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味

2024-06-20

补阳还五汤加味(共8篇)

补阳还五汤加味 篇1

儿童打鼾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病理现象, 绝大多数是鼻咽部腺样体及扁桃体肥大所致。本文主要根据儿童鼾症病程长的特点, 依清·叶天士“久病入络”的中医学术思想, 将瘀血作为本病潜在的病因病机之一, 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 收到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0例患儿中, 年龄及性别分布见表1, 男27例, 女13例;年龄2~12岁, 其中以4~6岁年龄段居多;患儿的主要症状有打鼾 (40例) , 张口呼吸 (38例) , 鼻塞 (35例) , 好动、易激惹 (20例) , 呼吸暂停 (12例) , 注意力不能集中 (12例) , 遗尿 (2例) , 腺样体面容 (2例) , 胸阔畸形 (1例) , 所有病例都有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病史1年以内的18例, 1年以上的22例;病程最短6个月, 最长7年。

1.2 诊断标准[1]

1.2.1 症状

患儿有白天嗜睡, 晚上睡觉张口呼吸、打呼噜甚至呼吸暂停。

1.2.2 体征

常规检查扁桃体Ⅱ-Ⅲ。

1.2.3 影像学检查

腺样体肥大, 参照邹氏介绍的方法[2], 即常规摄鼻咽侧位X片, 以A为腺样体的厚度, N为鼻咽腔前后的宽度, 腺样体与鼻咽腔气道厚度比值 (A/N) ≥0.71。

1.3 排除标准 儿童肥胖、鼻息肉及上气道神经肌肉紧张等其它原因所致。

2 治疗方法

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药物组成:黄芪10 g, 当归10 g, 赤芍10 g, 桃仁5 g, 红花5 g, 川芎5 g, 地龙5 g, 辛夷5 g, 鳖甲10 g, 昆布10 g, 海藻10 g。1剂/d, 30剂为1个疗程。鼻塞、张口呼吸、打呼噜加薄荷5 g、石菖蒲10 g;呼吸暂停加鹅不食草5 g、仙鹤草10 g, 咳嗽加半夏5 g, 浙贝5 g;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加生龙骨10 g、远志5 g;多汗、遗尿加黄芪10 g、益智仁10 g;夜惊、睡眠不安加郁金5 g、虫衣5 g。一般治疗2~3个疗程。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1]

临床控制:服药后临床症状消失, 随访一年无张口呼吸、打鼾、呼吸暂停。显效:服药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感冒后可能出现张口呼吸、打鼾, 经治疗后恢复正常。有效:服药后临床症状减轻, 间常出现张口呼吸、打鼾, 感冒后明显。无效:服药后临床症状无缓解。前三种除临床症状改善外, 检查扁桃体正常或扁桃体Ⅰ~Ⅱ, 常规摄鼻咽侧位X片, 腺样体与鼻咽腔气道厚度比值 (A/N) ≤0.66。

3.2 治疗结果

40例病例, 痊愈16例, 占40%;显效10例, 占25%;有效8例, 占20%;无效:6例, 占15%。总有效率85%。病程最短者15 d, 最长3个月。

4 病案举例

患者1男, 6岁, 学生, 2004年7月12日初诊。打呼噜半年。患儿半年前因受凉后出现鼻塞、流鼻涕、咳嗽、喉间有痰鸣, 呼吸声重, 继而出现睡觉张口呼吸、打呼噜, 仰卧时明显。经“抗病毒、消炎”等对症治疗后, 流鼻涕、咳嗽等症状明显好转, 仍反复鼻塞、睡觉时张口呼吸、打呼噜等, 四处求医均建议手术, 因惧手术而求诊中医。就诊时鼻塞、呼吸声重, 诉睡觉时打鼾、张口呼吸、汗多, 舌淡苔白滑, 舌下脉络紫暗, 脉滑。查:扁桃体Ⅱ°肿大, 鼻咽部侧位片示腺样体肥大。诊断:鼾症、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辨证:痰湿内阻, 气滞血瘀。治法:化痰利湿, 活血散结。拟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10 g, 当归10 g, 川芎5 g, 赤芍10 g, 桃仁5 g, 红花5 g, 昆布10 g, 海藻10 g, 地龙5 g, 辛夷5 g, 茯苓10 g, 泽泻10 g, 鳖甲10 g, 锻牡蛎20 g。10剂, 1剂/d。二诊:药后打呼噜好转, 仍有张口呼吸, 前方加鹅不食草6 g, 10剂。三诊:睡觉张口呼吸、打呼噜明显缓解, 守前方再加入黄芪10 g, 白术10 g, 进10剂, 诸症消失。随访1年, 未复发。

患者2, 男, 7岁, 2004年7月20日初诊。打呼噜3年。患者于3年前开始张口呼吸、打呼噜等, 2年前行左侧扁桃体切除术, 症状有所缓解, 1年前因反复感冒, 易出汗, 睡觉张口呼吸、打呼噜症状尤为突出。经当地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就诊时鼻塞、呼吸声粗, 咳嗽, 嗜睡;检查见右侧扁桃体Ⅲ°肿大、表面呈条索状、挤压无腐物溢出, 发育欠佳, 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 舌淡苔薄, 脉滑, 舌下脉络呈黯红色。CT示腺样体肥大。诊断:鼾症、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辨证:肺脾两亏, 气虚血瘀。治法:健脾利肺、益气活血。方药拟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10 g、太子参10 g、焦术10 g、茯苓10 g、赤芍10 g、当归10 g、川芎5 g、桃仁5 g 红花5 g、辛夷5 g、桔梗10 g、鳖甲10 g、甘草6 g, 10剂, 1剂/d。二诊:鼻塞好转, 呼吸声匀, 嘱其续服20剂, 诸症消除。随访一年, 无反复感冒, 诸症未复发。

5 体会

儿童鼾症即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随着睡眠医学的发展和对其认知程度的不断深入, 人们越来越重视其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西医目前无药物能够有效控制其症状, 治疗主要途径是依靠切除扁桃体和腺样体, 解除上呼吸道堵塞所导致的狭窄, 但有很多家长对手术治疗有一种恐惧感, 又担心手术全麻对身体有影响, 故而寻求保守疗法。

中医分析儿童鼾症的原因, 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责之小儿形气未充, 脏腑娇嫩, 肺、脾不足;外因责之六淫外邪、饮食失常等。鼾症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 病机关键为痰瘀互结、上扰鼻咽气道。小儿肺脏娇嫩, 卫外不固, 治节无权, 水津失于输布, 凝液成痰;脾常不足, 运化失司, 聚湿成痰, 上贮于肺。痰邪久滞体内, 阻遏脉络, 使血行不畅而成瘀血, 痰瘀互结为其根本。小儿感受六淫外邪, 肺失宣降, 引动内在之痰瘀, 致使肺气不利;饮食不节或不洁, 损伤脾胃之运化功能, 痰瘀交阻于鼻咽气道, 呼吸不利而作鼾声。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往往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始载于《医林改错》的补阳还五汤具有益气活血、通经活络的功效, 为气虚血瘀之中风证而设。据现代药理研究, 活血化瘀方药可扩张血管, 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 拟制良性的异常组织增生, 使增生变性的结缔组织转换、吸收。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使其在临床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用途越来越广, 有一些临床瘀血指征即使并不十分明显, 但适时运用一些活血化瘀方药, 对疾病的治疗很有意义。笔者根据小儿鼾症的病因病机特点, 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方中黄芪补脾胃之气, 使气旺血行, 瘀祛络通, 故为君药。当归活血养血, 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为佐药。此方补气、活血相配伍, 气盛则血行, 活血不伤正。加味之昆布、海藻化痰散结;鳖甲软坚散结, 辛夷宣肺通窍, 共取宣肺通窍散结、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中医治疗儿童鼾症, 以辨证论治为基础, 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 具有疗效可靠, 安全系数高, 不用手术等特点, 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诊断依据和疗效评定标准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适应症 (杭州)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2, 37:403-404.

[2]邹明舜.儿童增殖腺-鼻咽腔比率测定的临床价值中华发射学杂志, 1997, 31:190.

补阳还五汤加味 篇2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中风后遗症;神经功能缺损

【中图分类号】R52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2-0048-02

中风是一种以猝然昏仆、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疾病[1]。中风是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目前已与癌症、冠心病一同被列为导致人类死亡人数最高的三大疾病,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且治愈率较低[2]。本病即便在积极的治疗后,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影响患者的康复。补阳还五汤是中医药传统方剂,出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瘫痿论》,由赤芍、当归尾、黄芪、红花、地龙、桃仁、川芎七味中药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主要用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失语,小便频数等中风后遗症,是近代很多医家治疗中风患者的常用方剂,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笔者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疾病特点加上毛冬青、两面针、橘红组方,多年来在临床一直用于脑中风患者,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中风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54~74岁,平均(62.2±1.1)岁,病程3~10个月,平均病程(6.4±0.4)个月。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龄56~76岁,平均(63.1±1.2)岁,病程2~8个月,平均病程(6.1±0.2)个月。所有的患者均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3],两组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体麻木瘫痪等症状,治疗皆在本人或者家属的同意下进行。两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方,方药组成为:赤芍15g、黄芪60g、红花10g、当归尾10g、桃仁10g、毛冬青10g、两面针15g、橘红10g,每天一剂,煎煮两次,合并水煎液,早晚分两次服用,服用三个月。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抗凝、扩血管等治疗,给予患者西药尼莫地平(广东南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2518)、维生素E(广东三才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338)、维脑路通(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410)等,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症施治,高血压患者结合降压药治疗,治疗三个月。观察患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神经功能缺失改善,并检测患者血脂指标水平。治疗时两组患者均停止使用用其他药物,尽量让患者多饮食清淡的食物,保持舒畅的心情,定时给患者按摩肢体,翻身,并进行适当的锻炼。

1.3 疗效评定 按照有关文献[4]拟定。治愈:若患者语言清楚,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麻木等症状消失,生活可自理,CT复查脑出血灶完全吸收或部分软化灶、梗死灶消失;好转:若语言与肢体功能有所改善,恢复部分生活能力,CT复查脑出血吸收60%以上,梗死灶明显减小;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生活不能自理,CT复查无明显改变。

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参照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所制定的标准[5]:基本痊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1%~100%;显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90%;有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5%;无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18%或死亡。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语言清楚,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麻木等症状变化情况,采用欧洲脑卒中量表(ESS)[6]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分数越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以及检测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软件 SPSS 18.0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发现,观察组治愈21例,好转8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9例,好转15例,无效6例。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和缺损评分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有效率,观察组90.00%,对照组6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甘油三酯、胆固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

3 讨论

中风多发于中老年人,后遗症期由于正气耗损,致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脉瘀阻,而导致肢体麻木、口角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等症状,其主要病机是气虚血瘀[7-8],因此临床治疗上多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法[9]。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代表方剂,笔者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在治疗后,除恢复神志外,其它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进行治疗,该方剂[10-11]中用大剂量生黄芪,可以起到降低血压,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具有较好的补益气血功效;当归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改善患者头痛、眩晕等临床症状,化瘀而不伤血;桃仁加速血液循环;红花和川芎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助当归活血祛瘀;地龙活血化瘀通络,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毛冬青[12]具有抗凝及对脑组织缺血和缺氧损伤保护等作用,两面针具有活血通络之功效,橘红则健脾强胃从而有利于患者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上述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可补气养血、活血通络。

综上,本方能够帮助患者减少中风后遗症的发生,还能够恢复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富英.中风病中医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4):70-72.

[2]练春玲.脑梗死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50-51.

[3]何建青,郭思佳.手法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120例[J].陕西中医,2013,34(5):587-588.

[4]邓厚锋.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 12 例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2):428-429.

[5]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學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6]罗斌,郭燕,包宏伟,活血化痰行气法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J].四川中医,2002,20 (6):20-22.

[7]涂继平.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综合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 (7):619-620.

[8]卢绍霞,黄桂芝.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0,24(10):452-453.

[9]孙博,崔峰.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中风的体会[J].新疆中医药,2012,30(3):102-103.

[10]徐辉.小结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4):162-164.

[11]翟丽莉,吕建华.补阳还五汤的药理研究与临床新用[J].中国中医药,2009,7 ( 2): 9-10.

[12]李向荣.毛冬青药理作用研究概述[J]. 环球中医药,2011,4(3):238-240.

补阳还五汤加味 篇3

关键词:眩晕,活血化瘀剂,补气剂,补阳还五汤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 旋转不定, 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 甚则昏倒等症状。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 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凡梅尼埃综合征、原发性高血压、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 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 均可参考眩晕辨证论治。笔者自2007年以来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眩晕58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均为门诊患者, 年龄44岁~87岁, 其中男35例, 女23例;病程1年~30年。本组病例经西医学检查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15例, 原发性高血压21例, 脑动脉硬化症16例, 内耳眩晕症6例, 其中伴血脂异常者32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除外颅内肿瘤及脑梗死。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医内科学》[1]: (1) 头晕目眩, 视物旋转,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甚则扑倒。 (2) 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 (3) 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弱、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病史。测血压, 查心电图、超声心动, 检查眼底、肾功能等, 有助于明确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及高血压危象和低血压。查颈椎X线片、经颅多普勒检查有助于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脑动脉硬化, 必要时做CT及MRI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检查电侧听、脑干诱发电位等, 有助于诊断梅尼埃综合征。检查血常规及血液系统检验有助于诊断贫血。

1.3 治疗方法

采用口服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30 g、葛根30 g、丹参30 g、当归15 g、赤芍15 g、川芎15 g、银杏叶5 g、泽泻20 g、生山楂15 g、天麻10 g、地龙12 g、生甘草6 g.随证加减:颈项僵直不适者加桂枝、威灵仙;高血压者加钩藤、杜仲、生龙牡;伴失眠者加夜交藤、炒枣仁;耳鸣者加石菖蒲、胆南星。每日1剂, 水煎300 m L, 每次150 m L, 早晚分服, 20 d为1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可以正常工作;有效:症状、体征减轻, 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 可以正常生活;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58例中显效34例, 有效20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3%.

3 典型病例

患者, 男, 87岁, 有原发性高血压史近30年。经常头晕、头痛, 每遇情绪激动则加重, 服用降压药物多年, 血压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近几年来头晕症状时轻时重, 虽然血压在正常范围, 但头晕、头痛经常发作, 服用多种西药如西比灵、尼莫地平、阿司匹林等均不能控制症状。来诊时患者自诉:自觉头晕、头痛、半身麻木, 时有胸闷心痛、盗汗乏力。查见面色暗红, 口唇发绀, 舌暗无苔, 脉结代, 血压150/90 mm Hg (1 mm Hg=0.133 kPa) 。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眩晕, 治以益气活血, 化瘀通脉。处以基本方加杜仲20 g、桑寄生30 g.7剂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 效不更方, 原方继服20剂后诸证消失, 血压也较稳定。即用原方加减制蜜丸1料, 嘱其连服2个月。后停药观察半年余, 患者病情尚稳定。

4 体会

眩晕是由于血管痉挛缺血、动脉粥样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原因造成, 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病。中老年人脏腑亏虚, 阴阳失调, 气血亏虚, 气虚血瘀, 血流阻滞, 脑失所养, 发为眩晕, 故治疗当以补虚化瘀为原则。方用黄芪补虚益气, 帅血运行;丹参、当归、赤芍、川芎、地龙活血化瘀, 搜剔经络;生山楂降脂化瘀消斑块;葛根、泽泻升阳降浊止眩;天麻为风药润剂, 止眩要药;银杏叶益心敛肺、利水降浊;生甘草甘缓补中, 调和诸药。全方共具益气活血、化瘀通脉之功。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具有抗疲劳、抗缺氧作用;丹参、当归尾、赤芍、川芎均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凝聚、改善脑循环作用;葛根黄酮有增加脑血流量, 降低血管阻力作用;天麻有抗血小板凝集, 保护脑神经细胞作用;银杏叶有降脂、降压、降低血黏度、清除自由基、改善脑功能、防止动脉硬化等作用;生山楂有降脂、降压、防止动脉硬化等作用;地龙有改善血液流变性、促进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作用;泽泻有利尿、降压、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诸药合用, 既可补虚, 又能化瘀通络, 虚实兼顾, 升清降浊, 气血上荣, 脑有所养, 故有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补阳还五汤加味 篇4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

资料与方法

2012年9月-2014年10月收治中风偏瘫患者120例,入选病例均符合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有关中风偏瘫的诊断标准,且经颅脑CT确诊,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37~79岁,平均(63.36±5.28)岁;完全性偏瘫34例,不完全性偏瘫26例;脑出血35例,脑血栓形成25例。对照组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38~77岁,平均(65.83±5.72)岁;完全性偏瘫40例,不完全性偏瘫20例;脑出血29例,脑血栓形成3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60例患者常规服用脑血康片,1片/次,3次/d,30 d 1个疗程,配合肢体功能康复锻炼。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进行治疗:黄芪45 g,当归15 g,赤芍20 g,川芎15 g,丹参25 g,桃仁10 g,红花15 g,地龙10 g,泽兰15 g。兼阴虚风动加天麻10 g,钩藤20 g。水煎服,1剂/d,分早晚服用。两组均根据患者颅压变化,酌情予以20%甘露醇对症处理。

疗效判定标准:依据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治疗中风病指导原则,采用计分法评估两组患者神志、语言功能的恢复情况。(1)痊愈:积分≥85%。(2)显效:50%≤积分<85%。(3)有效:20%≤积分<50%。(4)无效:积分<20%。将痊愈、显效、有效计为总有效[5]。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表示与治疗前相比,P<0.05,#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语言表达功能及神志状态改善情况对比:观察组治疗后运动、语言表达功能及神志状态得到明显改善,除神志状态外,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颅脑CT检查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颅脑CT检查结果相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讨论

脑中风患者在缺血中心周边的局部血流量减少,导致此区域的脑电活动消失,但是细胞外的K+活动区无明显变化,细胞膜完整可辨,如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可促使半暗区细胞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历代医学家都对中风偏瘫有详细的研究,在中风病因病理方面的研究尤其深入,其与患者平素正气不足、气血亏虚有很大关系,如果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加之忧思恼怒,就会导致上实下虚,阴阳失调,出现危急证候,如脑出血,形成血栓[6]。

补阳还五汤加味具有益气化瘀的功效,其在治疗中风偏瘫中的作用机制中与下列因素有关:(1)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2)抑制自由基反应;(3)促进离经血吸收,改善出血部位的压迫状态;(4)促进半暗区细胞功能恢复,减少脑细胞损伤;(5)减轻病理性损伤。因此,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偏瘫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致残率。本次研究选取120例患者,观察组与治疗前相比,运动、语言表达功能及神志状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除神志状态外,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综上,对于中风偏瘫患者应当积极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

摘要: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中风偏瘫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脑血康片治疗,观察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运动及语言表达功能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偏瘫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语言表达功能及神志状态。

关键词:中风偏瘫,补阳还五汤加味,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谢三小.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63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1):44-45.

[2]范迪方.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偏瘫46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8):110-112.

[3]翟鹏.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6):10-11.

[4]吴玲明.全天龙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128例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14(25):182-183.

[5]王家鹏.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5):110-111.

补阳还五汤加味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12月收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44例,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颁布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 诊疗规范》中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均为下肢) [2], 其中男28例, 女16例, 年龄38~72岁, 平均年龄 (52.37±2.84) 岁, 糖尿病病程1~17年, 平均病程 (8.92±2.11) 年,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3个月~7年, 平均病程 (2.69±0.57) 年。按照前来就诊序号将4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 (单) 及对照组 (双) 。两组糖尿病病程、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 如饮食控制、运动指导、血糖监测、药物控制血糖等。对照组经常规西医治疗, 给予500μg维生素B12及100 mg维生素B1每天肌内注射1次。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补阳还五汤加水蛭治疗, 方剂组成:红花3 g, 地龙3 g, 生黄芪30~120 g, 玄参20 g, 桃仁3 g, 当归6 g, 鸡血藤15 g, 川芎10 g, 水蛭粉3 g, 赤芍6 g。疼痛程度较重的患者加没药、延胡索, 冷感较重患者加桂枝, 下肢症状较重患者加牛膝, 上肢症状较重患者加姜黄, 明显麻木患者加木瓜, 1剂/d, 水煎后每天分2次口服。记录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治疗前后反射检查结果变化、临床表现情况结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制定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判断标准评价其治疗效果[3]: (1) 无效:膝反射、腱反射未改善甚至恶化, 各项临床表现均未改善甚至加重; (2) 有效:腱反射、膝反射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各项临床表现均好转; (3) 显效:腱反射、膝反射恢复正常, 各项临床表现均消失。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 17.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0.91%, 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68.18%,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糖尿病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 由于目前临床尚无有效治疗措施, 因此患者需终身服药控制血糖, 若机体中血糖含量未获得良好控制将显著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甚至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临床并未明确, 有学者提出可能与机体血流变异常及微循环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 且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程度越重, 则患者体内神经内膜微血管病变程度也随之加重[5]。

研究表明, 以往临床主要通过补充维生素改善机体营养状态, 达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目的。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存在个体差异, 部分患者经单纯西医维生素治疗后效果并不理想, 提示需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入其他辅助治疗措施从而获得更为满意的临床疗效。通过本研究可知, 对照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经常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仅68.18%, 治疗效果较差。

祖国中医理论认为[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消渴”范畴, 发病原因为气虚血瘀, 临床宜以通络止痛、益气活血为治疗原则。补阳还五汤中黄芪大补脾胃元气、气旺以促血行;当归、桃仁、赤芍、红花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加玄参滋阴降火, 鸡血藤行血补血, 舒筋活络。诸药联用可达祛瘀通络、气旺血行络通之功效。

水蛭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常作破血逐瘀之用, 可达到满意的通络消瘀作用。现代药理学认为[7], 水蛭中类肝素、水蛭素、抗血栓素等主要成分均可起到抗凝作用, 可有效抑制红细胞聚集并对纤维蛋白原起到显著溶解作用, 达到改善血液凝固状态及增加微循环灌注目的, 使局部组织缺氧、缺血状态获得有效缓解。本文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水蛭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0.91%, 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 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联合水蛭可显著提高其疗效, 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在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注:*与对照组对比, P<0.05。

参考文献

[1]赵东风.补阳还五汤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 :226-227.

[2]刘丽辉, 石乃鑫, 许颖.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J].中国老年杂志, 2011, 31 (8) :1385-1386.

[3]聂立平.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J].广东医学, 2013, 28 (6) :988-989.

[4]刘静凌.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 (2) :122-123.

[5]张定安, 王安宇, 何光志, 等.水蛭胶囊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1) :286-287.

[6]盛燕儿, 甘莉, 章可谓.益肾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3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0, (6) :536.

补阳还五汤加味 篇6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临床,治疗

多发性硬化 (MS) 是一种以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质为主要病变特点的炎性脱髓鞘性疾病。之所以称为多发性硬化, 是指其在临床表现具有时间的多发性以及空间的多发性, 即发作时间不固定, 复发缓解, 缓解再复发;病灶广泛, 可累及脊髓和 (或) 脑。目前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环境、感染、遗传以及自身免疫等多重因素相关。

首发症状多为一个或多个肢体局部无力麻木、刺痛感或单肢不稳, 单眼突发视力丧失或视物模糊 (视神经炎) , 复视, 平衡障碍, 膀胱功能障碍 (尿急或尿流不畅) 等, 某些病人表现急性或逐渐进展的痉挛性轻截瘫和感觉缺失。这些症状通常持续时间短暂, 数天或数周后消失, 但仔细检查仍可发现一些残留体征。首次发病后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缓解期, 可再出现新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再发。感染可引起复发, 女性分娩后3个月左右更易复发, 体温升高能使稳定的病情暂时恶化。复发次数可多达10余次或更多, 多次复发及不完全缓解后病人的无力、僵硬、感觉障碍、肢体不稳、视觉损害和尿失禁等可愈来愈重。

临床表现上, 无论处于疾病何期, 以肢体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最为多见。祖国医学中没有“多发性硬化”这一病名, 根据临床症状, 多归结为“猥病”。《素问》中有“有所亡失, 所求不得, 则发肺鸣, 鸣则肺热叶焦, 发为痿”、“悲哀太甚, 则络绝……数溲血, 传为脉痿”、“入房太甚宗筋弛纵, 发为筋痿”、“居处相湿, 肌肉濡渍, 发为肉痿”、“有所远行劳倦, 逢大热而渴, 渴则阳气内伐, 内伐则热舍于肾, 骨枯髓减, 足不任身, 发为骨痿”, 并将痿证分为五脏痿和五体痿, 症状有所不同。又有“湿热不攘, 大筋短, 小筋弛长, 短为拘, 弛长为痿”等的描述。概括而言, 病因有情志不遂、房事过度、居处湿地、劳倦过度、从中医学来讲, 既有六淫和七情致病, 也有不内外因致病, 比如外伤 (拔牙、手术、外力损伤) 。当然, 前提是素体“正气不足”, 即《内经》所说的“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现今多发性硬化的西医治疗主要有一般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方法。一般治疗如充分休息, 保证睡眠充足, 注意饮食, 尽量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此外还应适当运动, 增强体质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治疗, 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治疗, 针对细胞因子治疗, 抗整合素抗体治疗, 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以及免疫调节剂等方法, 虽然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手段越发多样性, 以及治疗效果的不断提高, 但为了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 在采用了西医方法治疗多发性硬化后应积极的配合中医中药, 最大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痛苦。

本着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原则, 对诊治多发性硬化有比较大的优势。我们临床工作者要发挥中医的优点和长处。导师林亚明教授在临床一线工作多年, 对于多发性硬化有着较多的临床诊疗经验, 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得到病人的好评。具体病案如下:

基本信息:患者马茜, 女, 35岁, 一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附近疼痛, 以胀疼性质为主, 后感四肢乏力, 活动后尤甚, 并伴有四肢的感觉异常, 自觉四肢麻木, 起病以来患者曾与眼科就诊, 未发现明显异常。后患者逐渐出现脾气暴躁, 心情烦躁, 易怒的症状。为求明确诊断, 于我科住院就诊。辅助检查:视觉诱发电位示:各波峰潜伏期延长。脑脊液检查:免疫球蛋白增高, 在其中Ig G增高明显。颅脑磁共振示:脑室旁有病灶呈椭圆形分布, 垂直于脑室长轴, 符合Dawson手指征。最后诊断西医诊断:多发性硬化。中医诊断:萎症 (气虚血瘀) 治法:补益气血, 活血祛瘀, 燥湿化痰。病机:患者素本气虚体质, 正气不足, 气虚日久, 无以推动血行, 故而血瘀, 瘀血阻络, 气血不畅, 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故而湿滞痰凝。处理:补阳还五汤加减。具体方药:黄芪60g当归15g, 川芎10g, 桂枝10, 炒白芍10g, 法半夏15g, 陈皮10g, 茯苓25g, 石菖蒲10g, 粉葛15g, 黄连15g, 炒川楝子10g, 莪术10g, 炙甘草10g。

方药具体分析: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为君药, 《本草便读》:“ (黄芪) 之补, 善达表益卫, 温分肉, 肥腠理, 使阳气和利, 充满流行, 自然生津生血……”;当归补血活血, 《本草正》:”当归, 其味甘而重, 故专能补血, 其气轻而辛, 故又能行血, 补中有动, 行中有补, 诚血中之气药, 亦血中之圣药也。大约佐之以补则补, 故能养营养血, 补气生精, 安五脏, 强形体, 益神志, 凡有形虚损之病, 无所不宜。”川芎行气活血, 莪术破血行气, 诸药相伍共奏补益气血、行气以活血;炒白芍敛阴养营, 与桂枝合用调和营卫;茯苓、陈皮、法半夏取二陈汤之意, 健脾以行气燥湿化痰;石菖蒲芳香化湿, 黄连清热燥湿, 川楝子疏肝行气, 清泻肝火, 甘草调和诸药。患者治疗半月后症状好转, 予以出院继续门诊治疗。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偏头痛50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08年2月~2010年10月住院或急诊患者, 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对照组48例, 治疗组50例, 其中男22例, 女28例。年龄13~69岁, 平均49岁。病程5个月~12年。所有患者均为急性发作期就诊。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偏头痛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制定的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1]拟定及《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头痛诊断标准[2]拟定: (1) 偏头痛以精神紧张、躯体疲劳、情绪因素、外界刺激、月经来潮、环境改变等为诱因; (2) 头痛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偏侧搏动性疼痛或扯痛、昏痛、胀痛等, 持续时间为数分钟或数小时不等, 一般不超过24 h, 偶有持续长达1周者, 间歇期如常人, 经一段间歇期后再次发病, 病程多迁延数年; (3) 偏头痛发作时可伴恶心、呕吐、耳鸣或失眠、心烦等症状; (4) 神经系统等理化检查无特殊。全部病例治疗前均检查血常规、脑血流图, 部分检查脑电图、脑地形图, 重者作头颅CT和MRI检查。

1.3 治疗方法

两组分别予布洛芬片0.2 g, 3次/d, 盐酸氟桂嗪胶囊 (商品名:西比灵, 西安杨森制药) 5 mg, 睡前服。治疗组同时予补阳还五汤, 处方如下:黄芪50 g, 桃仁、当归、川芎、红花、地龙、赤芍、陈皮、半夏各10 g等, 肝郁气滞者加郁金、绿萼梅各10 g;瘀血重加乳香、没药各10 g;阴虚加地黄、枸杞各10 g;前额痛加白芷10 g;颞部疼痛加蔓荆子、菊花各10 g;枕部疼痛伴项强加羌活、独活、葛根各10 g;巅顶头痛加防风、藁本各10 g;睡眠不佳加茯神20 g, 远志、夜交藤各10 g;胸闷呕恶与小半夏汤合用。治疗时结合六经辨证, 根据头痛不同部位选用藁木、白芷、羌活等引经药。上药水煎服, 每日1剂。对照组仅予口服布洛芬片、盐酸氟桂嗪胶囊。两组均服用1月为1疗程。

1.4 疗效标准

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 随访6个月无复发, 脑血流图正常;显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 随访6个月有复发现象, 脑血流图基本正常;好转:头痛发作程度及伴随症状减轻, 脑血流图有改善;无效:治疗1个疗程后头痛及伴随症状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未见明显副作用。见表1。

3 案例

患者, 女, 15岁。2009年2月6日初诊。患者2岁时即患有头痛, 为反复发作性, 严重时头痛难以言状, 伴恶心、呕吐, 饮食及睡眠皆受严重影响, 间歇期正常, 经省级多家医院确诊为偏头痛, 服药量、类无数, 疗效不佳, 仍频繁发作。来诊时精神差, 气怯言低, 脉沉细乏力, 舌质暗见瘀斑。辨证为气血亏虚、血瘀脉阻脑络型头痛, 予以补阳还五汤:黄芪50 g, 桃仁、当归、川芎、红花、地龙、赤芍各10 g, 配伍陈皮、半夏各10 g, 山药、山楂20 g。加用布洛芬片0.2 g, 3次/d, 盐酸氟桂嗪胶囊5 mg, 睡前服。服药10 d诸症明显缓解, 继续加减巩固治疗20 d痊愈。随访两年无复发。

4 讨论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研究, 目前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研究认为伤害刺激导致中枢脑电活动异常, 这种脑电活动异常或起源于皮质或起源于三叉神经核团或其他核团, 导致偏头痛发作。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已达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 为找到药物作用的新靶点提供了依据。偏头痛急性发作时, 治疗上可以镇痛药与止吐药同时应用, 并强调对于预防药物的应用要严格掌握适应证[3]。

中医认为偏头痛以内伤居多, 与中医对内伤头痛的致病因素的认识一致, 不外气、血、风、火、痰、瘀几方面。笔者认为, 机体诸精上聚于头, 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上注于脑以滋养脑髓, 若气血不调或者思虑过劳耗伤气血, 或七情不舒致气血运行失调皆可导致神机失用而发为头痛。持续的情志失调可引起气血失和, 脏腑功能紊乱, 又产生风、火、痰、瘀等致病因素, 使脉络痹阻不通, 导致和加重头痛。《普济方·头痛附论》曰:“若人气血俱虚, 风邪伤于阳经, 入于脑中, 则令人头痛也”。严用和《济生方·头痛论治》曰:“凡头痛者, 气血俱虚”。张介宾《景岳全书·头痛》云:“凡诊头痛者, 当先审久暂, 次辨表里, 盖暂痛者必因邪气, 久病者必兼元气”。偏头痛作为一种具复发倾向的发作性疾患, 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 日久气血俱虚, 痰浊瘀血遂生, 脉络痹阻。因此, 辨治偏头痛应辨清邪气的性质、疾病的久暂及虚实盛衰, 切忌因实致虚、因虚致实之弊。

补阳还五汤系王清任治疗气虚血瘀的代表方, 现代广泛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 临床效果甚佳。根据“气滞则血滞”、“不通则痛”的理论, 有的试用于治疗瘀血头痛,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为主药, 气足才能推动血行, 营养周身;配合当归、川芎、白芍药、桃仁、红花活血行血;地龙通经络;共同组成补气活血、疏通经络的方剂。笔者临证用药时, 认为除重用黄芪以外, 川芎也为治偏头痛之要药, 其祛风止痛之功颇佳, 又兼升散之性上行头目, 尤如张元素所称, 川芎“上行头目, 下行血海, 能疏肝经之风, 为治疗少阳厥阴经头痛及血虚头痛圣药”, 唯肝肾阴虚火旺者慎用。同时, 对病程迁延、反复发作者, 选择加用虫类药。叶天士云:“久则邪风混处其间, 草本不能见其效, 当以蚁虫疏络逐邪”。本组治疗结果显示, 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 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客观证实了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优势。

摘要: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对照组48例, 治疗组50例;两组分别予布洛芬片0.2g, 3次/d, 盐酸氟桂嗪胶囊5mg, 睡前服。治疗组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1月为1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8%, 对照组79.2%, 均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客观证实了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优势。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偏头痛,中医药疗法

参考文献

[1]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组.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 (8) :694-696.

[2]郑筱萸.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05-109.

补阳还五汤加味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中, 男19例, 女11例;年龄最小的31岁, 最大的74岁, 平均年龄57岁;右侧面瘫17例, 左侧面瘫13例;病程最长3个月, 最短5d。临床表现:病初可有麻痹侧耳后或下颌骨后疼痛, 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额纹消失, 不能皱额蹙眉, 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 试闭眼时, 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 露出白色巩膜, 称贝耳现象。病变侧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 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口轮匝肌瘫痪, 鼓气或吹气时漏气;颊肌瘫痪, 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有流口水等症状。

1.2 治疗方法

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50g, 当归、川芎、赤芍、桃仁、地龙、僵蚕各15g, 红花、蝉衣各12g。头痛者加白芷15g, 眩晕者加明天麻10g、钩藤20g。水煎服, 10d为1个疗程。 针灸:一般取穴攒竹、丝竹空、头维、四白、鱼腰、牵正、地仓、颊车、曲池、合谷、足理、太冲等。早期以祛风通络, 解毒为主。辅以艾灸, 即用艾条在面部缓慢熏患部肌肉, 拔火罐, 理疗等疗法。采用中期针灸活血通络, 后期针灸养血通络的疗法。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ZY/T001.1~001.9~94) 《中医病症疗效标准》 拟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额纹沟、鼻唇沟、面部表情、口眼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只有笑时或做鼓腮、吹口哨动作时, 口角歪向健侧;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 口眼轻度歪斜;无效:治疗2个疗程病情无改善。

2结果

治愈24例, 显效3例, 有效3例;治疗时间最短1周, 最长2个疗程。

3讨论

面神经瘫痪西医认为:骨质的面神经管刚能容纳面神经, 一旦缺血水肿, 则可导致面神经受压, 激发的因素可有各种方式的受凉、病毒感染 (如带状疱疹) 和自主神经不稳致神经营养血管收缩缺血而毛细血管扩张, 组织水肿压迫。面神经的早期病变为水肿和脱髓鞘, 严重者则有轴突变性。

中医认为:面神经麻痹, 由气血不足, 经络空虚, 外邪入中经络致气虚血淤, 络脉痹阻, 经脉失于濡养。治疗本着气虚血淤, 络脉失养的病机立法, 治以益气活血, 化淤通络, 祛风。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补气固本, 扶正祛邪, 且黄芪有降压, 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淤, 通调血脉, 使淤去脉畅;当归、川芎养血活血, 化淤通络, 且川芎有提高血小板中CAMP含量, 可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 抑制血小板聚集, 还可以使已聚集血小板解聚, 是扩张血管、活血化淤之良药;僵蚕、蝉衣祛风通络, 逐邪外出。该方对改善面部血液循环障碍, 扩张血管, 增加血流量, 增强面部肌肉、神经组织的营养及神经髓鞘的修复有良好效果。

针灸有活血通络, 祛风驱邪, 扶正养血之功, 是通过针刺, 对损伤的神经周围进行刺激, 从而促进神经活性, 加快神经损伤的修复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补阳还五汤加味】推荐阅读:

加味补阳还五汤05-16

补阳还五汤/治疗应用06-27

补阳还五汤的应用举隅06-11

上一篇:CMMI模型下一篇:米非司酮配伍雷凡诺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