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教学

2024-11-02

农业经济教学(共12篇)

农业经济教学 篇1

在新形势、新环境的要求下, 农业大学背负着更加重大的责任, 即为全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输送高级人才。它所输出的农业人才不仅仅要精通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崇高的道德观念、创新性思维方式等优良的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农业类高校要转变旧的、不符合社会需要的教学观念, 重新审视并重新制定符合社会潮流的培养目标,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以符合新时代发展对于农业教育以及农业人才的要求。

一、教学培养目标的确定

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 农业经济学科在均衡发展学生德、智、体、能等各项能力的同时, 要重点注意学生以下能力的培养:一是学习能力。在大学阶段,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应该是主动的知识采集者、分析者和利用者, 是新型的主动性学习的人才。二是表达写作能力。学生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 不同的场合, 流畅、明确、简洁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三是写作能力。除了口语表达能力外, 学生们需要撰写各种调查报告、科研论文、工作总结等各种书面材料, 所以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过关。四是实践能力。大学生不能仅仅在象牙塔中坐而论道, 空发道理。而应该理论结合实际, 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 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不带偏见地解决实际问题。五是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的同时, 不能拘泥前辈, 一定要根据实际进行创新性研究, 在创新中培养灵活思辨的能力。六是协作能力。新时代的农业工作内容庞大复杂, 大学生必须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培养与人合作的习惯。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

农业经济学科在课程教学中诗中贯穿一个主线, 就是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诗中坚持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 以保证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此外, 在坚持培养学生的总体素质的同时, 农业经济学科还保证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各种能力的培养齐头并进, 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齐头并进。不仅仅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还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各种能力的人, 不仅仅关注课堂理论的学习, 更侧重于学生在实践中的获得。最后, 农业经济学科还全面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提高,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制订教学计划的原则

在党的理论教育方针的指导下, 农业经济学科课程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遵行的一个总体的指导原则是:学生的德、智、体、能多方面全面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坚持“以人的教育”为主要内容, 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 使农业经济学科的课程教学计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科的特点, 加强课堂理论和课外实践的结合力度;农业经济学科的课程内容要与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相衔接互补;在教案的选用和教材的更新方面, 坚持使用统一编订的教材, 同时合编教材和自编教材作为必要的学习补充, 扩充学生的视野, 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将理论和知识统一起来, 服务于技能和素质的提升。

四、农业经济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 在教材的选用上。

针对农业经济学科课程的不同方向, 如果本科目有国家统一编订的教材, 那么国家统编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参考的首选目标。如果本科目没有国家统一编订的教材, 那么与其他院校合编的教材或者其他的优秀教材也可以使用。高校自编教材、教研组自编教材也可以作为学习材料来使用。无论是统编教材还是合编教材, 亦或是自编教材, 他们所选用的或更新的内容必须遵守以下原则:第一, 教材中的内容必须真实、可信, 能够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的行动, 经得住现实的考验。第二, 教材中所选取的知识必须是有用的, 有价值的, 并非随便编造的。而且这些知识必须体现本学科的学科特点, 结合本学科的内容, 科学合理地进行编排, 包含了目前学界的最新观点, 体现了本学科最前沿的发展水平。第三, 这些知识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情况而有目的地进行选取的, 能够使学生没有困难地接受, 并且对学生的思维有所启发, 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 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不仅仅能获得同类型的知识或相关知识, 而且能够对于以后的工作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2. 在教学方法上。

农业经济学科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根据课程内容、授课环境和条件、接受对象这三个维度进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针对教师教课、学生学习、上课过程这三方面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程序化的设计。教学设计要包含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预期等内容, 分层次制定教学方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从学习目的的了解, 到学习内容的掌握, 都要有所收货。在上课过程中, 教师的教课要贴近实际, 与具体的操作实现衔接, 以便实现教与学的共同目标。

3. 在考试方法上。

在传统的考试中, 学生的主要工作是考前狂背, 在短时间内快速记忆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他们通常将一个学期的内容给整理出来, 然后通过记忆重点的方式, 在考试中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这种传统的考察方法根本无法兼顾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专业素养的习得。改革后的农业经济学科考试内容应该体现学生对于理论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知识自学分析的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表达分辨能力、协作能力、文明举止表现等内容, 通过开卷或闭卷、检查笔记、撰写论文、课堂演讲、学习表现等形式进行多样化的考核, 客观、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史金善.新时期农业面临的新问题和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J].农业科技管理, 2005, (2) .

[2]许家林, 等.面向21世纪的高等农经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及体系的改革[J].农业经济问题, 1996, (4) .

[3]王雅朋.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

农业经济教学 篇2

课 程 名 称: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微观经济学

(英文)Microeconomics 课程类别:

必修

编号:

学时:

主编姓名:赵健

单位:

经济学院

职称:

副教授 授课对象:

本科

专业:

经院各专业通用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在开放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以经济思维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对于未来从事管理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微观经济运行规则,使学生能够把现实世界中的经济问题抽象为适当的模型加以分析。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行为理论以及市场结构理论;一般掌握福利经济学、博弈论、公共选择理论以及要素配置理论;对微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亦有所了解。

二、课程内容

第一讲:绪论:稀缺性性与经济学(4学时)稀缺性与经济现实(重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含义

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式(难点)经济学研究方法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讲:微观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3学时)

第三讲:需求与供给(5学时)生活中的案例 市场

需求及其影响因素(重点)供给及其影响因素(重点)市场均衡(重点)

弹性(Elasticity)及其应用(难点)

第四讲:消费者行为(4学时)生活中的案例 基数效用分析

序数效用分析(重点)

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选择商品组合的优化问题(重点)收入、价格变化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难点)福利制度的调整对消费者效用的影响

第五讲:生产者行为(4学时)案例导入

技术约束、技术特征及规模报酬 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边际报酬递减与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重点)等产量线与预算线(重点)生产者均衡(重点)

厂商的性质与厂商的目标(难点)

第六讲:成本理论(4学时)生产要素与产品

各类成本的经济含义

短期内的生产与成本(重点)长期内的生产与成本(重点)

第七讲:完全竞争市场(4学时)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重点)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难点)

第八讲:垄断市场(4学时)垄断厂商的行为及效率(难点)价格歧视(重点)垄断的管制

第九讲:不完全竞争市场(6学时)垄断竞争市场分析(重点)寡头市场分析(难点)

市场结构与经济效率(重点)案例讨论

第十讲:博弈论(5学时)博弈和决策

纳什均衡(重点)重复博弈

序列博弈(难点)

威胁、承诺和可置信性 案例讨论

第十一讲: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学分析(4学时)信息不对称(重点)逆向选择(重点)道德风险(重点)

委托代理问题和经济激励(难点)

案例讨论

第十二讲:劳动市场(5学时)生产要素的需求 劳动供给(重点)

企业家精神与利润(难点)劳动市场均衡分析(重点)内部劳动市场

第十三讲:市场失灵与政府(5学时)一般均衡分析(难点)市场失灵分析(重点)外部经济效应(重点)公共物品(重点)政府职能

第十四讲:网络时代的经济学及经济学发展简介(3学时)对生产要素的新透视

高中农业教学浅议 篇3

关键词:教学目的;考向;存在问题;教学模式;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203-02

一、学习目的及意义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心理学家马洛斯认为,人的发展有五个层次,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追求高层次的享受和目标,而最低层次需求及衣食需求。衣食需求来自于农业生产,农业活动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包括描述地理现象,探究地理规律,探究地理学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二、高考考向

1、考试试题题型及分值分析(以近4年全国卷II为例)

结论:在历年的考试试题中,农业是必考内容,且分值有增高趋势,在地理学科考察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考察题型来看,既有选择题,又有分析题,并且分析题占的比例在增高并且稳定。

2、试题命题方向和考察角度

例子:【2014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II】37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例子:【2012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II】37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

例子:【2011-2013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

结论:从命题方向看,主要从以下角度命题:①分析评价农业生产条件 ②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改造 ③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问题 ④农业区域布局

同时,具备两个特点:①选择题对农业生产的考察,主要考查的是农业生产有关知识的广度②综合题目对农业生产的考察,主要考查农业生产有关知识的深度

三、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片段一:《新疆绿洲农业》教学片段

教师:阅读材料。新疆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瓜果。新疆是久负盛名的“瓜果之乡”,瓜果品种繁多,质地优良,一年四季干鲜瓜果不绝于市。教师:为什么新疆瓜果格外香甜? 学生:光照条件好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学生七嘴八舌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订正: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学生提问:为什么昼夜温差大?老师,新疆在哪里?教师逐一做解释。教师:新疆发展绿洲农业,有利自然自然条件有哪些?学生:……………

在此段教学中,学生表现差强人意。出现问题有:①不了解作物习性。瓜果类作物生长主要与光照和热量有关。②不了解区域自然特点。如回答新疆水资源丰富。③专业术语表述不准确。有的同学把光照强表述为太阳大。

在本部分教学中,教师应该展示“新疆地理位置示意图”和“新疆农业景观图”和“新疆农作物景观图和新疆农产品图”。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理解新疆农作物特点和新疆发展绿洲农业的条件。

片段二:《澳大利亚—小麦绵羊业》教学片段

教师:阅读材料澳大利亚小麦绵羊带的分布。教师:澳大利亚“小麦-绵羊业”如何形成? 学生:陷入深思。教师表述:地广人稀;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有灌溉水源;有消费市场;学生:听到教师表述后仍然迷茫。教师:澳大利亚发展农业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水资源短缺,如何解决?学生:陷入思考。部分同学在低声互相询问答案。教师提问几位学生。教师作答:澳大利亚解决农业发展水资源短缺的办法是东水西调和开发地下水。学生:大部分仍表情迷茫。教师:澳大利亚“小麦-绵羊业”这种农业有什么优缺点?学生:陷入深思。

在此段教学中,教学气氛表现非常沉闷,学生主要在做笔记,抄写教师的讲课内容。出现问题主要是:①学生不了解区域特点。②教师的教学设计尤其是材料的展示不充分。

在本部分教学中,教师应该展示“澳大利亚地理位置示意图”、“澳大利亚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示意图”, “墨累—达令盆地地形示意图”、“墨累—达令盆地农业生产示意图”等。这样,学生根据前面所学内容,能够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完成本部分的学习。

片段三:一道试题引发的思考西藏年楚河河谷所产菜籽籽粒大、品质优,单位面积产量比我国东部平原高一倍,分析年楚河河谷油菜籽单产高、品质优的自然条件。

学生得分统计:

一份学生的真实答卷:

①地势平坦;②河谷气温较高;③光照强; ④灌溉水源充足;⑤土壤肥沃。

(3)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农业区位分析自然条件部分,似乎很好组织答案,但是影响作物品质和产量的自然条件主要集中在气候、土壤等方面,这要求考生对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要深入掌握。同时本题涉及中国地理区域定位和区域特征的掌握。本题答案的组织重在答题思路的总结,作物的产量高和品质优是常规问题,加上本题给的区域为青藏高原区,考生应不陌生。

学生答卷中出现的问题:

①套用农业生产区位因素,并未做具体分析。

②对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理解不深刻。

③不能提取图中地理信息,解决地理问题。

四、学习模式

针对以上所述,构建学习模式如下图所示。

五、教学建议

农业院校经济学说史教学初探 篇4

1经济学说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内容浩瀚, 未体现农业特色

本课程囊括了西方近400多年来的经济思想, 包括重商主义学派, 重农学派, 古典经济学派, 边际效用学派, 制度学派等。每个主流学派都会有一组类似的核心观点及政策主张。众多的历史线索使得这门课程掌握起来难度不小。学生普遍反映授课覆盖面广, 章节庞杂而细碎, 核心内容混乱, 对所学知识感到既茫然又理不清头绪。在综合型高校中该课程主要以知识本体为切入点, 致力于培养研究型人才, 而农业院校该课程的教材设置普遍向综合型高校看齐, 倾向于课程学术化, 自身优势和特色不明显, 与综合型大学区分不大, 不足以体现培养“三农”人才的教学目标。且课时安排较少, 一般为40个课时。由于课程指导思想不明确, 学生难以达到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1.2理论性强, 与实务衔接度不高

经济学说史是对前人经济理论的追踪, 因此涉及面广且底蕴深厚。每章基本都从生产﹑分配﹑交换等环节来分析经济活动;在理论方面又涉及到收入分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波动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在相关课程上又涉及到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历史和哲学等。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 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既要考察各时期具代表性的人物和学派的经济观点, 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学时所限, 教师不可能对每个知识点都逐一讲授, 对于部分章节只能是高凝练条框式的介绍。这种理论课程注定鲜少营销类课程生动的案例, 缺乏会计类课程的业务实训, 显得枯燥, 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1.3重讲授而轻评述

“以史为鉴, 方能知兴替”, 经济学说史的意义在于提升经济学的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 更好地把握当前经济学的发展趋势。经济学说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不但要注重各学派思想间的传承延续, 更要密切联系当今学术前沿和热点经济现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鼓励学生把所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完善经济思想的时代感和解释力。由于课时安排为40个学时, 教师在授课中为完成教学进度往往只采用罗列陈述式教学方法, 很少考虑到高等教育的特点, 导致评述缺少时间进行。这种“填鸭式的满堂灌”方法既束缚了学生对知识的探求, 也不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提升经济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和语言应用能力。忽略了师生间的互动, 这种空洞枯燥的讲学方式, 势必会导致学生情绪低落, 影响了教学效果。

1.4双语教学难度大

作为系统介绍西方经济思想演进的经济学说史课程, 双语教学无疑是提升学生知识层次和应用水平的新途径。农业院校双语教学起步晚, 学生大部分都来自于农村和省内较边远地区, 在入学时英语水平就良莠不齐。入校后虽经过一段时间的英语课程系统学习, 但由于个人英语学习兴趣﹑基础和学习方法的差异, 再加上高校英语分班制讲课的实行, 这种差距有逐步增大的趋势。即便是一些已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的学生, 因长期侧重于笔试成绩, 忽视了听读训练和口头表达能力, 对专业词汇和文章的精准表达和前后知识的衔接度上还问题较大。本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一种普遍情况是, 有的学生对讲授内容尚能接受, 有的学生无法跟随老师的教学进度, 久而久之会影响教学效果。

2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2.1立足农业院校实际合理安排教案

结合自身优势来设置课程, 在教案中增设一些农业经济思想﹑学派和经济专题。如法国重农学派与中国农本思想的比较﹑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农民增收问题等。根据课程教学框架把内容按照6∶3∶1的比例分成3个部分, 针对核心内容进行重点讲授, 如重农学派﹑古典经济学等, 对辅助内容以学生讨论的形式进行, 选择一般性内容由学生课后自学了解, 如西斯蒙第的经济思想。要善于用所学知识分析当今热点经济问题和现象。如重农学派对农业问题的理解, 对于推进中国发展现代农业,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有何意义;亚当·斯密对政府的认识对我们加快建设社会主义保障性住房体系有何借鉴作用;收入分配理论对于扩大当前我国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这样既能深化对书本理论的认识, 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和渗透性, 把与本课程有关联的内容诸如哲学﹑历史﹑宗教﹑人文等反映到教学过程中, 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2.2注重能力培养, 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

2.2.1 多媒体视频资料法

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自制多媒体课件, 将其并入校园网络。学生可以不受限制地上网了解课程信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多媒体方式教学。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经济增长理论时, 用幻灯片演示的方法把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直接生动地演示出来;讲到古希腊经济思想时, 可通过展示希腊神庙、城邦建筑和思想文化的图片来展现奴隶制经济的特色及成就。几分钟内的教学效果会远甚于照本宣科10min;播放与相关视频资料, 如《摩登时代》﹑《华尔街》﹑《哈佛大学公开课—博弈论》等;通过《大国的崛起》展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物生平介绍。

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 一是选择适合的材料并截取适当部分, 使其贴合教学内容, 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而脱离了教案和大纲;二是明确内容定位, 点到即止。远离超时﹑超量的“视频轰炸”。本课程历史性强, 时间跨度大, 切勿喧宾夺主, 以眼花缭乱的形式淹没了教学重点。

2.2.2 讨论式教学法

经济学说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特别是对实际经济案例做到深入解释和准确定性的能力。但这恰恰是当前学生缺乏的素质之一。在“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中, 由教师首先挑选出能引发深层次探讨的题目, 学生就不同观点和看法进行课堂讨论, 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经济规律的实质。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论前准备和收集相关资料, 教师提前1~2周将讨论题目告知学生, 上课时由学生自主发言, 教师适时地介入和总结, 纠正学生的逻辑错误处,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使其掌握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充分表达和反思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层次的提高和求知的主动性。

2.2.3 比较教学法

经济学说史章节内容较多, 不少学生反映记忆起来有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由教师筛选出比较内容, 通过纵横﹑正反等对比来求同辩异, 减少记忆内容, 使知识构架沟通组织起来。把差异性的内容通过比较来区分特性, 深化理解。如比较分析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价值理论;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对于财富的不同解释等;至于相似的内容, 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内容后通过横向比较后进行类推, 从而减少记忆内容, 总结规律。

2.3改革考核体系

克服传统考核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限, 转为以能力素质的考核为中心。一是考核体系可分为平时考核成绩, 实践活动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三部分。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可由教师按照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平时成绩的环节包括出勤﹑课堂讨论﹑习题作业﹑期中考试等内容;实践成绩包括论文﹑调查报告与相关项目研究情况;期末成绩包括期终卷面考试成绩。二是在卷面考试题型设置上要建立灵活多样的形式, 勇于突破传统题型, 加入开卷形式和启发学生思维的新题型。如热点聚焦﹑材料对比﹑英汉互译等。达到以考促教, 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的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上。

2.4 合理设置双语教学模式

一是加大学校教师培训的力度, 建立一支专业功底深厚, 英语水平高的双语教师梯队, 定期举办教学研讨和观摩, 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与交流活动, 不断组织教师进行访学研修和对外交流学习, 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 通过与同类院校间的科研合作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外语水平。二是切忌一把抓的课程设置途径,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英语基础进行分班教学。随着学生的接受程度, 循序渐进地提高内容深度。围绕以实现教学目的和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为目的, 避免只注重形式和应付高校学科评估的误区。三是积极创设双语教学氛围, 提倡学生收听英语财经新闻和评论, 多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 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章莉.本科高年级外国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8, 11 (2) :61-62.

[2]王旭升.经济学说史教学中的若干问题[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0 (5) :261-262.

[3]林祖华.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改革亟待加强[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15 (23) :111-112.

[4]史锦梅.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8 (33) :281-282.

[5]冯琦.经济学说史教学改革刍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5 (5) :49-51.

[6]张丽红.关于提高中国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J].教学实践研究, 2010, 12 (2) :239-240.

[7]王学渊.“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在经济思想史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12 (8) :43-46.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实践性教学成果 篇5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强调“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3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产学研结合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具体要求。世界各国的著名高校在产学研结合这一环节上都做得相当成功,我国在这方面也在逐步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企业不断增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农产品的不断丰富,但农业的经营思想和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还比较落后。这就需要农林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加强科研和教育的双向交流。开办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尽量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企业经营管理的结合,使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农业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现状及缺陷。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目的。2007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本科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是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加大专业硬件投入,要求担任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师积极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加强与有关企业联系及合作,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培养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2通过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性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科研实践、情景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5个阶段。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能将不同阶段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做了以下尝试性研究。

2.1教学活动组织环节

(1)学生自由组成4~5人的团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自由选题,并撰写申请书。申请书按照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格式,分为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路线、创新性和经费预算。由于具有社会实践的功能,申请书中增加了技术可行性和风险性分析这部分内容。

(2)申请书以作业形式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申请书的情况审批后,组织相关学生团队进行讨论。好的项目争取和相关企业、村委会等部门取得联系,然后进行类似实习的方式推进该研究活动。

(3)各团队针对申请书研究内容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并在期末面向全体同学进行答辩。答辩过程中其他学生每人至少提一个问题,从而达到双向互动的目的。

2.2教学活动效果分析

从这几个学期的教学效果来看,此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领导力均有很大好处。专业与社会实践是一项重要的模拟实践活动,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性,加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但目前由于条件所限,实践性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这就导致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出现。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应当与相关的农业企业、农业生产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了解相关部门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在教学中,可以借鉴东北农业大学的经验,即“班村共建”的措施。东北农业大学最初是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和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对接,学生通过义务支教、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会建网站、办信息报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经推广到全校百余个班级,成为该校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载体。

3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3.1通过实践性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当前社会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具有很高的要求。通过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教学的重要方面,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1)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应重视概率论与统计等基础课的开设,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财务及统计软件,熟练分析各种规律,迅速生成报表,并撰写报告。(2)增强学生领导力的培养。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各种创业模拟活动,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3)增强学生全球化观念。专门对这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既可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还能培养学生全球化观念,把自己放在全球农业经济中来思考和观察问题,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2通过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经济法》教学新突破 篇6

关键词:经济法视频教学案例实用性

一、按法律逻辑及认知规律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赵威主编的《经济法》是按经济活动中的主体-行为-争议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的,先讲经济活动中规范经济主体的法律,再讲规范经济行为的法律,最后讲规范经济活动的程序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此顺序不符合法律的逻辑,不符合人们掌握知识的规律,知识前后衔接性较差,同学们学习起来也较吃力。笔者在授课时调整了授课顺序,使之即符合法律逻辑,又使前后知识衔接贯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赵威主编的《经济法》教材既包含了民法的内容,如《合同法》、《担保法》等,又包含了商法的内容,如《公司法》、《保险法》、《票据法》、《证券法》、《破产法》等,还包含了经济法的内容,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税法》、《房地产管理法》等。我国采取民商合一的立法原则,而调整经济的法律也是从民商法中分立出来的,都属于大民法的范畴,因此在授课中先讲民事方面的法律,再讲商法方面的法律,最后讲经济法方面的法律,同学们学起来易于接受。如讲《合同法》时,先概述民法中的物权、债权的区别(合同属债权),再把民法的一些原理,如善意取得、无权处分、无权代理、表见代理等一并穿插引入。同学们学习了《合同法》中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解除等知识点,然后再学习《担保法》中的担保合同、《公司法》中的股权转让协议、《保险法》中的保险合同、《合伙企业法》中的合伙协议等,就比较易于掌握,知识前后衔接,符合认知规律。

二、根据形势变化及实际需要,增添授课内容

我国于2007年制定了《物权法》,《物权法》中的担保物权部分对抵押、质押、留置有了一些新的规定,尤其是不动产抵押合同的生效与不动产抵押权的设立采取分立的原则,抵押物转让的限制也有了新的规定,且《物权法》规定,若与旧法有冲突依《物权法》的规定为准,因此在讲授《担保法》时注重内容的更新,让同学们掌握新的东西。另外,教材中只有合同法的总则部分的内容,同学们学习后对一些实际问题不一定会处理,因此在授课中,补充了常见的合同及纠纷的处理,如买卖合同、赠与合同、租赁合同、保管合同等,介绍了承揽合同与雇佣合同的区别,即承揽合同中定作方只要求承揽人交付工作成果,定作方对承揽人的劳动过程不负责,而雇佣合同中雇佣方对受雇方劳动过程负责,受雇方对劳动结果不负责,因此,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定作方和雇佣方承担的责任不同。在保险法中补充了机动车辆保险、人身保险的特点及常见纠纷的处理,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结合法律实践,讲授《票据法》的内容及案例分析

《票据法》内容很抽象,技术性很强,法律关系复杂,法律纠纷不好处理,即使法科学生也认为《票据法》是一门较难学的学科,何况经管类学生。笔者从事过法律实践,处理过票据纠纷,因此应知难而进、知难而上。教学中鼓励同学们若学好了《票据法》,会分析处理票据纠纷,以后不管学习哪门法学学科都会轻而易举、轻车熟路,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概括总结悟出真知,达到了教学相长。票据的特性是流通性、安全性,即“票据贵在流通,流通贵在安全”,票据的无因性,基础关系与票据关系相分离,正是为了保证票据更好的流通;票据的要式性、文义性,正是为了保证票据更加的安全。票据权利可分两次行使,即票据权利人先行使付款请求权,若被拒付,可向其任何前手行使追索权,且前手间相互承担连带责任,因此票据越流通(流通次数越多,前手越多)越安全(但此说法只是对票据权利人来说,而出票人和前手为免于被追索承担责任可能会限制票据流通,如在票据上注明:不得转让)。即使票据上有伪造的签章,也不影响票据权利人向票据上真实签章人追索,并可向伪造人索赔,因此使用票据既方便又安全,持票人的权利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四、采用视频案例教学,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实用性

在法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以往只是在授课中穿插的讲案例、说案例,同学们有兴趣但不直观、不形象。笔者下载了中央电视台的《经济与法》、《今日说法》、《以案说法》等栏目的视频案例给同学们播放,真正作到了以案说法。授课时先提出问题让同学思考,再播放视频,然后与同学们一起分析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点。如讲授《合同法》时,给同学们播放了《一诺万金》,陶王邢良坤在电视台作节目时夸下海口,向世人挑战,谁若模仿制造出他的陶器“五环吊球”,他就将自己的一套三层楼房及里面价值连城的陶器送给他,结果有一观众张震经过反复琢磨实践做了出来,且做的比他要求的还好。张震要求刑良坤兑现承诺,双方发生争议,起诉到法院后,法院判决双方的口头合同成立并有效,通过此视频案例分析《合同法》中的要约、承诺,悬赏合同,并给同学们补充了诉讼技巧,如确认之诉、给付之诉等。讲《公司法》时,播放了视频《股东内战》来分析股东按照股份对公司行使控制权、表决权。根据《合同法》中合同无效的情形、合同解除的法定条件来分析股东之间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股权转让协议是否能解除,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等问题。讲《合伙企业法》时,播放了《谁中的500万》,三位老太太闲来无事,每人每天出2元钱买彩票,后来中了大奖500万,持彩票的一方只给了其他两人每人70万元,两人拿到钱后又起诉了持彩票的一方,要求平分420万(扣除所得税80万),通过此案例来分析,如何认定合伙关系,合伙的盈余如何分配等问题,并给同学们补充了在诉讼中如何取证,法院如何认定证据的效力等问题(持彩票一方给其他两人每人的70万是证明合伙关系的有力证据,再结合人证、物证、法院认定了合伙关系)。讲《保险法》时,播放了《投保人的突然死亡》来分析,若投保人故意隐瞒病情,未尽如实告知义务,发生保险事故后保险公司可拒赔。播放了《无责的赔付》来分析,在机动车辆保险中,按责赔付中的“责”指的是交通事故责任还是民事赔偿责任(大多数情况下,两者是一致的,若不一致,法院应做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法院最终认定为民事赔偿责任)。播放了《为谁保险》来分析人身保险中的受益人问题,若投保人变更或指定受益人,必须经被保险人同意,否则变更或指定是无效的,此保险金的请求权仍由原受益人或被保险人或被保险人的法定继承人享有。

农业经济教学 篇7

一、运用视觉:引领学生用经济慧眼“看”世界, 打造课堂的“经济感”

传统的《经济生活》教学课堂常因缺少应有的“经济感”而无法得到学生的青睐。针对这一现状, 笔者认为:引导学生用经济学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由于高中生很少真正地涉足经济生活, 这就需要政治教师通过一定的诸如“比较”的方式, 构建富有“经济感”的政治课堂来加以正确地引导。

例如, 在讲解《经济生活》前言时, 笔者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当前, 地球上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5310 亿桶, 而目前每年消耗的石油为165 亿桶, 请问地球上的石油多长时间会用完?问题提出后, 学生们经过讨论, 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30 年内就会用完;二是30 年后用完, 因为人们会节约使用;三是永远用不完, 因为会出现代替品。针对学生观点, 教师进一步引导:第一种观点是运用数学思维方式的体现。第二种观点是运用社会学思维方式的体现。第三种观点才是用经济学思维方式得出的结论。从经济学上说, 石油价格上涨, 人们会减少对石油的需求, 转而消费石油的替代品。随着石油开采成本的不断升高, 最后人们会减少甚至放弃石油的开采, 因此, 石油是永远用不完的……教师针对学生观点作出的判断、分析、比较,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在这个“被肯定”或“被否定”的过程中与教师进行着激烈的思维碰撞, 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也正是这些火花让学生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对“经济感”鲜明的《经济生活》产生了无限的兴趣。

二、运用听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会“相互倾听”, 营造课堂的“新鲜感”

在传统的《经济生活》课堂上, “被灌输式”、“无新鲜感”的知识接授方式让学生们对《经济生活》感到头疼, 他们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政治课堂。笔者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 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相互倾听”, 交流思想激发灵感, 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促进师生的相互理解, 还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和积极参与课堂程度的增加。

例如, 在讲到“公司成功经营的因素”这一目内容时, 教师提前一周给出了例如“公司经营”、“品牌”、“战略”等关键词, 让学生搜集相关的材料。到上课时, 学生们积极性高, 竞相拿着自己动手搜集的事例到多媒体上展示, 列举了诸如“苹果”“、阿里巴巴”等成功经营的事例, 语言诙谐风趣, 看法独到精辟, 课堂气氛活跃有余。

在学生展示、评说新鲜事例的基础上, 教师有的放矢地对这些事例加以归纳、点评, 强调“正确的经营战略”、“自主创新”、“诚信”对于公司成功经营的重要性……这些不断被剖析的知识点, 在自由新鲜的学习活动中, 在师生互相倾听的欢乐氛围里, 逐渐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

三、运用触觉:带领学生“接触”社会, 让生活走进课堂, 酿造课堂的“生活感”

“教学应当从生活中来, 又到生活中去”———一位政治教师如是说, 这句话深刻阐释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经济生活》涉足的是经济领域, 全都来自真实的生活, 因此, 《经济生活》课堂教学应当回归生活。教师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用心“触摸”世界并在体验中理解感悟课本知识, 加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生活多大课堂就有多大, 生活本身就是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更多的时候, 教师不妨放手逐步让学生接触社会, 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做,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捕捉材料, 然后把这些素材带进课堂, 这样既大大地丰富了《经济生活》的教学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以使学生感知到生活的鲜活和生动, 体会到《经济生活》的灵动魅力。

四、运用嗅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饱嗅”课堂余味, 制造课堂的“悬念感”

子曰“:不愤不咎,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 还要注重学生的思考。显然, 《经济生活》课不应该只是圆满的句号, 也可以是带有疑问的问号和意犹未尽的省略号。好课, 应该是有悬念留有余味的, 让学生可以从中“嗅”出课中所授知识或所谈事物的拓展趋势。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激发学生寻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在《经济生活》课堂教学中, “视觉教学法”、“听觉教学法”“、触觉教学法”、“嗅觉教学法”统一于“感觉教学法”这个有机整体中, 共同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服务。它们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着学生学业的进步和素质的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经济生活》教学任重而道远。笔者始终坚信, 只要脚踏实地学习、实践, 反思“感觉教学法”, 启迪真理的钥匙一定会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而我们的《经济生活》课堂也一定会感动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为学生们想上、爱上的有效课堂。

摘要:本文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四个方面探究提高《经济生活》课堂实效, 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方法。

关键词:“感觉教学法”,“经济感”,“新鲜感”,“生活感”,“悬念感”

参考文献

农业经济教学 篇8

在近几年的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 有很多教师反映, 经济学专业学生在上课和作调查报告、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时候, 论文质量、论文提交时间、论文所体现出来的理论功底和查阅书籍和文献的数量和质量、学生写作的时间和速度以及写作态度等往往与教师预期的效果不一致, 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对经济学理论基础知识点已经很好地掌握, 只是在平时的经济现象分析时应用的很少, 没有形成一个系统, 当然这是缺乏训练, 很少有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且通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测验, 绝大多数并没有掌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研究兴趣来消化教学内容。

本文结合《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来探讨基于“课题”模式的教学方式的创新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农业经济学》教学探讨一下如何将理论经济学很好地应用到现实的经济学分析中去, 进一步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研究怎么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点, 在吸收和综合案例教学方法、课程讨论法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课题”模式在应用经济学中的应用。

2现行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 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其次, 讲授的内容仍然是按照教科书中的内容体系, 包括理论分析和政策解读, 同时, 在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际案例以及教师的调研案例等;最后, 考核内容是基于教学大纲规定内容, 仍然以期末考试的笔试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 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从多个方面体现出该教学方法的一些缺陷, 当然, 这里总结的一些缺陷的根本原因可能并不是因为教学方式, 或许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等, 但是, 本文认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对现行农业政策的回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种思路, 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现行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仍然遵循的是书本知识, 对书本知识一味追求, 当然追求的目的多样化, 有些学生是习惯性对教科书的学习方式, 拟将教科书中的内容一字不落的全部掌握, 有些学生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等。二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的复习, 可以很好地掌握农业经济学理论知识, 但是, 如果将一些实际案例或者调研实际问题交给学生分析, 给出的理解千奇百怪, 而且与农业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知识的解释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只是就现象论现象。三是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弱, 一些教师带队外出调研通常会反映此问题, 很多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学的十分熟练的知识点能够忘记, 比如, 有几位大四的经济学本科生与本校教师在农村开展调研, 即便老师将每一个调研问题讲的非常透彻, 他们仍然不理解“非农活动”的含义, 因为农户给他们的种种答案根本不可能在书本中找到准确对应的满意答案。

3 “课题”模式教学内涵及实施意义

本文所讲的“课题”并不是指我们的国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或者自治区规划办、教育厅等纵向和横向课题, 而是相当于案例教学, 但与案例教学有些微小的差别, 很多案例教学都是在任课教师已经早已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安排活生生的案例, 里面的知识点、问题的讨论也是教师或者案例教学的教材中早已经设定好的, 而这里的“课题”指的是教师事先并未给定案例, 而是学生根据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框架, 根据学生小组的研究兴趣爱好来选择。学生所要选择的案例不仅仅是活生生的现实经济现状本身, 而且更重要的是就所研究案例的某一个知识点和理论框架的应用, 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这种方法对于问题的研究要比案例研究深刻一些。这种方式即锻炼了学生收集国内外文献的能力, 又比较全面的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对产业经济学某一个理论框架下的“课题”, 需要学生提出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在所研究问题中的应用。

“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并不是让硬逼着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刻苦专研某一个经济学, 搞科研, 而是, 让学生能够在本科教学的经济学基础上对现实经济问题的一个分析和认识能力, 或者对本科教学中经济学知识的一个很好的理解与应用, 对所学知识的检验。“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包括, 能够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能力, 突出团队能力。能够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能够利用大一、大二的经济学知识来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能够充分发挥本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课题”形式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应用能力;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4以“课题”形式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能力的实施环节的设想

本文强调的一点是“课题”具有系统性, 能够将理论知识框架学生自己综合起来。而且这种“课题”具有延续性的特点, 因为每一个同学对于《农业经济学》中的某一个问题就其文献综述, 所要研究经济问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后的走势都很好地掌握了, 这样仍然可以作为毕业论文来研究。

下面介绍“课题”模式在《农业经济学》中的应用的基本原理。

首先按照教学计划农业经济学分为几大教学内容板块, 采取每一个教学板块作为一个“课题”单元。然后, 在授课过程中, 按照自然班级将每一个班级分为若干研究小组, 每一个研究小组需要在几个理论框架的每一个理论体系中选择一个“课题”, 这个“课题”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本模块的理论体系, 选择其中一个农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 周期是本模块的教学计划执行完毕。

“课题”模式的教学实施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讲授基本知识。这一阶段的教学主体是教师。将知识点的重要概念和理论体系给出。教师在这一个基本作用是在于将每个部分的理论框架和目前仍然可能存在的争议讲授给学生, 例如, 农产品市场理论中, 只给学生讲授理论框架和基本知识点。第二阶段:学生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小组在教师讲授的知识框架下就某一个农业经济问题时自己查阅大量的文献和所研究的现实问题的现状、本质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基础上自己对其中的一些知识的理解。例如就某一个题目“市场不完善背景下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问题”, 这样小组将会对中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用市场环境、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各种指标来分析, 并且, 在分析中会分析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等各种衡量指标的计算、理论含义及其如何应用。第三阶段:课堂讨论。这一阶段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每一个小组均需要将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在课堂中进行讨论, 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问题, 教师在研究问题讨论过程中, 对于学生理解不到位、或者不透彻的知识点、或者不全面的需要加以重新解释, 当然, 有些知识对于年轻教师来说也并不是很好地能够掌握, 其实, 教师也是在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专业知识的过程。然后, 与学生进行就某一现实产业经济现象进行探讨, 先听一听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看一看学生在以前面的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如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 然后, 针对学生的思考和分析, 教师就此问题展开对该知识体系进行详细讲解, 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对此问题得到更好的理解。第四阶段:巩固和继续完善、跟踪研究。这一阶段主体仍然是学生本人, 或者小组研究。主要是在第三阶段的讨论的结果中寻找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的深化, 或者改进或者延续。

关于本方案的考核问题。成绩分为五个阶段。前四个阶段是以小组的“课题”的成绩为标准, 记团体成绩。最后一次是个人对本科程某一个知识点的全面认识, 就某一个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点作理论综述的课程论文。

5 “课题”模式教学方法实施的保障措施

5.1学生与授课教师相结合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是, 在这里继续强调这个问题, 主要是用来说明, “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与授课教师的紧密结合, 不仅学生从理论体系的掌握、重点和难点的理解等, 而且学生需要将自己融入到课程中, 学生主动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的角色, 同样, 老师也是课程学习中的一员, 与学生共同探讨某些理论框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分析。

5.2与导师制 (导师教学科研活动) 密切结合

导师制是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应用专业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机制。“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不仅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方法以及授课内容, 而且学生的指导教师日常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指导也是密不可分。这就要求导师从专业的系统性学习的目的出发, 引导学生将专业课程的学习常规化、系统化和创新化。

5.3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密切结合

本科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本科专业在理论和实际研究的一种具体应用, 是考验学生专业学习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要求与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相结合, 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按照某一门专业课程某一部分的理论体系或者知识点展开研究和应用, 而是通过“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创造一种思维模式。

摘要:当前的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绝大多数仍然是一味追求书本上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为重点, 为考试而学习, 而缺乏对热点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 仍然存在“考完即忘”的现象。“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试图从系统的思想, 报着对某个专业知识研究的态度进行教与学, 这样可以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为以后的经济管理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课程,“课题”模式,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邬滋, 论专题教学与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应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11, (3) .

[2]汪冠群.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支持体系建设刍议[J].当代经济, 2009, (14) .

[3]张春凤.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实现能力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8) .

[4]张玲.改变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21) .

农业经济教学 篇9

一、经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经济数学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工具

数学发展到今天, 已经从传统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渗透到现代社会与经济的各个方面。经济学系统运用数学方法最早的例子, 通常都认为是17世纪中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配第的著作《政治算术》, 但数学真正与经济学结缘于古诺在1838年发表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一书。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 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学, 从由经济假设出发, 用抽象数学方法建立经济机理的数学模型的数理经济学, 发展到由实际数据出发, 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经济现象的数学模型的计量经济学。经济学在使用数学的道路上不但越走越宽, 甚至在某些方面发展了数学。如今, 在国际经济学术界, 完全用自然语言讨论经济问题的文献已经很少了。国内的大学已经意识到了这点, 将现代数学和数学研究的新成果列入了经济学的专业课, 以提高经济理论研究的水平。在经济管理方面, 数学的思维、技巧和方法更是应用广泛, 经济控制论、投资学、保险精算学、决策分析、金融预测中的案例无一不大量使用数学方法, 有些领域甚至在使用现代数学的最新成果, 数学在经济、管理中的使用充满了活力。

(二) 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数学教育可以引导人们以理性精神对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 数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数学是人类悟性的一种创造, 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数学最能激发人的创造本能。它使人敢于突破常规, 不迷信权威, 有创新的胆略和勇气。其次, 数学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的能力。归纳就是从众多的事物和现象中找出共性和本质内涵的抽象化思维, 这是人类赖以发现世界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是选择和整理知识必不可少的能力。演绎就是从已知的事理中推知新的事实的逻辑性思维, 是科学发现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数学严格的逻辑思维, 严密的推理方法的训练对现代人全面素质的提高, 分析能力的加强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都至关重要。最后, 数学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是对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抽象和量化, 然后运用数学演算来进行模拟和验证的一种模式化思维。它是人类在探索自然和社会的运作机理中所运用的有效方法, 也是数学应用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基本途径。

(三) 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

数学概念的简洁性、概括性、深刻性, 数学结构的普遍性、协调性、对称性, 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统一性、典型性、和谐性, 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奇异性等, 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归纳起来, 数学美的主要特征是:简洁性、对称性、统一性和奇异性, 它们是构成数学美的基本要素, 是数学美的基本内涵。美, 使人的精神得以陶冶, 使人的心灵得以纯洁, 使人的能力得以培育, 使人的素质得以升华。

二、经济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数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国内各高等院校在探讨数学教学目标、教育思想的基础上, 对高等数学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地探索和改革。这些改革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 以现代教育思想的学习和传统观念的转变为先导, 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核心, 把教材建设作为改革的保障,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就总体而言, 理工科数学的改革起步早、见效快, 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则面临着更为巨大的挑战。

在经济数学教学中, 目前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什么, 怎么教”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比如在一些学科门类较广、专业设置面较宽的多科性大学, 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 实际教学时数也相差较大;即使同一学校相同班级, 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也存在较大差异。但在实际教学中, 却使用着内容相同或相近的教材, 这就使教师很难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二是高等数学课程和教材本身沿袭下来的传统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诸如出于对理论性和知识体系的严谨性考虑, 教学内容显得抽象而陈旧, 讲课中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忽略了“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背景”;重视“解题演练”而忽视了“数学的思维方法培养”, 甚至使学生学习数学变成了枯燥的演题操练, 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加之目前的教学方法仍然相对落后, 考核形式也相对单一, 基本沿袭着“一纸试卷定优劣”的作法,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这直接导致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 也随之使数学课成为“问题课程”。

三、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 科学设置课程

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这三门课作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必修课, 总学分不应少于16学分。为了使经济数学课程更好地为后续课程服务, 可考虑在最后一年安排一些选修课, 如: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复变函数、运筹学等, 这样能和已学的经济专业知识相联系, 启发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 精选教学内容

经济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 应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和数学能力的发展, 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数学素质去从事经济问题的研究。经济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 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数学。其重点在于三方面:一是对严格的数学定义、抽象的定理、命题, 复杂的证明、计算这些内容要有所取舍, 知识面应该宽一些, 对每个知识点的难度要求可以低一点。二是对思想性强、不容易理解的定义、概念、法则, 要尽量多地介绍、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能够体会到创造的思维过程。三是与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一些数学概念, 如:函数、导数、微分、积分、弹性、边际、矩阵、概率等, 多介绍应用案例, 多介绍它们最初被联系的背景、过程, 在让学生学会使用数学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索数学的勇气。总之, 我们的学生不必一定要体会数学的精深, 但要体会到数学的广博, 要了解现代数学思想, 并且敢于应用到实际经济问题上。

(三) 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由于经济数学信息量大, 抽象度高, 内容复杂, 教学对象是低年级, 上课形式又是大班等因素, 所以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显得很重要。教师在讲授的同时应该尽量将启发式融入其中, 不断地引出问题, 不断地创造背景, 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 经济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关系。另外, 教师应该以数学的人文精神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 平等地与学生讨论问题, 热情地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大胆地发表不同意见, 细心地发现和肯定学生的点滴创新, 老师的言行对刚进大学的低年级学生影响很大, 因此老师更应该争取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应更多地借助计算机制作数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这样加大课堂容量, 使较为抽象的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演示更直观化, 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教学中还要逐步利用Matlab、Mathematica等数学教学软件, 课后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四) 编写和选取优质教材

任何一门课程, 尤其是一门优质课程, 必须要有一本与该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相适应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材。一方面, 应积极组织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编写或主编适合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特点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在教材编写中应认真汲取国内外各种版本同类教材优点, 反映编著者在从事经济数学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有益的经验, 努力追求课程内容体系的整体优化, 增加一些相关内容的数学实验, 初步尝试将经济数学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另一方面, 应采用国家规划教材, 尤其是获奖教材。

(五)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既有高教学水平, 又有较强科研能力, 学历层次与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为了做好这项工作, 首先, 要注重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其次, 注重老、中、青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相互切磋。不定期地召开教学研讨会, 研究商讨教学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 并对每位教师听课提出具体要求。鼓励教师撰写教学研究论文, 对不同职称的教师正式发表的论文数有不同的要求, 而且把它列为年终考核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最后, 注意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事实上, 教学与科研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因为重视科研、搞好科研, 不仅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与学术水平, 而且为促进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责任编辑:贾亚东]

摘要:经济数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开设的数学基础课。它是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品格和思辨能力的重要载体, 是开发大学生潜在能动性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当前经济数学教学应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介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探索和改革。

农业经济教学 篇10

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在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稀缺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农产品价格与市场、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与市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宏观经济制度与政策的部门经济科学。课程涉及面广、适用性强,要求学习者掌握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能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现实农业领域中的各类经济问题。农业经济学是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课或专业必修课,在专业课程体系构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农业经济学课程的特点是:

1. 理论众多。

农业经济学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尽管我们已经习惯将其统称为“三农问题”,但是三者之间还是具有比较清晰的界限。因此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外延较大,学科知识交叉,囊括了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理论、农产品价格形成理论、农地制度理论、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农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变迁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形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

2.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我国,农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为农业政策寻找理论依据和作出政策诠释。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目前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以更好地指导“三农”实践。教学内容涉及土地、水、劳动力资源及其利用、农民收入、粮食安全和流通、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公共品供给、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对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经济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实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逐步探索实践了一套适合农业经济学课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即讲授与自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包括主题演讲、案例分析、三农沙龙、读书笔记、课程论文、社会调查、教研结合等,将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成果逐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第一,将当前国内外农业经济领域热点问题以主题演讲、案例分析、讨论课等形式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思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三农问题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第二,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加强学生的独立写作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风气。为达到上述目标,任课教师首先在作业中精心为学生设计课外阅读篇章,既有农业经济学经典著作的片段赏析,也有权威报刊对三农问题的最新评论,要求学生精读、深思、明辨,撰写读书笔记。其次,严格抓好课程论文的写作,锻炼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论文写作。

第三,向学生讲授社会调查的知识和方法,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经济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指导学生举办三农沙龙,就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现象、问题展开研讨,从中确定课程论文的研究内容,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促进教研结合。

在教学手段上,课程应用多项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成果,配合新的教学内容,研究制作了《农业经济学》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立体性、易更新性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交互性、高效性。

三、《农业经济学》实践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实践

《农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共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师教学与专家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注重在案例教学中进一步实现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当前中国农业经济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典型教学案例,如粮食安全、土地流转、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在实施案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深入讨论交流,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论证,自觉主动地掌握运用理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结束后,将课程实践教学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拓宽观察视野,安排调研项目,撰写调查报告,举办三农沙龙,提升学习效果。具体做法是由农业经济学任课教师担任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调查报告完成质量,给予相应的实践学分。在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鼓励有潜力的学生修改完善作品参加学院、学校举办的社会调查报告比赛、经济论文比赛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立项等学术活动,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取得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有1篇作品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三等奖,有5篇作品获得2010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1名学生申报立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三是毕业实习环节。将原来的毕业实习时间从第八学期调整到第六学期期末,利用暑假时间结合毕业论文题目进行集中实习,第八学期可利用部分时间对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灵活机动地调研和咨询。教师根据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答辩成绩综合评定分数。

四、《农业经济学》考试方式的改进与实践

在考试方式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占总成绩30%的平时成绩由主题演讲、读书笔记、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内容构成,在笔试试卷中大量采用案例分析的题型,考查学生运用农业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实践证明,改革后的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知识点,又能锻炼学生灵活思考农业经济热点问题,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风。

总之,通过对课堂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式以及考试方式的改革与实践,《农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案例分析、演讲讨论、三农沙龙等方式增强了学生对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学习兴趣,实地调查、农业专家、农场企业干部作专题报告和现身说法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对农村现实状况的感性认识,通过课程实践和毕业实习,让学生亲身参与农村基层事务管理,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摘要:农业经济学是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体系构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结合所在教学团队多年来的实践和体会,从农业经济学课堂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式及考试方式等方面提出改进的建议,以提高农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郭翔宇,崔宁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崔宁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3).

农业经济教学 篇11

【关键词】地方经济 生活资源 高中经济生活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B-0062-02

地方经济生活资源生成于某一区域,是这一区域的人群在经济生活和经济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积累,是本区域人群理解和把握经济生活动态的重要依据。把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引入高中《经济生活》教学,能使教学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和贴近学生。

一、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应用于高中《经济生活》教学的意义

由于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的欠缺,使得学生在理解和领会《经济生活》知识时存在一定困难,以致出现“缺钙”现象。把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应用于《经济生活》教学,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帮助,为他们“加钙”。北流市是日用陶瓷之都、水泥之乡、荔枝之乡和水稻高产之乡,有着良好的工农业发展水平,在广西有着较强的经济综合实力。这为《经济生活》教学提供大量鲜活的经济生活资源,为他们学习经济理论知识提供“优质钙”。

高中生必将在未来的生产经营市场和消费市场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把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应用于《经济生活》教学,能为学生树立科学的生产观念和消费观念。地方经济生活资源中既有生产节约的方面,也有消费节约的方面,并且,有些学生的父母就是生产经营者,在陶瓷生产经营、水果生产经营和运输业等方面发挥着自身的作用。他们的生产经营经历与体验无疑能为《经济生活》的教学提供新的亮点,而由学生亲口讲述父母的这些体验也将使课堂更为出彩。

目前,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已经形成了较大共识。具体如何改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把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应用于《经济生活》教学,将为高中政治开辟一条实践教学的道路。在实践中,不仅学生得到成长,而且教师也在教学中获得成长。为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提供不少有益的经验,并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总结和提炼,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必将走上一个新台阶。

二、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思想性。高中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在把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应用于《经济生活》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思想性原则,即所有的选材都应契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于高中政治科目的价值追求。

(二)全面性。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十分丰富,涵盖了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分布在社会总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因而,在把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应用于《经济生活》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全面性原则,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应在吃透教材、深入把握学情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设备与手段的基础上,整合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的素材,使之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实践性。地方经济生活资源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带着鲜明的实践性底色,而人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把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应用于《经济生活》教学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即相关资源的选取必须立足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这不仅有利于开展实践教学,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经济生活实践。

三、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地方经济生活资源“活跃”于《经济生活》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教材、教辅与地方经济生活资源,正确处理传统授课与多媒体授课的关系,使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实现与教材、教辅“无缝隙对接”,在口头讲述这些地方经济生活资源的基础上以图片展示、视频放映等方式把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展示出来。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脱离教材教辅而光谈地方经济生活资源,也不能脱离传统授课方式而光是展示地方经济生活资源的相关图片与视频。例如,在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以荔枝在北流初上市时的价格、荔枝末季的价格、批发市场价格、零售市场价格等为切入点,通过图片展示和播放自拍视频等方式向学生讲明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

(二)发挥小组合作优势使地方经济生活资源“畅游”于《经济生活》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整合相关资源,理顺教师与学习小组的关系,理顺各学习小组的关系,理顺学习小组不同学习成员的关系,发挥教师对学习小组的指导、引导、监控、协调作用,使学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让他们在展示地方经济生活资源时各抒己见,为学习知识和理解知识提供多个视角看法。例如,在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北流的知名企业及其生产经营、知名品牌等经济生活资源引入课堂,也可以让那些父母是生产经营者的学生讲述家庭的生产经营状况,还可以引导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展开社会小调查、社会访谈并展示调查、访谈成果,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活泼,这样,学生对公司经营和劳动者相关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

(三)在师生共同体验中使地方经济生活资源“扎根”于《经济生活》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共同体验,整合信息与资源,正确认识社会生活和生产经营者角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为把学生引向经济实践建立基础。例如,在“神奇的货币”“投资理财的选择”和“收入与分配”的教学中,整合教师或者家长的实体商店的相关资源进行教学,甚至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开淘宝网店把北流的知名产品销售至网上,进而为教学提供关于货币及其职能、价格及其影响、消费与消费观、投资与储蓄、收入与分配、征税与纳税等方面的鲜活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邓美银.新课改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探究[J].广西教育,2014(14)

[2]汪名杰.研析新教材 把握“生活化”——以《经济生活》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Z1)

[3]徐永生.思想政治课教学怎样“接地气”[J].中学教学参考,2013(36)

农业经济教学 篇12

1 案例教学有他自身的优点

1.1 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 注意力不易集中, 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但是对新事物、新观点、新形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例如, 房地产销售、房地产价格差异的教学部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 让学生体验到不同地位、大不相同住房开发商在同一区域内的定价, 通过一个实例很好地诠释了开发商的相关技能技能, 差别定价的相关知识。

1.2 营造课堂气氛。

案例教学不同于沉闷的知识灌输, 是师生互动的模式, 满足学生的心理活动, 让学生在扮演各种角色的情况下, 解决不同背景的情况下提出的不同问题。例如:可以采用学院实验室的工程项目沙盘模型模拟演练施工项目管理情况。讨论、演讲、角色扮演各种各样的模式, 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愿学习的态度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 有利于学生顺利的吸纳专业知识。

1.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工程投标报价”阶段课程中, 投标策略的相关内容就可以在几个不同的投标方案采取不同的设计, 促使学生辩论, 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独立, 大胆和创新的能力。

1.4 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基于实践培养学生的思考,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 以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比如:开设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设计, 提高学生对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的工程经济分析能力, 通过一周的课程设计, 以真实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背景, 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完整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掌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方法、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各种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 以及不确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以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使用软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 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2.1 工程经济学相关专业学生就业时需要面对的各种综合性强的项目管理中的复杂专业问题。

人为因素和外部的不确定性因素, 影响实际的政策决策的结果, 往往是不需要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只需要在专业方向基础扎实的学生便可作出最佳的决定。例如:建筑规范层面上, 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上看, 法律本身的滞后性是一定的而一些新技术的实际情况可能还没有详细的规定, 决定不应该仅仅根据建筑法规, 而应是一个适当的技术规格组合。案例教学就可以解决以往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课堂教学僵化灌输的问题, 以应对今后工作中出现的复杂工作。

2.2 工程经济学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后需面临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其专业知识和实际工程技术不完全相同, 知识不等于能力, 相关专业的学生, 一味地学习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实际能力, 不仅为自身的发展, 在今后就业的公司也会遇到巨大障碍。比如:“建筑结构”教学中钢筋混凝土中钢筋配置的问题, 如果要求算得需要钢筋截面积为2200mm2, 由理论公式可知需6根公称直径为22mm的钢筋, 但施工现场材料是否能够保证供应是不能确定的, 传统的教学, 使学生无法了解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使之缺乏机智应变的能力。案例教学可以提供实践的机会, 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合作学习、小组工作和其他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多的思考, 讨论, 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3 工程管理相关执业考试中案例分析所占比重大。

目前, 工程管理领域内的执业考试主要有注册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咨询工程师、建造师, 这些资格考试均安排了一门案例分析, 而且权重数较大。

3 案例教学中课前备课阶段、授课阶段及课后考察阶段的教学方法与授课技巧

3.1 课前备课阶段。

大学教育是在事实上不等同于普通教育, 因此需要广泛的阅读量, 进而深刻的理解基本理论知识, 只有在理论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教导学生相关的应用理论, 因此提高阅读量与反复研读教材称为该阶段的基础。教学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 列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的教训, 和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事实上, 教学设计的关键应该反映课堂教学思路, 特别是对教学内容, 不能是一个简单的列表, 分析每块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 尽可能地反映每块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最能体现一个“牵头”的形式。这也是在课堂上, 教师引导学生转变, 从一个内容块转变到另一个内容块的提示。此外, 教学设计应该反映实践情况, 特别是理论课教学, 每一个教学问题应该伴随着相应的实践情况可能的背景。教学设计应该反映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2 授课阶段。

教师首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理论培训, 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方法。现在很多教师, 理论水平高, 但教学效果未必达到学生的满意。授课作为教学最重要的阶段, 关键是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有兴趣, 自然能提高听课的效率。如何吸引学生学习基本理论,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首先, 强调了教学目标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第二, 控制好课堂气氛。其中, 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巧妙的设计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3.3 课后考察阶段。

首先, 课余作业, 旨在加深学生的知识, 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作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除了教科书, 各章练习学生写作课程论文或让学生参与课后实践调查等均能达到预期效果。功课尽可能的安排是让学生自主或团队协作完成, 它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而不是被动地完成老师的作业任务。其次, 期末考试是测试学生的一门课程知识水平的有效手段, 因此, 命题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技巧, 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而且要有反映理论联系实践的主题, 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以全面考察学生掌握的知识和使用程度, 突出实践教学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许丹.案例教学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 (3) .

[2]李明.案例教学法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上一篇:市县的行政事业单位下一篇:《最炫民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