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农业经济

2024-05-15

高职院校农业经济(共12篇)

高职院校农业经济 篇1

摘要:指出了浙江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 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为建设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为高职农业院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从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农业院校,特色农业,人才培养

1 引言

浙江是一个特色农业大省, 近年来, 浙江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以建设效益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导, 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发展实力显著提升,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浙江特色经济的发展, 需要大量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和基层职业技术人员。据浙江省农业厅调查:全省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全日制高等院校毕业大学生只有1153人, 平均每个县 (市、区) 只有13名。农村专业人才的短缺, 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作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农业院校, 如何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是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1]。

2 浙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浙江省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形成了水果、茶叶、水产品、竹笋、畜禽、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蚕茧、中药材等十大主导产业。农业区域布局逐步形成, 出现了名茶、食用菌、杨梅、毛竹、中药材、珍珠、花卉、奶牛等一批专业乡镇, 经国家有关部门命名的“特产之乡”已达到120多个, 浙西南蚕桑、浙东南蔬菜、浙北油菜、浙中茶果等产业带也初步形成。2011年, 浙江产茶16.97万t, 水果712.36万t, 蔬菜1815.61万t, 水产品519.8万t。各类经济作物的种植总面积近133.3万hm2, 各项产量居全国之首。

虽然浙江特色农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仍有一些问题引人关注。

(1) 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规模小, 带动能力不强。

目前专业合作社成员仅占农户总数的2.7%;合作社注册资金在5万元以下达50%, 辐射带动小;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者99%都是农民, 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有限, 对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大都模糊不清, 合作社运行质量不高。

(2) 营稍意识淡薄, 盲目生产。

目前农产品市场一般产品居多, 没有对市场进行细分, 产品大多为同质产品。而且由于信息缺乏, 盲目生产, 什么赚钱种什么, 经常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造成农产品市场波动。产品品牌意识淡薄, 对如何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方名牌等方面的认证知识相当缺乏, 导致农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

(3) 农产品整体质量不高, 农业标准化明显滞后。

浙江特色农业的发展正逐步面临国际化的压力。影响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是绿色壁垒, 诸如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屡屡成为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口设限的武器。绿色壁垒造成了浙江省农产品出口总量的下降, 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面对日益严峻的农产品出口形势, 很多企业由于自身原因难以应对。浙江农产品生产经营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 尚未达到规模化生产, 技术不高, 农产品标准体系、农产品评价体系与国际标准不接轨, 农业检测体系落后, 使得浙江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

3 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确定人才培养方向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基地之一, 农业高职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 加大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新兴优势产业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2]。针对浙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可以新开设如合作经济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验等与特色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 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就业方向上加强市场调研, 教学内容上与国际接轨[3]。

(1) 合作经济管理专业, 面向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涉农的基层组织, 开设“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专业, 专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开设合作经济、合作社管理、市场分析技术、农产品营销、项目管理、网络营销、创业管理等主要课程。

(2) 农产品营销专业,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环境, 可以设立“农产品营销”专业, 为农业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培养既掌握先进营销理论知识, 又掌握农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有现代营销意识、国际视野和创业意识, 面向农业生产, 能解决农产品销售与流通问题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3) 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验专业, 面对目前市场上农产品质量问题, 可以设立“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验”专业, 培养一批既能掌握农产品的生产、农产品质量监督与农业经营管理的方法, 了解农产品标准化运作, 又能进行农业企业策划和自我创业的新型农业应用型人才。

4 开展农民职业教育, 服务社会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 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也是农业高职院校必须担当的基本社会责任。

农民职业教育可分为农业从业人员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两大类。高职院校可以整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担当这一重任, 借助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 等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为全面实现农村小康和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储备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成海钟.励志耕耘“一枝花”树木树人惠“三农”[N].中国教育报, 2007-04-19 (4) .

[2]万迪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顾金峰, 王峥.农业高职院校服务外向型农业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8 (6) .

高职院校农业经济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高校逐渐成为热门的选择对象,每年此专业毕业的学生达33万。

此专业兼具理论性和应用型,课堂上需要学生的参与互动。

但是很多毕业生不能适应国际贸易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第一,传统观念认为,高校培养人才应该以研究型为主,大专院校才应该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且,教师的职称评定也是和理论研究挂钩,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此外,由于扩招生源,资金短缺,实验室设备久不更新,实践教学只流于形式。

第二,实践教学内容没有根据国际贸易领域的形势变化及时更新,由于惯性思维,教师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都不能将最前沿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很多国际领域的新理念、新的规则条例,学生都得不到及时补充,教材的编纂也比较落后。

第三,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由于实践教学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相关的激励机制也不健全,实践教学本身在考核方面由于涉及较广的范围比较复杂,而高效简单的考核方式必然不能真实反映实践教学的最新情况,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第四,教授此专业的教师缺乏国际贸易的实践经验,在授课中也只能纸上谈兵。

几乎所有高校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缺乏企业或者工厂的实践经验,外加教学任务和科研的压力,没有外出锻炼的时间,课堂中仅仅照本宣科,很多实践性的内容讲授不透彻,学生也理解困难。

高职院校农业经济 篇3

关键词: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 贫困生 认定 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列入教育改革发展的十大重要项目之一。而近几年,国家也在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并不断地扩大资助范围,同时全国各大高校也建立学校的资助体系和办法。但由于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存在诸多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得贫困生认定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行。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工作体系,提高贫困生认定工作科学性、有效性,将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与现状

按照教育部文件的解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收入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但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受地域经济影响、家庭具体情况等因素,在实际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经济困难等级标准则变得较为模糊而不确定。

1、 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家庭贫困证明

目前,进行贫困生认定必须要有由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或政府、乡镇、街道、社区开具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家庭贫困证明,以此作为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作为申请相关资助的依据。

2、 学校认定评审工作

学校根据学生的贫困生个人申请,再结合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等相关材料,同时通过了解学生日常消费习惯等情况,由辅导员、班级评议小组、学院贫困生认定工作小组进行民主评议、审核,认定。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标准具有相对性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了贫困生认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标准还是比较明确的,但如何运用这一标准去界定一个学生是否贫困生在现实中则存在一定的困难。原因在于此政策在于缺乏具体的相对客观的量化操作标准。同时,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过程中,主要依据是由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乡镇、街道等地方政府部门开具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即家庭贫困证明。这一证明一直是作为衡量学生是否符合资助政策条件的必要材料之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地政府部门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会出现信息失真的贫困证明。而各高校由于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等限制因素,不可能对这些提出申请的学生逐一进行审查核实。即使这些贫困证明真实,但也会因为地区经济差异,导致贫困标准具有相对性。因此,这种根据家庭贫困证明来定性的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二)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程序缺乏合理性

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中,由学生持加盖公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同时由所在班级和辅导员组成评议小组,对其在校经济情况和表现进行评议和审核,而学校根据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按照流程和办法对申请的贫困生进行资格审核和认定,认定结果公示无异后存档,为贫困生资助提供依据。这一程序表面看似完美,但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失真的情况。第一,部分学生因为想得到资助,在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时,随意捏造极低的家庭收入情况,学生知道家庭收入低就有可能获得资助的可能性大,以便取得所需。第二,在认定过程中,评议小组基本上由班级同学和辅导员进行评议,班级同学由于相互较为熟悉,不排除个别存在小团体主义,在评议过程中支持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造成评议结果不真实。而辅导员日常事务繁忙,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因此在审核时,一方面参照评议小组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时间短、任务重,往往会出现判断失真情况.

(一)学生存在的自卑和虚荣心理

一方面,在进行贫困生认定工作中,是由学生个人自愿提出申请的,但有一些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担心被身边的同学嘲笑而不敢提出申请,同时,也会特意去隐瞒其贫困事实。从而造成本来该有资助资格的学生没有真正得到国家的资助。而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会有虚荣心理,有些学生宁愿将自己贫困的事实放在心里,用父母的血汗钱在同学面前装阔,摆大款,也会跟经济条件比自己好的同学相比较,这也会给评议小组带来一定的困惑。

(二)誠信缺失问题严重

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高等学校学生家庭经济调查表》是作为其判断的依据之一,但是,这种调查表在一定程度上是很容易获得的,不少地方民政部门和政府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并非了解,通常都是盖章了事,而那些家庭真正有困难的学生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相关贫困证明,从而错失受资助资格。这些情况对于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平、公正性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措施和建议

(一)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定标准

目前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过程中,主观因素占主导,客观依据较少,这就要求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有效认定机制。在定性方面,可在依据家庭贫困证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级评议小组成员的积极正面作用,进行全面的考核和审查,在定量方面,根据地域经济差异,参考地区居民平均收入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等指标,制定一套科学量化指标体系,从而确定经济困难标准线。主要包括:学生家庭人员情况(年龄、职业、身体状况等)、主要家庭收入来源、家庭负债率、学生个人消费(生活、学习、娱乐等支出)、自然灾害、受资助状况以及学生在校拥有电脑及手机等物品,按照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认定分析,同时结合同班同学、辅导员意见进行定性认定分析,从而使得认定结果趋于客观、公平、公正。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层级贫困生认定模式

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认定模式。并严格执行贫困生认定工作程序,从贫困生个人提出申请,评议小组核查后建档、学院审核公示等环节,充分发挥班级评议小组、辅导员审核、学院认定工作小组的作用,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公示审核程序,不断提高认定工作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三)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目前“90”后的学生,缺乏必要的人生阅历和社会责任感,缺乏对事物的分析辨识度,从而容易造成价值观的偏差,也是造成诚信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学生思想工作中,不断提升和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道德观和责任感,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用积极端正的态度去看待贫困生认定工作,能够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贫困认定工作并非是理所当然给予,而是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不断进取,才能获得国家的资助。

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是一项非常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在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只有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细化和科学化认定过程的流程和操作细则,不断完善各项认定工作机制和标准,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和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等方面,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上。

参考文献:

[1] 王向锋.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探究,2011,(3)

[2] 郑若男.浅谈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J].科技经济市场,2012,(7).

高职院校农业经济 篇4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五年制高职新生,新生管理

五年制高职新生入学年龄较小,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高校都是一个全新的社会,要一个人独立面对新环境,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及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分析这些变化,找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适应这些变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1.深入学生宿舍,尽快了解学生

在新生入校后,要尽快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学习、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身体素质、思想品德等。作为新生班主任,我多次到学生宿舍,与新生亲切交谈,在交流过程中尽量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使学生感到我是个容易接近、随和的班主任,并且经常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特别是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让学生知道我在关心他们,从而使学生对我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

2.及时组建一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班干部队伍

要细心选好班干部。班干部作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他们工作能力的高低,工作方法是否合理,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是否具有好的精神面貌和班级风气。但是,要想在新生刚入学,同学们都不了解的情况下组建一支得力的班干部是件比较困难的事。但也不能由班主任包办,班主任包办会使班干部失去群众基础,给日后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难。但是,单纯的所谓的“民主”,让学生完全“自决”,往往会使一些学生倾向选举自己的“好朋友”,以便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得到“照顾”,同样有不足。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上台演讲,然后让学生以投票的方式进行选举,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表演等能力,同时又选出了班上适合带领班团的有才能的干部。组建起班干部队伍后,班主任要及时地教育和培养。因为培养好班干部,班主任工作就不会脱离学生,不会孤军作战。

3.积极开展学生政治思想教育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积极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新形势、新社会的要求,也是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优秀学生的基础。在入学教育上学生就学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及八荣八耻等重要思想。另外,我还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明确政治方向;在学习之余让学生积极与党支部取得联系,撰写入党申请书,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

4.了解和爱护当代大学生,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刚入学的新生,因为刚从中学进入大学,并且大部分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很多观念及生活习惯还没有改变,不能及时适应大学生活,因为班主任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其次要经常抓好舍长的带头作、监督作用,并与宿管中心的阿姨保持联系;最后积极参加班级里的各类集体活动,组织、安排好相关的事宜,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精神。

大学班主任还要充当一名心理咨询专家的角色。近几年来,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大学生精神疾病危害家庭及他人与社会的现象时有发生。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这就要求班主任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针对个别的心理问题可以进行个别的辅导。要使学生的思想正常发展,就必须给他传递积极的信息,帮助他调整心理情绪,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得以健康发展。

5.努力搞好班风、学风建设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对新生班来说,搞好班风、学风建设是这个班级和学生良好发展的关键。第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按照人才培养与学风建设的基本规律办事;第二,加强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第三,指导学生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第四,应该严格学生考勤制度,加强考勤管理;第五,掌握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对各门课程的学习情况,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引导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第六,经常与任课授教师取得联系,及时反映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见和要求,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督促学生学好各门功课,不断提高学习成绩;第七,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及学院、学校开展的各种文艺体育活动;第八,加强考试纪律教育,树立良好的考风。

6.认真做好困难学生工作

近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中贫困学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对于来自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高额的学费和住宿费是一笔天文数字。为了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继续学习、深造,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和经济困难带来的负面影响,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班主任应该积极认真地做好困难学生的工作。认真做好困难学生的工作,这是学校学生工作稳定发展的关键。困难学生的想法各不相同,新生班主任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工作。对特别困难的学生应积极为其做好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工作。国家专门设立了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安心、顺利地完成学业。助学贷款的设立从根本上能解决贫困生目前的经济压力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中应严格按照各种奖助学金评选办法进行评选,客观、周到地考虑每个学生,遵循公平、公正、让学生心服口服的原则。

7.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目的,是学生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班级应根据学生的需求来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增加校园文化氛围的活动,

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

可新方

(郑州科技学院图书馆,河南郑州

图书馆是服务于人类求知需要的职能机构,高校图书馆则被称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等多媒体出版物随之增多,原有的图书馆馆藏已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这就迫使图书馆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前提下,不断合理化、规范化,从而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本文从当下图书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问题,从实际出发,创新服务意识,树立新的服务观,使人们在网络和信息时代离不开图书馆的服务。

一、当今高校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

1. 图书馆馆员服务疏忽。

在借阅工作中,有些馆员在还书过程中,由于工作不仔细或无意中造成有些读者还回的图书未经处理就上了架。读者借书时发现借书记录未消除,不能借:或者在借阅时,没重新输入借阅证号,错误地将有些读者借阅的图书,记在其他读者的借阅记录中。当读者提出质疑,馆员不愿意面对和及时承认自己工作的过失,与读者发生争议,不能进行正常的服务。

2.“区分读者”,无法体现平等服务原则。

为科研读者服务,特设置专科咨询室,规定必须有科研课题或者是中高级职称的证件方可入内。与此相反的是,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图书馆,每位公民都可以享受同样的待遇,进图书馆如入商场一样自由。这种“区分读者”固然有它积极的一面,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消极的因素。这种针对服务对象的“区分服务”与图书馆的服务精神背道而驰,与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形势是不相配的,更不能体现图书馆服务的人文关怀理念。

3. 图书馆馆员业务水平有限。

图书馆工作人员以少干多、任劳任怨的服务态度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需求。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需要有技术、有能力的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环境下,图书馆馆员应从书刊管理者、文献传播者转变为信息资源的管理者。所以,图书馆应加强对馆员的业务培训,使之有能力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

二、图书馆服务意识的创新

1. 增强服务意识,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新时期,图书馆的发展意味着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让学生在业余时间有去处,使学生不感觉无聊。应以发挥学生特长为主,开展有意义的集体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我素质。如开展百科知识竞赛、学生手册知识竞赛、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卡拉OK比赛、班级演讲比赛、个人羽毛球赛、乒乓球赛、宿舍三人篮球赛等活动来激励大家学习的活动。这些活动都能体现寓教于乐,提高层次及有益身心健康,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以沟通师生情感,展示才能,全面发展,升华自我,创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的空间。学生通过参加集体活动,世界观,人生观成熟起来,精神面貌有所改观。

农业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为学生成长提供条件需要我们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等方面做起。管理好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

书馆的大转变。过去,图书馆中,馆藏、馆舍、馆员三要素以印刷品为中心,而当今发展中的数字图书馆,馆员的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馆员主导地位的突出,逐步打破了旧的模式,随而代之的是充分调动馆员的各种能动作用,这就要求馆员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把服务做得更细、更准、更透。

(1)从思想上认识服务的重要性。首先,确立“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满意”的目标,熟悉和了解读者的需求,调查读者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建立读者公开投诉和建议箱,听取读者的投诉、建议,并认真、及时回复读者留言。其次,重视基础服务。外借阅览基础服务,是图书馆永远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而图书馆服务出现的问题约80%发生或来自外借阅览流通部门,这是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时间最多、最频繁,因而也是矛盾最聚集的部门。虽然大部分图书馆已经用计算机检索代替了人工检索,全方位开架借阅代替了闭架管理,但是,基础外借阅览服务还属于技术含量低、重复率高的劳动型工作。因此,大多数图书馆领导对基础服务重视不够,使流通基础服务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所以,必须重视基础服务工作,培训好基础服务人员,从而提高他们的基础服务素质和水平,使他们增强服务理念,从而减少读者不满的情况的发生,以过硬的专业素质、热情的服务感动读者。

(2)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建立服务质量责任制。图书馆应根据各部门业务工作内容和服务准则,编制不同类型的流程图,将工作流程的质量措施和方法形成文件。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务质量体系,能够使各部门之间明确职责范围和工作服务标准,同时要规定责任到人,定期进行岗位质量检查,每个员工任务明确,责任清晰,建立图书馆每周工作日志和质量记录。这样,图书馆员的素质就会提高。

3. 健全激励机制,营造良好氛围。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馆员队伍的建立是首要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职业问题上主要是服从分配,需要就是志愿,而且,长期以来国家统包统分,一次分配定终生的用人制度,使大家对竞争既无思想准备又无行为准备。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竞争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进步,能够提高生产力。我们应当利用和发消除新生的孤独感等,是每一个班主任都应该做好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光存.谈高校班主任的工作方法[J].职大学报,2006,(2).

[2]张明泉.班主任工作的几个重要环节[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

[3]张京磊,王晓雷,李美玉.大学班主任工作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

[4]曹慧群,魏波,张黔玲,倪倬.高校新生班主任工作的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版,2007,2:90-91.

[5]陈文芳,熊江波.浅谈新时代高校新生班主任工作[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7:46-47.

高职院校农业经济 篇5

高职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但不应将人才仅仅定位为适应型人才。高职农业院校应将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适应型人才同时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以适应型人才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作为鉴定教育质量的一大标准,从单方面的就业教育观念渐渐转变为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共同并进的教育理念。

3.2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

高职农业院校可以利用广播、闭路电视、校报、校刊、板报和橱窗等宣传工具,进行创业宣传,介绍成功创业的案例。学校要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营造一个宽松的、激励创业、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3.3加强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农业院校要想成为真正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基地,势必要有一支或几支能很好完成创业教育任务的师资队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职农业院校必须要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制定激励措施,尽可能多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参与到创业实践队伍中,或至少鼓励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尽可能多的接触创业人士以了解行业现状。同时学校还要注意吸收社会上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丰富师资队伍构成。总而言之,各高职农业院校一定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力度建设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团队以满足创业教育需求。

3.4改革高职农业院校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应突出学生学习自主性,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地给予必要指导,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精神,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农业院校要整合优化各自的现行课程体系,在加强基础性课程教育的同时兼顾综合性课程的开设,加大实践课程所占比重,将学习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实践能力、操作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及培养,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同时还应对原有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必要的修改,着重强调未来高职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方针及相关特色,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5培养职业创新能力

高职农业院校在社会中扮演着培养农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机构的重要角色,承担着培养技术适应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双重重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高职农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关系着农业应用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因此高职农业院校一定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走出一条既符合自身特点又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谢爱军.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李文学.关于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5).

高职院校农业经济 篇6

[关键词]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平(1969-),男,陕西府谷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基础理论。(陕西西安7101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39-02

经济学是一门无论做大事或小事的人都需要懂得一点的学问,无论你是鲜衣华盖之辈,还是引车贩浆之人,经济学都与你息息相关,事实上早已成为一门显学,她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学习经济学已经成为每一个现代人读懂社会、睿智生存的必备条件。“经济学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该门课程的发展长期专业化的特点,造成分析数学化、理论术语繁多、体系派别庞杂,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兴趣,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对该门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全面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高职高专教育的理论教学要本着“理论够用,实用为主”的原则,经济学作为“经世济民”之显学则更应如此。经济学讲授必须要与学生的生活及密切接触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把学生关注的、疑惑的问题和现象作为经济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交流、体会与总结,笔者以为,“经济学基础”教学内容可以归结为以下大类专题进行讲解:

1.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规律。这部分内容主要为学生讲解商品、货币与价值规律;供给与需求规律;市场与竞争规律;国民收入、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公平与效率理论;金融与贸易,投资与理财;生产者(厂商)、成本与利润理论;消费者(居民)的经济行为及消费者行为理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博弈论等。

2.投资创业中的经济学。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什么是理性投资,投资与投机的区别?如何储蓄?怎样做一个精明的投资家?当下投资收藏首选什么(字画、邮票、钱币、古董及其他)?开店的市场分析怎么做?经营店铺的策略是什么?最佳的投资组合是怎样的?基金与债券如何购买等。

3.消费中的经济学。这部分讲解的主要内容是:讨价还价的技巧有哪些?如何把握商品最佳的购买时机?货比三家比什么?折扣狂潮里商家有什么隐藏秘密?买车买房还是租车租房?如何培养买东西的能力?如何做个理性的消费者等。

4.教育中的经济学。在这部分内容的讲授过程中,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白教育投资是物有所值的,要让学生明白教育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要让学生拿自身的教育投资与产出进行比较,尽量节约开支,缩小自身教育成本,养成节俭的好习惯。要让学生树立起知识技能可以使自我价值增值的观念、执著与勤奋造就成功的观念。

5.职场中的经济学。这部分主要讲解学生首先要理性地看待就业难的问题,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因此很难保证使每个大学生都有一个“精英”岗位,这是由供需条件造成的,而要想找理想的岗位自然要出类拔萃。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道理。具体会讲跳槽的合理性分析;职场里的成功秘诀;职场中的合作共赢等。

6.管理中的经济学。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如何做一个科学的管理者使管理出效益。具体讲解内容包括:高效管理中的经济激励手段;如何让企业成本最小化;企业与员工的共赢之道;管理中各人群之间的利益如何考量;管理者预期;工作人员绩效的科学化考核等。

7.人际关系中的经济学。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解的是从经济学的视角下透析人际关系,为正确稳妥地处理人际关系提供帮助。具体讲解内容包括: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就是资源;人际关系的投资;人际关系的选择学问;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博弈;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与朋友分担风险与快乐等。

8.恋爱婚姻中的经济学。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从经济学视角透析当今市场经济化浪潮席卷下的恋爱婚姻关系。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婚姻关系,如何降低恋爱婚姻的成本和风险,在恋爱和婚前如何作出理性的分析和理性的行为,从而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9.家庭中的经济学。这部分内容的讲授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家庭是要用心经营的,要用经济学的思维和方法去经营家庭,经营家庭就是经营幸福,只有“齐家”才能“治国”的这些道理。具体讲解内容包括:由谁来当家里的财政部长;怎样当好一家之长;家庭里如何理财;如何尽赡养父母的义务与责任等。

10.中国传统经济学思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增强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与学习程度,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感。这部分具体内容主要讲授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经典经济学思想、经济学典故、经济学寓言及成语里的经济学原理。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采用适合的相应的教學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多年来的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如下教学手段与方法:

1.精心设计,导入课程。用一个个疑问导入要学习的新课,或者讲一个经典的小故事进行经济学的分析。这样有利于抓住学生思维的神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也就是“愉快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通过故事尽量在课堂上来营造或创造出热烈而愉快的课堂气氛。比如,在讲市场需求这一节内容时,就给他们讲向和尚卖梳子的故事,和尚没有头发怎么会买梳子呢?给他们留个悬念,然后把课程导入。

2.现实生活,融入课程。比如,在讲“竞争”这一节时,笔者引用了现实生活中的两个事件。一个讲到:沙丁鱼是欧洲人非常喜欢的一道菜,但是沙丁鱼在运输中常会因为懒得动而缺氧死去,在他们的餐桌上很难见到新鲜的沙丁鱼。然而这种情况却因一位鱼商的意外发现而改变了。有一次他把鲶鱼与沙丁鱼放在一起运输,因鲶鱼好动而使沙丁鱼也因恐惧而游动起来,到了岸上沙丁鱼仍然狂蹦乱跳,活力大增,通过这种竞争的方法使人们吃到了活沙丁鱼。另一个讲到:目前有些学校为了进行分层次教学,将学生分成快班、慢班,这很不科学。因为慢班里的学生没有了竞争的参照物,导致大家的学习都平平常常,没有彼此的竞争都自甘落后,成绩都将下降。若不分快慢班,情况就不同了,因为有上中下的层次,大家相互竞争,不甘落后,在这种效应下,所有学生的成绩普遍得到了提高。

3.运用辩论,激活气氛。经济活动中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是随机的,永远没有一个人在事先可以精准地判断某种经济活动的精确结果。因此,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某种经济现象就会有不同的观点。比如,房价在某一个阶段,未来的半年或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是会涨、不涨还是会降?在节假日各大商场均打出折价、发代金券等促销方式,这时购物到底是实惠还是不实惠?让同学们就这些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这样既理解了原理,又使同学们的思维与口才得到了锻炼提高。

4.角色扮演,走进课堂。比如,在讲恋爱中的经济学这节内容时,就动员同学们自愿大胆地坦陈各自的择友观点,类似于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那样,讲出自己心中的那一位理想形象,同时把自身的经历、内心及各种兴趣爱好介绍给同学们。这样通过现实的讲解,不仅让同学们真正了解了你自己,同时也让你了解了别人心中的选择标准。这样就降低了恋爱的风险,减少了痛苦与烦恼,起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5.实地考察,体验生活。比如,在讲到创业投资这一节内容,关于开店的选址进行分析时,笔者把学生们带到西安市钟楼繁华地段的麦当劳店去。离麦当劳店不远处就有一家肯德基店,同学们当时对其不解,后来发现国美、苏宁、大中等三大连锁家电都相隔不远。一般认为经营品种类似的店聚合开在一起就存在着竞争。然而商家的观点是聚合经营能够聚集人气,形成“马太效应”,从而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购买,进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分散经营使企业无法获得与其他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从而市场风险明显增大,导致利润下降。实地考察让学生理解到,聚合选址一方面能体现“一站式”消费,为消费者建立起良好的购物基础;另一方面又能促使商家不断进行自身调整,突出个性,在通过竞争提升自己的同时让普通消费者受益。

6.精选案例,深化内容。例如,在讲机会成本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列举讨论上学期间上网玩游戏、谈恋爱、喝酒、玩牌的机会成本,让学生对机会成本有一个最直接的感性理解。在讲商品的均衡价值及其决定时,又列举了房价波动和家电产品价格波动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同时列举中学课文“多收了三五斗”,让学生回味理解“粮贱伤农”的道理,理解国家出台粮食保护价格政策的背景。案例教学一定要注意防范案例陈旧和案例不符合现实实际的问题,另外要注意案例的选择难易要适中。案例不是举例,案例是带有师生共同分析的,通过案例的分析要让学生懂得和掌握某些经济学理论,在案例教学课后一定要做好教学的总结工作。

7.新闻电讯,丰富课程。在懂得一些经济学概念和原理之后就要对所处时代的经济现象加以分析、判断和准确把握经济形势的发展走向。结合实际要新、要直观,要经常看《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及其他地方的经济生活类报刊、中央及地方电视台的新闻频道以及央视的《经济半小时》《对话》节目。老师可以在看后提取精华给学生讲解,也可以将节目录制下来交由学生看,提高学生对经济生活现象的观察、分析与处理能力。

8.媒体教学,优化效果。我们一定要下大工夫制作好PPT课件,否则所谓的PPT就成了“骗骗他”了。制作课件要图文精美,用图形图像配以精彩的动画与音响,造就出一种形象、直观、活泼的教学场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内容,可以调动学生的口、眼、耳、手、脑,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积极地进入学习状态,扫除学习的盲目性。PPT课件内容一定要丰富新颖,切合当下的实际,信息量要大。在应用课件讲解时,一定要注意同时准备讲课用的教案,这样才能相辅相成。在运用课件讲课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一定不能变。不能用课件代替教师的讲授,否则是教师懒惰的一种表现。在制作PPT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课件从内容与形式上要及时更新,课件的设计也要体现启发性,要留有恰当的“存疑”与“留白”,以增强和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脑的习惯。设计课件时,还要注意有激励的设计,要注意把党的教育宗旨贯穿在课件设计当中,课件在每次教学结束后要进行一次总结反馈,根据学生上课时的眼神与表情,对课后的课件设计进行修改。课件还应该注意互动式的设计,在设计课件时要考虑采用参与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讨论、思考,使教学双方有时间思考问题、有空间展开讨论,又可在形象的图片上遐想。

9.网络技术,推进教学。老师告知学生电子邮箱和QQ号,让师生间互发邮件和在QQ群里相互讨论问题,既可以密切师生之间的友情,又可以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老师还可以开通自己的博客,并在博客上传课程资料,定期更新博客内容。比如,把经济学讨论题上传到QQ群里,在群里及时发布信息以供大家讨论,可以根据经济学教学内容,创建不同主题的群讨论组让学生参与,邀请学生加入多人对话,展开围绕主题的讨论。另外,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进行一定的单独辅导,利用群聊、群邮件、公告等为学生答疑解难、传输和共享教学资源、上传下发作业等;利用QQ个人空间建立学生个人学习的电子档案,展示自我学习情况。教师也可以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观点、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凝聚更多人的智慧,以达到更高的学术层次,同时还可以在网络里开展师生交流,促进网络教学的情感互动,对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0.考核改革,保证教学。改进考核方式,突出能力的考核,考核应该基于系统的复习、巩固,提高已学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最高形式,有侧学、促学和导学的三大功能。考核应以教学大纲的规定为准绳,以能力为重点,以应用为目的,考核的内容一定是将来要应用的内容,也是平常学习中重点强调必须掌握的内容,考试的内容和指导思想在开学一个月以后就应向学生予以阐明,使同学们及早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把精力集中到基本知识和实际能力的提高上来。笔者认为,在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时,要把握如下原则:考试既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要检测学生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学生动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比重占到整个考核的较大的比重;考核的时间也可以适当进行灵活的调整,不一定要放在期末该门课程结束时,应该侧重于平时的考核,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随时抽查个别同学进行考试,还可以在课外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当前的经济热点问题结合已学的经济学原理加以分析,提出解决办法,可以畅说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大力鼓励学生这样做,并经常在课堂上留出供同学们相互交流的机会,将考核的结果计入总分。总之,考核是整个经济学过程中的特殊的、最高的一个关键教学环节,只有发挥好这个指挥棒的作用,整个“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实现,从而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就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戴明.经济学基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朱广平.经济学一本通[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3]张勇.厉以宁教授讲故事[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

农业高职院校英语的翻译技巧初探 篇7

一、准确翻译专业生词短语的技巧

农业的专业性生词短语要准确的翻译出来并不简单,因为这些词语不仅仅需要去背去记还有知道怎么用,若是碰到一些意思有些相似的词语或者是拼写上非常类似的词语都很容易导致翻译时出错,例如top-dressingd的意思是追肥,但在表达草肥的意思时使用的确实完全相反的straw manure,当然在不同的词汇中对于‘肥’的英语用法可以说是多方多面的,需要我们自己分清。当然这是一种,还有一种就是连字典都无法查到的词汇,这些词汇是随着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而出现的新的词汇,往往在新发表的文章中比较容易出现,还有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词汇,例如我国出现的‘三农问题’这种明显具有中国特色的说法,在英语中应该怎么表述,在遇到这种词汇时不是靠词典就能解决的了,那么就需要找到其他的办法来帮助我们翻译好文章。首先是比较通用的方法,利用上下文的逻辑性来推测这些词语的意思,当然还可以根据词汇的前缀和词根来进行判断,若是两者结合还可以更加准确的翻译出新词汇的意思。也就是说想要准确的翻译专业词汇,需要不断积累农业专业词汇和储存量,还要有一定的方法解决新的词汇。

二、翻译长句要注意的技巧

与中文注重“意和”不同,英语更加注重“形和”,对于一句话就讲完的汉语,英语为了使句子的结构和形式符合要求,会将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自然衔接在一起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英语的长句会比汉语的更加复杂繁多,增加了许多旁支。但是为了可以更好的阐述自己的思想,陈述农业的原理等原因,在一篇文章中会涉及到许多的长句和复合句,甚至是长达数行的情况都有,为了可以更好的翻译农业英语,这就需要我们注意一下主要会出现的两个句式,一个是语法上互相连接,语义上慢慢递进的复合结构,另一个是采用各种定语来修饰和完善一个主要的谓语或是句子的犹如树干与树枝的结构,这些长句都是乍一看分不清在讲什么,抓不到重点的,需要我们翻译的人员挑出主干或是找出规律帮助翻译顺利进行下去。也就是说在梳理出主干后再将旁支添补上帮助翻译完整,或者是找出最开始的开头,层层迭进进行翻译,都可以帮助我们翻译好农业英语的长句子。

三、农业英语翻译其他技巧

1.全文通读。对于需要翻译的文章我们需要先进行全文通读,使我们的头脑中对于需要翻译的文章有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明白所要翻译的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将其从农业这个大范文中再压缩到一个更小的范文里面,这样对于我们翻译需要借助的工具就可以更加准确的选择,例如专业的字典。而且在理解了全文的前提下可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帮助我们翻译时不会偏离原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去解决小细节处的翻译,事半功倍。因此在翻译之前先通读一下全文是一个好的方法和技巧。

2.注意词性及语态转化。在翻译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词汇需要进行词性的转换,其中大多是名词需要动词化,借此可以更加流畅的将英语翻译出来,并且语句自然不会出现太多别扭的地方。这就需要农业高职院校的同学们掌握好两者的转换方法,方便在翻译时随时使用。除了词性的转换还有就是语态的变化,有时为了使翻译的语句顺畅需要进行主动和被动的语态转变,这个比较常见,因为英语很喜欢使用被动语句,但是汉语却是更加喜欢采用主动的结构来表述,因此需要翻译的时候进行变换。这个变换一般是添加主语,只要找对主语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3.适当的增减内容。要更好的进行英语的翻译,在语言的转换中为了更加符合汉语的语言使用习惯,表述更加完整,我们不能照着英语一字一句的翻译,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增加或是删减,这个还涉及到了农业英语本身的特征,这些都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向增添了不符合原文的内容,对于一些表述了作者思想的内容不能删去,否则就会导致翻译出来的句子不能符合作者原意,这就达不到翻译的最终目的了。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做好农业高职院校的英语翻译不仅仅需要熟悉所要翻译的专业对象的过关术语例如林业,农业,牧业,渔业等与农业有联系的专业的专业知识和词汇以及一些必要的常识,而且离不开字典的辅助,在翻译的时候字典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当然除了之前提到的技巧外我们还需要多多练习,在翻译中找到适合的技巧和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帮助我们更好的做好翻译工作,提高自身的翻译技巧。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不要生搬硬套以免翻译不当。

摘要:如今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变得越发紧密,在各个领域都有所联系和合作,这就导致了我们需要学习英语,帮助我们更好的沟通。其中农业方面的联系也是日趋紧密,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学习英语的翻译就更加重要了。从农业高职院校来讲,学好英语的翻译技巧可以帮助涉农专业的学生更好的与来自各国的人们探讨农业知识和农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英语,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与防范 篇8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原因,防范措施

一、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必要性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过程中, 由于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佐证材料、采取的审计手段、审计方法不当或者由于缺乏对审计对象材料的全面客观认识, 做出不全面、不客观的审计结论和不恰当审计评价的风险。

1. 防范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公信力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逐步开展,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目前, 国家正处于反腐倡廉的关键时期,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赋予了反腐倡廉的使命。如果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做出不全面、不客观甚至歪曲事实的审计评价和结论, 必然会引起社会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公正性以及审计质量的质疑, 直接影响审计机关、审计部门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长此以往, 审计机关不但会失去社会公众的信任, 党和政府的信任, 而且会直接影响审计事业的长足发展。因此,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切实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监管作用。

2. 防范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可降低学校任免和使用干部的风险

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需要与学校组织部门、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密切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结束后, 及时向组织、纪检监察等干部管理、干部监督部门反馈信息。让组织部门、纪检监察管理部门及时掌握目前学校干部存在的问题, 防微杜渐。同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审计结论是组织部门进行干部任免和处理的有力依据, 也是纪检监察部门部署下一步工作的参考。如果经济责任审计做出不恰当审计评价, 组织部门无法有效考核领导干部, 直接会导致组织部门用人不当, 不仅会给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损失, 而且会直接影响学校教职工对学校组织部门干部任免的质疑, 加大学校用人风险。如果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失真, 审计评价不当, 勤奋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同志、好干部等不到应有的肯定和褒奖, 而那些不学无术、偷懒渎职之辈却蒙混过关, 甚至得到嘉奖, 会极大挫伤想做事、能做事的干部积极性, 助长偷懒、渎职的不正风气。

3. 防范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是审计机关、审计部门重要职责

对于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来说,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时间较短, 经济责任审计在制度建设、审计方法选择、评价指标设定、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落实等各方面都有待完善, 同时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涉及广泛, 再加上从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审计力量严重不足, 无形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因此, 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要增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意识, 正确把握领导干部任前、任中、任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力争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

二、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

1. 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多数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考察、监督和约束干部的有力手段。首先,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涉及学院、系部、行政职能部门各方面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必须要得到学院领导的支持和全体教职工的理解。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使学院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真正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对学院规范管理、创新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其次, 审计对象对经济责任审计还没有一个正确认识, 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走形式, 或者是认为组织对被审计人员的一种不信任, 还有的直接把经济责任审计看成是查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某些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非常不理解, 在收到审计通知书的时候, 牢骚满腹。一再降调自己如何幸苦的为单位工作, 没有时间精力再去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没有精力准备需要提交的相关材料。还有干部直接就把经济责任审计看成是学校要查他的问题, 是学校对他的不信任。还有干部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和其他审计工作混为一谈, 觉得其他审计工作已经审过,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是多此一举。虽然经过多方面解释, 仍有部分干部抱有质疑甚至抵制态度, 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阻力。目前, 高职院校审计部门常规工作主要是财务收支审计和基建工程竣工结算审计。同时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只有在接受学院组织部门委托的情况才能进行, 再加上领导的不重视和教职员工的不支持,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很容易被边缘化, 无法进行有效推进, 其监督和评价作用也不可能发挥。

2. 高职院校审计资源相当缺乏, 审计方法和技术滞后

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仍然以审查大量会计凭证、账目作为主要审计手段。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更加广泛, 审计对象的经济业务内容更加复杂, 违法违纪的手段也更加隐蔽和高明, 在会计凭证和账册里很难找到蛛丝马迹。目前高职院校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 仅依据工作经验和专业判断进行抽样, 抽样的代表性、准确性难免出现偏差, 从而得出有所偏颇的审计结论。特别是在责任认定方面, 由于审计方法、手段的限制, 往往由于审计人员无法获得审计对象真实全面的信息, 从而也无法确保对审计对象做出全面、客观的审计评价。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涉及广泛, 审计人员除了具备较高政治素养和过硬的审计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财经法规、经济管理知识等等。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当前, 各高职院校审计人员严重不足, 加上目前各高职院校审计人员大多是财务出身, 在审计方法、审计手段、职业判断方面容易受到财会专业的影响, 再加上审计人员知识更新相对滞后, 对被审项目仅从财经法规、投资决策、市场运营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很容易做出不详实的审计结果, 引发审计风险。

3. 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不健全

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 审计评价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审计评价是对被审对象经济责任的最终鉴定, 是学校领导、组织部门对审计对象监督、考察的直接依据, 直接影响到被审干部的政治生命。但是目前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各高职院校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仅根据审计实践工作的具体需要、授权委托的组织部门的具体要求以及在审计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来进行审计评价。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评价有很大的区别。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在经济责任定性处理上, 由于没有统一的审计评价标准, 审计部门做出的审计评价多种多样, 无形中也加大了审计风险。

4. 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有待完善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相关规定明确指出, 高等院校应该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由纪检监察、审计、组织、人事等职能部门共同组成。联席会议制度有利于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和部署, 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确保审计结果的有效落实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中很多单位都没有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有几所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由于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职责权限等多方面问题没有明确界定, 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1. 学校领导重视, 营造良好的经济责任审计环境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否有效推进, 关键因素就是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开展之前, 一定要让学校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内容有所了解。肯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规范校风校纪、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因此,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该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 发现学校目前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让领导真正意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学校审计部门还要积极开展各项宣传活动, 让全体师生员工了解审计法规、了解经济责任审计, 进而支持、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展开, 将内审部门服务思想贯穿于审计全过程。每一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开展, 都要紧密围绕本单位中心工作以及教职员工反映强烈和领导关注的问题, 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既要发现存在的问题又要为学院领导解决问题献计献策, 从学院大局出发, 致力提升学院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经济责任审计在高校的内部控制完善、风险识别、预警、控制管理方面发挥了增值效应, 同时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用事实、用成果来证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乃至整个审计工作、审计部门的重要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适度而充足的审计经费是基本保障。高校审计部门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审计制度, 配备精干的审计力量, 保证适度而充足的审计经费, 才能确保审计质量。

2.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效率

(1)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要求非常高的综合复杂的监管工作, 对我们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体执行人员 (审计人员) 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除了具备较高政治素养和过硬的审计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财经法规、经济管理知识等等。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审计人员严重缺乏以及审计人员专业层次不高等问题, 审计队伍的建设、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各高校领导在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要性的同时, 应加大专业审计力量充实审计队伍, 完善审计队伍结构, 提升审计工作的执行力。其二, 制定详细、切实可行的审计人员职业培训计划, 确保审计人员知识与时俱进。审计人员应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 学习审计专业知识以及与审计工作相关知识领域的学习, 比如获取审计师、高级审计师资格、经济师、会计师、税务师职业资格等。高校审计人员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强化职业操守, 才能真正适应与时俱进的经审计工作的需求, 确保审计质量, 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2) 加强审计资源整合、提高审计效率

高职院校设置审计机构一般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单独设置审计部门, 一般综合性大学都采用这种模式;另一种与其他职能部门联署办公, 一般都与纪检监察联署办公, 地方高校一般都采用这种模式。对于审计机构与职能部门联署办公这种模式, 由于审计人员配置原本就不足, 从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在这种模式下, 审计人员既要完成每年的审计工作计划还要完成或者配合完成纪检监察工作任务, 可谓是“一人多岗”、“身兼数职”。审计人员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上去, 无形之中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潜在风险。因此, 审计人员应该合理整合、优化配置审计资源, 切实提高审计效率, 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第一, 做好部门之间工作计划的统筹协调。审计部门在制定本年度工作计划之前, 应该与学校干部管理部门 (组织部) 加强沟通与协调。充分了解本年度各部门干部岗位的变动情况及变动时间, 初步确定本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及审计时间。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结束后, 及时向学校干部管理部门 (组织部) 反馈审计结果。

第二, 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其他审计工作的衔接。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应充分运用其他审计工作的成果,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率。高职院校审计部门开展审计工作, 应充分分析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等多种审计工作之间的共性, 力争将同类型审计工作或在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和审计方式方面具有很大重合性的审计工作同步开展, 做到审计程序相互渗透、审计工作成果相互借鉴和运用, 力争审计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因此, 审计部门制定本年度审计计划时, 应将相同类型审计工作安排同一时间段开展, 实现相同类型审计工作和具有很大重合性的审计工作的主动耦合, 提高审计效率。

3. 构建健全、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基本评价指标包括结余比率、经费收支平均增减率、支出结构、自筹资金占总收入比重、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率、资源占用率、高校教职工人均占有固定资产、高校学生人均占有高校资产总额、违纪违规资金比率等。第二层次是修正指标包括预算收入完成率、经费收入平均增减率、公务费、办公费、教学设备、图书资料费、师资培训费、教学研究费等支出占高校事业费预算收支比例、科研收入、捐赠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科研收入、捐赠收入占自筹收入比例、科研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固定资产报废率、设备闲置率、固定资产抽查盘点符合率、专用设备利用率、用房占学校总建筑面积比例、教学设备占学校总教学设备比例、教学设备占高校设备总额比例、教职工人均占有建筑面积、高校学生年人均支出成本、高校违纪违规资金比率等。第三层次是评议指标包括领导班子的基本素质及凝聚力、基础管理比较水平、在册教职工素质情况、在全国高校中的影响力、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高校办学的硬件环境、取得的业绩情况等。高职院校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过程中, 要合理运用这三大层次评价指标, 根据审计对象工作岗位、工作职责的不同, 赋予评价指标合适的比重, 确保做出全面客观的审计评价。

4. 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高职院校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学校多方面的经济利益, 仅仅依靠审计部门单枪匹马, 是无法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必须要依靠各职能部门的紧密配合和全体教职员工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因此, 高职院校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 切实加强与组织部门、人事部门、纪检部门通力合作, 共同探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 促使经济责任审计、干部管理、干部监督等有机结合, 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果, 切实提高经审工作质量。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 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主要由财务、审计、人事、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构成。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与审计部门合署办公, 主要负责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 工作职责主要有研究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政策和制度, 检查监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审计结果的落实、整改情况。联席会议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得以充分利用的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工作平台。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尽早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在制度中明确规定相关职能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明确要求各职能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各个环节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应明确规定联席会议召开的条件和期限, 使联席会议真正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协调配合的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审计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 一定要首先争取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包括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肯定、经济责任审计专业人员的配备、经济责任审计经费的保障、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等工作。同时学校审计人员要切实加强业务学习, 学习财经法规、学习相关领域知识, 切实提高业务能力。只有这样, 高职院校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才能真正起到监督领导干部, 规范学校校风校纪, 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玉新.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J].财会月刊, 2013 (1) .

[2]呼婷婷.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J].财会研究, 2009 (2) .

[3]谢卫华.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探究[J].会计之友, 2011 (10) .

[4]张晓红.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优化思路分析[J].财务与金融, 2009 (5) .

[5]宋瑞红.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与防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13 (3) .

农业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探讨 篇9

近几年来, 在职业指导的实践工作中, 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核心, 以职业岗位为依据,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 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课堂和社会相结合, 常规指导和专题指导相结合。在强化学生职业意识、激发学生职业兴趣、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转变学生就业观念、训练学生求职面试技巧等方面, 结合学院实际、地域特色和生源构成特点, 积极务实地开展学生职业指导工作,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质量就是生命。高职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就业率的高低, 关系到人才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开展职业指导, 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 针对毕业生的个人素质以及专业素质, 对教学进行改革, 强化实践环节教学,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立较强的团队意识, 使学生能适应市场、满足市场、融入市场, 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1.2 有利于学生转变择业观念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 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找工作。下岗职工、农民工、大专院校毕业生, 三种有就业要求的人员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发生倾斜, 并且在近几年内不会得到根本扭转。我们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合、通过合适的方式, 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使学生首先在思想上有所准备, 使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早做打算, 同时引导学生转变择业观念, 树立目标现实意识和自主创业意识。其次引导学生要有多元选择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现象将不复存在。可以先找一个工作、先积累一份经验;可以边工作边寻找合适的机会。第三鼓励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精神, 打破“有困难找政府, 找工作靠父母”的心理定势, 使有知识有技能的同学自立自强, 干出自己的事业, 闯出自己的天地, 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1.3 有利于全面提高毕业生素质

社会对高职高院毕业生的需求定位是在既掌握一定理论知识, 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 同时还具有包括为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所需要的全面素质的毕业生。由于技术型人才往往是现场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因而他们还应具备合作、公关、组织、协调、创新及风险承受等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而我们的高职高院的学生往往只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而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较差, 社会经验也十分缺乏。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加强职业指导工作, 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2 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2.1 职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 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我院现在己不再把精力只放在争取生源和扩大招生规模上, 在人才培养上也摒弃了传统的管理模式, 要求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外, 强化职业需求的技能训练。对此我们在毕业生职业指导方面设立了相应的机构、人员, 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指导、就业推荐等管理制度及体系, 对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所带来的效应越来越显现出来。

2.2 职业指导过程有始有终

职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贯穿于学生进入学院学习到毕业就业之后的整个过程和始终。学生在校时期的学业、毕业后的择业和事业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构成职业教育的重要的要素, 对每一环节均需要进行系统的指导。职业指导己不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的就业环节上, 在平时对在校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 因此我们经常组织专家、企业成功人士进行形式多样的讲座、座谈等, 对学生的学业、职业和事业的协调发展问题, 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就业指导机制。

3 职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

3.1 缺乏完善的就业跟踪体系

就业质量跟踪是一个学校办学效果的重要体现, 如果没有完善的就业跟踪体系作为支撑, 会使毕业生和学校失去联系, 或者不愿配合学校的就业跟踪调查, 以使学校能得不到准确的就业信息, 不利于对人才培养状况做出正确的分析总结, 也会使职业就业指导产生误区或盲区。

3.2 毕业生择业存在误区

有许多大学生在思想上认为就业就是要进“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 而对于“自主创业, 灵活就业”就不算就业。有的学生平时很少注重个人能力素质的培养, 专业技能不过关, 就业力不高, 眼高手低, 虽然了解竞争, 但又缺乏勇气和自信, 择业过程中胆怯, 往往错失良机。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导致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职业定位不准确。有些学生职业选择时重视个人发展机会的选择和行业的发展, 但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 不能客观的评价自我, 追求舒适安逸的工作环境, 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所以常出现今天进了这家企业, 明天又跳槽到另一家企业的现象。

4 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4.1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和企业合作是必然趋势

与某种具体职业相关的职业判断与实践能力是高职职业指导的重点。职业指导就必须要在校企合作平台上下功夫, 既要“请进来”, 又要“走出去”, 改变以往在校内闭门造车的教育方式, 利用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指导质量。“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涉及到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价值观, 也涉及到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这些年我们通过积极与各公司合作开展毕业生就业实习工作, 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机会与企业进行接触, 一方面可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以及相应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的变化, 及时调整职业指导、专业设置和更新专业培养、职业指导内容, 提高职业指导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校企交流合作, 可以强化职业指导和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提高教师教育指导能力, 有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2 完善人才预测系统是做好职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条件

(1) 完善人才市场调研制度。社会定位决定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高等职业院校是地方政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目的而兴办的地方大学。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置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 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 全方位服务。因此高职院校是所在地区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基地、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和高新技术推广与指导中心。

(2) 建立毕业生跟踪制度。为了及时了解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单位的思想表现、专业水平、业务能力、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等情况及社会评价, 必须建立完善的毕业生跟踪制度, 这样才能够针对毕业生毕业之后的状况, 寻找普遍规律及典型个案, 积累就业指导经验, 并进一步运用于在校生的就业指导, 使学生的就业工作进入一个动态的循环反馈系统, 同时使学校的教育更贴近社会的要求, 使毕业生更加适应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人才规格的多元化需求, 对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式提出建设性意见。

(3) 建立人才网络系统, 为毕业生提供准确的信息为及时传递当前的和发生变化的职业信息, 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人才需求信息, 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各种类型与各种层次的实用的信息沟通平台, 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整体服务水平, 需建立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4) 注重实践, 强化技能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根本保证。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 参考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规格要求,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 突出特色, 强调职业技能。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创造条件,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资格的培训考试, 积极参加全国性的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的水平等级测试, 提高学生的“含金量”和竞争力。另外学生就业后职业的变换和跨专业活动将日益频繁, 单一的专业和职业能力己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各种能力必须集于一身, 综合发展, 才能适应未来。

综上所述, 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几年来在职业指导实践工作中的有益探索, 使自己在职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但还缺乏理论深度, 今后将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确立现代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J].新实践, 2008 (27) .

[2]叶清.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分析[J].读写算杂志社, 2008 (1) .

[3]武联惠.有关职业指导的几点思考[J].衢州市就业网, 2005 (4) .

[4]韦毅弃.序莎莎.我国商校就业指导棋式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闭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 19 (8) :133~135, 139.

[5]虎迅, 杨镇光.关于我院职业指导工作的三点思考[J].广东自云学院学报, 2007.1:99~104.

高职院校农业科技下乡方式探讨 篇10

1 组建科技下乡团

高职院校应根据当地农村种植、养殖情况组建科技下乡团。一般情况下组织的科技下乡团, 至少要10人以上, 领队以2人为宜, 负责与当地接洽联系, 安排活动动向、时间、内容、场所等;成员要求具有一定实力的专业老师参加。服务方向应包括栽培、植保、果树、蔬菜、土壤肥料、养猪、养鸡等。组团科技下乡一般在生产关键季节或稍前进行, 农民获得的技术可以及时应用到生产之中, 随学随用, 立竿见影。比如, 在小麦播期进行科技下乡, 农民就可以了解到种什么品种, 用何种肥料;在果树修剪期科技下乡, 果农可以学到修剪技术, 解决好营养枝和结果枝的比例, 维持树势的平衡, 保证丰产;在仔鸡育雏期科技下乡, 农户可以学到育雏技术, 提高雏鸡的成活率。科技下乡时, 应准备一定数量技术资料供农民索取, 技术资料内容应为种、养殖的实用技术, 简明扼要, 突出可操作性, 让农民一看就懂, 一学就会。

2 开展技术培训

目前, 我国农村拥有大量的劳动力, 如何使其成为真正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本, 实现有效转移就业, 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把农民培训放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位置, 提高广大农民素质,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持。

2.1 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以新生代农民为主, 加大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 培养适应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其次以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生产技能、生产营销、经营风险防范、企业融资等为主要培训内容, 重点对村委干部、种养殖大户等农村生产能人开展系统培训, 将他们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当地致富带头人。

2.2 培训方式

以农民为主体的培训应坚持课堂培训和现场示范培训相结合, 以现场示范培训为主;坚持系统培训和农事季节培训相结合, 以季节培训为主。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等形式多样的培训, 实施现场讲解、示范、操作、解答, 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系统性与应用性相结合, 努力增强实用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不断提高参训农民的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

2.3 培训内容

要选择种植及养殖实用技术、市场营销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等农民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培训, 重点体现实用性。

3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

3.1 选择农业科技示范户

在当地选择具有一定文化程度、乐于助人的蔬菜种植、果树种植、养猪、养鸡等农户及经过系统学习的一村一名大学生作为科技示范户。

3.2 扶持农业科技示范户

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 采取技术承包到户、技术承包到人的方式, 对科技示范户进行技术支持, 实现 (下转P26) (上接P139) 良种、技术、农机、信息“四到户”, 把先进实用、简单易学的种养技术、防灾减灾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传授到科技示范户;把农业科技、农产品供求和生产资料等有关信息发送到科技示范户。

3.3 增强农业科技示范户的能力

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提高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水平, 使科技示范户能够掌握新技能, 率先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活动, 发挥自身优势, 自主创业致富;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能力, 能够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普及和传授给周围, 带动大家一起创业, 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4 建设农家书屋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高职院校应发挥自身的优势, 筹集资金为地方建设农家书屋或为地方农家书屋捐书。建立农家书屋, 一方面为广大农民朋友读书学习提供了便利, 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另一方面农民借助农家书屋可以接触新技术、获得新信息。

农家书屋应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更新的需求选择配备图书资料。农家书屋的书, 应以果品蔬菜、粮食作物、畜牧林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科技书为主, 同时配置有关教育、金融保险、医疗健康、法律知识、科普知识等方面的书籍以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农家书屋, 定期为农民做一些知识讲座, 或结合农时在农家书屋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引导农民从书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让书成为农民的得力助手, 使农民在农闲或遇到技术问题时自觉走进农家书屋, 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高职院校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做好科技下乡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 高职院校应结合自己的专业、人才等条件, 在充分调查地方实际经济的基础上, 采取组建科技下乡团、开展技术培训、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建设农家书屋等形式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经济法 教学改革 课程

1、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还不能令人满意:经济法总论与经济法部门法律制度脱节,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与案例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师生联系不紧密;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仍然不明白经济法是什么,经济法课堂教学中案例内容不能有效地反映教学目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由于经管类学生没有接受过法学的系统教育,对于高度概括、原则和抽象的法律规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也感觉十分枯燥。有的教师在经济法教学中只重视具体法律制度的讲解,而忽视对总论内容的把握,使学生对经济法的体系没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和了解,从而教学效果不好。其次,案例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取,而不能主动的参与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发挥。

2、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2.1基于对教学目标与对象的定位:

由于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与高校本科生经济法教学目标和对象不同,其采用的教学目的和方法也应该不同。高职院校应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培养一批素质良好、知识够用、能力很强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各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不同区域、不同高职院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高技能人才类型和目标定位。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其基本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经济法学的教育目标也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经济法知识分析和解决经济法律实务问题的高素质人才。经济法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经济法人才,而高职院校的经济法课程只是经管类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其目标不能与法学学生的相同,而必须立足于高职,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出发点。而现有的教学方法又不能满足这样的目标,那么,在现行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2基于对教学内容的取舍

基于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高技能人才类型和目标定位。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经济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把握和解决经济法教学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首先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层次的实际,取合经济法和相关法课程的内容,形成适应专业要求的“自已 的经济法课程内容。

2.3基于对教学方法的革新

传统的经济法教学中,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尾,教师绝对是主导;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填鸭式,满堂灌;课堂教学中案例内容陈旧,不能有效地反映教学目的,更不能适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3、改进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的建议

3.1能力培养为核心

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大学生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就在于大学生毕业后直接面临的是社会,是成为社会的一员,接受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洗礼与检验。高职培养的是高索质技能型人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其教育的核心。在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应该包括思维能力、技艺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这四种能力的培养。而沟通能力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加强沟通的实践,包括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沟通。另外,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应该体现在经济法的各个教学环节中。

3.2案例教学为关键

由于高职学校会计、营销等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法学的系统教育,对于高度概括、原则和抽象的法律规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来讲解,学生会感觉十分枯燥,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是经济法教学的一大特色,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案例教学中,首先,应把主要的知识结构和要点通过有机的案例组合形成逻辑链条,并由此推导、总结出规则和对规则的解释,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这些规则、方法分析实际的问题和案例,这样既可以培养出会运用法律的人才,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其次,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与所讲课程内容有关的案例材料,对以收集编制的案例进行认真分析与比较以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案例教学将教学方式由单向转变为双向,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深远意义。

3.3教法创新为手段

衡量经济法教学的科学标准,不在于给学生传了多少“死知识”,而在于使学生如何理解通说,经济法教学应该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应让“过程”培养人。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就应该让这个“过程”活起来,活起来的目的就是要丰富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做法就是增加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与沟通,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或是案例教学。

其一,教师必须根据授课对象所面临的具体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由教师提供与某种理论有关的案例,然后提出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后做出回答,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分析评论。其二,大学生的学习应注重于培养各个方面的能力,故在教学中应该着力拓展学生的能力。笔者在实践的教学中,尝试改革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次,在课堂上演示出案例:要求学生将案例的内容演示出来,而不是口头表述或在黑板上写出来,然后,由另外几个同学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包括分析演示学生的表演技巧,分析案例本身提出的问题,分析其他同学对该案例的理解和提问;几个学生对分析的情况进行评判:评判演示的隋况,分析的情况。最后由一个同学对他们这一组的案例知识进行总结:总结这一组的整体表现,总结案例所体现的知识点。查找、演示,分析、评判及总结,是完成一个完整案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他负责做最后的总结和评判。通过这一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表演能力,分析能力,评判能力,总结问题的能力,团队的协调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而且,通过这一过程,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真正体现了高职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倡导,体现了“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教学革新。

参考文献:

[1]白泉旺.高校经济法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经济师,2 008.3

浅谈农业院校高职学生的教育 篇12

吉林省近3年来每年都会有大批考生经过高考进入专科学校学习, 据不完全统计, 2012年吉林省普通高校专科 (高职) 录取新生共计44476人。2011年我省普通高校录取专科 (高职) 实际录取45641人。2010年专科各批次共录取新生52242人。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吉林省内的专科院校之一, 每年都会有大量新生加入这里学习, 人员还在不断增加。面对这众多人的选择, 我想把我校学生做为教学研究的对象来考察、研究这类学生的现状, 评估他们的能力, 继而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引导他们走向适合的道路。

2 高职学生教育现状的分析

大学生在入学前, 由于课业压力过大, 包括家长在内的所有人都把对他们的要求重心停放在学习上。由于社会大气候、家庭小环境, 以及个人素质等诸多因素决定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上存在许多不足, 如不务实、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等。入了大学校门后各方面的问题纷至沓来, 社会对大学生的高要求, 家长对大学生细要求, 学生对自己无要求。一系列的矛盾都一股脑地抛给了大学, 所有人的希望都放在高校教育者的身上, 希望高校能将多年来欠下的道德、素质、能力账一起给学生补回来。

2.1 社会对高职学生要求多多

青年人通过大学几年的缓冲, 就要到社会上去实践了。而时代的变迁, 科技的发展, 知识的膨胀, 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很高, 必须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应付工作学习中的失利与成功。就业形势紧张, 社会对大学生的承受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能在学生进入大学后寻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掌握好未来航线, 为自己培养出过硬的心理素质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1]。社会对学生的领导能力要求也比较高, 当今时代甚至要求学生在上大学的时代就要具备一定的领导才能。作为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掌握一定的领导艺术, 做事做人才能游刃有余, 从容不迫。社会还要求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务实精神, 能脚踏实地, 勤勉肯干, 同时具有动手能力, 这样才能更容易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学生成绩优秀, 人际关系良好这固然重要, 企业事业单位更喜欢与那些务实的有才能的人成为工作的伙伴, 而那些华而不实、眼高手低的人是不被看好的。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贮备要求也较高。由于当今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大学生入校门难, 出校门易, 只要考入大学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没有几人能够深入研究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操作。也没有多少人能精通本专业理论, 在大学中积极扩充自己的知识贮备, 积累人文知识贮备来提高他们的自身素养。

2.2 家长对孩子要求细致

大学之前的教育过程中, 很多家长在衣食住用行各方面为自己的孩子提供默默的支持。每天为孩子准备好了从起床到睡觉所需用的一切物品。考虑全面, 准备细致, 安排妥当。致使大多数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上了大学后他们希望能一下让孩子学会自立, 学会独立。能自己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 安排自己的课业活动, 管理自己的钱财物品。

学生中很多人是独生子女, 之前学生的生活圈子较小, 人员简单关系单一, 在忙碌的学习中几乎无暇考虑与人交往, 常常忽视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更谈不上交往中的技巧。家长此时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马上长大, 心智立马成熟, 能尽快融入新的集体, 多锻炼交际能力, 并在新的大家庭中健康快乐的生活、成长。

此时的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事, 与家长、老师的关系不具有以往那种紧密的关系, 家长希望孩子能自我约束, 积极努力上劲, 有更高更远的理想和追求。

2.3 学生的情况

学生已经形成了不成熟的心理特点, 重利轻义的道德品质, 自私狭隘的心胸气量。时常伴有不顾其他人感受的行为, 难以相处, 难融于集体的生活环境。在失去了学习的重压后, 感到了异常的轻松, 同时又没有了日日耳边不胜其烦的督促, 一时茫然没有了方向, 失去人生为之努力的目标。因此上进取心强的学生少之又少, 得过且过者居多。人际交往关系融洽者少之又少, 以自我为中心者居多。来到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农村或中小城镇的人数达到90%以上, 政治闭塞, 经济落后, 自信心不足, 心理敏感脆弱[2]。

3 大学是高职学生教育的主要执行者

3.1 军训是大学入门的第一课

由于缺乏生活阅历, 生活自理能力差, 依赖性强;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不善与人交往, 难于适应集体生活。入学后的第一步便是军训。军训是给学生的崭新人生勾画的很关键的一笔。就在踢出的每一步里, 蕴含着无尽的精神与意义。除了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精神外, 还让他们在坚持中学会了勇敢、坚强, 在汗水里锻炼了体质、磨炼了意志, 整齐的动作、严明的纪律有利于事业责任感的培养、团队精神的加强, 敬业意识的提高, 有利于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的形成。为家长解除了忧虑, 为接下来几年的集体生活营造一个亲密融洽的氛围。

3.2 教师是大学教学环节中的重要角色

大学期间的学生的不少思想、观念来源于身边的人和事。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们在身行、言语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老师在日常授课中不断树立既定的小目标, 伸手即可达到,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之后设置稍难的目标, 需要努力方可达到, 体会成功的成就感。不断确立不同目标、任务, 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努力追求。“行动养成习惯, 习惯形成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培养良好的习惯是现代教育的归宿, 我们的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继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把学生的素质演化为习惯, 才能成为他们终生受用的财富。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 才能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

3.3 同学是学习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当我们回顾起, 人生中谁对我们的影响最大时, 有人说父母, 有人说老师, 有人说朋友, 也有人说是同学。在大学阶段我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 每个同学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独一无二的精品。只是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需要好好挖掘利用。在大学过程中要是问你与哪个固定的人接触最多, 那就得算是同寝室的同学了, 他们的言行举止, 为人处事的作风, 行事为人的态度, 时时都在影响着同寝的每个人, 咱们在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事时, 就只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几年的互相学习足以让自己面貌一新。

3.4 学生是自己命运的主宰[3]

花自飘零水自流, 如果没有认真细心的观察、灵敏的捕捉, 再好的环境再好的良师益友也是无益的, 改变不了什么。大学生活中要多积累知识, 增加知识储备, 武装自己的头脑, 成为有准备的人, 当机遇来临及时把握, 学生自己才是决定自己命运的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大专 (高职) 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在操作技能上优于其他学历的人员。让自己技有所长, 因此参加社会实践是学习过程的重中之重。在求学的过程中,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余时间, 尽快接触与个人发展有益的活动, 多读书积累书本理论知识, 多参加社团活动多增加阅历[4]。

进行教学研究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特点、特征, 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 行为习惯。为适应社会、努力成材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欧少亭.教育政策法规文件汇编[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1.3365-3370

[2]朴素艳, 孟繁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100-109.

[3]拿破仑.希尔, 米歇尔.瑞特.成功致富学全书[M].海南:海南出版社, 1999:491-492.

上一篇:京剧武生论文下一篇:体育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