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补阳还五汤(精选10篇)
加味补阳还五汤 篇1
急性脑梗死, 又称“脑卒中”, 归属于中医学的“中风”, 亦称“暴厥”、“薄厥”、“偏枯”、“卒中”、“半身不遂”等病症范畴[1]。2010年5月~2011年5月本院采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 现就其临床效果论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1年5月本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 每组60例, 治疗组60例, 其中男36例, 女24例, 年龄40~70岁, 平均年龄 (60.82±5.05) 岁;对照组60例, 其中男35例, 女25例, 年龄40~70岁, 平均年龄 (61.26±6.87) 岁。入选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的诊断。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神经内科专科护理及饮食调理的基础上, 常规按急性脑梗死治疗, 包括:①奥扎格雷 (苏州二叶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1307081) 80 mg, 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静脉滴注, 2次/d, 抑制血小板聚集治疗, 拜阿司匹林 (德国拜耳公司) 100 mg, 口服或鼻饲, 1次/d, q.n., 抑制血小板聚集治疗。②血塞通400 mg (哈尔滨珍宝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201308562) 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静脉滴注, 1次/d, 行活血化瘀治疗。③辛伐他丁 (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 40 mg, 口服或鼻饲, 1次/d, q.n., 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调理血脂治疗。④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调理血压治疗。⑤予以奥拉西坦 (广东世信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1311017) 2.0 g, 静脉滴注, 1次/d, 行营养脑细胞治疗。⑥维生素C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1311172) 3.0 g, 静脉滴注, 1次/d, 门冬氨酸钾镁 (国药集团容生制药, 批号:13120841) 30 ml, 静脉滴注, 1次/d行清除氧自由基 (FR) 治疗。⑦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治疗。⑧对症支持治疗。⑨针灸和肢体功能康复锻炼等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 (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111201) 30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 2次/d, 30 min滴完。连用2周, 2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由中药房提供补阳还五汤加全蝎、蜈蚣、桑寄生等中药组成加味补阳还五汤, 中药房水煎后, 1剂/d, 分2次口服, 200 ml/次, 口服。连用2周, 2周为1个疗程。
1.3 评定标准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1995) 》, 分别评定患者入院开始治疗前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及治疗后14 d临床疗效、NIHSS。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 对照组为60%, 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急性脑梗死则占到脑血管疾病的75%, 是严重威胁中老年健康的重要杀手, 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在欧美发达国家45~84岁中老年人群中脑梗死的发病率为 (300~500) /10万, 其中75%以上是缺血性脑卒中。加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是降低脑梗死死亡率和病残率的关键, 对脑梗死的整体治疗水平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近年来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治疗手段不断更新, 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越来越广泛, 目前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已经较为普及, 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证实,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最有效的方法[2]。
本文采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90%, 对照组是6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参考文献
[1]张先茂.豁痰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42例.新中医, 2009 (08) :79-80.
[2]李学国.温胆汤加味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疗效观察.光明中医, 2009 (07) :1340-1342.
补阳还五汤验案举隅 篇2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眼底出血
患者,男,60岁,2004年9月6日初诊。右眼眼前黑影遮挡,视物不清3个月。3个月前病人右眼眼前突然出现片状黑影遮挡,挥之不去,视物不清。到某权威医院查眼底,示“右眼视网膜动脉变细、反光增强,静脉迂曲扩张和动静脉交叉压迹。视网膜颞上、颞下支静脉远端可见大片火焰状出血,色鲜红”。诊断“右眼眼底出血(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经静滴金纳多、口服安络血等治疗1个月,病情减轻,但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查眼底“视网膜周边部大量点片状出血,血色暗红或鲜红,并见少量白色渗出物”。口服迈之灵、安络血治疗1个月余,无明显好转,而求中医治疗。病人面色萎黄,少气懒言,便秘,3~4日1行,血压正常。舌体胖大,齿痕,舌质暗,苔薄白,脉细涩。拟益气化瘀止血:黄芪50g,当归、草决明各30g,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三七(冲服)、地龙各10g。日1剂,水煎服。5剂时大便已正常,改当归10g。8剂时黑影转淡,区域缩小,散成几个蝌蚪状黑影,眼底复查“视网膜出血灶范围较前缩小,色暗红,少量黄白色渗出物”。15剂时'蝌蚪'数明显减少,色转淡,视物较前清晰。20剂时黑影散尽,视物清晰如常,眼底出血吸收。
按语: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眼底出血属中医“视瞻昏渺”、“云雾移睛”、“暴盲”及“目衄”等范畴。气为血之帅,素体正气不足,气虚无以摄血,则血溢脉外而致视网膜出血。出血后离经之血瘀滞停留,壅阻脉道,血行不循常道而渗于脉外,导致出血再发。补阳还五汤益气化瘀,气足则统摄有权,血行归经,瘀化则脉道通畅,血循常道,故使瘀血得散,出血可止。研究表明,本方有增加巨噬细胞对红细胞碎片和色素颗粒的吞噬能力,加快对有害物质的清除,扩张末梢血管,增加毛细血管床的开放,尤其是黄芪对心脏有加强收缩作用,能改善微循环和局部组织血供,同时也加速了代谢产物的排泄[1]。另加三七化瘀止血,草决明明目通便。如此益气、止血、化瘀、通络同用,止血而不留瘀,祛瘀生新促进出血吸收,防止机化物的形成,使病人新病宿疾均获痊愈。
脑供血不足
患者,男,49岁,2001年11月8日初诊。间断性眩晕3年。病人3年来多于行走或劳作时发作眩晕,每次持续20余分钟,甚则日发10余次。每次发作则头晕目眩、耳鸣恶心,甚则欲倒,闭目平卧可得缓解。曾先后求治于多家医院,脑CT、颈椎片、颈动脉超声、心电均无异常,血压正常,无其他阳性体征,诊断“脑供血不足”。静滴多种血管扩张剂治疗,仍反复发作。舌有齿痕,质暗,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拟益气温阳,化瘀通脉之法。药用:黄芪75g,桂枝30g,赤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15g,炙甘草10g。日1剂,水煎服。口服7剂,眩晕发作次数减少,发作程度稍轻,共服20剂而愈。
按语:脑供血不足属中医“眩晕”范畴。头为精灵之舍,脑为元神之府,受诸阳之聚会,赖营气以充养。气虚清阳不升,或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不畅,瘀阻脉络,气血循环受阻,精微不能上乘,脑失所养,则发眩晕诸症。正如《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通络,有显著扩张脑血管,增加脑的营养性血流,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纤维蛋白原生成,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增强耐缺氧能力等作用。实验研究表明,本方能拮抗脑缺血引起的红细胞C3bRR降低、红细胞ICR增高;能抑制脑缺血引起的红细胞MDA生成,拮抗脑缺血引起的红细胞SOD活性下降,并能抑制脑缺血后脑组织MDA生成,增强脑组织LDH活性,故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后红细胞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对脑缺血后脑组织损伤有保护作用[2]。另加桂枝、炙甘草温经通脉。全方益气活血,温阳通络,使气血旺盛,脉畅络通,清窍得养,故眩晕得除。
腰椎间盘突出症
患者,男,70岁,2003年10月6日初诊。腰痛、左下肢放射痛10天。10天前病人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腰轻度钝痛,左侧臀部疼痛,而且疼痛经大腿后外侧向小腿外侧、足背及拇趾放散,走路以弯腰两手扶大腿姿态缓行,每走几步则需停歇,否则痛不可耐。同时患肢有凉感,得温则舒,卧床休息后可缓解,咳嗽、打喷嚏和大便用力时下肢放射痛加重。曾到某医院针灸、按摩治疗,1周未效反加重。查体腰椎4~5间隙及其左侧椎旁压痛(+),叩击痛(+),用力按压时引起左下肢放散痛;左直腿抬高实验(+),后伸实验(+),左拇趾背伸力减弱,屈颈实验(+),挺腹实验(+)。舌质暗,苔薄白,脉弦。腰骶关节正侧位片示“腰椎4、5椎体前缘唇样增生,腰4~5椎间隙变窄”,腰椎CT提示“腰椎4~5软组织向后突入椎管”,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L4~5)”。拟益气活血,补肾通络之法:黄芪100g,杜仲30g,牛膝、地龙各20g,赤芍、当归、川芎、制附子(先煎)各15g,桃仁、红花、肉桂(后下)各10g。日1剂,水煎服。服药6剂时疼痛明显减轻,能够直腰缓慢行走,且能行较远距离,又服10剂,症状消失,体征消除。
按语: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腿痛”、“痹证”范畴。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年老体虚,肾精气亏损,无以濡养筋骨致椎间盘退化,加之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脉瘀阻,致气血不能畅通,阻塞经脉骨节而渐发为本病。补阳还五汤以黄芪补气使气旺血行,实验发现,黄芪能减轻损伤肌体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并可增强其抗氧化能力,是比较公认的对周围神经损伤有肯定疗效的中药,其富含微量元素硒,增加血浆cAMP含量,延长二倍体细胞的生长期,促进蛋白质合成,从而增强修复能力[3]。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可抑制神经及其附近韧带、关节囊、肌肉等组织的炎性肿胀,解除软组织的粘连,同时还有抑制疼痛因子释放的作用[4]。地龙清热熄风,通络,具有增强免疫,改善血液循环,消肿止痛,促进愈合等作用,而且对骨质增生症有效,具有使骨质软化、溶解、吸收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对周围神经轴突的再生,细胞活跃增殖,神经髓鞘形成及结构完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改善再生神经的血液供应,促进神经轴浆运输和改善神经元的能量代谢等,从而对周围神经损伤有治疗作用[5,6]。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可促进人体的皮肤、骨骼、肌肉中的蛋白质胶原的合成与分解,具有促进代谢、防止衰退的功能[7]。牛膝活血祛瘀,引血下行,补肝肾,强筋骨,利关节,具有消炎镇痛、增强免疫、蛋白同化等作用。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具有调节机体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骨关节退化趋向。全方共奏益气活血,补腎壮骨之功,使血液循环通畅,促进了局部炎症及渗出物的吸收,抑制神经根及其周围水肿,从而改善局部组织及神经根的缺血缺氧状态,防止神经根粘连,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使腰腿疼痛等症得到缓解和消除。
糖尿病肾病
患者,男,68岁,2005年6月15日初诊。糖尿病11年,尿液浑浊、乏力3个月。该患发现“2型糖尿病”11年,先后服用消渴丸、优降糖、二甲双胍,空腹血糖波动在7.6~13.2mmol/L之间。3个月前出现尿频量多,尿液浑浊,乏力,未介意。查舌体胖大,舌质暗红,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心肺(-),肝脾(-),血压150/90mmHg。空腹血糖13.2mmol/L,尿糖(++),尿蛋白(+++),尿蛋白定量2.5g/24小时。诊断“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拟益气活血,健脾补肾之法,药用:黄芪60g,山药、益智仁各30g,炒白术、茯苓、金樱子各20g,当归、地龙各15g,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口服格列喹酮降糖与卡托普利降压。服药1周后空腹血糖降至6.1~7.2mmol/L,血压降至130/80mmHg。1周时尿常规无变化。3周时尿常规:尿糖(+),尿蛋白(+),尿蛋白定量0. 25g/24小时。6周时尿常规:尿糖(-),尿蛋白(-),尿蛋白定量0.12g/24小时。
按语:糖尿病肾病属中医学“消渴病”、“下消”、“尿浊”等范畴,糖尿病出现微量蛋白尿时,病程多在5~10年以上,久病必虚,久病及肾,脾肾两虚,脾失健运,肾失固摄,水精输布失常,气化不利,不能分清别浊,精微下注,则发本病。又因“久病入络”,故治疗以益气活血,健脾补肾为主。补阳还五汤以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有扩张血管、降压、改善肾血流,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平衡,减轻免疫复合物对肾小球基底膜的损伤,防止或逆转尿蛋白的作用,而且能降低肾重和体重,降低血糖,调节脂质代谢,减轻脂质在肾小球和肾间质的沉积和血栓形成。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可改善微循环及高凝状态,有改善肾脏血液循环,使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显著增加以及减轻胰岛素抵抗等作用。地龙通经活络,能减少尿蛋白。白术、茯苓、山药助黄芪益气,且有健脾化湿之功。益智仁、金樱子补肾固涩。诸药合用,通过改善肾脏血液循环及血流灌注,抑制肾脏肥大,改善脂质代谢,减少尿蛋白的排泄,从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效果较为满意。
讨 论
王清任(1768~1831),清代直隶省(今河北省)玉田县人。富有革新精神的解剖学家与医学家。在临床医学上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其所立活血化瘀方剂至今仍为中医临床广泛采用。
王清任的著作为《医林改错》,这是一部几百年来令医学界争论不休的书。书中主要阐述了两各方面的观点。其一便是“改错”,王清任认为,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另一主要内容主要表明了他对人体气血的一个特殊的认识。他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源泉,但同时也是致病因素。不论外感内伤,对于人体的损伤,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气有虚实:实为邪实,虚为正虚;血有亏瘀,亏为失血,瘀为阻滞。他认为瘀血是由于正气虚,推动無力造成的,故血瘀证皆属虚中夹实。故而他倡导“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法则,这就是他的著名的“瘀血说”。
对于他的第二大理论,关于“瘀血”的学说,存在两方面的评价。一方面,在理论上,有人说他创立的瘀血学说补充了中医病机学和方药学;但也有人认为王氏是在尸场对多具尸体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和解剖而得出结论的,从研究方法上来讲并不符合传统的中医认知法则,而且它所说的“瘀血”,实际上应该说是“死血”,失去了生命的人,身上的血液自然不会是流动的。而中医理论中所讲的“瘀血”,也并不都是肉眼可见的。但是在立法和用方上,大多数的医家对其评价却十分肯定。他在瘀血证的治则治法上有了很大的创新,认识非常深刻,其间进行了更深透的分析,还留下了“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之类的优秀方剂。但在使用时必须辨证准确,才能使用这种方法,也不能仅限于气血致病的学说,为医者时时不可或忘辨证论治的原则,灵活机变,随症加减。
黄芪乃性味甘温之补气要药,故方中重用黄芪以大补元气。中医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所以首先必须行气,然后才能活血化瘀。当归性味甘辛温,之所以不取整支当归而独取当归尾,是因为当归身以补血为主,而当归尾则以活血化瘀为主。赤芍性味苦凉,能活血祛瘀,清热凉血。地龙即蚯蚓,性味咸寒,能清热止痉,通络除痹。川芎性味辛温,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桃仁性味甘平,能破血祛瘀,润燥滑肠。红花性味辛温,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诸药互相配合,功效相得益彰,其组方非常合理,可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经实验研究,本方能够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对抗和改善脑缺氧;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其微循环,促进侧支循环。现今临床上还运用了口服液制剂,名之曰“清栓口服液”,更方便于中风后遗症患者服用。
参考文献
1 陈民.补阳还五汤治疗玻璃体出血的临床观察.海峡药学,2004,16(5):130-131.
2 徐瑶.补阳还五汤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1):983-985.
3 高飞,王明喜,李新新.足迹测量法评价补阳还五汤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中医正骨,1997,9(2):20.
4 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77.
5 石关桐,李义凯,石印玉.补阳还五汤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腓肠肌及血黏度的影响实验研究.中国中医骨伤科,1996,4(2):4.
6 王相利,杨琳,李振华,等.“补阳还五汤”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9,37(1):4.
加味补阳还五汤 篇3
关键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加味补阳还五汤,神经功能康复训练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 如不及时治疗, 症状越来越明显, 任何对手或手指的压力或牵张都会引起肩手剧烈疼痛, 迫使该肢体处于病态姿势, 最后变成固定畸形, 关节活动永久性丧失, 不仅影响病人生活质量, 而且增加家庭与社会的负担。本研究收集我院2003年6月—2007年4月病例56例, 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配合神经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6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 均为急性发病后1周至3个月, 经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证实,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56例, 男34例, 女22例;年龄52岁~87岁 (63岁±8岁) ;其中脑出血5例 (均为出血半个月后) , 脑梗死51例。对照组50例, 男29例, 女21例;年龄48岁~89岁 (66岁±7岁) ; 其中脑出血4例 (均为出血半个月后) , 脑梗死46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1], 肩手综合征诊断参考CRRC标准确诊[2]。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味补阳还五汤配合神经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加味补阳还五汤组方:黄芪60 g, 桃仁10 g, 红花10 g, 当归15 g, 川芎10 g, 赤芍10 g, 地龙10 g, 牛膝30 g, 桂枝6 g, 延胡索12 g。水煎浓缩至300 mL, 每日1剂, 分早晚2次服, 半个月为1个疗程;神经功能康复训练由康复师系统训练, 半个月为1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疼痛消失, 无关节活动受限;有效:疼痛明显缓解, 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无效:疼痛无明显改善, 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2 结 果
治疗组显效17例, 有效35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显效6例, 有效32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率76.00%;经χ2检验,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3 讨 论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 发病率约占偏瘫病人的12.5%~74.1%, 常在卒中后1个月~3个月内发生[3]。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为脑血管病急性发作, 影响血管运动中枢, 直接引起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发生血管痉挛, 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 出现肩周关节和手腕部疼痛, 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神经末梢传至脊髓, 引起脊髓中间神经的异常兴奋性刺激, 造成血管运动性异常的恶性循环[4], 致使患侧肢体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不利于患侧肢体功能康复。
补阳还五汤源于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是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经典方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对脑卒中损伤后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具有保护作[5]。通过对细胞线粒体的保护, 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 从而减少脑卒中时脑损伤的范围[6]。补阳还五汤能够提高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而发挥抗自由基损伤的作用, 有利于自由基损伤时Schwann细胞的存活[7];同时能抑制血小板活性, 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功能和抗凝血作用[8];加用牛膝、桂枝、延胡索逐瘀温经活络、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具有中枢性镇静止痛作用[9]。
神经功能康复训练, 可诱发肌肉活动及训练伸向物体的控制能力, 有助于痉挛肌的牵伸, 对肢体本体感受器、外感受器产生持续性刺激, 病人在潜意识中活动患肢, 防止痉挛模式发生。现代研究证明, 脑卒中病人运用神经功能康复训练, 能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 恢复随意自主运动能力, 使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功能重组和代偿。本研究中, 治疗组无论是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还是肢体疼痛减轻的程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利于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加味补阳还五汤配合神经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是通过中药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和康复训练减轻肢体疼痛, 促进肢体功能康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 为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 (下册) [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8:83.
[3]Lee KH, Khunadorn F.Painful shoulder in hemiplegic patients:Astudy of the suprascapalar nerve[J].Arch Phys Med Rehabil, 1986, 67 (11) :818-820.
[4]郭玉璞, 王志文, 李允德.中国脑血管病防治专家论集[M].沈阳:沈阳出版社, 1995:351.
[5]储利胜, 邵亮, 孟丁瑜, 等.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长期保护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11) :56-58.
[6]王新高, 童萼塘, 孙圣刚.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05, 15 (6) :363-367.
[7]邢三丽, 李振华, 孙晋浩, 等.补阳还五汤提取液对Schwann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J].神经解剖学杂志, 2006, 22 (1) :95-98.
[8]梁燕, 张淑萍, 邓常青.补阳还五汤及其主要有效部分对小鼠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 2005, 11 (4) :154-156.
加味补阳还五汤 篇4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28例均为门诊病人。男75例,女53例。年龄22~70岁,以20~40岁为多,发病短者1天,长者5个月,以3~7天为多。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确定诊断。
临床以口眼歪斜为主,初起患者病侧耳后、耳下有胀痛不适感,表现为患者面部表情呆滞,表情肌运动障碍,患侧眼不能闭合、露睛、流泪,额纹变浅或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时患侧漏气,口角流涎,咀嚼时食物滞留在齿颊之间,说话时又因面瘫而吐字不清。
治疗方法:予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藥物组成:生黄芪60~120g ,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6g,川芎6g,桃仁6g,红花6g,全虫10g,白附子6g,僵蚕6g。
加减:兼风寒表实者加荆芥10g,防风10g;病情缠绵日久不愈者,加穿山甲9g,制南星9g;兼面肌颤动者加天麻9g,白芍12g。
临床根据实际病情、年龄和体质不同增减药物和剂量。每剂水煎2次,取汁300ml,分2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7日为1疗程。治疗期间避风寒,忌劳累。
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确定疗效。①痊愈:通过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眼睑闭合良好,面肌功能恢复;②基本治愈:额纹恢复,上下眼睑闭合力量偏弱,哭笑时可见患侧轻度口角下垂,面部肌群收缩运动稍差;③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变,未达到治疗效果。
结果
本组128例,痊愈115例(1周痊愈22例,2周痊愈66例,3周痊愈以上27例),占89.84%;基本痊愈7例,占5.46%;无效6例,占4.68%。最短者7天痊愈,最长者治疗35天,一般多为20天以内痊愈。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面神经炎是由于面神经急性炎症所致,并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中医学早在《医学纲目.口眼歪斜》中提到 :“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歪斜,亦有无半身不遂而歪斜者。”单纯口眼歪斜而不伴偏瘫者即是口僻,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炎。
其致病因素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入中脉络,面部气血不和而痹阻。治宜祛风通络,养血和血。
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不伤正;白附子辛散,祛风化痰;僵蚕、全虫祛风止痉通络;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养血活血通络,此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地龙通经活络。水煎内服,效速力专,起到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用上方治疗,使面部气血通畅,神经功能得到恢复。
补阳还五汤的应用举隅 篇5
1 半身不遂
其机制为中气不足则邪气中之;肝血瘀滞经络不畅, 气虚血瘀发为半身不遂。生黄芪120g、当归尾20g、川芎15g、桃仁10g、赤芍10g、红花10g、地龙8g。治宜补气活血为法, 气虚属脾, 用生黄芪补中益气为主;血瘀属肝, 除风先活血, 应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入肝, 行瘀活血, 疏肝祛风;加地龙活血而通经络。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本方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的半身不遂的方剂, 黄芪补气为主药, 以补为主, 补活结合, 有扶正祛邪之功, 凡属由气虚为主导致血瘀发病为半身不遂者, 用本方较为贴切。
2 卒中异常出汗
其机制亦为气虚血瘀, 气虚则卫外不固, 营卫不和而易自汗出;淤血内阻, 气机升降及津液敷布则失调, 瘀血阻络瘫痪肢体可无汗或少汗, 而健侧多汗。拟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100g, 当归、赤芍、地龙、桃仁、红花各10g, 桂枝、全虫、蜈蚣、川芎各5g, 生龙骨、生牡蛎先煎各30g。连服5剂后异常出汗消失。黄芪、桂枝益气固表, 调和营卫;当归、赤芍、地龙、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通络;全虫、蜈蚣祛风止痛通络;生龙骨、生牡蛎敛阴止汗。全方共奏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敛阴止汗之功。
3 低血压
其属中医气血两虚、眩晕等证。从益气养血、活血充脉, 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90g、太子参20g、黄精15g、当归9g、桃仁10g、红花6g、川芎6g、升麻3g、桂枝3g、炙甘草10g。水煎, 每天1剂, 早晚分服, 15d为一疗程。收缩压低而升压缓慢者加制附子、肉桂, 伴舒张压偏高者加生地、白芍、五味子、麦门冬;脉压差小者加炒白术、茯苓;气虚偏重者加人参;血虚偏重者加熟地黄、阿胶;失眠重者加炒酸仁、夜交藤;头痛眩晕者加菊花、钩藤;心悸重者加珍珠母、柏子仁;精神萎靡者加远志、石菖蒲;心火上炎者加黄连、栀子。
4 外伤后脑梗死
其发病机制因外来伤损害头部血脉, 导致瘀血留滞, 络脉瘀阻, 经脉失养, 脉络不通。气血失常是脑病发病的主要病机, 王伦在《名医杂著》中指出:“古人论中风偏枯, 麻木诸症, 以气虚死血为源, 是论其致病之根源[1]。”基本方用黄芪30g、川芎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8g、郁金8g、当归20g。方中黄芪大补元气。气虚则导致血滞, 川芎活血行气, 为“血中气药”, 气行则血行;桃仁、红花、郁金活血祛瘀, 现代药理研究它们含有葛根黄酮类化合物, 能扩张血管, 具有改善微循环, 增加脑血流量及脑细胞供养作用, 减少红细胞阻塞, 减轻脑水肿;当归活血补血, 兼具活血化瘀的作用, 并具有消除自由基, 减轻脑水肿, 改善脑缺血缺氧, 缓解脑血管痉挛,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加速血肿吸收和止血的作用, 对纤溶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 可使侧支循环开放, 毛细血管血流量增加[2]。同时减少梗死面积, 降低耗氧量, 提高细胞耐缺氧能力。
5 早期糖尿病肾病
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与高血糖、高血脂、血流动力学障碍等因素有关。用加味补阳还五汤:黄芪50g、丹参30g、红花15g、桃仁10g、川牛膝12g、地龙12g、川芎12g、女贞子10g、独活5g、当归20g、赤芍20g、人参10g、制大黄5g。方中黄芪、人参具有补益心气, 使气旺血行, 络脉自通。方中黄芪具有扩张血管、降血压、增加肾血流量、降低血小板黏附率, 改善微循环、抗缺氧及免疫调节作用。丹参、川芎均具有改善微循环、抗组织纤维化、抗缺氧并有抑制免疫炎症的作用;女贞子具有降糖降脂抑制动脉硬化形成;独活有抗血小板聚集;红花、桃仁、地龙、川芎、当归、赤芍等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异常, 能扩张血管、解除纤维蛋白在肾脏的沉积[3];大黄能抑制肾组织高代谢状态、纠正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 减少尿蛋白的排泄[4];丹参、川芎、川牛膝扩张微动脉血管, 改善微循环, 使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显著增加, 从而达到改善肾功能, 减少尿蛋白的作用[5]。
本方治疗脑血管意外时, 应以病人清醒, 体温正常, 出血停止而脉象软弱者为宜。久服缓治疗效方显。阴虚血热者忌服。如属血瘀实证, 本方不宜使用。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雷, 张亚敏.益气通脉方配合西药治疗恢复期脑梗塞30例[J].陕西中医, 2009, 30 (6) :651-652.
[2]楚胜华, 袁先厚, 陈卫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12 (3) :246-247.
[3]王晓光, 王亚丽, 张佩清.张琪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思路[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5 (11) :624-626.
[4]叶仁高.大黄为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2, 12 (2) :107-108.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浅析 篇6
1 水肿
李某, 男, 61岁, 2012年12月10日初诊。患者3月前由于感冒自服药物1周后, 自觉感冒症状消失, 渐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浮肿、腰部酸困等不适, 在当地卫生院就诊查尿常规:蛋白 (+++) , 红细胞 (++) , 白细胞 (++) , 建议其到市人民医院进一步检查, 最后诊断为肾病综合征, 给予激素、抗生素及中药等治疗, 浮肿、腰部不适症状明显好转, 唯尿化验蛋白在 (+) ~ (+++) 之间波动。近几日浮肿渐加重, 经人介绍来我院门诊就治, 诊查:面色萎黄, 颜面轻微浮肿, 两下肢有淡紫色散在瘀点, 并凹陷性水肿, 舌紫暗而胖, 苔薄白, 脉细数, 自述仍在服用激素、金水宝胶囊, 不愿住院, 要求门诊中药治疗。辨证:病初感受外来之邪, 并由表及里, 损伤脾气, 导致脾的疏泄功能失常, 病久缠绵, 久病入络, 水病及血, 水停血滞, 终导致脾气不固, 精微外泄, 瘀血阻络。治法:益气健脾, 活血行水。方药组成:生黄芪50g、赤芍10g、当归10g、川芎10g、丹参15g、地丁10g、益母草20g、白茅根30g、红花6g、蒲公英15g、水蛭2g (冲服) 、生大黄3g, 10剂, 水煎分早晚服用。
二诊, 服药后浮肿基本消退, 腰酸基本好转, 复查尿常规蛋白 (+) , 其他均正常, 原方继服2周, 尿常规蛋白 (-) 。为巩固疗效, 原方去地丁、蒲公英, 加砂仁6g, 共取10剂, 研末冲服, 每次6g, 每日两次, 半年及一年复查无复发。
按:患者病初由于感受外邪, 正气不足, 邪乘虚入里, 病程缠绵, 日久虚实夹杂, 治疗既要注意本虚, 又要顾及标实之不同而施治。该病例蛋白尿与血尿并见, 伴有面色萎黄、水肿腰酸、双下肢瘀点、舌紫而胖等气虚血瘀之证, 故仿王清任补阳还五汤之意, 加入益母草、白茅根、公英、地丁等以益气活血、固本清源, 同时应用朱良春老师治疗肾病的对药经验, 加入水蛭、生大黄以加强活血散瘀、涤痰泄浊之功。
2 隆闭
刘某, 男, 73岁, 2013年6月10日就诊。患者自述小便频数已4年余, 最近两周加重, 伴有排尿无力、淋漓不尽, 尿道口时有白色分泌物, 下腹胀痛, 肢冷, 每次小便则出汗明显等不适症状。外院检查确诊为前列腺增生, 建议其手术治疗, 但患者惧怕手术, 想求中医诊治。诊查:面色不华, 形体消瘦, 精神差, 自觉发力, 不爱活动, 动则气短, 舌质红, 有瘀斑, 舌苔白腻, 脉细。自带彩超单示前列腺增生并钙化, 辨证为前列腺增生, 中医称为“隆闭”, 多发于老年人。由于前列腺体肥大, 压迫尿道, 造成尿等待、尿流变细、尿频、尿中断或点滴而下, 严重时可导致尿潴留。此患者年事已高, 多脏腑功能减退, 气机虚弱, 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加之湿浊阻滞, 共同导致隆闭。治则效仿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立方之思想, 以益气散结祛瘀、益肾化浊利尿为治则。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60g、地龙10g、当归10g、桃仁10g、川芎6g、赤芍10g、红花10g、巴戟天15g、菟丝子10g、萆薢10g、车前子10g、甘草6g, 7剂, 水煎分早晚服用。复诊时原有症状明显减轻, 效不更方, 继服7剂, 三诊时病情明显好转, 唯有夜尿频多, 原方加肉苁蓉、龟板等药研末冲服, 服用1月。1年后因其他疾病就诊时自述服用上述药后小便再无不利现象出现。
按:该病发生于老年人, 由于脏腑功能减退、升降失调, 加之肾元亏虚、开合不利, 则湿滞血瘀、饮精蓄积而成隆闭, 故治以活血散瘀为主, 方中重用黄芪益气而助行血利水, 应用地龙祛瘀软坚通淋, 加菟丝子、巴戟天以温补肾阳, 加萆薢、车前子则分清泌浊、通利小便, 加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以活血祛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软坚通淋之功效;好转后再加肉苁蓉、龟板阴阳双补, 使瘀祛络通、小便自利。汤者荡也, 散者缓也, 急性期用汤药, 缓解期用散剂以巩固疗效。
3 不寐
王某, 女, 63岁, 2013年8月26日初诊。患者自述失眠已五年余, 多处就医, 服用中西药物疗效不佳, 近期整夜不能合眼, 伴头痛、头晕、心悸、烦躁、腰酸困, 双足1年来一直冰凉。1年前曾做头部CT, 经颅多普勒等检查提示:脑动脉硬化。现每晚吃舒乐安定3片, 可睡2~3h, 梦多易醒。诊查:面色萎黄, 形体消瘦, 自觉无力, 纳食无味, 舌质淡暗, 边有齿痕及瘀点, 苔白腻, 脉沉细。辨证:不寐, 又称为失眠, 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虚血瘀、脾肾两虚、阴阳失调、脑络不通、脑失所养、阳不守阴而出现彻夜失眠, 病久及肝, 肝阴不足, 魂不守舍。治则:益气活血、育阴安神。方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合并酸枣仁汤加减:黄芪60g、当归15g、桃仁10g、赤芍10g、川芎10g、红花10g、酸枣仁 (炒) 30g、白术20g、夜交藤15g、巴戟天10g、菟丝子12g、柴胡10g、远志10g, 10剂, 水煎分早晚服。二诊时头痛、头晕已明显减轻, 每晚仍服用舒乐安定片2片, 能睡3~5h, 效不更方, 继服10剂, 嘱其逐渐停用舒乐安定片。三诊时患者精神较前明显好转, 已停用舒乐安, 每晚能睡5h左右。为巩固疗效, 嘱其研末冲服, 故原方再取10剂, 每天早晚各服1次, 每次6g。半年后偶遇问其恢复情况, 自述一切正常, 1年后下乡再遇自述未复发。
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中有“虚劳虚烦不得眠, 酸枣仁汤主之”的记载。《医林改错》中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为头痛、胸痛、胸任重物、灯笼病、急躁、夜睡梦多……不眠、夜不安、肝气病。《医宗必读·不得卧》对不寐的病因概括为:“一曰气虚, 一曰阴虚, 一曰痰滞, 一曰水停, 一曰肾不和。”本案患者病久脾虚, 气血化源不足, 气虚无力推动血行, 阻滞脉络, 致心失所养, 脑络瘀阻, 阴阳失交, 加之病久心情郁闷, 致肝阴不足, 魂不守舍, 出现烦躁、梦多。效仿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方之意, 益气活血、安神定志, 以平衡脏腑阴阳气血, 则不寐诸症自愈。
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治疗面瘫体会 篇7
1 临床资料
共129例患者, 其中男72例, 女57例;年龄最小的7岁, 最大的81岁。病程1天-3月不等。
2 治疗方法
基本方:生黄芪30g, 赤芍15g, 当归15g, 桃仁12g, 红花10g, 川芎12g, 防风12g, 地龙10g, 白附子8g, 全蝎8g, 僵蚕10g。若口干舌燥口苦, 舌红脉数, 加双花, 玄参, 连翘;体困, 口淡无味, 苔白腻, 脉滑, 加茯苓, 陈皮, 半夏, 白术;头痛头晕口苦, 心烦易怒, 脉弦, 加龙胆草, 郁金, 夏枯草。每日1剂, 水煎服, 1日3服。视病情服5~30剂。
3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完全消失, 面部活动感觉自如, 有如常人;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面部活动自如, 稍感麻木;有效:症状部分消失, 部分面部活动不能完成;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结果:治愈98例, 占75.9%, 显效19例, 占14.7%, 有效10例, 占7.8%, 无效2例, 占1.6%。总有效率98.4%。
4 讨论
隋曹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 遇寒则筋急引颊, 故使口僻。”本病多由正气不足, 络脉空虚, 卫外不固, 风邪乘虚而入中经络, 气血痹阻, 面部失于濡养, 以致肌肉弛纵不收所致。风邪入侵头面经络, 邪入肌肤则麻木不仁;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气虚不能运血, 则血瘀。风中经络, 日久耗气伤血, 血虚则动风, 见口眼歪斜;气虚不能固涩则流泪流涎, 鼓腮漏气。故面瘫乃因正气亏虚, 瘀血阻!动风所致。“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 则治宜益气活血, 祛风通络。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气, 使气盛以推血行, 祛瘀不伤正, 起益气扶正祛风之功。当归活血补血, 祛瘀而不伤好血。赤芍, 桃仁, 红花, 川芎养血活血化瘀, 地龙通筋活络, 防风, 白附子祛风散寒通络, 全蝎, 僵蚕熄风通络解痉。诸药合用, 补气养血, 活血祛瘀, 祛风通络, 祛邪不伤正, 全方通补兼施, 标本兼顾共奏佳效。
加味补阳还五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门诊及住院部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60例, 年龄55~75岁, 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8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2组均予以西医常规处理, 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循环及抗凝等。治疗组口服补阳还五汤 (黄芪120g, 当归尾6g, 赤芍4.5g地龙3g, 川芎3g, 桃仁3g, 红花3g) , 每剂2袋:100ml/袋。用法:口服, 1剂/d, 分2次服用, 1袋/次。2组疗程均为4周。
1.3 观测指标
用药期间观测患者功能恢复情况, 进行功能缺损评分。
1.4 疗效判定标准
按《中风病诊断疗效评价标准》[1]。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 病残程度1~3级, 肌力在Ⅳ级以上, 梗死灶明显减小。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肌力在Ⅲ级以上, 梗死灶减小不明显。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 肌力在Ⅱ级以下, CT复查改变不明显或再次出现新梗死灶者。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 病因复杂,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饮酒等。CT检查显示梗死灶为低密度, 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形状及大小, 较大的梗死灶可使脑室受压、变形及中线结构移位, 但脑梗死起病4~6h内, 只有部分病例可见边界不清的稍低密度灶, 而大部分的病例在24h后才能显示边界较清的低密度灶, 且小于5mm的梗死灶及后颅凹梗死不易为CT显现。增强扫描能够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率。另外核磁共振 (MRI) 检查可显示病灶区长T1、T2信号, 对疾病的诊断精确度较高。该病致残率高, 约为中风疾病的53.69%[2]。临床观察发现, 有3/4的脑梗死患者存在血黏度升高、红细胞变形变性及刚性指数的异常[3]。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肢体麻木、半身不遂、构音及语言障碍、口眼歪斜、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抑郁等。患者在发病后通常会出现上述症状中的一种甚至几种, 随着病程进展, 综合性的康复治疗, 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功能恢复, 若>1年尚有上述症状, 便属于后遗症期, 这时的康复进度就慢下来, 甚至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将永久性的存在后遗症。
脑梗死在中医学中归属“中风”及“卒中”范畴, 治疗以益气化瘀, 活血通络为原则。补阳还五汤是中医治疗中风的有效经典方剂, 出自《医林改错》, 为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所创制, 是益气化瘀法之名方。方中黄芪大补元气, 令气旺血行, 瘀去络通而不伤正, 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及地龙活血祛瘀, 通经活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本方能够扩张脑血管, 增加脑血流量, 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 抑制和溶解血栓形成, 改善微循环等作用[4、5]。在西医治疗的同时, 加用本方, 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功能恢复,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S].1996.
[2] Oh JK, Hyun SY, Oh HR, et al.Eriects of Anemanhena asphodeloides onfocal ischemic brain injury induced by middle cerebral altery occlusion in rats[J].Biol Pharm Bull, 2007, 30 (1) :38-43.
[3] Li R, Xu XF, Li Q, et al, Neuroprotection of nicotiflorin in permanenl focalcerebral ischemia and in neu Ional cullures[J].Bid Phan Bull, 2006, 29 (9) :1868-1872.
[4] Tong L, Qu HD, Chen YY, et al.Effect Of Buyanghuanwa decoction (BYHWT) on proliferalion ofcuhured rat cortical neuion[J].Di Yi Jun Yi Da Xhe Xue Bao, 2002, 22 (8) :711-712.
加味补阳还五汤 篇9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增液汤;糖尿病;便秘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4-0088-02
糖尿病性便秘是糖尿病常见症状之一,是由长期的高血糖致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排便障碍。患者因为大便排出困难,不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还会诱发血压升高、脑卒中、急性心衰及心律失常等,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应用补阳还五汤合增液汤治疗48例糖尿病性便秘,临床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内科门诊治疗患者48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6例;年龄43~75岁,平均(62.1±5.8)岁;糖尿病病程3~19年,平均(10.6±2.4)年。
1.2 诊断标准 根据1999年WHO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有关便秘的诊断:①排便时间延长,3d以上排便1次,粪便干燥坚硬;②重者大便艰难,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胀急、神疲乏力、胃纳减退等症;③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饮食控制,坚持适当运动,予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h血糖控制在11.1mmol/L以下。同时给予补阳还五汤合增液汤治疗,方药组成:黄芪30g,当归15g,赤芍10g,川芎1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5g,玄参15g,生地15g,麦冬15g。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每次水煎取汁200mL,2周为1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便秘的疗效标准[2]拟定。临床痊愈:大便正常,或恢复至病前水平,其它症状全部消失;显效:便秘明显改善,间隔时间及便质接近正常,或大便稍干而排便间隔时间<72h,其它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排便间隔时间缩短>24h,或便质干结情况改善,其它症状均有好转;无效:便秘及其它症状均无改善。
2 治疗结果
48例中,临床痊愈9例,显效21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75%。
3 典型病例
患者黄某,男,66岁,退休教师,于2015年3月8日就诊。患者有2型糖尿病史10年,口服二甲双胍、瑞格列奈治疗,血糖控制稳定。近5年反复便秘,4~7d排便1次,每次须蹲马桶30min以上方能解出,大便量少质硬。曾在外院行肠镜检查示大肠无器质性病变,诊断为糖尿病性便秘。经常服用果导片、麻仁软胶囊、番泻叶和肛注开塞露,久则便秘愈发加重,患者苦不堪言。刻诊:1周来未排大便,神疲乏力,伴有口干,腹部坠胀,纳眠欠佳,舌淡暗,苔薄黄,脉沉细。证属:气阴亏虚,肠燥瘀阻。治宜益气活血,润肠通便。处方如下: 黄芪30g,当归15g,赤芍10g,川芎1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5g,玄参15g,生地15g,麦冬15g。每日1剂,7剂水煎服。患者服药1周期间排便3次,量可,粪质仍偏干,但排出通畅,症状均有减轻,故效不更方。继服7剂后复诊,患者精神转佳,自述每1~2日大便均可畅解,粪质正常,诸症消失。
4 讨论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升高,糖尿病性便秘患者逐渐增多,其发病率约占糖尿病患者的25%[3]。主要原因是由于体内高血糖累及自主神经系统,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导致胃排空延迟,肠蠕动减弱。此外,患者便秘又不利于血糖的控制,会加重糖尿病和促使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及早进行治疗。目前西医多采用缓泻剂、促胃肠动力药、外用开塞露或定期灌肠,效果欠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中医在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病证结合、三因治宜等理论的指导之下调整脏腑功能,达到“阴平阳秘”,对于该病具有独特的优势[4]。
糖尿病性便秘属中医学“消渴”、“便秘”范畴,戴思恭《秘传证治要诀》云: “三消,小便既多,大便必秘。”中医学认为,消渴的病机主要是阴虚燥热,日久耗气伤阴,气虚则肠腑传导无力,阴虚津枯则肠道失润,另气阴亏虚,亦使血行不畅,肠络瘀阻,均影响大肠传导功能,糟粕难下,故发为便秘。针对上述病因病机,笔者在临床诊治中以补阳还五汤与增液汤配合使用。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甘温,大补肺脾之气,使气旺以促肠运;当归、桃仁既能养血活血,又有助润肠通便;赤芍、川芎、红花、地龙化瘀通络,令肠道血脉通利而有所养,传导之功自复。增液汤取玄参、麦冬、生地滋阴生津,使津液充足,增水行舟,促进排便。两方合用,各自发挥所长,共奏益气活血通络,养阴润燥通便之效,故大便通畅,机体得安。
综上,补阳还五汤合增液汤治疗糖尿病性便秘疗效明显,且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31-132.
[3]向旭,朱海杭.糖尿病便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3,4:251-252.
[4]刘莱莱,段娟.中医辨治糖尿病性便秘述评[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1-53.
加味补阳还五汤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8例, 女性12例, 年龄21~76岁, 平均年龄 (50.76±7.62) 岁。观察组男性17例, 女性13例, 年龄22~78岁, 平均年龄 (53.25±7.73)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取100mg阿司匹林, 给予患者口服, 每天1次, 持续使用4周, 取0.5g胞二磷胆碱钠给予患者静脉滴注, 每天1次, 持续使用4周。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取10g赤芍、10g桃仁、60g黄芪、10g川芎、10g地龙、15g当归、10g红花, 水煎煮后给予患者服用, 每次取300~600mL药剂, 分3次服用, 每天1剂, 持续治疗4周。
1.3 疗效评价标准[2]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积分改善超过8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积分改善在50%~8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显效和有效计入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4周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n (%) ]
3 讨论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6个月后, 患者仍然存在偏身麻木、半身不遂等症状[3]。中医认为, 中风多因脉络瘀阻、气虚血滞所致, 患者主要表现为肢软无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4]。脑血栓、脑出血均可导致中风后遗症的发生[5,6]。以往采用常规西药给予治疗,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症状, 提高其生活质量, 但预后并不理想。
补阳还五汤药方包括赤芍、川芎、地龙、当归、黄芪、桃仁、红花。地龙通经活络, 红花与当归活血化瘀。相关资料显示, 补阳还五汤可以使缺血灶周围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增加, 使血液浓度改善, 对缺血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同时可以起到抗血管痉挛, 改善局部脑组织缺血状态的作用[7,8]。
本次研究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0%,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补阳还五汤在中风后遗症疾病的治疗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有利于提高治疗有效率,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蔡新伦.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48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1, 11 (5) :16-17.
[2]陈万立, 陈万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45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1, 25 (5) :73-74.
[3]迟丹.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23例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09, 11 (7) :751-752.
[4]刘勇波.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32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08, 14 (6) :21-22.
[5]夏宝林.观察不同黄芪剂量的补阳还五汤结合针刺治疗对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5) :186-186.
[6]张柱权, 官国东.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 2006, 15 (8) :811-812.
[7]罗娇, 潘艺东.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 (11) :113-114.
【加味补阳还五汤】推荐阅读:
补阳还五汤/治疗应用06-27
加减补阳还五汤11-05
补阳还五汤的应用举隅06-11
补阳还五汤加味06-20
加味生化颗粒06-11
加味阴阳散08-04
加味肾气丸09-13
四逆散加味05-23
加味玉屏风散06-23
消风散加味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