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类型(共12篇)
农业经济类型 篇1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用大篇幅阐述农业问题。农业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农业问题被全社会关注, 自然也受到历年地理高考命题者 的青睐。农业考题在地理高考试卷中历来所占分值较大, 考查角度多维, 考查内容丰富, 考查形式多样, 在地理高考 复习中应 该引起学 生的高度重视。
一、考题例析
例1 (2014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19~20题, 双选) 茶蕴含着中华文化, 江苏绿茶享誉海内外。图1表示茶树生长的适宜条件, 图2是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图。读图 回答 (1) ~ (2) 题。
(1) 江苏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是 ()
A.洪泽湖周边地区B.太湖周边地区
C.沿江地区D.沿海地区
(2) “高山出好茶”, 江苏名茶也多产于丘陵山地, 主要原因是 ()
A.山地易排水B.山地日照充足
C.山地风力大D.山地云雾多
【解析】本组题涉及的考点为农业的区位因素, 具体考查茶树生长的区位条件。
(1) 读图1可知, 适宜茶树生长的温度条件是“年均温15~25℃”、降水条件是“年降水量1000~2000mm”, 对照图2可以看出符合“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是长江沿岸及其以南地区。
(2) 茶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 丘陵地带多地形雨, 易形成云雾, 利于茶树生长。另外, 丘陵地区地表有一定坡度, 有利于排水, 并且丘陵地区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好。
【答案】 (1) BC (2) AD
例2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第11题) 图3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回答问题。
下列农业生产类型中, 最适宜在图示岛屿发展的是 ()
A.水田农业B.迁移农业
C.种植园农业D.畜牧业
【解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是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考查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自然区位条件。根据图示岛屿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 该岛终年受西风的影响, 多阴雨天气, 热量不足, 光照较差, 不适宜农作物成熟, 但适合牧草的生长, 所以适宜发展畜牧业。水田农业多分布在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区, 迁移农业和种植园农业多分布在热带地区。
【答案】D
例3 (2014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37题) 图4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的背景下, 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 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近年来, 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从社会经济角度, 分析该省北部形成都市农业园区的主要原因。
【解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解答本题, 学生一方面要明确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科技、资金、交通、政策、地价等, 另一方面要根据本题的图文信息 (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图例信息中获取) 逐一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城市、人口密集, 市场需求大;经济发达, 资金、科技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 交通和物流业发达;国家重视, 政策大力扶持;地价高, 宜发展综合效益高的农业。
二、考点归纳
1.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区位条件
4.农业区位的选择
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 首先应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或其他信息确定气候特征, 根据等高线等信息分析地形特征, 然后根据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习 性进行选 择。例如:甜菜适宜种植在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棉花适宜种植在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苹果适宜种植在暖温带的湿润、半 湿润地区。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 要考虑地价的高低、农产品的产值、农业需水量、农产品对交通运输的要求等。例如, 花卉生产因产值高、需水量大, 适宜布局在邻近城镇且 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方。
5.农业区位条件的评价
在评价某地农业区位条件时, 学生要综合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区位要素。在分析某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和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等) 的基础上, 再分析有利条件 (如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劳动力丰富;惠农政策等) 和不利条件 (如热量、光照、水分不足;多旱涝灾害;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机械化程度低等) 。
三、命题预测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相关高考试题的呈现多以现实情境的图文资料为主, 侧重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等, 并且这些仍然是今后高考考查 的重点内 容。此外, 在复习过程中, 学生还要关注生态农业的优点及其发展;了解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相关惠农政策;领会“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及观光农业的发展方向等, 加强和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等知识的联系;正确认识 粮食安全 问题及其对策。
四、强化训练
(原创) 2014年8月21日至22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世界第二大内陆国蒙古国进行了国事访问。22日, 蒙古国总统邀请习近平夫妇前往乌兰巴托市郊观看那达慕, 并向习近平夫妇赠送了两匹蒙古马。据此回答1~3题。
1.图5所示农业景观中, 最有可能是随行记者在蒙古国拍摄的是 ()
2.蒙古国在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中, 最容易产生的生态问题是 ()
A.土地沙化B.土地酸化
C.土壤污染D.水土流失
3.蒙古国与中国在农业领域合作的项目最有可能是 ()
A.水稻种植
B.橡胶栽培
C.海产品养殖
D.畜种培育
(改编) 图6是中国农业“十二五”规划中“七区二十 三带”战略格 局图。读图回 答4~5题。
4.制约东北平原主产区、甘肃新疆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热量、水源、水旱灾害
B.水源、光照、土壤
C.土壤、水源、光照
D.热量、土壤、光照
5.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图中各主产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正确的是 ()
A.黄淮海平 原主产区 应大力发 展水稻种植
B.华南主产区要控制非农业用地规模
C.河套灌区主产区要大力引黄灌溉, 扩大灌区面积
D.渭河平原主产区要扩大水稻和玉米种植面积
(改编) 图7为某设计师设计的“蓄水菜棚”工作原理示意图。“蓄水菜棚”和普通大棚 相比, 可以将地面蒸发掉的水分收集 再次利用。据此回答6~7题。
6.“蓄水菜棚”主要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中的 ()
1光照2热量3水源4土壤
A.13 B.23
C.24 D.14
7.设计师设计“蓄水菜棚”的理念是 ()
A.回收利用污染物
B.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C.减少废弃物排放
D.保护生态系统平衡
(改编) 云南省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型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 其产品因类型丰富而远销新加坡及港、澳、台等地区。读图8, 回答8~9题。
8.云 南 省 蔬 菜 品 种 丰 富, 主 要 得 益于 ()
A.光热充足
B.地形复杂
C.降水丰沛
D.土壤肥沃
9.每年春节前, 新加坡超市的蔬菜三分之一来自云南, 一半来自泰国和越南。与云南相比, 泰国和越南抢占新加坡蔬菜市场的最大优势是 ()
A.地价低廉
B.技术先进
C.品种丰富
D.运输成本低
10. (改编) 读我国东南某区 域 地 形 图 (图9) , 回答下列问题。
(1) 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有哪些?分析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农业部门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
(2) 近年来, 该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下降, 试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分析其原因。
(3) 目前,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保障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蒙古国深居亚欧大陆腹地, 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广布, 农业以畜牧业为主。本题背景材料中有提示语“内陆国”“蒙古马”。图中A为栽培水稻, C为收获香蕉, D为收摘苹果。
2.A因过度放牧、过度垦殖导致草原植被破坏, 造成土地沙化或荒漠化。
3.D蒙古国气候干旱、位于温带、深居内陆, 故A、B、C选项错误。两国均有大面积的温带草原, 畜牧业发展具备合作条件。
4.A东北平原主产区因纬度较高, 热量不足;甘肃新疆主产区因位居内陆, 降水稀少, 水源不足;长江流域主产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变率大, 多水旱灾害。
5.B黄淮海平原主产区缺水严重, 而水稻生长需水量大, 故A项错误;华南主产区城市化、工业化速度快, 占用耕地现象严重, 故B项正确;河套灌区尽管有黄河水灌溉, 但因降水稀少, 缺水现象仍然严重, 故C项错误;渭河平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适宜小麦生长, 故D项错误。
6.B“蓄水菜棚”不仅能循环利用 水分, 而且具有温室效应, 起到保温作用。
7.B根据题意, “蓄水菜棚”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照资源和水资源。
8.B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 农作物品种的丰富程度与自然条件复杂程度密切相关。云南省地形复杂, 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等, 自然条件差异大, 有利于多种蔬菜的生长。
9.D与云南相比, 泰国和越南距离新 加坡近, 运输成本低, 蔬菜价格低。
10. (1) 农业部门:林业、牧业、种植业、渔业等。东部沿海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其有利自然条件是:雨热同期, 水热条件好;地处平原, 地形平坦;河流众多, 灌溉便利;土壤较肥沃。
(2) 城市化、工业化速度快, 占用耕地多;农业结构调整, 粮食播种面积下降。
(3) 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做好粮食储备工作。
农业经济类型 篇2
—--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域类型
教学设计
册亨县民族中学 文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地理来自于生活,从生活中来了解季风水田农业,从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来研究地理的一般学习和应用方法。
2.通过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欣赏,学会分析主要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事物的联系与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差异及它们的区位因素的差别。4.通过读图分析,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5.万事万物具有联系,体会矛盾的两面性,理解法治和环保在地理学科以及地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的分析,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找出这些区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在分析商品谷物农业时,并对未来农业发展展开憧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自然条件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制约着人类农业活动类型。2.培养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观念。
3.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问题:本县学生地理基础普遍较差,初中时期的基础可以说是没有,教学时候教师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兴趣!
2、班级现状分析: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较活跃,但自主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的情况几乎没有!
3、教学时间关注: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课堂状况,监督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2.提高利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多媒体展示法。【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俗话说: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说的就是农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农业没有发展好,那么社会就会不稳定,动荡,我国古时候很多朝代的更替都是源自于人们吃不饱饭!这也就是我们讲的民以食为天!而食以地为本!
过渡: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而农业的类型和规模也不相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提问:什么是农业地域类型呢?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提问:农业地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自然条件:光、热、水、地形、土壤
农业技术经济条件: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 交通 消费习惯等 总的来讲,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的作物适应不同的环境,导致我们的农业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农业的布局要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来发展,以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来发展!而现在农业由于受科技和生产的发展,逐渐向面向市场的商品化农业的方向前进,而农业的地域分工则成了农业商品化生产的标志!
而市场将决定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从生活中来:我们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消费的主要农产品是什么呢? 板书:
1、季风水田农业(以黔西南为代表)
活动:Ppt 展示
本土的季风水田农业后要求同学们回顾我们周边的环境,从自身出发,根据图片的提示中讨论黔西南水田农业发展的条件!学生作答后老师指出考题中容易出错的地方!
思考:除了黔西南有水田种植业以外,世界还有哪些地区有季风水田农业呢? 根据水稻的生长习性和各地的地理条件分析
参考答案:是东亚 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区的平原和山间丘陵、平地。过渡:那么这些地区的季风水田农业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 阅读教材,找出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日本除外),水利工程量大!
过渡:我们了解了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也明确了他的弱点,那么未来的季风水田农业将向哪些方向发展呢?
活动:探讨季风水田农业的发展方向
结合环保、法治、国策和可持续发展,进行学生的学法指导!并用课堂练习巩固。过渡:我们当地是种水稻,那么其他种小麦、玉米大豆的地区是怎么发展的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美国,参观下美国农业是怎么发展的!Ppt展示小视频: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板书:
2、商品谷物农业
共同探讨: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有利条件,世界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和特点,以及发展方向!并以练习巩固。【课堂评价】
农业经济类型 篇3
关键词:土壤;成土母质;气候;农业区
土壤是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所组成的大自然主体。它是矿物和有机物的混合组成部分,疏松的土壤微粒组合起来,形成充满间隙的土壤形式。受成土母质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土壤类型。
按成土母质的影响因素土壤可分为沙质土、黍质土和壤土,其中沙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气性能一般。
按气候影响因素土壤可分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黄壤、棕黄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坚土、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漠土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农耕的古老民族之一,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谊,在几千年的农业生活中对土壤对农业的影响理解更为深刻。我国幅员辽阔,大体又可分为南方农业区、北方农业区、东北农业区、西北农业区和青藏高寒农业区。各区土壤类型不同,农业生产方式多样。
南方农业区为红壤、砖红壤,含水量高、透气性能差,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黏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非常适合水稻生长,故又称水稻土。另外还能生长油菜、棉花、甘蔗等热带和亚热带作物。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到三熟,产品质地不高,产量不稳定。
北方农业区为黄壤和棕黄壤,土壤中的黏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層较厚,质地比较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适合小麦、玉米生长,还有大面积谷类作物及棉花种植,并且此类土壤还能进行各种蔬菜培育。耕作制度一年两熟到两年三熟。
东北农业区是我国重要的粮仓,黑钙土、钙土广布,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作物种植小麦和玉米以及甜菜、亚麻等经济作物。冻土广布,下渗微弱,内涝严重。
西北农业区水资源不足,农业类型为灌溉农业,土壤类型为荒漠土,风化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土质疏松,只能生长草类或沙生植物(如沙棘、白杨、狗尾草),但冲积扇(绿洲农业)土层深厚,肥力高,不灌溉水源,适合种植业发展(如南疆棉花种植)。
青藏高寒农业区土壤剖面由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只能种植青稞等农作物,且由于积温较低,农业只能分布在藏南谷地当中。
另外四川盆地中的肥沃的紫色土(酸性)在频繁的风化和侵蚀作用下形成,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相对较高,磷、钾稍低,也发展了水稻种植业,紫薯即产于此。
因地制宜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各种农作物对土壤深厚、酸碱度、有机质含量要求不同;而不同地域气候、植被、动物、岩石类型不同,土壤类型不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作物分布的广度,也使农业区呈现出一定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农业经济类型 篇4
1. 考纲要求
《考试大纲》列出“农业”专题的考点主要有三个, 即: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考纲解读
识记: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和形成条件。
理解: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影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应用:结合具体农业区, 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等;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对某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进行评价;分析不同地区农业地域类型, 并对其生产条件进行评价;结合实例, 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命题趋势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此类试题呈现以现实情境为主的图文资料, 侧重考查考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等, 而这些仍然是今后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在复习过程中, 考生还要关注以下内容:生态农业的优点及发展;历年一号文件的相关惠农政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三农”问题, 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及观光农业的发展等重大政策, 加强各项政策与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等知识的联系;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三、重难点解读
1. 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的区别
3. 农业区位的选择
针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 考生首先应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或其他信息确定气候特征, 根据等高线等信息分析地形特征, 然后根据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选择。例如, 甜菜适宜种植在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棉花适宜种植在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苹果适宜种植在暖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针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 考生要考虑地价的高低、农业产值、农业需水量、农产品对交通运输的要求等。例如花卉生产, 因其产值高、需水量大, 适宜布局在靠近城镇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方。
4. 农业区位条件的评价
在评价某地农业区位条件时, 考生要综合分析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各种区位要素, 即在分析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和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等) 的基础上, 再分析有利条件 (如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劳动力丰富;惠农政策等) 和不利条件 (热量、光照、水分不足;多旱涝灾害;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机械化程度低等) 。
5. 农业地域类型的判别
四、经典回放
例1 (2013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21~22题, 双选) 下图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1) 与丙地相比, 甲地玉米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有
A.热量更丰富
B.地形更平坦
C.土壤更肥沃
D.水源更充足
(2) 提高乙地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有
A.扩大播种面积
B.提高机械化水平
C.选用优良品种
D.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答案】 (1) BC (2) CD
【解析】第1小题:根据图中 (高程) 图例及所学知识可知, 甲地为平原地区, 丙地为低山丘陵地区, 甲地地形更平坦, B选项正确;甲地位于东北平原, 有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 C项正确;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 丙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丙地热量和水源条件比甲地优越, A、D错误。
第2小题:注意关键词“单产”。扩大播种面积和提高机械化水平可能提高玉米总产量, 但不能提高玉米单产, A、B错误;选用优良品种可以提高单产, C项正确;乙地多旱涝灾害,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可保证玉米的生长和收获, D项正确。
例2 (2013年高考海南地理卷第18~20题, 单选) 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 (1) ~ (3) 题。
(1) 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 限制丙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温度
(3) 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 将会导致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
【答案】 (1) D (2) B (3) C
【解析】第1小题:图例中显示有冰川, 则该地河流主要为冰川融水补给。该地有时令河, 说明河流会发生断流现象。结合该地纬度, 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势低洼处, 地下水位较高, 再加上气候干旱, 蒸发强烈, 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 丁位于河流下游, 地势低洼, 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D项正确。
第2小题:根据图示, 丙地区附近等高线稀疏, 坡度较小, 地形较为平坦。西北地区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降水稀少, 光照强烈, 所以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分。B项正确。
第3小题:本题考查流域综合开发。图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 河流流量小, 河水从甲流向丁。如果在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 会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 从而导致下游丙、丁两地出现荒漠化。C项正确。
五、强化练习
读“我国某地农业生产景观图”, 完成1~2题。
1. 该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混合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水稻种植业
D.立体农业
2. 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A.生产规模大
B.商品率高
C.机械化水平高
D.水利工程量大
甲图中是航拍的某地土地利用景观, 圆圈内为农田。乙图是该地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3~4题。
3. 关于该地气候和主要农作物的说法, 正确的是
A.地中海气候蔬菜
B.亚热带季风气候甘蔗
C.温带大陆性气候棉花
D.热带草原气候小麦
4. 影响该地农田空间分布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密度
B.灌溉设施
C.土壤肥力
D.河流分布
读“某地区主要农作物分布图”, 回答5~6题。
5. 该地区南部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生产规模小
B.商品率高
C.精耕细作
D.科技水平高
6. 该地区北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B.水土流失、石漠化
C.阔叶林被破坏、土地沙化
D.雨林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7. 读下图和相关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顺义位于北京市东北郊, 土地总面积9万多公顷, 平原面积占95.7%, 素有“京郊粮仓”的美誉。该区粮食生产已基本实现了农田喷灌化、作业机械化、种植良种化、农业现代化, 综合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材料二:北京城区农产品的来源基本呈现郊区供应和外埠供应并重的格局。冬季, 北京市场的蔬菜交易品种大多来自广西、广东、四川、海南、山东等地。为了丰富北京的“菜篮子”, 北京市政府明确扶持温室、大棚等农业设施的建设, 农民建一个温室补贴5000元、建一个大棚补贴3000元。
(1) 顺义区素有“京郊粮仓”的美誉, 分析其发展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
(2) 目前, 北京“菜篮子”里的蔬菜更加丰富多样了, 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3) 北京不同地区的农业各具特色, 其中远郊山区主要发展防护林, 种植核桃、柿子、板栗、梨等经济林木, 说明其主要意义。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图示景观位于丘陵地区, 且为水田,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
2.D该地水稻种植业具有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等特点。
3.C气温和降水柱状图显示该地最冷月月均温低于0℃, 且该地降水量较少, 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据乙图中每月日平均日照曲线可知, 该地光照充足, 适宜种植棉花。
4.B由于该地气候较为干旱, 降水少, 而发展棉花种植需要灌溉, 故灌溉设施是影响该地农田空间分布形态的主要因素。
5.B该地区南部主要作物是油棕、可可等热带作物且种植面积大, 属热带种植园农业, 其具有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技术水平低等特点。
6.A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 大规模种植花生、橡胶等作物, 会使草原退化, 出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土壤盐碱化。
7. (1) 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 ;位于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靠近河流, 有灌溉水源;土壤肥沃。不利条件:降水变率大, 多旱涝灾害;冬季气温低, 受寒潮影响大。
(2) 交通改善, 保鲜技术提高, 政策支持, 温室、大棚等农业生产技术改进, 市场需求量增大等。
(3) 改善生态环境, 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增加经济收入。
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篇5
【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农业地域类型的定义,掌握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2、学会判断农业地域类型,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的了解分析,养成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利用图文结合法,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整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学重点】
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作物及特点。【教学难点】
能够判断和区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法:结合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和书中文字提取信息学习。【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请几位同学来回答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学生答: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等)、社会经济(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等)、技术条件(冷藏、机械等)。由于世界各地农业区位因素的差异,世界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那么今天我们将用这些区位因素来分析一下农业地域类型。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农业地域类型?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62页 板书
农业地域类型 幻灯片展示:
农业地域类型: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布局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热带种植园农业、地中海式农业、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水稻种植业,今天我们就先来探究前两种。讨论
大家都吃过芒果,那么大家见过芒果树吗?知道芒果树长什么样子吗?为什么没有见过芒果树? 点拨
因为芒果树种植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
像芒果树、咖啡树这样,在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叫做热带种植园农业。板书
热带种植园农业 幻灯片展示
根据多媒体所展示的地图,同学们归纳总结热带种植园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学生总结: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讲解
热带种植园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那么他们的作物也是热带作物,比如我们熟悉的咖啡、可可、香蕉、菠萝、油棕、剑麻等。点拨 由热带种植园农业的主要作物可以分析该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1)集约化、专门化、规模大(2)商品率高、单产高(3)使用劳动力多(4)机械化水平不高
我国幅员辽阔,海南岛的国营橡胶农场是我国的热带农业,但其性质、规模、管理方式都与种植园有很大的差别。过渡
刚才我们学习了热带种植园农业,那么接下来再来看一看地中海式农业,首先大家回忆一下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地中海气候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顾:纬度为30~40度的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根据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及特点,我们来看一下地中海式农业的分布及自然因素。幻灯片展示
地中海式农业主要分布于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它地中海气候区(纬度为30~40度的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冬季温和多雨,利于农作物越冬。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探究
热带种植园农业主要作物为热带作物,那么地中海式农业主要发展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一分钟后找学生代表总结回答。点拨
地中海式农业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 地中海式农业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生产特点:精耕细作,小农场经营方式 面临的问题:(1)夏季干燥少雨,灌溉受限制(2)冬季洪水、病虫害等灾害
回顾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带种植园农业和地中海式农业,分别从分布、作物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我们随堂做几道题巩固一下知识点。
幻灯片展示问题,学生思考一分钟后提问回答。作业
阅读课本63-65页,从分布、作物及特点等方面有条理地预习其他几种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
板书
农业地域类型
定义
农业经济类型 篇6
关键词 罗望子 ;果实 ;经济性状
分类号 S667.9
Abstract To discuss the diversity about different types of the tamarind fruit characters, three types of tamarind was used to experimental material in this study, which evaluated the principal economic characters of frui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esh thick and the seed thick of acid-type tamarind were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sweet-type and sour-type tamarind; The stalk thick of sweet-type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acid-type and sour-type tamari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amount transverse diameter, longitudinal diameter, side diameter, fruit weight, skin thick, edible percent, number of seeds, number of fibers, the gap between the skin to flesh and so on. The results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data and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selecting and evaluating of the superior tree, but also established the superior tree file for breeding new varieties.
Keywards tamarind ; fruit ; economic character
罗望子(Tamarindus indica L.)又称酸角、酸豆、罗晃子等,为豆科酸豆属植物,原产非洲,是热带亚热带常绿大乔木[1-2]。罗望子树抗旱、耐瘠薄,易栽培管理,中国的云南、四川、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南部、中部和西北部(金沙江干热河谷)常见,但均呈现零星分布的野生或半野生的分布状态[3-6]。其中,川滇2省境内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是中国罗望子主产区,其单产和品质都优于国内其它地区[7-9]。罗望子是集多种用途于一身的重要经济树种[10-12],具备药食2用的特性,在医药、化工、食品和饮料等方面都具有较广泛的用途,具有清暑热、消积食、养肝明目,散痞驱虫等功效,可用于加工儿童和老年保健食品和饮料,亦是抗佝偻病和抗缺铁性食品的天然优质配料[12-16]。另外,罗望子树干、花、叶、种子都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可作为优质木材、蜜源植物、饮水漂白剂和食品增稠剂等[17]。
罗望子作为干热区特有的果树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专家和学者对其展开了相关的研究,但大多侧重栽培和产品开发方面的研究[8-15],有关罗望子经济性状评价方面的报道还很少见。为此本研究主要以3种不同类型的罗望子为材料进行相关的经济性状评价和分析,探讨果实的性状及它们之间的差异,为罗望子优良单株的筛选鉴定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罗望子新品种选育建立优树档案,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可对应优树档案根据选种目标综合评判不同优树的生产性能加以利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城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态农业研究所所在地),东经101°52′,北纬25°41′。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流域,属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区,气候干热,高温少雨,年均气温21.9℃,最热月为5月,月均温27.1℃;最冷月为12月,月均温14.9℃;极端最高气温42℃。全年降雨量为614 mm,降雨集中在5~10月,蒸发量3 911 mm;年相对湿度53%,全年干燥度k值2.08,旱季该值可达16.2,年均太阳总辐射量153 KCal/cm2,年均太阳日照时数2 670 h,≥10℃积温达8 003℃,日均7.3 h,日照率为60%,霜期2 d。土壤为燥红壤和紫色土,是罗望子野生资源的典型分布区,也是罗望子栽培的主要区域。
1.2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取自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罗望子种质资源圃种植的3种不同类型的罗望子—酸型罗望子、甜型罗望子和酸甜型罗望子。其树龄、树势、栽培环境、田间管理基本一致。甜型罗望子:果型为圆筒型,稍弯曲,果皮深灰褐色,果肉深红棕色,果肉易剥离,香味浓,味甜,肉厚、肉质细腻;酸型罗望子:果型为圆筒型,弯曲度大,接近马蹄状,果皮浅灰褐色,果肉浅红棕色,果肉难剥离,香味淡,味酸,肉质粗糙;酸甜型罗望子:果型为圆筒型,弯曲度介于甜型和酸型罗望子之间,果皮灰褐色,果肉红棕色,果肉剥离难易程度介于甜型和酸型罗望子之间,香味浓,味酸甜,肉质稍粗糙。
nlc202309011622
1.3 试验方法
本试验以3种不同类型的罗望子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每种类型的罗望子随机取3株为样树,每株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从树体的上、中、下3个部位随机抽取样果60个用于果实纵径、果实横径、侧径、单果重、果皮厚度、果肉厚度、种子数、可食率和纤维条数等多个指标的测定。
果实横径、纵径、侧径的测量:随机抽取样果20个,用游标卡尺测量后取平均值;果柄长、果柄粗:随机抽取样果20个,用游标卡尺测量后取平均值;单果重:随机取样果20个,用精度为0.001 g的分析天平称重后取平均值;果壳厚、果肉厚:随机取样果20个,用游标卡尺测定果壳厚取平均值;种子长、宽、厚的测量:随机取样果20个,用游标卡尺测量后取平均值;纤维条数:果实去果壳后附着在果肉上的可见的几条较粗的外纤维;皮肉间距(果壳和果肉之间的间隙距离)(L)=果实侧径(L1)-果实去壳后侧径(L2);可食率(%)=果实可使用部分重量(W0)/单果重(W)×100%。
1.4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先用Microsoft Excel 2007进行简单统计分析,再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试验数据进行排序、均值比较、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果实性状表现
对3种不同类型的罗望子进行8个主要经济性状和7个相关性状进行观测,不同类型的罗望子果实经济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即使同一类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5号果实纵径最大为120.08 mm,4号最小为85.99 mm;1、2、3号果实纵径无显著性差异,5、6、8号无显著性差异,7、9号无显著性差异;4号与其它单株之间差异显著。
果实横径7号最大为28.75 mm,且极显著大于其它单株;1号果实横径最小为20.14 mm,且极显著小于其它单株;其它单株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是很显著。
果实的侧径7号值最大为19.83 mm,9号值最小为14.65 mm,其中9号极显著小于其它单株。
单果重变化范围12.61~21.56 g,最大的是7号,其次是5号,最小的是9号;7号与5号差异不显著却极显著高于其它单株;2、3、9号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果皮厚度变化范围为0.50~0.91 mm;9号单株的果皮厚度最小且极显著小于其它单株;1~8号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果肉厚度最大值2.10 mm为2号单株,最小值1.27 mm为9号,其中2号极显著高于其他单株;1、3、4、5、6号单株间差异不显著;9号和7号单株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却显著低于其他单株。
2号可食率最高达59.30%,其次为8号53.95%和1号51.17%,其他单株都为45%~50%,可食率最小的是4号45.89%;2号极显著高于其它单株,1号和8号单株间无显著差异,3、4、5、6、7、9号单株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种子数为4~9枚,其中种子数最少的是2号单株,种子数最多的是8号单株;其他各单株种子数基本在6~8枚之间,且各单株之间差异不显著(见表1)。
3个不同类型的罗望子果实性状存在明显差异,酸型罗望子果肉厚度显著小于甜型和酸甜型罗望子,甜型和酸甜型罗望子间果肉厚度差异不显著;从果实纵径、横径、侧径、单果重、果皮厚度、可食率和种子数之间的差异性来看,在0.05水平3种不同类型罗望子的差异都不显著(见表2)。甜型罗望子果柄粗度显著小于酸型和酸甜型罗望子,酸型和酸甜型之间差异不显著;酸型罗望子种子厚度显著小于甜型和酸甜型;果柄长、皮肉间距、种子长、种子宽、纤维条数在3种不同类型的罗望子中表现差异不显著(见表3)。
2.2 果实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为研究果实各性状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这些参数进行了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果实横径与皮肉间距、纤维条数、种子长度成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果重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0.828、0.913、0.725,说明果实横径越大,果实皮肉间距越大、纤维条数越多、种子长度越长;果实侧径与皮肉间距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0,说明果实侧径越大,皮肉间距越宽;单果重和皮肉间距、纤维条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4、0.696,说明单果重越重,皮肉间距越宽、纤维条数越多;果肉厚和种子厚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30,说明种子越厚,果肉越厚;可食率与果柄粗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13,说明果柄越粗,可食率越小;种子数与种子宽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95,说明种子越宽,种子数越少;皮肉间距和纤维条数、种子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0.895、0.813,说明皮肉间距越大纤维条数越大、种子越长;纤维条数和种子长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81,说明纤维条数越多种子越长。其它指标间呈正相关或负相关,相关性不显著(见表4)。
3 讨论与结论
本试验对3种不同类型罗望子果实进行相关经济性状分析和评价,并对各性状指标之间也作相关性分析。由于关于罗望子果实经济性状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本试验参考了其它果树相关经济性状评价,如核桃[18-19]、龙眼[20-21]、芒果[22]、葡萄[23]、杏[24-25]、榛子[26]等,涉及果实横径、纵径、侧径、单果重、果皮厚、果肉厚、可食率和种子数等常见的指标,但由于罗望子果实本身的特性,本试验还涉及了皮肉间距、纤维条数、种子大小等相关指标的测定。
从果实性状指标的相关性来看,皮肉间距与果实横径、纤维条数、种子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果实侧茎、单果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指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即皮肉间距越大,纤维条数越多、种子越长,果肉与种子、纤维之间的粘合性越强,果肉与种子和纤维的分离就越困难,果肉就很难剥离;反之,皮肉间距越小,取果肉就越容易。在酸型和甜型2种类型的罗望子上表现明显:酸型罗望子皮肉间距大容易去果壳,但取果肉却相对较困难;甜型罗望子皮肉间距小,皮薄,去壳和取果肉都较容易。
nlc202309011622
本试验只涉及了罗望子的15个性状指标,另外对罗望子果实成分的分析较欠缺,对罗望子生长发育相关的性状考虑也较少,因此,更合理的经济性状评价指标的筛选和评价体系的确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豆科(第39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朱宏业,张映翠. 热带宝树-酸角[J]. 植物杂志,1996(1):5-6.
[4] 顾志平,陈四保,王晓光. 罗望子的综合刺用开发[J]. 天热产物研究与开发,1994,6(2):8.
[5] 吉宏武,丁霄霖. 罗望子研究进展[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0,19(6):10-13.
[6] 罗敬萍,严俊华. 云南罗望子野生资源调查及生态适宜种植区划探讨[J]. 云南热作科技,2002,25(2):20-22.
[7] 吴建勇. 酸角生产的现状及其开发意见[J]. 云南林业科技,1996(4):64.
[8] 赵一鹤,杨时宇,李 昆. 世界酸角研究现状及进展[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0(1):65-72.
[9] ES-Siddig K, Ebert G, Luedder S. Tamarind (Tamarindus indica L.): A review on a multipurpose tree with promising future in the Sudan [J]. Angewandte Botanik, 1999, 73(5-6): 202-205.
[10] Phakruschaphan T. Comparison of peeling and extraction methods in the production of tamarind seed gum [J].The Kasetsart Journal Natural Science, 1982, 16(2): 74-81.
[11] 赵 静,冯叙桥,吴永娴. 酸角的营养成分分析[J]. 营养学报,2001,23(4):378-379.
[12] 刘婉乔,高建华,徐荣雄,等. 罗望子果荚的营养成分及其开发利用[J]. 食品与发酵工业,1992,5(4):26-31.
[13] 蒲 彪,邓继尧,蒋华曾,等. 罗望子果肉的营养成分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4,12(4):455-457.
[14] 陈 利,黄兴奇,肖光辉,等.酸角及其果露成分分析[J].食品科学,1993,17(4):44-45.
[15] 吉宏武,丁宵霖. 罗望子研究进展[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0,19(6):10-14.
[16] Shankaracharyan B. Tamarind-Chemistry, technology and uses: A critical appraisal[J]. J Food Sci Technol,1998,35(3):193-208.
[17] Phakruschaphan T. Comparison of peeling and extraction methods in the production of tamarind seed gum[J]. The Kaselsart Journal Natural Sciences, 1982, 16(2): 74-81.
[18] 孙 垟,肖千文,黄丽媛,等. 核桃单株经济性状的主成分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1,29(2):185-190.
[19] 高焕章,吴 楚,姜学知,等. 湖北兴山核桃复选优系主要经济性状主成分分析[J].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21(3):207-211.
[20] 韩冬梅,李建光,潘学文,等.龙眼果实的主要经济性状与耐贮性关系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2009,38(6):12-15.
[21] 蒋际谋,陈秀萍,郑少泉. 龙眼种质资源果实经济性状的稳定性评价[J]. 园艺学进展,2006,27(4):171-176.
[22] 马蔚红,谢江辉,武红霞,等. 杧果种质资源果实数量性状评价指标探讨[J]. 果树学报,2006,23(2):218-222.
[23] 刘崇怀,孔庆山,郭景南.潘兴葡萄品种资源果实重要经济性状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3,19(2):74-76.
[24] 朱井丽,丁士富,樊春志.山杏优良无性系经济性状评价[J]. 现代园艺,2012(6):1-6.
[25] 郭宝林,杨俊霞,李永瓷,等. 主成分分析法在仁用杏品种主要经济性状选种上的应用研究[J]. 林业科学,2000(6):53-56.
[26] 宋锋惠,哈地尔·依沙克,何 琼,等.杂交榛子果实经济性状分析与评价[J]. 2009,27(4):36-40.
农业经济类型 篇7
一、国外农业创意的类型
国外农业创意有很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在各个国家几乎都有不同形式的存在。其中,农产品创意类型与国内的情况差不多。除农产品创意类型外,国外主要还有以下5种农业创意类型。
(一)农田景观
农田景观创意就是利用多彩多姿的农作物,通过设计与搭配,在较大的空间上形成美丽的景观,使得农业的生产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国外的这种创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利用花卉打造壮丽的花田景观,一种是在农田打造艺术图案。
1.花田景观。花田景观的代表是荷兰的春季花海和法国的薰衣草花海。荷兰的花卉种植面积大,素有“欧洲花园”和“鲜花之国”之美誉。每年春季各色鲜花盛开,大地被鲜花覆盖,花田犹如一幅色彩缤纷的大拼图,又宛若满载水彩的调色板,十分壮观和美丽。荷兰的春天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春天”。花田中不时有风车、农庄、小城堡等点缀其间。法国的普罗旺斯地区,连片种植的薰衣草打造出令人震撼的田园美景,营造出“花的海洋,香的世界”,薰衣草盛开时节,整齐的花垄伴随着山坡地高低起伏,点缀着树木、房屋,呈现出优美的画面,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2.农田艺术图案。农田艺术图案的代表有3种。一是英国的麦田怪圈,二是日本的稻田艺术,三是美国的玉米迷宫。英国最早的麦田怪圈是1647年在英格兰被发现的。麦田怪圈的形成至今是个谜。但英国人即利用了麦田怪圈的神秘感,人为创造了很多奇形怪状的麦田怪圈,吸引游客参观。麦田怪圈遍及全世界,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无处不在,但绝大部分在英国。日本的稻田艺术是通过插播、套种等方式使稻田在大地上呈现出预先设计好的图案;在作物成长的不同阶段,颜色不断改变,呈现出“四时风景各不同”的景观。稻田艺术画的创作题材十分丰富,有风景、历史人物、神话人物、动漫人物、动物等。日本稻田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比麦田怪圈更具吸引力。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大,有自然条件优越的玉米生产带。美国人在玉米田里创造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玉米迷宫。在种植玉米之前,先设计一个迷宫图案,按图种植玉米;待玉米长成后,就成了一个玉米迷宫,供游客娱乐参与。这些精心设计制作的迷宫让无数人晕头转向,但是大家还是乐此不疲。玉米迷宫的图案有人物、动物和奥运会标志。目前,这玉米迷宫已经发展到了包括加拿大、意大利、英国在内的多个国家。
(二)农业节庆
农业节庆是依托当地的主导产业,将农耕文化、民俗风情融入传统节日或主题庆典中而开发的节庆,通过农业节庆活动推动旅游、会展、贸易及文化等行业发展,是“农业搭台、经济唱戏、文化传承”的一种创意。农业节庆是体验式和消费式相结合的农业创意类型,常常兼具吃、玩、赏、教等多项功能,其中吃、玩等休闲娱乐功能尤为显著。如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种植面积达7000多平方公里,占全世界产量的65%。荷兰各地在郁金香花开季节都会举办郁金香花节,节日期间活动丰富多彩,最著名的就是花车巡游。义工们用鲜花做成各式花车,浩浩荡荡地在街道巡游,当地居民和国内外游客夹道驻足观看。也有花农将自家车用鲜花装饰后加入游行队伍。最早的郁金香花节至今已举办了60多届。北荷兰省还会举办“鲜花马赛克”比赛,家家户户用鲜花“绘”出各种图画,比创意、比技艺,由游客进行评比。
法国的普罗旺斯地区,是著名的香草胜地。薰衣草种植是当地的主导产业。每到薰衣草盛开的季节,各个小镇都会举办规模不一的薰衣草节。最著名的就是蒙特利马薰衣草节。节日期间,小镇居民都会穿上20世纪的服装,载歌载舞,乘坐着100年前的脚踏车、马车,把各种薰衣草产品(花茶、精油、香皂、蜡烛、化妆品、干花等)和其他特色农产品拿到集市上去卖。
美国得克萨斯州帕萨迪纳市的草莓节一年一度。每年的草莓节开幕式上都会推出一款“得州码”的巨型酥饼,其中2005年推出的面积达177m2的草莓酥饼,还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开幕式上,第一块酥饼以拍卖方式卖出,其余酥饼按每块2美元现场出售,所得全部资金捐赠给当地基金会作为助学金。这种拍卖方式和公益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看和品尝。
(三)农业主题公园
农业主题公园是通过对特定农业主题的整体设计,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包括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在一起,对农业主题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展示,创造出特色鲜明的体验空间,使游客获得一气呵成的游览经历,兼有休闲娱乐和教育普及的双重功能。
国外农业主题公园创意最成功最著名的当数荷兰的库肯霍夫公园。库肯霍夫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主题公园,占地32平方公里,公园内郁金香的品种、数量、质量以及布置手法堪称世界之最。每到三四月鲜花盛开的季节,这里都将举行为期8周左右的花展,公园内除了大片的花海之外,还有展馆内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花展、花卉的栽培示范活动、插花艺术展等,更少不了绘画和摄影展。此外,还有特别为儿童设计的探险之旅、花园迷宫、牧场等活动。公园里当然也少不了郁金香特色的纪念品和工艺品。
库肯霍夫公园自2006年起设置了开园主题。每年的开园主题各不同,主题会体现在园区的整体设计上。其中,2008年的开园主题即为“中国一北京2008奥运会”,公园内每个角落都体现出中国元素,其中“紫禁城花园”是以紫禁城为灵感而布置的,还有一个展出中国普通街道实景画的展览,以及一个奥林匹克展。在公园的入口用郁金香花制作了一条巨大的中国龙图案。设计师们还设计出用中文和奥运会运动项目命名的花卉造型等。公园还举办各式各样的与中国历史文化等相关的娱乐活动,搭建了一个中国茶馆和一所奥林匹克酒馆。
(四)科技创意
科技创意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创意,改变传统农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固有形象。作为世界上科技最为发达的国家中的美国和日本,在农业科技创意方面也令人耳目一新。“垂直农业”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迪克逊·德斯帕米尔提出[7]。垂直农业就是建造摩天大楼,既不是写字楼也非商品住宅楼,而是令其变身为垂直农场,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垂直农场不仅仅可以拓展城市里的农业空间,而且还可以作为城市一景为美化城市作贡献。美国多个城市都进行了城市农场设计方案评比。目前,美国、法国和以色列都有了垂直农场的雏形,韩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在进行垂直农业的试验。尽管人们目前还无法从市场上买到垂直农场生产的农产品,但垂直农业的提出,将传统农业由大田中的平面生产转变为向空中发展,这种思维跳跃不失为农业生产空间的重大创意突破。
日本人多地少,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科技创意是日本农业科技创意的主题。植物工厂就是这类创意的典型代表。植物工厂就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植物生长的适宜环境,进行植物周年连续生产的人工控制的农业生产系统。植物工厂摆脱了传统农业对土地的依赖和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生产也像工业生产一样,有了生产车间和流水线。日本还将这种植物工厂小型化(如冰箱般大小),可以放在居民家中、写字楼内或会议室内,将农业与工作、生活在空间上融为一体。在日本较为普遍的阳台农业和屋顶农业,就是利用阳台和屋顶空间进行农业种植,既可以体验种植的乐趣,也可以享用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同时也能美化居室和工作环境。
三、国外发展创意农业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发展创意农业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依托规模产业发展创意农业;注重创意项目的民众参与度;注重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农业创意越来越多地融入人们的生活等。对中国发展创意农业有以下启示。
(一)打造地方创意农业的标志性产品。国外的创意农业开发较早(最早的农业节庆已有60多届),并已形成创意农业的标志产品,如美国“得州码”草莓酥饼、荷兰的花车巡游、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景观等。中国各地的创意农业应依托当地的主导产业进行设计包装,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创意农业标志性产品,并注重项目的参与性,形成对游客的吸引。在这一方面,南京的农业嘉年华、成都的“五朵金花”、陕西汉中的油菜花节等都是较为成功的案例。
(二)开发节庆标志产品,打造农业节庆品牌。借鉴美国草莓节上的“得州码”草莓酥饼、荷兰郁金香花节上的花车巡游等,打造农业节庆的标志性产品,提升农业节庆的知名度。北京大兴西瓜节上的“全国西瓜擂台赛”、江苏盱眙龙虾节上的“万人龙虾宴”就是较为成功的案例。节庆标志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农户(自觉加入创意活动)和游客(自觉参与创意活动)的参与度。农业节庆标志产品与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品牌等相结合,综合打造农业节庆品牌。
(三)全产业链创意开发,提升创意农业效益。荷兰对郁金香、法国对薰衣草产业的创意开发是全产业链开发的成功案例。生产环节中,在花期进行景观打造,打造主题公园或举办花车巡游;加工环节中,提炼精油、制作干花制品等;与三产融合的环节中,以节庆和主题公园等方式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实现了对产业的深度开发与提升。尤其是法国薰衣草的加工产品种类之多(食品、饮品、药品、化妆品、清洁用品、装饰品等),用途之广,值得中国借鉴。
(四)注重创意项目的文化传承性与新颖性。不论是日本的稻田艺术,还是美国的玉米迷宫,都十分注重项目的创新性与文化传承性。日本的稻田艺术多以本国的山水、历史人物、神话人物等为题材;美国的玉米迷宫图案也多是本国的历史人物、卡通人物,甚至是总统候选人头像。这些题材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既有文化韵味,也有现代气息,能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这些经验尤其值得中国“短寿”玉米迷宫加以借鉴。
(五)加大对创意农业和中国文化的宣传。创意农业在中国还是个新鲜事物,要利用各种媒体和举办各种创意大赛等途径,加大对创意农业的宣传,引导社会对创意农业产品(或项目)的关注,进而形成消费习惯。文化创意是农业创意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加大对中国(农业)文化的宣传,培养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审美和浓厚兴趣,而不是一味地跟着洋文化走,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农业)文化。
农业经济类型 篇8
一、函数与指标体系
1、道格拉斯 (Cobb–Douglas) 生产函数
对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研究有许多模型, 常见的主要有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和科布—道格拉斯 (Cobb–Douglas) 生产函数。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Q=f (L, K) =AKαLβ。式中:Q代表产量, L和K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投入量, A、α、β为三个正的参数, 并且0<α、β<1。此生产函数有以下几种优点:一, 该生产函数是一个指数函数形式, 这类函数在数学上较易处理;二, 函数中的参数A、α、β具有明显的经济含义, A可以看成为一个技术系数, A的数值越大, 既定投入数量所能生产的产量也越大;α、β分别代表增加1%的资本和劳动时产量增加的百分比, 它反映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的重要性。本文即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我国不同经济类型工业企业进行探讨。
2、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1995年1月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印发《财政部企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 (财工字[1995]7号) , 统一制定了一套新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包括营运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和获利能力指标。本文运用该指标体系, 对三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率进行分析。
3、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工业企业及工业发展按不同经济类型企业进行研究的文献很多。刘小玄 (2000) 以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数据为基础, 具体分析了中国工业企业中, 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的效率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私营、三资、股份制集体企业、国有企业, 但该分析仅针对了1995年的状况。彭轶丽 (2005) 通过八个指标衡量及比较了中国内资、外资工业企业的效率水平, 发现中国内资企业在流动资产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效率已经提高, 但综合效率水平仍逊于外资企业, 尤其是资本使用效率低以及技术效率没有提高会令内资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本文将通过比较中国三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 营运能力, 获利能力, 偿债能力等多项效率指标, 全面考察中国内外资工业企业效率的发展状况并揭示其现象的内在根源。
二、效率的实证分析
1、构建不同经济类型工业企业生产函数
生产效率是衡量经济运行是否健康的最重要的指标, 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整体经济效率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由于我国各种类型企业所有制形式不同, 其运作机制和效率也有差异, 以下我们通过应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不同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进行生产效率分析。
根据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Q=f (L, K) =AKαLβ, 经过公式变形得到:LNQ=C+αLNK+βLNL, 其中C=LNA。鉴于《中国统计年鉴》中1998-2007年中国不同经济类型工业企业生产数据, 我们运用EVIEWS5.0进行多元回归, 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2、模型结果分析
(1) A1
(2) α3<α1<α2, 得知国有与私营企业的资本产出弹性较大, 说明了该两种企业的资本相对缺乏, 应调整对策, 加快引进外部资金;外资企业的资本产出弹性略小, 原因在于外资企业资本投入的基数较大, 其资本的投入产出能力起步较高, 近几年来变化较为平稳。
(3) β1<β3<β2国有与外资企业的劳动力边际产出均较小, 说明了这两种类型企业的劳动力要素已经较为饱和, 不适宜再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并且我们看到, 私营企业的劳动弹性已经为负值 (-1.007186) , 说明私营企业的劳动力严重过剩, 更说明我国私营企业的成长是建立在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 其科技与资本含量较低。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 私营企业为我国解决了相当大的就业问题。
(4) α2+β2=0.761293<α3+β3=1.256404<α1+β1=1.904346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显然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产出增长大于生产要素的增长。其原因我们认为是70%以上的国有经济属于国家垄断产业, 例如电力, 化工, 冶金等, 其产品市场完全无竞争, 产品亦没有替代性。并且自1998年以来, 我国加大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 采取各项配套措施, 如减员增效, 再就业培训, 以及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 这些措施给国有经济带来的机遇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 完全有可能产生较大的规模经济;而私营企业的规模报酬处于递减阶段, 其原因可归为资本严重缺乏, 而劳动力严重过剩。私营企业应适当增加资本的投入, 减裁过剩劳动力, 改善经济状况。
综上, 国有企业, 私营企业处于对资本大量需求阶段。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较低, 不同类型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劳动力过剩的现象, 私营企业最为严重。该阶段仍应积极鼓励引进外资, 缓解国内企业资金缺乏问题, 同时应提高劳动力和科技水平, 改善生产要素结构。遗憾的是, 考虑到科学技术在当今工业经济的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但由于数据的缺陷, 我们不能将技术的投入产出考虑在内, 这就意味着仅从生产函数这一单一指标能否说明企业真正的运行状况。下面我们将运用不同经济指标分析我国工业企业的效率差异。
3、经济效率指标
(1) 营运能力指标
企业的经营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 是企业整个财务分析的核心, 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分析企业的营运能力。
结合中国统计局中国工业企业1998-2007年的统计数据 (2) , 三类企业在此阶段整体上都以稳定的速度略有上升, 且私营企业的资金周转率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我国的私营企业多是乡镇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 其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资本的投入量相对较少, 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金周转较快, 技术管理水平相对较高, 因此其营运能力较强也可以得到证明。
(2) 偿债能力指标
企业的偿债能力指标包括长期指标和短期指标两种, 我们这里分析长期指标中的资产负债率的差异。
资产负债率的理论临界点为50%, 低于临界点说明企业的风险较小, 反之则大。我国三种经济类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值基本一致, 均大于50%的临界点, 说明三种类型企业均有较大风险, 利用外部资金较多, 同时也反映出其发展相对较快。不同的是国有企业在1998年的资产负债率最高, 达64.26%, 而后逐年递减, 负债率下降了8个百分点。原因在于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国有企业改制, 这一期间, 国有企业资本的投入中有大量资金是通过举债获得。到2004年以后, 国有企业体制相对完善, 偿债能力逐年上升, 其资产负债率与外资企业相近。私营企业的负债率保持在59%-61%之间波动, 说明私营企业的偿债能力相对稳定。
(3) 获利能力指标
1998-2007年间, 国有与外资企业的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整体上均出现先增加后下降再上升的螺旋趋势, 私营企业发展相对稳定。这与我国2000年前后的投资热密切相关, 工业生产成本及费用的大量投入, 使得利润与成本费用间的比值降低, 效益相对下降。从目前来看, 国有企业的利润率较高, 几乎是私营和外资企业的2倍。那么是否说明国有企业的利润较大呢?2008年1月1日“两税合并”之前, 外商投资企业的名义税赋是15%, 实际税赋是11%;内资企业的名义税赋是33%, 实际税赋在23%左右。内资企业的税赋是外资企业的税赋的两倍多, 这使得内资企业的实际利润要去除税收等因素的影响之后才能得到公正的评断。
总资产贡献率反映的是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 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 用于评价和考核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总体趋势都处于稳步上升阶段;国有和外资企业处于旗鼓相当的水平, 私营企业在1998年就已达到较高水平, 平均要比前两种企业略高2-3个百分点。但从总体上看, 国有企业具有更好的发展势头。
(4) 综合指标
工业增加值率反映的是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国有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一直处于领先, 说明国有企业的中间消耗的比率较低, 拥有较高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但自2004年以来, 国有企业增加值率有下滑的趋势。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 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 经营管理水平, 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私营企业的全员生产率最低, 原因在于我国的私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生产缺乏技术含量, 其管理能力也比外资和改制后的国有企业要弱;外资企业以平稳的增速发展, 说明其经营管理水平较为完善, 生产结构相对也较合理;国有企业则表现出强劲的势头, 从1998年不及私营企业的最低水平, 到2006年远远超过外资企业的最高水平的数据中我们看到, 国有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管理水平职业技术熟练程度等综合能力大大提高, 这与我国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经验是分不开的。
本文通过对我国三种具有代表性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效率的比较,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 经过最近几年的改革, 我国的国有企业步入了良性发展阶段, 其生产最具规模经济;私营企业的投入产出能力较强, 但生产处于规模不经济, 其原因主要为劳动力严重过剩, 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 从经济效益指标上看, 国有企业的总体水平已具有相对优势, 且其资本产出弹性较大, 但资本产出能力较弱;私营企业的资本劳动比例失衡, 但其获利能力最强。最后, 我国工业企业的规模扩张主要表现在“量”上而非“质”上;多数工业企业仍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科技创新能力近年虽有增强, 但仍处于产业链低端;工业生产能力利用不均衡, 内外资仍有差距。因此, 我们须用科学发展观引导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实现总体上的资源优化配置, 缩小内外资企业、国内外企业的差距, 保证经济快速有效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中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私营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各项效率指标, 发现国有企业经过改制, 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阶段, 但综合效率水平仍低于外资企业, 其主要原因是资本的使用效率较低。私营企业则呈现资本劳动比例失衡现象, 需要加快改革步伐。目前, 我们仍须坚持遵循科学发展观, 引导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缩小内外资企业间的差距。
关键词:国有及国有控股,私营,外资,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指标
参考文献
[1]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00, (2) :17-19.
[2]彭轶丽.中国内资、外资工业企业效率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5, (3) :46-47.
浅析农业面源污染的类型及危害 篇9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类型,危害
在农业活动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质以不同的形态与途径进入农业生态系统, 某种或多种污染物质经过食物链而发生生物富集, 破环农业生态系统原有的物质循环并最终表现为该生态系统内生物体的健康受损。人类活动导致的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已经成为限制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而且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发生与迁移的随机性、多因子的交叉性等特点导致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十分困难。因此, 为保障全球生态与粮食安全、确保农业可持续不断造福人类, 掌握农业面源污染类型及其危害已势在必行。
1 化肥污染
土壤中的各种营养物质是满足作物自身的正常生长的物质条件之一, 而土壤结构可以影响作物的吸收与同化过程, 从而间接影响作物发育。合理施肥可以改变土壤水分、热量、孔性等诸多理化因素以改善土壤结构, 从而创造良好的土壤微生态环境, 对提高农业生产产量与质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日益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了生态环境带来的潜在价值, 而长期不合理施用化学肥料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其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土壤的污染。在诸多化肥类型中, 使用量以氮肥和磷肥最为之多。研究发现, 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尤其是磷肥, 致使镍、镉、汞、铜、砷等多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富集, 形成重金属污染。 (2) 对水体的污染。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N、P元素, 经淋溶作用通过地表径流汇入水体, 在水体中不断积累,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如近年来滇池、东湖以及淮河等湖泊与河流连年爆发水华。水华的爆发不但降低水体溶氧量与透明度、抑制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导致初级生产力下降、改变优势种威胁生物多样性, 而且产生恶臭、破环自然景观, 影响生态服务价值的利用。此外, 部分蓝藻如铜绿微囊藻可以产生微囊藻毒素, 当其细胞死亡并破裂后则将毒素释放到水体中导致水生生物中毒死亡并危害人类健康。 (3) 对大气的污染。不合理使用化肥, 导致土壤氮素增多。土壤氮素一部分经生物反硝化生成N2O等氮氧化合物, 而一部分直接以氨气的形式, 通过土壤- 大气逸散入大气中。其中, 一氧化二氮 (N2O) 是一种温室气体, 加剧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产生了巨大压力, 主要体现在气候变化异常、温湿条件发生较大改变、农业病虫害发生频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增加等。
2 农药污染
由于农药的发明与使用, 有效的减少了害虫、杂草等有害生物对粮食作物的损害, 为增加粮食作物产量做出重大贡献。此外, 农药类型也逐渐多样化。随着农药的类型增多与其在农林业中的使用量普遍增加, 且多数化学农药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不宜发生降解而残留在农田中, 残留农药中的部分参与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经食物链与食物网在各营养级之间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 损害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因此, 农药引起的负面效益日益受到重视。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等以土壤微生物为载体将其转化为植物可有效利用的营养物质以供植物正常生长。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的根系形成一个稳定的动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它们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植物的根系为土壤微生物提供养分, 土壤微生物反过来也促进了植物根系的发育, 从而促进了植物的生长[2]。因此, 土壤微生物与植物互利共生。但是, 土壤中的残留农药因具有生物毒性因而显著降低了其中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性, 且改变了优势种减少了微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 最终因该系统原有结构与功能受损而造成土壤板结, 进而降低粮食作物的质量与产量。使用农药在短时间内可以有效的控制病虫害, 但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其天敌, 从长远来看不但易造成对于R-对策者的害虫在停止农药使用后再次爆发, 而且减少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此外, 艾氏剂、灭蚊灵等杀虫剂属于持久污染物, 可以在环境中长期稳定地存在, 具有“三致”效应, 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在生物体内的脂肪、肝脏等组织中长期存在并逐渐积累, 对人类的内分泌系统等产生极大的危害。
3 畜禽粪便污染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 带动人们对物质财富的不断追求, 其中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肉蛋奶等主要畜禽产品的需求增加, 进而刺激了畜牧业生产规模与集约化不断提高。自古以来, 畜禽粪便就作为农家肥广泛使用, 如经发酵后可直接用作优质的有机肥为提供农作物养分。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缺乏相应有效的环境管理, 在我国畜牧业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国时, 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逐渐突出并受到关注。随着技术的发展, 为提高畜禽品质, 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已广泛应用于畜牧养殖业。当畜禽粪便储存不当或者用作有机肥而不注意用施用方式后, 其中N、P元素、残留的添加剂、各种气体化合物以及其他污染物, 经挥发、淋溶、扩散而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此外, 畜禽粪便的大量堆积, 为苍蝇、蛔虫卵以及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致病菌提供了合适的繁殖条件, 不但影响景观、污染环境, 而且威胁人类和畜禽健康。
4 其他污染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 工业化农业留下来的弊端逐渐明显。除化肥污染、农药污染以及畜禽粪便污染等面源污染外,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农膜污染、农作物秸秆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重金属污染等面源污染类型日益严重。
参考文献
[1]宁金花, 申双和.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2) .
农业经济类型 篇10
关键词:农业机械,损坏类型,原因,解决方法
0 引言
农业机械由许多零部件组成, 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促使农业机械维护与修理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现笔者根据自身相关经验, 就农业机械的各种损坏类型及损坏原因展开详细介绍, 同时针对问题提出了部分解决性措施,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1 农业机械损坏的类型
1.1 零部件之间的相互位置发生变化
如果破坏了零部件的垂直、平行以及同心度等状态, 并远远超过了规定的标准, 就会发生负荷、冲击以及振动情况, 导致农业机械不能正常运转。例如:曲线的中心线与活塞、连杆的中心线所形成的垂直度超过了规定的标准, 导致活塞与缸筒之间发生摩擦, 从而影响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
1.2 裂纹、断裂、弯曲以及打穿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农业机械有时会出现裂纹、断裂、弯曲以及打穿等多种情况, 如:缸盖裂纹、驱动轮半轴断裂等, 这几种损坏类型较明显。
1.3 配合间隙过大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农业机械中部件配合的间隙会不断增加, 并且会影响到过盈配合部件间的紧度, 导致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恶化。例如, 在柱塞与套管之间会产生间隙, 不断增大的间隙导致油压力不断降低, 同时还会引起燃烧不完全, 这种情况增加了耗油量, 也降低了农业机械的使用功率。
2 农业机械损坏的原因
零部件磨损是造成农业机械损坏的最常见原因, 本文主要分析影响农业机械损坏的原因, 如:疲劳磨损、塑性磨损、磨料磨损、机械磨损、抓粘性磨损以及腐蚀磨损。
2.1 疲劳磨损
疲劳磨损是指零件在长期交变负荷的作用下会形成材料破裂。破裂往往是从金属晶格结构中极其微小的裂缝开始的, 在此之后裂缝会逐渐增大。
2.2 塑性磨损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压力以及扭力都会影响过盈配合零部件。塑性磨损是指在两个力相互作用下引起零件表面的变形, 此时就会影响到配合紧度, 严重情况还会促使过盈配合向间隙配合转变。例如, 轴承套孔属于过盈配合, 当零部件表面发生塑性变形后, 会带动轴承的运行, 有时还会引起轴上各零部件相互位置的变化。
2.3 磨料磨损
一般情况下, 零部件表面存在着较小的硬质磨料, 这些小的硬质磨料也会威胁到零部件表面, 它们会擦伤零部件表面, 此种磨损被称为磨料磨损。在众多农业机械零部件磨损中, 磨料磨损是非常常见的。例如, 当农业机械在田间作业时, 活塞、活塞环与气缸壁之间会夹杂磨料, 当活塞发生运动的时候, 活塞以及气缸壁都会被磨料刮伤。
2.4 机械磨损
不管机械零部件表面多么平滑, 如果利用放大镜来进行检查, 都会发现在机械零部件表面存在着很多凹凸不平的地方, 在运动过程中这些凹凸不平的地方会影响到摩擦力, 从而导致零件表面上的金属脱落, 同时还会引起几何形状、尺寸以及体积的变化。
负荷大小、零部件相对运动速度以及摩擦力的大小都会影响到机械磨损量。如果两种由不同材料制成的零部件相互摩擦时, 磨损量也是不同的。在开始使用农业机械时, 磨合期是非常短的, 并且磨损零部件具有非常快的速度;当过了磨合期之后, 每一个零部件都满足了技术规定的要求, 此时就可以将机械的功率发挥出来, 随后将农业机械投入到工作中, 这时机械磨损的速度比较慢。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机械磨损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当农业机械一直处于长期的运转过程中, 如果零部件磨损量不能满足技术的具体规定, 就会增加磨损, 这种磨损会对零部件产生非常大的威胁, 最终引发机械故障。
2.5 抓粘性磨损
与其他磨损相比较, 抓粘性磨损是一种非常具有危险性的磨损。当出现抓粘性磨损的时候, 在较短的时间内该磨损会给农业机械带来一定的损坏。如果两个零部件的配合间隙过大或者过小时, 此时无法形成润滑油膜, 干摩擦所产生的巨大热量会熔化零部件表面的金属, 导致零部件表面出现剥落的情况。比如:活塞粘缸以及烧瓦抱轴等。
2.6 腐蚀磨损
在氧气、碱等环境下, 如果金属零部件与水、空气等发生了接触, 就会导致零部件表面发生剥落。柴油机排放的气体遇水之后形成酸, 主要是由于含有硫、氮等多种酸性气化物, 酸性气化物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如果零件的金属成分不同, 还会发生电化学腐蚀。
3 解决农业机械损坏的主要方法
3.1 疲劳磨损解决策略
顺利解决疲劳磨损对农业机械损坏的具体方法如下:通常情况下要尽可能防止应力集中现象, 既要保证零部件间的间隙符合规定的要求, 又要保证零部件的紧度符合规定的要求, 将附加冲击力进行有效消除, 从而有效减少疲劳磨损程度。
3.2 塑性磨损解决策略
顺利解决塑性磨损对农业机械损坏的具体方法如下:在对机械进行修理的时候, 要对过盈配合零部件接触面的均匀性进行认真检查。如果没有出现特殊的情况, 就不应该将过盈配合零部件拆卸掉。
3.3 磨料磨损解决策略
顺利解决磨料磨损对农业机械损坏的具体方法如下:在清洗空气、燃油以及机油滤清器的时候要充分借助防尘过滤装置, 与此同时要选择干净的机油。在磨合试车之后, 要做好清洗油道的工作, 并且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更换机油。为了能够减少发动机出现故障, 要定期保养以及修理发动机, 将积碳清除干净。在制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材料, 确保零部件表面的耐磨性得以提高。
3.4 机械磨损解决策略
顺利解决机械磨损对农业机械损坏的具体方法如下:在加工过程中提高零部件的精度, 同时还要保证安装的精准度, 对使用条件进行改善。为了能够保证零部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就要将零部件的磨损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启动机械时, 不可能马上就形成油膜, 此时产生的摩擦会增加零部件的磨损量。所以, 在启动机械时, 要保证机械发动机处于低速、轻负荷的状态下, 一段时间后形成油膜, 之后就让机械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下, 这种方法可以使零部件的磨损量得以减少。
3.5 抓粘性磨损解决策略
顺利解决抓粘性磨损对农业机械损坏的具体方法如下:为了能够减少抓粘性磨损, 就要保证零部件之间的配合间隙合适, 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润滑条件。
3.6 腐蚀磨损解决策略
顺利解决腐蚀磨损对农业机械损坏的具体方法如下:根据相关规定, 往机器上添加防锈剂和润滑油, 在其表面形成防腐层, 防止机械在遇到油、水、空气等物质之后, 产生氧化作用而出现大面积腐蚀现象, 这有助于加强对机械部件的保护性能, 提高机械的整体运作能力以及有效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
4 总结
有些农业机械使用人员, 由于无法准确判断在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损坏状况, 导致出现了错误使用农业机械行为或未进行有效维护, 致使机械的使用寿命有所降低, 甚至影响到农业机械的安全系数。对此, 为了实现农业机械的高效、安全使用, 就需要加强对该机械损坏情况的认识程度, 掌握机械出现故障的原因, 并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王殿义.小型拖拉机机械损坏的类型及原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 2010 (6) .
[2]张平, 张荣, 张志娟.基层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建设的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 (8) .
[3]祁长军.农业机械常出现的故障与维修保养[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 (8) .
农业经济类型 篇11
关键词:江淮地区;施肥;生产成本;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5-09-02
农业经济效益是反映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相对关系,它一直是农业生产中普遍看重的一项重要目标。当前对农业经济效益的分析,虽有过不少报道[1],但都不够系统细化,而且当前对农业经济效益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争议[2-3],在不同地区的评价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4]。因此,本文结合安徽省江淮地区的一种典型种植模式——水稻和油菜轮作的实际,结合小区试验结果,统计分析了不同类型肥料施用的经济效益差异。
1 数据获取和处理方法
1.1 实验设置和施肥处理 实验区的施肥种类分别是:优化施肥、优化施肥+秸秆还田、优化施肥+生物腐殖酸、优化施肥氮磷减量20%+秸秆还田、优化施肥氮磷减量40%+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处理是按照地方农委和农业专家,在测试土壤性质基础上,根据种植的作物,推荐的施肥量和施肥方式;优化施肥+秸秆还田处理是在优化施肥的基础上,叠加秸秆的全量还田,即油菜季的秸秆全部归还到下一季的水稻种植中,水稻季的秸秆全部归还到下一季的油菜种植中;优化施肥+生物腐殖酸处理是在优化施肥的基础上,叠加生物腐殖酸(按照20kg/667m2);优化施肥氮磷减量20%+秸秆还田处理,是实行秸秆的全量还田,同时优化施肥量的基础上氮磷减20%;优化施肥氮磷减量40%+秸秆还田处理,是实行秸秆的全量还田,同时优化施肥量的基础上氮磷减40%。优化施肥的化肥分别为尿素(含N 46%))、过磷酸钙(含P2O5 12%)、氯化钾(含K2O 60%)。
1.2 数据来源 根据实验区,获得作物的产量数据、所需肥料种类和数量数据、用工量、种子、农药等数据;同时结合调研市场获得肥料、种子、农药、人力、油菜籽粒、水稻等价格。
1.3 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录入计算机,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统计与分析,分别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生产成本、油菜生产成本、水稻生产产值、油菜生产产值、水稻生产利润、油菜生产利润、水稻-油菜轮作制的年利润。
2 农业种植成本分析
2.1 水稻生产成本分析 通过表1可以看出,不同施肥方式下水稻的生产成本是存在差异的,肥料是造成成本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优化+腐殖酸处理的肥料成本高达234元/667m2,优化施肥处理和优化+秸秆还田处理的肥料成本均为134元/667m2,优化减氮磷20%和减40%的分别为100元/667m2和82元/667m2;种子、农药、人力、其它成本都是一样的,均为610元/667m2。不同施肥类型下水稻的生产成本为:优化施肥+生物腐殖酸(844元/667m2)>优化施肥=优化施肥+秸秆还田(744元/667m2)>优化施肥氮磷减量20%+秸秆还田(710元/667m2)>优化施肥氮磷减量40%+秸秆还田(692元/667m2)。
2.2 水稻种植成本分析 通过表2可以看出,不同的施肥方式下水稻的生产成本是存在差异的。其中,优化+腐殖酸处理的肥料成本高达207元/667m2,优化施肥处理和优化+秸秆还田处理的肥料成本均为107元/667m2,优化减氮磷20%和减40%的分别为78元/667m2和65元/667m2;种子、农药、人力、其它成本都是一样的,均为575元/667m2。不同施肥类型下水稻的生产成本为:优化施肥+生物腐殖酸(844元/667m2)>优化施肥=优化施肥+秸秆还田(744元/667m2)>优化施肥氮磷减量20%+秸秆还田(710元/667m2)>优化施肥氮磷减量40%+秸秆还田(692元/667m2)。
3 农业种植产值分析
3.1 水稻产值分析 表3显示,不同施肥类型下的水稻产量是不同的,产值也是不同的。其中,优化+腐殖酸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为648kg/667m2;优化减氮磷40%+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产量最低,为558kg/667m2。不同处理水稻产值的结果表现为:优化施肥+生物腐殖酸(1 556元/667m2)>优化施肥+秸秆还田(1 489元/667m2)>优化施肥氮磷减量20%+秸秆还田(1 410元/667m2)>优化施肥(1 400元/667m2)>优化施肥氮磷减量40%+秸秆还田(1 339元/667m2)。
3.2 油菜产值分析 表4显示,不同施肥类型下的油菜产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产值也是不同的。其中,优化+腐殖酸处理的油菜产量最高,为179kg/667m2;优化减氮磷40%+秸秆还田处理的油菜产量最低,为143kg/667m2。不同处理水稻产值的结果表现为:优化施肥+生物腐殖酸(858元/667m2)>优化施肥+秸秆还田(767元/667m2)>优化施肥氮磷减量20%+秸秆还田(722元/667m2)>优化施肥(695元/667m2)>优化施肥氮磷减量40%+秸秆还田(684元/667m2)。
4 农业种植的利润分析
表5显示,不同作物的种植利润受到施肥的影响。从单季水稻种植来看,利润最高的是优化+秸秆还田的处理方式,达到745元/667m2,其次分别为优化+腐殖酸(712元/667m2)、优化减氮磷20%+秸秆还田(700元/667m2),最低的为优化减氮磷40%+秸秆还田(647元/667m2)。从单季油菜种植的利润来看,优化施肥+生物腐殖酸(146元/667m2)>优化施肥(39元/667m2)>优化施肥氮磷减量40%+秸秆还田(37元/667m2)>优化施肥+秸秆还田(22元/667m2)=优化施肥氮磷减量20%+秸秆还田(22元/667m2)。表5还显示,不同施肥类型下的水稻-油菜种植的年利润也是不同的。其中利润最高的是优化腐殖酸的处理方式,达到858元/667m2,最低的是优化减氮磷40%+秸秆还田(684元/667m2)。另外3种处理方式的利润分别为:优化+秸秆还田处理为767元/667m2,优化减氮磷20%+秸秆还田处理为722元/667m2,优化施肥处理为695元/667m2。
5 结论
(1)不同方式施肥既是造成水稻和油菜种植成本不同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水稻和油菜种植产值差异的重要原因。
(2)实行秸秆还田可以替代一定的化肥施用,秸秆还田可以替代优化施肥的20%氮肥和磷肥,不会减少种植利润。
(3)本文仅对水稻和油菜种植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未对不同施肥方式下的环境效益差异进行分析,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殷俊峰,张东红,陶运来.农业产业化视角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经济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4):288-290.
[2]刘新生,郑少锋,崔百胜.农业经济效益评价的综合指数法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5):41-44.
[3]胡佳,梁娜,蓝淬.重庆农业经济效益静态评价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16):43-44.
[4]唐莉华,杨大文,孟凡磊.农业区环境-经济综合效益模型构建及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9):43-44.
农业经济类型 篇12
1 农业转移人口的类型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农业转移人口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各种类型。
1.1 主动转移型和被动转移型
根据农业转移人口是主动还是被动转移到城镇可将其分为主动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和被动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主动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是指为追求事业发展、更高收入和生活水平、城镇生活方式或者出于其他目的而主动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的农业人口;被动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是指因土地被征用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而被迫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的农业人口,其中主要是失去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的土地的农业人口,即失地农业人口。
1.2 返乡型、徘徊型和留居型
根据农业转移人口未来留居城镇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和倾向,可将其分为返乡型农业转移人口、徘徊型农业转移人口和留居型农业转移人口等三种基本类型。所谓返乡型农业转移人口是指当前在城镇工作和生活,但最终要返回农村(原籍地)的农业转移人口。对返乡型农业转移人口而言,在城镇工作只是为了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徘徊型农业转移人口是指当前在城镇工作和生活,但对最终是留居城镇,还是返回农村(原籍地)游离不定的农业转移人口。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类农业转移人口群体,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城镇工作可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获得更高的收入,也可以获得更好的公共服务,特别是子女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服务和发展机会,因此觉得留居城镇会是一个好的选择;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在城镇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比较低,对农村土地和生活方式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比较留恋,因此往往将自己当作城镇的过客,返乡的倾向也比较高。这部分人最终是留居城镇,还是返乡,会受年龄、发展机会、父母或者子女的倾向、原籍地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留居型农业转移人口是指具有强烈的留居城镇工作和生活倾向的农业转移人口。这部分人口,或者基于对城镇工作与生活机会及方式的强烈偏好,或者基于对子女受教育机会和发展机会的考虑,或者基于对城乡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无论其在城镇工作和生活状态如何,都会选择留居城镇。
1.3 自营型、受雇型和无固定职业型
根据农业转移人口所从事的职业的状态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自营型农业转移人口、受雇型农业转移人口和无固定职业型农业转移人口。自营型农业转移人口是指自己投资、自己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农业转移人口,主要包括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等。受雇型农业转移人口是指受雇于城镇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并且工作比较稳定(受雇期限较长)的农业转移人口,主要为“打工者”群体。受雇型农业转移人口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包括“黑领”(从事矿物开采、管网安装和维护等工作的劳动者群体,如矿工、天然气管道安装和维修工、自来水管网安装和维修工、排污管网安装和维护工等)、“蓝领”(从事工业产品加工、建筑等行业简单劳动的产业工人群体)、“黄领”(从事清扫等环卫服务工作的劳动者群体,如环卫工人等)、“绿领”(从事公园绿地养护等工作的劳动者群体,如在公园、植物园、道路等公用设施等单位从事绿化工作的工人、在动物园等单位从事动物养护工作的工人)、“类白领”(从事商业、酒店餐饮、会展、旅游、娱乐服务、办公室日常性事务服务等工作的劳动者群体,如这些行业的销售人员、服务员、秘书等)、“灰领”(从事汽车、电器修理、设备安装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的劳动者群体,如汽车修理工、电器修理工等)、“金蓝领”(从事较高技术含量或者较高管理知识和能力含量的工作的劳动者群体,如机修钳工、维修电工、电焊工、化工仪表维修工、烹调师、中高级管理人员等)等多种具体类型的人口。无固定职业型农业转移人口是指没有长期稳定的就业单位以及没有固定职业的农业转移人口,一类是工作能力较为单一或者只专门从事某一种职业,但没有固定的受雇单位,例如街头揽活的油漆工、木工等,一类是没有专门的技能,只能从事一些简单劳动的没有固定受雇单位的群体,例如挑夫、医院护工、家政清洁服务工等,还有拾荒者等,就业形态主要是散工和零工。此外还包括那些无正当职业的农业转移人口,包括乞丐以及其他无正当职业者等构成的群体。
1.4 在乡在土型、在乡离土型、离乡离土型和离乡在土型
根据农业转移人口是否远距离迁移和是否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可将其划分为在乡在土型、在乡离土型、离乡离土型、离乡在土型四种类型。在乡在土型农业转移人口(不离乡不离土)是指在本村附近的城镇从事非农经济活动,但同时又未放弃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业转移人口,这部分人基本上是农闲时到附近城镇从事非农经济活动,农忙时则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乡离土型农业转移人口(离土不离乡)是指在本村附近的城镇从事非农经济活动,并放弃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业转移人口。离乡离土型农业转移人口(既离乡又离土)是指在本乡镇之外的距离较远的城镇从事非农经济活动,并且放弃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业转移人口。离乡在土型农业转移人口(离乡不离土)是指在本乡镇之外距离较远的城镇从事非农经济活动,但同时又未放弃利用承包的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业转移人口,这部分人基本上是农闲时节到外地从事非农经济活动,农忙时节则回乡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1.5 流动性较强型、相对稳定型和长期留居型
根据流动性程度的不同,可将农业转移人口分为流动性较强型农业转移人口、相对稳定型农业转移人口和长期留居型农业转移人口。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分析流动性程度的差异,从而划分出农业转移人口的不同的类型出来,这里是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在不同城镇之间的流动性程度来划分农业转移人口的类型。流动性较强的农业转移人口是指非常频繁或者比较频繁地在不同的城镇流动的农业转移人口。相对稳定型农业转移人口是指相对固定地在一个城镇工作和生活的流动性较低的农业转移人口。长期留居型农业转移人口则是指固定地在一个城镇工作和生活,不再在城镇间迁移的农业转移人口。
1.6老年转移人口、壮年转移人口和青年转移人口
根据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年龄的不同,可将农业转移人口划分为老年农业转移人口、壮年农业转移人口和青年农业转移人口。老年、壮年和青年的年龄界限世界各国以及国际组织的界定不尽相同,这主要是因为生活、医疗条件等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国家同一年龄段身体状态有着很大的差异。根据我国不同年龄段农业人口的身体状态,结合出生时间,可以将老年、壮年和青年农业转移人口做如下界定:年龄在55岁以上的为老年农业转移人口(主要是“50后”),年龄在35—55岁之间的为壮年农业转移人口(“60后”、“70后”),年龄在35岁以下的为青年农业转移人口(“80后”、“90后”)。
1.7 单个转移型、夫妻共同转移型和举家转移型
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家庭成员结构的特点,可将其分为单个转移型、夫妻共同转移型和举家转移型。单个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主要是指未婚的青年人或者已婚但只有一方外出(主要是男方)的农业转移人口;夫妻共同外出型农业转移人口主要是指夫妻双方共同外出的农业转移人口,这部分农业转移人口或者未生育子女,或者将子女留在乡村成为留守儿童;举家外出型农业转移人口主要是夫妻双方携子女,部分携父母等家庭成员全部迁移到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
1.8 高收入转移人口、中等收入转移人口和低收入转移人口
根据农业转移人口收入水平的高低,可将其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高收入农业转移人口、中等收入农业转移人口和低收入农业转移人口。在进行具体分类时,是以农业转移人口收入,还是以城镇户籍居民收入,或者城镇常住人口收入,作为收入划分标准,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来确定。由于这里主要考虑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对城镇的住房需求,因此以城镇户籍居民收入或者城镇常住人口收入作为划分标准更为合适。当然是以收入等分的办法,还是以平均收入、收入中位数的办法来划定三种类型的农业转移人口,是实践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不过无论采用什么办法,都可以按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分类。高收入农业转移人口是指农业转移人口中收入水平处于高收入阶层或者收入水平达到高收入标准的农业转移人口;低收入是指农业转移人口中收入水平处于低收入阶层或者收入水平符合低收入标准的农业转移人口;中等收入农业转移人口则是指介于高收入和低收入农业转移人口之间(高于低收入人口,而低于高收入人口)的农业转移人口,即收入水平处于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之间或者收入水平低于高收入标准而高于低收入标准的农业转移人口。
1.9向采掘业转移型、向建筑业转移型、向制造业转移型、向传统服务业转移型和向新型服务业转移型
按照农业转移人口所从事工作的行业类别的不同,可以将农业转移人口划分为向采掘业转移型、向建筑业转移型、向制造业转移型、向传统服务业转移型和向新型服务业转移型。向采掘业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是指从事金属和非金属矿采掘工作的农业转移人口;向建筑业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是指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等建筑业工作的农业转移人口;向制造业转移型是指从事食品、服装、家用电器等轻工业和钢铁、汽车等重工业产品生产工作的农业转移人口;向传统服务业转移型是指从事商业、修理、理发、餐饮、家政服务等传统服务行业工作的农业转移人口;向新型服务业转移型是指从事金融、保险、旅游、信息咨询等新型服务行业工作的农业转移人口。
1.10 向特大城市转移型、向大城市转移型、向中等城市转移型和向小城镇转移型
按照农业转移人口转移目的地城市规模的不同,可以将农业转移人口划分为向特大城市转移型、向大城市转移型、向中等城市转移型和向小城镇转移型。按照目前对城市规模的界定,特大城市是指城区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城市,大城市是指城区人口在100万人以上,500万人以下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城区人口在50万人以上,100万人以下的城市,小城镇则是指城区(镇)人口在50万人以下的城镇。据此,向特大城市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则是指以特大城市为转移目的地的农业转移人口,向大城市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则是指以大城市为转移目的地的农业转移人口,向中等城市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则是指以中等城市为转移目的地的农业转移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则是指以小城镇为转移目的地的农业转移人口。
1.11 省域内转移型和跨省域转移型
按照农业转移人口是否跨省域转移可以将其划分为省域内转移型和跨省域转移型。省域内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是指在省域范围内由乡村向城镇转移的农业转移人口,如从乡村向所在县市的城镇转移,从乡村向所在省的省会城市或者省域内的其他大、中、小城市转移。跨省域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是指由户籍所在的省域向非户籍所在省域城镇转移的农业转移人口,如四川省农业人口向深圳、广州等广东省城市的转移,河北省农业人口向北京市的转移等。
1.12 向东部地区转移型、向中部地区转移型和向西部地区转移型
按照农业转移人口转移经济地带的不同,可以将农业转移人口划分为向东部地区转移型、向中部地区转移型和向西部地区转移型。向东部地区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是指向东部经济地带各省市城镇转移的农业转移人口,包括东部经济地带内部的农业转移人口和中西部地区向东部经济地带转移的农业人口。向中部地区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是指向中部经济地带各省(自治区)城镇转移的农业转移人口,包括中部经济地带内部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经济地带各省份向中部经济地带转移的农业人口。向西部地区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是指向西部经济地带各省(市、自治区)城镇转移的农业转移人口,包括西部经济地带内部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经济地带各省份向中部经济地带转移的农业人口。
2 进城农业转移人口的类型结构对城镇住房需求的影响
进城农业转移人口类型结构的特点及趋势的变化,会对城镇住房需求产生影响,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城镇住房需求总量,另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城镇住房需求结构,还可能同时影响城镇住房需求总量和结构。
2.1 主动转移型和被动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的结构及变化对城镇住房需求的影响
农业转移人口中主动转移型和被动转移型的结构不同,对城镇住房需求规模和结构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因为决定这两种类型的因素存在差异,被动转移主要取决于城镇发展以及大型工程建设、自然灾害等因素,主动转移主要取决于城乡比较利益以及农业人口对城、乡生活方式的偏好。被动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的增长处于被动状态,相对而言,确定性程度较高,由于被动转移基本上是以失去宅基地和住房被拆迁特征的,因此被动转移型农业人口转移多少,就需要多少住房,住房需求强度很高,并且往往主要形成的是对被征地和被拆迁地城镇的住房需求,即主要形成或者首先形成的是对本地城镇的住房需求。主动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的增长相对而言不确定性程度高,转移目的地的变化要比被动转移型大得多,并且主动转移型农业人口并不以丧失宅基地和农村自住住房为前提,一般而言都仍然保有宅基地和农村自住住房。因此,他们对城镇的住房需求强度要低一些,住房需求的地区结构变化很大,主动转移型中跨地区转移的比重更高(被动转移型中就地转移就业的比重非常高),相对来看,其对外地城镇住房需求的比重应会高于被动转移型农业人口对外地城镇住房需求的比重。
主动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对城镇的住房需求还要受最终转移倾向、职业状态、转移距离、流动性程度、年龄、转移成员结构、转移目的地城市的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是下文所要分析的。
主动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对城镇的住房需求也要受最终转移倾向、职业状态、转移距离、流动性程度、年龄、转移成员结构、转移目的地城市的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也受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征地和拆迁补偿政策。一般来说,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对被征地农业人口不仅会给予土地征收补偿款,也会对被拆迁住房给予实物或者货币性补偿,因此这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基本不存在对住房保障的需求。但中、小城市(镇),特别是小城市(镇)的情况则有不同,由于中、小城市(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并且往往以土地使用优惠为条件来吸引投资,因此对被征地和被拆迁住房的补偿标准低下,使得被征地和被拆迁住房的农业人口不仅要努力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还因此形成了新的住房保障需求。其次是补偿方式。许多城镇对被征地和被拆迁住房的补偿标准并不低,但因为补偿方式不同,有的地区被征地和被拆迁住房农业人口能够顺利足额获得补偿,有的地区则无法获得足额补偿,由此对住房需求的标准、面积等就会出现差异。最后是就业政策。有的地区能解决被征地和被拆迁住房农业人口的就业问题,因此这部分转移人口往往选择就地就业,但有的地区则不能解决被征地和被拆迁住房农业人口的就业问题,失地失房的农业人口就只能到外地城镇寻求就业机会,这样就造成住房需求地区结构的差异。
2.2 返乡型、徘徊型和留居型农业转移人口的结构及变化对城镇住房需求的影响
农业转移人口中返乡型、徘徊型和留居型的结构不同,对城镇住房需求规模和结构带来的影响会不同。返乡型农业转移人口由于没有强烈的融入和留居城镇的愿望,城镇不过是其暂居地,在城镇工作不过是为了改善在乡村的亲属的生活水平或者为了改善回乡后的生产与生活条件,因此他们对在城镇的住房条件要求不高,以最低的支出获得基本的居住条件当是他们的基本行为方式,租赁住房会成为他们的首选,对产权性质的住房的购买意愿应会很低。徘徊型农业转移人口最终会分流,但在分流以前,他们的住房要求不会有多高,住房需求会以租赁需求为主,即使是那些最终决定留居城镇的,也会先选择租赁住房来满足其住房消费需要。留居型农业转移人口会以最终拥有自有产权住房为目标,因此留居型农业转移人口的规模越大,所占比重越高,对城镇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市场的需求规模会越大。不过因为不同规模城镇住房价格差异很大,在房价收入比非常高的城镇,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他们首先会要经历比较长的依靠租赁住房来满足其住房消费需要的阶段,只有到房价收入比低到他们承受能力范围之内的时候,才会以购买住房代替租赁住房。但在房价收入比比较低的城镇,特别是小城镇,他们往往会选择购买住房,因为租赁住房既难以作为投资,更不能作为财产。
从城镇化的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在农业转移人口中,农业转移人口中恋农、恋乡的倾向会不断下降,返乡型、徘徊型农业转移人口的比重因此会不断下降,而留居型农业转移人口的比重会不断上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均等化政策和居住证制度的推行会进一步促进留居型农业转移人口的比重的上升,由此首先会使城镇住房租赁需求持续扩大,其后会使城镇住房购买需求持续扩大。
2.3 自营型、受雇型和无固定职业型农业转移人口的结构及变化对城镇住房需求的影响
自营型、受雇型和无固定职业型农业转移人口的结构及变化对城镇住房需求的影响与其留居城镇的倾向有关,留居倾向越强,住房需求和购房需求越大。相对而言,在留居倾向一定的条件下,自营型农业转移人口的比重越高,住房需求和购房需求越大,自营型农业转移人口的比重越低,住房需求和购房需求越小,因为自营型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水平更高,经营活动多已形成对城镇市场的依赖。不过自营型、受雇型农业转移人口的内部差异也是很大的。从收入水平的高低来看,自营型农业转移人口至少可以分为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三个层次,尽管高收入和中等收入阶层会将资金投放于生产经营活动,而选择租房居住,但因租赁市场承租人租赁期限得不到保障,加之购买住房具有投资价值,因此他们往往会选择购买住房,特别是举家迁居城镇的情况下更会如此。低收入阶层基于其能力,只能选择租房来满足住房消费需要。受雇型农业转移人口包括“黑领”、“蓝领”、“黄领”、“绿领”、“类白领”、“灰领”、“金蓝领”等多种具体类型的人口,“灰领”、“金蓝领”等收入水平较高的人口所占的比重越高,购买住房的需求越大,低收入人口所占的比重越大,住房租赁需求会越大。无固定职业型农业转移人口一般属于低收入人口,基本没有购买住房的能力,他们所形成的基本上都是对低租金住房的租赁需求。
总体而言,农业转移人口中自营型人口所占比重越高,购房需求会越大,自营型人口所占比重的提高会使购房需求扩大,受雇型人口所占比重越高,住房租赁需求会越大,受雇型人口所占比重的提高会使住房租赁需求扩大;在自营型、受雇型农业转移人口中,高收入人口所占的比重越高,购房需求会越大,高收入人口所占的比重提高,会使购房需求扩大。未来城镇住房需求的结构既取决于农业转移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取决于农业转移人口收入水平的变化。如果城镇化和工业化能持续推进,可以预料农业转移人口中自营型人口和高收入人口所占的比重会提高,因此购房需求会扩大。但住房租赁需求规模会随着农业转移人口规模的扩大而扩大,在未来会出现购房需求和住房租赁需求双扩大的阶段。
2.4在乡在土型、在乡离土型、离乡离土型和离乡在土型农业转移人口的结构及变化对城镇住房需求的影响
在乡在土型、在乡离土型、离乡离土型、离乡在土型农业转移人口结构及变化对城镇住房需求规模和结构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不同类型的农业转移人口对城镇住房需求及方式有不同的选择。对于在乡在土型农业转移人口,一般可在村宅居住,特别是在道路条件改善和交通工具现代化的条件下,在城镇干活而回村宅居住已是非常简单的事,因此在乡在土型农业转移人口基本上不会形成对城镇的住房需求。就在乡离土型农业转移人口而言,从消费角度看,也完全能够选择在城镇工作而回村宅居住的方式,因此总体来看,基本上也不会形成对城镇的住房需求。当然,如果在乡离土型农业转移人口不是受雇,而是自营,在城镇的购房需求和租赁需求会大一些。从离乡离土型农业转移人口来看,因为其离乡,因此只有通过在城镇租房或者买房来满足住房消费需要,因为其离土,因此留居城镇的倾向更为强烈,因此长期租赁住房或者购房的需求就会很大。从离乡在土型农业转移人口来看,因其离乡,其必须在城镇通过租赁住房或者购买住房来满足其住房消费需要,但因其未离土,因此他们更多地会选择通过租赁住房来满足其住房消费需要。在乡在土型、在乡离土型、离乡离土型、离乡在土型农业转移人口中,离乡离土型和离乡在土型农业转移人口所占的比重越大,所形成的城镇住房需求规模越大,离乡在土型农业转移人口所占的比重越大,所形成的城镇住房租赁需求越大,离乡离土型农业转移人口所占的比重越大,城镇购房需求会越大。“在乡型”农业转移人口(在乡在土型、在乡离土型)和“离乡型”农业转移人口(离乡离土型、离乡在土型)结构的变化会改变对城镇的住房需求规模,从城镇化的长期发展趋势来看,“离乡型”农业转移人口的比重会提升,由此带来的会是城镇住房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离乡型”农业转移人口中,离土型和在土型农业转移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城镇住房租赁需求和购房需求结构的变化,离土型农业转移人口比重的上升会导致购房需求比重的上升。从长期趋势来看,离土型农业转移人口比重的上升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城镇购房需求会因此扩大。当然,离土型和在土型农业转移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引起城镇住房需求规模的变化,离土型农业转移人口比重的上升会导致城镇住房需求规模的扩大,因为离土以后,就只能依靠在城镇购房或者租房来满足住房消费需要,也只能依靠在城镇购买或者租赁更大、更好的住房来改善住房条件。
2.5流动性较强型、相对稳定型和长期留居型农业转移人口结构及其变化对城镇住房需求的影响
农业转移人口流动性程度的高低除了要受农业转移人口自身流动偏好的影响,还要受就业行业、就业地区经济发展的波动性、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升级、城镇间比较收入的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论农业转移人口流动性程度的高低是由什么因素决定,只要其导致流动性较强型、相对稳定型和长期留居型农业转移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就必然会对城镇住房需求产生影响。其他因素一定,在农业转移人口中,长期留居型和相对稳定型农业转移人口所占比重越大,对城镇住房需求的规模就越大,购房需求越大,他们对工作所在城镇的住房需求越稳定,相反,流动性较强型农业转移人口所占的比重越大,对城镇住房需求的规模就越小,购房需求越小,而住房租赁需求越大,特别是对低租金住房的租赁需求越大。因此,在农业转移人口中,长期留居型和相对稳定型农业转移人口所占比重提高,对城镇住房需求规模就会扩大,购房需求会扩大,而如果流动性较强型农业转移人口所占的比重提高,对城镇住房需求的规模就会缩小,购房需求也会下降,而住房租赁需求则会变大。据此,可以通过了解流动性较强型、相对稳定型和长期留居型农业转移人口结构的长期变化趋势来推断城镇住房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
2.6老年农业转移人口、壮年农业转移人口和青年农业转移人口的结构及其变化对城镇住房需求的影响
老年农业转移人口、壮年农业转移人口和青年农业转移人口对乡村的眷恋、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偏好和对农业生产经营技能的熟悉程度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文化水平、对城镇生活方式的接受程度、城乡均等意识等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不同年龄段的农业转移人口在留居城镇的倾向等诸多方面都会形成不同的选择。一般而言,越是高年龄段的农业转移人口,对乡村的眷恋程度越高、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偏好越强、对农业生产经营技能的熟悉程度越高,而文化水平越低、对城镇生活方式的接受程度越低、城乡均等意识越弱,越是低年龄段的农业转移人口,对乡村的眷恋程度越低、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偏好越弱、对农业生产经营技能的熟悉程度越低,而文化水平越高、对城镇生活方式的接受程度越高、城乡均等意识越强,由此,在农业转移人口中,高年龄段的农业转移人口所占的比重越高,留居城镇的比重会越低,反之,留居城镇的比重会越高。因此,如果在农业转移人口中,低年龄段的农业转移人口所占的比重提高,留居城镇的比重会相应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留居城镇的规模会越大,对城镇的住房需求会因此越大。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低年龄段的农业转移人口所占的比重提高会是必然的趋势,由此可以推断,城镇住房需求会因此而不断上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城镇和大中城市依然是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迁居地,从结构上来看,东部地区城镇和大中城市的住房需求将会呈现出快于其他城镇的增长。
2.7单个转移型、夫妻共同转移型和举家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的结构及变化对城镇住房需求的影响
农业转移人口家庭成员结构不同,留居城镇的倾向有很大的差异。总的来看,举家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留居城镇的倾向会高于夫妻共同转移型,夫妻共同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留居城镇的倾向会高于单个转移型,因此在农业转移人口中,举家转移型和夫妻共同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所占的比重越高,将留居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的比重会越高,留居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规模会越大,对城镇住房需求的规模会越大,反之,对城镇住房需求的规模会越小。由于农业和非农业比较收益的差异、生活条件、家庭生活、子女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的改革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举家转移型和夫妻共同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所占的比重会趋于提高,由此未来城镇住房需求会相应上升。
在农业转移人口中,举家转移型、夫妻共同转移型与单个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所占的比重也会影响城镇住房需求结构。就举家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来看,因其有强烈的留居城镇的倾向,只要他们确定了留居地,具备购房能力,自然会选择在城镇购买住房。在农业转移人口中,举家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所占的比重越高,购房需求就越大。从夫妻共同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来看,一方面在住房租赁市场中,会寻求符合夫妻独立生活需要的住房,包括公寓或者符合独立生活要求的住房(要有卧室、卫生设施、厨房等,可将其称为套型住房),另一方面如果最终目标是举家迁居城镇,最终必然会要选择购房,当然基于支付能力,无论是租房,还是购房,首先选择的都会是低价住房,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中小户型二手房会首先成为他们的需求对象。由此来看,在农业转移人口中,夫妻共同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所占的比重越高,对套型住房的租赁需求越大,也会使购房需求扩大。从单个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来看,一方面不需要套型住房,另一方面也会要尽可能节省住房消费开支,因此他们更多地会选择住集体宿舍或者多人合租来满足住房消费需要,而不会选择以购房的方式来满足住房消费需要,由此如果单个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所占比重高,基本上不会有购房需求,对集体宿舍和符合多人合租需要的住房需求会很大。从农业转移人口的结构来看,举家转移型、夫妻共同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的比重会逐步提高,未来城镇购房需求和对套型住房的租赁需求会相应上升。
2.8 高收入转移人口、中等收入转移人口和低收入转移人口
由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的住房消费能力和结构会有差异,因此在农业转移人口中高收入农业转移人口、中等收入农业转移人口和低收入农业转移人口的结构不同,城镇住房需求规模和结构会不同。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条件下,在农业转移人口中高收入农业转移人口所占的比重越高,城镇住房需求规模会越大,现实的购房需求或者建房需求会越大;低收入农业转移人口所占的比重越高,城镇购房需求或者建房需求会越小,对“城中村”、非标准住房住所的需求会越大;中等收入农业转移人口所占的比重越高,对城镇住房租赁需求规模会越大,租赁需求的地域和住房类型越分散,潜在的购房需求或者建房需求会越大。一旦高收入农业转移人口、中等收入农业转移人口和低收入农业转移人口的结构发生变化,城镇住房需求规模和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然,自营型、受雇型和无固定职业型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消费倾向会有不同,即自营型农业转移人口、受雇型农业转移人口和无固定职业型农业转移人口中的高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会有各自不同的住房消费倾向,但总体而言,农业转移人口中高收入人口的比重和规模越大,对城镇住房消费的能力会越强,留居城镇的倾向会越高,购房或建房的能力越强、购房或建房倾向越高,对住房质量的要求也越高。由于不同城镇产业结构、经济成分结构、岗位开放性程度等不同,农业转移人口中高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比重会有不同,因此即便移入的农业转移人口规模相同,产生的住房需求规模和结构也会不同。了解农业转移人口中高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比重及其变化,对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住房政策和住房市场调控政策十分重要。
2.9向采掘业转移型、向建筑业转移型、向制造业转移型、向传统服务业转移型和向新型服务业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的结构及变化对城镇住房需求的影响
由于行业和行业用工性质的不同,因此在农业转移人口中,向采掘业转移型、向建筑业转移型、向制造业转移型、向传统服务业转移型和向新型服务业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的结构不同,所产生的城镇住房需求也会不同。
由于采掘业依存于矿藏资源的分布,而矿藏资源的分布服从于地质成矿规律,具有不均匀性,其生产产量具有递减性、生产成本具有递增性,因采掘业而兴起的城镇如果不能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往往会因为矿藏资源的枯竭而衰退,这就意味着就业于采掘业的农业转移人口不太可能安居于某个城镇,流动性会比较高。由此带来的住房需求会具有不稳定的特点,而且会以租赁需求(以集体宿舍或者多人合租住房需求)为主。当然如果因采掘业而兴起的城镇能持续发展,则也会带动农业转移人口定居,购房和建房需求会因此上升。
建筑业工作基本是在工地,建筑业工作场所随着工地的变化而变化,尽管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建筑行业十分兴旺,但企业所承揽的建筑项目的地点则不断变化,因为建筑业企业的雇员均相对固定,这就使得在建筑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会随着建筑项目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当高的流动性,他们的居住问题往往是通过受雇企业以提供集体宿舍或者符合标准的板房等方式来解决,因此在建筑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对城镇住房需求不大,但其中的高收入者(包工头等)则会因其高收入往往会在其所满意的城镇产生购房或建房需求。
制造业对市场环境、供应链等有比较高的要求,而且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形成的沉淀成本较高,所以制造业企业一旦落地往往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其对劳动力的需求规模大,对熟练工人的需求强度大。中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决定了制造业要经历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阶段转换,目前劳动密集型部门依然是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最多的部门。在制造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问题显然不能像采掘业、建筑业那样,因为工作地点的固定性,他们需要有相对固定和比较方便的居住场所,往往因此会产生住房需求,特别是举家转移型、夫妻共同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更需要有固定的居住场所,这就意味着农业转移人口向制造业的转移会带来城镇住房需求的相应增长,并且主要和首先产生的是住房租赁需求。同时因为规模经济的原因,制造业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往往是在同一地点的扩大,因此产生的住房需求从地理上来看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大规模、集中性是制造业农业转移人口城镇住房需求的两个突出特点。
传统服务业和新型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都很大。与制造业不同,在服务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收入差别往往更大,一方面大量的自营业主分布在这个行业,另一方面服务业集中了一批“灰领”、“金蓝领”农业转移人口,收入水平低下的“黄领”等也集中在这个行业。自营业主和“灰领”、“金蓝领”往往会形成城镇新的购房需求。
总的来看,在农业转移人口中,向制造业转移型、向传统服务业转移型和向新型服务业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所占的比重越高,对城镇住房需求的规模越大,向服务业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所占的比重越高,购房需求规模会越大。不同的城市因为产业结构不同,因农业转移人口所带来的住房需求就会有不同的特点。就宏观层面而言,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是产业结构演变的长期趋势,向服务业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所占的比重会呈现出长期上升的趋势,城镇住房需求和购房需求会因此而长期扩大。
2.10向特大城市转移型、向大城市转移型、向中等城市转移型和向小城镇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的结构及变化对住房需求的影响
在农业转移人口中,向特大城市转移型、向大城市转移型、向中等城市转移型和向小城镇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的结构不同,对不同类型城镇的住房需求规模会不同,因此会导致住房需求区域结构的不同。显然,在农业转移人口中,向特大城市转移型、向大城市转移型的比重越高,向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转移的农业人口越多,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住房需求规模会越大,向中等城市转移型和向小城镇转移型的比重越高,向中等城市和小城镇转移的农业人口就会越多,中等城市和小城镇的住房需求规模会越大,农业人口转移的区域结构不同会形成住房需求的不同的区域结构。农业人口转移的区域结构既取决于不同规模城市的发展竞争,也取决于政府的城镇化战略、城镇落户政策和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城市规模越大,发展越快,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越多,并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强调覆盖常住人口,因此农业转移人口更倾向于向特大城市、大城市流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分布结构基本上是依城市规模由大到小比重由高到低,由此来看,未来对特大城市、大城市的住房需求会更大。
农业转移人口转移目的地城市不同,其满足住房消费需要的方式会不同,这对不同规模城市(镇)的住房需求结构会产生影响。考虑到房价收入比的差异以及土地使用管制、住房建设管制等的差异,农业转移人口在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其住房问题。在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一方面因为房价收入比很高,另一方面因为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的管制制度复杂和严格,除了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原住民”等的违法违章建设外,居民基本上不可能靠自建住房解决住房问题,因此在这些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大多数只能依靠租房来解决住房问题,因此住房租赁需求会很大。在小城镇,一方面房价收入比不高,另一方面因为没有制度化的城镇规划和房地产开发的管制或者管制宽松,居民既可以购买商品住房和私房,也完全可以通过自建住房来解决住房问题,因此住房租赁需求会很小,而购房需求和自建房需求会很大。由于农业转移人口移居城市类型的差异的变化,住房需求结构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
2.11 省域内转移型和跨省域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的结构及变化对城镇住房需求的影响
在农业转移人口中,省域内转移型和跨省域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的结构及变化会对省域住房需求规模和结构产生影响。在农业转移人口中,省域内转移型所占的比重越高,省域内城镇住房需求规模就会越大,对外省城镇住房需求规模就越小;跨省域转移型所占的比重越高,农业转移人口对本省城镇住房需求规模就会越小,对外省城镇住房需求的规模就会越大。省域内转移型和跨省域转移型的结构不同,住房需求的省域结构会不同,省域内转移型和跨省域转移型结构的变化会导致住房需求省域结构的变化。省域内转移型和跨省域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结构的特点及变化取决于省域经济的发展,农业人口所在省域经济发展越快,发展水平越高,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会越强,省域内农业转移人口的比重会越高,反之,跨省域转移的比重就会越高。这就意味着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变化会使省域内转移型和跨省域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继而会改变农业转移人口城镇住房需求的省域结构。
2.12向东部地区转移型、向中部地区转移型和向西部地区转移型农业转移人口的结构及变化对城镇住房需求的影响
农业转移人口是更多地向东部地区转移,还是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主要取决于就业机会和比较收入水平。如果东部地区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比较收入,农业转移人口更多会向东部地区转移,东部地区城镇住房需求就会扩大,如果中部和西部地区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比较收入,农业转移人口则会更多地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和西部地区城镇的住房需求就会扩大。从近三十多年的情况来看,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一直低于东部地区,因此农业转移人口呈现出来的特点大规模向东部地区转移,一方面东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且其又主要集中于农业人口所在的省域之内,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的转移地也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东部地区城镇住房需求增长要快于中西部地区,需求规模远大于中西部地区。不过,由于东部地区土地价格的上升,再加上全国农业转移劳动力工资率的趋同,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逐渐显现出来,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格局会逐步有所变化,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会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中西部地区城镇吸纳本地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这样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转移人口的比重和规模都会出现上升,中西部地区城镇住房需求会相应扩大,农业转移人口城镇住房需求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结构会因此而发生变化,相对于过去三十多年的结构,中西部地区住房需求所占的比重会相对上升,东部地区住房需求所占的比重会相对下降。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整体来看,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部地区,未来中部地区会比西部地区获得更快的发展,相对于西部地区,其吸纳的农业转移人口会更多,因此中部地区因农业转移人口增长而带来的城镇住房需求会有更快的增长,需求规模也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