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冷害论文

2024-10-26

低温冷害论文(精选8篇)

低温冷害论文 篇1

1 引言

阳山地处南岭山脉南麓, 秋季北方冷高压加强时, 正是双季晚稻生长后期, 冷空气南下入侵引起的低温冷害是造成晚稻减产的重要气象灾害之一。因此将影响晚稻抽穗开花授粉的低温冷害称为寒露风, 影响晚稻灌浆成熟的低温冷害称为霜降风。有关著作[1,2,3]对广东省秋季低温冷害情况进行了研究, 得出广东省秋季低温冷害北早南迟、北多南少、北重南轻;李汉彬等[4]的研究得出, 河源市寒露风害北多南少、东多西少、沿东江向两岸逐渐增多;本文旨在分析阳山秋季低温冷害气候特征, 为减轻秋季低温冷害危害, 提高晚稻产量提供参考。

文中使用阳山1957~2011年观测资料, 参考气象行业标准《寒露风等级》[5], 结合阳山晚稻生产现状, 取10月21日前日平均气温≤23℃, 持续≥2d者统计寒露风害;取11月21日前日平均气温≤18℃, 持续≥3d者统计霜降风害。灾害类型依据降雨日数划分, 定义日雨量≥1.0mm为有影响雨日、0.1~0.9mm为无影响雨日、≤0.0为无雨日, 若无雨日数/过程日数≥0.6则为干型, 若有影响雨日数/过程日数≥0.6则为湿型, 其他为混合型。灾害强度依据低温持续时间划分 (表1) 。

在分析秋季低温冷害变化趋势时, 用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拟合, 其回归系数即反映了趋势倾向率, 用相关系数检验法判定变化趋势是否显著, 检验标准值用内差法求得。

2 秋季低温冷害气候特征

2.1 出现期和出现间隔时间

利用历年日平均气温≤23℃、寒露风害、日平均气温≤18℃、霜降风害初日计算不出现期保证率得图1a, 可见, 每年10月21日前都会出现日平均气温≤23℃的天气, 最早出现在8月31日。寒露风害平均初日为10月7日, 最早出现在9月10日, 80%保证率不出现期为9月28日前, 50%保证率不出现期为10月7日前, 20%保证率不出现期为10月19日前, 有16.36%的年份无寒露风害。

每年11月21日前都会出现日平均气温≤18℃的天气, 最早出现在9月27日。霜降风害平均初日为11月3日, 最早出现在10月13日, 80%保证率不出现期为10月26日前, 50%保证率不出现期为11月4日前, 20%保证率不出现期为11月12日前, 有3.64%的年份没有出现霜降风害。分析图1可得阳山任意日期对应日平均气温≤23℃、寒露风害、日平均气温≤18℃、霜降风害的不出现保证率或任意不出现保证率对应的日期 (图1) 。

利用历年日平均气温≤23℃、寒露风害、日平均气温≤18℃、霜降风害初日间隔计算得图1b, 每年日平均气温≤23℃、寒露风害、日平均气温≤18℃、霜降风害初日的间隔长短不同, 最大间隔46~78d, 也可能同一天出现。日平均气温≤23℃与寒露风害同天出现的有36%, 日平均气温≤18℃与霜降风害同天出现的多达45%, 寒露风害与霜降风害同天出现的也有5%, 而2000年更是四者同天出现。分析图2, 可得阳山日平均气温≤23℃、寒露风害、日平均气温≤18℃、霜降风害任意两者任意间隔时间的保证率或任意保证率下的间隔时间。

2.2 天数和次数

寒露风害和霜降风害出现天数年际变化大, 寒露风害平均每年7.27d, 最多21d, 出现6~7d的比例最大, 占23.64%, 2~5d、15~16d次之, 占34.5%;以实际出现过程统计, 最长持续16d。霜降风害平均每年10.29d, 最多22d, 不同天数出现机率差别不大;以实际出现过程统计, 最长持续13d。

每年出现寒露风害和霜降风害的次数不等, 寒露风害平均每年1.4次, 最多4次;霜降风害平均每年1.87次, 最多5次。随次数增多, 寒露风害、霜降风害出现机率都减少。

2.3 类型

从出现年数、出现天数、出现次数对比分析 (表2) , 寒露风害干型居多, 湿型和混合型相差不大;霜降风害干型明显多于混合型和湿型, 湿型较少出现。

分析逐日出现寒露风害、霜降风害的类型 (图2) , 寒露风害9月湿型较多, 9月末干冷型增加, 10月以干冷型为主, 10月中旬中期混合型过程增加, 10月下旬后期湿冷型增加;霜降风害10月中旬多为湿冷型, 干冷型在10月下旬前期开始增多, 11月上旬末进一步增多, 10月下旬中期到11月中旬以干冷型为主。

2.4 强度

从出现年数、出现天数、出现次数对比分析 (表3) , 中度寒露风害均居多, 轻度次之, 重度最少;不同强度霜降风害出现年数差别不大, 轻度次数最多, 但轻度持续时间短, 天数少于重度。

分析历年逐日出现寒露风害、霜降风害的强度 (图3) , 寒露风害9月以轻度为主, 中度次之, 9月下旬后期中度增加, 10月初出现重度, 10月以中度为主, 10月上旬后期, 重度增多, 轻度减少, 重度多于轻度;11月上旬前期以前, 不同强度霜降风害比例差别不大, 11月上旬中期以轻度为主, 11月上旬后期起, 中度、重度霜降风害明显增加, 轻度霜降风害明显减少, 11月上旬末到中旬, 以重度霜降风害为主, 中度霜降风害次之。

2.5 变化趋势

寒露风害初日变化趋势不明显, 近几年有异常偏早年份, 不出现年份也增多。寒露风害的出现天数有减少的趋势 (表3) , 线性倾向率为-0.945d/10a, 从强度分析, 中度出现次数减少趋势明显, 线性倾向率为-0.777d/10a, 从类型分析, 干型次数减少趋势明显, 线性倾向率为-0.734d/10a。寒露风害出现次数也有减少趋势, 80年代后期起, 无寒露风害的年份增多, 线性倾向率为-0.173次/10a, 从强度分析, 中度次数减少趋势明显, 线性倾向率为-0.133次/10a, 从类型分析, 干冷型次数减少趋势明显, 线性倾向率为-0.118次/10a。

霜降风害初日、出现次数和出现天数变化趋势都不明显。

注:*、**、***、****分别表示通过0.1、0.05、0.02、0.01显著检验

3 结语

本文参考气象行业标准《寒露风等级》部分指标统计历年寒露风害, 与以往统计结果有一定差异。

阳山霜降风害和寒露风害的初日迟早、出现间隔长短年际变化大, 双季晚稻的安全齐穗期为9月27日, 安全灌浆期为10月第5候。寒露风害以中度为主, 霜降风害以重度为主, 10月4日前出现中度及以上寒露风害的几率只有5.6%, 10月上旬中期前双季晚稻受寒露风害严重影响的可能性小。

阳山秋季低温冷害以干冷型为主, 白天的日照对热量有补偿作用, 也有利于采用日排夜灌保护田间温度。寒露风害的出现天数和次数都有明显减少的趋势, 但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的气候背景下, 为保证粮食安全, 仍需加强秋季低温冷害防御工作。

本文所用资料和分析结果适用于地势较低的河谷两侧开阔地区, 以后要继续加强对高海拔山区秋季低温冷害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农业厅, 广东省气象局.广东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灾减灾对策[R].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

[2]《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编写组.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6.

[3]《广东省气候业务技术手册》编写组.广东省气候业务技术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8.

[4]李汉彬, 于平, 钟伟雄, 等.河源市秋季寒露风害变化特征及其防御对策[J].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7 (28) :56~58.

[5]王保生, 杜筱玲, 刘文英, 等.寒露风等级 (QX/T94~2008) [S].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8.

低温冷害对北方粳稻生产的影响 篇2

正常年份,浸种催芽的水稻种子播后3~5d齐苗,而低温年份,由于播种后持续低温,水稻出苗明显延期,出苗晚,插秧时秧龄不足,苗小,苗还弱。另外,苗期低温,秧苗非常容易感染立枯病。立枯病是水稻苗期常见的病害,也是水稻苗期危害最大的病害。一旦发生,将导致成片枯死或全床死亡。低温多雨、光照不足是水稻立枯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低温,影响最大。气温愈低,持续时间愈长,立枯病的发生也就愈重。当气温及土温过低时,水稻出苗慢,根系发育差,呼吸强℃小,对磷、钾的吸收能力降低,因此,抗病能力减弱。当持续低温后突然暴晴,土壤水份不足,幼苗生理失调,也常导致水稻立枯病急剧发生。因此,苗期一旦出现低温冷害天气,就应及时做好立枯病的药剂防治工作。

二、影响水稻插秧及返青分蘖期

水稻从插秧到拔节被称为返青分蘖期,这一阶段主要是长根、长叶、长分蘖。此期如果遇到低温,根、叶、蘖都将受到影响,低温的直接影响就是水稻返青慢、分蘖晚。一般情况下,水稻移栽后10d左右开始分蘖,20~25d达到分蘖盛期,30~35d到最高分蘖期,而能够成穗的有效分蘖期很短,只有5~10d,最多15d左右,此时,一旦低温,有效分蘖期延迟,有效分蘖数减少。据测定,水稻分蘖发生的最适气温为30~32℃,水温为32~34℃,最低气温为15~16℃,水温为16~17℃。当气温低于20℃、水温低于22℃时,分蘖发生将十分缓慢,甚至受到抑制。据我们调查,低温年份多数稻株每穴分蘖数都不足20个,尤其是一些分蘖力相对较差的品种,有效穗数更少,所以即使生长后期温度很高,但水稻产量也并不理想。

三、水稻生长中后期遇低温,导致病害加剧

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遇低温,水稻易染细菌性褐斑病和稻瘟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对水稻危害不重,只危害水稻的叶片,低温过后,将不治自愈,对产量影响不大。水稻的稻瘟病对水稻危害很重,水稻叶瘟的症状与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相似,但其危害程℃要远远大于细菌性褐斑病的危害,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它可能诱发后期的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水稻感染穗颈瘟,稻穗下折,发病早而重,稻穗抽出后便成白穗,发病晚的秕粒增多。枝梗瘟是指在水稻枝梗上发病。发病后,籽粒不能正常成熟,产生死码子,严重的形成半白穗。谷粒瘟是指在穗上有部分褐色谷粒,严重时病粒变黑。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对水稻的产量影响最大。一般年份减产10%以上。特殊年份,个别水稻品种发病率在50%以上,甚至达到绝收程℃。稻瘟病防重于治。但如何选择防治时间是提高防效的关键。水稻稻瘟病防治最佳时期是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此时施药,能够达到理想效果。

四、低温导致水稻秕粒增多,粒重下降

北疆垦区棉花低温冷害初步研究 篇3

1 资料来源

文中近30年(1981—2011年)历年的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象资料来源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新湖农场气象站。该场位于农六师垦区西部,为主要植棉垦区,具有较好区域气候代表性。棉花产量数据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农业局提供。

2 北疆垦区棉花低温冷害的初步分析

新疆棉花低温冷害是在棉花生育期间大于0℃的低温,引起棉花生理、生化机能受到损害以及生育期延迟带来的灾害[7]。其中,棉花播种以后遇到长时间的0℃以上低温造成烂种烂芽或烂根现象称为棉花春季低温冷害。从季节上低温冷害分为:(1)夏秋季低温冷害;(2)春夏季低温冷害;(3)春季或夏季或秋季低温冷害。从作物生育过程上低温冷害分为:(1)延迟性冷害:主要发生在营养生长阶段,主要表现为棉花生育期延迟,导致后期不能正常成熟而减产,主要发生在春季。(2)障碍性冷害:主要发生在生殖生长阶段,主要表现为棉花器官发育不健全,结实率低,吐絮不畅,棉种成熟度不够,主要发生在夏秋季。(3)混合性冷害:延迟性冷害和障碍性冷害兼发生,主要发生在春、夏、秋季。因北疆垦区多在沙漠边缘,气候条件恶劣,近几年低温冷害频发,基本是两年一遇。

棉花在不同生育期对低温反应不一。在苗期,最低气温3℃以下,棉花开始受冻,若持续时间长棉花会冻死;若气温在-1℃,只需持续10 mi n,棉花全部冻死。若在吐絮成熟期,最低气温在1~3℃时,部分叶片受轻微冻害,个别棉铃有受冻现象;在-1~1℃时,叶全都受冻,枯干脱落,大部分棉桃受害严重,有的棉株甚至死亡[8]。棉苗抗冻能力随叶龄的变化对低温的反应也不相同,随叶龄的增加,抗冻能力减弱。

3 低温冷害对棉花出苗的影响

棉花播种后经历吸胀期、露白期、弯钩期、子叶期和子叶展平期等几个发育阶段,这几个阶段中,露白期对低温最为敏感。通过室内发芽试验,对4个主栽棉花品种,在露白期、弯钩期、子叶期和子叶展平期3 d 4个时期分别用0℃低温处理36 h,结果表明,参试材料露白期低温出苗率基本都低于弯钩期出苗率。其中以夏9在供试期内,烂种、烂芽最多,出苗率也最低;新陆早13号、中棉所36和系9出苗率高,对低温有一定的抗性,表现出发芽前后到出苗对低温反应的一致性(表1)。故播种后种子刚刚露白遇到低温对出苗影响较大,因此露白期可作为棉花抗低温鉴定的关键时期。

%

4 不同时段低温冷害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对该垦区近30年的棉花产量进行分析发现,宜棉年份(丰年)占48%,次宜棉年份(平年)占22%,风险棉年份(欠年)占30%;其中,减产年份占51.9%,其中减产10%以上的年份占18.5%。通过分析典型减产年份中光照、温度和降水等气象因子变化对产量的影响(表2),得出造成棉花产量大幅降低的气象因素主要有:春季低温冷害、春夏秋季冷害、夏秋季低温冷害以及与之相伴的降水偏多。从减产幅度来看,春季和秋季低温冷害对棉花产量的影响较大,可作为影响产量敏感期。遇低温冷害年份,栽培管理上应针对阶段发育的特点,加强肥水、综合调控,最大限度降低低温冷害造成的影响。

5 棉花低温冷害的防御措施

5.1 强化对当地农业气候规律的认识和研究

在安排棉花生产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种植区划,特别在棉花的品种、播种期等问题上,针对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快、温度波动大、冷空气入侵以及初、终霜期不稳定等气候特点会给棉花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和制约,建议农业生产部门种植棉花时尽量避免当全年≥10℃积温小于3 300(℃·d),无霜期小于160 d的风险棉区,以满足棉花生长发育所需的光热资源[9]。因近几年,年际气候变化幅度较大,棉花生产中应密切关注当地天气预测预报,合理利用气象条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使灾害性天气对棉花生产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5.2 选择早熟、丰产和抗冷害(抗逆性)强的品种

采用良种是农业生产中经济有效的措施,也是防御低温灾害的有效措施。棉花低温灾害在每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发生,但对棉花生产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播种到幼苗期和生育后期的低温灾害。因此,在品种选用上除了要考虑优质、高产和抗病性能之外,还应着重考虑品种的早熟和抗(耐)低温性能。早熟可躲避早霜冻,减少霜后花;抗(耐)低温主要指对播种出苗期低温的抗(耐)性能,可抵抗晚霜冻危害。

5.3 加强生育期内低温冷害的防御

棉花烂种烂芽受种子所在环境温、湿度影响很大,低温高湿是苗前冷害发生的重要条件。采用膜上点播方式播种时,地膜采光面积相对较小,棉田5 cm地温平均比双膜覆盖播种方式低,在阴雨天气出现时,雨水容易向播种孔集中,形成高湿。而双膜覆盖播种方式由于没有播种孔,则防止了种子处于过于潮湿状态。因此,当遇到日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持续3 d以上的阴雨天气时,膜上点播的棉籽容易发生烂种烂芽,而双膜覆盖播种方式能有效防御烂种烂芽的发生。同时,利用现代机械育苗移栽技术移栽杂交棉,既能充分利用2个增温效应,也能利用现代设施避过春天不稳定的天气条件,充分利用有限的生长期发挥杂交棉生产潜力大的优势,提高棉花生产水平。对遭受冷害而重播的棉田,应充分利用开春后沙漠增温效应迅速增强及地膜增温效应也迅速增强的叠加效应,气温、地温上升快有利植株生长、发育的条件,狠抓水肥管理、确保棉苗密度、适时中耕、及早打顶、合理整枝和综合调控等,使棉株开花、吐絮期逐渐接近正播(重播棉田的株高及叶龄数有所减少),降低损失。

5.4 加强生长后期低温冷害的防御

棉花后期生产中,常因遇到低温、阴雨和寡照等不良气候条件,同时又未能及时采取措施,或管理措施不当,造成棉苗晚发,后期晚桃增多,贪青晚熟,不能正常开裂吐絮,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特别近几年兵团机采棉大面积推广,要求吐絮一致,需要喷施乙烯利或枯叶催熟剂等,促进棉铃加快成熟,完全吐絮。乙烯利安全、有效的用药适期是在大多数需要催熟的棉铃成熟度达到铃期的70%~80%,或铃龄在45 d以上时,用药不能过早;又由于乙烯利要在20℃以上才能迅速释放乙烯,要求喷药后3~5 d日最高温度在20℃以上,因此用药又不能过晚。一般1 hm2用乙烯利药液(含40%有效成分)1 500~2 250 ml,对水600~750 kg,若用药较早、气温较高,浓度可低些;棉株生长旺,用药较晚、气温偏低时,需加大浓度。

摘要:以近30年的气象资料为基础,结合低温冷害试验,探讨北疆垦区棉花低温冷害指标和气候关键期,研究棉花低温冷害的发生规律与特点,并提出防御措施,以期指导棉花生产和田间管理。

关键词:北疆垦区,棉花,低温冷害,防御措施

参考文献

[1]WANG Z H,LI G B,PENG C,et al.Analysis on effects of chilling damages on flowers and plants at Beibei area in winter and its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J].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2011,12(9):1367-1371.

[2]王国莉,李金义,张影,等.抚顺地区低温冷害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574-3576.

[3]曾淑华,郭仕平.低温·淹水及其交叉胁迫对烤烟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166-19168.

[4]王海新,李凤云.夏季暴雨及气候因素对禹城市农业生产的影响[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2):34,58.

[5]王主玉,申双和.水稻低温冷害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971-11973.

[6]孙忠富.霜冻灾害与发育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7]杨廷奎.北疆棉区棉花生产不利气候因素及对策[J].新疆农业科学,2001(1):9-10.

[8]傅玮东,李新建,黄慰军.新疆棉花播种—开花期低温冷害的初步判断[J].中国农业气象,2007,28(3):344-346.

水稻水管理及预防低温冷害措施 篇4

据调查,现阶段虽然我国更多的水稻种植者意识到了做好水稻水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人为因素、气候因素等主客观因素使其管理的效果依旧不够理想,与预期的效果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如何有效提高水稻水管理工作效果成为了相关工作者十分关注的话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就如何提高水稻水管理工作的效果,避免各种不必要的风险和失误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1 坚持节水灌溉的灌溉原则

节水灌溉原则的坚持是提高水稻水管理工作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其宗旨是既要满足水稻生产的需要,又要节约用水,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水稻灌溉方法[1]。所以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一是健全和完善既有的灌排水渠道,逐渐形成水泥或者塑料管渠道,避免跑水等问题的发生;二是要努力实现泡田、耙地、插秧一体化,以从管理上达到节水的目标;三是在水稻的整个生长期都要遵循浅湿灌溉的原则,将水深控制在3 cm左右,在水稻抽穗的后20 d可以采用间断灌溉的方式,以达到既保证水稻生长又减少水浪费的目标。

1.2 落实水稻水管理的基本技术

确保水稻水管理工作基本技术的落实是提高管理绩效,减少不必要风险和损失的本质。所以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落实三洗技术,即p H值超过8.5的地块要对其进行碱洗,水混时需要进行碱洗,高温时,即水温达到22℃以上时也需要进行碱洗;二是落实“三护”技术,即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需要护苗水、护叶水、护胎水,避免由于水质不达标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三是要对于盐碱地块,或者有青苔,发生赤枯病的地块在6月末需要对其进行轻晒,当地块稍稍裂开时灌跑马水,之后在建立水层;四是要做好收获撤水工作,即在水稻收获的前1周要进行撤水,以避免冷风和碱害。在这个过程总需要注意的是,是否对水稻进行收获撤水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确保有95%以上水稻的穗轴变黄;二是水稻的籽粒含水量达到18%~22%。

1.3 落实灌溉提温技术

灌溉提温技术的落实是提高水稻水管理绩效的又一关键方法。气温降低,应该注意水稻抽穗后的水层管理。水稻齐穗后到灌浆期,要浅水勤灌,增温促早熟,一般可保持水层4~6 cm。乳熟到黄熟期,由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为了提高地温,应采取间断灌水的措施,即浇灌达2~3 cm水层,再任其自然落干,待无水时再浅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通气性,增强水稻根系活力,提高地温,可以养根保叶壮秆,延长上部叶片寿命,促进水稻早熟。当水稻进入黄熟期后,在9月初停止灌水,增加晒田时间,有利于增温早熟。

2 水稻低温冷害预防措施

在提高了水稻水管理工作效率和效果的基础上,要想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还需要处理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做好水稻低温冷害的防治工作。尽量优化水稻的生长环境,达到其生长的基本标准,减少虫害的侵蚀,以促进其高质、高产目标的高速实现。因此,笔者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就如何做好水稻的低温冷害预防工作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2.1 掌握水稻低温冷害的发生时期及相关的温度指标

掌握水稻低温冷害的发生时期和相关的温度指标是避免水稻遇到低温冷害的侵袭,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前提,这也是水稻种植者必须掌握的知识[2]。

在水稻的芽期,其耐寒性直接关系到水稻的成苗率,所以一般情况下,需要将其温度控制在7~11.6℃,具体需要控制在几度需要根据水稻的品种来决定;在水稻的苗期,其耐寒性直接关系到水稻根、茎、叶的生长及其分蘖的多少和早晚。所以在此期间,需要将温度控制在17~18℃,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温度在临界点以上,平均温度每降低1℃,水稻的出穗期将会延迟2~3d,而如何在临界点以下,温度每降低1℃,出穗期就会延迟9~11 d;在水稻的孕穗期,需要按照品种的不同来控制不同的温度,耐寒性比较强的品种温度需要控制在15~17℃,耐寒性弱的品种需要控制在17~19℃;而在开花灌浆期需要将温度控制在18℃左右。

2.2 适当的提高水温和地温

在种植水稻期间,适当的提高水温和地温也是有效防治水稻遇到地温冷害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水稻的生长规律来看,在其生长的前期受水温的影响比较大,在其生长的中期受水温和气温的共同影响,而在其生长的后期主要受到气温的影响。所以为了有效地避免水温、气温对水稻的影响,可以从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适当的提高水温和地温的温度,如设晒水池,加宽和延长水路、加宽垫高进水口及采用回灌等都可以。

2.3 适当增加磷肥的施肥量

磷对于水稻体内可溶性含糖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种植水稻期间,释放的增加磷肥的施肥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的抗寒能力。所以在种植水稻时,可以将磷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到水稻根系密集的土层中去,以便于水稻的吸收,这样一来,既能够达到防治水稻低温冷害侵蚀的目标,也能够促进其早熟,有利于种植水稻的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3 结语

水稻是我国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粮食种类之一,其质量和产量之间关系到所有民众的生活和饮食。如何有效防治病虫害对水稻的侵蚀,提高其产量和质量逐渐成为了相关学者重点关心和重视的话题。而在此之前,已经有这方面的研究学家对水稻种植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本文仅是在总结之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的探索性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的作用,进而引起更多专业人士关心和重视水稻种植这一课题,并促使其取得突破性进展,使更多百姓吃上放心的、高质量的稻米,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民众事业的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叶军.试论黑龙江水稻低温冷害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J].新农村(黑龙江),2016(8):68.

低温冷害论文 篇5

1 低温冷害的影响

1.1 低温发生情况

2013年5月份, 正值我县春季养蚕期。5月上中旬小蚕共育期间外温同期变化不大, 但进入下旬以后气温明显回落, 出现了“倒春寒”并伴随阴雨天气。2013年5月28~30日3天, 全县出现历年来同期最低温度, 白天最高气温16~18℃, 最高海拔的大池镇茶园河村白天室内自然温度13℃、夜间降至11℃, 最低海拔的巴庙镇马头岭村白天室内自然温度14.5℃、夜间13.5℃, 其他各乡镇室温变化大致相同, 最大相差2.5℃左右。

1.2 大蚕低温危害情况

5月中下旬连续下雨和降温下, 养蚕环境受到冲击。由于加温设施和升温材料准备不足, 大棚养蚕户、简易蚕室养蚕户、庭院养蚕户普遍表现蚕儿龄期延长和病害增多现象。走访发现, 多数养蚕户蚕儿不爱运动或静伏不动, 食桑不旺, 夜间蚕儿基本停止食桑, 五龄期延长1~3天, 地蚕育表现更为明显。据不完全统计, 2013年春季有95%的养蚕户大蚕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细菌性败血病, 首次养蚕的农户也不例外。

2 冷害影响

2.1 龄期延长, 生产成本增加

合理的温湿度保护是养蚕生产的先决条件。山区高温多湿天气不常发生, 而低温多湿比较多见。2013年春季大蚕期持续低温, 加之阴雨天气, 使得蚕儿的新陈代谢机能下降、生理机能失调, 以致生长发育缓慢, 体质下降[1]。龄期延长, 势必增加用工投入和消毒药品等物料投入, 增大养蚕成本, 同时由于低温下蚕儿食桑缓慢, 行动不活泼, 造成桑叶浪费和蚕座卫生状况不良, 加大了病菌交叉感染的机会。

2.2 病害流行

受低温影响, 多数农户反映:上簇前出现停止食桑, 体躯延伸, 运动呆滞或静伏于蚕座, 胸部膨大, 腹部各环节收缩, 在胸部背面或腹部1-3环节出现墨绿色病斑, 死后变为黑色, 之后全身腐烂, 流出黑褐色的脓液[2]。高温多湿容易引发僵病和血液型脓病, 而低温多湿恰好适合细菌的生长繁殖, 容易引发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胃肠病等, 继而加重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等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细菌性败血病在20℃以下约经1天左右就可能出现急性发作现象, 加之山区农村消毒不彻底, 消毒药品缺乏或单一, 粗放饲养, 以及长期饲喂雨水桑叶, 以致细菌滋生蔓延, 影响蚕作安全。

3 防范措施

3.1 配建升温设施

我县位于秦巴山区腹地, 山地气候明显, 春蚕低温天气比较多见, 因此大蚕期同样要做好保温及人工升温工作。一是要备足加温材料, 如木炭、无烟煤等;二是要增加升温设施, 大棚养蚕户要添置加温补湿装置和准备草帘或棉帘, 简易蚕室养蚕户和庭院养蚕户要预设升温墙或火炕;三是要推广室内省力化蚕台等设备, 提高防御低温冷害的能力。大蚕期棚内或室内应控制在23~25℃, 不能低于20℃, 确保蚕儿健壮生长。

3.2 严格消毒防病工作

阴雨天气影响蚕室的卫生状况和桑叶的清洁程度, 因而一定要做好除沙工作和蚕室、蚕座的消毒工作, 龄期延长则要增加龄中消毒次数, 保证每次的用药量和用药浓度不减, 贮桑室要保持干净整洁, 桑叶不能堆积太厚, 做到不食发烧发酵叶、不食雨水叶、不食萎蔫叶。低温条件下蚕儿发育不齐, 一定要做好弱小蚕的清理和分开饲养工作, 及时淘汰不良个体, 集中掩埋病蚕和被淘汰批次。

3.3 加强饲育管理工作

伤口传染是细菌性败血病和血液型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 低温天气龄期延长, 同时增加了创伤传染的机会, 因而要特别加强饲育管理, 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春蚕五龄期普遍采用条桑育, 给桑和除沙过程中容易造成蚕体创伤, 五龄盛食期蚕床或蚕箔内蚕儿密度大, 容易互相抓伤, 增加创伤传染的几率, 因此要做到精心饲养, 轻快操作, 及时拣除病死蚕, 和做好蚕沙的清运工作。

摘要:对镇巴县春蚕五龄期低温冷害情况作了调查分析, 提出了人工升温和技术防范措施。

关键词:低温冷害,人工升温,防病消毒

参考文献

[1]程秋菊, 张劲松, 洪恩众, 等.呼伦贝尔市柞蚕软化病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J].北方蚕业, 2011, 32 (3) :43-44.

低温冷害论文 篇6

一、低温寡照给保护地蔬菜生产带来的影响

低温寡照对蔬菜的影响, 主要是降低光合作用强度, 减少根系吸收, 影响养分运转。各种蔬菜对低温适应能力不同, 一般叶菜类耐低温能力较强, 瓜果类耐低温能力差一些, 叶菜类生育临界温度是8℃, 果菜类是10℃。如果低于作物临界温度则停止生长, 生理机能代谢失调, 常见症状是上部叶片变黄, 植株萎蔫, 根系黄褐老化、烂根、死秧。1~2月正是越冬蔬菜开花坐果期, 花芽分化、开花授粉受影响会导致严重的落花落果。

二、大棚管理措施

1. 加强大棚保温性能

在现有大棚基础上, 在棚后墙外部贴墙堆放秸秆1米厚, 多则更好。晚上在棚上加盖苫被, 或加盖双层草苫子 (三年以上草苫子不能用, 基本上失去了保温作用) , 上边要压到后墙, 前边要搭到地面, 周边要压实压严, 避免窜风。棚的前脚也要加盖1米高的底脚草苫子, 用石头、砖块压好, 防止地面风。

2. 棚内增温

①加盖内膜。在大棚较高的情况下, 建议加盖内膜, 在距外膜1.5米处另加一层棚膜, 可保证内膜和外膜间空气隔绝, 减少热量散失。②扣拱棚。如果秧苗小也可在棚内用竹片架小拱棚, 距地面0.8~1米处用地膜扣小拱棚, 白天气温升高后可揭开, 晚上再盖好保温。③加挂反光幕。在棚后墙加挂2米宽的镀铝膜垂直在地面上, 可使地面增光40%, 提高棚温。另外也可铺设银灰地膜, 增加植株间光照强度, 有效增温和提高光的利用率。④铺碎稻草。在地膜行间可铺一些碎稻草或其他杂草, 碎草白天吸热, 晚上吸咐潮气, 既增温又防止病害发生。⑤极度低温下防冻措施。棚内晚上使用大功率灯泡, 一般500瓦效果最佳, 100米棚10个左右效果较好, 可提高温度2~3℃;棚内加煤炉, 用铁烟筒从棚内穿过去散热;在晴天晚上用烟熏方法防止冻害, 把半湿半干的锯末点燃后产生浓烟, 不要有明火, 烟量不能太多, 在棚上边有一层即可, 可隔离冷空气;冬季生产用棚膜一定要选用无滴膜, 可增加棚内光照强度, 提高棚温。另外要保持棚膜清洁, 及时清扫, 增加棚膜透明度。及时揭盖草苫子, 科学延长光照时间, 一般太阳出来一小时揭开, 太阳落山前半小时盖好。

三、栽培管理措施

1. 培育壮苗

尽量用嫁接苗, 壮苗基本要求是:苗龄、叶龄适当, 茎粗壮, 根系发达, 叶片肥厚, 无病虫害, 抗逆性强。

2. 施肥

尽量多施猪、马、牛粪, 亩0.75万公斤左右, 少施化肥。

3. 覆地膜

覆黑色或灰色地膜, 膜间放碎草, 吸光保温效果好, 最好采用秸秆反应堆技术, 可提高地温4~5℃, 还可以释放大量二氧化碳, 利于坐果。

4. 浇水

严格控制浇水, 尽量降低棚内湿度, 蔬菜干旱时, 选择晴天午后浇水, 可采用膜下滴灌小水勤浇的方法, 禁止浇大水。

5. 整枝

摘除老叶、病残果, 及时整枝打杈绑蔓, 尽量增加植株间透光率, 以增强光合作用和防治病虫害。

6. 喷施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

低温根系吸收能力差, 可叶面喷阿曼达、龙灯喷放、采收忙等1000~1500倍、忠诚水溶液体肥500~800倍, 可抗低温冷害, 调节营养, 促进作物生长。

7. 防治病虫害

抗低温冷害促熟增产夺丰收 篇7

1 减产措施

1.1 过量施氮肥。

如大豆受低温干旱、除草剂药害等因素影响, 植株矮小, 人们习惯叶面施氮肥促进生长。大豆不喜欢化肥, 特别是过量施氮肥, 问题一是大豆根瘤菌变得懒惰不进行固氮, 等于养猫给肉过多变成懒猫;二是氮肥过多抑制铜、钾、硼等元素的吸收, 引起大豆贪青晚熟, 瘪粒多, 而大减产。2002年水稻施氮肥过多的大面积不结实, 严重的没有花粉而绝产。

1.2 过早叶面喷磷酸二氢钾。

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在作物生育后期, 如大豆8月上中旬豆荚鼓粒期, 水稻灌浆期等是增产措施。作物生育前期是减产措施。

1.3 喷施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含有这类物质的叶面肥。

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植物外源激素, 与植物没有亲和性, 使用技术极难控制, 极易产生药害, 抑制生长, 现有生产水平条件下是减产措施。选用这类药剂促早熟、解药害会雪上加霜, 其害无穷。

1.4 水稻井灌不晒水。井灌水温度过低, 井灌不晒水田药害重, 不发苗, 会严重抑制水稻生长, 低温年大减产。

1.5 秸秆还田。

近年来推广水稻秸秆高茬收割, 搅浆整地, 在水稻移栽后遇高温田间进行无氧发酵, 造成硫化氢、氨气等有害气体重毒, 抑制水稻生长。

1.6 除草剂药害。低温干旱, 除草剂药效发挥不好, 草荒严重, 重复施药, 过量施药加重了药害。

1.7 防治病虫害为避免抗性和作物安全要轮换使用药剂。

防治病虫害多年使用一种药剂或一季多次选用同种药剂, 容易产生抗药性, 对作物造成药害。最突出的是马铃薯防治晚疫病, 过量多年或一季多次使用同一种药剂, 如含有代森锰锌的混剂, 间隔7~10天用一次药, 一季用8~10次, 三次即可造成缺素症药害, 具调查今年晚疫病多次用这类药剂有相当比例的马铃薯不是死于晚疫病而是死于缺素症。水稻、蔬菜重复用同一种药剂比较普遍。

2 抗低温冷害, 促熟增产有效措施

抗低温冷害要采用综合措施, 技术已成套, 专家们已将它们简单化, 农户必须学会复制、照做、不走样, 才能有效。不能单纯依赖某个措施, 没有灵丹妙药。

2.1 平衡施肥、合理施肥。特别注意不要过量施氮肥。

2.2 水稻井灌一定要晒水。

2.3 水稻秸秆还田要注意放水晒田, 避免中毒。

2.4 正确选用, 适期使用磷酸二氢钾。

a.适期使用。在大豆、芸豆、绿豆、油菜鼓粒期, 水稻、玉米、小麦灌浆期, 甜菜进入增糖期, 马铃薯薯块膨大期等使用磷酸二氢钾。

b.注意质量。要选用含磷50%、钾33%, 不含氮肥的磷酸二氢钾。

c.用量要充足, 每亩200克。磷酸二氢钾的水溶度为6%, 飞机喷洒要加大喷水量, 水量太少, 用量不足增产效果差。

2.5 缓解药害肥害用功能性植物营养剂。

功能性质植物营养剂含有矿物质、酶类、植物内源激素, 如碧护、禾生素、益微浓缩液等。不要选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含这类物质的叶面肥。

2.6 抗低温冷害、促早熟选用功能性植物营养剂混用。它们可平

衡植物营养, 调整酶和激素平衡, 给作物一个发达强壮的根系, 促进作物快速生长, 抗低温冷害, 这类产品如碧护、禾生素、益微浓缩液等混用有增效作用。

2.7 难治病害防治要更新观念———诱导抗病。

种庄稼最头痛事是什么?难治病虫害增加, 如大豆孢囊线虫、褐秆病, 水稻稻瘟病, 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 瓜类枯萎病等。为什么难治?防治方法出了问题, 农药迅速发展和使用, 促进了病虫害的进化, 抗药性增强, 作物受药害, 免疫功能下降和丧失。农业病虫害防治要更新观念———诱导抗病虫。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 大豆孢囊线虫细胞壁是由甲壳素与蛋白质组成;常见农作物病害的细胞壁如水稻稻瘟病、鞘腐病、纹枯病、胡麻叶斑病、恶苗病、立枯病、秆腐菌核病, 大豆菌核病、灰斑病、褐斑病、根腐病 (镰刀菌、丝核菌) , 小麦赤霉病、白粉病、根腐病, 大麦纹枯病、黑粉病, 油菜菌核病, 甜菜褐斑病、立枯病、根腐病, 亚麻立枯病、炭疽病、白粉病、枯萎病, 马铃薯早疫病、枯萎病, 芸豆 (菜豆) 褐斑病、白粉病、炭腐病、黑斑病、炭疽病、褐纹病、锈病, 西瓜根腐病、丝核菌立枯病、斑点病、叶枯病、黑斑病、白粉病、菌核病, 褐腐病等细胞壁是由甲壳素与糖类组成, 甲壳素酶可将其溶解。卵菌纲病害如大豆褐秆病、马铃薯、番茄晚疫病, 十字花科霜霉病、白锈病等病菌细胞壁是由葡聚糖与糖类组成。禾生素 (低聚寡糖) 、碧护在植物体内可诱导产生甲壳素酶、葡聚糖酶等多种酶, 两种产品混用有增效作用, 平衡营养, 增加作物自身免疫功能, 有效诱导抗上述多种病害, 缓解药害肥害, 增产增糖改善品质, 耐储存。

碧护、禾生素开创健身防病, 诱导抗病新途径。

防治大豆褐秆病、孢囊线虫。可用碧护、禾生素、益微浓缩液混用诱抗防治。大豆褐秆病、孢囊线虫在大豆1~2片复叶期碧护2克/亩+禾生素30~40毫升+益微浓缩液20毫升。大豆4~5片复叶期碧护3克/亩+禾生素30~50毫升+益微浓缩液20毫升。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马铃薯3~4叶期, 7~8叶期喷雾。碧护2~3克/亩+禾生素50毫升+益微浓缩液20毫升。

防治番茄晚疫病:

a.第1次2~4叶期或移栽定植后, 碧护3克/亩+益微浓缩液30毫升+禾生素50毫升喷雾 (或碧护5000~10000倍液+益微浓缩液500倍液+禾生素500倍液) 。

b.第2次开花前5~7天。

c.第3次采摘3次后。

d.第4次采摘8次后喷雾, 配方:碧护2克/亩+益微浓缩液20毫升+禾生素30毫升喷雾 (或碧护5000倍液+益微浓缩液500倍液+禾生素500倍液) 。

防治瓜类枯萎病、疫病:瓜类生育期喷雾3~4叶期, 7~8叶期喷雾。碧护2~3克/亩+禾生素50毫升+益微浓缩液20毫升;或碧护2~3克/亩+稼得康50毫升+益微浓缩液20毫升。发病初期用禾生素40毫升/亩+稼得康40毫升+益微浓缩液20毫升。

参考文献

[1]农垦总局植保站.绿色农业植保技术[Z].

低温冷害对方正县水稻生产的影响 篇8

1 影响水稻苗期

正常年份, 浸种催芽的水稻种子播后3~5d齐苗, 而2013年春天由于播种后一直持续1周以上的低温, 水稻出苗明显延期, 大多数都在4月20日以后出苗, 出苗晚, 插秧时秧龄不足, 苗小, 苗还弱。另外, 苗期低温, 秧苗非常容易感染立枯病。方正县常见的立枯病多为打绺青枯, 表现症状为稻苗先不吐水, 以后突然成簇成片青枯而死, 病苗略呈灰白色, 心叶或最上部的叶片卷成松针状, 根系不发达, 甚至无根毛, 初为暗白色, 容易拔出, 逐渐继续变褐, 苗床上, 盘中间比边沿发生多。气温愈低, 持续时间愈长, 立枯病的发生也就愈重。当气温及土温过低时, 水稻出苗慢, 根系发育差, 呼吸强度小, 对磷、钾的吸收能力降低, 因此, 抗病能力减弱。当持续低温后突然暴晴, 土壤水分不足, 幼苗生理失调, 也常导致水稻立枯病急剧发生。因此, 苗期一旦出现低温冷害天气, 就应及时做好立枯病的药剂防治工作。

2 影响水稻插秧及返青分蘖期

水稻从插秧到拔节被称为返青分蘖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长根、长叶、长分蘖。此期如果遇到低温, 根、叶、蘖都将受到影响。2013年, 方正县在大面积插秧之后, 也就是6月初又出现了一场低温, 这次低温的直接影响就是水稻返青慢、分蘖晚。一般情况下, 水稻移栽后10d左右开始分蘖, 20~25d达到分蘖盛期, 30~35d厉害到最高分蘖期, 而能够成穗的有效分蘖期很短, 只有5~10d, 最多15d左右。此时, 一旦低温, 有效分蘖期延迟, 有效分蘖数减少。据测定, 水稻分蘖发生的最适气温为30~32℃, 水温为32~34℃, 最低气温为15~16℃, 水温为16~17℃。当气温低于20℃、水温低于22℃时, 分蘖发生将十分缓慢, 甚至受到抑制。据调查, 2013年多数稻田分蘖数少, 尤其是一些分蘖力相对较差的品种, 有效穗数更少, 这也就是2013年虽然后期温度很高, 但水稻产量并不理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 水稻生长中后期遇低温, 导致病害加剧

2013年8月下旬的一场罕见的低温, 使得多数水稻品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红叶子现象。水稻红叶子现象可以说是几十年罕见的低温造成的, 属于细菌性褐斑病, 异常低温导致植株抵抗力下降, 而侵染了此病菌, 属于障碍性冷害造成的, 低温过后, 将不治自愈, 对产量影响不大。

细心的农民朋友可能会发现, 水稻红叶子时, 其实有2种类型的病斑。一种是在叶片的尖部或边缘, 呈长条状分布, 斑点或斑块中间褪为白色, 几天后着生该斑点或斑块的叶片干枯, 这种病斑即为细菌性褐斑;另一种病斑是由水稻叶瘟引起的, 该病斑中间呈水浸状, 俗称河愣圈, 病斑的正反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层。水稻叶瘟可能诱发后期的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

水稻感染穗颈瘟, 稻穗下折, 发病早而重, 稻穗抽出后便成白穗, 发病晚的秕粒增多。

枝梗瘟是指在水稻枝梗上发病。发病后, 籽粒不能正常成熟, 产生死码子, 严重的形成半白穗。

谷粒瘟是指在穗上有部分褐色谷粒, 严重时病粒变黑。

稻瘟病防重于治。方正县水稻一般在7月下旬~8月初日左右抽穗, 那么防治穗颈瘟最好在7月中旬左右进行, 此时施药, 能够达到理想效果。

4 低温导致水稻秕粒增多, 粒重下降

水稻开花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 最低温度为15℃, 但当气温低于23℃时, 植株的授粉将受到影响, 秕粒增多。而籽粒灌浆结实期的最适宜温度为21~26℃, 最适温度内灌浆结实, 有利于物质的运输、转化与合成, 促进籽粒成熟, 缩短成熟期限, 从而达到粒大、粒重。而此时如遇低温, 将使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及干物质的运输受阻, 粒不饱满, 粒重下降。

据调查, 2013年水稻的空秕率比正常年份高, 一般在7%~8%左右, 个别地块有的高达15%以上。

由于2013年气候比较异常, 方正县的水稻生产受到了一定影响, 一些水稻品种出现了产量低、抗病力弱等问题。那么通过近几年的种植, 是否发现有一个水稻品种, 既表现出高产、抗病、米质又优、市场价格还高呢?那就是黑龙江省农科院推出的超高产水稻品种——超级五优稻。超级五优稻属于大穗型品种, 主穗平均粒数在220粒左右, 平均穗粒数在150粒左右。同其他水稻品种相比, 五优稻有以下几大优点:产量高。正常栽培条件下, 产量在600kg/667m2, 栽培水平好的可达650kg/667m2以上。米质特优。五优稻的米质完全符合国家优质米标准, 米粒晶莹, 无腹白, 口感好, 食味佳。由于其种皮特薄, 出米率极高, 能够达到80%以上。抗性强。由于五优稻高抗稻瘟病, 极耐低温, 今年年份虽然特殊, 但所有超级稻一号田块, 长势良好, 发育正常。市场抢手。当前, 五优稻的市场占有率非常高。不论是稻农, 还是米业公司, 都非常青睐五优稻, 在南方米业市场更是深受欢迎。与其他水稻价格相比, 目前超能稻一号至少要高出0.1~0.2元/kg。高产量, 优米质, 高价格, 正是超级稻一号打开市场, 占领市场的法宝。

对低温冷预防3项防治措施:选好水稻品种。针对方正县的实际情况, 要选择一些能够避免造成减产的优良品种, 成熟期大致在128d以内的品种为宜。诸如垦稻12、五优3、五优7、北稻4等抗低温、促早熟的水稻优良品种, 保证农民在特殊年份照样获得丰收。加强田间管理。采取深灌水, 增加保护层。在营养生长阶段, 通过耕作、人工除草等方法使田间耕作层加强热水循环次数, 促进水稻早生快发, 增加水稻分蘖期的合理性、有效性, 一般每株水稻有效分蘖在28~30棵以内, 在7月初前分蘖完成。合理使用肥料。老百姓种植水稻有不育5月秧, 不施7月肥的说法。一般情况下基本在6月份前施好碳磷钾肥, 提倡测土配方施肥。对水田低洼涝地块采取多施钾肥的办法, 确保抗倒伏, 增产增收。

摘要:在影响农业生产的诸多因素中, 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突出。本文从选种、加强田间管理、科学种植等方面因地制宜地提出预防措施, 从而确保农业生产增产增收。

上一篇:中国节日下一篇:Al2O3工程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