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特点(共5篇)
编纂特点 篇1
人类文化的进步是一种选择的结果。档案编纂作为著作行为, 无疑是一种文化生产活动, 在文化选择活动中有其独特的价值与特点, 本文就此问题略述己见。
一、档案编纂是一种文化选择性的工作
广义地说,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我们说, 档案编纂是从事文化生产的活动, 这实际上反映着对文化理解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理解文化, 是把文化视为人类精神范畴, 是观念形态的反映, 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作为精神产品的知识体系, 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展开论述。
所谓文化选择是从文化发展、变化、更迭的角度来考察文化的。众所周知, 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变化, 社会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 诸如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习惯等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一方面, 每个社会都会从前代接受大量的文化遗产, 同时自己也在创造着大量的新的文化信息, 并且吸收着相当数量的外来文化信息, 另一方面, 历代社会文化积累越来越多, 而人的生命和精力有限,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无选择地吸收全部人类文化遗产, 因此必须及时对已有的文化信息不断地进行扬弃, 剔除那些陈旧的、不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 选择那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文此, 因此, 文化对社会的适应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自发形成的, 而是人们有意识选择的结果, 文化选择过程, 就是人们有意识地使文化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概括地说文化选择就是社会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在多种文化模式中选择和建立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史, 文化选择是不断进行的。我们今天所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 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对社会文化进行再选择的过程。
档案编纂工作实质上是种文化选择活动。这是基于档案是一种文化, 档案是一切文化之源这一认识为基本出发点的。档案编纂的突出功能在于对档案信息的选择、搜集、加工和整理, 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整合, 针对市场显现和潜在要求, 将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社会需要的文化产品。其文化选择的目的旨在选择和创造一种文化体系。自古我国档案编纂就有文化选择的传统。孔子编修“六经”就是选择的结果, 他用一万字记载240年的历史, 文字甚简, 足见其编纂选择的工夫。孔子依据档案文献编成的“六经”作为教科书来宣扬儒家的思想和主张的, 它的广泛传播不但形成了我国春秋时期蔚为大观的社会文化, 而且为中华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儒家思想烙印。档案编纂文化选择主要表现在档案信息产品的生产和创造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 无论是选题的确定还是档案文献编纂的选材、加工过程, 编纂者始终是一种文化认识的主体, 是在有选择地同档案形成者共同创造发展的一种新文化, 只有当档案文化价值信息符合人的心理生物机制及整个社会机制需要时, 人和社会才能利用这种文化信息。由于各类传播手段在内容、媒介、对象、效果等方面的不同, 编纂者需要对原有档案文献加以组织和完善, 使人类实践与认识的创造物符合一定的要求和规范, 进入社会传播网络。使之成为社会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这种创造性思维贯穿在每一本汇编的选题、加工、编排乃至每一份编纂资料的构架设计中。因此, 编纂什么的本身就体现着文化选择, 是在为社会选择它所需要的文化。我们今天从事档案编纂工作, 面对大量的档案文献, 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的档案文献都进行编辑, 而应该按照时代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文化的需要, 精心选择那些社会需要的档案信息编纂成产品, 加入到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去。
二、档案编纂文化选择的价值
1. 控制档案信息传播的质量。
档案编纂工作是传播档案信息的活动, 但它绝对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对档案信息的转移, 由于档案编纂工作者享有档案编纂物的具体选题、加工、编排、出版等特殊职能, 承担着对大众传播文化的媒介工作, 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对档案文献进行选择、加工、考订、编排等一系列程序化的处理, 使档案编纂文化选择的过程和结果适应社会需求。首先, 文化的选择不能脱离政治需要, 文化是满足政治需要和实现政治目的的基本要素, 档案编纂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为政治决策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因此, 编纂者必然要承担着相应的政治责任, 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现阶段, 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衡量编纂选择文化的是与非、利与不利的主要标准。其次, 档案编纂工作中所作的考订、加工等择优汰劣、去伪存真的工作是控制档案信息质量, 对其进入传播信息网络起着筛选、质量把关的作用, 保证档案信息的可靠性与可据性, 从而使受众能正确地理解与吸收档案信息。
2. 缔构未有社会文化。
所谓缔构, 从字面上解释就是结合构造。那么, 文化缔构是指编辑者将个别的、分散的、独特的精神创造物, 经过创造性的智力再加工重新组成新的精神文化产品。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播, 档案编纂出版的过程是使档案信息中所蕴含的精神成果得以远播的过程, 它是以众多的档案文献为基础, 经过编纂者的选择加工、序化、重构的智力化处理, 创构未有社会文化的活动。其“编纂成果是具有创造性价值的作品, 主要体现在编纂题目的创意, 编纂体例的创意, 对相关档案信息鉴别、分析、筛选、解释、组织、综合、评介方面的创意及判断、处理能力, 编纂作品整体效果及目的的实现。”编篆的过程既是对已有档案文献的择优劣汰, 同时又是选择缔构未有文化的过程。编纂对未有社会文化的开创, 不仅仅指未有编纂选题的创意上, 也包括对已有档案文献的重新选择、编排、组构, 诞生出具有不同于或大于原来价值和功能的新文化工程。编纂者通过对档案信息的敏锐捕捉、精心发掘、正确评判, 以及在科学预测、文化发展走向的基础上选择档案信息, 并对其进行新的组合。例如, 以揭示档案信息精华为主的文摘、以揭示科学技术或某一社会问题的现状与走向为特色的综述、专题调研报告等都属于这种类型。通过不同类型的编纂使档案编纂成果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和完美。
3. 整序精化档案信息流。
档案文献数量浩大, 而且每年呈现出递增的态势, 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接受能力, 使受众使用的档案信息在信息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为了克服这一矛盾, 档案编纂者凭借其丰富的学识和经验, 围绕一定的选题, 从浩若烟海的档案文献中发掘有用的档案信息, 经过加工、整序、精化编纂成文化产品进入传播网络, 使之在更大空间、更长时间得到传播。如按照一定的专题, 在基本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对单位档案材料进行复制、注释、编排并将其汇编成册的一次加工, 如重要文献汇编、政策法令汇编、图册、照片集等;按照一定的专题将单位档案信息进行压缩或提取, 组合成汇编的二次加工, 如科技成果简介、统计数据汇编、专题汇编、大事记、组织沿革等;按照一定专题、体例对单位档案信息进行分听、综合而编写的一种新的系统性资料的3次加工, 如专业手册、年鉴等, 上述实际上是根据社会需求对档案内容进行有系统的、有条理的整序, 通过多种类型的编纂, 可以让受众不必费力或少费力地从浩瀚的档案文献中寻找到所需的档案信息。
三、档案编纂文化选择的特点
1. 选择主体的社会性。
这里所说的主体是指从事档案编纂工作的实践者, 从其内涵看, 是在编纂实践活动中有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的人;从其外延讲, 编纂主体包括所有规划、设计、组织文化生产以及鉴别、选择、优化文化成果为手段, 以传播和积累、发展精神文化为目的, 而在档案文献和受众之间进行社会文化实践活动的人。相对参与文化活动中的读者、作者个体而言, 档案编纂不是代表自己, 而代表着是社会, 是以受众的代表者的资格参与档案文献信息的选择活动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编纂者享有社会文化选择的裁判权。因此, 在对档案文献信息的取舍过程中, 选择主体不能以个体价值观作为取舍档案信息的依据, 亦不能无原则地迎合某一种思潮或迁就某种欣赏倾向和心理, 而必须以社会发展的要求、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乃至受众获取原生档案信息的难易度等社会认可的价值来决定对档案信息的取舍。因而, 强调选择主体的社会性, 有助于避免选择主体在选择中因主观因素而导致的失误。
2. 选择主体的从属性。
从属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档案编纂选择首先从属于社会集团利益, 这个集团泛指政党、阶级、民族、国家。在阶级社会里, 档案编纂选择的阶级性尤为突出, 首先它要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为统治阶级总结历史现实经验。其次, 它从属于广大的受众, 体现在为受众服务是编纂选择的宗旨和目的上。“读者是出版物的衣食父母”, 这种比喻虽未必准确, 但的确反映了编纂选择从属读者的一面。社会需要是档案编纂安身立命的基础, 一个文化产品, 如果脱离了实际, 脱离了市场, 不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它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那么档案编纂工作的客观社会需要性表现在哪里?就是适应相关的现时需要。只有适应相关的现实需要, 档案编纂工作才能兴盛和繁荣。传统的原汁原味的编纂形式固然能满足部分读者需要, 但却不能适应一般公众的阅读特点和兴趣, 从而限制了档案编纂成果在更广泛的范围传播。受众从来不是出版物的被动接受者, 他们实际上是最主动的评判者。编纂产品与质量的优劣成败, 从根本上说是由受众来检验和评定的。因此, 编纂者只有主动出击, 深入社会实践, 研究受众的需求, 才能提高传播质量。
3. 选择主体的唯我性。
人们对于一种文化信息的认识, 往往习惯于根据自己的经验、好恶、理解界定这种文化信息的价值相意义。而且科学理论也有一种和“心理定向”相类似的效应, 这就是影响科学家从科学文献中的有关材料怍出自己的选择。在进行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中间, 范式 (可认为是对许多研究领域所用的一种看法和说明事件的方式) 产生强烈的心理定向。鲁迅说过, 同是《红楼梦》, “经济学家看见的《易》, 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 谎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作为读者的这种“心理定向”和“范式”, 档案编纂者也概莫能外, 在对待文化选择上固然不应该受这种“定向”的影响, 但实际上编纂者在选择某一档案文献信息时, 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 他所持有的世界观、思想意识必然对其研究内容产生作用。尽管在编纂过程中一再强调选材的基本原则, 但总是不同程度上、或多或少地挤进自己的是非好恶等价值观念, 这些观念有时就是他自己对该条档案信息价值和意义如何的评价, 因此, 由于价值观的差异和学识水平的高低, 有些珍贵档案被不恰当地剔除也就不足为奇了。因而编纂主体选择的这种唯我性是要加以避免, 限制到最低程度。
4. 选择客体的时效性。
任何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 都会发生量的变化乃至质的变异, 档案信息亦不例外。档案信息价值及其大小也与时间密切相关, 在恰当的时机选出就有价值, 错过时机就没有价值, 或者说在恰当的时机有大的价值, 错过时机只有部分价值, 尤其是档案文献中的科技信息、经济信息、决策信息和社会动态信息的价值及其社会效应与时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此外, 受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特点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如受众的喜好、欲望、需求、风尚、习惯等, 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变化, 因而档案编纂选择的适时、有效与否直接影响档案文化产品原有价值的社会效果。目前, 一些档案部门编辑出版的《档案文摘》就以其内容精练、选材灵活、现实性突出见长而为社会所接受。所以, 编纂选择的时效性通常与档案信息的性质和用户的需要密切相关, 因而选择适时与否直接左右档案的价值及其社会效应能否实现。
5. 选择层次的多样性。
档案文献信息丰富多彩, 受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受特定的专业、科研任务、学习爱好等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需求层次。因此, 档案编纂的层次性是受众信息需求复杂趋势的必然要求。从内容范围看, 档案编纂选择可分为一般性选择和专门性选择。前者指以原生文献信息为对象的选择, 后者指以档案信息中的有关主题、数据、事实、引文或图表等为对象的选择。从档案编纂物类型看, 可分为服务型、智能型和再创型。为了达到有效的传播, 档案编纂必须要根据不同受传者的不同需要, 在编纂的手段、方式方法和内容上采取区分原则, 育针对性开展编纂活动。显然, 档案编纂物的类型越丰富, 就越能开发档案文献的内在信息及其价值。档案编纂必须适应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即不能一味强调原汁原味, 只注意满足学术研究者利用档案信息的文化选择, 也不能只顾及成年人文化需要而忽视少年文化选择。而应根据国民的文化素质层次状况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战略, 按照不同要求和标准, 编纂满足不同层次的档案信息成果, 以供社会相应文化层次受众的吸收和利用。
6. 选择基点的实用性。
档案编纂成果价值的实现在于利用, 而利用的程度则首先取决于所选择的档案信息是否实用。如编纂成果能否在领导决策中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能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服务作用等。档案编纂价值及其社会效应只有通过满足受众的某种社会活动需要才能显现。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环境下, 更应积极顺应时代的需要, 充分发挥档案编纂成果传播知识、进行社会教育、推动学术研究、为社会文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等诸多现实性作用。由于受众对档案信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档案编纂成果的实效最终要由受众来检验和评判, 如果编纂的产品在市场上不受欢迎, 没有销路, 自身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因此, 强调档案信息选择的实用性也是受众的基本要求。
总之, 研究档案编纂的文化选择的价值与特点, 找出其规律性认识, 对于增强编纂选择的针对性, 减少盲目性, 对于深入研究档案编纂基础理论, 适应社会文化发展需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编纂特点 篇2
【关键词】新理念;《新词语大词典》;实;编纂;修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辞书古国、辞书大国,但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辞书现代化的步伐还相当迟缓,缺乏宏观的战略谋划和领跑世界的辞书编纂实践,缺乏享誉世界的精品辞书和影响世界的辞书研究成就(李宇明、庞洋,2006)。
在《理念演绎辞书》中,张志毅先生论述了当代11种新理念演绎出的11种新辞书。我们选取了其中的一种先进理念—多维理念,演绎多维词典,结合由亢世勇先生主编的《新词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新大》)进行论述,探索在理论指导下的新词语大词典的编纂实践效果。《新大》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现代汉语现年词语信息(电子)词典》的开发和应用”(01CYY002)成果之一,是汉语新词语辞书中的集大成者,能够切实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当代辞书编纂新理念,演绎编纂新辞书。同样,理论指导实践,这些先进理论对于我们今后的新词语词典的编纂和修订起到了高屋建瓴和指引方向的作用。
已出版的60多部新词语词典,规模不一,内容也各具特色,但总的来说主要包括词目、注音、词性、释义、例句、出处、关联语汇、知识窗、英文翻译、插图及按语。下面对部分新词语词典是否包括上述内容进行综合考察。若所对应的词典有此项内容,标记为“+”,若所对应的词典没有此项内容,标记为“-”。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多维理论,结合图表所示,可以清晰地看出:
三维的新词语词典(词目+注音+释义)的词典数量为0。
四维的新词语词典(词目+注音十释义十例证)有16个。
五维的新词语词典(词目+注音+释义+例证+语法标注)有2个。
六维的新词语词典(词目+注音+释义+例证十语法标注十语用(修辞)标注)的数量为0。
七维的新词语词典(词目+注音+释义+例证+语法标注+语用(修辞)标注十文化标注)的数量为0。
分析可见,大部分的新词语词典多集中在四维上,即大部分新词语词典都会标注词目、注音、释义、例证。
五维的新词语词典只有两本,分别是:《汉语新词新义词典》(闵家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新词语大词典》(亢世勇,刘海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目前所搜集到的新词语词典多数未进行词性标注,只有两本填补了这一空白,是一大创新与进步。
相比较《新大》,《汉语新词新语年编》(1997-2000)(宋子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还附有按语。按语的内容一是对该词语的词性、结构、用法、色彩加以分析说明和辨识;二是介绍该词语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补充某些相关的资料。按语或长或短,视情况而定。此外,《新华新词语词典》(周洪波,商务印书馆,2003)颇具特色。这本词典独辟蹊径,颇有新意地增加了英语翻译、知识窗和关联语汇、插图这几项内容,方便读者了解、查询和使用新词语,有助于进一步加深读者对新词的理解,扩大了词典信息量,对新词语词典的编纂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也代表了新词语词典的发展趋向,新词语词典的内容必将越来越充实、丰富。
理念演绎辞书,理念领跑辞书,理念提升辞书。否则,辞书只能在低层次上循环。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先哲的理念演绎出不朽的辞书,现代大师的理念演绎出样板辞书,当代新理念正在演绎新辞书。《新大》在多维理念演绎多维词典方面将全新理念与词典编纂巧妙结合了起来,当然其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对理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在理论高度指引下进行下一步的新词语大词典修订已指日可见。
参考文献
[1]王铁琨.新词语的判定标准与新词新语词典编纂的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 1992(4).
[2]朱景松.汉语规范化的成功实践[J].语言文字应用,l995(4).
[3]徐祖友.初创既成 更待提高[J].辞书研究,1995(1).
编纂特点 篇3
一、古代档案编纂思想形成
档案编纂使得人类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它从起源到现在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它使得人类的足迹得以长期记载,并对此进行积累和进一步发展,档案编纂思想真正的起源是以原始记录为存在形式,在原始时期,由于文字还未形成,人类的思想、意愿和行为难以通过文字来表达,他们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达意愿的形式,通过大脑来记忆各种信息的方式难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于是,人类逐步形成最原始的文字来记录历史,档案编纂思想在这种情况下随之得以产生,可见档案编纂思想产生的过程和根源是由于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
1. 社会发展和生活需求,需要档案编纂思想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环境中,没有专门的用来记录语言和行为的文字,但是人类却形成了记录历史的意识,不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原始记录,都是当时社会发展和生活需要的结果,以农业生产为例,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原始农业均是靠天吃饭,农业和气候之间紧密相关,人类为了生产的需要,开始注意对气候变化时间的记录,他们通过最原始的刻画记录,后来发现的结绳记事,均说明了原始记录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以公共事务管理工作为例,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氏族公社时期,社会组织形成,氏族的管理和发展也需要原始记录工作,为了对付恶劣的生产环境以及对付外部其他氏族的干扰,几个弱的氏族结成联盟,这就需要进行管理工作,于是开始分化出一部分专门从事管理祭祀和军事指挥的管理人群。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记录命令、祭祀的时间、军事组织方案,以及劳动产品如何分配。于是记录管理工作成为日常重要的工作,公共管理职能得以加强,原始记录的重要性得以强化,记录的方式开始多样化。
2. 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档案编纂工作具备了最原始的物质载体。
档案编纂工作不同于物质生产,但是档案编纂工作产生也需要具体的物质载体。原始社会后期,劳动生产力水平、劳动工具得以大大改善,出现了大量加工的石器、木器、陶瓷和骨器。这些器具成为原始社会储存和传递生产和生活信息最原始的载体,人类最先利用结绳记录信息,但是结绳记事对信息的传递是不方便的,很容易形成混乱的状况,后来人类利用石器、木器刻画最简单的记事符号,这种符号相比较结绳,可以根据符号的差异进行辨认信息,甚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利用陶器记录简单的记事符号,在兽骨上刻录文字,一方面这种载体对于符号刻画更加方便,另一方面刻画的符号越来越有规范性,原始工具为档案编纂思想发展,提供了物质手段,为原始档案编纂思想产生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
3. 文字的产生,最终促使了档案编纂思想工作的起源。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文字最终得以产生,文字的产生使得档案编纂思想工作最终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载体得以形成,档案编纂思想工作的基础———文字产生的过程无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反过来也必将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文字的产生使得人类记录自身行为和事件得以实现,促进历史信息的传播、延续、积累和再现。文字的产生为我国档案编纂思想工作的产生和完善提供了关键性的突破工作, 使得我国档案编纂思想产生成为可能。
二、古代档案编纂思想发展特点分析
档案编纂思想形成和发展始终是以记录原始行为事件为基础的,尽管在记录过程中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限制,但是档案编纂始终是以记录事实性为根本原则的。从古代各种载体形式的实体档案到今天的信息时代电子档案,都记录了大量真实的信息,记录了各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法律、文明,都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国家发展程度。也正是从这些档案记录中,人们了解了历史的发展,了解了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法、天象、方国地理等,进而博古通今。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各个学科的出现,现代档案编纂学理论也不断得到发展, 档案编纂学学科体系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档案编纂思想最终会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档案编纂学学科体系,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现代档案编纂学为例,档案编纂学是随着档案编纂思想的历史发展,以专门研究档案编纂思想、档案编纂工作的学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已经知识水平的发展,促进了专业化的发展,从档案编纂学中逐步分离出来更加具体和详细的档案编纂研究学科,这些学科成为一个科学体系,对我国档案编纂工作进行研究和指导。
最后,信息化技术将成为影响档案编纂思想和档案编纂管理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档案管理范围的扩大,档案编纂管理人员掌握信息化管理技术才能满足当前档案编纂管理的需要。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档案工作的发展,科学技术不仅仅带来新的档案编纂管理手段,也为档案编纂工作研究者和历史研究学家提供了认识和研究历史的新工具,许多考古和发展成果,都是借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突破的,从而使得档案编纂内容更加丰富,人类的智慧才得以继续积累和延续。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会取得不断的突破,档案编纂工作还会不断发展。
可见,档案编纂工作产生始终具有遵守历史事实性、档案编纂管理科学体系化和管理技术信息化的特点。因为针对目前我国档案编纂工作,我们在处理工作时必须遵从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和事实性,减少主观随意成分;档案编纂学需要进一步发展,最终会成为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做到对每一部分进行剖析,才能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档案编纂工作中,不能回避科学技术发展对档案编纂工作的冲击,应该积极面对,利用新技术进行完善和规范档案编纂工作。
档案编纂工作使得人类的文明得以传播和延续,档案编纂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力,档案编纂工作起源和发展都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的结果,因此我国档案编纂工作的发展必须尊重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目前我国档案编纂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新时期应该从多方面完善档案编纂工作:尊重历史,加强档案编纂工作管理的严密性;变革传统的档案编纂管理模式,引入信息化在档案编纂工作中的重要性;创新档案编纂服务方式,充分利用档案编纂资源,从而促进我国档案编纂管理水平。
摘要:本文以档案编纂思想产生的本源及其特点为研究对象, 目的在于通过深刻认识其产生规律, 为加强我国档案编纂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从而提高我国档案编纂工作水平, 促进我国档案编纂工作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档案编纂思想,形成,特点
参考文献
[1]陈国容.从档案编纂的历史地位谈档案编纂文化建设[J].科学咨询, 2009 (1) .
[2]刘丹.浅析档案编纂的历史发展[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7-3) .
编纂特点 篇4
清初是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 在经济政治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同时, 清初也开始注重对以往各朝代传统文化进行总结。出版了《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等这样规模浩大, 气势恢弘的文学巨著, 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 就其编纂来说, 就有自己时代所具有的特点。
一、清初历史编纂的时代特点
清初的历史编纂学十分繁荣, 有独修和集体修著的方式, 同时统治者也开始注重对史书的编著, 还开设专门的机构进行史书的修改编写, 并为这些史书编写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以下要介绍的就是清初历史编纂学的特点。
1、清朝统治者对史书的编纂, 尤其是对本朝当代史书编纂的重视
清代皇太极时期就纂写了满文的官修史书《满文老档》, 这部书记录了满族首领努尔哈赤和他的继承人皇太极在东北广大地区统一女真各部, 建立八旗兵制和后金政权的一系列活动, 并与明朝对抗, 入扰京师周围各城镇, 逼迫明朝朝廷的史事。反应了清初满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外交等各方面的情况。对研究清朝历史, 满族历史文化, 东北地区历史文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顺治二年, 清朝统治者就开始准备纂修《明史》, 直到乾隆年间才编纂成, 用了95年。顺治六年, 清朝统治者组织人纂修《太宗文皇帝实录》。顺治皇帝在编纂《太宗文皇实录》时说:“凡一代之兴, 必垂一代之史, 一觐扬于后世, 这实在是一件重要的工作。”雍正皇帝即位后, 他谕示有关部门把各级贵族和文武大臣的资料收集起来, 以备纂修国史使用。以此可见, 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对史书的编纂, 他们认为, 从中可以吸取教训, 借鉴经验, 更好的维护统治地位。
2、编纂的整体性
清初研究和编纂史书, 并不是完全指一本书, 而是具有整体计划性的研究和编纂。例如《古今图书集成》, 原名《文献汇编》, 是康熙之子与其侍读陈梦雷等编纂而成的, 由康熙帝赐名, 雍正帝作序, 历时两朝二十八年, 内容丰富, 采集广博, 规模宏大分类细密, 包括了中国一万五千多卷经史子集, 成为查找古今古代资料文献十分重要的百科全书。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 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编纂的, 《四库全书》收录了当时在全国各地征收的流通图书、清内廷收藏的图书以及《永乐大典》中辑出来的珍本善本。经过筛选、整理、校勘、考证后才按照特定的格式重新抄写存入。可见清朝的统治者不再单单只重视某一方面或领域的编纂, 已经开始涉及到以往各个朝代和当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已经从整体上考虑史书的编纂和修改。
3、有专门的修史机构
顺治年间, 设立了修史机构, 即翰林院。翰林院的职掌很多, 包括编修国史, 备皇帝顾问, 编修实录、史志等。除了翰林院负责编纂史书外, 军机处也会负责一部分的修史之责。有专门的修史机构, 会有相关的规定和制度, 使史书的编纂更为严密公正一些, 同时, 有专门组织的这种官修比起个人的私修独纂显然方便快捷些。
4、有强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
清初, 明史的纂修是清初史学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仅官修《明史》就历时将近百年的时间, 私修更是活跃。在众多的明史著作中, 除了要保存下明朝的历史外, 更重要的是总结了明朝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反思和批判精神尤为显著。
5、涉及边疆少数民族, 满汉文化相结合
说到清初历史学的编纂, 不得不提的是清代“方略”史书的编纂。何为“方略”史书?“方略”就是讲述的作战计划和策略的书。就是说是一部记载战争状况和谋略的书。“方略”不单单记载清朝的战争, 还对边疆文化, 宗教都有记载, 人们通过阅读“方略”史书, 对清朝时候的边疆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等都有深入的了解。还出现了《金刚史纲》这种介绍蒙古历史的史书, 书中记载了元朝以及元以后蒙古诸部的活动情况。
清朝满汉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就“满汉全席”这一名字的出现, 就能知道统治者是希望满汉能够相互包容, 相互促进。毫无悬念的这些满汉相互结合的特点也体现在了对历史书籍编纂里。清朝统治者在编纂本朝历史的时候也适当的启用了汉族官员, 在文风, 辞藻的使用上也借鉴了汉族的一些特点。所以说清初的史书编纂能够体现满汉文化相互结合的特点。
二、清初历史编纂学的创新价值
清初史书编纂的这些特点及也就决定了清初史书的编纂不同于以往各朝代的史书编纂, 它所独有的特点是我们所要借鉴和学习的, 对我们研究以往的历史资料和以后文献的编纂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深入了解清初历史
清初统治者注重本朝历史的编纂, 记录了本朝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状况, 利于后世能够深入的了解清初的社会现状, 清晰的反应它那个朝代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
2、借鉴史书编纂的方法和创新的精神
清初史书的编纂方法为我们当今编纂史书提供了借鉴。让人们对史书编纂的方法和步骤有一个统一而全面的认识, 也利于我国现代史书的编纂。例如, 清初史书编纂反应了社会各个方面, 各个阶层, 还包含到少数民族的方面。所以我国当今史书的编纂也可以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 更能体现我们所处的当今时代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和文化的相互发展。
清初史书编纂是与以往各代有所不同的, 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是与清初时人们的创新精神分不开的。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力量之源。后人在阅读清初编纂的历史时就会发现清初这些历史编纂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 鼓励人们不管在哪个领域发展都必须要具备创新精神, 这样才能与时俱进, 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3、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财富
清初史书编纂, 对各个朝代的历史、文化等进行汇编总结。例如《四库全书》里收录的有《永乐大典》的部分善本, 《永乐大典》毁于八国联军侵华阶段, 而《四库全书》所保留的那部分不管是研究《永乐大典》还是明朝是文学历史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清初史书编纂学特点和价值远不止于这些,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特点有些是可以为我们当今社会史书的编纂可以借鉴的, 而有些是可以在精神等层面鼓励人们不断的取创造。
摘要:清朝在中国的历史上存在268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 在这将近300年的时间里, 清朝对中国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清初所出现的“康乾盛世” (康熙-雍正-乾隆) 是一个国家统一, 国力强盛, 各民族繁荣发展阶段。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清初的经济影响着清初文化领域。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清初历史编撰学所要体现的时代特点和所具有的创新价值。清初历史编纂学成就卓越, 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创新价值, 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清初,历史编纂学,时代特点,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洁.清代《方略》研究[D].武汉大学, 2004.
[2]屈宁.清初历史编纂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 2009.
编纂特点 篇5
一、选词覆盖面广, 新词丰富多彩
从第一版开始, LDOCE就把读者群定位为非英语母语的学习者。由于他们不可能只接触英式英语, 因此, LDOCE把英美语言当中所有重要的不同发音、拼写、词汇、用法等都呈现给读者, 并以BrE (British English) 或AmE (American English) 特别注明。此外, LDOCE还考虑到了其他一些英语国家 (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南非等国) 的英语种类。
LDOCE l共收录词条55, 000个, 选词覆盖了各个领域, 注重新词、新义和技术性词汇。LDOCE2收录了56, 000个单词和词组, 选词覆盖面更广, 收词涉及科技词汇、各行业相关词汇。LDOCE3的收词量相当可观, 超过8万条单词和短语, 覆盖面非常广, 例如:deconstruction (解构、拆析, 文学评论用语) , zich (一无所有、零 , 美国俚语 ) , grand tour (咒 , 被人带领参观某建筑, 幽默用语) , GRE ([美]研究生入学考试) 。重视新词、新义也是其一大特色:E-mail, snail-mail, cellular phone, note- book (一种小型个人电脑) , surf the net等都是与高科技的发展同步的。
二、进一步简化语法标号
在LDOCEl中使用的各种语法标号 (Grammar Codes) 的简写有52种之多;在1987年出版的LDOCE2中, 经过编纂者的简化, 使用了9种简写语法标号;在LDOCE3中, 只用了4个简写语法标号———[C]、[U]、[I]、[T]。编纂者们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简化语法标号, 其目的只有一个———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方便。
词的使用是困扰中级读者的一个大问题: 哪些动词后接不定式, 哪些接动名词, 哪些形容词须前置, 哪些须后置, 哪些看似单数的名词必须当做复数处理, 等等。针对这一问题, 编者们在LDOCE1中专门设计出一套“语法代号”对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的语法特征进行归类描述。读者可以从正文前的“语法”部分和词典后的“语法代号表”, 了解[T1]表示它此时是后跟一个名词或代名词作宾语, [T4] 表示其后要用that从句且that可省略, [5c]表示后接表示愿望、建议、提议等从句, 且该句比较正式, [6a]表示接wh-从句, [6b]表示后接wh+片语。它们无疑为读者正确使用和理解英语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但由于该套代号难于记忆,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读者使用的不便。于是在1987年出版LDOCE的第二版时, 编者们采用了另一套更加清晰的体系, 将原来的数字代号改为缩写符, 新的“语法代号”在保证足够的信息量的前提下尽量照顾读者, 采用通俗易懂的缩写作为标注符号。
三、简单的释义专用词汇
LDOCE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编者从英语庞大的词汇中选取2000个常用的基本词汇作为“释义专用词汇”, 组织整部词典的所有词目和例句, 也就是说, 读者只要掌握了这2000个“释义专用词汇”, 就能够读懂词典内的每一条定义和例证。
第一版编纂者大胆革新, 吸收语言学理论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采用一套精密的语法代码, 大大方便了学习者的使用, 并且从使用对象出发, 将词典的释义和例句所使用的词汇量控制在2000个基本词汇之内, 其实用主义风格使当时的辞书学界耳目一新。第二版修订者受描写主义原则的影响, 对第一版收词进行了删削, 删去了上述一些较陈旧和不太常用的词, 也删除了许多普通词语, 例如:avowed, bummer, oxeye, boo等, 把一些原作为主词条的普通词语列为副词条, 不利于学习者的方便查找。第三版从使用者对词典的实际需求出发, 参考朗文公司语料库提供的词汇使用频率信息, 对前两版的收词进行了增删。首先删除一些旧词和非常用词, 如:azimuth, dibble, slum, USSR等;其次补收原已收进第一版而后在第二版中被删削的一些普通词语, 例如:ashcan, boner, yahoo, 等等;最后增收大量反映现代社会最新发展的新词语, 例如:beep, E- mail, red-eye。
四、充分利用语库, 词典编写计算机化
从第一版开始, LDOCE就把计算机的使用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从LDOCE1到LDOCE3, 人们不难看出词典编写计算机化 (computerization) 的趋势。在第三版的编写中, 计算机的使用是空前的, 在编写过程中依据各语库的数据和资料, 包括英国国家语库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 朗文兰卡斯特语库 (Longman Lancaster Corpus) , 包容面甚广的英美人讲话语库 (Corpora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Speech) , 以及朗文学习者语库 (Longman Learner’S Corpus) 等。
英语中存在大量的同义词, 如electric和electrical都可以等同于中文的“电的”, 但前者表示“靠电力操作或发电的”, 而后者则是“与电有关的”。这类在英文中只有细微差别的近义词无疑是中级读者的一大障碍。LDOCE专门在一些词条后安排了“用法说明”, 通过近义词和词组的比较, 分析指导读者如何在具体的上下文中选择恰当的词汇与短语。除electric和elec- trical外, 还有诸如up to和up till/ until;stay和remain等大量近义词和词组的辨析。LDOCE2在正文后专门归纳了20多页的语言提示 (language Notes) , 为读者正确使用英语提供了详细的资料。最新出版的LDCE3增加了一个词频统计, 如在enter词条下我们会发现一个图表, 显示了go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比enter高出20多倍, 而书面语则多用enter。只要中级读者对这些词频信息稍加留意, 就不难做到在正确的场合中使用正确的词。
总之, LDOCE之所以在英语学习词典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是因为它能够一方面发扬自身优势, 另一方面总结失败经验, 不断探索一套合理的编纂ESL词典的体系, 形成独特的严谨风格和为读者着想的态度。
摘要:朗文当代英语词典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是一部最具典范性的以实用为编纂原则的英语学习词典。本文试图分析《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的编纂特点及走势, 归纳如下:选词覆盖面广, 新词丰富多彩;进一步简化语法标号;充分利用语库, 词典编写计算机化。
关键词:朗文定义专用词汇,计算机化,编纂特点
参考文献
[1]槔振中.英文词典实用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2]李荫华.英语词典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3]李荫华.英语词典初探.商务印书馆, 1985.
【编纂特点】推荐阅读:
辞书编纂05-17
文献编纂06-14
编纂方志08-31
志书编纂09-15
乡镇志编纂07-09
地名编纂规范07-22
档案编纂工作实质05-09
地名志编纂范文10-05
张北年鉴乡镇编纂提纲07-18
提升年鉴编纂质量问题分析建议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