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同室产妇(共11篇)
母婴同室产妇 篇1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 流行趋势相当严峻。截至2005年11月底, 全国累计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者141 241例, 并且疫情仍呈上升趋势[1]。目前很多地方尚未设立专门收治HIV感染产妇的医院。妊娠合并HIV感染已成为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2005年3月我院妇产科被列为收治HIV感染孕产妇定点医院, 至2008年5月共收治HIV感染孕产妇78例。现将HIV感染产妇母婴同室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护理人员的培训
1.1 建立相应护理流程
科室建立一套接收HIV感染产妇的护理流程。科室由有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员负责对在职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及再培训, 要求人人掌握艾滋病病人的护理、职业防护、消毒隔离、母婴阻断方法、职业暴露的处理及上报程序。加强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 加强对护理安全操作的管理。
1.2 消除护理人员的恐惧心理
消除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病人及孕产妇的恐惧、歧视心理。以平常心对待产妇, 使这些产妇没有因为自己感染HIV而感到自卑。但护理人员也要做好自我保护, 既保护了自己, 也保护了他人。
2 产妇入院后护理
2.1 病房安排
选择清洁安静、设施齐全、相对独立、远离其他孕产妇, 利于保密的专用病房。为病人提供一次性清洁用具, 可设立1间或2间专门收治HIV感染的孕产妇的单人房, 配有陪人床、婴儿床, 门外不设特殊标志, 避免引起其他孕产妇的恐慌, 缓解HIV孕产妇的心理压力。只在一览表上用粉红色标志牌标志, 便于医务人员随时掌握病区动态。
2.2 心理护理
由于HIV的传染性和危害性给病人及其家属成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特别即将为人母亲时更表现得束手无策, 尤其是刚刚确诊的孕产妇。此时医务工作者及家属的言行对孕妇影响很大, 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病人及家属, 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 为她们解决实际问题, 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了解孕妇需要, 满足孕产妇的心理需要, 结合病情向其讲解HIV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实施隔离的必要性。另外加强对胎儿的监护, 让孕妇及时了解胎儿的情况, 帮助孕妇建立良好的服药依从性。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 使产妇在住院期间能得到亲人的照顾, 鼓励她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3 产前健康知识宣教
产妇入院时了解产妇感染时间、知情人员, 掌握产妇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 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知识宣教, 如传播途径、预防措施、隔离方法、母婴阻断方法、婴儿药物依从性及人工喂养的重要性等。所有医务人员遵循保密性原则, 不泄露产妇的隐私, 病房内不谈论产妇病情, 严禁相互聊天, 严格管理病区的环境。
2.4 产后护理
2.4.1 相关知识宣教
向产妇宣教新生儿人工喂养、服用抗病毒药物及依从性的重要性。指导产妇正确护理新生儿。注意产褥期卫生,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自己更换卫生巾, 家属护理时要戴手套, 之后要洗手。遵医嘱给回奶药, 加强营养, 增强抵抗力, 防止并发症。
2.4.2 做好消毒隔离, 防止交叉感染
医务人员接触体液、血液时必须戴手套、口罩、帽子, 必要时穿一次性隔离衣, 医务人员若有皮肤破损应避免参与护理工作。HIV感染产妇由于免疫功能缺陷, 容易导致继发感染, 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 对病人物品、化验标本、排泄物及垃圾等进行严密的消毒处理, 医疗器具、止血带、血压计、听诊器等应专用, 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产品, 以防止医源性传染。用完的锐器、注射器、针头等放入坚硬的纸盒内, 防止针尖刺伤, 产妇的卫生巾、卫生纸、伤口敷料、棉球及棉签等医用垃圾放入专用黄色垃圾袋中并注明“高危”字样后密封送出统一焚烧处理。出院后用500 mg~1 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床桌、椅、地板和墙壁。
2.4.3 防止医源性感染
病房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湿拖地面、湿擦床头桌椅2次, 每日定时开窗通风2次, 每次不少于30 min, 保持空气新鲜, 同时做好卫生宣教工作, 取得产妇及其家属的配合。产妇床上用品、被服专用, 单独存放, 与其他正常产妇用物严格分开使用, 颜色相异, 便于区分。棉胎如被血液、体液污染则焚烧终末处理。婴儿有专用的婴儿车、衣物、被服、沐浴池, 禁止与正常婴儿共用, 采用流动水沐浴, 沐浴后用含氯消毒液消毒浴池, 衣物实行一婴一用一消毒灭菌, 防止医源性感染发生。
3 新生儿的护理
3.1 新生儿沐浴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清理口腔、鼻腔的污染物, 清理呼吸道时避免损伤咽喉部黏膜, 用洗耳球清理。新生儿脐带处理严格消毒, 断脐要迅速, 特别注意不要把母血挤向胎儿方向, 尽快擦净婴儿身上的血迹, 并尽快用流动的温水洗净被污染的皮肤黏膜、头发及外生殖器, 清洗时手法轻柔, 避免损伤皮肤[2]。新生儿无特殊情况常规每日沐浴1次, 注意保暖。
3.2 新生儿病床安排
HIV感染产妇如没有合并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 均可实行母婴同室。母婴同室, 可使产妇心情舒畅, 转移注意力, 减轻产后伤口疼痛, 便于观察婴儿的喂养、呼吸、面色、大小便、服药的时间准确性和药物的反应, 及时向医务人员提供信息。告知产妇护理新生儿前后要洗手。
3.3 喂养方法
目前, 世界上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但对于HIV感染的母亲来说, 母乳喂养则是提高婴儿HIV感染的因素, 国内外研究表明, 产后哺乳可造成垂直传播, HIV感染的孕产妇哺乳可使新生儿感染危险高达14%~20%[3]。而混合喂养, 由于食物可使婴儿肠道发生变态反应和炎性反应, 更易于HIV感染[4]。因此, 应在充分咨询的基础上, 帮助HIV感染母亲权衡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利弊, 对婴儿出生后的喂养方式做出正确的选择。提倡人工喂养, 避免母乳喂养和杜绝混合喂养, 无条件人工喂养时保证母乳喂养, 并尽可能缩短时间, 不超过4个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00%实行人工喂养。
3.4 新生儿用药
根据母亲孕期用药情况选择阻断方法。如果母亲用药时间满4周或4周以上, 婴儿用药1周;如果母亲用药不足4周, 则婴儿用药应持续6周[5]。即新生儿出生后72 h内一次性服用维乐命2 mg/kg, 最多不超过6 mg;齐多夫定2 mg/kg, 每6 h 1次。
4 出院指导
4.1 坚持人工喂养
避免纯母乳喂养及混合喂养, 带药出院的新生儿, 要按时按量给新生儿服用抗病毒药。再次强调用药依从性的重要性, 教会提高新生儿服药依从性的技巧或方法。
4.2 对产妇和婴儿进行追踪管理, 采取干预措施
婴儿满12个月进行HIV抗体检测, 结果阴性则排除感染, 纳入正常儿童保健;阳性者继续追踪至18个月再次进行抗HIV抗体检测, 结果阴性则排除感染, 结果阳性转入当地艾滋病综合防治系统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李现红, 何国平.HI V感染者、社会人群及医护人员在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相互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2) :178.
[2]朱瑛.HI V感染孕产妇母婴传播阻断措施与防护[J].浙江预防医学, 2007, 19 (9) :18.
[3]高丽萍, 李志忠, 李学忠, 等.奈韦拉平阻断艾滋病病毒孕产妇母婴传播[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6, 17 (6) :344.
[4]王哲, 李雷, 施建春.河南省艾滋病母婴传播可疑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5, 11 (5) :335.
[5]王临虹, 方利文, 苏穗青, 等.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4) :416.
母婴同室产妇 篇2
1、工作人员以“儿童优先母亲安全”为宗旨,对产妇婴儿进行科学护理。
2、对产妇、婴儿进行责任护理,做好交接班工作。
3、严格宣教制度,进行产褥期保健及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知识等健康宣教,教会每位产妇掌握母乳喂养基础知识和操作技巧。
4、及时了解产妇的心理活动,进行心理咨询,实施恰当的心理护理,帮助其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5、每天给婴儿沐浴一次,隔天称体重,定时更换尿布,观察大小便情况并记录,定时测体温等。
6、每天有医生查房,及时发现和处理母婴异常情况。
7、认真做好出院宣教工作,将分娩后的产妇介绍给当地母乳喂养支持组织,并告知母乳喂养支持组织的随访时间和产妇与支持组织联系的方法。
8、母婴同室病区应安静、整齐、清洁、禁止吸烟。
9、产妇入室后一律不得擅自离开病区,更不准擅自将婴儿抱出病房。
10、为保证母乳喂养,严禁将奶瓶、橡皮奶头及代乳品带入室内。
产科门诊工作制度
1、妇产科有一位科主任负责产科门诊工作,科主任加强对产科门诊业务技术指导。
2、参加产科门诊的医务人员在医务科及门诊部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
3、门诊医护人员应由由一定经验的医生、护士担任,确保门 诊工作质量。
4、对难以确认的疑难病症及两次复诊仍不能确诊的病例应及时转上级医师诊视。确保每天有一名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上门诊解决疑难病例。
5、对孕妇进行认真检查和高危筛查,按要求书写病历,作出诊断及准确的治疗。
6、对基层或外地转诊来的孕妇要认真诊治,在转回基层或原地时要提出诊治意见。
7、对准备转院的危重病人,应写清首诊记录及转院意见,并由医师亲自陪送转院。
8、门诊应经常保持整齐,改善候诊环境,有计划地安搀孕妇就诊。
9、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10、与病房加强联系,有计划地收容孕妇住院治疗或分娩。
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制度
1、《出生医学证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规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医学文书。
2、《出生医学证明》由合法的助产单位按规定进入微机化管理,由妇幼保健所统一放号,规定输入内容,对号输入,在规定期限内直接签发,方便群众领取。
3、严格执行《出生医学证明》收费标准,严禁超标准收费,在使用过程中因打印或其他人为造成的损失由签发单位自理,不得转嫁他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4、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伪造的《出生医学证明》,严禁私补、乱发《出生医学证明》。
母婴同室产妇 篇3
关键词 新生儿 安全问题 对策
安全问题
院内感染:母婴同室区内空气、物品、工作人员的手消毒不严格;新生儿使用的物品未做到一人一用;终末消毒不合理;新生儿使用的衣物、被褥、毛巾未经消毒;母婴同室区内通风不好,造成空气不新鲜;床单清洁、消毒不严格;新生儿易发生皮肤感染、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医院内感染疾病。
护理工作制度落实不到位: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观察不仔细;专科知识掌握不够,缺乏对产妇进行指导的能力;新生儿出现异常表现不能准确判断及给予相应措施;因责任心不强,操作手法不规范,动作粗暴不细心造成新生儿抱错、坠床、窒息、烫伤、冻伤等现象。
母婴同室管理制度缺陷:护理人力安排不合理,排班公式化,出现了人力不足的薄弱时间段,护理工作偏重于治疗,忽略健康教育,减少了对病房的巡视和对新生儿的观察。
产妇及家属不科学的喂养方法:产妇及家属不重视清洁卫生;缺少喂养新生儿的经验;对医学知识不了解;少数祖父母辈会采取传统而不科学的喂养方法,如给新生儿喂开口汤,出生后最初几天不喂初乳等;缺乏对新生儿观察知识的了解,对新生儿可能出现的常见症状如呕吐、发热、青紫等无法判断而延误治疗时间。
社会因素:在偏远落后的地区,有的家属将新生儿抱出院外进行封建迷信活动,因重男轻女思想引发性别歧视给女婴带来的危险。另外,由于利益驱使有违法犯罪人员在母婴同室区内偷盗新生儿的恶性事件。以上事例为罕见案例,但这些现象可能成为母婴同室区内新生儿不安全的潜在危险。
对策
加强母婴同室区的感染管理:①加强卫生洗手: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手是医院内细菌的主要传播媒介[1],洗手是临床操作中广为提倡的手清洁措施。据调查,国内医院仅有20%的护士能正确洗手[2]。针对这种现象,采取张贴正确的洗手程序及认真执行洗手规范的提示语,使护士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并成为其自觉行为,在接触新生儿时做到一接触一洗手;接触早产儿时应戴无菌手套。②重視区域内环境卫生:母婴同室区室内每日通风换气2~3次,每次15~20分钟;每日湿扫地2次;床旁柜每日用1%消洗灵擦洗1次;认真落实晨晚间护理,保证床单的整齐, 新生儿床单用品一旦污染立即更换。母婴出院后对室内空气、物表全面彻底消毒,每月对母婴同室区的空气、物表、工作人员的手进行院感监测。③新生儿用物处理:新生儿使用的物品均应经过消毒处理;保证一人一用一消毒;新生儿使用后的布类应分类放置于污物袋内,不得随意丢弃;统一进行清洗、打包消毒处理。
加强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从不同角度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教育[3]。严格掌握护理工作制度和护理操作常规,熟悉护理安全制度及风险防范预案。
不断完善母婴同室护理管理制度:①建立各项制度。②定期检查母婴同室的设施。③母婴同室区护理人员坚持规范着装,保持服装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护理人员不留长指甲,不染指甲油,不戴戒指,一律穿平跟防滑工作鞋,不穿高跟鞋,以免不慎伤及新生儿。④护理质量持续改进。⑤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加强产妇及家属健康教育,纠正产妇及家属不科学的育儿观念。
加强对产妇及家属安全知识的宣传:①对产妇及家属履行告知义务。②严格执行探视制度,以免发生意外。③教会产妇及家属防范新生儿坠床、窒息、烫伤、冻伤等情况的护理方法;告知新生儿鉴别标记的意义,严格执行新生儿核对制度,新生儿沐浴或治疗需要暂时离开返回时,应请产妇核对新生儿鉴别标记进行确认;通过防范措施的落实,控制护理缺陷、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牟玉英,王新,等.不同病区医护手监测调查与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5):440-441.
2张晓春.200名护士洗手的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4):261.
母婴同室产妇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2011年2月在174医院妇产科分娩, 居住在城市区的产妇50例 (包括本市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进行新生儿安全护理知识问卷调查 , 产妇均为初产妇, 共发放问卷调查50份, 收回有效问卷50份, 有效率100%。
1.2 方法
卷参考有关文献自行设计, 向产妇讲明调查目的及填写要求, 由其自行填写, 调查表包括一般情况、新生儿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产妇获得安全护理知识的途径和最喜欢接受知识的方式、对新生儿安全护理知识的需求。将获得的数据录入Excel2000统计。
1.3 结果判断
安全护理知识20题, 每题5分, 60分以上及格, 80分以上优良。对新生儿安全护理知识的需求及产妇获得安全护理知识的途径和最喜欢接受知识的方式不记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产妇50例, 其中9例为流动人口。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23例, 占46%;中专或者高中者17例, 占34%;初中及以下者10例, 占20%;25岁及以下者15例, 26~30岁32例, 31岁以上3例, 平均年龄26.47岁。
2.2 新生儿安全护理知识水平
2.2.1 新生儿安全护理知识得分情况:
50份问卷平均得分为 (53.7±14.14) 分, 60分以上21例, 占42%;80分以上2例, 占4%。
2.2.2 新生儿安全护理知识的了解情况:
对产妇就20个新生儿安全护理知识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普遍缺乏安全护理知识,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答卷正确率为61.3%, 中专或高中49.41%, 初中及以下43.5%。
2.3 安全护理知识的途径与方式
2.3.1 获得新生儿安全护理知识的途径。
问卷调查显示:产妇获得安全护理知识的途径从专业人员讲解中获得者28例, 占56%;从大众媒体如电视、报刊、杂志等有36例, 占72%;通过网上或者其他途径获得者有11例, 占22%;通过医院宣传栏获得者有9例, 占18%。
2.3.2 最喜欢接受知识的方式:
专业人员讲解、示范, 占81%;喜欢从报刊、杂志、电视中获得知识的, 占19%。
2.4 对新生儿安全护理知识的需求
有45例认为自己有必要学习, 有3例认为无所谓, 有2例认为不必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2.5 影响新生儿安全护理知识水平的因素
2.5.1 不同文化程度得分情况的比较, 见表1。
得分经方差分析得, 1组和2组间有差异 (t=2.84, P<0.01) , 1组和3组间有差异 (t=3.92, P<0.01) , 2组和3组间无差异 (t=1.30, P>0.01) 。
2.5.2 不同居住情况得分情况:
流动人口的产妇9例, 平均得分 (40.56±8.08) 分;常住人口的产妇41人, 平均得分 (56.59±13.58) 分。常住人口得分高于流动人口,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9, P<0.01) 。
3 讨论
3.1 50例产妇调查显示:产妇普遍存在缺乏新生儿安全护理知识, 所以应该大力宣传普及新生儿安全护理知识, 而被调查的产妇最喜欢接受知识的方式是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和示范, 占81%。因此, 要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提高产妇的安全防范意识。
3.2 由于产妇分娩时体力消耗过大, 产后进食又少, 加上疲乏劳累, 往往使她们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 但产后身体又在极速的发生着变化, 针对这一特殊时期, 改变以往宣教方式, 体现人性化护理, 将原来的健康教育内容针对产妇产后身体变化及重点需求, 适时、量化进行健康教育, 使产妇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内容量上都已掌握并接受, 即健康教育路径[3], 从而提高认知, 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3.3 加强产前教育:由于产科周转快, 住院时间短, 健康教育的内容较多, 且产妇都是初为人母, 仅靠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使远远不够的。因此, 医院要加强重视产前产妇进行教育课程, 加强产妇的重视, 制定一个健康教育计划。
3.4 住院期间, 医护人员结合产妇理论知识进行时间指导, 不定时给产妇及家属详细讲解并示范如何安全护理新生儿, 教会产妇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 强调注意事项等, 多巡视病房, 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3.5 调查显示:通过医院选产栏获得者9人, 占18%。因此, 要加强设置醒目的宣传画张贴, 摆放科普、读物, 吸引产妇, 让产妇尽可能多掌握知识, 以提高产妇认知水平[4]。新生儿安全护理知识得分受产妇文化程度及流动人口的因素影响。因此, 针对文化程度低及流动人口的产妇要加强健康教育指导, 以提高其主动性, 使安全事故发生率降低。
摘要:目的:了解产妇对新生儿安全护理知识的认知程度和需求, 发现安全认知缺陷, 探讨相应的对策。方法:选取174医院妇产科50例初产妇,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信息, 按不同文化程度、居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生儿护理知识平均得分为 (53.7±14.14) 分, 及格率42%, 优良率4%。新生儿安全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文化程度、居住情况有关。结论:产妇对新生儿安全护理知识有相当大的需求, 应加强对流动人口及文化程度低者的新生儿安全护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 从而降低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问题的发生, 增强产妇安全的认知, 确保新生儿的各项安全。
关键词:母婴同室,产妇,新生儿,安全认知
参考文献
[1]顾玉琴.母婴同室管理模式的利弊与改进方法 (J) .护理研究, 2005, 19 (8A) :1482-1483.
[2]孙少华.母婴同室中新生儿安全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 (J) .临床误诊治, 2008, 21 (12) :87-88.
[3]雏冬梅.临床路径在产妇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6) :80.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5
一、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须身体健康,无传染疾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不得在母 婴室。
2、每年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一次,每半年进行一次咽拭子和粪便培养,如 发现带菌状况出现应暂时调离母婴室。
3、凡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胃肠炎,皮肤渗出性病灶和多重耐药菌携带者,不 得在母婴室工作。
4严格执行探视制度,控制探视人员,探视者应装整洁,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二、环境管理
1、母婴室房间每组母婴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6-7.5平方米。
2、母婴室环境清洁、空气清新、通风良好。
3、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湿抺室内物体表面,并拖地一次。
4、母婴室每天用紫外线空气消毒1-2次及上下午各开窗通风1次,每月做一次 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微生物监测。
三、消毒隔离制度:
1、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然后再哺乳,以防病菌经口传播。
2、母婴室中婴儿用眼药水、粉、沫浴液、浴巾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
3、所有人在接触婴儿前后均需认真洗手。
4、如产妇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等时,应根据情况决定中止授乳 与母婴同室,以免感染扩散。
母婴同室产妇 篇6
【关键词】 母婴同室;新生儿家长;护理指导
【中国分类号】 R1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320-01
为贯彻爱婴医院的精神和要求,医院摈弃了原来传统的新生儿全封闭护理的模式(母婴分离,采用人工喂养),建立了母婴同室病房(母婴24小时在一起,母乳喂养)充分体现母亲安全,儿童优先,护理方向趋向温馨的家庭护理。为了在短时间内让产妇和家人了解和掌握母婴护理知识和技能,以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实现优质护理,我们在工作中注重加强对新生儿家长关于喂哺和日常新生儿护理的培训和指导,护理工作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选自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产科分娩的产妇1860人,其中自然分娩1180人,平均住院3天,剖宫产分娩680人,平均住院7天。
1.1母婴同室的定义及其重要性:新生儿生后24小时和母亲在一起,其他医疗护理和操作母婴分离时间不超过1小时。母婴同室可让产妇和家人更多地接触到孩子,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护理,学会在医院里怎样照料孩子,使婴儿感觉更有安全感,增加了母婴感情;能够落实母乳喂养政策,做到按需哺乳,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1.2加强新生儿护理的重要性;新生儿是指胎儿出生到满28天的婴儿,这段时间是婴儿脱离母体后逐渐适应外界生活的重要过程。这时新生儿组织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低下,若不给于精心护理或护理方法不当都给新生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为使婴儿健康成长,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指导尤为重要。
1.3新生儿易出现的问题:由于家长缺乏护理知识和技能,新生儿易出现的疾病可有新生儿硬肿、新生儿肺炎、脐炎、尿布疹、新生儿营养不良等。
2护理指导
2.1关于乳母的护理指导(1)营养:为促进乳汁分泌满足泌乳活动所消耗的热能及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产妇要吃高营养的鱼、肉、蛋等及足够的蔬菜、水果、谷类,多喝汤类饮食,以利下奶。(2)充分的休息和适当的活动:教会产妇和婴儿同步休息,生活要有规律。(3)心情要愉快,喂养信心要足:信心不足、焦虑等引起的神经反射会影响乳汁的质量,护士要经常和产妇沟通、交流,了解其情感变化及喂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消除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4)耐心的指导:帮助母亲以正确的体位、姿势、和正确的吸吮姿势喂奶,协助早开奶(生后1小时内,将婴儿与母亲皮肤接触并吸吮30分钟)。①母乳喂养须知:提倡按需哺乳(当婴儿想吃奶或母亲奶胀时随时喂哺),哺乳间隔时间最长不超过3小时,以保证婴儿的营养,重视夜间哺乳。②母亲每次哺乳前应更换清洁尿布,将手洗净,用温开水清洗乳头,左右交替哺乳,有利乳汁分泌。喂哺完后应将婴儿竖抱轻轻拍背,以排出吸入的空气,再取右侧卧位,可防呕吐和溢奶,及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③人工喂养须知:母亲因特殊原因不能喂哺需人工喂养时,应注意所需用具、食具要专用,并在用前清洁消毒(煮沸)。乳液要现用,温度要合适,应抱起婴儿喂哺,以免堵塞呼吸道。
2、2关于新生儿的护理指导:(1)喂养:婴儿最好的食物就是母乳。让家长熟知母乳喂养的好处,充足合理的营养不仅能保证婴儿的体格和精神健康发育,还能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2)保暖:新生儿出生后要立即保暖,因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较大,容易散热,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环境温度过低,容易引起体温不升,及新生儿呕吐现象(胎儿在宫内吞咽的羊水等物)一不小心会引起新生儿误吸;新生儿保暖不善还会引起拒奶、鼻塞等。保暖合适标准:新生儿面色红润。手脚温暖,不出汗,腋下体温36-370C,吃睡正常。环境温度过高,新生儿包裹太厚、太多,喂养不足时,新生儿会因体内水分不足,皮肤水分蒸发散热不够而发生"脱水热",体温在37.5-380C波动时,而婴儿吃奶好,安静,家长可不必惊慌,可松解衣被,加强喂哺,室温不宜过高,可维持在22-240C之间,湿度在55%-60%。(3)皮肤护理指导:预防新生儿感染,保持新生儿皮肤的清洁、完整,是第一道防线。
因为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较薄,易脱落,表皮与真皮之间的基底层发育不完善,彼此联系不紧密,表皮容易剥脱,皮肤易受损害和感染,而真皮内血管丰富,毛细血管网稠密,皮肤感染后又很容易扩散;新生儿汗腺分泌旺盛,大小便次数多,如果不经常洗澡护肤,这些有害的代谢产物就会不断刺激皮肤,特别是颈部、耳后、腹股沟、臀部等皮肤皱褶处,会出现皮肤溃烂,再加之婴儿免疫系统不完善,抵抗疾病的能力低,会导致局部甚至全身感染。
①沐浴:、沐浴時间;洗澡应安排在吃奶前或喂奶后1小时进行,以防溢奶或呕吐。沐浴温度:水温以不烫手背为宜,一般40-430C,环境温度以25-300C为宜。沐浴用具要专用,衣被、尿布要选择柔软、吸水、透气性好的浅色纯棉布,高温灭菌或煮沸消毒后日光下晒干。沐浴方法:可采取淋浴或盆浴,先洗脸,再洗头,洗头时注意将新生儿的耳廓折向前方盖在外耳道口上,以防洗澡水流入耳道内,洗完头后依次清洗颈下,臂、手、胸、背、脚会阴、臀部,洗净皮肤皱褶处如耳后、腋下、腹股沟以及足缝等,洗完后将大毛巾包裹婴儿,迅速擦干水分,垫尿布,穿衣。脐部皮肤护理:新生儿断脐后,脐带残端也是细菌侵入的一个途径。脐带经无菌操作结扎后逐渐干燥,一般在7-10天内脱落,脐部护理不当被细菌入侵易引起新生儿脐炎,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正确的护理措施:在脐带未脱落前,应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次沐浴后用75%的酒精或脐带专用消毒液(贝诺贝美)消毒脐带残端,直至脐带脱落,皮肤生长完好。脐部护理注意事项:勤换尿布防止尿液污染脐带,不要将尿布盖在脐带上,以保持局部干燥;注意观察一下情况,如有应及时就诊:⑴脐部分泌物增多,有粘液或脓性分泌物,并伴有异味时。⑵脐部潮湿,脐周围腹壁皮肤红肿。⑶脐孔出血。臀部皮肤护理: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发生新生儿红臀、尿布疹。因新生儿皮肤娇嫩,敏感,易受刺激,若大小便后未及时更换尿布或不清洗,腹泻时大便次数增多,使臀部皮肤长时间受刺激,会导致肛周皮肤发红,糜烂;在者,长期使用透气性差的一次性纸尿裤或尿布质地粗糙,可造成尿布皮炎。正确做法:大小便后及时清洗臀部,并用吸水性好的棉布或卫生纸吸干,不能来回擦拭,及时更换尿布,避免长期刺激,尿布包裹平整,用质地柔软浅色的棉质尿布,可防红臀发生。
3 小结
新生儿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已有视、听、嗅、触等感觉和肌张力活动等表现,母亲可通过对婴儿的照顾、抚摸、拥抱、对视、逗引以及胸部、乳房、手臂等身体的接触,对婴儿产生良好刺激,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母婴同室正好提供了这样一种环境。产妇住院期间通过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和耐心指导,使新生儿家长了解和掌握关于喂哺和日常生活护理的技能,使家长顺利度过这一护理盲区,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可避免由于护理不当而造成对新生儿的不必要的伤害,在新生儿身心发展,安全、健康的生长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护理指导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
母婴同室产妇 篇7
关键词:心理护理,非母婴同室,病理新生儿,产后抑郁,生活能力
妊娠妇女易产生各种担忧,其中最大的担忧是胎儿的健康,另外担忧孩子的外貌,怀孕会不会影响夫妻关系,怀孕期间是否影响工作,影响家庭的经济问题以及产后休养问题等[1]。但是目前国内尚未见文献针对出现新生儿病理者的心理进行护理干预的报道,本研究则主要总结我院针对妊娠妇女最多担心的问题,新生儿病理情况进行护理干预的措施,并通过比较干预后不同时期产妇的抑郁程度和生活质量SF-36评分,分析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妇产科住院分娩后出现病理性新生儿的产妇62例,随机将所有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在观察组中,产妇年龄21~36岁,平均(28.6±1.4)岁;孕周33~42周,平均(38.5±1.9)周;早产儿13例,新生儿颅内出血4例,中重度窒息8例,病理性黄疸3例,新生儿肺炎3例;在对照组中,年龄20~35岁,平均(28.5±1.5)岁;孕周32~43周,平均(39.5±1.8)周;早产儿1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5例,中重度窒息7例,病理性黄疸4例,新生儿肺炎3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以及新生儿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观察组
1.2.1. 1 产前护理
产前孕妇既对分娩方式存有恐惧害怕心理,加上产检预示可能出现的新生儿病理状态,在担心妊娠结局的同时,还担心胎儿发生意外,这一切对其造成强烈的心理应激,加上住院环境的陌生及未知的治疗效果等因素的影响,常使孕妇出现焦虑不安、甚至恐惧害怕的心理,住院期间经济负担加重,又担心花了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大多孕妇有失眠、情绪低落、沉默少言、坐立不安等忧虑表现[2]。护理上针对产妇的心理特点,加强其健康教育,加强与产妇的交流,耐心倾听产妇的诉说,同时注意语言的和蔼,与产妇形成一种有好的呼唤关系,使得产妇主动将心里所担心的问题讲出来,帮助其缓解焦虑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1.2.1. 2 产后护理
产后应该尽早进行母婴同室,并行母婴接触,术后除要常规检测产妇生命体征,对于剖宫产者,除要保持其手术切口敷料干燥、注意阴道出血情况外,更要注重其心理护理,因为术前产妇并未形成新生儿存在病理缺陷的意识,一时间心理上难以接受,在产后1 d时,因为许多疾病无法得到确诊,只是一个初步的临床映像,所以许多产妇抱有一线希望,期待新生儿一切正常的心理,此时护理上要对产妇多加安慰,告知某些病理状态的发生,不会对新生儿产生严重的影响,其具有良好的预后,而且有些疾病不是24 h内就能确诊的,必须通过进一步的检查,且临床初步映像有一定的不准确性,增加产妇战胜疾病的信息,加快术后恢复,减少其焦虑,较少产后抑郁的发生,对于已经确诊存在新生儿病理状态者,护理上要针对新生儿不同的病情,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告知在目前发达的医疗技术下,许多新生儿疾病是能通过医学干预治疗的,且大多数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好。
1.2.2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如饮食指导、健康教育、会阴护理等。比较两组患者产后1 d和6周抑郁程度以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
1.3 评价指标
产后抑郁[3]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评估,包括心境、乐趣、自责、焦虑、恐惧、失眠、应付能力、悲伤、哭泣和自伤等10个项目。每项根据症状分:0分:从未;1分:偶尔;2分:经常;3分:总是。对于EPDS>9分者作为抑郁临界值。生活质量采用美国医学研究所的生活质量量表(SF-36)进行评价,包括36个条目,以及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等8个维度,根据得分多少,将生活质量分为低:<70分;中:70~80分;高:>80分3个层次,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4]。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率的比较使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前、产后1 d和6周抑郁程度比较
产前两组抑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产后1 d和6周抑郁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产后6周抑郁程度较产后1 d和产前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产后6周抑郁程度显著低于产后1 d(P<0.05),但与产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同组产后6周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产妇产后1 d和6周生活质量SF-36评分比较
观察组产前总体健康、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等7个维度得分高于产后1 d(均P<0.05),对照组仅生理职能1个维度得分高于产后1 d(P<0.05),观察组产后1 d生活质量中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等8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产后6周以上8个维度得分均较产后1 d升高(P<0.05),而对照组仅躯体疼痛和精神健康2个维度得分高于产后1 d(P<0.05),其余6个维度得分与产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病理新生儿产妇往往需要忍受新生儿出生后与母亲分离的痛苦,不但无法及时执行母亲的角色,而且还为新生儿所患疾病以及治疗和护理的有效性担心,因此容易出现产后抑郁,同时因为产妇在住院期间,所处的陌生环境,以及集体的作息时间、相关的医院规章制度等,出现一些不适感,加上产后伤口的疼痛、奶胀等的影响,也是导致产妇出现抑郁、焦虑的原因[5,6]。
患有抑郁症的产妇拒绝治疗的原因也许是没有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认为该病是一种慢性病、很少有人支持、该方面的保险费较少和家庭收入低以及教育程度低,早期放弃治疗的参与者,大多数是来自家庭和资金支持受限的单亲家庭[7]。产后6周内是抑郁症的高发时期,在做好常规的产后访视、产后检查、了解产后生殖器官恢复状况的同时,注意观察产病稳定期患者确诊的早期、整个治疗过程、治疗后家庭缓解期分别进行评估,根据各个不同治疗时期修改制订的护理方案,使之更加贴近于患者的实际情况,切实起到居家护理的独特功效,可以扩大治疗的临床疗效。妇的心理变化,通过本研究的护理干预发现,产前两组抑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产后1 d和6周抑郁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两组产后6周抑郁程度较产后1 d显著下降。在护理工作中,对于产后6周者,访视人员只要重视产后抑郁症的先兆,完全有可能早期发现,对轻症患者提供咨询技术,对中重度患者,及时联合应用抗抑郁药物,防止病情发展[8,9]。本研究发现,一旦产妇出现产后抑郁,则会严重影响到产妇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生活质量SF-36评分,发现观察组产前除生理功能外生活质量其他7个维度得分均高于产后1 d,而对照组仅生理职能1个维度得分高于产后1 d,同时产后1 d时,病理新生儿的产妇中,观察组生活质量8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产后6周生活质量8个维度得分均较产后1 d升高,对照组产妇则随着新生儿病理的发生发展,慢慢的心理上被动接受,其仅躯体疼痛和精神健康2个维度得分高于产后1 d。
注:与同组产后1 d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
所以笔者认为,对于病理新生儿母婴分离的产妇,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值得引起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吴春燕,田昌碧.不良心理因素在孕期对母婴健康的影响[J].广州医学,2005,29(5):458.
[2]陶春花,舒宗建.前置胎盘期待疗法期间孕妇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护理,2004,1(8):493-494.
[3]吴丽萍,何仲,王立新,等.信息支持对减轻母婴分离早产产妇产后抑郁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6-8.
[4]刘美莲,陈耀强,叶凤珍,等.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3):281-283.
[5]Calas JF.Taking care of a newborn suffering from dysmorphism[J].Soins Pediatr Pueric,2010,5(254):40-42.
[6]Swift MC,Scholten I.Not feeding,not coming home:parental experi-ences of infant feeding difficulties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in a neonatalunit[J].J Clin Nurs,2010,19(1-2):249-258.
[7]黄蓉.一种新的围产期抑郁症治疗护理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5):19-21.
[8]柳和平,吴爱靖,武春建.影响产后抑郁的因素及预测[J].中国新医学论坛,2007,7(4):61.
母婴同室产妇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2年5月-2013年5月选取母婴同室产妇30例与非母婴同室产妇30例, 产妇年龄均22~31岁, 孕周均37~39周, 产妇产后均无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两组产妇基本状况无明显差异。
喂养及护理:①非母婴同室:胎儿娩出后医师要对其进行检查, 无异常后立即送往新生儿监护室。不要裸体与母亲进行接触, 尽量让婴儿保持无菌状态, 实施分室喂养。6小时后护理人员开始为新生儿进行喂养, 初次喂养不宜喂牛奶, 要以清水喂婴儿服食, 12小时后开始喂养牛奶, 每6 h1次, 间隔时间中可喂少许清水[1]。②母婴同室喂养:产妇生产前要对乳头进行清洁, 待胎儿娩出后要立即与产妇进行接触, 时间30 min左右即可, 要及早让胎儿吮吸母亲乳房。产妇与新生儿返回病房后即可按时进行哺乳行为, 最好不要用奶瓶与奶嘴进行喂养, 要让婴儿熟悉母亲的乳房, 也不要进行任何乳制品以及糖水喂养。
观察指标:护士要对产妇进行泌乳指导, 并对产妇的泌乳时间、频率进行详细地记录。产后的泌乳量要根据婴儿的使用量进行评估, 分为乳汁量充足、一般、不足、无4个等级。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母婴同室的初次泌乳平均时间早于非母婴同室, 泌乳频率高于非母婴同室, 两组产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产妇泌乳量比较, 母婴同室优于非母婴同室,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母乳对于新生儿来说是最好的营养品以及最好的免疫抗体, 产后乳汁正常分泌能够增强产妇喂养的信心。产妇在分娩过后血液中雌激素以及孕激素的浓度会迅速下降, 对血清泌乳素的抑制也会消失, 因此分娩后产后即可以进行泌乳行为, 而乳汁的分泌主要依赖于哺乳时婴儿对乳头的吮吸和刺激[2]。婴儿对母亲的乳头进行吮吸能够刺激母亲乳头的感觉传入神经, 并通过抑制下丘脑多巴胺及其他催乳激素抑制因子, 使垂体泌乳激素呈脉冲式释放, 使血清泌乳素浓度增加, 促进乳汁分泌。因此在产妇产后进行乳头吮吸能够有效刺激产妇乳汁的分泌。但很多婴儿由于各种原因在生产后必须进入新生儿监护室进行看护, 导致母婴分离, 而婴儿也无法对母亲的乳房进行允吸。
本研究结果显示, 母婴同室的产妇初次泌乳平均时间 (7.12±1.64) h, 泌乳频率 (3.71±2.03) 次/d, 而非母婴同室产妇的初次泌乳平均时间 (23.25±2.11) h, 泌乳频率 (2.06±1.16) 次/d。在乳汁分泌量中比较中, 母婴同室的产妇乳汁充足24例 (80%) , 乳汁分泌量一般4例 (13.33%) , 乳汁分泌不足仅2例 (6.67%) , 无乳汁分泌0例。非母婴同室产妇乳汁充足仅16例 (53.33%) , 乳汁不足以及无乳汁分泌10例 (33.3%) 。在上述结果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母婴同室的产妇泌乳情况要明显好于非母婴同室的产妇。因此本院认为, 婴儿吸吮是保证产妇产后不断泌乳的关键。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母婴分离的产妇产后乳房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吸吮刺激, 导致开始泌乳时间延迟, 泌乳量少, 乳腺管不能及时疏通, 容易发生乳房肿胀。另外母婴分离的产妇易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 直接影响产妇初乳的分泌, 不利于以后的母乳喂养[3]。因此对于母婴分离的产妇来说要做好其心理工作, 对产妇进行适时的关怀、鼓励以及安慰来缓解期焦躁的情绪, 并要对其做好相应的解释工作, 使产妇了解母婴分离的原因, 消除产妇的担忧, 让产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同时, 要重视对产妇的健康教育, 鼓励产妇多喝汤水, 加强营养, 注意休息, 并要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 尽早教会母婴分离产妇如何进行乳房护理、怎样挤奶, 以及正确的母乳喂养知识, 并讲授一些与小儿疾病相关的医学常识和营养保健知识, 使她们及时掌握好产后的保健知识以及新生儿的护理知识[4]。
对于新生儿来说, 初乳能够增强婴儿的免疫力, 并有效地预防新生儿黄疸发生。对于母婴分离地婴儿来说能够及时进食初乳对婴儿的身体康复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 对于母婴分离的产妇, 护理人员要及时对其进行泌乳指导, 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婴儿对乳汁的需求, 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婴儿身体的恢复。此外, 初乳还具有帮助通便的作用, 能够促进新生儿胎粪的排泄, 降低胎儿体内胆红素的循环进而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产妇持续泌乳能够有效地保证婴儿的生长发育, 增强婴儿的体质。因此, 无论是同室还是非同室母婴, 在分娩结束后都要保证婴儿初乳的喂养。
总之, 母婴同室能够有效地促进产妇的泌乳行为, 让婴儿更加了解和熟悉母亲的乳房, 有利于婴儿的健康发育。对于产后母婴分离的产妇来说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泌乳指导, 保证婴儿初乳的喂养。
参考文献
[1]陈兰英.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8) :123-124.
[2]那文艳, 韦凤莲, 玉冰.促进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的护理干预[J].医学信息, 2007, 20 (9) :1694-1695.
[3]张美玲.母婴分离产妇泌乳的护理干预[J].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刊) , 2010, 39 (3) :50-51.
母婴同室病房空气的调研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采用“FYZ-Z”型负氧离子发生器, 每天净化空气2次, 每次40min:负氧离子是空气成分中影响生态的重要物质, 被誉为空气中的维生素。由于空气中缺少负氧离子, 特别是冬季在市内人们会感觉呼吸不畅、脸色苍白、头晕。为了改善这种环境, 同时还可以产生微量臭氧, 对空气中起灭菌作用。
1.2 方法
(1) 优氯净空间、地面喷洒消毒:将优氯净配制成1∶2000倍水溶液, 病房内雾状喷洒消毒, 每日1次。
(2) 晨间扫床, 用浸泡于1∶4000倍优氯净水溶液中小毛巾扫床, 每床更换1次小毛巾。
2 结果
为了了解产科病房空气污染的程度, 笔者对产科病房抽样进行了空气培养试验 (没有空气采样机) 。其结果见表1。
由表1中数据证明:病房内人数多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空气净化后, 病房内空气培养细菌数显著减少。
3 讨论
空气净化后的病房, 大多数病人及家属非常欢迎, 他们感到空气新鲜, 心情舒畅, 就像在森林、海滨疗养胜地一样。起初, 少数病人及家属对负离子和臭氧产生的气味不习惯, 耐受不了, 这是因为人们的感觉决定的。随着负氧离子在室内大量扩散, 空气质量有所改变, 时间长了就会感到环境舒适。由于负氧离子本身是“电风”扩散, 对进入室内空气中的灰尘可以起过滤作用。通过对产科病房的现状调查分析, 我们感到在产科病房管理方面最大的问题是流动人员 (次) 数多, 而且难以控制。就目前条件, 有些必要的护理操作仍需要在病房内进行, 就要求病房有一个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的环境, 因此, 在产科病房及其他病房, 进行空气净化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采用FY-Z型负氧离子发生器, 对产科病房进行空气净化, 通过临床应用后, 深受欢迎, 医护人员反映也很好。长期在病房内休养, 如室内空气不流畅, 空气污浊, 病人就会感到头晕, 全身乏力, 不利疾病的恢复, 久之也易感染其他的疾病。这就是由于室内空气缺少负氧离子的结果。据测量, 一般城市室内的负氧浓度只有3 0~5 0个/c m 2。而森林、海滨的负氧离子浓度可以1011~1500个/cm2。采用负氧离子发生器净化空气, 可以对室内空气中的灰尘进行滤过, 同时还可以用其产生的微量臭氧对空气灭菌, 非常有必要在医院推广应用, 以净化病房内的空气。病人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住院疗养, 有助于病人的身心健康, 可早日康复出院。
3.1 产科病房空气污染的原因
(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 人口流动性增大, 人口密度上升, 又正值生育高峰时期, 病房收住院病人数量增多, 从而增加了病房内的空气污染。 (2) 一对夫妇终身只生一个孩子。因此, 家庭对母婴比较重视, 以致探视的家属及亲朋好友必然要多, 从而增加了病房内的空气污染。 (3) 受旧风俗习惯的影响, 孕妇怕风, 尤其在冬季, 病房很少开窗户通风, 这样就影响了病房的定时通风, 空气较好。 (4) 产妇由于生理性产褥热, 体温比正常人高 (一般为37℃左右) 。加之穿的衣服又较多, 经常出汗, 汗味散发, 也增加了空气的污浊程度。 (5) 正常产后24h, 剖宫产72h, 难产48h内, 按常规病人都应该在病房内大小便, 这更增加了病房内空气的臭味和污染。 (6) 病房的床位摆放, 按护理程序要求, 每张床距至少1m远, 可我院的床距, 最远的才76cm, 最近的只有28cm, 这样床位密集, 人员集中, 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7) 病人出院后, 立即撤换床上用品, 清扫地面, 打扫卫生, 同时不同程度地污染了空气。
3.2 产科病房空气净化的必要性
母婴同室与母乳喂养的体会 篇10
1 做法
1.1 建立健全母婴同室、母乳喂养制度并常规地传达到所有医务人员
我院自开展创建爱婴医院的活动以来, 建立健全了必要的规章制度, 同时狠抓制度的落实, 对全院职工进行18 h爱婴知识培训。妇产科、儿科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有关母乳喂养知识和技术, 并正确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
1.2 做好孕妇的思想准备工作
将有关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的好处告诉所有的孕妇。我院自创建爱婴医院以来, 就在门诊设立孕妇学校, 采取挂图片、模拟人示教、讲课的形式对所有产前检查的孕妇进行爱婴知识宣教, 将母乳的成分及对婴儿生长、营养、免疫、防病的好处和利于母亲的康复、增进母婴感情, 以及经济实惠这些优点提前告诉孕妇, 使孕妇全面认识到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的好处, 积极做好哺乳的准备。但也有少数孕妇一时难以接受, 加之由于孕妇的知识水平、社会经济地位、自身生理条件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针对个人特点采取不同措施[1], 我院除采取集体授课外, 还进行个别咨询指导, 同时鼓励孕妇的家庭成员一起参加, 使之成为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的积极支持者。另外, 使孕妇懂得营养是本人和胎儿身心健康的物质基础, 要为分娩和产褥期做好营养储备, 做到膳食平衡、合理补充热能、保持三大营养素比例合适, 既要防止营养不足, 也要避免营养过度造成肥胖。
1.3 帮助母亲在产后半小时内进行早接触、早吸吮
胎儿从宫腔到达体外, 很难适应与母体分离这一现实, 此时会感到不舒服甚至哭闹。分娩后进行皮肤接触, 可使婴儿感到母亲的温暖, 增进母婴感情, 同时早吸吮能建立很强的吸吮反射, 使婴儿得到价值很高的初乳, 胎儿娩出30 min内, 剖宫产产妇作出应答后, 在产妇及婴儿保暖的条件下即可进行早期皮肤接触和吸吮。
1.4 正确指导母亲喂奶技巧
正确的哺乳应是:母亲取坐位或卧位, 做到体位舒适、心情舒畅、肌肉松弛。母婴做到胸贴胸、腹贴腹、下颌贴乳房, 母亲的视线对着婴儿的视线, 母亲的手拇指和四指分别放在乳房上下方, 托起整个乳房, 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送入婴儿口中, 使婴儿在吸吮时充分挤压乳晕下的乳窦, 使乳汁排出。如果喂奶时听到吞奶声, 喂奶前乳房丰满, 喂奶后柔软, 母亲乳房有下奶的感觉, 婴儿湿尿布24 h 6次或6次以上, 大便若干次, 2次喂奶之间, 婴儿很满足, 体重平均每天增加18 g~30 g, 说明母乳是足够的。在一次喂奶过程中, 先产生的略带蓝色的奶是前奶, 而后产生的较白色的奶是后奶, 前奶含蛋白质较多, 后奶比前奶含脂肪多, 这些脂肪提供了母乳的大部分能量, 因此在一次哺乳中, 应持续吸吮一侧乳房, 这样不影响产奶量, 还能使婴儿吃到含全部营养的母乳。
1.5 除有医学指证, 禁止给婴儿吃母乳以外任何食物或饮料
母乳作为婴儿的一种天然食品, 营养、防病、经济、方便。过早地给婴儿添加其他食品会干扰正常吸吮和泌乳。对于极低体重儿、早产儿、未成熟儿、有潜在的低血糖、代谢性疾病、严重脱水、低血糖, 母亲有严重疾病、癫痫、精神病、心衰、子痫或服用哺乳期禁用药物等需人工喂养的要教会人工喂养的配奶方法。
1.6 鼓励按需哺乳
母婴应睡一张床或婴儿置于母亲床旁的小床上, 以使母亲一开始便担任起照顾婴儿的责任, 当母亲觉得奶胀或婴儿啼哭时及时抱起喂奶。催乳素生成在夜间更占优势, 故夜间喂奶有助于保持奶量, 应当不分昼夜, 保证婴儿想吃就吃, 按需哺乳。
1.7 定期家庭访视是母婴同室、母乳喂养成功和得以坚持的关键
产妇出院后应定期对母婴进行家庭访视, 最好在回家后2 d或3 d、2周或1个月后各访视1次, 访视时除了解母婴的一般情况外, 重点了解母乳喂养的情况, 如昼夜哺乳的次数、每次哺乳的时间、乳房排空的情况, 并要亲自观察母亲喂奶的情况, 回答并解决母亲在喂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有的放矢进行母乳喂养再教育。鼓励创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气氛, 生活环境整洁舒适, 丈夫关心、体贴妻子, 备好味道可口、营养丰富的饭菜, 保持产妇良好的食欲[2]。
2 效果
2.1 降低了新生儿疾病发生率
母婴同室即母婴24 h在一起, 增进了母婴感情, 保证了按需哺乳, 母亲保持有足够的乳汁分泌, 降低了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我院开展母婴同室与母乳喂养工作后新生儿发病率降低, 鹅口疮发生率降低5.78%, 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降低1.12%, 红臀发生率降低0.22%, 肠炎发生率降低0.26%, 高胆红素血症降低7.50%, 肺炎发生率降低1.20%。
2.2 增强了母亲的安全感
母婴同室和母乳喂养增强了母亲心理上的安全感。由于随时可以看到自己的孩子, 有情况能及时发现、及时反映, 医护人员能经常指导产妇喂奶技巧、宣传科学的喂养知识、及时解决喂奶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提高了产后4个月~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
3 讨论
3.1 经过实践我们对母婴同室和母乳喂养的好处有了深刻的认识
3.1.1 对婴儿的好处
初乳作为第1次免疫, 其中的脂肪酶可作为代谢调节剂、溶酶体、乳糖酶, 都存在且具有活性。母乳中的抗氧化剂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等有导泻作用, 有助于胎粪的排泄, 减少黄疸的发生。母乳钙磷比例适宜有利于钙的吸收;母乳中的铁易吸收,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8个月很少发生缺铁性贫血。母乳渗透力与血浆相似, 对肾脏的渗透负荷很低, 即使在热带或热而干燥的气候里, 也不需要添加水分。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及溶菌酶、乳铁蛋白、巨噬细胞、白细胞、抗葡萄菌因子及双歧因子等多种抗感染的物质, 从而减少了婴儿患腹泻、呼吸道及皮肤感染的机会;母乳能降低糖尿病、少患冠心病。母乳中乳蛋白最适合婴儿消化, 脂肪以油酸为主, 易被吸收, 还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因此母乳喂养的婴儿消化功能好、大便柔软、牙齿及面部肌肉发育正常, 在婴儿出生后2年内, 母乳仍有预防疾病和有助于疾病康复的作用;母乳喂养有助于婴儿的智力发育。
3.1.2 对母亲的益处
母婴同室、母乳喂养可以使母亲从孕期状态向非孕状态成功的过渡, 伴随吸吮而产生的催产素能促进子宫收缩, 减少产后出血, 促进子宫复旧;母体内的蛋白质、铁和其他所需的营养物质能通过产后闭经得以贮存, 有利于产后的康复, 亦有利于延长生育间隔, 同时可减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生。
3.1.3 对医院、家庭的好处
在经济方面, 医院可以节约消毒及人工喂养所需的奶瓶、奶粉及人力;从家庭角度来看, 用于母亲营养的消费比用于婴儿营养的消费更便宜, 由于婴儿较少得病, 因此可以减少医疗咨询、药物、化验和住院消费。
3.2 仍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2.1 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人们认为分娩后3 d才能下奶, 大多数人对早吸吮认识不足, 爱婴医院对医务人员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培训, 这些培训对象主要是妇产科、儿科的医务人员, 这样产妇出院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陪侍人的替换, 对母乳喂养知识逐渐淡化, 优越的生活条件及舒适的环境, 再加上营养丰富的饮食, 使产妇的乳汁分泌急剧增多, 由于乳腺管尚未完全畅通, 许多产妇乳房形成了肿块, 疼痛难忍, 婴儿吸不出乳汁, 常哭闹, 又得不到医务人员的及时指导, 部分产妇轻易放弃了母乳喂养, 并且还会造成乳头皲裂等, 有些上班的产妇不亲自照顾孩子, 而由保姆来照料, 容易导致代乳品的添加。
3.2.2 护理对策
医护人员尤其是我们妇产科的责任护士要耐心向产妇传授有关泌乳机制, 用手挤压产妇的乳窦, 这时会有黄色的乳汁流出, 使其认识什么是初乳, 其中含有抗体, 可以增强婴儿的抵抗力, 这时产妇及家属一般会理解并接受母乳喂养婴儿, 自觉地废除奶瓶, 要通过各种形式如发放宣传材料、集中培训的方式, 使母乳喂养知识普及、深入持久, 使其拥有一致的、全面的、科学的母乳喂养知识;考虑上门服务, 及时解决产妇的实际问题, 为母婴同室提供良好的服务, 减少产妇的疲劳和精神压力;对于产假时间短的职业女性让其上班前喂奶1次或2次, 工作时间挤奶存于手提式温杯内, 下班后带回存入4 ℃冰箱内, 供次日喂养婴儿, 回家后尽量频繁哺乳, 尤其是坚持夜间哺乳, 弥补白天刺激乳头不足的现象, 在相同吸吮情况下, 夜间释放的催乳素比白天多, 可以使工作母亲的乳汁分泌量完全满足婴儿需要。通过医护人员对爱婴知识积极的宣传、指导, 母婴同室、母乳喂养工作一定会取得成功与坚持, 母婴会更健康。
关键词:母婴同室,母乳喂养,体会
参考文献
[1]朱丽萍.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7, 13 (2) :70.
母婴同室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 篇11
关键词:优质护理,母婴同室,效果,满意度
母婴同室是婴儿娩出后将母亲和新生婴儿24 h安置在同一个房间里,由护士指导母亲及家属照顾婴儿的保暖、喂养、皮肤护理等。对新生婴儿的医疗和其他操作需与母亲分离的时间每天不超过1 h。母婴同室一般适用于正常足月儿及2 500 g以上的早产儿。母婴同室由于其可以增进母子情感交流,对新生儿未来的哺育均有正面影响而得以在临床广泛应用[1]。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启动了旨在使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和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文化传播的载体,它能让患者体会到独特的信任和满足。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产科实行母婴同室病房,采用优质护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母婴同室病房患者均为在我院分娩产妇,无产科合并症,年龄22~36岁;其中,经阴道分娩136例,剖宫产64例;孕次1~3次;产次0~1次;新生儿中男105例,女95例。Apgar评分>7分,均符合母婴同室条件。将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产科母婴同室病房患者100例设为试验组,2008年11月~2009年11月的1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身体状况、孕次、产次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试验组实施全程无缝隙优质护理,将优质护理服务贯穿到整个护理工作中,包括入院人性化护理、产前产后指导、产后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
1.2.1 入院人性化护理
为办理入院待产手续的产妇设置了温馨的休息等待区,在等待区备有茶水、杂志等,用和蔼的态度接待孕妇,用温和的语气向孕妇详细介绍病室环境、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各项制度等,并宣传母乳喂养知识、疾病知识等,使产妇从入院开始就体会到舒适和安全感。
1.2.2 产前/产后指导
皮肤准备及个人卫生、产程知识介绍、产后母婴护理知识介绍等,为自然分娩24 h以内、剖宫产术后72 h之内及有妊娠合并症的产妇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护理,包括饮食、洗头、沐浴、更衣、如厕等。对于恢复期的产妇,鼓励她们适当的活动,生活自理,指导产妇进食清淡可口、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指导并教会产妇及家属科学地坐“月子”和哺育婴儿的知识。在产科病房设立婴儿抚触及水疗中心,指导产妇及家属婴儿沐浴、游泳、抚触的方法。
1.2.3 出院指导
内容主要有关于产妇饮食、清洁卫生、休息与锻炼、用药指导、产后复查等,关于新生儿的特殊护理指导、婴儿护理知识指导、新生儿预防接种等。主管护士协助办理出院手续,送到电梯口后与产妇和家属道别。
1.2.4 心理护理
改变产妇只有被动地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模式,给予孕妇心理护理,因为让产妇的心理需要同时得到重视和满足能够增强护患相互之间的信任与理解,是降低产后抑郁的关键环节。护理人员要加强与产妇的沟通和交流,慰藉产妇的不良情绪,倾听产妇的倾诉,并鼓励产妇和新生儿加强接触,加快其角色转换[2]。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护理婴儿的能力、角色适应情况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在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指出:夯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程度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已启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3]。母婴同室实施优质护理具有诸多优点:(1)能够提高护理质量[4,5],母婴同室,会使产妇更熟悉和了解自己的孩子,而每天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的护理、喂养以及具体育儿常识的宣教可以共同进行。(2)能够提高母乳喂养比率,母婴同室在护理过程中能增进母爱,母婴同室的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非母婴同室者。(3)能够促进婴儿身体和智力的发育,婴儿会体验到母亲给予的一种特殊的抚慰,使其产生一种安全感。另外,母亲的表情、动作和言语能锻炼婴儿的视力和听力,促进婴儿智力的增长和体格的发育。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人性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护理服务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内涵,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应注重强化护理服务意识和责任感,要求护士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从主动服务到感动服务,逐步推出特色服务和打造护理品牌[6]。我科自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以来,始终坚持“以质为首、以客为尊、以人为本”的专业态度,将优质护理应用于母婴同室护理中,可以提高产妇对婴儿的护理能力,增加对护理的满意度,有利于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以患者为中心,创优质护理”是医院的服务宗旨,在市场经济及医疗市场激烈竞争的严峻形势下,它是立院之本、生存之本、发展之本。我们在母婴同室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举措,深得患者及家属好评。本文的研究显示,试验组护理婴儿的能力、角色适应情况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优质护理有助于整个护理过程的实施,进一步融洽了护患关系,增强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吕苏芳,盛华丽,余丽华,等.孕期情景导入健康教育模式对产妇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21(16):1462-1463.
[2]张云.人性化护理在产科中的应用[J].家庭护士,2006,4(12):55-56.
[3]张莉,彭刚艺,王跃建,等.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改善护士社会形象[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6):30-31.
[4]孙桂香,李恒彦,赵庆梅.新的健康教育模式对于提高母婴同室护理效果的作用研究[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9,20(6):86-87.
[5]梁曼,马成玲.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婴儿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2):35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