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感染(通用7篇)
母婴感染 篇1
尽管在现代医学中, 控制感染的手段和能力越来越强, 但由于感染性细菌、病毒的耐受性越来越强, 医疗过程中仪器侵入患者体内进行检查的几率也越来越大, 所以医院感染几率依然较高, 给患者生命带来一定程度的威胁[1]。就现在医院推崇的母婴同室的开放式管理而言, 虽有很多优点, 但这一管理方式会导致母婴接触机会大, 因此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另外产妇和新生儿抵抗力相对薄弱, 会进一步增加这一群体感染几率。所以本院拟通过全面强化妇产科工作人员感染方面的知识, 努力将感染的几率降到最低[2]。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4月~2015年5月在本院妇产科选取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的30名女性护理人员, 年龄21~46岁;工龄1~30年;职称分布:初级19名, 中级11名;学历分布:中专3名, 大专12名, 本科15名;从2014年5月份开始, 被研究对象接受干预, 干预前调查时间是2013年4月~2014年4月, 干预后调查时间是2014年5月~2015年5月。
1.2 方法
研究对象的工作状况全部由感染监控小组成员、产科的护士长进行观察, 观察具有隐蔽性。研究对象需要接受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的评定;采用闭卷考核的方式来考察被研究人员对感染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科内相关研究人员对收集到的详细数据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根据数据所反映的现实状况制定相应、合理的干预。具体的干预方法是:通过面对面讲授、阅读讲义和网络知识传授和自我检测等多样化方式培训研究对象, 相关内容主要包括无菌操作标准、标准预防、卫生相关知识及个人防护知识等。由医院感染科组织, 采取笔试及现场随机提问的方式对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进行考核;分析妇产科患者及管理方法的特征、国家级医院感染的规范和要求, 产科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讨论制定适用于本院的感染控制标准。
1.3 效果评价
对感染知识掌握程度的评分标准进行闭卷考核, 分为3个等级:优秀≥80分、合格60~69分、不合格<60分。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及平时工作表现综合评定分为3个等级:较强≥80分、一般60~79分、较差<6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干预前后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程度
与干预前比较, 被研究人员在干预后对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增强, 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干预前后医务人员感染预防控制意识比较
与干预前相比, 医务人员在干预后对预防控制的意识明显增强, 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干预前比较, Z=-3.026, P<0.05
注:与干预前比较, Z=-3.813, P<0.05
2.3 干预对母婴感染率的影响
干预前出院2041例, 感染38例, 感染率1.86%;干预后出院2107例, 感染11例, 感染率0.52%。对医务人员进行干预后母婴感染发病率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小结
感染在医院住院治疗中很常见, 产妇和新生儿作为妇产科中感染弱势群体更容易被感染, 这一问题应该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近几年的研究表明, 在医院不同的科室, 预防干预对降低感染发生率具有重大意义[3,4]。本研究结果表明妇产科内对护理人员进行综合干预措施, 一方面能够增强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提高预防、控制的意识, 另一方面又可以提供更优质的护理工作, 降低母婴感染率, 各个医院应当根据医院自身情况, 同时依据本研究, 对妇产科医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 提高其预防、控制意识, 给母婴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卫生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华, 赛晓丽, 王瑞云, 等.优质干预模式对母婴感染影响的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9) :2299-2300, 2303.
[2]陈蒋琴, 唐洁.健康教育在阻断乙肝病毒母婴感染中的作用.医学信息, 2014 (24) :172.
[3]袁晓明, 王杏茶, 赵立双, 等.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相关分析与研究.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1) :2004-2006.
[4]龙翠燕, 魏明, 于秋梅, 等.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3) :518-519.
母婴感染 篇2
【关键词】 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母婴
【中图分类号】R714.1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147-01
生殖道感染是指人体生殖道被病原微生物入侵,引发生殖感染或经生殖道感染等的一类疾病。在感染的细菌中,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i,GBS)是其中之一。B族链球菌属于革兰阳性菌,主要存在女性的阴道内,与女性泌尿系统感染、子宫内膜感染、产褥期感染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对女性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若女性在妊娠期感染,会导致早产、流产等情况的发生,并且使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受到限制,严重时会导致胎儿的死亡。研究以我院待产、孕周为36~38周的146例孕妇为研究对象,观察孕妇在B族链球菌感染后对母婴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待产、孕周为36~38周的146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孕妇年龄在25~34岁,平均年龄为(29.4±2.1)岁,所有产妇经B超检查确认宫内胎儿为单胎,实际孕周与B超检查结果相一。其中,观察组38例孕妇为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年龄在26~33岁,平均年龄为(28.4±1.4)岁;孕周36~37周,平均孕周(36.4±0.11)周。对照组108例孕妇未出现生殖道感染,年龄在25~34岁,平均年龄为(29.1±1.6)岁,孕周36~38周,平均孕周(37.8±0.1)周。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经医院伦理文员会批准,所有孕妇及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在孕妇怀孕36~38周,操作前对外阴进行消毒,然后将无菌阴道棉拭子在阴道下方1/3位置旋转1周,提取分泌物;然后将同一根棉拭子在肛门周围旋转1周。将棉拭子放入培养基在室温下放在微生物时进行增殖,在细菌培养18h后,接种在大豆络蛋白琼脂培养基中,进行普通培养,并作细菌鉴定。
1.3 观察指标 根据两组孕妇的B族链球菌情况对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情况进行判断。妊娠结局包括流产、早产、胎膜早破、宫内感染,新生儿情况包括新生儿宫内窘迫、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妊娠结局比较 观察组孕妇出现流产、早产、胎膜早破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结局比较 观察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宫内窘迫、黄疸、肺炎、窒息率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B族链球菌是一种致病菌,常寄居于女性阴道和直肠内,在女性围产期容易感染的病菌中处于第一位[2]。女性妊娠晚期36~38周随着胎儿的生长,对盆腔及下生殖道造成了压迫,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当机体抵抗力差时,阴道内B族链球菌逆行感染,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出现宫内感染、早产、流产、胎膜早破的情况,同时对新生儿造成宫内窘迫、黄疸、肺炎、窒息等,严重影响到妊娠结局和母婴的健康[3]。
炎症细胞具有吞噬的作用,B族链球菌释放蛋白水解酶,对机体直接侵袭,降低了孕妇胎膜张力,导致孕妇在分娩前或分娩时发生胎膜早破或早产的情况。胎膜早破后,病原微生物通过破裂的胎膜进入羊膜腔,导致孕妇发生宫内感染,如羊水感染、胎盘感染和胎膜感染。因此,B组链球菌感染后孕妇发生胎膜早破的几率明显高于未发生感染的孕妇[4]。本研究中,观察组孕妇发生早产、胎膜早破、流产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
感染后,B族链球菌会释放细胞因子和前列腺素,而前列腺素对子宫收缩有促进的作用,增加了早产的风险[5]。在分娩时,B族链球菌通过垂直传播或者在产后水平传播,对新生儿造成了影响,导致新生儿出现肺炎等疾病[6]。通常,新生儿感染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窘迫、黄疸、窒息、肺炎等。本研究中,孕妇在感染B族链球菌后,新生儿出现窘迫、黄疸、窒息、肺炎的几率明显高于未发生感染的孕妇(P<0.05)。表明孕妇发生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后,妊娠结局与新生儿情况均受到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对孕妇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要加强管理,提高重视,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对感染孕妇及时治疗,从而改善母婴的结局。
参考文献
[1]白清.妊娠晚期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4,36(4):532-534.
[2]杨军岭.围生期B族链球菌感染现状及其耐药性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10):1184-1185.
[3]秦利,张利侠,袁军.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与胎膜早破的关系及其对母儿预后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8):928-929.
[4]薄树春.围产期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和耐药性及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1):1526-1529.
[5]陈红.妊娠晚期孕妇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对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1):48-49.
[6]米阳,王艳霞,郭娜,等.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对母儿预后的影响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7):1065-1066.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 篇3
1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1 新生儿自身易感因素
新生儿生物、血-脑脊液屏障功能不全, 免疫功能低下, 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差, 易发生呼吸道、皮肤等各种感染。新生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 肠壁通透性高, 易发生消化道感染。
1.2 母婴同室环境因素
母婴同室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以及新生儿的日常用物, 这些周围环境的不洁会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母婴同室受污染的空气、物体表面以及新生儿日常用物消毒不彻底等均是常见的诱因。
1.2.1 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
母婴同室使用的物品用后处理不当, 如毛巾、奶瓶、尿布等。这些物品直接与新生儿接触, 且暴露在病室环境中, 用后若不及时清洗消毒, 是最容易孳生细菌的部位。使用后的废弃物随意放置丢弃, 不能够规范收集、处理也会造成对病室环境的污染。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与新生儿直接接触, 是带入感染源的重要人群。在日常工作中, 医护人员要在不同的地点对不同的新生儿进行操作, 受污染的工作服以及相关医疗器械表面具有较多的细菌、病毒附着。通过直接或者间接途径可以将病原体带给不同的新生儿, 造成新生儿之间的医院交叉感染。母婴同室的陪侍人员、探视人员均不固定。探视人员长期与户外空气接触, 可给母婴同室带来外界的细菌和病毒。经过探视, 母婴同室的空气和物体表面遭到严重污染, 可增加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风险。
1.2.2 手卫生依从性低
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常不洗手或不进行手消毒。在操作过程中, 医护人员通过手法操作也可能将这些感染源在不同人群之间传播。陪侍人员、探视人员手卫生知识缺乏, 不注意手部的清洁和卫生, 不洗手或不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而直接接触新生儿, 可将户外病原菌直接传播给新生儿。
1.2.3 其他
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医护人员在实施诊疗护理过程中会将病原菌直接传播给新生儿。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 集中操作会将感染病原菌在不同新生儿个体间传播, 造成医院交叉感染。产妇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等均会将病毒细菌通过母婴传播使新生儿感染
1.3 陪侍及探视制度不健全
医护人员紧缺时, 患儿由家属陪护, 未限制和固定陪伴, 可增加交叉感染机会。探视者在不同时间将不同环境中的病原菌带到病室, 可增加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风险。对探视人员没有相应的制度要求和约束, 是造成新生儿感染的基本原因。
1.4 医院感染认知不到位
母婴同室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 其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不准确、重视程度不够、医院感染新知识知晓率低是造成感染的根本原因。医护人员不能够自觉、规范学习和更新相应知识和制度, 以至于在临床工作中对感染危险因素不能够及时地查找和控制。
2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对策
2.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1.1 新生儿病室、母婴同室及用物严格消毒
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上班期间要衣帽整齐;进行各项操作时要求规范洗手;未穿工作服不得随意在病房走动。新生儿奶具清水洗净后, 应高温或微波消毒备用, 新生儿所用的包被、毛巾、尿布等用物应加强消毒灭菌工作;彻底消毒各类医疗器械, 听诊器、体温计等一人一用一消毒;湿化瓶每日更换并清洗消毒, 瓶内用无菌水[1];暖箱的湿化液每日更换, 暖箱内物体表面每日清洁, 用毕终末消毒;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母婴同室空气要清新与流通, 每日通风不得少于2次, 每次15 min~30 min。室温应保持在22℃~24℃, 相对湿度为55%~65%;室内桌面、地面每日湿式清洁, 擦桌抹布一桌一用, 拖布专室专用, 用后清洗消毒后晾干备用;各种仪器表面、门把手等每天擦拭消毒。
2.1.2 建立监测和报告制度
每月定期对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等病室环境卫生进行细菌学检测[2], 总结、分析检测结果, 疑有感染流行或暴发时随时监测。
2.1.3 严格落实手卫生制度
医护人员手卫生是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 在日常工作中应建立严格的手卫生制度, 配备手卫生设施及用物, 规范“七步洗手法”等, 落实手卫生的各项管理要求,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加强手卫生执行力。
2.1.4 其他
为减少环境污染, 避免造成病原菌在不同新生儿间交叉感染, 使用后的物品应按照相关要求规范分类收集, 严密封口, 专人回收并有记录。新生儿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医护人员, 应暂时停止与新生儿接触, 调离新生儿病室。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 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防止医院交叉感染。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产妇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时应根据情况决定中止授乳及母婴同室, 以免感染扩散。
2.2 制定落实陪侍、探视制度
严格限定探视时间、控制探视人数。陪侍人员、探视人员均应穿清洁服装, 洗手后方可接触新生儿, 有感染者严禁探视。探视人员不得随意触摸新生儿及将新生儿抱出室外, 探视结束后应开窗通风。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 禁止探视。
2.3 加强培训、考核
根据母婴同室的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考核计划及标准, 将制度学习、日常监测、无菌技术操作、感染管理小组活动、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理等作为考核内容, 通过不同的培训形式让医护人员认识到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应属职责所在应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实施诊疗护理将培训内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 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 确保各项制度的真正落实, 以降低母婴同室医院感染风险, 营造舒适、整洁安全的病室环境
摘要:从新生儿自身易感、母婴同室环境、陪侍及探视制度、医院感染认知等方面介绍了母婴同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通过完善落实母婴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提高母婴同室的环境卫生监管力度, 强化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 制定并落实陪侍、探视制度, 加强培训考核管理, 以有效预防与控制母婴同室医院感染。
关键词:母婴同室,医院感染,消毒,隔离,制度
参考文献
[1]陈登秀.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8) :1125-1126.
母婴感染 篇4
1 护理人员的培训
1.1 建立相应护理流程
科室建立一套接收HIV感染产妇的护理流程。科室由有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员负责对在职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及再培训, 要求人人掌握艾滋病病人的护理、职业防护、消毒隔离、母婴阻断方法、职业暴露的处理及上报程序。加强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 加强对护理安全操作的管理。
1.2 消除护理人员的恐惧心理
消除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病人及孕产妇的恐惧、歧视心理。以平常心对待产妇, 使这些产妇没有因为自己感染HIV而感到自卑。但护理人员也要做好自我保护, 既保护了自己, 也保护了他人。
2 产妇入院后护理
2.1 病房安排
选择清洁安静、设施齐全、相对独立、远离其他孕产妇, 利于保密的专用病房。为病人提供一次性清洁用具, 可设立1间或2间专门收治HIV感染的孕产妇的单人房, 配有陪人床、婴儿床, 门外不设特殊标志, 避免引起其他孕产妇的恐慌, 缓解HIV孕产妇的心理压力。只在一览表上用粉红色标志牌标志, 便于医务人员随时掌握病区动态。
2.2 心理护理
由于HIV的传染性和危害性给病人及其家属成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特别即将为人母亲时更表现得束手无策, 尤其是刚刚确诊的孕产妇。此时医务工作者及家属的言行对孕妇影响很大, 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病人及家属, 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 为她们解决实际问题, 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了解孕妇需要, 满足孕产妇的心理需要, 结合病情向其讲解HIV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实施隔离的必要性。另外加强对胎儿的监护, 让孕妇及时了解胎儿的情况, 帮助孕妇建立良好的服药依从性。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 使产妇在住院期间能得到亲人的照顾, 鼓励她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3 产前健康知识宣教
产妇入院时了解产妇感染时间、知情人员, 掌握产妇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 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知识宣教, 如传播途径、预防措施、隔离方法、母婴阻断方法、婴儿药物依从性及人工喂养的重要性等。所有医务人员遵循保密性原则, 不泄露产妇的隐私, 病房内不谈论产妇病情, 严禁相互聊天, 严格管理病区的环境。
2.4 产后护理
2.4.1 相关知识宣教
向产妇宣教新生儿人工喂养、服用抗病毒药物及依从性的重要性。指导产妇正确护理新生儿。注意产褥期卫生,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自己更换卫生巾, 家属护理时要戴手套, 之后要洗手。遵医嘱给回奶药, 加强营养, 增强抵抗力, 防止并发症。
2.4.2 做好消毒隔离, 防止交叉感染
医务人员接触体液、血液时必须戴手套、口罩、帽子, 必要时穿一次性隔离衣, 医务人员若有皮肤破损应避免参与护理工作。HIV感染产妇由于免疫功能缺陷, 容易导致继发感染, 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 对病人物品、化验标本、排泄物及垃圾等进行严密的消毒处理, 医疗器具、止血带、血压计、听诊器等应专用, 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产品, 以防止医源性传染。用完的锐器、注射器、针头等放入坚硬的纸盒内, 防止针尖刺伤, 产妇的卫生巾、卫生纸、伤口敷料、棉球及棉签等医用垃圾放入专用黄色垃圾袋中并注明“高危”字样后密封送出统一焚烧处理。出院后用500 mg~1 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床桌、椅、地板和墙壁。
2.4.3 防止医源性感染
病房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湿拖地面、湿擦床头桌椅2次, 每日定时开窗通风2次, 每次不少于30 min, 保持空气新鲜, 同时做好卫生宣教工作, 取得产妇及其家属的配合。产妇床上用品、被服专用, 单独存放, 与其他正常产妇用物严格分开使用, 颜色相异, 便于区分。棉胎如被血液、体液污染则焚烧终末处理。婴儿有专用的婴儿车、衣物、被服、沐浴池, 禁止与正常婴儿共用, 采用流动水沐浴, 沐浴后用含氯消毒液消毒浴池, 衣物实行一婴一用一消毒灭菌, 防止医源性感染发生。
3 新生儿的护理
3.1 新生儿沐浴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清理口腔、鼻腔的污染物, 清理呼吸道时避免损伤咽喉部黏膜, 用洗耳球清理。新生儿脐带处理严格消毒, 断脐要迅速, 特别注意不要把母血挤向胎儿方向, 尽快擦净婴儿身上的血迹, 并尽快用流动的温水洗净被污染的皮肤黏膜、头发及外生殖器, 清洗时手法轻柔, 避免损伤皮肤[2]。新生儿无特殊情况常规每日沐浴1次, 注意保暖。
3.2 新生儿病床安排
HIV感染产妇如没有合并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 均可实行母婴同室。母婴同室, 可使产妇心情舒畅, 转移注意力, 减轻产后伤口疼痛, 便于观察婴儿的喂养、呼吸、面色、大小便、服药的时间准确性和药物的反应, 及时向医务人员提供信息。告知产妇护理新生儿前后要洗手。
3.3 喂养方法
目前, 世界上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但对于HIV感染的母亲来说, 母乳喂养则是提高婴儿HIV感染的因素, 国内外研究表明, 产后哺乳可造成垂直传播, HIV感染的孕产妇哺乳可使新生儿感染危险高达14%~20%[3]。而混合喂养, 由于食物可使婴儿肠道发生变态反应和炎性反应, 更易于HIV感染[4]。因此, 应在充分咨询的基础上, 帮助HIV感染母亲权衡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利弊, 对婴儿出生后的喂养方式做出正确的选择。提倡人工喂养, 避免母乳喂养和杜绝混合喂养, 无条件人工喂养时保证母乳喂养, 并尽可能缩短时间, 不超过4个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00%实行人工喂养。
3.4 新生儿用药
根据母亲孕期用药情况选择阻断方法。如果母亲用药时间满4周或4周以上, 婴儿用药1周;如果母亲用药不足4周, 则婴儿用药应持续6周[5]。即新生儿出生后72 h内一次性服用维乐命2 mg/kg, 最多不超过6 mg;齐多夫定2 mg/kg, 每6 h 1次。
4 出院指导
4.1 坚持人工喂养
避免纯母乳喂养及混合喂养, 带药出院的新生儿, 要按时按量给新生儿服用抗病毒药。再次强调用药依从性的重要性, 教会提高新生儿服药依从性的技巧或方法。
4.2 对产妇和婴儿进行追踪管理, 采取干预措施
婴儿满12个月进行HIV抗体检测, 结果阴性则排除感染, 纳入正常儿童保健;阳性者继续追踪至18个月再次进行抗HIV抗体检测, 结果阴性则排除感染, 结果阳性转入当地艾滋病综合防治系统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李现红, 何国平.HI V感染者、社会人群及医护人员在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相互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2) :178.
[2]朱瑛.HI V感染孕产妇母婴传播阻断措施与防护[J].浙江预防医学, 2007, 19 (9) :18.
[3]高丽萍, 李志忠, 李学忠, 等.奈韦拉平阻断艾滋病病毒孕产妇母婴传播[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6, 17 (6) :344.
[4]王哲, 李雷, 施建春.河南省艾滋病母婴传播可疑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5, 11 (5) :335.
母婴感染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母婴同室的1000例新生儿, 其中202例新生儿为剖宫产, 另外798例为经阴道分娩, 早产儿225例, 足月儿775例。
1.2 方法
收集所有新生儿的临床资料, 将符合感染诊断标准的患儿进行统计分析, 并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对每一份病历进行查阅和登记。感染诊断标准根据我国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进行, 分析患儿的感染部位、日龄、致病菌等相关信息。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对象共有90例发生感染, 感染率为9.0%;感染类型主要是新生儿呼吸道感染, 另外是脐部感染和胃肠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 足月儿的感染率明显低于早产儿 (P<0.05) 。详见表1和表2。
3 讨论
3.1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原因
本次研究发现, 母婴同室容易诱发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早产儿感染率显著高于足月儿, 本次研究中早产儿225例, 有38例发生感染, 感染率为16.89%;足月儿775例, 有52例发生感染, 感染率为6.71%, 足月儿的感染率明显低于早产儿 (P<0.05)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早产儿比足月儿胎龄小, 身体各组织器官发育不够健全, 抵抗力低下, 血浆中Ig G水平更低, 因此就更容易受到外界病菌的侵袭而发生感染[3]。 (2) 由于成人的抵抗力显著强于新生儿, 因此母婴同室的时候患儿母亲衣服、身体携带的病菌、细菌会诱发新生儿感染, 而其母亲并不会发生感染;再加上母婴室空间比较小, 而患儿数量又比较多, 医务人员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都可能诱发感染。 (3) 分析患儿的感染部分发现感染率最高的是呼吸道,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新生儿的呼吸道纤毛发育不全, 自主呼吸能力较低, 在呼吸道存在的黏液难以排除, 加上一些患儿需要吸痰或吸氧就容易损伤呼吸道黏膜而诱发感染;另一方面是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喂养不当以及相关医疗器械消毒不完善容易引起感染[4]。 (4) 新生儿沐浴室和沐浴用品消毒隔离不完善诱发皮肤交叉感染。 (5) 实施光疗的过程中, 由于护理不当导致皮肤角质层下潴留汗液, 当汗液过多时就会产生痱子, 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护理或者实施了侵入性操作就可能引起皮肤感染。 (6) 母婴室走动的产妇亲属、护理人员均可能带动很多致病菌附着尘埃进入患儿呼吸道引发感染;尤其是新生儿出生后往往有很多探视者, 这些探视者习惯抱或者触摸新生儿, 如果触摸新生儿前没有洗手就很容易诱发感染。
3.2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原因, 防止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应对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母婴同室的管理, 据有关临床统计资料表明, 母婴不同室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母婴同室, 同时也高于其他科室的感染率。我国卫生部在2001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就明确规定了要将新生儿作为院感的重点对象。因此, 医院必须要加强对母婴同室的管理, 首先是病房的环境规划必要合理, 将各区域明确划分开, 一间病房的床位不宜超过三张, 每张床所占的空间面积应该在三个平方以上[5]。 (2) 加强产妇的健康教育, 提高产妇的防感染意识, 产妇是与婴儿接触最密切的对象, 加强产妇的健康教育、提高产妇的卫生意识, 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正确的自我护理措施, 对于降低感染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母乳喂养是母婴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充分的母乳喂养可以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 提高婴儿的免疫力。但是在喂养的过程中很可能因为手的接触、乳头接触致使细菌传播而发生感染。因此产妇在喂奶之前应认真的洗手, 定期对乳头进行清洗, 每天要对汤匙进行更换和消毒, 尤其是奶瓶需要严格消毒, 日常所用的尿布在清洗之后可以通过开水消毒, 并积极通过日光照射, 杀灭病菌[6]。 (3) 在日常工作中, 医护人员不可避免要与母婴接触, 由于医务人员消毒不够及其他操作不当引起的感染不在少数。因此, 医务人员要加强医院感染防治意识, 日常生活中要做好防感染措施, 比如在进入母婴同室时需要衣帽整齐, 按照规定换鞋;日常各项操作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 比如按照六步法进行洗手后再接触产妇或者婴儿;定期开展咽拭子培养, 如果试验结果显示阳性则要暂停母婴同室;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杀菌。 (4)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不合理的应用是导致感染的重要原因, 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的时候应针对疾病合理选药, 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
摘要:目的:分析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原因, 并讨论有效的应对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母婴同室的10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其临床资料, 总结感染情况、原因并讨论相应的应对策略。结果:本组对象共有90例发生感染, 感染率为9.0%;感染类型主要是新生儿呼吸道感染, 另外是脐部感染和胃肠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 足月儿的感染率明显低于早产儿 (P<0.05) 。结论:母婴同室容易诱发新生儿医院感染, 加强消毒隔离及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是降低感染率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原因,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蔡莲凯.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难点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32) :82-83.
[2]杨素青, 陈立群.PDCA法减少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6 (11) :1615-1617.
[3]刘悦新, 尹仲娇, 李绮薇, 等.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2 (16) :3982-3983.
[4]周晓兰.新生儿护理中母婴同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4) :104-105.
[5]蒋宏, 程晓明, 侯玉珍.12589例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6 (7) :1354.
母婴感染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我院在该时期共收治分娩的初产妇和经产妇3500例, 年龄23~35岁;文化程度:初中2038例, 高中865例, 中专454例, 大学143例。纳入标准:产妇无妊娠相关疾病, 无恶性肿瘤、精神疾病以及梅毒等性病史, 在分娩中无大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 新生儿无畸形及相关遗传病。将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分娩的产妇及新生儿作为对照组, 产妇1700例, 孕35~41周, 平均40周, 孕周<37周有136例 (8.0%) ;新生儿1712例, 男861例, 女851例, 体质量2.3~4.5kg, 平均3.4kg。将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分娩的产妇以及新生儿作为观察组, 其中产妇1800例, 孕35~41周, 平均40周, 孕期<37周有142例 (7.9%) ;新生儿1826例, 男911例, 女9 1 5例, 体质量2.3~4.8 k g, 平均3.6 kg。两组新生儿性别、体质量接近;产妇孕期、年龄、学历等方面也大体一致。
1.2 方法
1.2.1 分析问题, 查找原因
对照组实行同室产妇及新生儿常规护理。新生儿常见异常情况主要有红斑、呕吐、体温高、脓疱疮、脐渗血、鼻塞等[1]。发生原因: (1) 产妇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落实相对较差, 从而导致护理差错或者意外, 如消毒隔离不到位, 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 (2) 护士缺编, 加上人员安排不合理, 未能按照母婴同室的相关规范配置人员, 导致新生儿护理及观察次数、时间较少, 成为护理意外的诱因。 (3) 部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 责任心不强, 缺乏慎独精神, 导致其漠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 巡视不及时, 对家属的主诉不认真分析, 导致新生儿病情变化。 (4) 部分护士临床经验不足, 专业知识缺乏, 不能及时发现新生儿病情变化。 (5) 产妇以及家庭方面, 由于本次观察的大部分产妇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缺乏相关的育儿知识致婴儿窒息、呛奶、烫伤等问题发生。
1.2.2 提出预防措施
针对异常情况产生的原因, 制定并实施临床护理路径。 (1) 入院前, 对产妇强调病房的规章制度以及注意事项, 加强产妇以及家属的安全意识。 (2) 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 鼓励母乳喂养, 指导喂养技巧。 (3) 观察新生儿正常大小便次数、颜色、性质及量, 并指导在新生儿出现吐羊水、脓疱疹、呛奶、打嗝、尿布疹等情况时的处理方法, 提高孕母对新生儿的护理技巧[2]。 (4) 对母婴的衣物分类, 分别放置, 家属及孕母在接触新生儿时应洗手、消毒, 告知孕母及家属新生儿更换衣服的技巧、注意事项。 (5) 培养有“责任心、爱心、耐心”的“三心”护士, 要求护士做到对岗位具有高度责任心, 对新生儿具有爱心及耐心。 (6) 严格对病区进行监管, 对可疑人员进行询问及登记, 保证孕母及新生儿有安全、舒适的休息环境。 (7) 每日对病房行紫外线消毒, 每月定期对空气进行培养, 对工作人员、医疗设备和消毒液进行细菌学检测。严禁有呼吸道疾病的家属探望, 减少新生儿感染。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新生儿感染及新生儿红斑、呕吐、体温高、脓疱疮、脐渗血、鼻塞等的发生情况。科室成立专业的考评小组, 由1名主治医生及1名护士长和3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组成, 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对出现感染的新生儿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进行诊断。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 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比较
观察组18 26例中, 有51例 (2.8%) 感染;对照组1712例中有174例 (10.2%) 感染, 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0.60, P<0.0 1) 。具体感染发生部位见表1。
2.2 两组发生新生儿异常情况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红斑、脓疱疮、呕吐等异常情况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2.3 护士的考评结果比较
观察组有3 0例 (1.7%) 未交回考评表, 对照组有50例 (2.9%) 未交回考评卷。观察组护士考评规范满意度为93.0% (1646/1770) , 而对照组为76.0% (1254/1650)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1.29, P<0.0 1) 。
3 讨论
有作者指出, 产妇入院时就应告知其相关的探视要求, 严格规定家属探视时间以及方式, 并对出现发热、胃肠道、呼吸道以及皮肤感染的家属谢绝探视[3]。本次观察中, 我们在产妇分娩前后只允许其配偶或者直系亲属陪同, 减少了人员进出, 提高了管理效果;分娩时只允许2~3位家属陪同, 避免交叉感染。我们全体护理人员注重对产妇健康教育, 重视与产妇及家属沟通, 提高产妇的自主照顾能力, 减少患者家属陪同时间, 保障了孕母及新生儿的休息。通过对产科新生儿异常问题的分析, 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 可有效地降低新生儿感染以及相关异常症状的发生, 提高新生儿母婴同室的安全性。薛珍等[3,4,5]指出, 护理人员应当与产妇充分交流, 了解其生活、卫生习惯以及心理需求, 主动热情地帮助产妇, 教其护理婴儿, 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出现新生儿异常情况后指导其应对办法。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婴儿异常情况以及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提示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有效避免母婴同室新生儿异常情况出现。
参考文献
[1]王春丽.母婴同室新生儿常见异常情况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8, 27 (4) :392-393.
[2]Zuppa AA, Sindico P, Antichi E, et al.Weight loss and jaundice in healthy term newborns in partial a nd full rooming-in[J].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 2009, 22 (9) :801-805.
[3]薛珍.基层医院产科母婴同室的安全隐患与防范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2) :1073-1074.
[4]曹佩玉.母婴同室消毒隔离与安全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3) :344.
母婴感染 篇7
1 临床资料
3例孕产妇均是采用快速检测法 (试纸条) 检测发现, 经省疾控中心确认HIV抗体阳性孕产妇。1例发现较晚, 在分娩后发现, 母亲未能及时应用抗病毒药物, 小儿用抗病毒药物及指导协助家庭护理。2例在孕晚期发现, 按程序给予母婴阻断及指导协助婴儿家庭护理、育儿知识。在医护人员积极治疗、精心护理和家长的密切配合下, 3例婴幼儿均未感染艾滋病病毒, 得以健康成长。
2 阻断与护理
2.1 健康教育
对3例孕产妇给予预防艾滋病知识、艾滋病母婴阻断知识等的宣传教育, 使其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及母婴阻断的意义, 以得到孕产妇的积极配合, 使阻断工作顺利进行。
2.2 阻断药物应用
1例在分娩后筛查出HIV抗体阳性, 母亲未用药, 新生儿在娩出后48 h及时给予NVP (奈维拉平) 混悬液0.6 mL口服。1例发现在孕38周后, 采用艾滋病母婴传播推荐使用的预防用药方案四 (维乐命方案) :产妇于术前2 h口服NVP 200 mg 1次, 新生儿出生后10 h口服0.6 mL NVP混悬液1次。1例在孕36周发现, 分娩方式采用剖宫产, 采用方案三AZT (齐多夫定) +3TC (拉米夫定) 联合用药:孕妇36周开始口服AZT 300 mg加3TC 150 mg, 每日2次至临产, 分娩过程中AZT 300 mg, 每3 h 1次;加3TC 150 mg, 每日2次至分娩结束, 产后产妇服用同分娩前, 持续服用1周, 新生儿AZT 4 mg/kg加3TC 2 mg/kg, 每日2次, 持续1周。
2.3 分娩方式
3例中有1例自然分娩, 2例剖宫产, 分娩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操作, 减少产科危险性操作, 医务人员要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2.4 饮食护理
3例均是男孩, 采用人工喂养, 2例在6个月内以婴儿配方奶粉为主, 辅以鲜牛奶, 生长发育良好;1例以鲜牛奶为主, 生长发育中等。3例小儿均按时添加辅食, 注意营养搭配, 避免偏食与挑食。
2.5 日常护理
加强婴儿监护, 勤剪指甲, 避免皮肤破损, 母亲喂养小儿时要注意洗净双手, 测奶温时要避免用口尝试, 母亲皮肤有外伤喂养时要戴塑料手套双层或由其他家人临时代喂养。
2.6 儿童保健护理
定期对婴儿进行访视, 定期体格检查, 观察生长发育情况、疾病情况, 合理用药, 按时预防接种, 多进行户外活动, 增强体质。定期进行HIV抗体检测。
3 小结
研究表明, 在未干预的情况下, 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为25%~35%, 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 可使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1/3~1/4。本组3例小儿在采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药物及婴儿家庭护理等综合干预措施下, 均未感染艾滋病病毒, 阻断率100%。在对3例母婴阻断工作取得了良好效益的同时, 我们认识到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并对此项要持有高度负责, 及时参与的积极态度, 特别是注意加强对孕妇的健康教育, 使其能够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自觉自愿地积极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促进后代健康成长, 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它是一项利民、利己更利国的大事, 呼吁社会各界都来积极参与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