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精神文化

2024-10-09

图书馆精神文化(精选12篇)

图书馆精神文化 篇1

无论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中, 图书馆管理往往都是其相关人员非常关注的话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 西方的图书馆管理的相关理论被我国成功引进, 所以我国的图书馆管理水平有着大幅度提升。在最近的几年之中, 我国图书馆的管理以“以人为本”为重要理念, 并且将其作为首要的出发点来进行考虑。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可以发现, 无论是人本管理抑或是科学管理, 其管理手段、方法、模式、思想等正是图书馆管理文化的各种特色。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 主要对于图书馆管理文化的核心精神进行分析, 并且探讨如何将图书馆管理的核心精神向实践中进行渗透。

一、图书馆管理文化的概念和特征分析

管理是在文化的发展中产生的。文化的含义在当前的研究界有着非常多的见解。霍夫史台德曾经对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在一个群体中, 其思维可以与其他群体相互区别。此时文化是作为一个群体的特征而出现的, 是整个集体的价值观念, 并且整个群体的行为都是由这种观念支持的。所以, 在对于图书馆的管理文化进行定义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将其安坐是图书馆的员工与管理人员在进行图书馆运营的过程中, 形成的同样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其既包括传统习惯、制度规范、道德水准, 也包括行为方式和观念认同。图书馆的管理文化是由制度形态、行为形态以及理念形态三方面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其对于图书馆的管理手段、管理风格、管理制度、管理伦理以及管理精神等的各种无形或者有形的管理要素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在一般情况下, 图书馆管理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

1.图书馆管理文化具有指导性。图书馆管理文化的形成, 必然会对于图书馆的员工和管理人员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有效的指导。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并且对于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目标准求、价值观念等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管理文化是在整个图书馆管理过程中贯穿的。

2.图书馆管理文化具有内聚性。图书馆的管理文化之中, 管理伦理、管理精神、管理哲学等都是包括在内的, 可以使得整个图书馆内部人员的价值取向、观念取向以及立场可以达成一致, 从而使得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协调性, 减少冲突和矛盾, 形成正面的向心力。

3.图书馆管理文化具有持久性。图书馆的管理文化在形成之后会有着长期的效用, 对于整个图书馆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4.图书馆管理文化具有时代性。图书馆管理文化必须要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来进行, 所以其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社会文化是不断发展的, 所以图书馆管理文化也必然会体现出时代的特征。

二、科学技术在图书馆中的作用

对于科学精神的研究, 在学者界也有着非常多的见解。有些学者认为科学精神是对科学方法的概括, 也有人认为科学精神是作为一种素养而存在的, 更有人将科学精神理解为行为规范。根据林德宏教授的见解, 科学精神是对于科学的价值的尊重, 是对于科技作用的重视, 是对于科学技术产生的巨大力量的强调。这种观点主要是指物质层面, 依靠科学技术来对社会的发展进行推动。其强调的是物质手段与物质力量, 注重自然规律, 强调科学方法, 追求真理。通过这种观点,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于图书馆管理文化中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进行分析:

首先, 图书馆的管理文化必须要体现出对于科学技术的重视。在当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的进步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图书馆的相关人员必须要对于科学技术大力加以运用, 以便使得图书馆的工作效率更高。如果对于科学技术加以摒弃, 那么图书馆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

其次, 图书馆的管理文化必须要对客观规律加以尊重, 以规范化来进行约束。在图书馆的工作过程中, 由于其业务是面向信息和文献的工作, 所以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在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 文献的流通、采集等的各种工作都需要有着完善、科学的方法和制度。尤其是在当前图书馆中信息技术大力应用的前提下, 图书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趋势越来越强。所以图书馆中的各种管理工作, 例如:网络资源开发、知识搜集、知识鉴别、知识加工、知识组织、知识存储等都必须要有现金的技术以及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手段来执行。所以图书馆的管理文化必须要以客观规律为指导, 以实际的需求为工作目标来对于日常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再次, 图书馆管理文化必须要对规章制度的作用加以重视。在图书馆管理的过程中, 无论是对管理人员行为进行规范的内部制度还是对读者进行约束的外部制度, 都是在图书馆长期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来的。在当前图书馆管理过程中, 其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图书馆是否有着严格 (下转第140页) (上接第132页) 的规章制度建立。但是规章制度必须要跟进时代的步伐才能够使得图书馆的管理文化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三、图书馆核心精神必须要在科学精神中融入人文精神

在图书馆运营的过程中, 其管理文化必须要要包含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双方面的内容, 缺一不可。在图书馆管理文化中, 缺乏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得图书馆的管理文化产生漏洞和缺陷。所以图书馆的管理必须要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进行有效的结合。当两者融合之后, 可以共同构成图书馆的核心精神。在本文的观点中, 作者认为如果单纯通过人本管理或者科学管理来进行工作, 都是非常简单的内容。但是如何将两种精神进行有效的结合, 是对于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考验。在对于两者进行融合的过程中, 必须要对于以下几种关系进行有效的处理。

(一) 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

在图书馆管理的过程中, 相关人员必须要对于科学技术加以重视, 但是并不能够单纯以技术来进行管理, 因为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人”。在管理的过程中, 任何技术都是为了能够使人感到方便和快捷。如果对于高科技设备进行大力追求, 就会使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降低。所以图书馆管理者必须要以人为本, 来进行科学技术的应用。

(二) 人与制度之间的关系

图书馆的管理必须要以制度为基础。如果图书馆中缺乏科学有效的制度, 那么其治理只是一纸空文。所以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对于规章制度的有效性进行明晰, 从而最终使得规章制度既能够以人为本, 又能够对图书馆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当前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中, 人本思想的缺失是其最大的失误。同时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知道制度并不能完全管理好图书馆, 更重要的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事业心和价值观念。所以必须要以人本思想和规章制度相结合来进行图书馆的管理, 才能够有着最好的效果。

(三) 原则和变通之间的关系

在图书馆管理者工作的过程中, 必须要做到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才能够对于科学精神有着更好的体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又必须要有着一定的灵活性, 才能够使得人文精神被体现出来。例如, 当图书馆中的读者将读物丢失, 就必须要进行赔偿, 这对于图书馆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某位学生丢失的读物并不是限量版本, 也不是重要文献, 就可以按照图书的原价来索赔, 而非按照数倍的价格来索赔。这样才能够使得人文精神更好地体现出来。

摘要:本文在研究中对于图书馆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 并且对于管理文化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分析, 并且通过对于图书馆管理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体现来进行分析, 将其作为图书馆管理文化的核心精神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文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郭启贵, 时永松, 魏昕.传统管理文化与中国管理现代化[J].湖北社会科学, 2003 (12) .

[2]桑晓东, 宋书星.论图书馆管理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J].图书情报工作, 2003 (09) .

[3]蒋永福, 陈丽君.图书馆人本管理:含义与原则[J].图书馆建设, 2003 (04) .

[4]孔慧, 王映霞.21世纪图书馆管理精髓是:人本管理[J].图书与情报, 2003 (02) .

图书馆精神文化 篇2

【摘 要】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精神面貌的缩影。本文浅析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作用以及高校图书馆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定位,提出了图书馆可以通过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建立特色藏书体系、提高馆员素质等多途径来参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关键词】图书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指高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师生一致认同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包括学校建筑、实验设施等在内的物态文化,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属浅层次的校园文化;制度文化是学校运作的保障机制,包括管理体制、规章制度、考核办法等,属中层次的校园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高校办学理念、学校传统、学风、教风、价值观念等,其对内能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对外是学校特性和精神面貌的缩影,是“最具有内在性,最能体现文化的超越性和创造性本质特征”的文化形式。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作用

1.1 有利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进国际化进程,未经筛选的西方价值观大量涌入。强烈的东西方文化碰撞导致尚未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们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忽视了对本土文化和历史的学习。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缺失,他们过于注重享乐而忽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不能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帮助他们形成正确向上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汲取精神上的养分,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能够感染并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步纠正他们的负面心理。文明、健康、有感召力的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各种极端行为与不良精神状态,使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1.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我国自汉代以来就有的优良精神文化,几千年来,传统的精神文化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如今的校园精神文化同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健康的校园文化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精神上: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通过各种校园活动能够获得的积极向上的心灵体验,这些点点滴滴都将深深铭刻在大学生的青春记忆里,有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1.3 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主要形式有社团活动、学术讲座、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等。课外文体活动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顺应了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树立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更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策划能力;各类科技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社团活动能有效地缓解学习压力,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个性的良好发展,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图书馆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定位

师资力量、图书馆和实验设备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图书馆是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之外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2.1 图书馆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互动发展

图书馆文化是指图书馆全体员工在管理、服务活动中创造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财富,它涵盖了图书馆人特有的价值观、思想意识、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管理作风等。

2.1.1 图书馆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价值的判断,是对客观事物的是非、优劣、主次、正误以及可行性的价值认识。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每所高校都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它也必然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和图书馆文化共同的价值取向。

2.1.2 图书馆文化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图书馆文化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建设和引导,使图书馆在优化育人环境的同时影响校园文化的正确走向。如果将图书馆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将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创建文明校园有机结合起来,使文化建设活动呈现出领导重视、目标明确、组织健全、师生共同参与的良好态势,就能充分发挥整体效应,极大地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2.2 图书馆是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机构

2.2.1 图书馆是校园物质文化的核心内容

图书馆通常作为标志性建筑,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图书馆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室内外的空间环境,能体现出一所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线。宽敞明亮的馆舍、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现代化的服务手段等,这些不仅是高品位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2.2.2 图书馆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阵地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查阅文献资料、加强理论知识、扩大视野的地方,更是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养、感受时代脉搏的地方。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让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求知欲望,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充分吸收科学的养分,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和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3.1 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和流通文献资料,以供读者进行学习和参考研究的文化教育机构,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图书馆文化的内涵与作用,主要是通过图书馆的网络平台、文献检索服务、丰富的馆藏、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及科学的管理理念来实现。图书馆文化的引领功能是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它在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担负着重大责任,能充分体现高校内在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体现了校园精神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新高度。

在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自觉性和热情。如图书馆可以会同系部及教务、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按月、按学期统计各系、各班级的读者到馆总量和人均借阅册数,依次排出名次,并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进行公布,名次靠前的系部和班级给予相应的奖励;还可以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和有奖读书活动等。

3.2 建立实用型馆藏资源,形成特色藏书体系

构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是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因此必须建立实用型的馆藏资源,形成特色藏书体系。

3.2.1 所谓特色馆藏,是指一个图书馆以某类学科专业为主体所特有的、有别于其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很多高校都有自己所处的行业,行业特点突出,因此,特色馆藏的建设应与学校的办学方针、办学规模以及学科专业设置相吻合。图书馆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辅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与教务处和各系部沟通,图书馆馆长还可以通过参加教学工作会议,及时掌握学校的教学动态以及了解重点专业、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具体情况,增加该类文献的品种与复本量,并保证其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3.2.2 图书馆还可以与科技处、网络中心联手,将本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的相关资料储存到图书馆的服务器中,并将本校的研究课题、教师论文以及学生的优秀论文、优秀设计成果等做成专题数据库,形成实用型的特色资源。

3.2.3 另外,在文献资源的采购过程中,要树立文献资源优势互补理念,兼顾印刷型文献与非印刷型文献,使各类资源协调发展。

3.3 树立服务意识,提升馆员素质

3.3.1 图书馆作为教辅部门,其实质就是服务部门,因此要将“为读者服务”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图书馆工作当中。图书馆员要树立窗口意识,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实际工作中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学会开展微笑服务。

3.3.2 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馆员素质偏低的现象,虽说各校近年来大力引进人才,但总体来说专业人员仍然缺乏。针对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薄弱、业务素质低的现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素质。首先,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段闭馆,在该时间段对全馆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并定期组织业务竞赛;组织高专业学历和职称的馆员开办专题讲座。其次,选派人员外出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相关的经验交流会,与会人员回来后写出心得体会并将知识讲授给其他馆员,以求共同进步。另外,可以加强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馆员外出参观考察,吸取兄弟学校图书馆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结束语

我们要勇敢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转变高校图书馆的传统管理模式,努力开辟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积极参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图书馆,我眷恋的精神故乡 篇3

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到全国各地出差。每到一座自己未曾到过的城市,心里总不免产生“陌生”和“新鲜”两种奇特的感觉。

对一座城市的新鲜感,通常来源于这座城市里市民口中难懂的乡音、独特的服饰、豪华的建筑、特色的饮食、繁华的街景、雍容的商场、著名的景点、罕见的古迹。但我对这些常人都很感兴趣的东西,并不来电。我只是对一种地方很感兴趣,那就是图书馆。每到一个地方,只要有空,我总会去这城市里的图书馆逛逛。哪怕不借书,只是逛逛,都觉得很好,很舒服。那对我来说,似乎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

虽然每座图书馆的建筑外观不尽相同,但里面的设施却大致相似。都是一排排书架,整齐地码放着一排排或新或旧的图书。最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图书馆,总是能看到同一个古人所留下的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图书馆,看到相同的作者,相同的书,难免会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这种感觉,足以使你忘却“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与寂寞。

大学时代的图书馆生涯

和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是在大学时代。那时,十九岁的我,独自一人来到南昌这座陌生的城市求学。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出远门,也是我有生以来到过最远的地方。刚入学之时,和所有新生一样,由于人生地不熟而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幸好,当时有位室友在大学之前就在南昌上学。因此,对南昌再熟悉不过。周末的时候,他就骑着自行车带着我遍游大街小巷,逛图书市场、古玩市场等地方。其中有一次,突然把我带到一个犹如世外桃源的大院子里头,里面坐落着一座很宏伟的大楼。我抬头一看是“江西省图书馆”。这是我这个农村娃第一次见识啥叫“图书馆”,也是我生平第一次走进这个神圣的地方。

一进图书馆大厅,就看见正堂上龙飞凤舞地写着高尔基的那句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整个大厅安静肃穆,颇有某种“圣殿”的意境。往里走便是一间间藏书室,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各种泛黄或崭新的书籍。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藏书,使我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也像一个穷光蛋,突然看见满地钞票似的,使我顿时兴奋得手舞足蹈,激动不已。

自那以后,每个周末我均风雨无阻地来到这个图书馆复习功课,或借阅书刊。四年大学光阴,使我对这座图书馆产生了很深的感情。记得我每次来这座图书馆,我都坐在北边最角落的那张桌子,除非此前已先被人占坐,不然绝不破例。这个位置光线较好,且安静。抬头就能看见墙上挂着一副艳丽的红梅图。这副梅花图,恍若一次次提醒我: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切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寒门子弟,不刻苦勤学,何来光彩的未来。因此,只要一坐在那里,就不好意思偷闲。

去陌生城市的图书馆坐坐

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我的钱包皮夹里,一直随身携带着当年在那图书馆办理的借书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一直带着它,或许是一种缅怀吧!缅怀它陪我在那里度过的四年光阴。带着它,就像带着一位能见证我往昔的老朋友。有他在身边,心里就觉得温暖、踏实。

每当出差或途径省城南昌之时,我必定抽空到省图书馆走走。必定到那张我曾经坐了四年的座位上坐坐。哪怕只是小坐一会儿,也觉得倍感温馨。那似一种回到故乡,回到家的感觉。看看墙上依然健在的梅花图。虽然已经略显陈旧,但她依然那么傲骨和动人。就像一位在家守候孩子随时归来的母亲,虽然久经风霜略显苍老,但她依然是那么慈祥,那么漂亮。

人活一世,总有些日子,值得我们怀念;总有些人,值得我们惦记;总有些事,值得我们回味;也总有一些地方,让我们难以忘怀。特别是一些我们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总是让我们那么怀念。确切地说,是我们不肯忘去。省图书馆,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不肯忘去,也不愿忘去的地方。因为,只有在这里我才能和志趣相投的人“类聚”。才能与人类历史上世界各地的文化先人们“约会”,倾心交流。听他们诉说过去,谈论未来。

自那以后,逛图书馆便成了我的个人嗜好,或者说一种个人情结。每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总想去那座城市里的图书馆坐坐。就像一个基督教徒,每到一座城市,总想到当地的教堂诵经一样。不同的是,他们朝拜子虚乌有的上帝。我朝拜那些创造并记载了人类文明的文化大师们。相同的是,我们都有一颗朝圣的心。我们都在各自的精神殿堂里,“超度”各自庸俗而愚昧的灵魂。

是的,图书馆是我朝圣的殿堂,也是我灵魂“受洗”的地方。她更是我眷恋的精神故乡。在这精神的故乡里,我愿意做个捉蜻蜓的孩子,快乐地捕捉智慧,捕捉每一个闪亮的精灵。

(龚宝良 摘自《福建卫生报》)

每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总想去那座城市里的图书馆坐坐。就像一个基督教徒,每到一座城市,总想到当地的教堂诵经一样。

图书馆精神文化 篇4

1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作用

1.1 有利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 我国加速推进国际化进程, 未经筛选的西方价值观大量涌入。强烈的东西方文化碰撞导致尚未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们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忽视了对本土文化和历史的学习。在当代大学生身上,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缺失, 他们过于注重享乐而忽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不能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向上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汲取精神上的养分, 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能够感染并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逐步纠正他们的负面心理。文明、健康、有感召力的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各种极端行为与不良精神状态, 使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1.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是我国自汉代以来就有的优良精神文化, 几千年来, 传统的精神文化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 如今的校园精神文化同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健康的校园文化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精神上: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通过各种校园活动能够获得的积极向上的心灵体验, 这些点点滴滴都将深深铭刻在大学生的青春记忆里, 有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1.3 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主要形式有社团活动、学术讲座、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等。课外文体活动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顺应了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 树立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 更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策划能力;各类科技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社团活动能有效地缓解学习压力, 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个性的良好发展, 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高校图书馆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定位

师资力量、图书馆和实验设备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图书馆是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之外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2.1 图书馆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互动发展

图书馆文化是指图书馆全体员工在管理、服务活动中创造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财富, 它涵盖了图书馆人特有的价值观、思想意识、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管理作风等。

2.1.1 图书馆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价值的判断, 是对客观事物的是非、优劣、主次、正误以及可行性的价值认识。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每所高校都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它也必然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和图书馆文化共同的价值取向。

2.1.2 图书馆文化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图书馆文化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建设和引导, 使图书馆在优化育人环境的同时影响校园文化的正确走向。如果将图书馆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将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创建文明校园有机结合起来, 使文化建设活动呈现出领导重视、目标明确、组织健全、师生共同参与的良好态势, 就能充分发挥整体效应, 极大地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2.2 图书馆是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机构

2.2.1 图书馆是校园物质文化的核心内容

图书馆通常作为标志性建筑, 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体现, 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图书馆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室内外的空间环境, 能体现出一所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是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线。宽敞明亮的馆舍、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现代化的服务手段等, 这些不仅是高品位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2.2.2 图书馆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阵地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查阅文献资料、加强理论知识、扩大视野的地方, 更是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养、感受时代脉搏的地方。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 让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求知欲望, 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充分吸收科学的养分, 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和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

3 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3.1 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和流通文献资料, 以供读者进行学习和参考研究的文化教育机构, 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图书馆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主要是通过图书馆的网络平台、文献检索服务、丰富的馆藏、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及科学的管理理念来实现。图书馆文化的引领功能是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它在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担负着重大责任, 能充分体现高校内在的精神力量, 同时也体现了校园精神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新高度。

在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自觉性和热情。如图书馆可以会同系部及教务、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 按月、按学期统计各系、各班级的读者到馆总量和人均借阅册数, 依次排出名次, 并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进行公布, 名次靠前的系部和班级给予相应的奖励;还可以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和有奖读书活动等。

3.2 建立实用型馆藏资源, 形成特色藏书体系

构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是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因此必须建立实用型的馆藏资源, 形成特色藏书体系。

3.2.1 所谓特色馆藏, 是指一个图书馆以某类学科专业为主体所特有的、有别于其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很多高校都有自己所处的行业, 行业特点突出, 因此, 特色馆藏的建设应与学校的办学方针、办学规模以及学科专业设置相吻合。图书馆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辅部门, 应积极主动地与教务处和各系部沟通, 图书馆馆长还可以通过参加教学工作会议, 及时掌握学校的教学动态以及了解重点专业、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具体情况, 增加该类文献的品种与复本量, 并保证其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3.2.2 图书馆还可以与科技处、网络中心联手, 将本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的相关资料储存到图书馆的服务器中, 并将本校的研究课题、教师论文以及学生的优秀论文、优秀设计成果等做成专题数据库, 形成实用型的特色资源。

3.2.3 另外, 在文献资源的采购过程中, 要树立文献资源优势互补理念, 兼顾印刷型文献与非印刷型文献, 使各类资源协调发展。

3.3 树立服务意识, 提升馆员素质

3.3.1 图书馆作为教辅部门, 其实质就是服务部门, 因此要将“为读者服务”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图书馆工作当中。

图书馆员要树立窗口意识, 勤于学习, 善于思考,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转变工作作风, 在实际工作中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学会开展微笑服务。

3.3.2 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馆员素质偏低的现象, 虽说各校近年来大力引进人才, 但总体来说专业人员仍然缺乏。

针对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薄弱、业务素质低的现状,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素质。首先, 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段闭馆, 在该时间段对全馆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 并定期组织业务竞赛;组织高专业学历和职称的馆员开办专题讲座。其次, 选派人员外出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相关的经验交流会, 与会人员回来后写出心得体会并将知识讲授给其他馆员, 以求共同进步。另外, 可以加强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组织馆员外出参观考察, 吸取兄弟学校图书馆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4 结束语

我们要勇敢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 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转变高校图书馆的传统管理模式, 努力开辟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积极参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为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电明.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7) .

[2]马建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3]杨玲华.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 2011 (29) .

[4]刘荣.加强高职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对策思考[J].经济师, 2013 (4) .

弘扬和培育现代公共图书馆精神 篇5

弘扬和培育现代公共图书馆精神

文章从分析<公共图书馆宣言>的`产生背景和内容入手,论述了现代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内涵,探讨了公共图书馆精神在中国的缺失,并从四个方面对如何培育和弘扬现代公共图书馆精神作了阐述.

作 者:邱燕燕 Qiu Yanyan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广州,510643 刊 名:图书馆  PKU CSSCI英文刊名:LIBRARY 年,卷(期): “”(4) 分类号:G25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精神   图书馆精神   公共图书馆  

归属感与图书馆职业精神刍议 篇6

关键词:归属感 职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 G2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5-0044-04

归属感是一个文化心理学的概念,在统一价值论中,指的是当个人的价值关系依附于或隶属于他人或社会的价值关系时产生的一种感受。当个人感觉到自己归于或属于某一群落、组织、地域或者氛围、时空等等时,他自然就会有一种安顿感或安全感,这便可视为“归属”,而对于这种感觉的不懈追求和不断臆想则为归属意识。人类的归属感、归属意识与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之间有密切的关联。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群体,比如家庭、工作单位等等,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消除或减少孤独寂寞,获得心灵的安顿。现代社会的人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特定的职业,体现出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及职业精神,并反映出该职业与其他职业的不同。图书馆职业价值观,即图书馆人对自己职业的态度和信念,并在其职业生活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且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知、职业信誉等。对这一职业的整体利益和社会义务的理性总结及概括性认识,便形成承担这一职业的文化自觉,进而积淀升华为图书馆职业精神。

1 归属感与图书馆职业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是现代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创始人,他提出了著名的为世界公认的“人生需求五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有五个层次的且需依次满足的需求:一是生理需求,其主要内容为衣、食、住、行、性,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二是安全需求,其主要内容为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用以保证自身的安全;三是归属需求,其主要内容为亲情、爱情、友情,以及为特定社会群体所接纳,用以情有所寄,心有所归;四是尊重需求,也叫尊严需求,其主要内容为讲求自我尊严,追求他人尊重,用以体现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五是自我实现需求,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体现的是个人为社会所提供的创造与贡献,以及个人的人生价值及意义。在这五个层次的需求中,马斯洛认为前三个需求,属于人生的低级需求,体现的是人生的基本需求,或者说是生命需求。而后两个需求,属于人生的高级需求,体现的是人生的价值需求和理想需求。

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归属意识,都渴望获得归属感。图书馆人更不例外,因为身处“精神食粮之所在”其心理或许更为敏感,更为渴望心灵深处的满足,对事业的归属意识更为强烈。这不仅仅只是一种能被别人或被社会认可与接纳时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安顿感,更是一种文化认同。

其一,图书馆职业精神是事业的灵魂和原动力,是没有外力约束和干扰的人心灵世界的信念归属。从一定意义上说,图书馆是社会的一种“奢侈品”,是提供精神食粮之所在。图书馆职业也是一个“点亮他人”、给他人带来光明和希望的职业。现代图书馆更是一种民主制度的高尚理想的产物,是民主社会的一种高层次的大众福利。与其他职业相比,职业精神在推动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更加核心、更加重要。因为一旦选择了图书馆这个职业,就意味着要甘守清贫,甘受寂寞,甘为人梯,甘于奉献。对此,周庆山先生在《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思考》一文中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面临的问题出发,着重从认识论和价值观的高度,诠释了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本质。他明确指出:“我们不必急于建立一门图书馆哲学,并提出它的研究对象、性质、范围、内容等形而上的归纳和推导。图书馆哲学是一种科学精神、职业理想和学术境界,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1]由此可见,图书馆职业精神是图书馆从业者基于图书馆职业使命的要求,在长期职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图书馆这个职业所秉承的价值观;是一种对职业的信念和追求。

其二,图书馆职业精神是社会认可度的基本标准,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归属。图书馆事业发展到今天,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得益于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发挥。图书馆共有的行为准则和信仰标准,比如开放、平等和友善、知识处理、永久保存文化、致力国民教育、标志文化水平等等形成了图书馆的时代风尚,蕴涵在图书馆职业精神当中。职业精神成为社会对图书馆事业认可度的最基本的标准。叶继元先生通过对近百年几代图书馆人的考察,把图书馆职业精神概括为“敬业、爱书、利人”等几个方面。[2]事实上,这种精神体现在近百年图书馆精英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奋斗的不懈历程当中,他们不计名利、无私奉献,把图书馆职业当作神圣的事业。他们的价值体现在“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平淡工作中,通过搜集、处理、存贮、传递信息满足了社会的知识信息需求。他们的工作成果凝聚在读者有形的研究成果之中。何以如此?职业精神的高下,体现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理念和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程度。现代图书馆更加体现出社会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的性质。从业者只有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图书馆职业精神,才能使图书馆事业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当不确定的知识与不确定的读者之间建立起确定关系时,图书馆人才会赢得读者和社会的尊重,才能真正体现出这个职业的价值。

其三,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一种弘阔而广博的人文归属。图书馆职业是一种人文职业,这一职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有了人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才有了图书馆这一职业存在的合理性。“以人为本”既是图书馆职业精神的特质,也是现代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因此,图书馆职业精神与图书馆人文精神保持了高度一致,其职业价值观也是人文精神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和公共的开放精神成为现代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最高体现。肖希明先生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应当成为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他说:“图书馆的职业精神,就是图书馆从业人员在对图书馆整体利益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对图书馆职业所承担的社会义务的文化自觉,是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职业观、价值观。”[3]可以这样理解,图书馆职业精神包括: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人文精神;尊重理性,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敬业乐业,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图书馆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充满着人文精神。近代图书馆的形成、公共图书馆运动、资源共建共享、全面开放形象等理论和实践成果都包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光辉。现代图书馆人文精神更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

nlc202309030515

2 图书馆职业精神缺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归属感的缺失

人所共知,职业精神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原动力,是现代图书馆事业的灵魂。但是,社会的转型给现代图书馆职业精神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由于主观与客观等方面原因造成其职业精神出现了衰落的态势。近年来,我国各类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读者需求的状况。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先生曾尖锐地指出:“我以为中国图书馆界目前最匮乏的既不是经费,也不是人才,更不是技术,而是精神。”[4]程先生一语中的。职业精神的确是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缺乏职业精神无法提高服务质量。然而确有一些图书馆从业者对自己的职业认识模糊,少有奉献精神,缺乏创新意识,职业精神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图书馆职业道德执行机制上强制性法律规定不足,是造成图书馆职业精神缺失的基本原因。在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图书馆事业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导致图书馆从业者责任心和职业荣誉感呈现弱化趋势。图书馆职业的基本价值观“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只是停留在倡导层面。西方图书馆则不同,它有较完善的立法,尤其是对图书馆服务方面的规定全面细致,其中有许多是强制性的。这就在法律或法规层面上有力地保障了各项服务规范在图书馆实际工作中得以落实,保障了服务质量和服務水平的提高,最终赢得读者的满意和社会的认同。近几年,我国也出台了图书馆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规定,但由于缺乏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律约束力的全国性法律规定,没有制约性较强的图书馆法和读者服务的强制性规范,只是一种在道德意义上的倡导,就显得苍白无力。事实上,强制性的法律或法规层面上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制定严格的尺度标准,制定图书馆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执行力度,再倡导职业伦理和行为操守,坚持制度约束和精神自律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真正得到落实。

其二,我国图书馆学专业在教育上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价值观的培养,是造成图书馆职业精神缺失的源头上的原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需要教育者真诚的付出,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及图书馆员的后续培训中必须注入并强化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内容,而我们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英国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图书馆事业,经费短缺,图书馆员收入较低。然而,职业精神保证了其一如既往地提供着最优秀的服务,图书馆也因此成为英国社会中最受爱戴的文化机构,图书馆职业也因此成为英国最受尊重的职业。这非常值得我国图书馆教育认真学习与借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职业被动应付,缺乏激情,那么,工作的主动性、自主性和积极性就很难真正体现出来。我们的图书馆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员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对于这个职业的浓厚兴趣,积极调动他们作为“现代图书馆人”的个性价值和个性潜能,使他们形成坚实的职业精神。也就是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调整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关系,矫正不安情绪以及某些行为上的偏差,不要因为物质待遇的差距就产生心理失落,也不要由于功利意识而导致浮躁风气蔓延。

其三,图书馆从业者自身归属感的缺失,是造成图书馆职业精神缺失的深层的最主要的原因。职业精神具有深层次的复杂性,需要从哲学层面上探究。笔者认为,归属意识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归属需求可以说是人类精神上比宗教还要强烈的一种需求,因为在这个层次上,人可以获得心理方面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即归属感。由于人类普遍具有伦理性道德要求,就必然会产生对于社会归属的需求。这种需求本质上是一种把自我植入与他人、社会的协调性关系之中,从而找到作为自我生存的社会性安全保障和价值观的社会性支撑的内在自觉理念。人类普遍具有进取性取向的道德需要,就必然会产生关于自我存在的独立性及意义等自我价值意识。一个人有了归属感,他的心灵才能够得以安顿,所以,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人都应该有归属意识,都有强烈的归属追求。现实生活中人为了自己的尊严,总是希望选择令人景仰的职业和生活,总是希望求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一种普遍而强烈的归属意识,也是人的一种精神内聚力。否则,人若缺失了归属感,他的内心是非常惶恐的,会有一种类似于无家可归者被抛弃或被遗弃的感觉。正如前文所述,图书馆人更为敏感,更渴望心灵深处的满足,更渴望获得归属感。然而,当今时代,由于社会转型,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归属感的缺失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自然,图书馆职业精神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表现出一些不良的精神状态:功利意识膨胀,浮躁风气蔓延;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社交圈子狭窄,朋友不多;业余生活单调,缺乏兴趣爱好等等。一些图书馆从业者的灵魂遭到污染,形象错位,放弃了应有的职业价值观,甚至对图书馆事业存在的价值也产生疑问,导致图书馆自身价值和重要性得不到社会公众的完全认同。当然,职业精神的缺失不仅仅存在于图书馆职业当中,就整个社会而言已经显得日益突出和尖锐,推及而论,比如主体失落,信仰缺失,物欲膨胀,精神空虚,情感淡漠,心态浮躁,心理失衡等等。所有这些,从深层次探究,与归属感缺失、归属意识淡漠有关。

3 归属感与现代图书馆职业精神建设

美国学者米切尔·戈曼曾提出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图书馆新五定律”:(1)图书馆服务于人类文化;(2)掌握各种知识传播方式;(3)明智地采用科学技术提高服务质量;(4)确保知识的自由存取;(5)尊重过去,开创未来。[5]这体现了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最高价值,为现代图书馆职业精神重建提供了某种导向。近年来国内学界也十分重视对图书馆职业精神建设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早在2005年《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3期)就提出了“图书馆员:职业精神与核心能力”的专题研讨,此后“图书馆职业精神”的讨论一直未曾中断。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延展了图书馆学科理论的思路,拓宽了图书馆服务的领域,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客观而言,进入新世纪后,现代意识使图书馆职业精神发生了新变化,增添了新内涵,这必然为图书馆职业精神建设带来更大意义和价值。因此,图书馆职业精神建设依然是一个重大课题。科学深入地研究这一课题,不仅能够保障信息公平,维护知识自由,提升图书馆的社会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要,同时更能够积极彰显并有效实现图书馆人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试行)的出台,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又融入了西方图书馆精神的精髓,是图书馆职业精神建设的里程碑。2011年2月,文化部、财政部又共同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于2011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院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免,来满足普通老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这是我国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世界各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成果和经验表明,图书馆职业精神建设不能脱离工作实践。因此,在现代图书馆职业精神重建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走制度约束精神自律相结合的路子,追求自我完善,把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化为每一个图书馆从业者的内心需求。这将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实施并完成任务这一项工程,至少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nlc202309030515

其一,努力提高图书馆人的整体素质,并从体制上激活其竞争能力。21世纪,随着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大量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世界已快速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尤其是以信息和通信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型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生长点,知识的传输、创新、应用已成为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甚至是疾病的防治,这一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和利用。图书馆应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努力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图书馆事业带来的机遇,拓展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空间。图书馆作为一个知识的汇萃之地,要充分认识到职业精神及其建设的重要性,努力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包括从业者的仪表、风度、言行、气质等外在形象的塑造。外在形象与学识、专业能力一样,都是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决定着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以及事业心、责任心和创新能力。整体素质好的从业者,也一定是有职业精神的图书馆人。一个有职业精神的图书馆人,他既是具有熟练图书馆学專业知识的专才,又是具有广博知识、懂得现代新技术的通才;他既具有适应时代变化的能力,又具有面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和诸多挑战且与其他行业公平竞争的能力。

其二,努力提倡和鼓励图书馆从业者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图书馆职业精神本身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承载着强烈的主观需求和明确的价值取向,规定着图书馆职业实践活动的价值目标。服务至上是图书馆以人为本职业精神的最直接的体现。因而,人文主义的思维范式在重建图书馆职业精神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倡导人文精神有利于从业者个人职业定位,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工作的意义、目标、原则和价值取向;倡导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从业者爱岗敬业、甘于吃苦、不为名利所惑,践行“敬业、奉献、尽责”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职业实践实现自已的职业价值。于良芝博士在《图书馆学导论》一书中认为图书馆哲学要讨论的就是图书馆职业的根本问题,她认为,图书馆哲学对职业根本问题的回答不是基于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而是基于一般哲学提供的世界观、认识论和价值观,体现着一般哲学思想在图书馆职业的应用[6]。图书馆职业从根本上说是以满足人的知识信息需求为使命的职业,“人”是图书馆人职业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我国,自上世纪20年代至今,众多图书馆学研究者对图书馆的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进行过不懈的探索,认为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以人为本。具体地说,就是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创造美与和谐。

其三,努力维护图书馆人的价值观、职业权利与职业尊严,使图书馆从业者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正真获得一种归属感。现代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发挥要有两个方面的保障。一方面,图书馆要求每个从业者能够以高尚的职业精神来看待他所从事的职业,从而实现服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图书馆员在付出劳动的同时,也期望有所回报,而获得人生满足感和事业的归属感。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信仰、尊重、致力于保障公民信息权利的精神,未来图书馆职业的社会地位将得到提高,图书馆人的社会角色也将朝着新型知识工作者方向发展。美国一位图情教授每学期都要做一个调查,让学生用三个形容词来描述他们心中图书管理员,结果排在前面的总是这样几个词:有知识的(Knowledgeable),乐于助人的(Helpful),友好的(friendly),专业的(Professional )。可见,就图书馆从业者个体而言,既有对社会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又有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完善。古今中外许多图书馆界先贤把图书馆事业看作一种崇高的事业,从国外的爱德华兹、杜威、鲁巴金,到中国的沈祖荣、刘国钧、杜定友,无不对现代图书馆职业充满了热忱和自信,他们以自己的职业精神追求真善美,实现其心灵、人文、事业的归属,实现人生价值。

4 结语

归属意识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其来自于人类面对生存而产生的危机感、忧患意识以及对于安顿的追求。归属问题,也应该是每一个文化和每一个民族都要遇到和正视的问题。在人类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归属意识逐渐成为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成为一种上升到哲学层面的人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归属意识,并相应产生不同的生命结局。作为人,我们不能回避从何而来又为何而去的问题。生命价值,对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现代化的今天,这样的问题对于探究及实践图书馆人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依然十分重要。客观而言,我国图书馆从业者的职业精神尚未得到很好的展现,可以努力的空间还很大,职业精神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可以不要像比尔盖茨那样有钱,但我们必须要以自己的职业精神诚实付出,让少者有一个远大前程,让老者有一个充实晚年,这便是图书馆的责任所在,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周庆山.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1997,(11):7-9,64.

[2]叶继元.中国百年图书馆精神探寻[J].图书情报知识,2004,(5):22-26.

[3]肖希明.论图书馆职业精神[J].图书馆论坛,2004,(6):61-63,76.

[4]程焕文.新世纪中国大学图书馆发展之我见[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5):1-4,12.

[5](美)米切尔·戈曼.刘嘉,等译.未来图书馆:梦想、狂想

与现实[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6]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65.

作者简介:任庆文(1965-),女,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大学精神与图书馆精神 篇7

一、大学精神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精神, 譬如哈佛大学的大学精神是:“以真理为友”, 斯坦福大学是一切“指向前方”的求异创新精神, 牛津大学是经历近千年不易的理想主义、博大、宽容、同情失败者的精神特质, 剑桥大学是任凭举世中风狂走, 我自卓然独处的孤傲和镇定的剑桥性格, 耶鲁大学是“书比钱更重要”的“爱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 莫斯科大学是“学术为上”, 柏林大学是独立自由之思想, 巴黎大学是争取师生自治的斗争精神和对知识、真理的无私追求精神, 北京大学是民主与自由的思想、为民的使命与牺牲之精神, 清华大学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国奉献的实干精神[1]。大学不同, 大学精神亦不相同。那么到底什么是大学精神呢?

关于大学精神,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有人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 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自由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2]。有人认为大学精神应该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它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其本质和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3]。还有人认为大学精神是指大学的历史传统、观念形态、社会声誉、人际关系、师生心态、校风校貌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等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和活力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大学精神是大学人的精神, 也是大学文化的精神, 是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和凝聚力、感召力和号召力的反映, 是大学人整体心里状态的反映。大学精神的表现形态与内容有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4]。也有人将大学精神分为广义和狭义的, 认为广义的大学精神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 主要体现为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开放包容精神、服务社会精神等。狭义的大学精神是指一所特定的大学所独有的最能代表其文化积淀的价值观念和主导意识, 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精心培育、逐步形成的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5]。

总之,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是这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 不断积累、沉淀、修改、体验, 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取向和规范体系, 它体现着这所大学的独特气质、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反应着大学的精气神, 是被人们普遍认同、自觉践行的行为指南。大学精神对大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图书馆精神

关于图书馆精神, 依然是见仁见智。早在1988年, 程焕文先生在《论“图书馆精神”》一文中, 对图书馆精神从五个方面阐述:强烈的民族自尊、自信与自强精神;强烈的自爱、自豪与牺牲精神;大胆的吸收、探索、改革与创新精神;读者至上精神;嗜书如命精神[6];

1992年, 他又在《图书馆人与图书馆精神》中, 把图书馆精神进一步提炼为“爱国、爱馆、爱人、爱书”[7]。2005年, 程焕文先生再次谈到《图书馆精神———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 将图书馆精神大致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图书馆的事业精神 (原则精神) , 这是最基本的, 也是图书馆人必须具备的;二是图书馆的职业精神 (理想精神) , 它是一种崇高精神, 是通过图书馆员的言行举止体现出来的;三是图书馆的科学精神 (学术精神) , 这是一般的、学者的精神。程先生认为, 图书馆精神主要指事业精神和职业精神[8]。

肖希明先生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对应的范畴比较中论述图书馆精神, 他认为图书馆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是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方向[9]。后来他在《论图书馆职业精神》中, 将图书馆职业精神概括为: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人文精神;尊重理性、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敬业乐业、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10]。叶继元先生把中国百年的图书馆精神概括为:敬业精神、爱书精神和利人精神[11]。

总之, 众多研究者从图书馆精神、公共图书馆精神、图书馆职业精神等不同角度来进行研究, 从不同的层面对图书馆精神进行阐述, 可谓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这些反映了人们对图书馆精神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 也说明图书馆事业在不断发展, 图书馆精神也在不断建构之中, 与时俱进, 不可能凝固不变,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三、大学精神与图书馆精神之相互关联

“图书馆是大学的地标, 它是大学的象征, 它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守护者[12]。”每到一所大学,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除了宽畅明亮的教学大楼外, 就是最能代表大学特色的大学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体现的是一种大学精神。从图书馆的馆舍、馆藏、以及馆员的精神风貌上, 就可以看出这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学术水平。在教育部对大学评估中, “图书馆状况”是测评一所大学的教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主要观测点之一, 有明确的评估指标, 而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图书馆系统有三大支柱: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科学研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主要为大学教学科研服务, 是以知识教育的效能和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为主要标准, 以协同教学需要和师生需要为主要目标[13]。

2008年中国图书学会发表了《图书馆服务宣言》, 强调现代图书馆秉承对全社会开放的理念, 承担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的权利, 缩小社会信息鸿沟的使命。希望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知识与信息的中心, 能够向读者提供平等、高效、专业的服务, 体现人文关怀, 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促进全民阅读, 愿意与一切关心图书馆事业的组织与个人真诚合作, 真正体现图书馆对社会普遍开放, 平等服务, 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14]。

巴特勒在《图书馆学导论》导言中指出:“图书是保存人类记忆的一种社会装置, 图书馆则是将这种记忆转移到人们意识之中的一种社会机构”。巴特勒对“知识的社会积累”在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上进行研究。从社会学角度来说, 需要把知识传递给每一个社会成员, 这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而教育的范围要扩大, 不能局限在学校中, 在这一点上, 图书馆应该承担其重要责任。从个人角度来说, 需要个人取用公共知识储备, 在这一点上, 社会通过阅读和学习联系起来。“图书馆学的基本要素在于社会知识的积累及其对世代人连续不断的传播”[15]。因此图书馆在学习和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原复旦大学校长杨家福在同济大学做《大学使命与大学精神》的演讲时说, 什么是大学?大学是university, 它的词根是universus, 这个字本身就意味着普遍性、普适性、世界性、宇宙性, 大学就应该体现出这种精神。大学是群英汇聚的殿堂, 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和老师相聚在一起, 在人类世界的宝库里探索奥秘, 追求真理, 付诸实际, 实现梦想。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 关键是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 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 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 是严谨求实的文化, 是大度包容的文化, 是具有极强批判精神的文化。大学文化体现一种共性、核心、灵魂[16]。现代大学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共同构成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即通过教学传播知识, 培育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通过科学研究, 提高知识水平, 创造学术氛围, 促进学术交流;以人才和知识两方面的优势, 向社会提供各种服务, 满足工农业生产发展要求。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途径来体现大学教育的精神。

图书馆精神, 不仅体现“图书馆权利”, 也体现“图书馆教育”。沈祖荣先生曾说过:“图书馆的使命, 辅助教育, 发扬文化, 以期在今后建国大业中, 尽其重要的责任”。德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其《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陆衡等译) 中说:“假如世界毁灭了, 图书馆还在, 很容易重建世界。如果图书馆也没有了, 我们就会变成原始人。”黄静先生认为, 现代图书馆教育“不仅为学习者提供广阔的、自由驰骋的知识资源空间和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 也为他们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自由发展机会。”“致力于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供获取评价、利用知识的多种渠道和方式, 放手让他们主动寻找、发现、获取、驾驭知识, 并通过文献流通服务和参考咨询信箱服务以及阅读辅导、读者培训等教育服务, 给他们充分的专业化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现代图书馆具有受众的社会性、时间的全程性、方式的灵活性、内容的全面性等有别于学校教育的特点, 正如刘国钧先生所说:“图书馆在教育上的价值有时竞过于学校”。图书馆教育, 体现在人们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等方面, 是通过图书给人以启迪、帮助、教育教化,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中曾说“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 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 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 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 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受用。”当人们每一次走进图书馆, 都是在朝拜人类文明的遗产;每一次走进图书馆, 都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智慧赐予的慰藉;每一次阅读, 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心灵的净化!今天我们提倡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 构建学习型社会, 就需要人们自主学习, 终身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在这个过程中, 大学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样, 图书馆教育为人们的终身学习, 社会知识积累提供了便利和帮助。

总之, 大学精神和图书馆精神尽管各有侧重, 不尽相同, 但它们有其关联之处, 它们指导人们通过学习, 接受教育, 提高素质, 掌握技能, 适应社会, 服务社会。同时它们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共同体现传承文明, 公平正义, 扶弱助残, 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 积极进取, 提高素质, 奉献社会。图书馆精神与大学精神是彼此相连, 相互彰显。

摘要:学术界对于大学精神和图书馆精神的讨论, 始终没有停止, 大家各抒己见, 众说纷纭, 见仁见智。尽管大学精神和图书馆精神各有侧重, 不尽相同, 但它们共同体现传承文明, 公平正义, 扶弱助残, 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 积极进取, 提高素质, 奉献社会。故此图书馆精神与大学精神是彼此相连, 相互彰显的。

谈图书馆人文精神 篇8

一、图书馆人文精神现状

在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21世纪, 信息和网络成为科技飞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因为受到科技的影响发生着重大的改变。现代图书馆的发展也应用到了科学技术手段, 因此图书馆改变了其原有的工作方式、内容、管理、思维方式以及学术研究, 通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 图书馆的信息覆盖面越来越广, 不仅可以馆藏本地区的信息资源, 还能通过使用因特网获得国内外所有的信息资源, 在先进的网络信息基础上, 人们将信息电子化, 再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远距离传输, 使读者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所需信息, 即读者浏览信息更方便。当今的图书馆在各个层面都采用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 并且重视技术以及人才的引进, 一部分学校将培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当作图书馆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图书馆通过不断研究各种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 使得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这标志着时代发展的进步。但是图书馆的人文精神也存在着失衡的现象:虽然图书馆引进了先进的计算机设备, 由于图书馆的藏书并不是对读者完全开放的, 所以许多读者都无法体会开架阅读的乐趣, 图书馆工作人员虽然都具有高品质的文化素养和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巧, 但是他们对读者的态度非常冷淡, 甚至置之不理。伴随着科技的发展, 图书馆管理者只注重将计算机系统进行升级更新, 但是并没有在文献的利用率上下功夫, 使得文献利用率不升反降。以上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失衡, 违背了科学健康发展的规律。

二、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体现

1. 通过以德治馆激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心态。

图书馆是集合了古今中外所有劳动人民的智慧、辛勤和汗水构建起来的, 也可以说它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集合地, 一个对图书管理熟练的图书馆工作人员, 必须能够科学规范地运用形体艺术, 给读者营造一个清新、整洁、美观并且便于其行动的阅览环境和空间。

2. 努力探索图书馆人文精神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应该遵循的不可逾越的法则就是以客体适应主体的需求。各图书馆也可以根据其规模开设导读模式, 让读者的文化素养在导读的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在过去人们总是按照一种惯性思路, 他们认为了解和研究读者仅仅只是统计出读者的类型、数量等, 调查并统计读者喜欢的图书类型, 实际上, 了解和研究读者并不是单纯的数字信息的统计, 而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的工作, 要靠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对读者进行细致入微地调查、深入地研究和长期地积累才能完成, 同时也要注重对读者需求的综合性和多征, 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一些参考文献, 同时也需要某个具体的事实和数据来作说明, 他们希望在消遣娱乐的同时也能使自身的学习得到提高, 这些需求的热点转化和个性化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这就需要我们跟踪并了解服务过程, 通过沟通加强和读者之间的联系, 让读者踊跃参与到图书馆建设提议中来。

三、图书馆人文精神的重塑

1. 从建筑设计和人文环境上体现。

属于特殊建筑物的图书馆建筑要能体现出图书馆的特征, 在设计图书馆建筑时不能只追求它的象征性和特色性, 而忽略了它的人文特性, 因此在设计图书馆建筑时除了考虑它的固有特性外, 还应考虑其人文特性, 把读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图书馆建筑上采用通风、采光的良好设计。为使读者身心愉悦地阅读可以在出入口设存包处、茶水供应处等, 在优雅的环境中可以使读者阅读的时候更放松。

2. 从平等、尊重读者上体现。

许多国家都已实行了图书馆自由开放的制度, 但是我国一直都采取凭证入内的准则, 将没有图书证的人员拒之门外, 读者在馆内的活动也受到图书馆管理员的限制, 在借阅书目的数量上也根据不同人的不同身份制订了不同的借阅标准, 统计发现, 我国的图书馆对受教育层次低的人限制更多, 这种行为不仅给读者的自尊心造成伤害, 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阅读的需求。因此, 图书馆应实施对所有人平等开放的制度, 站在读者的角度多为读者考虑, 为读者营造一个平等的文化环境。

3. 从服务质量上体现。

第一, 图书馆应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要求保证足够的开放时间。长期以来, 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对读者都有很大的限制, 使得许多学生和工作者无法及时获取所需的资料及文献, 图书管理者应根据人们阅读的需要, 对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作适当调整, 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第二, 图书馆要想吸引更多的读者就必须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不应仅仅满足于对读者的微笑服务, 还应对服务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4. 从吸引、培养和选用优秀人才中体现。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 图书馆可通过建立可靠的人才培养机制挖掘人才的潜质, 在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优秀队伍中, 引进能很好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懂得图书管理以及具备较高外语交流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采用奖惩制度激励他们在图书馆的工作中竭尽全力, 将他们的最大才能好地发挥出来, 以便实现图书馆的人文性特征。

参考文献

[1].肖希明.图书馆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图书馆, 2000.1

高校图书馆精神建设探讨 篇9

一、高校图书馆精神的内涵

1、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为指导思想。

我国高校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大背景下提出并进行的, 必然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为其指导思想, 保证其服务目标的平等性、民主性、广泛性和创新性。

2、以积累、传播人类优秀的文化知识和有益的信息资源为目标。

高校图书馆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 不仅承担着保存人类优秀文化知识的重任, 而且肩负着传播人类优秀的文化知识的使命, 在发挥自己的作用, 体现自己的功能时, 理应把导向、教育和凝聚功能放在首位, 要始终配合大学教育, 使广大青年读者能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

3、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求知欲为动力。

高校图书馆精神是每一个图书馆专业人员共同信奉的原则和信念, 它蕴涵在图书馆职业的和谐价, 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 尊重所有形式和层次的求知欲望, 是彰显其精神实质的最佳切入点。

4、始终保持热情饱满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

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高校图书馆, 在形成其职业精神, 构建其核心价值体系时, 更应该把人性化的服务作为前提和基础, 在服务流程中以读者为中心, 整合各种资料和服务功能, 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高校图书馆的温馨, 享受快乐和满足。

二、高校图书馆精神建设的途径

1、通过各种方式对读者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宣传教育。

首先, 通过图书馆评论、读者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等形式, 不断向读者推荐优良书刊, 以丰富读者的知识视野, 提高精神境界。此外, 经常注意读者的阅读倾向也很重要, 通过读者阅读倾向的掌握, 可以及时引导和启发读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借阅图书, 既满足了教学研究的需要, 又提高了图书利用率。第二, 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各种现场会、展览会、先进人物报告会等, 以名人名言为引导, 以真与假, 善与恶, 美与丑等进行对比、启发的教育, 对读者进行形象的宣传教育。

2、提高馆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员是读者的良师益友, 其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读者。加强图书馆员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教育, 适时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才能真正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同时, 还要要求图书馆员努力钻研图书馆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加深对本职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逐步由知业、爱业到敬业。只有馆员们从思想道德和业务两方面来提高其自身素质, 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总之, 要适应这种现代高校图书馆工作的要求, 图书馆人员首先要具备在新环境下做好工作的思想准备, 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机制的综合品质, 提高业务水平, 以适应时代对高校图书馆人员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 为新型高校图书馆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3、树立服务意识, 改善服务态度。

高校图书馆人员的劳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表现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手段等方面。高校图书馆从诞生之日起, 就担负着保存、传承、创造人类文明的重要任务, 是人们各种知识需求的提供者、服务者。他们不仅是用自己的知识、能力为读者提供服务, 更是用自己的情感、个性和读者交流, 因此, 树立服务意识, 一切工作以人为中心, 围绕着人展开,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人对人的管理, 体现了社会对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另外, 改善服务态度是图书馆自身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在图书馆环境方面应做到内外安静, 努力创造良好的自学、阅览环境, 这是直接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具体表现。其次, 在服务态度方面, 应该是说话和气、举止文雅。力求给读者带来轻松和愉悦的感觉。还要了解服务对象。针对高校知识分子集中的特点, 要有目的、有侧重地进行服务, 力求把服务的重点突现出来。

4、推荐好书, 做好导读工作。

图书馆是课堂共性教育的延伸和深入, 它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阅读辅导和智能开发, 使大学生的感情世界和想象力得以丰富和发展, 是启迪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日常工作中, 应随时对读者借阅情况进行分析, 掌握不同阶段、不同读者的阅读心理, 引导读者有计划、有重点地阅读各种优秀书刊。 (1) 开展群众阅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学习、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剧, 高校学生中因情绪因素致病的人逐年增加, 图书馆应与校医院共同开展“阅读疗法”, 调整其心理状态, 既发挥图书馆的教育新功能, 又能解除患者师生的痛苦。 (2) 直接配合教学进行专业教育。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资源, 在专业教育方面, 图书馆是教师备课的后盾和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高校图书馆已不再是教学辅助机构, 渐渐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5、完善图书馆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高校图书馆除了以《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准则》、“八荣八耻”荣辱观为主要指导方针外, 还应不断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照章办事, 有条不紊地进行。要建立《借阅条例》、《文明读者规范》、《违章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使读者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自觉自愿地配合图书馆工作。对于这些指导我们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要组织全体馆员和读者经常学, 广泛学, 让它们深入人心, 转化成馆员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及努力搞好工作的动力, 转化成读者自觉自愿接受图书馆管理的行为, 高校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

总之, 高校图书馆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学生学习的乐园和知识的集散地, 而且是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高校图书馆应以读者第一, 服务育人为宗旨, 健全服务体系, 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2

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文关怀

近几年来, 高职院校发展迅速, 高职院校数量、招生人数历年递增, 专业设置已涵盖了理工、文经、农林、师范等诸多专业。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学生增长的速度, 面对日益增长的学生, 如何充分地利用图书馆, 为广大的学生提供人文关怀,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其实就是图书馆人文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 所谓人文精神

首先表现的是一种爱心、爱护心理, 对于任何人的一种文化、文明、知识和精神上的关怀。而这种精神是需要一点一滴从平凡的每件小事情做起, 从我做起, 我为人人, 从不间断。

(二) 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图书馆属于社会人文现象之一, 国内外的图书馆学家认为, 图书馆是以人文为基础的。1995年美国的图书馆学家克劳福德曾提出了图书馆学的“新五律”, 其中第一条就是“图书馆服务于人类文化素质”。人文精神是图书馆价值观的核心, 是推动图书馆进步的标志。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存在很多问题

(一) 过期杂志过期旧书太多, 新书上架少

近几年, 因为经费的制约, 各大高职院校图书馆购书的复本率过低, 一般每种书仅购3到5册, 而每所高职院校图书馆都设有样本书库, 这样供读者外借的图书只有2到4册, 从而无法被广大读者充分利用。随着高职院校的学生不断增加, 广大读者普遍反应新书太少, 过期旧书太多, 书本流通量太少, 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图书馆的保存本制度在目前看来是不合情不合理的, 保存本就是指图书馆为了方便保存而把所有的图书都留一本做样本, 以便保存和急需之用。但是样本书库的存在, 一方面使图书的使用率过低, 而另一方面, 旧书过多, 为了达到评估的标准, 谁也不敢下架那些借阅率低甚至是长期无人问津的图书, 从而使书库的书架不够用, 架位紧张, 移架难, 增加新的架位书库面积又不够, 从而使工作人员发愁, 经常有读者感叹图书馆的书多, 但是新书太少, 旧书太多, 利用率太低,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有关的领导深思。现代科技发展使电子馆葳较为丰富, 而且也为文献的永久保留提供了保障, 所以保存本就没有必要了。另外, 还有一部分高职图书馆借阅条件差, 书库条件差, 设施落后, 不能很好的提供借阅, 既不方便读者, 又不利于提高图书馆流通。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显示目前高职图书馆人文关怀的欠缺。

(二) 书本位思想严重, 人本位观念欠缺

传统的图书馆通常以收藏书刊的多少来显示其地位, 高职图书馆也不例外, “重葳轻用”是其特点, 馆葳书刊、文献资料等往往是静等读者, 用并不重视。仅仅靠人工借阅, 往往信息流动缓慢, 这样的静态服务远远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馆葳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同时还造成了人力与资源的浪费。这种“书本位”的思想和体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许多图书馆仍然把书作为图书的主体, 以葳为主, 虽然图书馆是开放的, 但是读者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并没有真正的放在第一位, “读者是上帝”的口号并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而现代图书馆的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人文精神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树立“人本位”的管理思想没有得到确立。

(三) 闭架管理方便, 人文关怀欠缺

现在还有一些高职图书馆采用闭架管理模式, 因为闭架便于管理, 图书不易乱架, 方便工作人员操作, 但是读者却不能更好的利用图书资源, 资源共享差, 而使图书的利用率大打折扣, 由于利用率低, 从而使服务流于形式, 延长了读者的阅读时间, 限制了读者的行动自由和阅读兴趣, 令他们感到压的换抑。这样的被动服务缺乏读者和图书馆人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具体实施

(一) 实施开放管理, 一切方便读者

高职图书馆应该全开架管理, 便于读者借阅。图书馆开架借阅不以楼层为分隔, 所有文献一律开架, 读者均能自由取阅。书库与阅览室应该相通, 打破书库和阅览室分开的屏障, 真正做到借阅一体化。

(二) 注重服务质量, 体现人文精神

服务时间要足够。高职图书馆要本着“一切为了读者, 为了读者一切”的思想, 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这个中心, 必须保证图书馆有足够的开放时间, 要根据不同人群的时间需要, 适时调整服务时间, 特别是安排好中午、晚自习、节假日的开放时间。

(三) 服务水平上档次

对现在的读者特别是大学生, 这特殊人群仅仅靠微笑服务已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必须开展深层次的服务, 如对他们提供图书导读、技术支持、边缘科学咨询等服务。

(四) 提倡特色服务, 体现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随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更欣赏那些富有创新和富有特色的服务。21世纪提倡人文精神, 推崇不同个性的人。社会日益宽容温和, 图书馆更应该弘扬人文精神。提供个性人特色服务, 满足不同人的信息需求是追求信息平等的表现, 这也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因此, 图书馆必须改变以往“自己馆葳什么, 读者借阅什么”的观念, 变成“读者需要什么, 我提供什么”, 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甚至不同个体读者的需求。

总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读者在图书馆里有非常重要的精神需要, 面对高职图书馆目前的馆葳现状, 我们要以人文精神指导思想和工作, 为读者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 给图书馆增加浓郁的人文气息。将人文精神与高新技术紧密相结合, 让人文精神为高职图书馆事业添加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许梅.谈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创新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3, (9) :73-74.

[2]王庆民.图书馆人文精神争议[J].图书与情报, 2003, (2) :43-44.

[3]施维敏.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教育[J].图书馆论坛, 2003, (2) :126-126.

[4]蒋永福.人文图书馆学论纲中国图书馆学报[J].2002, (4) .

[5]彭强.现代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图书馆学刊[J].2003, (1) .

用企业精神文化构筑高校精神文化 篇11

一、确立先进的办学(共同)理念与价值目标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办学的行动指南。一个学校,要想使自己的学校办得好,办出水平,办出质量,首先就要有自己的独特的、先进的、现代的办学理念。有了它,学校才有办学发展的方向,有了它,学校才有办学的内在动力,才能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办学理念及其内涵包括:学校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即:学校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遵循教育方针,基于教育规律,结合本校办学实践而形成的关于学校整体建设与发展的价值追求、理性认识和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是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理想的追求。它是对自己学校办学、治校、育人等根本问题的指导思想或思想观念。它是办学者对为什么办学、办什么样的学、如何办等一系列问题的比较系统、比较成熟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是长期办学经验、思路及理性思维的积累、提炼、升华。

二、强化人文(形成)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培育

人文,第一是关心人,关心人类的命运;第二是关心文化,关心人类的文化,关心民族的文化,关心文明的发展。教育的本质说到底是人力资源的品位与质量的转换和提升。我国的大学生入学前由于文、史、哲及文理科的壁垒分明,大学生中以古文字、古文献为基础,以经、史、子、集为教学与研究的内容的学习有着天然的缺憾,多数大学生不重视古文字、古文献、古思想,不读典,造成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先天不足。而高职生属于高考第三批和第四批录取的学生,相关方面的知识与重点院校的学生相比差距更甚。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所以强化的任务异常繁重。与人文精神相联系的是大学的时代精神及其构建。大学精神是指平等的多元意识、理性的科学态度、自由的个性发展以及非功利的价值追求。大学精神的发展需要有思想自由表达、学术自由发展的场所,需要多元文化的交汇、碰撞、批判、创新,以及探究科学前沿高深学问的志向。大学不但是社会信息传播、知识传授的场所,也是新思想的发源地。大学需要探究科学前沿学问的踏实刻苦精神。哈佛大学有句名言:“要做官要发财,就不要到哈佛来。”蔡元培也说过“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三、重视德育的地位及其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

重视德育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传统德育的特色。中国古代教育是经由夏、商、周三代开始完备起来的。我国早在西周的教育已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对德育的重视。德育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2004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发表了16号文件,专门就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意见,这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心和重视,说明了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五年过去了,中央当年的16号文件中的九个部分30条,九个部分又分为三大块对今天的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仍有指导意义,也是我们建设精神文化的政策保障。

四、发挥校风、学风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校风是具有鲜明学校个性特征的道德风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身心素质的提高,产生直接而远大的影响,也是校园精神的具体体现,文化氛围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好的校风,是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在师生中发挥感染熏陶的影响作用,潜移默化的同化作用,激励向上的促进作用,维护秩序的约束作用。良好的校风是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性的动力源泉;是激励师生热爱学校、关心集体的向心力,是加强团结、统一意志的凝聚力,是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推动力,是鼓舞斗志、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战斗力。

学风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是衡量育人环境的重要标志,在高校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适应地方或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以及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表明: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地方性、行业性、基层性等显著特征。在一定意义上说,高职院校校园精神培育与企业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从学校人才培养角度看,为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角色,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略议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构建 篇12

关键词:图书馆,高校,人文精神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门户,是师生获取知识、学习知识、更新知识的场所,是民族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当前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信息网络普及和信息资源数字化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提供了物质保障,图书内容由单一的文本式资源向数字化和网络资源转变,丰富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方式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和网络转化提高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时效性,服务对象拓展到社会普通用户提高了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要求。

随着社会进步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师生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的资源配置形式、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等都发生了变化,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面向服务师生过程中,有些高校图书馆受市场经济影响,存在注重科技投入轻视人文理念培育,注重经济创收轻人性化服务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一些高校图书馆重视高新科技设备的采购和营运,强调馆舍建设和硬件设备以及先进技术的采用,而放松了人文精神的学习和宣传,忽视了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导致部分高校图书馆歪曲创收本意,巧立名目收取师生钱财;有些高校还乐于提供有偿服务和创收服务,功利取向明显,而对如何扩大人性化服务范围和内容漠不关心,提不出改进服务的范围和具体措施。

追求功利的行为与图书馆服务宗旨和人文精神传统严重相悖,因此,高校图书馆要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策略,始终坚持服务原则和效率原则,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来把潜在的师生用户变成长期用户,把长期用户变成忠诚用户,从而吸引师生,留住师生的心,使图书馆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1 服务原则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一切为了读者”这些指导方针反映了读者工作的本质规律。“一切从读者的根本利益出发,一切从满足读者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有不同的重点服务对象,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就是学校师生。图书馆要实现全校师生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认可,图书馆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广大师生来图书馆看书是为了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有求于图书馆,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摆正位置,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树立主人翁精神,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以优良的作风、优质的服务取代“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官僚作风。通过跟踪了解师生的信息需求,分析服务的优势和不足,加强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满足全校师生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信息服务。如建立师生个人信息系统,定期发送电子邮件或网上在线咨询,为师生提供信息播送服务和信息定制服务等,增强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为全校师生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通过强化服务理念,勤勤恳恳,尽心尽力的为读者服务,营造心平气和的人文环境。

2 效率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人员将不再只是与图书打交道,而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打交道,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手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将产生新的工作职位,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拥有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网络知识,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懂得常用的联机专业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的检索语言和结构,懂得修改图书馆的联机目录查询,能利用远程登录检索其他图书馆目录等。

图书馆服务的发展目标就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检索利用到他所需要的馆藏的任何知识和信息。在网络信息极其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铺天盖地,人们发愁的不是找不到信息,而是找不到符合自己需求的最优化的信息。高效率服务的原则就是在高校图书馆在采编、流通、阅览等服务师生过程中,要做到文献流通快、解答问题快、报道快。因此图书馆要善于换位思考,从师生及时获取所需信息的实际出发,尽量简化工作手续,增添必要的现代化设备,节约读者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构建的实质是贯彻以师生为本的思想,以满足全校师生对信息的需求。完善师生的信息需求主要通过师生在图书馆中得到的实际服务效果来体现,图书馆提供开放式服务、特色馆藏服务正是想师生之所想,围绕满足师生信息需求这个中心目标来开展工作的。

3 开放式服务

目前高科技数字化处理技术和网络传播方式广泛运用,使得图书馆朝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图书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师生的信息内容日益丰富,服务空间也淡化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着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高校图书馆资源包括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资源建设是根据师生的需求不断更新和扩充,同时还注重高校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不仅实现了国内图书馆界之间的合作共享,而且也实现了国际图书馆界之间的资源共享,这大大增强了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的能力。

在开放式服务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增加电子类图书的购置比例,优化电子类图书学科购置范围,充实图书馆网站信息内容,开展馆际互借、电子文献传递等服务,以本馆资源服务为主,以合作馆馆藏为辅,同时在网站上增加图书馆导览、服务项目、馆藏资源、新书快报等栏目,开展网络咨询服务,解答师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将一些最常见的问题挂在网上,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让师生24小时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在图书馆网站上查找其所需要的信息。

在图书馆内部开放式管理过程中,对全校师生全方位开放办证,全方位开放书架,延长开放时间,实现资源共享。在传统开放式服务基础上,加强咨询服务,开展导读服务,让图书馆工作人员走出图书馆,开展送书上门服务,举办各种形式读书辅导活动,如开设热门话题讲座、组织读者沙龙、读者论坛等,帮助师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把知识宝库变为知识喷泉,把“静态”的文献信息变为动态的知识信息,多方位、多层次地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

4 特色馆藏服务

藏书是图书馆的基本要素,藏书建设的基本工作就是选购图书文献资料。大部分院校每年购书经费有限,各个图书馆不可能将每年出版的各种类型和载体的文献全部购买。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各自的学校的办学特点、学科设置和专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的发展历史及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确定合理的藏书规模,重点采购利用率高的文献资源和特色资源。

尽管图书馆工作人员每年参与图书采购,熟悉要采购哪些书,不采购哪些书。但是,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且发展变化快,单个图书采购人员不可能完全清楚哪些书才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切实需要的。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在保证全校师生教学和科研需求的基础上,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配置,通过师生参与购书服务和网络在线服务来体现特色馆藏服务。特色馆藏服务正是考虑了不同层次的师生信息需求,不同的阅读目的,不同的阅读爱好,以便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服务方法来满足各种读者的需求。

在师生参与特色馆藏建设过程中,鼓励全校师生参与推荐采购图书,与教学院系专业教师协商购书,有效处理好入藏图书文献资料质与量的关系。在网络馆藏建设过程中,开创性地利用网络技术来构建特色馆藏,即高校图书馆根据师生的情况提供给师生特色个性化馆藏服务,按师生要求定制特殊读者界面,如通过虚拟咨询台,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咨询、索取资料,获得咨询馆员的帮助。通常的做法是在图书馆的主页上设立专用电子信箱、BBS、留言板等方式,来收集用户的信息需求,由咨询馆员对这些信息进行跟踪、分析和整理后,及时将结果反馈给用户,用户不受时空限制,不论何时何地均可以向图书馆提出咨询请求或索取资料,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层次师生的信息需求,利用馆藏文献对不同的读者提供不同的服务,达到较准确地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使馆藏文献做到“各有所用”,使读者达到“各取所需”的目的。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文化中心,一切知识、学术、文化的传承,皆以图书馆为主要根基。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图书馆的本质决定了它是最具有人文关怀、人文氛围的地方。高校图书馆要始终坚持服务原则、效率原则,始终把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作为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整体目标。

参考文献

[1]魏争光等.个性化服务—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新形式[J].图书馆学研究,2005,(2).

[2][德]哈贝马斯,薛巍等译.再论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3.

[3]Michael Schuyler.Computers and the laze factor.Computers in Libraries,1997,17(2):26-28.

上一篇:地质勘查措施下一篇:患者自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