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农业经济

2024-10-05

乡村农业经济(共12篇)

乡村农业经济 篇1

一、引言

在21世纪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里, 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 工作的压力不断增大, 人们渴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通过旅游放松自己的心情, 而乡村凭借舒适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景点以及轻松的节奏备受人们的喜爱, 正是因为如此, 乡村旅游得以迅速发展, 农家乐、农业采摘、颇具特色的农业服务以及独特的人文景点观望等都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项目。但是, 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就必须要不断推出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的乡村旅游特色服务。由此可见,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探讨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不仅仅可以让人们体现到来自乡村的独特乐趣, 给人们提供一个放松心情的良好场所, 更为重要的是乡村旅游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

中所周至, 农业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就必须要有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的结构, 而乡村旅游恰恰可以很好地达成这一目标。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中, 种植业为主, 养殖业和畜牧业以及农产品的加工为辅, 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农业经济, 但是上述这些往往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而且科技性也不强, 为此特别需要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 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起到良好的调整作用。

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农作物的供需关系, 同时对于农村一些诸如道路、运输等硬件设施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等, 由此可见, 凭借乡村旅游的这些独特的优势, 恰恰可以很好地优化现有的农业经济结构。事实上, 这种优化与促进是星湖的, 因为这些产业的增长和加强反过来也能帮助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说, 乡村旅游与农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农业、加工业、贸易、以及餐饮业这些产业都能对乡村旅游有很大帮助, 同时乡村旅游也能拉动这些产业快速增长, 从而实现联动效应。

2. 乡村旅游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 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 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乡村旅游的出现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可以让更多的村民找到合适的工作, 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进一步缩小城市和乡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与此同时, 由于乡村旅游的火热, 也拉动了当地其它产业的经济增长,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发展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经济的策略分析

要想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 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产业链, 实现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提及旅游的产业链, 我们通常认为它就是以旅游者为核心, 以全面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实际需求为主要目的将旅游者最关注的目的定义为链核, 其他一些如农产品、自然景光、服务质量等相关产业为链条, 提供给旅游者以一整套的服务整体, 帮助旅游者完成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旅行和游览。

简单地说, 就是以自然景光为产业链的链核, 将旅行社、饭店、住宿、当地特产等行业链接成一个旅游链提供给旅行者。而通过加强旅游产业链的作用就是在于将这些链条上的资源强化, 比如产业链上的饭店就需要主打城市里吃不到的当地特色食物;农业链就需要以价格低、无污染的农业产品来吸引旅游者、土特产就需要在质量上和便携性上做文章;当这些产业链条都得以加强时, 就会极大的刺激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付出消费, 从而达到拉动当地农业经济各个行业协调发展的目的,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着更高、更强、更广的方向发展。

2. 进一步深化城乡旅游合作, 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进一步深化城乡之间的旅游合作, 就是要尽可能地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及优势的互补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当下特别流行的城市的名片效应, 就可以有效吸引更多的投资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实上, 乡村的旅游虽然颇具特色, 但是在经营的理念、经营的意识以及信息化的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的差距, 通过城乡之间的旅游合作, 可以有效改善乡村旅游在上述诸多方面的不足, 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积极效用。

3. 发展乡村旅游循环经济, 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 最为核心的部分当然要数自然风光了。换句话说, 自然风光是乡村旅游的有效载体, 如果这个载体一旦遭受了破坏, 势必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为此, 我们一定要有效保护这种自然风光, 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为此, 笔者认为在对乡村旅游进行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 一定要严格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对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环境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的开发与保护, 切忌不可过度开发, 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 近些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之快。但是, 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的是, 只有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发展, 才能持续发挥乡村旅游对于农业经济的良好推动作用。如果为了一时的经济效益, 而过度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话, 势必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不仅仅会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 也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与改善, 对于生活的要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满足最为基本的满足, 而是更加注重追求生活的质量和品质, 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开始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爱。也正是因为如此, 乡村旅游开始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着积极的贡献。如何在乡村旅游的道路上不断谋求新的增长点, 进而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重要作用已经逐渐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 文章以“发展乡村旅游, 振兴农业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 并对其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希望能为大家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业经济,思考

参考文献

[1]赵承华.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 2007, (3) :28-29.

[2]荣聘.浅谈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4) :243.

[3]邱云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 2013, (12) :39-41.

乡村农业经济 篇2

-----水亭畲族乡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目前,我们水亭畲族乡农业发展现状如何,全面推进现代农业面临什么困难。围绕这些问题,最近,笔者通过走访、调查、收集相关信息等方法,对我乡的这些情况作了初步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虽然我乡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有新的起色。但从整体来讲,我乡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水平不高、农民素质偏低等因素严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正视农业发展现状,全方位推进循环农业是我乡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农业发展现状

我乡有36个行政村,其中有8个是少数民族村,6000多农户、农业人口2.2万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全乡有耕地2.7万亩,人均1.3亩,基本上以种植水稻、油菜和棉花为主,是兰溪重要的产粮区。畜牧业较为发达,年出栏生猪6万多头,肉鸡100万羽,珍珠养殖8000亩。但由于缺少农业龙头企业和规范化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规模花、机械化、产业化水平还处于较低的位置。

二、存在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虽然我乡的农业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总体看,现代农业发展滞后仍是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最突出的矛盾。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现代农业受到一定限制。我乡农业生产受传统习惯、市场意思差、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收不高,大多数老百姓还是处于原生态的老作模式。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少,附价值很低。比如水亭有万亩油菜基地,但没有一家真正意义的榨油厂,只是零星的几家小作坊,大部分的油菜籽被龙游的商贩购走,所以农产品的附加值很低。

(二)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目前,在近1万多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占17.4%,初中文化程度占64.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7.4%。而那些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则大部分流出,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接受能力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三)思想观念的落后,市场意识淡薄。水亭乡的农民仍然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当的严重。相当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农为本的生存观念和温饱型目标,小富即安,脱贫致富的心理预期不高。象水亭的千张远近闻名,有细、白、嫩,软中带韧的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水亭千张的经营户一直“无心”做大,抱着一种小富即安的心态,即便乡村干部多次上门做

工作动作也无动于衷。有数百年历史的千张等豆制品没有形成产业化、市场化,以至水亭千张的销售半径比较小,这些都是观念落后所至。

(四)特色产业区域比较凌乱分散,没有形成品牌优势。产业规模化、品牌化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关健。目前,我乡还没有一个特色产业优势,也没有真正意义上农产品品牌,甚至没有包装,这与周边乡镇差距很大。象柏社的“下蒋”杨梅、黄店的“余梁山”大柿子、梅江的“梅江烧”、游埠的“雨台”酥饼等都成为区域性知名品牌。

由此看来,由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乡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乡村致富的差距,就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政策的扶持,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畲乡农民致富信心,帮助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下一步发展思路

一是加快规划。在水亭片重点发展高产、高效、精致农业和休闲农业。特别以浙江新天地有限公司、兰溪畲野合作社为重点,打造省级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并结合民族元素、畲乡风情、农家乐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在河伯沿片重点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有机蔬菜基地。重点以兰溪广源科技有限公司为重点发展全省一流的生态养殖场,利用周边养殖场的动物粪便改良土壤,积极探索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种植绿色有机蔬菜和水果,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从长远看,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模式。在8个少数民族村发展“一村

一品”工程。目前这项工作已有序推进,如在生塘胡村已发展大棚蔬菜100多亩,在周邵汤村发展批杷200亩等。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水利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我乡已实施的一系列水利项目,应加快推进,如在建的金印水库千库保安工程和正在规划的杨梅垅水库。另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级土地整理工作,整个工程有7000多亩,涉及有个村,此工程完工,为下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方面,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尤其要加快土壤改良,实施测土配方,有效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政策扶持,加大投入。要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突出科技支撑,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时把农村工作的着力点由以往抓生产、增总量转向抓流通、促增收上,把主要任务放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社会产业化经营上,加大力度扶持我乡特色产业。对发展水亭千张产业、建立现代农业园区的主体以及规模经营的主体等进行适当补助和奖励。充分调动了农民、企业的积极性。

四要加大新型农民的培育。我乡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影响了现代化农业发展,进而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让农民把从事农业经营看作是自己的职业,使农业收入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且能过上幸福生活。通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知识培训,把普通农民变成高素质的职业农民。鼓励

立志以农业为其职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农业经营,并转变成职业农民。

五是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要积极、稳妥地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引导,将农业补贴增量用于土地流转,鼓励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积极推进“龙头企业+专合组织+适度规模养殖基地”的模式,并进行相关配套体系建设。要加快发展专合组织和合作社,切实发挥它们的作用。加快发展、积极引导、有效扶持各类专合组织和合作社,发挥运作规范、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专合组织和合作社的示范作用。要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快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直销配送和农超对接,探索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

六是争创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要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要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农业企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全力打造龙头企业。市场的竞争就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我们围绕自身特色,做足产品包装,打响畲乡农产品。

乡村农业经济 篇3

乡村建设运动的目标,是力图对乡村社会进行全面改造,其中,关于乡村政治和经济的思考,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改革可能采取的路径和方向。

一、关于乡村政治现代化的探索

20世纪上半叶,实现乡村政治的自治化和民主化是乡村建设运动最早提出的目标,虽然各地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米氏父子在翟城村的改革就是为了实现乡村自治。1917开始的山西村治,虽然具体的实效受到质疑,但山西村治倡导从“安民政治”向“用民政治”转变,尤其是1922年以后的“村政”时期,提出民治主义口号,主张政治要与人民一体,要人民加入政治,开创了一条主张民治主义的自治之路。乡村自治思想的出现体现了“五四”运动以后,民主思想成为一股时代巨流,民主政治成为强烈的时代诉求,也波及到乡村治理。20年代相继出现了两个鼓吹乡村自治的知识分子团体——“中华报派”和“村治派”,他们极力宣传村治主张,将村治置于国家与社会基石的地位,主张建设“村本政治”,使“一切权利,根本在民,政权操纵于民众,治权始于乡村”,强调乡村自治中的人民性和民主性,在乡村自治组织的设计中贯彻了民主制度的理念,体现了教养利民的乡村自治精神。“村本政治”理论不仅提出了农村政治的民主化建设问题,而且涉及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问题,对乡村政治现代化的路径已经有了非常深入的思考。

乡村自治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系统建设工程,在30年代后的乡村建设事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梁漱溟在邹平推行以村学、乡学为组织的“政教合一”自治制度。乡学、村学是邹平的文化教育组织,更是行政自治组织。从梁漱溟对村学、乡学社会组织的设计中可以看出,民主政治建设及其真正实现必须从处于基层的乡村、农村做起,无此则不能有真正的民主。他高度重视农民政治素养和参政议政意识的训练与培养,强调通过教育启发、引导、鼓励村民参与政治的主动精神和民主意识,最终达到乡村自治的目的,这是他20年代以来乡村自治思想的延续和实践,也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乡村政治现代化目标的实践。

自治化和民主化也是晏阳初在定县的乡村政治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目标。定县平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平民成为有聪明才智和进取心的中华民国公民,平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给乡村自治打下了基础,是在中国培养最可信赖、最有建设性的民主力量。中国要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就应该从内部乃至外部创造一种现代的民主,使村民视野开阔,兴趣广泛,谈吐理智。用晏阳初的话来讲就是,乡村平民教育如果成功的话,它将为改变四千年的帝王统制,建成现代共和国而奠定基础(《晏阳初全集·中国的新民》)。“民有、民治、民享”是晏阳初追求的重要乡建目标。晏阳初根据自己多年的乡建经验认为,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国度,“为民所治”比“为民所享”更强大有力,因此,当定县被划为县政建设县后,晏阳初便着手县政改革实验,提出新的县政机构“不可不注意县政府对于新政治要求之适应,而尤不可不注意全县人民之政治组织与政治动员”。晏阳初始终把培养农民的自治能力、自治精神作为自己的重任,他所从事的乡建实践的最后结果便是为了实现农民的“自治”。

总之,乡村自治中民治主义政治主张追求一种现代民主管理模式,培养了农民的民主意识,这是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事业给传统乡村社会带来的新气象,而乡村社会也在这种新风气的影响下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革。民国乡村建设思想在乡村政治现代化方面所作的上述思考对当代农村政治改革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

二、关于乡村经济现代化的探索

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现代化的特征。引导乡村经济走合作化道路从而走向市场化和开办乡村工业是乡村建设运动中振兴经济的主要措施。

首先,推行各种合作社是乡村建设运动中各实验区都采取的方式。在思想认识上,乡村建设派认为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好途径。梁漱溟说:“所谓经济进步,无非是生产技术与经济技术的进步,此种进步,均从小规模进于大规模,从零碎生产进于大批生产。这种情形,都是竞争的结果……农业进步亦需要大规模的经营,与工业同……农业既不能走竞争吞并的路,其经营复须相当的大规模,则舍农民同意的自觉的‘合作’,殆无他途。”(《梁漱溟全集·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这里,反映了梁漱溟以合作社促进农村经济的用意,他把合作社作为农业经营技术的一种进步,企图通过合作社将中国传统的家庭农业引上大规模经营的道路。合作社经济思想是乡村建设派经济思想中最有特色和最有成就的部分。就连乡村建设派的批判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孙晓村在《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估价》中写道:“要问到中国目前乡村工作中关于经济方面的建树唯一的而且最普遍的就是合作社。合作社的组织自然是一件于农村有益的事……”创办合作社为各乡村建设实验区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积极作用。在30年代以后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各实验区都成立了数量不等的各类合作社,主要有金融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和运销合作社。在实际运作中,各合作社程度不同地利用集体的资金和力量开展生产和经营,“具有一定股份制企业的性质”;有的合作社实行了产销联合,“具有一定的农工商联合企业的性质”;有的合作社为了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和提高农产品的经营收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生产和经营管理系统,“在经营理念上有较强的市场观念,在实际操作上有较强的效益追求”(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所以,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各种合作社,无论从资金还是人员上来看,其规模都很小,其生产经营的市场化程度也很有限,但是合作社的运行已经显示了明确的经济现代化的趋向。

其次,在乡村建设运动中对乡村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也体现了一种经济现代化的趋向。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思想界随着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不断思考,曾爆发过“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还是“由工业促进农业”的争论。“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的争论其实已经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出发点问题。在论争中,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主张以农立国,认为中国应该首先发展农业,但同

时又强调从农业引发工业,最终实现工业化。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梁漱溟曾断言“以农业引发工业是我们的翻身之路”,他发展农村工业的理由是——“许多的研究估计,大致都证明中国人口繁密,可耕地少,每人均不到几亩地。所以非使农民兼事工业不可,一面生活不足,一面劳力有余,两面相迫,其必出于兼事工业一途,固属自然之势。”(《梁漱溟全集·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对由农业引发工业的道路充满期望。梁漱溟的“工业”主要指乡办工业,梁漱溟设计的乡村经济发展道路也存在着很多缺陷,但是他强调率先发展农业经济在中国的重要性,主张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体系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尤其是重视农村工业在当时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定县实验中晏阳初对农村工业也有类似的主张,他认为:“中国因为是农业国,一般人很容易注意到农业,而忽略了农村工业的重要性。中国农民可以利用农闲从事手工业的生产制造,补助家庭收入,补救生计。所以农村工业在我国整个的国民经济上,应占重要的地位。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以来,大量机器制造的工业品,充斥于市场,给予农村手工业很大的打击,生产没落,工人失业,这是中国经济的一大危机。中国以往未曾——以后也将无由走人工业资本主义之路,则农村仍未尝不可以保持经济自足的局面。如果应用合作社的原则,则把分散的原始式的小手工业,组织联合起来,作共同之经营,又加以技术方面的研究改良,则农村经济之复兴,方可有望。”(《晏阳初全集·(定县村工业调查)序》)

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作为一位实业家卢作孚在乡村工业问题上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抉择。他虽然没有像梁漱溟那样从理论上论证在国家发展农业、工业孰先孰后的问题,但他在北碚大量成功的实践为乡村经济现代化建设指出了另一条可行之路。卢作孚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明确提出了乡村现代化的目标,他认为乡村现代化的基础产业是农业,但依靠单纯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不行,尤其是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的传统的经营模式,更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乡村经济要飞速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要巩固,就“必须吸引新的经济事业”。于是,在北碚农业事项外,他主张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北碚的资源优势发展工业,以带动整个乡村经济的发展。他在北碚成功开办了许多工厂,用事实说明乡村工业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北碚也因此成为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史上乡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成功典范。

乡村农业经济 篇4

创意农业改变中国

创意农业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 在农产品研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过程中, 以及在农业节庆活动、农业总部经济活动中进行生产创意、生活创意、产业创意、品牌创意和景观创意, 通过创造农民独特增收模式,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意农业以知识产权为先导, 以农业生产为依托, 以农业企业为主体, 以创意生产为核心, 以美学经济为基础, 以市场需求为指引, 以科技创新为手段, 以质量效益为动力, 以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 以持续利用为目的, 以农业企业为主体, 指导人们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 使其成为具有“四高”即高文化品位、高知识化、高赢利性、高附加值, “五化”即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景观化, “五型”即审美型、文化型、娱乐型、科学型、观赏型的新型农产品。创意农业是通过“三生”即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创意生活, 推进“三增”, 即创意农业产业增优、增名、增汇, 创造“三农”即创意农村、创意农居、培养创意农民, 达到“七美”即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美心的目的, 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产生更高附加值,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美学经济时代的农业, 将成为市民消费“新宠”。大市场才有大产业, 创意农业“点石成金”, 加快了创意农业产业化进程, 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成为新农村发展最快、拉动经济加快发展的富民产业。扩大内需热点在农村, 创意农业是一个能够最大程度刺激消费潜能并且在消费中能让人不断提高审美能力、追加消费的产业。创意农业消费时代阔步走来, 加快推进创意农产品生产, 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 打造创意农业万亿产业, 创造中国农民独特增收模式, 构建农村创意生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努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每只卖到100元的方形西瓜、卖出50元高价的专利苹果, 一个128公斤重的大南瓜卖出1000元, 每只鸡卖到2000元, 好看、好玩的一只创意农产品礼篮1000元;种植天麻每亩创利3.5万元, 生产温室油桃亩产值6万元, 种植香水百合鲜花亩产效益达10万元, 一亩羊肚菌卖到国外一万五千美金, 一盆创意盆景可以拍出六十万元的天价。培育一个在全国有影响的创意农产品品牌, 能形成一个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创意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一个创意农业科技园, 整个园区年产值可超过100亿元;建成一个创意农业产业带, 可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 创意农业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创意农业改变中国, 越来越多农民尝到创意农业带来的甜头, 发展创意农业产业成为农民新追求。

江苏省海安县白甸镇周垛村13组韦春奎把绘画美学的理念引进到大棚蔬菜种植中, 缤纷的五彩椒、翠绿的黄瓜、通红的番茄, 让参观大棚的人们犹如走进工艺品展览馆。他种的蔬菜以农家肥为主, 化肥以高档有机肥为辅, 坚持现采现买, 不卖隔宿菜, 保持蔬菜的新鲜度和良好的口感, 让每个消费者放心消费。

2008年金秋九月, 天津市汉沽区茶淀镇玫瑰香葡萄迎来了收获季节。作为2008汉沽葡萄文化旅游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葡萄游”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采摘品尝。汉沽区共开辟了30多个葡萄精品园供游客采摘;进行民间花会表演;精心举办趣味吃葡萄大赛;组织参观酒文化博物馆、品葡萄酒、自装酒等活动。“葡萄游”既体现了汉沽区的农业特色, 又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回归自然的广阔空间, 使广大游客不仅可以采摘香甜的葡萄, 还可以品尝醇香美味的葡萄酒、参观并亲自体验葡萄酒酿制工艺。汉沽茶淀镇玫瑰香葡萄2008年采用了声波助长仪, 套袋工艺等先进的种植技术, 无论是葡萄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明显提高。据统计, 2008年9月13日至17日的五天内, 汉沽区共接待游客超过4.5万人, 经济收入达386万元。

创意乡村引导农民创意生活

创意乡村就是通过培养创意农民, 以创意生产为核心, 以美学经济为基础, 以发展优质高效的创意农产品为目的。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 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 大力构建创意生产、创意生活、创意生态, 推进工农互促、统筹城乡发展、共享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发展模式。创意乡村体现在农民生活富裕、民主、文明、和谐;农产品种植、加工、营销和文化、艺术创意结合,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改善消费结构, 提高农农产品文化“含金量”, 增加农民收入。

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有1万亩油菜种植, 围绕“菜花”做文章, 即把油菜种植布局的主导观念放在如何将菜地布局得更漂亮、更方便游客游览观赏, 如何让菜花开得更绚烂、花期更长, 如何吸引市民前来游玩等。2008年3月29日该镇举办首届菜花节, 以油菜田为“主舞台”, 推出了田园爱情派对、菜花写生等24项适合城市居民的主题活动, 特别是田园爱情派对, 选出20对新人在油菜田里举行别具风情的结婚庆典, 并在菜花家园设置10个婚纱外景拍摄点, 新颖别致, 备受欢迎。菜花节短短十多天就吸引游客22万余人, 最多一天有5万人前来游玩, 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

天津市津南国家农业示范园区现代智能温室里, “腰围”4.5米、重量超过200公斤的巨型南瓜, 单株产量高达5000公斤的超级西红柿树, 在空中“安家”的大红薯, 长在墙上的韭菜……, 实现了农业的工厂化生产。西青区水高庄村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种植着近百种从国内外引进的名特优新品种, 现代化的种植方式吸引市民假日参观。2008年天津市已新建现代化的智能温室近6万亩, 种植着300多种国内外绿色蔬菜、20多种名贵花卉。天津市北辰区双街镇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按照“三园一地”规划, 开发建设北运河以西10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示范区, 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沙庄村农民依托科技手段, 大力筹建集观光、餐饮、旅游、商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在花盆里种起蔬菜和水果, 并形成了规模效益。沙庄村示范基地的温室大棚吸引了大批游客, 他们在观赏的同时可以亲手进行采摘, 形成了效益可观的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基地将按照整体规划, 积极引进花卉、无公害蔬菜、精品种养业、观光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营销配送等产业, 在短时间内建成都市型现代农业先导示范区, 带动周边地区农民一同走上高质、高效农业致富之路。

新疆昭苏县是新疆最大的春油菜产区, 有百万亩之多, 占全疆油菜种植面积的40%左右。每年到油菜开花的季节有很多游客都慕名而来, 一睹这金色的美景。每年6月末到7月20日左右, 昭苏山花烂漫, 草原油绿, 溪水清洌, 一望无际的油菜都已经长出了花苞。漫无边际的油菜花在全疆乃至全国更是绝无仅有, 被誉为“中国油菜之乡”。观赏绝无仅有的金色花海, 感受撼心震魄的高原风光, 金灿灿的油菜花渲染着春的风采, 如同绘在大地上的美丽图画, 吸引更多游客留连其中, 美学素养高的牧民“导演”自家的耕作起居, 让人倾心于对昭苏的油菜花进行心灵吟哦以及对草原风光的深深眷恋。昭苏油菜花节以“昭苏文化”为内涵, 积极宣传昭苏, 成为昭苏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积极培育和发挥人居环境最佳的优势, 创建世界一流的宜居田园城市成为成都的首要愿景。2010年新年伊始, 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发展目标,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是“人在园中”, 二三圈层是“城在园中”, 中心城区是“园在城中”, 把城市和农村的优点都高度地融合在一起, 让广大城乡群众既享受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又同时享受惬意的田园风光;在城市等级上, 先努力成为国内一线城市, 继而进入世界级城市的行列。为此, 成都市采取“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 从现在开始, 用5-8年, 真正建成“新三最”城市;第二步, 用20年时间初步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进入世界三级城市行列;第三步是用30-50年最终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成为世界二级城市。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试验区建设, 是成都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最现实的优势、最宝贵的基础、最根本的举措。在实现方式上, 成都一是要利用独特优势, 大力发展高端产业, 包括传统产业要直奔“微笑曲线”的两端, 走向高端。二是要突出重点、立足领先。三是要完善机制、形成合力, 在全市上下形成合力推进三次产业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加快构建市域现代产业体系。在实现方法上, 将继续扩大开放, 提高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水平, 确定2010年为全市的“扩大开放年”。在国际化的背景下, 成都从中心城区一直到边远农村, 都将体现田园城市的理想。让广大城乡居民享受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福利”, 既享受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又享受惬意的田园风光。一座充满“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国际区域中心城市正在崛起。

苏州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着力实施社会、经济、环境共赢;政府、企业、社区联动;中国一流、世界有名示范;城乡互补, 双轮驱动四大战略。苏州利用乡村的空气、气候、山林、水、养生文化遗迹、养生民俗等资源, 打造北部长江沿岸“江海文化与乡村观光”、西部环太湖“绿色度假与文化休闲”、中部湖泊芦荡“美食体验与生态休闲”、南部江南水乡“古镇观光与文化体验”四大乡村旅游集聚区, 凸显“乡村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绿色度假”的乡村旅游精髓。发展农作物采集、加工体验旅游模式, 让游客亲手采摘蔬果食用, 开展学习烹调活动, 享受纯天然新鲜蔬菜和绿色美味, 学习制作传统工艺和当地食品, 到菜园果园进行采摘等;举办乡村集市, 使游客体验别具一格的乡村商业氛围, 体验在闪烁的星空下、在明月的清辉里观看电影的感觉。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干石览镇新建社区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淳朴民风, 打造“海岛艺术创意谷”, 建设一批别出心裁的现代抽象建筑, 让艺术家休闲养身;原生态海岛休闲景观, 让艺术家种地养花, 品尝海鲜美食, 进行艺术创作。在民居外墙画上动漫画或壁画, 将舟山历史上的渔船制作成模型放置在附近水库, 每年能吸引大批游客。新建社区规划通过若干年努力, 建成全国艺术院校学生实习基地。以海岛艺术创意谷为标志的创意乡村, 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带来一个新兴的消费市场, 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美学经济育出大产业

清澈明亮的水族箱里, 五彩斑斓的热带鱼正在自由的穿梭、觅食, 五光十色的珊瑚, 叶蔓丛生的海草, 造型奇异的贝壳, 一眼望去俨然就是一个惟妙惟肖的迷你海底世界, 观赏鱼已成为市民休闲生活的新宠。珠江三角洲本是四大家鱼的传统产地, 然而近年食用鱼供大于求, 养殖业便纷纷“转业”, 利用承包的鱼塘大养观赏鱼。全世界水族资源的69%在亚洲, 其中最优质的资源又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在东莞、中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地, 观赏鱼养殖场随处可见, 全省观赏鱼养殖面积已达10多万亩, 年产观赏鱼 (含鱼苗) 数百亿尾。广东省与观赏鱼发展相关的水族器材业近年也一跃而上, 目前全省水族器材厂家已超过1000家, 就业人员近20万人。目前, 全国各地的观赏鱼和水族器材60%-70%来自广东。为全国各地欢度春节平添许多喜庆气氛的观赏鱼类, 如今已被广东“养”成大产业, 由观赏鱼拉动的水族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整个产业年产值已超过100亿元。目前, 芳村区观赏鱼的养殖面积已发展到1180亩以上, 共有上千个观赏鱼品种。在观赏鱼的研发和生产方面, 目前广州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娃娃鱼、杂交鲟生产科研基地, 娃娃鱼、杂交鲟等特种水产品养殖居全国领先水平。目前, 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和以上海、江苏、广东为重点的东南沿海地区已成为我国两大观赏鱼生产地。

栖霞苹果长出艺术的翅膀, 飞往四面八方。任何一种商品, 文化信息、美学含量越高, 它的价值就越大, 栖霞市在苹果文化上作文章, 大力发展艺术苹果生产, 通过苹果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深入挖掘苹果文化, 融艺术价值于果品, 赋予苹果以人文精神, 改变了单纯的食用价值成为艺术品。通过图案设计、遮光图案纸制作、果实套袋、果实摘袋、果实筛癣粘贴、采收、选果等系列程序制作而成。由于字画的笔墨部分遮挡了太阳光线, 当果实采收时, 红艳艳的苹果上便被阳光雕刻上了金黄色的各式图案或书法作品。栖霞市围绕苹果做足文章, 除举办以苹果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活动外, 进一步提高果农的果品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竞争意识, 策划了栖霞苹果600点全国互动营销活动, 向全国100个城市市长、100家果品加工经销企业、100家外资企业、100家电视台台长、100家报社社长、100所大学校长赠送用阳光“雕刻”在苹果上的个性化祝福语言、栖霞市领导的寄语、今日栖霞画册和互动贺卡。写有“友谊”、“合作”、“桥”等文字的栖霞艺术苹果“特别贺卡”从栖霞启程飞往全国600个地方, 进一步打造了“中国苹果之都”的品牌, 提升了栖霞的城市形象和竞争力。近年来, 地处胶东半岛腹地的栖霞市利用着色原理和剪纸作品在苹果上大做文章,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 该市生产艺术苹果100多个品种, 成为国内外客商的抢手货。全市建起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50万亩, 年产优质果品12亿公斤, 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 并被授予“无农药残留放心果”试点市、“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市”、“中国苹果之都”等称号。 (图1栖霞艺术苹果俏销市场。)

2002年10月, 在北京举办的首届栖霞苹果艺术节上, 由6000多个书法苹果组成的《感恩农业赋》和64首《耕织诗》, 吸引了大批京城人。2003年第二届苹果艺术节, 栖霞人又用50吨苹果, 构筑起了一条500米苹果艺术长廊, 将艺术与苹果完美结合, 讲述出一个个有关苹果、果农、农村命运变迁的故事, 折射出中国农业、农民、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 引得首都市民纷纷抢购。2004年9月在烟台举办的第六届国际果蔬博览会上, 用16000多个优质苹果组成的万里长城图案, 博得了与会客商的一致赞誉。2008年金秋十月, 正是摘苹果的时节, 在栖霞市的果品批发市场上, 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果农正在包装一个个印有奥运福娃、祝福语言、十二生肖图案的艺术苹果。收购价格最高的达到每公斤6元, 价格比普通苹果高了几乎一倍。

(未完待续)

乡村农业经济 篇5

镇域经济是区(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壮大区(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没有镇域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区(县)域经

济的崛起,构建和谐万州也变得不可能。什么是镇域经济呢?按区域经济理论解释,镇域经济属于地域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经济特征明显的地域性生产综合体,处于我国国民经济五级(中央、省、市、县或区、镇或乡)构架中的最基层,是国家方针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在我区加快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进程中,必须大抓特抓镇域经济,盘强镇域经济总体实力,这对于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万州,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认清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深刻理解和认识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堪忧。据区统计局提供资料显示,2006年万州镇域(包括镇乡、街道)地区生产总值44、5亿元、镇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4000余元,同比增长8、3,远远低于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000余元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全区镇域经济总量还不如九龙坡区九龙镇的经济总量,仅为九龙镇的41,少65亿元。更不如位居全国千强镇之首的东莞市虎门镇,仅为虎门镇的32,少90亿元。全区除街道办事处外,还没有一个镇乡经济总量上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上500万元。因此,我区镇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增速缓慢,差距十分明显。

(二)、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镇域经济与区域经济是融为一体的,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一体性。近年来,浙江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镇域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浙江镇域工业企业占到了全省工业企业总量的80,浙江人自豪的称为“五分天下有其四”,可见,镇域经济对浙江经济总量的拉动作用非常强。与此相比,我区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提升作用还远远不够,镇域经济是万州区域经济的短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万州经济实力的提升。

从我区镇乡实际情况看,由于镇域经济发展滞后,导致镇乡可供财力严重不足,加之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镇乡债务沉重,使镇乡财政运转更趋艰难,客观上又严重制约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站在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借鉴沿海发达地区和主城发达区县狠抓镇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尽快出台我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为支持镇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增强镇域经济活力,不断壮大区域经济总量,为构建和谐万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根据镇域经济发展特点,突出选准加快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从我区镇域经济的实践来看,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必须从镇域客观实际和镇域经济的基本特点出发,积极选准加快我市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走城镇一体化、产业带状化、投入经常化、人才保障化的发展道路。

一是以城镇空间布局为突破口,扎实抓好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

推进小城镇建设既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又是镇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更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关键性的一步。由于我区镇乡区划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部分城镇功能不健全,规模偏小,辐射能力弱。应当采用“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拆并带动作用不明显的一般建制镇(乡),以辐射能力较强的小城市、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为基础,重新规划布局城镇空间,继续缩减镇乡规模。要支持小城镇全方位、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新建和培育各类专业市场,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当地农副产品的一级集散中心,推动当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集,形成连接城乡的循环通道,冲破城乡二元结构局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城镇一体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形成农村小康和城市小康的对接,最终达到社会和谐,这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基础性的一步。

二是以布局带状产业为突破口,扎实抓好特色经济,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北京最美乡村抱团发展美丽经济 篇6

为让美丽乡村成为成片的美丽风景,北京美丽乡村联合会应运而生。此次座谈是联合会成立以来首次举办大型交流学习座谈活动。活动中,来自顺义、延庆、丰台等区的美丽乡村代表上台发言,讲述村庄如何变美、如何发展的经验。3个村各具特色,分别从城乡结合部村、平原村、山区村3个角度讲述发展故事,让参与座谈的各类村庄学习不同的发展经验。

据悉,2015年10月,北京美丽乡村联合会成立。联合会成员以“北京最美的乡村”为主体,还包括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等,是全国首家以美丽乡村为主体会员的公益性社团组织。目前共有会员106个,其中行政村97个、企业2个、个人7人。

除座谈外,联合会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助力美丽乡村发展。其中包括,针对会员的需求,每两个月组织一次到外省市参观学习;组织“美丽乡村”沙龙,定期围绕会员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或各自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研讨;组织“美丽乡村”大集,为各会员单位搭建宣传、展示、展卖的平台,全面推介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等;组织科教文卫下乡活动,开展乒乓球指导培训、首届“美丽乡村杯”乒乓球比赛、送书画下乡及语言表达、新能源、科技等方面的指导培训;聘请“三农”领域专家组建“美丽乡村”智库,聘请对北京“三农”有一定了解、热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有识之士组建“北京美丽乡村”观察员队伍等。

创意农业开启中国美丽乡村 篇7

创意农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要依靠农业, 因为农村潜藏着巨大的投资和消费潜力。大力发展创意农业, 可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发展空间。

创意农业的特色及其优势在于形成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 以现有的农业资源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动力, 以文化为能力, 以增效为目的, 整合农村的生产、生态和生活资源, 通过创新思维, 设计出具有特色的创意农产品、农业文化、农业活动、农业产业和农业景观。

中国不少地区正在兴起创意农业, 但尚处起步阶段, 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创意农产品和休闲观光上。其实, 创意农业既不是打牌钓鱼初级阶段的“农家乐”, 也不是把城市宾馆搬到农村去的简单重复, 更不是以破坏原生态现状为代价的钢筋混凝土建设。创意农业是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产生的一个新产业, 它涵盖了一、二、三产业, 是实现农村一产向二产、三产转化的有效载体,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是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是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创意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为:一是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二是发展创意农业对持续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提高农民文明素质, 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 共建和谐社会;五是创意农业产业向农业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六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高, 创意农产品出口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七是创意农业将成为中国高端农产品市场的主力军;八是农产品生产时尚化;九是创意农业引领亿万农民过上创意生活。

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 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循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其创意领域甚至包括农业模式创意、农业品牌创意、农业科技创意、农业景观创意、农业产品创意、农业文化创意、农业旅游创意、农业科普创意、农业营销创意、农业管理创意、农业招商创意、农业服务创意等各个环节和层面。应运用创意思维拓展农业的新功能和新市场, 后工业时代对农业的依赖将进一步加强, 农业也必将迎来新的一轮大发展。

近两年已有上海、成都、南京、北京、河南等许多省市召开各类创意农业论坛或研讨会, 许多研究、决策部门和专家学者在研究创意农业与中国发展的问题, 创意农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也在各地加快实践步伐。创意农业发展已呈现热态, 虽然目前创意农业在国内整体农业产业中的比重还很小, 但存在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在中国方兴未艾的创意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创意农业正在成为中国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在创意之火激活产业链条的时候, 创意农业必须符合现代农业及其市场运行的系统规范。概括来讲其基本的运行规范应该是:文化萌动、创意启动、需求拉动、增收带动、科技推动、政策引动、资本助动和产业恒动等起始点。同时, 创意农业要与产业化的机制创新结合起来。一个包装一个形式的创新可以视之为创意的支点;而一个将产品和服务源源不断地供给市场、持续有效地实现产业富民的体系, 则可以称之为产业链, 是连接创意与价值的桥梁;持续大面积的消费者满意和农民的增收, 则是创意支点与产业之链的源泉。构建出了创意农业的“点”、“线”和“面”的有机体系, 三者缺一不可。创意农业是一个起于文化, 兴于产业, 惠于市场和农民的产业表达方式。

创意农业是推动中国农业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之一。它是对传统农业的一次大策反, 是对农业发展方式的一次大升级, 是对城乡统筹的一次大融合。

创意农业根植于农业, 盛大于创意, 灿烂于智力, 强大于科技, 持续于创新。它可以打破农业的无数疆域和边界, 向大地艺术、观光农业、园艺农业延伸, 与休闲娱乐、餐饮文化、旅游体验链接, 同高新技术、色彩美学、景观园林联姻, 形成无数新的产业业态, 将人们回归自然的心性需求、田园城市的审美向望、故土情怀的种植满足、桃源牧歌的自由追寻等文化需求得到最恬适、最浪漫、最本真的满足。

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介绍 篇8

1 目标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 加强工作指导, 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构建科学、量化的评价目标体系, 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 安居、乐业、富足的“美丽乡村”, 树立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水平的标杆模式, 推动形成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与农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 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2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 强化主体。明确并不断强化乡村在创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发挥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引导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生态优先, 科学发展。按照和谐要求, 遵循发展规律, 尊重科学态度, 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展示农村生态特色, 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

规划先行, 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民俗文化差异, 差别性制定试点乡村创建目标, 统筹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形成模式多样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 贴近实际、量力而行、突出特色、注重实效。

典型引路, 整体推进。强化总结提升和宣传发动, 向社会推介一批涵盖不同区域类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美丽乡村”典型建设模式,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以点带面, 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各地“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同时, 坚持政府推动与社会创建相结合的原则, 鼓励各地自主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不断丰富“美丽乡村”的创建模式和内容。

3 进展情况

农业部2013年1号文件将“美丽乡村”列为全年的一项重要举措, 进行了重点安排。通过广泛调研、认真研究, 印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3月1日, 张桃林副部长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上全面部署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两会”期间, 陈晓华副部长在答记者问时介绍了农业部创建“美丽乡村”相关情况;韩长赋部长在7月召开的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上要求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创建, 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根据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实际, 研究制定并印发了《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 从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五个方面确立了20项具体指标, 发布了10项措施和20项技术用于指导创建活动。同时, “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被列入农业部2013年为农民办的实事之一。目前, 在农业部的指导和引导下, 各地正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全面展开“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为了整合资源、扎实推进这项工作, 农业部成立了由张桃林副部长任组长、由相关司局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并在科教司设立了“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在各地申报的基础上, “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名单已初步确定。精心组织的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东北地区巡回活动, 获得了极大成功, 影响非常大。活动中, 农业部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咨询活动, 赵本山带领旗下弟子为村民带去精彩公益演出。这种科技与文化结合成“一台戏”的全新形式, 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聘请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和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先生担任“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形象大使, 开通了“美丽乡村”网站和官方微博, 以新颖、群众喜欢的形式, 与农民和社会各界建立起良好的互动, 在互动中不断扩大活动的影响。同时, 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等都进行了报道, 有的媒体还开辟专栏、专版进行系列报道。

乡村集体经济财务问题及其思考 篇9

一、完善企业财务制度的重要性

1.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手段与经营决策的依据

乡村集体经济大多是以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 投资者即是经营者, 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家族式管理, 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 容易形成领导者集权的现象, 往往职责不分并越权行事。健全企业财务制度, 在财务信息形成的同时, 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 形成权力 (利) 制衡, 并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比如建立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来评价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资金利用效果;制定计划或预算、建立标准成本制度等, 来考核评价企业或部门的业绩;通过财务预测、财务分析等进行投资决策, 等等。

2.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

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潜在的投资者等对企业的会计信息都有特殊的要求, 以便及时管理、监督资金的流转, 保护资金的安全, 增强资金的盈利能力。好产品、好市场, 必须要有好的投资环境, 健全的企业会计制度, 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和外部投资者的关系。相对而言, 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单一, 企业规模小, 科技含量低, 投资规模和市场竞争力不足, 其目前的弱势状态限制了其融资渠道狭窄, 资金运作能力不高,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有限, 因而投资者不敢贸然投资, 严重影响其发展的态势。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制度, 提供真实、准确、及时的财务会计信息, 有助于培育投资者的信心。只有这样, 才会全社会都来参与、都来投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乡村集体经济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3.乡村集体经济稳定与发展保障

乡村集体经济能够致富, 一是依靠党的政策好, 二是依靠当地农民群众的支持, 依托农村, 依靠农民, 共产党员带头致富, 是乡村集体经济最大的特点, 所以挖掘农村资源、保持和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关系到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打江山易, 守江山难”。要使农民自始至终都感觉到乡村集体经济的带头人是在为农民谋福利, 就必须培育和完善自身的约束和管理机制, 所以当务之急必须建立和完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和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财务管理制度。公开财务、合理分配, 才不至于滋长腐败现象、激起群众的极大怨愤, 消除企业不稳定的隐患, 从而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 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4.国民经济运行的必要

乡村集体经济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强大力量, 同样关系到国家的宏观调控。银行、工商、税务等各部门对乡村集体经济的管理, 要求乡村集体经济健全其企业财务制度。

二、乡村集体经济财务存在的问题

相比之下, 乡村集体经济财会基础薄弱, 监督机制不到位, 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的认识不深, 由此在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中存在以下较为普遍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1.会计机构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缺失

多数乡村集体经济都是公司加农户, 会计机构的设置不够科学, 存在着层次不清, 分工不明, 控制不严的弊端, 如会计人员一人兼数职;也有不少的小企业根本不设会计机构, 或虽设置会计机构却形同虚设, 由乡村集体经济厂长“一支笔”说了算, 基本上没有民主监督制度和程序, 使得乡村集体经济财权失控。会计机构的不健全, 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缺失;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如内部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财务预算制度、财产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的财务管理制度;或这些制度在企业中残缺不全;或未在实际中落到实处、严格执行。长此以往,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 这些管理上的问题会不断显现, 造成管理混乱、浪费严重、资产流失, 从而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2.财务控制薄弱, 影响企业资产使用效率

由于会计机构的不健全, 会计操作方法不太规范, 实际上是日记账或流水账, 导致会计信息不完善;同时企业受经营观念的影响, 片面强调企业的经营地位而轻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从而容易出现资产负债比例不合理、现金流量状况不理想和财务管理失控、投资失误等现象, 影响企业资产使用效率。

3.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理财观念淡薄

我国会计改革, 自1993年以来, 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会计人员的素质全面提高。然而乡村集体经济受环境与观念的影响, 财会人员素质不高, 尤其是在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原有的会计人员缺乏求新的动力与途径, 他们对会计新规则、新技术知之甚少;高校毕业的学生又不愿去农村, 导致会计人员法制意识不强, 对相关的会计法规了解甚少, 自律性差, 往往无视会计资料的相关原则, 实际操作技术落后。比较好一点的, 基本满足于计账、算账、报账。计算机的应用不多, 理财观念淡薄, 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一些管理理念和方法就更不要说了。

这些问题在乡村集体经济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如不引起重视将影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妨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三、规范乡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思路

1.各级政府统一认识, 加强指导与监督

各级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应充分重视乡村集体经济财务存在的问题, 认真宣传贯彻执行《会计法》及有关财务制度。乡村集体经济财务核算必须按照《会计法》和会计核算体系的要求, 设置科学的会计科目, 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经济业务活动, 并严格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向财政部门及工商、税务等部门报送各种报表, 为领导决策, 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目前乡村集体经济财务不规范、财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业务不高的现状, 政府及各级管理部门应加强指导与监督, 结合各地区、各乡镇及各村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举办培训班, 加强各级政府、乡村集体经济领导人及财会人员对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认识, 树立依法理财意识;举办财会知识培训班, 努力提高村民 (尤其是财会人员) 的财务基本知识、基本业务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加强对相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学习,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财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 树立依法监督的意识。广泛提高村民对财务知识和财务工作的了解, 还可增进对财会工作的理解。

财会人员可以竞争上岗, 任人唯贤, 只要有本事, 就可以参与企业的管理。以此激励村民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整体提高村民素质, 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对乡风文明建设也不能不说是一种促进。同时也有助于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2.乡村集体经济领导人必须转变对财务的认识

乡村集体经济领导人都希望充分了解国内国际经济环境, 希望企业的资金周转灵活、有效, 拥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只有健全的企业财务制度与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才能在理财环境、税务筹划、资金运营等方面能部分满足企业领导人的这种期望, 又不违反国家法律制度, 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 乡村集体经济必须转变观念, 重视生产经营管理的同时, 重视会计制度的建设与会计人才的作用, 建立合理的制度, 培养和引进会计人才,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 构建适应本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管理系统。

3.以法律为依据构建会计人才系统

(1) 设计财务人员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好坏, 会严重影响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因此应以法律为依据, 认真设计财务人员管理条例, 调动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不断钻研业务技术, 为企业合理理财。要求财务人员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服务企业、保守秘密等等。同时还应规定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和奖惩办法, 以明确财务人员的责任和激励其工作的积极性, 真正做到服务企业。

(2) 建立合理的会计机构。

乡村集体经济的规模不一样, 实际需求也不一样, 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合理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从内部控制来考虑, 至少聘请两名专职会计, 分管出纳和记账。

(3) 配备合格的会计人才。

企业配备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①持有会计证。未取得会计证的人员, 不得从事会计工作。②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遵守会计职业职业道德。③熟悉相关的经济知识, 具有一定的理财能力、税务筹划能力等等。

会计人员的问题关系到企业对《会计法》精神实质的领会,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企业的具体应用, 不致使企业因不能执行会计法律、规章制度而造成经济损失。构建会计人才系统, 结合具体情况, 用机制吸引和稳住人才, 适当的财力、物力支持, 因地制宜培养当地会计人才, 恐怕是乡村集体经济刻不容缓的问题。

4.着手规范财务, 建章立制

(1) 完善财务制度。

乡村集体经济应依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等制定内容具体、切实可行和措施得力的财务实施细则。包括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岗位的设置和岗位责任;财务会计制度, 如会计稽查核算程序、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方面的制度;成本管理会计制度, 如采购成本、制造成本、销售成本的核算与成本计算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 如票据管理、收支审批、财产登记等;财务规划制度, 如基本建设规划、财务预算、收益分配方案的制定等等。

(2) 规范财务基础工作。

按规定使用和填制记账凭证, 凭合法的原始凭证入账;按准则和制度规定规范和使用会计科目、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设置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总分类账和各种必要的明细分类账。至今很大一部分乡村集体经济可能账簿不全, 或只有企业领导的一本收支流水账, 或设置“账外账”、“小金库”等。

(3) 加强会计档案管理。

乡村集体经济原有财务工作本来就不是很规范, 财务在会计交接上断档、账随人换, 谈不上对会计档案的保管, 甚至担心留着这些东西对企业还造成麻烦。会计档案保管不善、毁损、丢失现象严重, 为以后核实、查阅、规范财务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麻烦和困难, 也不利于企业财产的保全, 所以必须依法加强对会计档案的保管。

完善财务制度, 再配合以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适当的监督检查, 督促建立健全并切实执行各项财务制度, 对其规范性做出评价和加以指导, 必将加快乡村集体经济财务规范化的进程。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工作基础在乡村, 把农民组织起来, 依托乡村优势农产品原材料建立起来的乡村集体经济, 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服务和研发的配套产业链条, 是新农村工作持续发展的基础。结合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重视和完善乡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事关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稳定。本文分析目前乡村集体经济比较突出的财务问题, 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 希望以此引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乡村集体经济财务问题的重视, 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子更快、更稳。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人民日报, 2005-10-11.

[2]张善伟.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规范模式探析[J].财会月刊, 2005, (11) .

[3]财政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2005-1-1.

[4]财政部.农村合作经济会计制度 (试行) , 1997-1-1.

[5]马凯.社会主义新农村, 破解“三农”难题.经济日报, 2005-11-4.

乡村农业经济 篇10

1 永春县农业旅游开发现状

永春县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一是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8.8%,居全省前列,可开发系列森林旅游产品。二是农业观光旅游资源富集。全县农业发达,特别是这几年经过农业产业调整,已形成了芦柑基地、茶叶基地、名优水果基地、毛麻竹基地、蔬菜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等八大生产基地,农村乡间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农业旅游发展潜力巨大,适合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三是气候条件优越,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在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市建设现代工贸港口城市发展的整体布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依托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紧紧抓住绿色生态这后发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提出了“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建设现代化的工贸生态旅游县”的思路。几年来,全县累计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开发绿色生态游,打造了闽南西双版纳———牛姆林等生态旅游品牌,形成了以西部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为龙头、中部宗教朝圣旅游区为连接带、东部历史文化旅游区为依托的沿三郊线点轴开发的旅游发展格局。永春的旅游业在产业引导、资源开发、品牌树立、客源拓展、效益提高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6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78.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亿元人民币,2007年1~6月全县接待旅游总人数达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9亿元人民币,旅游业已成为永春县经济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产业,也为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打下了基础。

永春县结合产业调整和农村文明村建设,努力开发农业旅游,以品牌农业旅游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几年来,从牛姆林从初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到闽南西双版纳形象的提出,再到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规范管理、服务,北溪村从初衷的建设生态旅游精品村到致力建设泉州市首家农家乐旅游区,去年北溪村、观山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等等,无一不是近几年打造旅游精品战略的成果。经过几年的打造,从零起步的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从开发至今已吸引了30多万的游客。省旅游局党组书记明敏在考察牛姆林生态旅游区后,称赞牛姆林是闽南地区建设生态旅游的典范;福建省副省长王美香深入到牛姆林调研时,当知道在短短三、四年间,牛姆林由人迹罕至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创收达800多万元的生态旅游区时,赞誉牛姆林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后起之秀。

2 永春县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不到位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永春县农业旅游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念的制约,对农业旅游资源的优势认识不清,对开发农业旅游的意义存在曲解。我县历来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0%以上,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没有意识到农业资源还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再加上长期以来,认为农业仅为满足人们的温饱而存在,对农业的多种用途并未加以考虑,很多人并没有将农业与旅游充分地结合起来。

2.2 品牌优势不明显

永春县的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景点都存在体量小、知名度不高、特色不明显、景观内涵单一等影响品牌优势的问题。在省内,牛姆林从体量上与武夷山、冠豸山、大金湖等生态旅游品牌相比明显不足;北溪村的体量小,知名度不高,景区的建设还不完善;另外我县的农业景点开发少,难以形成产业集群。

2.3 体制不完善

永春县的主要农业旅游资源除了一些国有林场、农场以外都在农户手中,而国有林场、国有农场又存在景观单一,如天马农场,只有芦柑、橙等,季节性较强,比较难以形成长期旅游效益,而一些特色农业旅游村如北溪村、观山村等,农作物多样,环境优美,但各种农业旅游资源都在农户手中,存在管理难、规划建设难等问题。所以如何完善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也是我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关键。

2.4 资金缺乏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投资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特别是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旅游,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障。缺乏资金,使众多农业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地开发,一些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还处于自然、原始状态,缺乏全面的规划和建设,配套设施不齐全,景区内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必要的服务项目。

2.5 农业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

永春旅游人才缺口较大,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业队伍经验不足,而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缺乏专门旅游人才的现象更为突出。由于没有专门的旅游人才,缺乏必要的服务体系,使得游客感受服务差、体验和印象低。人才建设直接影响着永春县农业旅游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潜力的发挥。

2.6 旅游资源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永春县坚持“生态置县、旅游活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出台了封山育林、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特别是发展以牛姆林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下大力气整治,封闭了牛姆林的煤洞,大自然之水变清澈了,多种动植物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例如牛姆林周边仍有个别煤洞在进行迂回开采,沿途一重山还存在个别的农业过度开发、无规划的发展小水电站、高岭土等矿产资源的露天开采,实施火葬前原先留下的墓穴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侵蚀着永春原有的绿水青山,应该进一步有效地控制这样的开采和破坏。同时,还要做好农村古村落、古民居、农田、生态农业的规划保护。要制定一系列的产业保护性规划和政策,注重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前瞻性,真正做到科学利用、保护性开发,保护和建设好永春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

2.7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商品开发无法适应旅游业的发展

永春县的农业产品较多,竹木工艺品、食用菌、各式果蔬等,琳琅满目,但开发水平低、包装差、与旅游业的结合不过融洽。在众多的旅游商品中,只有永春芦柑、永春佛手茶知名度较高,而像农家蕉菜干、笋干、萝卜丝、各种食用菌、红酒等农副产品,销路看好,但是都是以粗放销售为主,没有由专门的销售渠道加以包装销售,难以形成特色区域、特色品牌。一些农村特色的名小吃没有充分利用、渗透到农业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吃”、“购”以及旅游参与项目中。

3 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

3.1 提高对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以农为本,树立大旅游和大农业的观念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发展农业旅游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旅游产品都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拓宽了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了旅游资源的覆盖率,满足了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返璞归真和回归大自然的要求,充分发挥了农业的净化、美化和绿化作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了农业经济组合,开拓了农业和土地利用的新领域,缓解了一些热点景区的压力,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附加值,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政府要提高对农业旅游的认识,树立大农业与大旅游的观念,加强农业旅游引导,提高农民群众对旅游业的认识,制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优势互补、效益优先”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旅游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3.2 做好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规划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应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一是要制定农业旅游产业保护性规划,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确保可持续性发展;二是要制定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对一些资源突出、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资源进行重点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三是制定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包括管理政策、招商引资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等。从而使永春县农业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3.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多样农业旅游

永春县农业旅游资源丰富,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多样农业旅游。主要发展:(1)森林公园。以林场及自然保护区优美的环境、新鲜的空气来吸引游客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趣和进行休闲、度假、避暑疗养等。主要以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为主,逐步壮大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体量,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发展。(2)综合性观光农庄。综合性观光农庄是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农业旅游园区。如北溪村、观山村、湖洋等,初步形成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生态模式,为游客提供度假、农业观光、森林疗养、垂钓娱乐等具有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的旅游项目,为游人提供了良好的生产、观光、度假和购物环境,还开办农业知识讲座,昆虫标本室,成为生态农业教育、培训基地。(3)乡村民俗文化型。利用农村特色地域风俗习惯、民俗活动或民族特色的村庄和农场,让游客住农舍,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如北溪村的农家乐、观山村的果园乐等等,充分将民俗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入到农业旅游中去,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旅游文化,丰富旅游内涵。

3.4 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特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永春特色的农业旅游资源,为发展农业旅游奠定了基础。但在开发的同时如何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农业环境,对于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有限度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3.5 开发高质量农业旅游产品,全面发展特色土产品

旅游纪念品的商品化生产,开发高质量多样化的农业旅游产品。大力开发永春的农业土特产品、具有永春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加强旅游商品的研发,推出具有永春特色和地标性质的旅游商品,改进生产技术和包装设计,完善一系列旅游商品的设计,使永春的旅游商品更具观赏性、实用性、纪念性和便携性。同时,对竹林工艺品(永春漆篮等)、果蔬产品(如永春芦柑、枇杷、芥菜干等)、食用菌等进行重点开发,赋予更多的旅游特性。比如开展摘果、采菇、制作小工艺品等活动,使产、购、娱一条龙,增加旅游商品的娱乐性、可参与性,使旅游商品与农业旅游紧密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6 创新融资手段,加大景区建设力度

资金短缺是永春县发展旅游业面临的最大瓶颈。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民间资本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金来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是发展旅游业重要的投资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大企业、大财团特别是国内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旅游业。要努力做好工作,精心筛选旅游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来参与我县旅游业的开发和经营;同时,要创新经营体制,尝试景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重组,加快旅游企业的市场化进程。

3.7 逐步健全旅游人才队伍

关于乡村经济建设问题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乡村;经济建设;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这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条件。我们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经济发展之路。

一、乡镇政府推进乡村经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为了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要求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中,特别是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并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二、优化乡村经济建设的环境资源

建设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建设乡村经济必须建设一个适合乡村经济大发展的环境。建设的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氛围、法律制度、教育体系以及社会保障等维持性系统。建设资源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自然资源,要求进一步保护乡村土地与矿山资源,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为乡村发展提供初级资源;二是人才资源,要大力提升乡村人力资源水平,优化人才结构,防止人才流失等;三是信息资源,要充分构建乡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平台。优化乡村经济环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塑造注重通过精神文明推动经济建设、崇尚文明富裕的社会风气;二是要建立良好的经济发展保障环境,包括相关立法、救济等措施;三是要建立健全乡村经济建设的激励机制;四是塑造乡村崇尚建设投资与教育再投资的风气,特别是对于当地的部分人文资源,应当推行计划发展,而不应该纳入市场机制。特别是对于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应当根据市场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行纳入计划体制,培养初级产品,锻造中高级成品,然后再让其进入市场自由配置。

三、突出乡村经济建设的本土化优势发展策略

乡村经济建设普遍存在结构重复、对周边地方的模仿跟风问题等,只有少量地方具有自己的发展特色。这些导致的结果,一是缺乏竞争力,难以促进农业内部分工和现有技术深化发展;二是过多地供应导致产能过剩、市场供求失衡。这两者进一步增加了农业发展的机会成本,延缓了农村社会的发展步伐。今后农村发展必须突出发展优势策略,总体上,必须调整现有资金与人力配置,区分并合理处置农村社会维持体系与发展体系间关系,鉴别现状,实现维持、救助与促进“三结合”。必须调整县域教育资源布局、提高当地人力资源水平并力争消化所培养人力资源之一部,解决当地脑力流失与技术不足之弊。必须筹措资金、谋好短、中、长三期企业生命周期与经营行业结构,集中实施适宜的“开放搞活,集中突破”战略;必须完善农村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信息、技术、货物、资金的“小四通”,加速农村信息与知识的生发、传播与创新进程;严格控制资源使用标准、着实推行乡村居民区规划建设、废墟绿化与水土等自然资源保护等政策。

第一,要突出人才专长优势,为当地发展自造人力资本。可以根据本地情况从各个高中、本地的职中、农技部门抽调或聘请部分老师及科研骨干,针对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初级农业专业技术教育,为农村当地培养实用人才。由于这些人才的技术适用于当地农业发展,所以,暂时的人才流失问题可以克服,而且由于这些技术是针对当地发展量身订作,因此,被别的地方模仿跟进的可能性较小。

第二,要开设乡村发明创新奖,建立当地农业技术生发激励机制。应当从农业发展经费中抽调部分资金,奖励当地农村居民在农业原材料生产、农产品加工等各个方面的任何创新,形成向农业深化、新化要效益的理念,塑造万民崇尚创新的技术农业经济风气。

第三,要考察市场、周边地域和当地条件,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存在比较高的进入壁垒,可以防止新进竞争者,同时,可以增强顾客忠诚度。两外,在一个县市发展某一个农业特色环节,可以增加集群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增加创新能力和力度,可以进一步深化产业。

四、结语

建设乡村经济要在坚持中央精神和国家有关法律的前提下,“分区布局,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政府的指导作用,同时积极鼓励乡村经济的各自建设,在发挥各自优势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把整个乡村经济推向繁荣。

参考文献:

[1]郭永昌:乡村工业化与乡村经济勃兴[J].西北人口,2008,(1).

[2]胡锦涛:全力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08,(Z1).

乡村农业经济 篇12

1 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行业进入门槛较低, 部分区域发展无序, 存在卫生、交通等安全隐患

由于乡村旅游进入门槛低, 具有投资少、风险小、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 一时间许多地方都兴起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潮, 结果导致出现区域性无序发展的状况。据了解, 目前尚存在着不少达不到星级标准的乡村旅游景点, 这些景点往往道路建设、客房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卫生安全问题突出。此外乡村旅游道路建设滞后、路面过窄、停车场过小、路标路牌不全, 给旅游巴士、自驾车带来了诸多不便, 交通的通达力也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

作为我国新兴的旅游业, 如果乡村旅游接待点不认真消除卫生、交通、安全等方面的隐患, 乡村旅游就会成为弃之可惜的“鸡肋”。

1.2 旅游产品同质现象严重, 精品景点少, 缺乏自身特色

许多乡村旅游景点还停留在看农家景、吃农家饭、采摘、垂钓、玩扑克等“千村一面”的服务项目, 有的地方甚至把城市中的娱乐休闲项目直接复制到乡村, 而没有深层次地挖掘当地的文化品位和特色创新。这些乡村旅游景点规模较小, 相对分散, 旅游产品高度同质化, 缺乏特色和文化品位, 内容单调乏味, 加之没有统一规划, 乡村旅游发展多年却仍是小打小闹, 很难形成规模性产业。同时, 由于旅游产品同质化, 各景点之间因客源、资源的抢夺也导致邻里关系紧张。

1.3 景点管理滞后, 服务质量不高

具体表现为:一是卫生状况不好, 存在“脏、乱、差”现象;二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 缺少体现农村风俗特色的民居建筑;三是少数景点游览线路组织不好, 标志不明显;四是有的景点缺少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或宜人的自然风光被花哨的现代商业气息所冲淡, 让旅游者找不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五是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 从业人员培训跟不上农村旅游发展的需要, 旅游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2 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促进新农村建设

2.1 转变观念,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从政府部门到乡村旅游经营者, 都应转变观念, 统一思想, 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时代特征及重要意义, 树立新的乡村旅游观, 将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上来。首先, 要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 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其次, 要充分认识农业不仅是农村的主导产业, 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 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 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政府必须要在思想上对乡村旅游具有系统的、全面的认识, 并就乡村旅游的发展达成统一共识, 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2 制定政策, 完善机制

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 既要使新农村建设覆盖到乡村旅游发展的始终, 又要使支持“三农”的资金及新农村建设各项优惠政策倾斜于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开发乡村旅游投资数额较大的企业或农户要给予积极支持与帮助;乡村旅游节点道路连接, 要纳入交通规划优先建设;乡村旅游点水源污染及环境治理, 要纳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优先解决;乡村旅游项目用地要优先协调安排, 各种税收、费用可少收或免收。条件允许时可设立乡村旅游专项资金, 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奖励。从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管理服务等措施的落实上, 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 为农村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2.3 科学布局, 错位发展, 突出特色内涵, 努力打造精品

首先, 要依据乡村旅游规划, 对乡村旅游各景点进行科学布局, 实现乡村旅游的错位发展。其次, 要突出乡村特色, 结合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田园观光、文化传承, 深层次挖掘各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 整合特色优质资源, 重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附加值, 努力体现乡村旅游景点间的差异化、特色化、多样化, 尽量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此外, 在开发的组织形式上, 要坚持乡村旅游主体和利益主体“农”的属性, 以农民为主体, 让农民收益。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农户型、公司型或者农户+公司型, 创建各具特色的水产基地型、畜禽养殖型、果蔬基地型、科技农业型、名村名镇型、花卉苗木型、田园生态型、湖库滨水型、岗地生态型等多种类型的优秀旅游景点, 打造难以复制的乡村旅游景点, 创造更多的旅游精品, 培育出叫得响的乡村旅游品牌, 使经济得到发展, 农民得到实惠。

2.4 规范服务, 提升水平

发展乡村旅游发展, 不仅需要加强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 也需要不断提升“软件”服务的质量。要逐步建立健全规范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和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要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方面规范乡村旅游的接待服务标准, 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要积极开展争创“星级农家乐”活动, 大力倡导合法经营, 诚信服务。要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努力营造整洁、安宁的村容村貌, 打造良好的乡村旅游软环境。同时, 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 要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强, 首先必须采取多种灵活适宜的形式, 坚持把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职业道德知识、旅游专业知识、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知识及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结合起来, 使其在创新理念和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 不断提高农民经营管理的技能和水平。培训既要有针对性, 又要有普遍性;既要分阶段, 又要坚持长期性。充分发挥教育、农业科技、旅游等方面的力量, 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抓好培训工作, 促进乡村旅游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2.5 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不断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新思路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发展大旅游、大农业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必须改变职能, 调整思路, 首先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到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布局中, 研究好利用好当前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有关政策, 用改革发展的思路来破解我市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土地、资金等难题, 结合我市实际, 在明确乡村旅游业范围界定的前提下, 规划、出台有助于发展乡村旅游的综合性政策。各级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其次要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引进工商业资本, 允许农民用林木等资源入股。在政策许可范围内, 对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 但仍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 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用地规定执行 (防止私人投资者和企业利用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借机圈地) 。此外, 建设、农业、规划、土地、交通、供水、供电等相关部门, 也应将乡村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优先考虑, 提升乡村旅游点交通的通达力, 税务、工商、卫生、文化等部门应采取“放水养鱼”的政策, 给予支持和优惠。

参考文献

[1]张广瑞.2007年旅游绿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2]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7.

[3]杨达源.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4]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5]邹统钎.北京市郊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体育教育体系下一篇:煤矿井下电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