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教育与产业之关系

2024-05-26

电影教育与产业之关系(精选5篇)

电影教育与产业之关系 篇1

产业结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分工和各种生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产业结构决定了人才需求结构,要求人才供给方提供与之配套的人才类型。职业教育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类型,其发展影响着人才供给的变化。

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正是通过人才供需结构得以反映。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的规模、教育层次、专业结构几个方面产生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调整。对两者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同时也有益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1 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各产业中知识含量与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业间呈现出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移的趋势。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会在产业内引起劳动要素(资本、原料、劳动力)之间的结构变化,这种变化对职业教育的规模、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1.1 产业结构影响职业教育的规模

按照教育经济学的观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最终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的制约与支配。一种较为合理的职教发展规模首先是对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对应状态。

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动,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技术含量增大,劳动复杂程度提高,无论在制造业还是在服务业中,新兴职业不断涌现,需要大量的既能动脑又能动手,还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新兴技能人才,而这类人才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培养。

1.2 产业结构影响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

产业结构的状况影响着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当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处于比较落后的情况时,人才需求以初级人才为主;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向高度化方向发展,人才需求的层次也是不断上升的,由初级人才为主转向中级人才为主,进而以高级人才为主的变化过程。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主基地,必然要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而向更高层次发展。

国际职业教育的总趋势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职业教育层次逐步“上移”。为了适应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和国际分工的需要,英国等西欧各国的双轨制转向了分叉制,综合高中成为一种理想的并轨形式;日本相当于短期大学的“专门学校”远远超过相当高中程度的“专修学校”;美国单轨制中高中职教不断缩小,社区学院的比重不断加大,同时应用性本科和硕士教育很发达,适应了技术创新和产业链高端发展的需要。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进一步表明,产业结构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层次,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应该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保持一致。

1.3 产业结构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

产业结构引导着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主要体现为技术、知识的密集化,必然要采用先进技术以形成主导产业的优势。新技术在产业间的广泛应用,客观上要以掌握新技术的专业性人才作为支撑,由此会产生强烈的人才需求,从而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产生影响;由于主导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这就进一步拉动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新的专业技术性岗位不断产生,人才需求的类型和规格随着社会专业分工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在这种双重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导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发生变化。

专业设置既是产业结构调整引起技术结构变动从而产生新的专业性人才需求的反映,又是产业结构带动专业设置发展的结果。脱离产业结构的需求设置专业,人才培养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的关系。从学校内部来看,它受制于学校的体制与人才培养的周期;从学校外部来看,它受制于社会的经济组织形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动性与专业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也加剧了二者间不平衡的发展。但从大体上看,产业结构仍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重要依据;此外,纵观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历程,也可以看到产业结构变化始终是贯穿于专业结构调整的一根主线。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在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上,既要考虑办学的超前性,又应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特点;服务于区域经济的要求,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的影响用关系图表示见图一。

2 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尽管职业教育结构只是间接地对产业结构的变化发生作用,但由于它决定了新增劳动力技能的类型与层次,因而会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将越来越大。

首先,职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职业教育优化产业结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通过对大量进城务工农业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使得他们能够掌握更加全面、专业的生产技术,适应城市的生产活动,进而提高进城人员的收入水平,促使更多的农业人员进入城镇务工,从而使第一产业富裕的劳动力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同时,第一产业的发展模式也开始发生转变,传统的农林产业和畜牧业的生产方式转向效率更高的新型农业上。

(2)职业教育通过对产业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可以加速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发展。我国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是初级工,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大批初级工通过继续接受职业教育来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和素质。成为技工乃至高级技工的人员自然不满足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流动。这就迫使第二产业的结构发生转变,由原先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为使用高新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

(3)随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加深,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不论从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具有更多的沟通技能,更全面的知识积累和更大的社会活动能力。他们不再简单地从事一些技术型的活动,更多的将人文关怀融入到自己的职业当中去,突出人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使传统的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其次,专业结构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促进的作用。专业结构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类别和规格,专业结构对应其产业间的配置比例,客观上反映的是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具有匹配的性质,合理的专业结构使人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当今时代,更多地体现为生产要素的转化,即由过去主要依靠自然资源、人力和设备投入为主,转为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主。因此,对应其主导产业的专业群的发展,会增加这些专业性人才的供给,使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组合配套,从而形成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就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专业不仅是为产业发展培养不同类型和规格人才的载体,而且也是学科发展的载体。专业发展的水平一般以学科发展为标志,学科发展对专业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并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对产业升级提供技术与人才的支持。专业结构的优化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带动的作用,专业结构的优化是专业设置比例的优化,即新专业设置的方向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一致性。

总之,职业教育的规模、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均受到产业结构状况的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亦会对产业结构能否向合理化、协调化、高度化方向发展产生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

摘要:产业结构决定了人才需求结构,而职业教育影响着人才供给状况,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的规模、层次、专业结构产生影响,而职业教育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关键词:产业结构,职业教育,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文显,张洪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4,(13).

[2]姜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构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康元华.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互动战略研究[MA].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z1).

[5]张锴.苏州产业结构调整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MA].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6]桂建生.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4,(05).

[7]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8]黄璐.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03).

[9]徐炳谦.发展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02).

[10]张健.试论高职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33).

[11]汤大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电影教育与产业之关系 篇2

2010年11月, 工信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未来国家医药产业结构将向优质化、学术化、集中化、国际化四个方向调整, “优质化”重质量;“学术化”重寻证研究;“集中化”重GMP、GSP认证;“国际化”重品牌创新。因此, 在新形势下未来药学专业人才需具备生产质量控制能力、循证研究能力、临床用药服务能力、创新药物研究能力等。医药行业发展在新的产业规划布局刺激下变化, 人才的供应无法实现同步提升, 必将出现供应缺口。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促使其改革。研究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药学教育的关系, 可适时根据医药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调整方向来修订药学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 使学生知识结构更适应产业需求。

一、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

药学教育主要是为医药产业输送人才, 因此理论上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起到决定性作用。

第一, 医药产业的规模决定了药学教育的规模。各类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输出的产品, 而医药产业就是药学教育最大的客户, 决定着对于药学教育产品的需求数量[2]。根据市场供需理论, 如果医药产业的需求大于药学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 就会吸引更多的高校开设药学教育, 使药学教育规模不断增加。反之, 则会导致教育过度, 造成药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和教育成本的浪费。

第二, 医药产业的技术结构决定了药学教育的层次结构。医药产业各个环节、各个子产业的职能不同、任务不同、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不同, 决定了药学教育设置不同层次的院校以及不同的学科专业和招生等级。新药研发环节需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药品生产环节需要工程型、技术型人才, 药品销售环节需要技能型人才;各产业市场份额的不同影响高校各专业的设置, 决定了不同专业人才的输送数量。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要求决定着高校学科结构的数量和质量结构, 新药研发、化学药、中药以及生物药品的生产、临床药学服务等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各不相同, 影响了各高校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模式的选择。

第三, 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方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是医药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 生产环节所需人才在数量上会适当减少, 但水平层次要求则会越来越高;随着新药研发战略由“仿制型”逐渐向“创制型”转变, 需要更多的人才从事新药创制研发工作;医药产业在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技能丰富了药学教育的知识体系;随着人们对于合理用药意识的增强, 临床药学服务的全面开展势在必行, 药学服务型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二、药学教育为医药产业提供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虽然药学教育受制于医药产业发展水平, 但同时药学教育又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所需人力资源, 这是由药学教育的教学功能实现的。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生产要素, 而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医药产业, 对于人才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从新药研发到工业化生产, 从药品流通到患者用药, 实现药品预防、诊断、治疗的作用, 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的药学人才。

第二, 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知识与技能, 这是由药学教育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的。药学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而且它还通过各种科研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各类知识、技术和产品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在我国, 高等学校是新药研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把药学教育的发展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不但要提供人才支持, 而且要贡献科学知识与技能。

第三, 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是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药学教育数量上的不足会导致医药产业的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教育结构上的不合理会导致医药产业局部的人力资源供给出现问题。某个环节可能出现人才供给失衡现象而无法有效地推动医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1. 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

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是保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是保证药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对医药产业结构和药学教育关系进行分析之后, 本文对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提出以下建议:第一, 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目前我国新药研发水平不高, 使得医药产业没有能力消化大量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结合产业现状和教育成本, 应当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

第二, 大力发展药学高等职业教育。目前, 医药产业市场也存在着“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两种格局, 而打破这种局面, 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就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采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 药学教育应以实践技能教育为重点, 以实际岗位需求为出发点, 为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质量控制、临床药学服务等环节培养大批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

第三, 严格控制中药学类专业的规模。目前, 中药学类专业规模均超过化学制药类专业的规模。同时, 随着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的赶超, 使得这种专业规模布局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对药学服务类人才的大量需求, 也迫使药学教育向临床药学专业方向侧重。

2. 开设新专业。

医药产业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向相关领域扩张, 必将需要新的专业来与之相适应。药学教育可以在现有学科基础上根据医药产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开设相关专业。高等药学院校可以根据产品关联、技术关联和服务关联三条思路来开设新专业。与药学专业产品关联的专业有化学、生物科学、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与药学专业技术关联的专业有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化妆品学等;与药学专业服务关联的专业有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信息学、法学等。如民族药学专业可整理和研发我国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化工药学专业可将药学专业技术用于化妆品行业和化工行业;农药学专业可将农业和生命科学有机融合;信息药学专业可将信息化技术用于药学服务的发展。上述专业都是药学相关专业, 可培养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为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

3. 做好药学专业认证工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专业认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证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能够相互适应。依靠药学行业协会 (学会) 或组成权威的中介机构, 加强对药学专业认证评估力度, 定期公布专业评估结果, 真正实行专业设置的优胜劣汰, 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社会力量参与专业认证能够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执业资格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他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 使学校及时关心了解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 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 在高校的支持和配合下, 建立以药学行业协会为主体的独立药学专业认证机构是进一步完善我国药学认证体系的首要任务[3]。

4. 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责。

第一, 教育管理部门发挥指导、监督、协调作用。药学教育要适应医药产业的发展, 离不开教育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药学教育发展规划来保证药学教育的结构。教育部门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高校制定不同的人才质量考核标准, 监督药学教育人才培育的质量。政府可协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育力量, 均衡药学教育地域差异。

第二, 医药院校应重视医药产业调整, 针对人才需求变化来调整药学教育, 保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调发展。做好角色定位, 密切关注医药产业发展动态, 根据市场需求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第三, 医药企业应提供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并对药学教育提供有效反馈, 以便药学教育能适时调整培养方案, 使教育能适应医药产业的发展;同时医药企业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勿盲目考虑名牌学校和高学历, 而应根据招聘岗位需求来考察学生的匹配度。

摘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发展密不可分, 一方面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另一方面, 药学教育为医药产业提供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药学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虹, 陆冰蕊, 张华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机理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 (14) :12-13.

[2]刘玉成.药学高等教育与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 2013.

电影教育与产业之关系 篇3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级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应从三个方面理解其内涵:

(一)层次上的高等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特有的概念,在理论上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的地位;另外,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高等教育(5级)分为学术为主的教育(5A)和职业技术为主的教育(5B),5B与我们正在发展中的高等职业教育相对应。因而,世界上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

(二)形式上的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一直以来,社会职业就是高等职业教育活动的最重要依据。虽然职业内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单一的、简单化的、类别分明的职业转变为复合型、综合化且相互融合的大职业,但这些变化更加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实社会的职业岗位出发,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开发教学计划;通过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后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

(三)内容上的技术性

经济越发达,职业岗位变化更新的速度越快。“美国在近5年中有7000多岗位消失,又新增了8000多岗位。”①职业岗位不断变化,一者说明职业性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否则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就要处于频繁的变换之中,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很难保证;二者说明职业的不断更新,趋向综合化或复合化,形成职业群,而职业群的核心内容则是技术,是指“人们在使用各种器具、机械装置和设施等技术手段,将那些自然材料加工制造成为符合于一定目的要求的产品的方法以及相应的人的能力、技能等方面的系列性的统一”②;因此,技术性应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经济,体现适应产业结构演变的需求,技术教育应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层次上的高等性为特征、形式上的职业性为导向、内容上的技术性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其目的是培养社会急需的、能够直接从事岗位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是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产业结构演变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产业”(Industry)原指“工业”,但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其概念逐渐泛化,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即“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生产和经营上具有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③。产业结构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④,表现为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结构。产业结构演变是产业间比例关系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体现为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产业结构演变通常是用产业产值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三次产业就业劳动力占总就业劳动力比重的变化来衡量的。

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经过研究得出,劳动力在各产业间存在着收入差异现象。在配第的观点基础上,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搜集并整理了若干个国家的统计资料,按照年代推移分析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流动的趋势:“劳动力在各产业间分布状况是:一产减少,二、三产将增加”⑤。在吸收配第和克拉克研究结果后,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进一步统计了20多个国家的数据,重点把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流动的研究转向三次产业间产值的变化研究,指出在发达国家一产比重将下降,二产将大幅度上升,三产将微微上升。

研究证实,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地区还是低收入国家或地区,无论是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变化,还是三次产业劳动力占总就业劳动力比重的变化,三次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处地位或结构的变化总是遵循着一定规律,即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三、二、一”演变,或资源、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由此可见,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显示了劳动力资源的总体流向,而其流向的速度和效度则是由技术所决定的。更重要的是,这又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关系的分析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演变是其必然选择,而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又为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规划了宏伟的蓝图,两者本质上是一种适应关系。

(一)“适应”关系的内涵

“适应”原意是调整或改变,这里指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系统能通过改变结构、参数或控制策略来保持一定的功能,从而在新的环境下继续发挥作用或生存下去的行为,是一种动态的、全方位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根据技术发展所引起的职业更新和劳动力未来流向等的预测在各个方面做出调整和改革,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动态需求,培养的从业者所掌握的技术技能对工作的胜任,是一种知识、道德、技术能力方面的胜任。

应该强调的是,不能把“适应”关系理解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名称与产业结构类别的一一对应关系。专业对应的是相关职业群,而不是某个具体职业。如果仅强调名称与类别一致,就会导致供需错位。例如,当前,旅游业发展潜力很大,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都设置了旅游专业,但脱离了旅游业的实际需求,造成市场上旅游人才短缺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难现象。事实上,旅游业现在最为缺乏的,一类是从事旅游策划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另一类是从事旅游实务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如果不分析实际需求,就业难和人才短缺仍然共存,就谈不上适应。

(二)适应关系解析

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演变的适应关系应起于技术,在发展与演变的动态过程中适应人才培养和需求的一致性(如图1所示),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适应关系的逻辑起点——技术“技术”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技术也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础。无论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还是产业结构演变,都是在技术升级中进行的。

适应关系的联结点——市场产业结构演变通过劳动力市场调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即产业结构演变使人力资源得到转移,反馈到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再反馈给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使其输入市场的劳动力符合人力资源需求。

适应关系的吻合点——人才供求在总体上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的结构要适合于产业结构演变所导致的人力需求变化,或者说技术结构变化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在人才供求上得到统一。

从图1可看出,以上三点皆是以高等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演变为主线,使它们之间得到循环发展,显示出以适应产业结构演变为前提,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需要强调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产业结构演变的适应本质上是技术能力对工作的胜任。产业结构演变表达的含义,一是表明它是动态的,二是表明它是不断升级的。不了解这两点,就无法理解这种适应关系的真正内涵。因此,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可着手制定高等职业教育适应产业演变的对策,从而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对人才的多元要求。

摘要:理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系是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文章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产业结构演变,关系

注释

1张迎春:《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依据与条件》,《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第46页

2细谷俊夫:《技术教育概论》,肇永和,王立精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3简约华:《产业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4李京文,郑友敬:《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0页

电影教育与产业之关系 篇4

我国教育的投入对经济的发展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的大小如何以及教育投入是否对经济增长具有因果关系是很多人都在讨论的话题。本文分别对各产业的增长与教育投入的增长建立协整方程分析教育投入与各产业的增长,然后针对分析结果分析我国教育投入的作用以及对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提出实质性的建议。

2 理论模型及数据

第一,为了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经济各产业生产总值增长与教育投入增长的关系,首先要对各产业生产总值变量(X1,X2,X3)和教育投入(Y)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各变量的单整阶数。常用的单位根检验的方法是ADF检验。如果两个序列都是平稳的,那么可以直接采用经典回归模型对其建模,如果两个序列是同阶非平稳序列,则将它们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若某产业的增长与教育投入增长的阶数相同,不妨记该产业变量为y,即两个变量X和Y是同阶单整。为了研究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首先要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以判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常用的协整检验有EG(或AEG)协整检验。EG与AEG检验方法如下:先对要作协整检验的变量进行OLS回归,得残差序列,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计算DF或ADF统计量值。DF统计量对应EG检验,ADF统计量对应AEG检验。其次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教育发展与产业间的因果关系。

第二,本文采用1985—2012年的统计数据分析教育的发展对三大产业的影响。教育经费投入:Y;第一产业总值:X1;第二产业总值:X2;第三产业总值:X3。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

3 实证分析

3.1 单位根检验

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从单位根检验中可以看出,教育投入的增长率和第一、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都是同阶单整I(1)过程,而第二产业的增长是I(0)过程。结果表明教育投入增长与第二产业的增长没有协整关系,下面分别对教育投入的增长与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和教育投入增长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

注:ΔA表示对A的差分。检验类型(c,t,p),其中c表示常数项,t表示趋势项,q表示滞后阶数,滞后阶数由AIC准则确定。

3.2 协整检验

教育投入增长与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协整分析。为了对教育投入增长与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采用AEG协整检验对教育投入增长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表2中的协整检验的结果,第一产业的增长与教育投入的增长不存在协整关系;第三产业的增长与教育投入的增长存在协整关系。

注:E1:教育投入和第一产业回归的残差;E2:教育投入和第三产业回归的残差;检验类型(c,t,p),其中c表示常数项,t表示趋势项,q表示滞后阶数,滞后阶数由AIC准则确定。

3.3 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于只有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与教育投入的增长具有协整关系,所以下面只对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和教育投入增长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教育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增长经济的发展相互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表明我国教育在对经济的发展中的地位不是很强,我国的教育事业有待于进一步地发展。

4 结论

第一,通过构建协整方程表明教育投入的增长与第三产业的增长具有协整关系,而与第一、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没有协整关系。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第三产业包括金融、社会服务业、物流业等现代新兴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需要很多有服务意识、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相对来说,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发展依靠的主要是人力和物质资本投入,所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与教育发展的联系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关系密切。

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和教育投入增长的协整方程表明教育投入的增长对第三产业的增长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是从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却发现我国教育投入增长与第三产业的增长没有因果关系。表明教育作为第三产业的长期效益还是比较大,但是其因果效应不是很显著,所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以提高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因果效应。

第三,由于教育投入增长与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出增长没有协整关系,表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有限。由于教育投入与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的增长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社会经济中非常重要,其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育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使教育的投入能够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影响更加显著而且能更好地发展第三产业,我国需要加大教育改革,使教育的投入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陈赟.1978年以来我国教育投入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

[2]周英章,孙崎岖.我国教育投入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7).

[3]郭玉清,杨栋.中国政府预算收支关系:一个三变量误差修正模型的检验[J].世界经济,2007(7).

[4]沈百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8(9).

电影教育与产业之关系 篇5

一、设计教育对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在设计理性与艺术感性之间, 以科学的态度对创意设计所关注的事物在研究的过程中掌握创意的方法和技巧。针对设计师的创意能力和人格培养目标, 在开发设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设计效能和存在形式的审美价值的创造, 其意义在于使文化、艺术、技术通过设计创新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在人类对设计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 现代设计所要关注的问题复杂而宽泛, 除人类自身对设计的满足以外,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自然也是被关注的焦点, 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下创意设计推动社会进步所要亟待探讨的主题。在现代社会条件下,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设计与创意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是现代设计创意横跨到诸如文化艺术、社会经济、科技、宗教、伦理道德、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所决定的。思考这些复杂的设计问题, 需要通过设计形式的文化传递、方式作用、道德约束、科学而持续地来指导人类的活动, 使社会达到科学、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当今设计是对人类生产、生活智慧的提炼与再生, 它已超越了一般艺术加技术的两元界限, 发展成多元构成的新定义, 正如现代科技、设计、文化发展的成果对人类生活形态的改变一样成为重建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基础。因此, 设计师和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要以适应社会和创意产业发展的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具有传播、创新、研究知识的职能和特点, 教育就应适时按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创新, 每个时期对学生基本素质和知识结构将会按照社会的要求进行改变和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创意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应以一种积极的科学态度不断认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深入认识人类自我并进行新的道德、科学、技术、知识的储备, 才能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和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 设计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现代设计的规律和特点, 在20世纪初为迎合当时工业和社会发展的特点, “包豪斯”所创立的实践教学模式一直指导着设计教学和设计人才的培养, 其影响已超出了一般教育史学的意义, 使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贯穿在设计教育和设计人才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而标新立异, 不仅成为影响一个世纪的设计思想, 也是我们今天探索设计现代化的坐标。因此, 无论技术、文化、社会、经济等条件如何发展和改变, 作为设计教育所面对的当代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仍然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未来, 一个国家、团队和个人的竞争将集中在创造力上, 教育必须通过培养新生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建设的整个过程。因此, 教育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 其对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将是深远的。

二、专业性教育对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

设计中的好主意、新想法往往比设计过程更可贵, 因为在设计中它最具有时代的活力价值。创意在经济发展的实际角度上一直被企业以资本的形式投入, 而在企业的制造和商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现代设计教育把与创意产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作为对接条件和培养方向, 把专业设计师创新能力的培养设定为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以适应现代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

专业设计教育培养模式的设计方法、设计实践、设计思想在教学中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 强调在实训中积累经验以提高设计修养, 其本质是通过设计实践中的实验、推敲、评价的方法来掌握设计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实践证明, 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和方法强调的是设计知识的应用价值, 而人才的高、精、尖、专所需之综合能力则需利用社会和企业环境、项目设计研发机会、社会智能资源的补充中来提高。现代高等设计教育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课堂的教育模式。社会发展的速度要求学生必须用一部分时间进入社会锻炼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补充大学实践教育资源的不足。因此, 应积极建立起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企业的实质性开放模式, 这样才能在基本技能和专业工作能力两个方面为创意产业培养既懂管理又擅长设计的全才。

设计以人的生活需求为第一出发点, 并且应系统地考虑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综合价值影响, 反过来又作用于人的生活, 这与创意产业的作用是相适应的。创意人才在创意产业中的作用取决于人才管理模式和作用范围, 设计人才的作用体现在新产品开发的过程和层面上。美国苹果公司副总裁、著名设计师Jonathan Ive在1998年设计出的蓝色半透明体台式电脑IMac G3, 当年即创下销售200万台的业绩, 从此使一度低迷的苹果公司开启了一个新的繁荣时代而成为业内创新设计的标杆, 无论是IPad2还是IPhone4的产品创新设计均体现了苹果公司从品牌战略的高度来树立企业形象以巩固在IT行业的领先地位。苹果公司商业成功的秘诀取决于设计师的设计成就, 这是设计创新人才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典范。实践证明, 只有当创意的目标和意义符合相关的市场需求时, 它才会为企业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因为创新设计在某些方面往往有超出以往设计的新价值, 而给社会或消费者带来新的价值。所以现代创意对企业来讲就好比是一台机器的动力, 而创意的动力则来自于专业人才设计思维力和设计创新力, 说到底专业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创造能力才是决定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

专业性教育培养人才的实质是提高人才的专业价值, 并可按资本投入的模式在创意设计开发中发挥其效益作用。当代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使专业性教育与创意产业之间成为互补和促进的链条机制而发挥着可持续运转的作用, 而最终体现一个企业活力的因素则取决于人才的创造能力。在制造业和创意产业中, 从商业成功和发展的因素中溯源, 其根本在于创意和设计要靠人才, 而专业人才应通过教育来培养。人力资源尤其是专业研发人员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决定力量。

三、普适性教育促进创意经济发展环境的形成

对全民设计创新知识的普及教育, 不是简单的说教, 而是在审美知识的普及教育中把设计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转变成自觉的辨别能力的形成, 通过对创意价值的体验提高辨别真假和美丑的能力, 以实现创新设计价值和美学观在大众中的传播, 提高创意产品的受众度和社会影响力。

普适性设计教育的方法重在从审美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来提高消费者的审美能力、从设计的角度判别创意价值取向的能力。这种方法是建立在理论的学习与指导, 对产品的体验和评价水平的提高。因为用户对产品所体现的设计价值是从产品的外在形式到内在结构品质来建立认知的, 所以设计创新主要反映在产品的外在形式对消费者的影响层面, 这是刺激和引导消费认知的第一层面, 其内容较为复杂, 主要有对外观的形式美的认识、对产品属性的理解, 是建立对产品深入而全面了解的必经通道。而反映在产品制造条件上工艺和结构性能指标的认识则主要体现在用户使用产品过程的体验中建立对产品效能和质量的评价。

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促进了设计消费意识的觉醒。当今主流消费和个人因素是影响消费观念形成的基本因素, 人们越来越重视体验消费方式对心灵的充实作用, 因此市场竞争的形式由价格转为价值供需的挑战, 使产品差异化战略所针对的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需求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设计为消费提供的价值使更多的消费者摒弃了鲁莽的消费行为而变得健康、成熟和理性。创意与设计成功的标志是消费需求, 站在系统的角度去理解设计的作用和影响, 设计应体现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综合价值, 不断以创造者的姿态、以新锐和发展的视角来刷新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知识更新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将成为普适性教育的主要任务。因为普适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设计消费环境的形成。新生事物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关注, 在理解和跟随中消费者的意识和素质需要教育来改变和提高。大众的审美意识需要通过课堂、媒体、艺术活动、营销展示等各种渠道来唤醒, 在大学校园、公共娱乐场所、消费市场中我们会发现, 大众对审美知识的渴望和需求是高涨的, 其潜在的需求市场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处在一个社会观念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逐渐改变、消费时尚不断出现的时代, 对设计知识的掌握可使消费更加理性。马斯洛在“需求层次论”中明确指出:“人的需要从低层级的生理、安全、社会归属到高层级的被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存在着不同需求的特点。”我们从现实生活中可以感到一种明显的变化规律, 即每个时代的消费和时尚变化都将在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倾向于对创新和审美价值的满足。

设计教育的催化作用使设计的消费意识和需求成为创意经济环境形成的基本条件, 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和经济繁荣需要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和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 这一问题的根本和关键在于按创意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调整和改变现行的设计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现状。因此, 发展创意产业要教育先行, 只有尊重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律, 才能找准着力点推动创意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翰·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企业电子商务安全研究下一篇:提高选煤厂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