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破裂/治疗

2024-11-07

脾破裂/治疗(共10篇)

脾破裂/治疗 篇1

脾破裂是腹部外伤中最常见的腹腔内脏损伤, 其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占20%~40%, 开放性损伤中占10%[1]。我院自2005年2月—2011年12月间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32例, 根据患者病情以及“先保命, 再保脾”原则, 选择了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其中18例采取保守治疗, 效果也令人满意, 现根据回顾性分析将保守治疗的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5年至2011年, 我院共收治了脾破裂患者32例, 18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出院。32例患者中, 男性22例, 女性10例, 年龄13~81岁, 平均37岁。损伤原因:车祸19例, 斗殴致伤3例, 坠落伤两例, 挤压伤6例, 重物砸伤两例;其中3例为单纯性脾破裂, 8例伴有肺挫伤并肋骨骨折, 10例伴有左侧肋骨骨折, 9例伴有左侧肋骨骨折并血胸, 两例伴有左侧肋骨骨折并肺挫伤、血胸。受伤时间:入院距受伤时间为25分钟至两天。损伤程度:均为闭合性损伤。脾破裂分级:按CAL分类[2,3], I级 (脾包膜及脾实质少数浅裂伤) 13例;Ⅱ级 (脾实质性撕裂或两处以上损伤但未延伸至脾门) 9例;Ⅲ级 (脾实质破裂已涉及脾门多处深裂伤) 7例;Ⅳ级 (脾多处实质破裂合并脾门主要血管损伤及脾广泛碎裂) 3例。

2 治疗及结果

32例患者中, 14例进行手术治疗, 18例进行保守治疗, 效果均满意。32例患者经检查, 10例考虑为Ⅲ级、Ⅳ级脾破裂, 入院后急诊进行手术治疗;4例考虑为Ⅱ级患者, 其中3例家属主动中转手术, 1例因延迟性大出血而被迫中转手术;其余18例 (经检查考虑为I、Ⅱ级脾损伤) 采取保守治疗, 主要措施包括: (1) 绝对卧床休息1~2周, 约2~3周后可下床轻微活动, 恢复后3个月内应避免剧烈活动。 (2) 禁食、水, 待胃肠功能逐渐恢复后, 先给流质食物, 再逐渐过渡到普食。适当给缓泻剂, 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腹压增高引发延迟性出血。 (3) 输血补液, 应用止血药与抗生素等。 (4) 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 血压控制在90/60 mm Hg以上, 其中3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动态监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 (5) 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变化, 注意有无腹膜炎及腹膜炎范围大小变化[4]。保守治疗的18例患者, 确诊均经腹部CT证实, 治疗过程中监测腹部CT或超声, 均经对症治疗后获得痊愈 (两个月后复查CT未见异常、血常规正常) 。住院时间4~14天, 平均10天。对32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 效果满意, 随访时间5个月至两年, 平均12个月。

3 讨论

脾损伤是常见的急腹症, 不管脾损伤的程度如何, 原则上应进行全脾切除术, 特别是战伤脾破裂, 脾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方法。1952年King等首先报道脾切除术后并发爆发性感染 (OPSI) , 因为免疫功能缺陷, 术后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5]。其后的研究表明, 脾切除者OPSI的发生率大于正常人50~200倍, 死亡率高达50%以上。由此人们才开始重视对脾功能的深入研究。Petal (1981) 研究发现:脾切除术后患者免疫功能改变, 免疫球蛋白IgM、裂解素及T淋巴细胞减少, 原发抗体反应减弱, 调理素功能改变, 白细胞、γ球蛋白活力减退。Pachter (1981) 认为:脾切除术后会终身增加患者对严重感染的易感性, 并认为脾脏对于抗体的形成、细胞的滤过、增强吞噬作用等有着重要作用[5]。

近年来采用非手术疗法保留损伤脾的病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1985年Touloukian综合5个医院报道儿童脾损伤采用非手术疗法成功病例近200例, 故有学者认为儿童脾损伤有70%的病例能保守治疗[1]。由于脾内血小板含量占全身血小板的1/3, 脾血自凝能力很强, 所以单纯性脾损伤经过相应的处理后, 血流动力学稳定, 血红蛋白不低于80 g/L, 白细胞<20×109/L, 并按美国创伤外科协会 (AAST) 脾外伤分级标准:经CT检查确定脾损伤程度I~Ⅲ级或Ⅲ级、Ⅳ级脾损伤经CT复查确认创伤已稳定或好转, 腹腔积血量未增加且无合并腹腔其他脏器损伤, 估计伤情较轻, 属脾裂伤表浅者, 可考虑先进行非手术疗法。措施是先置患者于监护病房内做必要的处理, 动态观察伤情变化, 随时准备中转手术, 以免因大出血造成恶果。对病理性脾破裂患者不考虑保守治疗。

脾脏在人体免疫功能中占重要地位。脾切除后机体的过滤和清除血液中粘物质能力、免疫球蛋白水平、淋巴细胞功能、Tufsin和干扰素等水平降低, 抗肿瘤能力和免疫调节能力等不能替代的免疫功能将受到影响。尤其儿童时期, 机体免疫器官尚未发育成熟, 对机体免疫功能造成的伤害难以评估, 保脾尤为重要。由于脾脏外伤的伤情较复杂, 常伴有合并伤, 在选择保脾术式时, 应因伤情而异, 本着“保命第一, 保脾第二”的原则, 避免因进行保脾手术而延误其他致命合并伤的治疗[6]。总结非手术治疗的指征为: (1) 脾破裂为Ⅰ、Ⅱ级; (2) 年龄<50岁, 尤其是儿童患者, 非手术治疗更易成功;年龄太大, 因脾脏结构老化, 脾包膜变薄或弹性下降, 非手术治疗的危险性增加; (3) 无腹腔内其他脏器的合并伤; (4) 血流动力学稳定; (5)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无进行性降低; (6) 影像学动态监测血肿不扩大, 积血不增加; (7) 具备中转手术与重症监护的条件。上述适应证中, 血流动力学稳定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 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连续监测生命体征, 同时准备充足的血源和做好实施手术的各项准备, 以便能够及时中转手术治疗。

4 结语

脾破裂保守治疗给患者及患者家属节约了手术费, 使患者免受手术之苦, 同时也不影响个体的免疫功能。因此, 脾破裂保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

摘要:目的 探讨脾破裂保守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32例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临床脾破裂保守治疗的意义。结果 32例脾破裂患者中保守治愈18例。结论 脾破裂在一定程度上可进行保守治疗, 从而避免脾切除手术影响患者免疫功能。

关键词:脾破裂,保守治疗,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志强.腹部外科手术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黄志强.现代腹部外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3]钱礼.现代普通外科[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4]戴朝六, 许永庆.脾外伤分级与外科治疗的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 24 (12) :711-713.

[5]华积德.现代普通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

[6]徐学汇, 左富义.第6届全国脾脏外科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军医, 2001, 44 (8) :452-453.

外伤性脾破裂84例治疗分析 篇2

出血量少或单纯脾被膜下血肿,应保脾治疗;时脾损伤严重或伴有其他严重复杂伤时。应行脾切除。

【关键词】外伤;脾破裂;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074-01

外伤性胂破裂是临床上闭合性腹部外伤中最常见的急腹症。我院自2001年10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84例,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77例,女7例。6~10岁儿童11例,最大年龄69岁。闭合性损伤81例。开放性损伤2例。合并肋骨骨折9例,胃肠损伤12例。肝损伤3例,颅脑损伤4例。胰腺损伤1例,骨折9例,合并休克14例。

1.2术中所见损伤程度脾包膜及脾实质裂伤3例,脾包膜及实质裂伤未至脾门47例,脾门裂伤和/或脾碎裂27例。

1.3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7例(其中1例中转手术行全脾切除术);手术治疗77例,脾修补17例(其中1例术后继发出血行全脾切除);全脾切除43例;全脾切除加自体脾组织移植10例;脾部分切除7例。

2结果

2.1治疗结果本组治愈84例,死亡1例。非手术治疗7例(其中1例中转手术)痊愈;手术治疗77例,治愈76例。

2.2并发症非手术治疗组中1例于入院30h后出现继发性出血中转手术行全脾切除。手术治疗组有1例脾修补术后于32h后出现继发性出血再手术行全脾切除。1例发生膈下脓肿,有29例血小板计数超过500x109/L。

3讨论

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关键是治疗,且不能忽视合并伤的治疗。

3.1治疗原则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脏第二。凡需多科治疗的患者,应按轻重缓急原则进行多科室的密切配合是救治成功的重要保证[1]

3.2非手术治疗脾脏是有着重要功能的器官,具有强大的抗感染和免疫功能,对维持人的生命和健康有着重要价值。因此在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中应尽量保留脾脏[2,3],特别是儿童.对愈后防止发生OPSI有着重要作用。对单纯脾破裂、B超或CT显示脾损伤较浅、出血量少或单纯脾被膜下血肿、生命体征稳定者,应用输液、少量输血、止血药、抗生素、禁饮食等保守治疗,但必须严密观察动态血压、脉搏、血常规、床头B超等变化,如发现有继发出血现象者应立即中转手术行脾切除。本组非手术治疗7例,10岁以下儿童3例,有2例在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床头B超观察下保守治愈。1例伤后30h发生继发出血行全脾切除术治愈;另4例为3例成年男性和1例成年女性,为外伤后出现轻度腹痛行B超或CT示脾被膜破裂、脾周少量渗血而住院保守治愈。

3.3手术治疗对脾损伤严重或伴有其他严重复杂伤时应行全脾切除术。切莫顾及脾脏而影响治疗效果。全脾切除如腹腔污染不重可行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对脾脏上极或下极损伤者可行部分脾切除术;对脾损伤不严重者可行脾修补术或加用大网膜包脾、脾动脉栓塞和结扎、网罩或捆扎法[3]。本组手术治疗77例。脾修补17例,其中1例术后出现继发出血再手术行脾切除,脾修补在术中要注意充分暴露好脾脏。尽量清除凝血块和失活脾组织,根据裂口深浅用间断褥式缝合,如裂口较深。可在进出针处加盖明胶海绵或大网膜作补垫物,缝针要深达创底。以防留有死腔发生再出血:全脾切除43例:全脾切除加自体脾组织移植10例,脾组织移植要注意选择健康未损伤的脾组织,不能带有包膜,一般切取lcm3寸左右的棱彤或多边型3~5块即可,不需过大或过多,以利移植后着床、成活和生长,腹腔污染重(如合并空腔脏器破裂)或病理性脾脏禁作移植;脾部分切除7例。除1例因严重复杂伤、失血性休克死亡外,其余全部治愈。

3.4并发症的治疗外伤性脾破裂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均有可能发生并发症。继发出血是外伤性脾破裂最常见严重并发症,如发生继发出血应立即手术行脾切除。本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发生继发出血1例,均行全脾切除治愈。膈下脓肿多发生在手术lwk后,可全身应用抗生素,必要时可在B超定位下行穿刺引流。本组1例在脾切除术后7d发生膈下脓肿(与合并肠破裂、腹腔污染有关),经全身应用抗生素治愈。全脾切除多有血小扳计数升高,如血小板计数不超过500x109/L,可不需处理。本组有29例术后血小板计数超过500x109/L,通过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等处理后降至正常。如血小板计数超过(1000~2000)x109/L,则应用肝素等抗凝剂作预防治疗”。

参考文献

[1]顾净,陆孝道.脾损伤165例的诊治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3,6:376.

[2]张庄文.外伤性脾破裂(附82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0,4:378.

[3]王茂信,盂凡亭,刘栋滨,等.脾蒂阻断转移大网膜包脾行脾破裂修补术8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4:239.

脾破裂21例保守治疗体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1例, 男17例, 女4例, 年龄9岁~52岁, 平均年龄38岁。病程2 h~48 h, 平均9 h.受伤原因:车祸伤7例, 砸伤5例, 打伤5例, 摔伤4例。临床表现:面色苍白21例, 脉搏加快21例, 上腹部局限性疼痛21例, 移动性浊音阳性21例, 2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失血性休克。病理类型 (根据B超) :中央型和包膜下血肿破裂型同时存在的13例, 包膜下血肿破裂型8例。最终通过体格检查诊断21例, 通过B超检查诊断21例, 通过腹腔穿刺诊断21例。

1.2 抢救方法

首先给予平衡盐溶液静脉滴注, 并加用血浆增量剂。根据生命体征、尿量、中心静脉压等监测数据调整补液量及补液速度。根据血常规及补液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输血及输血量。同时进行术前常规准备工作, 做好随时可以进行手术治疗的准备。

1.3 非手术治疗方案

保持通畅的静脉通路, 充分补足液体, 保持足够的循环血容量。保留导尿管观察尿量。动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腹部体征情况, 通过床旁多参数监护仪每5 min测1次血压, 连续监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 检查腹部体征。B超观察腹腔内出血情况。每小时监测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1次, 必要时给予输血治疗。做好随时手术的准备工作。保持患者绝对卧床, 减少活动。注意减少患者增加腹压的因素, 如软化大便、防止咳嗽等。嘱患者绝对卧床1周, 然后改为半卧位, 有利于腹腔内的少量积血吸收, 防止膈下脓肿形成。住院3周以上, 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

2 结果

经过保守治疗的21例脾破裂患者, 术后6个月复查无异常。

3 讨论

脾破裂经典治疗方法是脾切除术。随着对人们脾脏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 免疫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脾脏具有免疫、抗肿瘤、造血、储血、滤血以及内分泌调节等功能。对脾脏解剖结构的进一步研究, 也为外科进行各种保脾方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使保脾技术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基于以上对脾功能的认识, 保守治疗成为近年来治疗脾破裂的热点。

脾损伤分型和分级迄今尚无统一标准, 第6届全国脾脏外科学术研讨会 (2000年) 制订了四级分级法: (1) Ⅰ级:脾被膜下破裂或被膜及实质轻度损伤, 手术所见脾裂伤, 长度≤5.0 cm, 深度<1.0 cm. (2) Ⅱ级:脾裂伤总长度>5.0 cm, 深度>1.0 cm, 但脾门未累及, 或脾段血管受累。 (3) Ⅲ级:脾破裂伤及脾门部或脾部分离断, 或脾叶血管受损。 (4) Ⅳ级:脾广泛破裂或脾蒂、脾动静脉主干受损[1]。

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2]:拟实施非手术治疗者一般应满足以下条件: (1) 单纯性脾破裂; (2) 伤后血流动力学稳定, 输血量不多于2~4 U; (3) 非开放性损伤; (4) 患者年龄<50岁; (5) 临床症状逐渐好转。

脾破裂的常见部位是远离脾门的肋膈面和上极或下极, 这为原位保脾提供了有利条件。单纯性脾破裂经过相应的处理后, 血流动力学稳定, 估计伤情较轻, 影像学提示脾裂伤表浅者, 可考虑行非手术疗法[3]。

只要脾破裂的病例选择恰当, 保守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它避免了手术的痛苦和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基本保全了脾脏功能的完整, 并减少了手术治疗的相关费用。但是, 也应当重视脾破裂的保守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必须强调严密的监护和适时的中转手术, 严格掌握适应证, 以保障患者生命的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创伤性脾破裂的非手术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脾破裂102例病例, 其中21例行保守治疗, 对保守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经过保守治疗的21例脾破裂患者, 术后6个月复查无异常。结论 只要脾破裂的病例选择恰当, 保守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尤其是儿童应首先考虑非手术治疗, 防止术后出现脾切除术后暴发感染综合征。保守治疗基本保全了脾脏功能的完整, 并减少了手术治疗的相关费用。病情不稳定, 破裂严重或合并其他严重损伤, 必须强调严密的监护和适时的中转手术, 严格掌握适应证, 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脾破裂,诊断,治疗,中转手术

参考文献

[1]姜洪池, 乔海泉, 代文杰.脾脏外科:近20年的进展与展望[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2, 8 (1) :3-5.

[2]姜洪池.外伤性脾破裂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J].腹部外科, 2006, 19 (4) :213.

脾破裂/治疗 篇4

【摘要】 目的 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 我院自1999~2013年3月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52例,其中延迟性脾破裂9例治疗。结果 早期手术,9例患者全部治愈。

【关键词】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 早期诊断 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7.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95-01

脾是腹部内脏最容易受损的器官,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破裂占20%-40%,在腹部开放性损伤中,脾破裂约占10%左右。有慢性病理改变(如血吸虫病、疟疾、淋巴瘤等)的脾更易破裂。按病理解剖脾破裂可分为中央性破裂(破在脾实质深部)、被膜下破裂(破在脾实质周边部分)和真性破裂(破损累及被摸)三种。前两种因被摸完整,出血量受到限制,故临床上并无明显内出血正向而不易被发现,可形成血肿而最终被吸收。但血肿(特别是被膜下血肿)在某些微弱外力的影响下,可以突然转为真性破裂。导致诊治中措手不及的局面。破裂部位较多见于脾上极及膈面,有时在裂口对应部位有下位肋骨骨折存在。破裂如发生在脏面,尤其是邻近脾门者,有撕裂脾蒂的可能。若出现此种情况,出血量往往很大,病人可迅速发生休克,甚至未及抢救已致死亡。早期诊断,行脾切除手术是关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18~37岁。受伤原因:摔伤3例,棒击伤2例,撞伤2例,拳击伤1伤,挤压伤1例。伤后诊断为脾破裂的时间:伤后3~7天4例,8~14天3例,15~19天2例。受伤部位:左上腹部4例,左季肋部2例,上腹部2例,部位不清1例,无1例肋骨骨折。

1.2 症状及体征:本组有6例出现左上腹疼痛到缓解,再度出现突然的腹痛。上腹疼痛者1例,左中、下腹部疼痛者各1例。本组病例术前腹穿均抽出不凝血液。入院时,体温正常者7例,>37.5℃2例。脉搏>110次/分7例,收缩压<11.5kPa5例。术前B超检查:脾脏增大者2例,脾脏增大并脾内液性暗区者3例。4例未行B超检查而急诊手术。入院时误认为宫外孕、急性胃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各1例。

1.2早期诊断

病人往往就诊时对病史不十分清楚,其症状主要表现左上腹胀痛,如不详细询问病史和认真查体,极易漏诊和误诊。

对左上腹持续或剧烈疼痛并有休克体征者,应询问左上腹部、背部有无外伤史,特别应提示病人回顾有无不易令人引起注意的轻微受伤史。并抓住外伤后左上腹部疼痛—缓解—突然剧疼的典型病史,常可提示延迟性脾破裂的诊断。

1.3 治疗结果

本组9例均行紧急脾切除术。术中见中央性脾破裂2例,边缘性脾破裂7例,脾包膜与脾实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分离和剥脱。腹腔内积血最少1000ml,最多3000ml。本组9例全部治愈。

2 讨论

2.1早期诊断:脾损伤分型和分级迄今尚未达成统一标准。我国(第六届全国脾脏外科学术研讨会,天津,2000年)制订的Ⅳ级分级法为:Ⅰ级:脾被膜下破裂或被膜及实质轻度损伤,手术所见脾裂伤长度≤5.0cm ,深度≤1.0cm;Ⅱ级:脾裂伤总长度文献称脾外伤后超过48小时出现临床表现者为>5.0cm,深度>1.0cm,但脾门未累及,或脾段血管受累;Ⅲ级:脾破裂作及脾门部或脾部分离断,或脾叶血管受损;Ⅳ级:脾广泛破裂,或脾蒂、脾动静脉主干受损。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注意到脾切除术后的病人,主要是婴幼儿,对感染的抵抗力减弱,甚至可以发生以肺炎球菌为主要病原菌的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OPSI)而致死。随着对脾功能认识的深化,在坚持 “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第二”的原则下,尽量保留脾的原则(特别是儿童)已被多数外科医生接受。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延迟性脾破裂距受伤时间较长,临床表现不典型,这种情况多为脾实质中央破裂或脾包膜下出血形成血肿,仅表现为脾进行性增大,常于伤后2~8天,血肿逐渐增大,压力上升,直至胀破被膜而突然出现腹痛和腹腔内大出血。如不及时抢救,有致命危险,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由于延迟性脾破裂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因此,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文献报道,延迟性遥破裂具有大量出血且合并休克,其死亡率较一般性脾破裂高,并发症也多。所以,提高本病的抢救成功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详询病史,重点检查。延迟性脾破裂患者多于伤后数日或数十日才来院就诊,对其病史多不十分清楚。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左上腹胀痛,如不详询病史和认真查体,极易漏诊、误诊。本组有典型病史的6例,结合进一步的其他检查顺利得出诊断。其余3例,由于病史不典型,加之医师工作粗心而造成漏诊和误诊。1例具有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且有背部外伤史,但未引起医师的注意。伤后曾3次在院外就诊,未能明确诊断,仅给予一般的对症治疗。伤后第5天来我院就诊,门诊医师以急性胃炎的诊断将病人放走,当日患者再次来院门诊,由同一名医师接诊,仍以急性胃炎收入内科。入科后经详细询问病史和认真查体、会诊,才作出了延迟性脾破裂的正确诊断,及时给予了正确处理。1例是腹痛伴发热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收入内科。另1例是左下腹疼痛,阴道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血误诊为宫外孕而行手术,术中证实为脾破裂。这3例误诊的教训都是询问病史不详细,查体不认真所致。万幸的是入院后经进一步的观察会诊及时作出了诊断才免遭大祸。延迟性脾破裂的出血时间可长达2~3周,然后才进入明显的出血阶段,在此期间,患者轻微的休克现象已经过去,严重的出血症状尚未出现,情况多性良好,故宜谨慎从事。对左上腹或背部外伤后引起腹部疼痛的病人,应怀疑有延迟性脾破裂的可能,必须进一步住院观察。B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可根据脾脏大小、脾包膜完整性和脾內有液性暗区而得出诊断。本组1例患者因跌倒后左上腹疼痛4天怀疑延迟性脾破裂而住院观察,13天内行B超检查6次,终以脾脏逐渐增大并显示脾内液性暗区而明确了诊断。值得强调的是:对症状较重,腹部体征比较明显,已出现了移动性浊音,腹穿抽出不凝血者,再行B超检查有害无益,应尽快手术。另外,X线检查可提示左侧膈肌抬高且活动受限,有助于诊断。

严密观察。对延迟性脾破裂病人一般要住院观察。观察中应作到:①定期观测血压、脉搏。②定期检查腹部情况。③动态行B超检查对照。④及时询问腹痛性质变化,特别注意腹痛突然加剧情况。⑤反复进行诊断性腹腔穿刺。⑥做好必要的术前准备。⑦对因故不住院观察的病人,要认真书写门诊病历卡,并向其本人和家属详细交待注意事项,一旦病情变化及时一医院就诊。

2.2治疗 :采取手术方法治疗外伤延迟性脾破裂是国内外一致的观点。因延迟性脾破裂出血距受伤时间较长,局部血肿、粘连,组织较脆弱,加之脾包膜与实质分离和剥脱,脾修补或部分切除常有困难。因此本组9例全部行脾脏切除术。对于合并休克的病人,应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进行手术,为提高抢救成功率争取宝贵时间。

2.3术后处理:(1)术后每30-60分钟测定一次血压、脉搏,必要时送入监护室。(2)术后根据手术、麻醉种类及患者情况合理选着体位,一般患者清醒后应取半卧位。(3)记录膈下引流管引流量,观察引流物色泽、有无管堵塞,有无大量液体流出,特别注意有无消化液混杂。如无特殊情况,可在24-48小时移去引流管。(4)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注意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等。(5)术后持续胃肠减压至胃肠功能恢复,然后开始进流质饮食。术后注意患者尿量。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早期活动。

2.4术后常见并发症:(1)腹腔内大出血 多发生于术后24-48小时内。脾切除术中反复顺序检查膈面、脾胃韧带结扎端、侧腹壁、后腹膜以及脾蒂和胰尾等处有无出血点,严格止血;对薄弱的脾动脉或脾静脉要带小许附近的结蹄组织一起结扎,以防脆裂;不采用脾蒂集束结扎等。(2)感染 包括腹腔化脓性感染、肺部感染、创口感染裂开等,其中腹腔化脓性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以膈下脓肿最常见。(3)血管栓塞性并发症 十分少见。(4)其他并发症 还有机械性肠梗阻、肝性脑病、胰瘘、消化道穿孔等。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教材,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P420-P440

脾破裂损伤的临床治疗体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急诊外科收治的60例脾破裂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40例, 女性20例, 年龄18~66岁, 平均年龄 (46.5±12.5) 岁。受伤原因:车祸伤30例, 高空坠落伤13例, 跌倒伤7例, 重物砸伤10例。患者均为闭合性损伤, 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胸痛及胸闷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单纯脾破裂者25例;合并伤:颅脑损伤12例, 肋骨骨折10例, 四肢骨折8例, 肾挫伤5例。患者均通过B超检查, 脾裂痕36例;脾区有液性暗区者20例;脾包膜下血肿4例。CT扫描提示分别有不同程度:脾脏密度不均匀、脾周围血肿或者腹腔出血。参照2000年全国脾脏外科学通过的脾脏损伤分级标准:Ⅰ级12例, Ⅱ级15例, Ⅲ级25例, Ⅳ级8例。

1.2 方法

对于病情危重、有失血性休克表现、生命体征不稳定、有复合性损伤、腹部CT提示脾脏为真性破裂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保守治疗15例, 手术治疗45例, 其中全脾切除术23例, 脾脏修补术12例, 脾部分切除术10例。

2 结果

保守治疗15例, 15例均治愈, 治愈率100%;手术治疗45例, 其中全脾切除术23例, 其中12例进行自体脾片移植, 脾功能恢复较好。脾脏修补术12例, 脾部分切除术10例, 手术效果良好, 死亡1例为复合伤。

3 讨论

脾脏是人体内最大淋巴器官, 脾脏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同时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脾脏具有免疫、滤血、内分泌和储血功能, 其有吞噬刺激肽、备解素、调理素和补体等抗感染抗肿瘤因子, 当机体受到浸染时迅速发挥作用[3,4]。脾脏血运丰富, 组织较为脆弱, 当受到外伤冲击时, 极易出现脾脏破裂。脾脏破裂时, 急诊外科应根据患者外伤史、受伤原因、受伤姿势、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性腹腔穿刺及床边B超检查等, 快速作出准确的诊断:脾脏损伤轻、出血少、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应严密监视生命征, 及时复查、备血等术前相关准备, 必要时可立即手术, 以免贻误病情。对于复合伤患者应优先处理窒息等危及生命的情况。诊断性腹腔穿刺、床边B超和CT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而当血压不平稳时, 不宜过多搬动患者、CT检查可能费时, 仅行床边B超、或腹穿即可诊断, 应及早手术, 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目前治疗脾破裂的方法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全脾切除术、脾脏部分切除术、脾脏修补术等方法, 其原则是首先挽救生命, 其次是保脾。非手术的保守治疗主要用于脾破裂伤情较为简单, 腹内其他脏器无合并损伤者。患者入院时的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 有少量腹腔内积血, 一般失血量<500mL, 神志清醒, 利于病情观察和了解腹部体征。本组保守治疗15例, 经B超和CT检查均为脾损伤Ⅰ级、Ⅱ级者, 经治疗生命体征稳定, 局部腹膜刺激征明显减轻。脾破裂修补术主要适用于Ⅰ级、Ⅱ级脾破裂者, 其术中可见单纯性脾破裂, 裂口较浅, 出血不多, 通过电刀即可以对创面进行止血, 局部用明胶海绵或者大网膜进行填塞, 4号丝线进行单纯缝合修补, 注意缝针尽可能在创伤的基底部进针, 保证其无出血为准, 术后放置引流管。本组12例行脾修补术, 手术均顺利进行, 效果明显。全脾切除术主要适用于Ⅲ级、Ⅳ级脾破裂患者, 多伴有低血压或者失血性休克者, 首先对休克患者给予对症处理, 抗休克同时进行剖腹探查出血部位, 如脾脏粉碎性破裂、脾蒂血管破裂等进行全脾切除术, 注意压迫脾蒂的速度要快, 然后清除积血, 快速切除脾脏。如果单纯型脾破裂, 可在脾脏切除后对腹腔内被膜进行清洗、浸泡, 取原有脾脏的1/4~1/3, 用刀片切成薄片, 移植到大网膜, 周边进行缝合。本组全脾切除术23例, 12例进行自体脾片移植, 脾功能恢复较好。脾脏部分切除术主要适用于脾脏一极损伤, 完整脾脏保留>1/3者, 术中通过电刀切除损伤部分, 进行止血和断面的U形缝合。本组脾部分切除术10例, 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另外脾动脉结扎后脾脏的血液供应, 由于有胃短动脉和脾-胃网膜左血管之间的侧支循环, 脾动脉结扎后.不会引起脾脏坏死。对于全身情况良好、生命体征稳定, 尤其是婴幼儿及青壮年患者, 在脾本身无原发病、脾脏大血管未离断、脾损伤较轻、无其他严重复合伤的情况下, 应尽量行保脾手术。本研究根据脾脏损伤分级, 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 在处理外伤性脾破裂时可以酌情采取手术治疗保留脾脏, 以尽量保留脾脏的正常功能。

参考文献

[1]朱一平, 袁世鸿, 王威.外伤性脾破裂64例诊治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 2006, 35 (7) :888.

[2]陈潇.17例脾外伤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33) :149-150.

[3]高君, 张延峰, 丁雪梅等.外伤性脾破裂现代救治及相关问题[J].中国临床医生, 2008, 36 (11) :58-59.

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治疗39例体会 篇6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0~2004年共收治外伤性单纯脾破裂患者39例, 男29例, 女10例;年龄最小14岁, 最大64岁, 平均40岁。发病时间最短25min, 最长23h, 平均4h;其中就诊住院时伴有休克症状者25例, 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 急症手术治疗。39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脾破裂, 其中伴有腹膜后血肿8例, 探查其他腹腔内脏器无复合伤, 诊断为外伤性单纯脾破裂。其中被膜下血肿6例, 脾实质破裂伤24例 (穿透伤8例) , 脾大部挫裂伤5例, 脾碎裂伤、脾门破裂伤4例;脾破裂口最多达6处, 深度不等。患者脾破裂腹腔内出血平均1800mL, 术前常规准备好自体回输血, 术中平均自体回输血1500mL。行脾破裂修补术10例, 脾上、下极部分切除19例, 脾大部切除5例, 全脾切除加脾自体组织移植5例。常规脾床放置引流管。

1.2 保脾手术方法

(1) 12例脾破裂修补术:适用于未伤及脾门的脾破裂, 首先要控制创面出血。以4号丝线间断缝合脾脏横行裂口, 对于较深的裂伤, 用明胶海绵填塞后褥式缝合, 查无出血回纳入腹腔; (2) 23例脾部分切除术[1], 游离脾脏控制脾蒂, 在裂口的部位紧贴脾脏处理相应血管, 分束处理, 勿大束处理, 边处理边观察脾脏血运寻找到无血管对应的界线, 向血运良好的健侧退缩0.5cm做交锁U形缝合, 然后用钳夹发切脾所遇血管8字缝扎, 用切下的脾脏之被膜包裹残端1号线缝合固定, 也可用带蒂大网膜包裹残端。保留的脾脏不用固定[2]; (3) 3例脾大部切除:游离脾脏控制脾蒂, 探查脾中、下极大部分挫裂伤, 1例脾门处脾下极血管损伤出血, 即行脾中、下极大部切除, 紧靠脾门仔细分离, 结扎脾中、下极血管, 同部分脾切除方法相同, 切除脾中下极大部, 保留脾应>25%。注意切不可损伤胃短血管, 以确保残脾的血运; (4) 1例脾全切加脾自体组织移植:探查脾碎裂伤, 脾门破裂出血, Call分级Ⅳ度损伤, 定行全脾切除, 脾片组织移植, 移植部位为大网膜内, 移植脾块大小4cm×3cm×0.5cm。以上保脾手术均放置引流管引流。

2 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术后恢复良好, 无一例再出血, 平均住院15d。术后引流平均量450mL, 引流管拔管时间平均7d, 术后3d体温平均38.4℃;其中2例并发肺内感染, 2例并发左侧胸腔积液, 术后血常规检查均正常。38例血小板检查正常, 1例血小板稍偏高。出院后随访3月~1年, 均健康, 未发现并发症, 不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

3 讨论

3.1 脾是腹部最易受损的内脏, 闭合性腹部损伤中占20%-40%, 开放性损伤占到10%而临床所见脾破裂85%是真性破裂。正确处理脾破裂尤显重要, 脾是人体重要免疫器官, 能分泌特异性免疫活性物质如"促吞噬肽", 在抗感染及肿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注意到全脾切除病人尤其是婴儿易发生脾切除后凶险感染 (OPSI) 甚至致死, 而且全脾切除后机会感染明显增加而保留脾脏或部分保留脾脏能明显降低OPSI及免疫低下相关疾病的发病率, 我院2例手术保脾后并发肺内感染的患者, 既往皆有气管炎病史, 加上气管插管刺激, 患者不配合有效咳痰引起。1例腹腔内感染患者, 有糖尿病史, 脾破裂为刀刺伤引起。另外, 全脾切除术后失去了脾脏的储血功能, 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手术后因为疼痛等原因卧床时间较长血流缓慢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几率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 而保脾手术后血小板极少增高, 我院39例保脾手术后统计血小板增高仅有1例, 且增高的幅度不大, 既往认为脾破裂出血凶险必需行全脾切除方能止血, 且脾蒂的处理慎之又慎, 多重结扎、缝扎, 任然担心术后再出血, 更不用说修补破裂口留有多处“潜在出血点”, 但脾脏解剖按其血管可分叶段, 只要紧贴着破裂口处理相应的血管, 小束的结扎观察血运, 寻找到血管对应脾脏的界线, 就可以安全的行脾部分切除术, 当然还要有相应的麻醉手术条件血源等等。

3.2 手术保脾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手术中证实为外伤性单纯脾破裂, 不合并腹腔其他脏器破裂, 如胃肠破裂、肝胆胰腺损伤破裂、肾及膀胱破裂等, 腹腔内无污染, 患者能耐受保脾手术治疗, 特别是15岁以下患儿或有溶血倾向者尽 可能保脾。根据脾破裂伤情, 决定保脾手术方式, 但总的原则是生命第一, 保留脾脏第二。在病情允许、技术条件过关的情况下, 尽可能保脾手术治疗。若严重的脾外伤如脾蒂破裂, 脾多处裂伤星芒状裂伤出血量大危及生命;腹腔内脏器有复合性损伤如结肠破裂等腹腔污染严重, 病理性肿大的脾脏, 老年人不能耐受保脾手术及血源不足者视为外伤性单纯脾破裂手术保脾的禁忌证。

3.3 术中腹腔内积血自体血回输为保脾手术创造了条件 我院在外伤性单纯脾破裂保脾手术中常规行自体回输血, 术中证实腹腔内积血无污染, 平均回输血1500mL。保脾手术难度相对较大, 手术时间较长, 术中出血较多, 加上患者多有休克, 因此, 充足的血源是行保脾手术的前提, 而自体血回输简单易行, 及时有效, 安全经济, 不会发生变态反应及溶血反应等并发症, 无需查血型及交叉合血。为保脾手术创造了有利条件。我院自行设计的自体回输血的简单方法是:经复压吸引器使无菌生理盐水瓶 (常为500mL无菌生理盐水瓶) , 产生负压, 利用负压将腹腔内的血液通过无菌输血器吸至无菌生理盐水瓶中, 收集血液速度快, 再将回输的血液过滤后回输给患者, 回收的血液可立即输给患者, 也可根据病情需要随时回输给患者, 39例回输患者无一例出现回输血反应。伤后6h内或新鲜出血可加入适当抗凝剂。

外伤性单纯脾破裂手术保脾并发症较全脾切除明显减少, 术中自体血回输增加了保脾手术的可行性, 自体血回输简单易行、安全有效,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手术保脾应坚持生命第一的原则, 在技术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根据脾破裂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当的术式, 尽可能保脾手术,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定.现代创伤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379.

脾破裂/治疗 篇7

关键词: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治疗

脾脏是腹部极容易受损的器官。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 脾破裂占20%~40%, 在腹部开放性损伤中, 脾破裂占10%左右。脾切除术曾被作为脾破裂的惟一治疗方法, 随着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 针对不同损伤程度的外伤性脾破裂治疗方法选择上也不相同。鸡西市恒山中心医院从2005年至2009年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38例, 占同期腹部外伤近26%,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中男29例, 女9例;年龄8~70岁。损伤主要原因为车祸、坠落伤、钝器伤、锐器伤。入院时并发失血性休克24例。

1.2 脾损伤分类分级

按病理解剖分为中央型破裂 (破损在脾实质深部) 、被膜下破裂 (破损在脾实质周边部) 和真性破裂 (破损累及实质及被膜) 。我国4级分法[1]:I级:脾被膜下破裂或被膜及实质轻度损伤, 手术所见脾损伤长度≤5.0cm, 深度≤1.0cm。Ⅱ级:脾损伤总长度>5.0cm, 深度>1.0cm, 但脾门未累及, 或脾段血管受损。Ⅲ级:脾破裂伤及脾门部或脾脏部分离断, 或脾血管受伤。Ⅳ级:脾广泛破裂, 或脾蒂、脾动静脉主干受损。

1.3 治疗

1.3.1 非手术治疗4例;

脾修补治疗12例;脾切除加自体脾片移植术22例。治愈37例, 死亡1例。死亡原因:出血量大, 休克时间长, 术后发生DIC。

1.3.2 保脾原则

(1) 先保命后保脾是基本原则; (2) 年龄越小越优先选择保脾手术; (3) 根据脾脏损伤程度、类型选择最佳术式; (4) 联合应用几种术式更为安全实际; (5) 脾保留手术后要注意严密观察和随访患者; (6) 遇有老年、主要器官功能差、严重感染、腹部复杂多发伤等, 为避免造成意外, 可以考虑行脾切除术。

1.3.3 保脾禁忌

(1) 严重的脾外伤、出血急且患者生命重危; (2) 开放性脾外伤或闭合性脾外伤并空腔脏器破裂, 手术后腹腔感染和再出血可能性大; (3) 合并有腹外严重损伤; (4) 手术医师尚未熟练掌握保脾手术或麻醉效果不满意, 勉强手术则可能人为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患者的痛苦。

2 结果

非手术治疗15例, 手术治疗23例均获临床治愈, 住院时间8~33d, 平均11d, 38例患者其中21例获随访, 随访时间6个月~3年, 复查血常规、B超、CT等检查均无异常表现。

3 讨论

脾脏作为体内最大的通过血液循环的淋巴器官, 不但具有抗感染、抗癌等免疫功能, 尚有储血、造血、滤血、调节门静脉压力、合成凝血因子等多种功能, 对维持人的生命与健康有着重要价值。因此既能控制受伤破裂的脾脏出血, 又能维持脾脏功能的保脾治疗, 是外伤性脾破裂的理想选择。脾切除后发生肺部感染、伤口感染、血栓栓塞等病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甚至可能发生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 (OSPI) 。为了避免或减少因无脾而带来的不良后果, 特别是脾切除术后可能发生的凶险性感染, 20多年来发展了非手术疗法及各种保脾手术治疗脾损伤[2]。

保脾手术主要包括脾修补术和脾部分切除术。对小而浅的Ⅰ~Ⅱ级损伤可进行缝合修补术。脾脏破裂口多为横形, 与脾内大血管方向一致, 不是伤及叶间血管主干而是小梁血管。因此对于裂口小、局部物理或生物胶止血技术无效, 且又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脾脏外伤患者, 应用缝合修补技术进行止血比较安全有效。脾部分切除术适用于Ⅱ级、部分Ⅲ级脾破裂, 部分脾血运良好者[3]。

脾破裂危及生命的最主要原因是腹腔内出血, 大多数患者入院时, 已有失血性休克, 病情危急, 及早诊治是抢救生命的关键。开放伤根据伤口及出血情况易于诊断。典型的闭合性脾破裂也不难诊断, 根据外伤史, 左季肋区扣痛, 局部皮肤有伤痕, 活动性出血, B超提示脾形态改变可明确诊断。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是诊断内出血最有力的证据。脾脏虽拥有多种重要功能, 但并非生命必需器官。治疗时始终遵循脾损伤处理的基本原则或称金标准, 即“抢救生命第一, 保留脾脏第二”,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保留脾脏或脾组织才是脾损伤治疗的现代观[4]。

参考文献

[1]黎沾良, 盛志勇.黄家驷外科学[M].4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953.

[2]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38-539.

[3]姜洪池, 代文杰.脾损伤分级和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J].临床外科杂志, 2006, 14 (7) :404-405.

脾破裂/治疗 篇8

关键词:脾保留手术,创伤性脾破裂,手术术式,免疫功能

脾脏外伤约占腹部外伤中的40%~50%, 在腹腔内脏器受损居于首位。1549年, 首例脾切除术经Zaccaeli开展以来, 传统上一直认为脾脏属于无生理作用并易发生损伤的器官。1952年, King与Shumacker研究报道数例患者在进行脾切除术后, 发生严重的感染,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发现脾脏具有造血、滤血、储血及毁血的生理功能, 其重要性不容忽视[1]。本文通过观察分析脾保留手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效果, 总结其临床意义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27例创伤性脾破裂的患者, 其中男19例, 女8例;年龄12~66岁, 平均 (40.5±0.6) 岁;其中按照创伤原因分为:锐器伤3例, 挤压伤2例, 坠落伤7例, 车祸伤15例;按照合并伤分为:四肢骨折5例, 脑外伤3例, 胸部外伤2例, 肝脏破裂5例, 休克24例。入院后进行体格检查, 主要表现为腹部压痛、上腹疼痛, 出现反跳痛。按照脾损伤分级标准:Ⅰ级3例, Ⅱ级14例, Ⅲ级10例。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间隔为1~48 h, 平均时间间隔为4.6 h, 均经B超或CT确诊为腹腔内出血, 脾脏破裂。均采取脾保留手术, 对其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其治疗效果。

1.2 手术方法

所有创伤性脾破裂的患者给予合理选择麻醉及体位后, 使用牵拉器械充分将术野暴露, 对于已确诊的患者选择作左上腹直肌切口或左肋缘下斜切口;对于诊断不明的患者采取腹部纵切口, 进行仔细探查后, 再行保脾手术;对于暴露不够充分的患者可补加左横切口。将脾脏进行游离, 将脾结肠韧带及脾肾韧带切口, 选择在Gerota's筋膜进行浅面分离, 迅速游离脾脏并将其托出体外。将积血吸净后, 先止血, 控制脾蒂出血, 以判断脾脏的损伤程度及其生命力, 给予选择合理的手术术式。对于Ⅰ级脾脏破裂, 可选择使用生物蛋白胶进行喷洒, 并以凝胶海绵进行压迫止血;对于Ⅱ~Ⅲ级脾脏破裂, 可先将脾脏进行充分游离, 然后将其拖出体外,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脾修补术、脾动脉栓塞术、脾节段切除术;对于发展至Ⅳ级脾脏破裂, 大部分患者需要改行脾切除术, 以抢救患者生命。术后常规给予放置引流[2]。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经治疗后脾破裂完全修复, 无出血、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有效:经治疗后脾破裂损伤程度在Ⅰ级, 出血极少, 无明显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无效:经治疗后脾破裂损伤程度仍在Ⅱ级或以上, 仍有出血, 或出现腹腔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组疗效的数据输入Excel软件中, 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2 结果

27例患者中, 采取脾修补术13例, 占48.2%;脾动脉栓塞术8例, 占29.6%;脾节段切除术6例, 占22.2%。显效17例, 有效8例, 无效2例, 并发症2例, 总有效率为92.6%。术后出现胰腺假性囊肿2例, 占7.4%, 无并发严重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 无发生再次出血、腹腔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的案例, 无1例死亡。

3 讨论

3.1 创伤性脾破裂的临床处理原则

脾损伤的临床治疗原则以抢救患者生命为前提, 并尽量为患者保留脾脏功能。以下为评估患者施行脾破裂保脾手术的临床适应证: (1) 患者全身情况良好, 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2) 无合并严重的致命伤; (3) 脾破裂为Ⅲ级或以下, 无合并多处深且面积大的脾破裂或紧急大出血; (4) 属于闭合性的腹部外伤, 没有出现空腔脏器的破裂; (5) 年龄较小, 尽量需要考虑保脾。

3.2 保脾手术术式的选择

(1) 脾脏修补术:通常适用于无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粘合凝固止血后无效、脾包膜损伤、裂口较小、脾脏实质Ⅰ级破裂的脾外伤患者, 一般采取单纯性缝合修补术即可。对于较大、深的裂口, 可先给予带凝血酶的明胶海绵等止血材料进行创口内填塞, 然后再行脾修补术, 也可先给予脾动脉栓塞术, 然后再行脾修补术。 (2) 脾节段切除术:适用于脾破裂Ⅱ~Ⅲ级的患者, 可具体按照患者脾组织的血供情况及其脾脏的生命力进行手术方式的选择。对于行脾上极的部分脾节段切除术中, 应保护脾胃韧带;对于行脾下极的部分脾节段切除术中, 应保护脾结肠韧带。

本文27例患者中, 采取脾修补术13例, 占48.2%;脾动脉栓塞术8例, 占29.6%;脾节段切除术6例, 占22.2%, 其并发症发生率为7.4%, 总有效率为92.6%, 表明对于脾脏部分损伤的患者, 在充分掌握其临床适应证的基础上, 合理选择手术术式, 给予脾保留手术, 其近期对抢救患者生命是相对安全可靠的, 远期保存其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杜彦.保留性脾手术治疗脾损伤的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24) :112-114.

外伤性脾破裂误诊分析 篇9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67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我院2006年9月至2012年8月167例脾外伤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死亡1人(病人转入我院已重度休克、腹部叩诊浊音、腹穿血性,经抢救无效死亡),有3例误诊或者是贻误病情。

结论: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正确运用,能明显减低误诊率,从而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外伤脾破裂误诊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33-01

脾脏是腹腔脏器中最易受损的脏器,发病率占各种腹部损伤的45%[1],死亡率也较高,约为20%~25%;外伤性脾破裂没有明显的年龄组限,从新生婴儿到耄耋老年均可发生,尤其以婴幼儿和老年人因其无法表达或者反应迟钝而死亡率及误诊率最高;本文回顾我院近6年来收治167例脾外伤病人资料中,有3例误诊或者是贻误病情,现就该病常见的误诊原因及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67例病人其中0~8岁婴幼儿11例,9~18岁青少年52例,19~60岁青年及中年87例,60以上17例。其中因为打架或者车祸所致的脾刺伤及挫裂伤约占所有病例的90.4%,平均年龄为34.6岁。

1.2治疗情况。167例病人均由急诊120拉送入院,入院后根据病人一般情况给予B超检查、诊断性腹腔穿刺等检查后给予急诊剖腹探查/脾脏切除术或者保守治疗,其中误诊或者贻误病情的3例病人分别为:1例是车碾后会阴大面积撕裂伤并失血性休克病人,急诊给予会阴清创缝合及输血输液治疗后病人血压不能回升,经B超到手术室会诊发现脾破裂,遂行脾切除术,经积极治疗病人康复;第2例为夫妻“开玩笑”时扭伤腰部,门诊医生按一般腰肌损伤处理,病人门诊观察时病情加重,急行腹穿发现血性液急行剖腹探查发现脾破裂,行脾部分切除术,经治康复出院;第3例病人为一被人击打腹部致腹痛病人,入院后首先考虑腹腔脏器损伤,但行腹部B超及腹部多点穿刺无阳性发现,而继续活动时出现病情加重,再复查B超发现脾包膜下血肿,留院给予保守治疗三周后复查B超发现血肿吸收,痊愈出院。

2讨论

2.1误诊原因分析。①病人入院时头部或四肢外伤明显而生命体征平稳;②病人四肢刀刺伤,失血较多,紧急处理时未能及时行腹部体格检查;③病人一般情况好,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未进一步进行辅助检查,在观察过程中出现病情加重甚至休克;④抢救大批病人时,对一些外伤较重而是否合并内脏损伤的警惕不够;⑤病人入院后考虑腹腔脏器损伤,但行腹部B超及腹部多点穿刺无阳性发现,而继续活动时出现病情加重。

2.2脾破裂早期正确诊断的体会。①凡遇到外伤的病人,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左腰背区外伤史,要认真做全面的体格检查;认真仔细的体格检查,特别是左季肋区检查,如皮肤擦伤或皮下血肿、肋骨骨折,腹部X线检查如发现左侧肋骨骨折对本病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注意观察血性腹膜炎体征,必要时行肛检查直肠前壁是否饱满。②腹腔穿刺作为一种简单的辅助应列为常规,必要时可做多点穿刺及腹腔灌洗,据报道阳性率高达98%[2],穿刺时,多选择右侧斜卧位右麦氏点进针,左麦氏点穿刺易于穿刺到血凝块而误诊。当腹腔穿刺阴性时,注意应仍按脾破裂处理。结合腹腔灌洗术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③B超对脾破裂特别是包膜下脾破裂诊断价值较大,在怀疑包膜下脾破裂时B超应列为常规检查;腹部B超或CT对脾破裂诊断的准确率>90%[3],B超检查无创、简单、迅速、经济,对腹腔出血、积液的敏感性可、确诊率很高且不受病情危重的限制,可作为保守治疗、连续动态观察的重要依据。④动态观察血压、脉搏、Hb、HCT的变化。⑤包膜下脾破裂是临床易误诊的主要类型,以下几点有助于早期诊断:a.两次腹痛之间有间歇期;b.脾区有持续性叩击痛及脾浊音区扩大;c.腹部外伤后持续性低热;d.左上腹可扪及肿块;e.B超或CT提示脾包膜下出血;⑥在抢救大批病人或有复合伤时,不要只注意表面伤较重有出血伤口,而对闭合性的内脏损伤更应提高警惕;⑦对诊断不明的病人,在无条件做各种特殊检查时,一定要动态观察,若临床表现及有关化验数据有剖腹探查指征时,原则上可省去一些特殊檢查,及时手术。⑧腹部CT检查对诊断脾脏实质的破裂或包膜下的血肿准确率高,但价格昂贵,使用受到限制。

外伤性脾破裂多数进展较快,病情较凶险,可迅速出现休克甚至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在脾外伤中以脾包膜下破裂较易误诊,因此对怀疑有脾破裂又无阳性发现者应注意对病人进行动态观察、限制活动,可明显减少及降低脾破裂的加重,提高愈后。

参考文献

[1]华积德.脾外伤的处理.肝胆外科杂志,1997,5(6):375-377

[2]夏穗生.现代脾脏外科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7-63

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方法 篇10

1 保守治疗

对于一些包膜下或浅层脾破裂的患者, 如出血不多, 生命体征稳定又无合并伤, 可在严密的动态观察下行保守治疗。

1.1 保守治疗的适应证

1.1.1 按我国脾外科学组分级标准为I级;

1.1.2 年龄小于50岁;

1.1.3 无腹腔内其他脏器合并伤;

1.1.4 除外病理性脾破裂无凝血功能异常;

1.1.5 血流动力学稳定, 输血量不超过400~800 ml;

1.1.6 影像学 (B超, CT) 动态监测血肿不扩大, 积血不增加;

1.1.7 具备中转手术与重症监护的条件, 在上述适应证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也是决定是否行保守治疗的先决条件。但对脾外伤的保守治疗仍有必要采取慎重态度, 尤其在监测手段与抢救措施不够完备的中小医院, 不宜过分提倡, 即便在条件具备的大型医院, 也应该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就抢救生命而言, 脾外伤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的把握更大, 风险更小。

1.2 保守治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2.1 首选是补液输血, 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早期需禁食,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必要时行胃肠减压, 静脉营养支持等。

1.2.2 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监测血红蛋白, 红细胞压积及尿量变化, 若出现血压下降或血红蛋白, 红细胞压积进行性下降, 则提示存在活动性出血, 需手术治疗。

1.2.3 反复体检以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及合并腹内其他脏器损伤, 若出现休克不能纠正或纠正后再度出现休克, 高度怀疑空腔脏器破裂或出现明显腹膜刺激征者应立即中转手术。

1.2.4 定期复查CT或B超了解有无继续出血, 隔下积液和感染以及脾愈合情况。

1.2.5 如患者无进行性加重的腹痛, 血流动力学稳定, 可作选择性动脉造影, 旨在栓塞止血。

1.2.6 外科加强监护病房观察1周, 绝对卧床休息至少2周, 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及重体力劳动[1]。

2 保脾手术

2.1 局部物理或生物止血技术, 如脾破裂捆扎, 网罩止血术等。

2.2 缝合修补术, 此术式要视患者术中出血情况, 有无其他合并伤及急诊手术条件而定, 对病情危重缝合止血效果不好, 手术技术力量差, 不强调缝合修补, 否则会因失血过多危及患者生命。

2.3 脾动脉结扎或术中栓塞术, 其治疗价值还存在争议。

2.4 部分脾切除术, 近年来采用微波组织凝固技术在脾脏的预定切除线形成一凝固带, 然后用手术刀分离, 切除外伤或病变的部分脾脏, 方法简单, 止血确切, 效果满意, 有推广应用价值。

2.5 腹腔镜保脾术, 适用于年龄轻, 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认定脾损伤较轻, 血流动力学稳定, 无复合或多脏器损伤的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

2.6 自体脾脏组织移植

3 全脾切除术

在“先保命, 后保脾”的原则下, 全脾切除术下失为治疗脾破裂较安全的手术方案。单纯脾破裂者, 只要抢救及时, 术前准备完善, 手术选择正确, 操作细致, 自能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

摘要:目的 根据脾脏损伤的类型和程度选择恰当的保脾术或联合应用几种术式。方法 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抢救生命第一, 保留脾脏第二。结果 脾切除不是治疗各种类型脾破裂的唯一选择。结论 提高了脾外伤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脾破裂,保脾,保守治疗

参考文献

上一篇:母婴传播下一篇:大湘西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