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虫感染

2024-09-19

原虫感染(共6篇)

原虫感染 篇1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 气候温暖潮湿, 适宜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流行。为了解十堰市儿童肠道原虫感染情况、流行特征及临床表现, 以便为防止和控制肠道原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笔者对十堰市12所幼儿园儿童和12所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共3 212名进行了肠道原虫感染情况调查, 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十堰市市区及所辖郧县、丹江口市、房县、郧西县、竹山县6个调查点12所幼儿园和12所小学一~二年级学生3 212名。其中幼儿园儿童1 533名 (小班491名, 中班528名, 大班514名) ;小学生1 679名 (一年级847名, 二年级832名) ;男生1 635名, 女生1 577名;市区629名, 各县 (市) 2 583名。年龄3~9岁。

1.2 方法

以幼儿园、小学为单位, 分批集中进行普查。采用一次性粪便碘液染色法和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1], 涂片中发现肠道原虫经鉴定虫种后即为阳性。拟定调查表调查儿童的一般情况, 如出生年月、卫生习惯、饮生水史、居住环境、现病史、既往史、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等, 由家长填写资料, 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肠道原虫感染情况

男、女童肠道原虫感染率分别为8.93% (146/1 635) 和8.50% (134/1 577)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9, P>0.05) ;市区和县 (市) 儿童肠道原虫感染率分别为4.93% (31/629) 和9.64% (249/2 58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11, P<0.01) ;幼儿园儿童和小学生的感染率分别为7.24%和10.0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04, P<0.01) ;幼儿园各班之间和小学生一~二年级之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8, P>0.05) 。见表1。

2.2 肠道原虫虫种

共检出人体肠道原虫10种, 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较高 (3.92%) , 结肠小袋纤毛虫、微小内蜒阿米巴、布氏嗜碘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人芽囊原虫感染率较低, 在0.28%~0.40%之间。见表2。

注: () 内数字为感染率/%。

2.3 肠道原虫感染症状

280名肠道原虫感染者中, 有自觉症状者176名, 其中腹痛、腹泻、厌食厌油、恶心呕吐、腹胀、乏力、消瘦、发热和黄疸症状分别占96.02% (169/176) , 75.57% (133/176) , 26.71% (47/176) , 55.68% (98/176) , 47.16% (83/176) , 11.93% (21/176) , 13.64% (24/176) , 8.52% (15/176) 和1.71% (3/176) 。

3 讨论

肠道原虫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 我国人体肠道原虫的感染率为10.31%[2,3]。本次调查十堰地区儿童肠道原虫的感染率为8.72%, 男童和女童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肠道原虫感染与性别无明显关系。各县 (市) 的感染率高于市区, 小学生的感染率高于幼儿园儿童。可能是因为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同时城乡差距扩大, 市区儿童普遍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而各县市及基层则因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尤其是小学生常因饮用生水及误食含有肠道原虫感染期的食物而被感染的机会增多, 致使肠道原虫感染率较高。

本次调查共发现人体肠道原虫10种, 其中蓝氏贾第鞭毛虫 (3.92%) 、人肠毛滴虫 (1.21%) 和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 (1.0%) 感染率较高。肠道原虫感染呈世界性流行, 尤其是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在身体抵抗力低下或营养不良者常导致严重合并症而死亡。因此, 该寄生虫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公共卫生影响最主要的人类肠道寄生虫病之一。在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率较高的地区, 应加强防治, 尽可能减少发病及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由于旅游事业的高速发展, 蓝氏贾第鞭毛虫在旅游者中较为常见, 被称之为“旅游者腹泻”而倍受关注[4]。人芽囊原虫又称人酵母菌, 以往被认为对人体无害, 近年来研究证实是具有致病作用的一种原虫。随着全球艾滋病患者和接受免疫抑制剂病人的增多, 机会性致病原虫感染明显增多。目前, 需要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 普及肠道原虫的防治知识, 提高人群的疾病预防意识是防止该类疾病的当务之急。

肠道原虫感染后, 非致病性原虫较少出现临床症状, 而致病原虫如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等, 仅有少数感染者成为无症状的带虫者, 绝大多数感染者均出现腹痛 (96.02%) 、腹泻 (75.57%) 、恶心呕吐 (55.68%) 等症状, 以脐周痛最为常见, 腹泻病人急性起病或慢性期, 粪便呈糊状或水样, 而阿米巴病人腹泻常呈果酱色粪便。慢性患者常伴有厌食厌油、上腹不适、腹胀等症状。由于长期消化不良, 可引起乏力、消瘦和贫血。因此, 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儿童肠道原虫感染有着重要意义。

在诊断方面, 除定期开展集体普查外, 凡长期慢性腹泻, 呈糊状、果酱状或稀水便, 带泡沫和脂肪泄, 粪便恶臭, 伴有长期腹部不适、腹胀、腹痛, 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者, 应考虑肠道原虫病[5]。对致病原虫感染确诊儿童, 除给予甲硝唑 (灭滴灵) 或相应药物治疗外[6,7], 还应注意随访。建议基层医疗单位积极开展儿童肠道原虫感染状况的监测工作, 在治疗病人和带虫者的同时, 应加强人和动物宿主粪便管理, 防止水源污染, 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共用的儿童玩具应定期消毒;教育儿童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防止再感染。

摘要:目的 了解十堰市儿童肠道原虫感染情况, 为深入研究肠道原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碘液直接涂片法和生理盐水涂片法对十堰市12所幼儿园幼儿和12所小学一二年级学生3 212名进行粪便检查。结果 十堰市儿童肠道原虫感染率为8.72%, 其中幼儿园儿童为7.24%, 小学生为10.0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男、女生感染率分别为8.93%和8.5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市区和县 (市) 儿童感染率分别为4.93%和9.6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共检出人体肠道原虫10种, 其中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最高, 为3.92%;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率最低, 为0.28%。结论 十堰市儿童肠道原虫感染普遍存在。应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肠道原虫的流行控制。

关键词:原虫感染,患病率,症状和体征,儿童

参考文献

[1]李雍龙.人体寄生虫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

[2]詹希美.人体寄生虫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03.

[3]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办公室.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5, 23 (5) :332-340.

[4]GASCONJ.Epidemiolofy, et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travelers di-arrhea.Digestion, 2006, 73 (Suppl) :102-108.

[5]贾克东, 朱育光, 温培娥, 等.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的分离和纯化.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1993, 6 (3) :230-231.

[6]杜雪霞, 刘汉卿, 文其玲, 等.硝基咪唑类药物治疗贾第虫感染的效果观察.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3, 16 (5) :插页6.

[7]李辉, 蔺西萌, 黄倩, 等.河南省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分析.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4, 17 (4) :223-225.

原虫感染 篇2

河北省定州市某猪场, 共有存栏母猪100头、20~30公斤育肥猪300头。按常规免疫, 2007年12月份母猪突然出现流产、死胎现象, 有几头猪咳嗽、流鼻涕, 按感冒治疗3天, 症状有所减轻, 但未消除, 畜主就停止了用药, 而后疾病在猪群中逐渐扩散开, 到最后育肥猪、后备母猪都有类似症状出现。

2 临床表现

猪群整体精神不佳, 个别沉郁, 食欲下降, 病猪体温升高, 平均为40.4℃, 最高体温42℃。不喜行动, 步态不稳, 后躯摇摆, 较严重的后肢已经不能自主站立。粪便灰黑色稀粪约占1/3, 干硬粪便约占1/4, 偶见尿呈浓茶色。呼吸系统症状明显, 有过半数的猪表现为腹式呼吸, 鼻腔分泌物较多, 有的猪咳嗽, 有部分猪表现喘息。成年母猪返情率高, 并出现包括仔猪在内的背部可见铁锈色出血点,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3 剖检变化

血液稀薄色浅, 不凝固, 皮下脂肪黄染。胸腔积有大量淡黄色液体, 肺间质水肿, 有硬结节, 气管、支气管内有大量泡沫, 心肌肥厚, 心内膜出血。脾肿大, 颜色暗红, 有梗死灶。肾质脆、发黄、略肿, 被膜下见有陈旧性小出血点和米粒大黄白色坏死灶。肝肿大, 发硬, 表面有散在黄白色坏死灶。全身淋巴结肿大, 切面多汁, 出血, 黄染。胃底黏膜溃疡, 回盲口附近有非典型溃疡灶。

4 化验室检查

随机抽检10头进行猪瘟抗体检测, 9份血样判定不保护;血液压片检查发现部分红细胞周围呈星茫状、锯齿状和月牙状;弓形体血清阳性7份;病死猪肺部切片镜检, 有霉菌孢子。

5 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解剖病理变化、化验镜检项目以及原料的外观测定综合诊断为原发病为霉玉米中毒, 同时继发温和型猪瘟、弓形体和附红细胞体病。

6 控制

6.1 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使用优质饲料

自己配料的养殖户, 应饲用好玉米。对皮肤已发现病变的猪场, 要立即换好料, 并在饲料中添加脱霉素3千克/吨。同时, 饮水中按照1︰3000添加安宁键进行解毒。猪场周围, 猪舍外地面用3%~5%火碱消毒, 消除杂物, 作无菌化处理。

6.2 对继发病的治疗

全群注射猪瘟疫苗, 每头猪注射5头份, 打一头猪换一个针头。饲料中每吨添加六甲氧400克+TMP100克+小苏打2千克+黄芪多糖纯粉1千克, 连用7天。对严重猪注射贝尼尔, 磺胺分别肌肉注射;对于严重不食者灌服安宁键每头10毫升, 一天一次, 连用3天。

后经回访基本恢复正常。

8 小结与体会

8.1 由于去年在秋收季节连续阴雨天, 导致全国范围内玉米发霉。而霉菌毒素可以破坏猪的免疫系统, 造成免疫抑制, 免疫力降低, 在应激状态下, 感染猪瘟继而发生弓形体与附红细胞体感染。

原虫感染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6月至9月间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标本共12 408例。

1.2 仪器试剂及标本采集

采用S y s m e x-X T 1 8 0 0 i血液分析仪、原装试剂、瑞氏染液、吉氏染液及WBC稀释液。抽取静脉血1.8 m l加入到E D T A-K2真空抗凝管, 轻轻混匀, 于30分钟内检测。

1.3 复检标准

以浙江临检2 0 0 0年第6号文件为准。 (1) 血白细胞 (WBC) >10.0×109/L或<4.0×109/L; (2) WBC、红细胞 (RBC) 、血小板 (PLT) 三项中有一项直方图出现异常, 仪器上出现警告信号; (3) 淋巴细胞>0.4 5, 单核细胞>0.1 3, 嗜酸性粒细胞>0.0 8, 嗜碱性粒细胞>0.0 2; (4) 血常规检测结果中有一项过高或临床指定需镜检的。

1.4 复检方法

(1) 重新采血样复查; (2) 手工复片:将标本制成血涂片, 经瑞氏染色镜检, 可疑疟原虫标本再制成厚、薄血片经吉氏染色镜检; (3) WB C手工计数。

1.5 结果

检出异常标本2 2 5 0例 (1 8.1%) , 经两次染色镜检, 检出疟原虫2例 (0.09%, 2/22 50) 。厚血片中可见较多的紫红色核和黄褐色的疟色素, 薄血片中的红细胞内可见呈“戒指样”的疟原虫, 蓝色的浆、紫红色的核, 还可见到裂殖体, 细胞大多被蓝色的浆充盈, 有数目不等的紫红色核小体, 细胞周边有许多黄褐色疟色素。该2例经市疾控中心确诊为间日疟原虫感染。2例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见表1。

2 讨论

疟疾在我国是乙类传染病, 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经按蚊传播, 有季节性, 一般在夏秋两季高发。在人体内有肝细胞内的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的红细胞内期。疟疾的初期病症与感冒相似, 往往通过血常规检验不易检出。疟原虫在人体内的潜伏期为10~20天, 当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成大量滋养体和配子体时, 红细胞内的特殊结构对Sysmex的WBC分类原理 (荧光染色和电阻抗原理) 有一定的干扰作用, 仪器不能很准确地将WBC进行分类, 直方图上细胞分布异常, 往往有警示信号。本文第一例患者标本WB C<4×1 0 9/L, 且直方图上提示有警告信号, 故进行手工计数及涂片镜检, 计数结果W B C为2.6×1 0 9/L, 与仪器较符合。第二例标本直方图上细胞分布提示异常, 进行涂片镜检。2例均确诊为疟原虫。因此, 我们在进行门诊血常规检验时, 对达到复检标准或直方图有提示信息的标本要提高警惕, 进行复查并做涂片镜检, 防止漏报, 以提高检验质量。

原虫感染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和试剂

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XE- 2100 血细胞分析仪, 仪器所用试剂、校准品、质控品均为Sysmex公司原装配套试剂。

1.1.2 病例资料及标本

患者均为2014 年1 月至2015 年8 月因“发热原因待诊”收住我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患者, 经血涂片疟原虫检查呈阳性者共32 例, 其中女14 例, 男18 例。对照组男女各20例, 均为玉溪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人员。

1.2 方法

统计分析疟疾患者初次就诊时XE- 2100 血细胞分析仪血常规检测结果, 重点观察WBC、RBC、Hb、PLT及是否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散点图。同时, 与健康对照组作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0.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所有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 行t检验。

2 结果

2.1男、女性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常规参数比较见表1和2。

2.2依据仪器检测性能[1], 在仪器检测结果DIFF散射图中显示白细胞的四个分群: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各个分群分别显示为不同的颜色, 见图1。

2.3 32 例患者中29 例 (90.63%) 出现仪器报警, 仪器未能做白细胞分类、白细胞散点图出现异常 (以嗜酸性粒细胞特有的红色散点有靠近中性粒细胞一侧, 见图2a和b) 。对该血细胞标本进行显微镜白细胞分类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为假性增高, 而红细胞内查见间日疟原虫滋养体、裂殖体, 检测出间日疟原虫。

注:a和b不同疟疾患者检测血常规白细胞散点图;c酸性粒细胞位置正常对照图

3 讨论

疟疾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雌性按蚊叮咬或临床输血时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或血液制品。疟原虫感染患者一般临床症状不典型, 许多患者未能及时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而引起漏诊, 甚至误诊。本研究的32 例患者中, 均出现发热症状, 但WBC计数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与通常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WBC计数明显升高有所区别。RBC、Hb有明显下降, 出现了稍微贫血, 可能是由于疟原虫的入侵和迅速繁殖, 大量破坏红细胞及消化血红蛋白所致。但除贫血外, 疟疾患者常常出现血小板明显减少, moulin等[2]报道疟疾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占总发病数的43%~70%, 而本研究发现32 例患者均出现血小板减少极为突出, 达到了100%, 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一定关系, 而血小板减少的原因目前尚无明确定论, 可能是疟疾的反复发作引起继发性脾功能亢进, 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也有可能是疟原虫作为血小板抗体的交叉抗原诱发机体产生血小板抗体[3], 确切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Sysmex XE-2100 血液分析仪通过前向散射光来检测细胞大小, 通过侧向散射光来检测细胞的内容物如颗粒和核, 通过侧向荧光来检测细胞内DNA或RNA的含量。当一些中性粒细胞吞噬了疟色素后, 这些细胞内容物发生了变化, 由于疟色素是一种双折光晶体, 使检测内容物的侧向散射光强度和角度发生改变, 在DIFF通道散射图中显示为靠近中性粒细胞一侧的散点图, 仪器误认为是嗜酸性粒细胞, 也以红色标识, 但位置不对, 最终导致了散点图出现异常, 仪器未能做白细胞分类而报警[3]。本文所做32 例患者血常规检测中, 29例 (90.63%) 出现白细胞散点图异常, 仪器未做白细胞分类。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应用于疟疾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如间接免疫荧光、间接血凝与ELISA等血清学检测疟原虫抗体的方法, 但这些方法一般用于流行病学检查。也出现了聚合酶链反应 (PCR) 检测及DNA探针检测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法, 但这些方法技术上有一定要求, 尚未得到推广应用[4]。直至目前, 骨髓或外周血液涂片 (薄片或厚片) 染色查疟原虫仍然是国内外疟疾诊断的金标准。虽然血液分析仪并不具有检测疟原虫的功能,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仪器检测数据, 观察白细胞DIFF通道散点图特征, 作为一种有效的筛查方式, 最大限度避免疟疾的漏检和误诊, 尤其在疟疾的高发地区。如果患者出现反复发热, 白细胞不升高,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下降, 血小板明显减少, 白细胞五分类仪器未能正常分类, 应该高度怀疑疟疾可能。

参考文献

[1]张时民.五分类法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原理和散点图特征[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8, 14 (12) :1-10.

[2]Moulin F, lesage F, legros AH, et al.Thrombocytopenia and plasmodium falciparum malaria in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exposures[J].Arch Dis child, 2007, 88 (6) :540-541.

[3]戴燕, 潘志文, 张志英, 等,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散点图报警筛选疟原虫感染的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8, 31 (7) :763-766.

原虫感染 篇5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是由鸡住白细胞原虫 (主要为卡氏住白细胞原虫) 寄生在鸡的血液和内脏器官引起的疾病。该病能引起鸡全身广泛性出血, 病鸡表现为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 羽毛蓬松及水样白色或绿色下痢等症状, 一般在12~14天后, 病鸡表现为贫血症状, 严重病例出现出血、咯血、呼吸困难等病症, 最后倒地死亡[1~3]。耐过病鸡发育受阻、生长缓慢, 且常因体质虚弱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引起死亡。目前治疗常用磺胺类药物、呋喃类药物、抗球虫类药物和抗疟原虫类药物等[4,5]。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用鸡和饲料

海南文昌鸡180只, 为海南本地鸡种, 均为一日龄雏鸡。海南正大生产的鸡饲料。

2.1.2 治疗用药

复方泰灭净。

2.2 饲养场所

海南省海口市某养鸡场, 该养鸡场四周为坡地, 多杂草, 最近几年来每年都发生鸡住白细胞原虫病。对养鸡场内原有鸡只, 进行鸡住白细胞原虫监测, 鸡静脉采血, 做成血涂片, 姬姆萨染色镜检, 血涂片中发现有鸡住白细胞原虫, 证实场内鸡只已经感染鸡住白细胞原虫, 可以作为传染源, 在吸血昆虫活跃的春夏季节即可进行试验。

2.3 试验方法

鸡舍的准备:在监测到养鸡场内鸡只感染鸡住白细胞原虫后, 即着手准备实验用房舍。准备三间结构相同、大小一样的房间。其中一间 (A房间) 的窗口用双层纱网做成, 门做成双门, 外面的门做成双层纱网门, 以尽可能地通风, 但是却可以起到阻止吸血昆虫进去的效果。紧闭门和窗, 用杀虫剂喷洒, 以杀死里面原来存在的蠓类吸血昆虫。两天后打开门和窗, 但不打开纱网, 让其自然通风, 10天后再放鸡。而其他两个房间 (B、C房间) 不作任何处理, 门和窗都敞开。

购进180只1日龄海南文昌鸡, 其中的150只为试验用鸡, 随机分成A、B、C三组, 各50只, 分别放在准备好的三个相对应A、B、C的鸡舍内饲养。另外30只鸡也分成A0、B0、C0三组, 各10只, 做好标记, 分别放在A、B、C三组所在的鸡舍内, 作为病原监测用。各鸡舍的鸡除了鸡舍的密封情况不一样外, 给予相同的饲养条件, 包括相同的免疫程序。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病原的监测:A、B、C三组鸡的病原感染情况不用A、B、C三组鸡本身来监测, 而分别用A0、B0、C0三组鸡的监测结果间接作为A0、B0、C0三组鸡监测, 以免抓鸡或采血过程对鸡生长的影响。每天对A0、B0、C0三组鸡静脉采血, 做成血涂片, 姬姆萨染色, 镜检, 检查鸡住白细胞原虫Ⅰ到Ⅳ期各期虫体[6]。到13天, 在B0、C0组同时检测到鸡住白细胞原虫, 而A0组没有检测到鸡住白细胞原虫各期虫体, 证实纱网能阻止吸血昆虫的进入。

对B组鸡的治疗:在检测到B0组鸡感染鸡住白细胞原虫后, 对B组鸡用复方泰灭净治疗, 按5g/kg饲料混料治疗, 7天后剂量改为2g/kg饲料, 15天后剂量改为0.5g/kg饲料, 一个月后重复前一个月的治疗方法。

C组鸡不作治疗。

每天观察和记录各组鸡的摄食、活动情况和各组鸡的死亡情况。饲养5个月后, 对A、B、C三组鸡逐只称重并记录。记录死亡鸡的剖检结果。

3 结果

3.1 三组鸡的摄食、活动情况比较

A组:活动情况良好, 摄食正常, 毛色鲜艳有光泽, 粪便形态颜色正常。

B组:活动情况良好, 摄食正常, 毛色不如A组, 个别鸡粪便呈绿色稀粪。

C组:活动情况良好, 摄食正常, 毛色灰暗, 多数鸡粪便呈水样白色或绿色稀粪。

3.2 死亡鸡的剖检结果

病死鸡极度消瘦, 剖检病死鸡, 可见血液稀薄, 不易凝固。腿部肌肉有出血点, 腹腔内有黄色粘稠液体, 肝、脾肿大。

3.3 存活数和活体重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 A组与B组存活数相同, 均为49只, 存活率为98%, C组存活47只, 存活率94%。但出栏时A组和活体重比B组多4.3kg, 增重6.1%, A组比C组重11kg, 增重18%, B组比C组重6.7kg, 增重11.1%。

4 讨论

(1) 试验结果显示, 未感染鸡住白细胞原虫, 鸡群生长状况最好, 其总体重要高出被感染组鸡18%。药物治疗组感染鸡, 生长状况也明显好于不用药物治疗组, 同比体重高出11.1%。因此, 住白细胞原虫病可以对肉鸡的生长发育造成较大影响, 导致病鸡死亡和大幅减产。住白细胞原虫在鸡体内生长发育时, 一方面造成了鸡功能器官的损伤, 特别是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破坏较为严重, 造成出血等症状, 直接影响鸡的生长;二是感染鸡对其他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易感染其他疾病造成死亡或生长迟缓;

(2) 在病原监测过程中, B0、C0组在第一次检测到鸡住白细胞原虫后, 以后几乎每天都可以检测出鸡住白细胞原虫虫体。这表明鸡在感染原虫后是一个连续的带虫过程。这可能是药物无法完全杀灭虫体, 也可能是体内的虫体虽然被杀死, 但由于不断受到新的原虫感染, 鸡体内不断存在虫体。这可能表明原虫感染后, 鸡体内无法产生有效的抗体阻止虫体的再次感染;

(3) 本试验没有刻意将试验鸡与感染鸡置于同一鸡舍, 而是模拟自然饲养的方式, 将鸡置于发生住白细胞原虫病的鸡场内, 使其自然感染, 使试验鸡从采购小鸡到整个饲养过程更接近于普通生产过程, 白细胞原虫对鸡的影响更能反映自然感染的情况。然后与用药组、空白组对比, 得出的结果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4) 在住白细胞原虫分布区域, 如何防止住白细胞原虫的感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虽然感染原虫后可以用药物治疗, 也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因为需要连续用药, 增加了饲养成本。而且也会造成药物残留等问题。因此培育抗住白细胞原虫的鸡品种或探索有效的防疫手段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摘要:试验鸡分成A、B、C三组, 每组50羽, 分别饲养于住白细胞原虫病疫区的三个结构相同的房间, 其中A组饲养房间门窗用双层纱网封闭, B组和C组的门窗不做处理, 处于开放状态。三个饲养区内另外放置A0、B0、C0三组鸡, 每组10羽, 在试验过程中一直进行病原体监测以确定感染情况。在B、C组感染鸡住白细胞原虫后, 用复方泰灭净对B组鸡进行治疗, 而C组鸡不做处理。结果表明, 在出栏时, A、B组鸡存活率为98%, C组存活率为94%。出栏时A组鸡体重比B组多4.3kg, 增重6.1%, A组比C组重11kg, 增重18%, B组比C组重6.7kg, 增重11.1%。

关键词:鸡住白细胞原虫病,自然感染,存活率,生长发育,试验

参考文献

[1]张心如, 等.鸡卡氏住细胞原虫病的临床观察[J].四川畜牧兽医, 2001 (10) :43.

[2]刘桂云, 傅先强, 王辉.北京地区鸡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的诊断及病理观察[J].兽医科技杂志, 1983 (16) :11-14.

[3]陈淑玉, 等.禽类寄生虫[M].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4:311.

[4]殷中琼, 等.几种药物对鸡混群感染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的疗效试验[J].畜牧业, 2001 (10) :18-19.

[5]窦勤伟, 等.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综合防治[J].中国兽医杂志, 2001, 37 (11) :22.

原虫感染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AC·T5diff血液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 (贝克曼库尔特【中国】有限

公司) , AC·T5diff血液分析仪利用ACV (吸光率、细胞化学、细胞体积) 技术和WBC/BASO方法同时决定的。

1.2 显微镜和染色液显微镜采用江南双目镜。

染色液: (1) 临床血片染色常用的瑞氏染色液。 (2) 吉氏染色液 (均为本市疟检站供应) 。

2 结果

2例疟原虫标本血液学检测结果见表1。

2例均是恶性疟原虫, 按以上2例结果表示, 取仪器提示EO+的标本, 制成头、尾、体清洁血涂片, 用瑞氏染液染色后, 用10×100油镜进行白细胞分类, 当发现分类结果与仪器报警结果不一致时, 再制作厚血片和薄血片, 用吉氏染色观察红细胞形态, 并查疟原虫。

在203例分析仪检测EO+增高的标本中, 有2例镜检结果与仪器结果不一致, 通过检查细胞散点图发现白细胞散点图间距变小。

3 讨论

在仪器上提示EO+、镜检EO正常标本中, 检查到疟原虫阳性, 有可能是疟原虫阳性时, 嗜酸细胞吞噬疟原虫的疟色素造成散点图间距变小 (疟色素是疟原虫的终产物) , 导致仪器检测与镜检不一致。所以在用AC·T5diff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测定时, 利用特征性的散点图提示筛查疟原虫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因为病例较少, 还需进一步证实。

摘要:目的 临床三热病人 (疟疾病人、疑是疟疾病人、不明原因发热病人) 一般都要进行血常规检测和疟原虫检查。利用血液分析仪提示的异常细胞比值增高信息, 结合显微镜检查疟原虫。方法 首先, 采用AC·T5diff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其次, 对仪器提示嗜酸细胞 (EO+) 比值增高的标本再用显微镜进行涂片检查。在一般情况下, 镜检结果与仪器提示相符合。如果涂片检查EO指标不相符合时, 则用检测红细胞形态查找疟原虫。结果 本人在203例仪器提示EO+增高的标本中, 通过上述方法, 检出2例疟原虫环状体。结论 在用AC·T5diff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时, 若仪器提示EO+增高, 而镜检结果与其不符, 则高度提示有可能存在疟原虫。

上一篇:图书馆资源建设下一篇:江西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