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资源建设

2024-09-19

图书馆资源建设(精选11篇)

图书馆资源建设 篇1

文献的采访工作是高校图书馆最为基础的业务工作之一。近年来,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与招生人数的急剧扩大, 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与师生的实际需求差距也变得越来越大。在此,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难以符合教育部门所提出的“生均图书册数”以及“生均年进书量”的标准;二是馆藏文献质量的整体水平难以满足教学、科研对文献的实际需求。因此文献的采访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采访计划和标准

采访计划是采访工作的指南和依据, 也是高校图书馆藏书发展目标和采购原则的具体体现。在此背景下, 高校在制订采购计划时, 应当着重把握以下原则:

首先, 制订采访计划应充分考虑师生读者的信息需求和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采访人员由于受其知识结构的限制, 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科的专业情况都十分了解。为此, 充分利用各学科的带头人熟悉教学科研状况和学科的发展动向这一有利条件, 提高选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还应当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使所购图书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爱好。为保证上述措施具有可操作性, 采访人员可以深入到院系请师生推荐图书;同时也可以在图书馆的每个阅览室设立读者意见簿, 请读者推荐图书和对馆藏建设提出建议;或者发放调查问卷征求读者意见。鉴于当今网络的优势, 通过校园网了解教学科研人员有关立项和申请课题的动态信息, 掌握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的新变化, 根据实际情况即时调整采购计划;在图书馆网页上建立与读者双方互动的信息平台, 广泛听取读者的意见, 共同精选图书文献, 提高采访工作质量。

其次, 应紧紧围绕实用性、系统性、价值性的原则确定采访质量标准。这也就是讲, 在制订计划时, 要有针对性, 要符合读者的需求。同时, 可以在保障教学、科研用书的前提下, 采取拓宽知识面, 加大图书品种, 加大教学辅导书等办法, 系统地加大馆藏数量。此外, 在计划中还应当反映出图书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文化价值, 力求选择学术价值高、内容科学严谨的著作充实馆藏。

二、建立一支复合型的采访队伍

采访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采访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过多年的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 学科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学科前沿的科研水平发展很快, 论著层出不穷且良莠不齐, 使得采访工作越来越艰巨, 文献采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难度也越来越大。仅仅依靠原有的几名只具备一、两门学科背景的采访人员, 以此来满足学校几千名师生教学科研对文献的需求, 从客观上讲是不可能的。在如此条件的限制下, 除了要在制订采访计划上下工夫以外, 客观上还应当对采访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就采访人员的素质而言, 同其他行业一样, 除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外, 还必须在掌握图书馆相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 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以及获取信息、存贮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具体操作上, 一方面采访人员应通过不断的学习, 密切关注各学科研究动向以及出版业的发展动态, 做到一专多能。另一方面, 要深入院系当中, 虚心向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师生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 以此弥补自身的不足。

在工作方式上, 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以书目征订的采访模式。虽然书目征订方式工作量小, 耗时较少, 但弊端很多, 如获取文献资源信息不及时等等。如计算机类图书, 如果仅仅从书目信息上进行寻找, 由于需要发单、汇款、邮寄等一系列繁琐的程序, 等到图书到馆时, 可能书中的某些内容已经过时。为此, 这就要求采访人员要变换工作方式, 要“走出去”, 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划定单。要深入书店、图书市场、图书展览会等, 争取在第一时间内与图书见面, 根据图书内容、质量, 决定是否购买。这样既保证了内容及时, 同时还能保证图书的质量。

三、采访渠道的科学选择

近年来, 图书市场空前繁荣。同时, 由于图书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使得图书的采购渠道也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 “鱼目混珠”的现象也非常突出, 这点尤其在计算机类、外语类图书市场中更为明显。这些情况的出现, 就使得要对传统的采访渠道的选择进行因地制宜的变革。

1、改革单一的采购途径, 开辟多种采购渠道

高校图书馆选购图书具有专业性强、品种多和出版社广的特点。传统的单一地把订单交给新华书店直属书店进行订购这一方法, 已完全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因此,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 广开采购渠道。针对不同的特点, 有目的地、系统地选择数家图书经销商, 与之建立稳定的直接购书关系。这样不仅仅可以相互补充书目, 同时, 还可以在他们之间形成竞争, 促使图书价格更加优惠, 购书速度更加便捷。

2、改革单一的采购模式,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采购

图书采购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采访环节。长期以来, 采访人员多采用传统的单一采购方式进行购书, 周期长且效率低。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 出现了多种方便、快捷的采购方式。例如: (1) 预购。主要是现货预定。所谓现货预定方式, 是图书经销商将库存现货图书编制成征定目录, 采访人员进行选择, 并填写订单, 然后由图书经销商根据订单发货。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图书的到货率, 且能送书到馆以及提供图书在版编目数据, 因此, 已成为采访人员经常选择的采购模式。 (2) 直购。这种方式一般指采访人员现场参加图书展会, 或前往出版社、新华书店、图书批销中心进行采购, 现场选择图书。这种方式采访人员与图书直接见面, 可直接鉴别图书内容以及装订质量, 可以避免购入质次价高的图书。 (3) 网络采购。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不仅来自传统的书店即“物理书店”, 还来自网上书店。目前, 我国网上书店已逾300家。信息环境的电子化、网络化改变了图书馆的采购方式。网上购书的发展为图书馆图书采购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网络环境提供的现代化采购手段, 变手工操作为自动化、网络化操作, 变传统的图书采购为网上采购, 形成了新世纪图书馆图书采购的新模式。尽管网上书店目前不会取代“物理书店”, 但通过因特网进行图书的发行与零售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网上采购以其具有的极大优势必将成为21世纪图书馆采购的发展方向。采访人员通过网络, 足不出户就能够完成查阅书目、了解图书、完成订购这一系列工作。

四、做好订购查重工作, 控制采访质量

为了提高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图书馆必然要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为保证购书质量, 防止大量复本购书, 查重工作非常必要。图书订重的原因很多, 这既可能是出版社在出版和征订目录中由于疏忽所造成的, 也有可能是由于采访人员工作马虎, 不够细致而造成的。因此, 这就要求采访人员要加强责任心, 消除因主观原因而造成的订重, 把好防重关, 认真仔细地做好查重工作。同时, 有必要引入计算机参与图书采购的管理。在此方面, 首先, 建立图书预订数据库, 每次订购图书时, 先查重, 如果未检索到可直接订购, 对于能够检索到的图书, 在此也不要简单地排除。对于这些图书, 应当了解此书的借阅情况。如果此书借阅量大, 可继续订购, 否则予以排除。其次, 不管是直接购买的图书, 还是通过预定购买的图书, 在图书到馆后进行查重的基础上, 对上述相关数据再次进行检索, 以此确保图书采访质量, 使之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师生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

五、结语

院校图书馆馆藏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其中, 采访工作又是决定馆藏图书数量和质量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在此, 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 对高校图书馆中的采访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从理论以及实证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院校图书馆采访部门面临着诸多的改革。笔者痛感院校图书馆的采访工作只有根据时代以及社会的要求, 积极适应新时代下的院校教学和科研的变化, 变革采访思路,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慰慈.图书馆与图书馆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

[3]董京.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影响因子分析.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 (2)

[4]李珊珊, 白建明.大学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访的几种策略.图书情报知识.2003 (5)

[5]王蕴洁.21世纪高校图书馆采访策略的变革与改革思路.煤炭技术.2001 (9)

[6]马恒通.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采访策略.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石家庄

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篇2

现代社会日益呈现出网络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巨大变革。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馆藏信息资源的构成也不尽相同。微机局域网阶段,仍然以印刷型文献信息为主,电子文献主要是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读者数据库和流通数据库。因特网的馆藏信息资源与微机局域网阶段不同的是,它不仅包括本馆的馆藏信息资料,而且还包括通过网络可以检索和共享的其它服务器上的信息资料。从载体形式上看,馆藏文献信息资料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从馆藏文献的构成比例看,数字化的电子文献在馆藏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加;从文献资料的分布看,不仅有本地馆藏文献信息资料,而且有异地信息资料;从馆藏文献的利用率来看,电子文献的利用率呈上升趋势,而传统印刷型文献的利用率相对来说,呈下降趋势;从馆藏文献的信息服务功能看,电子文献相对于传统印刷型的服务功能更加丰富多样,服务效率更高。未来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有赖于教育和科技的进步,有赖于各种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和传播。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信息资源基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提供者,对信息化、网络化浪潮的冲击更为敏感。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出现势必会给图书馆的藏书管理、服务模式、资源共建共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等许多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是经过图书馆收集、整序、贮存并拥有“所有权”的文献,也就是物理实体的馆藏。现在,随着网络环境的出现,以网络信息资源为基础的虚拟馆藏也应运而生了。它如同馆藏资源一样具有可资利用的属性,并且因其具有冲破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将成为图书馆提供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网络化图书馆来说,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是一个整体,由不可分隔、密切相关的两部分组成。对于因特网上的图书馆,自有馆藏既是本馆的现实馆藏,又是其它馆的虚拟馆藏。本馆对现实馆藏具有更新、修改、利用和支配的权利;对虚拟馆藏有共享权,一般没有更新、修改和支配权。但对于合作建设或开发的信息资源除外。

从地理位置上讲,现实馆藏是本单位和本地馆藏;虚拟馆藏是外单位或外地馆藏。本馆读者或用户对现实馆藏的使用具有直接性;对虚拟馆藏的使用一般要有某种协议或申请手续才能借阅等,因而具有间接性。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图书馆能够从提供单一的文献信息服务,向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性的信息服务转变。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虚拟馆藏在图书馆的信息提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虚拟馆藏会取代现实馆藏。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缺陷以及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决定印刷型书刊仍是人们阅读的主要对象。

总之,物理实体的馆藏和虚拟馆藏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的传统方式,主要通过购买、交换、接受捐赠等途径获取文献。文献入藏后,图书馆便拥有该文献的永久所有权和使用权。然而,图书馆通过网络获取的电子信息,往往不是信息资源的本体,而是信息资源的网络使用权。信息的获得,则有购入、入网、联机使用权、租用、交换和免费等多种方式。这些新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需要新的技术、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这些新的获取方式就为图书馆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2.数据库建设和网上信息的组织管理

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是图书馆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的基础。根据集成管理系统的要求,部分或全部建立了书目信息数据库,在部分工作和服务环节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自建;二是购买标准书目数据套录;三是套录和自建相结合,有标准书目的购买套录,没有标准书目的自建。现在一些图书馆还提供“联机”书目信息数据的套录。从现有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软件看,其书目信息数据库的数据格式是标准的。这些软件大多都提供书目套录和自建功能。套录和自建书目信息数据库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套录的标准书目,优点是著录项较多,数据一般较完善;缺点是受制于标准书目的建设速度。自建书目信息数据库,优点是建设速度自己可以灵活控制;缺点是书目信息的采集工作量较大,在数据的录入过程中,质量不易控制,因而数据不够标准,影响网上交流和共享效果。

因特网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资源丰富。但因特网上的信息具有在地理上分散,组织上松散,数据类型多,随机变化大等特点,使得网上信息的查询、组织和管理,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作为网络化图书馆,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即如何为读者提供更加便利的网上信息服务。因而,未来网络化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不能忽视网络信息资源的查询、组织管理和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已被广泛地引入到图书馆事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传统图书馆正逐步实现向自动化乃至数字图书馆的演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技术将要取代图书馆管理人员。不可否认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使组织管理和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但只有传统的方式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人和机器相协调,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才能提高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3.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网络环境的出现,给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获取方式和信息资源的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图书馆对其传统的信息资源保障模式做出相应的改革。网络信息资源一般可以理解为“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根据网络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说是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从信息内容看,几乎无所不包:有科学技术、旅游、消遣和奇闻轶事一类的信息;有学术、教育、产业和文化领域的各种重要信息,也有与大众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有严肃主题的知识性和教育性信息;也有体育、娱乐方面的信息;也有经济、金融和商业信息等等。从信息容量看,小到一句话的E-mail(电子邮件)和大到一个电子图书馆或数百个数据库。在过去,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保障模式是自给自足,馆际之间的交流很少。但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需要将自己纳入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网络中,通过大规模的网络互联,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图书馆可以便捷地使用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解决了馆藏不足带来的一系列难题。由于有了网络资源作为后盾,各图书馆可以将有限的经费去购买本馆最常用的、有特色的文献,而其他信息需求则依靠网络资源去满足。所以,网络环境为图书馆购书经费的合理使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图书馆实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力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用户的迫切需求,对于图书馆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系统工作。多行业协调发展,对促进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共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综上,根据网络的要求和用户需要去收集、加工文献资料,使各图书馆上网的信息资源各具特色,避免雷同,从而建立起功能较强的信息资源社会保障模式。网络技术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强了各个图书馆中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改变了过去图书馆专为某一地区服务或者某一图书资料馆藏有多余,而在其他图书馆中缺少,也即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读者可以利用电子图书馆系统浏览、使用各地的信息资源,从而使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參考文献

[1]张俊本.浅谈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5).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资源整合 篇3

信息资源整合是数字资源优化组合的一种存在状态, 是依据一定的需要, 对各个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 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 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信息资源体系。信息资源的整合程度直接关系到它能否被高效吸收与利用, 其目的在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使信息的需求者能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更加的便捷。

一、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图书馆在信息爆炸与知识爆炸的背景下, 其趋势与模式必然受到影响并发生颠覆性的变革。从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与当前图书馆面临的现状看来, 实现数字图书馆建设成为了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复合型图书馆则是图书馆在未来发展中的主要模式。数字图书馆将为图书馆提供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与开发利用空间, 对实现资源利用的效率以及实现图书馆社会服务价值方面的意义重大。复合型图书馆要求图书馆在建馆与发展中给予自身一个合理科学的定位, 是实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互相融合与补充的形式, 充分发挥出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各自优点, 无论是从经济发展、图书馆管理体系或是需求者的阅读习惯来看, 复合型图书馆都是图书馆在未来发展中的最佳模式。但是无论是发展趋势或是主要模式的实现都是要以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资源整合与优化为基础的, 只有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合理科学的资源整合与优化, 才能将图书馆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在我国得到普遍的实践, 同时也是数字图书馆与复合型图书馆发挥出作用的重要步骤。

二、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以及向复合型图书馆发展已经成为图书馆行业的一种共识, 在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推动图书馆从封闭走向开放与创新的局面, 同时对图书馆的人员结构也形成了一定的变革, 馆员的整体能力与素质得到了提高, 对推动图书馆信息组织走向高效化、数字化、自动化与深层化起到了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服务上逐渐向远程化、多样化与智能化发展, 扩大了信息资源用户的范围, 同时实现了图书馆内部管理结构的创新, 提高了图书馆整体的管理水平。虽然当今的图书馆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是仍旧面临很多的问题, 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则是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也将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内容与组成部分。

在我们认识到图书馆资源建设取得的诸多成果的基础上, 也应该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危机作出客观的认识和科学的认定。首先是体制方面, 我国图书馆分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 但是这些不同类的图书馆并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与制度, 这将在各个图书馆的共享方面造成障碍。其次是服务, 充分认识到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价值, 从图书馆的社会性来讲如果失去读者那么图书馆将失去一个宝贵的职能。最后是网络资源建设危机,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量大

网络中的资源数量是十分惊人的, 网络的开放性也决定了对信息的提供与使用是不受限制的, 于是这种无限的信息资源的膨胀, 将对图书馆的资源整合提出很大的挑战。

(二) 分散

网络的资源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与主营机构, 没有人能够把网络的所有资源十分有序地交给图书馆, 网络信息资源的提供与利用是自发的, 也就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资源整合制造了很大的工作量。

(三) 动态

网络的资源是随时更新的, 不断处于更替的状态, 网站会根据浏览者的需求进行页面的变动, 这个动态性对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 分布不均

网络上存在某个学科热门的问题, 即很容易导致资源比例向此类学科倾倒, 而其他学科在网络中的资源相对欠缺, 与此学科相比从量上看存在很大的差异。

(五) 检索

各个网站没有统一的检索标准或者存在不兼容的情况, 都对实现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资源整合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三、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进行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资源整合的必要性要从多方面考虑, 因为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关系到图书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关系到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等方面, 所以图书馆进行资源整合具有很重要的实用性与现实意义。

(一) 图书馆行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图书馆从产生到发展一直具备其自身的存在意义, 而社会职能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科学的整合, 才能够提高信息资源使用者对资源的获取效率。在网络时代下, 如果图书馆没有认真对待资源整合, 则将失去固定的使用群, 继而失去存在的意义, 从而被网络所替代, 而众所周知的是, 网络并不完全具备图书馆的优点, 所以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是图书馆行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 获取网络资源对图书馆的要求

网络资源有很多是有意义的内容, 获取这些资源是图书馆发挥自身收藏职能的要求, 而网络资源的量大、分散、动态、分布不均、检索困难等问题对图书馆进行资源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正因为如此, 图书馆应该更加重视对资源整合模式以及工具的开发, 实现吸取更多信息资源的目的。

(三) 用户需求对图书馆的要求

图书馆的形象在用户看来是储藏全面的图书, 也许为了方便快捷用户会将网络作为第一选择, 但是网络的资源毕竟做不到全面, 于是用户会再次选择图书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图书馆必须具备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这就需要图书馆对资源整合具有高度的重视, 尽量满足用户的需求, 给予用户高质量并且高效率的服务。

四、图书馆在进行资源整合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 全面发展的原则

信息资源整合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对文献的全面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两个方面。做到对文献的全面发展可以保证图书馆的生命力旺盛, 真正起到教育性和宣传性功能, 是得到社会认可的基本前提。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属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而社会进步与发展对人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图书馆应以提高人的思想为根本使命, 从自身内部资源的整合开始做到推动人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 专业性原则

信息资源整合的专业性原则首先是图书馆服务的专业性, 其次是图书馆资源的专业性及分类。图书馆内部的服务不是单纯指在对用户的态度上, 馆员的专业性也体现在对业务的操作上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中, 只有馆员的专业性才能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并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三) 人文关怀原则

人文关怀原则要求信息资源整合模式需要以人为本, 在服务创新的基础上具备人文关怀, 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努力满足每一个不同读者的要求, 最大限度地利用科技手段实现高效的工作效率, 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方向

在21世纪我国图书馆行业发展中, 确保图书馆继续保持旺盛生命力关键有两点, 一点是创新, 一点是整合, 这两种理念对21世纪的图书馆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并推动图书馆走向可持续发展。

(一) 继续加强馆中人才的专业性培养

在新形势下, 图书馆人员的专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不仅包括文献的整理与录入, 而且包括对网络的认识以及电子图书馆系统的操作, 这就对这些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应该认识到, 馆内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是否够高直接决定着图书馆整合是否能够达到预期质量, 所以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是重要的战略手段。

(二) 发展个性化服务

在图书馆能够具有一定的技术力量的条件下,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可以面对不同的用户开展个性化服务, 如为用户创建“我的图书馆”这个模块, 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整合资源, 并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基于内容的推荐, 对数字资源整合系统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开发。

(三)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与工具

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涉及了对信息的检索、描述、整序等多方面, 所以使数字资源整合工具得到充分利用使很有必要的, 与这些系统与工具的结合, 可以使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做得更加全面, 在突出各学科资源“大而全”以及“专、精、深”等特点时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广建.整合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 2005, (10) .

[2]胡昌平, 邓胜利.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资源整合分析[J].情报学报, 2006, (4) .

图书馆资源建设 篇4

通过对12所重点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进行调查,详细介绍并分析了质量较高的数据库,并对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 者:曹君 张小梅 CAO Jun ZHANG Xiao-mei 作者单位:曹君,CAO Jun(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张小梅,ZHANG Xiao-mei(牡丹江医学院图书馆,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图书馆读者资源建设的创新 篇5

【关键词】图书馆;读者资源

1.图书馆读者资源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新要求,为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实现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图书馆珍藏人类的文化财富,以知识为纽带拉近读者,让读者在更广泛范围、更深层次上获得所需的知识。读书是提升读者综合素养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平台,达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读者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

读者资源是读者的知识、智慧、能力、信息等资源的总称。读者是图书馆的真正创造者,读者是图书馆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图书馆是读者的图书馆,没有读者,就没有图书馆。图书馆人本管理的基点,应是以读者为本。失去了读者,图书馆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读者不仅是图书馆资源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图书馆资源的供给者。读者资源建设就是通过对读者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挖掘、利用蕴藏其中的可用资源。而图书馆建设读者资源的过程,是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过程,是取得读者知识、智慧、能力和信息支持的过程。读者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中来。通过这种双向互动的交流,图书馆通过借用读者知识,深入挖掘读者需求,将其信息资源建设得更加完善,同时读者通过向图书馆提供自己拥有的知识,其自我价值得到最大体现。

2.读者资源建设的原则

2.1 共建双赢原则

图书馆那些科研能力强、学术成果多的读者,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他们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旺盛,特别依赖新的文献信息,因而更注重对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图书馆借助他们开发文献信息,就要密切结合他们的学科专业、研究课题和学术交流进行,使文献信息的开发紧密贴合他们的研究方向,并从中获益,如此才能引起开发者的兴趣和共鸣,调动他们对开发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注意这种开发又要有利于图书馆的文献建设和发展,并通过图书馆使更多的读者受益,使图书馆借助和利用读者开发文献资源具有共享意义。读者乐于奉献自己的才能,改善图书馆的现状,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同时,自己也得到更高质量的服务,达到共建双赢的局面。

2.2 激发激励原则

就图书馆读者资源开发而言,激发激励是调动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和有关活动积极性的过程。即运用各种积极手段,把图书馆的激发激励变成读者自觉的参与意愿。读者的工作成绩、研究成果得到肯定与承认,是读者较为关切的问题,也是其作为读者价值的体现。激发激励那些科研能力强、专业造诣深且又热心于开发工作的读者和那些信息意识强、业务过硬的馆员进行合作。对成绩突出的、表现优秀的、有研究成果的读者予以表扬、展示和奖励,如设立“读者贡献奖”,授予“荣誉馆员”称号,颁发“荣誉证书”等,既鼓励读者的工作热情,也会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

3.图书馆读者资源建设的路径

3.1 信息时代读者知识的分享

读者知识的分享在信息时代不单是在实体图书馆提供智慧知识,更多的时候是在网上分享他们的认识和见解。网上专家导读系统的建立:图书馆在网上建立读书小组,并设置专家导读系统,指导读者深入阅读。这些专家由学科馆员、外聘学者组成,覆盖各学科领域,做网络时代的知识导航员。专家们可以根据热点话题或者专题设置,定期在网上推介经典图书、网络资源。将推荐书目、网站等介绍给读者,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网络提供了人人可以为意见领袖,草根发表话语权的大平台,通过微博、博客、论坛、QQ等展示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思想。图书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分享读者知识,提供新服务。图书馆不仅需要专家的智慧,也需要草根读者的智慧和参与。允许他们书写评论,吸纳读者的智慧来补充和改进图书馆服务。通过读者的参与丰富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提升图书馆的学术生态能力,改善图书馆的服务环境,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使图书馆由藏书馆向文化馆、研究馆、学术馆方向发展。

3.2 建设活人图书馆

活人图书馆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图书馆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它以人作为“图书”出借。图书馆请那些有特殊兴趣、信仰或经验的人擔任“图书”,他们可以是退休教师、学生、残疾人、宗教人士、难民、社区工作者等等。他们在一个相对舒适、安全的环境中,通过切身经历、经验来回答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达到相互沟通、增强理解和消除偏见的目的。

例如图书馆可以联合图书馆读者委员会,开展了“以人为书!分享智慧,传承你我”为主题的“Living library”校园活动。利用互联网发起活动,招募拥有不同职业、经历、爱好的人作为“真人书”,通过与读者的交流一起“阅读”人生,“真人书”打破了以往图书默默无语单向的信息传播,读者和“书”可以双向互动,读的“目录、篇章”可以灵活地转变,随时就读者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和对话。为不同群体搭建了互动交流平台,改变以往图书馆服务形式比较单一的局面,提高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

3.3 在读者中开展“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

征集读者对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建议和计策,以逐渐形成一个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促进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争取有更多的读者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到图书馆的环境营造、服务提高中来,用广大读者的智慧和热情支持和鼓励图书馆工作,促进图书馆的发展。通过大力宣传,积极鼓动,并有重点地组织“合理化建议”读者与图书馆见面座谈会,共同探讨交流,深化征集活动,使“合理化建议”在互动中进一步提升应用价值。在征集活动中,图书馆将对收集到的建议与计策进行梳理和筛选,根据其内容的创意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认真采纳,积极推广运用,并给予建议人一定的奖励和表彰。把集中读者智慧的“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作为推动图书馆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读者座谈会、馆长信箱等形式广泛征集读者意见,群策群力共建美丽图书馆。

3.4 读者参与图书馆决策

图书馆在决策之前要通过问卷调查、读者信息资源研究、召开读者座谈会等方式,掌握更多的资讯,力求使决策建立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然后,对客观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整理,作为决策的依据。并建立激励或奖励机制,吸引和鼓励读者主动参与图书馆的决策。建立读者评判决策的长效机制,成立决策的读者组织,不但要有决策执行后评判,更要在决策方案付诸实施之前,接受读者的评判,避免执行后评判“亡羊补牢”之弊端。

3.5 利用读者捐献丰富图书馆的馆藏

名人们对图书馆事业的钟情往往至死不渝。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他们在世时留下遗嘱,令后人来把自己精心收藏的图书捐献给图书馆,象梁启超、胡适、荣德生、陈垣等人都是这么做的。除了名人、机构的捐赠外,更有许多的普通读者向图书馆捐献爱心图书。图书馆鼓励读者将使用过的仍然很有利用价值的闲置图书捐赠出来,从中精选入馆藏,广大读者和捐助者无私的捐款、献书行动,丰富图书馆的馆藏。

图书馆要积极建设利用读者资源,建立和完善读者参与机制,争取读者广泛的参与和合作,这是图书馆读者工作的一种新模式。把读者作为资源进行定位,是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图书馆广大的读者群体无疑是一座宝藏,对其进行可持续性的建设、利用,不仅可以增强图书馆的活力,而且可以更好地增强图书馆的竞争优势。读者是图书馆建设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建设读者资源是图书馆寻求自身发展新的增长点。充分开发读者资源,图书馆实力不断提升,促使图书馆的服务品质进一步提高。也和谐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双赢”关系。

参考文献:

[1]汤骅.分享读者资源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品质[J].新世纪图书馆,2013(1):38-40.

[2]郑福根.谈高校图书馆读者资源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24(6):55-57.

图书馆资源建设 篇6

1 医院数字图书馆信息对象的特征

1.1 医院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对象类型已大大扩展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主要以印刷型的文献信息为主而数字图书馆除了文字信息以外, 声音、图像、视频等类型的信息只要能够数字化的, 也都可以是数字图书馆的收藏和组织对象.在数字化层面, 信息独立于原有的载体成为同一的数字化信息, 这就为数字化图书馆统一地组织原先存在于不同类型信息载体的信息奠定了基础[3,4]。

1.2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是一种分布式模式, 其信息对象可能并不存储在同一个地方, 而可能分布在不同的数据服务器上.这和传统图书馆的信息组织是不同的.传统图书馆主要对本馆全部馆藏进行处理.由于信息的数字化过程是一项投入巨大的工作, 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可能单独承担起这项工作同时在信息处理与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刺激下, 信息总量的增长也是惊人的, 任何一个单位同样也不可能有效处理高速增长的信息.所以数字图书馆只能是一种分布式的信息组织模式.

1.3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对象

其对象是一种以机读型信息形式存储与检索的数字化信息对象.人们不可能利用自身感官直接读取数字化信息, 而只能借助于专门的读取设备, 特别是计算机.读取的不方便是数字化信息的最为突出的缺点之一.但是由于数字化信息将各种信息在载体层面统一在计算机可读取和处理的代码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各种媒体的信息进行处理和传播, 大大提高了信息检索与传播的效率.

2 医院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的目标和原则

医院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一样, 其信息组织的基本目标还是为了"用", [5-6]只不过数字图书馆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分布于不同数据服务器上的数字化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 使得数字图书馆用户可以方便地远程查询和使用这些数字信息.为了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目标, 在信息组织方面应遵循以下若干原则:

2.1 选择性原则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不可能包罗万象地将所有图书馆的馆藏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应建立一个有明确主题的收藏体系, 这也同时要求网络环境下的医学图书馆馆员及工作人员应具备较高的基本素质并掌握超文本技术[6,7]。

2.2 多角度揭示原则

信息是多维的, 人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来描述信息的特征如文字信息可以从作者、题目、出版商等多种角度来反映这个信息与众不同的特点.传统图书馆的技术比较适合文献信息的描述, 而数字图书馆借助现代技术, 其表述多媒体信息特征的能力较传统图书馆先进了许多.数字化信息的处理与检索也是传统图书馆技术无法比拟的, 多角度地揭示数字化信息是数字图书馆提高信息检索与利用效率的基础.

2.3 非线性组织原则

非线性信息组织是依赖于现代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一种新型信息组织模式, 超文本技术是这种信息组织方式的现实模式.超文本技术已广泛应用于CD-ROM和互联网文献中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检索效率.

2.4 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是数字图书馆的主线, 是数字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 特别是图书馆网络化兴起之后, 标准化更是维系图书馆网络的基础.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描述语言的标准化和标引语言的标准化是其主要内容.

2.5 完备性原则

现代技术条件下,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已突破了信息媒体的限制, 将各种媒体的信息, 如全文文本信息、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整合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对于特定信息对象范围的收藏是完备的, 这是完备性原则的第一个含义另一个含义是, 数字图书馆将整合图书馆的资源, 使得数字化信息与传统图书馆的资源在存取层面成为一个整体。

3 医院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基本内容

3.1 专业信息选择

选择是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的第一步.所谓选择是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发现并确认具有组织、整理和保存价值的信息.要求数字图书馆在信息组织时, 首先进行有效地评价和筛选, 只有有价值的信息才可能被有效组织.对数字化信息的选择和评价, 将在信息组织阶段由数字图书馆实现.所以, 信息的选择是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数字图书馆信息评价功能的主要手段[1]。

3.2 专业信息描述

描述的过程是揭示数字化信息形式与内容基本特征的过程.这个过程如同传统图书馆的编目工作。对于数字化信息内容特征的描述, 是数字图书馆的专业化的工作, 其内容主要是利用规范化的检索语言揭示数字化信息的内容特征, 即所谓标引。标引是一项传统的图书馆信息组织工作, 是保障信息有效组织和提高信息检索效率的重要环节。

3.5 专业信息整合

整合是连接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信息的桥梁.由于数字化信息只是人类信息的一部分, 传统方式组织的书目信息也将日益增长。数字图书馆不仅是数字化信息的组织者, 同时也要将数字化信息与非数字化信息有机地联系起来, 组成一个广泛的、有序的和完整的信息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娜.论网络信息资源评介指标体系[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7, 28 (6) :529-532.

[2]连丽红, 吴治蓉.网络环境下医学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特点[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 8 (6) :11980-1200.

[3]张晓文, 樊晓峰.医学图书馆馆藏建设的调查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6, 6 (12) ;159-160.

[4]施玉燕.生物医学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导航系统的建立[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6, 6 (12) ;158.

[5]郝晓京.谈网络时代的医学信息情报工作[J].医学信息, 2008, 21 (12) 2213-2214.

[6]赵冰.网络环境下的医学图书馆[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6, 6 (3) ;93-94.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 篇7

1 实现文献资料收藏的特色化, 向公众提供更多特色信息。

进入21世纪。图书馆数字化, 网络化建设已从理论探讨发展到大范围实践, 多数大型公共图书馆都已将文献数字化建设和建设数字图书管作为发展重心。图书馆作为市里科研服务的部门, 必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实现服务信息化、馆藏多媒体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管理手段计算机化,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 图书馆文献资料收藏的特色化, 对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可操作性。

2 强化特色服务的针对性,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资源共享是强馆之路, 特色服务是办馆之本。在图书馆网路化建设普遍展开的新形势下, 只有各馆都尽快建立起特色藏书, 才能达到正真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如果各馆的馆藏都一样, 那么文献资源共享也就不具实际意义了, 应根据各馆的自身条件和实力, 形成各馆的特色藏书, 这样才能在文献资源共享网络体系中发挥出作用。只有更多的图书馆各具特色,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整体潜能, 更加充分地为读者服务, 体现"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当前, 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走向突出自身优势, 既所谓特色经济;各级图书馆必须加强自身馆藏及服务的针对性, 将有限的资金用在"特色化"建设上, 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图书馆藏直接面向社会的需求、当地读者阅读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等因素, 根据本地的经济优势、地理优势、人才优势, 开展文献收藏工作, 为特色服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把最能体现本地发展特色与发展方向的文献作为特色文献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而提高图书馆社会知名度, 逐步把特色资源推向公众, 使图书馆资源特色化。突破传统的服务范围, 帮助提高全民素质, 获取社会效益。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图书馆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实现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坚持特色馆藏书目数据的标准化,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标准化与规范化是文献信息网络建设的基础要求, 是网络能否生存的关键。在手工操作阶段,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图书馆工作存在着大量不符合标准或不规范的方面, 结合文献信息网络的建设, 必须改正, 否则将后患无穷。建设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数据库的文献信息网络是一个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都很大的系统工程, 让目前经费不够充裕的县级市图书馆独立承担建设任务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需要多方协调、统一规划、分工合作, 硬件可以在此基础上独立建设, 而软件和数据库可以联合编制、引进或建设, 与邻市的图书馆联合共建特色数据库, 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应该一手抓特色资源建设, 一手抓特色文献数字化建设, 并根据数字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与发展重心, 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加强特色文献资源建设, 两者齐头并进, 相互推动, 共同发展。在馆藏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方面应坚持书目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尽可能的利用全国性网络图书馆中心发行的标准数据库进行套录, 以避免人、财、物的浪费。

网路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深化图书馆事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县级市图书馆应找准定位, 突出重点, 形成特色, 打响品牌, 以科学侧重不同而凸显特色, 教育内容紧跟形势发展, 不断引进新资源, 加强县级市图书馆的自身建设, 使之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只能作用, 配合学校在思想上、知识上完成培养造就适应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任务。同时, 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促进图书馆整体功能的增加, 使图书馆事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摘要:网络信息资源的日趋丰富, 使实际馆藏量的多少不再是评价图书馆的唯一标准, 是否具有向公众提供更多特色信息的能力, 已成为新时期评价图书馆重要标准。在蓬勃开展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中, 图书馆应向“特色馆”方向发展, 达到信息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期刊信息资源建设 篇8

一、期刊信息资源的现状

(一) 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并存。

虽然目前图书馆馆藏中电子期刊的比例在不断增加, 但从发展趋势来看, 纸质期刊在长时间内仍将是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调查, 使用纸质文献的到馆读者远远超过了使用电子文献的读者, 读者对纸质文献的需求并没有因电子文献的增多而减弱。我国国家图书馆近年来纸质文献仍以50~60万册的速度增长[2]。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的交错是相当漫长的, 尽管两者可能呈现出一个此消彼长的态势,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电子期刊是不可能取代纸质期刊的。纸质期刊承载了太多的人类智慧之精髓, 这是一种文明, 是技术革命不会也无法抛弃的古老文明。图书馆订购纸质期刊可获得期刊拥有权, 即使停订以后图书馆仍然拥有印刷版过刊, 图书馆订购电子期刊只购得电子全文期刊的访问权而不是期刊的拥有权, 电子期刊的合约只保证合约有效期间的网上访问权, 一旦刊物更换了出版商或图书馆因为经费紧缩停止续签合同, 图书馆立即失去了现刊及所有过刊的访问权, 这是订购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的最大区别。各图书馆应针对现有馆藏基础、馆藏特点、服务对象, 以及馆藏发展方向制定出采访策略。高校图书馆须本着满足师生要求并为科研教学服务的原则, 突出重点学科和专业, 重点收藏、重点建设, 使学科特色资源尽可能丰富、系统、完整。

(二) 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具有重复现象。

这是由于电子期刊的订购多数是以包库的形式, 没有选刊的余地。事实上, 电子期刊也存在需要硬件设施、互联网、且只有在校园网内才可阅读等限制;另外, 电子期刊还必须考虑一但经费不足停止购买某些数据库期刊的连续性被破坏, 必须作长远规划的问题[3]。因此, 对重点学科建设两种载体期刊均订, 虽然重复, 但也是有必要的, 目前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和纸质期刊的经费配置是1∶1。为了更合理地配置经费, 高校图书馆应该作期刊利用的综合评价, 通过对期刊利用的研究确定需保留的利用率高的纸质期刊, 在已购置电子数据库的前提下把握纸质期刊订购的质量和数量, 做到既保证读者的需求, 又避免不必要的期刊资源建设重复浪费, 两者配置合理, 优化馆藏结构, 加强特色馆藏建设[4]。

二、优化馆藏期刊资源结构

电子期刊在高校图书馆的数量不断增加, 读者对电子期刊的依赖程度也与日递增。因此图书馆应该积极制订期刊馆藏发展政策, 整合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 制订电子期刊的选择标准, 调整期刊馆藏发展目标。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应坚持纸质期刊和电子、网络期刊并重的方针。

(一) 制定期刊馆藏发展政策。

期刊馆藏发展政策的制订应以学校推动为主体, 由教师、馆员共同制定而成, 以利于图书馆期刊馆藏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图书馆应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科研方向和专家学者的意见, 以及期刊的利用率, 来确定本馆期刊资源结构的大框架, 确保有关学科核心期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对一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期刊, 则要削减纸质期刊的订购, 通过网络期刊资源进行补充, 这不

仅有利于解决期刊资源建设经费短缺的矛盾, 而且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利用率, 并能满足不同用户对期刊信息资源的需求。发挥网络电子期刊共享的优势, 合理分配订购数量和种类, 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和浪费。

(二) 逐步改变图书馆藏刊结构。

电子期刊的比重将要加大, 期刊电子化是对馆藏纸质期刊的完善和补充。要有计划地调整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的收藏比例, 并充分考虑效益性原则, 提高原始文献的保障率。在以纸质期刊为基础的条件下, 有选择地购置学术价值较高的电子期刊数据库, 建立馆藏印刷型文献、馆藏数字化文献和网上文献三位一体的文献资源体系, 使文献资源保障率和可获得率达到90%以上。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不同, 各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纸质期刊的许多特点是电子期刊无法取代的, 无论是文献提供的权威性还是阅读的习惯性。通过建立纸质期刊的电子导航系统和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统一检索平台, 就能够将两种载体的期刊结合起来。在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建设中, 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是重要组成部分, 将长期并存互补。只有做到科学合理地分析、优化、配置文献资源结构, 才能使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三) 加强电子期刊馆藏服务。

目前使用电子期刊的情形相当普遍, 图书馆应加强电子期刊服务的组织与取用, 包括:检测电子资源的超链接是否正确, 以及链接更新、维持图书馆校内、校外的连线质量的稳定度, 提供单一的整合检索接口等, 以确保读者能够正确地、及时地检索到所需的资料并取用全文。图书馆应该定期进行电子期刊信息系统的评鉴, 以了解电子期刊的馆藏内容、质量、使用情形与经费使用效益, 作为电子期刊选择采购的依据, 并加强使用网络的分析, 了解影响使用期刊资料库的障碍并加以排除, 以建立更符合读者需求的电子期刊馆藏。

三、期刊信息资源的整合

随着电子资源引进数量增加, 各类电子期刊和数据库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与馆藏纸质期刊重复的问题日渐突出, 数据库检索平台各不相同的问题, 以及收录内容重复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给读者查询信息带来了不便, 同时也给期刊订购资源的查重和检索服务带来了麻烦。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中心, 不仅要给读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还应考虑让读者方便地获取信息。因此, 对期刊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让读者在同一个平台上、从同一个入口就可以检索到纸质期刊所有的相关馆藏信息, 并能直接得到电子期刊资源的全文信息, 这是期刊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图书馆服务向纵深发展的基础。

(一) 特色性、专题性期刊资源整合。

图书馆各自的特色馆藏, 体现了每个图书馆不同于其他馆的特色和价值, 建立特色资源不仅有助于提高馆藏质量, 保证教学、科研需求, 而且有利于将图书馆建设成为本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 同时还能通过资源共享发挥作用, 满足其他院校和社会用户对馆藏特色资源的需求。图书馆特色和专题期刊资源的建设应统筹规划, 选择合适的建设目标, 有计划地建立起形式多样的期刊资源体系, 而且应与本单位的科研相适应, 与本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建设特色相适应。专题和特色期刊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单独通过对馆藏专题和特色期刊资源 (包括纸质期刊、网络电子期刊、专业期刊数据库) 的搜集、鉴别、分析、评价等方式整合而成, 也可以购买商用数据库或引进其他高校已建成的专业和特色数据库来实现。在建设中, 要根据本馆的资源、人力和技术等方面的情况来决定整合工作的范围和程度。应选准切入点, 合理确立建设项目。

(二) 多种期刊数据库的整合。

通过OPAC系统, 将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获取的期刊资源整合于图书馆网站提供给读者。即在统一的OPAC系统界面下汇集本馆的印刷版期刊、不同数据库中的电子期刊和免费网络期刊资源等, 在OPAC的MARC记录中通过856字段提供电子期刊的链接点, 通过中间技术 (指数字资源无缝链接整合软件系统) 把不同来源和不同通信协议的信息完全融合, 实现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数据库资源的无缝链接, 以便引导用户直接链接到全文电子期刊或数据库中。这种整合使数据库和网络中处于游离状态的电子期刊汇入图书馆的书目数据中来, 与馆藏的印刷版期刊实现同一平台检索, 使多样化的期刊信息资源在不同的环境下得到充分的利用, 读者可以在任何地方获得图书馆的各种期刊信息资源, 方便用户的使用, 可大大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经过整合的数字资源系统具有集成检索功能, 可通过一个检索入口检索到所有相关的馆藏期刊资源。读者通过单一使用界面获得所有相关信息是现今图书馆期刊资源整合的发展趋势。

(三) 链接网上免费期刊信息资源。

图书馆可通过网络收集整理免费的全文电子期刊, 从中选择与本馆服务对象有关的品种及网站, 与之链接、整合, 形成虚拟馆藏, 进一步丰富电子期刊资源, 真正实现“社会资源馆藏化”和“馆藏资源社会化”的双重目标。目前,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网站开通的科技期刊数据库, 以文摘方式报道期刊内容, 提供检索数据, 这些数据可供给全世界的网络用户24小时免费检索。网上也有免费提供原文服务的网站, 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主办的生命科学文献网站 (http://intl.highwire.org) 可提供期刊全文。世界第二大免费全文网站High Wire Press收集并提供了近1, 000种生物医学和其他领域知名学术期刊1, 714, 694篇文章的全文免费服务, 被称为全球最大的免费全文学术论文数据库, 其中收录了不少影响因子很高的学术期刊[5]。我国的开放获取资源主要有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奇迹文库-预印本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6]。为了提供更深入的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还应对这些免费资源按照学科或专业进行加工整理, 使其成为图书馆可长期有效利用的馆藏期刊资源。

摘要:现代图书馆是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共存的时代。制定馆藏期刊政策, 建立馆藏印刷型文献、馆藏数字化文献和网上文献三位一体的文献资源体系, 以利于馆藏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整合期刊资源, 使读者以最快、最便捷的方式获取信息。

关键词:期刊资源,纸质期刊,电子期刊

参考文献

[1].叶杭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若干科学发展问题[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 5:93~97

[2].李咏梅.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采访策略探讨[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8, 3:7~10

[3].应峻, 徐一新.电子期刊与馆藏重复[J].图书情报工作, 2006, 1:119~122

[4].谢桂芳.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论坛, 2004, 5:77~78

[5].http://highwire.stanford.edu/, 2007-05-20

谈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篇9

一、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特色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特色建设是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需要, 由于经费限制, 导致各图书馆新书入藏量越来越少。全面收藏文献资源对于任何一个图书馆来说都是不可能的, 任何图书馆都满足不了所有读者的信息需求, 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是藏书建设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也是职院图书馆发展的必经之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走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道路。资源共享是有代价的, 是需要互惠互利的, 也就是说, 在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 要求各馆将“奉献与索取”统一起来, 互利互惠。根据本校龙头专业的设置和重点发展的课题, 建设具有本馆特色的专题文献数据库, 利用“自身特色”、“独家优势”, 突出藏书特色, 建设具有个性化的馆藏文献资源, 并利用其为社会提供特殊化服务, 以特色文献资源参与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文献资源特色建设策略

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学、科研及管理的需要, 根据馆藏基础及地区或系统文献资源布局的统筹安排, 制定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发展政策, 建设科学合理的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在文献采集中应兼顾纸质文献、数字文献和其他载体文献, 兼顾文献载体和使用权的购买。使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能够协调发展, 以保持重要文献和特色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重视收藏与重点专业相关的出版物和学术文献。图书馆还应注意文献采选方式的多样性, 如出版物交换、呈缴、征集或接受捐赠、文献复制及其他方式。

(一) 纸质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采购纸质文献既要着重考虑本校教学科研的现实需求, 又要兼顾未来发展需求, 兼顾书刊比例、新品种与馆藏比例。同时, 图书馆对馆藏建设工作要定期开展评估。

(二) 数字资源建设。图书馆要重视数字资源建设, 其经费应占文献购置总经费的一定比例, 并逐步提高。各图书馆要充分考虑到数字资源建设的总体数量与体系结构, 综合考虑数字资源的价值、需求、类型和使用权的关系, 加强重点数字资源的建设。还应认真考虑数字资源的许可证协议以及采购政策、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等问题。要全面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必须坚持馆藏建设“三原则”:其一, 知识资源共享和分配公开的原则。学习型需求与研究型需求兼顾, 知识成品性文献与信息资源性文献兼收并蓄、合理配置;其二, 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兼顾的原则。馆藏利用率和读者满足率是由馆藏资源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共同决定的, 所以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读者满足率与馆藏利用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要兼顾;其三, 多载体化的原则。超文本的虚拟网络资源, 可以快捷方便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资源空间, 但也不能取代印本文献, 尤其是网上的垃圾信息污染, 成了一种灾难。因此, 我们要拒绝“唯数字化”理论的误导, 坚持多载体化的原则, 特别对教学参考书、基础理论、文学名著等印本文献的收藏, 不能削弱。

(三) 专题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应依托本地区和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的优势, 结合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 根据教学科研的需求和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开展专题特色资源建设。长期积累以形成专题特色文献资源优势。图书馆在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时, 可采取自行配置或托管、租用等不同方式来获得满足各种不同功能需求的专用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数据备份设备等的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信息环境, 保障图书馆各种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 同时有利于业务扩展的需要。图书馆局域网连接校园网, 出口带宽适应图书馆网络应用需求, 并提供一定数量的信息节点或无线网络覆盖。图书馆应为读者提供复印、打印和扫描等服务, 并逐步实现自助服务。

(四) 文献的加工与共享。图书馆必须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 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加工、组织和管理的标准化。对采集的文献信息资源应及时进行科学的加工整序, 并尽快发布, 提供使用。图书馆应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 积极参与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工程, 主动加入并积极参与各类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共享体系的建设工作, 促进区域内高校高专院校图书馆的协同发展。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全国或地区性集团采购, 参与全国或地区性联合编目或目录数据库建设, 为资源共建共享贡献力量。图书馆应对各自的纸质文献及其他载体文献妥善保存管理, 对特色文献、珍贵文献以及磁、光介质资料等实施重点保护和定期清点。对数据库进行周期性更新备份, 保证数据与资源的一致性。

(五) 文献的规范管理制度。图书馆文献管理制度是图书馆全体成员和广大读者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法规, 明确图书馆文献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规范图书馆事业发展。目前, 图书馆文献管理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管理不到位, 缺的是精益求精的管理。要把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到图书馆管理中来, 使图书馆文献管理做到“精、准、细”。精:图书馆文献管理要精益求精, 把读者工作做细, 做到位。准:实行标准化服务, 规范化操作, 为读者提供准确的信息。细:图书馆文献管理业务操作细化, 管理细化, 服务细化。要与教师建立图书馆教育合作伙伴。图书馆与教师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开发教辅信息系统。目前多所高校图书馆建立了教学参考资料系统, 可供教师查询课程参考资料目录。建立开放式的教学参考资料系统, 任课教师可以登录和发布信息。在数据库系统中, 教师可以在网上布置和批改学生作业;学生也可以通过它提交作业, 并获得参考和帮助。

摘要:本文阐述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特色建设的必要性, 探讨图书馆文献资源特色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对图书馆如何利用文献资源特色建设提出设想。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建设

参考文献

[1]白丽珠.浅谈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2009.12.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 篇10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210-01

一、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紧迫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广泛快速传播,使得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无论是印刷型资料还是电子型资料,都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以说,信息正在以非常迅速的爆炸式增长。在这个时候,图书馆就肩负起整合收录所有资料信息的责任,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图书馆可以做到将所有的文獻信息包容在内,即使意识到目前信息发展的速度,也不可能一时间适应这种变化。所以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文献资源共享体系。这一体系的创建既要在整个图书馆行业中确立文献信息的服务理念,同时更要由政府部门进行行政干预和宏观调控。

图书馆进行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文献保障体系的基础,是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

图书馆作为人们汲取知识和信息的宝库,必须担负起社会信息资源配置的重任,在推进国家信息化进程中的主要职责和基本使命就是实现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有效建设,这是信息时代图书馆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加速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关键

所谓数字图图书馆就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的服务。数字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将图书馆链接到世界各个角落,让人们更加方便快捷的搜索资料、共享资源。当今社会所有的东西都已经向数字化发展,例如人们会在网上购物、聊天、甚至理财,这些都是信息化时代带给人们更加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时代浪潮之下,人们更喜欢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看书看报,了解新闻时事。所以图书馆的数字化时代是势在必行,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图书是一次提升和跨越,是图书馆自动化和现代化的高级阶段,对于提升服务手段、服务质量都有促进作用。

三、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举措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图书馆工作人员要认清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认识到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是图书馆发展的必须趋势。要强化全社会的共享意识,树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观念,使传统的文献信息工作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从分散型向协调型转变,进行馆际合作,把馆藏变为社会整体财富,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形成合理布局,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建立保障机制,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宏观调控。

文献信息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建设与发展给图书馆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各地区不同系统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中各自为政的状况依然存在。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机构,解决公共、科研、高校图书馆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问题,并统筹全国文献信息网络建设与整体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经费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国家应对承担全国或地区系统、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中心的图书馆加大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尽量减少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的费用,必须由国家制定相应的法规,保证国家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宏观调控。

(三)改变公共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要改变原有的封闭狭小的手工作业环境,进入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由原来的馆藏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移。以前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在非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由于没有先进的网络环境和服务手段,读者对图书馆的任何了解和利用都必须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进行,从而造成图书馆常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时间和空间。随着信息需求结构的变化,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内容、模式管理起着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从过去只进行常规服务的意识中转变出来。

(四)培养网络化人才。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是一项高科技的重大工程,需要复合型信息人才。图书馆现有人员在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技术方面的水平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当务之急就是要图书馆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业务和技术培训。图书馆应担负起用户教育的繁重任务,帮助用户使用书目数据库检索,并逐步形成一批专业水平较高的网络维护、软件开发人才,为图书馆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必备的物质和人员条件,推动公共图书馆真正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进程。

总之,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快,而信息资源建设却严重滞后,数据库规模小、范围窄、质量差、更新周期短,国内信息高速公路上“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有货质低”的问题很普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加大信息资源建设的力度,勇于探索,走“联合共建、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之路,确保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顺利实施。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初探 篇11

一、高校图书馆资源数字化发展方向

数字资源是新型数字化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 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发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的总和。从资源的提供方来看, 可分为:商业化的数字资源和非商业化的数字资源。商业化的数字资源图书馆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后再提供给一定的读者群, 或者读者个人通过读书卡和其他方式购买数据库的使用权。这些数字资源内容丰富、数据量大, 是目前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非商业化数字资源主要指机构自建的特色资源库、开放获取资源、机构典藏和其他免费的网络资源, 这些资源或者由图书馆自行建设, 或者可以从网络上免费获取。

二、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原则和措施

(一)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原则

高校数字化资源建设应从本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和实用价值出发, 在满足本校师生需求的同时, 还要突出学科和专业特色, 努力与教学和科研形成互相促进的局面。在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中, 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方案, 目标是建设一个长期存储、相互操作和数据交换的环境。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与相关院校图书馆合作, 采用联合购买、合作建设、馆际互借、联合编目等方式, 努力提高建设的效率和效益。高校的数字资源建设, 还要注意对珍贵资料的保存和保护, 对孤本、善本等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处理, 并能提供用户浏览和检索功能。

(二)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措施

1. 了解读者需求, 引进专业资源

目前, 商业化的数据库购买经费较高, 如何利用有限的经费来建设数字资源是高校图书馆面对的课题之一。高校图书馆应结合本校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 尽可能地引进专业性数据库, 进而满足学科和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学习需要。在引进数字资源前, 可采用与本校学科和专业权威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等方式多渠道地了解全球专业数据库的信息, 改变过往高校图书馆数字建设的被动局面。

2. 加强对自建数据库的建设

高校图书馆资源数字化引进来的同时, 还需要加强自建工作。自建工作包括搜集具有自身优势的信息资源, 如, 本校师生的各种科研成果, 建成相应的数据库, 加大收集相关收录和被引用情况;对所搜集的文献信息进行深加工, 形成二、三次文献;根据重点学科、重点课题, 对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新观点、新思想进行跟踪, 提供定性、定量的专题报告和论点汇编。

3. 统筹管理, 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应加强数字图书馆间的互联和资源共享, 在共建的基础上, 改变过去小而全的局面, 改变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 避免重复建设,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数字图书馆的互联和共享要有整体意识和全局意识, 目标是建设一个互利共享的运行机制。相关高校图书馆, 应事先制定高校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整体目标和规划, 通过分工协作、统筹规划, 达到资源共享共建的目的。具体实现时, 各图书馆在整体目标和规划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明确各协作单位的订购范围和职责, 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 分配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分工协作是为实现整体目标服务, 最终实现数字资源统筹管理集成为“大图书馆”的新局面。

4. 整合资源, 建设资源检索导航

高校数字资源建设还应加强数字资源的整合检索建设。整合是对各类相对独立的资源中的数据内容、功能结构及其关系进行类聚和重组, 进而提高数字资源体系的效率。数字资源整合时, 要重视跨数据库的数字资源整合, 重点是数字资源系统间的分布式异构整合检索。还要重视能提供关键词等获取资源途径的资源导航库的建设。相对建设完善的资源导航库能帮助在校师生更加理性全面地了解待检索的信息。对以参考文献为检索内容的引文链接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将所有的数字资源都整合成一个具有知识关系的网络, 是一种非常理想、独特的整合方法。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 数字资源已经成为高校信息资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的数字图书馆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建设好数字化资源, 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摘要:数字图书馆是网络环境和数字环境下图书馆新的发展方向, 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数字图书馆作为未来社会公共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核心的服务效能。高校数字化资源建设应从读者需求、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和实用价值出发, 制定一套行之有效、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方案, 加强数字图书馆间的互联和资源共享。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资源共享,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1]申晓娟, 周晨, 韩超.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指南解读[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1 (1) :38-46.

[2]鲁鹏.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及发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4) .

上一篇:“项目—任务”模式下一篇:原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