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模式(精选12篇)
治疗模式 篇1
支气管哮喘是有过敏原、吸烟及遗传等因素引起的,以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常见慢性炎症性疾病[1]。病情较重者治疗不当病情易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发生生命危险。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常规治疗措施为镇咳、抗炎及糖皮质激素等。近年来,研究发现常规措施对部分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本次研究采用阶梯分级治疗模式,主要目的探讨阶梯分级治疗模式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来我院诊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男19例,女22例,年龄范围20~65岁,平均年龄为(46.2±7.1)岁,平均病程(12.8±0.6)个月。观察组男17例,女24例,年龄范围21~63岁,平均年龄为(44.8±6.8)岁,平均病程(13.1±0.7)个月。所选82例患者中轻度支气管哮喘24例,中度支气管哮喘37例,重度支气管哮喘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平喘、抗炎及糖皮质激素等支气管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给予阶梯分级治疗方案,轻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茶碱类药物治疗;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茶碱类及β2受体激动剂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茶碱来及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并采用持续性正压通气氧疗。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肺哮鸣音无或轻微;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肺听诊检查存在散在哮鸣音;无效:支气管哮喘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加重,肺听诊检查存在严重哮鸣音[2]。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嗜酸性粒细胞、呼气峰流速(PEFR)及FEV1水平变化[3]。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效26例(63.4%),有效13例(31.7%),无效2例(4.9%),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效20例(48.8%),有效12例(29.2%),无效9例(22.0%),总有效率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PEFR及FEV1水平变化: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3.4±0.7)%、PEFR(3.8±0.4)L/s、FEV1(83.5±7.9)%,优于对照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4.3±0.6)%、PEFR(3.3±0.6)L/s、FEV1(72.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一种呼吸系统常见疾病。治疗不当病情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损伤患者肺功能,严重者可致肺心病或器官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本次研究采用阶梯分级治疗模式治疗支气管哮喘,主要目的是评价阶梯分级治疗模式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茶碱类药物是一类改善呼吸肌收缩并具有良好抗炎功效的药物,用于轻度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有助于调节呼吸系统,并增强抗炎功效。β2受体激动剂作用于支气管能够促进支气管扩张,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气道高反应性发生程度,降低支气管哮喘对机体损害程度。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由于病情严重,气流受限明显,在改善呼吸肌收缩,扩张支气管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基础上,采用持续性正压通气能够有效减轻呼吸肌疲劳程度,改善肺通气,降低患者气流受引起的缺氧发生严重程度,减轻缺氧对机体的损伤程度。因此,阶梯分级治疗模式治疗支气管哮喘,能够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PEFR及FEV1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阶梯分级治疗模式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患者,能够有效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减轻炎性反应发生程度,改善通气功能。
综上所述,阶梯分级治疗模式治疗支气管哮喘,能有效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改善肺通气功能,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是一种有效支气管哮喘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阶梯分级治疗模式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支气管哮喘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炎、平喘等支气管哮喘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阶梯分级治疗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PEFR及FEV1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5.1%,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率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PEFR及FEV1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阶梯分级治疗模式治疗支气管哮喘,能够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给予合理治疗方案,改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及FEV1水平,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阶梯分级治疗模式,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Nie H,Zhang G,Liu M,et al.Efficacy of theophylline plus salmeterol/f luticasone propionate combin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sthma.[J].Respir Med,2013,107(3):347-354.
[2]米天明.采用阶梯分级治疗模式治疗支气管哮喘120例临床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12):1672-1673.
[3]林少芳,付东红,尤丽英.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接受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茶碱的疗效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10):33-35.
[4]王勇,应秀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吸入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2):199-202.
治疗模式 篇2
1.危机介入模式。危机介入时,要把引起危机的事件或原因具体化、清晰化。在危机介入时,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提供信息和建议,需要时可以积极、主动、直接并系统化地介入。介入要限定时间,要鼓励案主面对未来。社会工作者在特定阶段还要做案主的榜样,让案主知道怎么样做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2.任务中心模式。任务中心模式主要应用于八类问题,即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和行为问题。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任务不仅是对案主的,也是对案主有关系统的。问题不仅来自案主自身,也要注意外部因素对案主问题的影响。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一个资源顾问。该模式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夫妇或家庭。任务中心模式强调案主的优点与优势以及他们的网络资源的重要性。任务中心模式将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而不是单向地由案主向社会工作者倾诉。
3.社会——心理模式。这是一种将案主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它帮助社会工作者整体地去了解、认识案主,从而既提供增加案主自我认识的服务,又针对案主所处的社会环境开展工作。该模式将有关意识、潜意识、人格功能、人类行为、情绪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帮助社会工作者制定个别化的“诊断与治疗计划”。它的主要措施是通过认识和理解人及其心理的发展过程,来认识案主问题的根源,以对症下药,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和个人成长。
4.行为治疗模式。该模式的基础是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治疗模式以反应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认知学习四种学习形态为指导原理,运用奖罚分明的工作方式,在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让案主不断重复期望行为,渐渐消除问题行为,同时树立一个榜样,让案主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等,达到案主问题的解决。该模式主要使用于恐惧症、焦虑、抑郁症、社交困难及问题行为等。
心理辅导如何导入口腔治疗模式中 篇3
【关键词】口腔疾病;心理辅导;口腔正畸;治疗模式
口腔正畸治疗,即口腔医师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将患者在牙、颌等处的畸形给予矫正,以达到美观、健康和巩固的过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五官的美观要求越来越高,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逐年增多。不过,在经过口腔正畸治疗后,不同人呈现了不同的治疗结果,这与患者的个性特征、人文素养和心理素养等多方面因素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而在口腔治疗中导入心理辅导治疗口腔病的诊疗模式能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1患者一般的心理模式特征
1.1害怕恐惧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的人群主要在青少年比较多见,在这个人生阶段,是人的性格逐渐形成的完成阶段,对周围环境的各种事物的感觉比较敏锐,而且其心理基础尚未形成,导致害怕恐惧的心理。治疗医师首先要安抚患者的恐惧,耐心地解释治疗过程的各个细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讲解各种后果以让患者有所认知和准备,并且应该给予患者适当的鼓励,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以保证医师和患者的配合度,引导患者正确的期望。
1.2希望尽快治疗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的人大多在成年人当中比较多见,因为这类患者背负着家庭、事业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压力,他们希望能够尽快恢复形象和健康,以免影响家庭和事业。对于这类口腔正畸患者,治疗医师应该耐心地解释治疗过程的各个细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讲解各种后果以让患者有所心理准备,帮助患者树立健康之本的观念,戒骄戒躁,以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1]
1.3年龄差异所表现的不同的心理特征
1.3.1成年人在心理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如下:①自主能力比较强,思想意识清晰,能够较好的和医师配合;但是由于其个性特征,在治疗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分歧和纠纷,配合度会更差;②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较高,思维考虑周到,容易和医师交流沟通,能够较好地接收医师的治疗方案所表达的结果,在正畸过程中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③思想模式比较偏执,认知方向错误,过度要求完美,造成治疗结果出现功能性的障碍;④非常纤细敏感,惧怕疼痛,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恐惧,造成精神紧张,优柔寡断而延长治疗时间。
1.3.2儿童在心理方面的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①儿童的自主能力不强,反应能力较差,因而常常出现胆小、敏感、依赖等心理行为,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喜欢和医师“捉迷藏”,延长治疗时间;②部分儿童患者比较消极,承受能力不强,交流沟通有障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比较被动;③此外,还有部分儿童由于家庭环境造成患者调皮、任性的性格特点,在正畸治疗过程中不断哭闹,不配合医师的治疗,使治疗医师不能顺利的执行治疗方案;④有些儿童患者存在抵抗的个性,常常出现反复拒绝治疗的情况,顽强地抵抗医师。
2心理辅导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过程和影响
2.1一般临床资料笔者收集了2009年-2011年之间的口腔正畸患者的病例共有124例,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81例,年龄在20-31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22岁。这些病例中需要排齐牙列的患者有47例,需要建立牙槽模型的患者有58例,需要改善牙部软组织的患者有66例。
2.2正畸治疗方法利用直丝弓行牙齿固定矫正治疗,并且保证牙床的活动和灵活度正常。[2]
2.3心理辅助疗法在患者进行正畸治疗的过程中,在患者活动的区域贴宣传板报,提高患者在牙齿治疗过程中的预防知识和注意事项;经常和患者交流沟通,以获取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心理情况,及时制定改善方案。
2.4治疗结果临床显示,口腔正畸患者通过心理辅导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惧怕、不安和悲观,以及不良心理期待等各种不良心理状况得到了消除,明显地提高了正畸治疗成功率,并且促进了医师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和谐,提高了治疗效果。
2.5讨论在口腔正畸治疗的过程中,心理辅导的治疗方法是同步进行、逐渐深化的。由于口腔患者的不同阅历、个性特征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而形成不同程度上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感受能力,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治疗效果。因此,心理辅导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5.1为口腔正畸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即具备干净、整齐、舒适、宽敞的治疗环境。
2.5.2根据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的心理辅导方案。①部分患者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好,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等,治疗医师可以明确地表明正畸治疗的方案以及临床问题和预后情况,并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增强患者的自信心;②对于有多疑、焦躁等心理特征的患者,容易出现自卑的心理障碍。治疗医师要耐心地为其讲解细节问题,多和患者交流,转移患者的注意力;③对于个性比较偏执、孤僻、蛮横的患者,治疗医师在正畸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采用三阶段式的交流模式,即治疗前、治疗时、治疗后;首先治疗前医师要了解患者的治疗目标,积极听取患者的看法和意见,引导患者了解正畸治療技术的利和弊,以使患者具有正确的认识;其次治疗时医师要密切注意患者的面部表情,积极和患者沟通,以及时解决患者的不良心理问题;最后治疗后医师要详细为其解决出现疼痛的原因,以及疼痛消失得大体时间,并为患者制定康复程序,以使患者获得安全感。[3]
2.5.3口腔医师通过继续教育参加心理学培训,提高专业水准。
2.5.4请专业心理医师介入参与口腔病治疗。
3结束语
笔者认为在口腔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医师应该积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正确地分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其诱因,制定不同的辅导方案,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改善医患关系,体现人文关怀,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银峰,白宏治,高桂霞,等.口腔正畸患者心理特点及干预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0,08(19).
[2]王红梅.口腔正畸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辅导.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
肝癌介入治疗模式的探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入住该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 全部病例经MRI、CT、B超检查以及肝脏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 预计生存期>3个月。按硬币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 对照组25例。实验组:男女比例16:9, 年龄33~64岁不等, 平均 (44.12±2.42) 岁;对照组:男女比例16:9, 年龄34~64岁不等, 平均 (44.22±2.44) 岁。排除严重感染、白细胞<3×109/L、癌细胞转移、重度肝硬化患者以及全身衰竭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一般方法
应用肝动脉灌注联合栓塞治疗实验组, 行肝动脉造影, 明确肿瘤类型及肿瘤范围, 采用Seldinger氏法经股动脉插管, 准备表阿霉素40 mg, 顺铂80 mg, 丝裂霉素10 mg, 先将40 mg表阿霉素与2~20 m L碘化油混合, 注入肝动脉, 行末梢血管栓塞时再将其余化疗药物注入, 最后将造影剂加到明胶海绵碎屑中, 缓慢注入 (全部药物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0 m L) , 最后行夹心面包式栓塞。对照组仅应用动脉内药物灌注治疗。
1.3 疗效评定
参照WHO制定的标准评价肿瘤控制效果, 完全缓解:肿瘤完全消失;部分缓解:瘤体缩小>50%, 持续缩小时间>1个月;稳定:瘤体缩小<50%或增大<25%;进展:瘤体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相关资料,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肝癌患者疾病控制效果统计
实验组客观有效率为28.0%, 瘤体控制率为80.0%, 优于对照组的24.0%、76.0%, 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Δ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肝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
比较两组发热、腹痛、呕吐、黄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 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为临床常见病, 因起病隐匿, 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为疾病晚期, 丧失了手术机会[3];给予患者放射疗法, 仅能抑制癌细胞生长, 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中晚期肝癌患者多伴有肝功能异常、肝硬化, 不能耐受高剂量的化疗[4]。
单纯动脉内药物灌注 (TAI) 及灌注+栓塞 (TACE) 是治疗无手术指征中晚期肝癌的最佳方法[5]。灌注+栓塞疗法创伤小, 操作简便, 副作用低, 患者易耐受。该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客观有效率为28.0%, 瘤体控制率为80.0%, 肿瘤控制效果满意, 此外, 实验组发热、腹痛、呕吐、黄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近似于相关报道[6,7,8]。
80%以上的肿瘤组织营养成分来自肝动脉, 80%以上的正常肝组织的营养供应来自门静脉[9], 这为灌注栓塞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化疗药物应用时间、化疗药物浓度与抗肿瘤效果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临床研究证实[10], 增加局部药物浓度, 可提升肿瘤杀伤效果。灌注栓塞疗法可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 且对患者全身毒性反应小, 临床应用价值高。随着机体血流的冲洗及治疗时间的延长, 末端药物可伴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 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TAI治疗效果, 而碘油的应用可起到栓塞肿瘤血管的作用, 维持瘤体药物浓度, 继而增强疗效。
综上所述, 应用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治疗肝癌, 效果满意, 值得临床进一步借鉴、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肝癌最佳介入治疗模式。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4年10月该院收治的肝癌患者50例, 按硬币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 对照组25例, 应用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治疗实验组患者, 应用单纯动脉内药物灌注治疗对照组患者, 比较肝癌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肝癌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客观有效率为28.0%, 瘤体控制率为80.0%, 优于对照组的24.0%、76.0%, 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比较两组发热、腹痛、呕吐、黄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治疗肝癌, 效果满意, 值得临床进借鉴。
关键词:肝癌,介入治疗模式,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广忠, 龚磊, 刘育新, 等.CT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探讨[J].影像技术, 2013, 25 (3) :30.
[2]董桂兰, 沈民玉, 沈珏, 等.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14) :30-32.
[3]孙勤学, 董海波, 张贵军, 等.C臂CT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12) :988-991.
[4]谭志明, 汤日杰, 李美璐, 等.现代护理模式在肝癌介入治疗围术期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2) :142-143.
[5]张春雷.晚期肝癌介入治疗综合措施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6) :118-119.
[6]阿衣夏木古丽, 柳江.艾迪注射液联合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108例临床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 2011, 19 (1) :111-114.
[7]尹正录, 吴万垠, 孟兆祥, 等.经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2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 2011, 26 (5) :500-503.
[8]杨广宁, 刘群轶, 翟鹏涛.肝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肝癌的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4 (8) :956-958.
[9]Zhi-ao Chen, Mei-yan Bao, Yong-fen Xu.Suppression of Human Liver Cancer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via the GABA_A Receptor[J].Cancer Biology&Medicine, 2012, 11 (2) :90-98.
治疗模式 篇5
敦化监狱:盛国东
1951年,萨提亚采用联合治疗,接待了她的第一个家庭。事情起源于她对于一个已经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青年女子的治疗。经过了大约六个月的治疗后,这位病人的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这之后,萨提亚却接到了来自病人母亲的一个电话,她的母亲声称自己将要控告萨提亚离间她们母女之间的感情。萨提亚并没有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这位母亲的话,而是听出了她的声音中隐含的请求。于是萨提亚邀请这位女士和她的女儿一起来参加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当治疗开始之后,女儿与萨提亚之间的关系顿时开始瓦解,这位年轻的女性似乎又回到了她治疗过程的起点。
而当萨提亚继续与她们两个治疗的时候,一种崭新的治疗关系渐渐在母亲、女儿及治疗师之间形成。由此,萨提亚想到邀请这个家庭中的父亲也加入进来。但是当他真的成为治疗过程中一部分的时候,刚刚建立起来的治疗关系再一次土崩瓦解。此时此刻,萨提亚意识到她开始接近事情的核心。
她询问在这个家庭中是否还有其他成员存在。余下的这个成员被家人描述为“黄金宝贝”,他是家庭中的儿子,同时也是女儿的兄弟,当他进入治疗室,并展现出他在家庭中的权力地位时,萨提亚更加清楚的看到了女儿所扮演的毫无地位可言的家庭角色,以及她为了在家庭系统当中生存下去而做出的种种痛苦的挣扎。
这些早期的经验以及接下来许多相似的案例让萨提亚意识到了在家庭体系中存在的动力和力量。治疗开始更明显地选择多个家庭成员的参与,而不仅仅被认定病人的个体进行工作。萨提亚不断的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以达到干预整个系统的目的。
每一个成员的不断成长和变化,既可能像一首生命和谐一致的交响乐一样美好,也可能成为一场令人绝望的斗争,在痛苦和自我挣扎中不断被塑造,并最终发展为一个功能不良的家庭系统。
大多数犯人之所以犯罪,从根上说都来源于功能不良的家庭。而对于每一个犯人而言,家庭又对他们的改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于一些心理问题严重的犯人。我曾经用一年的时间研究了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很受启发。做为监狱的心理咨询师,我也试着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我和我们的民警组成了一个家庭系列,尽量还原犯人的家庭原样。从而触动他的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 “家庭重塑”的手法,用在场的其他人代替求助者的家庭成员,让求助者摆出自己的家庭结构,并将自己的不满、愤怒、失望、委屈这些压抑的情绪对着“替身”宣泄出来。
服刑人员佟某,因盗窃罪被判刑三年六个月,于2008年12月9日入我监狱服刑改造。2009年2月27日下午14点多,在劳动车间趁同犯都去放茅之机,用小剪刀将右手臂划伤。事后据了解,该犯在4岁时父母离异,母亲不知去向,由父亲抚养长大。在其上小学二年级放暑假时,跑到兵工厂附近玩耍,不小心被电网击伤,在医院住了四个月才出院。后来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在家。他的父亲没有正式工作,为了养家糊口,就得出去打零工,每天是早出晚归,根本就没有闲暇时间来照看他。一个人在家没意思,他就经常出去和一帮孩子玩,时间长了,就经常不回家,东家住西家住的,久了就开始学坏了,经常偷东西,被抓住了警察拿他也没办法,因年龄太小,负不了刑事责任,只能送他回家,父亲的管教根本就不起作用,只能是耳边风,他依然是我行我素。等他年满十六周岁时,再犯事时,警察可就没那么客气了,他就成了派出所和拘留所的长客了。在2005年的11月份,他因盗窃罪被劳动教养一年,2007年6月份又因盗窃罪被拘役六个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厌倦了在外漂泊的生活,非常渴望有个温暖的家,他就回到了家,可这时家里却发生了变化,他的父亲给他找了一个继母,刚开始两个人还能和平相处,时间长了就出现了矛盾,继母总说他是多余的,没有他她们夫妻俩会过的非常好,所以就对他非常不好,致使两人经常吵架,他最后一次离家出走就是与继母吵架才走的。这次划手臂是因为头一天家里邮来个邮包,邮寄人的名字是他的继母,他看到这个名字就非常的反感,想到她的诸多不好,就非常的闹心,由此也增加了他的顾虑,出监后还能不能回这个家,今后生活还有没有找落,因此他的情绪非常的焦虑烦躁。为了缓解这种焦虑的情绪,他就采取了划手臂这种方式进行宣泄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佟胜杰的经历就说明许多主要事情的根源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就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他的内在感受。
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再度发生,我对他采用了雕塑技术。我在民警中选择了几个人分别代表他的家人。他的父亲和他的继母。(这也是受了海灵格的启发,并且受限于监狱这一特殊场合,家里人是没有办法在现场的。)我要求他和民警雕塑出一些姿势,通过身体语言来获得他们正在沟通的信息。这些身体姿势将那些通常超出来访者意识范围的隐蔽信息重新带入了他们的的意识觉察之中。在运用雕塑技术中,我发现他特别需要他自己的个人空间,不论这种空间是大还是小:他非常强烈的希望得到一些可以证明自己价值的东西。他的人生轨迹使他的自尊水平非常低,这样的低自尊使他不能很好的活下去,并认为自己毫无价值。
任何一个罪犯,他都是低自尊的。在关系中常常被描述为等级式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们常常处于屈从或低下的位置,往往表现的十分脆弱。而民警往往不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表现的优越和强大(大多是无意识的)。这时的犯人的主观感受大多是空虚、愤怒、恐惧和无助。与之的一体的身体语言则包括讨好、指责、超理智、以及打岔等姿态。这些姿态无疑是在昭示我们那些掩藏在表面之下的心理创伤。
在随后的咨询中,我逐步帮他找到他的价值感、希望、对自我的接纳,赋予自己的力量,以及担负责任的抉择的能力。我建议他每天早晨站在镜子前,并且对自己说三遍:这个世界因我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个艰难的过程,特别对一个罪犯来说。)我保持了和他短时间内多次接触。帮助他寻找他的资源,并培养在高自尊水平上做出选择的能力。通过不断的向他展示接纳和理解,而不是评判,我鼓励他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内心的每一个角落,告诉他即便那些令人厌恶的事件也具有特殊的价值:它们同样是我们内部资源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尊重自己所有的感受,才能够对如何处理它们做出由衷的感觉。并利用这些内在的部分来帮助自己成长,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人。
完整的自我总比人们所看到的自己更多。就像我们虽然看不到自身手指中的骨骼,但是当我们移动手指时,却同时有着对于这些骨骼的认识和知觉。
服刑人员朴某,1981年7月9日出生,1999年8月曾因盗窃罪被判刑4年,这次又因为盗窃被判刑3年。该犯入监后目光呆滞,经常低头想事,高度近视,表现忧郁,性格内向,好静,孤僻,缄默冷淡,落落寡和,不与他人沟通,经常暗自流泪。据了解,朴犯自幼被养父母抱养,至今也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虽然是被抱养的,但养父母对他很好,他的童年过的还是非常愉快的。但好景不长,在他上初中的时候,养父母的感情开始出现裂痕。在他初三快毕业的时候,养父母终因感情不和而离婚。学习成绩不错的他因为缺少了养父这个经济支柱,不得不放弃了考大学的梦想,只能上了一所职业中专,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音乐专业。在学校,仅靠养母打工挣钱已很难维持他的日常开销,看到别的同学穿漂亮衣服,上街购物下饭馆,他的心理开始不平横起来。他就开始偷别人的东西和钱物,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锒铛入狱。等他出狱后,养母已远嫁到韩国去了,不再管他。为了生存,他就到酒吧去给人弹钢琴,有时候也到教会去帮忙,看到教会的东西没人看管,他就又把手伸向了教会,最终再次入狱。入监后,看到别的同犯亲人来接见,回来后兴高采烈的神情,他就越发感到
自己孤独可怜,自卑心理也越来越严重,所以经常自己暗地里哭泣,甚至有时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接待朴某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建他的自尊。好的治疗必须检验这种代际传承下来的不良模式,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它们,并予以转化。因此,我将大部分工作的重点放在以下两个方面:更新他的体验,并将他们从童年习得的、受限制的功能不良的应对模式当中解放出来。通过层层解析他的行为、感受、观点、内心的期待、真实的渴望,从而了解真正的自我,达到让他对自我的认同与接纳,提升自我的满足感。
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每个人每天大约会产生5万个想法。如果你拥有积极的态度,那么你就能乐观地、富有创造力地把这5万个想法转换成正面的能源和动力;如果你的态度是消极的,你就会显得悲观、软弱、缺乏安全感,同时也会把这5万个想法变成负面的障碍和阻力。
要想重建高自尊,必须让他经历整个改变和转化的过程。过程是唯一改变的道路。无论年龄和所处的环境如何,改变------特别是内部的改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可能发生的。对于那些陷入困境并感到自己毫无希望的人来说,这一理念格外重要。
我同样运用了雕塑技术,并成功的让他理解:他只能接受现实,接受父母给予他的不完整的爱。对于已经发生的无法改变的事情,他只能顺从。否则你只能一直背负着这个愤怒,让它继续耗费你的能量,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自己之所以对父母有着那么多的怨恨和失望,都是因为他对他们有太多的期待。但这种期待是你的,但当期待不可能实现的时候,你是否还要一直捧着它。并处理了他愤怒和受伤害的情绪,让他接受了自己此时的情绪,为自身和情绪负担起完全的责任。他渐渐的平静下来,接受了每天的生活,并逐渐走上了积极改造的道路,最后被依法减刑7个月提前释放。
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从根本上帮助犯人接触到他们隐藏在认知水平之下的深层渴望。知道认知层面上的改变还不足以转变他们更深层的应对模式。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我广泛地采纳了经验性的模式,实践证明,直接的体验远比某种技术更具有效力。
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其治疗目标是促进健康,而非是消除症状,是将犯人表现出来的病态能量转变为有利的用途。转变和萎缩原则是达到这些目标的基础。即如果导致症状发展的过程改变了,那么症状就会瓦解。这个过程是附加的,因此咨询师不必特意去消除任何事物。如同走进一个黑暗的房间,当打开电灯,黑暗就消失了。我们所做的只是增加了光亮,并没有消除任何东西。这同我们在教育情景中运用消退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关注于犯人出现的问题常常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应该将关注点放在鼓励犯人的值得肯定之处,相信犯人的自我成长能力,从而使犯人产生认同感,逐渐把能量转移到积极的地方,而问题自然会得到“萎缩”。
治疗模式 篇6
【关键词】恶性肿瘤 建设性 多学科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0.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31-02
每年的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而对我们肿瘤医师来说,每天都是“抗癌日”。癌症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近三十年来,世界癌症发病率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癌症已成为人类头号死因。癌症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癌症患者越来越多,癌症离每一个人越来越近。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谈癌色变”,但是我们从未畏惧。
(此表来自网络)
恶性肿瘤的生长不受正常机体的生理调节,它会破坏患者的组织、器官等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发热和严重脏器功能受损,最终致使患者死亡[1]。在人类征服癌症的历史上,传统外科手术、放疗、化疗无疑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治疗和探索性作用。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传统的外科、放疗,化疗仍然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但坦率地讲,传统的“根治性治疗”概念是人们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研究、探索、理解过程中的一种不完全的、局限的认识。癌症是一种全身性慢性疾病,不可能通过手术一次性切除干净,或放疗、化疗几次就能完全控制的,有些病友有可能终身都得同癌症病魔作斗争。目前临床应用的化疗药物种类多,其毒副反应不近相同,同时出现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影响治疗的进行[2]。因此传统的治疗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患者治疗方法选择上的一种过于乐观的暗示及误导,还是以机体生理功能或免疫功能的巨大破坏甚至丧失为代价。尽管“根治性治疗”反映了抗癌医师们一种善良的愿望和治疗肿瘤的决心、信心,然而在某种意义上有悖于个性化、人性化、理性化的治疗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肿瘤治疗的进步。
在中医院工作久了,会发现很多癌症病友都是西医没择了,才想起原来我们还有中医药治疗手段,给人一种《突然想起你》的感觉。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其哲学思想和治疗理念至今仍然影响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生活于自然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不论是气候的寒温季节的变更,时间的长短,地理环境的变迁,对人体均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可影响人体的内环境,这对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均有重大的关系。虽然恶性肿瘤病人,局部存在明显的癌灶,但是局部的癌灶可以侵犯器官组织,影响全身,而机体的全身情况又往往会影响癌灶的发展,可以说肿瘤病变的过程中局部的病变与机体全身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因此对肿瘤的治疗,不能单纯着眼于局部癌灶的处理,还应很好地考虑整体调治。中医治未病思想首现于《黄帝内经》,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后世一直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说明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在预防中要特别重视癌前病变,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食管上皮重度增生,乙型肝炎,乳腺增生等。这些癌前症变若不及时治疗,就会可能由癌前发展为癌,因此防治癌前病变,有助于降低癌症的发病率,是二级预防的重要方法。
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结合其临床实践经验,创立了辨证施治的方法。也是最早提出个体化治疗理念的: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另外“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距之”,肿瘤的形成过程是机体内部邪正斗争相互消长的过程,其临床大多由于机体的正气亏损,然后外邪乘虚侵入,致使机体气滞、血瘀、痰凝等一系列病理结果,人之正气具有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同时具有抵御外部之能力。也就是说,在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及机体内外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精神状态不佳或本身遗传基因存在缺陷时,外界的物理、化学、生理等各种致癌因子在人体内起作用,使正常细胞发生突变,导致肿瘤的形成,因此中医治癌应着眼于“养正除积”,增强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功能,平衡阴阳,激发人体自身正气来达到目的。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历史悠久,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的积累。临床实践证实,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不但提高了肿瘤的临床疗效,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及改善了生活质量,而且中医药与手术,放疗、化疗结合起到了减毒增效的作用,并在预防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上发挥着卓越的贡献,中医药应该被提倡用于癌症的治疗始终。目前中医对肿瘤的证型尚未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影响中医临床规范及疗效评价[3]。
除了中医药特色,近30多年来肿瘤的微创介入治疗正推动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在客观上已引发一种临床治疗思维模式的创新,推动着肿瘤的现代治疗模式的发展。伴随高新医学影像科技及导航技术的迅速开发,微创介入治疗方法的发展与进步,药物治疗、生物、基因技术的进展,以及人们的健康概念、卫生保健意识的变化以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医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创伤大的、对人体免疫功能损伤大的治疗方法将逐渐向微创和生物治疗方向发展,微创医学和生物医学已成为 21 世纪医学发展的两大趋势和热点。
在理念上,“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主体”,不断追求对病人及医务人员的最小创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历来是外科医生的最高理念。“微创”则是在当今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在医学崇高理念激励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富有人性化先进的手术方式。我们常说的“微创外科”,其本质是用“腔镜”做手术(或称为腔镜外科),相对于传统的开刀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技术特点,其本质与开刀手术的原理相同,但改变了传统的手术入路、分离步骤、结扎与缝合方式以及手术过程中的观察方式(由直接肉眼观察到经内镜观察)。但是,微创医学作为一种医疗理念,微创技术在内涵上包括了所有在直接影像(内境)或间接影像(超声、X-线、CT等)引导下所完成的各种诊断与治疗技术,其中不仅包括腔镜技术,也包括其他具有微创技术特性的各种技术方法,比如介入放射学。而介入放射学为现代医学诊疗提供了新的给药途径和手术方法,如非血管放射介入学(穿刺活检;实体肿瘤的消融;引流技术;异物取除;腔道支架等)和血管性介入放射学(药物灌注;栓塞技术;成形支架;滤器技术等)。她于7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并迅速发展起来,融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她以其在疾病诊疗方面拥有传统的内、外科学不具备的(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强;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多种技术的联系应用简便易行等)独有特点,在现代医疗诊治领域迅速确立了重要地位。在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三大部委联合召开“中国介入医学战略问题研讨会”正式将介入治疗列为与内科、外科治疗学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学科。
生物医学则是后起之秀,她是综合医学、生命科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前沿交叉学科,任务是运用生物学及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命科学,特别是医学中的有关问题。生物医学是生物医学信息、医学影像技术、基因芯片、纳米技术、新材料等技术的学术研究和创新的基地,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提出、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形成了现代系统生物医学。其中肿瘤生物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模式,是一种自身免疫抗癌的新型治疗方法。它是运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剂对从病人体内采集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回输到病人体内的方法,来激发,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截止2014年,生物疗法涵盖了细胞因子治疗、免疫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和抗体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
面对肿瘤治疗技术的高速多元化发展,应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免疫状况、遗传及表观遗传特征和疾病的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应用“微创”治疗手段清除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机体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减少患者心理创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构建肿瘤建设性的治疗模式就是要把患者机体功能的保护放在治疗方法选择的重要地位或首选因素,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应遵循个体化、人性化、理性化治疗原则,尽量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法造福更多的肿瘤患者。
参考文献
[1]文 献黄文娟 . 化疗病人消化系统症状的观察及饮食护理研究,2012, 20(2):487~488
[2]王玉,彭希琳,岳利群.PICC 置管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海南医学,2012,4:152~154.
治疗模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及排除标准
1.1.1 入选标准
收集2012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东莞地区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共150例为研究对象, 慢性紧张性头痛的诊断依据国际头痛协会2004年制订的诊断CTTH的标准: (1) 病程>6个月 (头痛>15次/月或>180次/年) ; (2) 疼痛表现为压迫或紧缩性, 轻度或中度疼痛; (3) 可伴有恶心, 或畏光, 或畏声, 但无呕吐; (4) 排除其他器质性疼痛或其他功能性头痛; (5) 多为双侧头痛, 日常活动不加重。
1.1.2 排除标准
(1) 头颅CT或MRI提示有颅内出血、脑梗死、脑肿瘤、颅内感染等颅内器质性病变; (2) 影像学检查提示有颈椎严重变形或狭窄者; (3) 颅内压升高、高血压、发热、外伤或偏头痛等所致的非紧张性头痛; (4) 有身体其他重要器官器质性疾患或有癫痫、青光眼、尿潴留、甲状腺功能亢进者; (5)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6) 年龄>55岁者; (7) 持久的重度头痛且患者不能耐受者。
1.2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50例, 分别为单纯药物治疗组 (drug组) , 药物+心理治疗组 (drug+phyc组) 和药物+心理治疗+颅周肌肉放松治疗组 (drug+phyc+phys组) , 三组均进行常规相同的门诊短期药物治疗, drug+phyc组加以心理辅导治疗, drug+phyc+phys组以颅周肌肉放松训练辅以颈椎操短程治疗。150例患者中, 女79例 (占52.7%) , 平均 (43.8±10.4) 岁, 忧郁患者36例 (占24.0%) , 焦虑患者40例 (占26.7%) 。各组患者年龄、糖尿病、吸烟、卒中史、忧郁、焦虑比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3 方法
1.3.1 drug组
患者均给予氟桂利嗪每晚5 mg, 辅助性加用温和非类固醇性抗炎类药 (美洛昔康) , 如有忧郁倾向, 则适量用抗抑郁药阿米替林, 疗程2周。
1.3.2 drug+phyc组
用药同drug组, 同时配合短程心理疗法, 治疗时间共4周, 每周采用面谈和电话交谈各1次, 每次时间为20~30 min。具体方法为心理治疗三原则。接受原则:时间2周, 认真倾听病人的病情经过和治疗意愿的陈述, 分析其紧张、焦虑及头痛的原因, 用恳切、关心的态度听取病人对工作生活压力及相关事项的诉述。支持原则:时间为1周, 掌握了病人关于症状等诉述的情况后, 可采用支持方法进行治疗, 鼓励患者合理安排生活、作息, 戒烟戒酒, 建立良好睡眠习惯等, 使病人焦虑不安的情绪缓解。保证原则:时间1周, 进一步对患者症状的精神心理因素和性格缺陷的病理机制加以科学的解释和保证。
1.3.3 drug+phyc+phys组
基本用药、心理治疗同以上两组, 在此基础上加用运动疗法: (1) 颅周肌肉放松训练。寻找颅周肌肉的压痛点或敏感点, 对此充分按压或热敷、推揉双侧颈背部肌肉劳损或压痛处。物理疗法由患者家属或神经康复医生帮助进行, 每天持续20~30 min, 疗程2周。 (2) 颈椎操治疗。颈椎操的自我锻炼以活动颈肩部肌肉及关节为主, 每个动作重复5~10次, 整套动作每天进行3~4次, 疗程2周。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观察指标
(1)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包含躯体性焦虑和精神性焦虑2大因子共14个项目, 为0~4分的5级评分法。总分≥14分即肯定焦虑存在。 (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 (HAMD-17) :包含了0~4分及0~2分的两种分级标准, 总分≥17分即肯定抑郁存在[1]。测量方法:向被测评者及家属作量表评定的必要说明, 取得其配合。HAMA、HAMD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访谈后按照评分标准评分, 评估者对被测评者的诊断不知情。
1.4.2 疗效判断标准
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周和第6周末门诊随访1次, 记录患者前一周头痛发作的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和头痛的程度, 利用与治疗前的头痛发作次数, 发作程度和持续时间变化评估疗效, (1) 显效:发作频率减少75%以上, 症状明显缓解, 时间明显缩短; (2) 有效:发作频率减少50%~75%, 程度减轻, 持续时间缩短; (3) 效差:发作频率减少25%~50%, 程度和持续时间稍微有改善; (4) 无效:发作频率减少25%以下, 程度和持续时间无变化。总控制有效=显效+有效。
1.4.3 患者治疗后心理健康与复发情况观察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记录三组干预治疗前后的心理健康情况;统计、比较三组患者紧张性头痛的控制率;治疗后1、3、6个月进行随访, 分别计算各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并比较6个月时的复发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多重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两多重比较采用LSD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治疗6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drug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2.0%, drug+phyc组为76.0%, drug+phyc+phys组为92.0%。drug+phyc+phys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另两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随访6个月后各组患者治疗后的头痛复发率比较
drug+phyc+phys组治疗头痛总控制率为88%, 高于drug组的50%及drug+phyc组的72%, 复发率12% (6/50) 明显低于drug组的50% (25/50) 及drug+phyc组的28% (14/50)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头痛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使人丧失能力的十大医学症状之一”。头痛是神经科门诊的常见病, 多发病, 发病率极高。紧张性头痛 (tension-type headache, TTH) 是常见的头痛类型, 症状常反复, 发病率占头痛的40%, 病情反复不愈, 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2]。重视紧张性头痛对身心健康造成的慢性伤害已经迫在眉睫。
TTH是年国际头痛协会 (ISH) 在“头痛疾病颅神经痛和面部疼痛分类和诊断标准”中制定的诊断疾病名称。目前国际上根据头痛发作的时间和颅周肌肉疾患将TTH分为两种亚型: (1) 发作性紧张型头痛 (ETTH) ; (2) 慢性紧张型头痛 (CTTH) 。CTTH临床上更多见, 要求每个月至少有15 d的头痛发作[3]。
TTH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 包括颅周肌肉疾患、心理因素、中枢调节、神经递质、感染和药物等[4,5]。目前认为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周肌肉紧张是TTH发生机制之一, 是导致TTH症状加重的重要因素[6]。对于TTH患者颅周肌患和头痛之间的关系, Banservicius等[7]对患者的肌肉疼痛紧张和肌电反应之间也进行了相关性研究, 发现疲倦和疼痛之间, 在全部试验过程中有显著相关性。有研究显示TTH是机体对压力、焦虑、抑郁、情感冲突、疲劳等状态的一种生理表达, 不良负性生活事件和不恰当的防御机制可能也是CTTH的发病机制[8,9]。近年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TTH与心理健康水平有关, 焦虑和抑郁可能是CTTH的诱因, 而CTTH又可以成为不良心理障碍的诱因, 同时两者又可以相互加重。本研究通过调查东莞本地紧张性头痛门诊患者, 发现忧郁患者占24.0%, 焦虑患者占26.7%, 显示出紧张性头痛患者中合并精神障碍比例高, 这也说明了心理治疗模式的重要性, 单一药物治疗难以解决这部分患者的心理疾患。
目前对TTH尚无长期有效治疗手段[10]。国内外很多研究药物对紧张性头痛的治疗效果, 较少研究非药物预防措施。由于TTH的发病机制尚未确切, 所以在药物选择上多采用药效中等的非甾体类抗炎药, 则需足量以缓解症状, 抗抑郁剂也酌情应用。但长期的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多、效果差、容易耐药, 甚至出现药物过敏性头痛[11]。本研究结果显示, 单一药物治疗组6周后总有效率仅为62.0%, 6个月后复发率高达50%, 说明了单一药物治疗TTH的局限性, 为了探索此类头痛的有效治疗方法, 国内有报道采用非药物疗法即心理干预、局部按摩并联合运动模式进行综合治疗, 但尚无太多随机对照研究对比药物与非药物治疗模式的差异性[12]。
一般认为, 每个人体内有一种特殊模式的运动容易被感知。这种模式由各种因素决定, 但是认为其与骨缝间倾斜角及硬脑膜连接处有关。大脑内膜反应区、小脑镰、小脑幕之间有张力膜[13]。位置的扭转与颅骨的运动会通过张力膜引起颅内连接位及脑腔室的改变, 此种改变会影响相关神经递质的释放。这是本研究中颅周肌肉放松治疗紧张性头痛奏效的病理生理基础[14]。本研究探讨了药物+心理治疗+颅周肌肉放松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 此模式兼备了药物和心理治疗的传统治疗手段, 此方案中, 先是少量非甾体镇痛药缓解症状、氟桂利嗪改善脑循环, 接着心理干预使患者拥有良好的情感反馈, 减轻患者情绪的焦虑和抑郁, 不仅可改变患者对头痛的反应, 还可阻止因头痛-失眠-抑郁-焦虑相互影响而造成的恶性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颅周肌肉放松治疗促进头颈部的血液循环, 提高头部的痛阈, 促进头颈部肌肉的平衡, 可减少头颈部肌肉、筋膜、颅内张力膜的过度收缩[1]。因而从根本上终止CTH。本研究治疗6周后头痛临床疗效分析, drug+phyc+phys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 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一药物治疗及药物+心理治疗。随访6个月后各组患者治疗后的头痛复发率分析, drug+phyc+phys组治疗头痛总控制率高于另两组, 复发率明显低于另两组。这初步证明了综合治疗模式的近中期临床治疗效果较佳。
治疗模式 篇8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 国内医疗机构所使用的加速器均会开展旋转治疗, 旋转治疗不仅用于配套的NOMOS调强治疗, 很多加速器已经将旋转治疗做为标准配置。经过一定的调查和研究, 我们发现很多的医疗机构只要机器不出现联锁, 基本上都能够容忍机架旋转的转速不均匀和严重偏离标准速度的情况。在未来的工作中, 必须根据各个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故障的类型有很多种, 其中机架问题是最严重的一个。
2 故障现象
西门子MEVATRON KD2型加速器在旋转治疗模式当中, 经常发生“interlock#33、#82、#63”故障, 不仅耽误了日常的医疗救治工作, 同时对设备本身来说, 也是较为严重的故障。在工作中, 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 首先对其故障现象进行一定的分析。现阶段的故障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旋转治疗的时候, 机架超过启动或者停止角度。其次, 每度的旋转治疗量比率不在一个可接受的限度内。第三, 实际的机架速度与设定的机架速度公差没有在指定容许范围内。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 以上三个问题都指向了机架的旋转速度。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这种类型的加速器在运用的过程中, 现场旋转机架时, 发现旋转速度根本没有达到一个均匀的状态, 呈现出或快或慢的问题。另一方面, 这种类型的加速器在起步或者接近停止的时候, 速度起伏很大, 完全超过了标准范围。更加严重的是, 在中间过程的相关部分, 还存在一些“点头”现象。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彻底的解决, 否则会在今后应用的时候, 产生更大的隐患。
3 故障维修
3.1 全方位检测
通过控制板上manual rotation的enable和CW或CCW按钮使机架以常速旋转, 可以观察到起步和停止时都有明显的点头、停顿现象。除了上述的工作, 还需要对以往的维修记录进行一定的查阅, 这样就能够知道现阶段发生的故障与以往的故障是否有相似之处, 维修故障的时候, 会更加顺利。此外, 测试机架旋转, 不管用manual switch还是手控器, 都能匀速旋转, 肉眼很难观察到顿挫。由此可见, 在维修西门子KD2型直线加速器旋转治疗模式连锁故障的时候, 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检测,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还可以帮助医疗工作顺利进行。
3.2 优化设置
西门子KD2型直线加速器旋转治疗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 需要通过不同的设置来完成相应的治疗工作。为了保证在维修连锁故障的时候, 能够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 工作人员可以进入service菜单当中的calibration factor的选项, 按照相应的比例增减校正因子, 之后再做旋转治疗测试。这种方法虽然存在一定的误差, 但是总体的误差较小, 而且结果是逐步逼近完善的。通过日后的努力, 相信能够得到一个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 不同医疗机构在设置西门子KD2型直线加速器旋转治疗模式的数值时, 会很大的差异, 所以我们必须从医疗机构本身出发, 掌握好日常的应用资料和效果, 这样才能在维修的过程中, 避免连锁故障复发。
3.3 电路故障
3.3.1 Injector电路故障
西门子KD2型直线加速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是一个代表性的时代产品, 它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因此也是出现故障较多的医疗设备之一。直线加速器的电路与一般机械设备的电路有所不同, 如果仅仅通过简单的方法来维修, 势必得不到理想的效果。考虑到软件调节INJI参数值ZNJI的波形不变, 因此重点检查电流控制板。但是在更换之后, 直线加速器仍有剂量率联锁的情况发生。因此需要拔下负载U4, 通过这一措施, TPZ的电压恢复正常。因此判断OPll坏, 更换后, TP3的电压在 (0~340V) 之间变化, 加速器能正常工作。由此可见, 直线加速器的电路和普通电路在理论上有相通之处, 但是实际情况却与理论存在较大的差别, 因此必须按照实际情况来处理, 才能得到一个较好的结果。
3.3.2 AFC电路故障
对于直线加速器来说, AFC电路故障是一个较为严重的故障, 必须通过针对性的措施来处理。由于AFC主要执行伺服功能, 因此, 在应用直线加速器的时候, 是绝对不允许在这个环节出现差错的。通过改变AFC-P参数值, 测量发现U10-4脚输出电压不变, 判断U10坏, 导致调谐马达频率跟踪失败。更换后, 机器恢复正常。AFC电路在发生故障的时候, 必须进行相应的更换工作, 这样一来不仅节省时间, 同时能够帮助直线加速器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工作, 减少损失。
4 总结
本文对西门子KD2型直线加速器旋转治疗模式联锁故障维修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 连锁故障基本上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 部分大问题已经拥有了较好的解决方案, 一些中小问题已经被彻底解决。相信在日后的工作中, 一定可以彻底解决连锁故障。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相关的医疗设备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更新。以目前的情况来说, 直线加速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现阶段的直线加速器在肿瘤放射治疗方面, 是一个广泛应用的基本设备, 它不仅安全程度较高, 而且总体的效果较好。在本文中, 主要对西门子KD2型直线加速器旋转治疗模式连锁故障维修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西门子,直线加速器,故障,维修
参考文献
[1]魏世祥, 王小虎, 高力英, 赵林.西门子PRIMUS-H加速器PRE HI RATE故障检修一例[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24 (6) :1727.
[2]鞠永健.西门子KD2型加速器模式切换及高压连锁故障维修[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06, 30 (4) :313.
[3]陈俊, 王雪桃.西门子Primus H直线加速器脉冲调制系统原理与故障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 2012, 33 (12) :146-147.
治疗模式 篇9
关键词:卒中单元,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尤其是重症脑梗死, 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而目前疗效确切且已广泛用于临床的药物仍然屈指可数, 此类患者治疗后50%~90%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1]。从现代医学模式角度来看, 让患者尽可能恢复身体机能, 回归社会才是治疗的最终目的。卒中单元是一种全新的病房管理模式, 是以循证医学为根本, 具备病情监护、生命支持、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物理治疗、健康教育功能的一个早期、渐进、持续、全面的治疗过程[2,3]。本研究对卒中单元与普通病房并发症、病死率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进一步评价卒中单元的优势。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7年1月~2010年4月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130例, 以上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均为首次发病, 起病3d内 (经过患者知情同意) , 入院时梗死灶>10cm3 (按Pullitono公式计算梗死灶体积 (cm3) =长径×短径×梗死层面数/2) 、NIHSS评分>9分为急性重症脑梗死, 所有病例均经头CT或MRI证实。同时排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有抑郁或者焦虑症的患者、其他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对试验不合作的患者。应用SPSS11.5软件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其中卒中单元组65例, 男32例, 女33例;年龄42~76 (58.3±15.2) 岁;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1.3±3.5分;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9例, 糖尿病14例, 高血压26例;普通病房组65例, 男30例, 女35例;年龄45~74 (60.3±14.6) 岁;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0.5±2.9分;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7例, 糖尿病17例, 高血压1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合并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可比性。
1.2 方法
(1) 普通病房组:按照脑卒中传统神经内科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急性期于重症监护室监测生命体征, 使用改善脑细胞代谢、活血化瘀、促醒药物, 合理降压、脱水, 积极防治消化道、呼吸道等并发症。 (2) 卒中单元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卒中单元管理模式, 由专业神经内科主管医师、康复医师及主管护士组成卒中单元小组,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分析, 急性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 待生命体征平稳后, 尽早由康复医师制定个体化康复治疗计划, 如在急性期的全面监护、预防消化道出血、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褥疮等, 患者床上正确体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床上活动、按摩等;恢复期给予相关器械康复训练、床上活动、翻身起坐训练、平衡训练、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主管医师及康复医师共同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脑梗死的治疗和康复情况。
1.3 疗效评价
比较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并发肺部及泌尿系感染、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多脏器衰竭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对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治疗1、2、3和4w采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采用BI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脑梗死总并发症、感染、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多脏器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 卒中单元组患者发生并发症指标显著低于普通病房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多脏器衰竭发生率无差异 (P>0.05) 。见表1。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及BI指数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BI指数评分显著优于同组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后卒中单元组NIHSS评分及BI指数评分差值显著优于普通病房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3。
3 讨论
卒中单元不是一种具体的疗法, 而是针对卒中病人的科学管理系统, 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以及多学科密切配合的综合性治疗, 为卒中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而急性重症脑梗死在现代社会中, 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其发病率逐年升高, 造成的残障, 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国外学者认为[4]卒中单元中有组织的监护减少了卒中发病1年后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对危险性下降9.0%。本文结果显示, 卒中单元的专业组成员应用规范的治疗指南和规程检查及治疗合并症, 从而减少了卒中单元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并及早介入康复治疗, 使卒中单元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Barthel改善情况显著优于非卒中单元组。
卒中单元治疗急性重症脑梗死的优势: (1) 卒中单元组制定的标准化评估及早期处置方案, 使检查更精确、诊断更准确、治疗更快速, 充分体现针对性的治疗[5]。 (2) 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早期的重症监护可以针对每一个患者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测, 及时干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对减少重症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有重要作用。 (3) 及早介入个体化康复治疗, 缩短卧床时间, 可以减少早期并发症, 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综上所述, 卒中单元是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最佳治疗手段, 可以使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并早日回归社会和家庭。
参考文献
[1]李厥宝, 倪朝民.卒中单元的系统论[J].医学与哲学, 2004, 25 (1) :27.
[2]Spies2Koch G.Acute stroke station-stroke unit[J].Pflege Ak-tuell, 2000, 54:18.
[3]温德树, 樊志勇, 雷永红, 等.卒中单元的研究近况[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6, 19 (1) :73.
[4]Glanville J, Haines M.Auston Finding information on clinical etlec-tives[J].BMJ, 1998, 317:200-203.
治疗模式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观察的ARDS患者均为我院ICU科住院患者, 共100例, 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 男29例, 女21例, 年龄53~80岁, 平均 (68.3±8.8) 岁, 从发病到就诊时间:3h至4d, 平均 (7.3±1.8) h;发病原因:车祸7例, 重症急性胰腺炎5例, 外伤16例, 烧伤12例, 重症感染7例, 急性中毒3例。对照组50例, 男27例, 女23例, 年龄55~81岁, 平均 (69.1±8.5) 岁, 从发病到就诊时间:3h至3d, 平均 (6.8±1.5) h;发病原因:车祸9例, 重症急性胰腺炎4例, 外伤12例, 烧伤15例, 重症感染7例, 急性中毒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作到就诊时间、基础病等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ARDS诊断治疗指南》[1]: (1) 有ALI/ARDS的高危因素; (2) 急性起病、呼吸频数和 (或) 呼吸窘迫; (3) 低氧血症:ALI时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吸入氧分数值 (FiO2) ≤300, ARDS时PaO2/FiO2为200; (4) 胸部X线检查显示两肺浸润阴影。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氨茶碱、β受体激动剂、祛痰剂等基础治疗。同时给予有创呼吸机治疗, 观察组采用V-C模式, 对照组采用P-C模式。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PaO2与PaCO2、PEF等各指标的变化情况。
1.4 疗效标准[1]
疗效标准参照《ARDS诊断治疗指南》[1]拟定, 分为临床控制、显效、好转、无效4个等级进行评定。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控制率为64.00%, 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临床控制率为46.00%, 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表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肺功能比较
PaO2、PaCO2、PEF等指标两组治疗前后组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表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示治疗前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ARDS是一种临床常见病, 机械通气可以立即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通气情况[2]。临床研究证实机械通气是治疗ARDS的一种最重要的治疗手段,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ARDS应立即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对于合并有脑外伤且短期不能清醒的患者应及早予气管切开。研究证明机械通气其疗效可靠且安全, 可有效改善患者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 改善体征及肺功能, 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目前采用的模式有P-C模式和V-C模式, 两者均为临床常用模式。大多学者认为V-C模式具有预定呼吸频率、吸入的潮气量恒定、预定吸气时间、呼气向吸气的转换常采用时间切换等优点。本研究中, 治疗组临床控制率为64.00%, 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临床控制率为46.00%, 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aO2、PaCO2、PEF等指标两组治疗前后组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V-C模式治疗ARDS临床疗效较P-C模式好, 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ARDS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20 (5) :261.
治疗模式 篇11
[关键词]3H护理模式;痛风;治疗信心;情绪状态
痛风可导致患者出现关节的红肿热痛等情况,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全身性症状体征,患者的治疗需求较高,痛风患者的相关研究也较为多见,其中不乏护理方面的研究。由于本病病程较长,造成的机体不适感、患者的治疗信心受到的不良影响以及心理情绪状态的不良波动均极为突出,因此此方面的干预即成为护理的重点方面。本研究中我们就3H护理模式对痛风患者治疗信心及情绪状态的影响情况进行探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0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的30例痛风患者中,男25例,女5例,年龄33~68岁,平均(51.5±6.0)岁,病程1.0~17.6年,平均(6.2±1.8)年,文化程度:小学与初中14例,中专与高中10例,高中以上6例。观察组的30例痛风患者中,男24例,女6例,年龄32~69岁,平均(51.7±5.8)岁,病程1.0~17.8年,平均(6.5±1.7)年,文化程度:小学与初中14例,中专与高中11例,高中以上5例。两组痛风患者的性别、年龄、痛风病程与文化层次方面的统计数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并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的痛风护理模式进行护理,首先进行常规的痛风知识及其他相关方面的宣教,另外给予患者休息和体位方面的指导及护理,以提升其舒适度,另进行基础饮食、用药护理及局部不适感护理等,并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
观察组则进行3H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即以温馨、高效、个性及舒适的理念为指导进行护理,(1)首先,健康宣教的内容和宣教的方式都遵循此种理念进行制定及实施,注重患者的理解能力和需求方面进行细节方面的针对性制定,然后进行实施,根据患者的理解能力进行合适的宣教语言的选取。(2)另外,与患者家属及医师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性格、需求及治疗配合需求等方面的内容,将各方面的需求均融入到护理的内容、细节及方式当中,使患者接受到更为优质、高效及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尤其在进行治疗针对性的护理的过程中,注意对细节进行优质高效方面的考核及实施,基础生活护理方面与家属充分合作,然后进行配合护理。(3)再者,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的沟通,并针对每位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细节进行针对性疏导,实现温馨及高效的疏导效果,同时对每位患者不断变化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疏导。然后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1、2及8周的治疗信心及情绪状态采用GSES量表及Zung量表进行评估,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统计结果。
1.3评价标准
(1)GSES量表包括10个与自我效能感有关的评估条目,10个条目的总分最高分为40分,随着分值的升高表示患者的效能感升高,其中11分以下、11~20分、21~30分及31~40分分别表示患者的治疗效信心很低、偏低、偏高和很高。(2)Zung量表包括焦虑和抑郁两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包括20个评估条目,总分划界分为50分,超过本分值表示为阳性,分值越高则焦虑和抑郁存在的情况越为明显。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检验方面的软件为SAS7.0,检验数据中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痛风患者护理前后的GSES量表评分构成及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GSES量表评分构成及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护理后1、2及8周观察组的GSES量表31~40分者比例及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护理后两个量表评估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痛风患者护理前后的Zung量表评分构成及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Zung量表评分构成及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护理后1周、2周及8周观察组的Zung量表焦虑和抑郁阳性率及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护理后两个量表评估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痛风是由于单钠尿酸盐沉积所导致的一类疾病,患者的关节疼痛明显,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临床对于痛风的重视程度较高,而患者对于痛风的诊治需求也较高,故临床中的相关研究也较多。而众多关于痛风的研究中,护理方面的研究即不少见,而护理对于痛风患者的干预也较为广泛,且不同护理模式对患者不同方面的干预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护理模式选取方面应引起重视。因痛风对机体造成的不适感极为突出及本病病程较长等特点,较多患者对于治疗的信心呈现下降的状态,而这对于患者的治疗十分不利,导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其他方面相对较差,从而极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对于患者治疗信心的改善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另外,较多研究显示,此类患者的情绪、心理状态相对较差,表现为焦虑和抑郁方面阳性率相对较低等。而众多研究同时显示,不良情绪的存在甚至可导致患者治疗态度较差及治疗配合度较低等情况,而这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极为不利,且患者的不良情绪与治疗信心相互影响,如其处于较差的状态,则甚至可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患者的情绪状态更差及治疗信心更低,因此对其进行改善的护理需求极高,同时也是护理模式选取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性指标。
3H护理模式是基于对患者进行温馨、个性及舒适的理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护理模式,本护理模式更为重视对患者进行高效优质及温馨、舒适的护理服务的提供。本护理模式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感受,对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进行实施,而3H护理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并不少见,且其在多类疾病中的应用效果均得到了较高的肯定,但是关于3H护理在痛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却十分少见,而对于本护理模式对痛风患者治疗信心及情绪状态的影响研究更是十分不足,因此对于此方面的护理探究空间仍较大。
本研究我们就3H护理模式对痛风患者治疗信心及情绪状态的影响情况进行观察及研究,主要为将3H护理模式干预的患者与常规痛风护理模式干预的患者进行对照性研究,对照性研究的结果显示,3H护理模式干预的患者其GsEs量表及zung量表评估结果明显好于常规痛风护理干预的患者,表现为护理后1、2及8周患者的治疗信心、焦虑与抑郁情绪改善幅度更大,说明3H护理模式在痛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相对较好,从而也肯定了其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与3H护理模式对于患者的各方面需求重视程度相对更高有关,本护理模式在对患者护理的过程中,充分顾及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情绪状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疏导,且整个护理过程中均将温馨、个性及舒适的理念导入,因此护理措施更具针对性,且更为符合忧质、高效的特点,故患者对于本护理模式的认可程度也相对较高,护理实施形成良性循环,护理效果也更为突出。
治疗模式 篇12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
1.1 康复医疗需求巨大
据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 296万人,其中有康复需求者近5 000万人[1];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 765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 883万人[2];还有慢性病患者2亿多人,需要提供康复服务的超过1 000万人;因交通、工伤事故致残的伤残者,每年增加约为100多万人,其中大部分人都需要康复服务。但由于我国康复机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严重缺乏康复治疗技术人才,所以为上述人群提供康复服务的能力非常有限,还达不到20%的覆盖率[3]。
1.2 康复专业人才紧缺
根据卫生部《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政府所办医院有13 850所,按卫生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第四章规定的最低标准计算,现阶段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需求量为194 362人,而目前我国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两万人,其中,康复治疗师只有12 523人。因此,还需要康复治疗师181 839人才能初步满足康复治疗的需求。2011年4月,卫生部关于《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中要求每床至少配备0.5名康复治疗师,据此估计到2015年,我国康复人才缺口至少为35万。
1.3 培养模式陈旧
目前,我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培养出来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实际操作能力弱,与职业岗位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要求严重脱节,从而不能很好地实现与康复治疗职业岗位的对接。
2 创新“三结合、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合”:通过与医院、残联、社区等多方合作,以教学医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社区康复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与社区康复服务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将教育教学与康复临床实践、康复技术服务3者有机结合,并把对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其中,从而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提高综合能力,在服务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教育—实践—服务”三结合(见图1)。
“递进式”:能力培养递进式。(1)第一阶段:职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在第一、二学期分别安排两周让学生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医疗工作认知见习,参与社区残疾调查,协助建立社区康复服务档案。通过早期接触临床,使学生较早进入康复治疗师角色。(2)第二阶段: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第三学期安排两周让学生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评定技能、临床医学基本技术和康复治疗基本技能的见习、实习,再到社区进行康复知识普及宣教,指导社区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巩固专业核心技能。(3)第三阶段: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在第四学期安排两周让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中有康复需求的老人、脑瘫患儿、残疾人等开展康复治疗技术服务。通过直接参与康复服务,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拓展能力。(4)第四阶段: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第五、六学期对学生安排48周的顶岗实习,其中4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在第三、四学期,结合“保健按摩师”、“反射治疗师”等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学生进行培训考核,帮助学生获得“双证书”,从而增强就业竞争能力(见图1)。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配套项目
3.1 构建基于康复治疗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康复治疗技术岗位与职业能力的分析和对典型岗位工作任务的调研,明确我国康复治疗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应用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和言语治疗技术等对患者施行康复治疗[4]。
依据临床康复医疗的工作过程,归纳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行动领域”——功能评定、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理疗等,从而推出“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优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科学地设置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课程模块,形成以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见图2)。
3.2 打造“互聘互培”、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以国家级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附属医院、社区康复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互聘互培”机制,加大从行业一线选聘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的力度,落实青年教师培养的“青蓝工程”计划,实施专业教师在实训基地、附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外康复医疗机构轮岗培养的计划,打造一支实践能力强、整体素质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3.3 校院合作共建国家级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
按照现代康复医疗的要求,与附属医院合作共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共享型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医学发展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在全国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3.4 多方合作共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与残联、医院、社区等多方合作,共同修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法与手段,构建由行业、医院、社区、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校外实训、社区实践、顶岗实习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体系。
3.5 服务社会,促进地方康复事业发展
3.5.1 面向基层开展康复技术培训
我院以校院共建的国家级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附属医院、社区康复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对盐城市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社区康复人员等进行康复技术培训,提高基层人员的康复服务能力;同时,对本市各级康复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为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奠定基础。
3.5.2 立足社区开展康复技术服务
依托盐城市残疾人联合会、国家级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社区脑瘫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提供康复技术服务,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
3.5.3 利用现代康复治疗实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我院利用国家级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的鉴定功能,承担盐城市保健按摩师、反射治疗师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专业技术的考核及认证工作,并不断拓展鉴定的专业领域。
4 改革成果
(1)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于2010年6月被遴选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于2011年9月获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3)我院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已形成一支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并多次荣获学院“优秀教学团队”、“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先进集体”等表彰,其专业带头人获江苏省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4)近两年我院培养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多次在全国、全省技能大赛中获奖,且毕业生在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方面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经第三方麦可思公司调研评价,我院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就业率连续2年在98%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在95%以上。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我们将继续探索校院深度合作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三结合、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R].2006-1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R].2010-6-16.
[3]胡忠亚.对我国康复专业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2):165-166.
【治疗模式】推荐阅读:
不同治疗模式08-12
医学治疗模式论文09-01
家庭治疗模式个案工作07-19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监狱心理咨询中的应用10-22
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09-20
心理治疗中的艺术治疗11-20
银质针治疗的原则及银质针针刺治疗程序06-11
免疫治疗07-16
全身治疗07-20
治疗关系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