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穴治疗(精选12篇)
点穴治疗 篇1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部及腰骶部疼痛, 甚至剧痛难忍, 常伴有腹胀、两胁及乳房胀痛, 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觉冷、恶心呕吐等症, 并随着月经周期发作, 称为痛经, 亦称经行腹痛, 尤以青年妇女多见。根据痛经疼痛的性质、原因、部位和时间的不同, 分为实证和虚证。因寒凝、气滞或血瘀等引起经前、经期疼痛剧烈难忍, 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者, 属实证。因肝肾或气血亏虚等引起经后绵绵作痛, 色淡质青者, 属虚证。多年来, 笔者采用推拿、点穴治疗痛经400例, 疗效显著, 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40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 年龄最大者42岁, 年龄最小者15岁;病程最长者3年, 病程最短者6个月。其中未婚者272例, 占总人数的68%, 已婚者128例, 占总人数的32%。以上病人均由妇产科检查确诊。
2 治疗方法
2.1 手法推、拿、揉、摩、点、按、擦、拍击法。
2.2 取穴气海、关元、合谷、三阴交、肾俞、八、太冲、太溪、足三里、血海、百会、肩井。
2.3 部位腹部及腰骶部。
2.4 操作
2.4.1 患者仰卧, 双下肢屈曲, 医者站于患者右侧,
推、揉气海、关元穴, 摩腹部, 点、按血海、足三里、太冲、太溪、合谷、三阴交穴。
2.4.2 患者俯卧, 医者站于患者右侧, 推、揉肾俞、八穴, 直擦督脉, 横擦腰骶部, 虚掌拍打八部。
2.4.3 患者正坐, 医者站于患者后侧, 双手擦两胁部, 推、揉百会穴, 点、按肩井穴, 拿肩数遍, 结束治疗。
每次治疗25~30分钟, 每次月经前3天开始治疗, 每天1次, 7次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痊愈:疼痛完全消失, 所有症状完全解除;显效:痛经明显减轻, 所有症状基本解除;好转:痛经有所减轻, 所有症状部分解除;无效:症状无改善。
400例患者中, 痊愈276例, 约占治疗总人数的69%;显效92例, 约占治疗总人数的23%;好转23例, 约占治疗总人数的5.7%;无效9例, 约占治疗总人数的2.3%。总有效率为97.7%。
4 典型病例
王某某, 女, 19岁。2005年9月12日初诊。痛经1年, 每至经前1天出现小腹胀痛, 疼痛剧烈时需服去痛片止痛, 近3个月口服止痛药效果不佳, 来诊时正值经期第1天, 腹痛, 月经量少, 血色紫暗, 有血块, 血块排出后, 腹痛稍减轻, 舌质紫暗, 舌边有瘀点, 脉沉弦, 属气滞血瘀型痛经, 经上述手法治疗3个疗程已痊愈, 1年后随访, 未复发。
5 体会
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 由以青年妇女为多见, 多因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机不利, 不能运血畅行;经期感寒、饮冷、坐卧湿地, 寒湿伤于下焦, 客于胞宫, 经血为寒湿所凝, 运行不畅, 滞而作痛;体质素虚, 气血不足, 不能营养胞络, 经行滞而不畅。其病因病机虽然复杂, 不外乎气血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 寒湿凝滞, 冲任失调。本套推拿手法以推、拿、揉、摩、擦、拍击法为基础手法, 配合推、揉、点、按穴位, 起到调和气血, 温经散寒, 调经止痛的作用。摩腹, 推、揉关元, 点、按气海、血海穴, 能行气活血, 培元固本, 温养胞宫, 通调冲任;推、揉足三里, 点、按太溪、太冲穴, 能健脾和胃, 调和气血, 滋补肾精, 以治其本, 疏肝理气, 消滞化瘀;拿合谷, 点、按三阴交穴, 能调气、调血、调经止痛;推、揉肾俞, 点、按、拍击八, 能补虚固本, 调经止痛;推、揉百会, 点、按肩井, 拿肩、擦两胁, 能提气、调气、舒气, 通调气机。以上诸穴上下相配, 左右相合, 能补虚泄实, 调和阴阳, 具有通调气血之功效。
治疗本病应注意选择时机, 一般在月经前3天开始治疗效果最佳。推拿、点穴适用于各型痛经患者, 具有简便宜行, 疗效显著, 疗程短, 治愈率高, 无痛苦, 无创伤, 无副作用的特点, 便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痛经,推拿治疗,点穴法
点穴治疗 篇2
大拇指上有多个对减去面部脂肪有效的穴位。用绳子或皮筋在大拇指上缠几圈刺激这些穴位能有效减去面部脂肪。
瘦腰——拇指和食指
将大拇指第一节按在食指第三节上,用皮筋套在两根手指上,松紧以手腕内侧有膨胀感为宜,另一只手方法相同。
这个方法每天坚持10分钟,三周后就能瘦腰。
瘦腰——中指
在中指第三指节上将皮筋缠绕三四圈。
这个方法能有效减去腰部赘肉,因为中指第三指节有能减去腰部脂肪的穴位,套上皮筋三四分钟后拆下,隔10分钟再套上。
瘦脸——中指、无名指
把中指压在无名指上,在两根手指的第二关节处套上皮筋,松紧以手指稍有向内膨胀的感觉为宜。另一只手按照相同的方法套皮筋。
这个方法能刺激中指和无名指上的相应穴位,消除面部脂肪。
提臀——无名指小指
将无名指压在小指上,用皮筋套住两根手指第三指节中部,两只手同样。
这个方法能帮助提臀,塑造性感翘臀,因为无名指和小指根部有与胯部相关的穴位,每天套15分钟能刺激穴位,似的胯部向内向上收紧,起到提臀的功效。
瘦腿——小指
将铝箔纸捻成细卷在小指最下面一节缠绕几圈,保持两小时以上。
小指第三节有与腿脚有关的穴位,刺激这个地方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腿脚浮肿,还能有效瘦腿。
点穴治疗 篇3
关键词腰扭伤,急性分型手法治疗点按穴位
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岔气。它是腰部肌肉、韧带、筋膜、椎间小关节等急性损伤,多是忽 然遭受外力所致。损伤可致腰部大部分组织受到牵拉、错位甚至撕裂等,从而导致一系列症 状。本病若损伤较重或治疗不当,可转为慢性疾患,故须重视。本人从1989年10月~2000年 4月间用推拿点穴手法治疗此 病131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31例中,男97例,女34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1 岁;病程最短2小时,最长7天。其中,棘上韧带损伤88例,小关节突关节紊乱43例。
1.2分型标准大致分两型:①棘上韧带损伤型,在放松位突然启动,屈 伸位发病,有撕 布样声,渐渐疼痛至次日晨起最疼,不敢翻身,腰如折;体检:压痛在中央,患者敢伸不敢 屈,有肌痉挛;②小关节紊乱型:是在旋转位发病,伴"咔嗒"声,立即剧痛,敢屈不敢伸 ,惧震,不敢旋转。体检:棘突旁2cm处有压痛,局部凸起,两侧不对称。
2治疗方法
2.1棘上韧带损伤型
2.1.1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于左侧,先用摸法,由轻到重,由远到近至痛处。手法要轻 要柔,做到"手摸心会",双向比较,然后定位。一般痛点在腰3、4、5及骶1棘间或棘突。
2.1.2以腰4、5棘间韧带损伤为例,从胸12开始至骶椎做修复手法,主要是拨按法,即横向边拨边按。
2.1.3在腰椎两侧行推法、捻法,从上至下各3次,以痛点为中心,由远到近,手法须柔 和。
2.1.4挤按法,以痛点为中心,由双手在腰椎两侧斜下做挤按手法。
2.1.5点穴法,重点肾俞、环跳、委中、承山各3分钟,并以按压法和滚法各3次结束,令 患者仰卧休息。
2.2小关节紊乱型
2.2.1体位同上,在棘突旁开2cm处,由上至下先施以滚、揉、捻法,手法要柔和。
2.2.2令一助手固定其上肢,术者紧握患者双侧踝部,行牵拉法、震动法,后行侧扳法。
2.2.3然后令患者站立位,针刺患者双手背部"腰痛穴",即"永字穴"和"工字穴", 斜45°进针,得气后强刺激,后留针15分钟,同时让患者做扭腰、弯腰、下蹲等动作(此法 早有报道,本人多年用之甚佳)。
以上手法以急性期效果最佳。治療时间一次10~15分钟,1日1次,一般1~3次即愈。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随访3个月未复发 者;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但随访半年尚留有不同程度的腰部酸困症 状。
3.2疗效评定治愈者107例,占82%;显效24例,占18%,总有效率100% 。
4典型病例
李某,男,45岁。1999年6月3日上午9时,由家人用担架送至我部就诊。自诉:2日下午在抬 铸件时不慎将腰部扭伤,当时疼痛尚可忍受,今晨起疼痛难忍,咳嗽、打喷时症状加重。痛 苦面容,稍翻动腰部则疼痛难忍,腰4、5棘突有明显压痛,腰部屈位活动受限,X线检查排 除椎间盘突出等症。拟诊为急性腰扭伤(棘上韧带损伤型)。笔者采用上述本型相关手法为其 治疗15分钟,又令其休息4小时后,患者即可下地活动,次日上午又来治疗1次,即愈。随访 3个月未见异常。
5体会
推拿点穴治疗失眠300例 篇4
1 临床资料
300例患者中, 男性128例, 女性172例;年龄最小者20岁, 年龄最大者62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 病程最长者5年。
2 治疗方法
2.1 手法推、拿、点、按、揉、擦法。
2.2 部位头部、颈项、背部、两肋。
2.3 操作
患者仰卧, 医者站其头侧, 拇指交替直推印堂至百会, 分推前额部。多指梳推头部, 以督脉、膀胱经和胆经为主, 双手多指同时从太阳穴经耳上、耳后推至风池穴, 以上推法轻度用力, 操作3~5遍, 疏通头部经络, 解痉镇痛。用拇指沿上述路线作揉法, 头两侧可改用大鱼际揉法。拇指按法仍以上述路线为主, 重点按神庭、本神、四神聪、百会等穴, 在头侧可用双手大鱼际对按, 手法要求沉稳适中, 以达安心宁神之目的。最后双手多指分开, 用指端快速抓摩、扣击头皮约4~5分钟, 再点按印堂、神庭、本神、太阳、头维、耳门、百会、四神聪、风池等穴。以上抓摩、扣击、点按法能醒脑开窍、活血通络。
患者坐位, 医者站于患者后侧, 点按曲池、内关、合谷、神门、华佗夹脊穴。拿揉颈项部, 点按肩井, 拿肩, 擦两肋结束治疗。
每次治疗25~30分钟, 每日1次, 12次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痊愈:入睡容易, 每晚睡眠时间在8小时以上;有效:症状明显减轻, 每晚睡眠在6小时以上, 但不足8小时;无效:症状较治疗前无变化。
300例患者中, 痊愈246例, 占治疗总人数82%;有效48例, 占治疗总人数的16%;无效6例, 占治疗总人数的2%, 总有效率为98%。
4 典型病例
张某某, 女, 43岁, 于2006年3月6日来诊, 失眠2年余, 经中西药治疗无效, 随来我科按摩。常彻夜不能入睡, 时睡时醒, 仅能入睡3~4小时。常伴有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健忘多梦、潮热盗汗、腰酸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心肾不交、阴虚火旺、心神失调。治以养心安神、交通心肾、滋阴清热。用上述手法治疗1个疗程后, 症状明显减轻, 每晚睡眠达6小时以上。2个疗程后, 症状完全消失, 每晚睡眠达8小时以上, 精神状态良好。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5 体会
点穴治疗 篇5
王春亮点调病疗法是王春亮先生多年研究总结的一套临床确实有效的点穴调病奇方,具有方便,自己或他人都可以操作,简单易学,临床效果明显的多种特点,既适合中医针灸推拿大夫,推拿按摩工作者、养生馆的人员学习应用,又适合病号学习自疗,很多慢性病、疑难病通过王春亮点穴调病术获得康复,很多临床推拿按摩工作者,通过学习运用《王春亮点穴调病42方》,使自己的医术水平提高数倍,得到了更多病号们的欢迎,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很多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通过运用学习《王春亮点穴调病42方》轻轻松松不花一分钱缓解症状,给医院减轻负担的同时,自己把自己的病通过坚持不断的揉穴位给彻底治好了。《王春亮点穴调病42方》是王春亮先生的点穴疗法结晶,王先生曾成功运用点穴刺激疗法,把母亲的高血压调理平稳;把潍坊昌乐县的一位严重低血压患者由原来的低压60高压80,经常头晕乏力,调到低压80高压110,浑身有劲,再也没低下来过;运用点穴调理好多位女孩子的严重痛经问题;有一次王老师在公共汽车上,成功用点穴疗法,救治一位严重心脏病患者,避免了生命危险,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还有一次,王老师在公交车上,有一位乡下大娘出现晕车现象,呕吐不止,王老师轻松点了大娘手上一个穴位,大娘居然立刻不吐、不晕,马上好受起来,一车的人连声夸奖王老师真神;湖北学员老刘,患有高血糖和高血脂,运用王春亮点穴疗法自治,每天晚上坚持揉穴,这几年下来,高血糖平稳了,高血脂减轻了,便秘的毛病没有了,身体感觉有劲了,老刘高兴的说,感谢王春亮揉穴疗法,不用花钱,就能自己把病治好,真是医林奇术,我还要继续坚持,直到高血脂也能降下来;东北受益女孩张丽丽,曾经有严重的痛经,每次发作都痛的浑身冒汗,脸色苍白,简直就是受酷刑,很多药物也吃了,很多方法也试了,但还是痛,了解到王春亮自我点穴疗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邮寄了《王春亮点穴调病42方》其中就有痛经的点穴治疗,张丽丽坚持做了3个月,每次来痛经都明显减轻,不像以前那么痛了,揉穴半年,痛经彻底好了,再也没犯过,张丽丽还介绍了好几位有痛经的姐妹一起自我治疗。
河北陈老师通过揉穴位把自己多年的胃病治好了,感觉《王春亮点穴调病42方》很神奇,就自学42方,专门给人做治疗,上门服务,每次收费50元,一天治疗八九位不同的病号,每月收入在1万多元;浙江宁波刘女士学会王春亮推拿揉穴调病术,开了一家小店,对不方便的病号提供专业上门服务,每种病包治,根据不同的病情,一次收费3000到5000元不等,每年做推拿的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即给人治病行善,又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真正实现了人生价值。
点穴治疗 篇6
关键词近视,青少年点按穴位法治疗手法治疗
近视眼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并直接影响患者的学习和生活。如何提高患儿的视力和预防其视力下降,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努力解决的问题。我科近年来采用技巧点穴手法治疗青少年近视眼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49例病人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最大22岁,最不6岁,平均年龄11岁;18岁以上5例,10—17岁35例,10岁以下9例。治疗前配镜均占60%。治疗前裸视在0.5以上的眼睛有53只,0.4的11只,0.3的27只,0.2以下的7只。
2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为滋养肝肾、明目解疲。取穴:主穴为眼明、瞳子 、鱼腰、承泣、太阳、风池;配穴为百会、四神聪、足三里、光明、肝俞、肾俞、肩井。
患者取坐位,又目闭拢。术者位于患者前方。①用双拇指罗纹面旋转点揉内睛明、瞳子骨、鱼腰、承泣、太阳、百会、四神聪;②再用双手拇指分别自内向外按抹上、下眼眶;③拿肩井,拿合谷,点按足三里、光明;然后推擦背部肾俞、肝俞等穴位以结束治疗。每日1次,10次个疗程。
3疗效观察
1疗效标准以视力提高为依据。治愈:视力提高至1.0以上;显效:视力提高3行以上;但未达到1.0者;有效:视力提高1—2行;无效:治疗前后视力无明显变化者。
2治疗结果对不同的裸视视力治疗效果见下表:不同裸视的治疗效果比较表
裸视力例数(只)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
从表中可以看出,视力越差,其治疗效果越差,我们还统计出:视力在0.5以上的治疗后视力平均提高3.5行,而视力在0.3以下的视力治疗后平均提高1.5行,这也说明该治疗方法对假性近视的病人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但远期疗效未观察。
4典型病例
某某,男,17岁,就诊日期1996年5月。主诉:视物不清2年余,因参军欲体验,双目视力在0.5,右0.6;来我院就诊。经用上法治疗1个疗程,又目视力提高左为1.2,右为1.5,患者顺利通过体检。随访2年,视力正常。
5讨论
我们采用技巧点按眼周穴位的手法与普通点穴不同。它不仅能疏通局部经气、明目润瞳,还可调节晶状体的睫状肌紧张痉挛状态,改善眼球的调整功能,另外配合背部肝俞、胃俞、肾俞等,以调水谷之源,补益气血;滋水癸之本,以润目明仁,加上肢体足三里、光明、合谷。以上诸穴配合,相得益彰,共奏良效。
点穴治疗 篇7
1 操作方法
运用琴瑟测经点穴法治疗落枕时,首先通过四诊初步了解病情,明确是否为落枕。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3],一般无外伤史,多因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后所致;急性发病,睡眠后一侧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疼痛加剧,严重者头部歪向病侧;患侧常有颈肌痉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和条索状的改变;X线平片排除骨折、脱位、骨肿瘤及骨结核等病变。
开始治疗时一般取坐位,首先通过华佗夹脊穴、十二经脉、全身大穴等调动全身气血并明确异常反应点及经脉。医者首先在患者身后,从上至下以拇指按压脊柱两侧的华佗夹脊穴1~2分钟(医者左手拇指按压患者左侧华佗夹脊穴、医者右手拇指按压患者右侧华佗夹脊穴),再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弯曲使四指指腹位于一条直线上,以四指指腹抠拨华佗夹脊穴(医者右手四指抠拨患者左侧华佗夹脊穴、医者左手拇指抠拨患者右侧华佗夹脊穴)1~2分钟。当在脊柱一侧或两侧胸段上位找到压痛点、条索状或结节状反应点时,重点点压或压放相应的华佗夹脊穴反应点2~5分钟。然后医者在患者侧面或前面,点揉或揉拨四肢部十二经脉,上肢可将两上肢六条经脉从接近肩部处循经点按至手腕。下肢从大腿下端开始循经按压至踝关节附近。当在手三阳经及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等中的一条或多条经脉找到压痛、硬结或条索状物等反应点后,对这些反应点重点点按或压放2~5分钟。然后选择双合谷、双内关、双曲池、双委中等全身要穴进行2~5分钟点揉(每穴刺激3~6下)。
再选择对落枕有较强针对性的穴位进行治疗。健侧的肩井、天宗、后溪、外关、落枕点按揉2分钟左右。然后选择患侧肩井、天宗、后溪、外关、落枕点按揉2~5分钟。在按揉落枕点的同时可嘱患者轻轻俯仰、左右摇动等方式活动颈部。此时,一般患者颈部不适感已经明显减轻。然后在颈部找阿是穴点揉2~5分钟,也可灵活采用部分推拿手法。最后轻轻拍打颈部、肩背部结束治疗。大部分患者治疗一次即可痊愈,未痊愈者可以一天1~2次或隔天一次至痊愈。
2 与一般推拿手法的联系与区别
琴瑟测经点穴法脱胎于针灸、推拿与武术点穴,在手法运用上与一般推拿手法类似,但在治病思路、手法重点及经脉穴位运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治病思路上首先重视整体观念,注重通过全身经脉气血的调整来治疗局部的病变,其特殊之处在于重视对健康部位的刺激以促进病患部位的康复;其次强调形神关系,注重手法、语言等对患者心神的影响以促进患者康复;第三,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的身体反应随时调整,以达到法从手出。手法重点以点穴为主,适当配合其他推拿手法。经脉穴位在普遍运用十二经脉及全身大穴基础上又重点选择与病患有密切关系的经脉(如阳明经、太阳经)与穴位(如华佗夹脊穴、合谷、后溪、外关、落枕点等)进行刺激。第四,点穴时让患者适当配合运动。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36岁,教师,晨起出现颈部活动受限,项背部痠痛。取坐位,按2中操作方法。抠拨华佗夹脊穴时发现第三胸椎至第六胸椎左侧华佗夹脊穴呈条索状。故推测患者颈部左侧为患侧,患者证实情况属实并对医者信任感增加,按揉夹脊穴条索状3分钟左右后嘱患者尝试活动颈部。患者很惊讶发现病情已经得到缓解,对医者信任感进一步增加,产生了征服疾病的信心。继续后面的操作发现患者十二经脉中左侧手阳明大肠经上臂段压痛明显,左侧足厥阴肝经小腿段能摸到2个压痛明显的结节。适当加强对阳明经与厥阴经的点揉与揉拨。在按揉合谷、落枕点时嘱患者做轻微俯仰及摆头。至此患者颈部已无不适感,以拿法适当放松颈肩部后行拍打放松结束治疗,随访一年未出现落枕现象。
4 讨论
琴瑟测经点穴法最早于2012年2月由陈云华等[12]报导,是民间一种以点穴为主运用手法诊疗疾病的独特方法,主要特点有:以反应线为核心,诊疗合一;手法运用重视透力,医武结合;重视调节全身气血,点按穴位与经脉相结合;重视治神意;强调对压疗法;注重患者动作配合等。具有简单易行、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可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使用、便于医者提高医术等优势。该方法简单易行,一般按初步四诊、选择体位、点按华佗夹脊穴、循经点按、点按全身大穴、对压疗法、特定穴运用、局部手法、拍打放松等九步操作法进行。
不同落枕病人经脉穴位反应有一定的差异,阳明经呈阳性反应较多见,也有少阳经或太阳经、厥阴经反应明显者。有的患者多条经脉有阳性反应如压痛或手底呈线状感。故治疗时应注意“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灵活运用手法。但要注意有时有些反应点并非患者的落枕导致,而可能是患者本身还有其他疾病导致,通过追问病史、分析经络反应的相关性等方法能明确。不同的患者的反应点的差异是由于不同患者体质、病因等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状况。如刘李斌[14]认为落枕按受损的主要肌肉可细分出若干具体诊断,如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斜角肌损伤。从中医角度看,不同肌肉的损伤必然影响到不同的经脉。
治疗中常常先取健侧后取患侧较一般方法更易取效。黄帝内经中有左病治右,右病治左,上病治下,下病治上的说法。现代医学中也有神经双向支配的认识。笔者认为,当一侧颈部失常时,对病患部位的刺激有时可能由于这种失常起不到中枢调节作用。而对对应健侧的刺激会诱发中枢发生反应,其反应既针对健侧又针对患侧,可以起到促进患侧机能恢复的作用。
治神在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素问·针解》篇说:“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邵素菊等[15]认为治神是针灸治病获效之关键,是针刺治疗的秘诀,是针灸医学的疗效机制,并贯穿于针灸临床治病的全过程。《灵枢·小针解》所言:“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点穴以指代针,原理与针灸类似。何建青等[16]认为,在推拿中掌握和运用治神对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治疗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治神的作用。笔者发现,落枕治疗中治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患者因为疼痛不敢随意运动而导致症状很重的现象,当通过语言与手法对患者进行移情易性后,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当患者对治疗疑虑较重,不信任治疗者及治疗方法,往往疗效也会打折扣。充分运用语言与手法配合取得病人的信任,引导病人增强康复的信心对提高疗效有着积极的意义。琴瑟测经点穴法对健侧及远端的治疗开始常让患者奇怪,但在适当解释和取得一定效果后反而更能增进患者对疗法的信任。另外,对十二经脉的诊疗找出反应点也容易打消病人的顾虑,同时将患者注意力从患处转移至经脉反应点,起到疏通患处气血的作用。
琴瑟测经点穴法还重视运用全身要穴来调节全身气血促进疾病的治疗,笔者认为,刺激华佗夹脊穴、十二经脉、全身大穴都能调节全身气血。根据中医整体观念,整体气血条畅有利于局部病患部位气血的运行从而促进病患部位康复。不过,笔者临床体会到病情轻者取上肢及头背部经脉与穴位即可,病情重者需要运用全身经脉。合谷、后溪可以以拇指及中指同时点按并让力量合一以产生透穴效果,内关、外关也可如此,在检查十二经脉时可以采用捏法一手同时刺激两条经脉以提高诊疗效率。
刺激落枕穴时要求病人活动患处常常会取得较好效果,可能由于患者在刺激特效穴的情况下更易放松病患部位,促进气血运行趋于正常,从而病情好转。在点穴的同时或在点穴之后或之前运动患部,由运动引起的传入信号能进一步激活脊髓上位中枢,加强下行抑制,产生一种特殊的“运动点穴感”,使疼痛得到持久广泛的缓解,同时运动还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从而缓解组织充血、水肿及肌痉挛的情况。点穴与运动联合配伍应用,二者相辅相成,产生协同作用或增强作用,能显著提高点穴效果。而在疼痛有所缓解的同时,指导患者活动患处,直接起到疏通患处痹阻凝滞之经脉气血的作用,所以患者在点穴治疗的同时是否能较好地配合进行颈部活动也直接关系到疗效的理想与否。
合谷穴能活血化瘀,同时调节阳明经气血,外关调节少阳经气血,后溪通督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后溪穴又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督脉和手太阳小肠经同循行于颈部,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后溪穴能治疗落枕;而落枕穴为经外奇穴,穴如其名,是一个用于治疗落枕非常有效的经验穴,故临床以“落枕”命名之,也是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整经气的异常变化,达到治病的目的。肩井、天宗通过局部作用调节肩颈部,促进颈部气血运行。
有的“落枕”患者用手法治疗时效果明显,但一段时间后病情反复,经认真检查发现有明显颈椎错位的表现。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或落枕时间较长自身逐渐趋于康复的患者可以适当简化步骤,重点进行针对性强的治疗。当治疗效果不太理想需要复诊、病情反复或病情改善缓慢时应全面执行九步操作程序并努力寻找新的反应点以改进疗效。该方法简单易行,男女老少皆可接受。缺点是点穴时很多患者疼痛明显,应提前跟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注意手法由轻到重,避免暴力手法。
点穴治疗 篇8
经筋与颈椎病的关系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颈椎病属于中医“颈肩痛”“经筋急”等, 从而可以看出经筋与颈椎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经筋是庞大的软组织结构平衡体, 内藏经络、神经、血管、淋巴等系统, 与骨骼系统、脏腑器官等形成人体有机活性态整体巨系统结构。在颈部走行相当于颈后伸肌群、前屈肌群、韧带及筋膜等组织。已有研究证实, 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颈椎肌肉系统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有学者认为, 不良的体位能够对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平衡造成影响, 导致平衡失调, 且颈椎周围肌肉在颈椎病的发生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国外研究证明, 颈椎病患者存在颈伸肌群劳损, 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时, 会导致局部肌肉的张力增加, 肌肉出现痉挛, 从而压迫椎间盘, 导致纤维环出现损害。坐姿不正确和平时不运动、导致颈部肌肉过于疲劳, 长期得不到缓解引发颈椎病[3]。如长时间低头工作, 使头颈部长时间处于某一位置不动, 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体位, 增加椎间盘的压力, 颈部肌肉受力长期处于不协调的状态, 从而导致肌肉及韧带出现劳损, 椎体前缘相互磨损、增生, 容易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这是其主要形成原因。程少丹等提出了“肌源性颈椎病”的概念, 认为经筋肌肉系统在颈椎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4]。武震等使家兔长期处于低头位环境造成椎旁肌肉损伤, 从而引起动力平衡失调, 结果造成家兔颈椎影像学表现出不同程度改变[5]。经筋没有表里流注的关系, 却有着交合联系。经筋结聚的地方即经筋结点, 是颈椎病经筋容易发生病变的地方, 也是痛点主要出现的地方。薛立功认为, 经筋病病灶点即经筋结点是肌肉的起止点和韧带在骨骼的附着点[6]。杨晓倩对颈椎病的压痛点分布规律的研究发现, 颈椎病压痛点多位于肌肉的起止点、骨边、肌肉与肌肉或肌腱之间, 并与经筋的“结聚交合”密切相关[7]。因此针对经筋结点治疗颈椎病具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手指点穴的操作方法
手指点穴是在患者体表穴位和特定的刺激线上, 运用不同手法, 促使机体的功能恢复正常, 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具体:患者取坐位, 嘱患者放松, 用双手指腹以点、按、拍、掐、叩、捶等不同手法反复按摩颈部双侧肌肉5 min, 大拇指按揉双侧风府、手三里、天宗、后溪、肩髃各1 min, 再按掐天牖、丘墟、悬钟、合谷穴各1 min, 点压太阳、肩井、内关、阴谷穴, 并点揉风池、天柱、阿是穴各1 min, 然后双手于颈椎两侧的项韧带由浅至深施用拍、掐、叩、捶等不同手法, 以松解颈部强直, 同时嘱患者进行颈部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目前可用于颈椎病治疗的具体操作手法有: (1) 点法:掌指关节微屈、食指按于中指背侧, 拇指抵于中指末节, 小指、无名指握紧。以中指端快速点于选定的经络和穴位上, 适合于全身各部位。 (2) 按法:将拇指伸直, 其余四指伸张。拇指端选定的经络和穴位上, 向下用力按压。 (3) 拍法:示指、无名指、小指并扰微屈, 拇指与示指第二关节靠拢, 虚掌拍打, 以指腹、大小鱼际触及被拍打部位的皮肤。 (4) 掐法:以拇指或示指的指甲, 在穴位上进行爪切。 (5) 叩法:将五指微屈并拢, 以手腕带动肩、肘部用力, 在选定的经络、穴位上进行叩击。 (6) 捶法:五指微握拳, 将大拇指端置于示指内下方, 以小鱼际外侧面在选定的经络、穴位上进行捶打。 (7) 旋转法:患者侧卧, 健腿伸直在下, 患腿屈曲在上。一手按住肩部, 前臂靠患肩, 向后推, 一手按住髂部, 肘部压患髋, 向前拉[8]。
针对经筋结点进行手指点穴治疗的优势
在治疗上, 《灵枢·经筋》提出的经筋治疗原则应用于经筋病[9], 经筋结点的选取原则为“以痛为输”和“以筋结为输”, 解结和理筋是治疗的关键, 故应用手指点穴治疗直接松解筋结, 优于传统针灸的气至病所。经筋结点手指点穴治疗方法与针灸相比具有安全、轻巧, 易于掌握的优势, 而与传统推拿相比又具有定位准确、时间短、见效快的优势, 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减轻患者痛苦及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综上所述, 经筋在颈椎病的发病中意义重大, 经筋结点手指点穴治疗颈椎病可直接松解筋结, 具有安全、轻巧, 易于掌握, 定位准确、时间短、见效快的优势, 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减轻患者痛苦及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对经筋结点手指点穴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 值得深入开展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施杞.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395.
[2]牛明镜, 王顺云.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7例[J].中医正骨, 2012, 24 (3) :61-62.
[3]Jull GA.Whiplash, headache and neck pain:research based directions for physicaltherapies[M].Edinburgh:Elsevier, 2008.
[4]程少丹, 杨豪, 郑福增, 等.关于“肌源性颈椎病期”的讨论[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8, 16 (5) :67-69.
[5]武震, 孙树椿, 刘晓化, 等.家兔颈后肌受长期应力作用的实验研究[J].颈腰痛杂志, 2007, 28 (4) :271-274.
[6]薛立功.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7]杨晓倩.颈椎病常见压痛点的临床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6-189.
点穴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州市东升医院门诊肱骨外上髁炎患者28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14例。试验组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26~53岁,平均39岁,病程3~12个月,平均6个月,左侧2例,右侧12例;对照组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27~54岁,平均39岁,病程3~12个月,平均6个月,左侧者3例,右侧者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位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多见于特殊工种或职业,如砖瓦工、网球运动员或有肘部损伤病史者;时外侧疼痛,疼痛呈持续渐进性发展,拧衣服、扫地、端壶倒水等疼痛加重,常因疼痛致前臂无力、握力减弱,甚至持物落地,休息时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时外侧压痛,以肱骨外上髁处最明显,前臂伸肌群紧张试验阳性,伸肌群抗阻试验阳性。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自愿参加研究;能坚持完成本试验,并能遵照医嘱者。
1.4 排除标准
皮肤过敏;有出血倾向;其他严重疾病,无法坚持完成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1.5.1 试验组
采取点穴运动法及常规艾灸。(1)点穴运动法:推、按、点、揉、拿、擦等手法作用于肩针、曲池、尺泽、小海、少海、手三里、外关、合谷;右侧为例,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立于或坐于病侧,从肘部沿前臂背侧施轻柔揉法,往返10次左右,以疏筋通络;拇指按住局部痛点,另一手握患肢腕部被动做旋前旋后运动20~30次;一手点按患肢尺泽,另一手点按合谷,使患肘屈伸运动20~30次;一手点按患肢阳溪,另一手点按手三里,使患肢被动屈伸运动20~30次;点按肩贞,同时配合肘关节主动屈伸,感到肘部酸胀感为宜;沿肩部向下拿揉腕部3~5遍;沿伸腕肌作擦法,以透热为度。部分附着于肱骨外上髁肌腱纤维部分断裂致病,推拿不宜过强刺激,以免造成新损伤[3];腕力劳动较多者可根据情况改变原有姿势;患者应坚持自我推拿,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寒冷刺激。(2)艾灸:清艾条悬灸肱骨外上髁痛处约5min,曲池、尺泽、手三里等各灸2~3min,以皮肤发红、有灼热感为度。每日艾灸1次,连续治疗10天为一疗程。新伤或皮肤过敏、皮肤发炎及孕妇慎用;艾灸时保持艾条与患部的足够距离,防止烫伤皮肤。
1.5.2 对照组
采取艾灸治疗,方法、疗程同试验组。
1.6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疼痛压痛消失,持物无疼痛,肘部活动自如;好转:疼痛减轻,肘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治疗3个疗程,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71%(P=0.0301<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讨论
肱骨外上髁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素体虚弱,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乘虚入侵,痹阻经络,气血凝涩,不通则痛;或因运化失调,水湿内停,蕴积化热,阻遏气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或长期劳累,劳伤筋腱,伤及经脉,气机不畅,不通则痛,筋腱劳损,活动牵拉加重疼痛[4]。内服药很难治愈肱骨外上髁炎,“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笔者用点穴运动法配合艾灸治疗该病。点穴运动法选用肱骨外上髁炎常用经验穴,配合关节主动和被动运动,以松解粘连、活血化瘀、整复错位、散结止痛。《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变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艾灸具有消瘀散结,温经散寒的作用,《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故临床多用于寒湿痹痛。《灵枢·刺节真邪》云“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灸能使气机通调,营卫和畅,故瘀结自散。
点穴运动法配合艾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见效快、疗效好、痛苦小、无副作用,安全可靠,费用低,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理想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俞大方.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6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190.
[3]李业甫.推拿治疗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112-113.
点穴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9月—2010年8月在我院脑病科住院的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 男38例, 女22例;年龄44~84岁;既往有高血压病者53例, 糖尿病8例。对照组40例, 男27例, 女13例;年龄45~78岁;既往有高血压病者35例, 糖尿病5例。两组对比, 无明显差异。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1995年;中医辨证分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脑病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协作分组制订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辨证论治综合治疗方案临床验证工作方案》 (2009年) 进行。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点穴按摩, 一般采取每日1次, 选穴:⑴以上肢功能受限为主要表现者:主穴:曲池、外关和合谷;配穴:百会、内关、中脘、丰隆、公孙和太冲。⑵以下肢功能受限为主要表现者:主穴:环跳、阳陵泉、足三里;配穴:百会、中脘、太冲、天枢。⑶以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者:主穴:地仓、牵正、水沟;配穴:百会、下关、风池、太冲和阳白。⑷以语言謇涩为主要表现者:主穴:舌三针、头针、人中;配穴:百会、地仓、水沟、廉泉和颊车。对照组使用常规内科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疗程, 观察1个疗程判定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1995年, 进行疗效判定。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 基本能独立生活。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 能扶杖行动, 或基本生活能自理。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用χ2、百分率表示;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对比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用 (χ±s) 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总体疗效对比
两组相比, 经卡方检验, χ2=9.563,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疗效显著, 两组有显著差异,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对比
结果提示,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口眼歪斜与肢体功能改善所需时间明显缩短 (P<0.01或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语言謇涩相比, 所需时间无差异 (P>0.05) , 见表2。
()
与对照组相比, ﹡P<0.05;﹡﹡P<0.01。
2.3 两组不良事件和副反应对比
两组均未见不良事件和副反应。
3 讨论
点穴按摩常用指按法, 分为拇指按法和屈指按法。拇指按法是以拇指指峰、螺纹面或以整个指面按压某一穴位或循经络走行移动按压。屈指按压是用拇指的指尖或食指、中指的第二指间关节的屈曲突起部分, 按压一定部位或穴位。手法要持久、有力、深透, 持久是指手法必须严格按照技术的要求操作足够长的时间不变形, 保持动作和力度的连续性, 以使手法对所操作的部位产生足够的刺激而达到治疗效果;有力是指手法操作要有一定的力度, 以达到所需的刺激量;深透是指手法刺激不止是作用于体表, 而是应能克服衣服、组织的阻力, 达到深处的筋脉骨肉。
中风以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针灸治疗中风疗效确切, 以目前针灸病谱研究结果看, 在神经系统针灸病谱中占第一位[2,3]。点穴按摩也是按针灸取穴的方法, 在所取穴位施行各种手法, 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鸣.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 (2) :146.
[2]杜元灏, 李晶, 孙东炜, 等.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J].中国针灸, 2007, 27 (5) :373.
点穴治疗 篇11
胆囊炎、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包括胆石症)。我们从1990年1月至1996年8月,运用自拟疏肝利胆丸配合手法点穴治疗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230例,疗效显著,与同期内其它非手术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效果满意。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临床研究和探讨。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治疗组:230例,其中女性170例,男性60例。年龄20~35岁者73例,35~55岁者124例,55岁以上者33例。急性胆囊炎65例,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者165例。门诊治疗136例,住院治疗94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8年。
对照组:198例,其中女性134例,男性64例。急性胆囊炎55例,慢性胆囊炎(胆石症)143例。平均年龄37岁,平均病程3年。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服用自拟疏肝利胆丸:将中药柴胡60克、黄芩60克、郁金60克、枳壳60克、川楝子60克、鸡内金60克、海金砂120克、金钱草120克、茵陈60克、龙胆草50克、白芍60克、女贞子60克、半夏60克、黄芪60克、太子参60克、元胡45克、云苓60克、香附45克。将药物精选后依法炮制,粉碎为末,加鲜猪胆汁500克,调匀,烘干炼蜜为丸,9克1丸。日服2次,每次1丸,早、晚饭前温开水送下。重者增加为2丸,日服3次。3个月为1个疗程。
2.1.2手法点穴:2.1.2.1选穴:期门穴、章门穴、日月穴、胆囊穴、胆俞穴、阳陵泉穴。肝胆郁滞配内关、中脘、合谷穴;湿热蕴结配三阴交、胃俞交;气滞血瘀配内关、肝俞穴;肝阴不足配足三里、梁门穴。
2.1.2.2操作手法:患者左侧卧位,医者站立患者腹侧,用中指、拇指指腹分别中度揉点患者相应穴位,每穴2分钟。实证者以快速旋揉,即泻法;虚证者以缓慢旋揉为主,即为补法。一般频率为70次/分,若胁痛重者以点为主,旋揉稍慢,频率减慢,以40次/分为宜,每周2~3次。
2.2对照组:采用西药或中成药常规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甙类;利胆醇胶丸、硫酸镁口服剂、复方胆通、胆石通、胆乐等。也可选用解痉止痛剂,如654-Ⅱ、杜冷丁等。根据病情口服、肌注、静滴等。
3疗效评定标准及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为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观察1年以上无复发者。显效为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观察1年内时有复发者,无效为治疗期间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无改善,停治后又复发者。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在3个月后进行疗效观察和对比。两组病例均为驻马店地区精神病医院和驻马店市中医院就诊患者,按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进行观察对比。
3.2治疗结果:见下列各表。
两组数字经统计学处理:(X2=48.83);P<0.001。两组数字有显著差异。说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典型病例
例1:张某,女,40岁,1991年5月4日就诊。主诉:右上腹胀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5天,常因食油炸食物或肉类出现右胁部胀痛不适并牵及右肩背部。1989年10月经B超检查确诊为:慢性胆囊炎合并多发性胆石症。曾服用中药及复方胆通、胆石通等药治疗,病情迁延不愈。5天前因赴酒宴,致右上腹呈阵发性绞痛,伴腹胀恶心、呕吐、口苦等。症见:面色萎黄,痛苦面容,巩膜不黄染,胆囊穴有压痛,莫非氏征阳性。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细稍滑。B超再查提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合并多发性胆囊结石。中医辨证:胁痛,属饮食所伤,脾胃受伤,升降失职,胆失疏利,肝郁不疏,挟有肝胆湿热。因本人怯于手术治疗,而以"疏肝利胆丸"每服2丸,日2次温开水送下;加点穴胆俞、阳陵泉、章门、期门,日月、胃俞、三阴交、胆囊穴等。嘱其观察大便,治疗1周后症状渐轻,约1个月后突然上腹部绞痛大便可见如黄豆、绿豆大小结石7粒及大量黑褐色泥沙样结石。治疗第二月中又排下5粒,其中最大为0.9×0.7厘米及少量泥沙样结石,后症状逐渐消失。随改疏肝利胆丸,日服2次,点穴同前。治疗1个疗程。1年后随访,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B超检查胆囊内结石已排净,收缩功能良好。
例2:刘某,男,46岁,1993年2月28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右胁下疼痛2周余。患者2周前由于饮酒过量及过食肥甘,致口苦舌干,心烦不宁,未予治疗,后又与人争吵,遂见右胁下疼痛,伴有身热、头痛等,按感冒治疗1周无效,来院治疗。症见:右上腹疼痛,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呕吐,恶寒发热。查体:胆囊触诊肿大,莫非氏征阳性。化验:WBC:13.1×109/L,N:0.86,L:0.14。B超提示:胆囊肿大,壁厚毛糙,收缩功能差。舌象:舌质红,边尖尤甚,苔黄腻。中医辨证:胁痛,肝胆湿热,肝郁气滞。诊断:急性胆囊炎。给予"疏肝利胆丸"治疗,每服2丸,每日2次,配合点穴:期门、章门、阳陵泉、足三里,梁门、合谷穴等,以泻为主。每日1次,治疗1周后,病情好转。"疏肝利胆丸"改为1丸,每日3次服。点穴同前,半月后病情基本控制。后改用"疏肝利胆丸"1丸,每日2次服用,点穴同前。前后治疗3个月疗,效巩固,病情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5结论
疏肝利胆丸具有疏肝理气、利胆排石、柔肝健脾之功能。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和解少阳;枳壳理气宽中消胀除满;郁金苦寒泄降,清热凉血,破瘀止痛,又有疏肝解郁排石之功能;川楝子味苦、性寒,有驱虫、清热行气止胁痛之功;香附有行气活血、疏肝解郁、除三焦气滞的功能;元胡功专活血行气止痛,为中药止痛之佳品;黄芩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善清胆腑湿热;金钱草清热利湿,排石止痛且能促进胆汁分泌,鸡内金化石消坚,健脾消石;海金砂清热利湿,合金钱草、鸡内金大有化石排石之功效;茵陈燥湿清热,利胆退黄;龙胆草苦寒沉降,燥湿清热,主清肝胆实火与下焦湿热;白芍平肝柔肝、补血敛阴;女贞子补益肝肾之阴,适应于肝肾阴虚之病症;云苓益气健脾;半夏和胃降逆;恐其诸药伐太过,用黄芪、太子参补气养阴。且现代医学研究参芪有明显的收缩胆囊作用,可促使成石性胆汁逆转,使胆汁中胆固醇、胆红素浓度降低,胆酸浓度升高,防止胆石形成,并可促使胆石的溶解和排出。上18味中药共同组成疏肝利胆丸之方,又加鲜猪胆汁清热燥湿,平肝利胆,且导药入胁,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清热利湿、补益肝阴、健脾排石之功效。
手法点按穴位,是祖国医学遗产。期门为肝之"募"穴,为肝经之气所汇集腧穴,点按具有主治胸腹胀满、呃逆吐酸、胁痛之作用。章门为脾之"募"穴,八合穴之一,主治腹胀、胁痛、呕吐、痞满等;日月穴为胆之"募"穴,主治呕吐、吞酸、胁痛、黄疸;胆俞穴具有主治黄疸、口苦、胸胁疼痛之功效;胆囊穴为奇穴,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阳陵泉为足少阳所入,为"合"、八会穴之一。据报道:针刺有胆囊疾患的病人阳陵泉穴可使大部分(75.7%)人的胆囊影像明显缩小。进一步表明针刺或点按此穴能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
点穴治疗 篇12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0例, 年龄18~60岁。
诊断标准: (1)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者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退行性病变, 长时间低头工作, 发病呈现慢性。 (2) 颈、肩背疼痛, 颈部发硬, 容易出现头痛, 上肢有麻木的感觉。 (3) 颈部活动受限, 病变颈椎棘突及病变侧肩胛骨内上角处压痛明显, 上肢肌力减退, 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4) 颈椎X线:椎体前后接近椎间盘的部位均可产生骨赘及韧带钙化, 椎间隙变窄, 半脱位及椎间孔变小, 项韧带钙化。 (5) CT检查:椎体后赘生物, 神经根管变窄[2]。
排除标准: (1) 严重的器官疾病, 如心脏、肝、肾等; (2) 既往有过颈部骨折或手术史、神经功能缺损、先天脊柱异常等; (3) 处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4) 1个月前或目前参加了其他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试验; (5) 2周内曾服药物治疗[3]。
治疗方法:对照组应用颈椎病推拿手法治疗。方法如下:患者俯卧, 在患侧颈部及上肢用轻柔的滚、按等手法进行治疗, 促使患部气血循行加快, 从而加速突出髓核中水分的吸收, 减轻其对神经根的压迫, 同时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 用双手有节奏地按压颈部, 使颈部振动, 然后在固定患部情况下, 用双上肢后伸扳法, 使颈部过伸。再用颈部斜扳或旋转复位手法, 以调整后关节紊乱, 相对扩大神经根管和椎间孔。反复多次进行, 以逐渐松解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粘连。2次/d, 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选取颈椎病经筋结点穴位进行手指点穴治疗, 手指点穴是在患者体表穴位和特定的刺激线上, 运用点、按、拍、掐、叩、捶等不同手法, 促使机体的功能恢复正常, 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具体:患者取坐位, 嘱患者放松, 用双手指腹以点、按、拍、掐、叩、捶等不同手法反复按摩颈部双侧肌肉5 min, 大拇指按揉双侧风府、手三里、天宗、后溪、肩髃各1 min, 再按掐天牖、丘墟、悬钟、合谷穴各1 min, 点压太阳、肩井、内关、阴谷穴, 并点揉风池、天柱、阿是穴各1 min, 然后双手于颈椎两侧的项韧带由浅至深施用拍、掐、叩、捶等不同手法, 以松解颈部强直, 同时嘱患者进行颈部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2次/d, 以2周作为1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临床治愈:症状消失, 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2) 好转:症状有好转, 阳性体征有部分消失, 肢体功能有所改善, 但从事较重劳动后症状即复发; (3) 无效:症状、体征及肢体功能无改善[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 (±s) 表示, 采用计量资料的t检验, 对两组的差别及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t检验, 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假设检验水准定为0.05。
结果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 P=0.017<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见于>40岁的人, 起病缓慢, 多无外伤史。但是当头部受到各种原因的外伤时会诱发本病。主要症状有颈肩背疼痛及颈神经刺激或者受压症状。其重要体征:颈部有不同程度的畸形及僵硬现象, 压痛点在受累颈脊神经的颈椎横突下方及其背支支配的区域,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5]。
本病属于中医“颈肩痛”“经筋急”“项强”等疾病范畴, 从中医疾病名称就可看出经筋与颈椎病的关系密切。经筋没有表里流注关系, 却有交合联系。经筋的结、聚、交、合是经筋之间的重要联系方式, 也是经筋病变好发部位。经筋的结聚、“会于节”的地方是颈椎病经筋容易发生病变的地方, 也是痛点主要出现的地方[6]。手指点穴疗法是在患者体表穴位和特定的刺激线上, 运用点、按、拍、掐、叩、捶等不同手法, 促使机体的功能恢复正常, 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可以调动全身经络, 加速气血运行, 从而改善肌肉的营养, 防止肌肉萎缩, 强筋健骨, 促使功能恢复。选取颈椎病经筋结点穴位进行手指点穴治疗, 可达到直接松解筋结, 治疗颈椎病的目的。手指点穴治疗方法与针灸相比具有安全、轻巧、易于掌握的优势, 而与传统推拿相比又具有定位准确、时间短、见效快的优势, 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减轻患者痛苦及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贾连顺.颈椎病的现代概念[J].脊柱外科杂志, 2004, 2 (2) :123-126.
[2]杨晓倩.颈椎病常见压痛点的临床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3]贾连顺.颈椎病研究的现状、进展和展望[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1, 8 (8) :733-734.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6-189.
[5]朱清广, 房敏, 沈国权, 等.推拿治疗颈椎病经筋机制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 26 (8) :1833-1835.
【点穴治疗】推荐阅读:
点穴高手随笔07-07
寻龙点穴──七言古诗几首06-07
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09-20
心理治疗中的艺术治疗11-20
银质针治疗的原则及银质针针刺治疗程序06-11
免疫治疗07-16
全身治疗07-20
治疗关系10-14
清宫治疗10-16
参与治疗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