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防护(通用5篇)
低温防护 篇1
在我国,石油产品的加氢处理是重要的石油产品精制的工艺之一,而在进行该工艺加工的过程之中,因为加氢过程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并产生例如硫化氢等具有腐蚀性的气体。所以,在加氢设备的低温部分,非常容易产生腐蚀现象,而腐蚀现象发生轻则可能导致生产装置的产能下降,重则可能会导致加氢装置的停工,从而对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针对加氢装置低温部位产生腐蚀的原因进行了解,并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减缓腐蚀速率是炼油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 关于加氢装置低温部分产生腐蚀的介质与原理
在加氢装置生产的过程当中,产生设备腐蚀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在需要进行加氢的产品:如煤油、汽油等,其内部含有大量的杂质。经过分析化验,这些杂质当中含有大量性质较为活泼的硫元素、氧元素等,在加氢的环境之中,这些活泼元素非常容易产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氯化氢、硫化氢、氨水等具有一定腐蚀性的物质,并在加氢装置当中形成化学腐蚀。而所产生的腐蚀程度的大小和需要进行加氢处理当中的原料杂质含量有直接的联系。即在原料当中,杂质物的含量越高,对于加氢装置低温部位产生的腐蚀就会越严重。除此之外,不正确的操作也会加剧加氢装置低温部位的腐蚀。
2 关于加氢装置低温部位的防腐蚀手段
2.1 注水技术
在加氢装置当中,最为主要的防腐蚀手段便是注水技术。即针对分馏塔顶端进行注水,该技术能够有效减缓加氢装置低温部位腐蚀速度,主要原因是通过水与缓蚀剂的加入,有效稀释了原料杂质当中氯离子的浓度,减少了氯离子对加氢装置低温部位的腐蚀。同时为了杜绝汽提塔顶中进行蒸馏后产生的硫化氢对加氢装置进行腐蚀,所加入的水对硫化氢有一定程度的中和作用。
比如,某企业在针对其加氢装置低温部位使用注水技术之后,设备的腐蚀状况有了变化。不难发现,在使用注水技术之后,加氢设备的腐蚀现象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该企业在进行原有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把蜡油和重柴油作为主要的生产原料,基本可以保持满负荷生产,但因为需要进行加工的原油品质较低,其加氢装置在使用了一年之后,便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腐蚀现象,并且在原料换热器当中,出现了严重的积垢,致使原油产品的收率和质量合格率越来越低。针对这一现象,该企业果断选择针对加氢装置进行改造,并在此基础上,使用注水技术对加氢装置中低温部位的腐蚀速度进行减缓,并配置了循环氢脱硫装置。在进行一系列技术改进后,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为企业带来了更大地经济利益。
2.2 注入减缓蚀剂
在我国,目前针对柴油加氢装置和蜡油加氢装置当中,最为常用的防腐方式便是进行减缓蚀剂的注入,其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在加氢裂化装置中,依靠加剂设备所提供的计量泵朝着高压注水泵的入口注入缓蚀剂,利用计量泵的行程来进行对缓蚀剂注入量的调节。在原有产品的成膜期,厂商需要进行缓蚀剂的注入量增加,其缓蚀剂的注入浓度需要控制在处理量的30-40ppm。在加氢装置的高压空冷设备当中,进行缓蚀剂的注入之后,针对高分子含硫元素铁离子浓度的检测,从数据当中不难看出,在进行缓蚀剂的注入之后,铁离子浓度产生了明显的下降,并满足了国家对加氢装置中铁离子的浓度要求。并且笔者设立实验对比组,针对不进行缓蚀剂注入和已注入缓蚀剂的加氢装置中所生产的产品进行质量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进行缓蚀剂的注入前后,产品质量不会受到影响,所抽检的全部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要求,质量也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并且在进行缓蚀剂注入之后,含有硫元素的污水井未发现产生乳化现象。
3 结语
笔者认为采取一定的手段可以有效减少加氢装置低温部位所产生的腐蚀现象,从而增强加氢设备的使用寿命,为生产装置带来更大程度的经济利益。但值得注意的是,生产企业必须根据所加工产品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防腐蚀技术,这样才能保证加氢装置能够长周期的稳定运行。
摘要:在本篇文章当中,笔者首先就加氢装置在低温部位发生腐蚀现象的介质和原理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笔者希望凭借自身多年针对加氢装置的维护经验,给予从事该行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帮助,并希望借此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加氢装置,腐蚀原理,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王菁辉,赵文轸.加氢装置的低温部位腐蚀与防护[J].石油和化工设备,2008,05:67-69.
[2]权红旗.加氢装置的腐蚀与防护[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2005,01:56-58+7.
[3]潘晓斐.加氢装置湿硫化氢腐蚀问题浅析[J].广州化工,2013,07:134-136.
[4]苗小帅,吕海宁,李明,翟志伟.在线腐蚀监测系统在蜡油加氢装置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6,03:129-131.
低温防护 篇2
关键词:火电厂;锅炉尾部;低温腐蚀;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K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9-0052-02
近来,许多电力公司出现了锅炉尾部受腐蚀的现象:在节约能源的号召下,徐州天能姚庄热电力公司把原有的耗能大的燃煤型锅炉,更换为耗能相对较小的焦炉煤气锅炉,但是在投入使用一年后,3台省煤器和炉空预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坏,经过详细的检查,最终得出结论,其主要原因就是低温露点腐蚀;某火电厂的热点联合车间有3台高压炉和中压炉,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一直提不上风压来,即使加大送风机的电流,大开送风机风门,也无济于事,后来经过检查,其原因也是低温露点腐蚀造成的预热器的严重腐蚀,从而导致漏风增大。因此,对锅炉的低温腐蚀进行研究,是有一定价值的。
1 锅炉尾部低温腐蚀的原因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低温腐蚀。一般的,把发生在锅炉尾部受热面的腐蚀做低温腐蚀。低温腐蚀常常会发生在空气预热器的尾部,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引风机、铁皮烟道以及省煤器等地方也可能发生。
锅炉的低温腐蚀一般是由酸性物质引起的。首先,在燃煤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在遇到水后会形成碳酸,但是由于碳酸是一种非常容易挥发的物质,因此常常不能受到人们的重视,最终使锅炉尾部受到严重的低温腐蚀。但是,碳酸的腐蚀只是低温腐蚀的一个小方面,锅炉尾部的低温腐蚀主要还是硫酸以及三氧化硫的腐蚀。在煤中含有大量的硫,燃烧后会形成二氧化硫,经过与锅炉内的氧气反应,形成三氧化硫,再与水蒸气结合生成含有硫酸的雾气,当这种雾气的露点增大升高,并且受热面壁的温度低于露点时,这种雾气就会液化成硫酸,附着在金属管壁上,对其进行腐蚀。
一般燃煤锅炉的低温腐蚀都是这个原理,近年来的火电厂出现了燃气的锅炉,这种锅炉的低温腐蚀也是由酸性物质引起的,其原理与上述碳酸的形成是一样的,由天然气燃烧形成二氧化碳,再与水结合形成碳酸。
2 影响低温腐蚀的因素
2.1 燃烧物的含硫量
硫酸的生成量与燃料的含硫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含硫量越高,二氧化硫越容易生成。经过试验证明,当煤炭的含硫量超过百分之一时,所形成的二氧化硫就已经超过了锅炉尾部承受腐蚀的最低限度,不仅如此,此时露点的温度已经超过130℃,这时含硫酸的雾气更容易液化,造成严重的腐蚀现象。
2.2 锅炉内的含氧量
正如上面所论述的,单独的硫是不会造成任何腐蚀的,首先需要与氧进行化学反应。氧气又是锅炉内进行燃烧的必要条件,因此,过剩氧的含量是影响硫酸形成的重要因素。经试验得知,当过剩氧的含量低于1.1时,露点的生成概率将会迅速下降。所以,低氧燃烧是避免锅炉尾部低温腐蚀的有效措施。
2.3 锅炉内的燃烧状况
在锅炉内,随着火焰温度的升高,其中氧的浓度会越来越高,与之相应的形成的三氧化硫也就越来越多。此外,燃料的燃烧情况也会对三氧化硫的生成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当燃料燃烧得越充分,即燃料与空气混合得越好,所生成的三氧化硫也就越少。这主要是因为,当燃烧不充分时,会生成过剩氧,从而形成大量的三氧化硫。
3 低温腐蚀的防治措施
既然已经了解了影响低温腐蚀的因素,那么总结出防治低温腐蚀的措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3.1 对燃料进行脱硫处理
对燃料进行脱硫处理,只是针对烧煤的火电厂而言。有了硫,才会在锅炉里形成酸性物质硫酸,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消除硫酸的生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硫的摄入量。对煤炭进行脱硫处理,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做法。但是应该注意的是,火电厂在对煤炭进行脱硫处理结束之后,不能对废水随便处理,否则会造成二次污染。对废水的处理首先要注意的,必须根据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进行,其次还要树立再循环、再使用的观念,可以对废水进行再处理,以获取其中的硫,使其继续创造经济价值。此外,在燃料选择时,要严格把握含硫指标,从而降低处理成本和对环境的污染。
3.2 降低氧气含量
如前所说,锅炉内氧气的含量是促使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的重要因素。烟气含氧量的高低,是由锅炉内的过量空气系数所决定的,系数越高,游离在空气中的氧气分子就越多,低温腐蚀的概率就越高。降低过剩氧的含量,不仅能够降低露点的温度、减少低温腐蚀的现象,还能提高锅炉燃烧效率、减少热损失。因此,应该在燃烧前,对锅炉内的过量空气系数进行详细的检测,并且在燃烧过程中,也要不时地进行检测,从而保证系数一直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3.3 提高受热面的壁温
含有硫酸的雾气,只有在其温度高于受热面壁温时,才会发生液化现象。因此提高壁温,使其高于雾气露点,是减少低温腐蚀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不能把壁温无限地提高,因为负荷和壁温会变化不均,一般情况下,会把壁温调到比烟雾露点高5℃~10℃。在锅炉系统中,存在着三个温度,烟气温度、管壁温度和锅水温度,其大小关系是:烟气温度>管壁温度>锅水温度,因此,为了提高管壁温度,应该适当地控制住烟气温度,选择合适的排烟
温度。
3.4 提高锅炉的出水温度
由于供热系统一般是由多台锅炉并联运行来完成作业的,为了符合供暖的温度要求,通常情况下,都是减少参加系统运转的锅炉数量来实现的。应该注意的是,参加运行的锅炉的出水温度应该设定得比较高,较高的出水温度使炉腔内的温度显著提高,烟气的露点温度将会低于锅炉出烟温度,从而可以减少锅炉受到低温腐蚀的现象。
3.5 使用添加剂
由于造成低温腐蚀的“元凶”是硫酸等酸性物质,因此为了防止低温腐蚀的危害,可以向锅炉内添加一些碱性的添加剂,用来中和酸性物质。同时,由于氧气也是形成硫酸的必备条件之一,所以在高温条件下能与氧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也是合适为添加剂的。一些常见的添加剂如:固体类有镁石、白云石、硅、锌粉和硼等的氧化物,液体类有氯化镁的水溶液,气体类有氮气等。虽然在锅炉里加添加剂会有效地防止锅炉尾部的低温腐蚀现象的发生,但是不同的添加剂在不同的环境下,它的效果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就要求在使用时,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做到合理、有效。
3.6 尽量使用抗腐蚀的材料
为了减少低温腐蚀的危害,现在我国有不少火电厂,在锅炉中易遭受低温腐蚀的部分,诸如空气预热器中,使用新型、不易遭受腐蚀的材料代替原来使用的普通钢管,同时提高出烟温度,低温腐蚀就不易发生。就预热器而言,常用的有玻璃管式的和热管式的,这种预热器阻力小、体积小、抗腐蚀能力强,并且使用寿命比较长。
4 结语
总之,解决锅炉尾部的低温腐蚀问题,首先要从源头,即燃料做起,一定要想方设法降低燃料的含硫量,对煤炭的含硫指标严格把关,千万不能只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其次要控制锅炉里硫酸的生成条件。双管齐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防止锅炉受热面的低温腐蚀问题,不仅具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和维修成本等经济效益,而且还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等社会效益,因此一定要通过总结各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以负责的态度,研究、实施各种防治办法。
参考文献
[1] 韩明杰,刘金敬.燃气锅炉尾部受热面低温腐蚀的原
因及预防措施[J].冶金动力,2008,(4).
[2] 王波.锅炉尾部受热面低温腐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常用高、低温防护服隔热性能研究 篇3
目前,高温、低温作业几乎遍布于国民生产的所有行业,各种高温、寒冷危害导致的职业健康损害报道日益增多[1,2,3],是当前急需关注并予以解决的重要职业卫生问题。低温或者高温异常作业环境下,采取有效的个体防护是预防作业人员发生冻伤或者中暑损害的重要手段[4],然而,低温作业导致从业人员冻伤或者高温作业导致中暑,有些是由于防护服装配备不适或使用不当而引起。因此,评价我国常用高温、低温防护服在不同劳动条件下的人体温热反应,并明确其可靠性、适用范围、使用条件等预防对策,对于促进我国高低温作业从业人员的个体防护工作,保障其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阐明典型高、低温作业常用高低温防护服装的防护性能,本研究对典型行业常用高、低温防护服的温热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1研究对象
根据调研结果,本次研究选用典型高低温作业工种(冶炼行业的炉前工和冷冻行业的冷库操作工)常用的高温防护服和低温防护服各3款进行测试,按照顺序对三款耐高温防护服和三款耐低温防护服编号为1#-6#,因涉及商业信息,本研究略去防护服有关基本信息。
2研究方法
应用热平板仪、人工气候室和暖体假人等研究设备,测试耐高温防护服、低温防护服及织物在模拟环境下的温热特性,同时选用6名健康男性(身高172-175cm、体重60-69kg、年龄19-20岁)穿着测试服装,在恒温恒湿室和人工气候室中运动,测试其有关生理指标的变化,以评价防护服装的防护性能。研究内容包括:(1)对服装材料的面料隔热性能进行测试[5];(2)利用服装暖体假人设备,在人工气候室中测试受试服装的隔热性能[6];(3)对着装受试者模拟环境下生理学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测试[7],模拟环境参数见表1。
3研究结果
3.1服装面料的隔热性
服装面料的隔热性能测试结果显示(表2),仅就服装材料组合本身的隔热性能而言,高温防护服中的1#防护服和3#防护服的材料隔热性能较好,3#服装的材料隔热性能略优于1#;低温防护服中的5#和6#的材料隔热性能优于4#冷库防寒服,6#服装的材料隔热性能略优于5#。
注:不同款式的高温防护服之间、低温防护服之间隔热性能存在差异,P<0.05。
3.2服装的隔热性
利用暖体假人设备,在人工气候室中测试服装的隔热性能,测试结果见表3。
3.2.1 高温防护服
1#防护服和3#防护服的热阻明显大于2#防护服,1#的热阻略高于3#,与服装材料(组合)隔热性能测试中的结果有所不同,原因是1#服装在下摆、肩宽、臀围等部位的服装尺寸均大于3#服装,这使得1#服装的衣下空气层增大,并由此带来整体服装隔热性能的增大;1#和3#在臀腹部的热阻表现出高于其它身体区段的状态,这是因为在进行1#和3#服装暖体假人测试时,假人的臀腹部同时被上、下装覆盖,而上下装均由复合铝箔面料构成,这样使得服装臀腹部的热阻增大;2#服装的最保暖身体区段则是胸背部和大腿部,这是因为2#上装后部由两种材质构成,靠近臀部的一侧是由热阻较小的棉质织物构成,靠近背部的一侧是由热阻较大的复合铝箔织物构成。同样大腿和手臂也有这种趋势,可以看出在高温服装的恰当部位搭配热阻较小的织物是减小服装热阻的有效途径;此外,高温防护服中头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头部的热阻值,但是半覆盖式脚套并未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脚部的热阻值。
注:10℃/R表示环境温度为10℃,施加了强热辐射。
3.2.2 低温防护服
4#、5#、6#服装的热阻较大区段分布在胸背部、臀腹部和大腿部,但不同服装表现不同;4#、5#、6#服装的热阻呈现出渐降的趋势,这与服装材料隔热性能测试结果正好相反,主要原因是4#服装中裤子的护腰结构增加了服装保暖能力,这也表现在4#服装臀腹部的热阻明显大于5#和6#服装,因此,增大上下装的重合面积,对于提高防寒服的保暖性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4#服装中脚口、袖口收紧的结构造型特征阻隔了服装开口中的烟囱效应,使得整体服装的隔热性能增强;6#服装为大衣,身体的下肢部分未受到足够的防护,但对于人体的胸背部和手臂部则提供了高于其它两款服装的热阻,由于大衣中存在相对较强的烟囱效应,因此6#服装对臀腹部的保暖能力低于另外两款服装,可见,适当减小6#服装的下摆开口对于提高服装整体的保暖性具有一定的作用。
3.3生理学测试
受试者穿着测试服装,按照预定的动作程序在恒温恒湿室和人工气候室中运动,记录其相关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测试结果如下。
3.3.1 衣下温度
利用手持便携式数字温湿度计在预定的不同实验阶段测试着装者的衣下温度,结果如表4、表5所示。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胸部和背部两个测试点而言,衣下温度随着装者运动状态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胸部衣下温度和背部衣下温度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说明测试服装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但在低温环境下测试人员衣下温度下降幅度较大,说明低温环境下测试用的三款低温防护服装的隔热能力均表现为不足。
3.3.2 平均皮肤温度
人体着装实验中,在受试者体表皮肤上粘贴温度传感器,记录其身体各部位的皮肤温度由此获得人体的平均皮肤温度。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开始后,穿着三套高温防护服的人体平均皮肤温度测试结果由高到低依次是:3#>1#>2#,说明3#服装的隔热能力最强。三套低温防护服,在低运动强度时人体的平均皮肤温度差异不大,穿着4#服装的人体平均皮肤温度略高于5#和6#;而在高运动强度时,穿着5#服装的人体平均皮肤温度表现出高于另外两套服装,可见5#服装的隔热能力最强(数据略)。
3.3.3 心率、耗氧量、每分钟通气量
采集着装人体在运动实验过程中的心率、摄氧量和每分钟通气量数据,以此分析服装给人体形成的生理负荷。研究结果显示,在高温环境下穿着1#和3#服装,实验过程中人体的生理指标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说明两款服装在高温环境中对人体具有一定的热防护能力,其中,穿着1#的人体相关生理指标略高于3#,说明3#服装的热防护能力略强于1#;两个测试环境下,穿着三款低温防护服装的人体生理指标呈现出4#>5#>6#的状态,也表明了三款服装隔热能力高低(数据略)。
4结论
防护服的整体性能受到服装所使用的材料、服装的设计和结构、服装的成型工艺以及其它附加因素影响[8,9]。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耐高温防护服方面,1#防护服和3#防护服的隔热性能较好,其中又以3#服装的隔热能力最强,高温环境下1#和3#服装对人体具有一定的热防护能力,而2#服装在高温环境中对人体的热防护能力较差。对1#和3#服装进行暖体假人测试时,臀腹部的热阻会大幅度增大,此类服装中上、下装的重叠覆盖将严重增加人体的热负荷;在低温防护服方面,仅就服装材料组合本身的隔热性能而言,5#和6#的隔热性能优于4#冷库防寒服,但4#、5#、6#服装的热阻呈现出渐降的趋势,尤其是6#服装为大衣,下肢部分未受到足够的防护且存在相对较强的烟囱效应,使其保暖能力低于另外两款服装,模拟环境下人体生理学有关指标的变化也表明4#服装的防寒性能最优。综上可见,不同类型防护服的隔热性能存在一定的差异,面料是影响本次研究选用的不同类型防护服隔热性能的主要因素,但防护服的设计与结构也对其隔热性能产生一定影响。
本次研究主要开展了服装材料、服装本身的隔热性能研究,并进行了模拟环境下相关生理学指标的测定,研究结果阐明了待测试服装隔热性能的差异,为合理选用有关防护服提供了初步依据。在防护服装的设计研制中,通常会从舒适、工效、安全、耐受限度等四种水平来衡量,目前国际上对各种防护服装性能的评价也普遍使用的五级分析系统[10]。因此,全面评价防护服装的性能,还需要进一步评价其工效学特性等,仅就隔热性能而言,也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控制一定的实验条件的有限的现场穿着试验,以及大规模的现场人体穿着实验等,从而为综合评价服装防护性能等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任智刚,刘功智,何川,等.井下高温作业场所热害评价分级指标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3):41-46REN Zhi-gang,LIU Gong-zhi,HE Chuan,et al.Study onthe indicators for ranking of thermal hazard in heat stressworkplace of underground min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3):41-46
[2]刘卫东.高温环境对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影响的调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3):43-45LIU Wei-dong.Survey of effect for coal mine workers inheat stre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3,(3):43-45
[3]张仁忠,杨玉清,周辉.冷库低温作业工人神经行为功能的变化[J].中国职业医学,2007,34(2):120-122ZHANG Ren-zhong,YANG Yu-qing,ZHOU Hui.Chan-ges of neurobehavioral function in workers exposed to lowtemperature working environment[J].China Occupation-al Medicine,2007,34(2):120-122
[4]邢娟娟,陈江.劳动防护用品与应急防护装备实用手册[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
[5]Iso.Ergonomics of the thermal environment—Estimationof thermal insulation and water vapour resistance of aclothing ensemble[S].2007.
[6]Iso.Clothing-Physiological effects-Measurement of ther-mal insulation by means of a thermal manikin[S].2004.
[7]Iso.B E.Ergonomics-Evaluation of thermal strain by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s[S].2004.
[8]王西亭.防寒服保暖材料研究[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03,(5):12-14WANG Xi-ting.Study of materials for cold protectiveclothing[J].China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2003,(5):12-14
[9]ZHANG Xiang-hui,LI Jun,WANG Yun-yi.Effects ofclothing construction design on protective clothing comfort[J].Journal of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09,23(2):60-66
低温防护 篇4
关键词:麻醉,低温并发症,腹腔手术
机体在正常情况下, 体温恒定在 (37±0.2) ℃。但在麻醉状态下体温可随环境温度而改变, 当术中体温降低至36℃时, 称为低体温。具统计约有50%手术病人的体温低于36℃, 尤其是手术时间长、老年人及小儿更易发生。低温在某些时候对机体可能是有益的, 但多数情况下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 维持手术中病人的正常体温是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1 调查资料
1.1 调查对象
40例择期腹腔手术患者, 男20例, 女20例, 年龄18~68岁。无代谢疾病, ASAⅠ~Ⅱ级。
1.2 控制条件
术前禁食、清洁灌肠、肌注苯巴比妥钠和阿托品。组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1mg/kg、依托咪酯0.3mg/kg、芬太尼5μg/kg、维库溴铵0.1mg/kg静注;异丙酚持续泵注、异氟醚吸入维持, 酌情追加芬太尼和维库溴铵。患者生命体征均维持稳定, 手术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 常规铺单外不做保温处理。
1.3 数据记录
在表面麻醉下经口腔或鼻道将体温探头置如食管平心房水平处, 用太空监护仪记录麻醉前 (T1) , 麻醉后10min (T2) , 30min (T3) , 60min (T4) 90min (T5) , 120min (T6) , 150min (T7) , 术毕 (T8) 时体温, 并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记录完全清醒时寒颤及躁动的发生率。
2 结果
患者食管温度从麻醉后开始缓慢下降, 到30min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此后进一步下降, 至60min与术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术毕温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有10例寒颤、躁动。
3 讨论
低温是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 导致围术期低温的原因主要是: (1) 麻醉药损害机体对体温调解的防御反应; (2) 术中大量补充为加温的血和液体; (3) 手术时间长创面大, 体内热量丢失较多, 同时全身麻醉对体温迅速下降是由于全身各器官的代谢率下降, 产热减少。
低温对生命虽构不成威胁, 但可导致诸多并发症的发生, 轻度低体温已被证实与围术期心肌缺血, 凝血病和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相关, 并可延迟拔管和延长PACU滞留时间。高危患者核心温度下降1.3℃, 其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机率增加2倍。寒颤是低温的重要并发症之一, 但现有的证据提示寒颤并不直接触发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具有关资料, 体内诸多酶的高度温度敏感性导致药物代谢也呈温度依赖性, 低体温还增加挥发性麻醉药的组织溶解。另外, 低体温还改变药效学, 尤其是吸入麻醉药。
4 体温保护方法
4.1 预先加温
住院病人体温较低很常见, 病人进入手术室时的核心-外周温差很大。减小温差的办法是在麻醉诱导前为病人主动加温。其好处是可以使病人温暖舒适;血管扩张有助于静脉和桡动脉置管;减少麻醉后的低体温。
4.2 预先用药
麻醉诱导时提前给予药物来引起张力性血管扩张, 如硝苯地平, 促使核心热量向外周组织分布。但因为此时尚未麻醉, 故体温调节机制仍然存在。结果体温调节反应会产生或储存足够的热量来维持核心体温。
4.3 体表加温
大约90%的代谢产热经由皮肤丧失, 因此减少皮肤散热是体温保护中的重要一环, 有被动隔离和主动加温2种方法。单层隔离即可减少皮肤失热30%, 但即便是最好的隔离也很少能将热损失减少到50%。主动加温能比被动隔离更好地维持正常体温, 其效力与皮肤面积成线性关系。充气加温装置由电热充气装置和温毯组成。通过2种机制加温:屏蔽辐射和对流。充气加温可以通过皮肤表面传导30~50W热量, 同时被动隔热将皮肤散热从100W降到约70W。对四肢加温比对躯干加温更有效。
4.4 内部加温方法
使用输液加温装置可以减少热量损失。给成人输入1单位冷藏血液或1L室温下的晶体溶液会将平均体温降低约0.25℃。但输入的液体高于体温太多也不安全, 所以其保温作用是有限的, 并不能替代皮肤隔热加温, 单独应用不会维持病人体温正常。热量-水分交换滤器可以将大量的水分和热量保留在呼吸系统中。
4.5 烫伤风险
人体组织可以很好地耐受寒冷, 但对高温的耐受性却较差。正常人体皮肤可以耐受大约45℃的温度, 压力会减少局部血流量, 导致热量堆积, 轻微加压就会显著缩短安全耐热时间。皮肤炎症时, 热和压力引起组织损伤的风险更大。年龄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老年人皮肤通常较薄较细, 特别容易发生烫伤或压力-热损伤。安全有效的方法是尽量扩大加温皮肤面积。
5 结语
核心体温正常范围是36.5~37.5℃, 通常高于36℃。围术期低体温会明显增加并发症, 包括心脏事件、凝血障碍、伤口感染和术后恢复延迟等。因此有必要在治疗性低体温以外, 维持手术病人的核心体温高于36℃。再分布性低体温是椎管内麻醉和全麻后第1个小时内低体温的主要原因。这可以通过在麻醉前进行主动外周加温来控制。当需要输入大量液体时, 应该输入加温的液体。低体温在围术期十分常见, 并可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 临床医生应结合所及的条件并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维持体温稳态。
参考文献
[1]赵书娥.围术期低温及其护理[J].国外医学·护杂志, 1999, 18.
[2]张淑月, 朱君宇, 彭延增.手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及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低温防护 篇5
但是近年来浙江中部地区异常气候发生频率高,而枇杷又对气象变化相当敏感,特别是在冬季或早春,较易发生低温冻害,使枇杷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极不稳定。如2010年3月10日浙江中部地区遭受特大冻害使枇杷遭受了巨大损失,金华枇杷减产近80%,严重影响了果农的收益。特别是2016年1月24~26日的雪后寒潮,出现了平原-8~-10℃、山区-12℃以上的最低气温,是30年来的最低温,致使兰溪、金华等地露地栽培的枇杷产量减产90%~95%以上,损失惨重。
通过对田间气温观测、冻害调查和前人研究资料的综合调查分析,综述枇杷冻害发生条件及其影响因子,通过相关试验与生产实践,探讨总结了浙中地区枇杷冻害防护技术,为浙中及类似生态区的果农提供参考。
1 低温冻害对浙中地区枇杷的影响
1.1 枇杷冻害的症状
枇杷冻害主要发生在幼果和花穗,枇杷与其他果树不同,因其开花和幼果的生长正遇寒冬至早春季节,低温会使花和幼果遭冻而导致减产,具体症状详见表1。
1.2 枇杷冻害的类型
低温对枇杷的危害,称为“低温伤害”,浙中地区低温伤害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冻害、冷害、冷旱、雪害等。1.2.1冻害。冻害是指0℃以下低温的伤害。在枇杷果园观察调查中发现,一般在气温降到-3℃以下,或虽不到-3℃,但因急剧降温,幼果的胚会受冻呈褐色;当降至-6℃时,盛开的花冻死近1/5,花蕾基本不受冻。根据专家、前辈的研究[1,2,3],初步认为枇杷花器冻害的温度指标是-6℃,幼果受冻的温度指标为-3℃,经我们调查核实发现,这个临界指标在浙中地区也是适用的,而且浙中地区兰溪、金华、东阳等地枇杷发生的冻害,主要是对枇杷幼果的伤害,幼果发生冻害的时间多数年份是在1月份。从金华市气象中心的数据库中统计得知,无论是低温强度还是低温日数,大多是1月份最强、最多。
对冻害程度的描述我们通常用冻害指数来表达。冻害指数=Σ[冻害级花(果)数×代表级值]/[总花(果)数×受冻害最高一级的代表值]×100。
冻害分级标准的可参考如下:
0级———没有发生冻害;1级———果肉或子房未褐变,30%以下的种子或胚珠发生褐变;2级———果肉或子房未褐变,30%~60%的种子或胚珠发生褐变;3级———果肉或子房未褐变,60%以上种子或胚珠发生褐变;4级———果肉或子房发生褐变,种子或胚珠全部发生褐变。
1.2.2 冷害。
又称“寒害、受寒”,是指低温在枇杷受冻害的临界温度之上,却能使枇杷某一器官遭受这种低温的为害。(1)落叶。因低温使光合作用减弱,物质代谢及能量转换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使部分叶片(如:叶龄较大、叶面有病斑的)首先萎蔫、枯黄,直至掉落。(2)枯花。低温冷害会使枇杷柱头上的花粉不能发芽而无法受精,终使枯花而不能坐果。(3)果实栓皮。幼果的表皮细胞因遭霜融化时形成的低温(未达幼果死胚)伤害后,表皮愈合木栓化所致,俗称“栓皮病”。(4)枝干裂皮:因枝干的皮是黑褐色或黑灰色,色较深。在冬季,白天受阳光的影响,树皮吸热膨胀;至夜间,气温下降,树皮收缩,这样骤热骤冷,使树皮胀缩不匀而冷害裂皮。
1.2.3 冷旱。
在冬季低温情况下,土壤冻结,枇杷根部吸水困难;或是冬季低温少雨干旱,地上部的生理活动和蒸腾失水,因得不到及时补充水分,发生脱水,造成叶片萎蔫,枝芽干枯死亡。因此,冷旱常造成枇杷大量落叶、开花不坐果、幼果死胚等危害。
1.2.4 雪害。
(1)枝梢断裂。因积雪的重力作用,致使枇杷枝梢损伤压断或枝叉劈裂。(2)“雪被”影响。积雪形成的“雪被”,一是影响土壤吸热;二是“雪被”既要吸收太阳的辐射光能,又要反射太阳的辐射能。据资料介绍:较厚的积雪,有90%左右的太阳辐射光能被反射掉;只有10%左右的光能消耗于融雪。这样,近雪面的大气层温度降低,会形成枇杷树冠下部遭害严重。(3)融雪遭冻。在雪后晴天的夜间,枇杷遭冻严重;而雪后阴天,则无冻害。因为每融化1g 0℃的冰雪要吸收336J热量,融雪要吸收大量潜热。所以雪后晴天,温度仍难以升到0℃或0℃以上。至夜间,成为降温冻害的基础。此外,融雪吸收地热而加重冻害。(4)雪淞受害。雪淞又称“冻雪、油雪”。就是雨滴降到气温低于0℃的低空范围的地面或枇杷树上,即会凝固,形成雪淞,对枇杷的花、果冻害更重。
1.3 枇杷冻害的影响因子
枇杷花、果冻害受多种因子综合影响,其冻害的发生及受冻问题虽很复杂,但影响受冻的主导因子是低温强度。花器受冻的温度指标为-6℃,幼果受冻的温度指标是-3℃。
受冻程度不仅受气象因子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学因子(如品种、砧木类型、树龄、生长状况、栽培管理水平等)的影响;在气象因子中除低温(包括低温强度、低温的形态、降温幅度、低温发生时期与持续时间等)影响外,还与风向、风速、空气湿度以及冻害前后的天气状况有关。
1.3.1 低温出现的时间与次数。
低温出现的时期迟,冻害严重。因枇杷花期从10月上中旬,到次年2月中旬,长达4个月左右。对枇杷的幼果来讲,如低温发生早,只是使头花形成的幼果遭冻;如低温冻害发生的迟,则使“头花”、“二花”、“三花”形成的幼果都会遭冻,损失严重。另外,低温出现的次数多,冻害重。对枇杷的花而言,“三花”比“头花”和“二花”受冻害的可能性更大。
1.3.2低温的持续时间。低温的持续时间长,冻害严重。据调查[3],枇杷幼果遇-3℃时,胚冻死就开始表现,而且与持续时间长短相关。-3℃持续3小时,有18.4%幼果死胚;持续4小时,有39.5%幼果死胚。
1.3.3 枇杷的品种。
不同品种间抗冻能力有差异。如浙江兰溪市的女埠、马涧等地观察,以大红袍、洛阳青较耐冻,冠玉次之,大五星及软条白砂、穆坞白砂枇杷最不耐冻。
1.3.4 枇杷花期的早迟。花期的早迟与冻害程度有关。花期早,形成幼果早,则冻害严重。
1.3.5 花、果不同发育时期。
调查表明花、果不同发育时期的抗寒性不同,强弱顺序为:花蕾>盛花>花瓣脱落花萼未合拢的花>花瓣脱落花萼合拢的花。
1.3.6 果穗的着生部位。
如着生在树体北面的果穗较南边受冻严重;在树体同一方位,上部的果穗较下部的受冻严重,外部的较内部的受冻严重。
1.3.7 幼果的大小。
调查表明,大的幼果比小的幼果受冻严重,受冻程度为横径>1.0cm的幼果和重于横径≤1.0cm的幼果。
1.3.8 其它因素。
不同立地条件,小气候不同,谷地由于冷空气容易下沉,故冻害比坡地严重;海拔越高,冻害越重;纬度越高,冻害越重。树势衰弱的果穗,冻害较重。
2 浙中地区枇杷冻害防护对策探讨
枇杷花、果受冻后,可使当年枇杷产量减少甚至绝收,同时对次年产量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避免或减轻冻害对浙中地区枇杷生产的影响,需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防护对策。
2.1 加强综合管理,培养健壮树势,提高树体抗寒力
经调查发现,树势弱的枇杷树,花穗较细弱,每穗花数少,花期早而短,易遭冻害。因此,采取以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整形修剪及病虫防治为中心的综合管理,培育健壮树势,维持合理的梢果比、叶果比,是提高树体抗冻能力的基础,如冬前追施、足施有机肥,视旱情适时灌水等。
2.2 调节花期,调整花量,延迟开花时间和延长开花期,使幼果避开低温冻害期
2.2.1 花前晾根。
即开花前扒开根部土壤,见到lcm左右粗的根,晾晒7~10天,然后施肥覆土,可延迟开花半个月左右。
2.2.2 疏花疏果。适时疏花序,摘除部分花蕾及疏果,可延迟开花。
2.2.3 施足采果肥。
可使采果枝及时补充营养,促使顶端第1、2侧芽及时萌发为夏梢,使其成为良好的结果枝,这种枝花芽分化迟,开花也迟。
2.3 冻前防护措施
2.3.1 喷灌防冻。
在果园安装喷灌设施,得到来冷空气的预警后,即进行喷灌防冻;未安装喷灌设施的枇杷园可进行灌水、浇水。
2.3.2 设施大棚防冻。
主要是建设设施大棚,有单体棚和联体大棚2种。大棚设施的具体参数:大棚顶高4.5m,肩高3.0m,拱宽8.0m,棚长不超过60m。覆膜方式有单膜覆盖、双膜覆盖、三膜覆盖,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双膜覆盖。覆膜时间在11月中下旬第1次霜冻来临前,覆盖厚1.2丝的外(天)膜;内膜比枇杷树冠顶部高0.5m左右,其覆膜时间在低温寒潮来临前完成。地膜采用旧膜或反光膜。为了减轻极端低温的影响,在寒流来临期的夜晚进行加温并结合加热水出蒸汽来保温,加温装置70m2放置1个。
在2016年1月的这次30年一遇的低温冻害中,兰溪女埠露地栽培枇杷全部发生冻害,产量损失90%~95%以上,而在女埠虹霓山枇杷示范基地面积为2880m2的2个大棚栽培枇杷,因为采用了双膜覆盖和寒流来临期的夜晚进行加温等防冻措施,结果避免了冻害的发生,产量没有任何影响,2种情况对比结果相当显著。另外,根据我们对兰溪市女埠、马涧等地枇杷设施果园的观察比较,大棚双膜覆盖要比单膜覆盖的安全、效果好。
2.3.3 套袋防冻。在霜冻来临前将果穗用纸袋套住防冻,但要注意不要让果实碰到纸袋。
2.3.4 熏烟防冻。
在气温0℃以下无大风的夜晚19时~次日7时,果园一起点火熏烟,667m2枇杷园放5~6堆。熏烟材料可用湿柴、杂草、湿秸秆及草皮泥等,每堆250~300kg。熏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冻害。
2.3.5 喷营养液防冻。
10~11月增施钾肥可增强树体抗寒力,在12月~次年3月初每隔20~25天,对树冠喷1次0.2%尿素或磷酸二氢钾营养液,也可提高抗寒力。2.3.6束裹枝叶防冻。将花穗下部的叶片向上把花穗束裹,或将大枝互相捆拢,以减轻枇把花穗和幼果受冻。当低温期结束,气温已稳定回升后,再及时解绑被束缚的枝、叶,恢复原状。
2.3.7 主干涂白防冻。
用生石灰1.5kg、食盐0.2kg、硫磺粉0.3kg、油脂少许(避免雨水淋刷)、水5kg,拌成糊状涂白剂对树干进行刷白,既可反射光线,使树干免受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骤降而形成的温差伤害,利于提高树体的抗冻能力;又可减轻枝干害虫的危害。
2.3.8 地面覆盖防冻。
寒潮来临前,树盘灌水,并在地面覆盖作物秸秆、稻草或地膜,既可以防地面冻结,还可增强枇杷根系的活力,增强其抗寒性。
2.4 受冻后的应急补救措施
2.4.1 摇雪、清霜、排冰水。
在遭遇霜冻后,应及时在日出前将树冠结霜用清水连续喷洗,既可提高果园温湿度,又可防止日出后霜融化吸热而加剧冻害;雪后及时摇去树叶、果袋上积雪,避免融雪时低温冻害。冰雪积蓄较厚的枇杷园应疏通排水沟,及时将冰水排出果园,以减少融雪降温对植株的冻伤。如在金华的平顶山家庭农场冠玉枇杷栽培中,因措施到位,2016年受害就较少。
2.4.2 剪除伤果、处理裂口断口。
对严重冻伤的果实应及时剪除,避免营养消耗。对压断的枝干要剪平断口,涂以腐必清等保护剂。对骨干大枝裂口及时绑扎,必要时立支柱。
2.4.3 喷植物生长调节剂。
对轻度受冻果实(可在受冻几天后到田间观察受冻情况,如果肉正常,种子变褐色),可喷施生长调节剂,结合施肥促其恢复树势。据张泽煌等[4]试验,轻度(微)冻害的枇杷植株,于冻后10~20天内喷赤霉素(GA3)+吡效隆(CPPU)混合剂1000倍液1次,隔1个月后再喷1次,效果良好。
2.4.4 冻后肥水管理。
枇杷受冻后树势变弱,应及时追施速效肥料和叶面肥,以增强树势。干旱果园要及时在白天水温回升后适量灌溉;低洼地如遇因雨雪有积水或地下水位过高,要及时开沟排水。
摘要:从枇杷冻害的症状、类型、影响因子等方面进行综述,通过相关试验与生产实践,探讨总结了浙中地区枇杷冻害防护技术,为浙中及类似生态区的果农提供参考。
关键词:枇杷,低温,冻害,冷害,影响,防护
参考文献
[1]陈杰忠.果树栽培学各论(南方本)[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3:185-203.
[2]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果树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1058-1078.
[3]黄寿波,李国景.我国枇杷冻害的农业气象指标及其防御技术[J].湖北气象,2000(4):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