态,它以虚拟网络为
媒介,融合信息、计算机和管理技术,以数字传播为手段,涵盖人类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新型宣教方式和文化体系。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关系到有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广泛传播,关系到党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宏观驾驭,关系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大力发展和繁荣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是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高地的保证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实现党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保证。通过网络宣传可以传达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表达人民群众的各种合理诉求,让党时刻倾听人民群众的要求与呼声。与此同时,通过网络宣传可以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途径,摒弃与现代网络社会不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旧有的和落后的方法与手
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力营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二)大力发展和繁荣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
万事万物都存在有利和不利的方面。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也是如此。网络在带给我们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夹杂着色情、暴力和腐朽等不良信息。特别是西方国家借机通过网络向社会大众灌输西方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想,引诱和误导社会大众,动摇党的领导,阻碍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执著追求,冲击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理想信念。因此,应大力发展和繁荣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定理想信念,用科学的、高尚的和正确的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驱逐和淹没腐朽落后的错误思想,让科学发展观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
(三)大力发展和繁荣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
首先,加强网络宣传,建立干群沟通平台与机制,及时制止和惩处侵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行为,及时发现不稳定苗头,将各种不稳定因素消灭于萌芽状态,及时防止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网络宣传积极、健康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其次,大力宣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针指导下,融合诸多文化多元一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构建与新时期、新形势相适应的网络文化发展体系,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迈向新阶段。最后,我们还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增强网络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开发文化精品,构建丰富多彩的网
络文化。
二、当前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的诞生而产生的,围绕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规范和管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在观念、手段、方式等方面给我们现有的文化建设与网络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网络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我国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管理体制相对于网络技术的更新而言仍然落后。从我国目前管理体制上看,互联网的内容管理所属国务院新闻办,网络文化管理所属文化部,网络安全管理所属公安部,通信和硬件设备管理所属信息产业部。这种多部门交叉管理的体制,容易产生管理上的冲突和扯皮。
(二)互联网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网络立法还处在初级阶段,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法
律问题无法可依,有些立法模糊、界定不清,缺乏可操作性。如:对于博客的管理目前还没有相关立法,我国博客网站的管理主要参照互联网管理的方式。目前,我国有关互联网管理的法律主要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不能满足于当前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网络监管技术发展滞后
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重要支撑架构是管理技术。而我国目前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欠发达,仍然有待提高。虽然我国网络硬件和软件产业发展迅速,但跟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由于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和惩罚机制和措施,一些缺乏道德的人们为了自身利益�S意发布虚假信息和垃圾广告,再加上部分网络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使得非法信息充斥着整个互联网。
(三)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管理队伍水平不高
目前一些商业网站为提高点击率,纷纷在娱乐节目和社会新闻上大做文章,使得八卦新闻、虚假报道充斥在网络信息中。网络虚假信息的泛滥,需要“把关人”重新担当起监督的责任,通过对信息的把关来达到净化网络信息环境的目的。另外,我国网民的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网络文化是大众共同创造出来的,也需要依靠全体网民去共同维护。
(五)网络文化道德的缺失
道德是文化建构的结果,文化的变迁必然会导致道德的变迁。网络中复杂的虚拟的社会关系使得社会文化的约束力减弱,社会道德责任降低。所以,近几年来网络负面效应和道德缺失问题在大众网络中不断凸显。
三、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改进创新的着力点
(一)创新机制体制,建立基于网络媒体统一的监管体系
自网络媒体开放之初,我国政府就积极介入互联网从市场规范到内容管控 的不同层面的管理。为了实现既调控又发展的双重目的: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组织并参与互联网理论架构和实践操作的研究探讨,定期组织人员考察发达国家的网络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与大型网站联手在实践中进行相关管理技术的研发。概括来说,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就网络立法管理、行政手段监督、技术手段控制、行业自律约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完善和创新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对于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监管。
(二)实施网络实名制度进行依法管理
网络实名制的合理实施,对网民在群体狂欢中所反映的道德与责任缺失问题有着非常积极的预防作用。网络实名制度使网民在行使权利自由的同时,或多或少地处在道德与责任的约束之下,从而减少对自身的放纵和随意。特别是当前网络文化中混杂的种种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日益严重,我们必须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
护。现阶段已有的涉及规范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应当通过对网络内容进行安全分类分级、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完善网络立法以及适时出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司法解释,制定完善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管理实施细则的方法来提高管理和规制的可操作性,加强对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规范和管理。
(三)积极发挥网络媒体在宣传先进文化方面的作用,加强党对思想文化的宏观控制力
网络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一方面,作为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网络媒体要积极做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推广,发挥舆论主渠道引领作用,积极引导人民群众认清国内、国际形势与事件,正确认识各种事件产生根源,防止片面理解和主观擅断;另一方面,网络宣传要发挥好桥梁纽带的作用,通过网络多种形式和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人
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和各类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坚决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使得新时代的网络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凝聚群众真情,反映群众真意,切实有利于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和谐稳定,促进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改革完善和发展创新。
(四)加强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建设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而目前我国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最缺的就是人才。因此,加强网络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强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保障环节。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支网络管理队伍需要精心培育:一支优秀的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干部队伍、一支优秀的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一支优秀的网络媒体记者队伍、一支优秀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一支掌控和把握大局的网络意见领袖队伍。
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发展完善
和建设管理是一项非常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全��上下齐心努力,需要全体网民密切配合。虽然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发展完善和规范管理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一切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但是只要我们顺应网络化与信息化的时代潮流,把互联网作为传播先进文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阵地和新平台,始终坚持、把握有中国特色先进网络文化的大方向,就一定能够为我国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发展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开辟新的领域。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正确把握网络运行规律并采取非强制手段,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要求进行管理,把政府以及公共组织的意志转变为网民的自觉行动,努力营造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良好环境。
四、结束语
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配备高
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论文 篇3
关键词:儒家文化:和谐图书馆;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和”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融合、和谐、和睦相处,儒家倡导“以和为贵”、“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执两用中”、“和实生物”、“和以解仇”、“和以处世”、“知行合一”,等理念。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以“和”为核心理念,追求和谐,实现和谐为价值目标的完整的文化观念体系。儒家和文化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汲取精神滋养和文明动力的宝贵思想资源,对构建和谐图书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构建和谐图书馆,倡导和弘扬和谐精神,就是要形成以和为贵,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与读者,图书馆自身的多元和谐。
一、儒家“和”文化的基本内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儒家文化被封建统治阶级尊为“儒学正宗”,经过先秦孔学、汉魏儒学、宋明理学,一直作为主流文化位列儒释道三教之首,在中国和整东亚文化圈流传2000多年之久,至今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儒学的风行,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生活习俗的塑造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和”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儒家观察宇宙自然天地万物产生、运行、发展、消灭的自然规律,提出应该以“和”的方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达到人人相和、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圆融完美与生生不息的境界。叶金宝先生在其所著《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提出“和”从本质上既表征为一种客观状态,也表征为一种理想。“和谐是指任何两个或多个相区别的事物之间的一种良好或最佳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任何一个事物或矛盾的双方都能得到较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能够得以较好的满足,价值能够得以实现。这样来界定,包含了事实与价值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在事实层面上,它是指矛盾的和谐状态:二是在价值评价层面,它与人的需要有关。因此和谐是一个主客观统一的概念”。儒家“和”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以和为贵”的和谐价值取向。“礼之用,和为贵。”和谐是儒家的最高价值追求。儒家所重视的和谐表现在天人和、人人和、身心和三面。这种价值取向的具体目标,就是实现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和个人心理和谐。
2、“天人合一”的和谐系统思想。儒家把天、地、人当作一个整体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以“究天地之理’:“接人间之事”,“备帝王之道”。根据天地人的古今变化之理,来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最终达到“纪纲道德,经纬人事”的目的。
3、“民胞物与”的和谐生态意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一体的精神境界。既尊重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又利用发挥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4、“和以处世”的和谐人生态度。“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儒家非常重视“礼”在协调调节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血缘关系中的作用,用“礼”来规范天道人道关系、血缘亲情关系和政治权力关系。
5、“执两用中”的和谐思维方式。“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中庸之道”是儒家实现和谐的方法原则。中庸要求正确认识宇宙人生整体系统里的中心、重心、核心,恰到好处、玲珑有度的处理各种矛盾关系。
6、“和实生物”的和谐发展理路。“生生和谐”,不同事物的“和合”能促使万物万事生成,不断产生新事物,故此“和”成为儒家祟尚的大德。儒家认为宇宙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通过刚柔、阴阳、男女、天地等万物的交融和对立,化生万物。
7、“和以解仇”的和谐方法策略。“有像斯有对,对必反而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和谐”是儒家解决各种利益、价值、权利矛盾冲突的方法手段。
8、“知行合一”的和谐实现路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合一是儒家实现和谐的具体途径,既要领会“和”的本质内涵和根本精神还要把和谐观念落到实处,化和谐的思想为和谐的行动。
二、儒家“和”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儒家“和”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统一和谐,传承儒家“和”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借鉴意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鉴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成机理及其内容的多元化特征,我们在引领社会思潮时,还需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从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传承儒家和文化的精髓,发挥儒家和文化的价值,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儒家文化自身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儒家和文化与构建和谐图书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图书馆的国家之一,古代图书馆起源于奴隶社会的殷商时代,随着甲骨文字的出现。产生了最初的图书典藏机构,据《尚书·多士》一文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古代图书馆深受儒家“和”文化的影响,重视保持与国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态的动态和谐,它以收藏和保存图书为主,主要为统治阶级提供执政参考,为贵族提供阅览服务,同时为编书辑佚、校勘等提供资料,客观上为后世积累和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典籍,对文化的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构建全面系统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的建设,也离不开和谐图书馆的构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提高,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文化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倡导良好的社会心态,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平等、科学、诚信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图书馆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营造全社会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此过程中,不但应该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也应充分借鉴我国古代儒学“和”文化思想精髓,实现图书馆和社会,图书馆和读者,图书馆自身的三个和谐。
1、图书馆与社会的和谐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认为社会有序进行的关键在于各个个体都能处于、安于正确的位置。在社会
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各自都有各自的具体位置。在这一特定的位置上,人们必须安于其分,自觉遵守道德规章,不得僭越其位,要用礼来整合社会秩序。当“复礼”之时,“入朝廷则贵贱有位”,“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处乡里则长幼有序”。《礼记·礼运》篇上有所谓“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父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是十个不同的角色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图书馆是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是社会文化力的核心。它全面系统地收藏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源,搜集、整理、储存、开发、传递与利用信息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服务,同时广泛进行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大众提供精神食粮,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资源支持,是文化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实现与社会的和谐,图书馆就应遵守社会规范,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基础,服务的对象,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物质文化资源,合理履行应尽的典藏、教育等职能,使图书馆的作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角色行为模式。
2、图书馆与读者的和谐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儒家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同时,竭力倡导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和统一,主张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达到“和以处众”的境界。孔子主张实行忠恕之道,忠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一方面强调对人应尽心尽力,奉献自己的全部爱心:一方面要舍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苛求于人。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他们的需要是图书馆存在的基础。要实现与读者的和谐相处,就要求图书馆工作者牢固树立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读者着想,从读者的需要出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尊重读者,理解读者,以诚信、亲仁的态度对待读者,以忠恕之道架构与读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摩擦,以人性化、现代化的管理给予读者更多的关爱、理解、信赖。同时还应该紧密联系读者,注重与读者的沟通和互动,听取读者的意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3、图书馆自身的和谐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要达到天人、人际和谐的理想状态,儒家认为首先必须加强自我修养,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构建与社会、读者和谐相处的图书馆,应该从“内在超越”的观念出发,从图书馆自身建设入手,通过自身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发展变革,达到“善”的境界。从硬件来看,先进合理的服务设施是图书馆服务的基本条件,图书馆应建立符合时代需要的馆藏、馆舍、设备,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提高服务的硬件设施水准。从软件来看,图书馆应博采众长,吸收采纳古今中外优秀的管理文化,建立人本、高效的管理模式和敬业、勤业、精业的工作团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断加强图书馆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同时,图书馆还应注重图书馆工作者和谐人格的培养和良好心态的形成,倡导“执两用中、平和恬淡”的人生理念,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义与利、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关系。
参考文献:
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论文 篇4
一、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图书馆文化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文化形态,可以理解为图书馆在其发展当中逐步具备的独特的物质形态、思想意识及行为方式。它涉及图书馆建设、管理、运行等多种项目,具备着丰富的内涵。第一,图书馆物态文化。它由环境、馆舍及各种设施设备等物质文化因素组成,这是其物质基础和条件;第二,图书馆制度文化。它包含图书馆在运行管理当中针对工作人员和读者制定的一系列具体的规章制度的文化现象;第三,图书馆行为文化。它主要是指图书馆工作者在工作中所形成的一些行为方式的总和;第四,图书馆精神文化。它主要体现在图书馆工作者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诸多方面。
高校图书馆以高校师生为服务对象,是学生课堂之外知识信息补充的重要途径,作为收集、整理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场所,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假设高校图书馆单从实现各种文献的收藏保管或者说给广大师生提供资料查阅等功能的角度来看,那么其价值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时代下,其文化建设也应随网络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作出适应性调整。
二、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思路
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阵地,加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要作用。从文化体系的构建来思考,推进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物质文化建设需体现时代特征。
第一,在馆舍建设方面,网络时代图书馆馆舍的建设理念也应随现代服务理念的变化而改变。其设计应与学校的整体环境和谐统一,具有该校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图书馆的内部特征也会对师生们的选择产生影响。因而图书馆内部空间的设计和布局应顺应时代特征,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文化氛围,实现图书馆的实用功能和艺术美感的和谐统一。例如,在图书馆、阅览室、办公室放一些常绿植物,墙上挂一些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图书馆工作人员言语亲切,阅读环境整洁,所有这一切都反映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学校师生的用心。图书馆的建设环境也应根据高校师生的需求和图书馆服务形式的变化作出调整。例如使高校师生能够方便快捷地借阅书刊,可以采用自动刷卡式的布局,书库、阅览室等全部采用自由开放模式,提高高校师生在图书馆里的借阅效率和为其节约更多时间。或者尝试在网上建立信息共享空间、数字和虚拟空间,将基于传统印刷载体的资源和服务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创建出便捷、舒适的使用环境。第二,在文献资源方面,网络时代图书馆产品的内部和外部含义都存在较大改变,突出表现为:从时间、空间限制的实体文本资源向数字化、虚拟化的多媒体资源转变,比如数据库、搜索引擎、专家网站、学习网站等等;从以往的纸质媒介和本地数据库向网络媒介和远程数据库的转变。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在建设馆藏时要严格把关,各种载体的文献多如牛毛,如何在这些名目繁多、良莠不齐的文献当中筛选出符合馆藏实际和师生需求,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培养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文献资料是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也可以通过校园主页、校园论坛等与学生交流互动征集意见之后来考虑一些文献的收集,从而奠定建设优秀高校图书馆文化的物质基础。
2. 突出制度文化建设的人性化。
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能够推动高校图书馆各项工作健康的有序运行,充分行使图书馆的各项职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它是其实现有效管理的准则。各种规章制度实现与图书馆工作人员价值观的高度统一,以制度规范促进文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要健全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图书馆一直被视为反映大学水平的一个重要象征,代表大学形象,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应该最大化反映校园文化精神,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相关制度的建立代表了图书馆价值取向,左右着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态度,将主导着高校图书馆未来的方向。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制度能够规范工作人员行为的同时,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性化的管理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能参与讨论图书馆发展和管理,发掘自身的智慧才干,让员工参与图书馆管理决策,一方面,推动图书馆的主要决策更加科学而符合实际,另一方面使图书馆工作人员实现自身价值和图书馆发展的结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将使图书馆内部形成强大的合力,不仅让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而且将进一步提高大家的自律能力。第二要制定人性化的借阅制度。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初衷和归宿是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其服务理念和方式必须围绕“以师生为中心”的主题实行。图书馆借阅制度应该体现对师生的尊重和认可。人性化的借阅制度会让师生们觉得图书馆此举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需求,为了提高借阅率,实现更快的循环,使馆藏资源平等,为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不是为了控制而设定。与此同时,一些人性化的服务细节也会让师生们备感舒适,将逐渐使师生对图书馆产生依赖感和信任感,从而接受其理念,这将有助于图书馆与高校师生之间进行很好的交流互动,让广大师生能够主动地执行和维护这项制度。
3.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的互动性。
图书馆行为文化指图书馆的行为主体如馆长、馆员等,在处理图书馆各项业务时从行为上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我国传统图书馆受制于体制、科技、历史等原因,表现出由图书馆内部制定规则而向外推销的不平衡性,而网络具有的双向沟通能力,为图书馆实现“由外而内”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第一要围绕着广大师生来开展工作,以最大化实现图书馆价值为行为准则。高校图书馆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但也应该发挥图书馆专业优势,积极培养师生的信息分辨能力,引导师生去学习如何获得和使用图书馆的资源。第二要建立广大师生全程参与的行为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升服务。网络的发展为传受双方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便利,特别是一些为图书馆提供数字产品和相关服务的产业,在读者参与的过程中创造价值成为其主要行为模式。目前,先进的图书馆管理软件已经把这个想法进入软件开发设计、资料收集、整理、组织和转移过程,读者可以提出意见,发布信息和理解特定信息流动过程等等。还可以基于读者参与图书馆建立新的服务模式,引入开放式目录模式或分布式文件交换模式。总之,引入读者参与机制可以有效保持高校师生对图书馆的吸引力。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同时,可以开发其教育职能,引导读者的阅读取向,向读者传递积极的价值观。
4. 努力塑造和传播图书馆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作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点,鲜明地反映出图书馆的个性特征,它是图书馆人思维意识、知识能力、精神风貌等的集中体现。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各项工作和活动都彰显着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也显现出其精神文化的内涵。第一,通过各种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素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包含有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通过一些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等相关的培训可以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思想认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改变其工作态度和作风,培养其热忱服务、默默奉献的职业精神。第二,在服务中树立良好的图书馆形象。网络的普及考验着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高校图书馆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把学生吸引到图书馆来,这就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的图书馆书目检索平台,丰富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内容,形成特色化、多样化的校园图书馆网络文化,另外在图书馆阅览室、自习室阅览桌上增设插座、鼠标垫等一些细节上面不断完善服务。第三,利用一些网络活动传播图书馆精神。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活动,如举办高校读者节、网络阅读大赛、检索比赛等活动,与师生们有效互动,宣传高校图书馆文化,推荐一些最新阅读资源,能够使广大师生对其有更多的关注,学习怎样利用好图书馆,学会怎样有效地阅读,让师生们与图书馆来一次亲密接触。
以上就是分别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来进行剖析,指出创建适应高校校园文化的全新图书馆文化体系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创新的核心内容,推动高效图书馆的理念、制度、行为等一系列创新的思路。保证高校图书馆的生命力,让其能够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所有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不断奋斗。
摘要:文章介绍了网络时代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详细探讨了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几种思路, 指出创建适应高校校园文化的全新图书馆文化体系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创新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石聿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化建设[J].图书馆界, 2005 (1) .
[2]徐红日.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9 (9) .
[3]李红旗.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2 (1) .
[4]刘晓燕.校园图书馆文化的构建策略[J].东京文学, 2011 (8) .
[5]史振立, 李现庭.网络时代图书馆文化建设[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
[6]赵秀婷.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化建设浅论[J].图书馆学刊, 2004 (2) .
[7]张蕊, 林桂娜.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 (3) .
网络部部门文化建设方案和口号 篇5
社联网络部是一个向来低调而又团结的部门。正是因为低调、团结,所以形成了我们部门特有的部门文化。
关于我们部门的部门文化建设,主要分为一下三个方面:
一、部门物质文化建设(表层文化)
我们网络部的物质文化就是我们平时的网络宣传言论。这不仅是我们网络部的物质财富,也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会在这方面强化干事对网络宣传的概念,让他们掌握实用的网络宣传技巧。
1、网宣不简单——网络宣传技巧交流会
通过部门会议或者是网络会议的形式开展。在会议中向大家介绍一些实用的网络宣传技巧,增强部员的网络宣传概念。然后请一些干事进行自我经验介绍。最后留一定的时间给大家进行自由讨论,相互交换自己的经验,达到相互学习的效果。
2、实践出真知——网络宣传实战赛
举行一个部门内部的小型比赛,比赛的内容为网络宣传。让干事们去百度贴吧进行自己家乡的宣传。一个人限一个主题贴。最终比赛的排名以本帖的点击率和回复率计算。时间为一周。比赛的目的在于测试大家的网络宣传技巧。只有好的宣传方式才能提高贴子的点击率和回复率。
二、部门行为文化建设(中层文化)
我们网络部的行为文化指的是我们网络部人的平时的行为作风上的理念。我们网络部人向来以低调著称。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我们求的是实在,不求华丽。力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与别的部门合作。
1、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主题例会
通过部门例会进行开展本次活动。向部门人员介绍部门的行为作风方向。强调低调做人,低调做事的好处所在。并说明低调的同时也需要高调的时候。然后观看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并请一些干事来发表自己的感受。最后自由交流经验。
2、“低调”的PPT——PPT制作比赛
布置一个部门的技术培训的作业。要求制作一个PPT,要能体现低调的部门作风。内容不限,但是希望能在体现低调的同时增加PPT的观赏性。最后由部门的全体部员打分。分数最高的干事获得“低调之星”的荣誉称号。
3、“低调”的部门联谊——部门间交流活动
和别的部门沟通交流,开展一次部门间的联谊活动。目的在 于增进部门之间的感情。为以后的工作开展打下基础。具体操作 视情况而定。
三、部门理念文化建设(深层文化)
我们网络部的理念文化也就是我们部门最需要建设的部分。我们网络部向来是一个团结的集体。部门的团结是一个部门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只有团结的集体才能发挥出集体中每个人应有的能力。
1、LOGO,DIY——部门标志设计大赛。
布置一个部门的技术培训的作业。要求制作一个部门的标志,要能很好的表现网络部。具体内容不限。希望能在提高观赏性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内涵。比赛由部门的全体部员打分。根据分数的高低获得奖状和一定的物质奖励。
2、我的部歌,我做主——部门歌曲的选取和学习活动。
通过部门例会,向部门中每个成员征集部门歌曲,要求有能体现我们部门的文化,如果能原创最好。然后以投票的方式决定部歌,部门每个人员有投票的权力,票数最高的歌曲定为部歌。确定部歌后,请专业人士教部门人员唱部歌。
3、温暖部门间——电子邮件和短信送祝福
每逢节假日时,部门安排有关人员向每个部员发电子邮件祝福。在部员生日时,让全体部门人员向生日的部员发送祝福短信。以此加强部门之间的团结。
4、谁与争锋——网络游戏大战
举行一次网络游戏比赛。比赛的项目根据全体部员商讨后决定。比赛形式为淘汰赛,报名费为每人一个Q币。赛后决出名次。前三名的人员获得“网游状元”、“网游榜眼”、“网游探花”的称号以及相应的Q币奖励。
5、点点滴滴——部门电子杂志制作
每个月制作一份属于网络部的电子杂志。内容为这个月以来 网络部发生的各种的事件。制作材料由部门全体人员提供,可以 是文字、图片、VCR。
6、博文十佳——博客征文大赛
向部门的每个成员征集博文。内容不限。全体部门人员进行网络投票,票数前十的获得十佳称号,并发表在部门博客上面。
7、有胃而来——部门聚餐活动
不定期的举行部门聚餐。以此来增进部门人员之间的交流和感情。具体操作视情况而定。
8、每天都有新迹象——部门群聊
部门的QQ群是一个增进感情的好地方。部门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在群里聊天。说说生活趣事。谈谈对大学的感触。聊聊每天的所见所闻。
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论文 篇6
公共服务体系,是由胡锦涛主席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环境”。文化服务体系是非盈利性质由政府组织,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提高人民总体素质等等。公共图书馆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机构之一,承载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责任,为民族文化的发扬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提供了重要帮助。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涵盖的内容
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面向全社会广大群众的公共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综合主体,其主要依托于政府的财政支持,主要涵盖的内容具体来说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程,广播电视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程的建设,对于创建和谐社会、发扬民族文化具有显著意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以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和机构为主要方向,广泛普及建设电视台、电台、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一系列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并且大力支持乡镇农村的文化推广,建设乡镇文化活动、农村有线电视、民间剧团、“送书、送电影、送戏”下乡等。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首要目的就是,全方位满足人民大众对文化追求的需要,提升人民的综合文化水平和素质,是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人民生活水平与文化意识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我国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重要意义在于传播了国内外的优秀文化,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人民的精神供给,满足了社会对文化娱乐的需要,在精神文化的建设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有利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伴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文化事业也奋起直追,与其说我国的经济增长带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不如说我国的文化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现阶段,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完善现有的体系,改进现有的服务形式,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源源不竭的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公共图书馆而言,正是公共文化服务向社会大众传播知识文明的重要载体,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责,就必须充分将建设公共图书馆融合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从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文明快速发展。
2.图书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保留我国历史优秀文化遗产。公共图书馆承担了保存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责任,其中收藏着大量的历史文献,是古代人类文明的印记,这些文献的记载载体分别有最原始的兽骨龟甲、最早的纸张、熟牛皮、竹简书到近现代的印刷型书籍、胶片、光盘等等一系列的文化遗产。公共图书馆的设立,为广大学者对于古代文化的研究以及广大爱好者的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公共图书馆承载了搜集广泛信息的职责,通过对不同领域的文献和科学情报的收集,形成一个庞大的资源中心,满足各个行业及学者对与专业文献的搜寻,使得科学的知识信息能够充分为人民大众所使用,有效的传播了先进文化知识,使其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为社会的繁荣昌盛贡献了力量.
隐性的社会教育作用。社会公共图书馆还承载着,向社会大众传递文化科学知识的重任,由于公共图书馆的特殊性质是,由政府财政支撑的公益机构,针对社会大众所有人群开设,不分人群不分等级,因此成为所有人进行终身教育与学习的重要阵地,是人民的终身学校。人们通过自由的阅读获取文化知识,使自身文化水平得到更新与提升。
提供娱乐文化场所。公共图书馆的文化空间,为社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场地,人们通过参加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开阔视野娱乐生活,从中摄取丰富的社会资源,充实生活内容。大部分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此举行,譬如:学术交流会、文化展览、知识讲座、各种竞赛、演讲、报告会等,都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分享文化资源,满足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需求,推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3.图书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发展战略
加强政府的投资力度。公共图书馆的建立主要是依托于政府财政力量的支撑,为了响应《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完成公共图书馆的职责,就必须加强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构建,完善对于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满足人民对文化层次的更高追求,以人为本更好地服务大众是每一位图书馆员的应尽职责,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公共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优化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力争让公共图书馆走进农村,走进乡镇。
完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公共图书馆应该不断的完善和优化自身的服务质量,使其更贴近民众,满足民众不同的需求,加强自身的服务质量,不断改进自身的服务模式,坚持以满足人民需求为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不断扩展其服务范围使更多的读者收益,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第一”的发展方向。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人民大众,收益对象也是人民大众,因此,现代公共图书馆要转变传统思维,以更好地服务大众为本,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例如:推出双休日儿童教育讲座、各种知识竞赛、图书馆免费送书下乡、农业科普图书免费送等等。
大胆创新改革服务方式。公共图书馆应该大胆创新积极改革传统的服务方式,利用网络技术以及高科技信息技术,提供网络图书检索、文献下载、信息查询、图书借阅预定以及续借等服务项目,扩大图书馆服务范围,增强服务质量。
加强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增强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性能,通过高科技信息技术设备,将图书馆所有资源共享到网络,使大部分人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家庭图书馆”的愿望,使公共图书馆“走向”家庭,足不出户就能阅览图书馆的丰富资源,使用这种高科技网络信息服务,能够更好的为广大民众服务,正真做到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公共图书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了为社会大众提供文化资源传播的重任,为了完善和优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必须实现各系统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为创建文明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奉
献。
试析网络文化对图书管理的影响 篇7
1 网络文化对图书管理带来的积极影响
1.1 扩大了图书管理信息资源
网络环境下, 使得图书管理信息资源分为了馆藏信息资源与网上信息资源两大类, 同时这两大类对于图书管理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并且内容及其丰富。网上信息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网上数据库、电子报纸、电子期刊、网上图书馆等, 可以为各大图书馆读者提供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料, 如世界名著、会议信息、目录索引、参考工具书、科研论文预印本等。就读者角度而言, 无论是网上信息资源还是馆藏信息资源, 其信息质量是没有区别的, 读者更为在乎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有效性。
1.2 实现了资源共享, 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网络文化下, 使得各公共图书馆、资料室、高校图书馆之间搜藏的信息资料更为系统化、规范化, 可以使各馆能够有重点、有特色地收藏文献资料, 有效地解决馆与馆之间的交叉和空白问题, 形成优势上的互补。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 数字通讯与电子存储使得信息资源的拥有者和馆藏位置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促使传统图书馆逐步走向无墙化电子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推动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在这种新形势下, 图书馆、资料室可以摆脱传统藏书的模式, 力求使藏书范围不断扩大, 而网络文化可以从世界各地将信息资源输送到图书馆内, 不仅节约了办馆经费, 同时也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1.3 服务方式发生了变化
文献检索是文献工作的重中之重。网络环境下, 能够通过高分辨率图标显示、多窗口菜单、鼠标以及触摸屏技术的应用, 利用人际交互方式实现人机界面操作的简单明了, 从而避免传统手工检索带来的巨大工作量与读者时间的浪费。读者只需要将重要的关键词将输入其中, 图书管理系统便能够自动检索出与之相匹配的文献资料。此外, 检索的途径也随之有所扩大, 不仅可以包括责任者、题名、主题、分类等方面, 甚至还包括信息数据中的任一字段。利用全文检索、声音检索、数值检索、图像检索、超媒体检索、超文本检索等为读者提供便利的服务, 提升文献检索的准确率。
1.4 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流通方式
在传统的图书馆借阅模式下, 读者借阅文件时只能整本提取属于静态的纸质文献, 并且加以珍惜使用。而在网络文化下, 读者能够便捷地获取文献信息资料, 只要根据要求获准进入网络系统并遵循规定付费, 便可以享受查阅、下载、编辑、组织文献信息等权利。不仅可以查阅图形、文字、数值、图像等静态文档资料, 还能够查看动态图像信息资料, 获取多媒体信息等动态文档。
2 网络文化下图书管理工作的对策
2.1 树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观念
在网络文化下, 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必将从原本的格局分布向着多中心、多层次、多系统、多类型的方向发展, 所以图书管理工作应当满足分工协调、资料信息资源共享、开展网上服务等要求, 避免各大图书馆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如, 在目录数据库建设时, 对于已经存在的重复建库应当予以慎重考虑, 减少资金和人力的浪费, 不要使数据库的建设无法达到预期使用的效率。
2.2 健全图书管理规章制度
为了适应网络文化对图书管理带来的重大影响, 图书馆必须优化图书管理体系, 健全图书管理规章制度, 使图书管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实现有章可循, 既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又能够满足读者需求。同时, 图书馆应建立合理的目标责任制, 使权责利相结合, 使评聘、奖惩工作做到客观、公正。将目标管理与定额管理相结合, 严格执行各种实施细则。此外, 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使各部门、各环节、各工作程序都分工明确, 紧密联系, 从而确保图书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图书管理可以遵循工作的客观规律, 优化配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使其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质量管理体系和改革图书管理体制, 来达到开源节流、节本增效的目的。
2.3 提高图书馆馆员综合素质
网络文化下的图书管理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借还工作, 作为一名合格的图书馆馆员更应当担负起信息管理者、信息向导、信息专家、信息顾问以及系统专家的角色, 使其能够参与到网络文化的构建中。这就需要馆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现代信息意识, 通过多专业、多学科的学习满足读者的服务需求。同时, 图书馆应当根据馆员的个性发展、层次结构以及自身状况的不同, 按照实际工作要求对馆员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培训和指导, 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准、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2.4 实现管理技术的创新
网络文化下, 在图书管理工作中应重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综合应用, 使信息服务手段日趋现代化、多样化。首先, 加强硬件环境工程建设。图书馆信息资源系统的硬件建设是信息平台的物质基础, 应做好工作站和网络通讯系统更新换代的工作, 同时做好包括检索系统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的升级改造工作, 以此适应图书管理业务流程的优化;其次, 推进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图书馆应强化对现有文献的深层次开发, 将文献整体的提供方式转变为知识单元化的提供方式, 形成具有特色的多媒体数据库。通过构建集成化的信息检索接口, 从而实现文献信息的虚拟化、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管理, 为用户提供准确、快速、便捷的文献信息服务,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提高图书管理服务水平和质量。
3 结论
总而言之, 网络文化对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 同时也是推行图书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切入点。图书馆应当正视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图书管理工作, 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提高图书管理工作效率, 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摘要: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对图书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使得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不论从管理理念, 还是从管理方式上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基于此点, 本文就网络文化对图书管理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探析, 并提出完善图书管理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文化,图书管理,积极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易大东.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初探[J].图书馆, 2007 (2) .
[2]李晓黎.信息时代的图书馆管理[J].图书馆, 2007 (5) .
[3]罗承艳.浅谈网络中图书、信息资料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问题[J].科技咨询, 2011 (8) .
[4]陈贵娥.谈信息时代高校图书管理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J].科学咨询, 2008 (21) .
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论文 篇8
1 校园文化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大学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大学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大学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校园文化既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气质、文化传统、优良作风和办学理念的综合体现,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高校的全方位体现。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指除了第一课堂以外的和师生有关的其他一切教育活动。它是在物质财富精神氛围以及生活方式上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类型,其主体是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和教职工。而狭义上的校园文化则是指在学校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固体意识和精神力量。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是:以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为中心,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技能文化四个方面着手,以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高雅的艺术情趣、多彩的文化生活、娴熟的技能操作,形成催人奋进的学院精神和舆论环境,使学校的文化形态、师生心态、技能状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校园活力、动手能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从而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 高校图书馆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散地和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它既是向校园精神文化系统输入信息的窗口,又是高校师生丰富完善自身精神文化修养乃至创造精神文化新成果的集聚场所,具有强烈的文化辐射功能和深刻的精神影响力,肩负着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神圣职责,它以系统地搜集、科学地整理、快速准确地传递师生员工所需的教学、科研文献信息,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播中心。
2.1 系统地规划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图书馆建设的前提
大学校园作为新的人文精神赖以生长和发展的摇篮,必须加强校园文化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大学生进行阅读教育。图书馆是高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阅读场所,要针对学生的功利型、志趣型、生活型、消遣型和猎奇型等阅读心理趋向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加强图书馆的阅读内容、阅读空间和阅读方式的建设。现阶段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要构建好数字图书馆和购进各种优质实用的图书,改善现有的电子阅览室和现刊阅览室的阅历环境。明智的高校管理者还会根据校园文化整体规划和建设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图书馆建设计划。所以说,高校校园文化的整体规划和发展是促进图书馆建设的动因和前提。
2.2 图书馆是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和重要场所
高校是先进文化理论的发祥地,也是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更新必不可少的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大文化背景,甚至民族宗教、科学技术、艺术等诸多方面紧密相连。社会的整体文化直接作用和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而高校校园文化则是整体社会文化中最活跃、最典型、最有现实意义的文化。和谐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学校内一切与教育相关的活动均处于和谐与协调发展的状态。一方面一所高校的发展思路与成长历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作用的具体体现。大学图书馆的建筑通常是高校的标志性建筑,是优雅文化的象征,高校的教学、科研、学生培养都离不开它的支撑,其馆藏的资料则记录着学校的文明历程,体现着学校的文化品位,而其以人为本的服务与管理增加了文明的内涵。另一方面,图书馆因为有大容量且高度密集的各类文化信息,承担着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是最能体现现代文明的一道独特风景,所以它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起着先导性的作用。同时高校图书馆是文化信息的源泉、智慈的中心,是高校和谐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和象征,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场所。可见,高校图书馆的职能表明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离不开它的运转。
2.3 协调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图书馆建设能有效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及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提升高校品位和层次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构建高校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校园文化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会潜移默化并实实在在地作用于校内的每一个人。在高校的建设工程中,图书馆是最大的亮点工程之一,它不仅为校园文化提供巨大的智力支持,而且本身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图书馆是各种信息流的集散地,来自校内外的各类资料、信息不断地汇集于此,又源源不断地被迅速传播到师生间,拓展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从而提高师生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借助这些信息,可培养锻炼广大师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洞察社会现象的能力,大大缩短与现实社会的距离,可谓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变革式的影响,而由此出现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校园网都为广大师生获取网上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大缩短了人们的时空距离,为学习和借鉴他人办学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3 网络环境下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3.1 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新特点
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新形式、新趋势。
(1)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新形式。校园网络文化是指高校校园内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交叉”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具有全球性、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它克服了主、客观的分离,实现了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的兼容,构造了一种全新的校园文化。
(2)主流文化影响作用弱化、社会属性更加显著。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到各种文化和价值取向,经过反思和理解,便可形成他们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价值多元化的发展必然弱化社会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伴随着校园信息化的发展,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程度加大,传统的“校园特色”或“独立性”必将减弱,校园文化的社会属性将日益增强。
(3)校园文化主体的参与方式呈现出平等性。网络文化最大的特征在于交往的虚拟性,在虚拟条件下,网民的交往角色是虚拟的,交往更加平面化,是一种典型的横式的平等交往。
3.2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网络时代,要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笔者认为应齐抓共管,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充分发挥好高校校园文化教育和引导功能,保证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
(1)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管理理念,科学认识网络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客观上讲,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会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它对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是促进,利大于弊。我们要以校园网为交互平台,培育师生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及理性的批判精神,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倡导和谐的人文精神。
(2)加强网络硬件设施建设,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载体。高校要通过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平台。
(3)加强网络引导教育,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要教育学生,任何科技成果包括网络技术都要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和制约,任何网上行为都必须在法律的许可范围内进行,从而增强学生网络权利与义务对等的观念。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在网络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要学会明辨网络行为的合法与非法,有罪与无罪等问题,提高对网络陷阱的识别能力,维护自己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通过对学生的网络引导和教育,让学生明白怎样更好地运用网络来帮助自己发展,从而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更好的环境。
网络化是时代发展的特征,它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既是向校园文化输入信息流的重要窗口,又是高校师生继承前人文化遗产、创新成果、丰富并完善自身文化修养的场所,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要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少杰,张忆玲,兰一兵.高校图书馆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世纪桥,2010,(1):153-154.
[2]陈明华,王亚博.高校图书馆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3):77-78.
[3]徐建春,郏亚芳,王阳阳.网络环境下再议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黑龙江史志,2009,(12):59-60.
[4]王瑛.论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9,(31):1145.
[5]刘似丽,高建林.试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5-56.
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论文 篇9
学校是一个开放系统, 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思潮都会在校园中留下痕迹, 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极易受到多元化社会意识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变化甚至人生价值迷失。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图书馆正是利用自身丰富的馆藏文献向读者宣传、传递科学文化知识,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激励人顽强拼搏。网络环境下所有图书馆都有可能成为某一个图书馆获取文献信息的源泉。读者足不出户便可以利用各种在线资源完成对各种文献信息的咨询。通过超级链接, 任何终端用户都能利用本单位以外的虚拟馆藏, 进入真正轻松随意的文献信息借阅查询空间。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体系网络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通过互联网变单体为组合, 多种多样的信息服务机构共建网络连接, 从而构成四通八达的信息服务网络;信息资源上网, 变信息独享为信息共享, 各信息服务机构致力于开发各种各样的专业数据库, 并将其提供上网, 从而形成十分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变手工信息服务为网络信息服务,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追求那种独立完善的实物馆藏体系, 而是以网络资源为依托, 广泛交换文献信息。由于图书馆及其工作所体现出来的校园文化, 反映了学校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因此,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主导着师生的价值取向, 从而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图书馆网络化起到教育延伸和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基本途径, 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 那么图书馆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是内涵丰富, 知识多样的第二课堂。由于我们的课程设置不可能涵盖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有知识和技能, 这就促使我们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第二课堂的全面展开, 尤其是图书馆加以补充。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现代化的信息设施、特别是信息网络形成的资源共享能使教师和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拓宽知识视野, 从而有利于他们实现知识积累和良好素质的形成。
传统借阅形式主要是向读者提供卡片式或书本式目录, 检索文献或获取信息的效率非常低, 给读者带来了诸多不便, 影响了图书的传递范围和使用周期。因此, 建立一个布局合理、立体网状的系统性、区域性文献共享网络, 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必然趋势和最佳选择。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 在信息的传播和利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广泛收集整理图书资源的目的就是要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由于网络环境使图书资源收集整理的每个环节都深深地打上了电子时代的烙印, 这就为图书资源的再次上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知识经济对未来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还要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图书馆为学生敞开了求知的大门, 是大学生实现知识更新, 提高素质的最佳场所。他们可以在这里利用各类文献资料、信息资源, 开发潜在智能, 锻炼实践能力, 适应社会需要, 满足自己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和丰富文化生活的需要, 从而使自己得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为今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建设高校图书馆网站体现信息素质教育作用
新时期的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资源中心, 它在对大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现代高校图书馆应使学生懂得, 身处信息时代, 我们急需培养自己的图书馆意识, 自己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是否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娴熟的信息获取技能。特别是处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时代, 知识信息浩如烟海, 知识信息的传递交换方式由过去的人际互动模式, 逐步变为以人机互动为主的模式。高校图书馆网站的建设不但是高校图书馆网上形象的体现也是图书馆与读者交流的主要场所之一, 建设一个好的网站, 是许多方面共同协作的结果, 其中内容建设是重中之重, 花哨的形式只是一时的赏心悦目, 有价值的内容才是建站之本。图书馆网站的主要功能是让读者了解图书馆概况, 提供信息检索, 充分展示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及资源, 开发利用网络学术资源, 与读者进行网上交流等。图书馆网站应具有如下特点:功能强大, 资源丰富, 界面友好, 使用方便;网页风格有特色, 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提供多处链接, 浏览速度快, 查询命中率高;定位特色化, 设计人性化, 维护及时化。
图书馆网站不同于其他的商业网站, 其内容的揭示不仅反映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的状况, 而且也反映了图书馆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与服务水平的状况, 并且读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直接通过高校图书馆网站了解图书馆共享图书馆资源享受图书馆提供的阅览、咨询、检索、外借等服务。是图书馆为了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数字化图书馆。所以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在图书馆网站上推出图书资源网页, 将提炼过的、有价值的图书资源向广大网民开放, 并开展主题信息查询、图书专题汇编、图书资源研究等特色服务, 使图书资源在网络环境中产生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高校图书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加强图书馆环境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第二食堂”, 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第三空间”。 (除教室、实验室以外) 学习不仅需要资料, 还需要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良好场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一种勃勃生机, 稳定和谐, 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 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作用和自学能力。”况且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不可避免的对原有的图书馆服务思想和服务体系带来冲击, 图书馆管理人员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环境下, 要明确图书馆的使命并没有改变, 信息技术并非取代图书馆管理人员, 相反, 图书馆管理人员作为桥梁、导航的作用将变得更为重要。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 使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 只有传统的方式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 人和机器相协调, 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才能提高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目前,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人才的普遍短缺已经严重阻碍了图书馆利用网络环境开展信息服务的能力, 以往图书馆对读者的服务主要有到馆服务、信函服务、电话服务等。由于网络技术的出现, 为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提供了新途径, 也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更加方便快捷。这促使图书管理员在提供信息咨询时, 学习新技术, 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传输技术, 加强对馆员进行网络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并大胆采用新手段来适应网络化建设。
五、精神陶冶作用
高校图书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重要方式就是寓教育于潜移默化中。查询、阅读健康的文献资料, 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美、整洁、有序的学习环境, 对置身其中的每个人都起着培养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净化心灵、娱乐身心和规范行为品德的作用。图书馆员丰富的知识、高雅的气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必将赢得学生读者的理解和尊重, 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对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以及奉献社会的人生理想都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此高校图书馆应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 并加快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 拥有现代化管理技能的高素质、高科技人才, 通过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建设, 把图书馆建设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中心枢纽才有能力为学校为社会提供高层次的服务, 才能实现网络信息的增值和自我发展。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探讨和认识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建设好网络化高校图书馆, 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促进学校教风、学风的根本好转, 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论文 篇10
关键词:网络终端,文化建设,角色定位
行业权威、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学术引领、周密的筹备和充足的经费保障, 是其持续发展依赖的重要因素。1在高校图书馆自身的文化建设工作中, 特别是随着网络终端设备不断在人们的生产和不活中得到推广应用, 及其不断进入高校图书馆以后, 这些现代网络终端设备在高校图书馆中, 及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也就越来越成了一个不得不让人们关注重视的问题。
一、电子阅览室在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角色问题
(一) 电子阅览室在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角色错位与尴尬
该命题的讨论基础, 一切皆建立在网络的普及应用的大环境上。人们最常见的PC端网络, 以通信光缆为接入端口。这种接入端口在高校图书馆多以集中的学生电子阅览, 以及零散分布在各个书库中的接入端口而呈现在入馆的广大读者面前。这种端口通常数量有限, 很难满足入馆读者的实际需求。
就算是在这样的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中, 众多高校图书馆, 特别是重点高校以外, 或者说是尤为突出主要是高职院校, 及其以下的高校图书馆中, 其电子阅览室的的布设是达到了100%的。可是, 把高校图书馆一线工作的近些年来的学期观察总结显示, 在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中使用电脑在网上查看的内容, 玩联机游戏的约占50%;看影视剧的约点20%;聊天及其他玩乐的约占20%;查询学习资料的约点8%;被逼来电子阅览室完成老师安排作业任务的约占2%。
也就是说, 目前众多的, 或者说是不少的高校图书馆中的电子阅览室的存在, 它已经与当初设立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初衷有着明显的不相符, 甚至是严重的背道而驰的现象了。这样的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的使用情况, 已经让电子阅览室在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角色错位, 甚至是尴尬了。
(二) 电子阅览室在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娱乐性问题
如果无法接受以上数据中所呈现出来的这种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娱乐化倾向, 或者说无法接受, 甚至是无法理解或推进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现代传媒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终端在高校图书馆, 及其自身文化建设中的现代意识, 或者说是现代性的文化建设的问题, 那么, 无论怎么看, 这样的高校图书馆对多媒体终端, 或者说是文化建设中的新鲜元素的出现与介入, 都是让人不会看好, 更是会竭力排斥的。
美国公共图书馆已成为美国民众心目中的信息中心、教育中心、活动中心和娱乐休闲中心。2
所以, 在并不能真正从内心中, 从潜意识里接受这种电子阅览室娱乐性的使用情况, 必然是无法在这方面有着更会的推进与改良的。这也就成了一个不好让人理解接受, 却又已经是既成事实的尴尬。这本身也就成了一个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或者说是隐性的问题。
二、无线WIFI在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角色问题
(一) 无线WIFI网络在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畸形存在
在有线网络发展的基础之上, 无线WIFI网络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应运而生。
在多媒体的这个大概念下, 以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客户端的推广与应用, 其中手机网络, 掌上移动图书馆等设备逐渐进入高校图书馆。这当中, 高校图书馆的无线WIFI网络给入馆读者带来了便利。然而, 对众多高校, 特别是二三线高校中的大部分高校图书的无线WIFI网络数量有限, 覆盖范围更是有限。这当中的一个重要的, 也是有些让人无奈的现象是, 这些拔高是难以满足入读者的需求。
据众多高校图书馆馆员在工作观察总结与交流中发现, 高校图书馆中, 除了一二线的重点高校基本上满足了入馆读者的现实需求之外, 其余高校图书馆接近70%的图书馆布设了无线WIFI信号。可是, 另一个现象是, 在同一个高校图书馆中, 既接入光缆通信端口又布设了无线WIFI信号的高校图书馆只约占40%。
在这样的无线WIFI网络环境下, 高校图书馆, 或者说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要想进一步得到更好的发展, 让以服务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工作要能得到质的提升, 则必然要在硬件设施上加大投, 让众多的多媒体终端设备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下, 才能让高校图书馆得到更好的利用, 从而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二) 无线WIFI网络在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中脱节问题
以稳为上的眼光来看, 无线WIFI网络的出现, 特别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介入是危险的, 可是, 在我们的实现生活中, 使用无线WIFI网络的人却越来越多。从无线WIFI网络在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中脱节问题上来看, 它的这种脱节问题在于, 一是管理层不愿对它进行能满足入馆读者的实际需求的投入, 二是人们还不太习惯这种似乎是有些失控的, 特别是传统心理较的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模式中, 多数对这种无线WIFI网络使用是排斥性, 更是不能真正接受与使用的。所以, 这才是最大的脱节问题。
注释
11.严向东.美国图书馆协会年会可持续发展因素探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2 (4) :88.
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论文 篇11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对现行网络音乐内容管理政策作出调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网络音乐内容管理,促进网络音乐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中央关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求的具体举措。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各网络音乐经营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执行有关管理制度,严格履行相关职责,共同推动我国网络音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泉州启幕
11月8日,由文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福建泉州开幕。文化部部长雒树刚、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文化部副部长丁伟,福建省领导叶双瑜、张志南、李书磊、刘群英、李红、郑晓松、刘可清等与泰国前副总理、泰中文化促进委员会主席披尼·扎鲁颂巴,亚洲合作对话机制临时秘书处秘书长班迪,孟加拉国文化部辅秘、文物局局长穆罕默德·阿尔塔夫·侯赛因等外国嘉宾出席开幕式。
据了解,亚洲艺术节是国务院批准的首个区域性国际艺术节,自1998年创办以来,规格和规模连续提升,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展示亚洲各国艺术成果、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促进亚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品牌。
本届亚洲艺术节于11月8日至15日举办,以“情系亚洲、逐梦海丝”为主题,囊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文化交流对话、魅力文都、网络亚艺节、主题公园活动6个板块10余项活动。
2014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评选揭晓
11月6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2014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评选结果在京揭晓。
获2014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的是:河北承德普乐寺保护修缮工程,山西省太原市窦大夫祠保护工程,辽宁锦州广济寺古建筑群维修工程,黑龙江中东铁路建筑群横道河子机车库及东正教圣母进堂教堂抢救保护工程,江苏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修缮工程,湖南永顺县老司城遗址文物本体保护工程,四川茶马古道—观音阁灾后抢险维修工程,云南曹溪寺宝华阁修缮工程,甘肃武山水帘洞石窟群壁画、彩塑及浮雕保护修复工程和青海玉树达那寺建筑抢险修缮工程。
“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是国家文物局指导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旨在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导向,全面促进和提升文物保护工程水平,并向社会各界汇报一年来我国文物保护工程的最新成果。该活动自去年启动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
今日美术馆年底回归人文关怀 呈现“上世纪——吕胜中”
11月8日,由今日美术馆主办的年终大展“上世纪——吕胜中个展”在今日美术馆圆满开幕。今日美术馆继8月探索“未来”后,重回人文关怀,关注民族文化,展现“上世纪”的经典。展览共展出吕胜中作品11件,陈列于今日美术馆1号馆2、3、4层,展期长达两个月,至2016年1月1日结束。
此次展览距离吕胜中1988年在中国美术馆首次公开亮相的《吕胜中剪纸艺术展》已过去了近30年;与2005年最近一次在纽约举办的个展《推陈出新》也已整整过去了10年。多年以来,吕胜中作为一位学者型艺术家一直活跃在艺术、文化、教育、传播的各个领域,本次“上世纪-吕胜中个展”将再一次全面呈现其艺术实践性作品与学术性艺术思考。谈到本次展览,吕胜中说:“上世纪,是发源地,是现代的开始,我们在近百年来试图解决的问题,都是上世纪的问题,这期间经历的坎坷,代价巨大,所要的却并非今天的结果,我们没有必要为今天活着。”
2015国际面具大会在上海举办
11月6日,2015国际面具大会在上海开幕。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艺术基金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少华,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燕群,国际面具文化艺术联盟会长、韩国安东市市长权宁世等出席开幕式。
2015国际面具大会由国际面具文化艺术联盟、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上海国际文化学会联合主办。2015国际面具大会作为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是国际面具文化艺术联盟去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后首次举办的全球大会,也是在中国举办的第一次世界性面具艺术盛会。
本次国际面具大会以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内容、精心的设计,全面展示了中国面具以及世界各国特色面具的不同风采,旨在积极推动面具艺术的资源保护与学术研究,搭建世界面具文化艺术的交流平台。大会的主要活动包括开幕式、政策论坛、学术发表、面具展览、假面舞会等。与此同时,来自五大洲20多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面具,将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分6个展馆展出至11月18日。此后还将前往浙江余杭、江苏昆山和福建福州等地巡展。
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汇聚百余非遗项目
11月10日,由安徽省政府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安徽省文化厅、黄山市政府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开幕。安徽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征海,省人大副主任沈卫国,副省长谢广祥等出席开幕式。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突出“文房四宝”这一主体,展出的100多个非遗项目中,有肇庆端砚、徽州歙砚、绛州澄泥砚等名砚雕刻技艺,有宣纸、新疆和田和安徽潜山的桑皮纸、江西铅山连四纸等特色制作技艺,有徽墨松烟制作技艺,也有宣笔、湖笔、岭南白沙茅龙笔、扬州毛笔的制作工艺。此外,还有扬州雕版印刷技艺、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徽州石砖木竹雕刻技艺等。大展着重展示项目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现存流派和技艺核心。来自安徽、北京、新疆、广东、贵州、江苏、浙江等22个省区市的200余名传统技艺从业者和研究者参与展览,其中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有38位。
大展还设立了非遗讲习堂,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将为公众进行专题讲座。据悉,大展将于11月15日结束,为期6天。
浙江萧山发布全国首个镇级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标准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乡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规范》(以下简称《评估规范》)。这是萧山区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工作,创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标志性成果。《评估规范》经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查备案,是迄今为止全国首个镇级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标准。
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论文 篇12
关键词:图书馆,全面阅读,文化传承,生命需求
近年来, 我国每年出版图书已达40万种, 但国民阅读状况并不乐观。据2013年4月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 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 同比低于欧美等国7~10本的人均年阅读量。时下, 全民阅读活动如火如荼, 建设书香中国不断推进, 正值大有可为之际。图书馆作为精神家园和知识殿堂, 理应传递更多文化正能量。
一、近代学人与中国图书馆事业
中华文脉, 源远流长。《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 有册有典。《道德经》作者老子据传曾担任周朝守藏吏, 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类似“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记述。在西方, 古希腊罗马时期便有了公共性图书馆。公元前7世纪, 亚述国王在都城尼尼微建造了一座皇家的图书馆, 内藏3万多块泥板文书。4个世纪后, 以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命名的图书馆矗立在埃及尼罗河口, 当罗马跻身为帝国政治中心之际, 亚历山大城则成了知识和学问的源头。据推测, 亚历山大图书馆藏书高达40万册, 为当时世界之最。 (1) 近代以来, 西方图书馆发展迅猛, 美国1850年前后已有多个州先后颁布了图书馆法。与此同时, 英国开始建立公共图书馆, 仅用半个世纪时间, 其数量便达到360所。 (2)
及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郭嵩焘、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在考察欧美等国高校、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上, 有感于西方藏书之富与阅读之便, 纷纷倡导在中国广设图书馆, 以启民智。1909年, 王国维率先翻译了《图书馆小史》, 向国人系统介绍世界图书馆的发展情况。同年9月9日, 湖广总督张之洞领衔学部上奏朝廷, 请建京师图书馆。朝廷下旨准行, 同时允准将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避暑山庄文津阁《四库全书》及各殿藏书等移送京师图书馆, 派遣翰林院编修缪荃孙充任图书馆监督, 负责部署具体事宜。
1912年8月27日, 京师图书馆 (今国家图书馆前身) 在北京广化寺正式开馆。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国立图书馆, 京师图书馆的建立“是传统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变的重要标志”:藏书向社会开放, “无论士农工商军界暨女学界, 皆得入览”。 (3) 这与古代藏书楼往往闭门谢客、秘而不宣的做法趣旨迥异。
以京师图书馆以滥觞, 各地省立图书馆逐渐兴起, 私人、社团等主办的图书馆也接连涌现。如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了南通图书馆;申报流通图书馆由申报馆出资兴建, 后为纪念被国民政府当局杀害的《申报》社长史量才改名为量才图书馆;商务印书馆在涵芬楼基础上设立上海东方图书馆, 其藏书量在20世纪30年代已达34万册 (其中有8万册外文书) , 馆阅读者人数仅1930年就有3.6万人, 如此规模和影响, 不但在私立图书馆中位居第一, 在全国公立图书馆中同样名列前茅。 (4)
梁启超早年曾撰文表示, 西方培养人才有办学校、新闻馆 (报) 、书籍馆 (图书馆) 三条路径。与废科学、办西式学校改革类似, 各类图书馆的兴办, 是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缩影。以梁启超为例, 除参与创办强学会、主持《时务报》以外, 为纪念学生蔡锷 (字松坡) , 他还倡议建立松坡图书馆, 其“新民”意识一以贯之。20世纪20年代, 梁启超曾担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期间, 办馆经费紧张, 他一再请求政府拨款均未果。最终, 梁启超把自己的人寿保险单抵押给通易信托公司押借现款, 维持馆务运转并给员工发了一年工资。
此外, 学人向图书馆捐赠藏书也极大地丰富着馆藏。美国开国元勋、《独立宣言》主笔托马斯·杰弗逊就把自己的私人藏书捐赠给国家, 以便组建国会图书馆。如今, 美国国会图书馆多项指标位居世界图书馆之首, 其古登堡活字印刷版《圣经》等镇馆之宝享誉全球。
双鉴楼主傅增湘也是一位藏书大家, 他曾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幕僚。“傅增湘的藏书思想, 既鄙弃大贾富儿五经不知之攀附雅流, 亦轻视豪门贵胄之鉴赏多爽, 兰艾杂陈。更反对秘惜自私, 严钥重扃, 陋守‘借人不孝’之训, 实不恤与古人为仇。认为‘文字典籍, 天下公器’。” (1) 他的藏书, 镇楼之宝如宋版《资治通鉴》、宋抄本《洪范政鉴定》以及数千册各类善本珍籍悉数捐献给了国家图书馆和四川大学图书馆。
二、图书馆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每个人在学校求学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有限, 但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随着“终身学习”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图书馆对于孜孜以求的人来说, 永远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在法国哲学家萨特看来:“正是在书籍中我得以邂逅整个宇宙。书中的世界已分门别类, 是思考与领悟的结晶, 当然彻底认识它依然绝非易事。” (2)
毛泽东19岁时, 在湖南长沙省立图书馆有过历时半年的自修、苦读经历。他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入馆, 往往待到闭馆才出来, 中午仅仅休息片刻, 买两块米糕随便应付一下午餐。毛泽东形容自己就像牛闯进了菜园, 尝到了菜的味道, 拼命地吃。期间, 他潜心研读了《原富》、《民约论》、《法意》、《物种起源》、《天演论》等书, 接受到近代启蒙教育。
培根有言: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博采, 足以长才。文学家郁达夫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等高校, 求学期间, 他最喜欢的是高校图书馆。源于对文学的热爱, 郁达夫强制自己, 每天至少读完一部欧美原版文学著作。他的选书之法与钱钟书有些类似:对学校图书馆的书, 按类别一排排地借, 一本本地读, 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 然后下一书架, 依次类推, 立志阅尽图书馆专业相关藏书。
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蔡尚思转益多师, 曾求教于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学术大师。回顾自己的治学生涯, 蔡尚思感言:“在南京龙蟠里的国学图书馆住读, 是我在治学上最满意的一个时期。我把南京国学图书馆当作‘太上研究院’, 是我的‘最高学府’”。 (3) 国学图书馆前身为江南图书馆 (后易名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 即今南京图书馆) , 鲁迅等人曾入馆借阅古籍善本。历史学家柳诒徵任馆长期间, 国学图书馆创举之一是允许读者住馆读书。20世纪30年代中期, 蔡尚思在此借读苦修。柳诒徵得知蔡尚思彼时正失业的情况后, 主动邀请他入住馆中, 不收任何费用。他还吩咐图书管理人员:蔡先生借阅图书是无限的, 即使每天要阅一二十部或者更多的数量, 都要同意, 这是大家应尽的义务。在该馆后来收藏的《蔡尚思学术自传》签名本中, 扉页上写着这样的题记:感谢三十年代的历史学家柳诒徵先生让我入住南京国学图书馆, 遍读历代文集, 搜集中国思想史与史学史的资料, 现特寄赠我的学术自传, 表示永不敢忘记此大恩德!
有教无类, 对任何学者敞开大门, 向来是近代图书馆立馆宗旨之一。但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南京创办晓庄师范时, 设立了一个校图书馆, 并起了个“另类”的名字——书呆子莫来馆。陶行知倡导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的学习方法, 对书呆子式的学习持否定态度。在晓庄师范的招生简章上, 他这样写道: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 最好不要来。中华图书协会第一次年会举办时, 陶行知表示, “世上有两种人生活极无意义:一为读书而不做事, 一为做事而不读书”。“余常谓酒迷、色迷、财迷, 与书迷实同一意义。酒迷为酒所迷, 色迷为色所迷, 财迷为财所迷, 而书迷亦同样为书所迷, 换言之, 即为书所役。图书馆之设置, 对此点须特别注意, 不然即失去图书馆之真意义矣。” (4)
三、图书馆劫难与文化堡垒
无论古代的藏书楼, 还是当今的图书馆, 其作为典籍、图册、书画等汇集之所, 对于文明薪火相传的价值不言而喻。为了收集珍本, 亚历山大图书馆不惜破费大量黄金, 只求能以抄本作交换, 进而把从雅典等地租借来的原本留下。有道是“纸寿千年”, 然而, 鉴于文献的用材, 加之书蠹、水浸、火烧、地震以及自然氧化、翻阅磨损等危害, 诸多典籍往往不到千年便已失传、湮灭。社会动乱, 外敌入侵, 更考验图书馆如何传承文脉。
13世纪, 十字军东征, 洗劫了君士坦丁堡, 外来者把修道院和图书馆抢掠一空, 并视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书籍为异端邪说, 于是把书籍昂贵的封面撕下, 内页付之一炬。蒙古游牧部落如法炮制, 征服巴格达后, 他们把书籍撕烂, 利用皮质的封面做鞋子。扔进底格里斯河的书籍使得河水被墨汁染黑, 一年后才逐渐淡去。凯撒大帝一把大火, 亚历山大图书馆同样损失成千上万册典藏, 几百年后, 亚历山大图书馆藏书和建筑杳无踪迹, 只留下了一个传说。18世纪时, 有学者面对凋敝后的亚历山大城有感而发:“如果欧洲四分之三的著作被突然毁灭, 如果印刷术不存在, 而且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攫取了世上美好的这部分 (藏书) , 那么欧洲也会重新回落到人们用了这么多个世纪才勉强摆脱的野蛮状态。” (5)
在中国, 明代编撰的《永乐大典》成书时11095册, 《大英百科全书》誉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但皇皇巨著面世不久即屡明亡、八国联军入侵等劫难, 如今只剩副本百十若干册, 散藏于世界各地, 留给后人无限惋惜。
《四库全书》的遭遇与《永乐大典》类似。这部乾隆时期组织编撰的巨著, 收录古籍约3500种, 装订成3.6万余册, 7部抄写本分藏于北京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其中, 文汇阁、文宗阁、文源阁均毁于战火, 文渊阁《四库全书》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溯阁藏书后运抵兰州, 文津阁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与《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并称四大镇馆之宝, 这也是7部《四库全书》中至今仍原架、原函、原书一体存放保管的唯一一部。文澜阁《四库全书》得以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保存下来, 八千卷楼主人丁丙、丁申兄弟居功甚伟。
1861年, 太平军攻陷杭州, 文澜阁阁毁书散, 《四库全书》流落民间。丁氏兄弟此时避居于杭州城西的西溪。一天, 丁氏兄弟在街市时发现用于购物的“包装纸”竟是《四库全书》散页。情急之下, 兄弟俩马上组织家人进行抢救, 并雇人沿街收书。最终, 他们回购搜集8600多册《四库全书》。为了补齐遗散阁本, 丁氏兄弟招募了一百多人抄书, 历时数年。民国时期, 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钱恂、张宗祥等继续组织补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最后完成的《四库全书》比原来更为完整, 初修时一些被清廷要求删改的文字也多按原本恢复。
全面抗战爆发后, 日本“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受委员会”曾派人到杭州搜寻文澜阁《四库全书》。好在杭州沦陷前, 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陈训慈等未雨绸缪, 组织阁书西迁, 历时半年, 辗转5省, 行程2500公里, 最终, 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得以安全运抵贵阳、重庆等地。
通过侵略战争掠夺中国文物, 这对于日本当局而言无非故伎重演。早在甲午战争期间, 日本宫中顾问兼帝国博物馆总长九鬼隆一便制定了《战时清国宝物搜集方法》, 颁发日本各主要部门。《战时清国宝物搜集方法》公然宣称:“战时搜集”的优势在于可得到平时难以到手的名贵珍品, 亦可以极低廉之价格获得极昂贵之珍品, 提倡直接由军队进行搜集和搬运, 这可以解决沉重物品的运输问题, 战时搜集名品可随战争的胜利名垂史册, 充分发扬国威。 (1) 北平沦陷后, 日本接管了国立北平图书馆, 周作人一度出任伪馆长一职。此前, 馆藏全部善本甲库、乙库藏书, 敦煌遗书, 内阁大库舆图及参谋部地图、金石拓本及楚器、西文善本及专门杂志等已与故宫文物一样, 陆续南运南京、上海、香港等地。但文津阁《四库全书》、1936年以后购入的善本书以及大量普通中西文图书、普通舆图与普通金石拓本则全部滞留北平, 落入侵略者的手中。
图书馆典籍保护, 有可能还因借而不还遗失。1789年11月2日, 华盛顿总统于从纽约社会图书馆借走两本书, 其一为关于国际关系的《Law of Nations》, 另一本则是关于英国国会下议院辩论卷, 至今未还。该馆表示:算上通货膨胀因素, 他应该缴纳逾期罚款30万美元。 (2)
陆游有诗云:人生百病有已时, 独有书癖不可医。虽然如孔乙己所说读书人窃书不算偷, 但偷书对于图书馆来说, 同样是一大公害。西方一些图书馆一度把借阅的图书用铆钉、绳索绑住、固定, 只能定点阅览, 以防外盗。美国爱荷华州的斯蒂芬·布鲁伯格堪称当今最著名的“书痴大盗”, “二十多年间他偷遍美国及加拿大的二百八十六家图书馆, 偷书二万三千六百册。案发后联邦调查局探员需动用长达一点七公里的书架陈列赃物”。 (3)
四、图书馆关乎人的生命需求
法国文学家福楼拜在《致尚特皮小姐》中写道:阅读是为了活着。无独有偶, 巴金先生曾为上海图书馆题词:散布知识, 散布生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多次讲过一则阅读关乎生命的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社长楼适夷于20世纪20年代遭受过牢狱之灾, 监狱里难友们经常传阅书籍打发时光。一天早晨, 有一本书传到楼适夷同监室的一位难友手上。这位难友已被判死刑, 而且当天早上就要被执行, 可他还是很专心地去读这本书。楼适夷当时就想, 他马上就要结束生命了, 读书还有什么用呢?后来他理解了, 读书就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 (4) 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述, 人在生理、安全等需求之外, 有自我实现、求知审美等需求。图书馆作为藏书之所, 其主要功能便是为读者、民众提供服务, 其对满足人们阅读的生命需求有重要潜能。在此意义上可以说, 通过图书馆, 人们更容易获得一种生命的充盈与丰富。
多建一所图书馆可以少建一座监狱。图书馆的多少与建设、使用成效, 关乎马克思所说“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关乎社会平等、民主, 是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表征。在国际图联的一份报告中, 日本学者曾写道:“在过去的日本, 使用图书馆最多的人是考古学家和学生们。图书馆的功能非常有限, 通常被当作学习室。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 公共图书馆采取了新的态度, 用为‘维护人民的知情权’和‘保证人民自由平等的信息权’。” (5)
【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论文】推荐阅读:
现代图书馆文化建设论文07-15
文化权利与图书馆服务体系探究的论文09-04
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社会化服务路径的论文05-19
图书馆文化服务06-07
图书馆精神文化10-09
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09-04
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10-13
高校图书馆文化研究07-11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09-04
群众图书文化发展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