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加减治疗

2024-08-01

归脾汤加减治疗(共7篇)

归脾汤加减治疗 篇1

1 临床资料

病例来源为2006-01~2012-01本院门诊患儿, 其中男28例, 女2例;年龄5~14岁, 平均6.5岁;病程最短3个月, 最长26个月。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1991) 中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可分为注意力项和多动项两类, 必须至少具备下述两项中各4种表现或下述某一项中8种表现。①注意力项:易受外来影响而激动;无监督时难于有始有终完成任务;难于持久性集中注意力 (作业、游戏) ;听不进别人在说什么:经常丢失生活及学校用品;在学校课堂注意力分散, 成绩不佳;不能组织达到一定目的的活动;一事未完又做另一事。②多动项:在教室常常离开座位;常未加思考即开始行动;集体活动中常不按次序;常在问题尚未说完时即抢答;难于安静地玩耍;做出过分行动如爬墙、乱跑;参与危险活动;坐立不安, 动手动脚, 常干扰别人, 说话过多。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品行障碍、情绪障碍、抽动障碍、精神分裂症、儿童孤独症等病。

2 治疗方法

予以养心健脾、安神益智之法, 处方以归脾汤为基础。组方如下:黄芪15g、生龙骨15g、白术12g、党参12g、茯苓12g、远志10g、菖蒲10g、当归10g、龙眼肉10g、广木香6g、甘草6g。有痰热者加黄连、竹茹;有虚火亢动者加山药、钩藤。每日1剂, 水煎, 早晚分服。1个月为l疗程, 共治疗3个疗程。

3 结果

3.1疗效标准

显效:学习困难、行为异常、情绪异常各症状消失2/3。有效:上述症状消失1/2;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本组30例中, 显效12例, 占40%;有效15例, 占50%;无效3例, 占10%;总有效率90%。

4 体会

小儿多动症是小儿脑功能失调的一种临床表现, 是学龄期儿童的一种精神性综合征。目前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遗传、脑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及脑部器质性病变有关, 而环境、家庭、心理和行为教育方面的某些缺陷对于促发或加剧症状起重要作用。西医治疗临床上一般采用中枢神经兴奋剂、抗优郁剂、抗精神病药剂及抗癫痫剂[1], 但这些药物副作用较大, 且停药后复发率高, 不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本病属中医学“健忘”、“失聪”、“脏躁”、“躁动”等范畴, 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肾,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 生长发育迅速, 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易耗肝肾之阴精, 化热动风;或小儿先天禀赋不足, 心脾肾亏虚, 后天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而致虚风内动, 出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心烦易怒, 甚至打人毁物等小儿多动症状。治疗以养心健脾、安神益智为原则, 辅以清热化痰、滋阴潜阳。归脾汤加减方中黄芪、白术、党参、茯苓益气健脾, 以资气血生化之源;远志、菖蒲、酸枣仁开窍益智、养心安神:生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广木香理气醒脾;龙眼肉、当归补心养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养心健脾、安神益智之功效。该方药疗效确切而稳定, 无毒副作用, 适宜长期服用。另外, 在小儿多动症的治疗过程中, 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 使患儿有良好的教育和正确的心理指导, 内外合治, 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姜润林.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动症临床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1, 19 (10) :47.

归脾汤加减治疗 篇2

选取本院2011 年3 月~2012 年10 月住院的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 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 并经头颅彩色多普勒检查证实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低。共104 例,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 例中男32 例, 女20 例; 年龄37 ~68 岁, 平均年龄 ( 44.3 ±7. 0) 岁; 其中合并糖尿病8 例, 颈椎病16 例, 高血压14 例, 低血压7 例, 冠心病7 例。治疗组52 例中男30 例, 女22 例, 年龄43 ~72 岁, 平均年龄 ( 47. 5 ±6.8) 岁; 其中合并糖尿病10 例, 颈椎病14 例, 高血压16 例, 低血压6 例, 冠心病6 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 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 睡前服, 1 次/天。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归脾汤治疗。方药: 黄芪30 g、白术15 g、龙眼肉10 g、酸枣仁12 g、木香9 g、川芎9 g、三七9 g、丹参9 g、远志6g、合欢皮9 g、当归9 g、甘草9 g。水煎, 每日1 剂, 早晚分服, 连服14天。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两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变化。血流速度采用美国GE公司VIVI7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3 结果

3. 1 疗效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3. 2 两组疗效比较对照组52 例, 治愈30 例, 好转14 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84.62%; 治疗组52 例, 治愈42 例, 好转9 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8.0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 P <0.05)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见表2。

组内治疗前后较*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归脾汤加减合盐酸氟桂利嗪 ( 西比灵) 能有效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 减轻眩晕症状。盐酸氟桂利嗪为选择性钙拮抗剂, 在脑细胞缺氧时, 它能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 降低血液黏度, 改善末梢血管循环, 增加脑细胞的氧供应[3]。该病属于中医“眩晕”范畴, 气血亏虚是病机关键。治宜益气养血、活血通脉。本文归脾汤加减方中重用黄芪为君, 补益元气; 当归补血活血; 白术健脾益气; 川芎、三七、丹参活血通窍, 增加脑血供改善微循环; 酸枣仁、远志养血安神; 龙眼肉补血养心; 合欢皮定神志; 木香理气醒脾, 以防补益之品滋腻滞气; 甘草调中和胃, 调和诸药。

本文结果表明,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 P <0.05) ; 治疗后两组两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提高 ( P <0.05) , 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 P <0. 05) 。提示, 归脾汤加减能有效增加脑血流量, 改善微循环,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史玉泉, 实用神经病学.2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07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01.

归脾汤加减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0年2月~2009年8月我院肾病科的住院和门诊患者200例,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100例, 对照组100例;病程6 d~8年。治疗组中, 男68例, 女32例;平均 (20.46±13.85) 岁。对照组中, 男64例, 女36例;平均 (22.44±12.80) 岁。纳入标准: (1) 符合Ig A N血尿的临床及病理诊断; (2) 年龄12~55岁。排除标准: (1) 紫癜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2) 非肾小球性血尿, 如尿路感染、结石、肿瘤、结核等; (3) 24 h尿蛋白定量≥3.5 g者; (4) 血清肌酐 (serum creatinine, Scr) ≥133μmol/L。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归脾汤随证加减 (基本方药:党参、黄芪各30 g, 酸枣仁、炙远志、焦白术、炒蒲黄、藕节、茜草各10 g, 龙眼肉、当归、茯苓各15 g, 木香、甘草各6 g) 。若阴虚内热加女贞子15 g、旱莲草20 g、牡丹皮10 g;若气阴两虚改党参为太子参60 g、加麦冬15 g、五味子10 g;若湿热内蕴加车前子12 g、滑石10 g、瞿麦10 g、石韦10 g, 每日1剂, 分早晚2次水煎服。

1.2.2 对照组

采用西医常规抗凝、抗感染、降压, ACEI等治疗。抗凝治疗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 mg, qd, po;潘生丁75 mg, tid, po。降压用洛汀新10 mg, qd, po;如血压控制不好, 可加用硝苯地平缓释片10~20 mg, bid, po, 将血压控制在120/7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左右。如出现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完全缓解: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 高倍镜下尿红细胞消失, 尿沉渣计数正常;基本缓解: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 高倍镜下尿红细胞≤3个, 尿沉渣计数接近正常;有效: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 高倍镜下尿红细胞计数≤5个;无效:临床表现与上述实验室检查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1.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的尿常规、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等有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每周复查1次尿红细胞计数, 每2周复查1次24 h尿蛋白定量, 每月复查1次肾功能。

1.5 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 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量蛋白定量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P<0.05) 。经治疗, 治疗组尿红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1,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3 两组肾功能情况分析

在治疗和随访期间, 治疗组无血清肌酐升高 (≥133μmol/L) 现象;对照组治疗后有6例血清肌酐升高, 血清肌酐为185μmol/L。

3 讨论

Ig A肾病是以肾小球系膜区Ig A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征的一类肾小球肾炎。临床以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 多见于小儿或青少年男性, 男女比例约为2∶1或3∶1。目前西医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 常以ACEI、免疫抑制剂、抗凝剂、鱼油等为主要治疗[1,2]。

Ig A肾病属中医“血尿”、“血症”、“溺血”、“溲血”等范畴。本病的病机古代医籍多责之于热, 《素问》就提出“热在下焦”、“热移膀胱”的观点。然而, 除了少量患者有肉眼血尿的表现之外, 多数患者则表现为镜下血尿, 尿色多正常, 甚至尿色清长, 故难以单纯用热来解释[3,4]。本病的发生, 多在人体防御能力不足之时, 外感风热之邪, 或思虑劳倦过度, 损伤脾肾, 致气血失和、中气不足湿热内聚、瘀血阻络、血络损伤、统血无力而成[5,6]。本病病程进展相对较慢, 六淫外感或劳倦内伤常为主要诱因。患者初起以邪实为主, 病程日久以正虚或虚实夹杂为主, 故临床辨证时, 首当辨明虚实、标本之主次。一般急性期血尿症状突出, 以邪实为主, 当辨风热、火热、湿热、血瘀等偏盛。慢性持续性血尿阶段尿血严重或仅见镜下血尿, 以正虚为主, 当辨气血阴阳之不足, 注意虚中挟实之证。若伴有尿浊或眩晕、头痛等, 病程日久, 而预后不良。本病的论证原则, 一般来说, 对急性发作阶段以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化湿热、凉血活血为主法, 以祛邪为主;对慢性持续阶段之尿血, 治疗根据虚实夹杂情况, 分别采用气阴双补、益气健脾、益气摄血、养阴补肾、清利湿热、活血化瘀等以扶正祛邪, 治疗组采用归脾汤加减化裁即取该义。笔者多年来临床观察提示, 采用该方法治疗Ig A肾病, 不仅对血尿有良好的作用, 还对蛋白尿有较好的效果, 而且对患者的预后也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振新, 王尚龙.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36例[J].河南中医, 2007, 27 (2) :58.

[2]叶任高, 陆在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517-518.

[3]Neuwh of C, Kruytzer M, Frederiks P, et al.Chronicity index and mesangial IgG deposition are risk factors for hypertension and renal failure in earlyIgA nephropathy[J].Am J Kidney Dis, 1998, 31 (6) :962-970.

[4]张雷, 李显红.IgA肾病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的思路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8, 9 (6) :554-555.

[5]汪东丽.IgA肾病的中医辨论探讨[J].河南中医, 2004, 24 (5) :52-53.

归脾汤加减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整群选择2014 年1 月—2015 年2 月来该院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92 例,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各46 例, 治疗组患者年龄为17~51岁, 平均年龄 (27.8±2.7) 岁, 出血时间为13~71 d, 平均出血时间为 (34.5±3.6) d, 病程为1 月~2 年, 平均病程为 (10.2±4.9) 月; 对照组患者年龄为18 ~52 岁, 平均年龄 (27.2 ±2.9) 岁, 出血时间为16 ~76 d, 平均出血时间为 (35.1±4.1) d, 病程为0.5~26 个月, 平均病程为 (11.4±5.2) 月。 两组患者在年龄、出血时间、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3 排除标准

排除妊娠、炎症 (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恶性子宫肿瘤 (子宫内膜癌、宫颈癌) 、节育环异位或嵌顿、引产后胎盘或胎骨残留等其他情况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4]。

1.4 方法

对照组每日给予患者空腹服用一次米非司酮 (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10633) 10 mg, 持续治疗3 个经期, 每月进行B超检查。

治疗组患者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 药方:黄芪8 g, 炒酸枣仁10 g, 白术8 g, 人参10 g, 肉桂12 g, 阿胶 (烊化) 8 g, 茯苓10 g, 当归8 g, 茜草8 g, 地榆炭10 g, 三七粉 (冲服) 12 g, 炙甘草8 g。 用水煎分2 次给予患者早晚服用, 2 周为1 疗程, 连续服用3 个经期。 加减:如果患者的出血量较多并且有块状物, 可以适当加大药量, 并且每天加用云南白药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53021107) 3 次, 每次一粒, 直到止血。 如果血有臭味, 加蚤休、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如果出血超过1 个月的, 加阿胶女贞子、墨旱莲等。

1.5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不再出血, 无临床症状发生, 月经规律, 3 个月以上不复发;好转:患者不再出血或者出血减少明显, 但是月经没有恢复规律或者3 个月内复发;无效:治疗3 个月以上患者症状还是没有改善。 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好转率之和[5]。

1.6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行 χ2检验, P<0.05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9.57%的治疗总有效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对比

经过治疗后随访, 治疗组患者有3 例复发, 复发率为6.52%;对照组有15 例复发, 复发率为32.61%, 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946, P<0.05) 。

3 讨论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 主要是由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而引起的月经不调, 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系统失调, 导致子宫内膜变厚, 组织变得脆弱, 最终导致不规律出血[6]。 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是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 其主要原因是青春期女子的内分泌系统还未发育成熟, 而更年期则由于卵巢功能退化导致[7]。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西医进行治疗, 如使用性激素甚至子宫切除手术进行治疗, 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且伤害较大。 而中医认为该病属于肝、脾、肾脏功能失调, 多因饮食不节, 血虚劳倦, 损伤脾气, 脾统血失职, 血不循经等导致月经过多、经期不规律等症状。 所以中医认为该病需健脾益气固本, 祛瘀止血治标。 而归脾汤的主要以健脾益气、止血为主, 能有效的治疗该病。

该研究中, 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9.57%的治疗总有效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都万卿等[8]研究一致。 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为6.5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32.61%的复发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都万卿等[8]研究一致。进一步说明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复发率。

说明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效果明显, 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并且复发率较低,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归脾汤加减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 整群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来该院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92例,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46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米非司酮治疗, 治疗组患者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9.57%的治疗总有效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为6.52%,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32.61%的复发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归脾汤加减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效果明显, 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并且复发率较低,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归脾汤加减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安彦辉, 徐丽杰, 刘新娟.妇科养荣胶囊联合炔诺酮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综述, 2014, 20 (16) :3058-3059.

[2]张春青.健脾祛瘀固冲法治疗围绝经期崩漏39例[J].西部中医药, 2013, 26 (3) :86-87.

[3]麻翠玲.米非司酮与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效果及对子宫内膜厚度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 (5) :698-699.

[4]郭艳琴, 汪芳, 石珍, 等.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初步观察[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5, 31 (4) :358-360.

[5]柏树祥.腕踝针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32例[J].中国针灸, 2014, 34 (2) :172.

[6]户瑞丽.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3) :665-666.

[7]袁威令.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14, 21 (4) :516-518.

归脾汤加减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2009年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0例。其中治疗组男13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42.3±14.3岁, 病程12.9±6.4个月;对照组男12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41.8±14.7岁, 病程13.5±7.4个月。两组间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制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2-R) 中有关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制定: (1) 几乎以睡眠障碍为唯一症状, 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 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入睡、醒后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 (2) 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 并持续1个月以上; (3) 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一部分精神障碍症状, 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 (4) 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制定: (1) 入睡困难, 时常觉醒, 睡而不稳或醒后不能再睡, 晨醒过早, 白天昏沉欲睡, 睡眠不足5h; (2) 有反复发作史。

1.3 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心脾两虚型。

1.4 排除病例标准

(1)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或可能怀孕不能采取有效避孕措施的妇女; (2) 在研究前1~3周使用过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者; (3)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或合并其他各系统严重疾病者; (4) 严重精神病患者或恶性肿瘤患者; (5) 药物依赖者、药物、酒精引起的失眠。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疗效

采用1993年国家卫生部指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失眠疗效的判定: (1) 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沉, 醒后精力充沛。 (2) 显效:睡眠明显好转, 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 睡眠深度增加。 (3) 有效:症状减轻, 睡眠时间较以前增加不到3h。 (4) 无效:治疗后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变或反而加重者。

1.5.2 阿森斯失眠量表积分

采用国际公认的阿森斯失眠量表[1], 对失眠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自我评估。内容分为如下8项:入睡时间 (关灯后到睡着的时间) ;夜间苏醒;比期望时间早醒;总睡眠时间;总睡眠质量 (无论睡多长) ;白天情绪;白天身体功能 (体力或精神:如记忆力、认知力和注意力等) ;白天思睡根据症状的有无及轻微显著严重个等级分别计2、3分, 总分24分。总分小于4分为无睡眠障碍, 总分4~6分为可疑失眠, 总分6分以上为失眠。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

1.6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进行统计。计量资料描述用x±s,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1.7 治疗方法

治疗组:归脾汤加减:黄芪30g、酸枣仁30g、白术15g、龙眼肉15g、茯苓10g、党参10g、木香10g、当归10g、远志10g、炙甘草3g, 生姜3片, 大枣3枚。加减:若失眠症状较重, 加五味子10g、合欢皮10g、柏子仁10g, 夜交藤30g养心安神;若伴有脘闷, 纳呆, 可加用陈皮、半夏各10g, 以健脾理气化痰;水煎服, 每日l剂。配合针刺治疗取印堂、上星、百会、四神聪、内关 (双) 、三阴交 (双) 、足三里 (双) 、太溪 (双) 、行间 (双) 、神门 (双) 。得气后行平补平泻, 留针30min, 中间行针一次。隔日1次。对照组:针刺治疗取印堂、上星、百会、四神聪、内关 (双) 、三阴交 (双) 、足三里 (双) 、太溪 (双) 、行间 (双) 、神门 (双) 。得气后行平补平泻, 留针30min, 中间行针1次。隔日1次。

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 结束后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阿森斯失眠量表积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由表1可知, 治疗组显效率为86.67%, 对照组显效率为71.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阿森斯失眠量表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知, 治疗组和对照组阿森斯失眠量表积分在治疗前后比较, 其积分有明显下降, 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说明两组均有疗效。

3 讨论

失眠症中医称之为“不寐”、“不得寐”、“不得卧”、“目不瞑”, 病因包括情志内伤、思虑太过、劳逸失调、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 而尤以忧思劳倦之因多见。《灵枢·口问》记载:“阳气尽, 阴气盛, 则目瞑;阴气尽而阳盛, 则寤矣”。若阴阳失调, 转化失常, 当盛不盛, 当衰不衰, 则正常睡眠就会转化成不寐。心脾两虚, 阴血亏耗, 阴阳不交, 引起气血阴阳的相对平衡失调, 可致失眠的发生。现代社会竟争激烈, 生活节奏加快, 工作压力过重, 人们经常处于紧张应激状态, 长期会导致失眠。

安眠药治疗失眠有一定疗效, 但病人易形成对药物的耐受及成瘾性, 大量长期应用, 会出现依赖性和反跳性失眠。而针刺具有调节脏腑阴阳气血功能, 百会、四神聪、内关、神门是镇静安神之要穴, 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 具有健脾补益肝肾作用, 行间有疏肝利胁清热功效, 太溪益肾降火, 足三里降火清神。诸穴配合共起安神养心, 通窍宁志, 调和气血之效。通过针刺可以调整神经功能, 改善睡眠状态, 而且针刺能通过调整脑内神经递质, 从而对神经精神内分泌起到调整作用, 以消除身体的应激状态。归脾汤心脾同治、气血并补, 且重在补气, 意即气为血之帅, 气旺血自生, 血足则心有所养。现代研究表明[2], 归脾汤可明显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和延长小鼠睡眠时间。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配合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均有效但联合使用较单个使用具有更高的临床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效”、“验”、“廉”及无毒副作用的治病特点, 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摘要: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120例, 其中治疗组60例采用针刺配合归脾汤治疗, 对照组60例采用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86.67%, 对照组71.67%, 两组显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针刺配合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较单个使用疗效更佳。

关键词:针刺,归脾汤,心脾两虚型,失眠

参考文献

[1]Soldatos CR, Dikeos DG, Paparrigopoulos TJ.Athens insomnia scale:vali-dation of an instrument based on ICD 10 criteria[J].J Psychosom Res, 2000, 48 (6) :555-560.

温经汤加减治疗痛经32例 篇6

1 一般资料

32例中未婚27例, 已婚5例;年龄最小15岁, 最大39岁;病程最短4个月, 最长6年;已婚者均经妇科检查, 排除生殖器炎症及器质性病变。

2 治疗方法

温经汤药物组成:吴茱萸9 g、桂枝6 g、当归9 g、川芎6 g、丹皮6 g、阿胶9 g、白芍6 g、麦冬9 g、人参6 g、半夏6 g、生姜6 g、甘草6 g.每日1剂, 水煎分2次温服, 于每次月经前5 d开始服至月经来潮。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服2~3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刺激食物及生冷之品。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治愈:痛经症状消失, 并观察2个月~3个月, 月经正常为痊愈。有效:停药后痛经症状有明显减轻, 但疗效不巩固。无效:痛经无减轻, 或虽有减轻, 但停药后又复发。

3.2 治疗结果

治愈23例 (占71.88%) , 好转6例 (占18.75%) , 无效3例 (占9.37%) , 总有效率为90.63%.

4 病案例举

患者, 女, 21岁, 未婚, 2003年5月18日初诊。患者月经初潮14岁, 周期27 d~30 d, 经期3 d~6 d, 末次月经为2003年4月9日。患者痛经3年, 加重1年, 每次月经前2 d左右开始出现下腹部胀痛, 喜按, 热敷后疼痛减轻。痛甚时, 面色苍白, 身出冷汗, 手足不温。月经量少, 色紫黯, 面色淡白, 少气懒言, 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B超:未见盆腔器质性病变;给予温经汤7剂, 每日1剂。患者于6月22日复诊述:服药后, 当月经量增多, 腹痛减轻, 无腹泻呕吐, 嘱其下次月经来潮前5 d, 开始照上方服5剂。连服3个月经周期而痊愈。停药后, 经随访半年, 未再复发。

5 讨论

痛经是一种青春期女性常见的子宫功能性疾病, 中医认为, 痛经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 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 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 或胞宫失于濡养, “不荣而痛”[1]。现代医学认为, 青春发育期的女青年, 由于思想情绪不稳定, 行经期进食生冷食品、受凉等因素, 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及内分泌功能紊乱, 使子宫内膜和血液中前列腺素含量增高, 引起子宫肌肉的强烈收缩, 子宫内压增高, 同时子宫内血管痉挛, 血流减少, 造成子宫缺血、缺氧, 使子宫进一步处于挛缩状态, 而产生痛经。发病年龄以年轻女性居多 (16岁~25岁) , 经前小腹痛, 喜温喜按。温经汤证属虚、寒、瘀、热错杂, 以冲任虚寒, 瘀血阻滞为主, 能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兼清虚热。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 通利血脉;当归、川芎活血祛瘀, 养血调经;丹皮活血散瘀, 清血分虚热;阿胶、白芍、麦冬滋阴养血, 兼清虚热, 并制吴茱萸、桂枝之温燥;人参益气健脾, 以资生化之源;半夏、生姜辛开散结, 通降胃气, 以助祛瘀调经;甘草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根据现代药理研究, 温经汤有改善微循环、镇痛、促进排卵以及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其中吴茱萸、当归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吴茱萸、川芎、当归、丹皮均可扩张血管, 解痉, 增加血流量, 改善子宫平滑肌的营养和缺氧状态, 使痛经得到缓解[2]。笔者体会, 本方治疗痛经标本兼治, 与西医治疗痛经单纯使用止痛类药物相比, 具有副作用少、疗效显著、不易复发的优点, 可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传统经方对痛经的疗效。方法 采用温经汤加减 (吴茱萸、桂枝、当归、川芎、丹皮、阿胶、白芍等) 治疗痛经32例。结果 温经汤治疗痛经总有效率达90.63%.结论 本方具有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标本兼治的功效。

关键词:痛经,温经汤,中医药治疗,疗效

参考文献

[1] (清) 吴谦, 等.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0:11.

温经汤加减治疗痛经的效果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100例痛经患者, 依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的年龄15岁~45岁, 平均年龄为 (26±2.3) 岁, 初潮平均年龄为 (12±1.1) 岁, 平均经期时间为 (4.6±0.7) d, 月经平均周期为 (29.2±1.1) d;患者病程为1年~15年, 平均病程为 (7.3±1.6) 年;根据疼痛等级划分, 其中1级疼痛患者有12例, 2级疼痛患者有22例, 3级疼痛患者有16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16岁~44岁, 平均年龄为 (24±2.1) 岁, 初潮平均年龄为 (11.9±1.3) 岁, 平均经期时间为 (4.7±0.5) d, 月经平均周期为 (28.7±1.2) d;该组患者病程为1年~16年, 平均病程为 (7.1±1.9) 年;根据疼痛等级划分, 其中1级疼痛患者有11例, 2级疼痛患者有25例, 3级疼痛患者有14例。选取标准: (1) 所选对象均符合临床上对痛经的诊断标准。 (2) 所选对象均未患有影响本次研究的其他原发性疾病。2组患者在年龄、经期时间、月经周期、病程以及疼痛等级划分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观察组采用温经汤加减水煎服进行治疗, 给予对照组采用芬必得进行治疗。

1.2.1 温经汤加减治疗

温经汤中的药材主要包含了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党参、麦门冬、法半夏、丹皮、阿胶、甘草、桂枝。所有中药根据患者的症状在15 g的基础上增减5 g[2]。针对肝郁重的患者应当要加入柴胡12 g、香附子15 g[2];针对血瘀重的患者应当要加入红花9 g, 延胡索12 g、乌药15 g[3]。每日1剂, 用200 m L水进行煎煮, 取100 m L药汁, 分每日3次温服。并且在月经前2 d开始服药, 以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连续对患者治疗3个疗程。

1.2.2 芬必得治疗

给予患者选择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芬必得进行治疗, 商品规格为0.3 g×20粒, 国药准字为H10900089, 每次1~2粒, 1次/日, 在月经前7 d~月经后7 d服用。以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连续对患者治疗3个疗程。

2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 随访1年观察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4]

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 随访1年, 根据《妇产科学》中对痛经的疗效标准为痊愈、有效以及无效。痊愈:患者经过治疗后, 月经的经期、周期、经血的质与量正常, 在月经期间并无疼痛的感觉;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 月经的经期、周期、经血的质与量正常, 疼痛感下降了2个等级;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 月经的经期、周期、经血的质与量以及疼痛感均无改善情况。总有效率= (痊愈+有效) /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对比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

3 讨论

痛经是指处于发育阶段或已经发育成熟的女性在月经来潮前后或经期过程中出现的后腰腹部坠胀、子宫周围部位疼痛等一类胀痛疾病。在临床中, 通常采用西医方法进行镇痛, 但无法得到根治且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在本次临床治疗中, 给予观察组患者采用温经汤加减治疗, 给予对照组采用芬必得进行治疗, 从表1治疗效果可以了解到, 观察组1年应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这就证明了在治疗女性痛经上, 中医的治疗效果要优于西医。温经汤出自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 主要是由当归、川芎、芍药、桂枝、吴茱萸、阿胶、丹皮、生姜、半夏、甘草、麦冬所组成。在中医上主要是治疗妇人冲任虚寒兼有瘀血而引起的崩漏, 还可治疗妇人少腹寒、久不受孕以及月经不调等临床症状。当归、川芎、芍药能够养血活血, 吴茱萸、肉桂、炮姜能够温经散寒, 香附能够疏肝理气, 丹参能够活血祛瘀, 半夏能够和胃止吐, 甘草能够调和褚药[5]。因此针对性地对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进行治疗, 其临床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 中药与西药不同, 西药是单纯止痛, 并不具备抑制痉挛和调节子宫的能力。而中药针对患者的病因, 调节患者子宫正常的伸缩功能, 对子宫过度前屈等原因所导致的经血不畅而引起的痛经具有良好的疗效[6]。且中药治疗在很大程度避免了西药副作用大、复发率高的问题, 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利梅.温经汤加减治疗痛经48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7 (4) :548.

[2]刘淑艳.推拿配合温经汤加减治疗痛经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24) :163-164.

[3]雷艳草, 余翔.温经汤加减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3, 23 (2) :970-971.

[4]顾玉凤.温经汤加减治疗痛经65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6, 27 (5) :16.

[5]李红梅, 马志毅.温经汤加减治疗痛经46例[J].湖北中医杂志, 2010, 32 (9) :41.

上一篇:前沿产品下一篇:高速钢复合轧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