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

2024-11-23

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精选12篇)

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 篇1

大学要传承多元文化与创新使命的实现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图书馆。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 在独立学院中的发展和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价值。独立学院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是独立学院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独立学院的办学规模不断壮大, 办学理念逐步向内涵方向发展,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也不断深入进, 独立学院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建设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如制度文化的民主性不强、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欠缺、难以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及制度文化建设的开发力度不够等。在这种形势下, 独立学院图书馆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体现自身的价值, 就必需进行制度文化建设的改革和创新。

一、独立学院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意义

1. 能增强图书馆的凝聚力, 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科学合理的制度文化体系, 必定反映出馆员的需求与价值取向, 必然得到他们的全力遵守与维护。通过制度文化的协调把员工的个人目标同化为图书馆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念, 使员工有共同的认同感、价值观和共同的理想、目标, 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制度文化氛围, 实现图书馆的制度文明, 提高图书馆的竞争力。

2. 能加强图书馆现代化管理。

网络环境下, 使传统的图书馆文化懒以根植的基础和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网络文化必然融入图书馆文化中, 影响着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建设。图书馆的管理方法从“以我为中心”转向“以读者为中心”, 所以服务理念和信息服务方式也应运而生。网络社会中, 衡量图书馆价值的主要标准是对读者的服务质量。需要建设图书馆制度文化, 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图书馆精神, 加强软管理。还进行直接的外部监督等硬管理。

3. 有利于图书馆服务创新。

图书馆的理念就是“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服务理念的改变和创新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而创新型文化环境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源头活水。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成为“秀才不出门, 能知天下事, 能交天下友”的平台, 给图书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促使馆藏、服务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建设和管理理念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以适应图书馆创新文化环境的建立, 实现图书馆服务创新。

4. 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科学的管理方式、适合的规章制度、严格的纪律规范和奖惩机制是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物质保证。合理的图书馆制度尤其是精神文化制度通过共同目标与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统一员工思想, 增强组织凝聚力, 促使馆员和读者养成良好和谐的行为习惯, 从而提升我院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建设。

二、独立学院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图书馆制度文化民主性不强。

长期以来, 从图书馆管理方式、制度制定过程及制度实施过程来看, 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参与面过于狭窄, 忽视读者的意愿, 民主性不强, 大多数仅限于图书馆领导及内部职工之间, 很少体现广大读者的要求和意愿, 没有更好地体现“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理念, 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缺乏民主性和普遍性。

2. 图书馆规章制度权威性、可操作性欠缺。

安德森认为政策的形成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公共问题是怎样引起决策者的注意的;解决特定问题的政策意见是怎样形成的;某一建议是怎样从相互匹敌的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中被选中的。基于以上理论, 应当充分考虑广大读者的权益和意见。制度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客体有馆领导、部门领导、广大员工和读者。在具体政策的制定过程当中, 应当充分发挥政策的管制功能、导向功能和协调功能。但是在实践中各项制度几乎是自上而下由管理者来制定, 很少征求广大员工和读者的意见, 考虑他们的诉求, 这就导致广大员工和读者对规章制度缺乏认同感, 降低了制度的权威性。图书馆的制度文化本应该是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随着领导的变更, 图书馆的各种规章制度有的被修改, 有的被重新制定, 有的规章制度得不到很好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 这导致了各种制度之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可操作性也遭到质疑。

3. 图书馆制度文化中缺乏人本管理的理念。

人是组织系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 是实现组织目标的确定性力量。图书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应做到工作分配要符合组织成员合理的主动性与兴趣;创造条件满足组织成员合理和正常的需要;加强思想交流, 产生对组织的“认同感”;从纪律的制裁走向人性的激励, 充分彰显人文关怀。但是现行的图书馆制度往往由图书馆领导个人的价值取向作为导向, 在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制定方面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可行性考虑不周全, 大多数领导乐于采用惩罚性的规定, 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过多采用惩罚性规定的后果是更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制定, 整个图书馆笼罩在紧张、人人自危的气氛中, 从而难以体现“以人为本, 人性管理”的理念。

4. 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开发力度不够。

制度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个层面, 它作为人类行为和活动的习惯、规则, 主导和制约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文化层面。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一个部门, 图书馆形成的是一个多层次的组织, 为了更好地制约和服务其主体和客体, 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规章制度。所以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就应当具有与所在高校相应的文化色彩, 制度的制定应该体现公平价值、自由价值、秩序价值;但当前的许多图书馆制度侧重于维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忽视了读者的意愿, 忽视了校园文化, 忽视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二者之间的协作关系, 这说明图书馆对分权管理、分层治事, 全面规范有文化内涵的规章制度开发力度不够。

三、独立学院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路

1. 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 符合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

图书馆制度文化的长期稳定性只是相对的概念, 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制度文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应该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适时改变。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应该是在保证制度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图书馆所面临的新形势而有所改革和创新。在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 既要注重保持制度文化的优良传统, 又要紧密结合实际需要和图书馆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才能建成符合时代特征的客观、合理、科学、规范的图书馆制度文化。

2. 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在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 要以“以人为本”为基本原则, 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当作管理的核心对象, 重视人的价值, 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形成尊重、理解、信任、善用人的和谐氛围。在现行的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 都采用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 上下级之间形成指挥与命令关系, 上级政策制定, 下级负责执行。这种模式分工明确、层级节制,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其缺点也是明显的, 自上而下的模式强调了从馆领导政策决定开始, 容易忽视其他行动者的重要性;忽视了底层管理者与读者的各种策略。图书馆管理以人为本的对象, 既包括广大读者, 也包括图书馆员。因此, 图书馆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 就要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充分的考虑图书馆员和广大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他们的主要诉求, 要注重“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 又要强调“以馆员为本”的管理意识。要树立“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 一切工作都要以是否能满足读者需要为标准;以馆员为本, 就是要树立“馆员第一, 创新服务”的观念, 提升馆员的工作热情, 增强馆员的责任心, 从而加强图书馆的凝聚力。要培养图书馆员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图书馆尊重个人价值, 图书馆向每一个人、每一种思维方式打开方便之门。”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 有利于不断推进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创新, 健康发展图书馆的制度文化。

3. 更新服务理念, 强化制度文化创新意识。

在新形势下, 高校图书馆要主动应对挑战, 以“奉献、服务、求实、创新”的精神, 积极推进读者服务的改革与创新。当前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发展处于转型时期, 逐步由传统图书馆向复合图书馆转变。面对这种形式, 图书馆在制度文化建设上要转变“单一封闭”的传统文化观, 确立“复合型服务”文化发展意识。要淡化和改变传统的“以藏为主”制度文化观, 强化“以服务育人为根本、以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为宗旨”的服务管理意识。图书馆制度文化在充分展示学校办学理念, 更新服务理念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制度文化建设。

3.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要符合国际相关规定。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当前本馆面临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的具体国情, 还需要对国内外图书馆业界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劲头了然于心, 认真探索和研究有关的国际惯例和规则, 力争在保护知识产权和打击抵御盗版等方面与国际接轨。一方面要严谨遵守国际相关规则, 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另一方面, 还要吸取国外优秀的图书馆管理制度为我所用。

四、独立学院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塑造

1. 图书馆制度文化要体现公平价值。

中国有一种平均主义的传统, 表现为“不患寡而患不均”, 公平的核心就是处理好自我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公平的政策制定者必须把个人利益纳入更高和更广的公共利益之中, 从而体现制度的公平价值。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公平价值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制度的制定公平;二是制度的实施公平。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应当尽可能反映广大员工与读者的利益, 也就是把个人利益纳入更高更广泛的公共利益中。所以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从制定到实施都应该有读者、员工的参与。应当广纳群言, 尽量平衡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要求。有些制度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广大馆员和读者的利益。这就要大力提倡全体员工站在图书馆发展的角度上, 不断改进和完善制定出与时俱进的图书馆的制度文化。

2. 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要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具有多层次性, 这其中包括了智力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制度、组织结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对的关系结构等种种因素。在制定制度的过程当中, 既要保障图书馆的整体发展, 也要照顾各个职能部门的利益, 制定出相对系统的规章制度。要有现代化图书馆的前卫意识, 提高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 做到现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在将来修订、完善时是可以“升级更新”而不是必须“废弃重建”。在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下所制定出的规章制度是具有强制性的, 有利于提高管理和工作的效率, 有利于上下一心办大事, 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低层管理人员以及广大读者的意愿, 制定出既有权威性又充分表达民意的规章制度, 从而推动制度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结合本院图书馆的实际情况, 合理、科学地修订出系列的规章制度, 在“岗位职责”和“操作规则”等相关规章制度中强调制度的“严肃性”和操作的“规范性、引导性”;在“纪律制度”和“奖、惩条例”等规章制度中既强化制度的“严肃性”, 又重视“人性化”制度管理理念, 弱化对读者和员工的人为管理,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要地体现“激励机制”尤其是正面激励, 激励员工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积极性。这样, 制度才具有权威性和操作性。

3. 图书馆制度文化要彰显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核心, 以人为根本,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图书馆制度文化“以人为本”是现代图书馆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在理论上用科学的文化来开发人力资源, 既尊重人才, 又重视创新精神。要培养图书馆员的职业能力, 体现职工与图书馆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找准个人的发展与图书馆发展目标相协调、相一致的结合点, 开展继续教育, 在馆内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成被读者所接受并能有效推进图书馆建设的制度文化。

4. 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要加大开发力度。

图书馆是一个多层次人员形成的有机整体, 每一个个体主动性的发挥对这个整体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制度文化的建设要有完整的规范体系与行为准则:一是要具有科学的概念体系。概念是一些科学理论赖以建设的基础, 要建立完善的图书馆制度, 同样必须首先从明确概念入手。二是要具有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系统, 它自身有许多子系统, 同时又与社会大系统发生联系。图书馆制度是多层次、多系统的一套完备的规范体系。三是建立科学严密的组织机构。在图书馆管理中, 要提高制度的约束力, 必须有一个责权分明, 办事效率高, 执行制度严谨的组织领导系统,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制度的功能。图书馆的制度除了应该保障每一个个体充分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外, 还要加强个体和各个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关系。因此, 图书馆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应该过分强调管理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应该更多地体现出人文关怀和文化底蕴。一套科学、合理和充满文化底蕴的图书馆制度文化无疑会让这个有机体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摘要:图书馆制度文化是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图书馆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就必需在制度文化建设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以适应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文章对独立学院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结合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图书馆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创新途径, 对独立学院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探讨, 以提升图书馆整体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独立学院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郑丽娟.论图书馆制度文化的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 2007 (9)

[2] .张世良.论高校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3] .周敏.高校图书馆文化构建与创新[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9 (4)

[4] .周久凤.高校图书馆文化化人功能探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 (12)

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 篇2

关于构建和谐图书馆中规章制度建设问题的探讨

结合燕山大学图书馆的工作实际,从规章制度对构建和谐图书馆的重要意义、建立规章制度的`原则和规章制度建设需突出的几个特点等三个方面对于构建和谐图书馆中规章制度建设的问题进行论述.

作 者:张希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图书馆,河北,秦皇岛,066004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 关键词:和谐图书馆   规章制度   燕山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1;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6-0000-01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与学科馆员服务等学科同属图书馆建设服务,大学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科馆员是指图书馆内即具有某个学科的专业学历,又具有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图书馆要发展的方向,学科建设最终离不开学科馆员的服务。学科馆员制度是指授高校图书馆委派的、通过主动联系师生,在学校各系与图书馆之间构建桥梁,学科馆员与某一专业学科进行对口联系,为读者提供多学科、深层次、个性化的文献信息服务的一种工作机制。

一、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意义

(一)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必然需求。我校现在是一所有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的普通专科学校,我馆现有副高职称9人、中级职称7人,现有纸制图书50万册、其中医学专业图书占图书总量的70%以上、电子图书10万、电子期刊2万多册。怎样利用图书馆现有的资源,为教师、学生及各类科研人员服务,是我们要思考的主要问题。设立学科馆员制度,加强专科馆员素质教育是当前最主要的任务。馆员可以深入到各系了解教学科研第一线对专业文献信息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医学、护理学、药学等专业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分析研究,积极主动为师生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服务,使我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更上一层楼。因此,在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培养一批即熟悉本馆馆藏信息资源,又具有较强的某个学科专业检索和组织能力的专业人员,并了解各个学科教学科研现状的图书馆馆员,这不仅有利于学校的学科建设,方便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和师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更有利于对各个专业文献信息的组织与利用。

(二)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使服务向纵深发展的必然。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等技术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运用,极大地改变了高校图书馆的技术环境与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馆员面临着读者对信息服务需求及服务对象多元化、社会化的挑战。目前我校图书馆购买了《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超星电子书》《五车电子书》等数字资源,读者可以通过校园网来查阅电子文献;我馆目前使用清大新洋图书馆管理系统。图书采购、检索、编目、及读者管理全部实现自动化。还开展了其它电子文献查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科技查新和参考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在深入了解各学科对信息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充分整合所有的馆藏信息资源以及网上的信息资源,图书专科馆员的素质决定着图书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

二、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馆藏发展。积极宣传馆藏资源。学科馆员经常地有目的地宣传图书馆资源是非常必要的。要多和各系部教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交流双方的信息。图书馆每一位学科馆员负责一个或几个学科,能够做到信息沟通及时到位,学科馆员随时征求各系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及服务内容的意见和要求。

(二)建立师生信息资源库。定期开展读者培训活动。学科馆员在积极宣传馆藏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培训。专科馆员负责讲解工作。

(三)建立学科网页并及时维护与更新。主要对各学科信息资源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保证信息来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加强特色馆藏资源整理。学科馆员定期向各系部征集教学参考书书目、教师专著、专业论文等资料,由学科馆员整理后录入图书馆的数据库,逐步形成本馆的馆藏特色。

(五)开展嵌入教学模式和各种形式的讲座。充分利用我馆的读者手册和书目指南、专题讲座和学科的发展变化等信息。负责整理、搜集、鉴别相关学科的信息资源,并在我馆网站的主页上按学科大类建立链接网页。

(六)专科馆员要负责各系部的教师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信息的查询。为我校学科研项目提供有针对性地定题服务、跟踪服务等个性化服务和各类咨询服务。

(七)接收师生的捐赠的文献。我校每年都开展图书捐赠活动,对师生捐赠多的给与表扬和奖励

三、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队伍建设

学科馆员的选拔基本上具备以下几点:(1)要有较高的学历职称,最好是要有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2)有某一专业的学科背景;(3)要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4)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还要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并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和服务意识。

(一)学科馆员要定期到各系部进行相关学科的调研,主动征求师生对图书馆馆藏建设和读者服务的建议和意见。多了解读者需求,定期开展读者问卷调查或组织召开相关学科的座谈会等活动。

(二)通过术评、综述、研究报告等国内外最新成果信息数据进行编制成浓缩信息还可利用校园网发布最新期刊目录和新书、通报等信息方便开展主动服务。

(三)要经常开展专题讲座。如有关我馆数据库使用情况、信息检索、读者信息管理的提高等方面的读者培训会和座谈会,向相关专业的读者宣传、推荐、介绍本馆的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及服务特色等。

(四)学科馆员为科研人员开展跟踪相关课题的文献信息检索服务、定题服务和参考服务等深层次服务。掌握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动态,为教学科研提供参考;对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科研课题的研究提供方位的定题服务等个性化服务。

(五)协助系部开展图书文献建设工作,了解它们对图书、报刊、电子信息资源的需求;及时提供咨询和指导,并为各系部的资料室提供专业指导。用良好的态度和娴熟的技能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美萍.美国图书馆的现状及民展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02):11-14.

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 篇4

1 图书馆人本管理中构建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必要性

制度是人们开展行动的指南,能够有效地约束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也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图书馆制度文化是根据图书馆发展的现状并结合国内外优秀的图书馆管理制度进行设计,且充分考虑到来访读者的需求。制度文化建设中,通过人性化的制度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体现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更能体现出对读者的关爱,进而从图书馆管理角度而言,不仅能为馆员的工作提供标准和典范,调动馆员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感,体现馆员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且也能为读者方面建立读者准则等规范系统,使其在更快地查找或读到自己所需资源的同时在浓厚的人文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素质,从而保证图书馆各种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图书馆制度文化的构建能够为图书馆的人本管理提供制度保障,是实现人本管理的关键和基础。

当前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规章制度缺乏系统性及可操作性。图书馆管理涉及很多层面的东西,且规章制度采取的多是“自上而下”的制定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属于一种顶层设计,但却难以体现广大图书馆工作人员以及读者用户的需求,有必要加以改进。二是民主性不强。图书馆人本管理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民主管理,即人人参与管理。由于制度的设计属于上层管理者,但执行的却是下级员工,难免制度与执行造成脱节。为此,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要充分听取馆员和广大用户的意见和心声,并将其意见纳入其中。同时,制度建设这个过程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以保证得到具体的落实。三是制度建设多重惩罚而少了人文关怀。目前图书馆制度文化中,惩罚性规定多于奖励性规定,人性化、柔性化的措施少,硬性的、强制性的话语多,不仅容易打击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易给来访受众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因此,从利于图书馆人本管理的要求出发,需要不断调整图书馆文化制度建设内容。

2 图书馆人本管理内涵与制度文化建设要求

图书馆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图书馆的管理对象,包括馆员和来访用户(即读者)。从提高管理质量方面而言,一是要尊重馆员,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热情和主动积极性,进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提升图书馆整体形象和管理水平。因此,构建员工激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图书馆管理者要根据图书馆工作分工要求并结合馆员的发展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物质与精神、个人进修与职称晋升等激励机制,将图书馆制度建设与馆员职业成长规划有机结合,激发和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实现其人生价值。二是要尊重读者,为其提供舒适自在的阅读环境,使其期望而来满意而回。“读者至上”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理念,也是人本管理的核心内涵。体现人文关怀,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气息浓厚的人文氛围,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这是完善图书馆管理建设的重要手段。图书馆人本管理的本质特征,一是实现馆员的自我管理,二是有健全的民主机制作为基础,三是“读者第一”原则。要通过信息提供、休闲娱乐、免费服务、服务环境等全方位建设,满足不同层次用户不同需求。制度是实现人本管理的基础和保障。构建和谐图书馆,就要不断加强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公平晋升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制度文化建设,这样才能有效实现人本管理。图书馆制度文化,作为现代化图书馆人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规章制度,主要是涉及图书馆功能、行为及意义等的规章如工作职责、规范操作包括文献的采、编、咨询、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规定。此外,还有读者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如读者守则、图书借阅要求、电子阅览规定等。因此,图书馆制度文化构建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一是“以馆员为本”,这是实现人性化管理与服务的重要手段;二是“以读者为本”,这是图书馆工作的根本目标。第二,民主管理原则。图书馆管理工作要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各地图书馆的优秀管理经验,并充分听取馆员与用户意见,建立科学、民主、针对性的管理制度。第三,差异性原则。图书馆管理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制度文化体系。

3 加强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举措

3.1 完善图书馆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馆员作为图书馆日常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其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图书馆人本管理,因此加强馆员的综合素质建设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为此,培训、考核及激励机制的建设就显得十分的重要。首先,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培训机制是属于激励机制的一种方式,要根据不同馆员的岗位职责、性格特点等实行相应的培训方案,即因人施教,如职业操作、服务理念、轮岗培训等内容,同时聘请专家举行讲座和进行学术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送馆员到国外进修,不仅可以提高馆员综合素质,而且能够让馆员感受到人本关怀,更加饱含热情地完成工作和为用户服务,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且促进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图书馆人本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但也有自身的原则,实行岗位考核制度包括考勤、岗位工作量、测评等,定期对不同岗位进行相应的考核,对工作态度差、工作任务完成质量差的馆员给以一定的处罚,提高馆员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工作责任感。再次,建立科学的奖励机制。根据图书馆发展特点结合馆员需求,制定可行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自我激励等内容。具体来说,制定奖励机制,必须做到以下四点要求:一是激励目标明确。图书馆管理者要树立整体目标,并帮助馆员确定个人目标,实行岗位升职、加薪等激励机制鼓励馆员积极工作和创新,创造良性竞争环境。要让馆员参与到激励机制建设中来,并根据不同馆员要求对表现好的馆员实行升职、国外进修、提高福利待遇等奖励。二是考评及轮岗措施到位。考评可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并重点培训,提高图书馆整体素质,同时可通过实行轮岗制度,让馆员对各个工作流程都能熟悉,进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三是人才引进机制完善。要实行优胜劣汰,引进职业道德素质高的综合型人才,淘汰一批落后人员。图书馆要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调动全体馆内员工参与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从而努力实现其人本管理。

3.2 加强图书馆沟通交流机制的建设

沟通是桥梁和润滑剂,能有效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误会,是实现图书馆人本管理的必要手段。要加强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员工与读者用户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样才能相互理解,消除隔阂,促进图书馆以及与读者用户之间的和谐共进,保证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而且能提高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真正实现人本管理。具体而言,一是要建立内部沟通机制,主要是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馆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如座谈会、团队活动、刊物创办等。二是建立外部沟通机制,主要是馆员与读者用户之间的沟通交流,如建立网络信息交流平台、读者协会、图书馆管理委员会等,让读者广泛参与到图书馆相关管理活动中建言献策,不断完善图书馆人本管理措施。三是完善用户服务体系。首先是要丰富服务内容,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馆员要认真做好文献信息采集、分类、整理、借阅、检索、参考咨询等多项服务工作,满足广大读者用户的基本需求,同时要建立创新机制,鼓励馆员实现工作创新,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其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构建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更新最新的图书信息和相关资讯供用户使用,并根据用户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完善图书馆管理工作。四是要不断加强服务设施建设,为用户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如休闲娱乐区、饮食区、休息区、上网区等,着力构建融现代科技和读者温馨服务于一体的图书馆阅读环境。

3.3 坚持读者至上原则,提高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质量

图书馆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构成,由此可见,图书馆制度文化只是图书馆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要想真正构建科学的图书馆制度文化,就要从整体上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具体来说,图书馆不仅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更要加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激励机制、沟通交流机制等形式把馆员价值取向、职业发展观与图书馆建设价值观和发展战略等有机融合,增强馆员对图书馆的信任感和凝聚力。图书馆制度文化从讨论、制定到落实都应该有馆员和用户的参与,要充分反映广大馆员和用户的心声和利益,以提高图书馆制度文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具体来说,在制定规章制度过程中,要深入到馆员和用户中间,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尽量平衡不同员工和读者的利益诉求,从而努力保证制度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客观公正性。同时,由于图书馆制度文化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因此要不断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更新和完善已有制度文化中的不合理内容,形成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人文图书馆制度文化体系。此外,要提高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民主性。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要尊重人的权利,满足需求,肯定人的价值,在图书馆规章制度、馆风、领导作风等制度文化建设中,让馆员和用户获得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不仅能让馆员实现自我价值和满足用户需求,而且能提高图书馆在馆员和用户心中的地位,从而推进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生进.图书馆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协同[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2):81-83.

[2]王喜和.图书馆人本管理的内涵与特征新论[J]图书馆论坛,2010,(1):26-27.

[3]章春野.关于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10,(4):19-20.

[4]黄小微.试析“人本管理”理论在图书馆管理实践中的应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3):57-58.

[5]黎金凤.构建图书馆制度文化实现图书馆人本管理[J].图书情报工作,2012,(S2):61-62.

[6]黄婧,宋庆功,刘陆平,等.制度文化与现代高校图书馆建设[J]科教导刊,2012,(31):78-79.

[7]陈少春.以精神文化建设为重心推动高校图书馆人本管理创新[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27(9):103-104.

图书馆制度 篇5

1.热爱本校图书馆(室),热情诚恳地为读者服务。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需要,按本校实际制订好图书馆(室)发展规划;严格掌握采购原则和标准,有计划、较系统地采购、征集、补配各类书刊资料,建设好本校藏书体系。在分管校长、主任的领导下,把握办馆(室)方向,负责馆(室)工作,处理日常业务和对外事务。

2.主持馆务会议,遵照领导指示,参照学校工作意见确定本馆(室)任务,制订工作计划。

3.负责图书查重、验收、盖章、编号、登录等工作;依据相关规则,对所有图书资料准确分类、编目,组织并管理好分类目录和书名目录;及时做好图书的上架、借阅工作;认真仔细做好查重工作,避免同种书不同号的错误。

4.注意调查研究,了解读者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新书推荐和阅读指导工作,熟悉馆藏结构,认真解答读者咨询;负责申报添购期刊、报纸、资料工作;负责申报图书及期刊的剔除、注销工作。5.充分发挥图书馆(室)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

6.爱护图书资料,认真做好防盗、防火、防潮、防尘、防霉、防蛀等工作,保持图书馆(室)安静、整洁、有序。7.准时到达服务岗位,保证开放时间。

8. 认真督促读者遵守借还和阅览规则,并自觉遵守馆内有关制度,工作时不玩手机,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等。

润和镇中心小学

书 刊 借 还 制 度

1、学校正式教职工、退休教师和学生可办理图书借阅手续。

2、凭证借书,教职工借书每人不超过5册,时间不超过2个月,若需继续借阅,应在到期前持书到图书馆续借。学生每人限借一册,时间不超过2周,到期还书后再办理新借手续。

3、借到图书一定要当面进行检查,如发现污损、涂面、缺页等损坏情况应及时提请工作人员记录处理。对所借图书要倍加爱护,如有损坏或丢失,按有关制度进行赔偿。

4、对价值较高珍本、孤本藏书、工具书不予外借。

5、发生以下情况,不能享受借书资格:借书超期未还;图书证过期;有违章记录;罚款没有缴清。外来人员一般不予借书。

6、学校每年要在规定时间对馆藏图书进行整理,在此之前,借阅者必须将所借图书全部归还。

7、教职工调出、学生转学、休学、退学、毕业前应先到图书馆还清所借图书后,由图书馆出具还书证明,学校方可为其办理有关手续。

润和镇中心小学

学 生 阅 览 室 制 度

1、读者凭本人借书证进入本室阅览。

2、读者自带物品请放在指定地点。本室内的书刊严禁携出室外。

3、每次限借一本图书或杂志。阅完后仍放回原处。

4、爱护书刊和室内设施,请勿污损。

5、保持室内整洁、安静,文明阅览,注意公共卫生。

6、阅览结束,请把椅子放回原处。

润和镇中心小学

图书管理制度

1.图书借阅应实行与日常教学作息时间错时开放,便于师生在课余时间借阅。

2.凡本校教职员工、学生凭本人借书卡(证)在图书馆(室)借阅区借阅图书。借书卡(证)限本人使用,须妥善保管,不得转借、代借。

3.在开架借阅图书时,每次限取一册翻阅,图书阅毕后应放回原处。如找不到原处请交送管理老师处,不得自行乱放。

4.学校根据本校图书资源实际情况,确定教师和学生可借的图书类别、册数及借期。到期需要继续阅读的图书,应办理续借手续。续借的具体办法由学校规定。

5.图书馆(室)所藏工具书、画册、特藏本、孤本及当年的杂志一般只供在馆内查阅,不外借。

6.爱护图书。遗失、损坏图书者,按图书馆(室)制度处理。7.办理外借手续时应当面检查图书有无破损、缺页和圈画等问题,如果发现有问题应当场确认,否则将视为由借书人损坏。8.归还图书时图书馆(室)管理人员应当场检查归还图书是否有破损、缺页和圈画等损坏情况。如有损坏,应当场提出。9.归还的图书应及时整理上架。

10.借还图书要讲文明,讲礼貌,并保持室内整洁。进入借书区域,不得吸烟、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大声喧哗,保持室内安静、整洁、有序。

11.学生毕业、教职工调离学校前,必须将借阅的图书资料全部还清,由学校收回或注销借书卡(证)后,方可办理离校手续。

润和镇中心小学

班级图书角管理办法

1.图书角旨在丰富同学们课余文化生活,培养热爱读书、自觉读书的行为习惯。

2.图书角由班级班主任或语文老师负责,由班级设立图书管理员,主要实行自主管理。

3.图书管理员对所有书刊要及时清点、整理、登记,负责图书的日常借还。

4.本班图书角只限于本班同学借阅,不得以他人名义借书,或将图书转借他人。

5.凡在图书角借阅图书者,均由图书管理员填写“班级图书借阅登记册”,借书时要检查原书,如有污损、缺页等情况应及时说明,否则由借书人负责。

6.借阅图书者应爱护图书,不得撕页、折页、剪裁、折卷图书,不得在图书上画线、批注或涂写,如有发现者,视其情节轻重进行相应赔偿。

7.借阅图书每人每次只限1本,借期最长为二周。归还图书时,要及时消除记录,并摆放整齐。未归还前,不得借阅它书。

8.借阅的图书只能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上课时未经老师同意,不允许看课外书。

9.借阅人应及时归还书刊,以方便他人借阅。

10.借阅人应积极撰写阅读体会,做好读书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11.班级定期开展阅读评比活动,每月评选一次“阅读之星”。对认真读书且有所收获的学生,学校每学期要予以奖励。

12.班级图书角的图书应定期流转,从学校图书室借出的图书应按《图书管理制度》及时办理借阅、退还手续。

高校图书馆制度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制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合理的图书馆制度做保障,一方面要尊重传统制度、遵循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要大胆探究、敢于创新,构建适合新时期图书馆发展的制度文化与理念,切实推动和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高校图书馆创新的基本原则

⑴以人为本原则。这是我国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图书馆要充分给予读者参与图书馆改革发展的机会,激发读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评价与监管。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会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⑵突出特色原则。我国的各高校的图书馆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找准自己的优势,走特色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图书馆决策者应对社会的文献信息需求非常敏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始终居优势地位。

⑶强化重点原则。要在一定时期内,重点发展与当地经济紧密结合的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这实际上是图书馆一种非均衡性发展策略。作为各级各类图书馆,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优势,重点发展数字图书馆,形成实体文献馆藏和网络虚拟信息、图书馆阵地服务和网络信息服务的多元立体交叉的复合型图书馆体系。

⑷制度创新的国际化原则。图书馆制度创新的国际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图书馆制度创新的水平应国际化,能适应国际图书馆市场的变化。二是指图书馆制度创新内容应国际化,即符合国际图书馆制度创新的潮流,逐步放松图书馆管制和不断完善图书馆监管。

2高校图书馆制度创新的几点建议

2.1读者是图书馆制度的权利主体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将文献中的客观知识通过阅读活动转换为读者的主观知识,因此,高校图书馆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读者的自由知识权利为己任,图书馆的制度建设同样要以读者的知识自由权利为建设目的。确定读者的权利主体的地位,可以保护读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图书馆的服务行为。图书馆读者的身份界定首先应该是权利主体,然后才是接受图书馆服务的客体,因此,要抛弃传统上把读者作为图书馆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客体的观念,而把读者作为图书馆主动的权利主体来考察,使图书馆制度的制定能充分体现读者的权利,以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达到读者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对我国图书馆制度的完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2.2完善高校图书馆评估工作促进制度建设

为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图书馆核心价值,建立图书馆评估机制是加强对图书馆工作的行业宏观管理和指导的重要举措。2003 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及评估办法的说明,使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评估工作逐步走向了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对明确办馆指导思想、促进图书馆建设、改善办馆条件、建立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加快图书馆自动化和数字化进程、提高图书馆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都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在图书馆整体评估指标体系中,重点要对文献资源建设、服务提供能力和馆员队伍建设进行评估。

2.3图书馆制度创新的现代化、市场化

新时期,我国高校图书馆正在向现代化快速转型,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工作内容正逐步被现代化图书馆管理思想所代替。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已经步入自动化网络化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了从采访、编目、流通、阅览、行政管理等的全程自动化,这对制度资源的配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制度资源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需要。此外,制度创新要市场化,图书馆改革要以市场为价值取向,一要有市场意识,改革的每一项措施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二要给予图书馆真正的自主权,成为自主创新主体;三要从法律层面明晰和落实高校及其图书馆的产权。

2.4加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图书馆文化是以图书馆的文化活动为主体,以图书馆精神为底蕴,由读者和工作人员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参与图书馆活动的各个群体中通行的规范准则、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树立民主参与意识,彰显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中各主体的地位。因此,在规章制度、馆训、馆风、学风、领导作风等制度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全方位、全员和全程育人,以读者为主体,以馆员为主导,以管理来促进服务。其次,图书馆在制度文化建设发展中,要真正从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的视角出发,全面思考制度建设与改革的问题,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同时,读者也是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中的管理制度必须是读者能够接受的制度文化,能够采用奖励性规范,尽量避免惩罚性规范。

2.5对高校图书馆制度进行动态完善

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变化,制度的约束力、可行性、有效性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另一方面新出臺的制度虽然通过严格的程序也不一定就尽善尽美,它需要不断地加以补充和完善,使其更加成熟、科学、合理。具体而言,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人的因素。由于制定者工作经历和从事图书馆业务范围的限制,以及对图书馆的发展预料不足等多种原因,任何人制定出的制度都不可能考虑得十分周全,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2)客观因素。图书馆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更是在不断地更新和丰富传统图书馆的业务,开拓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新业务。因此,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也需要不断改进、完善。

2.6注重以德治馆

“以德治馆”,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法律和规章制度不能代替道德,图书馆在制度建设上要充分体现这“以德治馆”一治馆方略,突出德育的重要地位。通过制度建设,贯彻以德治馆,为图书馆员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同时,要真正发挥出制度的作用,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努力在图书馆内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化氛围,让全体馆员真正树立起爱岗敬业的思想,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文化和图书馆精神。

总之,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只有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并认真执行这些制度,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读者与馆员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融洽、和谐的局面才能形成,最终推动高校图书馆不断发展,为高校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洪涛.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制度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0).

[2] 阳国华.论高校图书馆制度创新[J].图书馆学研究,2003(8).

浅谈图书馆制度建设 篇7

图书馆制度的自然属性表现为图书馆活动中的一般规律与要求, 即合理组织图书馆活动的职能, 用来规范图书馆行为的一系列规则程序和图书馆的道德体系, 它的社会属性表现为图书馆活动中的生产关系的职能, 包括与图书有关的省图工委、人事等部门。这些关系和部门从不同的角度作用于图书馆, 影响着图书馆活动。从制度安排的角度讲图书馆既不是行政权力组织, 也不是行政权力的延伸, 而是一个独立的、自治的、服务于读者的服务型学术机构。

制度建设是改变旧制度, 创新制度的一个系统工程, 是图书馆依照法律和法规及相关规定, 结合本馆实际, 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程序, 起草、讨论、通过、公布制度并组织实施, 确保贯彻执行的过程。

一、图书馆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图书馆制度建设实际上是建章立规依法治馆的一种法制活动。法治的表现使人们在遵循民主程序制定和高效实施的法律规范的前提下, 更多表现在法治所包含的对人格的尊重, 对人们从事创新开发的鼓励, 因此图书馆制度建设必须遵循人本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1、人本性原则

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中心, 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基本技能和根本素质供应知识资源。通过知识组织揭示知识体系、提供知识服务、解决个性需求, 培养学生教师获取内化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所以图书馆的制度建设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馆员、读者的知识增量和良性互动为原则。

2、科学性原则

制度建设要遵循科学性原则。 (1) 程序性原则。程序正义是制度合法性、科学性的重要标准, 是好制度得以形成, 坏制度得以废除的根本, 更是一项制度有效运行的基石。通过图书馆职工代表大会决策, 把馆员变成重大制度和服务改革的主体, 是制度建设合法性、稳定性、严肃性和科学性的保证。 (2) 制度的可行性原则。科学的制度不仅应具备倡导性, 更要具有可操作性, 才能为制度的适用对象提供具体的行为模式。 (3) 制度的可持续性原则。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稳定性和对制度对象发展的可持续性支持。 (4) 制度的前瞻性。制度要起到防微杜渐和鼓励创新的作用, 必须按一定的标准和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行, 以维持制度的权威性。

3、开放性原则

制度建设的开放性是基于国际交流日趋增多, 国际化呈发展趋势, 图书馆的制度建设应遵循有关图书馆界的国际公约或宣言进行交流与合作。

二、图书馆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

我国虽然没有给图书馆进行国家立法, 但是已有六十多种政府及行政的决定、条例、标准、通知和管理办法、工作意见。涉及到图书馆事业的方方面面, 为图书馆制度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一是图书馆行政综合制度。图书馆行政主体是图书馆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及办公室、党组织和工会组织, 它服务于图书馆业务和学术主体, 必须围绕着图书馆业务和学术发展展开运行。

二是图书馆的业务制度。图书馆业务是图书馆存在的基础, 是图书馆学术开展和发展的源头。没有图书馆的理论指导, 它的事业只能在低层次徘徊和小范围内重复。所以图书馆业务必须具有规格性、科学性。

三是图书馆的能力发展制度。图书馆应将馆员和图书馆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建立馆员和图书馆事业共同发展和贡献相关联的业绩管理制度, 将馆员的晋升、奖惩、科研、工资、福利等在制度中明确, 实现制度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理念, 最大限度地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 是图书馆事业进入良性发展的保证。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的需求和不同业务岗位情况, 设置各种专业技能岗, 对馆员职能进行分类管理, 予以不同的工作标准、规范和激励, 使馆员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服务于图书馆。

四是图书馆的学术管理制度。图书馆的学术性决定了必须按照图书馆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管理图书馆, 开展和发展学术是图书馆的任务之一。馆员和读者这些知识个体和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研究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源泉。

图书馆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应与时俱进, 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构建现代化图书馆制度, 促进图书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使服务读者的质量和水平获得更大的提高, 同时还应加强制度的执行、监督, 正视环境的变化, 以制度治馆。

摘要:本文简述了制度的概念, 就图书馆制度的基本原则、内容, 做了一些阐述。

关键词:图书馆,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游小燕.图书馆制度国内分析研究[J].图书馆, 2011 (2) .

[2]杨首华.基于知识环境下的大学图书馆制度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3 (1) .

新时期图书馆制度建设初探 篇8

关键词:现代,图书馆,制度建设

0 引言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迅猛发展,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技术方法逐渐替代了一些传统的观念和技术。建立《图书馆法》,健全图书馆情报行业规范标准、工作细则,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变得非常迫切和必要,尤其是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全面推开的今天,更显其重要性。

研究图书馆制度建设的意义在于使图书馆制度建设更加科学规范;使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序、规范、标准,让执行者有据可依,有章可查;使图书馆事业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发展。培养全体馆员和读者自觉养成遵纪律、懂规矩、守法治的道德风尚。

1 制度的含义

关于“制度”已有不少解释,比较权威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1478 页) 的解释:(1)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如工作制度、财政制度;(2)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如社会主义制度、封建宗法制度[1]。图书馆制度,是图书馆以上级有关行政法规为依据,根据本馆管理和工作开展的需要而制订的、本馆职工和读者应共同遵守的工作规范、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包括:图书馆及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各个岗位的责任要求、工作人员考评条例、人事行政管理制度等[2]。在这里,笔者不再千篇累牍地阐述制度建设的历史与发展,仅谈图书馆制度建设中应注意的几项事宜。

2 图书馆制度建设应注意的事宜

2.1 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

制度的建立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图书馆制度建设是为了加强图书馆科学管理。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里的人指的是馆员和读者,物是指馆舍、文献、设备。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是要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激发馆员的创造性思维和竞争意识,高效地利用图书馆各种资源达到“服务”目的;二是充分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没有读者,图书馆就没有建立的必要。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读者而开展的。“以人为本”与制度管理看似有抵触,其实互为相依并不矛盾,制度管理是“以人为本”的保证。没有科学的制度管理是无法实现“以人为本”。同理,没有“以人为本”的原则也无法实现制度管理的目标。例如:以往图书馆的制度大多数是针对读者而制定的,只是限制了读者“不要”这样“切勿”那样,而没有告诉读者“可以”这样做“应该”怎样做。这种“命令式”的制度把读者置于被管理的位置上。读者怀揣着“解惑”“求知”的愿望踏进图书馆,第一眼见到的“入馆须知”所规定的“不要”这样“切勿”那样,心理便产生“恐惧”,加之对环境的陌生、心情的焦虑等因素,容易激发读者的对立情绪,从而产生读者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矛盾。最常见的“不要随地乱扔杂物”“不要大声喧哗”,如果换成“麻烦您!请把废物扔进纸篓中”“您的声音会影响他人阅读,请小声或静音”,这种尊重读者的温馨提示,更利于读者的接受。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更能让读者自觉接受,从而达到制度管理的目的。

2.2 要有统一性稳定性

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特别注意统一性。图书馆各部门在执行制度时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办理,不能同一制度在馆内不同区域执行的标准不一致。这样容易造成被员工和读者无所适从,形成管理混乱的局面。例如:文献丢失或损坏赔偿制度以及一些与读者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如果不执行统一的标准,而是凭管理人员情感处理极易损害读者的利益,损害图书馆的声誉。另外制度的稳定性彰显了制度的严肃庄重。制度一旦定下来就要贯彻执行,不能朝令夕改。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制定制度时思维观念必须有前瞻性。当然,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完善改进,但主线不能轻易变更。

2.3 要切合实际有实用性

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实用性可操作的原则。制定的各种规章、标准、细则要根据本行业、本部门、本岗位的工作的要求和本单位实际状况因地适宜进行。切不可照抄照搬他人的东西。众所周知,制度是靠人来执行,这就存在一个执行力的问题,执行力不够,制度得不到贯彻落实,形同一张废纸。因此,提高执行力的办法不是依靠“高压”,而是依靠员工的自觉执行;依靠制度本身的实用性、可操作性,而员工的自觉执行来自于对制度的认同。所以,建章立制工作中必须反复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如,指标制定的过高,尽管员工尽力仍然无法完成工作任务,这样会严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造成工作疲沓、消极对抗的工作局面;而指标定得过低又起不到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这里需要把握一个“度”。只有适时把握好“度”,才能将制度真正的贯彻落实。

2.4 要有科学性和衔接性

图书馆工作制度既有对外要求读者遵守的制度、规定。储如“入馆须知”“借阅规则”等等,又有对内的工作规范、细则,储如:“图书分类细则”“图书接交规定”“岗位工作守则”等等。图书馆内部工作管理制度要注意制度制定的衔接性,部门工作交接、工序之间的承接既要责任分明,又要体现合作共享。衔接有序、奖罚分明才能保证各项工作无缝连接、有序进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各种现代搜索引擎技术的应用,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信息已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一种自然习惯。建立信息共享、互相交流的平台;营造一种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由过去的单一被动式服务转变为多元化主动式服务,要求图书馆科学地制定各项制度、工作规范细则、发展计划等以适应信息时代变化的需求,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要求,例如,为了网络信息安全需要建立《互联网信息安全使用规则》《图书馆突发事件应急方案》等,与时俱进完善健全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

2.5 要建立长效的制度执行检查反馈机制

制度建立的关键在于执行,制度得不到执行或执行力不够,那么制度就是废纸一张。检查制度执行状况的关键是要建立长效的制度执行检查反馈机制。一是不断完善和改进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促进员工和读者自觉遵守制度。其次,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与竞争力,营造富有活力的、文明健康的图书馆文化。如果不建立制度执行检查反馈机制,制度的执行力无法得到验证;弄虚作假的现象就会时有发生,制度本身的问题也得不到及时更正。长此以往,制度就如同“海市蜃楼”,工作无法开展,管理无法到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无法调动,读者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而检查”或“突击检查”可能会让问题更加隐蔽。因此,建立长效的制度执行检查反馈机制是科学管理制度贯彻落实的必要条件。

3 结语

制度的建设完善是图书馆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扎紧制度的笼子可以遏制一切不合规矩的东西滋生,建立长效的制度执行检查反馈机制,可以促进员工的竞争力和创新意识。营造活力四射、健康文明的图书馆文化,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作保证。没有一个科学的管理制度,就不可能有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宗忠.论图书馆制度[J].图书馆论坛,2008(6):1-4.

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 篇9

1. 概念层面的学科馆员制度

1.1 学科馆员制度的兴起

学科馆员制度最早发端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初, 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大学建立起美国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分馆制”图书馆, 为此该校雇佣了多名学科馆员分别负责提供人文、社会科学、科学与技术及教育学等学科的定向服务, 使学科馆员的角色得到充分发挥, 可以此作为学科馆员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图书馆主页提供了该馆学科馆员服务的相关介绍。通过该校图书馆主页的相关链接, 可以进入Research Coaching页面进行登记在线填写读者姓名、联系电话、导师姓名、课程编号等相关信息, 可以选择当面咨询或通过邮件、电话联系, 并说明需要什么方面的学科帮助, 图书馆将在两个工作日内安排一对一的学科帮助。此外, Subject Specialties页面公开了馆内所有学科馆员的姓名、研究方向、办公室所在地、办公电话和电子邮箱, 并按照学科英文名称的首字母进行排序。目前该馆提供的学科服务涵盖了艺术与艺术史、商学、化学和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1.2 学科馆员的定义

学科馆员通常指高校图书馆为对口院系配备同时具有特定学科知识背景和图书情报知识背景的图书馆员, 由其与对口院系的师生保持定期联系, 了解师生在学科方面的信息需求, 依此进行学科资源建设, 在提供传统咨询检索等服务的同时兼顾学科文献信息的整合、研究和开发利用等。

1.3 学科馆员的基本素质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意味着在职业素质方面对提供学科服务的馆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学科馆员应当具备以下方面的职业素质。

1.3.1 图书情报专业素质

图书情报工作是一项具有很高学术性、专门性和业务性的工作, 掌握相当程度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是所有馆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是做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基础学科馆员更应掌握丰厚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

1.3.2 特定专业学科知识

学科服务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学科针对性, 因此要成为一名称职的学科馆员就必须具备较高程度的学科知识, 这是与对口院系进行无障碍学科联系的前提条件。

1.3.3 信息处理能力

图书馆是收藏了海量文献的宝库, 即使单列某一学科涉及的文献量也是十分巨大的。因而学科馆员必须熟悉相应学科的馆藏资源, 拥有较强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 这样才能从浩瀚的馆藏资源中较快查找出读者所需的学科文献信息。

1.4 学科馆员的职责

1.4.1 学科联络

学科馆员应当与对口院系保持经常联系, 征集院系师生对学科资源建设和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建议、意见和要求并向对口院系及时通报、推荐图书馆的最新资源、服务项目和学术活动。

1.4.2 资源建设

学科馆员要参与到相关学科的馆藏资源发展计划中并促使对口院系的师生积极参与图书馆对学科资源的订购。为相关学科建立资源导航页、学科博客、学科平台和特色数据库等也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1.4.3 读者服务

学科馆员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当面咨询等方式及时解答读者提出的各种学科问题, 为读者进行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提供学术指导, 对现有学科文献资源进行收集整理、鉴别和评价, 提供学科专业信息资源导航。

2. 实践层面的学科馆员制度

2.1 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高校的建立和发展

国内最早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是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于1998年在校图书馆建立起学科馆员制度, 当时安排了14名馆员与12个院系的图情教授建立了联系。2006年又进一步扩大至部分专业馆。现在通过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主页可以查询该馆提供的学科服务的具体信息。除本馆学科馆员之外, 清华大学图书馆还从文科和文献资源角度在各院系聘请了教师顾问。教师顾问的聘期为两年, 主要负责资源建设、建议反馈和指导学科服务。目前一共为28个院系配备了32名学科馆员和教师顾问。

武汉大学图书馆也在校图书馆主页上建立了专门的版块介绍学科服务。他们将学科馆员分为文科、理科、工学、信息和医学五个学科工作组, 办公地点并不局限在总馆, 分布于二级学院资料室和图书馆分馆。其中, 文科学科工作组配备的学科馆员人数最多, 共七名, 负责法学院、艺术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等十四个院系;理科学科工作组配备了五名学科馆员, 负责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等五个二级学院;工学学科工作组配备了六名学科馆员, 负责动力与机械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和水利水电学院等六个二级学院;信息学科工作组配备了五名学科馆员, 负责遥感与信息工程学院、测绘学院和国际软件学院等六个院系及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学科工作组配备了六名学科馆员, 负责Hope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第二临床学院等七个二级学院。

2.2 存在的问题

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已经正式建立了17年, 从建立初期到现在, 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然而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合理化问题。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合理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科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学科馆员必须具备高于普通馆员的综合素质。但是即使是现在, 既具有扎实图书情报专业知识, 又具有相当程度专业学科背景的高校图书馆员少之又少, 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对口学院提出学科需求, 学科馆员可能会因为自身学科知识有限而无法提供满足要求的服务。

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一方面是国内学科馆员制度在整体上发展不够成熟, 盲目模仿、一拥而上、急于求成的现象比较普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各高校图书馆应当根据各自实际情况, 完善学科馆员的选拔、培训和考核机制。高校图书馆在招聘学科馆员时, 应根据馆员自身的专业背景、学科优势和兴趣爱好招收合格、合适的馆员。在学科馆员入职后应当建立继续教育制度, 特别对学科馆员的学科知识背景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培训, 如可以邀请对口学院专业教师进行定期授课, 高校图书馆之间可以经常进行工作交流, 开展讲座、论坛等学术研讨活动, 以此促进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合理化。

3. 结语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说明国内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方面发生了根本转变, 高校图书馆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和用户教育, 图书馆服务向着更高和更深层次发展, 从全学科服务转向特定学科专题服务, 从普遍性大众服务转向个性定制化服务, 从传统守株待兔式被动服务转向主动上门服务。既是顺应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潮流, 又对馆员素质和能力提出新挑战, 意味着高校图书馆必须不断加强学科馆员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促使学科馆员制度不断朝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爱蓉.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J].图书馆杂志, 1999 (6) .

[2]彭立伟.国外学科馆员制度的分期与角色演变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7 (4) .

[3]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图书馆主页[EB/OL].http://libraries.unl.edu/researchcoaching.

[4]清华大学图书馆主页[EB/OL].http://lib.tsinghua.edu.cn/service/sub_librarian.html.

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 篇10

国内最早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是清华大学图书馆(1998年),随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推行了这种先进的服务模式,并迅速发展起来。与研究型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还存在显著差异,高职院校的职业属性确定的重点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需要专业馆员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国内目前只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极少数高职院校在尝试推行专业馆员制度,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处于空白,专业馆员制度建设迫在眉睫。

一、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专业服务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高职院校发展历史短,大多数是由中专学校独立升格或由成人高校改建而成的,图书馆建设大多数还停留在中职或成人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专业服务水平更是参差不齐。

(一)专业馆员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

作者通过对重庆、四川等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走访、调研发现,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较低。主要是向在校教师、学生及少量社会用户提供借阅服务,为在校师生提供简单的参考咨询服务,发挥的作用仅限于信息中介,扮演着联络员的角色。由有学科专业背景的馆员为专业教师、研究人员、学生提供更深层次、增值的知识服务,助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师生创新创业等服务还非常少见,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未推行具有这种服务的专业馆员制度。

(二)图书馆人员结构不合理,数量、质量堪忧

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学科专业背景知识缺乏、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职称结构偏低的状况。馆员整体素质偏低,使得推进深层次服务力不从心。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其中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18人,学历分布:大学本科以上15人(其中图书馆专业硕士仅2人)、大学专科2人、其他1人。图书馆专业职称结构:目前馆员仅1人、助理馆员3人,其他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管理人员8人,目前还未有图书资料专业高级职称。

大多数图书馆缺乏高层次的、熟悉电子文献资源且能够向读者提供专业服务与咨询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表现在需要学科背景支撑下的系列信息服务业务无法满足开展高层次信息服务的要求。由于大多数馆员服务意识被动、封闭,缺乏创新精神,不能为用户提供代查、代借、代复制等信息服务,更谈不上对教学科研任务重的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订制服务。同时由于信息开发人员缺乏,为信息用户开发的二、三次文献数量少、层次低、范围窄,降低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信息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不够。

(三)院系的参与度较低,导致专业馆员服务的效果不佳

用户的参与度与参与意识对信息服务的效果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很少参与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沟通联系不足,缺乏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一桥梁。一方面,师生的需求不能及时反馈到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中;另一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也不能及时跟踪学院重点专业和重点用户,跟踪学术研究动态,为教学进度和科研课题提供有关文献信息,也不能力所能及地提供学科的前沿信息。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推行专业服务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专业服务,即“嵌入式专业知识咨询服务”,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主流发展方向,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转型的重要机遇,高职院校图书馆根据自身实际,推行专业服务馆员制度非常必要。

(一)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不仅要注重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更要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一线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它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很大意义。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发挥教育职能,利用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专业服务馆员的特长,主动为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深层次信息服务,与学校有关部门共同肩负起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任。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优化馆藏结构,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文献保障;开展专业馆员服务,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深层次信息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等方面开展服务工作,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拓展图书馆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随着高职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读者信息需求遂渐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高职院校是以技术教育为主的高等院校,特别重视各专业新技术的进展以及这些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专业服务馆员要主动地向教师提供各种载体的有关专题资料、学科发展动态、专业论坛、研究报告、案例分析等信息,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取学科知识及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同时提供新技术追踪服务,以便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随着学院办学质量提高,博士、教授的人数在逐年增加,教师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外,科学研究也不可或缺。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立足本校的教育现状,由专业服务馆员开展和本校有关的专业新技术的追踪,了解本校相关专业的开设情况,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定期跟踪这些专业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通过分类、聚类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提供给所在专业的教学人员,从而主动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实现与用户的深度合作。发挥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优势,成为教改科研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使图书馆的服务从被动服务转化为主动服务。

(二)是图书馆自我发展、图书馆业务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图书馆的利用率偏低,读者到馆人数降低,图书馆逐渐被边缘化,当所有的信息都能在网上获取,图书馆存在的意义何在?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为教学科研服务,利用好馆藏资源,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亟须解决的问题。大数据与互联网思维给图书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转型的重要机遇,网上的信息普遍存取使教师和学生要求高质量的图书馆服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决定了图书馆的价值。学科专业服务成为图书馆的主流发展方向,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选择,是知识服务的重要体现,也是图书馆转型的重要机遇。从图书馆的角度看,大力发展专业馆员建设,针对不同学校的专业设置、依托行业背景,因地制宜地分析和寻找对策,多学习、多借鉴,结合本馆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服务工作,提高学科专业服务的质量和有效性,才能吸引读者使用图书馆。因此,探索和实践图书馆服务新模式,激发馆员主动服务精神,提升馆员素质,寻找适合高职院校图书馆专业服务馆员模式的突破口,推动图书馆服务向信息深度加工和适应用户特定需要的方向发展,必须改变现状高职院校图书馆才能发展。

三、高职院校建立专业服务馆员制度的探索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专业建设,按大专业组建相应的专业馆员服务团队,配合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教学科研发展动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适合本馆特色的专业服务馆员制度。

(一)制订图书馆专业服务馆员的主要职责

专业服务馆员的主要职责是:(1)深入了解对口院系的教学科研情况和发展动态,熟悉该学科的文献资源分布。(2)参与对口学科馆藏资源建设,提供参考意见,推动对口院系与图书馆合作,订购资源。(3)开办相关图书馆讲座,解答课题咨询,逐步提高对口院系师生的信息素养。(4)深入院系,征求读者意见及信息需求。(5)广泛收集免费学术资源,编写、更新相关学科的参考资料,包括学科服务网页、资源使用指南等。(6)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以提高文献资源利用效率,使读者更加关心图书馆的建设。(7)试用、评价、搜集相关学科专业的文献资源。(8)选听相关院校的专业课,提升相应学科专业素养,完善自身知识结构。(9)追踪用户行为,提供个性化的专业信息服务。

(二)提升专业服务馆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名合格的专业服务馆员,第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工作中勇于不断开拓创新,对新知识、新事物接受能力强。第二要熟悉本馆的馆藏信息资源,并具有相应的文献检索能力。熟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网上信息资源和其他图书馆或情报机构的资源,并掌握相应的检索方法,具有信息深加工的能力。第三要有专业背景知识和敏锐的信息洞察能力,对服务的专业性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或者通过自学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具有追踪学术前沿的能力,有对热点问题、代表论著、新观点进行搜集分析研究的能力。第四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专业服务馆员的工作任务决定了馆员必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培训和进修机制,争取得到领导的重视,给本馆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推动本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配合自学,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逐步胜任工作。努力提高待遇,积极引进人才。

(三)多方合作,推动专业馆员制度的建设

一方面,加强图书馆与学校各教学院系的联系,可在院系聘请教授、学术带头人加入团队中,在图书馆的网站上建立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利用这个平台交流信息,在师生的需求与图书馆资源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由图书馆作为发起方,将专业服务主题进行分析,根据研究需要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与各专业馆员组成一个大的专业服务团队,多方合作,推进专业服务馆员制度的建设。

(四)建立专业服务馆员工作考核、激励机制

加强专业馆员考核、奖惩机制的建设。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通过考核评价和奖惩,增强馆员的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发挥激励机制,提高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服务质量。随着读者需求的变化,不断地修改、补充与完善专业馆员制度的管理机制与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图书馆实施专业馆员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服务能力,由传统服务向专业服务的方向转型与发展,更好地嵌入一线教学科研工作。根据教学科研人员的实际需要提供及时、周到、有针对性的服务。这一制度的实施,将对图书馆服务创新和提高馆员素质产生重大影响。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从本馆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各自的具体馆情,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逐步完善专业服务馆员制度的建设,使图书馆服务从被动走向主动,使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迈向个性化、深层次化,更好地助力教学科研,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学科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选择,学科馆员制度作为一种先进的服务制度已成为图书馆业务工作的重点。因高职院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强调的是专业建设,所以高职院校图书馆根据自身的实际推行专业馆员制度非常必要,已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主流发展方向。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实施专业馆员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专业馆员制度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专业服务馆员,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于吉花.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D].吉林大学,2009.

[2]徐端娥.高职院校学科馆员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3]陈爱华.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实证研究:以江苏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3(3):19-22.

[4]郭向勇,施蓓,唐艳,等.学科馆员制度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创新与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5):121-125.

[5]夏波.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咨询服务的特征与主要模式[J].图书馆学刊,2014(3):96-99.

[6]李静,周菊芝.高职高专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宁波为例[J].图书馆研究,2015(3):78-82.

[7]初景利,吴冬曼.图书馆发展趋势调研报告(四):图书馆管理、人员发展及结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4):3-8.

学科馆员制度与图书馆个性化服务 篇11

关键词:学科馆员;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人类逐步迈入了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探索服务创新模式,近年来掀起了“学科馆员”热潮。“学科馆员”制是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个性化服务,是图书馆主动融入教学的一种深层次的服务。

1 “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就是了解乃至精通学校某一学科或几个学科知识,并为该学科用户提供相关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可称之为某学科的文献信息专家;是图书馆与院系或学科专业之间相互沟通、建立联系的一座桥梁。

2 “学科馆员”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建设“学科馆员”制度是知识时代知识创新的要求,是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进行改革的必然结果,是“以人为本”服务的迫切需要。

(1)“学科馆员制”有利于开发培养创新型图书馆高级服务人才。

“学科馆员”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提炼、组织和加工,再主动地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是一种高水平、深层次、主动性和研究型的咨询服务。在专业素质方面,学科馆员必须拥有图书馆学、情报学和信息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信息资源的馆藏分布,掌握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另外,他们还必须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学科馆员”的工作时刻处在学科前沿,图书馆工作者唯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适应这种创新型咨询服务模式。因此,“学科馆员制”的实行,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培养和启用创新型高级服务人才,使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2)“学科馆员制”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创新服务模式。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专业也越来越广,交叉学科越来越多。“学科馆员”既熟悉本馆信息资源,又有较强的信息检索及组织能力,且具备某个学科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教学科研,通过学科馆员可以架起图书馆和各学科、院系之间的联系的桥梁,直接对口学者、学生建立联系,更好的地提供专业化和高度人性化、个性化的创新服务。

(3)“学科馆员制”有利于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专业文献。

学科馆员可以统筹安排院系与学校图书馆资源,让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信息支撑作用。他们深入各学科,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的文献情报进行收集整理,经过分析研究后,主动提供给读者,提高了读者对专业文献的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其次,学科馆员可以引领读者从国际范围内开发利用专业文献,使科研更具科学性,前沿性,对提高高校整体科研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3 实施学科馆员制度

创新图书馆品牌服务品牌是企业界十分推崇的一个概念,实施品牌战略已成为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谋取更大发展的法宝。在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服务已成为竞争的主要所在,各行各业都在创立自己的服务品牌。图书馆服务也应该致力于建立一种服务品牌,这种品牌服务的目标应该是让读者获得“满意加惊喜”的效果。而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就是图书馆的服务品牌,学科馆员的本质就是创新服务,它是国际图书馆界先进的办馆理念和全新的服务模式。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的标志性服务与特色服务的具体体现,是促进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质的跃。

(1)学科馆员要创立自己的品牌学科意识。

“学科馆员”从实践操作上要重视服务的内涵和本质,它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对象、服务心理、服务方式、服务等级、服务标准等诸多内容。其核心就是如何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使图书馆服务更加深化,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读者。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要提升全方位的读者服务质量,就要致力于服务意识的高水平发展,尽快创造出各种新颖有效的服务手段,展示出本行业服务特色,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确立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学校的师生员工,其中不乏各学科的院士、博导、学科带头人等等。许多学者站在自己的学科前沿,前瞻学科的发展动态。因应于这种读者服务,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一定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学科意识,主动把握某学科专业的脉搏,注意学科的发展动态,在条件许可下尽量参与该学科的课题研究,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去为学科导师的课题完成提供最充分的信息资料服务,使他们认为你是该学科不可缺少的角色,只要有课题、难题、问题就会找你,且会动员他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有问题是来找你。这时就可以说你是合格的、称职的学科馆员,成为办出特色、办出名气、创建品牌形象的“学科馆员”。

具体而言,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要养成自己的品牌学科意识,需要整合完成以下三种角色的塑造:其一是“搜猎者”,现代科技的发展,IT行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网上信息、网络情报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利用,面对各种庞杂繁多的文献信息资源,学科馆员必须具备在网上搜索信息、情报的能力,能够进行有效的获取、评价、开发,从而在有价值的信息中分辨出核心信息,编制出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使读者获得从文献信息中开发出来并经过重组的创造性的知识产品服务。其二是“导航员”,即将网上资源和其他图书馆整合的信息资源搜索归纳,挂在本馆的网页上,归我所用。在做好网上导航的同时,还必须花大量的时间熟悉馆内所收藏的纸质文献、光盘及其馆藏资源的收藏情况,负责收集、鉴别、整理,制作学科信息资源指南,充分挖掘学科信息资源的各种价值,形成学科研究报告和专题文献目录等。让用户方便地了解本学科最新动态,使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其三是“服务员”“学科馆员”应充分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和自身的学科知识优势,为对口学者提供针对性强,参考价值高的信息服务,要变单一性文献服务为一体化全程服务。

(2)开创有效的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即对每一个用户的独特信息需求进行针对性服务。它不仅要能对用户提出的要求提供最确切的信息服务,还要能够多主动收集个体可能感兴趣的信息,甚至预测个体可能的个性发展,收集相应的信息。个性化服務是 21 世纪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新理念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特别是科研,学术型用户其信息需求越来越呈现个性化。个性化服务将是图书馆在深度和广度上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这种个性化服务能有效地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满足读者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个性化服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密切与用户的关系,从而改进服务。因此,这种针对性强的新型服务方式,将成为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在今后一个阶段的主攻方向。

总之,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是读者信息需求服务内容变化的趋势决定。走“学科馆员”道路是高校图书馆拓宽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层次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有了“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更科学、更合理地成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导媒,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能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恒燕.雷丁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探析[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7(3).

[2] 李英.对高校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边缘问题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7(2).

[3] 腾海涛.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势在必行[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6).

[4] 张自荣.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开创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新局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论高校图书馆服务伦理的制度建设 篇12

关键词:高等学校,图书馆,服务伦理,制度建设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 》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1]。高校图书馆从事采集、整序、开发和传输文献信息资源以及参考咨询、科技查新、学科馆员等基础工作, 为不断提升工作水平而开展图书馆学学科研究等学术性工作, 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为本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专业性强、学术性高的现代文献信息服务。我们可以说, 服务性是高校图书馆的根本属性。

一、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伦理

近几年来, 研究图书馆伦理的论文很多, 但服务性是高校图书馆的根本属性, 因而有必要对服务伦理建设进行专门的探讨。

1. 服务与服务者。

所谓服务, 《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为社会或他人利益办事”[2]1202, 是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向师生读者传输文献信息、帮助他们充分利用文献信息, 图书馆员的基本角色就是本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服务者”。在英语中, “服务者” (Servant) 本意是“仆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森严的等级制度下, “仆人”让人们产生出的联想是“侍候人”, 在社会上“低人一等”。建国以来, “为人民服务”成为社会公共伦理, 各级干部也都称为人民的“公仆”。从“文革”开始“主人意识”泛滥, “为人民服务”的意义早已被曲解, 所谓“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重视的是前者, 后者只是陪衬或装饰, 它以自己被多少人服务而不是自己能为多少人服务来衡量自身的价值, 这种旧观念还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高校图书馆员和读者。高校图书馆员作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服务者, 应该彻底摒弃那种鄙视服务工作的不良观念, 树立崇高的服务意识, 爱岗敬业, 以高品质、高效率的文献信息服务实现人生价值。

2.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伦理。

所谓伦理, 就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服务伦理则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在服务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反映出的价值取向、心理意识、言行举止的原则和规范。我国图书馆界早已制定出了一些道德规范, 但是, 职业道德并不等同于服务伦理, 职业道德用于调节和规范从业人员的服务行为, 是服务伦理关系的主观方面, 是在客观的服务伦理关系基础上产生并为调节伦理关系而形成的一定的道德要求体系, 只是服务伦理的一部分。服务伦理强调的是由服务者与服务对象构成的应然性的社会关系, 这些关系是外在的、客观存在的;调节服务伦理关系的规范不仅有道德, 还有法律、法则、制度的制约与约束。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伦理是全体馆员在服务活动的全过程中完善自身素质和协调双方利益关系的善恶价值取向, 以及在行为上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准则的总和, 是从图书馆的角度要求馆员在道德意识上自律并协调好与读者的关系, 其核心是构建和谐信息传播氛围, 终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和提高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伦理的制度建设

强化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伦理建设, 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加强制度建设, 实现“规章制度伦理化”和“服务伦理制度化”, 把服务伦理规范转化为可操作、可考评的职业责任、服务态度和工作流程的具体要求, 规范图书馆服务工作。

1. 规章制度伦理化。

各高校图书馆都制订有较完备的规章制度, 但其中不乏有悖服务伦理的条款与言辞。譬如不少制度过多考虑如何便于管理, 对读者人为设置若干信息障碍;学科馆员只为特定读者开展重点服务、定题服务, 违背了“平等服务”的基本原则;特藏室、教师阅览室、院系资料室不对学生读者开放, 侵犯了他们自由平等地利用信息资源的权利;规章制度中常见“严禁”、“赔偿”、“罚款”、“处理”等生硬词语, 缺乏对读者的人文关怀等。因此, 要对现有各项服务制度从服务伦理角度重新评估、审定和修订, 使之符合服务伦理的原则和要求, 缩小以至消除社会信息鸿沟, 让每一位读者都能自由平等地使用图书馆全部文献信息资源, 受到与其信息需求相对应的馆员高品质、高效率的人性化服务。

2. 服务伦理制度化。

所谓服务伦理的制度化, 就是通过法规、法则、制度等强制性手段强化图书馆服务伦理的约束力, 把服务伦理融入岗位职责、工作细则的具体要求, 用条文形式约束和规范馆员的工作言行, 并建立起多层次的服务伦理责任监控机制, 使之逐渐转化为全体馆员的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行动。

(1) 制定图书馆服务伦理准则。服务伦理准则是图书馆构建馆员与读者和谐关系的行为准则。中国图书馆学会先后发布了《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和《图书馆服务宣言》, 为规范图书馆服务伦理具有指导意义。但它们并不等同于图书馆行业服务伦理准则, 一是知识信息自由交流等国际业界伦理共识未见体现;二是条款过于简略, 有标语化、口号化倾向, 缺乏可操作性。因此, 应加强对高校图书馆服务伦理的专门研究, 立足于对馆员职业责任、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价值的感召和塑造, 立足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信息利用环境, 立足于全面保障读者的合法权益, 立足于提高读者服务的满意度, 发掘、总结、概括和提炼各馆已有的职业道德和服务行为规范, 制定具有系统性、合理性和推广性的图书馆服务伦理准则。

(2) 制定图书馆服务伦理细则。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整体综合素质较高, 但在学历层次、学科专业、性格特点、个人修养、工作岗位等方面都有着较大差别, 因而需要根据服务伦理的基本原则, 制订本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约束和规范图书馆的服务伦理。 (1) 保障读者的合法权益。对高校图书馆而言, 读者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平等权、知情权和隐私权。保障读者的平等权, 就是要废止现有重点服务、定向服务的森严戒律,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人格尊严完全平等, 都有自由平等地利用图书馆全部信息资源的权利, 图书馆应根据读者不同的信息需求, 毫不迟疑地提供相同的高品质服务;同时要特别关注残疾师生、离退休教师等弱势读者, 在提供无障碍服务的同时注重精神慰藉等人文关怀。读者的知情权是指他们有权获取和知晓与其相关的图书馆工作和服务信息。譬如在文献资源建设上有权提出购书建议和了解近期入库新书, 有权参与图书馆管理并对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有权了解各类服务项目和专业人员的工作方向等等。图书馆则应在图书馆网站开辟“馆务公开”、“读者荐购”、“新书通报”、“留言建议”等栏目, 增强服务信息的透明化。当前, 不少大型企业 (网站) 用户个人信息泄露案件频发, 一是网络信息缺乏绝对安全的技术保障, 二是一些从业人员以职牟利导致外泄, 应引以为戒。高校读者的个人信息、阅读倾向、科研课题、研究方向以及信息检索和网站访问历史等, 都属于他们的个人隐私。图书馆应尽可能选用高性能的数据安全技术, 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同时制定保护读者隐私条例, 增强相关技术人员服务伦理意识, 自觉保护读者隐私, 严防读者信息泄露。 (2) 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是举世公认的图书馆服务伦理之一。在提供馆藏文献信息服务和开发建设特色数据库时, 应依照《著作权法》处理好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资源共享之间的关系。在文献复制和文献传输服务中只能“适当引用”和进行非商业性使用, 复旦大学图书馆就明确规定“所有版权书刊只允许复印全书的1/3以下, 不得复印封面、书名页和版权页。”[3] (3) 平等服务、公正服务和诚信服务。高校图书馆的平等服务是指所有读者地位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结果平等。平等服务并不等于平均服务, 高校读者的信息需求和所需资源占有量千差万别, 但是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校长还是职工, 图书馆都应以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文献信息需求为服务结果———尊重读者, 平等相待, 按需服务, 合理差异。公正即公平、正义, 我国传统文化中专指没有私心的个人道德修养。图书馆公正服务就是要维护社会信息公平和知识自由, 首先要做到制度公正, 真正体现“读者至上, 服务第一”的办馆宗旨;其次是馆员在工作中要严守本分, 公私分明,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读者, 以相同的热情和态度做好每一件服务工作。所谓诚信, 就是诚实守信, 说真话, 做实事, 言必信, 行必果。图书馆的诚信服务就是各项服务承诺一旦制定公布, 就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每一位馆员都应秉持诚信服务理念, 对读者坦诚相待, 一视同仁, 遵章守信, 言行一致。 (4) 文明服务。文明服务是服务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是尊重每一个被服务者,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馆员高雅大方的仪容仪表、文明得体的语言行为、真诚热情的服务精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展示出他们良好的专业素质、文化修养、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展现出图书馆良好的整体形象, 同时也“言传身教”地熏陶和培育读者的文明素养。通过网络检索考察, 高校图书馆大多制定有职业道德规范、行为规范、语言规范等文明服务规章制度, 约束馆员的服务行为。这些规范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将职业道德规范、服务行为规范、服务语言规范和“不迟到早退”等职业规范融为一体, 涉及范围较为全面;二是细化《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条款, 制定本馆职业道德规范;三是融图书馆规范与读者文明规范为一体, 制定图书馆文明守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 [Z].2002年2月21日, 教高[2002]3号.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 (6) [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0.

上一篇:规范言行下一篇:电视会议新闻摄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