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化发展研究

2024-05-09

电影产业化发展研究(精选12篇)

电影产业化发展研究 篇1

一、引言

2009年9月, 国务院正式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标志着中国对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的全面认同, 特别是“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了文化产业的概念。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 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全国各地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文化产业中的核心产业, 电影产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成就。2010年1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 推出了大力繁荣创作生产、积极培育新型企业、继续扩大院线经营规模、大力支持城镇数字影院建设、鼓励加大投融资政策支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全面加强公共服务、努力增强国家影响力、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和大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十项举措。《意见》认为大力繁荣发展电影产业, 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对于扩大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10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对电影公益事业及电影产业都有明确的要求, 充分说明了电影产业在国家文化建设以及文化产业中的重要地位。2011年12月15日《电影产业促进法 (征求意见稿) 》发布, 其对电影产业发展原则、电影创作、摄制, 电影发行、放映, 电影产业保障, 法律责任等做了相应的规定, 标志着电影产业的发展进入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时期。

二、我国电影产业现状分析

(一) 我国电影产业基本情况

1、电影产业的制片、发行和放映。

电影产业是电影制作、电影发行、电影院线和影院的整体链条的统称, 它反映的是电影产业单位公司之间的经济生态系统。具体可以包括影视制片、制作、发行、营销、放映、影视服务传统产业内容以及电影新媒体、演艺经纪、电影旅游项目以及电影衍生品的开发和市场培育等新型产业内容。目前, 中国电影产业主要分制片、发行和放映三大领域。中国电影产业的投资主体主要由六大电影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国有电影企业和以华谊兄弟等为代表的民营电影企业组成[1]。所谓“六大电影集团”就是指在过去的北京、上海、长春三大电影基地上, 加入广东、西安、成都三地, 成立六个电影集团, 并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以及峨眉电影制片厂分别担任六大集团的龙头。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是中国大陆一家知名综合性娱乐集团, 由王忠军、王忠磊兄弟在1994年创立, 全面投入传媒产业, 投资及运营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唱片、娱乐营销等领域, 并且在2005年成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目前, 中国电影产的的融资渠道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以及企业上市。中国电影发行格局比较多元化, 全国拥有国产电影发行资格的单位有2000多家, 拥有境外影片发行资格的只有中国电影集团发行公司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民营发行机构的领军企业是博纳国际影业集团, 其他如星美传媒、光线影业、华谊兄弟等也逐渐在发行的蛋糕上追逐市场份额。在放映方面, 支撑中国院线市场的三股动力是:民营电影院线、国有电影院线和各影院投资管理公司。万达院线、中影星美、中影影院投资公司是三方势力的龙头代表。

2、电影产量、银幕数量、票房收入、电影消费需求情况。

从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始, 中国电影踏上了慢慢的发展征程, 从2002年院线改制开始, 民营企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 中国电影产业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全年我国故事影片产量达到526部, 较2009年增幅达15%;同时生产动画影片16部, 纪录影片16部, 科教影片54部, 特种影片9部, 电影频道出品数字电影100部。2010年全国新增影院313家, 新增银幕数1533块, 平均每天新增4.2块屏幕, 增长率达32.5%。

2011年全国城市影院总票房达到101.72亿元, 较2009年增长63.9%。国产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为35.17亿元, 较2009年增长26.9%。从数量上看,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生产大国, 电影产量已突破500部, 进入电影百亿大国, 位居世界第三。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与之相对应的精神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升。电影消费需求持续上升。2010年观影人次达2.5亿人次, 相对于2009年的2.1亿人次以及2008年的1.7亿人次有了较大水平的提升。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的电影产业目前发展的态势十分迅猛, 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总的来看, 主要有电影全产业链意识不够、海外市场需要进一步开拓, 抢占国际市场份额、资源整合力不够, 本国资源被他国电影市场抢占、技术支撑存在瓶颈等。就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统筹发展来说, 中国的电影产业还有长足的发展空间。例如好莱坞的电影营销主要以非票房营销为主, 票房营销为辅, 影院收入只占三分之一而我们国家95%以上完全来源于票房。这一方面影响中电影产业的经济价值, 另一方面导致我国电影票价较高, 不利于人民走进影院、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美国《哈利波特》制片商的投资在电影开映前就已经收回了。包括院线播放电影的版权、哈利波特形象使用权、《哈利波特》书籍的出版、电影的首映权、录制电影原声唱片、附属商品制造权等。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主要在国内, 国际上并未占领足够份额。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急需全方位统筹、整合这些文化资源, 这一方面是抢占市场,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捍卫文化的话语权。例如, 花木兰是中国的传统故事, 被迪斯尼制作成动画电影《花木兰》创造了全球1.2亿美元的票房。另外, 电影制作技术及配套服务技术跟不上电影产业的发展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近日, 著名导演冯小刚网上抨击中国的电影航拍公司临时掉链子, 最后不得不高薪聘请国外团队完成拍摄, 损失达千万等。中国电影要想真正与国际发达国家的电影产业竞争, 引进消化吸收别国先进技术, 进而形成自己的技术领域与核心团队是目前需要突破的瓶颈。

三、电影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影响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大连作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城市、环渤海经济带的中心城市、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城市, 素有“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浪漫之都, 时尚大连”、“北方明珠”、等美称,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宜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际交往广泛, 这些都为大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少污染或无污染, 可以多次开发、重复开发、不断转换的文化产业, 有利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生强大的集聚和辐射作用, 完善城市服务业, 改善城市形象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经济实力。大连市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 确立了文化产业的战略性地位, 大连不仅要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当龙头, 更要在高起点上谋划大连未来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把大连建成区域性文化中心和文化名城。

(一) 大连市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大连市文化产业主要包含媒介产业、科教产业、休闲产业、信息产业、体育产业等, 每一部分都占有重要的产业份额, 而且各部分互相渗透影响。2010年, 大连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75亿元, 占GDP比重的3.5%, 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连续多年超过全市GDP增长幅度。大连的文化产业生发出很多亮点。如影视剧作《闯关东》、《北风那个吹》等, 2011年7月, 高满堂工作室在大连成立。辽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唐军亲自为工作室揭牌;大连动漫产业基地;大连发现王国主题公园、大青文化、大连老虎滩圣亚旅游等旅游文化产业以及大连国家服装节、夏季达沃斯年会、国际软件交易会等文化会展业品牌。但总体来说, 大连市的文化产业相对全国其他沿海城市较弱, 主要体现缺少资源有效整合、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活力不够、投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以及文化产业人才供应不足等方面。

(二) 电影产业对大连市文化产业的影响

电影产业对大连市文化产业的影响主要可以从经济指标和文化责任以及对其他文化产业的联动作用三种视角来看。

1. 从经济指标和份额来看。

2010年, 大连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75亿元, 年产值过亿元文化企业达10余家。数字表明, 文化产业已占到大连市GDP的3.5%, 虽然仍低于全国沿海城市5%一10%的水平, 但已经呈现出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大连文化产业有它的优势, 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集群——电影产业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大连的电影院线收入在长江以北仅次于北京, 2010年银幕数量从20多块猛增到60多块, 拥有4个电影院线公司、影院近20家、银幕数量近百块。2010年全国电影票房大约在100亿元左右, 其中东北三省贡献4亿元票房, 而大连市的电影票房就超过2亿元, 占到了全国电影票房的50分之一, 东三省的一半。与此同时, 影院带来的实际利益有“1∶15”的带动作用, 即电影院收入1元可带动集餐饮、购物、娱乐等为一体的商圈收入15元。例如, 沙河口区西安路商圈的罗斯福购物中心, 是拥有集商场、餐饮、五星级影院、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商圈。在人们观看电影的同时, 会享受购物、吃饭、休闲为一体的消费方式。有力的刺激了居民消费。

2. 从文化责任视角来看。

2003年由政府主导并出资、涵盖城市所有文化内容的城市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大连”正式启动, 推出了“公益电影进山乡”活动, 使公益电影走进了农村敬老院、农民工聚集地。大连在东北率先完成了“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2131”更在今年升级为“2151”, 令大连市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电影进城镇、进乡村工程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电影事业, 满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 在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大连市文化产业整体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对其他文化产业的联动作用

电影产业, 对大连市的其他文化产业如动漫游戏业、旅游会展业、演出娱乐业、影视图书音像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联动作用。大连市是“国家动漫游产业振兴基地”和“国家动画产业基地”2010年, 动漫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8亿元, 动漫原创及动漫应用方面共计出产作品555部。电影产业与动漫产业可以积极整合资源, 力争创造出优秀的动漫影片, 开发具有大连特色的文化衍生产品。大连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大连市的海洋文化、广场文化、节日文化、绿地文化等特色文化都需要电影更好地宣传和传播。并且积极开发影视旅游。在影视旅游方面, 韩国走在前列。韩国的很多影视拍摄的外景都会很好的保留下来, 并利用这些资源开发旅游主题馆以及与电影相关的衍生产品。大连目前也意识到影视旅游资源的宝贵, 开发了闯关东影视基地等旅游场所, 但还远远不够, 需要更好地统筹、规划。

摘要: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 其发展对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以实证研究的视角分析大连市电影产业对其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影响。

关键词:电影产业,文化产业,影响

参考文献

[1]、叶朗.2011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社.2011.8

[2]、http://www.ocn.com.cn/reports/2009964dianying.htm中国投资咨询网

电影产业化发展研究 篇2

一、微电影与传统广告相比的优势:

1、成本低、周期短、发行方式简单

微电影的的成本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制作成本、二是发行成本。制作成本方面,微电影与传统广告相差不大,普通的微电影几万到几十万、广告一般几十万左右。但若明星代言,两者都需百万至千万。微电影在成本上的优势更主要是赢在发行上。随着广电总局限广令的实施,稀缺的广告时段遇上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广告费用被自然地推高、多家卫视2012年的广告招标总额都达到多年来的最高点,据业内人士称,“2012年的广告价格平均有10%的价格涨幅”。因此面对有限的天价广告时段,众多企业已是高不可攀。而微电影的发行则不同。微电影主要使用互联网平台推广,花费极低甚至免费,传播成本远远低于电视平台。

2、完整故事情节更能表现品牌价值

由于传统广告的昂贵费用,广告内容不得不最大程度地压缩,传统广告在宣传企业品牌上主要还是视觉上的冲击,通过重复播放增加品牌知名度,但实际上当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后,知名度已经不成问题,它们需要的是美誉度和忠诚度,需要和消费者进行很多情感层面的沟通,需要讲故事,而不只是卖产品,而用短至秒的广告讲品牌故事实在太难了,传统广告不能满足次方面的要求。而微电影时常可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虽不能与传统影视相比,但足够充分阐述品牌故事,从而与顾客进行更深层次的情感沟通。

3、借助用户主动传播,提高传播效率

微电影表现力强,适合新媒体的沟通方式,其特有的受众价值,可以覆盖传统的媒体平台难以覆盖的高端人群、中坚人群、意见领袖人群。而通过新媒体的转发等各种特色功能能迅速传播、跨越地区的壁垒。各企业厂家和广告商家之所以宠爱微电影,正是因为它可以轻松赢得千万点击量,引起巨大关注。

二、如何进一步发展商业定制微电影

1、内容为王,创意制胜

微电影的标准:第一是故事性,第二是能够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用户看完一个微视频后愿意转发和评论,愿意分享,甚至愿意寻找故事中出现的人和品牌。好的微电影触发用户愿意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是核心,而不是企业自说自话。如果说传统电影强调意义,那么微电影则侧重于趣味性,微电影的“微”决定了它必须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吸引观众并让观众产生继续看下去的兴趣,这就对微电影的内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内容上不仅要新鲜有趣,而且要贴近生活和社会热点话题,适当采用较为诙谐的网络语言。

而随着观众审美趣味、欣赏水平的提高,它的深度也不容忽视。如果微电影缺乏一定的思考和人文关怀,那整部电影将成为广告的附庸,失去思考的力量和社会关注价值,继而失去观众兴趣,沦为庸俗娱乐。现在的微电影多是噱头大于创意,但是好的微电影最重要的还是创意。虽然明星可增强微电影的可看性,但绝不能走“明星轰炸”的老套路,否则只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只要题材创新、形式灵活、制作精良,即使起用新人也能收到很好的播出效果。

2、差异化经营,打造微电影品牌

各大网站要根据自身实力制定不同的策略和方向,可以走高端精良制作的“大片”路线,也可以选择亲近平民的“草根”路线;可以拍单集的电影,也可以拍系列的网络剧;可以以校园爱情、星座为主题,也可以采用旅行、城市的话题。业界的新浪、优酷、网易、奇艺等网站已率先走上了差异化经营的道路。

微电影是大众流行消费产品,大众品牌消费的今天,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微电影品牌的塑造尤为重要,品牌效应将带来更长远的收益。可以打造网站自身的品牌,如在业界具有良好口碑的“优酷出品”、“奇艺出品”,也可以利用明星、导演的品牌效应,还可以通过改编微小说、畅销书、名著来形成品牌效应。

3、丰富微电影类型,培养微电影人才

目前出品的微电影,以剧情片、爱情片、喜剧片为主,话题也多集中在青春、爱情、梦想、亲情等方面,而微电影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需要在影片类型上进行多种尝试,如纪录片、动画片、音乐片等。公益微电影、院线电影番外篇也应成为新类型的思路。贾樟柯监制、联想集团出品的公益微电影《爱的联想》,就采用了纪录片的手法,真实再现了联想公益计划支持过的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草根公益团队的成长历程和感人事迹,在传播微公益理念的同时,也塑造了企业良好的形象。而由网易打造的电影《东成西就2011》番外篇、《雪花秘扇》番外篇《闺蜜》在创造高点击率和转发率的同时,更是带给微电影创作一个新的思路。微电影的创作从剧本到导演都需要源源不断的新人加入,特别是品牌营销类的微电影,要求创作人员兼具电影和广告两个领域的知识,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各大网站和企业要通过电影大赛、影人计划、微电影节等平台发掘新人,培养微电影人才。

4、扩大传播效果,实现规模盈利

由于微电影时长的局限,要想收到好的传播效果,在制作上可借鉴美剧边拍边播的模式,即采用预告片、正片、花絮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看到预告片后先产生兴趣和期待,同时也可根据观众反馈及时调整拍摄内容。在平台选择上,要利用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络传播,一是注重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二是通过设置奖品等形式鼓励网友转发,扩大微电影的人际传播。

微电影要实现规模盈利,就要走产业化道路,使获利方式更加多元。除了依靠广告、点击率外,还可开拓周边产品、微电影版权、艺人经纪、微电影节等获利渠道。同时,还应加强与影视公司的合作,实现自身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5、完善赢利模式、吸引更多商家

浅谈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 篇3

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百年,在这一过程中,一直在临摹世界电影成功的范例,逐步形成了独具个性的电影模式。中国电影作为一个产业在寻求发展,同时也就要求中国电影得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全球化的发展,从管理制度到创作手法都要作出进一步的调整。

中国电影 产业化 营销策略

中国电影自诞生之日里,如同变化莫测的当代历史一样,发生了众多的演变和更新,在创作观念、产业结构、营销策略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以及电影美学的多样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影像视听美学的革新,一方面令电影语言的叙述以及各个元素之间的美学构成更加丰富,另外在电影创作观念和逻辑组成上也带来了更大的空间,最重要的是电影经营观念与方法的改变使得电影创作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范畴。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百年,在这一过程中,一直在临摹世界电影成功的范例,逐步形成了独具个性的电影模式。中国电影作为一个产业在寻求发展,同时也就要求中国电影得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全球化的发展,从管理制度到创作手法都要作出进一步的调整。

一、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

1、滞后状态

从上世纪80 年代初,中国电影管理机构就开始了电影业的改革探索,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要调节手段的市场经济制度已经在中国电影业中得到确立, 电影已被纳入了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塑造工程之中并被以市场化的方式推动发展。但是, 在推动市场化改革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 中国电影管理部门在电影产业化改革方面显得滞后。在对于电影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缺乏文化审美层次的约束,使得中国电影在审查方面受到的限制大大超过其他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宣泄和疏导潜力,使得中国电影缺乏面对现实的开放性和电影观念、形态和风格上的多样化、层次性, 制约了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发展。

2、发展初期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由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由此,中国电影发生了蜕变,市场化的变革决定了在电影创作中必须更多的考虑大众的需求,满足观影人的期待。在这一变革中,电影人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提高影片本身的审美价值,电影的周边商品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货架上,市场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商业电影在多种渠道上获得经济效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电影也被推入了自由竞争模式中,在好莱坞电影大行其道之时,中国电影如何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是被众多电影人广泛讨论的话题。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产业化发展,必须要实行对外开放机制,在竞争中寻求不断发展。

二、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化的强烈竞争中,商业电影的运作模式即大量投资、启用大牌明星、增加高科技元素,这种创作模式首先出现在好莱坞大片中,近些年国内的电影人以好莱坞商业电影模式作为标本,以盈利为最主要目标的商业片开始高速发展,先后推出的《十面埋伏》、《夜宴》、《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拥有豪华的明星阵容、宏大的题材以及惊心动魄的情节,成为了商业电影的主流形态。这些影片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打开了国际的大门,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文化向全世界展示,打破了世界电影长期以来单方面向国内输入的状况。然而,我认为创作者应该思考:创作电影是否只看重其经济价值而忽视其文化内涵。我们肯定国产大片的选择,并不等同于我们对同类题材的不变发展也保持认可态度。处于初期阶段的国产大片在市场竞争和艺术价值层面,以及经济效益和文化内涵方面都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商业大片”在优先考虑如何在获得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考虑在影片里渗入更深的人文内涵。

参看现当代的电影作品,不难发现,中国电影的发展呈现出两极化:既盛产大制作电影追求经济价值;又推崇小成本制作追求艺术品位。青黄不接、断断续续的发展不是长久之计,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盛产“常态”电影的大环境。

2、“小成本”影片生存状态

每年产出的小成本影片总投资往往不到大片的零头,在市场回报上来看获得的也是微小的一部分。但是我认为,小成本电影是中国电影人文艺术复苏的希望,这类影片大多真实反映带有质朴气息的现实生活,带有深厚的现实主义美学思考,主题鲜明、关注底层人民生活,对待残酷的现实问题不逃避。但中国电影市场对于“大小”片的区别对待,不禁令人感到哀伤,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价值而忽视苟延残喘的人文价值。

3、中国电影产业化制度的缺失

常论“依法治国”,所谓“法”就是法制。我们现在应该尽早完善电影产业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让制片方、投资方和消费者都能得到完善的行业制度保护,这才是电影市场逐渐成熟的标志。

三、促进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1、汲取营养

就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电影当局把保护本土电影作为第一要务,每年只有很少定额的国外影片可以在院线得到公映。依我所见,可以学习国外电影分级制度,在保护本土电影的同时增加国外优秀影片的公映量,既保证一些未成年人不宜观看的但具有一流艺术价值的作品与消费者见面,同时也为一些小成本影片保留市场的空间。

电影院是服务大众的公共文化设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电影产品进入市场的基础环节、电影产业投入产出良性循环的重要依托。加快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和改造,是深化电影改革、推进电影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软实力,还是对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世界电影院线都在推崇数字化,我国也加紧进行数字化影院的建设,允许海外资本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对数百家院线进行改造,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人气。

2、 寻求中国特色

纵观世界电影发展,但凡是成为经典的影片,都存在浓厚的本土文化。每个国家有属于自己特殊的人文艺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我们不仅需要电影带给我们90分钟的奇幻体验,同时也需要通过观影达到窥探社会心理的刺激,通过观影了解现实。中国电影人需要充分利用本土现实文化资源,把社会动态和民众命运与电影相结合,大力推行现实主义电影美学,不断与类型片的商业策略靠近,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电影模式。

四、展望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

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就《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时指出,中国电影产业化进入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由于中国电影产业起步晚、底子薄、产业经验和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所以迫切需要更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促进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使其具有更加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民群众在享受富裕物质生活的同时,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下,我们民族个体的行为意识、心理素质、价值标准、伦理规范,都需要艺术创作主体以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文化自觉意识对它加以关照和引导,满足大众多样化的审美修养,着力于不断提高国民整体精神素质和美学修养。我们应该杜绝一味追求经济价值的恶俗文化,把更多能够表达艺术家美学思想的作品呈现给观众。中国电影产业化道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只有通过中国电影人共同的努力,才会有一个令人比较满意的结果。

[1]《关于当前国产电影生态环境的担忧与思考》贾宏

[2]《论中国当代电影产业化》高亢

[3]《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0.004

电影产业化发展研究 篇4

电影产业的发展既需要文化元素, 也需要不断进步的技术。例如, 美国电影产业非常注重将工业技术的最新成果与电影的生产结合起来, 以提高电影产品的质量, 同时还能扩大可利用的文化资源范围。

2. 应加强生产前的市场调研工作。

由于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具有精神属性, 所以其消费具有极大的不可预知性, 因此应加强电影生产前的市场调研工作。例如, 美国电影企业在正式生产一部电影之前, 会对潜在消费者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以明确消费者对于该电影的心理预期, 然后再投入正式制作。

3. 电影产业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应加强联合, 以保证资金供应充足和销售顺畅。

为缓解电影制作的高投入压力以及分散高风险, 电影产业中的生产和流通方应加强联合以保证资金供应充足和销售顺畅, 但同时也要确保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以防止因利益分配不公而影响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 在法国电影产业中, 分属于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这三大环节的不同公司相互合作, 既能够提高资金供应实力, 又能通过合作减少风险。

4. 应使电影的制作和销售更加国际化。

一部电影可以同时在各个国家上映, 也可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别上映, 这使得很多电影在国外的业绩, 要远远超过本土。因此, 应使本国电影的制作和销售更加国际化。例如, 美国电影的出口额在美国所有产品中雄踞第二, 仅次于航空产品, 并且占据了世界电影市场80%的份额。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 英国电影票房收入中只有10%来自本国电影。由于英国国内电影市场较小加之国外电影的冲击, 因此英国电影产业认为只有走向国际市场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一批英国电影人利用本国文化资源和资金拍摄了大量的跨洋电影。

5. 电影产业应与众多相关产业合作, 扩展电影产业链。

电影产业之所以位居高利润产业的前列, 是因为其赢利方式不仅在于影院票房收入, 相关产品的收益也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例如, (1) 美国电影产业非常重视和擅长开发种类丰富的电影衍生产品, 包括电影衍生玩具、游戏、服装和以电影为主题的电影娱乐城等。 (2) 英国电影产业与文化产业中的其他行业相互融合, 开发出录像、游戏及电视播映权等种类丰富的电影衍生产品, 它们成为英国电影产业的重要收入来源。例如, 有线和卫星电视公司创立的电影频道使越来越多的影片在电视上播出。

6. 电影产业的销售渠道。

电影产业应充分利用电影院、电视、录像等三种传统销售渠道和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所带来的市场机遇, 扩大市场规模。其中, 超级多厅影院是电影院渠道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它是一种大型设施, 建立在高水平的投资上。例如, 印度电影市场的发展趋势是建立以放映电影为中心的综合娱乐市场。印度拥有庞大的电影观众群体, 市场上需要有满足不同审美爱好观众的复合型放映厅, 因此多厅影院纷纷在城市落户, 能够满足不同审美兴趣观众的观影需求。

摘要:从提高电影产品的质量、增加资金供应的充足度、降低电影生产和销售的不确定性、扩大市场范围以及扩展产业链等影响电影产业发展的主要方面出发, 通过代表性国家电影产业在相关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 找出促进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文化,技术,国际化,电影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周黎明.好莱坞启示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珍妮特.瓦斯科.浮华的盛宴[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

[3]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孙有中.美国文化产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5]洛朗.克勒通.电影经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

[6]金冠军, 钟谨.电影创意产业[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 2009.

论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篇5

公共事业管理专升本201114074耿杰

中国2011年这一年马上就要走上年末,马上成为历史的记忆,但是这一年确实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国的电影行业,中国的电影产业有创下了新的辉煌。当第2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安徽合肥落幕,评选出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18项大奖得主那一刻时。电影,又一次成为海内外中国人瞩目的焦点。从2003年中国电影开始产业化的步伐以来,中国电影的高速发展令人振奋着。

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从2003年到2011年九年的改革,从最初的不断翻拍古装电影、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统素材,被外国电影利用和重视,《花木兰从军》、《成吉思汗》、《末代皇帝》等故事和历史史实被外国人拍摄成电影,备受各个国家观众的喜欢,并在中国赚得了大利润,到现在的中国电影产业凭借自己的实力高速发展,票房屡创新高,各种新模式、新企业、新渠道不断涌现。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说,“在中国的文化产业领域里,电影产业是发展和增长最快的、最有亮点的;这几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速度,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业界普遍认为,中国电影产业目前仍然处于上升态势,未来几年内也仍将保持发展、繁荣的景象。并且影视传媒产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整个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与核心内容。中国电影产业不断屡创新高,这一可喜可贺的成绩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电影人的努力的。以下几个方面讲述了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首先,中国电影产业的大力发展益于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扶植文化产业的政策发挥效力,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又为电影产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经济环境;长久以来,政府对于电影行业采取“自由发展”的态度,确实激励了不少电影企业的发展,培养出一批行业“领头羊”。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其次,我国电影业自身经过多年的产业化与市场化推进,产业模式与类型化生产初现端倪,产业体系与市场结构基本形成,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电影人的发展电影产业的模式。第一,电影在题材、创作手法、类型上有了很大突破,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模式迈进。近几年中国电影在题材选择上出现多样化,喜剧、爱情、校园题材、军旅题材、主旋律题等等,各式各样题材电影出现在荧幕上,且从2009年开始《非诚勿扰》、《十全九美》、《爱情左右》、《风云决》等在喜剧类型方面有了全面突破,《超强台风》、《千钧一发》、《破冰》等主旋律题材的电影有了积极的探索。《李米的猜想》、《即日启程》等文艺片建立了个人化写作与戏剧性故事冲突的统一。

一个明显特点是,除了大投资影片对市场的支撑作用外,一大批中等投资规模的影片成批涌现,在主流市场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杜拉拉升职记》、《越光宝盒》、《全城热恋》、《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决战刹马镇》、《人在囧途》、《海洋天堂》等影片的热映,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正在由大片垄断向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发展转变,中国电影市场的种类结构正在走向成熟。

第二,小成本电影的发展。

从电影改革初期,中国的小成本电影一直都是惨淡景象,如贾樟柯的电影,葛优的电影《气喘吁吁》,赵本山的《落叶归根》等等,但是,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小成本电影似乎越来越受观众的喜爱。从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到东京电影节,获奖的国产片中小成本电影比重越来越大。第2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特别为“制作成本低于800万元的数字、胶片电影”设立“最佳”奖,专家呼吁“为‘小片’搭建平台”。业内人士认为,中小成本电影正在迎来发展春天。

2006年导演宁浩、300万元投资的《疯狂的石头》大获成功,为中小成本电影开辟道路。而后5年,已有20多部中小成本电影获得国际大奖,其中包括大众熟悉的《疯狂的赛车》《孔雀》等。国内市场上映的影片如《爱情呼叫转移》《十全九美》《李米的猜想》等也通过好口碑创造不俗票房。最近广受影迷喜爱的《钢的琴》就是一部总投资仅600万元人民币的中小成本影片。男主角荣膺第23届东京电影节影帝,影片并入围本届金鸡百花节“最佳故事片奖”。但是最成功还是今年上映的《失恋33天》

一部《失恋33天》彻底改写了“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小众电影=没票房”的历史规律,某种意义上成为今年电影市场的“最大赢家”。根据娱乐咨询公司艺恩数据统计,截至12月11日,《失恋33天》累计票房达3.5165亿元,引领国内中小成本电影票房收入。今年7月上映的另一部中小成本影片《孤岛惊魂》,也意外地成为票房“黑马”,用500万元的投资博回了8935万元的票房,爆冷内地电影市场。

不少视频网站负责人表示,丰富的当代文化元素和针对现代人群设定的剧情,使得今年的中小成本电影更具高人气,在视频网站播放的点击率甚至超过了部分商业大片,成为视频网站的主要消费内容。

第三,中国特色节日档期刺激电影市场

自2008年开始,五一长假取消后,全年一共有7个大、小长假,包括元旦、春节、清明、五

一、端午、中秋和国庆。新的假日格局出现后,中国电影市场在影片的档期分布上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2010年的电影市场月月有超亿元票房的中外大片撑市,热门影片排期

均衡,中小影片搭配上映。除贺岁、暑期、国庆等几个票房产出较高的传统档期之外,以往十分低迷的3月中旬到4月中旬影市,以及介于暑期档与国庆档之间的9月,由多年形成的淡季变为旺季。传统非优质档期的市场潜力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市场供求趋于平衡,平均每个月上映20部以上的国产新片,使许多原先空白的市场空间得到了填补和拓展。在2010年的最后一个月,中国电影市场日票房纪录、周票房纪录、月票房纪录皆遭刷新。《大笑江湖》、《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四部大片携手瓜分12亿元,成就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贺岁档纪录。全年除6月受世界杯分流观众,致使只收5亿多元票房外,2010年全年其余月份都在6亿~12亿元之间高位运行。这种持续高速发展的态势,在国际影史上都十分罕见。

“欧美电影市场早已根据观众需求,针对不同节假日细分市场档期,并根据每一个档期的观众口味制作拍摄不同影片。除了复活节、感恩节、万圣节等重要的节日档期,就连父亲节、母亲节、儿童节等节日,片方也都会准备合适的新片上映。”根据节日选择合适影片上映的形式在中国最明显得是体现在影片《失恋33天》,该影片在11月11日光棍节前后上映,一部小成本的电影收获了大票房。但目前国内电影业的档期规划,除了引进欧美市场的概念外,还应该开发更多适应中国本土观众需求的档期。我国在本国特色传统节日档期安排上应突出传统节日的影片。

第四:走出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电影也随之走向国外,如前几年《千里走单骑》、《卧虎藏龙》、《无极》、《英雄》等华语大片在国外大放异彩,是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典范。近几年中国电影展映活动所到之处,也均产生热烈反响。全年累计63部次影片在25个电影节上获得89个奖项,《团圆》、《观音山》、《钢的琴》等影片都在国际A类电影节获得重要奖项。除版权预售、音像、新媒体分销等方式外,中国电影企业开始借助资本运作进入国际电影市场。博纳影业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橙天嘉禾入股好莱坞传奇影业等,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思路,对进一步加大电影业的融资力度、丰富融资手段、促进与金融业的广泛合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除了影片走出去之外,中国在拍摄影片上也开始和外国优秀电影人合作,如今年上映的《巴黎宝贝》和《金陵十三钗》。邓超饰演的《巴黎宝贝》拍摄于法国巴黎,采取法国式的喜剧风格,为这部中国影片大放光彩。著名导演张艺谋的新片《金陵十三钗》更是“孤注一掷”,以6亿元的投入冲开大片包围,一举成为中国历史上投入最高的电影。片方介绍,这部电影的演职人员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的克里斯蒂安·贝尔,英国的爆

3D技术引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 篇6

坐在绿色的摄影棚中,电子屏幕上却显示其在美国西雅图的一处动态街景中,毫无违和感;被一方硕大的方形镜头拍摄之后,立刻呈现出3D视觉效果;装备了复杂摄影装备的无人机,可以对场景模拟出立体空间的感觉。“太奇妙、太好玩了!”一位观阅者笑着说,“《阿凡达》的体验效果也不过如此了。”

得益于中国3D虚拟技术的掌握和突破,一大波媲美于《阿凡达》国产3D电影雨后春笋般涌现,《捉妖记》《大圣归来》《智取威虎山》等作品频频获得国人点赞。北京文博会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市贸促会副主任于海波表示,3D技术的涌现让多元化的创意有了实现的可能,中国电影产业将带来更多优秀的3D影片,也为中国电影业带来全新的感受。

全面来袭

2009年卡梅隆大胆使用动画技术和立体技术虚拟出潘多拉星球,完美融合3D和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阿凡达》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一经上映,轻松拿下10亿美元票房,带来了全球3D市场的蓬勃发展。

对此,朝阳规划艺术馆馆长杨军表示,中国观众对3D电影情有独钟。这种情愫催生中国3D市场一枝独秀。数据统计,目前中国银幕总数已经达到2.36万块,其中3D银幕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第一的大3D银幕市场和3D硬件制造大国,国人对3D影视作品的消费热情也一直居高不下。2011年至2015年也成为中国消费者对3D热情最为高涨的几年。

3D市场的火爆催生3D技术在电影产业中的集中应用。杨军认为,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际,文化创意产业接下了经济增长的接力棒。这是一个3D电影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3D已经成为大片巨制的标志之一,即使在溢价超30%的情况下,消费者依旧选择体验立体视觉效果。

2015年,智能手机终端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宽带网络迅猛发展也带来了观影成本的降低。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均年观影次数不足一次的国度,3D观影门槛的降低或预示着市场的井喷时代到来。

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书记康健民表示,2015年一批重磅的3D电影横空出世,空前成功,让国人看到了技术进入市场的可能性,也让世人看到一个国产电影创作崭新时代的来临。随着一系列充满创意的作品用新鲜的视听符号赢得了市场与观众。3D技术与创意将成为电影产业的双轮驱动,勇往直前。

打造电影工业

3D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多媒体文化载体,已悄然走近了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随着全球消费电子厂商推出一系列的3D产品,一场由平面显示向立体化显示的技术革命正在进行。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组织工作委员会主任、科幻电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沙锦飞说:“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电影消费市场,国内票房达到了美国票房的1/3。从趋势上看,国内消费市场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这要求中国的电影人能够更好把握电影市场动态和消费需求,进而形成有效的电影工业形态,以此促进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大提升和大发展。”

沙锦飞以科幻电影为例,在这样一个特殊类型电影中,电影工业化的成熟度与电影技术成熟度将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起到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就中国科幻电影的现状而言,电影的发展水平与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中国几乎没有科幻电影的窘状甚至已经引起了国家高层领导和科幻界、电影界的高度重视。

在被业界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2015年,以《三体》为代表的中国原创科幻电影正在强势进入公众视野,引发诸多强烈期待。而中国科幻电影要赶上好莱坞,则需要完整的中国工业电影体系的支撑。

沙锦飞说:“制作理念、受众、政策、创作程度与方向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技术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将起到重要作用。”令人欣慰的是,在2015中国3D技术与创意博览会上所展示的虚拟拍摄,虚拟特效,实体特效,表情捕捉,特种拍摄等等最新的电影技术,其中很大一部分在国内首次展出,也代表了当今中国最高的电影科技水平,部分科技已经达到了国际同类水平,这无疑为电影工业的打造夯实了基础。

国龙文化投资集团董事长陆兴东认为,电影工业化程度源于四个方面,即:内容创造、科技手段、金融制度以及市场机制。而缺乏预售机制的中国电影更像是一场无法预知结果的博弈,直接导致电影内容创造无法有相对准确的市场预知。

陆兴东说:“好莱坞的机制是在整个工会体系下建立预售机制,并拥有完整的担保、银行体系。在投资基金进入以前,如果一部影片没有纳入预售环节,是没有导演和演员问津的,因此担保公司也不会进入。所以盲目投资在好莱坞很少,而国内正好相反。”因此建立合理的预售制度能够促进电影工业化形成。

在陆兴东看来,电影工业核心部分之一是特效,然而中国电影基础工业的不足,不容易吸引电影高科技生产环节的公司存留。因此电影基础工业化体系的建设,也成为实现电影工业化的重要商业环节。

融合之路

当技术与创意碰撞一起会带来什么?

北京电影学院党组书记侯光明给出这样的回答:“近年来,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连续数十年以30%速度增长,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动机,就是技术的不断进步,它使得国产电影可以弯道超车,迅速赶上甚至超越竞争对手,使中国走上电影强国的发展之路。”

然而电影作为一种艺术,需要展现出综合艺术的魅力和特征。随着技术的进步,多元化的创意有了实现的基础,电影作为一种产业,正日益和其他的产业相互融合。

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刘明亮说:“3D技术本身就在不断地进行创新。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能够极大促进其他领域和行业的相互融合发展,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和电影产业的提升和飞跃。”

电影产业化发展研究 篇7

2015年无疑又是电影产业的突破年, “我们仅仅用了不到100天的时间, 就使年度电影票房站上了百亿大关。”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在2015北京国际电影节“产业圆桌高峰论坛暨《2015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发布会”上这样表示。这意味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产值已经达到一天一亿。不仅如此, 各种电影题材、网络电影产品以及电影繁衍品正以井喷式的发展态势闯入大众视野, 且逐步演变成以下四个文化发展形态。

1. 院线电影两极分化严重

就2015年上映的中国电影影片了来说, 各路明星参演不同题材的大电影, 有取得票房成绩不俗的《捉妖记》《港囧》《夏洛特烦恼》《鬼吹灯》《老炮儿》等, 也有票房惨败的《华丽上班族》《东北偏北》等许多被大家熟知或不熟知的影片。由于故事架构、主创人员、宣传渠道等多种元素的不同, 电影从上映的第一天几乎就决定了未来的票房趋势。这些票房数据的显示足以说明一点——院线电影两极分化的趋势非常明显。许多投资方在选择故事架构、主创人员以及宣传资费的投入策略上, 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来实现票房赢利。

而目前影院的渠道也会功利地看待每个影片的排期, 他们大部分会有精密的数据来评估每个影片的票房, 一旦这部影片的预估不如预期, 那么相关方有权决定这部影片的播放排期及播放量, 这样也就大大加大了两极分化的严重性。

2. 网络大电影为新式文化投资样态

除了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影院建设的急遽增长之外, 在过去的一年里, 互联网的全面进入无疑成了改变传统电影格局的重要力量, 推动着电影格局发生改变。正是由于院线电影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导致那些综合元素相对薄弱的投资方纷纷转向资金投入比例不如院线电影那么多、综合元素考虑没有那么复杂的网络大电影。

而网络大电影在“互联网思维”下应运而生, 成了新式文化投资的新常态。网络大电影所具备的视频网络播放渠道增加了传统渠道中那样的多元性, 加上观影者已经具备在线支付的观影习惯, 使得网络大电影非常受投资方的欢迎。华策、小米、百度、爱奇艺资本融合, 阿里巴巴收购文化中国、优酷土豆, 腾讯与华谊兄弟联姻, 这些行业的集体行动说明“互联网之于电影产业, 不再仅仅是营销宣传平台、电商产品销售, 而是由外而内、由下而上, 在电影产业链的发行、制作、创作、资本以及服务的各个环节, 全面吸收、改造和重建。”

3. 互联网思维下的网络剧逐步被大众接受

同样, 互联网思维下视频网站的集体亮相, 除了电影类别的产品, 电视剧产品也加入进来, 也就是目前大家俗称的“网络剧”。目前, 从被大家追捧的网络剧《屌丝男士》《心理罪》《太子妃升职记》等不难看出, 只要精准地挑选并重视故事内容, 加上互联网思维的效应, 网络剧的产出与回报将获得成功。

目前, 搞笑题材的网络剧偏多, 而网络剧市场的分析也认为“得年轻人者得天下”, 剧情以及主创的思路都比较符合“90后”的年轻价值观及审美观。这样不仅吸引了投资方, 更加具备了广大的群众基础, 更能保证强大的点击率和播放率。不仅如此, 有些网络剧, 大明星也来捧场, 在网络上也刷存在感。李易峰凭借《盗墓笔记》登上男演员人气冠军宝座, 而杨洋也圈粉无数, 人气飙升。范冰冰、唐嫣、韩庚等齐上阵。网剧想要拥有更大影响力, 需要明星压阵, 而明星出演网剧又能大大提升网剧热度。

4. 电影繁衍品、IP文化成热点

从2015年文化产业领域来看, “IP”是最为流行的一个词语, 那么何为IP呢?它是指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 翻译过来叫文学财产或者叫知识产权。不过用好莱坞对“文学财产”的解释可能会更为贴切:“可以改编为电影的文学作品。”而“潜在财产”所指则更为宽泛, 包含了文学作品之外可以开发成电影项目的其他作品, 如图书、戏剧、故事大纲、故事梗概和原创剧本等。

所以, 从中国文化产业来看, 《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从一档电视综艺节目拓展为电影、游戏和外景拍摄地的旅游宣传;热播剧《琅琊榜》也源于网络小说IP的改编, 目前已累计实现35亿次的播放量。“一个好故事或好形象, 就是一个好的IP (知识产权) , 就能实现图书、电影、电视、游戏、主题公园等全方位的互动娱乐运营, 打造出全产业链的优质产品, 实现丰厚的产业回报。”

正是基于对IP的全新认识, 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回归本源, 更多人开始重视创意和版权的价值, 也让更多人潜下心来专注于内容生产。很多人回归到用心去生产精品力作, 通过内容上的精耕细作, 创造产业价值, 从而实现更好发展。

二、中国电影投资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率的策略

2015年, 文化产业继续得到资本市场的热切关注, 场内文化板块的上市公司受资本追捧, 场外文化产业并购热点不断, “仅2015年上半年, 文化产业市场投融资及并购事件共有83起, 除去未披露资金的27起, 涉及金额约244.24亿元。”仅从2015年上半年的电影产业市场来看, “截止2015年8月17日, 2015年新上映国产电影中过亿影片共有30部, 票房累计达到139亿, 占本年度国产电影票房比例的86%, 占年度电影票房51%的份额, 过亿影片吸金能力强劲。”那么如何在如此强劲的电影投资中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1. 金融机制创新与文艺创作融合

近年来, 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 随着“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提出, 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尤其在2015年, 文化产业的并购相当活跃, 既有行业内龙头通过并购拓展的产业链, 又有传统行业通过跨界并购实现向文化产业的转型。而对于电影产业而言, 将金融机制的创新与文艺创作融合比较适合在巨大的电影投资领域中独占鳌头。影视基金的建立成为电影投资的一支支撑力量, 更有利于影视基金获得更多增量收益。“如睦谷富投资集团参股投资《杀破狼2》, 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也入股投资了《栀子花开》, 华人文化产业基金投资的引力影视在《咱们结婚吧》《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中均有参与, 富海国龙影视基金则联合投资出品《谜城》。综合来看, 这些影视基金参与的影片投资回报率介于1~3倍之间, 平均投资回报率为173%, 收益效果初显。”

2. 中小成本的电影投资回报率较高

中小成本的青春怀旧、情感、喜剧类别, 以及合家欢、动作细分类型依旧是性价比较高的投资类别。而魔幻、玄幻等高成本大片由于风险不可控, 市场波动明显, 观影市场缩窄, 都属于回报收益较小的电影投资;而这类题材的电影确实是可以通过以往的票房数据而作为投资依据的。如剧情剧《爸爸的假期》、魔幻类《钟馗伏魔》由于票房不及预期, 造成整体投资亏损;而以青春怀旧类题材的《栀子花开》以超3倍的投资回报在单片平均投资回报率中摘得桂冠。

3. 联合视频类互联网公司或票务销售平台, 共同降低投资风险

近些年, 越来越多的视频类互联网公司将资金投资到院线电影中来;不仅如此, 一些在线售票的公司也不甘心只做为别人搭建的平台, 只收取利益分成, 他们也投身于电影产业中, 一起参与股权, 运营整部电影。而对于投资方来说, 无论是拥抱视频类的互联网公司, 还是与强势的渠道平台合作, 投资双方不但能共同降低投资风险, 而且可获得更大的回报率, 是大概率事件。

2015年, 有很多过亿票房的影视类作品, 都是在视频类互联网公司以及强势的渠道平台的推动下促成的。“合一集团旗下的合一影业已经联合出品了《捉妖记》《栀子花开》《咱们结婚吧》《万物生长》4部亿级电影, 合计票房30亿;腾讯视频也参与到了《捉妖记》联合出品环节, 依托搜狐视频孵化的互联网大电影《煎饼侠》已经成为年度高性价比投资项目之一。”而大众点评作为渠道第三方, 也参与了《煎饼侠》的联合发行。

电影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先导产业, 它的发展以及如何更好地投资, 都可以带动各门类文化产业的投资与发展。电影产业不但能够“窥探”到中国目前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投资趋势, 并从如今围绕着电影产业突围出来的IP产业来看, 它的出现, 还能更好地建设文化产业集群, 整合地域文化资源, 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这对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都起着极大的利好作用。

摘要:近些年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各门类的文化产业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尤其对电影产业来说, 越来越多的大屏幕建设的投入与使用, 带动了电影产业进入黄金时代。虽说电影市场如此火爆, 且投入到电影市场中的资金越来越多;但不是每部作品都能如愿实现盈利。事实上, 大部分电影产品的走向都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格局, 许多电影产品的投资回报不是盈利就是亏损, 几乎没有不赔不赚的中间状态。在文化产业环境如此良好的状态下, 投资失利的也比比皆是。投资人如何对电影产品投资是一项拼智商、拼实力的技术活儿, 不过, 从近几年电影市场的发展中我们能窥探到文化产业投资与发展的一些现象与趋势。

关键词:电影,文化,投资,文化现象,投资趋势

参考文献

[1][2]刘汉文, 陆佳佳.2014年中国电影产业现状分析[J].当代电影, 2015, (3) .

[3]王冬玲, 王跃.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视频网站电视剧推广模式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2) :73-74.

[4]李晶.知识产权时代来临影视圈掀起竞购IP热潮[J].中国广播, 2015, (6) :95-96.

[5][6]常宁.“文化+”蓄势发力——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N].光明日报, 2015-12-29.

[7][8]魏欢.中国传媒股进入“亿级电影”火拼时代盘点2015年业绩单[EB/OL].http://www.wtoutiao.com/p/v2d342.html.

[9]花键.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战略的思考[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2, (2) :139-147.

电影产业化发展研究 篇8

一、影视创意产业发展所依赖的土壤———大众文化

电影起源于欧洲, 兴起于美国, 现如今早已风靡全球, 并成为大众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视创意产业之所以能产生和发展, 离不开大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空前的欢迎与追捧。而美国在其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美国好莱坞影片的商业模式的成功运作不仅繁荣了大众文化, 也让人们因此初次领略到影视创意产业所拥有的令人惊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 其影片拍摄、后期制作再到宣传放映的各个阶段, 背后都是市场化运作在维持整个流程的正常运转。一切都以影片的票房盈利为主要目标, 这也是造成影片的商业性的加强而艺术性的减弱的原因之一。

既然影视创意产业植根于大众文化, 反过来它亦会促成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两者这种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使得在影视创意产业的商业机制下生产出来的影视作品在形式上是丰富多彩, 令人眼花缭乱的, 而在内容上却经常是肤浅的、通俗的;从而观众在影片观看上获得的是一种短暂的、感官刺激上的享受或宣泄。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组合方式也是目前不少影视产业制作的基本模式。如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誉满全球的1997年拍摄的影片《泰坦尼克号》 (Titanic) , 豪华壮观的影片场景与凄美的爱情故事给无数人一场视觉艺术上的盛宴和精神心灵上的震撼。但在影片内容上除了一段虚构的爱情故事剧情外, 影片中的大部分场景都是从英国兰克影视公司于1958年拍摄的《冰海沉船》 (ANight t o Rem em ber) 中模仿甚至可以说是复制而来的, 这部影片的主要卖点还是在于高科技的制作。影视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对纯艺术类的影片造成一定的影响, 然而影视走向产业化道路却迎合了丰富大众文化, 满足社会大众基本的精神生活上的需要, 并在此基础上赚取客观的利润, 创造社会财富。总之, 大众文化是影视创意产业得以繁荣兴盛所赖以生存的土壤。

电影《泰坦尼克号》海报

二、影视创意产业在理想与现实中的困境———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

说到影视的产业化, 首先人们便会想到影片的商业属性。毕竟影视创意产业的产生和存在的首要目的就是谋取商业利润, 创造社会财富。目前, 电影业的内容提供商与渠道商均有向上、下游延伸的趋势, 力图以“制片+发行+院线”的模式赚足每个环节的利润。但是, 这种产业化的倾向也会对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造成冲击与挑战。电影从诞生之初作为一项技术发明,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也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 意大利人乔托·卡努杜于1911年在《第七艺术宣言》里首次将电影同绘画、雕塑、诗歌等传统艺术一道纳入了“艺术”这一范畴。但是, 以美国好莱坞为首的商业性电影在世界各国的大行其道, 似乎所谓的“票房”成为衡量一部影片好坏的唯一标准。“高票房”等几乎等同于“好影片”。另外, 所谓的“大片”用巨额投资、高科技制作、众多明星大腕加盟以及铺天盖地的宣传方式来攫取受众的注意与关注也屡见不鲜, 诸如美国的《变形金刚》 (The Trans fo rm ers) 、《蜘蛛侠》 (Sp ider-M an) 等。这种好莱坞商业大片模式也越来越被其他国家所模仿和借鉴。

针对这一现象, 社会各界一直是存在着各种争议, 对此种商业宣传手段也褒贬不一。但过度的商业化、娱乐化对影视作品艺术性的削弱是毋庸置疑的, 用票房来衡量一部影片的好坏也是片面的。电影作品的艺术性与其质量等方面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过度的炒作和宣传只会让影片的内容更加低俗化和媚俗化。从更深层的角度上来讲,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与产业, 不仅具有商业价值, 它的社会效益也是不容忽视的, 包括从个人层面到国家层面乃至整个社会层面的巨大影响力。电影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从美学上得以展现, 也更多的是从对现实的反映与深思等方面给观众启示并引发更广泛的思考。影视的产业化却让影视作品的这一价值减色了。事实上, 艺术性和商业性对电影作品来说是同等重要的。不能只是根据影视作品的类型将其生硬地归类为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 而这正是现在各国影视创意产业所欠缺的。但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两者实际上的确是难以互相兼容:不少艺术片在文本叙述、拍摄手法以及思想内容等方面难以被社会大众所理解与接受, 因此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影片的票房收入。票房的高低虽不能完全衡量一部影片好坏, 但对于影视的商业化与产业化却起着相当关键性的作用。尽管这种提议在现实社会中显得有些理想化, 但是影视创意产业的发展确实不能以过度的商业化来牺牲其应有的艺术性, 不应把两者完全对立起来。毕竟用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取悦社会大众的影视创作, 也不是影视创意产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三、西方发达国家影视创意产业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影视创意产业亟待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长处和经验, 但中国的国情与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国家是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的, 而且创意产业最忌讳的就是完全地照搬照抄式的发展。“影视文化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 文化生产的任务, 不是重复生产已有的东西, 而是生产没有的东西, 即创造人类所没有的新的文化特质。”所以要想大力发展我国的影视创意产业, 提升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就要从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 适当借鉴外国的有益的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之类的经验, 找到合理化的发展路径:

(一) 整合内部资源, 探求系统化的发展道路

这与前面所提到的内容基本一致。实现内部优化, 做好正确定位是影视创意产业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以此为基点才能保证影视创意产业合理有序的发展, 从而不断探索出更具长远战略的发展思路。我国的影视创意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 目前只对影片本身过度关注而对其周边产品的开发有所忽视, 这说明目前国内对于影视创意产业在认识与理解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应该在影视作品的基础上注重整条产业链的研发才能求得影视创意产业的全面的、系统的发展。

(二) 树立品牌意识, 注重影片的质量与社会效益

除了创新意识所起到的关键性的作用外, 影视创意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打造自身的品牌, 才能凸显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拥有一席地位并立于不败之地。同时, 在影片的选材、拍摄与制作等一系列的生产流程中也要把好关, 注重影片自身的质量———无论是在艺术表现还是主题表现上, 努力打造出经典的影视作品, 而非只是取悦大众、昙花一现。还有像“注重技术高于内容”的好莱坞商业性大片用高科技营造出的视觉艺术的冲击力所耗费的高昂成本对于目前的中国创意影视产业来说也是有很大的困难。因此这些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要求中国影视创意产业务必要努力塑造自己的品牌特色。

(三) 加强受众分析, 开发更有潜力的文化市场资源。

国外的影视创意产业为了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因此对受众分析这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视。但这一点我国目前在此也是有所欠缺。通过相关的调查和了解, 可以及时地掌握受众喜好的动态变化方面的信息, 这对于影视创意产业在探索新的、富有前景的市场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离开了受众需求一切创新也都只会是空中楼阁。在抵制低俗化、媚俗化和庸俗化的同时, 我国的影视产业也要加强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 创造出为国内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四) 建立合作关系, 实现优势互补或“强强联合”的目的。

“合作”在这里既可以是国内企业的合作也可以是跨国、跨地区的合作。这种合作在现在早已成为一种流行和趋势, 合作双方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实现“共赢”的局面。我国的影视业这几年关于这方面的合作也有, 但还需进一步的加强与完善。此外, 通过合作也可以加强交流与学习, 并在合作中加强对自身的了解与定位。这也是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我国影视创意产业提出的机遇与挑战。

结语

电影最初从一门技术发展成为一门艺术, 再到作为一个特殊的商品, 以及之后影视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出现。不得不说这是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朝阳产业, 但是也自始至终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与层出不穷的挑战。对于目前正处于萌芽状态之中的我国影视创意产业来说, 必须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 既要善于借鉴国外成功的策略与方法, 还要结合实际作出正确合理的决策与目标, 保证其走上健康长远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2]约翰·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李微:影视文化产业: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电影评介》2009.7

[4]张振华:影像文化通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韩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篇9

关键词:韩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现状

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较为漫长, 早期受缺乏投资、缺乏创新、剧情单调和产量较低等因素的影响, 曾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不过, 早在上个世纪70 年代开始, 韩国电影产业就逐步走向振兴之路, 特别是《生死谍变》这部电影的出现, 引起了世界电影行业的关注, 让人们对韩国电影产业产生了新的看法, 可谓是一个重大转折点。

一、推进韩国电影产业发展因素探析

(一) 文化因素。电影产业能够从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通过电影这一艺术方式充分展现本国的主流趋势与文化精髓, 从而实现传播和宣扬民族文化的效果。韩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本国文化发展与传承的国家, 而且大部分韩国民众都具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与民族意识, 使得韩国的电影产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拥有强大的智力支持与民意支持。从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 一直致力于将更多的历史与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包括韩国泡菜、跆拳道和朝鲜战争等, 或者一些韩国传统节日与民俗节目等。《朝鲜半岛》《生死谍变》等影片都能够反映出韩国民众经历的历史伤痛, 表达他们强烈的爱国之情。同时, 几乎每一部韩国电影都涉及料理, 让观众在观看电影过程中欣赏到韩国的餐饮文化, 领略其饮食风格与魅力, 不仅能够体现出韩国电影的特色, 还能够展示其传统文化。

(二) 政策因素。电影产业既是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软实力的表现方式与组成部分。要想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仅仅依靠电影产业的独立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政府应制定和颁布相关的政策制度, 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促进和支持民族电影的健康与长远发展。近年来, 韩国电影产生发展迅速, 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行:韩国鼓励电影产业的发展, 并针对民族电影制定了一系列合理的优惠政策, 通过行政命令等举措促进和保障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韩国电影产业在初始发展阶段, 为维护民族电影礼仪实行了电影配额制度, 要求电影院每年必须播放国产电影, 通过法律保障本国电影的播放次数和宣传力度。同时, 韩国政府为推动本国电影的壮大与发展, 专门成立扶助基金, 为一些资金不够宽裕的电影剧组提供援助, 不过在盈利之后应给予适当的补偿。

二、韩国电影产业的现代化转型之路

(一) 西方价值观念对韩国电影的影响。韩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对外开放政策实行得相对较早, 积极地汲取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和文化产业等, 促进了本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在长期的对外开放过程中, 欧美国家的一些价值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韩国民众也乐于接受。当然, 西方价值观念对韩国电影产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不少韩国影片中都反映了自由、正义、公平、法治和民主等意识形态。比如:韩国电影《断箭》讲述的是一名大学教授在打输官司之后, 试图用弓箭射杀当事法官, 被判处四年有期徒刑的故事, 电影试图通过敏感事件揭露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 是对现实的尖锐批判。该部电影凸显出韩国民众对法治的深刻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不能挑战法律的权威, 向民众宣扬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如果挑战法律, 最终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与严惩。

(二) 韩国电影产业好莱坞色彩的体现。好莱坞作为世界电影产业的代表, 一般以特技效果、多国元素、大场面、大投资等著称, 影响力较大, 其大肆宣扬美国文化, 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现阶段, 韩国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与日益壮大, 由传统化逐渐转变为国际化和现代化, 并体现出好莱坞电影的色彩, 这是当今韩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主要现状。同时, 韩国电影产业正逐步趋向好莱坞大片化的方向发展, 试图通过大制作、大投入、大场面的电影制作, 占据更大的电影市场份额, 提升在国际电影产业中的地位。据相关数据统计, 仅在20 世纪初期前后, 出现的高成本韩国电影有很多, 诸如《汉江怪物》《实尾岛》《雏菊》和《龙之战》等。这些电影模仿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方式, 突出大场面, 并融入本国元素, 对电影剧情进行适当调整, 促使整个电影产业链更加和谐, 而且抗风险的能力也得以提升。

三、总结

韩国电影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壮大, 在国际影坛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通过对其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分析, 可了解到韩国电影产业受文化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较大, 同时受到西方价值观念与好莱坞电影的影响, 在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婧.解读韩国电影中的民族文化心理[J].电影新作, 2014, (05) :110-114.

[2]冯凝.永动的生态产业链:当代韩国电影政策分析[J].当代电影, 2015, (05) :93-98.

电影产业化发展研究 篇10

经历了电视普及、国外大片进入的冲击及市场化改革的阵痛之后, 中国电影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票房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但电影产业的收入结构也呈现出过于依赖票房的失衡状态, 造成收入来源单一、产业下游环节发展缓慢、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不足。行业的国际竞争仍在加剧, 给中国电影带来更大挑战。如何改变收入结构失衡, 提升抗风险能力, 有待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予以解决。

二、电影收入结构及产业政策分析

(一) 电影收入的构成

电影发展至今, 已形成了多样化的收入渠道。其中, 好莱坞成熟的电影产业链开拓出丰富的收入渠道:除了国内票房、海外票房之外, 好莱坞通过电影后产品的开发, 拥有电影播映、网络播映、电影广告、音像、软件、游戏、玩具、服装、主题公园等众多的收入渠道, 且电影后产品的收入往往可占美国电影综合收入的80%。由此可见, 美国电影产业有较为均衡的收入结构, 从而使其拥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的盈利能力。

在中国, 由于电影产业链仍处于培育阶段, 产业对下游环节的开拓并不充分, 国内票房成为产业最主要的收入渠道, 其他各项包括电影版权海外销售、电视播映 (含传统电影频道与数字电视电影频道) 、网络播映、电影广告、音像制品、衍生品等的收入远低于国内票房, 对产业贡献不大, 形成了如今产业收入结构失衡的局面。

(二) 电影产业政策

好莱坞成熟的电影产业链是在美国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引导之下逐步形成的。相关政策有:倡导宽松自由的产业发展政策, 保证资金来源充裕;积极推动电影等文化商品的贸易和投资领域自由化, 利用国际政治优势支持其输出, 支持企业海外扩张;设立专用款项支持产业发展;减免赋税;为知识产权等提供法律保障。

同样, 韩国、欧洲各国等也制定各项扶持和促进电影产业链发展的政策。

三、我国电影收入结构失衡的分析

(一) 失衡的收入结构

中国电影综合收入已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虽国内票房、海外销售、电视播映等各项每年都在增长, 但国内票房增长的速度远超其他。

数据来源:艺恩咨询

由表1可见, 国内票房收入的影响数年间迅速扩大, 已成为支撑中国电影高快速增长的行业支柱, 而海外销售和电视播映所占比例却日益降低。

在国内票房独力支撑之下, 资金流入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市场充满活力, 并在2012年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然而, 当国内票房遭遇风险, 其他收入渠道也无法为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电影必将遭受沉重打击。

(二) 收入结构失衡的原因

收入结构失衡是产业链还不完善造成的。在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当中, 资金主要集中在产业链前端, 而处于产业链后端的各收入渠道并未受到重视或受到限制, 因而, 当中只有国内票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自2003年启动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进程, 制片市场逐步向民间资本和外资开放、实行院线制等极大地提升了电影市场的活力, 成为首轮票房增长的触发点。随后, 高票房对制片、放映等环节的回馈、外界资金的流入等成为新一轮票房增长的原因。在此阶段, 影院投资回报优于商业地产。房地产、煤炭、外资等加大对影院的投资, 使新建影院、新增银幕数量高涨。2007—2011年间, 全国银幕总数从3 527块跃至9 200块, 增加1.6倍, 而同期国内票房增加约3倍。此期间投资影院和银幕效益非常高, 拉动作用明显。

下游各项却没有这样的机遇。海外销售受文化门槛、销售渠道单一及全球金融危机等影响而发展迟滞;数字电视电影频道受制于混乱的数字电视产业环境, 没能迅速增长;电影新媒体版权收入增长势头迅猛, 2011年已高达3.2亿, 却因版权成本高涨加快视频网站资金消耗速度, 没能产生合理利润;其他如电影音像制品萎缩严重, 衍生品则发展缓慢。

因此, 中国电影的各项收入中, 只有国内票房实现了持续多年的高速上涨, 成为产业最重要的收入支柱, 其他则发展乏力, 形成了电影收入结构失衡的局面。

四、收入结构失衡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一) 触发收入结构失衡连锁反应的原因

如今, 国内票房即将面临增长降速。对影院和银幕的投资倾向于投放在人群最集中的地段, 造成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影院密集、竞争激烈, 中、西部及广大中小城市影院建设落后、银幕数量不足等分布格局。其结果是一度高速增长的观影人流在2011年增速明显放缓。是年中国银幕数量增长48%, 已高于票房增长率, 放映场次增长54%, 但观众人次只增长29%, 单块银幕票房收入同比下降约20万元。现阶段依靠加大投入、增加规模来拉动票房的发展模式已没有发展空间, 电影票房终将达到大致饱和。一旦票房增长停滞, 热钱将离开, 而其他收入渠道没能及时补上缺口, 必将引发连锁反应。

更深层的影响体现在国产电影与进口电影之间的博弈上。国产电影票房10年来首次被进口电影反超, 其核心原因是国产电影缺乏盈利能力, 过去两年只有《画皮2》、《泰礮》、《失恋33天》等少数影片通过国内票房收回成本。其次, 中国电影市场集中度非常高, 大量制片和排片资源被浪费。此外, 国产大片市场号召力明显下降, 过亿票房也不能确保通过国内票房实现成本回收。而进口电影对票房的蚕食将加速国产电影的萎缩。进口分账大片是国内代理发行公司极好的利润来源, “批片”的投资额度和回报风险也远低于在国内投拍电影。也因此, 院线和影院资源倾向于进口电影, 从而挤占更多排片档期。因而, 进口电影带来的是全线的挤压, 渗入产业链每个环节, 对国产电影票房进行蚕食。

(二) 收入结构失衡的后果

当电影收入结构失衡时, 产业抵御风险能力较低。票房增长停滞则电影综合收入难以得到有力支撑, 也就难以通过产业协调反哺制片。此时, 资金流向更有保障的大片, 普通电影项目则融资困难, 制片环节因而缺乏活力。由于国产电影普遍缺乏盈利能力, 国产大片有时难以自保, 因此, 尽管国产影片数量众多, 也有“保护月”等措施保护, 进口电影仍通过利益杠杆渗入产业链蚕食中国电影市场, 加剧了国产电影盈利的难度。制片质量受资金问题拖累, 质量提升困难, 加重了盈利困难的困境, 发行和放映环节对国产电影更加缺乏信心, 更加容易偏向于国外电影……这一循环的结果将是国产电影逐渐萎缩, 培养多年的中国电影市场逐步被好莱坞电影占领, 如同欧洲、韩国等之前的经历。

五、解决结构失衡的对策

(一) 实现收入结构均衡的基本思路

与美国成熟的电影产业链相比, 中国电影产业链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资源集中在前端, 而下游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 造成了收入结构的不均衡, 因此抵御风险的能力差, 成长动力不足。

产业链的相关理论指出, 产业链延伸是产业链成长的模式之一。中国电影产业目前的现状是, 产业链延伸并不到位, 没能延长价值增值的链条, 形成有效的赢收渠道和利润来源。因此, 解决的重点在于切实保障产业链的有效延伸。

(二) 延伸电影产业链的模式建议

数字电视、网络播映、电影广告等在各类电影后产品中最具增长潜力。

数字电视部分是指CHC家庭影院、CHC高清电影、CHC动作电影3家数字电视电影频道, 以用户付费获得收入。参考美国市场, 收费电视 (相当于中国的数字电视) 的贡献占电影业总收入的8%。CHC家庭影院等已覆盖全国137个省、市级有线电视网络, 已有超过约4 500万数字电视用户, 家庭影院频道还在“付费频道市场订购指数”等排名中居于首位。2013年全国数字电视用户已超1.37亿, 3家频道已有巨大的潜在市场, 如能发展至美国的水平, 将为产业贡献约14亿元。

电影网络版权价格也渐趋于理性, 2012年北京春季电视节目推荐会和上海电视节等交易状况显示, 影视网络版权费用下降明显。业界认为, 随着版权价格的下降, 视频网站行业有望迎来盈利期。

电影广告包括影前广告、植入广告、贴片广告等。2010年中国申影广告收入达9.6亿元, 其中, 植入广告达2.3亿元, 影前广告达4.2亿元, 均在高速增长。影前广告目前正逐步取代贴片广告, 据预测, 受新政影响, 2012年其收入规模将达9.4亿元。

可见, 以上三项在市场规模、政策环境、获利空间、产业成熟度等各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 均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三) 相关政策建议

针对电影产业下游环节的开拓, 政府的产业政策调整可包括以下方面:

1. 放宽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限制, 鼓励创新, 鼓励资金进入。

2. 加快数字电视的市场化进程, 形成配套的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捆绑机制, 适度放开融资, 促进数字电视频道经营的活力。

3. 加强知识版权保护, 促进互联网内容的合理监管;加快建设作为公共事业的信息网络, 降低互联网接入的带宽限制, 改进网络条件。

4. 通过税收、融资等政策, 鼓励下游厂商资金向电影的创意和制片环节流动, 支持上、下游联合开发电影等文化类项目, 提升项目的市场效率, 并推动项目开拓衍生品市场。

此外, 政府还可以制定政策, 加大进口电影国内票房缴纳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比例, 通过均衡收益分配来调整发行和影院对国产电影的支持力度等。

六、总结

总的来说, 中国电影产业仍须继续深化市场化进程, 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增长模式、资金投入和电影创作之间的均衡发展。而更迫切的是必须尽快实施产业链延伸的产业链成长策略, 着手梳理有利于产业下游环节的发展政策, 清除机制性障碍, 引导资金投入关键环节, 帮助形成新的收入支柱, 推动电影产业收入结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保启, 杨丽.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3]彭祝斌.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成长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0.

[4]韩洁平.数字内容产业成长机理及发展策略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社, 2011.

[5]童清艳.传媒产业经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电影产业化发展研究 篇11

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于2011年6月11-19日在上海举行。组委会副秘书长唐丽君表示,今年的电影节更加注重创新,在以往的金爵奖、亚洲新人奖和各项产业活动基础上,新增手机电影节以及STAR HUNTER亚洲新晋演员评选活动,旨在对新媒体渠道发行和年轻人进入电影市场给予更多引导。“未来五年内,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以孵化新人和注重产业两方面发展并举。”

金爵奖·亚洲新人奖

截至4月15日,共有102个国家和地区的1519部影片报名参加金爵奖的评选,再次刷新历史记录。金爵奖入围名单中,英国导演罗兰·约菲的《秘密》,以及展现日本当代影坛漫画改编影片潮流的《白兔糖》和《明日之丈》都受到关注。

本届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国际评委会由7人组成,美国著名导演巴瑞·莱文森任金爵奖评委会主席,其他评委包括越南导演陈英雄、英国编剧克里斯托弗.汉普顿、日本导演崔洋一、西班牙女演员帕兹.维嘉、中国导演王全安及中国女演员张静初。

较之以往,今年亚洲新人奖除新导演自己报名参赛外,更多的制片公司主动推广自己的新人。本届亚洲新人奖单元由日本著名导演岩井俊二任主席,评委包括英国资深电影研究专家德瑞克.艾利,中国台湾女演员桂纶镁, 中国香港导演罗启锐以及中国男演员夏雨。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闭幕式红毯秀将以剧组形式集体登场,集结了包括《雪花与秘扇》《杨门女将》《全球热恋》《大武生》《画壁》《四大名捕》等华语影坛最新影片的主创人员。届时,吴宇森、冯小刚、成龙、范冰冰、李冰冰、全智贤等将悉数登场。有望出席红地毯的海外嘉宾,除了金爵奖和亚洲新人奖国际评委外,还有奥斯卡影后苏珊·萨兰登、好莱坞著名女星米莎·巴顿、多次参演奥斯卡获奖影片的盖·皮尔斯以及当红男星马特·狄龙等。

突出产业作用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合拍片项目洽谈亮点十足:法国《的士速递》(《TAXI》系列)导演杰哈·卡胡奇、《晚娘》导演朗斯·尼美毕达、《欢迎来到东莫村》导演朴光铉纷纷携项目前来,希望开拓中国市场。中国导演张加贝、马俪文、杨紫烨等携全新项目参与合拍洽谈。

在项目创投方面,电影节邀请比利·奥古斯特、吴宇森、冯小刚和休·哈德森四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导演担任新人项目的艺术总监,同时为中国年轻导演影片“走出去”设立扶持资金。

电影节论坛将秉承“发现中国、发现价值”的宗旨,以“主席讲坛”“产业论坛”“电影新浪潮”“电影大師班”4个板块11场论坛呈现业界观念碰撞。其中“产业论坛”将关注国际及中国电影市场新的增长点、如何完善内容产业等展开议论。电影新浪潮与“电影市场”相结合,将专业、细致剖析市场现状,关注产业发展新形势,探讨业界新现象,助推娱乐新势力。论坛嘉宾邀请到娱乐传媒界的巨擘默多克、美国电影协会主席克里斯·多德、福克斯电影娱乐公司CEO吉姆.吉安诺普罗斯、传奇电影公司CEO兼创始人托马斯.图尔、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中军等,巴瑞·莱文森、岩井俊二、杜琪峰、陈英雄、贾樟柯、徐克等知名导演也将齐聚一堂。此外,施南生、李冰冰将参与探讨电影新浪潮中女性制作的创作现象与潮流,而一些时尚文化名人也将跨界参与讨论。

新增环节

除了上述主体活动外,今年上海电影节还推出了手机电影节、电影节品牌主张、亚洲新星推举和公益拍卖专场等活动。

唐丽君表示,新增的手机电影节是本届电影节的重要活动,旨在向整个电影产业呈现一个新的媒体渠道与平台,同时利用电影节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在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为年轻导演搭建一个有益成长的国际舞台。

手机电影节活动包括手机电影评选、新媒体论坛、手机电影作品展映等活动。日前,组委会公布了入围名单,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 50部创意作品将竞逐9类奖项,并分享10余万元的奖金,徐峥主演的《忙碌的一天》以及香港金牌女星叶璇出演的喜剧片《人有三急》也入围该单元。

徐克将出任手机电影节评委主席一职,另外两位评委是女演员赵涛和《晚娘》导演朗斯·尼美毕达。50部创意作品将竞逐最佳短片、最佳导演、最佳创意、最佳剧情片、最佳喜剧、最佳动作片、最佳动画、最佳纪录片、观众大奖等九大奖项。另有10部作品将根据观众的点击数,角逐“观众奖”。

本届电影节组委会将与专业研究机构合作,就电影节期间专业交易市场、国际影片展映、论坛交锋体现出的产业最新现象与潮流,进行调查和评估,推出电影节“品牌主张”。

我国电影产业税收政策研究 篇12

电影产业是指以电影制作为核心,通过电影的生产、发行和放映以及电影音像产品,电影衍生品,电影院和放映场所的建设等相关产业经济形态的统称。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具备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环境污染小的特点,被认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电影产业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前,这一时期的电影几乎全部是主旋律电影,形式相对单一,电影作品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第二阶段为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至90 年代后期,这一时期电影的创作开始多元化,但是随着电视的普及,电影院观影人数急剧下降,电影产业发展相对滞缓;第三阶段为20 世纪90 年代末期至今,这一时期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使电影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动力,电影产量和票房收入不断增加,院线和影院发展迅猛。据统计,2013 年我国电影产量638 部,相较于2001 年的88 部,增长了近7 倍;票房收入更是从2001 年的8.7 亿元增加到217 亿元,增长20 多倍。截至2013 年底,全国影院数量已经超过3000 家,银幕数量达1.8 万块,这一数据也是10 年前的近10 倍。我国电影产业虽呈现出巨大的投资潜力与广阔的未来前景,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1、电影产业市场规模相对较小

2013 年,全国内地观影人次为6.5 亿次,同比增长40%,纵向比较来看,这一数据的确令人振奋,但是和北美地区近几年平均近20 亿次的观影人次相比相差甚远,如果再考虑人口总额的差异,这种差距更加明显。另外,高额的票价使我国电影票房收入主要集中在收入相对较高的大城市,中小城市贡献的票房份额非常少。可见,我国电影产业市场规模仍然较小,具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2、电影产业整体实力不强

近年来,我国的票房收入中有接近一半都是进口影片贡献的,2013 年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观,但是进口影片占国内总票房的比例仍然达到40%。国产电影产量虽高,但优秀作品匮乏,能够进入国际电影市场的影片少之又少,即使能够海外上映,普遍也是票房惨淡。2013 年我国海外销售电影仅有45 部,累计票房和销售收入仅为14 亿人民币。国产电影缺乏创意、类型单调、制作水平落后、配套设施不足,使我国电影产业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缺乏竞争力。

3、电影产业链条发展不完整

电影产业链有两种,一种是系统内产业链,包括电影的制作、发行以及放映三个环节;另一种是系统外产业链,包括前端电影的投融资和后端电影衍生品的开发。在我国,系统内产业链已经基本形成,但是系统外产业链的发展非常缓慢,国产电影的衍生品还停留在片头广告、光盘发行、电视播映上,相应的图书、游戏、玩具等衍生品少之又少,电影的收益主要靠票房。反观电影产业比较发达的美国,其电影产业总收益的80%都来自电影衍生品。片面追求票房,忽视关联产业的培育阻碍了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4、电影产业市场环境不健全

从电影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看,虽然国家为支持电影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最重要的产权保护政策法规仍然不健全,而电影产业作为创意产业,说到底是一种版权经济,由于当前缺少对版权的有力保护,使得盗版横行,尤其是在网络宽频业务中,肆意盗播和免费下载的现象可谓触目惊心。盗版泛滥使电影制作者们的合法权益受到巨大损害,也让社会资金和投资者丧失投资电影业的信心,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电影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电影产业税收政策分析

1、我国电影产业税收政策的发展演变

2005 年3 月29 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2 号),规定对试点地区新办文化企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免征3 年企业所得税,对从事数字广播影视、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等研发、生产、传播的文化企业,凡符合国家现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可统一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批准成立的电影制片厂或电影集团及其成员企业销售的电影拷贝收入免征增值税,对电影发行企业向电影放映单位收取的电影发行收入免征营业税。

2009 年3 月26 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34 号),规定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对其转制中涉及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等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上述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包括从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的事业单位。与此同时,鉴于财税〔2005〕2 号文在2008 年12 月31 日到期,为了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1号),对电影企业取得的销售电影拷贝收入、转让电影版权收入、电影发行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

2009 年7 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2010 年3 月11 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营业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6号),规定电影放映单位营业税为全额计税,上缴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不得扣除。

2012 年12 月4 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应税服务范围等若干税收政策的补充通知》(财税〔2012〕86 号),将试点地区的电影业纳入到营改增的范围,同时规定对试点电影企业转让电影版权免征增值税。

2013 年5 月24 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 号),明确从2013 年8 月1 日起,将全国范围的广播影视服务业纳入到增值税征税范围。

2、我国现行电影产业税收政策

(1)现行税收政策介绍。在增值税方面,由于广播影视服务被纳入到增值税征税范围,电影业的制作、发行、放映业务由之前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并以年所得是否达到500 万元为标准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分别适用6%的税率和3%的征收率。为了实现政策的平稳过渡,规定在2013 年12月31 日之前,继续对经批准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电影集团公司(含成员企业)、电影制片厂及其他电影企业转让电影版权、发行电影以及在农村放映电影取得的收入免税。电影衍生品诸如相关图书、电子出版物的销售按照增值税13%的低税率纳税。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规定的电影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电影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按照规定在计算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在进出口方面,出口环节上,电影企业在境外提供电影的发行、播映服务以及向境外单位提供电影制作服务免征增值税;出口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电视完成片可以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进口环节上,为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及配件,免征进口关税。

(2)现行税收政策评价。营改增改革使电影行业所负担的流转税发生重大变化,许多电影公司税收负担得到明显减轻,2013 年初即开始营改增改革试点的上市电影企业公布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点。以光线传媒和华谊兄弟为例,2013 年第一季度营业税金及附加分别较去年同期减少70.61%和57.87%,税务成本下降明显。这是因为:在营业税税制下,电影企业制作、发行业务按照“服务业”缴纳5%营业税,放映业务按照“文化体育业”缴纳3%的营业税。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电影企业按照6%缴纳增值税,虽然税率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增值税可以抵扣相关购进货物和劳务的进项税额,比起全额计税的营业税,税负仍会下降。另外,比较营业税重复征税的弊端,增值税只就增值额征税的模式有利于电影行业的细分和专业协作发展,助推了电影产业链条的发展壮大。

现行的电影产业税收政策能使大部分企业税负减轻,在促进产业发展上也有积极作用。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增值税可抵扣范围较窄。电影行业作为服务类行业的一种,有别于普通的工商企业,实际可以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项目和数量都较小,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较少。以电影制作企业为例,拍摄影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剧组成员伙食费、交通费、住宿费等支出,都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其最大的成本支出———演职人员的酬劳,更不可能抵扣进项税。随着影视技术不断提高,开支日益增大的特技制作费目前也未被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影制作企业最可能抵扣增值税的支出主要集中在购买机器设备、服装、道具、布景方面,但此类支出在整个成本中所占比重非常小。而对于营改增前就已经成立的电影放映企业电影院,较大的支出是其在成立之初购置的放映设备,而这笔支出现在已经不能抵扣进项了。增值税抵扣范围较窄,使营改增给电影企业带来的减税效应打了折扣。

第二,未配合产业链形成政策体系。电影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制片企业、中游发行企业以及下游放映企业。营改增改革之前,电影市场的票房分账规则是在票房总收入的基础上扣除5%的电影发展专项资金和3.3%的营业税及附加,然后再按照一定比例在制片方、发行方以及院线和影院之间分配。由于对电影版权转让和发行收入的一系列免税政策,各个环节上的电影企业在缴纳完营业税及附加之后不再缴纳其他流转税,使这种分账模式下税费由各方共同承担。营改增后,理论上,每个环节都需要单独缴纳增值税,但相关政策并未进行协调,这就使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电影企业税负发生了变化。2013 年12 月31 日之前,由于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能够继续享受免税的优惠,营改增对他们的影响不明显,但是下游企业电影院由于无法从正在享受免税政策的上游企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无法抵扣进项税额,税负可能会增加。2013 年12 月31 日后,免税政策不再延续,由于可以抵扣的进项税较少,处于中上游的制作和发行企业税负也很可能增加。不管是哪个环节的电影企业税负发生变化,都可能会影响到现有的票房分账模式,如果没有企业愿意让步,那就只有通过提高电影票价的方式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承担。我国目前电影票价已经偏高,如果再提价,必然会影响观众的消费动力,进而给刚刚起步的电影产业带来不利影响。

第三,优惠政策较少、优惠时间较短。不管是营改增之前还是之后,电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都是集中在流转税方面,虽然也有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但却是一般企业都适用的普遍性政策,并没有专门针对电影企业的所得税优惠。关于房产税等小税种的优惠,也仅适用于“事转企”的转制电影企业。即使在流转税方面,很多优惠政策在2013 年12 月31 日也都已经截止。显然,对于还处在起步阶段尚没有真正产业化的电影企业来说,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力度还不够。

第四,没有对电影从业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电影从业人员主要包括台前的演员和幕后的编剧、导演等,我国目前没有针对他们的税收优惠政策。表面上,个人获得工资等报酬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并不构成企业的负担,和电影企业无甚关联,但实际生活中,电影制作企业支付给演员的报酬,其个税实际上由企业承担,由于演员片酬较高,其税率大多达到40%,构成企业一大负担,并且这笔个税支出还不能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更是加重了企业负担。另一方面,虽然一般情况下编剧、导演等幕后人员的个人所得税不由企业负担,但是劳务报酬高达40%的税收负担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优秀人才进入电影行业。

三、我国电影产业税收政策的调整思路

1、推动电影产业链发展的税收政策

营改增后,增值税仅对增值额征税的特点有利于电影行业的细分和专业化,促进产业链的发展。除此之外,考虑到电影产业链各环节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税收政策在推动其发展上仍大有可为。

(1)适当延长增值税免税政策。为进一步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可以适当延长在2013 年12 月31 日截止的制片发行环节增值税免税政策的有效期,同时为了保证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建议采取增值税即征即退的办法,这样既可以减轻制作企业的税负,又可以保证其能向下游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税负的减轻。

(2)对电影衍生品给予税收优惠。目前我国电影产业链条中,衍生品市场发展缓慢,在整个电影产业中的地位极低,而这一市场却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建议除了对图书、音像等产品实行增值税低税率外,对电影衍生品营销取得的收入再投资于电影市场获得的利润,予以享受企业所得税退税政策,支持电影关联产品的生产,引导电影产业链条全面发展,以真正实现电影全产业化。

(3)支持电影产业基地的发展。我国已在天津、无锡等多地建立电影产业基地,对于基地所在地区,可以授权地方政府一定的地方税种优惠政策调整权,在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建设、融通资金、创新成果保护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支持电影产业基地的发展,鼓励电影产业基地与其他科技园区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以形成电影产业集群,发挥聚集效应。

2、增加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税收政策

电影产业作为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其发展离不开理念的创新和新技术的运用,因此兼具创意与技术的综合性人才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电影在技术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与国外相比差距仍然明显。很多电影为了获得较好的特技效果和画面质量,不得不借助国外的技术和人员,往往忽视了国内技术人员的培养与扶植,影响了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国内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税收政策进行引导。一方面,对电影从业人员给予税收优惠。对电影从业人员,尤其是编剧、导演等高级人才取得的收入,比照高科技行业优秀人才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给予优惠,对于影视人员以创意入股取得的股权收益在一定时期内减免个人所得税,以此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电影行业。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各界加大对电影人才的培养力度。对于电影企业自身来说,其职工教育经费的税前扣除方法可以比照软件企业,允许职工培训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职工教育经费的计提比例从2.5%提高到8%。对于电影人才培训机构,在对高校学历教育收费免征营业税的基础上,鼓励社会资金举办培训中心,对其取得的培训收入在一定时期内免征营业税。

3、完善电影产业资金需求的税收政策

电影产业是一种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高科技含量的特点也促使企业需要投入较多的创新资金。税收政策的激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电影行业的资金需求。可以比照创投企业税收优惠,对达到一定年限的对电影企业的投资,其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可以抵减企业应税所得,以此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电影行业;结合电影业风险大,收益不稳定的特点,可以允许其设立一些准备金(例如风险准备金、技术开发准备金等),并允许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4、营造健康市场环境的税收政策

作为“创意为王”的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版权保护对于电影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虽然打击盗版的主要手段是完善知识产权法规的立法,但是税收政策也有可为,例如侵权企业的罚款支出不得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等。除此之外,可以在条件适宜的地区,鼓励设立专项反盗版基金,对其基金收入以及基金在金融机构的存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加强对电影知识产权的保护。

5、鼓励电影产业国际化的税收政策

电影产业国际化是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税收政策应鼓励电影企业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首先,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协作,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应代收代缴的预提所得税给予优惠,对进口国外先进的拍摄放映设备免征或减征关税,缩小我国电影和国际电影在制作水平上的差距。其次,聘请国外优秀的电影创作人员来华讲学、培训或工作,对其取得的工资或劳务报酬给予个人所得税的优惠,让海外优秀创作团队的先进理念给我国电影创作注入活力,为我国电影走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再次,鼓励我国电影参加境内外举办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展会,对参展电影展览期间取得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鼓励企业开拓海外电影市场。

摘要:现阶段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产业受到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的扶持。营改增对电影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继续完善电影产业相关的税收政策,可以进一步促进电影业的繁荣。

上一篇:中国城市学校下一篇:信息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