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地黄汤加味

2024-09-15

乌石地黄汤加味(精选4篇)

乌石地黄汤加味 篇1

慢性前列腺炎 (chronic prostatitis, CP) 可能因治疗方法差异, 疗效差异较大, 导致很多医疗工作者感到慢性前列腺炎治疗棘手, 缺乏自信心, 甚至出现误诊, 给患者带来身体的危害以及经济的损失, 还给社会和医院带来药物资源等的浪费[1]。近年来,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药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2]。本院使用知柏地黄汤加味, 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对2011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20例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1年6月~2014年6月, 本院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20例, 均为门诊患者, 年龄22~59岁、平均41.3岁, 病程6月~4年、平均2.3年。合并前列腺肥大者53例。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症状诊断:具有尿频、尿不尽、尿痛等症状, 下腹部、会阴、睾丸及肛门周围具有胀痛不适感, 排尿或大便时白色分泌物溢出, 伴有阳痿、早泄等症状, 甚至可表现为遗精、性欲减退等。直肠指诊:前列腺正常或压痛, 体积略增大或缩小, 或触及不规则炎性硬质地, 软硬不一。前列腺液 (exptessed prostate secretion, EPS) 镜检:每高倍镜视野下白细胞>10个;卵磷脂小体表现为, 显著减少或消失。超声检测结果为前列腺回声不均质。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口服知柏地黄汤加味。知柏地黄汤方药组成:牡丹皮、炮山甲、泽泻各9 g, 山茱萸、萆薢、红花、桃仁、马鞭草、王不留行各12 g, 生山药30 g, 知母、黄柏各15 g, 生地黄、熟地黄各24 g, 泽泻、土茯苓、薏苡以及仁白花蛇舌草各30 g。加减方: (1) 对于伴有前列腺质硬结节, 且/或肿大者, 加三棱12 g、皂角刺12 g。 (2) 对于湿热严重患者, 加车前子12 g, 滑石24 g, 败酱草30 g。 (3) 对于肉眼血精患者, 加旱莲草12 g, 仙鹤草15 g。 (4) 对于气虚明显的患者, 加黄芪24 g。 (5) 对于伴有会阴、睾丸疼痛患者, 加荔枝核和橘核各15 g。 (6) 对于肾阳虚的患者, 加巴戟天12 g, 仙灵脾15 g。 (6) 对于解脲支原体阳性患者, 加地肤子24 g。用法:所有药方药用水煎服, 1剂/d, 分2次服下。30 d为1疗程, 2个疗程后, 对所有治疗结果进行疗效评定。服药期间, 忌食辛辣、刺激、醇酒厚味。

1.3 疗效判定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的判定。主要包括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痊愈是指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 EPS检查白细胞数正常, <10个/高倍镜 (high power lens, HP) , 且经过直肠指检发现, 压痛消失, 质地完全正常, 或基本正常;显效是指症状和体征基本改善, EPS检查白细胞数显著降低, 较前减少至少1/2, 或每高倍镜视野下白细胞数<15个, 直肠指检显示压痛、质地减轻;有效是指所有症状、体征均有一定的改善, EPS检查白细胞数有一定的减少但<1/2, 直肠指检显示压痛、质地改善不明显;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EPS无明显减少, 直肠指检无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120例患者, 临床痊愈51例 (42.50%) , 显效56例 (46.67%) , 有效8例 (6.67%) , 无效5例 (4.17%) , 总有效率为95.84%。

3 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症状复杂多样, 疗效较差且治疗标准不统一, 临床表现包括尿频、尿急, 尿液伴丝或脓性分泌物等。有些还有尿混浊、便后尿道口分泌白色液体, 会阴及肛门胀痛及头晕、失眠和忧郁等症状, 西医治疗疗效较低。中医学认为, 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的“白浊”, “精浊”, “淋浊”等病证范畴, 认为本病以肾虚为本, 湿热为标, 瘀血为变。该病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是下焦湿热切腺体血脉瘀阻, 因此治疗以“邪去则正安”为原则[3], 用知柏地黄汤加味进行治疗。方中知柏地黄汤具有补肾益精之功效, 黄柏、土茯苓、知母、萆薢等可发挥清热除湿、通淋的作用, 且清利下焦湿热;炮山甲和王不留行等具有活血化瘀、通利血脉的功效, 最终帮助药物直达病灶[4]。本研究结果显示, 本组120例患者, 总有效率为95.84%, 表明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具有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 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疗效显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4年6月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20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知柏地黄汤加味进行治疗, 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20例患者, 临床痊愈51例 (42.50%) , 显效56例 (46.67%) , 有效例数为8例 (6.67%) , 无效患者5例 (4.17%) , 总有效率为95.84%。结论: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疗效好,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 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知柏地黄汤加味,慢性前列腺炎,疗效

参考文献

[1]Choe HS, Lee SJ, Han CH, et al.Clinical efficacy of roxithromycin in men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in comparison with ciprofloxacin and aceclofenac: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multicenter pilot trial[J].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Chemotherapy, 2014, 20 (1) :20-25.

[2]余良武, 彭洁.重用金银花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 2011, 17 (1) :153-154.

[3]陈国宏, 宋竖旗, 李海松, 等.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 2010, 51 (5) :419-422.

[4]吴燕敏, 马国花, 魏睦新, 等.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早期前列腺癌38例[J].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 (4) :951-952.

乌石地黄汤加味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58例患者均为江苏省中医院住院病人。经头颅CT检查, 确诊为脑出血, 其中男性35例, 女性23例, 平均年龄 (68.2±13.0) 岁, 出血部位在内囊、基底节、外囊、额叶、颞叶、枕叶、小脑等, 入院时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和失语等不同程度的症状。偏瘫肌力按传统的0~V级评定。58例患者按入院先后时间进行编号后, 按照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32例, 有原发性高血压21例, 脑出血6例, 2型糖尿病1例。对照组26例, 有原发性高血压17例, 脑出血4例, 2型糖尿病2例。2组年龄、性别、既往史评分及入院时肌力, 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内科支持治疗, 予甘露醇、速尿等脱水降颅压及促醒治疗, 同时控制血压、血糖, 必要时采用抗感染治疗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中药煎剂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处方:水牛角30 g、生地黄10 g、丹皮15 g、赤芍10 g。随证加减:肝阳上亢者加用天麻10 g、钩藤30 g、石决明20 g;痰热内盛者加用黄连3 g、黄芩10 g、胆南星10 g、竹茹10 g;实热积滞者加用大黄10 g、山栀10 g;水湿内停者加用吴茱萸5 g、泽兰20 g、泽泻20 g;痰热蒙窍者加用石菖蒲10 g、郁金10 g。以上药物水煎300 ml, 每天1剂, 分2次服。如昏迷者, 鼻饲给药。

1.3 疗效标准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24小时内及治疗14天后, 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NIHSS) 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

1.4 统计处理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2组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14天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有降低, 进行比较后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其中治疗组降低更为显著, 其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1。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之一, 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 目前西医内科保守治疗仍以降低颅内压、防治并发症为主, 外科手术又受到手术指征、手术方法的限制。本课题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根据临床实践运用犀角地黄汤加味 (犀牛角是珍稀动物故改为水牛角) 治疗急性脑出血, 通过与西医内科保守治疗对照组相比较证实, 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且治疗组未出现临床毒副反应。临床研究表明, 中药治疗急性脑出血在提高有效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中医对脑出血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 如薄厥、仆击、偏枯、大厥、风痱等。一般认为, 其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归纳起来不外风、火、痰、气、血、虚六端。近年有学者研究认为, 脑出血急性期表现为“痰、瘀、火、毒”诸种病理因素胶结相搏, 瘀热搏结, 气血上逆, 络伤血溢, 清窍蒙蔽是脑出血急性期的病机特点;而风火痰虚等病理因素皆为瘀热所生, 瘀热为因, 风火痰虚为果, 瘀热阻窍是脑出血急性期的中心病理环节。所以治疗本病, 本课题组紧紧抓住了“瘀热”这个病理特点, 以凉血化瘀为治疗大法。通过凉血, 可清解血分之热, 使其不至煎熬津液而成瘀;通过散瘀, 可使热毒失去依附, 不能与瘀血搏结而难解难清。犀角地黄汤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功效, 主治热入血分、热迫血溢证, 是治疗温病血分证的代表方。方由犀角、生地黄、赤芍、丹皮四味药物组成, 方中水牛角凉血清心而解热毒为君;生地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赤芍凉血活血、和营清热, 丹皮凉血散瘀、泻血中伏热, 三者相互协同, 以助君药凉血化瘀之效。在临床运用中, 以犀角地黄汤为基本方, 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进行加减, 也体现了同病异治的治疗原则, 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动物实验也表明在大鼠脑出血急性期, 犀角地黄汤各剂量组中caspase-3阳性细胞数、TNF-α及IL-6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 Bcl-2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模型组。研究指出, 犀角地黄汤可能是通过减少细胞凋亡、抑制炎症反应, 对脑出血后的继发性神经元损伤起保护作用。同时犀角地黄汤能通过降低脑出血后大鼠脑指数和脑组织含水量, 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43.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3]杨磊, 秦伟, 胡文立, 等.脑出血研究新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7, 24 (1) :114-116.

[4]张斌霞, 梁炜, 王长松, 等.脑出血急性期与痰瘀火毒[J].辽宁中医杂志, 2003, 30 (9) :715-716.

[5]周仲瑛.论瘀热[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22 (5) :273-276, 331.

[6]秦峰, 王长松, 晋光8荣, 等.犀角地黄汤对大鼠脑出血急性期Bcl-2, caspase-3, TNF-α, IL-6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 2009, 34 (12) :1566-1569.

乌石地黄汤加味 篇3

1.1 一般资料

入选68例患儿均来自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肾内科住院和门诊患者, 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原发性肾病综合西医诊断标准[1]及中医证候 (气阴两虚证) 诊断标准[2]。年龄16~65岁, 平均 (30.2±11.8) 岁;病程7个月~14年, 平均 (14.5±15.4) 月。治疗组36例, 对照组32例, 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与糖皮质激素治疗和对症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芪地黄汤加味:党参15g, 黄芪20g, 生地15g, 山茱萸12g, 山药12g, 丹皮8g, 泽泻8g, 茯苓8g, 丹参10g, 益母草10g, 当归10g, 玉米须10g, 金樱子10g, 芡实10g, 甘草6g。加减:热重者加蒲公英、半枝莲等, 湿热重者加黄柏、苍术等。每日一剂, 水煎, 分两次服。两组患者均以30d为1个疗程。

1.2.2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1]:

完全缓解:多次测定尿蛋白阴性, 尿蛋白≤0.2g/24h, 血清白蛋白正常或接近正常 (血清白蛋白≥35g/L) , 肾功能正常, 肾病综合征表现完全消除;显著缓解:多次测定尿蛋白<1g/24h, 血清白蛋白显著改善, 肾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部分缓解:多次测定尿蛋白有所减轻, 尿蛋白<3g/24h, 血白蛋白有改善, 肾功能好转;无效:达不到部分缓解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完全缓解24例, 显著缓解6例, 部分缓解3例, 无效3例。对照组分别为16例、6例、4例及6例。治疗组完全缓解率66.7%, 总有效率91.7%, 对照组完全缓解率50.0%, 总有效率81.3%, 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Alb均显著增加, PRO、TC、Scr、BUN均显著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但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各项指标改善更为明显 (P<0.05) 。见表1。

3 讨论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属中医学“水肿”、“虚劳”、“腰痛”等范畴, 由于患者长期使用激素加免疫抑制剂, 患者多表现为气阴两虚, 热邪、湿浊、瘀血内蕴, 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 虚实错杂, 正虚和邪实交互为患, 造成了疾病的缠绵难愈。因此, 采用益气养阴、健脾补肾、活血利水为组方思想, 参芪地黄汤加味正是基于这一原则立方, 方中党参、黄芪、山药、山茱萸益气健脾补肾, 生地、丹皮滋阴泄热, 泽泻、茯苓渗湿泄浊, 丹参、益母草、当归活血利水, 玉米须、金樱子、芡实补肾固精, 甘草调和药性, 全方共奏益气养阴、健脾补肾、活血利水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参芪地黄汤可以从多个途径对抗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的免疫抑制作用, 调节免疫功能;党参、黄芪均能显著促进机体免疫功能, 黄芪还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蛋白尿、降低血粘度、降脂来发挥其保护肾功能的作用;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高凝状态, 丹参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扰凝血、激活纤溶系统等多重作用, 从而改善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 改善肾功能, 增进其他药物的治疗效果, 益母草也能改善血液流变性, 同时利尿、防治肾小管坏死、抗实验性肾功能衰竭。总之, 本研究表明参芪地黄汤加味组方能够降低尿蛋白、增加血清白蛋白、降低血脂, 可以保护肾功能。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确切, 安全有效, 能延缓疾病的进程。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陈裕盛, 方敬爱.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3, 4 (5) :249-251.

乌石地黄汤加味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肾内科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肾病负氮平衡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 所有患者均根据病史、实验室检查确诊。对照组:男26例, 女19例;年龄 46~79岁, 平均 (57.3±9.1) 岁;空腹血糖最高9.4~21.3 mmol/L, 平均 (16.8±7.1) mmol/L;糖尿病病程6.3~21.7年, 平均 (10.1±3.2) 年;糖尿病肾病病程0.5~2.3年, 平均 (1.1±0.4) 年。观察组:男27例, 女18例;年龄 47~79岁, 平均 (57.5±9.2) 岁;空腹血糖最高8.9~23.4 mmol/L, 平均 (17.1±7.2) mmol/L;糖尿病病程6.5~21.6年, 平均 (10.3±3.4) 年;糖尿病肾病病程0.5~2.6年, 平均 (1.2±0.3) 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 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07年版) 》[2]中关于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且长期控制不佳; (2) 符合糖尿病肾病Mogensen[3]诊断分期第Ⅲ期相关标准即出现持续性微量蛋白尿 (6个月内多次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在20~200 μg·min-1 (30~300 mg/24 h) ; (3) 以总蛋白质摄入量、凯氏定氮法测定的氮排出量根据公式 (氮平衡=24 h总蛋白质摄入量/6.25-24 h尿液氮排出量+3) 进行氮平衡评估为负氮平衡; (4) 排除引起尿白蛋白增高的其他疾病。

1.2.2 中医诊断及分型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4]中关于消渴的相关辨病辨证依据制订:尿浊, 神疲乏力, 咽干口燥, 倦怠乏力, 懒言短气, 头晕多梦, 或尿频尿多, 五心烦热, 心悸失眠, 口渴喜饮, 舌体瘦薄, 质淡红或红, 苔少而干或斑驳, 脉沉细无力或弦细, 证属气阴两虚。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 (2) 年龄<80岁; (3) 同意本组治疗方案并配合治疗、随访。排除标准: (1) 伴有其他肾脏疾病; (2) 伴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3) 伴有严重心、肝等脏器功能不全; (4) 过敏体质。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要求控制饮食、改善生活方式并给予控制血压、调整血脂、保护肾功能、营养支持等药物对症治疗, 此外, 对照组给予:门冬胰岛素注射液 (丹麦诺和诺德公司, 生产批号 T20090003) 经胰岛素泵注射, 起始剂量0.6 U/ (kg·24 h) , 根据监测空腹血糖值以2 U/24 h速率调整剂量, 直至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观察组在对照组门冬胰岛素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参芪地黄汤加味配合治疗;方药组成:党参15 g、熟地15 g、山萸肉15 g、黄芪45 g、山药15 g、丹皮12 g、茯苓12 g、泽泻12 g、桂枝12 g、炙附子9 g、坤草 15 g、菟丝子12 g、枸杞12 g;随症加减:心悸者加酸枣仁 12 g、龙骨12 g、牡蛎12 g;便溏者加扁豆12 g、薏苡仁12 g、补骨脂12 g;便秘者加火麻仁12 g、玄参12 g、麦冬12 g;每日一剂, 水煎400 ml早晚分两次温服。两组均30天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进行氮平衡评估[5]并记录, 治疗开始第2、5、10、15、25、30天分别进行氮平衡评估1次, 取其平均值进行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尿白蛋白排泄率等变化情况;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例数及类型。

1.6 疗效标准

根据观察指标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4]中相关疗效标准制订:显效: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 中医证候积分改善≥70%;有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中医证候积分改善30%~7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显效、有效之和为总有效。

1.7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应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年龄、病程、空腹血糖、氮平衡、尿白蛋白排泄率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 性别、疗效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两组均经1个疗程治疗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11%, 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注:与对照组对比, P<0.05。

2.2 观察指标对比

治疗前, 两组氮平衡、尿白蛋白排泄率等观察指标经t检验对比均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治疗后, 两组氮平衡、尿白蛋白排泄率等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 差异经t检验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见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 aP<0.05;与对照组对比, bP>0.05;cP<0.05。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期间, 对照组共出现2例低血糖,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 观察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114,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是指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 导致患者机体内糖、脂、蛋白质代谢障碍, 而出现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6]。糖尿病患者如长期血糖控制不佳, 体内高血糖状态可增加肾小球滤过符合, 导致肾毛细血管、肾小球滤过膜、基底膜、肾毛细血管系膜胶原蛋白糖基化, 继而出现肾小球毛细血管狭窄, 最终形成慢性肾功能衰竭[7]。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因不同程度的高血糖、胰岛素抵抗, 造成机体蛋白质合成减弱, 分解加速, 导致机体蛋白质不断消耗, 同时饮食结构改变及持续蛋白尿造成蛋白质摄入缺乏、排泄增多, 最终导致负氮平衡、蛋白质代谢紊乱。目前西医对其的主要方案是给予门冬胰岛素等短期胰岛素以改善胰岛细胞功能, 稳定体内血糖浓度, 纠正代谢紊乱。本组数据显示, 胰岛素治疗可一定程度上纠正负氮平衡, 减少尿白蛋白排泄率, 但临床疗效总有效仅51.11%, 综合疗效欠佳。

糖尿病肾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之“下消”, 即《内经》“消瘅”之病, 多因五脏皆弱, 陈气不除, 气血逆留, 血脉不行, 损伤脉络而发病, 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有研究认为, 发病早期, 多为气阴两虚之证, 参芪方可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和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增殖[8], 故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参芪地黄汤加味以党参补脾益气生津, 熟地滋肾补阴填精, 共为君药, 益气养阴, 生津止渴。黄芪益气补脾、利尿消肿, 山药、山萸肉补脾养肝、固涩精微, 共为臣药, 增君药补气阴、填肾精之功。以泽泻清肾火、祛邪水, 丹皮泄肝火, 茯苓健脾渗湿, 桂枝、附子温阳利水, 益母草祛瘀生新、利尿消肿, 菟丝子补肝益肾, 枸杞补肾生津, 共为佐使, 化气行水, 渗湿消肿, 防补阴药之滋腻, 制温阳药之燥热, 补泻参合, 相辅相成, 共奏益气养阴、扶正祛邪之功。本组数据显示, 观察组氮平衡、尿白蛋白排泄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 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86.67%,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说明参芪地黄汤加味配合西药治疗, 可调整脏腑气血阴阳, 增效减毒, 疗效明确。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党参、地黄、茯苓均有明显的降糖作用[9];黄芪可促进蛋白质合成,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减少尿白蛋白排泄[10], 并可预防低血糖发生;山药可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促进其恢复, 提高胰岛素分泌[11]。这些药理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参芪地黄汤加味的作用机理, 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之, 参芪地黄汤加味配合门冬胰岛素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 可有效控制血糖, 减少尿白蛋白排泄, 纠正负氮平衡, 改善营养不良, 预防低血糖发生, 综合疗效优异,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参芪地黄汤配合门冬胰岛素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负氮平衡的临床疗效及影响。方法 将90例2型糖尿病肾病负氮平衡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 对照组给予门冬胰岛素等西药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芪地黄汤加味配合治疗, 1个疗程后对比分析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氮平衡 (3.68±2.74) g/d, 尿蛋白排泄率 (31.28±39.68) μg/min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且较对照组更为显著,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无不良反应, 对照组发生率4.44%, 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参芪地黄汤加味配合门冬胰岛素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 可有效控制血糖, 减少尿白蛋白排泄, 纠正负氮平衡, 改善营养不良, 预防低血糖发生, 综合疗效优异,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下一篇:卫星跟踪野生动物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