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柏地黄汤加味

2024-10-03

知柏地黄汤加味(共4篇)

知柏地黄汤加味 篇1

慢性前列腺炎 (chronic prostatitis, CP) 可能因治疗方法差异, 疗效差异较大, 导致很多医疗工作者感到慢性前列腺炎治疗棘手, 缺乏自信心, 甚至出现误诊, 给患者带来身体的危害以及经济的损失, 还给社会和医院带来药物资源等的浪费[1]。近年来,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药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2]。本院使用知柏地黄汤加味, 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对2011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20例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1年6月~2014年6月, 本院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20例, 均为门诊患者, 年龄22~59岁、平均41.3岁, 病程6月~4年、平均2.3年。合并前列腺肥大者53例。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症状诊断:具有尿频、尿不尽、尿痛等症状, 下腹部、会阴、睾丸及肛门周围具有胀痛不适感, 排尿或大便时白色分泌物溢出, 伴有阳痿、早泄等症状, 甚至可表现为遗精、性欲减退等。直肠指诊:前列腺正常或压痛, 体积略增大或缩小, 或触及不规则炎性硬质地, 软硬不一。前列腺液 (exptessed prostate secretion, EPS) 镜检:每高倍镜视野下白细胞>10个;卵磷脂小体表现为, 显著减少或消失。超声检测结果为前列腺回声不均质。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口服知柏地黄汤加味。知柏地黄汤方药组成:牡丹皮、炮山甲、泽泻各9 g, 山茱萸、萆薢、红花、桃仁、马鞭草、王不留行各12 g, 生山药30 g, 知母、黄柏各15 g, 生地黄、熟地黄各24 g, 泽泻、土茯苓、薏苡以及仁白花蛇舌草各30 g。加减方: (1) 对于伴有前列腺质硬结节, 且/或肿大者, 加三棱12 g、皂角刺12 g。 (2) 对于湿热严重患者, 加车前子12 g, 滑石24 g, 败酱草30 g。 (3) 对于肉眼血精患者, 加旱莲草12 g, 仙鹤草15 g。 (4) 对于气虚明显的患者, 加黄芪24 g。 (5) 对于伴有会阴、睾丸疼痛患者, 加荔枝核和橘核各15 g。 (6) 对于肾阳虚的患者, 加巴戟天12 g, 仙灵脾15 g。 (6) 对于解脲支原体阳性患者, 加地肤子24 g。用法:所有药方药用水煎服, 1剂/d, 分2次服下。30 d为1疗程, 2个疗程后, 对所有治疗结果进行疗效评定。服药期间, 忌食辛辣、刺激、醇酒厚味。

1.3 疗效判定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的判定。主要包括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痊愈是指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 EPS检查白细胞数正常, <10个/高倍镜 (high power lens, HP) , 且经过直肠指检发现, 压痛消失, 质地完全正常, 或基本正常;显效是指症状和体征基本改善, EPS检查白细胞数显著降低, 较前减少至少1/2, 或每高倍镜视野下白细胞数<15个, 直肠指检显示压痛、质地减轻;有效是指所有症状、体征均有一定的改善, EPS检查白细胞数有一定的减少但<1/2, 直肠指检显示压痛、质地改善不明显;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EPS无明显减少, 直肠指检无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120例患者, 临床痊愈51例 (42.50%) , 显效56例 (46.67%) , 有效8例 (6.67%) , 无效5例 (4.17%) , 总有效率为95.84%。

3 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症状复杂多样, 疗效较差且治疗标准不统一, 临床表现包括尿频、尿急, 尿液伴丝或脓性分泌物等。有些还有尿混浊、便后尿道口分泌白色液体, 会阴及肛门胀痛及头晕、失眠和忧郁等症状, 西医治疗疗效较低。中医学认为, 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的“白浊”, “精浊”, “淋浊”等病证范畴, 认为本病以肾虚为本, 湿热为标, 瘀血为变。该病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是下焦湿热切腺体血脉瘀阻, 因此治疗以“邪去则正安”为原则[3], 用知柏地黄汤加味进行治疗。方中知柏地黄汤具有补肾益精之功效, 黄柏、土茯苓、知母、萆薢等可发挥清热除湿、通淋的作用, 且清利下焦湿热;炮山甲和王不留行等具有活血化瘀、通利血脉的功效, 最终帮助药物直达病灶[4]。本研究结果显示, 本组120例患者, 总有效率为95.84%, 表明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具有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 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疗效显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4年6月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20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知柏地黄汤加味进行治疗, 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20例患者, 临床痊愈51例 (42.50%) , 显效56例 (46.67%) , 有效例数为8例 (6.67%) , 无效患者5例 (4.17%) , 总有效率为95.84%。结论: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疗效好,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 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知柏地黄汤加味,慢性前列腺炎,疗效

参考文献

[1]Choe HS, Lee SJ, Han CH, et al.Clinical efficacy of roxithromycin in men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in comparison with ciprofloxacin and aceclofenac: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multicenter pilot trial[J].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Chemotherapy, 2014, 20 (1) :20-25.

[2]余良武, 彭洁.重用金银花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 2011, 17 (1) :153-154.

[3]陈国宏, 宋竖旗, 李海松, 等.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 2010, 51 (5) :419-422.

[4]吴燕敏, 马国花, 魏睦新, 等.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早期前列腺癌38例[J].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 (4) :951-952.

知柏地黄汤加味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78例, 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39例, 采用知柏地黄汤治疗早期前列腺癌, 依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在原药方基础上加味治疗;对照组39例, 采用中成药鸦胆子油软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37~83岁, 平均 (57.6±10.9) 岁。

1.2 临床症状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下:头晕耳鸣、排尿疼痛, 有时血尿, 进行性加重, 排尿困难、尿流变细、体质虚弱、口干心烦、大便干燥、失眠盗汗, 有时可伴有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脉细数;舌质红, 舌苔薄。

1.3 治疗方法

①知柏地黄汤加味疗法 (观察组) :根据其主要临床症状, 我院对每位患者进行辨证论治, 其基础药方为知柏地黄汤, 在应用上可以适当加味。知柏地黄汤的基本药方如下:干山药12 g、泽泻10 g、知母10 g、白花蛇舌草20 g、半枝莲15 g、山萸肉12 g、琥珀1 g、土茯苓20 g、黄柏10 g、熟地20 g、夏枯草10 g、丹皮10 g、仙鹤草15 g。所有患者均采用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随症加味治疗:a.贫血者:表现为体力不足, 头晕目眩, 脾肾两虚;舌苔薄白;脉细数。患者由于脾肾两虚, 脾不统血, 营养运化不良, 导致下焦血气不足, 诱发早期前列腺癌。治法:加用补血养脾, 升补肾阳的药物, 加用当归12 g。b.腹痛甚者:表现的主要症状为下腹疼痛硬结, 其原因是肝气瘀滞, 气血运行不畅, 淤积在下腹部。加用活血化瘀的药物, 加延胡索12 g。c.阴虚较严重者, 加服滋阴补肾的药物, 可使山药加量, 并加用麦冬15 g。d.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 若舌质淡而且舌边有齿痕, 舌苔薄白, 舌根腻者, 表明患者肾虚, 应减去药方中的黄柏、知母, 加桂枝3 g、附片3 g、益智仁9 g、乌药9 g。e.若患者发生尿血或在实验室镜检检出血尿者, 加服蒲黄9 g, 二至丸 (墨旱莲, 女贞子) [2]。用法:以上各药用水煎服, 每天服用1剂, 分早晚两次服用, 服药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②中成药疗法 (对照组) :选用鸦胆子油软胶囊。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4粒, 一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 降低;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加重, 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 升高。

1.5 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 应用SPSS11.0软件处理。P<0.05说明两组疗效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4% (35例) , 其中显效24例 (61.5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79% (28例) , 显效16例 (41.02%) 。治疗组的疗效与对照组的相比, 差异显著 (以P<0.05说明有显著性差异) , 说明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早期前列腺癌具有显著疗效, 其疗效优于单纯采用中成药鸦胆子油乳治疗。

3 讨论

前列腺癌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 与性激素水平、环境、遗传、饮食等因素相关, 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医理论认为前列腺癌患者痰淤气滞阻碍经络运行, 肝肾功能衰竭导致正气不足与邪气抗衡, 主要的发病机制推断如下:①由于长期抑郁, 或急躁暴怒, 导致肝气郁滞, 情志不能舒展而导致气行不畅滞于经脉, 血液流通不畅。②患者饮食不节制, 偏爱食用辛辣、生冷、肥腻、甘甜的食物, 或抽烟酗酒, 导致体内湿气郁结, 热蕴成毒, 于下焦处诱发疾病[3]。③患者体力不足, 或多病导致脾肾两虚, 营养运化不常;或由于房劳过度, 导致肾阴阳两虚, 败精瘀血积聚于下焦诱发疾病。

方解:干山药补脾益肾, 泽泻清热除湿, 白花蛇舌草, 消痛散结, 半枝莲抗癌, 土茯苓除湿, 熟地升补肾阳, 桂枝发散风寒, 知母清热滋阴。结果表明, 应用知柏地黄汤治疗早期前列腺癌,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早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 制定更有针对性更细致的中医治疗方案, 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78例, 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39例, 采用知柏地黄汤治疗早期前列腺癌, 依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在原药方基础上加味治疗;对照组39例, 采用中成药鸦胆子油软胶囊治疗。观察记录并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 分析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早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4% (35例) , 其中显效24例 (61.5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79% (28例) , 显效16例 (41.02%) 。治疗组的疗效与对照组的相比, 差异显著 (以P<0.05说明有显著性差异) , 说明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早期前列腺癌具有显著疗效, 其疗效优于单纯采用中成药鸦胆子油乳治疗。结论 采用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早期前列腺癌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有助于辨证论治, 更具针对性地治疗, 比单纯应用中成药鸦胆子油乳治疗疗效全面, 不良反应少, 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早期,前列腺癌,临床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吴燕敏, 马国花, 魏睦新.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早期前列腺癌38例[J].时珍国医国药, 2010, 20 (4) :951-953.

[2]陈高峰, 吴建奇, 付啸峰, 等.六味地黄丸加味联合乌苯美司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临床观察[J].新中医, 2013, 45 (7) :113-115.

知柏地黄汤加味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中, 女性25例, 男性13例, 年龄最小12岁, 最大57岁, 病程最短者一周, 最长者五年余。

2 治疗方法

知柏地黄汤加减, 水煎, 每日一剂, 分两次服用。3剂为一疗程。其中:发热加银花、连壳;咽痛加黄芩、射干、桔梗;咳嗽者加贝母、半下、厚朴。

3 治疗效果

治愈33例, 显效3例, 好转2例

4 病案举例

(1) 患者:王彩丽女26岁2006年10月23日来社区就诊。患者产后26天, 因不慎受害遂感身体不适, 发热, 夜间尤甚 (体温38.6) , 咽痛灼热, 吞咽时加剧, 声音嘶哑, 伴有轻度咳嗽, 咳吐泡沫样痰, 服用西药阿莫西林、羚翘解毒丸、西瓜霜含片两天, 效不显, 查:患者面色白, 咽部充血, 双侧扁桃体略肿大, 大便三日未解, 小便黄赤, 舌质淡, 尖红, 苔薄略黄, 脉沉细数。证属营血不足, 虚火上炎, 治宜益肾滋阴降火。方用:知母10g、黄柏15g、丹皮10g、云苓15g、泽泻15g、山药15g、生熟地各20g、山芋15g、银花20g、连翘15g、射干8g、桔梗10g、黄芩10g, 水煎服, 每日一剂, 分两次服用, 服用一剂后, 大便解, 发热除, 声哑及咽痛均减, 一疗程后病愈; (2) 患者:李志刚男50岁2007年5月8日来诊。患者自述患慢性咽炎病史5年余, 曾多处就诊, 效果不佳, 常年含服润喉片, 咽部干而不适, 时时作痒干咳。查:咽部及咽后壁充血, 声音略有嘶哑, 口渴欲饮, 头昏耳鸣, 腰膝酸软舌质淡, 苔薄白, 脉沉细, 证属肾阴不足, 阴虚火旺而致, 治宜益肾、滋阴降火。方用:知母10g、丹皮10g、生熟地各20g、山药15g、山芋15g、云苓15g、泽泻15g、桔梗10g、射干8g、川贝10g、半夏6g、厚朴10g、同时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忌烟酒, 一疗程后病情大减。共服药五疗程, 诸症消失, 病愈。随访两年病再未复发。

5 体会

知柏地黄汤加味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58例患者均为江苏省中医院住院病人。经头颅CT检查, 确诊为脑出血, 其中男性35例, 女性23例, 平均年龄 (68.2±13.0) 岁, 出血部位在内囊、基底节、外囊、额叶、颞叶、枕叶、小脑等, 入院时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和失语等不同程度的症状。偏瘫肌力按传统的0~V级评定。58例患者按入院先后时间进行编号后, 按照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32例, 有原发性高血压21例, 脑出血6例, 2型糖尿病1例。对照组26例, 有原发性高血压17例, 脑出血4例, 2型糖尿病2例。2组年龄、性别、既往史评分及入院时肌力, 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内科支持治疗, 予甘露醇、速尿等脱水降颅压及促醒治疗, 同时控制血压、血糖, 必要时采用抗感染治疗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中药煎剂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处方:水牛角30 g、生地黄10 g、丹皮15 g、赤芍10 g。随证加减:肝阳上亢者加用天麻10 g、钩藤30 g、石决明20 g;痰热内盛者加用黄连3 g、黄芩10 g、胆南星10 g、竹茹10 g;实热积滞者加用大黄10 g、山栀10 g;水湿内停者加用吴茱萸5 g、泽兰20 g、泽泻20 g;痰热蒙窍者加用石菖蒲10 g、郁金10 g。以上药物水煎300 ml, 每天1剂, 分2次服。如昏迷者, 鼻饲给药。

1.3 疗效标准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24小时内及治疗14天后, 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NIHSS) 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

1.4 统计处理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2组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14天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有降低, 进行比较后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其中治疗组降低更为显著, 其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1。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之一, 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 目前西医内科保守治疗仍以降低颅内压、防治并发症为主, 外科手术又受到手术指征、手术方法的限制。本课题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根据临床实践运用犀角地黄汤加味 (犀牛角是珍稀动物故改为水牛角) 治疗急性脑出血, 通过与西医内科保守治疗对照组相比较证实, 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且治疗组未出现临床毒副反应。临床研究表明, 中药治疗急性脑出血在提高有效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中医对脑出血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 如薄厥、仆击、偏枯、大厥、风痱等。一般认为, 其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归纳起来不外风、火、痰、气、血、虚六端。近年有学者研究认为, 脑出血急性期表现为“痰、瘀、火、毒”诸种病理因素胶结相搏, 瘀热搏结, 气血上逆, 络伤血溢, 清窍蒙蔽是脑出血急性期的病机特点;而风火痰虚等病理因素皆为瘀热所生, 瘀热为因, 风火痰虚为果, 瘀热阻窍是脑出血急性期的中心病理环节。所以治疗本病, 本课题组紧紧抓住了“瘀热”这个病理特点, 以凉血化瘀为治疗大法。通过凉血, 可清解血分之热, 使其不至煎熬津液而成瘀;通过散瘀, 可使热毒失去依附, 不能与瘀血搏结而难解难清。犀角地黄汤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功效, 主治热入血分、热迫血溢证, 是治疗温病血分证的代表方。方由犀角、生地黄、赤芍、丹皮四味药物组成, 方中水牛角凉血清心而解热毒为君;生地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赤芍凉血活血、和营清热, 丹皮凉血散瘀、泻血中伏热, 三者相互协同, 以助君药凉血化瘀之效。在临床运用中, 以犀角地黄汤为基本方, 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进行加减, 也体现了同病异治的治疗原则, 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动物实验也表明在大鼠脑出血急性期, 犀角地黄汤各剂量组中caspase-3阳性细胞数、TNF-α及IL-6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 Bcl-2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模型组。研究指出, 犀角地黄汤可能是通过减少细胞凋亡、抑制炎症反应, 对脑出血后的继发性神经元损伤起保护作用。同时犀角地黄汤能通过降低脑出血后大鼠脑指数和脑组织含水量, 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43.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3]杨磊, 秦伟, 胡文立, 等.脑出血研究新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7, 24 (1) :114-116.

[4]张斌霞, 梁炜, 王长松, 等.脑出血急性期与痰瘀火毒[J].辽宁中医杂志, 2003, 30 (9) :715-716.

[5]周仲瑛.论瘀热[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22 (5) :273-276, 331.

[6]秦峰, 王长松, 晋光8荣, 等.犀角地黄汤对大鼠脑出血急性期Bcl-2, caspase-3, TNF-α, IL-6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 2009, 34 (12) :1566-1569.

上一篇:早期疤痕治疗下一篇:交互式模式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