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论文

2024-07-01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论文(精选12篇)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论文 篇1

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我国农业产值与农民群众的收入不断提升, 广大农民群众迎来了新中国历史上农业发展最好的时期。但是,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 我国农业的发展开始出现了疲态, 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 农产品产量的增长趋势出现放缓甚至停止的状况, 再加上农产品的价格多次下降, 农民群众的收入增长势头变得更加缓慢。有鉴于此,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我国农业发展之路也就成为了农业战线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 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对于农业产业发展产生了很好的成效。笔者觉得, 很有必要推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进一步创新, 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建设事业的新发展。

1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是现实问题之原则。矛盾能够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矛盾的实质就是问题和差距。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在哪些方面能够取得创新与突破, 首先就取决于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二是发展趋势之原则。从问题导向出发应当立足于我国当前实际, 创新更需要立足于长远。为了实现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 必须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农业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整体发展趋势。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是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 也就是让现代工业以及现代技术能够深入到农业以及食品工业, 农业产业应当积极采用工业生产方式以及组织方式, 不断延伸产业的链条, 将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和服务, 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多个环节共同联结成一个整体, 从而真正形成一体化经营。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制度安排一定要充分适应于这一变化以及要求。三是事物本质之原则。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并非是为了毁灭。一旦事物的本质出现了改变之后, 一个事物也就不再是原来的自己, 而是成为了别的事物。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所进行的创新并不能完全改变该组织所具有的基本属性, 比如, 所有者和惠顾者的同一性、对成员实施的民主控制、依据惠顾额来分配盈余以及资本报酬的有限性等属性。

2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基础条件

一是客观层面条件。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今, 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时期, 我国农业有了更好的发展基础条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近年来提供了非常大的政策性支持。同时, 我国的农业产业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 以上这些均为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提供了客观层面上的条件。二是主观层面条件。现代人对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已有三十多年, 积极开动脑筋和解放思想, 尊重广大民众的首创精神, 更好地鼓励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已经形成。但是, 对于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来说, 人们在认识上还不够到位, 对于经济合作组织的本质、作用以及前景认识均不够清晰, 在思想也对该组织的发展创新不够重视, 今后还应当开展更加艰苦的制度创新宣传教育等工作。三是操作层面条件。我国政府的积极支持和推动是操作上的重要条件。如今, 我国政府出台了大量积极推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具体工作, 比如, 制定了扶持该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 及时颁布有关法律法规等。然而, 要想真正将优惠政策做好、做实, 还应当制定出具体的配套法规, 从而让其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政府部门应当积极放手让广大农民进行实践, 不去追求表面的形式而是更加关注实效, 从而创造出更加有利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创新发展的良好外部条件, 尚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落实。

3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 创新社员的结构

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合作社属于小农互助组织, 其成员为直接从事具体的农业生产与经营的人员。依据加以推断, 我国传统的农业合作社在规模上还较小, 社员的来源相当单一, 因而不利于合作社提升活力与参与竞争。所以, 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在成员的资格上进行变通, 从而提高包容性, 提升资源所具有的配置效率。不但农民可加入到经济合作组织之中, 而且农业科技人员也可加入其中, 允许其用技术作价加以出资;自然人也可加入其中, 法人也可加入到其中, 充分利用其所具有的技术设备资源或者信息资源以发挥作用。显而易见的是, 为切实保持农民社员在经济合作组织之中所具有的控制地位, 对于非农民和法人进入到合作经济组织之中, 在所占成员的比例或者股金的比例上进行限制性的规定。具体的比例要立足于实际, 允许存在相应的差别。

(二) 创新传统的农地制度

虽然家庭承包责任制给予了农户以某种自主经营权, 有效降低了管理的成本, 并且克服了农业所具有的外部性。然而, 目前的土地使用权是依据人口平均分配的, 这一制度将限制广大农户所具有的生产规模, 而且因为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够健全完善, 为了让脱离于农业开展非农产业的农户极难取得土地的使用权, 应当扩大该组织的生产规模, 从而切实降低长期的平均生产成本, 这样一来, 达到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农户却难以得到所需土地的使用权。与此同时, 这样一来还降低了广大农户对于技术变革以及应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有鉴于此, 一旦不及时实施农地制度的创新, 肯定就会将对农业产业的现代化造成不利的影响。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了完全依赖于人民公社集中占有全部土地, 从而实施集体化的规模经营, 这显然是无法取得成功的。当前我国必须创建有助于提升家庭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型农地制度。具体来说, 就是在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之后, 随着我国农村各类非农产业的不断发展, 城镇各产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为此, 要切实稳定我国农地集体所有以及家庭经营的各项基本制度, 保障农地能够用于农业的基础上, 不断降低农地所具有的社会保障方面功能, 切实改革依据人口平均分配农地的使用权制度性安排, 形成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地使用权跨社区流转体系, 让农地和劳动力、资金间能进行自由地替代, 这样一来就能逐步实现我国农地的规模化经营之目标。

(三) 创新融资的体制和机制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合作社缺乏足够的融资能力弱, 这就要求在合作社的融资体系上加以创新。例如, 既然有入股的生产者成为社员, 也应当允许那些有纯入股的投资者成为社员, 还应允许一人同时认购多股, 当然也可允许缺少资金的农民多人共同认购一股。社员认购股金的形式既可以是现金, 还可以是将实物予以作价出资。为提升资金所具有的流动性, 还可规定, 只要合作社能够同意, 股金应当在合作社的内部社员间给予相互转让等, 从而能够吸纳更加多的社会资金以及别的生产性要素, 进而扩大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所具有的融资能力。

(四) 创新组织民主管理

传统意义上的合作社所实施的民主管理都是一人一票的。因为农业合作组织社员的认购股金数量不断增加, 而且彼此并不相同, 这样一来就给民主管理的原则造成了巨大的挑战。要严格遵循一人一票之原则, 从而实现公平管理。如今, 为了兼顾公平和效率, 就要求切实改变单一地依据社员的人头来确定投票权的办法, 而是要根据社员所持有的股金之差异, 在实施一人一票的基础上还要允许一人多票或者多人一票。与此同时, 还应当对单一社员占社员总票数之比例进行一定的限制。如此变通能够更好地协调利益和风险, 平衡公平和效率间的相互关系, 不仅有利于调动持股大户所具有的主动性, 而且也不会改变大多数社员对于经济合作组织所进行的控制, 从而保障民主管理。

(五) 创新分配机制

传统意义上的合作社较为注重公共积累, 这样一来就会忽视社员在投入资金上的分配。就合作社的本质、宗旨和其自身发展状况来看, 如此制度设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却并不利于实施投资激励。因为当前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利润水平上还不够高, 财务管理方面相当薄弱, 以往的"大锅饭"思想产生的阴影尚未彻底消除, 因此, 可采用再次实施新筹资的手段进行解决。对于那些盈余分配, 应当兼顾投资, 可以借鉴北美合作社之经验, 即每位社员一定要事先承购和其交货量相匹配的股金。如此一来, 就能将按惠顾额来分配盈余和按股金参与来盈余分配进行彼此结合。这一对资本报酬所进行的调整, 能够较好地解决以往传统合作社产权较为模糊之问题, 切实强化了对产权的激励, 而且还不会违背依据惠顾额来分配盈余之规定性, 确实是制度的一项创新。

(六) 创新农业服务组织制度

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的逐年提升, 家庭经营专业化程度同样也在不断提升, 这样一来就会让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农民十分需要农业生产以外的独立农业服务组织为其提供相关服务。这类组织应当要提供包括农业机械、农田保护、养殖防疫、农业技术指导等内容, 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农业专业户对于服务所具有的需求, 而不是无偿地来享用各类公共物品。所以, 该组织的运行不管是提供服务的各项目内容, 还是各服务所需要的收费, 均应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实施。当然,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现代化还需得到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同时, 政府农业部门、农业科研院所等服务组织也应当为广大农户提供农业市场预测以及相关技术信息、技术咨询指导等力所能及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韩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7.

[2]彭春城, 胡聪慧.中国农村急需制度创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消费导刊, 2008 (5) .

[3]彭俏春, 沈映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对接--基于制度成本的分析[J].北方经济, 2008 (22) .

[4]常明.制度环境与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2 (2) .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论文 篇2

发布时间:

2005-01-10

2004年8月中下旬,由北京市委农工委委员张新带队的北京农业合作经济考察团,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了考察。考察团所到当地政府、企业及农场,都受到

了热烈欢迎。现将考察结果报告如下:

一、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情况

目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大致有3种形式。

1.政府办的各种行业管理委员会。此类协会主要是各种大宗农牧产品协会。协会领导人由政府任命,农场主志愿加入,可以优先优惠享受协会提供的各种信息和服务。协会根据国际国内市场行情,确定产品收购价格、质量标准,与农场主签订种养合同。建立这类组织的目的,一是政府为了掌握大宗农牧产品,稳定市场;二是统一出口价格,保护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澳大利亚小麦委员会(AWB)、大麦委员会(ABB)、肉类与家禽委员会(AMLB)、奶业委员会(ADC)等。这些

机构虽然属于官办,但在市场行为上均是公司性质的。

2.全国农场主联合会(NFF)和各州农场主联合会。此类联合会也是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的合作社。由于澳大利亚没有全国统一的合作社法,但各州都有自己的合作社法或与合作社有关的法律条文,所以,澳大利亚的农业合作社在各州发展程度不一。例如,南澳州的农业合作社由于有关法律限制合作社积累,所以合作社在坚持某些国际公认的合作社原则的基础上,正不断地向私人公司转变,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合作社又在不断产生。而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在立法和政府有关政

策上都给了合作社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所以,这些州的合作社不仅比较好地坚持

了传统的合作社原则,而且其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与经济效率都比较高。

3.股份制的私人公司,包括农场主、加工商等自愿组织起来的产业协会。目前,澳大利亚有很多的合作社组织来加强私营农场主或资本家的权力。在某些领域,合作社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农业合作社的种类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农业合作社类似,大致起源于19世纪中叶,至今已有约150年的历史。据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合作社登记局官员提供的资料,截止到1996年5月,澳大利亚共有2349家合作社组织,还有约350家金融合作社未包括在内。在2349家合作社中,维多利亚州拥有1013家,约占43.1%;新南威尔士州拥有897家,约占38.2%。总体来看,澳大利亚的合作社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坚持部分合作社原则,如门户开放,入退社自由,惠顾者返还,一人一票加持股多少的表决原则等公司型的合作社,这种形式较普遍地存在于南澳州。另一种是传统型的农业合作社,坚持国际合作社联盟公认的门户开放、入退社自由,一人一票,股份红利限制,惠顾者返还,成员教育等原则,这种形式较普遍地存在于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西澳州和昆士兰州等地。进一步细分,则可将农业合作社分为以下几种:

1.加工合作社。为农场主所拥有,合作社按合同从农场主手中收购农产品。主

要存在于糖、奶制品、渔业、棉花和水果行业中。

2.市场合作社。为农场主所拥有,一般在水果和蔬菜行业中较普遍,主要从事

分类、分级、包装、运输和销售等工作。

3.供给者合作社。这种合作社专门与买主和加工商谈判,以帮助农场主获得更

好的价格。加南澳州政府设定一个葡萄的最高价与最低价,供给者合作社便与酿酒

商谈判葡萄价格。

4.服务合作社。这种合作社主要从事商品储备和其他服务,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如肥料等投入品和各种日用消费品,以及信贷、保险、住房等。近年来,在新南威尔士州还有一种特殊的合作社,叫网络合作社。它是以各种相关组织和合作社为成员基础成立的合作社,也可以理解为合作社之间的合作,成立网络合作社的目的是提高效益,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共享资源

和共享信息与思路。

三、农业合作社的运行

两国的农业合作社基本运行程序如下:合作社成员选举产生董事会,董事会雇佣执行主席(总经理),执行主席雇佣各部门经理,各部门经理负责合作社的日常经营管理事务。通常董事会的职能是制订战略策略,监督执行主席执行董事会的决定,与合作社成员联系;执行主席的主要职能是执行董事会的战略策略,向董事会提出财政报告,决定营销战略和经营方针,管理部门经理;各部门经理的主要职能是实

施执行主席的营销战略和经营方针,雇佣本部门合作社雇员。

目前,两国农业合作社的运行普遍面临着三个方面的矛盾:

1.资本控制。合作社属于农民所有,而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希望增加投资,尽管农场主对此是欢迎的,但他们要控制合作社,不希望合作社被外来投资者所控制;

2.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过去,合作社出口的是原料,现在想搞深加工,在国

内就增加附加值,以期在国际市场销售时获得更大的利润;

3.董事会对合作社经营管理的干预。一个好的农场主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合作社经理,但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活动往往受到经营管理能力较差的合作社董事会的干预。澳大利亚合作界正在通过各种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合作杜自身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正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自我,尤其表现在合作社的组织制度正在不断创新,重要标志就是引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

四、政府对合作社的管理

尽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农业合作社组织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都缺乏一部统一的合作社法律来规范合作社行为,仅在联邦税法中的部分条文对合作社的定义和行为作出某些界定。不过,澳大利亚各州府均对本州的合作社制订了相应的法律。如新南威尔士州1992年的合作社法,1988年的合作社财务与稽核条例等。总体来看,政府对合作社的管理一是通过立法和制定某些政策框架来规范合作社行为:二是通过税收手段来调节合作社的发展方向。澳大利亚政府通过税收来调节合作社,有利有弊。利者,可以促使合作社坚持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原则,使社员多分利润;弊者,不利于合作社的积累,不少合作社为逃税,而将利润分光,导致经济实力削弱,不利于扩大再生产。目前,不少州的政府正在不断减少对合作社的干预,管理合作社的方式正在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方向转变。

五、几点体会

综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农民合作经济的发展历史,我市郊区在发展合作经济时

应坚持以下基本思路:

1.应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和法制,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但是,规定不宜过细,应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生产主体的积极性,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变具体管理为宏观管理。

2.应鼓励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的发展。这样可大大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规模效

益,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的收入。

3.应鼓励区域性合作经济不断扩规,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各种规模的区域性合作经济可以鼓励发展,但一开始就应明确:合作经济是不应受行政区划束缚的。其一开始可以在某行政区域发展,但发展到一定水平和层次,一定会突破行政区划

束缚,扩大、影响到更大空间。

4.网络式合作社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新的合作形式,应积极鼓励发

展。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论文 篇3

关键词 农民生产;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现代化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而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业产业化是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基础,专业合作组织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种比较好的组织形式。不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就不得要领。

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催动农业生产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它改变了单家独户进入市场势单力薄的地位,使个体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微观层面上结合起来,以较高的组织化程度、理顺的组织结构和适度的规模进入市场。可以说,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基础。同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纵向一体化经营,也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农业合作组织还可以为成员提供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并能享受国家某些减免税待遇,有利于农业扩大再生产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再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承载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承载了对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功能,从根本上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给广大农民提供了组织的依托和学习提高的平台,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经营中,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将得到脱胎换骨的更新和改造,他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现代生活和科技的信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营销和投资的理念、社会参与的意识以及勇于开拓的企业家精神。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将催生出新一代的、整合的、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这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保证。

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几种模式

随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句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在由分散的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模式。

2.1 "公司+农户"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非农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后,流转农民承包的土地形成农场,然后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并按照工业化生产形式,由公司雇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该模式以句容嘉汉生态农业园等由工商资本投资的农业项目为代表。这种模式中,农民收益包括两方面,一是从流转的土地上获得租金收入,一是通过在农场务工获得劳务收入。

2.2 "大户+农户"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农村中一些大户或能人,通过自身的成功经营形成示范效应后,联合其余农户组成合作社,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该模式以张小虎葡萄专业合作社、老方葡萄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在农户认识不够的情况下,大户能人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对于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2.3 "合作社+农户"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组成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社员的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该模式以西冯花草木专业合作社和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代表。前者是,少数农户通过发展草坪、苗木等高效农业取得成功。在其带动下,其余农户自发组织起来,联合从事高效农业生产经营,但并不都是从事种植,而是逐渐形成一套种植、收割、运输、销售等严密的分工合作体系。后者是在全国三农人物、农业科技专家赵亚夫的支持下,于2006年2月成立,是江苏省第一家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实行"六个统一"的生产模式,即统一规划作物生产布局、统一提供技术培训、统一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免费供应农业生产资料、统一农产品品牌包装、统一组织市场销售。

从发展的实践看,这几种模式都能有效地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经营规模过小和进入市场困难等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但也存在一些区别。在"公司+农户"中,工商资本的投入比较容易解决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农业发展难题,但这种模式以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劳资关系中公司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农户不是最大的受益者,两者之间很难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大户+农户"中,合作社发展严重依赖大户或能人的自身素质,利益分配也容易向大户或能人倾斜,农民也不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合作社+农户"中,社员之间不仅保持了身份平等,而且通过利润的两次分配,农民获得了最大利益。

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从实践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活动中处于“龙头”或“中介”地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带动主体,推进了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龙头企业的共同带动下,2002年形成农业产值及农产品加工产值近170亿元,税利5亿多元,我市670万农民人均增收40多元。

3.2 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协调、组织工作,使分散的农业生产实现了适度的规模经营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农业生产和销售的盲目性,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3.3 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发挥一头联结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一头联结农户的作用。通过技术培训、品种引进推介、种养技术指导等方式,将最新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到千家万户中去。

3.4 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解决了单个农户生产经营中许多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拓宽了增收渠道,使增收问题的解决有了比较可靠的保障。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论文 篇4

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中, 我国大致将其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个部分就是从我国建国之后开始, 土地改革到1956年之间的互助合作时期。这个时候是将那些得到了土地的农民组织起来建立生产合作社, 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避免小农经济所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而第二部分就是进行了集体化的人民公社, 这个时期农业经济发展非常集中, 正是因为如此, 农民的利益有所忽视, 违背了自愿、平等、民主的原则, 最后以失败告终。而第三个部分就是农村家庭承包的经营实施直到现在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时期。如今我国现阶段所施行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已在很多地区实现了规模大, 管理水平高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结构。但是存在问题也很多, 具体分析如下:

1. 许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不够规范

农业合作经济中农民是依据自愿原则进行组织合作的, 因此他们会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协会, 这是国家认可的重要组织, 并且要遵循很多原则, 分别为自愿公开原则;互助合作原则以及自主和不负债原则、教育培养、信息原则等。这些原则在我国一部分农村地区被执行的不够彻底, 因此会导致很多不规范的现象出现。一部分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无法确定目标, 进行商业化生产的程度太高, 过于追求盈利忽视长远利益, 管理流于形式, 无法得到真正落实等等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突出问题, 并对于农民的合作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2. 多数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严重

我国农业生产一直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那么小农经济的思想根深蒂固, 加之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 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 素质低, 对于利益的追求明显又过度, 因此, 根本无法用发展眼光来看待问题, 过于追求自身利益, 没有从集体的角度出发, 对自身有利的事情就做, 对集体和他人有利而对自己利益不大的事情就表现的冷漠, 总是盘算自己的小道道, 对于合作经济组织所给予任务不认真完成。这样的意识严重的阻碍了组织内部的统一发展。除此之外, 一部分人还会收到传统大锅饭思想的影响, 认为现在的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人们公社化, 从而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阻碍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3. 政府支持不够

虽然我国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非常重视, 但是一些偏远地区, 依旧存在地方政府管理不严格, 工作人员不重视本职工作的现象, 很多经济组织发展政策虽然制定了, 但是无法切实落实下去, 尤其是缺少相关法律的支持, 如果没有法律的支持, 那么就便无法保障农业合作经济的顺利开展, 其法律地位更加无法保障。这样必然会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增产增收。

二、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根据上文对现阶段存在于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问题进行的分析, 针对其组织发展具体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规范

我国还有一部分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不够规范, 常常和村委会、党支部混为一体, 经常出现领导在三者之间相互兼职的状况。这就使得本来应该是为农民服务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相互混淆, 职能不清。所以, 在以后的实践中, 应该明确管理责任, 增强运营规范。要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围绕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农业生产而展开, 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机械化和规模化。

2.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农业经济的发展向来与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因此持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是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各个政府必须要将组织领导、宣传工作以及各项指导工作落实到位。尽快完成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实行, 使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法可依。

3.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我国政府必须要大力支持农业发展与建设, 除了给予大量的经济支援之外, 还需要在农村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教育工作, 由于我国农村的教育事业普遍发展缓慢, 农民的文化素质低, 对于各项农业经济政策的认识就十分浅薄, 不深刻, 无法彻底的从小农思想意识中解脱出来。另外, 强化宣传力度也非常重要, 只有不断的宣传, 将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深入人心, 才能够激发农民的热情, 促进其主动行为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立国之本, 农业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部门, 因此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 推动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是现阶级各级地方政府和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延华, 王延凤.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04) .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论文 篇5

中国政协网 日期:2009-08-20 字号:[大][中][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成都市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

一、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和特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农村各种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组织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机勃勃地发展起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25个,其中达到产业化规模的有560个;现有固定资产总额9982万元,平均每个经济组织有6.14万元,现有农民人数14.5万人,平均每个经济组织有90人。按组织方式划分:一是农民专业协会,共有876个,占总数的53.9%;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592个,占36.4%;三是农民股份合作组织,共有157个,占9.7%。按开展活动范围划分:乡镇内组织有1535个,占94.5%;跨乡镇的组织有81个,占4.9%;跨县的组织有9个,占0.6%。按行业划分:种植业923个,占56.8%;养殖业309个,占19%;加工运输业59个,占3.6%;供销服务业54个,占3.3%;其他组织有280个,占17.2%。

这些组织呈现如下特点:1.实行对外经营和对内服务相结合。农民自愿联合起来,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为会员和其他农户提供技术咨询、生资供应、产品销售。对内以无偿或低偿服务为主,对外按市场交易原则运作。2.主体多元化。一是依托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由县、乡(镇)农技、畜牧站(所)等单位转变职能,发挥自身的技术、资金、信息方面的相对优势,牵头组织、吸纳会员;二是依托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企业,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公司负责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户负责生产,合作组织则负责协调和服务;三是各类“能人”带头,兴办专业生产技术服务和购销、加工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四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本地资源和专业生产的需要牵头兴办,农户志愿加入。3.在与农户的关系上,紧密和松散并存。目前,多数组织同农户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建立了联系,也有少数组织和成员之间发展了经济利益一体化的关系。郫县制种协会依托县种子公司,把全县2万农户组织起来进行优质杂交稻制种,面积达4万余亩,并协调企业和农民,实行保底收购、利润返还的合同关系。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实践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活动中处于“龙头”或“中介”地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带动主体,推进了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龙头企业的共同带动下,2002年形成农业产值及农产品加工产值近170亿元,税利5亿多元,我市670万农民人均增收40多元。

(二)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协调、组织工作,使分散的农业生产实现了适度的规模经营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农业生产和销售的盲目性,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三)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发挥一头联结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一头联结农户的作用。通过技术培训、品种引进推介、种养技术指导等方式,将最新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到千家万户中去。

(四)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解决了单个农户生产经营中许多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拓宽了增收渠道,使增收问题的解决有了比较可靠的保障。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从我市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摆在应有的位置。也有部分农民群众习惯于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组织起来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

(二)管理上存在不规范。农业、民政、工商、科协等各部门都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但职能交叉、事权不明、体制不顺,有的地方还存在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

(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力较弱、规模不大。我市平均每个合作组织不足百人,总人数占农业人口总数2%左右。

四、对策建议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要大力支持,着力培育,加快推进。为此,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战略高度对待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工作,着眼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着力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重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大局,把加强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工作摆到农村工作的重要议程,积极培育和支持其发展。各级政府要按照《农业法》和有关政策法规,切实加强领导。要深入调查研究,制定规划;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分类指导,积极引导。

(二)创新机制,理顺关系。要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原则,在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发展方式上,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在创新运行机制上,要积极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建立农业保障体系,增强抵御、防范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坚持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吸纳非农人员和资金等资源要素。

要妥善处理合作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要建立健全组织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通过合同、协议等契约形式明确组织和农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并约束各自的行为,逐步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关系。

(三)创造条件,大力扶持。各级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搞好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本着“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工商、民政等部门要尽量简化登记手续,以促进这些组织快速发展。二是各级政府要在财政支农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三是税务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税收优惠。四是农业金融部门要把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信贷支持范畴。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论文 篇6

[关键词] 农业 合作社 现代化

一、合作社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多数国家经验证明,大公司经营农场不会成功

根据国际经验,尽管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农场规模已经很大,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已经很高,但这些国家的绝大部分农场,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公司农场比例很小。有些国家,虽然也曾有过发展大公司农场经历,但结果却证明很多大公司农场经营是不成功的。

2.家庭农场独自进入市场会遇到许多困难

在分散经营条件下,家庭农场要想在市场上取得平等谈判地位,实现产前、产后经营环节的规模经济,必须走联合起来的道路。在农业生产实行家庭经营体制条件下,即使有些国家的家庭农场规模很大,就其单个农场的投入、产出规模而言,也很难在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销售和加工等产前、产后经营环节上达到经济批量要求。另外,众多分散经营的家庭农场,在同一产品市场上互相竞争,使得他们各自在与大企业从事交易的时候,处于一个十分不利的谈判地位。正是上述两个基本因素,促使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农民,在进入市场时候,走上了合作经营道路。

3.没有别的企业可以替代合作社在帮助农民扩大农业盈利空间方面的作用

由于工商企业与农业生产者处在交易双方的对立面上,不但各自的经济利益难以融合一致,而且由于工商企业相对于分散的农业生产者,他们处在一个更为有利的谈判地位,因此常常使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挤压。相反,由于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企业,它与农业生产者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共生关系,它的发展不但不会侵害农民利益,而且有效扩大了农业经营的盈利空间,因此在竞争中得到农业生产者的广泛支持,从而胜出独立工商企业,得以发展壮大。

4.合作社增强了地方农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在普遍实行家庭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农业的一个致命弱点是,融资困难,技术研发力量缺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毫无品牌优势,难以超出地区市场在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稳定地占有一席地位。而合作社的建立,使这些问题的解决变得比较容易。在发达国家,合作金融是帮助农户解决融资困难的主要桥梁,合作社是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的主要力量。

5.合作社为发达国家政府在世贸组织框架下扶持本国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在实施减免税收等政策上,对国内外企业必须一视同仁,即所谓国民待遇。在大量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情况下,上述规则显然不利于增强本国企业的对外竞争力。但是,由于各发达国家都把合作社视为非营利企业,它们在国内理所当然地对合作社实行减免税收政策,就避免了外资涉农企业要求享受国民待遇的问题。

二、中国现有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覆盖面偏低,合作紧密性还不强,功能和作用有限

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数量相对较少、覆盖面低、规模不大、入社农户占乡村总户数的比例小。据农业部统计,2005年底,我国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总数已达190多万个,具有一定规模、运行基本规范的有27万个。同时,农业合作社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在一些重点产业和优势区域发展不足,比较有规模和符合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需要的跨地区、全行业性的专业合作社缺乏,不能满足我国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表现为:一是大部分组织起步晚,起点低,商业规模小;二是带动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组织机构简单,合作水平低;四是对农民利益保护不够。

2.规范性发展不足

在2005年对9省140个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中,综合起来看,发展处于初步阶段的居多。按照农民合作社合作内容、组织结构和组织特定功能的发挥等指标分析,在调查的农民合作社中,比较规范的好的典型不到整个调查数的一半。就是在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基本的情况也是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已经把农民“组织起来”,但合作起点低、组织任务定位不明确、合作的事业还不发达,距离“组织得好”和“发展得好”还有较大差距,合作社缺乏强有力的生存、发展和服务能力。考察现实中的农民合作社后发现,很多形式和名称上标明为农业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很多不具有农民合作社的主要特征。

3.内部治理多数不健全,制度创新任重道远

目前除部分合作社的产权结构和内部组织机制比较健全外,相当多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在制度上还存在问题。表现为:一是在社员的管理上,缺乏基本的加入和退出手续,仅靠一本花名册作为成员的入社凭证和身份证明;二是在产权的划分上,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产权划分不清晰;三是在民主管理上,虽然大部分农民合作社都拟定了章程,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仍有一部分组织,社务不够公开,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四是在名称上,有的本是合作社性质,却挂协会的牌子;有的本是协会性质,却挂合作社牌子;有的本是公司企业性质,也挂上了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的牌子,戴上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红帽子”。五是在财务管理上,一些单位没有独立的财务,账目没有公开或根本就没有财务账目。六是在利益分配上,农民合作社与成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七是在内部控制上,部分农民合作社要么是大户控制,要么是公司控制,要么是其他各种外部力量控制,它们并不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尤其是农民合作社的管理者阶层往往在乡、镇、村级干部中产生,缺乏监督、约束机制,集体财产成了少数干部可以任意支配的“私有财产”,收入多少不明,钱的来龙去脉不清,少数干部贪污、受贿、挪用公款,造成资产严重流失。

三、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建设思路

鉴于目前中国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建设合作社成熟的经验,在扬弃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设中国特色的农村合作社。在建设农村合作社时可以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1.政府扶助

对政府来讲,主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宣传,使农民明白合作社的意义,提高農民对合作社的认识和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二是要协助合作社制定好合作社管理运作的一整套制度;三是政府各职能部门要为农村合作社提供各种服务;四是落实优惠政策;五是提供培训。政府要经常对合作社的有关社员及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六是资金支持。

2.法律保障

国外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都有完备的法律作为依据, 发达国家在推进合作社模式时,都在法律方面给予了保障。1852年,英国议会根据全国风起云涌的合作社运动,通过了“工业和节俭协会法”,使合作社作为合法组织最早步入国家的法治轨道。美国虽然兴办合作社于英、法之后,但全美各州制定合作社法却较早。早在1857年,美国纽约州就制定了“火险互助合作社法”;1865年,密歇根州又通过了“工匠和劳动者合作社法”。日本1947年制定的“农业协同组合法”是日本农协稳定发展的前提和法律保障,也是日本政府对农协的法律支持。目前,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合作社法或合作社示范章程。在这方面,我们相信,农村合作社法出台以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3.民主管理

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合作社成立要因地而宜,因时而宜,不宜政府强行撮合,更不能行政指派。合作社解散也要尊重广大社员的意愿,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章程制度办事。在日常管理中,社员参与制定合作社的政策和决定。选举产生的代表要社员负责。社员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实行一人一票。合作社与其他组织,包括与政府达成协议或从外部筹集资金,也必须以确保社员民主管理和维护合作社自主权的方式进行,使合作社真正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法人组织。

4.强化监督

合作社的管理和运作要靠法律和制度来保证。但要使合作社良性运转还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一是政府部门加强外部监督,定期和不定期的派人对合作社的运作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有关财务进行审计。二是合作社要定期召开社员大会通报合作工作情况,自觉接受广大社员的监督。广大社员也要积极进行质询,随时对合作社的政务、财务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穆励:兴办合作社事业是世界潮流[J].求是.2003(20)

[2]杜吟棠:以合作社促进农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N].农民日报.2007~01~05

[3]韩俊等: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6~08~29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论文 篇7

一、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农业产业化是现阶段在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 由农民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含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通过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 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在实践中, 它表现为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特征。

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强, 农业生产开始向产前、产后延伸, 形成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多种多样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模式。至2007年, 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5万多个, 带动农户9, 000多万户。各类产业化组织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市场主体。

目前,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还处于初始阶段,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农业产业化经营, 已经显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农业生产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的自然和市场两重风险越来越大。提高组织化程度, 增强自我保护功能, 成为农民的迫切希望。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增加投入, 改善生产条件, 依靠科技进步, 健全社会化服务, 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载体。因此,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具有了产生的土壤、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必要。

(一)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建立联结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纽带。

目前, 我国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农户家庭经营存在信息不灵, 难以准确了解市场需求信息, 生产往往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农户家庭经营的生产规模小, 专业化程度不高, 无法形成规模经济, 不能取得规模效益;农户分散地进入流通领域, 无论流通设施及手段, 还是经营能力及方式都不符合市场竞争的要求。

如果能够把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组织起来, 统一协调各方面、各环节的利益,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 使家庭经营与大市场有机结合。为有效解决农民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连接问题, 构建起现实的纽带和桥梁, 打下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虽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 但无论如何, 其中本质的一条都必须强调农民参与的要求。只有农民的参与, 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固有属性;缺少农民的参与, 也就不能称其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二)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形成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

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依托。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利用自身的优势, 及时掌握生产技术和市场动态, 组织和指导广大农民生产适销对路、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品种, 形成规模化生产, 使品牌产品和支柱产业迅速崛起, 为形成主导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龙头企业带动, 关键是能够真正起到龙头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有数据表明, 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的不断增强, 促使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总体规模和平均规模都有所增强。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以经济合作组织为依托, 在家庭分散经营的基础上, 依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可以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可见, 借鉴成功经验, 遵循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必须把解决的途径定位在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这是一条最为现实的基本途径。

(三)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及普及推广农业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的普及和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最终会促使农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产前提供各种农业生产要素, 产中实施技术指导, 产后进行运销和深度加工。通过提供各种专业化服务,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大了农业生产专业分工的细密程度, 促进了土地、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 为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提供了可靠的渠道。

但是, 由于目前以农户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力量薄弱而分散, 以及其他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 使单个农民难以直接参与技术市场的交易, 使大量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其主要原因还是农户承担不起科技吸收与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成本。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把农民组织起来, 形成较强的经济实力, 尤其是“农”字头的协会、学会和研究会, 具有引进、消化、传播、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最新科技成果的能力。涉农部门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技术、经营能手的致富经验对广大农民来说, 看得见, 摸得着, 学得上, 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所以,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 填补了农业技术市场上需求方的空缺, 完善了技术市场, 使科技成果的转化有了完整的受体。

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系看, 二者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专业化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要发展市场农业、现代农业, 就必须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而产业化经营的有效推进又赖于有效的产业组织。所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济基础, 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

(一) 组织作用。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单打独斗的农民由于生产经营规模过小, 受到了很多阻碍。然而, 合作经济组织使分散的农民在保持产权独立的前提下组织起来, 可以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产业化经营的轨道, 改变企业原材料供应分散和不稳定的状况, 从而形成了抗衡力量和保护能力。合作经济组织还为协调农户之间的购销行为, 加强行业管理, 防止恶性竞争等创造了条件。同时, 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纵向联合, 使农民分享到各个阶段的利润, 增加收入。因此, 对农民而言, 合作经济组织可能不是经营效率最高的组织, 但是, 却是农民最可以依赖的组织。

(二) 载体作用。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 通过农村各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加盟, 最终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运行格局, 不仅能较好地填充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空白, 还可以有效地协调公司和农户的利益关系, 降低成本, 大大消除了广大农户与企业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种种问题, 从而实现公司和农户利益的“双赢”。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助于构建市场———合作组织———农户相连接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在农业产业化这个产业链中, 不能忽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个中间环节。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中介作用, 能在品种、数量、质量、供货时间等方面协调, 稳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 降低交易费用, 减少交易纠纷, 增加各产业环节的联系。

(三) 服务作用。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联千家万户, 外联国内外市场, 具有市场开拓、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等综合功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离不开对农户的服务。而龙头企业的服务是十分有限的, 这就需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为农户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这方面, 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做的事情还很多。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论文 篇8

(一) 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规模

2007年, 延安市被陕西省列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试点市。近年来, 延安市为了适应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要求, 确立以林果、棚栽、草畜农业为主的农业基础产业定位, 带动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到2010年3月, 全市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625家, 成员达2.6万户, 带动非成员农户2.7万户。但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较小, 现有注册农业合作经济大部分为小型农业合作组织, 入社农户较少, 还有部分没有经过正规注册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其发展规模更小。

(二) 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类型及组建模式

根据调查, 目前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以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为主, 股份制合作社存在较少, 其中专业协会占总量的70%以上, 其次是专业合作社, 股份制合作社数量最少。从入社资金看, 吸纳资金能力最弱的是专业协会 (有的甚至不缴纳任何费用) , 专业合作社次之, 而股份合作社最具有吸纳股金的能力, 与农户建立起紧密的经济关系。从吸纳农户的能力看, 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较高, 股份制合作社的吸纳农户力较低。从组建模式分析, 农村能人大户带动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最为普遍, 占总量一半以上, 龙头企业牵头成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也有相当比例, 其余的是政府推动成立的。

(三) 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区域、行业分布

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域分割较为突出, 组织发展主要局限于洛川、安塞等几个县、区, 分布集中, 范围较小, 其他县、区只有少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有些区域甚至没有组织存在。同时, 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县域联系较少, 多数组织面向的都是当地的村民, 组织之间的联系很少。另外, 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明显的行业分布特色, 涉及的领域仅限于林果、棚栽、草畜三大产业, 其他行业很少, 尤其缺乏加工业和复合型合作组织。

(四) 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机制

在被调查的30家合作组织中, 50%以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无稳定充足的经费来源, 活动经费多来源于会员会费 (股金) 、项目费和政府补贴等, 只有3家合作组织能够较好的从组织外部融资。“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组织运行规则在大部分合作组织中得到较好执行, 但这种“自由”在有些合作组织中被定义为“随意”, 不利于组织的稳定。另外, 78%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设有社员 (代表) 大会, 它是合作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64%的组织设有理事会, 但也有35%的组织没有任何相关监督机构, 组织活动完全没有监督约束, 有的组织完全依靠农村能人大户和相关组织决策, 连最基本的章程、内部治理机构都不设立, 也不召开社员大会。从表1反映的决策机制分析, “一人一票”的合作社原则得到较好的体现, 但也存在有利于资本优势的决策和制度安排, 即按股决策。

二、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合作组织规模小, 农户参与程度低

规模偏小, 农户覆盖率较低。据统计资料显示, 2012年延安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00多万人, 农业劳动力外出转移30余万人, 占总量的30%以上, 参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不足10%。这说明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整体比较滞后, 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与东部发达的浙江、江苏、山东等省有较大差距。从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效益、经营规模和社均参与农户等方面分析, 各项指标也低于西部发达的四川等省。

(二) 合作组织效率低, 经济效益不高

与组织功能的较低层次相对应的是, 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益普遍较低, 利益流失严重, 农民追求的理想价值无法得到保证。目前, 延安多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仅限于为农户提供原料和销售服务, 加工流通型合作社很少, 加上组织内部缺乏资金合作, 难以形成高附加值的产业回报, 组织自身经济效益不高, 为其成员提供盈余返还和市场利益受到极大限制。从营销渠道方面分析, 有超过半数的组织不直接为其成员提供农产品营销服务, 渠道营销权被中间商掌握, 在利益分配关系上, 中间商占取了优势, 与组织成员利益形成对立面, 进一步削减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益。

(三) 合作组织内部制度缺失, 运行不规范

现阶段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数存在组织内部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方面的缺陷,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是农民初级形式的联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产权模糊, 内部人控制凸显。

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数是在能人大户主导、政府部门引导或依托单位的推动成立的, 它们对组织在产品供销、技术培训和资金提供等多方面给予扶持, 因此也部分控制了决策权甚至收益权, 这种产权边界不清必然会导致相关单位与农户的产权关系模糊, 一方面难以形成对组织成员的有效激励和约束, 另一方面也难以保护广大农户的权益。

2. 组织制度不健全, 内部监督缺失。

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构建特色决定其难以真正体现农户的合法权益, 多数组织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甚至没有完善的、可操作的章程, 组织利益机制存在偏差, 民主管理机制弱化, 组织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政府和能人。组织很少设立监事会等内部监督机构, 不完善的机制导致生产经营管理的随意性, 增加了组织的委托代理成本。

(四) 合作组织发展缺乏持续动力

由于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低层次性和不规范性, 以及组织内部关系松散, 组织服务功能单一, 致使许多农户对投资入社兴趣不高, 认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是能人大户和政府的事, 与自己关系不大。组织成员也因组织经济效益较低、运行绩效不显著、组织内部利益联结机制缺陷等因素, 缺乏对组织的和关注。加上目前延安农业产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结构单一, 后劲不足, 组织发展缺乏产业支持, 市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农业加工企业不发达, 能人大户的效应有限, 组织发展缺乏足够的带动力, 缺乏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 构建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动力机制

合作组织拥有的动力要素及其强弱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 构建动力机制是促进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首要任务。

加快延安农业市场化进程。市场经济发育不良, 农业市场化进程缓慢, 是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必须推动延安农业市场化发展。第一, 取消非市场因素形成的条块分割, 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第二, 培育要素市场, 进一步开放农村劳动力市场, 发展农村资本市场, 调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推动合作组织发展。

提高延安农业专业化生产水平。农户要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较强的依赖性, 必须使其生产经营达到一定规模。同样, 以产业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合作组织更具有稳定性。因此必须在宏观上形成区域农业布局的专业化, 使市场相对集中, 形成规模经营, 在微观上培养专业农户的形成, 以此推进延安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推动延安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是组织发展的有效推动力量, 当前的推动路径是:加快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培育农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 增强其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二) 完善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

1. 明晰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关系。

产权关系的保障功能、配置功能、激励功能和收入分配功能是合作组织成员确立市场主体地位、进行高效生产经营的重要依据, 产权建设是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取得竞争优势和较高绩效的制度基础。为此要建立明确的产权机制, 明晰个人产权和法人产权, 强化组织内部的利益机制, 保证组织成员的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 发挥对组织成员的激励作用。

2. 完善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治理机制。

第一, 建立完善的保障组织运行的规章制度, 做到组织活动有章可循, 实现规范化管理;第二, 培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共同意识, 化解组织治理的资源约束, 降低治理成本;第三, 完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治理结构, 完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三) 建立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保障机制

1. 加大延安农村教育投入, 提高农民素质。

农户受教育程度及其素质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是一种正相关关系, 高素质的农户对合作组织的认知程度较高, 组织变迁的成本就越低, 组织越容易创立发展。当前可以通过加强对农民培训和教育, 提高组织成员素质。

2. 促进土地流转, 建立配套的农村土地制度。

农业规模经营是组织发展的前提, 农业规模经营是以土地的相对集中为前提的,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 调整农村土地政策, 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促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3. 优化政府职能, 理顺政府与合作组织的关系。

政府部门工作的重点是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支持, 加强宣传教育, 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降低农户交易成本, 同时加大财政信贷等配套支持力度, 支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摘要:文章立足于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 通过研究组织发展面临的组织规模小、农户参与率低、缺乏持续发展动力、组织效率不高、运行不规范等问题, 提出组织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即通过构建一个包括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在内的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体系, 促进高效的、能实现组织目标最大化的延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关键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动力机制,经营机制,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黄祖辉.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 2008 (12) .

[2]张晓山.促进以农产品生产专业化为主体的合作社的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 2003 (04) .

[3]苑鹏.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 2001 (06) ) .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论文 篇9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一)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 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展生产, 提高生产力, 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体制创新, 它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生产发展情况, 以共同利益为基础, 把农民组织起来, 围绕主导产业共同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 从而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既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 也有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有力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二)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是促进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保障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民主、民管、民受益”为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其重要的运作机制。因此,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管理民主的重要保障。

(三)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通过农民自已的联合与合作,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延长农产品增值环节, 使成员获得更多的农产品增值利润;另一方面通过按交易量返还利益分配机制, 将增收利润的绝大部分返还给成员, 较大地增加农民收入。

二、萝北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情况

萝北县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38家, 出资总额1515万元, 入社成员1928名。虽然萝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较晚, 仍处于初级阶段, 但许多合作社成立后, 在带动当地农民的生产与经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森农有机大豆专业合作社目前主要经营产品是高蛋白有机大豆。三年来, 合作社为社员引进优质品种180吨, 推广种植面积3万亩, 总产量6800吨, 总产值达到2362万元。萝北县新春玉米专业合作社主要业务是以加工玉米为主, 销往佳木斯、鹤岗、伊春市、绥萝两县, 日销售成品粮十吨, 日产副产品12吨。每日纯效益1760元, 2009年预计年效益可达52万元。团结镇新垦村木耳专业合作社2009年生产木耳菌包20万袋, 木耳总产量1万千克, 社员总收入43万元, 社员纯收入20万元。社员人均增收1.28万元。

三、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措施

(一) 抓好培训

萝北县积极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员培训, 努力提高其管理者的素质。于2010年初对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和会计人员进行了培训。在培训中重点讲解了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重大意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管理程序、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讲解、会计制度讲解、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条例等。

(二) 配合市站做好专业合作社的调研工作

县农经站组织专人参加市站组织的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活动。积累经验, 探索适应萝北县农村的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 进一步推进了萝北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 积极申报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人员名单和示范社的评选活动

向省绿色科技研究会申报拟扶持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名单。向上积极申报好的合作社进行示范社的评选。通过评选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四) 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萝北县自从2007年3月开始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 利用有线电视、广播进行宣传, 使合作社法深入民心, 家喻户晓。同时, 县委、县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十分重视, 政府部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 一方面采取“政府搭台, 能人牵头, 农民唱戏”的方式促进发展, 另一方面做到支持而不干预, 引导而不强迫。

(五) 统一规范管理

对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县农经管理总站组织人员对合作社进行认真检查, 统一规范管理。凡是正式成立的合作社要统一登记备案。统一要求做到“八有” (即有办公场所、有挂牌、有章程制度上墙、有领导机构、有值班人员、有账

本、有会计员、有统计人员) , 按部门要求及时报送各种报表。

(六) 努力争取资金,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县农经管理总站积极与省业务部门联系, 积极申报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2007年、2008年两年共争取省财政无偿补助资金45万元。这些资金的争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七) 严格审批程序

县农经管理总站与县工商局联合办公。由县农经管理总站初审, 初审合格后再申报县工商局进行复审。县农经管理站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登记管理条例要求去审批申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报单位要求其退回重补, 直到手续健全为止。通过严格的审批程序进一步规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一) 对合作社的认识不够到位

通过实践我们了解到, 一些乡镇和村干部只知道抓中心工作, 认为合作社工作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可有可无, 根本不管不问, 对本辖区的合作社发展情况一概不知。平时也不学习有关的法规, 一遇到具体工作就不知所措, 不去研究放任自流。

(二) 许多合作社刚组建, 对合作社运行不熟悉, 管理不规范

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制度基本上都有, 但不健全和完整, 有的合作社缺少财务制度, 有的缺少财务人员。有的合作社虽然有制度但也没有很好的执行。

(三) 合作社成员素质低, 业务水平有限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部分是农民, 文化水平低, 缺少市场经济必备的知识和发展合作经济的经验, 相对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较弱, 驾驭市场能力较差,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

(四) 合作社规模小, 而且地区发展不平衡

合作社投资总额多为100万元以内, 有的只有几千元, 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同时成员多为十人以下, 没有达到带动大多数人致富的目的。发展地区以团结镇为中心, 现已有十六家。其他乡镇分布的很少。

(五) 等、靠、要思想较严重

依赖政府支持的思想严重, 有些成立起来, 纯粹是想要政府投入, 自力能力较弱。有些合作社成立后不好好研究生产、经营问题, 因此, 有些成立后不知道干什么, 应如何干。

(六) 农民合作社之间缺少有效的联合

多数合作社社员都是集中在本村或本镇范围, 业务也只是在本村或本镇范围内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缺少沟通和相互合作、规模效益差, 优势不能得到互补, 造成低级竞争和恶性竞争。

五、扶持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一) 要充分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重视合作社的发展

要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高度重视齐抓共管。乡镇和村级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并将工作纳入重要议程。乡镇和村级要成立领导组织, 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此项工作。认真抓好抓出成效。要不断研究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 加大扶持力度, 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宽松的优惠的政策环境

农经管理部门扶持有一定规模、效益好、机制健全、管理规范的专业合作社, 提高他们的综合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工商部门为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提供便利;税务部门要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减免专业合作社的税收;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为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乡镇农经中心、农业技术服务站要主动为专业合作社提供政策、科技、市场信息等服务, 指导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工和运输, 支持专业合作社申报认证无公害产品,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才, 经营人才的培训工作, 着力培养一批业务精, 素质高的管理队伍。

(三) 引导规范发展。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 对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组织和制度规范重点是健全规章制度, 完善运行机制, 明晰产权关系, 规范内部管理, 对一些具有条件的专业协会通过引导变成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 培育典型, 规范运作

要培育典型、优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把缺少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予以整合, 避免恶性竞争。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合作社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的建设要求, 健全合作社制度, 完善运作机制, 规范运作行为。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标准化和市场化水平。合作社之间也可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 依照专业发展的要求, 打破地域、行业等限制, 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 如延伸产业链,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实现规模效应, 不断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有效增强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及对市场与自然风险的抵御能力。

(五) 加强培训, 提高素质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论文 篇10

农村如何搞好、农业如何增效、农民如何增收, 始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 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化冲击, 面对着分散的小生产和统一的大市场的严峻不对称, 我们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才能保证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发展。200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对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 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的合法权益,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2007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9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这些, 都标志着我国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 随着哈尔滨市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和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要途径得到了较快发展。据最新数据显示, 目前, 哈尔滨市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88个, 其中种植业456个, 占57.9%;养殖业286个, 占36.3%;其他46个, 占5.8%。但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只有186个, 占23.6%。

1.1“能人带动型”。

即生产同一类农副产品的农户由见过世面、有一定经济和技术能力、观念较新的农村能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技术骨干等牵头, 以自愿组织、合作互利为原则成立的合作经济组织。比如巴彦县丰乐乡春生村养貂能手王林带领96户养貂农户组织的“丰乐乡养貂协会”就属于这种类型。

1.2“统分结合型”。

就是以统一服务为主要标志, 实行“统分”结合的合作经济组织。如木兰县利东乡三胜水稻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组织、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和分户管理的“六统一分”经营模式, 既实现了规模经营, 又克服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使参加合作组织的社员每斤水稻多卖了3分钱。

1.3“投入股份型”。

这是一种以股份制方式从事实体经营活动为主要标志的专业合作社, 是以农民为主体, 自愿组织的紧密型或半紧密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如巴彦县天增镇科技惠农合作社筹集股金12万元, 建马铃薯基地860亩, 实行股份制经营, 召开了股东大会, 成立了理事会, 选举出了董事长。

1.4“横向联合型”。

即以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与合作为主要标志的联合型跨区域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如阿城区金京稻米专业合作社, 就是联合原“阿什河农民合作社”、“双丰东光水稻农民合作社”、“料甸满族乡红新村专业协会”和“红星仙湖农业生态协会”等四家专业合作组织成立的。目前共有社员1108人, 覆盖全区5个乡 (镇) 12个村, 成为阿城区第一个区级稻米专业合作社, 建立了章程制度, 注册了统一品牌, 并不断的扩大订单销售, 稳定了大米的销量和单位效益。

2 存在不足

哈尔滨市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发展势头, 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管理机构任务不清, 职责不明。

哈尔滨市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自成立以来, 农业部门、供销联社、工商、民政等部门多头管理, 任务不清、职责不明, 经常出现谁都想管、谁又不管的现象。如合作经济组织的登记问题, 有的在农业部门、有的在民政部门、有的在工商部门, 甚至有的在两个以上部门登记。这种不规范的管理, 农民感到很不适应, 影响了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2.2 运行机制不规范, 制度不健全。

现在, 哈尔滨市的大部分合作经济组织没有规范、严密的运行章程, 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财产不清、产权不明、责任不到位等现象严重, 利润分配、亏损负担、盈利返还等制度欠缺。使得成员之间没有形成“风险共担, 利益均沾”的紧密联系, 多为单纯的买卖关系, 缺少有效的法律保障。

2.3 定位不明确, 发展速度慢、规模小。

由于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属于新生事物, 多数的行政管理部门还没有进行有效地规范和完善, 组织名称多样 (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 , 法律地位没有做出界定, 而且多数组织不具备法人资格, 给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带来一定难度。还有许多农民仍然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生产经营, 技术落后、方法落后、经济效益小、距上级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们还要加大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的力度。

2.4 科技能力弱, 组织管理水平低。

有些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科技意识比较淡薄, 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缺乏力度, 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投入不足, 使得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一些经济组织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协调指导、市场营销和对外交往能力较弱, 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有的协会甚至还没有相对独立或标准的办公场地。这些, 都制约着合作经济组织的高效运行。

3 几点建议

3.1 理顺和规范政府对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关系, 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

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采取有效措施, 逐步对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全面登记, 使之全部取得合法地位, 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经济活动不受限制。同时, 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 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 创造条件。

3.2 健全管理制度, 完善运行机制。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发展壮大, 必须完善组织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政府应采取措施引导组织建设、规范组织发展, 协会运转正常后, 则逐步退出, 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 实行民主管理。同时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 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 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3.3 合作经济组织要注重“合作”。

要克服目前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小而散”的状况, 就必须重视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合作是其基本生存原则, 只有联合才能强大, 只有强大才能抵御市场风险。各级各部门要以市场为导向, 做好经济合作注重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鼓励和引导协会间的交流、协作, 积极创造条件成立联合会, 实现技术、信息、资源共享,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3.4 加强培养意识, 提升科技水平。

政府部门及组织自身应积极创造条件, 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接触交流, 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 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使其有较大的增值空间, 并积极推行绿色安全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开展产供销一体化服务, 力争有更多的专业合作组织拥有自己的商标品牌, 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不断加强协会主要负责人的培训, 有计划, 有步骤地培养一批高、中级技术人才, 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 懂技术, 会管理, 善经营、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能人”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其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田志久, 文蕾.简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切入点.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 () l:53.

[2]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

[3]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0.

[4]杨德丰.哈尔滨发展研究报告.2008:223.

[5]王艳.西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策研究.西安理工大学.2008 (3) .

[6]高艳琴.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J].现代农业科学.2008. (2) :60-61.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初探 篇11

关键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初探

中图分类号:F3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33-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为了维护和实现共同利益,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始发于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发展速度加快,正在成长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吸收和带动了大量农户,极大地保护了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推动了农村产业化的发展。

1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

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体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由种养殖大户或经营能手牵头,农户参加,在组织内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而组建的;第二种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生产同类产品为基础,由农民组建的;第三种是社员股份合作型,即由农户自愿组合,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益而建立的紧密型合作经济组织。

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特点

合作规模扩大,合作领域延伸。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小规模起步,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得到农民信任,得以发展壮大。很多合作组织从最初的几户或十几户,发展到几十户,有的甚至成百上千户。目前,已出现了一些质量高、效益好、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服务领域从注重产中服务逐步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从生产向加工、流通拓展。一些综合服务社还把服务延伸到农民的家庭生活,开展文化娱乐、幼托、家政和一些代办事项的服务。运行操作逐步规范,利益连接更加紧密。农业管理部门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制订了《示范章程》和示范组织评价标准。经过工商、民政、农业等部门登记(备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占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绝大多数,其中大多有比较规范的章程,建立了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及内部运行机制。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利益连接趋向紧密,实现劳资两合、聚集和融通各种生产要素的股份合作制正在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依托主导产业,显露区域特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多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和主导产业来形成和发展。蔬菜、果树、绿稻、畜禽、中药材等农村主导产业领域都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各地拥有的资源和选择的产业发展重点不同,各地合作经济组织的专业特点也不相同。一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逐步趋向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突破了地域限制,提升了合作层面。市场行为的渗透和横向经济联系的发展,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突破村界、乡镇界、县界,有的甚至突破省界,实现跨区域发展。

3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作用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新生事物,是对现行农村经营体制的丰富、发展和创新。可以说“三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一家一户农民办不好、政府要办也有难度的事,都可从合作社的实践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或获得启示。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一是出面联系客户客商,密切销售关系,提高农产品购销合同签约成功率。二是注册商标,创立品牌。三是根据市场需求,统一组织专项农产品生产。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户为共同生产和经营某种农产品而自愿组织起来的经济体。一方面,它维系了家庭承包经营这个基础,另一方面,它又体现了农民集体的力量和“统”的优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需要或不必要农民流转土地,进而减少因土地流转而引发的纠纷,就能扩大生产规模和实行产业化经营,实现抵御风险和增加经济效益的目标,为妥善处理土地承包和规模经营的关系探出一条路径,对于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极具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加快了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方面通过与农业、科协、学校等部门联合,举办科学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活动,推广运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加快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和应用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增强农业的科技含量,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另一方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规模经营。通过统一服务、开拓市场,降低生产交易成本,扩大产品销路;通过建立利益联系机制,实现利润返还,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

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千家万户的农户,仅靠政府的规划指导,很难跟上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协助政府贯彻和落实农业和农村政策,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农民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自己的意愿和建议反馈给政府,为政府施政提供第一手材料,增强了政府指导农村经济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政府把一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交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来管理,使政府从大量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转变职能,逐步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集中精力抓大事,揽全局,搞服务。与此同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锻造和强化了农民的合作意识和民主意识,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4 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说,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在试点探索的初级阶段,还很不完善,发展中必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发展滞后,不平衡。总体上,合作经济组织的量还小,覆盖农户的面还很不够。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经济较落后地区之间的差异,而且还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地区之间的差异。此外,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布局不相适应,没有完全按产业布局的要求实现同步发展的客观规律。

合作经济组织运作不规范。一是有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成立并已运行,但没有严格按照章程和管理制度运行。二是个别地方只追求发展数量,忽视管理;不尊重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意愿,挫伤了部分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三是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股本结构不合理,企业股金所占比例太大;分红以股金分配为主,有悖于资本报酬有限原则。四是缺少会经营、善管理的带头人。农民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总体来讲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缺少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习惯凭经验办事,对合作经济组织缺少长远考虑,并且对政府过多依赖,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五是多数地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担有所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证照办理、税费缴纳、项目扶持过程中,乱收费、乱罚款和摊派情况屡屡发生。有的地方在取消的各类乱收费项目中,仍然向合作社收取。对不按时申办组织机构代码证的、未及时上报纳税报表的进行罚款;有的摊派报刊、法规培训和外出考察等费用。现对规范和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坚持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群众自愿、民主管理的原则。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得损伤农民积极性和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地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同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加快发展一批合作经济组织。今后,在专业生产比较集中和专业生产大户较多的地方,都要注意培育和发展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按照合作经济的本质要求,积极完善利益连接机制,突出内部制度建设,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市政府要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有关意见,加大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是落实资金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用地用电政策、项目申报等方面的政策,关键是政府各相关部门、各相关单位要依据政府确定的政策原则,制订出能够具体操作的措施和办法,并让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知道政策,了解政策。

政府要切实加强指导,改进服务。各级政府应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措施,推动和引导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建设和发展合作组织的过程中,可以重点关注一些具备一定先进性、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它们按照合作组织原则进行规范化的建设,并对其发展给予帮助、指导以及相关的政策扶持、资金援助,使其为当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其他农村合作组织逐渐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但是,在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时,政府不能操之过急、喧宾夺主,面对农民,政府绝不能采取强迫、命令的形式,否则,只会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要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担监管力度,积极推动减免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办证费用、落实应当享受的涉农优惠政策和完善现行各项税制。农民负担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动态监管、审计、跟踪督查等制度,加大对不合理负担的监管与查处力度,深入治理乱收费、乱罚款和摊派问题,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为合作社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简介:杨绍伟(1967-),男,舒兰市农村经济管理总站负担科科长,研究方向:农村政策法规。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论文 篇12

一、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合作经济组织

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劳动的特定组织形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具有独特的组织章程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劳动者共同劳动的经济实体。它具有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和社团性质的双重性质。虽然世界各地的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多样,但总的来看,它们具有以下几个原则:劳动者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合作,具有社团性;合作组织建立在自愿、互助、互利的基础上;具有生产资料集体共有和个人私有相结合的所有制形式;实行一人一票制的民主管理机制;按劳分配和非按劳分配相结合。

我们认为,物流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市场经济的特殊条件下,即资本短缺或者是大额资本不愿介入的情况下,经济上的弱者自救的组织形式之一。它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获取更丰富的市场信息,降低组织社员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减少组织社员的市场风险和增强其在市场中的力量。我国要建立真正意义的物流合作经济组织,最难做到的一点就是实现民主管理。我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长期的集权史,而且目前“官本位思想”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它必然影响到经济领域中的民主管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让组织社员拥有完全的入退合作经济组织的自主权。

二、政府支持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基础

世界各国的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政府的支持,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

(1)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农业生产不仅存在市场风险,而且还存在自然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参与市场运行的经济主体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例如,原料和产品的价格升降,同类产品和可替代产品生产厂家的竞争等。农业经营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市场风险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农产品的需求相对缺乏弹性,很容易出现“谷贱伤农”现象。除了要面对市场风险外,农业生产还面临着自然风险的困扰。我国全国性的或大面积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地区性的自然灾害更是每年都有。对农业经营者来讲,很多时候自然风险比市场风险更可怕,带来的损失更惨重。

(2)农业具有外部效益和部分公共品性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为轻工业提供了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原材料,为其他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农业的稳定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无粮不稳”,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可见,农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益,具有部分公共品性质。现代农业更需要政府提供一个稳定农业生产的制度体系。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将在这一制度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3)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适合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成长。由于农业自身的特点和农业经营者自身缺乏资本,大额资本又不愿介入高风险的农业生产,这就给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成长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对西方合作经济组织分析后不难发现,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在整个合作经济组织中占有主体地位,这是由其内在原因所决定的。在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单位仍然是家庭农场。在单个农户力量有限、生产要素不完备,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的共同约束下,农业经营者具有很高很迫切的合作需求。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在农业物流合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上,那种把政府定位为“合作社组织缔造者和终结者的角色;政府是主人,合作社组织是仆人;政府控制合作社组织的行为”显然是错误的,不符合合作社组织的性质。同时,政府控制和过度干预也不利于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首先,政府作为合作社组织的缔造者,由于其目标函数(推行和实现政府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政策或计划)与社员的目标函数(最大限度地节约流通费用,降低流通成本,获取质优价廉的服务)不一致,从而合作社组织,相对于社员需要而言,可能发展过度,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其次,政府控制和过度干预扭曲了合作社组织的目标函数(对内最大限度地为社员服务;对外赢利),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者加入或参与合作社组织的积极性,而农业生产者的积极加入和参与是农业物流合作组织生命力的源泉;再者,政府控制和干预的目标函数与物流合作社组织的管理人员及职工的目标函数(个人收益最大化)不一致,严重削弱了管理人员监督、管理及职工劳动的积极性;最后,政府控制和过度干预使合作社组织经营决策的选择空间大为缩小(以至于完全沦为政府决策的执行者),市场竞争力大为削弱(以至于完全丧失)。这就是为什么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控制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实际上是非合作社组织,它们不是社员通过自愿联合、民主控制来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自治组织,而是由外部强制力量(政府)发起和控制。

以上分析说明,在农业物流合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持物流合作社组织的自治、自助、独立、自主性,这对其健康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发展到一定规模、具有一定组织资源时的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更加紧密。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常常采取授权、让合作组织成员参与决策等多种措施调节引导支持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如美国农业合作社委员会参与美国农业及农业合作社方面政策和规章的制定。当我国的农业物流合作经济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程度后,政府也可以授权、委托其执行一些政府功能。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农村行政体制改革,让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执行一些政府的职能,这不仅可以大大节约乡镇政府的行政开支,而且可以使我国的支农政策得到更有效的执行。

四、建议我国政府对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支持

(1)加大有关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知识的宣传教育。我国现有的许多所谓的有关农业的合作经济组织,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是与农民没有多大关系的官办商业和官办金融业。在大多数场合,人们都把非合作经济组织当作真正的合作经济组织来讨论。在进行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知识的宣传教育时,必须先上后下地向各级决策者和农民普及符合国际通则和惯例的合作制度和合作原则,深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合作经济组织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作用,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2)创建良好的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特殊的市场经济主体,世界各国政府都对其做了专门的立法。我国出台有关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范本和细则等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央立法后,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为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一个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进行市场体制改革和市场创新。具体要深化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透明和公平的交易规则、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3)给予直接的或间接的资金支持。通常情况下,创建一个新的制度需要很大的初期成本的投入,我们可以称其为“制度创建成本”,它就像创建一个新的企业需要一次性的投入固定资产和其他开办费等大额的资金。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创立也如此。目前情况下,让这些组织快速成长,我国政府一方面可以给予直接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在支农贷款上优化行政审批和给予利息补贴等优惠待遇,加大农业财政性金融机构对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从而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

摘要:“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更是这一问题的重中之重。发展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治、自助、独立自主性,并不排斥政府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韩俊.中国三农一百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89-95.

上一篇:微课程下一篇:编纂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