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

2024-07-01

教育产业(共12篇)

教育产业 篇1

摘要: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本质, 而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作为经济活动的空间形式, 对优化产业空间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角度探讨产业升级的经济地理效应, 分析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互动关系, 认为三者互动发展可以优化产业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 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产业升级,资源空间配置

经济发展是经济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动过程, 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扩张过程, 而且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升过程。21世纪以来,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各国各地区都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希望通过产业升级来促进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本质, 落实到具体空间上必然引起产业空间重组, 而在这个过程中, 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有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产业升级到底具有哪些经济地理效应?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对产业升级有哪些影响?三者是如何互动发展的?本文将从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角度探讨产业升级的经济地理效应, 分析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互动关系。

一、产业升级的经济地理效应

由主导产业更替带动的产业升级引领资源在时空上重新配置, 即资源在新旧主导产业之间流动和在位于不同发展梯度的区域之间流动。资源在新旧主导产业之间的流动, 主要体现为优质要素向有更高报酬的产业流动。资源在区域之间的流动, 主要体现在高素质要素 (或产业) 向高梯度区域集聚, 而初级要素 (或产业) 向低梯度区域集聚。产业升级要求并导致要素更加自由地流动, 从而促进区域一体化, 且引起更大区域范围或更深层次的城市化, 导致资源空间再配置, 产业空间结构被重组 (图1) 。

(一) 一体化效应

1、产业升级促使区际关系由竞争走向竞合。

区域产业升级是次级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结果。随着生产分工的细化, 上下游企业之间、相关区域之间的联系将更为紧密, 逐步融合。现今的产业发展, 已不可能由某一企业或地区来掌管整个产业链。产业升级涉及到发展高端产业的高梯度区域与承接产业转移的低梯度区域之间的利益博弈。为了更好地进行产业升级, 区域之间要加强联系、优势互补, 于是区际关系便由竞争升华至竞合。

2、产业升级促进资源空间优化配置。

一个区域的产业升级需要承接外来相对高端的产业, 集聚更加优质的要素, 同时也会淘汰或转移一些相对低端的产业, 因此, 区域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必须更加自由。要素是具有逐利性的, 如果可以自由流动, 各种要素将被配置到最适合的产业和地区。一般而言, 高级要素向高梯度区域集聚, 初级要素向低梯度区域集聚。这样高层级城市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 从而形成更大的区域辐射力和服务功能。而在初级要素相对丰富外围区域则通过承接中心城市转移出来的产业, 推动工业化进程。

(二) 城市化效应

1、产业升级促进大中城市的内涵式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包括外延式和内涵式两种增长方式, 前者以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基础, 后者依赖技术开发、资金投入、产业升级、提高效益。在产业升级过程中, 城市地区把低端产业转移到周边地区或异地, 同时集聚更优质的要素来支撑城市的升级发展。在发展梯度较高的大中城市, 通过产业升级, 不仅可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增长, 而且通过发展高端产业, 可实现内涵式的城市化, 提高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 使其对区域具有更大的辐射力, 从而提高城市的层级。

2、产业升级加速乡村城市化, 完善区域城市体系。

随着大中城市的产业升级, 周边乡村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制造业及相关服务业, 形成一系列产业集群或产业园区, 并在循环累积的集聚效应下, 像滚雪球般不断成长壮大。随着这些产业集群或产业园区的日益成熟, 一些新城市将陆续出现, 从而整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 城市体系不断完善。区域产业升级导致一系列新城镇在原来的乡村地区崛起, 促使乡村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二、产业集聚与产业升级:提升集聚经济

产业集聚与产业升级的互动发展, 在空间组织与价值链两方面共同推动集聚经济的整体升级。

(一) 产业集聚为产业升级打下基础。

产业集聚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集群内企业的成本曲线, 拓展了活力空间, 成为区域竞争优势的载体 (徐强, 2004) 。产业集聚在收益递增作用下产生循环累积的集聚效应, 包括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两种类型。地方化经济主要由专业化集聚导致的, 有利于知识的发现和传播。一个产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可以促进知识在同产业的不同公司间扩散, 从而促进研究、发展和创新活动 (Marshall (1890) , Arrow (1962) 和Romer, 1986) 。城市化经济主要由多样化集聚产生, 有助于技术创新和知识溢出。不同产业的公司集聚在特定的地区可以产生“相互孕育”的效果, 这不仅有利于知识溢出的产生, 同时还推动了地方竞争, 从而加速知识的使用 (Jacobs, 1969) 。产业集聚不仅可增大产业的规模, 也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 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Antonio Ciccone, 2002) , 还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 (波特, 1990) 。

(二) 产业升级提升集聚经济质量。

发展极理论认为, 增长的势头往往集中在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 这些部门和行业往往集中在大城市中心, 有创新能力的产业和企业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经济活动地理集聚带来成本的节约和收益的提高, 从而形成地区的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中心等。产业集聚不是由一些产业简单地集中在一起, 大量企业在一定地理区位集中产生循环累积的集聚经济的前提是这些产业必须是相关的, 其上下游产业或与辅助产业之间的关联是密集而顺畅的。而要使产业集聚区的各企业有很好的关联效应, 其内部产业结构应该是在动态调整中不断升级发展的, 只有这样, 集聚经济才能得到持续发展。我国东部地区产业集聚明显, 有些城市已出现拥挤效应, 主要表现为土地空前紧张、环境污染压力越来越大, 已不适合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一些中心地区的发展格局, 是以经济增长模式粗放、环境污染、土地紧张为代价的, 这种模式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三、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空间

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是相辅相成的。在早期资本主义时期, 由于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分割, 伴随产业结构调整的是大量企业破产和倒闭。而进入现代,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产业结构调整有了更多的选择, 其中之一就是产业转移的方式 (陈建军, 2002) 。产业转出地与产业转入地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产业升级, 但其在空间上是相互依赖的。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互动发展驱动资源空间再配置, 导致产业空间的重组。

(一) 产业转出地的产业升级

1、腾出有限空间, 发展高端产业。

一个工业区从建立开始, 它将经历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像一个生命体一样, 可以划分为年轻、成熟、老年等不同阶段, 各个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 (Thompson, 1966) 。无论一个工业区还是一个产业都是有生命周期的, 成长之后会成熟, 成熟之后如果不升级必然要消亡。产业升级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上, 但城市或区域的土地及其他资源都是有限的, 不可能同时发展所有产业。因此, 一些区域或城市在进入成熟期后, 由于资源的约束或受到其他一些冲击, 必然把当地优势较弱或已成为负担的衰退产业迁移出去, 以腾出空间来发展相对高端的产业或产业环节, 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2、集聚优质要素, 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转出地的产业升级离不开周边地区或更大范围区域的支持, 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要素供给方面。产业升级要求有更多的高附加值的产业, 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资本等要素。产业转出地在转出相对低端的产业时, 如果不及时引进和集聚更高质量的要素, 那么产业升级只能是一句空话, 而且将出现产业空心化态势, 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还会带来失业、贫困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 发展梯度较高的城市或地区在进行产业升级时, 一方面要留住自身积累的各种优质要素, 另一方面要通过内涵式的城市化或其他软硬件设施的建设, 引进大量适合本地新兴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的优质要素, 以促进产业顺利升级。

3、扩大城市腹地, 增强服务功能。

城市腹地是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 其大小受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诸因素制约。城市腹地的大小取决于城市对腹地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 而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又与城市经济实力、市场发育程度和开放程度等因素正相关。城市腹地揭示城市与区域的产业联系和经济活动规律。一般来说, 腹地范围愈大, 经济发展水平愈高, 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也愈大。产业转出地能否把其相对低端的产业转移出去, 同时不产生产业空心化的情况, 取决于该地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是否紧密, 能否在产业转移与集聚优质要素等方面进展顺利, 对区域的服务功能是否不断提高。

(二) 产业转入地的产业升级

1、承接产业转移, 推动工业化进程。

产业转入地一般是发展梯度还相对较低的地区, 处于工业化初期或者还未发展工业, 这些地区一般是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 资源比较丰富, 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通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不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 发挥相对优势, 而且可从中获得大量外来资本和先进技术, 突破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 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配套外来产业, 提高当地经济活力。

产业承接地一般通过建立产业园区或开发区等产业集聚区来承载外来产业, 在一定程度上可培育并发挥集聚经济效应, 使其成为当地经济的增长极。随着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发展, 外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得以传播。当地企业一方面可通过吸收其中的知识溢出, 模仿或创新性地生产类似的产品, 另一方面可通过原料加工、发展传统服务业, 投资环境等方面来积极配套外来产业, 以充分发挥当地优势, 提高经济活力, 这样既有利于外来产业的顺利发展, 又有利于当地实现产业升级。

四、结语

产业升级与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产业升级是通过产业部门结构的转换, 在价值链上实现优化发展, 其落实到空间上会产生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化等经济地理效应。而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是通过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 在空间上动态优化配置资源, 其落实到具体的产业中会形成集聚效应、扩散效应与关联效应等。三者互动发展可以优化产业的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 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 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4.

[2]卢根鑫.试论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及其效应[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4, (4) .

[3]徐佳宾.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与市场形态[J].财贸经济, 2007, (3) .

[4]王文成, 陈树旺.中国产业转移问题研究:基于产业集聚效应[J].中国经济评论, 2004, (8) .

[5]李松志, 杨杰.国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 2008, (2) .

[6]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 (经济社会版) , 2003. (4) .

教育产业 篇2

三生教育有关知识

1、“三生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简称?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

2、什么是“三生教育”?

所谓“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

3、什么是生命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

4、什么是生存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5、什么是生活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6、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7、“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系是什么?

“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什么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 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实现家庭幸福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8、为什么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

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实现家庭幸福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9、为什么说实施“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根本理念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内在发展、和谐成长,具有基础性、主动性、发展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征。“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脉相承。

10、为什么说实施“三生教育”是实现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家庭幸福必须以家庭成员的幸福追求为前提。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小建立高尚的幸福观,去追求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是实现家庭幸福的基础。家庭幸福以每个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为标志。社会的和谐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和谐,是生命的和谐、生存的和谐、生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展“三生教育”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人的感恩之心,树立正确的家庭幸福观,培养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激情、理智和意志力,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1、实施“三生教育”要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实施“三生教育”要坚持人本性原则、求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规约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12、实施“三生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实施“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的基本途径。

13、开设“三生教育”课程的要求是什么? 初中必修地方课程七年级 ≥32 节/年。

珍爱生命

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来来往往那一颗颗跳动的心灵,那一张张微笑的脸庞,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散发着智慧气息的森林里,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的小树,伟岸而祥和的参天古树,是一株株充满生机的生命;在那浩瀚无垠的大海里,无忧无虑畅游的小鱼,婀娜多姿的珊瑚,是无数灵动而美丽的生命。

当你看到一位母亲怀胎十月,在经历无数痛苦的煎熬和漫长等待的焦急后,随着“哇”的一声响亮的啼哭,宣告着一个新的小生命诞生时,你是否会感叹于生命的来之不易? 当你看到一位身患重病的病人,看到他在生死边缘上痛苦地挣扎,无数次昏迷,无数次命悬一线„„他对生命的渴望,又是否让你叹惋生命的脆弱?

当你看到一株嫩绿的草芽在早春的寒冷中萌发,经历无数次雷电风暴的严峻考验后仍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屹立,书写着它生长的执着时,你是否会为生命的顽强而惊诧?

当你看到一只慈祥的鸡妈妈带领着一群天真可爱的小鸡在小院里玩耍的其乐融融时,看到一队美丽的天鹅情侣在夕阳下的湖里静静漫游的唯美宁静的画面时,你是否会感动于生命的美丽?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美好的生命。我们能够看到今天冉冉升起的太阳,我们还能在明媚的天空下自由地舞动,让生的快乐和我们一起跳舞;我们还能够把生的希望惬意地撒在每一个角落,让每个角落都是阳光灿烂„„生命因为脆弱和来之不易才显得弥足珍贵,因为生命,这世界上才会充满爱与关怀;因为生命,世界上才会充满希望和未来,珍惜所拥有的生命吧!

学会生存

和谐美好的生存环境是幸福生活的必备条件,健康的身体是生命发展的基础人类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生命季节里的徘徊,开始了新长征路上的生存。

学会生存,就要有所追求。人的生命需要有水和空气的孕育滋养。但只有水和空气保持这唇上热气的呼出,这不是真正的生存,是“植物式”的生存。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一个人的生命如果没有追求的鼓舞,是空虚而渺小的。”所以人不能做天上的风筝,盲目无目标地被线牵着走,要为追求而生存。学会生存,就要学会坚强。人的生存受环境的制约,但我们要做环境的主人。生活也少不了坎坷,但我们不能谈失生活的道路。不要在生存中耗尽了自己,我们要战胜脆弱。

学会生存,就要勇敢超越。水中的鱼儿不能超越,怎能进化为较为进步的两栖动物呢?陆地脊椎动物不能超越,也不能变成鸟类。佛家俗语“超度”也是要人类学会生存,发掘人类的超能力。上天永远不会偏爱那些双手合十、虔诚祈祷的人。而把机遇留给勇于超越的人。做好自己,做回自己。因为不能主宰自己的人,是世上最可怜的奴隶。

太阳的生存,为人类提供火与热,照亮人的心田。指南针的生存,为人类指点方向,引航导航。花儿的生存,为化作春泥给果实的成长输送营养。它们的生存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把千丝万缕的爱献给人间。于是,我懂得了,生存的目的不是生存,而是奉献。人生在世,生存的是否长久,获得的是多是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人类为社会奉献过,真切动人地生存过。

绿色生活

绿色生活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文明,这是乐活生活方式的行动准则:1、2、3、4、5、6、7、8、9、坚持自然温和的轻慢运动。不吸烟,也尽量不吸二手烟。电器不使用时关闭电源以节约能源。

尽量选择有机食品和健康食品,避免高盐、高油、高糖。减少制造垃圾,实行垃圾分类和回收。亲近自然,选择“有机”旅行。

注重自我,终身学习,关怀他人,分享快乐。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如社区义工、支教等。支持社会慈善事业,进行旧物捐赠或捐款。

10、节约用水,将马桶和水龙头的流量关小,一水多用。

11、向家人、朋友推荐对环境有利的产品。

12、减少一次性筷子和纸张的使用,珍惜森林资源。

教育产业的黑金路径 篇3

日进斗金式

一周时间花两万元去学习谁能舍得?——“7天两万元圆你一个美国某某MBA班的梦” 这样的班却每每人满为患。

市场经济,有需求的地方就会有人以供给谋取利益。有一种需求,产生于中国人特有的“关系学”。如今许多人已经把上学作为社交活动的一种,建立起同学关系以便在社会上更“吃得开”。记者参加了某高级研修班的开学典礼,当时就有人提出参加学习的好处是四个“一点儿”——养点神儿、歇歇腿儿、学点词儿、交点人儿。

“紧跟某某某,肯定得高分”——这是为广大准备考研的学生们所熟知的一句广告词。只要是有这位教授的课,成千上万的学生会奔走相告、趋之若鹜。笔者翻看了近10家京城考研辅导学校的招生广告,发现一些老师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不同学校的广告上。一般来说,每门课的主讲老师都不超过5人,也就是说每位辅导老师在北京至少要身兼两职。据了解,一些考研辅导名师每年一般均需花费数月连续奔波于各大城市做招生宣传,在正式授课期间,一天循环赶2至3个场地的现象十分普遍。一知情人士指出,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是最根本的原因。全国各大考研辅导班一次性支付给主讲教师的薪金最少是1000元/节,有的教师更与辅导学校实行五五分成,每次课下来收入均达上万元。

“名师”的讲课费在7年之间涨了7倍。2001年,北京一位“名师”拿到的报酬是700万,而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几乎为零。从2000年开始,“名师大腕”逐步在市场需求中奠定了“江湖地位”,而且要价越来越高,辅导班的烘托也使一些考研名师成了“睡觉也挣钱”的神人。

高收益面前也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的“黑班”和“巫”师。在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之前,各种考研辅导班层出不穷,广告更是满天飞。“某某辅导班讲课老师曾多次参加考研命题工作和从事过多年辅导教学工作,经验最为丰富等”,此类字眼随处可见。更有甚者,还宣扬他们掌握着大量鲜为人知的命题“内幕消息”。诱惑性如此之大,令考生们难以抗拒又无从选择。许多考生只好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于是参加多个辅导班,买了一沓又一沓的辅导资料,以寻求所谓的“内幕消息”。去年12月末一场考生与办班者之间的官司,揭出了黑幕,有的辅导班竟叫出了8000元的高价,这个班上近200名来自全国各地参加某法律硕士预科的学员称,主办者的承诺是可以达到90以上的升学率,并可以在考前十天为学员透题。最后证实这些都是假的。不少考生不远千里,不惜重金进京求学反而“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本万利型

应试教育是中国学生们头上的一道紧箍咒。于是,发应试教育财的机构与单位则多如过江之鲫,大发“应试”财。

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南路是一条很不起眼的小街道,其长约100米,宽不到10米,却有个响当当的名字——考研一条街。街道入口处有一个圆柱,糊满各类考研辅导班的广告。在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小街道背后,无数人伴随考研队伍日益壮大带来的商机而发财致富。这个地带密布着十来家辅导学校:海文、启航、三校联办等,都是以考研、律考、注会、自考、英语辅导为主要业务,办班兼卖辅导材料。一轮轮的考试与报名正应了那句老话:你方唱罢我登场!刚刚结束了研究生考试,又蜂拥着一群报考3月份律考辅导的学子们。伴随着各种考试季节的交替来临,他们也办着各种不同的班。寒来暑往,只要中国的各种考试制度还在,他们就会一直办下去。

1996年到2000年是考研培训市场活跃的几年,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这期间办班的成本非常低,而利润却高达50%。很多人就是在这时掘到“第一桶金”的。培训班为争取生源需要的免费讲座场次越来越多,场地费、交通费等开支大幅增加,办班的利润在13%到20%之间。2001年,北京一家培训机构的营业额达到了1400万,办班的个人也能拿100多万元。

在办班赚得钵满盘满之外,印售辅导材料也是他们的一项副业收入。一些学历不高、资金不多的人依附在各种辅导班上也收入不菲。一套政治模拟题10多张纸卖10元。为外地学生提供资料,复制讲课录音的磁带80盒磁带就收1200元,成本有多少,利润有多高,可想而知。复印模拟题,50元钱成本,每套卖150元,净赚100多。无怪乎有人叹曰:有文化的养活没文化——在考研辅导这个圈里,不讲究知识水平高低,看的是谁掌握信息资源。许多外地人都是办班办学收费的难以管理是隐藏利润的所在。这样一点点干起来的

揭开利润的面纱,办班办学收费的难以管理是产生巨额利润的温床。据了解,只有具备了一定条件,才有资格开办考研辅导班。如应有固定办公场所、专用教室以及50万元的固定资金,要有地区社会力量办公室的审批、教委的办学许可证以及税务局开具的证明。然而,国家物价局物价处有关负责人说,物价部门只对夜大、电大等长期办校的学时费有明确规定,而对社会上的短期培训班,如考研辅导班、电脑培训班等并无统一规定,各班根据自己的情况收费,学生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狐假虎威法

与高校联办的,攻读某专业,学业结束合格后发结业证,通过国家的相关考试可申请学位。如今的中国教育界,每一所名牌院校的背后,都挂着一些铺铺拉拉的衍生机构,他们打着名校的旗号招生,用名校的光辉照亮自己,吸引生源。一个学校就有许多班,院办系办以及与校外联办等种种名目。如人大就有教育培训中心、书报资料中心人才培训学校等办学单位。一家与名校联合办学的负责人就认为,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名牌在许多时候还是有用的,人们对名牌院校的教学质量更有信心,也觉得拿钱念书越名牌越值。

劫富济贫招

还有一种办学专门面向高端产品——挣“有钱人”的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中金金融证券研究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很会“使巧劲”的机构。去年以来,他们连续办了几个班都是面向企业总裁、高管人员、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管理人员等“白领一族”。如金融-资本运作总裁研修班、全国股份公司监事会高级研修班、现代资本市场投资管理与运作高级研修班等。记者到那里采访的时候,恰逢保险代理人培训班正在报名,学员也是十分踊跃。

这种专业化较强的培训班都是价格不菲,如3个月(每月3天)的现代资本市场投资管理与运作高级研修班学费4900元,一年(每月2天)的金融-资本运作总裁研修班学费21800,3个月的财经记者培训班(每周2天)收费6800元。能办这些班的机构也都是因为背靠对某名牌大学金融学院这种“大树”,有自己独有的金融学、资本运作研究方面的师资力量,以及自己的教室等使支出缩到最小。同时往届毕业生分布在各大企业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的毕业生也是办班中一部分生源和宣传招生人员。

某机构曾经办了一个股份公司监事会培训班,受到了欢迎。为什么?监事会在公司里往往是个摆设,不重视吧又有明文规定他们在参与监督管理企业,还不如让他们出去借着培训的名义待一段时间,公司出一万多元钱买个好,还落个耳根子清静。那一次,班办在厦门,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一个月的时间,来自各企业监事会的成员们能学知识,又休闲轻松,实在是美不胜收。

随行就市类

追本溯源起来,应试辅导是办班办学中最历史久远的了,有很多人是从80年代开始就办英语辅导班、高考补习班的,最近几年随着人们考研热情高涨和“出国热”,一些考研辅导班和英语班越来越红火。一些短期辅导班渐渐办成了学校,实现了长年办学,有了稳定收入。

在每一个复习备考的季节里,人们都可以从各所高校的布告栏、考试报名和报纸上看到这些学校的影子。研究生、会计师、律师、导游员、证券从业人员等等,只要是带证的考试,就会有相应的辅导班。

一些培训机构,则是“热什么教什么”,即针对当前社会流行的某一方面技能和知识进行培训的,内容多是资本市场运作、应对加入WTO等,风行一时的MBA培训班,就是应合了社会上从20岁到60岁都热血沸腾要考的MBA的热潮,招生对象是企业老总和高管人员。还有一种就是各种企业和机构办的旨在提高学员职业素质和社会生存能力的短训班,如“我成功”、“魔鬼训练法”、“杰出领导人训练”等。此外,还有一些是对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如对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辅导、保险代理人培训以及去年尝试办的财经记者培训班也是获得了成功。社会需求的捧场使得各种机构对投资教育产业十分看好。

英语培训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日不落”的培训好项目。据统计,中国现在仅有外语培训机构就已超过3000家,英语产业年产值突破一百亿元。有人分析说,2001年仅北京市场就有20万人自费参加各种英语培训,实际流水额最少有7个亿。在受申奥成功和入世的利好消息刺激下培训市场更是呈快速膨胀之势。许多培训机构看准这个市场在大力推广自己的品牌,如李阳疯狂英语、“洋话连篇”英语、戴尔英语、华尔街英语等都是在挣这个碗里的饭吃。

外来和尚经

早年间是洋学校吸引中国学生出国深造,现在是洋学校来中国“现场办学”,“不出国拿外国文凭”,成了这些学校的招牌菜。魅力在于“获国际学位,做世纪精英”。

随意抽取的某经济类大报,各种洋学校的招生启事均是“金光闪耀”:美国彼尔逊大学MBA,美国大学联盟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美国普渡大学MBA硕士课程研修班,悉尼大学项目管理硕士学位班等。

某大学门口赫然贴着“苏格兰皇家大学MBA”招生广告,据知情人介绍,这所学校倒是真的,只是,被招进的学生,在支付了高学费后,却极难毕业,承诺的一些毕业条件,如修完多少学分,事实上,根本难以达到毕业要求。

巧种摇钱树

由社会机构设立的单纯赢利性的夏令营恰巧处于“三不管”的状态,各类社会办学机构或旅行社把夏令营当成“摇钱树”,他们打着知名高校或企业的大旗,以育人、锻炼为名大肆敛财。家长稍微放松警惕,就可能遭遇陷阱,最终挨宰也往往是“欲告无门”。

最大的隐患是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天津市供电公司的刘女士说:“一大帮小孩子交给旅行社或一些名目不清的机构,远不如交给学校和少年宫放心。”而兰州光明律师事务所律师孙智俊则提醒,一些主办机构并没有合法的身份,一旦出现问题,家长将面临着漫长的维权之路。

另外的隐患来自于不合格夏令营对于孩子心理的影响。所谓的“贵族夏令营”“未来领袖夏令营”,把夏令营活动变成一种高消费的高端市场,让孩子住星级宾馆,吃宴会大餐,乘豪华汽车,穿高档服装,过“贵族生活”,实际上会促使孩子滋长贪图享乐的心理,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的成长。

杀鸡取卵路

随着洛阳分校的关闭,号称中国民办教育第一品牌南洋教育发展集团终于人去楼空。

作为一所贵族学校,南洋国际学校幼儿园的学费是每学年1万元,小学平均每学年15000元,初中每学年18000元,高中每学年2万元。但根据南洋学校入学协议书规定,只要交纳一笔几万到十几万不等的教育储备金,那么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学费就可以全部免除,或者部分优惠。到了学生毕业的时候,这些教育储备金会全额返还给学生。

事实上,教育储备金类似于一种民间集资,这种模式最早在1993年由广东英豪私立学校试行。南洋教育集团正是采用这种模式,以惊人的速度集资扩张。然而这种速度在2005年嘎然而止,分布在各地的南洋学校,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倒下。

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全民教育 篇4

一、终身教育———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一词英语为“Lifelong integrated education”。意思为“终身的综合完整的教育”。顾名思义, “综合统一”是终身教育的特征和主要意义所在。“综合完整”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1) 从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及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层面分析, 人的教育从个体扩展到社会, 即个体教育和社会教育; (2) 从人一生接受的整个教育情况分析, 应该包含人在不同阶段接受的全部各种类型的教育, 而不仅仅是学校教育。

终身教育即人一生所受教育的总和, 是影响巨大的世界教育思潮, 使人们对教育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由本世纪60年代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他认为, 人的前半生时间用来学习、积累知识, 后半生则一劳永逸地使用知识, 机械的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 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 各项内容, 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 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教育应该贯穿“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的全部过程”, 连接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 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 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

终身教育以终身、教育两个概念为基础, 关注人们的生活、学习。在我国, “终身教育”这一概念首次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正式提出。在1995年的《教育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推进教育改革,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 将终身教育理解成“与生命又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它不仅重视终身教育在职业训练方面的功能, 而且更加重视他在人格塑造、个性发展、潜能开发以及批判精神方面的作用。

二、成人教育———从“学历”走向“能力”

从1949年第一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的召开, 到1997年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发布《汉堡成人学习宣言》, 国际社会在实践中不断地在发展和创新成人教育的理念。成人教育是社会政治进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经常被称之为业余教育、工农教育、社会教育、回归教育等。从办学形式看, 成人教育主要包括———扫盲教育、成人基础教育、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岗位培训、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文化教育、远距离教育。

成人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具有教育的特性, 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我国, 成人教育通常被当作是普通教育的补充, 以成人学历教育为主。许多成人高校办学目标不明确, 只注重在学历上与普通高校看齐, 让成人学习者最终拥有“专科”、“本科”学历, 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式单一。长此以往, 成人学习者有可能在知识素养上不及普通高教的学生, 能力上又不符合成人高教培养目标, 最终, 在社会中难以定位, 成为竞争中的失败者。

《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成人教育, 使公民接受多种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这些都已成为发展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法律法规基础, 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我国成人教育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在知识经济、倡导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 成人教育自身的独特性得到确认, 不能被淡化, 也不能被替代。成人教育也在不断尝试, 用一种新的眼光、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理解和重塑自身, 时时刻刻进行改革, 尝试在概念与内涵上做出新的、突破性的认识, 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从重视“学历”走向了重视“能力”。关注成人个体的差异和具体的学习需要, 注重成人学习者各个方面能力培养, 指导人们为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努力。通过任何形式的学习, 成人学习者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 而且也能结合生活和工作实际, 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获得一技之长, 增强社会竞争力。

三、全民教育———实现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

在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中全民教育被权列为基本的人权, 20世纪90年代, 全民教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题, 在1990年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 发表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 对全民教育进行了新的审视, 使“英才化”的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普及化”“现代化”的教育, 对各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全民教育已成为一项全球事业, 引起了世界各国共同的关注, 并形成了统一的行动纲领———达喀尔行动纲领。

全民教育重视教育平等, 教育必须向所有的人开放, 利用各种手段提供教育机会, 缩小教育上的性别差异;强调教育民主, 人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标, 如注重基础教育和扫盲、普及初等教育、普及入学机会等, 使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 获得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能力, 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进入21世纪, 全民教育注重实际, 利用区域间的合作, 合理和科学的开发各种教育资源,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其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四、成人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主要途径

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广泛传播, 开阔了成人教育的视野, 扩宽了成人教育与社会的接触, 促进了成人教育的深入发展, 尤其是对成人教育的功能、性质和目的有了新认识。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把接受正规学校的教育, 特别是最终完成正规的学校教育, 作为立足社会, 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唯一手段和方法。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尽管正规的学校教育现在还是教育体系中的主体, 但它绝不是教育的全部。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个体, 使需要不断的更新、补充新的知识, 接受新的思想, 这样就急需接受不同形式、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成人教育观念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也发生了及时地转变。成人教育逐步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主要途径, 成为终身教育的前沿阵地和实践领域。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从教育制度上提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因此, 应该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中重新认识成人教育, 在终身学习的概念中构筑成人教育的新理念。本着终身教育的宗旨, 成人教育注意倡导学习贯穿个人一生的社会理念, 满足个体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 开发、整合和利用国家、社会的多种教育资源, 服务成人学习者, 提供给成人学习者良好的学习环境, 创造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环境, 建立一个灵活、多样的成人教育体系。新的趋势和方向令人鼓舞、欣慰, 21世纪的成人教育发展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 应当基于新的定位, 实施战略创新。积极进行改革, 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和障碍, 为人们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 协助劳动者提高生存、生活技能, 适应激励的社会竞争, 使成人学习者能在真正意义上全面开发自身的潜能和资源, 实现人终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促进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五、我国终身教育的科学归宿———全民教育

终身教育的思想是美好的, 然而我们世界的现实是严酷的。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勒斯·曼指出:估量科学或文化造福于一个社会, 不应过多地着眼于这个社会拥有多少掌握大量高深知识的人, 而在于广大人民掌握足够的知识。 (2)

尽管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赞同终身教育的思想, 但是, 由于诸多原因, 许多国家还不能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满足所有人受教育的愿望, 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甚至贫困的发展中国家, 有些甚至连最起码的基础教育的任务也无法落实。在发展中国家, 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是教育机会的欠缺和不均等性。尽管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 仍然没有达到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2000年全民教育评估表明, 许多国家已经有了重大进展, 但是, 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中还有一亿多儿童仍然没有机会接受初等教育, 而且成人文盲也有增无减, 8亿多成人是文盲。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这与全民教育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因此,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现实是十分严峻的, 如果全民教育的目标得不到实现, 不加快步伐, 那终身教育就只是纸上谈兵, 最终沦为空谈, 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全民教育是我国21世界终身教育必然而又务实的选择和科学归宿.

六、我国全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成人扫盲教育和妇女教育

全民教育是公民的权利, 使所有的青年和成人, 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地层的弱势群体, 均有机会接受能真正地、充分地满足其基本学习需求的教育, 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成人教育应被视为对全体国民的素质进行不断地提高和发展的广泛教育方式, 其最终目标是建成促进全民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社会。在我国, 全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成人扫盲教育和妇女教育。

(一) 扫盲有了新的内涵和发展

1.功能性扫盲的提出

近年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功能性扫盲”的新概念, 根据这一要求, 扫盲工作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开展基本读写能力教学的基础性扫盲的过程中, 要注重实用, 注重识字教学内容贴近扫盲对象的工作生产和生活, 将学习文化同学习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如可以把科技普及教育的内容编入识字课本或由单位编写通俗的生产技术的补充教材。二是对已经脱盲的成员包括农村全体成员, 进行功能性扫盲, 以帮助他们扫除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岗位上因知识和能力的不足而产生的种种障碍。其内容可以包括科普法律医学保健消费保险社交礼仪等。

2.扫除“现代文盲”的提出

联合国对文盲的新界定是:“一文化水平低, 不识字, 不能阅读的人是文盲;二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是文盲;三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是文盲”。为区别传统意义上的认知文盲, 人们把“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称为“现代文盲”。“现代文盲”在现实生活中单就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成人来说, 也大有人在。因此, 扫除”现代文盲”成为21世纪扫盲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 妇女教育的广泛开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有关国际教育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妇女解放和妇女教育问题。国际社会一直在为提高妇女的地位、推进妇女教育的进程而努力。对妇女进行教育是当前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妇女教育的重点和实施全民教育战略的共同措施。

对妇女进行教育, 是提高妇女地位的主要途径关键, 是实现全民教育的关键。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为二十一世纪做准备》一书中指出:在使全球社会为21世纪做好准备的总努力之中, 教育的作用、妇女的地位是必须强调的三个关键因素的两个。 (3) 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提高人民素质, 通过合理、快捷的人力资源开发渠道, 把我国丰富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 是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会拥有一定的决策权, 女孩就会获得和男孩平等的受教育权, 女孩获得高水平教育的机会也越大。这样, 妇女接受教育会对后代子女的教育权利和机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对未来中国人力资本的形成、全民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可以产生巨大作用。

新的理念给我们启迪, 在21世纪的今天, 成人教育应实行根本性的战略转变, 成为整个正规的继续教育或非正规的不断学习的过程。我国成人教育践行全民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理论的重要体现, 主要表现在通过种种活动的开展, 使成人教育走进社区、走向农村、深入企业, 促进全民自觉、平等、和宽容地参与生活、工作和学习, 实现构建全民参与的学习化社会的目标, 从而建设“和谐社会”, 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虽然任重道远, 但是前景无限光明。

参考文献

[1]沈文英.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辨析[J].中国成人教育, 1999 (12) :46.

[2]刘萍.论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与成人教育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 2000 (3) :13.

[3]董建红.2000年世界全民教育评估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7) :60-61.

[4]黄志成.从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到全纳教育——国际教育思潮发展趋势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3) :27-28.

[5]何爱霞.社会化研究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理论支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11) :94-95.

[6]盖雨鸥.再论终身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1) :24.

[1][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等译.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16.

[2]徐荣远.全民教育:21世纪的行动纲领[J].中国成人教育, 2002 (8) :26.

教育产业 篇5

摘要:教育不是产业,是人们在教育理论层面对教育本质特点的讨论业已达成的初步共识。然而“教育服务理论”在对教育不是物认同的同时,却认为教育是带有服务性质的实践活动,其理论主体仍是教育产业化的变种。教育服务理论对品牌教育、特色教育的阐释和发挥客观地导致人们对教育过程中“物”的追逐。昂贵的教育服务鳞次栉比,孩子们消费着高价教育服务的同时,是人们对无任何“服务”可言的公众教育,国民基础教育等的冷落;是越来越消费不起的广大贫困人口的子女;是对差别教育的制造。育人是教育的本质,维持人类种系的繁衍和发展是教育的本体性功能。对于教育本质的论述应该首先着眼于教育活动的公益性质。

关键词:产业,教育服务理论,品牌教育,公益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是教育的本质;维持种系的繁衍和发展是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然而,在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中,人们往往视教育为产业,把教育事业,甚至是基础教育,当作产业来办。如此将教育视作产业性教育,服务性教育(时下,在理论界“教育服务”的观点颇为流行)。将学校教育事业视作第三产业,错误强调其服务性、生产性、工具性等。“教育服务理论”对教育活动的工具性、服务性的阐释和发挥必将导致更多的贫困人口子女失去享受教育的机会,制造更多的失学儿童和差别教育,进而影响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特点,了解教育活动自身的内在规律及其运行机制,对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服务理论”及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消极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发端于部分西方国家,以“无边界高等教育”为理念,极大地拓展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经济功能的“教育服务理论”的一些观点逐渐流行开来。尤其是在我国私立教育、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阐释和发挥。除了部分介绍了该理论的国际交流与协作功能以外,更多地关注了该理论的服务功能和产业属性。其基本观点是:

(一)教育不是物,教育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具有服务性或者劳务性,因此教育服务可以定义为:教育是一种具有服务性质的实践活动,教育服务就是教育活动的产品,或者说一种服务形态的产品,教育的产品就是教育服务。

(二)教育服务这种产品就是商品,它既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交换价值,虽然它有特殊性,但同物质商品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形式上的不同而已。

(三)作为生产者来说,在教育市场上所提供的是教育服务的质量、品牌和特色。而作为消费者来说,在教育市场上要求购买的当然是优质的教育、特色教育和品牌教育。

综观“教育服务理论”,笔者认为这种对教育活动的理解和认识,有极端物化教育过程,将教育产业化的倾向(有人甚至认为教育无他,就是服务)。其对教育品牌和特色的追求,必将带来理论和实践领域对教育活动的畸化,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

首先,公众和社会教育无所谓“服务”可言,从而受到忽视和冷落;教育服务理论强调对教育活动的市场运作,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活动必然以教育服务进入社会市场。在教育市场中,特色教育、品牌教育则是社会的稀缺资源,人们便会争相购买。于是就形成了社会对教育的消费性选择。显然,公众和社会教育便会游离于所谓的教育市场之外。其无所谓确切的消费者和购买者可言,也即通俗意义上的“买单”问题无法落实。因其更无品牌可言,也就无人打造,长此以往必将遭受更大的冷落。

再则,其潜在的危险还在于造成人口素质的整体下滑和对差别教育的制造;在“教育服务理论”的指导下,多数学校大力打造“优质教育”、“品牌教育”。然而对于广大学生来说,他们中大多数则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对品牌学校望而却步,无法登上优质学校的门槛,只能委屈接受“三流教育”,甚至弃学。此外,服务和消费的紧密联系必然会造成学校把眼光紧紧盯在钱上,造成高收费,乱收费,甚至骗收费的现象。让学校忘记了教书育人的首要责任,降低了教育质量,恶化了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等。其根本错误还在于对教育实践活动“育人”本质的曲解和异化。

二、育人是教育的本质。

培养教育年轻一代,使其成为初步社会化的个体,维持种系的繁衍与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最本质功能。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活动的,教育本身独有的基本特点。教育的这一特点把它与其他社会活动,如生产劳动、商业贸易、艺术创作、日常生活等区别开来。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教育活动就与之相伴而诞生了。

在原始社会,生产劳动一开始就伴随着教育。为了使生产劳动能代代继续下去,以维持人类生存,年幼一代必须向年长一代学习生产生活经验。在原始社会的渔猎时代,男孩子跟随成年男子学习猎取野兽、捕鱼,女孩子则跟随成年妇女学习制造器皿等等。另一方面,人类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群体的共同活动,人们彼此之间建立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生活方式。青少年在劳动中同时接受长者有关社会生活的教育,这种发端于经验的学习和传授的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是紧密结合着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进行的。由于生产力发展,可以提供足够的剩余产品,供养一些老人和少年儿童,让他们无须从事生产劳动而在这些场所专门从事教育活动。进而也便产生了较为固定的供人门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场所。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约四千年前的虞舜时代,就已经有了类似学校的专门的教育机构的建立,称之为“庠”。古籍《明堂位》说,“米廪,有虞氏(舜)之庠也”。据学者考证,“庠”,又称米廪,本是古人饲养家畜,储存谷物,供养老人的地方,并负担教育的责任,“庠”,是中国古代学校的萌芽。

因此从教育的起源来看,无论远古时期与生产生活混生的原始人类口传面授捕猎耕作技术,还是专门由老人及儿童组成的最早的学校,人类的教育活动更多注重的是通过教育活动让青年一代掌握生存和适应的基本技术。其原初动机并不是希望通过教育活动能给予人们的生产活动以什么直接帮助,诞生何种教育产品。其动机只在于使受教育者的预期成熟,成长和发展。

三、生产性并非教育本体,教育不是产业。

教育活动本身不会也不应该立即产生经济效益,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深远而实质的影响才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和主体特征。诚如某晨报报道:某市一“状元村”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该村为国家培养了数百位大学生,其中包括多名硕士、博士。可当记者来到“状元家庭”和为“状元”事业的`发展做了巨大投入的该村支部时,看到的却是抽着旱烟的“状元”的父亲以及因大量投入教育而无起码办公设备的破旧不堪的村支部办公室。不难想见,教育若是产业,为什么几代人苦心经营,结果却是如此清苦?而且“状元村”的人们还是那样甘于清贫(然而有些“教育”却是一经营就能致富)?

笔者认为,“状元村”人的教育情结源于他们对教育非产业性实质的切实感悟和理解――教育不是产业,它甚至不具有生产性。所以早有中外学者撰文指出教育不是产业,教育实践活动不具有生产性。

教育部长周济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曾就教育的非产业属性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论述。他强调指出:“我国的《教育法》对教育的属性问题做了明确规定,不能把教育同其它产业等同起来。”“各级政府制定教育和经济政策应避免使用教育产业化概念,不能以教育产业化思想来指导教育事业发展,更不能把教育作为政府创收,摆脱财政困难的手段。”

四、教育具有公益性,有其发展的质的规定。

有人将学校教育事业形象的比作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工厂,教室就是车间,学生就是教育工厂的产品。其实这种提法存在着对教育概念理解的偏差。其只表征了狭义教育的功能特点,而忽略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笔者一直认为,教育事业对人类发展的作用恐怕决不仅止于将一个“成品”的社会人放置在社会上,使其完成一定的使命而自生自灭。他完成着使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的同时还养育着生命的个体。更为主要的是教育活动还传递知识,文化,精神等,即缔结着人类文明,是促使人类种族繁衍,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行为之一。若从教育的这些功能着眼,教育倒更象人类的防风固沙行为。因为防止土地沙漠化,保护生态环境也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工厂、车间、公司、农场均可以经营,并可以通过经营行为从中获得利润。倘若有人经营人类的防风固沙行动,则明显是一种亏本的生意。教育事业同人类的防风固沙行为一样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需要民族、国家、团体、家庭共同的投入和参与,具有强烈的公益性。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预期影响为其根本目的,有着与人类其他诸种实践活动相区别的质的规定:

(一)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教育活动的根本法则,并非“剩余价值”、“扩大生产”等。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顺序的、阶段的、不平衡的;儿童的身心发展还有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造成的,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的个别差异等等,它们才是制约和规定着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的必然法则。譬如,稍有教育常识的人都知道:人类的语言的发展幼儿阶段是关键时期,必须着力训练;在孩子成长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孩子的人格特质各有差异,因此,教法不一,张家父母的育儿经验是绝对保证不了李家的孩子也能成为栋梁的。于是那种期盼着不需研究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只是不惜重金买回某某博士妈妈的育儿“药方”,然后依样“造出”自家的博士的想法定然是可笑的。教育的前提是教育者应该正确认识,真切理解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类其它的诸种实践活动则少有如此困惑。譬如建房,甚至是进行一场战争,均可以根据计划有序进行,教育活动尤其不妥。然而,教育服务、品牌教育等所追求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从根本上说似乎不完全受制约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却更为直接地受制于“剩余价值规律”、“扩大生产的条件”等。

(二)教育者生命关怀下受教育者对生命的超越是教育活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教育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的存在和运行同人类一切实践活动一样,也是基于其内在特殊的矛盾斗争。最本质意义上的教育活动的动力无疑是源于教育者所代表的教育要求(并且经过转化,成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要求)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若从教育活动过程中生命的完善与重生的角度诠释教育,教育活动之所以生生不息,只能是源于教育者生命关怀下受教育者对生命的超越。人的生命无论是本能,还是已成为生命组成部分的要素,只要成为生命既定的现实状态,它都是有限的。但人的生命追求是无限的,人从不满足于有限,而在不断地追求无限。有限成为人超越的对象,无限成为生命追求的目标。一个“无限”经过人的创造性的活动成为“有限”,人又会产生新的“无限”,人总是生活在这种不断地否定有限,又不断地追求无限的动态过程之中。因此,人是宇宙间惟一地能够“是其所不是”和“不是其所是”的存在物,除人之外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其所是”地存在着。

(三)受教育者价值生命的完善是教育的全部。

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人之所以是可以教育的动物无疑是基于人的生命的特殊存在的价值属性。换言之,亦正是价值生命的存在成就了教育。教育活动传递知识,承传文化,完善理性。致力于人的潜能的发掘,人的力量的发挥,人的个性的发展,其根本在于对人的价值生命的完善,此即教育活动的根本使命和任务。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育,养子使作善也。西语中的“教育”也只是意味着:引发儿童的内在潜能,使之变为现实。人类教育活动之本意只是着眼于儿童(现代教育还应包括除儿童之外的所有价值生命尚未完善的学习者),使其成长,成材,价值生命趋于完善。此时的教育者往往应表现为满足和欣慰。至此则应为教育过程的终结。教育对象有多大“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将之置于社会生产过程中,能够赚得几枚金币,实非教育。如果教育者更多地把眼光盯着这些过程之外的过程,则属于教育过程的异化和扩张。

教育产业 篇6

挂牌时间:2013年7月

年度募资总额(万元)

2014年2400

2015年21061.5

颂大教育(430244)创立于2005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一流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与运营服务商。公司创始人徐春林早于2003年就接触了教育信息化产业,2005年带领技术人员开发出“学籍管理系统”软件,因当时市场尚未成型,只能免费送给学校试用。随着“十二五”规划首次将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产业市场空间打开,作为先行者的颂大教育迅速占得先机。

政府采购与用户自主购买双轮驱动

从最初免费的“学籍管理系统”软件开始,颂大教育从中考招生系统与网上阅卷产品走向商业正轨。在此基础上,公司又开发升级了电子书包应用、智慧校园建设等新产品;开发出App家教平台、可穿戴设备、校园智能卡、升级云网阅系统,细化互联网+终端建设(云网阅、云录播、云电子书包),实现硬件软件多元化发展,逐步从教育管理领域开始向教育资源、在线教育领域融合。

颂大教育开发的教育云平台将教师备课、课堂练习、讲课、学生上课状况以及课后的复习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全部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其产品已经覆盖了12000多所学校以及2000多万师生用户,用户量目前位居全国第一。

多年来,颂大教育专注于基础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形成了以“直营+代理+子公司”为渠道策略,“公共经费采购+用户自主购买+关联第三方付费”的盈利模式。

2015年3月,颂大教育中标湖南岳阳市直教育信息化项目,岳阳市政府授予颂大教育15年教育信息化领域独家运营权。这是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域首个在地级市采用PPP模式的项目。2016年3月,颂大教育又与三井住友融资租赁(中国)有限公司及腾冲市教育局三方共同签署了买卖合同。政府信息化项目的采购正成为颂大教育越来越重要的利润来源。

右手K12 左手幼教

2016年2月,颂大教育全资子公司武汉颂大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武汉颂大童心教育发展,专门负责在幼教行业的整合与并购,实现了由K12领域向幼教市场的拓展,进一步完善了教育全产业链布局。

截至目前,颂大投资及其子公司颂大童心已经完成了9所幼儿园的收购,分布在海南、湖北、湖南、河南四省,在园人数近1500人。未来,其还将继续加大对幼教行业的投资。整合并购后,通过注入核心管理人员、移植全新教育理念和优化管理模式等多种方式推动幼儿园的快速增长。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信息化技术与产品和市场渠道资源,推动打造业内极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幼儿园生态体系。

教育产业 篇7

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

(1)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 发挥主渠道作用, 以“责任、创新、实践”为重点,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 积极开展“法律进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文明礼仪进校园”“民俗文化进校园”等行动, 促进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健康成长。

(2) 落实政府、学校、社会、家庭育人责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学校为主体, 企业、社区、家庭全面参与的青少年德育工作机制。加强中小学德育实践基地建设, 整合屯昌县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地理资源, 加强青少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2. 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1) 强化学校规范管理, 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各个学段内部结构特点的学校章程;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 (试行) 》;落实校务会议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教育质量定期分析制度和社会参与学校评价制度、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点监督管理。

(2) 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视导机制, 通过现场观察、分析评价、研究诊断等方法对学校管理、教学常规管理、校本研训管理、课堂教学等进行诊断、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达到调适、改进学校管理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3. 突破难点, 开展“四项”行动。

(1) 深入开展“教育质量研讨”行动。每年都要围绕提升教育质量确定专题, 开展深度调研, 召开现场会议和教育质量分析会;针对高考和中考, 组织骨干教师扎实开展考试信息跟踪、备考和学科教法研究, 提高中考、高考成绩。

(2) 深入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行动。组织教师进行“一般基本功”“学科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和比赛活动;每年开展“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质课、优秀论文”等评选活动, 引导、激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3) 深入开展“师德师范、校风校纪提升”行动。制定与落实校长和教师行为规范, 加强内外监督和约束;每年9月定为“师德师风大家谈”活动月;每年评选和表彰一批优秀教师;每学期末开展“百姓问教”活动。

(4) 深入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行动, 积极探索教师均衡配置的新途径, 通过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教师双向对口换岗任教、学校互派中层领导交流挂职等多种形式, 促进学校共同进步。

4. 深化改革, 提升教育发展内在动力。

(1) 落实与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进一步简政放权, 切实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 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2) 探索建立教师转岗退出机制。一是对连续两年考核为基本合格或当年考核为不合格的教师进行转岗到非教学岗位;年度考核不合格且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的, 或者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 由学校提前30日书面通知, 按照人事管理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合同;非教学岗位经考核不合格、不能胜任工作的, 按照人事管理有关规定予以解聘。二是因身体健康原因, 不能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工作年限满30年或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教师, 按照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办理相关退出手续。

(3) 实施学区制办学, 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分成若干个学区, 以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 带动学区内学校共同发展。

(4) 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 大力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完善分层教学试点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兴趣小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5)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一县两校一园”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引进工程, 至少引进省外1所优质中学、1所优质小学、1所优质幼儿园与我县合作办学。面向全国公开招聘若干名中小学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发挥长期居住屯昌县“候鸟人才”的作用。

5. 加强四支队伍建设, 提升整体素质。

(1)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健全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探索中小学校长管理“去行政化”, 中小学校长由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选拔任用并归口管理, 试行校长职级制。对优秀校长转岗实行可比照级别安排:屯昌中学、思源实验中学校长转岗可按正科级别安排, 红旗中学、职业学校和思源实验学校校长转岗可按副科级别安排。要积极尝试在本系统或面向社会采取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办法选拔任用中小学校长。

实行校长任期制。小学校长任期为五年, 中学校长任期为三年。在同一学校连续任职满两届后, 原则上应该交流, 任职满三届, 必须交流。学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不合格或连续两学年被评为基本合格的校长将进行解聘。

加强校长岗位培训。中小学校长必须“持证上岗”。新任校长到任一年内必须取得校长任职资格证书, 否则不能继续担任校长。在职校长任期内至少参加一次岗位培训。有计划地组织部分新任校长、副校长到同类管理水平高、办学成绩突出的学校挂职研修。

校长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要经常性地深入课堂听课、评课,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指导教科研工作。校长要兼任一定课时量的学科教学, 并带头上示范课或作讲座, 带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对本县域内中小学 (含幼儿园) 教师实施统筹规划和综合管理, 严格落实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三年一核”和“一年一微调”的政策。

建立教师补充机制。按照“有编即补、凡进必考、择优录取”的原则招录教师, 一般招录本科以上年龄在30岁以下的应、往届毕业生为主;对引进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以上职称的在岗教师, 年龄适当放宽。

加强教师培训。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县举办的各类培训, 教师培训经费占学校公用经费的比例不得低于5%。加强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 由政府出资向社会培训机构购买服务, 补充培训能力不足问题。实施名师培养工程。设立学科名教师工作室, 开辟“名师讲座”“名师精品课研讨”等教育教研活动, 使名师逐渐成长起来。

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坚持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向优秀教师和班主任倾斜, 在30%奖励性绩效工资总数内, 排在前面的10%人员和排在后面的10%人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相差8倍以上。

推进教师交流。落实国家和省的教师交流制度, 每年按5%—10%的比例进行交流。在农村中小学工作未满5年的, 一般不予交流, 教师调动必须根据学校岗位需求, 参考教师综合考核结果。

加强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聘后管理, 对已聘任的一级教师、高级教师等每学年进行量化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师德师风、担任班主任、周课时完成量、指导培养青年教师、上公开课、学年度发表论文等情况。对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的教师, 给予缓聘, 缓聘时间为一年, 一年后经考核合格的, 给予续聘;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教师, 给予低聘。聘任一级教师、高级教师等职称职务的原则上3年内不允许申请工作调动。建立学科教师随考制度 (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 随毕业班考试制度。

(3)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 提高教研水平, 促进教研常态化。推进县教研员全员聘任制和考核制, 建立县、片、校三级教研机构“纵向指导、整体联动、分层落实”的联动机制。

6.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1) 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目标管理体系。

(2) 制订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办法。

(3) 建立校长考核评价体系。

(4) 建立教师工作管理评价体系。

5.建立中小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价标准。

二、保障机制

1. 加强组织领导。

(1)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县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育工作, 县政府常务会每年至少研究两次教育工作,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半年对教育工作进行一次调研, 解决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县政府分管领导每月对教育工作进行一次督促检查, 县人大、县政协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教育专题视察和调研。

(2) 成立县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研究制定全县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规划并指导实施;设立中国共产党屯昌县教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负责县委教育工委的日常工作。

(3) 完善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所学校, 每年至少为学校办一件实事;镇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联系一所完全小学;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和中层干部实行包片包校制度。

2.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确保教育经费的法定增长。

(1) 落实省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各级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按不低于省定的标准执行。

(2) 设立校长基金。校长基金主要用于表彰奖励优秀教职员工、资助名师工作室和教研活动等。

3. 规范中小学校的布局调整。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兼顾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统一规划城乡学校布局;统筹考虑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全面改薄工程等, 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按先建后撤的原则, 采取“撤、并、建”等措施, 实现城乡教育结构、规模、质量的统筹、协调、均衡发展。

4. 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1) 大力表彰先进, 通过激励和引导, 着力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 造就一批理念新、能力强、水平高的专家型校长, 引领广大教师和校长努力工作, 争创一流。

(2) 关爱特殊群体学生, 完善控辍保学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尽职尽责,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孤儿、三类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关爱保护工作体系, 促进特殊群体学生健康成长。

(3) 县委、县政府要大力营造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努力为学校和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严厉打击干扰教学和危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教育产业 篇8

“教育定位”再思考

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是学术界争议的老问题。

按三分法, 知识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前两者称科学, 科学的本质属性是可重复, 是规律的代名词, 掌握科学即掌握规律;后者称学科, “人文学科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知识”, 它是研究人性、教养等人本身的文化现象, 如哲学、宗教、神学、文学、心理、教育等, 是反应人的理念、信仰、精神、人格、期望、灵性、体验、境界等, 不具有规律的属性。

教育拒绝重复, 是创造。教育不是遵循规律育人, 而是育人去发现真理。至今为止, 被实践、实验证明, 学术界认可的根本性、全局性的教育规律还没有, 或者说还没有被发现。教育属于人文, 有不确定性, 是一种理想。教育的本质是创造, 属高层次的智慧, 最好不提或少提“教育规律”。

教育的对象是人,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故此,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教育的灵魂, 是人本教育的根本思想。

由此演绎推理, 教育没有统一, 也不必要制定统一的目标。创造永远是奇数, 是打破统一。同理, 进行历史反思, 我国教育一直强调统一, 教育改革 (含课改) 都是统一的变式、延续。教育真正的返璞归真, 是回到人自身, 实现人的解放。

原初的学校及其演进

人类初始没有学校。生产发展, 物质有了剩余, 少部分人从生产中解放出来, 成了悠闲者, 他们聚一起闲扯, 谈论趣文逸事……像今天的知识沙龙、茶馆聊天, 这就是原初学校的雏形。在希腊语里, 学校一词就是“闲暇”, 在希腊人看来, 学习属于动物摆脱生存繁衍之后的事情。据考证, 约公元前387年古希腊的柏拉图在雅典创办了一所学校, 称学园, 是松散、随意、自由交谈的地方。

早期的大学是个行会。大学来自西方, 出现在中世纪, 是少数人联合起来寻求彼此间的保护、援助组合的一种群体, 就是当时普遍存在的行会, 按现代术语称社团。由于教权 (宗教) 与王权 (政府) 相争, 他们钻了个空子, 在教权与王权相争的缝隙中找到了空间, 发展壮大起来。像所有的行会一样, 既不屈从于教权, 也不屈从于王权, 是天然的独立于宗教、政府之外, 孕育自由思想、按理性运行的一种中介 (立) 机构。

大学是“社会良心”。后来教权、政权合二而一 (政教合一) , 主宰社会, 干预 (影响) 民主、自由, 学校就演化为对抗、批判“政教”的力量, 西方大学就是在批判、对抗中产生的。历史证实, 学校和政权对抗可以避免被同化, 大学有大学的文化, 官场有官场的规矩, 两者保持距离可以双赢。学校独立、高雅、圣洁, 成了追求真理、引领文化, 公平、正义的“社会良心”, 知识分子以公证、讲理为己任, 沦为“公知”、说“反话”的人。

大学是研究学术场所。大学一开始就重视学术、研究学术。学术分两类:无用学术和有用学术。从希腊开始传统的认为, 学术的本质是无用的, 用庄子的话说,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称无用学术;随着生产发展, 渐渐重视有用学术。“无用”、“有用”, 忠诚于知识是原初大学给后人留下的珍贵学术思想。

大学和教权、政权是分分合合, 到了阶级社会, 教育被定为“上层建筑”, 异化为政治的附庸、阶级斗争的工具。教育工具化——人工具化, 必然导至教育“无理”、“无家”, 进而失掉教育自身的独特性。

学校是出思想出智慧的地方。学校起源于悠闲。悠闲是学校的文化之母, “悠闲和单纯的消失”, 乃是“文化整个被连根拔起的征兆”。“金字塔的创造者不会是奴隶, 应该是一批悠闲的人”。教师是创造性的职业, 他们的自主权、悠闲太少了, 笔者赞成给教师设立学术假期, 每三、五年放一个学术假期, 由教师自己确定读书、进修、探险、旅游、做访问学者、亲近大自然……增长智慧, 体现教师的意义。

学校是意识形态的独立机构。原初学校是一部分悠闲的自由人聚在一起议论是非的地方, 大多数内容给社会主流意识、“政教”核心利益没有必然相关, “只管是非不管利害”。学校自治和政府保持一定距离是世界大学共同的特征。

学校的智力资源和批判精神。其一, 学校是智囊, 为政府决策、预测提供理论支持, 供政府选择;学校还有干预政府的功能, 即“学术干预行政行为”!这种干预的实质是理性的、积极的支持。世上没有完美, 干预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如果学校失去这种功能, 当下还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可以承担这个任务。昔日的“大学合并”运动, 眼下教育的“均衡发展”措举等, 是缺少干预的信号。其二, 教师初始就是有叛逆个性、批判责任的人。当然, 中国知识分子和西方知识分子不同, 自古读书扮演“教化”、“忠君”的角色, 缺乏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

应保留学校的“行会文化”。大学自古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 可以原谅教师的不修边幅, 不能原谅他的肤浅无知。有建树的大家, 都有特殊的思维方式、不为人拘的执拗, 历史证实, 人类认识的飞跃很大一部分是这些“古怪”、“乖张”人的智慧。

“行会文化”就是给学校充分的民主、自由, 在学术的框架内, 允许无边界的谈论、研究、实验“无用的”、“离谱的”、“不搭界的”、“无人管的”、“高风险的”……问题, 开设“不相干”的课程, 教授可以讲授自己研究的成果, 自己有兴趣的、认为是最精彩的东西, 甚或艰涩难懂的内容。大学不是职业教育, 是出精英的地方, 不能太功利、太现实, 要有梦想、有点乌托邦精神。没有独立自由、异想天开的教授, 没有他们的奇谈怪论、轶闻趣事, 何谈大学精神, 何有科技、文化的繁荣。智慧、创造、大师是解放使然, 不是“规划”、“工程”制造的。

教学自然适应性法则

自然是天赐的最美的“诗性”。人无力改变自然的秩序, 只能安适于自然法则之中。

夸美纽斯 (1592~1670) 在世界第一本教育学《大教学论》中提出教学自然适应性法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源于自然, 归于自然, 教育必须“顺乎自然”, 教师“是自然的仆人”。换句话说, 教育是敬畏自然, 忠于自然, 不是“改造”、“驯服”!

近500年过去了, 实践证明, 自然适应性法则是教育的根本法则, 适应学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适应的实质是发展, 在适应与发展的矛盾统一中创造自身。素质教育、人本教育和法则一脉相承, 是法则的延续、升华。

建国后, 受反映论影响, 教育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 受国体制约, 淡化了教育最本质的内涵——人。人本, 是以人 (性) 为本, 人本教育人是核心, 是保护天性、顺乎自然, 教育目的是人自身的提升、完善、美化;反思“应试”, 知识是核心, “教育”是为生活、生存进行的训练, 培养“接班人”、“劳动者”, 严格的讲, 不是教育, 是天性虐待。自然适应的内涵:

1. 顺应天性 (本性) 。

顺应天性是教育由国家立场回到人的立场, 由功利回到人自身。

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其一, 天生潜能。潜能是土壤, 提供了教育的可能性。“临终忏悔”:一个牧师听了1万个人的临终忏悔。84岁时听了一个布店老板忏悔:我年轻时和卡拉扬一起学吹小号, 他的成绩不如我, 最后他成了世界最优秀的天才音乐指挥家, 我成了卖布郎。牧师的墓志铭:“如果时光可以倒流, 世界上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它启示我们,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 选择得当, 用心去做, 人皆可成才;“巨大潜能”是共识, 潜能到底有多大, 还没有实验佐证!其二, 天生差异。遗传不平等, 马克思叫实质不平等。天性差异决定教育差异是教育的根本属性。对实质不平等的人进行平等 (均衡) 的教育是制造新的不平等 (不公平) ;遗传独特性, 每个人的遗传都有自己的强 (长) 项, 教育应扬其所长, 对没有天赋的项目强教是“骡子弹琴”、“草狗打猎”;其三, 天生爱心。爱是天性、是教育的起点, 因为爱他所以教育他;善心, 人人有善心, 要教人学会宽容、为善;爱美, 爱美是动物的本能, 如凤凰展翅……人来源于动物, 永远保有爱美之心;恋爱, 恋爱是性成熟的正常、健康心理, 青少年恋爱属纯恋, 是一次有益的生命体验, 就教育而言, 不是批判, 是指导;其四, 天性向上。“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向上、向前、向好是人的天性, 教育要相信人、尊重人, 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其五, 天生灵感。创造是人的潜质, 灵感有含智量的高低, 没有没有灵感的人, 要教会学生珍惜灵感、捕捉灵感;其六, 天生真实。真诚、纯洁、坦然是天性, 儿童起步的认知是具体思维、动作思维, 思维和实物融为一体, 他们的看、想、说、做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所以, 儿童最真实, 说实话、讲真言。反观, “说谎”是发展、是智慧, 是思维和实物分离、思维抽象的表征。这是认知层面;从道德层面讲, 教育是激活真实的天性。俨然, 教育不是讲理 (认知系统——是非判断) , 是唤醒 (心理系统——情动领悟) !其七, 天生好动。好动、好玩是天性, 是健康的表现。身心发育需要活动, 通过活动促其发展。当前教育的通病是儿童活动量不足、内容单调, 创造性活动更少;其八, 天生好问。好奇、幻想是天性, 孩子是做梦年龄, 对未来的憧憬、对知识狂热的兴趣等萌发的质疑思维胜于黄金, 是一切科学发明和人文思辩的源泉;其九, 天生内向 (或外向) 。人的内向、外向是天生的, 应扬其所长。市场经济有利于外向人的发展, 内向的人谨慎、稳重、善于倾听, 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力量, 是领导角色的天然素养;其十, 天生自私。生物学确认基因是自私的, 叫“自私基因”。动物为繁衍自身期盼最大限度地和异性交配, 所以, 自私、嫉妒是动物的天性, “先为己后为人是科学的人生观”。可见, 教育不是批判自私, 而是引导做自己利益的保护者, 以自私为动力提升自我, 理性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2. 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是自然生长、发展不可改变的顺序、周期。一个天真的小朋友, 看到蚕蛹缓慢艰难的破茧过程, 好心剪口破茧帮其出壳, 快速出壳的蚕蛾十分砢碜, 成了沉疴。

如果将循序渐进和“速度”、“效率”联系进行思考, 循序渐进是“最快速度”、“最佳效率”。教育是播种, 教师是农夫, 植物不能揠苗助长、教育不能躐等飞跃是公理。所以, 教育教学一般不易提“高效”、“革命”、“跨越式”等激进的口号。过犹不及, 前苏联的“高难”、“高速”, 中国大跃进时的“教育革命”, 文革时的“开门办学”等, 足够使人清醒。

3. 普遍永恒。

普遍永恒是自然属性, 教育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个“普遍永恒的范畴”。所谓普遍, 凡有人的地方都有教育;所谓永恒, 教育和人共存亡。普遍永恒:其一, 教育是稳定 (或滞后) 的常态事业。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积月累的过程, 是实实在在、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常态事业, 所以, 教育不适宜轰轰烈烈, 经常开展运动式的检查、考核、评比和过度竞争性的活动, 现实证明, 这些打破正常秩序、影响正事、破坏自然的活动, 已构成教育的灾难!其二, 教育是人类共有的、共同的财富。国与国之间的教育有先进落后之分, 没有不可超越、不可学习等实质性差别, 所以, 教育应弱化国家界线、政治意识, 不易提“为政治服务”、“中国特色”等口号, 应提为“人类”服务、资源共享, 思考如何做出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类行为”! (未完待续)

从希腊开始传统的认为, 学术的本质是无用的, 用庄子的话说,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称无用学术;随着生产发展, 渐渐重视有用学术。

教育产业 篇9

关键词:产业集群;企业集团;交易费用

一、问题的提出

(一) 从丰田汽车城的案例说起

2007年丰田以949.77万辆的年产量超过美国通用汽车公司, 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商。丰田公司之所以能取得众多成就, 不仅得益于精益的生产管理, 还得益于丰田汽车产业集群。

丰田汽车产业集群属于一种轴轮式集群模式。丰田汽车公司是轴心企业, 大量中小企业作为轴心企业的供应商聚集在它周围, 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形分布。在丰田汽车产业集群内部, 丰田公司处在塔顶, 有168家一次下承包企业, 4700家二次下承包企业, 31600家三次下承包企业, 而四次以下的则无法统计 (张丽莉, 2006) 。集群内企业之间既有组织联系, 也有地域联系, 呈现出一种柔性和动态化的关系。下承包制是群内层及之间的主要的组织联系方式, 相互持股、人事参与、技术指导等是一些重要的联系手段。围绕这种下承包关系, 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 既有贸易合同关系又有非贸易关系, 既有正式交流又有非正式交流的紧密地企业网络。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分工也非常明显, 各层及内企业很多都专业化到了一个零部件。同时集群内部忠诚、信任、和谐的文化, 使得集群内企业深深地根植于集群的地域内部, 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 日本产业组织引发的思考

日本的产业集群大概有700多个, 依据所含企业类型的不同可分为:第一, 传统产品的产业集群。由生产纺织品、服饰、家具、陶瓷、中小企业组成, 它们大都有上百年的历史, 形成了从原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的合理分工。第二, 城堡型的轴轮式产业集群。这种集群可划归为轴轮式, 但比普通的轮轴式更依赖于大企业。由围绕着一个核心的大企业无数个转包企业, 形成了一座金字塔形产业分布城堡, 核心企业位居塔顶, 其他转包企业位居塔底。如丰田汽车城, 大阪的松下电器城就属此类。第三, 都市圈内中小企业集群。这些中小企业以基本的制造工艺技术, 支撑着都市的制造业, 与都市的成品生产商有着特殊的网络关系。

日本的产业组织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这与日本企业成长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因此, 日本的产业集群也是独具特色, 尤其是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的交织并存的现象以及企业间相互持股的企业内联系, 使得我们陷入一种困惑:究竟什么是产业集团, 什么是产业集群, 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何在?本文目的在于对日本产业组织中这种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的交织并存的独具特色现象及其效率进行分析。

二、日本企业集团的组织与效率

(一) 日本企业集团的演化及特征

企业集团是日本产业组织和企业间关系的重要特征。所谓企业集团, 是通过主管兼职或者某种程度上的股票持有能够确认企业之间存在联结关系的企业集合,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今井贤一先生按照集团企业间联合方式及相互联结的松散、紧密程度不同把日本企业集团分为以下类型:财阀型企业集团、独立系企业集团、分立型企业集团和企业网络。本文重点研究和介绍前两种集团形式, 因为这两种形式在日本的大中型企业中更为普遍, 基本上涵盖了日本所有的大中型企业。

财阀型企业集团包括日本的“三老”———三井、三菱、住友和“三新”———芙蓉、三和、一劝六大企业集团。“三老”集团是最初意义上的财阀型企业集团演变而来, 战前它们以强大的银行和商社为中心, 在主要的行业领域内把多数一流的企业网络进来, 成为由家族所有的持股公司支配的企业集合体, 具备了融资、生产、销售的经营形态, 可看作是一种康采恩式的企业联合体。财阀型企业集团的组织特征是:以大金融机构为中心、横向联系为特征、网罗了主要产业领域内的几乎所有一流企业, 形成具有融资、生产、销售及共同投资等实质性内容的企业集合体。它们通过“经理会”的形式, 集团内主要企业之间的高层领导定期地进行信息交换, 集团内企业间长期以相当比例份额相互持股、互为股东。在金融交易中心存在着大银行, 它们每每通过派遣主管、系列融资等方式进行以集团内企业为重点的资金供给;商业交易以大商社为中心, 并常常伴随着股票持有、派遣主管等活动, 在集团内进行着长期性的多交交易。

独立系企业集团是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 以纵向联系为特征, 以一个独立的垄断大企业为中心, 以控股及其他形式, 将一大批企业网入自己的生产体系而形成的企业联合体。如日立集团、松下集团、丰田集团、东芝集团、日本电气集团等。日立集团拥有连结子公司46家、非连结子公司522家, 从事着从原材料、重型机械、家电、半导体、电子和通信、产业机械到信息处理、软件服务和销售服务诸多行业。与财阀系企业集团不同的是, 独立系企业集团的主力银行并不限于一家, 日立制作所同时从属于“芙蓉会” (富士银行) 、“三水会” (三和银行集团) 和“三金会” (第一劝业银行) 这3个社长会。许多独立系企业集团同时又从属于财阀系企业集团, 是从财阀系企业集团中延伸出来的。

产业集群与产业集团:日本产业组织的启示

■李士忠

(二) 企业集团形成与交易费用的节约

传统的观点总是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垄断理论出发对企业集团进行解释的。在这种理论下, 企业集团被视为是一种相互结合起来的寡头垄断企业群为了其自身利益的一种权势的扩张, 其后果是削弱了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力。但“太拘泥于垄断问题的一个重要后果是, 一见到难以理解的交易习惯, 便用垄断行为来加以说明, 而对那种交易习惯的形成是否是造就竞争性状态所必需的这一点, 似乎很少考虑” (科斯, 1974)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出发对企业集团这种组织形式做出解释。交易费用理论为我们分析企业集团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认为, 企业是从效率出发内生地决定其“疆界”的, 即企业是根据交易费用的大小和交易效率的高低决定其所需财物或劳务是由市场供给还是由内部生产的。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 某些交易在市场上进行时交易费用很高、效率极低, 因此企业有可能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调整。一种极端的方式便是把这种交易纳入自己的“疆界”, 采用纵向一体化的企业组织方式, 然而企业的“疆界”不可能无限扩大,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企业组织的交易费用也会不断上升, 企业的规模应选定在它的组织方式带来的交易费用等于市场交易方式的交易费用的哪一点上, 超过了这一点我们称之为“组织失灵”。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的双重效应, 是否存在一种中间形态的交易方式可供采用, 我们认为这种中间形态是存在的。在市场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种过渡性的中间区域, 它可使交易费用进一步降低。所谓企业集团中的外包、企业间主管的相互兼职、企业间相互持股就是靠市场和等级制度结构的企业之间的中介性结构 (中间形态) 节约交易费用的。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集团或产业集群都是克服市场和内部组织双重失灵的制度性办法。

(三) 相互持股与长期合作博弈

相互持股是在战后日本企业的股权结构法人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主要内容就是:法人企业作为稳定的大股东相互持有对方法人企业的股份, 从而在法人企业间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持股关系, 这种相互持股关系在日本极为普遍, 有金融机构与法人企业间、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以及法人企业与法人企业间的互为股东关系, 而在企业集团内部这种长期矩阵式的持股关系以及母子公司的控股关系更为严重。

相互持股是在战后日本特殊的历史条件下, 经济形态演变的产物。然而它之所以能形成一种稳定的制度长期固定下来, 一定具有它的经济合理性。按照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观点, 市场和企业 (纵向一体化) 具有相互替代关系。而相互持股所形成的企业间交易关系, 可以看作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间的混合形态, 形成了企业间的一种长期性交易关系, 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消除外部性、防止机会主义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完全竞争的市场里, 企业交易原则上是一种短期的行为, 买方和卖方之间对交易商品不存在很大的信息上的差距, 因此买方和卖方之间在市场价格下, 可以通过完全的契约以极简单的形式使交易获得成功。但现实中, 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 信息也是不完全和非对称的, 不确定性的存在也会使双方难以制定出包罗一切的完全契约, 而要想执行这些合同就变得更加困难, 这样在交易市场上双方都存在着机会主义动机, 可能会以欺骗与不诚实行为力图在价格或产品质量等方面获得高额利润, 这会增加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 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费用。

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办法就是采取纵向一体化, 将交易纳入一个企业内部, 这就是现实经济中的联合、兼并。然而企业间的兼并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十全十美的。它必须考虑到产权和资金合并后的效率, 尤其是产权的激励效应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因为兼并是两个企业所有权的重新配置, 它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能带来收益, 因为它使兼并方企业进行专有性投资的积极性提高 (如汽车生产商对零件厂商的兼并) , 使它获得更多的剩余控制权, 从而能够得到这种投资所创造的事后盈余的更大部分;另一方面它又带来成本, 即使被兼并方企业进行专有性投资的积极性下降, 因为它所拥有的剩余控制权减少了, 从而获得自身投资所创造的增量事后盈余的份额有所下降。由此可见, 企业是否兼并要考虑到产权结构所带来的总盈余是正还是负, 企业的边界不是无限扩大的, 纵向一体化的方法并非解决以上问题的灵丹妙药。

在日本的企业社会里, 企业间通过相互持股、人员信息间的交流及复杂的价格体系, 使单纯依靠市场所无法顺利进行的交易变得非常有效率, 企业间能够维持一种在纯粹市场交易下所不能维持的长期性交易关系,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短期交易下的机会主义行为。因为正如博弈论所揭示的多次重复博弈可以使博弈双方采取合作的策略那样, 交易关系的持续也会使交易双方产生协调关系。

三、结论与启示

在日本的产业组织中, 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相互交织并存, 很难分辨开来。这种组织形式对于我们研究产业集群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启示:

从理论上, 拓宽了我们对产业集群理论的认识。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的区别其实是非常模糊的, 都是介于分散市场和纵向一体化企业之间的中间网络组织, 如果说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的话, 那就是组织形式上的区别:前者更松散, 后者更紧密。在日本的企业社会里, 企业间通过相互持股、人员信息间的交流及复杂的价格体系等组织方式, 使单纯依靠市场所无法顺利进行的交易变得非常有效率, 企业间能够维持一种在纯粹市场交易下所不能维持的长期性交易关系,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短期交易下的机会主义行为。

从实践上看, 日本产业集群与企业集团并存的产业组织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贵的经验。企业集群与企业集团的发展并不相悖, 小企业与大企业可以相互补充。中小企业专业区可看作是一个虚拟的或无形的大企业。早期的产业集群可能从小企业的聚集开始, 但随着集群的演化, 中小企业之间可能会以更加紧密的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联合起来。企业集团为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形式, 从而增强了中小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各方面挑战的能力。

摘要:日本的产业组织形式独具特色, 这与日本企业成长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的交织并存现象以及企业间相互持股的企业内联系, 使得我们陷入困惑:究竟什么是产业集团, 什么是产业集群, 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何在?通过对日本产业组织中这种独具特色现象进行深入考察和效率分析, 对研究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组织的集群演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业集群,企业集团,交易费用

参考文献

[1]、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4.

[2]、青木昌彦著;郑江淮等译.企业的合作博弈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 2005.

[3]、张丽莉.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的分析与启示——以通用、福特、大众、丰田为例[J].价值工程, 2006 (3) .

[4]、斯科特.E.马斯滕著;陈海威, 李强译.契约和组织案例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教育产业 篇10

1 学业与职业相互融通

实践中, 学历教育倾向者认为可以把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简单嫁接与复制到高职教育中, 片面追求学业化, 过分重视基本知识理论的传授, 培养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不会实际操作;而另一极端的表现是“唯技术技能”, 认为高职学生应重视现实就业能力的技术能力的培养, 对单一技能的过度强化训练, 而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 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 办学层次向中职教育下移。因此, 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存在“两不像”的普遍现象:因缺少本科生的较高的学历素质, 文化素质偏低而不像大专生;因没有具备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专业技术和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弱而不像高技能人才。

与高等本科学历教育不同, 高职学生的学业, 着重于丰富的学术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也不仅是限于某个岗位工作所需的, 而是多方面能力和各种素质的综合, 如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队协作的能力, 组织协调的能力等。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次,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改革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此, 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一是基础文化素质层面, 高职学生专业发展的平台是高等教育, 学校应按照“学科群”的特征设置相关课程, 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广博性;二是专业理论层面, 为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和创意研发的需要, 强调能力与技术水平并重, 能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并且了解最新的专业成果;三是专业技术层面,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专门人才, 不仅要掌握所从事的岗位内的最新技术, 精通所从事的岗位需要的技术业务, 而且还能独立处理生产一线的复杂技术问题, 此外, 还具备结合专业开展一定的技术研究开发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 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交汇点是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只有统一协调发展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应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2 如何促进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2.1 根据市场需求改革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要紧盯市场, 及时通过行业交流、企业走访、劳动市场调研等渠道, 了解各行业的就业状况和人才需求变化, 了解他们所需人才的技能、素质特点前瞻性地判断和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 及时、动态地调整专业方向。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专业结构和办学规模,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专业, 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人才。对于人才市场不需要的、学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应考虑逐步压缩招生量;对于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要扩大招生量。调查本地区经济和行业的发展进程, 按照专业设置的客观性原则, 结合本校的办学条件和发展规划, 充分发掘自身和社会的办学资源优势, 以面向行业的专业为基础, 努力拓展面向区域的专业。坚持加强有针对性的实用性强的专业设置, 整合专业资源优势, 优化改造专业结构, 努力培育和形成有鲜明特色的专业。

2.2 要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更要适应社会和市场、企业的需要。在明确高职专业对应岗位或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结构, 确定职业素质结构权重与归属课程及各教学任务与分工地的基础上, 努力构建实施素质教育, 并以应用型、实用型为基本特点的教学体系。针对专业内课程都设置相关职业素质培养的特定要求, 挖掘学科课程中的职业因素, 加强职业训导。一方面, 坚持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及教学, 理论教学的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度, 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更要重视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他们以应用为核心的思维习惯, 提高他们驾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 继续加大教学实践力度, 实践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实际操作、口头表达等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通过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形成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共赢型的长效合作机制, 使校内实践、校外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 实现学校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的全面对接。

2.3 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把多种教学方法优选结合, 以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利用信息化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学中广泛引入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大量的案例分析、业务技能仿真练习, 使学生在实际的案例分析和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把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融入课堂,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2.4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要树立兼顾学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为一体的考核评价机制。衡量教育教学质量高低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程度, 主要通过考试考查成绩来检验。要积极探索操作考试、教考分离等新的考核方式。注重对过程性的考核, 使学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观念。以全面、系统、标准、可行为原则, 使考核方式更趋科学化。二是看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强弱。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实践能力考核以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成绩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为主。同时结合学生的考证情况, 参加竞赛的获奖等情况综合评价。既要立足课程也要立足职业, 理论和技能必须兼顾。

2.5 重视职业素质教育

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一样, 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据就业调查显示, 多数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 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水准。在决定是否聘用员工时, 他们总是首先考察他们的人品、敬业和责任感。这就是说, 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面向未来, 高等职业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在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同时, 为了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的持续发展能力, 还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让学生在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进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的探索和总结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训练, 提高他们在扎实理论基础上的灵活应用能力。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 结论

总之,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就业、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相关, 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课题。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国家层面已经达成共识, 充分认识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等现实问题的重要价值。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是, 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矛盾也依然存在。高等职业教育应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有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改革和发展, 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业教育,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邱开金.高等职业教育中学业与职业要相互融通[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7) :22.

[2]王文涛.论“六业贯通”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及其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 2012, (3) :93-95.

[3]罗玉霞.论高职教育中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统一性[J].中国科技纵横, 2011, (21) :311-329.

[4]沈斐敏.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改革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5]马玉芳, 王彩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衔接研究[J].科教文汇, 2010, (35) :171-172.

“脑吧”——教育产业一朵奇葩 篇11

记者在走进展会的主通道时看到不远处有个展位前围满了人。是什么好产品吸引这么多人啊?记者怀着好奇的心情走到了这个展位前。此展位被上前咨询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通,记者带着好奇的目光从人群的缝隙中看到了,沈阳春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他们的产品“脑吧”成为展会的焦点,很多人都想了解一下这高科技的产品到底有什么的神奇之处?为此记者采访了施春凯总经理。

就在记者要采访时,很多咨询的人都要求进行现场的试验,用事实验证产品的效果。施总看见人们的情绪都这么的高涨,还有媒体在这里给做宣传就欣然的答应了大家的要求。咨询者都自愿当起了“试验品”,都想亲眼看到产品的效果是否像宣传的那样神奇,记者也加入了体验者的队伍中。记者说:“我每天工作特别繁忙,经常头晕脑胀,昏昏沉沉的,思路不清晰,反应更不敏捷,体质也下降了不少。”在用脑吧缓解压力状态那一档15分钟后,记者居然感到特别的精神,大脑特别放松,好像早晨刚起来一样,说:“这产品太神奇了,效果太快了,真是不可思议,真想立刻就购买一台回家,请问施总这是什么原因使产品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

施总:学习和工作量大的人,经常感觉头脑不清醒,是因为人在疲劳和紧张的时候,脑波完全处在30赫兹以上,通过戴脑吧可以迅速调整到最佳的大脑放松状态,特别是中高考的学生,只要戴上20分钟,随时都会让大脑保持清醒状态,学习和上课期间,大脑都会处在最佳的学习和记忆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在效果方面,已经通过教育部的科技成果鉴定,有权威保证。

现场的体验者都被产品的惊奇效果所征服,有的体验者都忘记是来参加展会的了,就直接为孩子咨询起产品来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有位体验者说:“我用的是高效午休状态,感觉用过之后特别的精神,没有往常睡醒后不清醒感觉,可我的孩子正在上初三,常常感到学习有压力,而且背题一过十二点就很难再入睡了,即使有的时候睡着了也休息不好,早晨起来是还说困,看上去一点都不精神,你说用这产品能得到有效的调节吗?

施总:脑吧是拥有医疗器械产品和电子产品两个批号,是经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等多家权威医院临床试验的,并且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认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出据的临床试验报告中作出如下分析:30例脑吧使用者用15天后,入睡时间减少30.09—32.27分钟,觉醒次数减少1.09—1.25次,睡眠時间增加1.19—1.23小时,对头痛、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等症状都有所改善,总有效率为73.3%,说明脑吧具有改善睡眠的功能。我想您的孩子使用本产品不仅睡眠会有所改善,学习成绩也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的。因为脑吧的七大程序就是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七大难题而设定的;1、注意力集中状态解决爱走神,清晨起床或上课前使用,确保您的孩子上课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溜号、不瞌睡,跟着老师讲课思路走,学的快,记得牢。2、高效午休状态解决精力差,中午使用让你迅速恢复体力,确保下午上课有精神。3、最佳学习状态解决效率低,用脑吧后学习1天等于以前的学习3天。4、最佳记忆状态解决记忆差,用脑吧5分钟能背30个单词,绝对不是梦而且能形成永久性的记忆,在大脑中长期储存。5、深度睡眠状态解决睡眠差,睡前使用20分钟进入深度睡眠,使用产品后睡6小时等于睡8小时的质量,第二天上课有精神。6、考前专用状态解决考前慌,在备考前用,能稳定情绪,使大脑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考生能沉着应考,考出超水平的成绩。7、缓解压力状态解决压力大,让学生能精神饱满的面对学习和考试。相信这七大功能一定能让我们的孩子都考上理想的学校。

正在这时有一位中年男人上前说:“我想详细咨询加盟的情况,这产品我的孩子使用过了效果非常的好,他以前的学习成绩一直排在班级的十几名,考重点想都不敢想,但自从用了脑吧后,每天学习状态特别好,很自信,学习成绩一路直升。背东西不再费劲了,去年高考时考了564分,高出了重点线,这都感谢脑吧圆了我们家长望子成龙的梦啊。你说现在学习竞争压力这么大,学生考差一分家长就得多掏出好几万去,不仅学生压力大家长的压力也大啊,多亏了脑吧这产品啊,解决了我们家长的后顾之忧,看见孩子学习成绩好,我们心理就别提有多高兴了。今天看见这产品招商,就毫不犹豫的来了,我今天就是冲这产品而来的,我想这么好的产品加盟肯定错不了。”

记者见来此咨询的人是越来越多,就代表大家向施总问了几个大家关心的问题。

记者:产品的效果我们大家是有目共睹了,但这产品都适合哪些人群使用呢?

施总:我们打破传统的学习机、右脑记忆产品的使用人群,将使用的范围扩大,我们的产品适合年龄为6岁~65岁的学业繁重的在校学生和工作压力大的脑力劳动者,不仅学生能用家长也能跟着一起用,这样一台脑吧全家都能享用。

记者:脑吧与右脑记忆器有区别吗?

施总:脑吧和右脑记忆器不是同类产品,脑吧是全面调整脑状态的产品,无论从科技含量、功能保障、营销渠道和市场价格等方面,还是从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教育部的权威性鉴定、批准上来讲,右脑记忆器同脑吧都无法相比.

记者:这么好的市场前景,还有权威机构的认证,是不是对加盟商有很高的要求啊?

施总:脑吧虽然是高、精、尖产品,但我们公司是真心实意的向投资者敞开财富大门的,所以我们加盟条件的门槛是很低的。我们将最大的利润让给加盟商,为了解决加盟商的后顾之忧我们在合同期满后,包退未售出的首批产品。

看到施总专业、热情的一一作答,笔者暗自庆幸自己不虚此行,同时也为那些已然成为“脑吧”受益群体的加盟商表示祝贺,他们真正找到了利国、利民、利己的朝阳产业!相信,在这朵奇葩的呵护下,他们一定会铸造出教育产业新的辉煌……

沈阳春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86-024-3180199331971993

教育产业 篇12

首先,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教学则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过程。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 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 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仅有益于认知因素的发展, 而且具有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 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 可以说, 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音乐教学构建“情感教学模式”, 试图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角度去审视音乐情感教学问题, 以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 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其次, 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它是对人类情感的直接模拟和升华。其教育功能是通过情绪感染和情感共鸣为途径才能实现的情感体验的美学观。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情感体验。所谓音乐审美意识, 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所谓音乐情感体验 (即审美体验范畴) 是指对音乐美的品味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在对音乐形式与情感内含的感受与理解中获得的。音乐的美只有从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中才能升华出美的品味。由此产生特殊的审美喜悦 (即美感) , 才能获得真正的音乐审美情感体验。音乐既是听觉艺术, 又是表现感情的艺术。这是从美学的角度, 抓住了音乐表现内容主要的、最核心的东西。

再次, 音乐的主要内容是对现实生活主观感受的思想情感表达。这种情感既不是纯生理的喜怒哀乐, 也不是纯个人的自我表现, 而是具有社会性的、有思想倾向性的。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培养的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由于音乐教育手段中的音乐感知和感情体验的关系, 比其它艺术教育中的这种关系更加直接和密切。因此, 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更容易在情感上为人所接受。举凡卓有成就的音乐教育教学, 无不是充满着丰富的情感流露和交流, 而那些忽视情感性的音乐教育教学, 有悖于音乐的审美特点, 很难获得成功。

最后, 音乐教育本是一项审美教育, 是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不仅能提高情趣, 而且陶冶情操;在音乐教育中, 渗透德育, 开发智力、促进智育, 都有“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样, 在音乐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 都能起到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情感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情感体验,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情感参与学生的认知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机械训练为主动参与、乐于发现。这样的模式,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上一篇:编纂特点下一篇:板书与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