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体系

2024-10-05

体育教育体系(通用12篇)

体育教育体系 篇1

纵观新中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演进,不难发现不同时代的高校体育教材体系都是其特殊历史条件和教育背景的产物。由于普通高校体育教材体系具有时代性特征,因而使其在“普遍有闲的社会”背景下又成为一个具有新意的研究课题。

通常教材体系依据教学目标而设计,同时又受制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内部逻辑关系。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材,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材的加工问题,也就是“教材化”问题。依据教学内容的内部逻辑关系设计教材,需要解决教材的系统性问题,也就是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依据什么内部的必然联系而编撰的问题。休闲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出首先充实了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体系,同时又涉及了休闲运动项目的引入问题。因此,构建休闲体育教育的教材体系将是一项持久的系统工作。

1 休闲体育教育的内涵

休闲体育教育是人类为了把握余暇、培养休闲能力而进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说它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谋求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1]。其它关于对体育教育概念的阐释,也大多是从休闲体育教育的意义、价值和功能层面展开,在此不作累述。本研究认为,从动态的发展视角来看,休闲体育教育并不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教育形式,他是体育教育时代性的反映,也可以说是工业社会推动下“休闲”和“体育教育”的两个文化范畴的交集。从社会系统的基本建制来看,休闲体育教育是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核;从体育教育的过程结构来看,休闲体育教育是休闲化了的体育教学过程;从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来看,休闲体育教育自我意识和谐的获得过程[2]。可见基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休闲体育教育,我们会得到不同的认识结果。

如果从体育教材的结构体系来看,休闲体育教育则成为以“休闲体育活动”为素材的教育过程。这样一来休闲体育教育不仅仅要将休闲运动项目引入教材体系,还必然涉及对现行体育教材体系的改造问题。因为我们不能假定通过主观的努力和传统教材体系的实施可以实现休闲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

2 普通高校体育教材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不利于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21世纪的高校体育是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无层次、无特色,交叉重复现象严重[3]。在“三基”论和体质论的高校体育教育阶段,这一课程内容的设置对实现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受21世纪高等教育目标和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多元化的影响,此种课程内容既难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2.2 校本课程开发力度不够,不利于满足学生多层次的体育需求

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没有提出具体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要求[4],从而给予了高校选定教学内容更大的自主权。其目的是希望各高校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确定教学内容,改变高等院校教学内容千篇一律的现状,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有部分高校“一窝蜂”式的照抄照搬,其意义及效益大打折扣[5]。目前,真正能够建立起具有地方或本校特色教学内容体系的高校依然是凤毛麟角。

2.3“竞技运动教材化”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依然缺乏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现代竞技运动项目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主体并没有什么错误,关键是要对其进行教材化改造。事实上这一问题早在1978年就被提出,当时的提法是“打破以竞赛为中心的体系”,其含义是“打破以竞赛为中心的教材编排体系”[6]。然而时至今日“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理论和规律依然在探索之中,各种各样的体育教育思想、教育目标依然在通过未经改造的竞技运动项目来实现。尽管各种新的观点和理性认识成果不断出现,但遗憾的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道路多年来进展甚微。

2.4 休闲运动项目开发和准备不足

于光远先生在论述关于“玩的价值”时曾指出:“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的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掌握玩的技术,发展玩的艺术”[7]。从休闲的视角来看,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未尝不是一种“掌握玩的技术和发展玩的艺术”的过程。然而,当前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中还很少见到具有时代气息的“玩的技术和玩的艺术”。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展“玩的技术和玩的艺术”,首先应当解决师资队伍的配备问题,然而从专业院系体育师资培养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时日。

3 休闲体育教育对高校体育教材体系提出的新课题

3.1 如何体现休闲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时代性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从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个层分别对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而构建了高校体育的目标体系[8]。八年来社会环境、教育背景、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以及人们的体育需求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休闲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出,从精神层面的自我意识和谐的获得,技能层面的“休闲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掌握,参与方式层面的“追求过程的休闲”等方面超越了原有的目标体系,而这些变化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校体育教材体的构建。

3.2 如何处理好教材体系“打破”与“重构”的辨证关系

前面谈到休闲体育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以“休闲体育活动”为素材的教育教学过程。因此,休闲体育教育必然提出了对原有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与“重构”这一课题,休闲体育教育对现行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与“重构”并非是对原有教材体系的否定,也不是对体系中个别“元素”的破与立,而是在新的教育背景和体育教育思想下的改革和发展。休闲体育教育对原有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既包含了“竞技运动教材化”改造这一传统问题,又包含了地方传统运动项目、新兴体育项目的引入。而休闲体育教育对原有体育教材体系的“重构”,应当是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体育教材体系“重构”,它既包含了教材系统性问题的探讨,也包含了休闲体育项目教材化改造的原理和规律的研究。

3.3 如何处理好不同体育素材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

体育教材体系的内部逻辑要求,体育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选编;体育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分量;体育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加工[9]。因此,随着休闲体育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目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必然要求其教材内容体系的重构。将休闲运动项目经教材化改造后纳入教材体系是高校教材体系发展的必然。这样就必然出现了怎样有机融合竞技体育项目、休闲运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其共同服务于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处理好不同性质体育教材的内部逻辑性关系问题。

3.4 如何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休闲性”和“目的的健康性”有机统一

2007年5月颁发的《关于全面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10]。《通知》的这一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和休闲体育教育理念下追求“过程的休闲性”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何在运动的过程中实现休闲的目的,通过体育休闲的过程实现增强体质的目标,是休闲体育教育理念下教材体系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具体的说也就是所选取的教材既要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有助于积极休闲生活方式养成;又要具有较强的技艺性和技巧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身体的支配能力;同时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方可掌握并运用。

参考文献

[1]程一军.休闲体育教育:现代大学生的必修课[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1:7-19.

[2]孟凡强.休闲体育教育内涵解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9):77-80.

[3]孟凡强.休闲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初步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0):72-76.

[4]教育部教体艺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教育部,2002.

[5]孟凡强.休闲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问题[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7):83-87.

[6]孟凡强.亚竞技运动与现代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5(1):123-126.

[7]孟凡强.亚竞技运动与高校体育改革的理性思考[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2):88-92.

[8]教育部教体艺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教育部,2002.

[9]毛振明,赖天德.论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兼析“目标引领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2005(6):50-52.

[10]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2007(4):26.

体育教育体系 篇2

[论文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 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

[论文摘要]本文对终身体育的内容、形式及其意义做了简要阐述,并从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入手,对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出了看法。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水平,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身体素质则是劳动者全面素质的基础,坚持终身科学地锻炼身体,不仅能增强体质,增强劳动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还能预防多种常见病和职业病。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使受益者在有生之年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终身体育教育必然成为新世纪的体育教育思想,并渗透到国家、社会、经济、和家庭生活的每个角落。

二、终身体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学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地,学生们有许多的体育爱好,如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武术、网球。培养高校学生从事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学校体育的宗旨。由于学生对某一项目的特殊爱好,就会促使其不断地关注和参与某些项目的活动,在不断的参与过程中坚持锻炼身体。

体育运动是现代人们余暇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活动和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在学校中体育课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参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时候,就会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与同伴默契配合和对手顽强拼搏,从中得到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同时,能在实践中获得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如跑步可以锻炼人的耐力,使人有条不紊,勇往直前;健身操能锻炼人的气质,悠然自得;打球能锻炼人的灵敏素质,使人机智灵活,豁达合群。

多年来,健康长寿一直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不但掌握了解一定的健康知识、锻炼身体的理论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其进入社会后保持健康的身体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持下基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有目的把教学重点从竞技体育转向以健身、娱乐、保健体育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锻炼方法,激发对体育的爱好。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还应有针对性,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还要根据学生集体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让学生有所选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终身体育”,也就是指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国家教委体育司曲宗湖同志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著名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还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和目标。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人从出生到25岁是人体发育的主要阶段,对青少年来说也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学习体育技能、培养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他们是从事体育活动是最有条件、最集中、最有时间保障的群体,这个时期的体育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系统进行的,上课的形式是多样的,并且在实践和效果上都得到了保障。从终身体育角度看,高校体育处于中间环节,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占有一定的地位。 四、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对高校体育教育的要求

1.转变体育教育理念

要进行素质教育,必须进行体育教育的改革。首先,应在学校的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其次,要转变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把“重智轻体”的教育观念真正转变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上来。再次,要对传统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非完全抛弃原有的教学体系,而是继承和发扬其中的合理内容,使学校体育能更好地为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

在高校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首先在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因而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爱好在鼓励和支持,要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要改变高校过去以技术教学为主,缺乏趣味性,教学手段也带有一定强制性等弱点。由于教学指导思想较为僵化,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使学生感到厌烦,甚至有逆反心理,对体育课出现消极情绪,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教学任务与激发学生对体育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感到满足,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再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养成锻炼的习惯,自觉与自愿地坚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3.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高等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目的和功能,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乐趣与快感,并且得到满足。同时还应当使学生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对国家、对民族和对自己都有很大的益处。把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体育娱乐活动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文明与综合国力的象征,又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总之,为使大学生在校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终身体育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教师真正理解其重要性,才能够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终身体育的好处。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坚实基础,在高校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对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接点,因而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正华.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寿伟涛.学校体育当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J].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函授通讯,2002,(2)。

体育教育体系 篇3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大学的发展,以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人文教育;体育教育本身含有独特的人文教育元素,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思想品德的教化、审美情趣的培养、内心精神世界的引导和个体的社会化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与意义;人文教育是高校体育历来就有的育人成分;高校体育“重体质、轻灵魂”、“重技能、轻文化”、“重课上、轻课下”、“重功利、轻人文”的现象积弊很深;高校体育人文教育能够有效地弥补高校体育乃至高校科学教育的缺陷,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体育文化教育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经过规范设计的高校体育文化为载体,濡化体育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形成和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体育文化教育。具体含义包括:

第一,人文体育观,或称体育人文精神,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教育内容之一,即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的归宿,高校体育要全面地认识学生、理解学生,突出学生在体育中的主体地位,关怀学生的生命健康,满足学生合理的体育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二,体育文化内涵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内容之二,包括体育本身所蕴涵的哲学、艺术、历史和文学知识,以及体育理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规范等。

第三,它具有人文性、隐蔽性、濡化性、高等性、多样性、持续性和依附性特征。

第四,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载体是大学体育文化,经过规范设计,濡化体育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而成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要素,包括高校体育精神文教育要素、高校體育物质文化教育要素、高校体育制度文化教育要素和高校体育行为文化教育要素。

第五,提升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全面的、系统的体育文化教育,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科学与人文有机融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全方位的系统教育。

首先,科学教一育与人文教育人者不可偏废,倘若有一方有所缺失,那么教育势必会受到限制。就大学体一育而言亦是如此,人文教育是体育原本就有的一育人成分,也是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该体现的一种特有的育人价值,如果偏重于科学教育,那么高校体育就会徘徊于一门体育技术课程、或几项身体机能运动等教育的怪圈之中,只有融入人文教育,体育才能真正成为大学之教育,发挥其育人的本质功能,有一效地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其次,就大学生而言,他们对体育的需要是多元的,包括增强体质、健身、键心、休闲、娱乐、社交和健全人格等等,如果仅仅依赖于体育课程教学这种单一的体育组织形式,是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体育需求的,因此需要与课下(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除了鼓励学生自发地组建体育社团或俱乐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竞赛活动以外,学校也要定期组织开展如体育文化节、体育知识讲座、校运动会,以及校际之间的体育比赛等活动,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强调不但要通过有形的、多样化的体育组织形式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训练技艺和增强体质,还要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隐性的文化环境建设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核心思想是“文化育人”,其机理是,高校体育文化濡化的发生机制和大学生主体内化的接受机制构成的互动机制:发生机制是通过暗示、感染、模仿和从众等方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持续不断地接受外部信息刺激,并获得适应的过程;接受机制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现象,是一个由接受主体对外界体育文化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感知、选择、整合和内化多环节构成的连续整体的认识过程。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要素设计应遵循原则,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相结合原则,“硬件”文化与“软件”文化相融合的原则,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原则,理论指导与实践反馈相结合原则,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原则,主体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体育教育体系 篇4

关键词:体育教育评价,体育教育改革

在传统教育体制中, 并没有对体育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 这对学生的体制质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 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 要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一、对体育教学评价及考核的看法

(一) 建立合理的评价观

运动作为人的天性, 应当尤为引起青少年的喜爱, 可是由于年龄的增长, 学生越发对体育课感到厌烦。而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错误的教学评价方式, 让学生无法意识到自身在进步或者在锻炼中获得的成效。较大地打击了学生的自信, 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有所影响。所以, 创建合理的评价观, 通过将单一的评价观转变成多角度、多方向的综合评价, 重视学生在体育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发展, 加强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二) 运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结合的不同评价形式

素质教育的提出令体育教育更为繁琐, 其具有较多人文因素, 不只是发展身体、加强体质, 还要培养完善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 顺应社会能力等。而这些人文因素并不容易被量化, 因此单一的定量或定性评价并不科学。而对于使用单纯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对体育教育活动进行评定, 只会对应试教育更为误导, 因此一定要使用过程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相融合的评价形式, 才可以对学生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

(三) 自评和他评的形式和评教制度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属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者, 只有亲自体会的内容, 才可以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 比如爱好、情感、毅力等。只有透过自评才可以获取真正的材料, 这在较大程度上, 也建立了学生指导自身制度目标进行体育锻炼, 提升本身素质的能力, 对于终身体育的构成和贯彻更为有利。为了更加客观的评价, 还需要进行他评, 也就是综合老师的考核内容, 依照评价准则对学生的健康与否进行评价。

因为教和学是双向的活动, 定期有学生对老师进行综合评价, 可以展现出教学的民主性, 提升教学质量, 转变教学工作, 从而实现教和学的相互促进。

二、体育教育评价是加快体育教育改革的有效方式

(一) 将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摆在首位

这是由于当前人们越发加强对学生健康素质的培养, 而健康素质包含的范围较广, 主要有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等。这些均是学生在成长阶段一定要掌握的, 只有在学生学习的阶段, 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打造, 才对学生的发展有利, 而对于体育教育的改革而言, 则是给学生打下良好身体基础的方式, 也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体育教育评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十分有利, 也为学生美好的将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并成为加快教育改革的前提。

(二) 将社会评价体系当做评价学生健康素质的表现

当前, 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 对学生近期状态的评价分析, 探讨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二, 为综合学生实际状况对学生的健康素质进行评判, 这样的形式主要处在教育评价的中期和远期。可是, 对于体育教育评价还具有一些问题, 如大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后, 就不再对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 进而令学校的体育课失去意义。在调查评价过程中, 因为需要考量的因素较多, 并且统计方面也较难做到统一, 这些问题始终对体育教育的发展造成影响。可是这些并非无法解决, 只是通过以上问题可以了解, 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欠缺一个完善的体育教育调查体系。所以, 体育教育的发展及改革, 应当从这方面着手。

(三) 加强对学生不同体育实践能力的评价

目前学生的体育达标程度依旧是评定学校体育课以及学生体质的重要根据。这些数据到底可以在多大程度体现体育教育质量, 至今还说法不一。在执行学校体育课程评价里, 关键问题并非是要透过改革单一的体育考试制度来权衡学生素质, 而是还需要科学测定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乃至实际参与锻炼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 一定要转变当前由于不同因素影响而必须执行的“大锅饭”式的教育方式, 并且要将重点摆在评价学校是否对学生健康素质进行了培养方面。

三、结束语

体育教育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一个分支, 其具有本身的规律及特征。所以, 创建现代体育教育评价体系, 一定要综合学校体育改革, 从整体上审视当前体育教育体系, 不论是制度方面还是结构方面都要仔细分析, 完成体育教育系统的结构优化。体育教育逐渐具有了产业的品质, 所以, 应当通过市场的视觉来评价培养学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脱离了社会与市场, 学校的体育教育只能称为空谈, 变成单一的发展形式。

参考文献

[1]杜健康.“新课改”背景下大学生体育成绩评价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 :109-110.

体育教育与阳光体育的发展论文 篇5

1、家庭体育教育在不断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正确的家庭体育教育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这就为人们发展家庭体育教育做了坚实的后盾,但是我国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家庭体育教育观,所以我国的家庭体育教育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的水平。学校体育教育在经济的发展中不断的发展,它比家庭体育教育水平要高得多,因此在对学生们的体育教育中没有互相的配合好,同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们体育教育的发展。由于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与严格的考试制度,所以在家庭中基本上所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极少数的家长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长总认为体育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与家庭毫不相关,因此并不关心孩子们的体育教育,这不仅体现在城市,在农村的表现更为突出。城市的家庭中注重体育教育的还占到一半以上的家庭,而在农村中连三分之一都够不上,农村的体育人口在庞大的农村人口队伍中都占不到十分之一的分量。农村人的劳动生产活动比较多,所以他们总是把劳动生产活动看做是锻炼身体,其实这并不是一回事儿。

在这种农村体育教育观的作用下,家庭体育教育的整个农村环境就失去了重要的屏障,他们对体育教育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认识。在大多数的体育运动中必不可少的是跑步等简单的、不需要用器械的运动,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主要是因为家庭体育教育没有落到实处,没有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没有让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体育运动的态度,更没有让孩子保质良好的体育运动的习惯。

现在各种技术飞速发展,孩子们越来越沉迷于各式各样的游戏之中,不愿意与家长沟通,而家长由于和孩子所处时代的差异愈加不理解孩子们的一些思想与情感,所以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由此造成他们之间关于体育教育的沟通也越来越少,这样就阻碍了家庭体育教育的发展。

1.2家庭体育教育缺乏良好外部环境

现在的家庭独立性都比较强,家庭与家庭之间很少进行沟通,所以单独的家庭体育运动相对于有组织的体育运动而言就非常的稀少了。而在学校组织的体育运动中很少有家长与子女一起参加的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就比较少了。如果在孩子正处于学生时期的体育教育被忽视,那么等到孩子成年之后他们的体育运动观念就更加薄弱了,甚至就不进行体育运动了。如果把体育运动看成是学校的或者是一段时间的,不能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观念,那么体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会被忽略,他就会成为我们曾经的学生时代的一种纪念。因此,在不正确的家庭体育教育观的影响下,在家庭与学校的不协调合作下,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就会止步不前。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只有在足够的经济的保证下,只有树立正确的家庭体育教育观,只有使家庭与学校的体育教育相互协调、相互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为建立终身体育教育的`提供有力的保障,才能持续的、永久的发展阳光体育运动。

2.2建议

⑴树立正确的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从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角度考虑,学习是家长对孩子关心的重要方面,这就明显的造成了体育教育观的偏差,因此就缺乏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我们应当利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来对家庭形成正确的体育教育观进行指导。

⑵开拓学校体育发展天地,推进家庭体育教育环境的更换。体育运动具有极强的群众性。学校体育更是丰富多彩,学生们广泛参与,所以学校体育的发展应当具有更广阔的天地,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在学校与家庭相互合作的基础上,积极的推进家庭体育教育环境的更换,学校要适当的利用自身的优势,鼓励家长积极的参与学生们的体育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教育观。

体育教育与人格教育 篇6

关键词:坚忍不拔;永不放弃;人格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知识和能力、行为与道德有了更多的要求。为了培养中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体育教育也承担了这样的教学使命。从传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向体育精神和学生人格的形成转变。

一、教学中体育精神体现

体育精神表现为思想的价值、作风和意识的形成,以及对人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一种思想精神。

具体表现为:愉悦的生活态度、个人的责任感与纪律性、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团队的凝聚力,对公正公平的看法态度和对纪律规定的遵守能力。

现在的中学生体育运动可谓是丰富多彩,它们有着不同的技术手段比赛方式和评判标准,但是体育精神是它们的共同体现的特征之一。第一,体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认知,认识到体育精神与人格意识之间的关系;第二,教师应该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教材,提炼教学精髓,以更加有效的方式传达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师应该因教适宜,注重教学方法和方式,注重教学细节来使学生更容易和接受教学工作。教学工作应该更多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二、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之间的关联

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之间的关联表现为以下方式:

1.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个人和团队的荣誉感以及在社会中的个人交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它有它独特的魅力,它是一个中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创造荣誉的一个公平的平台,是培养荣誉感培养人格品质重要手段。

2.中学生在参加运动的时候也是学会自尊、自爱、积极参与和发扬个性的时期。在个人和集体中都要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并在体育运动中发挥所长,发挥个性培养体育精神和自主自立的个人人格。

3.在体育运动中注重培养学生中的公平公正性和正义感。体育运动应该是在严格的纪律和规则下进行的一种活动,学生应在遵守纪律,明辨是非的情况下进行体育比赛。

4.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慢慢学习到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体验咬紧牙关最终取得胜利后的那种自豪和喜悦。让同学们意识到不放弃不抛弃就是胜利的精神。

体育教育不仅仅是让我们的身体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的体育精神。让学生们学会体育精神和人格精神的相统一。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种能力,让中学生意识到在社会中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做一个公平公正的四有新人。体育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学生才能更好过快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为将来有所作为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蒋树荣.运用心理规律,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益.教师,2011(36).

[2]刘永兵.初中体育如何施行素质教育.青春岁月,2012(13).

体育教育体系 篇7

单纯的课堂教学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重要的是学生在业余时间也能够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尤其是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这才能从真正上塑造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能够激发大学生更加热爱体育运动, 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调动学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的未来人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终身体育教育的概述

终身体育就是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独立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他们进行独立组织体育比赛或体育运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得学生在上完体育课后,在业余时间也有着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使得这种体育意识贯穿于其一生。

同时, 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方针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内容中, 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和习惯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实现人才培养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2、我国大学终身体育教育现状

2.1、成就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随着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课程设置越来越多样化,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爱好和需求,如设置了常见的羽毛球、篮球、长跑、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同时,增加了诸如健美操、武术、网球等体育项目。而且在班级设置方面设置了专门的兴趣小组让有着相同兴趣的学生在一起锻炼,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且大学积极鼓励学生自创体育爱好社团,如跆拳道社团、滑板社团、街舞社团等,通过社团进一步提示了学生业余时间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体育技能。

2.2、存在的不足

尽管在终身体育教学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第一,终身体育意识有待加强。从教师方面看,很多体育教师只是进行了相关的体育技巧教学, 缺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学生并没有养成开展体育锻炼的习惯。 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对于体育课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体育课只是走过场而已,缺乏重视程度。

第二,在体育设施方面,部分学校由于资金问题,在体育设施及配备方面较为落后,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体育教学需求,很多体育课程很难展开,使得终身体育思想仅仅是纸上谈兵。

第三,考核制度缺乏。受到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体育课的考核仅仅是走过场而已,体育技巧及专业知识考核力度较差,这些考核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体育教育游离于整改教育要求之外,同时加大了对体育锻炼的轻视程度,使得终身体育思想难有生存之机。

3、终身体育教育对策

3.1、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处于指导性地位只有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体育素质,才可能在实践当中加强锻炼身体,使自己的身体状况达到最佳。 为了使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意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性锻炼,可以自由选择锻炼项目,以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可以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加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从而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来,提高自己的体育能力。

3.2、有效应用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不但要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而且要重视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 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课外活动,以增强学生体质,达到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目的。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在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如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比赛、足球俱乐部篮球协会等。 在有效应用这些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被充分调动起来,引起了学生的锻炼兴趣,从而主动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有利于学生体质的提高。

3.3、大力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意识到体育文化氛围在教育当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的身体健康得以保障。 当前,很多学生在大学中需要面对很多压力,自己认为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况且本身也缺乏体育锻炼意识,自身健康状况受到了严重影响对于这一现象,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有效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秀的体育文化环境。

摘要:在大学教育中体育教育是重要的课程之一,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大学体育教育中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国民体育素质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终身体育教育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实施终身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体系 篇8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中教育,体育教学,师资力量,教学融合

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在一方面紧密结合世界高中体育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另一方面也保持与我国高中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实际情况相贴合;同时还兼顾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衔接, 改变了多年来必修课程的固化模式, 从整体上改善了国家对课程集中管理的状况, 为以后体育课程改革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2007年, 为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 故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 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作为1名中学的体育教师, 必须深入思考如何践行这一理念, 发展阳光体育运动, 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使体育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下文针对这一新理念与高中体育教学的融合作出阐述。

1 阳光体育教育发展实践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1) 鼓励引导政策不全。据教育部门2007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导文件, 其中明确指出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必须有其领导机构。然而, 现实中很多学校并没有按此规定组建相应组织机构, 自然也就缺少相应的指引和鼓励政策, 从而造成阳光体育运动在开展过程中“于法无据、无章可循”, 严重影响了活动的开展效果。再结合现实中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仍有很多学校及学生对“阳光体育”知之甚少, 由此足以可见当地相关部门在政策执行方面存在较多缺漏。

(2) 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普遍来看, 当前仍有部分学习并没有按照国家的规定配备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数量的不足使得现有体育教师工作量繁重, 有的学校甚至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讲授体育课程, 其结果可想而知, 且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此外, 体育教师获得参加培训的机会也普遍较少, 不仅有碍于教师对当前体育教学新思路和新发展的适时掌握也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序开展。

(3) 体育教育设备老化。在推行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 部分学校受资金的影响, 并没有按照政策指引加大对体育教学场地和器材的投入, 造成很多体育设备老化,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4) 部分教育观念陈旧。传统教学观念等陋习, 在部分体育教师思想中根深蒂固, 导致其无法跟进时代发展与教学革新的步伐, 体育教学仍然是内容单一、方法陈旧, 教师课上没有激情, 学生学习没有兴趣, 自然缺乏对体育运动的自觉性, 由此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

(5) 缺乏组织架构体系。前文已述, 部分学习对开展阳光体育教育部门提出的政策规定无动于衷, 即造成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组织体系缺失, 即便有的学校建立了组织领导机构, 也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 部分仅是走走过场, 为应付上级的检查, 组织机构形同虚设。也正因为此, 阳光体育的开展情况缺乏专门组织机构的检查、监督和指导, 由此活动的开展“陷入”恶性循环。

2 阳光体育教育对高中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已经不只是对体育技能的传授, 要兼顾培养学生自主锻炼, 体验运动乐趣, 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使其增强体质之余, 也实现了新课标倡导的“终身体育观”。阳光体育教育理念的推出, 对高中体育教育的裨益良多, 首先, 有效提高了师生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受应试教育的观念影响, 部分学习对体育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 普遍存在“重文化课、轻体育课”的现象, 体育教师没有教案也没有教学计划, 随之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 不仅提高了师生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 也引起了学生对自身运动水平和阳光形象的注重。其次, 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 课业负担极重, 故而无暇进行充分的体育锻炼。还有部分学生认为上体育课会浪费自己的学习时间, 根本没有意识到疲劳和困倦的很大原因就在于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引起。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极大地改善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再者, 符合素质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的需求。自2007年以来, “阳光体育运动”正式启动并在全国推广, 其后得到迅速发展, 有效推动了素质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的纵深发展, 也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在其中得到有效培养, 获益匪浅。

3 阳光体育教育与高中体育教育的融合路径

阳光体育与高中体育教育的有效渗透与融合, 是立足于学生思维、意识以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引导、对教学氛围的科学优化基础上, 其对教学过程学生内心与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满足了时代教育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同时也为新时期体育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1) 落实政策的执行及其监督。体育运动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 如果未能事先作出应有的预防、加以重视, 将引发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甚至造成事故。因此, 为确保阳光体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顺利进行, 相关安全制度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即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 注重政策执行监督和落实, 对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首先, 要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 采取有效政策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管理;同时, 要建立学校体育安全责任制度, 确保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也保障在安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能够及时追查具体责任人;其次, 要健全卫生保健制度, 督促学生能够自觉遵守体育课的活动规则, 从根本上降低发生危险的可能性;此外, 要完善场地设施建设, 张贴安全提示语。

(2) 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为保证阳光体育活动顺利进行, 首要确保师资力量的充足。学校方面可以从增加体育教师数量入手, 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的规定: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是1∶280, 但是达标的学校不多。因此,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增加体育教师的数量, 在公开考试中选拔优秀的人才加入到体育教学中来, 为阳光体育运动夯实师资基础。同时, 应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由于升学压力大, 很少学习有针对体育教师而展开的培训,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也不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推行。对此, 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组织体育教师进行课程进修, 或去其他学校进行经验交流, 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 并有针对性地对本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从而确保阳光体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3) 加大体育教育的设施建设。为了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学校应加强资金投入, 改善体育教学场地和器材条件。对此, 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要求学校严格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 切实加大对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 禁止并严惩挪用资金行为, 务必执行专款专用原则, 同时, 亦要求在节假日开放学校的体育场馆, 让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此外, 得益于国家对体育锻炼的重视, 不少生活社区都配备了健身场地, 安装了健身器材, 充分地利用这部分资源, 使得阳光体育运动在课外同样能够得到广泛推广。

(4) 提高体育教育的社会关注。体育教育未能取得良好的教育实效的原因之一, 在于师生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多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文化课上, 对此, 推行阳光体育, 首应提高师生对体育教育的关注度。即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 要让体育教师和学生加深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体会到运动锻炼不仅是为了强健身体, 更重要的是提高身体素质, 同时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 课堂上教师还应当同步讲授阳光体育运动的标准和相关内涵, 丰富课堂内容, 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例如:将阳光体育运动的标准和内涵结合教学大纲中“走、跑、跳、投”等运动要求融入课堂教学中;对于长跑、短跑等传统项目则可以采取接力赛、逆向接力赛等新方式开展, 从而实现阳光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机融合。

(5) 最优化阳光体育考评机制。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工作效率的提高。学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在体育教师评先评优方面、阳光体育指导方面引入竞争机制, 通过竞争评比促进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6) 建立阳光体育考评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组建专门的工作小组, 对本地区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指导和监督。需要注意的是,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评价的内容应主要以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目标为其依据, 包含体育课教学、体育课外活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运动舆论宣传及体育活动组织领导等五大方面的内容。此机制的构建, 能够为阳光体育运动的评估提供科学有效的反馈信息, 并保障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序开展。而在整个活动实施的过程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也都应当从思想上对其赋予足够的重视, 积极主动地参加身体锻炼。

4 结语

上文已对高中体育教学与阳光体育理念的融合路径进行了多维度的论述, 但阳光体育在我国体育教育中仍处于初步适用阶段, 作为一线教师, 笔者认为要实现两者有机融合, 切实促进体育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必须是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 实在、真切地获得进步与发展, 在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运动参与、社会适应力等多方面收获了以往不曾有过或更为优秀的成果。而这一种进步, 不仅是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斩获, 还应包含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擢升。在阳光体育正能量的影响下, 教师应走出教学单一化模式, 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 形成制度, 认真组织并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 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 积极创建快乐体育园地, 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 在校园内全面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结合各种形式宣传阳光体育运动, 广泛传播健康理念, 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1小时, 健康工作50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姚灿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实施“阳光体育”中的优势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6) :71, 73.

[2]舒川, 虞勇, 肖义慧.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2) :177.

[3]陈琦.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主导思想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 :105-111, 151-152.

[4]魏玉军.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阳光健康发展[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7 (00) :674-676.

[5]吴杰.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阳光体育运动俱乐部模式教学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 :101-102.

[6]黄丹彤, 刘晓星, 练情情.“阳光体育”能改变多少现状?[J].教师博览, 2007 (8) :14-15.

[7]李茹.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3) :95-96, 99.

[8]薛志伟.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1 (2) :208-210.

体育教育体系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和西北民族大学等4所高等体育院校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计划。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法、调查访问法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课程时数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 4所院校在课程总时数上, 除上海体育学院达3258学时最多外, 其它三所院校无较大差异, 并且西北民族大学高于北京体育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2826学时在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2600~2800的范围内。

从课程的组成结构分析, 必修课最少, 选修课最多的是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必修课时数为1858学时, 占总学时的65.74%, 选修课时数为968学时, 占总学时的34.25%。从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学时数的百分比分析, 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 (必修均高于70%) 比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更重视必修课,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选修课百分比高达34.25%, 比其它三所院校选修课最高的武汉体育学院的24.55%, 高出十个百分点。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在贯彻压缩必修课时数、增加选修课比例的现代大学课程体系精神方面做得较好, 也更加接近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要求。

注*不包括实践环节。

2.2 课程学分的比较

学分制是用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是现代教学管理的发展趋势, 它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自主权的充分发挥。学分总量和不同课程的学分比例, 可以反映一所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侧重点。从课程体系的学分总量与结构分析, 在对学生的学习总量要求上, 师范教育性十分突出的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的要求最高, 达170.5学分。从学分的课程构成比例上, 将4所院校学分课程进行比较, 发现北京体育大学的必修课学分比例最高, 较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高出13个百分点, 而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的选修课学分比例最高, 较最低的北京体育大学高出11.06%。这一现象与学时比例反映的情况一样, 说明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的课程体系中较为突出选修课程, 而对必修课的重视程度在学分总量上不如其他院校。

进一步分析, 从必修课学分及其比例上, 可以看到专业课学分,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数量最少 (59.5) , 比例最小 (34.89)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部分教师反映的学生专项能力下降的原因。由于专业课时数少 (表1中几所院校里最少的) 、学分低, 其他配套措施 (如身体素质隐形课程的开设等) 没有很好安排或落实, 学生的专业技能必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3 教育实践环节的比较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实践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 也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重要方式。从4所院校在教育实践环节的内容与安排上分析, 情况大致相同, 个别院校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特点。如上海体育学院专门安排了1周的教育见习, 突出了学生实习之前的准备工作。武汉体育学院在第8学期专门给学生2周的求职时间, 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北京体育大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独有特色, 在课程体系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次数以上的学术讲座论文报告、学术活动等, 获得规定的必修学分。由于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 相对以往自由参加、可有可无的状况, 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与参与的动力。这对扩大学生知识面, 拓展学生能力, 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目标, 更能发挥积极作用。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在劳动教育方面没做要求, 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进行了强化, 教育实习为8周, 处于4所院校最低, 见表3。

2.4 技能培养与要求的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 在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方面, 北京体育大学对学生的外语与计算机技能要求最高, 规定学生必须达到外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才能毕业。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对学生外语的要求校四级 (320分) , 对计算机的要求为校一级, 这与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较大距离, 是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必须十分重视与想方设法解决的问题。否则培养的学生就达不到国家的专业人才标准, 将面临市场的淘汰。

在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 各院校基本保持了与其技能要求配套一致的课程设置。如在外语课与计算机课的学时数与学分数方面, 北京体育大学的课程设置中都是最多的, 见表5。北京体育大学的英语课程, 除第1、2学年4个学期384学时的必修学时外, 还在第3学年开设了128学时的限修课, 保证了学生英语学习连续3年不间断。计算机课程, 北京体育大学在必修课的基础上, 也开设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的限选课。这些措施保证了学生牢固掌握外语与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提高了该校学生外语与计算机过级率。相比较而言,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外语和计算机在必修学时上相对占有优势, 外语必修学时超过了武汉体育学院, 与上海体育学院持平, 而计算机必修学时数为最高90学时。在运动员等级和裁判员等级上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没有作要求, 这样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对其运动技能和裁判执法能力的学习的放松。

注 *“定点课程”是指为毕业班开设的综合四年所学知识的课程。

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裁判技能等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从4所院校的专项课程教学时数安排看, 见表6, 上海体育学院是最多的, 专项训练课程总时数达到720学时, 比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高出504学时。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的专项课程时数在四所院校中最少 (432学时) , 这组数据可能从一个侧面部分回答了社会和本院教师对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学生专项技术能力下降的原因。

注*含素质训练 **课程名称为“副项选修课”。

2.5 教育专业类课程设置的比较

体育教育专业具有体育和教育的双重性, 这一特性决定了在课程设置中既要有体育专业的课程, 又要有教育专业的课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体育师资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比率会越来越大。因此在学期间培养学生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从4所院校为学生开设的教育专业类课程整体情况看, 教育专业类课程比例偏低学时数都远低于5%。在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类课程欠缺直接影响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牢固、教师意识和素质的养成、教育教学本领的掌握, 削弱了体育教育专业应有的师范性, 见表7。

2.6 体育卫生保健类课程设置的比较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正从过去单一的体育课转变为体育与健康课, 要求体育教师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 还必须充分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 而这些知识主要靠在学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体育卫生保健类课程传授。从表8可以看出, 在4所院校中,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的该类课程结构较为单一, 传授的知识较为陈旧, 实用性不是十分突出, 而兄弟院校开设的“健康教育与健康评价”、“体质健康教育研究、“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论”、“心理健康与咨询”、“健身学”等课程, 与中学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形势结合更为紧密, 值得我们在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时借鉴。

3 结论与建议

1)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选修课学分比例较大, 给学生课程学习的自由选择度较高, 但专项课学时少, 不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项能力。

2)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在实践环节缺少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

3) 外语、计算机等能力的要求有越来越高的趋势,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有必要增加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时, 并采取开设提高性质的课程等形式, 保证这部分课程连续学习不间断, 提高学院学生外语、计算机等能力与通级率。

4)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扩展学生体育教育与健康指导技能, 必须增设更多教育学类与体育卫生保健类课程。

参考文献

[1]徐佶, 林文弢.我国部分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研究——兼析我院现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4 (1) .

[2]西北民族大学教育处.西北民族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Z]兰州:西北民族大学教务处, 2006.

[3]薛锋.廖世雄等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本科教学总体状况的调查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版) , 2007, 9 (3) .

[4]薛锋.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承诺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07 (4) .

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浅析 篇10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现代教育已由传统教育逐渐转向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所谓终身教育, 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合”, 它包括从出生到死亡所受到的连续的教育及个人和社会整个教育的有机统一。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终身体育的思想便应运而生。从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 以培养学生在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形成终身发展的意向。首先必须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健康”这个概念, 必须充分认识到: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 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 确立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体质健康的基础, 不仅是我们在学生时期完成学业和幸福生活的需要, 同时也是终身健康的需要。并进一步认到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必须通过长期锻炼和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的努力, 才能实现自身“健康”, 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

高校体育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走向社会之前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 作为学生体育的最后一站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 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环节, 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为此, 应在指导思想上确立终身体育观的, 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 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以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迎接社会的挑战。

终身体育是“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终身体育的核心是:使体育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使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 保证体育教育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连贯性。从人生历程上讲, 依据人体生理发育规律, 不同的年龄阶段, 采取主动地、积极的、有效的健身体育锻炼方法, 自觉地、有意识地去适应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及衰退带来的影响, 以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 振奋精神, 使其终身受益。

三、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1、指导思想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以往是以“体质教育”、“技能教育”、“培养能力”为主导思想, 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其自身的不足已日渐显露, 以至于有关学者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并被高校体育界所接受。《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 为深化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新的依据。

2、教材体系

从目前来看, 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大学生体育教材体系, 教材内容不尽完善。就体育理论教材而言, 选题内容较窄, 所占教材内容比重小, 一般只涉及到体育概论、体育锻炼及运动竞赛的基础知识, 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使用的价值不高。而实践教材部分又是以技术传授为主线的结构, 并大量选用竞技体育项目, 技术环节过细, 且难度较大;教材选择过多地从运动技术角度考虑, 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大多运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例如, 对提高心肺功能的健身跑, 却以竞技式的内容为主, 对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而对于该项目的特点, 健身价值却未能提现出来。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兴趣淡漠, 缺乏应有的积极性, 加之受时间、环境、兴趣的制约, 所学内容无法在课外运行。

3、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课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 每周一次, 每次90分钟, 并限于一、二年级开设, 就在这每周仅有的90分钟室外体育教学活动中, 也多是教学内容安排上强调系统性, 形式上体现规范性, 学生练习要求纪律性, 形成了固定、古板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 教师要用相当时间用于组织管理、讲解示范、队伍调动、内容安排等方面。学生在90分钟体育课上的实际活动时间不超过50分钟, 约占总课时的45%。这种状况从科学锻炼身体的强度、密度及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来看都是不利的。

四、树立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首先应确立“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提高体育能力, 培养锻炼习惯, 使其终身受益。”要求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价值观, 能够依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 迅速自觉地调整其运动内容、方法手段和时间。把教学内容更新, 学习内容的方法、能力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 发展身体素质理论、健身理论、健身运动处方、身体锻炼作用、方法、评价与监督, 体育的基本规律、价值及功能, 常见的运动损伤预防与简单的处理等。

对实践教材的选择内容, 应注重对终身增强体质实用性大的终身运动项目, 如:健身跑、游泳、网球、乒乓球等。对竞技运动项目的选择要适当的改造, 把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作为增强体质的一种手短, 使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化。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己有兴趣的、有特长的终身体育项目, 包括相应的锻炼方法, 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扩充, 应培养学生自我设计锻炼, 监督与评价自我的管理能力。坚持课内外相结合, 突出课外体育活动的群众性、趣味性、健身性, 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确保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长期性,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教育刍议 篇11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有极大的关系。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笔者认为,我们要认真研究与探讨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这是一项重要课题,现不避粗浅作一探析。

一、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是一门重要学科,接受系统身体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从幼儿园直至大学,都开设体育课,有体育教育、体育游戏、课余训练与竞赛及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根本,它既为学生的健康与生长发育打好基础,又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使之终生受益打好基础。但我国人民的终身体育意识极为淡薄,人们没有从理性的高度来认识体育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想不到利用体育来调节生活,增进健康、愉悦身心。

据《中国社会体育现代调查报告》显示:1996年我国16岁以上城乡居民只有34.3%的人在一年中参加过一次以上的体育活动,65.7%的人在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任何体育活动。我国体育人口仅为31.4%,远低于发达国家,欧美体育人口达70%。由于全民健身底子薄,这就让传统的养生观和一些不正当的活动有一定市场,全家睡懒觉的人有,整天呆在家里看电视的有,昼夜在电脑房、游戏电子房的有,痴迷在烟雾腾腾的棋牌室搓麻将打扑克的更多。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得不深思,学校体育要承担起终身体育之基础的重任,要做的工作太多了。终身体育不仅是人的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学校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学校的责任。由此,学校体育要改革,走与终身体育相结合之路,为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学校体育如何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

1. 实行个性化体育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着眼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而实现的教学。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僵化的旧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行的素质教育,为此现行体育教学应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教学方法运用上、运动负荷的安排上、考核办法的制定上,都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体育状况。学生最了解自己,在教学上有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确立最适宜的目标。这种个性化的目标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它能激发人的斗志,挖掘人的潜能,克服锻炼活动中一个一个困难,实现或超越目标,创造奇迹,享受成功的喜悦。这种锻炼活动不是强迫的,是学生自觉自愿的,体验深刻,其体育效益将会长远。

2. 增加娱乐体育,闲暇体育内容

体育有娱乐功能。就是因为体育有很强的娱乐性,所以吸引了众多的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热也不怕,冷也不畏。但传统教学大纲不太考虑体育的娱乐性,所教内容单调枯燥,学生没有兴趣。现代体育教学应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倡导“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把娱乐体育、余暇体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课外体育活动,要重视群众中普遍开展的球类运动和群众中普遍流行的拳、操、功、舞、剑的教学锻炼活动,教些动作,学点套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一、二项学得好一点,掌握基本技术,懂得锻炼方法。这是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把与学生终身相关的健康娱乐体育摆到重要位置,为其步入社会后保持健康的身体而加入到大众健身行列,从而使体育和健康伴随人的一生。

3. 培养运动兴趣和锻炼习惯

运动兴趣和锻炼习惯是人们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体育与健康课程把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作为一项重要要求,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偏重身体方面的内容,忽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不少学生步入社会,环境一变,没有学校那样固定的体育课、课外活动的时间,没有体育教师辅导督促,他们就不去锻炼身体,时间一长,运动场也不光顾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的参与,养成经常持久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为此,体育教学应注意几点:

(1)教材要有趣味性。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其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愉悦的体验。适应时代发展,学生喜爱的健身锻炼效果好的项目,可多设些如篮、排、足、乒乓球、羽毛球、韵律体操。

(2)开展体育兴趣小组活动。兴趣小组可以是同一教学班的,也可以是跨班的、跨年级甚至是社区的。志同道合,气味相投的伙伴组建的队伍,学生活动起来兴高采烈,欢心鼓舞。他们会动脑子,想办法,没有器材他们自筹零用钱去买,没有时间他们就会尽量挤出时间去练,没有场地他们会四处去找。只要我们细心留意一下,即使在应试教育下,也总有一些人偷偷地去锻炼,如篮球、足球,甚至最近时兴的轮滑运动,学生玩得满头大汗也无所谓。在当前的课改形式下,终身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积极支持,让它有应有的地位,创造一些条件能够正常进行活动,并要有表现展示体育才能的机会。自发组建的体育兴趣小组,有生命力,这是因为参与者积极性、主动性高,因此锻炼效果好,锻炼习惯也易养成。

(3)改革教学方法,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师生、生生多边互动,教学相长。教师要将传统的“我讲你练”的沉闷课堂气氛变为和谐宽容、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展开自由联想,产生新、特、奇的想法,如学生生疑、质疑,提出与教本、教师不同的想法,教师要保护他们参与教改的热情,绝对不能采用粗暴的态度讽刺打击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常常是这样,对教学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往往是最有创新的。我们不要对犟脾气的学生冷眼相待,他们提什么意见不能老是说:“靠边站,你懂什么”,更不能像爱迪生的教师那样,因爱迪生爱提异想天开的问题,就把他逐出校门。

4. 加强体育能力的培养

终身体育的特征是自觉自愿参加体育锻炼并能持之以恒。能否持续一生,其体育能力至关重要。实践证明,一定的体育能力对人一生的体育行为产生实际而深远的影响。

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我锻炼能力、自我设计体育计划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如自我调控能力,学生对体育锻炼情感的体验、运动负荷的安排、时间与空间的掌握以及人与人、人与环境的改善等能力提高了,这对一生的体育锻炼都是有益的,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要我锻炼变成我要锻炼,即使走出校门后也选择适宜自身特点的运动项目,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的原则,独立自主地进行强身健体,达到延年益寿的实效。

5. 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为达到预期目的,自觉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获得成功的心理状态。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学生都要承受一定的负荷量,克服项目本身和自身机能方面的诸多障碍和不适,从多次磨练中获体验,学会动作,掌握技能,培养和锤炼良好的意志品质。

有了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无论对学习、工作,还是终身体育锻炼,都有极大的作用。意志坚强的人,遇到意外情况会临危不惧,果断沉着,采用相应的措施转危为安。我们常可以看到,意志坚强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不怕苦和累,坚持到底,获得成功的喜悦。如中长跑,有的学生就能忍受极点的难受感觉,坚持练,运动成绩提高快。顽强的意志品质,能激活旺盛的斗志,失败不气馁,挫折不灰心,充满必胜的信心,百折不挠,坚持到底。因此,在体育的各种活动中,都要把培养学生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耐久跑对意志品质的培养、心肺功能的增强都有特效,我们可以动动脑子,如采用追逐游戏、跑走交替、跟随跑、象征意义的环球旅行等方法,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和丰富的想象中练习,就会收到提高运动成绩、培养意志品质的效果。有了体育活动的顽强意志品质,学生走向社会也会或多或少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成为健身运动的拥护者和积极参与者。

体育教育体系 篇12

1 全面发展体育教育思想模式的探析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思想的教育模式取源于德育与智育和体育全面发展的总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将原有传统高校体育教育模式转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内容、方法为主的现代化高校体育教育模式, 这是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思想和实践的重要一步。实际上体育教育的德育主要指体育教育中的思想、道德、品行、作风方面的培养;智育主要指体育教育中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方面;体育主要指体育教育中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三个方面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目标。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则表现为身心的全面发展, 主要指身体、心理、个性三方面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模式。如英国高校体育教育中进行全方位的功能定位指包括增进学生的健康、促进学生性格的形成、调解心理、集体配合的综合培养, 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基础, 通过高校体育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 极大地促进英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空间。

2 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目标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针对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的目标展开了四次大讨论[1]。

第一次, 1981年就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体质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关系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 提出高校体育教育应为国家发展的竞技体育服务, 将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之一。

第二次, 20世纪80年代后, 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 使体育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由于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引入, 使高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和目标趋向复杂, 由此引发第二次讨论, 关于高校体育功能的目标。讨论内容认为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待高校体育的功能目标, 反映体育的自身属性, 使体育教育思想从单一的观点向多元化转变。

第三次, 1990年, 围绕高校体育应以育人为本还是应以育体为本的主题, 展开高校体育功能目标的再一次讨论。讨论内容强调体育教育是针对学生体育观念、思想、兴趣、爱好这四方面的来培养;应是应针对强调学生健康体质的塑造;同时也有专家认为教育教育应是两者的统一。

第四次, 1994年又展开了第四次讨论, 此次讨论内容是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目标中将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引向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具体思考和审视教学内容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手段、教学用具等具体细节, 认为教材的选择和传授必须符合高校体育的总体功能和目标。其基本观点是从体育观出发, 把传统的单一的体育观念, 向多方位层次去认识高校体育的功能目标, 以谋求更大的整体综合发展效果, 并提出高校体育教育功能与体育功能的有机结合, 应体现增强体质、发展教育、强化个体社会化、提高竞技运动和娱乐运动等多种功能的有机组合。

通过四次体育教育功能与目的的讨论取得的共识:首先高校体育的最基本特征, 在体育教育过程, 增强体质是高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和主要目标;其次是体育教育的主要功能目标并不是单一的功能目标, 围绕功能与目标展开一系列体育教育中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别的功能和目标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研。

3 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内容及特点分析

3.1 终身系统体育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探析

终身教育思想是终身体育思想的基础是其发展形成的主要诱因。终身教育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同时终身体育也是对终身教育教学思想内容的扩展和补充。终身体育思想受终身教育思想、功能、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变化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终身教育与高校终身体育教育都是以社会发展为前提, 而教育是围绕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而发展起来。

在各国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终身体育在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 终身体育也开始了初步的系统的研究。对终身教育是人在一生中受到培养教育的总和, 它包括人一生中的受到的连续教育和个人学习及社会整体教育三个方面, 它的特点是面向全体大众的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首先是整个生命过程都进行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 与参身体锻炼活动使终身体育有明确的目的性, 其次是在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整体化、体系化为目标, 从而使体育真正成为人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能够养成这一习惯, 无论在什么时候, 在什么地点都能够把参加体育活动坚持始终。不能单纯把终身体育仅仅看作是体育价值观念影响下的一种主观行为。

终身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首先通过终身体育教育在高校教学中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和思想, 掌握从事终身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方法、手段为终身体高校育教育的有效实施打好基础。其次注意根据身体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的阶段性规律和运动素质敏发展期的规律, 合理地安排各阶段体育教育。然后是贯彻终身体育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培养高校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 逐渐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从而形成终身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正确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以满足不同层次, 不同需要的多方面要求, 合理安排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 使学生科学的进行强身健体的锻炼, 同时应注意循序渐进和个体区别的对待。

3.2 对体育教育整体化大纲的探析

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最大特点, 是将传统的, 以课堂教学的安排作为基本教学内容。高校体育教学大纲, 将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全部时间统一进行安排, 即将课堂教学、课余训练、课外锻炼、体育竞赛等均列入综合体育教学大纲之中, 从而让学生每天都有足够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以综合体育教学大纲取代原有高校体育教学大纲, 这是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实施整体化教学的一个明显体现。西方国家的高校也以体育课教学、校内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三项, 基本内容为基础教学制定综合性的高校体育大纲。由此可以见, 实施体育教育整体化, 已成为当代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体育教育整体化大纲是根据, 综合性教育思想、系统化体育教学思想而延伸而来的。

3.3 高校体育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关系的探析

在教学过程中都存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中,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比较多的倾向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而学生在体育课中起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教学过程的掌控与引导, 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必须围绕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进行。从而更好的完成教育任务。

3.4 群体体育教育与个体体育教育相结合的探析

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出现了样化、个性化,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在体育教学课堂以外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 在体育教学课堂内广泛实施的按体能分班, 小组与个人体育活动项目交替进行, 同年级混合分班等多种形式, 打破原有界限混合编组等。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区分不同群体与单个学生的教学差别, 并且要视不同学生的身体情况、运动基础、不同性别等多方面因素, 适当的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

4 结语

现代各个国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想出现了日益加快不断更新的改革动向, 这些改革的动向都离不开各个国家的发展现状, 如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等条件紧密相关, 我国现代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改革势在必行。21世纪的高校体育将会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为前提, 为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上一篇:当代文学作品下一篇:乡村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