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传播(共12篇)
母婴传播 篇1
本文主要通过选择本院2015年05月-2016年05月期间接收的妊娠梅毒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探究梅毒母婴传播的预防措施及效果。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以及方法
1.1 一般的资料
采取随机方案选择本院2015年05月-2016年05月期间接收的妊娠梅毒患者24例,作治疗组,初产妇与经产妇例数比例分别为12:12,潜伏期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患者分别为15例、3例、6例。本组内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规范性抗梅毒治疗措施;同期选取妊娠梅毒患者24例作对照组,初产妇与经产妇例数比例分别为13:11,潜伏期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患者分别为16例、3例、5例。所有入选患者不给予任何预防措施。观察所有入选患者的资料后,并没有发现明显区别(P>0.05),因此可做下一步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不给予任何预防措施,治疗组患者均接受规范性抗梅毒治疗措施。在使用苄星青霉素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用药,具体用药为:60万至120万U/次,三个星期进行一次药物注射[1]。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给予红霉素进行治疗,用药方式为口服,一天口服四次,剂量为500mg/次[2]。同时对患者的爱人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3]。除此之外,还要对患者进行护理。内容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4]。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妊娠梅毒患者的新生儿的出生率、新生儿感染梅毒情况以及新生儿早产情况。
1.4 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数据都以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n)表示计量数据,以(P<0.05)表示数据差异。
2 结果
结果显示,接受规范性抗梅毒治疗措施治疗组患者新生儿出生率为100%,感染梅毒的新生儿为0例,早产儿2例。没有接受任何预防措施的对照组患者新生儿出生率为91.7%,先天梅毒新生儿5例,早产儿3例。经对比,治疗组新生儿出生率、新生儿感染梅毒情况以及新生儿早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梅毒主要是因为苍白螺旋体的感染所致的慢性接触传染病之一,这种疾病通过经母体与性接触进行传播,在妊娠期间母体会经过血流经过胎盘把梅毒传到胎儿体中[5]。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先天梅毒、潜伏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以三期梅毒等,对于人们生活有着严重影响[6]。
本文通过48例妊娠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接受规范性抗梅毒治疗措施治疗组患者新生儿出生率、新生儿感染梅毒情况以及新生儿早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对有梅毒的妊娠患者实施规范性抗梅毒治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梅毒的母婴传播起到阻断作用,且预防效果突出,在临床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究梅毒母婴传播的预防措施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方案选择本院2015年05月-2016年05月期间接收的妊娠梅毒患者24例,作治疗组,本组内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规范性抗梅毒治疗措施;同期选取妊娠梅毒患者24例作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不给予任何预防措施。对2组入选患者的妊娠结果进行客观评定。结果:治疗组的新生儿出生率100%高于对照组91.7%,且早产儿以及梅毒感染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有梅毒的妊娠患者实施规范性抗梅毒治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梅毒的母婴传播起到阻断作用,且预防效果突出,在临床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梅毒,母婴传播,预防措施,效果
参考文献
[1]石妍,刘晓丽,张光华,刘振云,等.梅毒母婴传播的预防措施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6):278-279.
[2]胡树群,李玉霞,金倩,等.预防梅毒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9):201-202.
[3]崔丹,戴江红,王磊,沙吾力·艾力卡,等.新疆2011-2013年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药物治疗状况及效果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21(3):217-219.
[4]田宏,苏敏,李常惠,等.辽宁省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措施与效果[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5,6(6):79-81.
[5]陈卫红,乔亚萍,王凤伟,等.孕产妇预防梅毒母婴传播知识、态度及行为特征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5,6(6):10-13.
[6]赵淑芬.2011-2014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预防梅毒母婴传播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5,6(6):43-44+54
母婴传播 篇2
一、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
概述:艾滋病由HIV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潜伏期6个月~5年,短期内病死率平均50%,高危因素:吸毒;输血(尤指不规范输血);卖淫嫖娼;溃疡性STD。感染过程:一期:急性感染期,1-3个月,抗体阳转;二期:无症状携带症状,6-15年,或更长;三期:艾滋病潜伏期,最多2-3年;四期:艾滋病期。
1、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定义:艾滋病母婴传播是指HIV感染的妇女在妊娠期、分娩期或产后哺乳期将HIV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
2、预防HIV母婴垂直传播的必要性
自艾滋病流行至今,全球约有400多万1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艾滋病,存活的HIV感染儿童估计有250多万,目前仍以每年80多万、每天2000多例新生儿HIV感染者的速度递增,其中90%是因HIV感染母亲后经母婴垂直传播而感染的。我国处于AIDS快速增长期,已开始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2011年9月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艾滋病3105例,死亡901例。我省199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截止2006年底累计发现艾滋病感染者685例,病人192例,死亡93例,儿童感染者6例,其中4例母婴传播。朝阳市199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2006年起孕产妇艾滋病感染者4例。
3、充分认识开展预防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人类对艾滋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研究目前也有了新的进展。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不采取任何干预的情况下,母婴传播感染率达到20—45%,假如孕期、产时和新生儿最初几周采取系统的综合有效的抗病毒干预和人工喂养,HIV母婴传播率最低可以降低到2%以下。可见艾滋病的母婴传播是可以预防的。
4、HIV母婴传播的途径
HIV传播主要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妊娠期10%,分娩期15%,哺乳期10%。母婴垂直传播70%是在母亲怀孕、分娩过程中被感染,30%是在哺乳期被感染。
1)宫内传播:通常发生在妊娠晚期,尤其是妊娠36周以后(占70%);
2)产程中和分娩时传播:在宫缩时,母体-胎儿微循环的血性传播;含有HIV母血、宫颈阴道分泌物进入胎儿眼、鼻、口腔。目前认为分娩过程传播是HIV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
3)产后母乳喂养传播:HIV阳性的母亲乳汁中也含有HIV,检出率58%,病毒通过口腔或胃肠道进入婴儿体内的。HIV母婴传播的危险在产后1个月最高。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母乳喂养是HIV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
5、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策略 1)自愿咨询与检测(VCT); 2)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应用; 3)安全分娩; 4)产后预防
6、孕产妇VCT服务:
自愿咨询检测(VCT)定义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HIV Voluntary Counseling & Testing,英文简称VCT)是指人们在经过咨询后能够对艾滋病检测做出明智选择的过程。
与孕产期保健相结合,向每一位孕产妇提供咨询服务;提供VCT服务应越早越好,知情决定妊娠;患有生殖道感染的孕妇应是为重点对象;建议双方均接受检测;非高危孕产妇、孕早期已检测阴性者,产前或阐释不必再做常规检测。
1)阳性孕产妇检测后咨询要点:
(1)解释阳性结果,HIV抗体阳性仅表示有感染,而不是得AIDS,HIV感染后至患病有很长的潜伏时间,平均8-10年,在潜伏期内乐观科学的生活将延缓发病。
(2)艾滋病病毒感染与妊娠关系:孕妇免疫机能处于抑制状态,可能加重CD4细胞的丢失;同时妊娠期发生机会性感染很多,此时期进行药物治疗又因妊娠而受到种种限制,尚需病因促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情进展;
(3)强调孕产期及产后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产道、哺乳感染后代,孩子可能成为感染者;
(4)孕妇为艾滋病人母婴传播的几率是无症状阳性者的9倍;(5)若父母故去,将成为艾滋病孤儿;孩子得不到呵护。2)检测后阳性结果咨询—终止妊娠指导:怀孕小于12周后,尤其对于病毒载量>1000拷贝/ml,或者CD4细胞<350个/mm3者;大于12周身体欠佳者;已确诊为艾滋病病人;合并性病者,治疗效果不理想者;终止妊娠要征得本人、配偶及家人同意(知情同意书)。
3)孕产妇检测后咨询的相关问题--阴性:进行健康教育,强调性传播及母婴传播,帮助制定改变危险行为的计划,使用安全套;若有危险行为,分析是否在“窗口期”,(人体感染HIV后,一般需要2-12周,平均42天左右血液中才可检测到HIV抗体。因为从感染HIV到机体产生抗体的这一段时间检测不到HIV抗体,故称之为窗口期。)若不排除窗口期建议再次检测;建议性伴也要检测,鼓励与其讨论HIV感染状况。
7、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干预措施(见双塔区预防艾滋、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实施方案)
1)应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2)提供适宜的安全助产服务; 3)提供科学的婴儿喂养咨询、指导;
4)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提供随访与艾滋病检测。
二、梅毒母婴传播的预防
1、梅毒概述:近年来我国梅毒患病率明显上升,而某些城市人身合并梅毒的患病率达1‰--6‰;病原体为梅毒苍白螺旋体,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潜伏期为6-8周;90%的梅毒通过性交传染,其他途径有血液传播与围生期传播;梅毒可促进AIDS的感染 与传播。2011年9月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发病数36025,死亡数11。
2、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主要包括以下5种:
梅毒作为一种性传播疾病,在与梅毒患者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下,进行性接触或其它密切接触,都会感染到梅毒。专家表示,感染梅毒主要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性接触传染:通过与梅毒患者的性接触传染,占90%以上。包括性交、热烈的接吻、体肤接触的拥抱。生殖器部位的皮肤粘膜菲薄,血管丰富,性交时处于极度充血状态,性交摩擦可造成细微的损伤,为梅毒苍白螺旋体的入侵创造了条件。
2)间接接触传染:凡是梅毒患者使用过的衣服、被褥、物品、用品、用具、便器、马桶和浴巾等均可能被病人的分泌物污染而带上梅毒苍白螺旋体,与梅毒病人密切生活在一起的健康人,当轻微的伤口接触到这些沾有病原菌的物品时,就容易感染上。
3)血源性传染:梅毒病程较长,尤其是潜伏期梅毒患者,体内虽感染有病原体但可以无临床表现,健康者或其他各种疾病的病人输入了由他们提供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就可以使受血者感染梅毒。
4)通过胎盘传染:患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而使胎儿传染梅毒。孕妇患有梅毒,未经及时发现和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梅毒苍白螺旋体可通过胎盘的血液循环传染给胎儿,使胎儿感染梅毒。胎盘传染主要在孕妇早期梅毒时发生。
5)产道传染:当胎儿通过感染有梅毒的产道时,产道部位的梅毒苍白螺旋体可感染给胎儿,导致新生儿传染梅毒而发病。
3、诊断要点: 1)不洁性交史;
2)临床表现 硬下疳(一期梅毒)在不洁性交史6-8周,丘疹及脓疱等皮疹(二期梅毒)硬下疳发病3周后,晚期梅毒(三期梅毒),潜伏梅毒 无临床表现,仅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分早期(一年内)晚期(一年以上者)。感染梅毒病毒,需及时去正规公立大医院诊疗。3)辅助检查 一期梅毒可取病损分泌物做抹片,用度银染色法染色后镜检或用暗视野法检查活螺旋体,阳性者即可确诊。此时梅毒血清学试验为阴性;二期及以上梅毒靠临床表现与血清学检查;梅毒血清学试验 a非螺旋体抗体试验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活血清不需加热反应素玻片试验(USR)或性病研究试验(VDRL)用于筛查 b血清螺旋体抗原试验 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试验)及苍白螺旋体试验(TPHA试验),感染过梅毒者将终身阳性,故不能用于观察疗效。
4、治疗略见方案
三、乙肝母婴传播的预防
1、概述 据资料统计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2006年已达1.2亿之多(全球为3.5亿)10%左右,2011年7.16%,2020年目标降至3.18%。2011年9月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发病数100517,死亡数53。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国内外报道不一,约为0.08%-17.8%,孕妇数易感人群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为非孕妇的6-9倍且以乙型肝炎最为多见,孕妇一旦患病毒性肝炎易发展为重症肝炎,产后出血发病率高,孕产妇死亡率高,必须引起妇幼保健工作者的重视。
2、乙肝临床类型
1)无症状亚临床型感染又称隐性感染占30%-70%,无任何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无异常变化,是重要的传染源之一;2)急性乙肝感染占1%,分普通肝炎和重症肝炎;3)慢性乙肝,占1%-5%,与肝硬化和肝癌密切相关,WHO将烟草视为第一致癌源,慢性肝炎则为第二致癌源;4)无症状HBsAg及HBV携带者占7%-20%,我国人群检出率约为10%,初次感染HBV后成为感染者:新生儿高达90%(母婴传播),<2岁75%-80%,3-5岁35%;>6岁儿童25%;成人3% HBV携带者的定义:HBsAg阳性持续存在6个月以上,无临床表现,肝功能正常一般称为HbsAg携带者,如尚伴有其它肝炎病毒标记物阳性者则称为HBV携带者。
3、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1)血液传播是乙肝重要传播途径,a乙肝患者、携带者血液中都有病毒存在,如注入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仅0.00004ml即可使人感染;b输入污染血制品及使用各种未经严格灭菌的注射器、针灸针,用于采血、针灸、纹身等,针灸针必须高压灭菌,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无效;c用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做口腔检查;d有剔牙不良习惯,牙签被乙肝病毒污染。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引起HBV传播。2)通过体液传播 乳汁、唾液、经血、精液、阴道分泌物都可以排毒,因此经哺乳及性接触也有可能传播乙肝病毒。3)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常为经消化道传播临床观察乙肝病例分布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另外,国外自愿受试者试验,吞服被乙肝病毒污染血清可传播乙肝,但剂量要比注射大50倍,及0.002ml,尤其口腔和胃肤黏膜有破损时,病毒可破损处进入血循环,使人感染。摒弃咀嚼喂孩子的习惯。4)母婴传播:根据受感染的时期又分为:宫内传播—即经胎盘传播;产时传播—经阴道通过吞咽血液和阴道分泌物传播;产后传播—主要为哺乳传播;种系传播—精子或卵子携带乙肝病毒,导致传播;医源性传播—产妇HBV携带或乙肝患者,剖宫产手术,手术刀划伤后马上注射HBIG预防。
4、乙型肝炎血清学诊断
1)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查:常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法)(1)乙肝表面抗原(HBsAg):HBsAg阳性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在感染乙肝病毒后6-12小时血液中即可检出,可持续数周或数月,可见于:乙肝病毒隐性感染;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无症状HBsAg及HBV携带者。(2)乙肝表面抗体(HBsAb或抗-HBs):是保护性抗体,具有免疫力是乙型肝炎恢复和痊愈的标志,一般在HBsAg消失后0-10天出现,可持续数年,对再次感染乙肝病毒有一定保护能力。此外当接种乙肝疫苗注射后可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是获得自动免疫的标志。(3)乙肝e抗原(HBeAg):它在血中出现较HBsAg稍晚,是HBV复制程度的标志,乙肝e抗原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血清中病毒颗粒较多,传染性强,是病毒颗粒释放出来的一种可溶性物质,仅 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存在,且与HBV并存,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其滴度与 HBsAg平行,一般在症状出现后10周内逐渐下降,通常在HBsAg消失前消失,如HbeAg阳性持续10周以上,则可能发展为持续性感染。(4)乙肝e抗体(HBeAb或抗-Hbe):是病毒复制的标志,但传染性较弱,它与核心抗体(HBcAb)同时存在于血中,并非保护性抗体。(5)乙肝核心抗体(HBcAb或抗-HBc):阳性是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的标志,乙肝病毒复制早期,抗-HBcIgM升高,提示近期感染,乙肝病毒复制停止时即转为抗-HBcIgG,提示远期感染,抗-HBcIgM和抗-HBcIgG标志物检测有助于鉴别近远期感染,急性乙肝出现4周内,抗-HBcIgM呈阳性,黄疸出现后8周或更长时间即检不出抗-HBcIgM。(6)乙肝核心抗原(HbcAg),它仅存在于肝细胞内,目前尚无法监测。
2)HBV-DNA检测 HBV为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可用分子生物技术(PCR)测定HBV-DNA,血清中HBV-DNA阳性提示病毒在复制,具有传染性;乳汁中HBV-DNA阳性提示乳汁中有HBV不能哺乳。
5、免疫与预防1)孕前免疫:妇女在妊娠前各种乙肝病毒标志物均阴性时应进行孕前免疫,主要接种乙肝疫苗,不仅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还可以预防丁型肝炎,待抗体滴度达到有效水平时在妊娠为佳。2)孕期免疫: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传播是否有效存在争议,《妇产科学》第7版教材建议孕期注射HBIG;综合妇产科专家和感染科专家的意见,建议将经历重点放在新生儿联合免疫上。沈阳盛京医院2006年开始已停止孕期注射HBIG。据资料统计:作为一个大三阳母亲,孩子出生后被感染性的可能性达到90%—95%,E抗原阴性的乙肝母亲生下的孩子感染几率要比E抗原阳性的低一半,大概45%—40%。
6、感染乙肝孕妇产后能否哺乳
1)新生儿在出生12消失内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因新生儿肠道内有羧基肽酶A,它能使HBsAg变性,不能通过肠道感染。2)应注意哺乳儿易患口腔炎,有口腔炎者病毒可经溃破的口腔黏膜侵入体内。有条件者最好测母乳中的HBV-DNA,阳性者一律禁止哺乳(这个观点有分歧),以防母乳传播。
母婴传播的疾病——艾滋病 篇3
有关艾滋病的报道最早见于1981年美国的有关报刊。实际上美国在1978年就出现了艾滋病病人。在美国最初患艾滋病的5000多人中,72%是同性恋男人;18%是静脉药物的使用者;4%是海地人;1%是血友病患者;不到1%是血液制品的接受者;其他占总人数的4%,异性性交传播也时有发生。
随着人类对艾滋病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认为艾滋病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三条: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我国发现艾滋病病人的时间很短,但其发展却极其迅速,至2000年底,我国已发现2万余例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但据专家分析,这个数字并不准确,实际可能有50万这类病人。
艾滋病的主要病理特点是细胞免疫缺陷,病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无法解释的严重感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症状不能达到诊断艾滋病的标准,但可呈现出以下一个或多个临床症状:全身淋巴结肿大、疲倦、不适、体重减轻、发烧、盗汗、不停的腹泻、血小板减少等。艾滋病病毒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它可以破坏人体的“卫士”——T淋巴细胞,使人的防御功能崩溃,使人无法正常的生存甚至失去生命。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从病人的血液、精液、唾液、尿液以及母奶、泪液中均可分离出艾滋病病毒。鉴于这种情况,当一名女性准备结婚的时候,或者一位女性已经怀孕的时候,她必须审慎地思索一下自己和男方的性生活史:有否不安全的性行为?是否有过吸毒或与别人共用注射器的吸毒史?当怀疑自己或男方有可能接触过艾滋病病人或病毒携带者时,应考虑去医院做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检测。
母婴传播 篇4
产科。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妇产科分娩的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共计100例 (母血中HBs Ag单阳性、HBs Ag/HBe Ag双阳性) 及其新生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病例孕期均无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及妊娠期高血压病史以及无其他原发性疾病, 肝功能正常, 孕期未使用其他研究药物或全身抗病毒、细胞毒性、类固醇激素或免疫调节剂等药物。另外, 收集同期就诊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隐性的健康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40例作为正常对照, 其中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分娩时胎龄均在36~41周之间, 分娩方式均按正常待产拟定治疗方案, 两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采集
孕妇分娩前采集静脉血3 m L, 分两份分离血清, 分别进行HBV DNA检测和乙型肝炎5项检测。新生儿于分娩时在碘伏消毒过的脐带处采集脐血5 m L, 分离血清做HBV DNA检测, 分娩12 h内采集桡动脉血, 分离血清储存于-20℃中保存待测。
1.2.2 检测方法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 Ag) 、乙型肝炎e抗原 (HBe Ag) 采用双抗体夹心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 (IFMA法) :采用WALLAC公司1235全自动时间分辨荧光测定仪对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新生儿、新生儿脐带血进行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2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 (美国Bio-Rad公司的DA7600型核酸扩增实时荧光检测系统及上海夏华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实时荧光定量PCR试剂盒) , 分别设计一堆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引物和一条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荧光探针, 用PCR体外扩增发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 标本的HBV DNA含量以copies/ml表示。3新生儿脐血中NK细胞CD69和IFN-γ采用流式细胞仪 (美国BD公司的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 检测, 取CD3、CD56和CD69抗体 (Biolegend公司提供) 各5μL和100μL血样混匀避光孵育20 min, 然后加入1 m L溶血素混匀作用5 min, 离心弃上清后加入1M1×LPBS, 再离心并弃上清, 加入200μL 1×LPBS上机检测。
1.3 新生儿HBV感染的判定标准
HBV感染判定标准新生儿外周血HBs Ag阳性和/或HBV DNA阳性判定为HBV感染存在。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及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样本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两组以上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母血中HBs Ag、HBe Ag与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关系
ELISA法检测100例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孕妇,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 Ag) 单阳性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率为1.75%;乙肝表面抗原及e抗原 (HBs Ag/HBe Ag) 双阳性患者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率为46.51%, 患儿桡动脉血乙肝两对半检测为HBs Ag或HBe Ag阳性, 采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 见表1。 (HBs Ag正常值0~0.2 ng/m L、HBe Ag正常值0~0.5 PEIU/m L) 。母血中HBs Ag单阳性与HBs Ag/HBe Ag双阳性其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可认为母血中HBs Ag单阳性与HB-s Ag/HBe Ag双阳性与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有相关性。
注:“*”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2 母血外周血HBV DNA病毒载量与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关系
产妇外周血HBV DNA按病毒载量由低到高分为3组:HBV DNA≤105 copies/m L、105 copies/m L
注:“*”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3 新生儿脐血NK细胞表面IFN-γ和CD69表达水平与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关系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中HBV母婴垂直传播组脐血中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的细胞百分比为 (9.58±1.745) %, 未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患者脐血中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的细胞百分比为 (15.6±2.117) %;正常对照组为 (5.66±3.724) %, 3组间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的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见图1。可认为HBV母婴垂直传播与CD69表达具有相关性。而IFN-γ的表达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有3种可能的途径:产前传播、产时传播和产后感染, 目前普遍认为分娩过程中的HBV感染是围产期感染的主要途径。HBV宫内感染难以阻断, 并且是新生儿HBV感染的主要途径。
该研究结果显示, HBV母婴垂直传播与母血中HBs Ag单阳性与HBs Ag/HBe Ag双阳性, 母婴垂直传播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许多研究也得到与该研究相同的结论, 新生儿HBV感染和母亲血清中e抗原阳性明显相关[2]。乙型肝炎e抗原是存在于病毒颗粒之外的一种可溶性蛋白, 有研究发现, HBe Ag能够通过胎盘, 引起胎儿对HBe Ag的T细胞耐受, 从而导致免疫功能低下, 在这种情况下, 暴露于高浓度母血HBV的胎儿就更容易被感染。因此, HBe Ag不仅仅是高传染性的标志, 其本身也可能通过影响胎儿免疫系统, 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3,4,5]。研究发现HBV宫内感染主要在孕晚期经胎盘感染胎儿, 随着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增高, 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的危险性呈增高趋势[6]。当孕妇血清中HBV DNA水平>108拷贝/m L时, 即使采用产后双重免疫宫内感染仍可达43%左右[6], 而母血中HBV DNA水平在106拷贝/m L以下时, 将减少30%的HBV宫内感染母婴垂直传播危险[7]。该研究结果显示, 随孕妇外周血HBV DNA病毒载量水平增高, 胎儿发生HBV母婴传播风险呈增高趋势: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HBV DNA病毒载量<105 copies/m L的患者未发现母婴垂直传播;母血HBV DNA病毒载量大于105 copies/m L的产妇可能母婴传播, 尤其是母血HBV DNA病毒载量>106 copies/m L的产妇, 50%发生母婴HBV传播。因此, HBV DNA是反映HBV携带者传染性的直接指标, 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确实与母婴HBV传播有关, 且母血HBV DNA高载量 (≥106 copies/m L) 可能是HBV母婴传播的高危因素。
CD69被称为早期激活抗原或活化诱导分子, 是表达经抗原刺激后各种激活T细胞、NK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和嗜酸粒细胞、胸腺细胞表面, 当其表达后, 可作为共刺激信号促进T淋巴细胞进一步活化和增殖。Goncalves等[8]通过对HBV疫苗的研究发现T细胞CD69表达与HBV感染关系密切, 认为T细胞CD69表达的降低是机体对HBV无反应的结果。该研究发现, 健康产妇组的脐血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的细胞百分比处于低水平 (5.66%) , 而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发生母婴HBV垂直传播组和未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组脐血中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的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对照组, 特别是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未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组脐血中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的细胞百分比 (15.6%) 显著高于垂直传播组 (9.58%) 。可见, CD69的表达与HBV母婴垂直传播有相关性。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的细胞百分比的升高有利于机体免疫系统对HBV的清除, 从而降低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
IFN-γ主要由活化的NK细胞和Th细胞产生, 其生物学功能主要是免疫调节, 诱导多种抗原提呈细胞表达MHCⅠ/Ⅱ分子, 活化单核、巨噬细胞并增强其溶菌活性及分泌IL-1、IL-6、IL-8、TNF-α等, 也是促进T细胞分化和CD8+CTLs成熟的重要因子[9]。研究发现, Th1细胞分泌的IFN-γ能在转录后水平抑制肝炎病毒, 同时IFN-γ诱导及活化NK细胞, 又能通过免疫调节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NK细胞IFN-γ表达量的增加可能在HBV清除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0]。该研究结果显示, 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发生HBV垂直传播组、非垂直传播组和正常对照组NK细胞表面IFN-γ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IFN-γ表达与HBV母婴垂直传播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 该研究发现母血HBe Ag阳性与否、HBV DNA病毒载量高低直接决定着母婴HBV垂直传递的风险, 同时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水平与母婴HBV垂直传播相关, 该研究的结果为临床研究HBV母婴传播的机理及其预防措施, 减少HBV携带者, 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HBV感染的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00例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及其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双抗体夹心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 (IFMA法) 检测孕妇HBs Ag和HBe Ag,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 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新生儿脐血中NK细胞CD69和IFN-γ, 并对以上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母血中HBs Ag单阳性与HBs Ag/HBe Ag双阳性组间母婴垂直传播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孕妇外周血HBV DNA载量越高母婴垂直传播几率越高。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中HBV母婴垂直传播组、未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三组间脐血中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的细胞百分比分别为: (9.58±1.745) %、 (15.6±2.117) %和 (5.66±3.72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HBV母婴垂直传播与IFN-γ无明显相关性 (P>0.05) 。结论 母血HBe Ag阳性与否、HBV DNA病毒载量高低直接决定着母婴HBV垂直传递的风险, 同时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水平与母婴HBV垂直传播相关, 该研究的结果为临床研究HBV母婴传播的机理及其预防措施, 减少HBV携带者, 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HBV感染,母婴垂直传播,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齐秀花, 王明园, 姜建慧.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中国医疗前沿[J], 2009, 4 (18) :20.
[2]Trehanpati N, Hissar S, Shrivastav S, et al., Immunological mechanisms of hepatitis B virus persistence in newborns[J].The 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2013, 138 (5) :700.
[3]Wang Z, J, Zhang H, Yang, 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HBV DNA level and HBe Ag titer in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positive mothers and their babies:HBe Ag passage through the placenta and the rate of decay in babies[J].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2003, 71 (3) :360-366.
[4]Milich D, Liang TJ.Exploring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hepatitis B e antigen in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Hepatology, 2003, 38 (5) :1075-1086.
[5]Shiraki K.Perina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and its prevention[J].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00, 15 (s2) :E11-E15.
[6]Han GR, Cao MK, Zhao W, et al.A prospective and open-label study for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elbivudine in pregnancy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rina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1, 55 (6) :1215-1221.
[7]Choe BH, Lee JH, Jang YC, et al.Long-term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lamivudine compared with interferon-αin children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The younger the better[J]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2007, 44 (1) :92-98.
[8]Akbar S, Inaba K, Onji M.Upregulation of MHC class II antigen on dendritic cells from hepatitis B virus transgenic mice by interferongamma:abrogation of immune response defect to a T-cell-dependent antigen[J].Immunology, 1996, 87 (4) :519.
[9]舒凯, 黄秋香, 张现臣.乙肝疫苗新型佐剂Cp G-BW006对小鼠脾NK细胞表面分子CD69的表达及y干扰素分泌的影响[J].生物技术通讯, 2013 (2) :219-221.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访谈提纲 篇5
(请将访谈结果详细、客观记录)
一、州(市)、县卫生局分管局长和妇幼保健院分管院长 当地2011年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进展情况?具体做了哪些事?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对省级有何建议
二、州(市)、县妇幼保健院HIV阳性孕产妇管理人员及医疗机构产科人员
1.CD4检测情况:县级怎样送检?多长时间能获得检测结果?有什么困难?有解决办法吗?
答:每个星期3早上送到区疾控,星期4下午市疾控出报告; 一是从确认到CD4检测要抽2次血,时间长;二是检测后服药期间需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血糖,血脂等费用高,患者一般不能承受。
2.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如何治疗和管理?如何获得长效青霉素?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答:对所生婴儿必要时要给予预防性服药或梅毒感染治疗并定期随访至18个月。
一般患者自行到省上购买,或由主管医生联系购买;一是购买难,肌肉注射太疼,不能坚持;二是梅毒试剂自费; 3.乙肝检测进展情况如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孕产妇一般在产检或住院时全部免费检查,乙肝产妇所生婴儿注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费用高; 4.如何解决?对省级有何建议?
三、州(市)、县妇幼保健院物资管理相关人员
1.在抗病毒药物、梅毒和HIV检测试剂的使用、协调管理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2.2010年1月至今,有无抗病毒药物、梅毒和HIV检测试剂过期?过期的品种和数量?是什么原因?之前有过什么协调?结果如何?
3.对当地的抗病毒药物、梅毒和HIV检测试剂的管理,今后有什么打算?对省级有什么建议?
四、HIV阳性孕产妇访谈提纲 1.注意事项:
(1)访谈要求:一对一,面对面进行
(2)访谈开始前,先介绍自己,做出明确的保密承诺。2.访谈提纲
(1)确认HIV感染后,县妇幼保健院的医生给了你什么咨询和帮助?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的临床观察 篇6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联合阻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42
乙肝病毒感染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研究表明母婴垂直传播是HBV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它不仅造成人群中众多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严重威胁我国出生人口的质量,而且也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在围生期因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的HBV,今后约70%发生慢性乙肝,其中约25%可能死于肝硬化和肝癌[1]。因此,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技术意义重大。根据HBV母婴传播途径在产前、产时及产后3个阶段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实施主、被动免疫联合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进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的孕妇118例,患者均为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大三阳71例,小三阳47例,乙肝DNA病毒复制阴性77例,阳性41例。118例患者均无孕期并发症。
阻断方法:①分期:采用28周起每4周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预防宫内感染。②分娩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尽量减少产程中胎儿损伤。最好1人接生,另1人处理新生儿;如接生时,胎儿娩出后更换手套再处理新生儿,断脐时用止血钳操作,以防新生儿皮肤黏上的HBV从脐带断端进入新生儿体内。新生儿尽早沐浴,清洗身上的母血和羊水。③产后:产后对新生儿采取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即新生儿生后2小时内肌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U,与此同时,在另侧上臂肌注乙肝疫苗10mg,此后1个月内再肌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U,1个月、6个月再分别接种乙肝疫苗。④喂养:HBeAg阳性及病毒复制阳性的产妇所生新生儿给予人工喂养,其余给予纯母乳喂养。
结果
新生儿24小时内静脉血乙肝病毒复制阳性2例,HBsAg阳性和HBeAg阳性2例,HBeAg阳性和HBcAb阳性35例,HBsAb阳性和HBcAb阳性18例,HBeAb阳性和HBeAb阳性5例,全阴性15例。
6个月后复查,其中HBsAb阳性103例,HBsAg阳性5例,病毒复制阳性2例,12例未产生HBsAb。
18个月后复查乙肝表面抗体阴性150例,慢性乙肝携带5例,其中慢性乙肝携带者其母亲均为大三阳,病毒复制阳性,且滴度高,追问其母亲病史为有明显家族史。
经过产前、产时、产后3个阶段的阻断,乙肝表面抗体阳性95.80%。
讨论
根据血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57.60%,HBsAg携带率9.75%,推算全国有6.9亿曾感染过HBV,其中有1.2亿人长期携带HBV,估計现在有慢性乙肝患者超过2000万,乙肝给患者、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2]。根据近几年的阻断成果分析,经过全程阻断新生儿感染乙肝率仅4.2%,其中均为乙肝大三阳孕妇所生新生儿,且有家族史,阻断总有效率95.80%。因此可以看出,乙肝是可以有效预防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与母亲体内病毒含量的高低呈正相关系,产时的预防也很关键,接生单位要做好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掌握好顺产及剖宫产指征,新生儿处理及产后母乳喂养问题,产前、产后的主、被动联合免疫是关键。
目前,乙型肝炎的母婴阻断技术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借鉴国内较成熟的母婴阻断技术结合临床制定的母婴阻断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大家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小毛.妊娠合并重型肝炎救治的基础与临床.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558-561.
2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5-149.
母婴传播 篇7
1 HBV父婴传播的研究及阻断现状
1.1关于HBV父婴传播的研究
1.1.1 HBV父婴传播的提出、发展、分子水平的证实长期以来人们将垂直传播等同于母婴传播, 而忽视了父亲HBV感染与新生儿感染的关系, 以至父婴传播被母婴传播与家庭内传播所掩盖。近年来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父婴传播的研究。Blumberg[2]根据家系调查资料的分析结果推测HBV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 可能整合入宿主生殖细胞的基因中然后在子代中传播。Berry等发现HBV可通过人工授精传播[3], 并且P-FT中父子之间HBV基因同源性极高[4];主要是由于HBV能够非特意性地整合进入精子同源染色体并传播给子代[5]。Tajiri H等[6]也在分子生物学水平发现了乙肝父婴传播的证据。从近年的这些研究不难看出HBV的父婴传播已由开始的对其可能性的提出, 发展到现在的从分子水平证实了HBV父婴传播的存在。
1.1.2 HBV父婴传播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证实有学者在对230例慢性HBV感染的父亲和母亲HBV标志物 (HBV M) 为阴性的新生儿进行HBV M测定, 结果显示HBV感染的男性其子代有较高的HBV感染率, 提示HBV可通过父婴途径传播给子代[7]。在检测两组父母一方分别为HBV M阳性而配偶分别为阴性的新生儿的血清HBsAg和HBV DNA时, 发现两组新生儿血清HBV DNA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而且父亲是"大三阳" (HBV M中HBsAg、HBeAg、anti-HBc定性均为阳性) 的较父亲不是"大三阳"的血清HBsAg和HBV DNA的检出率高, 差异有显著性, 提示HBV可以通过HBV M阳性的父亲垂直传播给子代, 且父亲是"大三阳"更易发生父婴垂直传播[8]。可见父婴传播已是第二重要的HBV垂直传播途径[9]。
1.2关于HBV父婴传播的阻断
一项有9例男方为"大三阳"且HBV DNA阳性而其配偶HBV M阴性的夫妇进行HBV阻断的研究中, 自孕28周开始, 每月各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200IU, 结果显示9例新生儿出生时采脐血无1例检测出HBsAg或HBV DNA阳性[10]。对配偶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孕妇在孕前或孕期接种乙肝疫苗 (HBVac) , 对孕妇也为HBV携带者或孕妇在孕末期前检验血中尚未达到高滴定度HBsAb者, 在孕末期肌注较大剂量HBIG可基本阻断乙肝病毒父婴垂直传播[11]。如果新生儿出生时再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 可显著降低新生儿HBV阳性率[12]。国内外对HBV父婴传播的研究较HBV母婴传播少, 关于HBV父婴传播阻断的研究则更少, 这些较少研究的样本量也普遍较少, 对新生儿出生后的观察时间也较短, 其长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2 HBV母婴传播的研究及阻断现状
2.1关于HBV母婴传播的研究
2.1.1 HBV宫内感染HBV的母婴传播过去一直被认为主要发生在产时和产后, 而近年发现宫内感染也是HBV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 其感染的发生率可达9.1%-36.7%。HBV可通过感染胎盘屏障在胎儿肝脏内定位和复制, 这也可能是今后发生慢性HBV感染的重要因素[13]。有文献报道分娩时当孕妇HBV DNA载量>106拷贝/ml时, 新生儿HBV感染率为34.7%, HBV DNA检测不到时, 新生儿HBV感染率为0.46%[14]。HBV甚至可以在母亲HBsAg阴性而仅有anti-HBc阳性的情况下发生母婴垂直传播[15]。
2.1.2 HBV产时和产后传播经固相放射免疫法对HBV感染的母婴进行配对研究发现新生儿胃内容物HBsAg检测阳性率为95%、母乳为70%、脐血为50%, 羊水为33%, 用PCR检测HBV DNA阳性率脐血为42.9%、母乳为37.5%、母亲唾液为10.7%[16]。因此众多学者认为婴儿分娩过程及其出生后与母亲的密切接触是新生儿感染HBV的重要方式。有学者认为剖宫产能减少母婴宫内传播的几率, 但病例对照研究表明, 分娩方式与HBV母婴传播无关, 慢性HBV携带孕妇不应作为剖宫产的指标[17]。
众所周知母乳是婴儿的天然食品, 然而HBV感染产妇是否能进行母乳喂养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近年有文献报道HBV感染母亲乳汁中可检出HBsAg和HBV DNA等感染性标志物[16], 增加了人们对母乳喂养可能传播HBV的忧虑。Zhu QR等[18]通过对照研究发现血清HBe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出生后进行正规的主被动联合免疫, 母乳喂养未增加HBV母婴传播的危险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注射HBIG和HBVac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2.2关于HBV母婴传播的阻断
2.2.1主动、被动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应用HBVac对新生儿进行主动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已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国内学者研究提出, 对HBV M阳性孕妇分娩前3个月每4周肌注HBIG 200-400IU直至临产, 新生儿出生再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 可明显减少HBV的宫内传播, 且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并能提高新生儿对HBVac的免疫应答率[19];且对HBsAg单阳性孕妇的阻断率高于双阳性 (HBeAg阳性、HBV DNA阳性) 孕妇[20]。刑玉兰[21]报告出生后6小时内和1月龄时各接种1针HBIG (剂量≥100IU) , 2、3、6月龄接种HBVac各10μg保护率可达97.13%, 故她认为这种"0、1-2、3、6方案"为"最佳免疫方案"。
2.2.2关于抗病毒药对HBV母婴传播的阻断目前少有关于孕期应用干扰素抗病毒阻断HBV母婴传播率的报道。拉米夫定能快速降低血清HBV DNA, 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在孕晚期给予拉米夫定对胎儿是安全的, 并且认为拉米夫定联合主动和被动免疫能有效阻断HBV的母婴传播[22]。使用拉米夫定的血清HBV DNA阳性孕妇的新生儿, 12个月12.5%HBsAg和HBV DNA阳性, 而未用拉米夫定组28%被感染,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
3结论
母婴传播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1~12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的239例孕妇及其分娩的243个新生儿。
1.2 方法
对门诊产前检查HBsAg阳性孕妇, 入院后抽取静脉血, 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 测其HBV两对半免疫学标志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新生儿分娩后取脐血检测HBV两对半免疫学标志。试剂分别购自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及上海克隆生物高技术有限公司。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39例HBsAg阳性孕妇不同分娩方式与其分娩243例新生儿脐血HBV感染情况 见表1。
从表1可见, 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脐血HB-sAg (或HBeAg) 阳性率37.86%, 阴道顺产的新生儿脐血HBsAg (或HBeAg) 阳性率34.06%, 剖宫产的新生儿脐血HBsAg (或HBeAg) 阳性率42.86%。经统计学检验,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χ2=1.96, P>0.05) 。
2.2 198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前采用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 见表2。HBV两对半可予不同组合方式出现, 本文分为两组:一组为HBsAg及HBeAg均阳性, 另一组为HBsAg阳性、HBeAg阴性。
从表2可见, HBsAg与HBeAg双阳性的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明显增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4.39, P<0.01) ,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内HBV复制的水平, 而HBV DNA载量高低影响着脐血HBsAg的阳性率 (见表3) 。
从表3可见, 孕妇血清HBV DNA≥105拷贝/ml时新生儿感染率明显高于血清HBV DNA≤104拷贝/ml组, 差异有显著性 (χ2=46.37, P<0.01) 。孕妇血清HBV DNA拷贝数与新生儿乙肝脐血阳性率呈正相关。
3 讨论
在临床工作中, 有些HBsAg阳性孕妇担心阴道分娩过程会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而选择剖宫产, 这样做不理智, 也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不管是哪种分娩方式, 胎儿均有可能吞咽含有HBV的母血及羊水。正确的做法是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清洗身上的分泌物及减少新生儿吞下的羊水, 而顺产则更有利于新生儿咽喉部分泌物及肺液排出。本组新生儿脐血病毒标志阳性率高于其他报道, 且剖宫产组的新生儿脐血阳性率甚至高于阴道分娩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有专家指出, 脐血HBsAg阳性不代表新生儿感染, 这是由于抽取的脐血易受母血污染, 而新生儿外周静脉血HBV标志物及HBV DNA检测更为可靠, 但在临床工作中抽新生儿外周血不易为家长所接受, 故不易开展。另一方面, 产时感染的胎儿出生时HBV血清学检测也可为阴性, 经过潜伏期后, 部分可发展为HBsAg阳性, 这也解释了在本研究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新生儿脐血HBsAg阴性而HBeAg阳性, 或HBsAg阴性而前S1、S2阳性, 当然也包括HBV变异株存在的可能。所以, 对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进行长期随访显得必要。
HBsAg阳性孕妇血清同时存在HBeAg阳性组血HBV DNA载量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HBeAg阳性是HBV复制及传染性的指标, HBeAg消失、HBeAb出现则表明其传染性降低。而孕妇血清HBV DNA拷贝数与新生儿脐血乙肝阳性率呈正相关, 尤其当HBV DNA≥105拷贝/ml时新生儿脐血阳性率明显增高。本文结果表明, 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脐血阳性率为37.86%, 孕妇血清HBV DNA≤104拷贝/ml时新生儿脐血阳性率为17.58%。血清HBV DNA≥105拷贝/ml时新生儿脐血阳性率达65.45%, 表明HBV DNA≤104拷贝/ml 时HBV处于较低的复制状态, 新生儿脐血阳性率也明显降低。
自妊娠20周后, 胎盘有主动从母体传输IgG抗体到胎儿的功能, 而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在体内能抵御HBV攻击, 产生抗HBs, 中和HBV, 减少孕妇体内HBV载量, 所以孕20周后间隔4周对HBsAg阳性孕妇肌注HBIG, 可使抗HBs经胎盘转输给胎儿而获得宫内被动免疫保护。由于我们地区处于山区, 居住较分散, 加上交通不便, 很多孕妇产前检查均在农村乡镇, 甚至一部分孕妇未行产前检查, 所以能在孕期正规肌注HBIG的HBsAg阳性孕妇例数较少, 且对HBIG宫内阻断效果需按HBV DNA拷贝数高低分组对照, 所以没有找到足够的统计例数。但据报道, 孕20周后多次肌注HBIG能较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在我院门诊对HBsAg阳性孕妇肌注HBIG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毒副作用, 故提倡从孕20周开始间隔4周肌注一次HBIG 200IU。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 在母婴垂直传播中的几个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及荧光定量PCR法对产前孕妇进行HBV两对半免疫学标志联合测定和HBV DNA载量检测;新生儿分娩后取脐血检测HBV两对半免疫学测定。结果 (1) 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脐血HBsAg (或HBeAg) 阳性率37.86%, 阴道顺产的新生儿脐血HBsAg (或HBeAg) 阳性率34.06%, 剖宫产的新生儿脐血HBsAg (或HBeAg) 阳性率42.86%; (2) 血清HBsAg、HBeAg均阳性组88.57%孕妇血清HBV DNA≥105拷贝/ml;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组83.87%孕妇血清HBV DNA≤104拷贝/ml; (3) 孕妇血清HBV DNA≥105拷贝/ml组新生儿脐血HBsAg (或HBeAg) 阳性率65.45%, 血清HBV DNA≤104拷贝/ml组新生儿脐血HBsAg (或HBeAg) 阳性率17.58%。 (4) HBsAg阳性孕妇在孕20周后多次肌注HBIG, 一定程度上可降低HBV母婴垂直感染率。结论 (1) 剖宫产并不能降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脐血HB-sAg (或HBeAg) 阳性率。 (2) 孕妇血清同时存在HBeAg阳性组血HBV DNA载量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 (3) 孕妇血清HBV DNA拷贝数与新生儿脐血乙肝阳性率呈正相关, 尤其当HBV DNA≥105拷贝/ml时新生儿脐血乙肝阳性率明显增高。 (4) 提倡对HBsAg阳性孕妇孕中晚期间隔4周多次肌注HBIG, 孕期积极干预以降低胎儿宫内HBV感染。
关键词:乙肝病毒,DNA载量,乙肝免疫球蛋白
参考文献
[1]王建设, 朱启镕, 张秀珍.分娩方式对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 2001, 81 (17) :1080-1081.
[2]周战修, 宗艳丽, 强君.孕妇感染HBV的状态与宫内感染关系的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5, 4 (1) :27.
母婴传播 篇9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全球有近3亿HBV携带者, 其中我国占45%。母婴垂直传播是HBV的重要传播途径, 估计约有30%的HBV感染是通过母婴传播获得[1], 故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是降低乙肝发病率的关键。因此, 研究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措施, 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1 传播途径
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方式有3种, 即产前宫内感染、分娩时传播和产后水平传播。研究发现, 宫内HBV感染是HBV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 多数报告发现已超过15%。
HBV通过胎盘屏障的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为胎盘屏障受损或通透性改变引起母血渗漏造成。近年来发现, HBV宫内传播的发生率随着检测指标的不同而不同, 以检测引产胎儿肝组织HBV-DNA为标准的宫内传播发生率较高, 以脐血新生儿24 h内检测其外周血的HBs Ag阳性为指标的HBV宫内传播率相对较低。现在认为, 孕妇在早、中期妊娠时感染HBV常可以清除而很少发生宫内感染, 晚期妊娠后急性HBV感染的孕妇有很高的病毒滴度, 能传染给胎儿。分娩过程中HBs Ag阳性孕妇分娩时产道混合液中绝大部分可测到HB-s Ag, 婴儿暴露于这一环境是HBV传播的适宜条件。分娩过程中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是胎盘剥离时微量血液漏至胎循环, 分娩时HBV可通过轻微的皮肤黏膜破损处进入婴儿体循环, 在产道中吸入含有HBV的阴道分泌物、羊水及母体血液而感染, 断脐时通过脐血污染而感染, 故可认为分娩是HBV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产后新生儿HBV感染与母亲的感染性密切相关。HBV标志物阳性的母亲的血液、羊水、分泌物及初乳中均有较高的HBV-DNA检出率, 大多数婴儿产后感染HBV是从含HBV的母乳或唾液等体液中获得;分娩后如果母亲不注意卫生, 可经口感染婴儿, 形成哺乳期感染。郑华荣等[2]用PCR和ELISA法检测脐血和初乳中的HBV-DNA和HBV-Ig M, 发现脐血和初乳HBV感染与孕妇HBV感染程度有关。
2 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
2.1 主动免疫
目前认为, 乙肝疫苗 (hepatitis B vac-cine, HBVac) 应用于孕期是较为安全的, 可刺激机体产生主动免疫形成保护性抗体, 其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已被肯定, 且国产酵母乙肝疫苗的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已达到国外同等疫苗水平。李艳萍等[3]对母亲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 Ag) 和乙肝病毒膜抗原 (HBe Ag) 同时阳性、新生儿期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HBs Ag阴性的273名儿童进行了9年血清学追踪观察, 认为重组 (酵母) 乙肝疫苗对阻断HBV母婴传播具有良好的远期免疫效果;母亲HBs Ag和HBe Ag双阳性的幼儿在3~4岁时需加强免疫, 低或无应答新生儿有较高的HBs Ag阳转危险性。彭国文等[4]分析了广东省1992~2003年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乙型肝炎发病率和人群中的HBs Ag携带率等资料后认为, 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能显著的降低乙肝发病率和HBs Ag携带率。陈惠峰等[5]对国产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及阻断母婴传播进行了研究, 全部观察对象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0、1、6和0、1、2程序两组HBs 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全程免疫后6个月, 抗-HBs阳转率为92.79%和91.04%;HBs Ag和HBe Ag单、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抗-HBs阳转率为82.97%和81.94%;0、1、6和0、1、2程序两组的阻断保护率分别为81.08%和81.48%, 表明国产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和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保护作用, 但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被动免疫
乙肝免疫球蛋白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 系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健康人后采集的高效价血浆或血清分离提取制备的高效免疫球蛋白, 属被动免疫抗体。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防止乙肝感染已证实有效, 并可减少慢性带病率。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 对其新生儿在24 h内注射, 半年内保护率为40%;于出生后3个月、5个月各再注射1次, 可将保护率提高到70%。邢秋霞等[6]研究发现, 产前应用HBIg不仅可以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而且使出生后婴儿血清抗体阳性率明显增高。肖小敏等[7]通过研究发现, HBs Ag阳性 (尤其是HBe Ag同时阳性) 孕妇的婴儿对HB-Vac的免疫反应性较低, 孕晚期应用HBIg可有效提高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对HBVac的免疫应答反应。宗艳丽等[8]发现, 孕妇携带乙型肝炎病毒载量的增加, 影响注射HBIg预防宫内感染的效果, 认为合理使用HBIg仍为预防HBV宫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进一步研究发现, 单纯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只能延长乙肝病毒感染的潜伏期, 推迟发病时间, 缓和感染后的临床症状, 对防止转变成携带者有效, 但它不能从根本上阻止乙肝病毒的感染。
2.3 联合免疫
目前, 临床发现单用乙肝疫苗的阻断效果差于主、被动联合免疫效果, 因而主张联合免疫。HBIg含高滴度乙肝病毒抗体, 与HBVac结合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从而打破机体的免疫耐受, 刺激机体重新产生抗体, 而复合物的形成可激活经典补体途径, 达到杀伤乙肝病毒的目的。郭永等[9]将488例HBs Ag阳性孕妇分成四组, 单纯HBVac治疗组、单纯HBIg治疗组各116例, 左旋咪唑涂布剂加两者联合治疗120例, 未治疗组136例。治疗组均在孕26周起开始注射, 孕妇和新生儿血清HBs Ag、抗-HBs、HBe Ag、抗HBe和抗HBc检测采用ELISA法。随访产妇及新生儿的乙肝标志物 (HBVM) 变化, 结果脐血中HBs Ag阳性率为:HBVac治疗组18.10%, HBIg治疗组9%, 联合治疗组3.33%, 未治疗组24.26%。随访母亲, HBVM多数转为HBs Ag, 抗-HBe和抗-HBc阳性, 所产婴儿抗-HBs>70%, 提示携带HBV孕妇于孕晚期给予HB-Vac、HBVIg或左旋咪唑涂布剂联合治疗后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之间传播。庞耀等[10]对HBs Ag单阳性和HBs Ag、HBe Ag双阳性的孕妇在第28、32、36周各注射HBIg 200 IU, 婴儿出生后12 h内注射HBIg 100 IU, 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HBVac 5μg, 以后分别在1、6月龄接种HBVac5μg, 采脐血和9月龄静脉血检测HBs Ag及抗-HBs, 结果婴儿宫内感染率为3.94%, 总阻断效果为94.97%;孕妇HBs Ag单阳性的婴儿阻断效果为95.77%;孕妇HBs Ag、HBe Ag双阳性的婴儿阻断效果为93.50%。HBs Ag单阳性孕妇注射HBIg, 婴儿联合使用HBIg和HBVac, 其阻断效果为96.06%;而HBs Ag和HBe Ag双阳性孕妇用同样的阻断方法, 其阻断效果为88.88%。宫内感染HBV的婴儿, 阻断失败, 提示联合使用HBIg和HBVac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效果很好, 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宫内感染胎儿的阻断方法应另外探索。
2.4抗病毒药物治疗
主要有拉米夫定与左旋咪唑涂布剂与HBIg联用。由于孕妇体内HBV高复制状态是母婴传播的最危险因素, HBV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产期, 因此, 孕妇产前用药使体内HBV-DNA降低到一定程度, 理论上可有效地阻断HBV母婴传播。拉米夫定是双脱氧核苷类似物, 在细胞内被磷酸化为具有活性的拉米夫定磷酸盐, 能抑制慢性HBV感染者的HBV复制, 使体内HBV脱氧核苷酸减少到不能被检测到的水平。临床研究发现, 拉米夫定能有效阻断母婴传播。苏关关等[11]对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发现的早孕而继续治疗的3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临床观察其抗病毒疗效、母婴并发症 (流产、早产、新生儿窒息、死胎与胎儿畸形) 、婴幼儿带毒与发育异常的发生率, 结果38例继续接受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妊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无一例发生母婴并发症, 婴儿带毒发生率为零, 有效阻断了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 也未发现婴幼儿发育异常情况, 提示拉米夫定有助于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 也有助于降低乙型肝炎妊娠并发症。杨越波等[12]对拉米夫定组43例, 孕28周起给予口服拉米夫定, 每天100 mg至产后30 d;对照组52例未予用药。两组孕妇均于孕28周、分娩前、其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免疫接种前, 抽静脉血检测HBs Ag、HBe Ag及HBV的定量, 结果拉米夫定组孕妇HBV的DNA水平显著下降 (P<0.05) , 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 (16.3%) 明显低于对照组 (32.7%) (P<0.05) , 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 认为携带HBV孕妇产前服用拉米夫定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但拉米夫定预防母婴传播的效果还需要大样本的对照研究, 产前拉米夫定抑制孕妇体内HBV-DNA复制以阻断母婴传播对HBV株的影响也需进一步研究。
2.5 选择剖宫产
因HBV携带母亲的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中有较高HBV-DNA检出率, 所以自然分娩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可吞入有传染性的母亲分泌物和血液, 并且最近Lin等[13]发现, 自然分娩时母亲血液渗透给婴儿的量较剖宫产时明显增多, 因此提出通过剖宫产减少HBV母婴传播。纪向虹[14]选择241例HBV-DNA阳性产妇分娩的新生儿, 应用PCR方法检测其脐血、静脉血HBV-DNA, 结果显示, 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比剖宫产的新生儿有更高的HBV感染率。虽然剖宫产可减少婴儿接触母亲有传染性物质的机会, 但有关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结果并不一致。使用100 u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用于阻断母婴传播时, 观察到1岁时HBs Ag阳性率和慢性HBV感染率在不同分娩方式间非常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于大多数未使用主被动联合免疫的产妇, 剖宫产是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2.6 停止母乳喂养
王小青等[15]对多例乙型肝炎血清学指标阳性的母亲血清、初乳进行HBV-DNA检测, 结果发现乙肝抗原阳性组, 母血、初乳中HBV-DNA检出率分别为35.06%、29.22%, 说明母亲HBe Ag阳性, HBs Ag阳性, 或HBe Ag、抗-HBC阳性者进行母乳喂养, 易使婴儿受乙肝病毒感染。因此, 停止母乳喂养也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
3 免疫失败的原因及新问题
3.1 免疫逃逸突变株
HBs Agα决定株为HBV各血清型所共有, 其抗体可对各血清型提供交叉保护。α决定簇突变株和母婴传播免疫失败的关系是近年研究的热点, 普遍的观点认为, α决定簇突变株的增多与乙肝疫苗接种和 (或) HBIg应用有关。但最近王珊珊等[16]在并未受到HBIg和疫苗免疫力的引产胎儿中检出HBV S区的突变株, 说明突变株的垂直传播可能不仅仅和免疫压力有关, 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因此, 是否需要在现有疫苗中增加突变株的HBs Ag以预防免疫逃逸变异株尚需进行更深入研究。
3.2
近年来有关在卵细胞和精子中存在HBV的报道引起人们关注, 思考HBV有无通过生殖细胞进行传播的可能。已有报道称, 在父亲HBV阳性而母亲HBV阴性的引产胎儿发现HBV感染, 在父亲HBV阳性而母亲HBV阴性的活产婴儿出生时即检出HBV感染标志[16]。这种遗传传递在HBV传播中的地位及遗传小儿将来的转归都是未知的问题。如果遗传传递确实存在, 无疑为全面控制HBV感染增加了新的困难。
母婴传播 篇10
1 慢性HBV感染与妊娠结局
按照一般规律, 在没有症状的慢性乙肝病毒 (HBV) 携带者中, 似乎没有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原因, 然而少数研究和报道表明, 在HBV感染的病例中母儿发病率增加。香港学者对253例HBsAg阳性单胎孕妇与相同数量的HBsAg阴性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 结果发现HBsAg阳性者<37孕周先兆早产的发生率高 (P=0.030) , <34孕周早产发生率高 (P=0.033) , 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高 (P=0.012) , 产前出血的发生率也高, 同时新生儿低Apgar评分和脑室出血的发生率也增加。已有证据表明, 过强的系统性炎症反应能导致某些产科并发症的发生, 在子痫前期, 过度的炎症反应是其发病的机制。慢性HBV感染导致的妊娠并发症增加, 可能与慢性的炎症状态有关。乙肝与成人Still′s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和肾小球肾炎、脉管炎的发病相关, 表明HBV感染可能与全身炎症状态相关, 并且在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病因性的作用。慢性HBV感染与炎症前细胞因子如IL-2、IL-6、IL-10、TNF 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水平升高有关, 这些因子在活动性肝炎时升高更明显, HBsAg携带状态与糖尿病、产前出血和早产倾向的关系, 也表明是妊娠期系统性炎症反应增强的表现。
2 HBV感染的母婴传播途径
HBV在血液中浓度最高, 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伤口渗液中较低, HBV感染是自限性或慢性感染。慢性感染的风险与年龄相关, 若不采取免疫措施, 成人感染率2%~6%, 5岁以下儿童30%, 婴儿90%。HBV携带者的新生儿若不免疫:母亲HBsAg (+) , 新生儿感染率10%~20%;母亲HBsAg (+) 及HBeAg (+) , 新生儿感染率85%~90%;HBV-DNA高载量 (≥108 copies/ml) 、绒毛毛细血管上皮HBV-DNA (+) , 新生儿几乎全部感染。85%~95%的围生期感染是由于新生儿在分娩时接触血和生殖道分泌物所至, 其他的围生期感染是经胎盘或产后与感染父母的密切接触, 其中经胎盘垂直传播占5%~10%。
马建新等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HBsAg (+) 者胎盘组织HBsAg和HBcAb。在158例足月胎盘组织的蜕膜、滋养细胞、绒毛间质细胞、绒毛血管内皮细胞中, HBV感染率依次为:66.46%, 58.23%, 27.22%和12.66%。HBV感染率由母体侧向胎儿侧逐渐减少, 并且HBsAg和HBcAg主要位于细胞浆内。Ye等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分别检测卵巢HBsAg、抗HBcAg抗体和HBV-DNA。HBsAg出现在卵子、颗粒细胞和卵巢间质细胞中, 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HBcAg出现在卵巢颗粒细胞、间质细胞和卵巢间质血管的内皮细胞中, 并且出现在卵子的不同时期, 在胞浆、胞膜、胞核中均发现;HBV-DNA出现在不同时期的卵细胞、颗粒细胞、间质细胞的胞浆、胞膜、胞核中。在同一卵巢组织, HBV-DNA在某些卵子中呈阳性, 而在另一些卵子中呈弱阳性或阴性, HBV-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 同时也可以发现在细胞质中。他们认为HBV可能通过在卵子中复制而垂直传播, 这可能是HBV垂直传播的重要机制。
3 宫内HBV感染的危险因素
3.1 母体的血清学状态
母亲HBeAg (+) 、高HBsAg 滴度、HBV-DNA高拷贝数和绒毛组织的内皮细胞中有HBV-DNA是发生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但HBV宫内传播的主要风险还是母体的病毒载量, 母体HBV-DNA比HBeAg是一项更强的持续感染的独立预测因子, 实际上, 垂直传播更易在病毒血症水平很高的HBeAg阳性母亲中见到。Wiseman等对悉尼西南区健康服务产前门诊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婴儿进行HBV围生期传播的研究发现, HBV的围生期传播限于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的母亲。他们对所有的婴儿均行常规HBIG和HBV疫苗免疫注射, 随访至出生9个月。在313例HBsAg阳性孕妇中, 213 例 (68%) 是HBV-DNA阳性、92 例 (29%) 是HBeAg阳性。除去失访和婴儿未满9月龄者, HBV-DNA阳性母亲的138例婴儿, 9月龄时检测HBV感染情况 (HBsAg, HBsAb, HBcAb) , 确定 4例婴儿感染 (HBsAg阳性) , 这4例婴儿感染的母亲HBV-DNA水平非常高 (>108 copies/ml) , 而且是HBeAg阳性, 4例婴儿中的3例是野生型HBV病毒株, 母儿一致。第4例母儿均S基因HBV D144E变异, 是与疫苗和 (或) HBIG免疫逃逸相关变异株。对于HBV-DNA阳性的母亲, 传播率是3% (4/138) ;对于HBeAg阳性的母亲, 传播率是7% (4/61) ;对于HBV-DNA>108 copies/ml的母亲, 传播率是9% (4/47 ) 。在91例HBV-DNA<108 copies/ml的母亲中没有婴儿感染。他们认为, HBV的围生期传播限于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的母亲。Burk等报道, 在HBeAg阴性的母亲中HBV-DNA高水平与低水平者发生新生儿感染的风险是OR 19.2 (95%CI 2.3~176.6) , 因此持续暴露高病毒载量的HBV-DNA是新生儿感染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然而, 新生儿HBV感染也不仅依赖于宿主的免疫状态和母体的病毒血症水平, 而且也与病毒的异质性有关。HBV种群具有高度的异质性, 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血清型、基因型及变异株, 即使在单个感染个体内, 也可能包含异质性的HBV群体 (准种) 。HBV混合种群的传播明显与早期病毒免疫消除有关, 野生型HBV单独传播与引发的慢性疾病相关。母体HBV特定的等位基因突变和母体病毒血症水平是垂直突破感染 (breakthrough infection) 的潜在预测因素。
3.2 分娩方式
因携带有HBV的母亲的血液、阴道分泌物中有较高HBV-DNA检出率, 因此分娩方式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受到大家关注。通常自然分娩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可吞入有传染性的母亲分泌物和血液, 自然分娩时母亲血液渗透到婴儿的量较剖宫产时明显增多。尽管剖宫产缩短了婴儿接触母亲传染性物质的时间, 但有关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结果并不一致。Lee等对一组儿童 (其母亲为HBeAg阳性) 使用主被动联合免疫 (HBIG用量50 U) 时, 虽观察到剖宫产降低出生时婴儿HBV-DNA阳性率及6月龄内HBV感染率, 但未观察常用于评价免疫阻断效果的12月龄HBsAg阳性率和慢性HBV感染率。Chen等的观察发现不同分娩方式间免疫失败率并无差别。
3.3 侵入性产前诊断的安全性
慢性乙肝孕妇羊水穿刺的母婴传播风险低, 但文献中的病例数较少。查到的4篇关于HBsAg阳性孕妇羊水穿刺的母婴传播, 共115例, 这些新生儿出生时全部接受了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治疗, 有3例 (2.6%) 婴儿被HBeAg阳性母亲感染, 这一免疫失败率与没有羊水穿刺妇女的发生率相一致。这些发现提示, 通过羊水穿刺的胎儿感染风险很低。文献中关于评价绒毛取样 (CVS) 风险的数据不足。关于评价前壁胎盘、HBeAg (+) 和高病毒载量孕妇羊水穿刺风险的数据不足, 在这些HBeAg阳性的母亲中讨论选用非侵入性筛查的方法可能是明智的。当胎盘位于前壁行羊水穿刺时, 羊水受母血污染的风险增加, 可能会增加母婴传播的风险。Giorlandino等对20例孕妇在首次羊水穿刺因培养失败而于2周后再次行羊水穿刺时进行了测定, 比较前次羊水穿刺经胎盘进针者和不经胎盘进针者羊水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 发现前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后者。
4 HBV宫内感染诊断
HBV宫内感染是指HBV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 新生儿出生时肝细胞内发现HBV可以明确发生了宫内感染, 但在临床上难以实施。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能确切反映宫内感染的检测方法、检测时间及临床诊断标准, 导致大家对宫内感染率的报道不一。朱启镕提出HBV宫内感染的临床诊断标准为:新生儿出生时, 从其外周静脉采血检测到HBV复制标志物存在, 持续阳性至少3个月以上, 且采用了主被动联合免疫, 但近期无免疫效果。其他的诊断标准有: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阳性 (或HBeAg阳性) , 并持续至1月龄者为HBV宫内感染;1年内HBsAg持续阳性, HBsAb阴性判为宫内感染免疫失败;1年内HBsAg转阴, HBsAb阳性为宫内感染免疫成功;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阴性 (或HBeAg阴性) 至1月龄时HBsAg阴性并持续阴性, 1年内HBsAb阳性为无宫内感染免疫成功;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阴性 (或HBeAg阴性) , 1年内HBsAb持续阴性者为对疫苗无反应。以往相当一部分有关的研究是以脐血样本的检测作为诊断标准, 而脐血样本存在母血污染的可能, 假阳性的出现更不可避免。
5 HBV围生期传播的阻断
5.1 妊娠晚期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大部分的HBV围生期感染是由于新生儿在分娩时接触血和生殖道分泌物, 其他的围生期感染是经胎盘或产后与感染父母的密切接触所致。出生后对新生儿施行乙肝疫苗联合 HBIG免疫对这部分感染可以有效阻断, 但对已发生的经胎盘垂直传播的感染预防效果不佳。我国学者朱启镕认为, 孕20周后胎盘具有主动转运IgG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 胎儿发生被动免疫, HBIG也可以暂时降低孕妇的病毒载量, 而且无症状HBV携带孕妇产前使用HBIG与否并未增加HBV株S区的变异, 他首次报道, 给 HBsAg阳性孕妇于妊娠最后3个月每月注射1次HBIG, 可以明显降低HBV的母婴传播率, 此后这一方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其安全性得到肯定, 但是其有效性却不断受到质疑。质疑的几个问题分别是:国内HBIG宫内阻断有效的研究对于孕妇的HBV血清学状态和病毒载量检查不全面;宫内感染的诊断方法和时间不统一;孕晚期这样小剂量的HBIG对孕妇肝脏在大量复制HBV时的中和作用不大;可能产生免疫逃逸株, 使现行的乙肝疫苗无法发挥预防作用;此方法只在我国使用, 未曾得到国外同行的肯定, 美国、欧洲及其他国家没有用免疫球蛋白预防母婴传播的经验;WHO、美国CDC及我国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学分会制定的《慢性肝炎防治指南》中均未建议采用此法来预防母婴传播;国内发表的大量文献都不是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质量低;众多文献众口一词地认定该方法可能与发表偏倚有关;临床设计研究不合理等。针对上述问题, 李婷等进行了一项荟萃分析, 为了避免中文文献出现的偏倚, 他们最终纳入组的所有文献为在英文期刊上的论文, 但均为国内作者, 共5篇随机对照研究, 文献数量较少。5篇文献的Meta分析显示, 孕晚期注射 HBIG可以有效保护胎儿, 预防宫内感染的发生, 可以在临床上继续应用。他们也认为, 虽然获得了肯定的结果, 但纳入分析的文献在随机方法、盲法、分配隐藏等方面存在缺陷, 造成证据质量不高。因此, 目前迫切需要开展设计合理的多中心、大样本、充分随机的临床研究, 进一步证实该方法的有效性。
5.2 围生期母亲应用拉米夫定
为了阻断经胎盘的垂直传播, 国内外有些学者观察了在妊娠晚期用拉米夫定治疗HBsAg阳性高病毒血症的孕妇, 以减少孕妇病毒血症, 可减少出生后主被动免疫失败的风险, 在孕妇和新生儿中没有观察到药物的不良反应。在HIV感染的孕妇中, 已观察到拉米夫定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抗病毒活性。上海传染病医院Xu等发表的一篇高HBV病毒血症母亲, 在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是否能减少HBV母婴传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的英文文献, 从妊娠32周到产后4周, 母亲被随机分为拉米夫定100 mg组或安慰剂组。新生儿出生时接受重组HBV疫苗用或不用HBIG。在拉米夫定组中, 56例新生儿接受疫苗+HBIG和26例新生儿仅接受疫苗;安慰剂组的59例新生儿接受疫苗+HBIG, 结果显示新生儿拉米夫定+疫苗+ HBIG组与安慰剂+疫苗+ HBIG组新生儿比较, HBsAg阳性率 (18% vs 39%;P= 0.014) 和HBV-DNA检出率 (20% vs 46%; P=0.003) 显著降低, 表明拉米夫定对阻断HBV高病毒血症母亲的母婴传播有一定疗效。但是它在孕期使用的安全性还存在争议, 尚不能在临床上广泛推广。由于该药物对胚胎发育危害很大, 拉米夫定在早期妊娠使用应谨慎。
6 HBV母亲的母乳喂养
母婴传播 篇11
(一)加强孕期保健
对艾滋病感染孕妇及家庭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提高其本人和家人对艾滋病以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认识,充分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对本人及胎儿、婴儿的伤害,使其知情选择妊娠结局。
对于要求终止妊娠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妇,应尽早实施人工流产手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决定终止妊娠者提供人工流产服务,并给予有效的避孕方法指导和提供相应的服务。
为要求继续妊娠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妇提供常规孕期保健、监测和随访,建议并鼓励孕妇定期进行孕期检查,并为感染孕妇提供特殊心理支持和综合关怀服务。
给予优孕、优育、孕期保健及孕期哺乳准备,孕产期抗病毒药物应用、产后婴儿喂养等问题的咨询和保健,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
产前避免进行羊水穿刺、胎儿镜等有创性检查。
感染孕产妇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应加强营养监测和指导。
了解孕产史、有无并发症和合并症、既往分娩方式等,了解其他疾病史和药物(尤其是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
密切观察可能出现的症状和体征,预防和积极治疗孕期并发症、生殖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
(二)提倡住院分娩
在孕期提供充分的咨询以使孕产妇及家庭了解住院分娩时对保护母婴安全和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的作用。
倡导住院分娩,鼓励所有孕产妇尤其是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住院分娩。
为所有住院分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提供自愿咨询和检测、母婴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应用、安全助产、避免产时损伤性操作、产后保健和婴儿喂养指导等服务。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的处理
(一)预防母婴传播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考虑到药物的耐药性及毒副作用,目前对尚未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推荐使用的预防用药方案如下,各地可根据孕妇及当地实际情况选用。
方案一(推荐用药):孕期+分娩期+产后新生儿(AZT+NVP联合用药)
孕妇自妊娠28周开始服用齐多夫定(AZT)300毫克,口服,每日2次,至临产。
分娩过程中每3个小时AZT300毫克,口服,至分娩
结束。
孕产妇临产后服用维乐命(NVP)200毫克,若孕妇服药24小时后仍未分娩,则于临产后给予重复剂量维乐命200毫克。若选择性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应在手术前2小时服用维乐命200毫克。
新生儿在出生后72小时内一次性服用维乐命2毫克/千克(或混悬液0.2毫升/千克),最多不超过6毫克(或混悬液0.6毫升)。
新生儿出生后服用AZT每6小时1次,2毫克/千克,如果母亲用药时间满4周或4周以上,婴儿用药1周;如果孕妇用药不足4周,婴儿用药应持续
6周。
方案二:孕期+分娩期+产后新生儿(AZT方案)
孕妇自妊娠28周开始服用齐多夫定(AZT)300毫克,口服,每日2次,至临产。
分娩过程中每3小时AZT300毫克,口服,至分娩
结束。
新生儿出生后服用AZT每6小时1次,2毫克/千克,如果母亲用药时间满4周或4周以上,婴儿用药1周;如果孕妇用药不足4周,婴儿用药应持续
6周。
方案三:孕期+分娩期+产后新生儿(AZT+3TC联合
用药)
孕妇从妊娠36周开始服用齐多夫定(AZT)300毫克+拉米夫定(3TC)150毫克,每日2次,至临产。
分娩过程中齐多夫定300毫克每3小时1次+拉米夫定150毫克,每日两次,至分娩
结束。
产后产妇齐多夫定300毫克每日两次+拉米夫定150毫克每日2次,持续用药1周。
新生儿齐多夫定4毫克/千克每日2次+拉米夫定2毫克/千克每日2次,持续用药
1周。
方案四:分娩期+产后新生儿(维乐命方案)
孕产妇临产后服用维乐命(NVP)200毫克,若孕妇服药24小时后仍未分娩,则于临产后给予重复剂量维乐命200毫克,若选择性剖宫产,应在手术前2小时服用维乐命200毫克。婴儿出生后72小时内一次性服用维乐命2毫克/千克(或混悬液0.2毫升/千克),最多不超过6毫克(或混悬液0.6毫升)。若新生儿服用维乐命1小时内呕吐,则应重复服用维乐命一次。
(二)选择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用药方案
选择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用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孕产妇自身,孕产妇及丈夫以往是否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及用药时间,可能产生的耐药性及毒副反应等因素。
(三)艾滋病感染孕妇的处理
如有条件应定期对艾滋病感染的孕妇检测CD4细胞及病毒载量,随时观察感染水平。
孕早期,病毒载量>1000拷贝/毫升,或CD4细胞<350个细胞/立方毫米者(仅一个条件符合即可),应建议终止妊娠(<孕14周)。
自愿继续妊娠,如有抗病毒治疗指征(CD4<250个细胞/立方毫米或病毒载量>1000拷贝/毫升,仅一个条件符合即可),应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但使用时间必须在孕14周以后。
抗病毒治疗原则
对于妊娠期间HIV阳性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必须同时考虑两个相对独立但是又密切相关的问题:其一是针对HI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另外是降低母婴传播的危险。对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时,必须权衡抗病毒药物对孕妇、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
用药方案
参考“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手册”的要求,推荐用药方案:
用药标准:CD4<250个细胞/立方毫米或病毒载量>1000拷贝/毫升
nlc202309051502
推荐使用AZT+3TC+NVP,AZT+3TC+EFV
若仅有AZT可采用单一用药方案:自孕14周开始服用,AZT100毫克/次,
5次/日。
HIV的垂直传播可以发生在任何CD4水平
AZT在母亲病毒载量>1000拷贝/毫升时对于减少围产期传播具有独特作用。因此在抗病毒治疗方案中,如果妊娠妇女的病毒载量>1000拷贝/毫升,不论CD4计数是多少,都应该给予AZT。如果无法进行病毒载量的检测,也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由于AZT对预防母婴传播有较强的作用,如果该方案不含AZT,应考虑将一种NRTI改为AZT。如果某孕妇还没有进行抗病毒治疗,确定开始治疗的时间和选择治疗方案时一定要考虑母婴传播和母、子安全的问题。三联的抗病毒治疗应推迟到妊娠3个月后(妊娠>12周),可以不考虑当时的CD4细胞
计数。
产后应继续抗病毒治疗,并在产后6~8周进行CD4细胞计数测定。如果CD4<350个细胞/立方毫米,则应使用安全的方式停止抗病毒治疗。
(四)哺乳产妇的抗病毒治疗
母乳喂养造成HIV垂直传播的危险性很高,因此应避免哺乳并使用配方婴儿食物。如果母亲仍要选择母乳喂养,则要在整个哺乳期其进行抗病毒
治疗。
妊娠和非妊娠妇女采用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是相同的,但是要考虑以下
3点:
使用AZT替代d4T(d4T会增加妊娠妇女的肝毒性,AZT则对母婴传播有较好的阻断作用)。
应避免对基线CD4>250个细胞/立方毫米的妊娠妇女使用含NVP治疗方案(增加严重肝毒性的风险)。
因为会造成孕妇严重的乳酸酸中毒,应避免d4T和ddI的联合使用。
(五)妊娠期间禁忌的抗病毒药物
依非韦伦(Efavirenz,EFV)具有潜在致畸性,因此不在怀孕的前三个月和没有有效避孕措施时使用。育龄期妇女应在开始EFV方案治疗前进行妊娠检测。对于那些已经服用EFV的晚期孕妇,应告知可能存在的危险。
由于妊娠时两种NRTI(如d4T/ddI)的联合使用可增加乳酸酸中毒的危险,故在妊娠期应该避免。
(六)避孕药对抗病毒药物的影响
不希望怀孕并且正在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妇女应采取有效、合适的避孕措施。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抗病毒药物,尤其是NVP、EFZ和PI类药物和激素类避孕药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将对两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都产生影响。因此,使用安全套是非常重要的,并应大力提倡。
安全分娩
(一)阴道分娩
阴道分娩时应避免增加传播机会的产科损伤性操作,如宫内胎儿头皮电极监测、会阴侧切术、产钳或吸引器助产等。
如果出现胎膜早破或临产早期出现胎膜破裂,应积极处理,缩短
产程。
(二)剖宫产分娩
择期剖宫产可降低母婴传播机会,在有条件地区可以选择择期剖宫产终止妊娠。但由于剖宫产可能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目前尚不主张在条件有限地区将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作为剖宫产指征。临产后的剖宫产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没有明显作用。实施择期剖宫产术同时应按照所选方案正确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三)新生儿产科相关处理
新生儿出生时应及时清除新生儿皮肤黏膜、鼻腔、口腔等处的母血、羊水及分泌物。清理呼吸道时避免咽喉部黏膜损伤。
新生儿出生后注意保暖。
清洗新生儿时手法应轻柔,避免损伤新生儿皮肤和黏膜。
新生儿脐带处理严格消毒。
母婴传播 篇12
1材料与方法
1.1对象
2011年1-11月深圳市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的儿童919例。所有婴幼儿出生时均建议接种乙肝联合免疫疫苗,乙肝疫苗接种3针后1~6个月内进行随访分析。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
制定统一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人口流动性、幼儿母亲乙肝感染情况、幼儿母亲职业、家庭经济条件、HBIG接种情况和接种剂量等。通过电话随访,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完成调查问卷。
1.2.2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对确定的调查对象,电话通知去附近的社康站或是指定医院抽血,对每名调查对象采集静脉血2管各5m L,要求在2h内分离血清,置-20℃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标本进行乙肝血清学五项检测,所有操作均按使用说明书严格进行。
1.2.3统计方法
调查和检验数据用Excel2003进行汇总和卡方检验。
2结果
2.1乙肝疫苗母婴阻断效果
全市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919例,其中13例儿童HBs Ag检测阳性,阳性率为1.41%;HBs Ab阴性31例,占总数的3.38%。
2.2儿童乙肝联合免疫疫苗接种效果
HBs Ag阳性母亲的儿童及时接种乙肝联合免疫疫苗后,HBs Ag携带率为1.05%;HBs Ag阳性母亲的儿童未能及时接种乙肝联合免疫疫苗,HBs Ag携带率为3.2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6,P<0.05)。已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儿童产生HBs Ab能力与未接种的儿童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4,P>0.05)。见表1。
2.3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对儿童乙肝感染的影响分析
919例HBs Ag阳性母亲的儿童,全部接种了乙肝疫苗,其中35例接种剂量不详,35例中无儿童携带HBs Ag;接种5μg的有434例,其中有5例携带HBs Ag;接种10μg的有394例,其中有7例携带HB-s Ag;接种20μg的有56例,其中有1例携带HBs Ag。接种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对HBs Ag阳性母亲的儿童的HBs Ag携带率(χ2=0.597,P>0.05)和产生HBs Ab能力(χ2=0.349,P>0.05)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其中6.9亿人在中国,全球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强阳性携带者为3.5亿人,其中三分之一在中国[3],因此乙肝被称为是中国的“国难病”。建国以来,特别是近10年,中国在防治乙型肝炎上投入了大量医疗卫生资源,并取得了显著效果[1],中国已由“高流行区”降为“中等流行区”。但是由于感染基数大,新增感染者绝对数量多,加之感染的途径复杂化,各地区诊断和治疗水平不一,乙型肝炎的防治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在乙肝的各种感染途径里,又以母婴传播危害最大。乙肝的母婴传播有感染年龄低、治疗周期长、对患者身体影响大和慢性乙肝转变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到国民素质和加重了公共卫生资源的负担。研究显示,相对于其他乙肝的母婴阻断措施,新生儿的主被动联合免疫方法即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和免疫球蛋白注射,无论是在安全上、伦理上和效果上,还是在经济上均有巨大的优势,是目前阻断HBV母婴传播、降低儿童乙肝发病率的主流手段[4、5]。深圳市在全市建立了完整的监测和接种网络,对全市所有新生儿实施疫苗的免费接种和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免费联合免疫接种,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1年数据表明,全市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共919例,通过联合免疫接种后,仅有13例HBs Ag检测阳性,阳性率为1.41%,HBs Ab携带率为95.21%,有效地阻断了乙肝的母婴垂直传播。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降低HBs Ag携带率效果显著,这可能是免疫球蛋白中和了体内的微量病毒,更有利于机体对病毒的清除和抗体的产生。调查数据显示,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的接种对降低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HBs Ag携带率效果不明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接种高剂量的乙肝疫苗对乙肝的母婴阻断毫无意义,因为乙肝的母婴阻断可能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婴儿的健康状况、生长发育、母血和婴儿体内病毒含量以及病毒变异等因素相关。因此对于接种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效果的结论,临床上同样争议较大,并无一致性意见[6,7,8],有待大样本量的核酸检测和血清学的进一步研究。另外一组数据值得重视,联合免疫接种后30例儿童没有产生HBs Ab,或是产生了除HBs Ab外其他类型抗体诸如HBe Ab、HBc Ab等。根据乙肝流行病学统计数据,在HBV暴露率较高的地区,人群隐匿性HBV感染概率较高(可达到7%~19%,相对HBV暴露率较低的区域,隐匿性感染概率相差10倍)。深圳市属于乙肝高暴露区域,以此感染概率预估,这部分儿童感染隐匿性乙型肝炎的概率非常高。但是此次调查由于预算限制,没能对此类样本进行核酸定量分析,导致这一部分数据缺失。
2011年世界肝炎日中国肝炎峰会上,中国对2005年公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重新修订,肯定了乙肝疫苗的母婴阻断作用。另一个修改的亮点是:无论成人、青少年儿童还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都“可以不”筛查两对半,无需知道“前身”是否曾感染病毒,旨在全面提高中国乙肝疫苗接种的覆盖率。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认为:乙肝疫苗是世界上目前最成熟最安全的疫苗之一,乙肝疫苗接种就是预防和阻断乙肝传播最有效的手段,国家应该大力推行全面覆盖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可喜的是目前中国已经对乙肝疫苗的接种全部免费,有效地阻断了乙肝的传播。不足的是只有少数经济发达、财政充裕的地区如深圳等对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的乙肝联合免疫实施全部免费,其他地区部分家庭由于经济等因素,对联合免疫接种持抵抗和犹豫态度,造成了母婴阻断的失败,导致疾病的传播,进而影响儿童健康。因此各地区对母婴阻断的重视程度和配套经费的稳定和持续,将对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起决定性作用;此外先进的检测方法如核酸分析的采用和普及将对乙肝母婴阻断也产生重大的影响。
【母婴传播】推荐阅读: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09-25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11-02
乙肝梅毒艾滋病母婴传播自查报告07-04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试点工作实施方案09-27
预防艾滋病_梅毒_乙肝母婴传播工质控方案06-18
福建省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05-12
母婴阻断06-20
母婴因素07-10
母婴指导08-15
母婴感染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