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治疗

2024-06-05

低温治疗(通用11篇)

低温治疗 篇1

据南召县门诊资料统计和社会调查推算每年全县发低温症的母猪约600多头, 约占南召县母猪存栏21000头的3%左右, 仅在门诊治疗治愈率达95%, 发病死亡率占5%, 这样每年仅医药费、母猪死亡和少生一窝仔猪损失约150万元左右, 给南召县养猪产生造成一定影响。

母猪低温症在南召县农村是一种常见多发病, 多发生于秋末和冬春季节, 以及母猪妊娠或哺乳期。其症状体温下降至35.5~36.7℃, 耳尖腹部下有紫斑, 不愿运动, 患猪濒临死亡。治疗时笔者以温中散寒, 回阳救逆, 活血养血为主, 辅以西药之复合能量合剂与补糖输液相结合的综合疗法, 治母猪低温症100余例, 治愈率达95%, 现将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供同道参考。

1 病因

饲养管理不当, 猪体抵抗力降低, 猪舍潮湿阴冷, 气候突变, 寒邪内侵, 长期饲喂冰冷和有霉变饲料。寒邪积聚脏腑, 久病体虚, 气机不畅, 阳气不足, 不能温暖机体而发病。

2 症状

精神萎顿、食欲不振或废食, 有时呕吐, 体温38℃以下, 有的35℃左右, 心跳弱、呼吸浅表、肌肉颤抖、恶寒、喜卧, 不愿站立走动, 粪球干小, 外表覆有粘液, 排粪、排尿减少, 有的母猪耳尖发紫, 病愈后耳尖, 尾梢脱落。

3 治疗

3.1 理中汤加减

党参40g, 白术30g, 干姜20g, 茯苓30g, 炙甘草10g, 水煎去渣, 候温冲红糖50g, 灌服, 一日一剂。

3.2 党参主治

久病气虚, 倦怠乏力, 肺虚喘粗, 脾虚泄泻;白术主治健脾燥湿, 又能利水。茯苓主治健脾利湿又能补中渗利, 能补能泻。干姜温中散寒为主药。甘草和中健胃协调诸药, 合而用之, 具有补气温中散寒之效。

3.3 西药

三磷酸腺苷二纳注射液60mg, 肌苷注射液300mg, 辅酶A注射液300IU, VB12注射液1.2mg, 10%樟脑磺酸钠注射液10ml, 分别肌肉注射, 体温35.5℃以下可肌注硫酸阿托品注射液2mg。用药一小时后体温回升, 若体质虚弱, 病情严重可用10%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 三磷酸腺苷、辅酶A、VC、VB6混合静脉滴注, 樟脑针10ml。

4 病例

4.1 病例1

2008年12月18日, 城郊乡东庄村竹园组洪某1头重150kg的母猪就诊。主诉:该猪配上种有40多天, 近几天食欲不佳, 有时呕吐, 不愿站立, 喜卧。检查:精神沉郁, 被毛粗乱, 四肢、口鼻耳冰冷, 喜卧, 恶寒颤抖, 心跳弱, 呼吸浅表, 体温36℃, 耳尖有紫斑, 诊断为低温症。治疗用理中加减汤1剂3煎, 分3次冲红糖50g灌服, 一日一剂。三磷酸腺苷注射液60mg, 辅酶A300IU, 肌苷300mg, VB12注射液1.2mg混合肌肉注射;樟脑磺酸钠注射液10ml, 硫酸阿托品2mg混合肌肉注射, 第2日复诊体温39.5℃, 吃睡正常, 精神反应正常。

4.2 病例2

2008年3月5日, 崔庄乡李家庄村, 杜某的1头100kg的母猪就诊, 主诉该母猪产后20日, 今卧地不起, 浑身冰凉, 不叫仔猪吃奶。检查:体温35.5℃, 肌肉颤抖, 食欲废绝, 粪便干小, 上带有肠粘液, 四肢末梢冰凉, 确诊低温症, 用上述方剂治疗二次, 后回访母猪康复, 仔猪全部成活。

通过使用中西医治疗100多例, 疗效达到95%, 受到养殖户的好评。

低温治疗 篇2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术,非体外循环,左室功能低下,射血分数

目的.:总结分析25例射血分数小于30%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方法:2月至4月进行的选择性OPCAB手术25例,全部经左心室造影测定射血分数在6-30%之间,平均25.6±5.6%。合并心梗史19例,急性心肌梗塞后1个月内6例,不稳定心绞痛12例。心功能II级9例,III级12例,IV级4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两支病变3例,三支病变22例,左主干7例。

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成OPCAB手术,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为3.9±0.8个,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4例,其中10例均在手术中安放。手术死亡1例,于术后2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有2例术后出现急性左心衰,安放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保守治疗好转。其中2例为室颤,均复苏成功。

结论:低射血分数患者实施OPCAB手术有良好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而长期结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in Patients with Low Ejection Fraction

Wan Feng. Chen Yu, Wang Jingsheng, Wang Xinsheng, Chen Shenglo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25-case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 in patients with low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Method:25 case selective 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from February of to April of were analyzed, whose mean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by ventricular angiography was 25.6±5.6%。There were 19 cases with histor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12 case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22 cases with triple vessels defect and 7 cases with left main coronary defect.

Results:OPCAB surgery were performed in all the cases. The mean number of distal anastamose was 3.9±0.8.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was used in 14 cases, of which 10 cases we

低温治疗 篇3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它是使用冬眠药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休眠和低温状态,从而降低脑组织代谢,降低耗氧量,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絮乱,增强脑细胞对创伤和缺氧的耐受性,因而可防止或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力,改善脑的缺氧状态,有利于受伤脑细胞的恢复[1]。

亚低温治疗仪由主机、带冷水回路的降低温和温度传感器组成,因其与人体接触面积大,降温效果好,又便于控制体温,被广泛应用。本文总结2008年以后我院ICU应用于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经验。

一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35例,年龄20-70岁,均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GCS6-8分),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并弥漫性脑肿胀10例,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9例,弥漫性轴索损伤5例,脑干损伤中枢性高热1例。其中手术治疗15例,应用亚低温治疗,最长10d,最短2d。

二方法

患者躺在降温冰毯上,通过体表散热使体温和脑温降至所需温度,通常为33=34℃。根据病情所需要维持2-10d。执行亚低温治疗的最佳时机,伤后越早越好(伤后12)[1]。由于患者在接受亚低温治疗时可能发生寒颤,故在实施治疗时使用适量肌松剂和镇静剂以防寒颤。通常静推地西泮10-20mg,生理盐水500ml+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静脉滴注,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开启降温冰毯,头部置冰帽或冰袋,使体温逐渐下降,速度为每小时1℃至直肠温度32-35℃,调慢镇静剂的滴速,以能维持镇静为宜。

三护理措施

1、环境及体温检测 ICU温室应控制在20℃-25℃,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体温检测是亚低温治疗中的一重点项目。亚低温治疗是否有效,有否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体温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患者体温维持在33℃-35℃,若患者的体温超过36℃,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差,若地狱33℃易出现呼吸、循环工人异常,体温低于28℃易出现心室颤动。应每30min检查患者体温并记录1次,以了解体温变化和亚低温治疗仪云状情况。保持机器正常运转的同时,及时调整冬眠合剂的用量。

2、神经系统观察 本组病例均处于昏迷状态,治疗过程中随时出现意识及瞳孔的变化,冰箱每30min观察一次。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特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与脱水和激素治疗。

3、循环、呼吸检测 亚低温状态下会引起血压降低和心率减慢,因此在使用降温帽、降温毯降温的的过程中要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肢端循环、面色等生命体征的变化[2]。另外亚低温状态下患者咳嗽反射及吞咽反射减弱,痰液不易排出,口、鼻腔的分泌物、血液、呕吐物易进入呼吸道,造成肺部感染。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每次更换,气切口每日更换敷料,充分湿化气道。亚低温治疗的患者中枢神经系統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若患者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且胸廓呼吸幅度明显变化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应立即停止亚低温治疗,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输注或行机械通气。

4、保持有效降温 此项的要点是夹好温度传感器,放置腋下需要胶布将探头固定在腋窝中央,将手臂夹紧靠近胸壁,如探头位置靠近腋后线,则测得温度是降温毯温度,比实际温度低。如手臂不夹紧,腋窝空虚或探头掉出在腋窝外,则测得体温是空气的温度,机器不能识别,都误认定目标体温已经达到而自动停止运转。为了较准确测定温度,最好将温度传感器外裹一层薄塑料纸套,插入肛门6-10cm检测肛温。保持直肠温度32-35℃。观察病人的寒颤反应,根据需要调节冬眠合剂的滴速。

5、保持水点解质平衡 每12-24h检测血气分析、血气解值、肝肾及凝血功能,因脑外伤意识障碍时,高渗脱水的应用,易产生高钠血症,而高钠血症又诱发高血糖症。低温下,血浆向血管外漏出,钾离子向细胞内移,导致血钾下降[2],复温过程中注意防止反跳性高血钾。

6、保持静脉通道顺畅 低温使浅表静脉收缩,增加静脉穿刺的难度,在应用降温毯之前在较大血管留置套管针,或留置深静脉套管针,保持有效的静脉通道,以备治疗抢救。

7、加强皮肤护理 每2h翻身一次,及时擦干冰毯上的水珠,每天擦澡,更换衣被,保持皮肤干洁,避免冻疮及褥疮的发生。

8、胃肠营养支持 重型颅脑外伤后常并反应激性溃疡,每日抽吸胃内容物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尽早鼻饲,能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时。但亚低温使肠蠕动减弱,腺体分泌消化酶减少,使吸收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应适当提高鼻饲食物温度,使肠道局部温度升高,以增强肠蠕动,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3]。

9、复温护理 亚低温治疗结束复温时应把温度调至36℃-37℃,让体温自然恢复,同时逐渐减低冬眠合剂的量,最后停止冬眠合剂。切忌突然停止冬眠合剂,若体温不升,可加盖被子或热水袋等方法复温。复温速度以每小时0.1℃上升,1-2d完成复温,防止复温过程中血流量迅速增加引起急性脑水肿,准确掌握各种药物的使用,预防血钾升高、出血和消化道溃疡。

四体会

亚低温能保护血脑屏障及细胞膜结构,控制脑水肿,减低颅内压,减少脑耗氧量,减轻脑组织乳酸堆积与神经毒性产物过度释放等,对降低颅脑重症患者的残死率,改善颅脑重症疾患神经功能预后有重要意义。颅脑重症患者应尽早使用亚低温治疗,使体温在数小时内达亚低温状态,可以减轻脑部的病理性损害和继发性损害,促进脑神经的恢复,使患者平稳地度过脑水肿高峰期,避免由脑水肿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及内环境絮乱等并发症引起的病情变化,从而减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参考文献

[1] 江基尧,朱诚,国外亚低温与脑损伤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9,20(1):4-88.

[2] 陈锡群.低温对颅脑损伤免疫动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及临床意义.中华护理杂志,1999,34(4):197.

亚低温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共20例, 为2009年7月-2012年6月入住ICU的病人, 男15例, 女5例, 年龄20~68岁。交通事故14例, 坠落伤5例, 打击伤1例。GCS评分≤8分, 受伤到入院时间8h。所有病人在实施亚低温治疗前均处于昏迷状态, 均建立了人工气道。

1.2 亚低温治疗的实施

病人躺在降温冰毯上 (HGT-2001V亚低温治疗仪) , 通过体表散热使中心体温和脑温降至所需温度, 通常为32~35℃。根据病情需要维持3~14d。由于病人在接受亚低温治疗时和复温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寒战, 故在实施亚低温治疗时应使用适当剂量肌松剂和镇静剂以防寒战。临床通常使用的肌肉松弛剂和镇静剂为阿曲库铵 (卡肌宁) 、地西泮和氯丙嗪 (冬眠宁) 。常用方法和剂量:首先静推阿曲库铵25mg或地西泮10~20mg, 再用50ml生理盐水+阿曲库铵200~400mg+氯丙嗪200mg静推, 采用静脉注射泵控制速度2~5ml/h[1]。

2观察及护理

2.1 环境要求

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内环境,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监护病房, 相对湿度在55%~60%。床上铺中单、棉质浴巾, 备好亚低温治疗仪、吸痰器、体温表、急救药物。病房内限制人员流动, 进入要更衣、换鞋、戴口罩、洗手。病室每天开窗通风3~4次, 紫外线照射1次/d, 每次30min, 每月2次进行封闭消毒, 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拖地3次, 擦洗桌椅、床架1次, 保持室温22~24℃。每月1次做病室空气及物体表面细菌学监测[2], 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2.2 亚低温治疗的原则

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 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病人, 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 使病人进入冬眠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 (尤其是脑) 结构、功能上的损害程度。冬眠深度不应过深, 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 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一般为3~14d, 病人度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 因为时间越长, 并发症越多。

2.3 神经系统观察

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 但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 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 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 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2.4 呼吸监测及护理

(1) 呼吸频率及节律: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 但节律整齐。若病人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 且胸廓呼吸动度明显变小, 出现点头样呼吸, 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 因此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 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行机械通气。 (2) 人工气道护理:使用人工气道的病人, 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应重视人工气道的湿化, 定期叩背, 促进排痰, 防止肺部感染及痰栓塞形成。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时, 应及时雾化吸入糜蛋白酶 (生理盐水200ml+α-糜蛋白酶12 000U) 1~2ml、沐舒坦等化痰药物[3]。若痰痂形成应加强湿化措施, 如增加气道内生理盐水滴入次数和量。保持呼吸道通畅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可用人工鼻持续湿化、呼吸机加温湿化器湿化, 以及气管内直接滴注湿化相结合, 至少每1~2h吸痰1次, 吸痰应与翻身、拍背相结合, 以增加排痰的效果。

2.5 循环系统观察

床旁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HR、R、BP、SaO2的变化, 每30min 测血压1次, 并做好记录。病人体温<34℃时可引起反射性冠状动脉收缩而导致房室传导阻滞。严重时出现心律失常、房颤、室颤, 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给, 故亚低温期间需严密观察心电图、血压、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变化。使心率维持在60次/min左右, 舒张压维持在50~60mmHg (1mmHg=0.133kPa) , 平均动脉压维持在80mmHg左右较安全, 并保持病人肢端温暖, 面色红润, SpO2≥95%。若病人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 说明微循环障碍, 冬眠过深及体温太低, 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给予保暖,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

2.6 体温护理 (监测)

体温监测是亚低温治疗中的一个重点项目。体温和脑的代谢有相应的比例关系, 体温降低1℃, 脑代谢率下降5%~7%, 颅内压降低5%~6%, 体温降到32~36℃时, 颅内压平均降低50%。亚低温治疗是否有效, 是否有并发症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与体温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 应保持病人的肛温在34~35℃。若病人的体温超过36℃, 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差, 若低于33℃, 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 体温低于28℃易出现室颤。对于体温过低的病人, 应适当降低冬眠合剂用量, 必要时停用并对病人采取加盖被子、温水袋等保暖措施。

2.7 体位护理

亚低温治疗中的病人最好平卧位, 不能使病人突然坐起、激烈翻动或搬动, 否则易出现循环不稳、体位性低血压。

2.8 复温护理

复温速度不宜过快, 以平均4h升高1℃的速度复温, 整个过程持续12h。亚低温治疗结束复温时应先撤去物理降温, 让体温自然恢复, 同时逐渐降低冬眠合剂的用量, 最后停用冬眠合剂。切忌突然停用冬眠合剂, 以免病情反复。若体温不能自行恢复, 可采用加盖被子、温水袋等方法协助复温, 并注意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改变[4]。避免复温过快而引起反跳性高热, 致颅内压升高及高血钾[5]。

2.9 基础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对外界刺激反应差, 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因此应做好病人的皮肤、口腔、泌尿道等护理, 勤翻身、拍背, 必要时使用气垫床, 以防止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等发生。氯丙嗪易引起便秘, 因此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胀、便秘出现, 必要时进行灌肠或使用缓泻剂。

3讨论

亚低温可降低脑耗氧量, 维持正常脑血流和细胞能量代谢, 减少乳酸堆积, 保护血脑屏障功能, 减轻颅脑损伤后早期的高血压反应, 可抑制白三烯B4生成, 减轻脑水肿, 抑制颅脑损伤后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 减少钙离子内流, 阻断钙离子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 促进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4]。对脑保护的疗效已经得到肯定, 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使用。正确使用降温仪器, 合理预设肛温、水温参数,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确保呼吸通畅, 及时调整冬眠药物速度, 做好各项基础护理, 加强复温期间管理, 能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 达到亚低温治疗的预期效果。应用低温冬眠时, 先用冬眠药物, 然后降温, 停止时先停止物理降温, 然后逐渐停用冬眠药物。

参考文献

[1]江基尧, 朱诚, 罗其中, 主编.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 (M) .第3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7.

[2]朱彦, 杨慧华.采用亚低温治疗并发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J) .中国厂矿医学, 2007, 20 (4) :425.

[3]孟莉敏.使用颅脑降温仪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 (J) .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 2008, 16 (3) :90-91.

[4]杨辛.神经疾病护理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01-402.

低温治疗 篇5

P>0.05

△u=3.85

P<0.05表2 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GOS 评分结果比较n(%)注:u=3.96

P<0.05

△u=2.02

P<0.053 讨论

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因素很多,但起决定性因素的是脑组织结构的损伤程度及继发性损害。由于颅脑损伤的程度是客观的,唯一能人为控制的是外伤后造成的继发性损伤[2]。近年来,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均报道[3,4]颅脑损伤急性期发热的患者预后较差。因此,积极有效地控制颅脑损伤后5~7d内的发热症状,具有重要意义[5]。

近几年来,亚低温(32℃~34℃)在治疗脑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6],亚低温技术具有显著地脑保护作用[7]。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可促进GCS5-7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并改善其预后[8],本组病例探讨表明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后GCS评分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6个月GOS评估恢复良好率也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而植物生存及死亡率比较,则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这表明亚低温治疗可帮助患者安全渡过脑水肿期,并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改善预后,大大提高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亡率和致残率,为治疗脑损伤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迄今为止,亚低温治疗的机构尚未完全统一认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4](1)降低颅内压和脑氧代谢率。防止继发性脑损害;(2)抑制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酰胺、天门冬氨酸)的释放;(3)对血脑屏障有保护作用,从而抑制脑水肿的发生;(4)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和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无论是缺血、缺氧所造成的,还是颅脑损伤造成的脑损害,亚低温疗法都可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恢复得到明显改善[7]。

亚低温实施时间愈早愈好,临床观察认为[9],伤后6h或10h内开始低温治疗,均有良效,甚至于伤后6~23h开始低温治疗,也仍有明显疗效。但低温治疗宜早不宜迟,报道认为[8]l临床上亚低温治疗时程一般为24~72h。但也有人主张以4~5d为宜,也维持到7~14d,而多数主张,亚低温治疗具体时间应视患者病情而定。本组患者于伤后20h内开始降温(平均8h),维护时间3~8d不等(平均5d),从结果分析肯定,有显著疗效。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篇6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重型颅脑损伤 (GCS≤8分) 患者25例, 男18例, 女7例;年龄17~62岁, 平均39岁;车祸伤16例, 坠落伤7例, 其他伤2例。广泛性脑挫裂伤9例, 颅内血肿11例, 原发性脑干损伤5例, GCS评分3~8分, 平均6分, 伤后6 h内使用亚低温治疗8例, 伤后6~24 h使用亚低温治疗14例, 伤后24 h后使用亚低温治疗3例。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3~10 d, 平均5 d, 19例在实施亚低温治疗前建立了人工气道。治疗105 d后随访:临床治愈14例, 好转6例, 植物生存2例, 死亡3例。

1.2 亚低温治疗方法

脑干损伤、广泛性脑挫裂伤直接进行亚低温治疗, 颅内血肿经开颅血肿清除后行亚低温治疗。采用电子降温毯、降温帽、亚低温治疗仪 (珠海市和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 型号为HGT-200) 及冬眠药物 (氯丙嗪、异丙嗪) 复合降温。先用生理盐水50 ml+氯丙嗪100 mg+异丙嗪100 mg静脉微泵注入, 30 min后开启冰毯, 设置水温4~10℃。肛温33~35℃, 待肛温降至35℃时减慢冬眠药物泵入速度。以使患者处于昏睡状态, 四肢肌张力无增高, 皮肤毛孔无收缩, 无寒战, 生命体征稳定的最小剂量维持, 疗程3~7 d。

2护理

2.1 体温监测

体温监测是亚低温治疗中的一个重点项目[2]。治疗开始降温阶段, 冬眠药物泵入速度可稍快 (8~12 ml/h) , 严密观察体温下降的速度, 一般每2~4 h降低1℃, 在6~8 h将肛温降至所需水平。治疗期间应保持患者的肛温在33~35℃[3]。应严密观察记录治疗仪上的肛温数值, 随时调节冬眠药的泵入速度, 禁止体温忽高忽低。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①气道湿化:本组除2例患者使用面罩给氧外, 余19例均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 破坏了人体上呼吸道固有的加温、加湿吸入气体的功能。要常规进行气道湿化, 使流经人工气道入口的气体温度维持在37℃左右。②吸痰:低温加上脑损伤本身的因素, 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不论患者是否建立人工气道, 均应随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每1~2 h吸痰1次。为防止吸痰过程中低氧血症, 在每次吸痰前后均应吸入纯氧2~3 min, 预防低氧血症发生。冬眠合剂中的异丙嗪具有抗组胺作用, 能引起呼吸道分泌物黏稠。吸痰应与翻身、拍背相结合, 以增加排痰效果。

2.3 观察病情变化

亚低温治疗中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HR、R、BP、SaO2的变化。①监测血压:亚低温治疗中血压常偏低, 常用小剂量儿茶酚胺微泵注入, 维持血压在95/65 mm Hg以上, 保证脑组织供血, 防止肾脏缺血;②密切观察呼吸状况:亚低温治疗期间由于冬眠药物的影响, 呼吸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大多数病例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采用A/C模式或PSV模式, 根据SaO2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各参数。对以自主呼吸为主者, 应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 若患者呼吸频率减慢或快慢不一, 且胸廓运动幅度减小, 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深, 应减慢或停止使用冬眠合剂;③观察颅内压高低:伤后3~5 d是脑水肿的高峰期, 防止脑疝发生。严密的临床观察, 可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赢得抢救时机, 弥补监测条件的不足。

2.4 加强基础护理

亚低温治疗期间, 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易并发呼吸道感染。除使用抗感染药物外, 及时翻身、拍背, 促进痰液的排出十分重要。低温治疗期间, 患者与冰毯的接触面为整个背部、臀部, 低温引起局部血管收缩, 血液循环障碍, 易发生冻伤、褥疮等并发症[4]。应每1~2 h翻身1次。本组患者无冻伤、褥疮发生, 1例于伤后7 d出现腹泻、大便失禁, 持续7 d, 通过精心的护理, 患者肛周及臀部皮肤保持完整。另外, 在使用冰毯时应注意随时观察机器运转情况, 有无管道脱落, 低温治疗仪显示屏上水位是否过低, 及时添加纯净水。

2.5 复温护理

亚低温治疗结束后, 先停用物理降温, 然后逐渐停用冬眠药物。一般采用自然复温、升高毯面温度复温, 同时适当提高室内温度, 以每4 h升高1℃的速度缓慢复温, 在10~12 h内将肛温升高到36.5℃~37.5℃, 切勿复温过快, 本组17例采用自然复温, 4例升高毯面温度复温。复温过程中由于外周血管扩张, 回心血量减少, 可引起复温性休克, 而持续性低血压将引起脑血流灌注减少, 加重脑水肿。因此, 在复温过程中仍须密切观察T、BP、HR的变化。本组除2例未进入复温期外, 余病例均未发生意外。

3讨论

实践证明, 亚低温治疗已成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 目前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正确使用降温仪器, 合理预设肛温、水温参数,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确保呼吸道通畅, 及时调整冬眠药物速度, 做好各项基础护理, 加强复温期管理, 能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 达到亚低温治疗的预期效果[5]。

参考文献

[1]周成武, 敏胜德, 窦洪元, 等.亚低温与盐酸纳洛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分析.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5, 4 (1) :65-66.

[2]段杰, 王庆珍, 金颖.神经外科护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222-226.

[3]姚蕴伍.护理管理与临床护理技术规范.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190.

[4]田永明.低温治疗的护理配合.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6) :560-561.

母猪低温症的简易治疗措施 篇7

1 临床症状

患猪常突然发病, 体温降到36℃以下, 怕冷, 打颤, 耳、鼻很凉, 皮毛干燥, 无弹性, 无精神, 沉郁, 少食或不食, 喜卧地, 瞌睡, 呼吸缓慢, 口舌和结膜易白, 不让仔猪吃奶, 大便不正常或干燥, 尿少, 病势严重, 母猪往往卧底难起, 并不断发出“吭吭”呻吟声, 反应极为迟钝, 最后衰竭而死, 病程一般3~5d, 长达10d以上。

2 治疗措施

2.1 每100kg重的母猪用50%葡萄糖120~160mL。

辅酶A 200~400U, 肌苷200~300mg, VB6400~500mg, VB2 2~4g, 三磷酸腺苷二钠100mg, 混合一次静脉滴注, 1次/d, 连用2~3d。

低温治疗 篇8

亚低温治疗仪由主机、带冷水回路的降温毯和温度传感器组成, 因其与人体接触面积大, 降温效果好, 又便于控制体温, 被广泛应用。本文总结2008年以后我院ICU应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经验。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30例, 年龄20~70岁, 均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 (GCS6-8分) , 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6例, 硬膜下血肿并弥漫性脑肿胀9例, 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6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5例, 脑干损伤中枢性高热4例。其中手术治疗15例, 应用亚低温治疗, 最长10d, 最短2d。

2 方法

患者躺在降温冰毯上, 通过体表散热使体温和脑温降至所需温度, 通常为32~35℃。根据病情需要维持2~10d。执行亚低温治疗的最佳时机, 伤后越早越好 (伤后12h) [1]。由于患者在接受亚低温治疗时可能会发生寒颤, 故在实施治疗时使用适量肌松剂和镇静剂以防寒颤。通常静推地西泮10~20mg, 平衡液500ml+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静脉滴注, 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 开启降温冰毯, 头部置冰帽或冰袋, 使体温逐渐下降, 速度为每小时1℃至直肠温度32~35℃, 调慢镇静剂的滴速, 以能维持镇静为宜。

3 护理

3.1 病室环境病室应保持安静, 避光, 室温18~20℃, 定时行空气过滤消毒。

3.2 神经系统监测

亚低温治疗能掩饰颅内血肿的症状, 应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各种反射的变化, 如深昏迷者出现呛咳反射或吞咽反射, 提示病情好转, 如出现血压升高, 呼吸、脉搏变慢则提示颅内压升高。

3.3 呼吸系统监测

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使用肌松剂和镇静剂, 咳嗽反应减弱或消失, 应严密监测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 监测氧饱和度在95%以上, 定时翻身叩背, 行肺部体疗。异丙嗪有明显的抗组胺作用, 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变粘稠, 要注意气道管理, 湿化气道, 及时吸痰, 做好气管切开护理, 避免呼吸道感染。呼吸机处于备用状态, 若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 立即停用冬眠合剂, 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3.4 循环系统监测

冬眠合剂有镇静、扩血管的作用, 使血压下降, 需动态心电监护, 控制心率60~100次/min, 必要时复温。注意血压的变化, 低温可使左心室收缩力降低, 心舒张功能障碍引起血压下降, 必要时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控制舒张压50~60㎜Hg避免血压过低影响脑灌注, 加重脑细胞缺氧。

3.5 保持有效降温

此项的要点是夹好温度传感器, 放置腋下需用胶布将探头固定在腋窝中央, 将手臂夹紧靠近胸壁, 如探头位置靠近腋后线, 则测得温度是降温毯温度, 比实际温度低。如手臂不夹紧, 腋窝空虚或探头掉出在腋窝外, 则测得体温是空气的温度, 机器不能识别, 都误认定目标体温已经达到而自动停止运转。为了较准确测定体温, 最好将温度传感器外裹一层薄塑料纸套, 插入肛门6~10cm监测肛温。保持直肠温度32~35℃。观察病人的寒颤反应, 根据需要调节冬眠合剂的滴速。

3.6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每12~24h监测血气分析、血电解值、肝肾及凝血功能, 因脑外伤意识障碍时, 高渗脱水剂的应用, 易产生高钠血症, 而高钠血症又诱发高血糖症。低温下, 血浆向血管外漏出, 钾离子向细胞内移, 导致血钾下降[2], 复温过程中注意防止反跳性高血钾。

3.7 保持静脉通道畅通

低温使浅表静脉收缩, 增加静脉穿刺的难度, 在应用降温毯之前在较大血管留置套管针, 或留置深静脉套管针, 保持有效的静脉通道, 以备治疗抢救。

3.8 加强皮肤护理

每2h翻身一次, 及时擦干冰毯上的水珠, 每天擦澡, 更换衣被, 保持皮肤干洁, 避免冻疮及褥疮的发生。

3.9 胃肠营养支持

重性颅脑外伤后常并发应激性溃疡[3], 每日抽吸胃内容物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 尽早鼻饲, 能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但亚低温使肠蠕动减弱, 腺体分泌消化酶减少, 使吸收功能受到一定影响, 应适当提高鼻饲食物温度, 使肠道局部温度升高, 以增强肠蠕动, 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4]。

3.1 0 复温的护理:停用亚低温治疗时应先关降温毯, 加盖被子, 冬眠

合剂继续静滴, 让体温自然恢复, 直至体温恢复正常才停用冬眠合剂, 切忌突然停用冬眠合剂。

通过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护理, 作者深刻体会到, 连续动态的监测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保持有效的降温, 加强营养支持和基础护理, 能够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 对提高和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江基尧.颅脑创伤患者亚低温的应用[J].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 2003, 4.

[2]高莉沙.脑低温疗法的临床应用与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 21 (10) :45.

[3]谢昌厚.颅脑创伤患者应激性溃疡的防治[J].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 2003:4.

低温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25例。对照组中女性9例, 男性16例, 年龄18~66岁, 平均 (30.3±7.1) 岁, 其中2例头部钝器伤, 3例意外跌伤, 5例高处坠落伤, 15例意外交通伤;实验组中女性10例, 男性15例, 年龄17~62岁, 平均 (29.5±6.3) 岁, 其中3例头部钝器伤, 3例意外跌伤, 6例高处坠落伤, 13例意外交通伤。所选患者在受伤1天后送至医院, 生命体征平稳, 不存在器官功能性衰竭和复合伤, 无高血压和糖尿病史。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措施。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措施, 包括止血、预防感染、检测颅内压力值、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

1.2.2 常规治疗配合亚低温技术。

试验组采用常规治疗配合亚低温技术治疗, 具体措施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利用头部冰帽外加水循环降温毯联合持续性降温, 静脉注射50 mg盐酸氯丙嗪注射液、50 mg盐酸异丙嗪注射液和同剂量的盐酸哌替啶注射液, 统称为冬眠合剂。注射次数为4~6次/d, 维持肛门温度32~35℃, 治疗5~7 d后可缓慢将温度升至正常体表温度。遇到亚低温治疗期间寒战的患者, 静推10 mg地西泮注射液, 或增加冬眠合剂剂量, 尽早控制寒战症状。

所选患者在入院后需要监测颅内压力值, 将传感器探头放入患者侧脑室、血肿腔或硬膜下, 动态监测颅内压力值, 求平均值。另外需要实时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 保障每天监测指末血糖至少6次, 并计算平均值。

1.3 评价指标

于患者受伤半年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进行评估。良好:患者已恢复正常生活, 存在轻微缺陷;中残:患者残疾但生活可以自理, 能够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部分工作;重残:意识清醒, 存在残疾, 生活不能自理;植物生存状态:仅可以随着睡眠或是清醒的周期睁开眼睛等微小反应;死亡:经诊断已脑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研究资料显示亚低温可减缓基础代谢速度, 降低机体的兴奋性, 进而使脑部耗氧量减少, 延长能量的耗竭时间, 减少对机体细胞蛋白结构的破坏, 最终达到阻断或减轻患者在颅脑损伤之后又出现因缺血和缺氧而对机体脑组织的损伤。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0例进行分析,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对照组良好率32%, 中残28%, 重残12%, 植物生存状态12%, 死亡16%, 试验组良好52%, 中残28%, 重残12%, 植物生存状态4%, 死亡4%, 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大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空腹血糖含量以及颅内压力值, 效果显著, 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何川, 马旅明, 谭并志, 等.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12, 33 (6) :286-287.

[2]易辉.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J].临床医学, 2016, 36 (3) :33-35.

低温治疗 篇1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术中应用冰毯亚低温治疗脑外伤的疗效结果。方法:将2008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例脑外伤患者,脑外伤评分(GCS)均≤8,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手术过程中添加使用冰毯亚低温辅助治疗,23例患者体温从38.1℃降至32.9℃不等,平均体温降至33.98℃。观察记录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在发生并发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个月后患者预后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冰毯亚低温辅助配合常规手术治疗脑外伤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冰毯;亚低温;治疗;脑外伤

【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053-02

Ice blanket application of intraoperative mild hypothermia treatment of

cerebral trauma Clinical Observation

LI Guowei,ZOU Maitao,ZHENG Youzi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101 Hospital,Jiangsu ,Wuxi,214000)

【Abstract】 Objective:It is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the ice blanket application of intraoperative mild hypothermia treatment efficacy results of cerebral trauma. Method:In January 2008~December 2008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45 case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core (GCS) were ≤ 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23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2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given to conventional surgical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on basic surgical procedures add ice blanket use of mild hypothermia adjuvant therapy, 23 cases of patients with body temperature of 38.1 ℃ decreased from 32.9 ℃ and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dropped to 33.98 ℃. We record observation in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recovery. Results:Treatment group in the event of complications,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3 months after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Ice blanket use of mild hypothermia aids with convention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traumatic brain satisfactory outcome i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Keywords】Ice blanket;mild hypothermia;treatment;cerebral trauma

亚低温是指28~35℃轻中度低温,目前实验及临床研究常用温度为30~35℃,1938年,美国神经外科医生TempleFay等首先把亚低温治疗应用于临床[1]。在临床颅脑损伤前瞻性研究中发现,亚低温能降低颅脑损伤后的继发性损害程度,明显降低死亡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2]。本文对2008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9例脑外伤评分(GCS)≤8分患者,手术中应用冰毯亚低温治疗的疗效观察进行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45例

脑外伤患者,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6~71岁,平均52.78岁。45例患者中,5例硬膜外血肿伴脑疝,6例特重型颅脑伤,5例急性脑梗塞,4例高血压脑出血,6例原发脑干伤,11例重型闭合性脑外伤,4例中型闭合性脑外伤,4例重型开放性脑外伤。所有患者受伤10h内头颅CT确诊颅脑外伤,脑外伤昏迷指数(GCS)均≤8分,其中16例GCS4分,14例GCS5分,8例GCS 7分,7例GCS8分;以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45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D)均≥31分。瞳孔正常者5例,双侧瞳孔不等大者4例,双侧瞳孔散大3例,肢体偏瘫者8例,去大脑强直者6例,伤后发热者18例。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GCS评分、NSD评分、临床症状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有手术指征,确诊后必要术前准备后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常规手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手术治疗基础上使用冰毯亚低温辅助治疗,即在手术过程中使用HGT-200IV物理降温仪,设定温度(34±1)℃进行亚低温治疗,通过体表散热使中心体温和脑温降至所需温度,通常在32℃~35℃之间。治疗组23例患者体温从38.1℃降至32.9℃不等,平均体温降至33.98℃。

1.3监测指标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均行以下各项指标监测:(1)脑温、直肠温度监测;(2)主要并发症:如迟发性颅内血肿、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肺部感染、血小板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χ2检验;计数资料以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比较治疗组患者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以及上消化道出血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组经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3个月后预后比较3个月后两组患者预后比较,治疗组在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3讨论

脑损伤是由暴力作用于头部所造成的一种严重创伤,死亡率在4%~7%之间,重度脑损伤的死亡率更高达50%~60%。脑损伤可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两大类,前者指脑组织与外界不相交通的损伤,通常属于闭合性脑损伤;后者指脑组织与外界相交通的损伤,有头皮颅骨开裂,并有脑脊液和(或)脑组织外溢时,属于开放性脑损作。临床上重型脑外伤患者伴发热时能加重继发性脑细胞损害,加重脑水肿和颅内高压,严重时会发生脑疝而死亡。临床研究表明,亚低温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治疗脑损伤的作用机理为:(1)亚低温能显著降低液压脑裂伤区细胞乳酸含量,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2)亚低温能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3)亚低浊能显著抑制脑损伤后谷氨酸和甘氨酸的生成释放、能有效降低实验性脑外伤后脑脊液中乙酰胆碱含量、减轻乙酰胆碱对脑神经元的毒性作用,亚低温还能明加工抑制脑损伤后脑组织自由基、多巴胺、去甲肾上有腺和5-羟安等单胺类物质生成和释放,抑制内源性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4)亚低温能显著抑制缺氧所造成的神经元钙离子内流,降低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情作用。(5)亚低温能有效地使脑损伤脑组织蛋白合成以及微管蛋白含量恢复正常水平,减少脑细脑结构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6)亚低温治疗能显著减少脑外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程度。亚低温对脑血流有调节作用、可以降低脑氧代谢率和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减少细胞内钙超载,促进细胞间信号传导的恢复、减少脑梗死的面积、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等。研究还发现低温对血压、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pH值和血糖无影响,对实验动物心、肺、肾、小肠也未见病理性损害,说明低温并不增加其他组织器官的损害。

参考文献

[1]裘五四,王毓璈,周银.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选择性亚低温治疗脑外伤的临床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7(1):10-12.

低温治疗 篇11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监护,并发症防治

亚低温疗法是采用物理疗法作用于全身或者是局部达到治疗的效果[1]。重型脑损伤 (SBI) 是指指暴力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 格拉斯哥昏迷分级 (GCS) ≤8分且昏迷时间>6 h的颅脑损伤,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亚低温治疗主要目的是将体温控制到35.5℃以下, 脑温下降2~3℃ (亚低温) 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且无深低温所致的各种并发症。

1 亚低温治疗脑损伤的作用机制

1.1 降低脑组织耗氧量, 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 减轻脑水肿。

1.2 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

1.3 减少钙离子内流, 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1.4 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 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

1.5 减漫性轴索损伤。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9月~2013年8月在本科住院经颅脑CT/MRI和手术确诊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5例术后应用亚低温治疗, 25例术后行常规治疗作对照。研究对象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男30例, 女20例, 年龄17~59岁, GCS评分为3~8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2.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吸氧、脱水降颅压、抗生素防感染及改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控制血压、脱水、营养脑细胞等药物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原基础上在监护下加以应用亚低温疗法。本科使用半导体降温毯 (HGT-200亚低温治疗仪) 、将降温毯平铺于患者头部、胸背部, 传感器置于患者的肛门内并固定, 温度设定在31~34℃, 局部冰敷和冬眠镇静药物降温。

2.3 疗效判定标准

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评分, 对照观察低温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体温、颅内压。

2.4 统计学方法

临床疗效评分、体温、颅内压。

3 亚低温治疗期的监护及并发症的防治

3.1 体温和脑温的监护

体温和脑温的监测是亚低温监护的重要内容, 是指导物理降温及冬眠药物是否继续应用、药物用量大小、疗效判断的依据。并注意在降温与复温的过程中, 切忌体温过低或过高, 如体温过低, 可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乱, 出现心律失常, 严重者可因室颤而死亡。

3.2 专科及生活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 防治感染, 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环境应干净清洁温湿度适宜, 空气消毒防止感染, 意识变化及瞳孔变化观察尤为重要, 严密监护生命体征, 颅内压及呼吸监测, 是在患者日常护理中不可缺少的。

4 结果

各组25例患者均于3个月后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分为良好、中残、重残, 植物生存和死亡。亚低温治疗前后及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神经功能明显改善, 体温、颅内压明显降低。

5 讨论

颅脑损伤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人体创伤之一, 它所产生的急性脑水肿和高颅压是脑损伤死亡及致残的重要因素之一[2], 亚低温用于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 降低脑耗氧量, 维持正常的脑血流和细胞能量代谢, 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 可以明显降低颅脑损伤后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但低温治疗神经元的保护机制是复杂的, 亦可引起心肺功能、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障碍, 导致并发症发生[3]。因此亚低温治疗实施越早对脑保护作用越明显, 效果越好。同时配合正确的治疗, 细心的观察, 精心的护理,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目前认为亚低温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至少与大多数脑保护剂具有相同功效, 但在临床方面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但无论如何, 亚低温与脑创伤的研究已经为提高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水平开辟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学增.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243.

[2]江基尧.亚低温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治疗意义.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6, 6 (1) :1-2.

上一篇:重复广告效果下一篇:健全学生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