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2024-05-28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通用10篇)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篇1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文化产业管理121顾瑞 010612102

淮安又被称为淮阴,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同时也是我国五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的发源地。淮安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历史上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因此,对于淮安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有着比其它地区先天独厚的条件。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述并分析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利用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1、大力发展淮扬菜文化产业,坚持市场化、产业链化

继连续举办十届淮扬菜美食文化国际旅游节、建设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及研究院、品鉴堂之后,淮扬菜重要发源地淮安,以成立中国淮扬菜集团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吹响了振兴淮扬菜文化产业更嘹亮的号角。

坚持市场化运作,牢固树立“发展靠市场”的理念,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为路径。坚持产业链发展,充分发挥淮扬菜文化产业带动作用,加快上下游产业的培育和集聚,努力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坚持淮扬菜标准化生产,精心研究设计菜品及其具体制作流程,力求原汁原味地体现淮扬菜特色。

2、千年淮安古镇逢发展机遇,建立文化产业基地沉寂已久的闽都文化发祥地之一的淮安古镇,正面临着重现商业繁荣的历史机

遇。作为曾经的“进士之乡”与“理学之乡”,淮安古镇古色依旧,现存有淮安县衙署、接官道、五帝庙、临水宫、提统抚、将军庙、古窑址、桃源境泉、摩崖题刻等古迹。文化产业在此发展,或将打造淮安的另一种商业繁荣。

二、重点文化行业主体地位突出

2011年,全市出版发行和印刷业经营年销售收入达25亿元,报刊营业收入超亿元,演出票房收入超过520万元。重点文化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江苏劲嘉、美嘉、顺泰等包装印刷企业大力发展高档印刷、特色印刷、数字印刷和彩印包装,产值均超亿元。淮安日报社大力发展网络媒体、户外媒体,连续两年广告经营性收入超亿元,组建了淮安报业传媒集团,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地市报第二方阵、正在向全国地市报20强迈进。出版物发行继续发挥苏北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和辐射作用,2011年发行业经营码洋达7亿元。万达、卢米埃、人民大会堂等数字影院相继建成,票房收入逐月增加,其中万达影城全年收入2583.78万元。

三、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近年来,创意设计、动漫、网络、软件等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在创意设计产业中,清河创意产业园区以中鑫大厦为资源载体,吸引100余家广告设计、文化传媒等创意企业进驻,全力打造了淮安首家创意产业社区,今年,他们又着手清河工业设计园的规划、引智、建设工作。在动漫产业中,清河新区内的江苏楚天极目动漫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市第一家通过国家认证的动漫企业,在影视动画行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去年,该公司生产的三维系列动漫片《风影少年》与央视少儿频道成功签约。在网络、软件产业中,淮安软件园共引进了软件、服务外包、网络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各类科技企业60多家,淮安掼蛋游戏软件的开发利用使淮安掼蛋游戏风靡全国,带动了本市相关网站点击率和经济效益的大幅上升。

四、文化产业集群化效应显著,特色文化产业园渐成规模

通过建立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化,从而彰显其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是淮安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淮安市已建有多个档次较高、前景较好的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淮安软件园被授予“国家级软件园”和“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古淮河文化创意产业园被授予省级文化产业园;清河新区的婚庆产业项目成功挂牌全国最大的“婚庆文化产业园”;再如江苏淮阴软件科技产业园(江苏淮阴服务外包产业园)、安芯软件文化创意产业园、涟水云锦织造基地、洪泽县创意文化产业园、金湖荷文化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也在不断提速,发展规模和水平日益提升,集聚效应和影响力逐步扩大。

五、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完善,省、市政府大力支持、引导文化产业发展

为了促进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省政府从2008年开始设立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

资金,四年来,淮安市已争取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近二千万元,去年底又将市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630万元及时分配相关文化企业。在县区资金政策上,清河区率先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引导资金一千万元用于奖励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对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六、淮安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文化产业的总量规模有待扩大

近几年,淮安市的文化产业虽然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阶段,整个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小。离支柱产业要求的5%还有较大的差距。传统文化产业虽然初具规模,但仍有很多可以发展的空间。新兴文化产业虽然成长较快,但其产值在文化产业中所占比重偏小。民营文化产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兴办的文化产业,近几年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真正在全省全国有较大影响,能形成文化产业支柱的企业还不多。

2、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有待优化

从总体上看,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小而杂”的状态,特别是表现在产品结构上有所趋同,产业缺乏亮点和突破口,缺乏真正起到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缺乏文化产业的精品和亮点。从结构上看,我市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均衡,水平参差不齐,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以图书、影像等文化用品,以及印刷设备和相关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而网络文化、创意动漫、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广告会展等高附加值的业态较为薄弱。

3、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的情况有待改变

目前,淮安市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相对缺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成为阻碍文化产业提升科技含量、扩大产业规模的瓶颈,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人才分布不平衡;新型管理人才紧缺;高层次的文化产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相对不足。

(注:本篇研究报告中,部分数据及资料来源于-淮安新闻网)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篇2

一、发展现状

1. 博里农民画。

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步发展起来的博里农民画, 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至今, 他们已创作出近万幅的优秀现代民间绘画作品, 其中1000余幅在省级以上展览、发表、获奖和收藏, 有248幅在美国、日本、瑞典、挪威、澳大利亚、荷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作品曾代表国家赠送给日本、荷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2. 仇桥杂技。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 仇桥的民间杂技如鱼得水, 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通过近30年的努力, 全镇现已拥有26支杂技表演团队, 1000多名演员, 每年在全国各地演出近万场次创收千余万元。其中很多优秀节目和演员在市以上比赛中获奖, 多次被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采访报道。

3. 南闸民歌。

南闸民歌这朵瑰丽的民间艺术之花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深深地扎根于白马湖畔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如今, 近千人的民歌演出队伍中, 不仅有年过古稀的老人, 也有稚气末脱的学童, 更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民歌手。近几年, 在一年一度的白马湖区域文化联谊活动和美食文化节上, 南闸民歌频频亮相, 深受群众亲睐。

4.“十番锣鼓”。

楚州“十番锣鼓”着为古代宫廷音乐盛行于清朝道光年间, 后因日本军阀入侵驻楚遭毁销声匿迹。如今已由区文化局和区文化馆牵头利用4年时间进行了挖掘整理, 并得以重新再现。

上述特色文化项目目前均巳被列入省、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特别是“十番锣鼓”2008年、2009年分别被国家文化部和江苏省文化厅首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除此之外, 车桥的剪纸、泾口的高跷扑蝶以及其它乡镇的庙会文化、诗歌文化、花卉文化、联谊文化等也都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形成了各地特色。

二、几点做法

1. 追根溯源, 摸清“家底”。

特色文化渊远流长, 它扎根于民间丰沃的土壤, 具有鲜明的民间属性。但由于历史的变迁, 民风的变化, 导致了一些传统特色文化的生存危机, 甚至消亡。为了挖掘、恢复这些民间艺术瑰宝, 我们组织了一支专业水平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调研队伍, 在全区各个乡镇以及村组农户进行走访调查, 追根溯源, 摸清特色文化资源的“家底”。到目前为止, 我们已挖掘整理并恢复了传统特色文化项目如十番锣鼓、民间号子、高跷扑蝶、“笑人会”、庙会等七十多项, 为加快楚州特色文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精心“培植”, 注重效果。

一是勤“松土”, 多“施肥”, 为民间特色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多年来, 我们一直把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放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纳入目标考核。以区政府的名义制定下发了《楚州区培植和发展民间特色文化建设实施细则》, 明确职责和具体责任实施单位, 形成了区乡村三级责任网络。在资金筹集上, 采取“五个一点”的办法, 即:财政补贴一点, 各部门和单位支持一点, 企业赞助一点, 动员社会各界捐赠一点, 文化部门有偿服务挣一点。通过这些方法, 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二是“剪枝育形”, 枝繁叶茂, 使民间特色文化得以茁壮成长。在这方面, 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三方面工作:首先是抓人才队伍建设, 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打基础。其次是通过活动展示, 使农村特色文化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另外, 采取“横向联系”举办跨地区、跨部门之间的联谊活动来增强特色文化的辐射力。三是努力实现一乡一品、一地一品, 凸显农村特色文化风采。近几年, 我们对创建特色文化乡镇进行统一规划, 因地制宜, 量力而行, 先易后难, 分期实施。在条件比较好、并有一定基础的乡镇树立典型, 逐步向面上推广, 使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在全区遍地开花。

3. 打造品牌, 集约发展。

一是整合资源, 打造具有楚州地方特色的农村特色文化品牌。农村特色文化多年来囿于本乡本土, 不能形成合力产生较大影响。对此, 我们经过认真调查研究, 将零散在各个乡村的农村特色文化作为一种资源, 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整合和交流, 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之目的。二是利用品牌优势, 推介特色文化。通过利用文化阵地宣传自己、推销自己, 努力形成品牌优势, 打造楚州民间特色文化“旗舰”。三是重视经济效益, 盘大搞活市场。我们相继成立了文化服务公司开辟了文化礼仪服务、文化纪念品开发、文化中介等服务项目, 利用举办各类展销会、洽谈会和赴国外学习考察等之机, 及时推出楚州特色文化品牌, 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三、几个问题

1. 经费严重紧缺。

由于苏北地区特别是楚州区经济欠发达, 财政资金严重紧缺, 特色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有的乡镇甚至无投入, 百分之六十的乡镇特色文化建设还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

2. 观念比较陈腐。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 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主要领导主要精力忙于抓经济, 而忽视了群众文化, 给特色文化建设带来了许多被动。

3. 艺术人才断层。

许多民间老艺人都相继去世, 新生力量非常薄弱, 即使懂一点门道的所谓艺人也都外出打工糊口, 从而造成了民间特色文化建设后继无人。

四、几点建议

1. 政府必须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繁荣城乡文化事业摆上一定的高度, 特别是从中央到地方近几年也都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然而, 苏北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各级政府制定的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 特别是基层文化工作由于乡镇机构合并其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为此, 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必须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投入, 要给民间特色文化艺术发展和壮大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 让各类艺术人才有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另外, 文化主管部门还要广泛开展各类文化艺术交流, 让民间特色文化艺术逐步登上艺术大雅之堂。

2. 要切实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

民间艺术要发展壮大, 必须要有一批优秀的创作人员和艺术表演人才, 但他们绝大多数是农民, 文化程度较低, 因此, 必须定期地对他们组织培训, 特别是楚州区的泾口高跷、车桥剪纸还要培养新人, 要在相关各中小学组织建立特色文化兴趣小组, 使这支队伍不断增加新生力量。同时, 要认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 开拓思路, 扩大视野。

3. 把艺术推向市场, 走产业化之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民间特色文化艺人也要“更新观念”, 牢固树立商品竞争意识, 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的亮点和品牌, 我们必须花大力气做强做大, 并确立投入产出的概念, 不断改进自身的不足, 注重研究市场信息, 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同时, 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努力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4. 进一步加大督查考核力度。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篇3

叶立生

(淮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历程,从淮安市服务业发展总量、内部结构、项目投资和集聚区培育等方面,深入分析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总结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淮安市服务业发展的相应对策措施和建议。关键词:服务业;淮安市;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呈现出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的趋势,全国各省市相继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服务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当前,淮安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淮安市加速经济发展、加大产业调整、加快结构优化的战略性选择。

一、淮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经过近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淮安市服务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服务业的总量不断扩大,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项目加速推进,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增强。

(一)总量快速扩张,贡献不断增大

近年来淮安市服务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自2002年以后,更是步入快车道,增速逐年加大,均快于同期GDP增速,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5.4%,高于GDP增速1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08亿元,是2006年的2.3倍;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37.8%,比2006年的34.1%增加3.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幅度同时位居全省第一,成为全省唯一全面完成“十一五”服务业发展目标的地级市。同时,服务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大。2010年,淮安市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44.2%,比2006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服务业已成为推进淮安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全市服务业经营主体17.0万户,注册资本899.5亿元,分别占全市各类经营主体总户数的84.5%、总注册资本的66.8%,共吸纳从业人员129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1%,服务业正逐步成为淮安市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完成服务业税收78.35亿元,同比增长48.7%,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的38.3%,特别是占地税税收收入的比重已达到63.2%,服务业已成为地方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行业门类齐全,结构逐步优化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不断发展,淮安服务业门类已经较为齐全,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商贸流通业、社区服务业、房地产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连锁经营、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动漫制作、总部经济、节会展览等新兴服务业业态相继涌现,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业不断完善,淮安市业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在“十一五”期间,全市传统服务业处于总量平稳增长、比重相对下降的态势,新兴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展,服务业内部结构逐

1步优化。2010年,淮安市传统服务业领域内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业占服务业比重比2006年分别下降4.1和6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29.5%,新兴服务业领域内的金融、科技、通信、商务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比2006年分别提高1.1、0.3、0.5、1.5个百分点。

(三)投资力度加大,项目质量提升

“十一五”期间,淮安市共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47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9.4%,年均增长超过20%。2010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446亿元,是2006年的3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比2006年提高

6.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服务业投资项目的规模不断变大,2010年淮安市共实施亿元以上服务业重点项目380个,总投资额达1300多亿元,其中包括万达广场、中央新亚国际广场、禧徕乐国际商贸城等在内的10亿元以上经营性三产项目27个。目前,在淮安投资的江苏省服务业百强企业有南京联创、金鹰国际、红星集团等30家左右,全国服务业百强企业有苏宁电器、国美电器、上海绿地等20家左右,沃尔玛、家乐福、伊藤忠物流、力宝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也纷纷在淮安布点,淮安服务业项目的品质大幅提升,城市形象也不断改善。

(四)集聚效应明显,辐射能力增强

随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大,为降低成本,同一类型或相关类型的服务业业态出现向特定区域集聚的趋势,并逐步发展成为服务业集聚区。目前,淮安市经认定的服务业集聚区达到19个,其中,省级4个、市级15个,淮安国际商城、淮安留学人员创业园、淮安淮通物流园、清浦阳光新城分别被授予省级产品交易市场类、科技服务类、物流类和现代商务类集聚区。目前,4家省级集聚区累计入驻企业1240多个,解决就业1.7万人,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辐射范围覆盖整个长三角地区;淮海广场中心商业区和水渡口中央商务区汇集金鹰、国美等68家国际国内知名商业企业,品牌集聚度位列苏北五市中心城区之首;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入区孵化的企业100多家,其中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0多家,拥有省市级高新技术产品40多项,各类知识产权100多件;2010年新获批的省级现代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清浦阳光新城也已汇聚了恒大名都、禧徕乐国际商贸城、现代联合新城邦、苏宁睿城等超10亿元的服务业项目10多个。

二、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机遇

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较快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淮安服务业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差距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业总量规模相对落后。淮安市服务业总量长期位列全省倒数第三,不仅同苏南苏中地区存在很大差距,同苏北的徐州和盐城相比也差距甚大。从占GDP比重看,2010年淮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7.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2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增速与工业发展相比偏慢。“十一五”期间,淮安市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为17.8%,而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5.4%,低于工业增速2.4个百分点,特别是2010年,淮安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为14.1%,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速3.3个百分点;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1.5%,低于工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2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传统服务业占比仍然偏大,新兴服务业起点低、规模小,为生产配套的服务业落后。2010年,淮安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0%左右,服务

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占比达到62%。现代物流业发展缓慢,第三方物流有待突破,商务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发展不够,信息产业起步较晚,服务外包、知识密集型服务等高端服务业还处于孕育阶段。

(四)服务业空间布局不合理。目前,淮安市城市功能分区不够明显,行业布局空间引导性不够,各地项目建设自成一体,遍地开花,布局散乱,重复建设、同质发展、恶性竞争现象严重。商业网点的布局边缘密度不足,物流园区布点交叉、集聚力弱,住宅建设的开发空间上过于分散,公共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特别是产品交易市场类项目,仅淮安市市区的建材家具市场,已建成和在建的就有20余家,在建的小商品市场项目也有3至4个。

(五)服务业档次偏低。淮安服务业缺少高水平、国际化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的旅游、会展、休闲、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供给相对不足,传统娱乐型服务业硬件设施严重落后,服务水平不高;商务接待能力不足,酒店服务对象单一,至今全市酒店无一家提供西餐服务。

(六)服务业企业竞争力不强。淮安大部分服务业企业都是外来的,本地大企业太少,且品牌意识、现代经营意识不足,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总部经济发展不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的服务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缺乏,缺少现代服务业品牌产品。商贸流通领域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仅有6家,93家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平均营业面积仅1400平方米,200多家法律服务、广告、职业中介等其他商务服务业企业全部年营业收入不到10亿元,全市还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全省服务业百强行列。

在这些问题亟待解决的同时,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一是政策导向带来的机遇。近年来,中央明确要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撑,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江苏省委、省政府也提出全省服务业提速计划,制订出台更为得力的优惠政策,这些既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二是城市化扩张带来的机遇。城市是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地,城市化进程也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今后五年,淮安市“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到2015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80平方公里,人口达150万;对外大通道建设力度加大,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三是消费拉动带来的机遇。2010年,淮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680元和7233元,“十二五”时期还将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逐步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从物质消费为主向服务消费为主转变,花钱买服务、买休闲、买健康成为时尚。大力开发满足老百姓急需的服务产品,必将带动服务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形成更多的增长点。

三、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政策制定,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要在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已出台政策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淮安市自身实际,制定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并针对具体行业,制定和完善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发展政策。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性作用,积极扶持软件业、商务服务业、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发展,鼓励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引导服务业产业合理布局、错位竞争、集聚发展。同时,加大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

度,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政策实效。

(二)构建公平、诚信和开放的市场环境。一要构建公平的市场环境,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要构建诚信的市场环境,加强服务质量监管,深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推进信用体系和服务标准化建设。三要构建开放的市场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外资、民资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

(三)全面提升服务业企业的竞争力。一是抓现有服务业企业培育。通过政策、资金扶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借鉴工业经济的成功做法,把规模以上企业作为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继续下大力气培植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上服务业企业,重点抓骨干企业,抓年营业额亿元以上,特别是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企业,力争实现省服务业百强企业零突破。二是抓服务业企业引进。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服务业企业落户淮安,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物流中心以及其它分支机构,逐步形成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四)全力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一是抓项目进度。对定下来的项目,要坚持“能早则早、能快则快”,新建项目重抓开工率,开工项目重抓资金到位率和竣工率,正在拆迁的项目重抓清场率,确保当年项目按期或提前竣工、分项目每月有形象进度。二是抓项目质量。要进一步强化项目储备,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进行项目调研,形成一批对服务业发展有较大推动作用的储备项目,特别要在投资超2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上取得新突破,所有服务业重大项目,特别是商贸商务项目,要坚持走高手规划、大家设计、富家开发之路,严格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精品化的要求组织施工,使每一个项目既符合城市总体风格,又各具特色。

(五)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围绕已获批的4家省级和15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集聚区内办公和生活环境,积极搭建金融、信息、研发和仓储平台,提升集聚区内综合服务功能。按照各集聚区自身的资源特色,制定适合产业集聚的优惠扶持政策,增强集聚区的吸引力,以优质的软硬件环境来吸引同类产业集聚发展,逐步打造资源集中、服务共享、规模经营的发展载体,尽快做出特色,做出品牌,不断提升辐射能力。

(六)加大服务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一是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奖励、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服务业高端人才来淮发展或创业;二是开展引智活动,每年举办服务业人才专场招聘会,重点引进物流、信息、商务、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人才和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策划人才;三是加强校企合作,由政府搭建平台,充分利用我市各类院校教育资源,与服务业企业共建人才培育基地,打造高素质的服务业一线人才队伍;四是组织服务培训,从服务理念、服务技能、服务标准等多方面对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升经营水平、人员素质、服务质量。

(七)优化政府服务环境。一要加强服务意识,政府机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密切配合,尽心尽力地服务企业的事情做细做实,共同打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二要提升服务能力,淮安市各地各部门要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能切实解决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为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营争取最大限度的金融、财税等政策支持。三要提高服务效率,要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办理时限,全面推行服务承诺、首问负责、一次告知、限时办结等服务制度。

参考文献: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篇4

一、技术资料准备:

1、使用登记资料;

2、安全技术档案,包括制造和安装的技术资料、运行记录、水质化验记录、修理和改造记录、事故记录、历次检验资料、安全附件校验记录等;

3、特种设备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事故与故障的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等;

4、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

二、现场检验准备:

1、锅炉检验准备工作:原则上立式锅炉提前一天停炉冷却降温,卧式锅炉提前三天停炉冷却降温,并清除积灰和煤渣,放尽炉水,打开、启敞锅炉相应的孔、门;

2、压力容器检验准备工作:被检容器停止运行,内部介质排放、清理干净,用盲板从被检容器的第一道法兰处割断所有液体、气体或者蒸汽的来源。盛装易燃、助燃、毒性或者窒息性介质的,必须进行置换、中和、消毒、清洗,取样分析,分析结果必须达到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需要进行检验的表面,母材表面应当露出金属本体,进行磁粉检测的表面,应当露出金属光泽;

3、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延期检验的,请于本次安排检验日的一周前向检验机构申请延期检验;停用设备,请向当地质监局或特检院申报停用(报告上须加盖业主印鉴)。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篇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支持我市转企改制文化企业提供更多优质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若干意见》(六发【2011】20号)精神,设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为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市本级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项资金由市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用于支持市本级文化改制企业从事文化艺术产品生产、艺术人才培养、非遗传承与保护、文化创新工程建设、文化品牌创建示范和提供公共文化艺术服务补助等。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坚持“突出重点、注重效益,择优扶持、严格管理”的原则。

第二章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

第四条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

(一)公共文化服务。包括市委市政府安排的重大节庆演出、重要会议接待演出、文化三下乡演出、民生工程宣传等;

(二)重大题材剧目创作;

(三)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创作排演及推介;

(四)人才培养;

(五)文化创新与文化品牌创建示范;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七)专用器材设备更新;

(八)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其他项目。

第五条专项资金主要采取项目补贴、贷款贴息、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奖励等方式,对符合资金使用范围的项目予以资助和支持。

第三章专项资金申报、审批和拨付程序

第六条申请专项资金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文化服务补助类

1、申请拨补资金的书面报告;

2、文艺演出邀请证明、受演单位回执、演出时间、场地、节目单等;

3、文化三下乡、政府购买文化服务任务书、批准文件、工作任务完成表等;

(二)文化项目补助类

1、申请拨补资金的书面报告;

2、项目可行性报告、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

3、项目预算。包括筹资计划和支出预算;

4、自有资金落实情况;

5、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

第七条资金申报、审批和拨付程序

(一)文艺演出补助按季度申报,其他项目补助每年4月底前申报。市政府确定的补助项目自确定之日起30日内申报。

(二)市文广新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报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提出资金分配方案,按市级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报批。

(三)资金拨付严格按照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有关规定,将资金拨付到项目单位。

第八条专项资金需要实行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专项资金使用和监管

第九条各单位使用专项资金时,必须严格执行现行财经法律、法规和制度,并接受上级或同级财政、宣传、审计等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十条专项资金使用计划下达后,项目单位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和资金计划执行,资金要单独核算,不得截留或挪用,确保专款专用。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或不能如期或无法完成的项目,项目单位应及时向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和市文广新局提出调整申请,说明情况及原因,审批后方可实施。

第十一条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要在30日内向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和市文广新局报送项目决算和总结报告。

第十二条为切实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科学合理分配专项资金,市财政局根据需要对项目单位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开展绩效评价。

第十三条市财政局将会同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对项目单位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检查结果作为对项目单位安排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

第十四条对违反财经纪律,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除全额收缴资助资金外,还将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按程序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附则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篇6

关键词:青少年,健康成长,对策

一、淮安市青少年思想的积极方面

青少年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青少年中一些价值观错位、思想消极的孩子,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得不到积极的教育纠正,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可能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也会给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一些严重的危害,特别是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的思想状况更应该关注,如留守青少年、残疾青少年等。

(一)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满怀爱国之情。我们对一些从事了几十年青少年教育工作的老师进行了访谈调查,他们认为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自豪感不强”,这可能符合事实,由此可见,我们在对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还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二)富有正义感,道德感较强。青少年根本不具备制服小偷的能力,如果轻率地上前去制止,有可能自身也会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这种错误观念有可能给青少年带来致命的危害,我们还是建议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提倡青少年不要立即上前制止,而是应该在保护好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去报警,在自身不会遭受到不法伤害的前提下灵活地与犯罪行为做斗争,达到制止犯罪的目的。

(三)理想远大。当代青少年大部分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思想积极向上,行为习惯也基本良好。同时也表明,广大青少年具备基本的行为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也是多数家庭的美好期待,更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二、存在的问题

淮安市的青少年思想状况虽然在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一部分青少年群体或者个别青少年在思想上存在着一些不良的问题。

(一)部分青少年受各种不良风气影响,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便利信息存储、传播的同时,网络上的一些负面因素给人们也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特别是青少年,他们好奇心强,又缺乏成熟的判断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特别是网络上的暴力游戏、黄色视频或信息、一些歪门邪气对他们具有极坏的影响。

(二)青少年中存在“以大欺小”的现象。调查显示,承认自己曾“欺负过比自己小或比自己弱的同学”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有的方面甚至会影响到一生,这一问题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同时,这种现象及心理的存在,对社会也存在潜在的不良影响。

(三)部分青少年的学习动力不足。教育,首先是一种人格养成,兴趣激发,首先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人,一个真实的自己,才能促使孩子不断去发展自己。教育要允许一个孩子能够按着自己内心的意愿去生活,按自己的方式与外部世界互动,教育才能回归“人之为人”的本质,在这个前提下,孩子才能产生明确的人生信念,才能建立起各种生活情趣,由此才能树立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的目标与决心。

(四)部分青少年心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留守青少年的消极情绪往往比父母在身边的青少年更为严重,由于父母监护缺位,孩子得到的关爱和直接的教育引导很少,导致成长过程中情感支持、价值感、判断是非、自我约束的能力严重不足,他们中有的心理自卑孤僻,有的缺乏自制力,行为盲目好动,脾气暴躁,普遍表现为做事冲动,不考虑后果。

我们应该注意到,当前,在一些青少年思想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青少年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这些现象应该得到学校、家庭和一些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和行动,引领他们走上正常的、健康的成长道路。

三、对策

(一)加强党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领导。建立健全推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发展制度体系。首先要在舆论上倡导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体系,同时要在贯彻执行上跟进。建立青少年思想教育发展问责制度、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应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健全党委、政府定期专题研究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制度。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也必然会受环境的影响。为了促进青少年思想的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整合作用。

要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学生家庭以及居委会、村委会与学校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联系,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系统,使青少年在大的环境中不断提高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思想道德。

(三)针对特殊群体,采取特殊的措施。新形势下出现的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各种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从完善监护体系入手,围绕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社会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创造环境和条件。

(四)加强对青少年的网上思想教育。现代的青少年已是网络的一代,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今网络平台信息量巨大,各种思想鱼龙混杂,网络已成为影响青少年思想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加强青少年的网上思想教育势在必行。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篇7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感知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占有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学生综合和概括。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引发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运用网络资料,感知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自主学习

(1)搜集资料

课前搜集占有资料,自制作品,感知丰富的长城文化内涵。

(2)名文诵读 利用一篇优秀的名文,从史实、情感、语言多方面学习别人对长城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

1、观看了那么多关于长城的录象,又阅读了 《万里长城的构造》,请你评价一下长城在构造上的特点。

2、《万里长城断想》的作者想到了哪些问题?

3、赵武灵王建筑长城被后人封英雄的称号,而秦始皇却因筑长城而受到老百姓的控诉,你对这两件事怎么看?建造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

4、《长城万里行》与《我还没见过长城》的作者在观点上有何相同点?

5、长城与都江堰能放在一起扯吗?你认为余秋雨的评价公正吗?

6、我国的普通公民刘雨田成为世界上徒步万里长城的第一人,这说明什么?刘雨田还说:“我的梦还在继续着。”你猜一猜,他继续着的梦是什么?

7、吴祖光把万里长城与北京的四合院、欧洲的古城堡相比,你认为这样比较说出了长城的什么价值?

五、达标巩固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篇8

(一):地理计算专题

1.经纬度计算:

① 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

② 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

③ 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

④ 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

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n-1)d≤⊿h<(n+1)d

(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4.流域面积的计算:

⑴ 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

⑵ 因图形不规范,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相乘即可。

5.有关时间计算:

⑴ 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

⑵ 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

⑶ 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注意东加西减;

⑷ 日期界线有两条:

① 时间界线:

即地方时0时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

② 空间界线:

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

③ 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

新的一天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15。

⑸ 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 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6.地球自转速度计算:

① 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

② 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点为0,任意纬线上线速度Vф=V赤道cosф=1670cosф km/h ;

③ 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上除极点外的任一点都相等,线速度比地面对应点大。

延伸: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条件:

① 纬度低(可以节省火箭燃料,增加火箭的有效负载);

② 天气稳定,大气能见度高;

③ 交通便利(铁路或海运);

④ 地形平坦开阔,地质稳定;

⑤ 从安全性来讲,以设在远离工业中心、居民稀少的地区为宜。

例1: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优势条件是哪些?我国即将在海南文昌建立新的卫星发射中心,其优势条件又是哪些?

① 酒泉发射基地地处巴丹吉林沙漠的绿洲之中,*近兰新铁路,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干燥少雨,大气能见度高,适于发射的天数多。

② 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优势:纬度低,有良好的海上运输条件,火箭航区和残骸落区可以避开地面人口稠密地区,安全性好。

例2:试分析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着陆场的有利条件?

① 当地人烟稀少;

② 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空气能见度高;

③ 地形平坦开阔。

7.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A.概念:

① 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锐角);

② 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B.日影朝向与太阳光线方向(太阳方位)相反,影长与太阳高度呈反比,影长=h×ctga(h为物体高度,a为太阳高度)。

C.太阳方位问题:

① 若直射点在某地以南,该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位;

② 若直射点在某地以北,该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位。

③ 太阳直射的地方,正午太阳位于天顶。

D.日出方位问题:

① 春秋分日,各地均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② 3.21-9.23,各地均东北方向日出,西北方向日落;

③ 9.23-次年3.21,各地均东南方向日出,西南方向日落。

④ 出现极昼的地区,太阳终日不落;

⑤ 出现极夜的地区,太阳终日不出。

E.几个度数间关系:

① 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

② 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

③ 晨昏线与某纬线圈相切的纬度

=刚好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

=90°-直射点的纬度

④ 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

=极点(出现极昼)的太阳高度

=1/2×刚好出现极昼的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

F.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主要有:

纬度(太阳高度)、气候(影响日照时数)、地势高低。

G.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

大兴安岭-兰州-昆明一线以西以北丰富。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最贫乏的地区是四川盆地。H.空间分布:

① 太阳高度的分布:

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上为0,昼半球h>0°,夜半球h<0°,晨昏上h=0°。

②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时一般采用纬差法,即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

时空分布规律总结:a.6月22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赤道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b.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赤道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I.太阳辐射的应用:

① 为了充分采光,一般民居门窗向阳敞开,北温带朝南,南温带朝北。

街道布局为了使所有房屋获得充分光照,一般与子午线呈30-60度夹角。

② 喜光植物一般多分布于阳坡,喜阴植物多分布于阴坡或林荫之下。

树木向阳一面一般枝叶茂盛,生长快,年轮较宽。

③ 阳坡一般温度高,相同自然带(包括雪线)一般要比阴坡高。在我国华北地区,阴坡(北坡)因温度低,蒸发弱,水分条件好,植物生长条件反而比阳坡要好。

④ 阳光能透射的最大水深是200米。大陆架浅海阳光集中,多大陆河流带来的营养盐类,光合作用旺盛,渔业资源丰富。

⑤ 多数农作物(如棉花、瓜果)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故干旱半干旱地区如能解

决灌溉水源问题,就能获得优质高产。

⑥ 农业生产把不同作物高低搭配,以及套种、间作等,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条件。

⑦ 汽车尾气在强烈阳光照射下,会形成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体健康。

8.昼夜长短计算:

① 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

② 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

③ 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

④ 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

⑤ 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⑥ 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

⑦ 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⑧ 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

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大小地的夜长。

9.太阳直射点的确定:

① 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00的经线;

② 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③ 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④ 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10.温度计算:

① 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

江苏省文化产权交易现状研究 篇9

1.1 文化产权的含义

产权问题, 主要是研究财产所有权这个核心对象所涉及的一系列的权利, 即包括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支配等行为权利。“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产权包括物权、股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 是包含财产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经营权、收益权以及处置权的一组权利。”由此可见, 产权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基于利益的经济关系。而作为产权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产权, 其主要是指文化资产或产品的所有者、文化创意的设计者、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在文化领域内所拥有的权益, 包括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及相关权利, 产权主体可以对所拥有的文化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进行重新分配或转让, 并从中获取收益。而这样一种重新分配或者有偿转让的过程, 也就是文化产权交易的过程, 即建立在一个特定的交易平台上, 通过协商、竞价、权益拆分等方式来实现。

1.2 文化产权的特点

文化产权作为产权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传统产权的一种新的发展形态, 在具有共性的同时, 也拥有自身的独特性。

1.2.1 外部性

与普通消费品不同, 人们购买或者获取文化产品并不是想要满足其物质层面的需求, 而着重于该产品在精神层面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怎样的满足与提升。这一特性也就决定了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并不遵循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由于文化产权标的价值是非消耗性的, 其价值并不会随着消费的增多而降低, 而往往受到作品作者的知名度、创意度以及时代特性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因此具有极强的外部性。

1.2.2 排他性

文化产权的排他性是指某项产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 不能为其他任何人所代替, 即排除了其他非权利主体对文化产权的任意占有与使用。排他性是文化产权最直观、最基本的特性, 在创意文化产业领域表现得更为显著。创意产业的智力成果, 如作品、动漫、软件等都是一种无形的财富, 若这些创意成果是共享的, 人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刻录复制, 创作者就不可能以“占有”的方式控制其传播和使用。文化产权的排他性强有力地保障了权利主体对于自身产权的合法权益。

1.2.3 流转性

文化产权的流转性提供了权利相关人利用特定的交易平台通过协商、竞价等方式进行产权让渡的机会, 即产权人如果希望通过其所拥有的文化作品获得发展文化产业的融资, 就需要将其产权的部分或全部转让出去, 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与高效利用。

2 文化产权交易模式对比分析

2.1 国内现有文化产权交易模式概况

我国文化领域的产权交易行为在最近几年正兴起发展, 但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就现阶段而言, 我国国内的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存在4 种模式。

2.1.1 北交所模式

北交所模式是在原有的北京产权交易所内设立北京文化创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 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以投融资服务为核心的全方位服务。该文产中心主要经营的业务范围包括文化权益交易和综合配套服务, 包含信息发布及检索、交易咨询、中介服务等。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充分整合了现有资源, 借助成熟的产权交易市场平台和宝贵可行的经验, 为文化产权交易提供更为广泛的融资渠道, 同时在交易品种、交易方式、交易机制等方面提供更加规范的运作, 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2.1.2 雍和园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国际版权交易中心, 其特征是在文化产业园区内设立包括国家级著作权登记和认证信息平台、国际化版权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全国性版权产业交流合作平台等专门的版权交易市场。雍和园充分利用其科技园区和文创产业集聚区的“双重身份”优势, 合理地整合园区内的产业资源, 同时在园区内注入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等一系列重点企业和版权服务机构, 以初步实现产业集聚, 构建结构完整、交易成本集约的产业内部链条, 打造完备的版权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形成系统的版权服务体系。

2.1.3 上交所模式

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是我国首家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服务机构, 是以文化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文化产权为交易对象的专业化市场平台。此模式的特点是完全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操作, 即文化产权所有人在经过专业的评估公司定出合理的挂牌价后, 通过此平台与交易方进行竞价和协商, 实现权利与资本的结合, 推动文化产权发展为文化产品。而上交所的成立也为促进创意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吸引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等的市场化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该模式对于完善我国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2.1.4 深交所模式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的创新之举在于实现了“权益分割”的交易模式, 这是一种类证券化的交易模式。即深交所将几件艺术品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艺术品资产包, 将其评估价格分成若干等量份额, 每一个份额都可以单独购买和交易, 而每一份“权益份额”的拥有人也就同时拥有了该资产包相应比例的所有权。这种模式打破了以往艺术品整件投资的传统, 在节约了投资成本的同时, 也为普通投资人参与到高估值艺术品投资提供了机会, 更好地满足了多元化的社会投资需求。

2.2 文化产权交易模式对比分析

4 大典型文化产权交易模式对比分析如表1 所示。

从表格中人们不难发现, 4 种文化产权交易模式各有其特色, 对丰富我国的文化产权交易模式, 完善我国文化产业资本市场体系, 拓宽文化产权融资渠道都有重要的意义。而由于江苏省文化产权交易所才刚成立不久, 在交易模式上更多地借鉴了上海和深圳2 大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平台的成功经验, 在产品选择上以组合的艺术品作为文化标的物, 而在交易对象的选择上也只针对会员开放, 暂时不公开发行, 以降低交易风险, 保障交易体系良性运转。同时在经过这番比较后, 也可以更多地吸收其他文化产权交易平台的特征, 充分地整合资源, 开展更加专业性的文化产权服务, 如专门的版权服务、创意转让服务等, 使江苏省文化产权交易所的交易更加活跃, 功能更加完善, 也促进江苏省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 江苏省文化产权交易现状分析

3.1 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是江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紧迫任务。近年来, 江苏省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文化产业也不断地发展与壮大, 逐步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纵观江苏省文化产业近10 年来的发展, 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良好态势:

3.1.1 文化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 江苏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分“三步走”战略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并取得了显著进展。第一步从2001年起, 以政企分开、企事分开、管办分离为重点, 将出版、广电、报业、演艺等从主管厅局中分离, 组建4 大文化集团;第二步从2004 年开始, 以转企改制、培育主体、整合资源为重点, 完成了6大省级文化集团的组建, 包括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江苏省广电集团等;第三步从2007 年起, 以股份制改造、筹备上市、健全监管体系为重点, 出版等省级集团以股改为目标,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截止到2011 年底, 全省文化产业投资规模超过3400 亿元, 江苏6 大文化集团总资产合计477 亿元, 净资产达276.9 亿元, 改制后的6 大文化集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3.1.2 文化机构和文化从业人员数量稳中求进

为了响应“十二五规划”的号召, 积极配合文化体制改革, 江苏省对文化机构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将原来的一些机构按所从事的内容进行合并, 整合资源, 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扩大。同时, 江苏省文化从业人员的队伍也在逐渐地扩大, 为文化事业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

如图1 所示, 人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 在近10 年的发展中, 江苏省文化从业人员数量逐年递增, 文化队伍不断壮大, 尤其是2012 年, 在十二五规划的响应之下, 全省文化相关的从业人员与2011 年相比, 增加了23326 人, 同比增长17.8%;文化机构数量的变化显得较为平稳, 但近几年来数量也在稳步增加, 2012 年, 全省文化及相关行业机构共计19170 个, 比上年增加1267 个, 同比增长7.1%。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

3.1.3 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 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在当代经济的发展进程中, 科学技术发挥的作用极为显著, 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江苏越来越重视科技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 并希望借助科技来提升江苏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 信息技术已被全面引入江苏媒体、影视、演出、娱乐、广告等文化领域。文化企业纷纷通过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对接, 派生出网络游戏、网络视听、手机文化、网络出版、数字节目、三维动画等一系列新的文化业态, 为文化艺术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 使文化的内容更加引人入胜, 文化的传播更加迅速便捷。

3.2 江苏省文化产权交易存在的问题

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产物,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权市场普遍存在着文化产权交易定价难、缺乏权威的中介服务机构、市场机制混乱等问题。对于江苏省文化产权交易市场来说, 也存在这些共同的问题, 同时结合江苏省自身文化发展方面存在的缺陷, 现对主要存在的问题做如下总结:

3.2.1 各区域文化产权发展不平衡, 难以凸显地域特色

众所周知, 江苏省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产, 这些文化特色鲜明、极具地方代表性, 构成了江苏省多元的区域文化:以苏、锡、常为中心的吴文化“刚柔并济、和谐务实”, 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文化“交汇兼容、开放汲取”, 以徐州、淮安为中心的楚汉文化“质朴正统、凝聚亲和”等, 各地都在大力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资源, 形成区域化的文化产业。但是由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固有的不平衡以及政府扶持力度的差异, 这种不均衡性也体现在了各区域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上, 苏南地区的发展水平高于苏中、苏北, 南京、苏州等地都纷纷建立起了文化产权交易所, 大力开展包括文化物权流转、文化信息交流等活动, 而苏中和苏北地区在此方面却发展缓慢。同时, 政府的经费扶持在各区域间也差异明显。如表2 所示为2012 年江苏省3 大地区人均文化等事业的政府经费拨款情况。

数据来源:江苏省文化厅统计数据

如表2 所示, 苏南区域财政拨款人均值和增速优势显著, 苏中、苏北区域经费增速也远高于去年同比值, 但与苏南地区还存在较大差异, 苏北区域文化文物事业经费人均值目前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2.2 文化产权交易的统计与分析工作不完善

由于江苏省文化产权交易才起步, 且目前采取的是会员制, 并没有向普通大众公开交易, 因此所涉及的交易范围及交易额并不大, 江苏省文化厅以及江苏省统计局在关于文化产权交易方面的统计数据并不完善。相关数据的欠缺也给文化产权交易的分析工作带来了障碍, 仅仅从单次交易额的变化中无法研究文化产权交易的发展情况与整体趋势, 也不利于对此领域研究的展开。

3.2.3 缺乏权威的评估、鉴定机构, 文化产权交易定价较难

文化产权价值评估是文化产权交易中最关键的一点, 如果文化产品无法通过权威的中介机构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估认定, 那么文化产权交易所的交易功能也就失去了其意义。目前, 江苏省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就缺乏此类系统化的中介服务机构, 如经济公司、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 这就造成了全省文化产权交易难以形成专业化的经营, 同时也阻碍了文化产业经营水平以及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3.2.4 制度规范建设滞后, 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

目前江苏省的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制度建设还不足以满足实践中的交易需要, 统一标准的市场体系和运行规则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文化产权市场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既需要法律体系和相关产权制度的支持, 也离不开价格评估、交易规范等制度的配合。而处于初期建设阶段的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在信息披露、产权经纪等方面尚缺乏完善的制度规范的约束, 这将会导致文化产权市场的混乱无序。此外, 江苏省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监管也存在漏洞, 监管主体的不明确也容易让投机分子有机可乘, 操纵文化产权的交易过程, 侵犯他人的合法利益。

4 完善江苏省文化产权交易的对策建议

4.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打造各区域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产权交易市场

江苏省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会大大阻碍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步伐, 因此政府应当根据各区域的文化特色, 确立合适的发展战略, 加大对苏中、苏北地区的投入支持力度, 促使各区域文化产业水平均衡化发展。具体可以根据各区域的资源优势、市场条件, 确立各自的发展重点, 进而整合资源, 使当地最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更好地转化为文化资本, 打造各区域独特的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如苏南地区可以重点开展动漫、创意设计的产权交易以及相关的培训与咨询, 苏北地区则可以着力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开发和交易等, 以促进全省的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

4.2 强化文化产权交易的统计与分析工作, 提高相关的后续管理与研究

随着文化产权市场的不断发展,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文化产权交易的统计与分析工作, 即文交所要对每一笔交易的数额进行及时地登记, 并按月或按季度进行统计。同时江苏省文化厅等部门也应对一年内本省的所有文化产权交易额进行总计和分类统计, 横向对比, 分析文化产权交易的发展趋势, 进行一个动态化的跟踪考察。针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后续的管理和研究, 针对存在的问题, 联合有关部门积极制定对策进行修改完善。

4.3 建立完善系统的中介服务体系, 提供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

权威的评估或鉴定机构在文化产权交易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江苏省目前文化产权经纪中介机构尚不发达, 政府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组织现有的文化产业专家或者资产评估机构形成专业的价值评估团队, 为文化产权交易提供科学合理的估价;此外, 政府也应鼓励更多的文化经济公司、律师事务所参与到文化产权交易中来, 在为文化产权交易提供专业的产权界定、咨询策划、风险分散服务的同时, 也能给予一些法律规范的指导, 以避免在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和不正当行为。

4.4 完善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内外部监管措施, 加强制度建设

文化产权交易如果缺乏有力的监管和约束, 会最终陷入违规操作、无序发展、投机过度的混乱局面, 因此加强江苏省文交所的制度建设和内外部监管是极为必要的。在监管方面, 首先要明确文化产权交易所的监管主体, 落实监管责任, 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文交所的监督, 避免产生多头监管、监督不实的局面;其次, 监管要全面, 要兼顾到文化产权的日常交易以及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各类风险, 做到及时规避。此外, 文化产权交易的监管要注重与时俱进, 由于江苏省文化产权交易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必然会出现许多新问题, 因此在监管时也要重点关注这些新状况, 并寻求合适的方法加以解决。在制度方面, 则要更加健全和完善有关文化产权交易的法规制度, 弥补以往的制度漏洞, 在保护合法正当经营的同时, 也要对交易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加以惩处, 以建立一个公平、公开、竞争、有序的文化产权交易市场。

5 结语

江苏省文化产权交易已经发展起来, 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各项规章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 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也并不成熟。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以及不断发展的文化产权交易行为,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全省在文化产权交易方面存在的不足, 在分析产生此类问题原因的基础上虚心借鉴同行业的宝贵经验, 努力改正, 并积极探索新的交易模式, 打造更具江苏特色的文化产权交易市场。

参考文献

[1]王如全.江苏文化产权市场浅析[J].文学教育 (中) , 2011 (4) .

[2]杨晶, 成琳慧.论当代江苏文化模式的地位和作用[J].江南论坛, 2012 (4) .

[3]王茜, 杨凤祥.文化产业产权交易问题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 2011 (5) .

[4]周正兵.我国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出版, 2011 (17) .

[5]熊广勤.我国文化产业产权交易定价难点及解决途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2 (1) .

[6]卢栎仁.论文化产权[J].产权导刊, 2012 (9) .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篇10

二十一世纪文化产业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活力的重要产业。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国家都将文化产业列为支柱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在近几年已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兰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一、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兰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出现快速发展的新局面,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趋向优化,人才培养和成长出现新气象,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其主要成就表现为:

1.文化机构和文化人员呈较快增长势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兰州市纳入文化系统管理的各类文化产业经营单位、摊点共3566家,其中文艺表演团体36家,歌舞娱乐厅497家,网吧430家,音像制品出租零售1276家,印刷业716家,书刊经营网点451家,文物监管物品及工艺美术品经营点160个;资产总额6.7亿元,从业人员2.4万余人,约占全市人口的1.5%;年营业收入10亿多元,约占全市GDP的1.8%左右。文化产业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兰州市文化实业发展总公司摘得文化部首批42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牌子。2008年开始,我市 每年投资600万元,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文化市场、打造文艺精品,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006年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兰州向外推介文化、旅游项目28个,签订意向性合作项目金额4300多万元,当年文化产业投资新增3120万。总投人2300万元、9800多平方米的兰州文化艺术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计划总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估算总投资1.2亿元的兰州剧院整体改造工程正式立项。

2.文化行业已初步形成产业体系。

近年来,我市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文艺演出、文化娱乐、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网络文化、印刷、艺术品及文物监管品等文化产业体系,且这些行业都初步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兰州市文化机构的数量占全省的28%,从业人员占全省的43%,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到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1%。2006年全市新农村文化建设方案,确立了以构建“一县两馆”、“一岁一站”、“一村一室”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完成21个试点村文化活动室、1个新农村文化建设示范基地、10个示范性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总投人200万元。之后,兰州市文物局在全省率先启动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首次工业遗产调查,完成普查总量一半。实施重大建设项目及旧城改造项目跟踪文物调查与保护,先后对兰州二热电厂等6个建设项目实施现场文物调查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启动。出台《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 案》,兰州太平鼓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人国家级保护名录,兰州羊皮筏子等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人省级保护名录。春节文化庙会成为群众欢度传统佳节的文化大餐,兰州合唱节成为都市“赛歌会”,黄河风情文化周成为盛夏兰州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三项大型文化活动演出文艺节目199场,放映电影161场,吸引观众、游客170万人次。市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八办纪念馆、美术馆、画院充分发挥各自职能,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服务人数达百万人次(包括县区“三馆”)。

3.优势文化产业逐渐崛起。

政府的支持,市场的培育,丰富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使兰州某些文化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优势。

(1)文化演艺业硕果累累。市属国有艺术表演团体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仅2006年兰州大剧院两院四团(兰州歌舞团、兰州交响乐团、兰州秦剧团、兰州豫剧团)新创、新排、复排、整理演出剧目17台,演出539场次(其中接待和引迸演出137场),观众76,6万人次,演出收入809万元。在全省新创剧目调演瞥第二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奖赛上,舞剧《大梦敦煌》、秦腔《梁宫秘史》(第二本)、豫剧《山月》分获创作特别奖、一等奖;被誉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的舞剧《大梦敦煌》从2000年首演至今,在国内外共演出500场,票房收入逾5000万元。2008年深圳文博会上,《大梦敦煌》又与澳大利亚演出公司签下3000万元的大单。

(2)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兰州旅游业得到 迅速的发展。兰州地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交汇点,旅游景点、风景名胜独特,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现已基本形成“两山一河一街四区六线”的发展旅游格局,特别是百里黄河风情线的开发建设已成为兰州旅游的一大亮点,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春节文化庙、黄河风情文化周、兰州水车节、兰州合唱节等活动期间,文艺演出、放映电影、展出书画作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吸引了上百万人次的市民和游客享受兰州文化大餐。2007年,全年接待旅游人数达441.53万人,比上年增长 24.72%;实现旅游总收入26.7亿元,同比增长22.25%,占全市GDP的3.7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7.4%;全年旅游新开发项目和续建项目共完成14140万元。

(3)报刊出版业出现大发展的局面。兰州日报社从1980年设立,由最初的一份《兰州报》发展到后来的《兰州日报》、《兰州晚报》、《都市天地报》、《中学生导报》、《新世纪小学生报》、兰州新闻网等五报一网,其中《兰州晚报》已成为兰州报业市场上的一个知名品牌,报纸的发行网络已覆盖全省十三个地州市,广告收入位居全省各媒体前列。报纸的质量、品位、公信力和亲和力、影响面都位居全省各报前列。2007年兰州日报社经营收入7846万元,其中《兰州日报》收入达834万元,《兰州晚报》总收入6718万元。兰州的图书出版业发展较快,总体上水平和规模有了很大的提高。2006年4月《读者》杂志发行量突破千万册大关,近年来,《读者》杂志连续获甘肃省和国家期刊奖,是中国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双高”期刊,多年来一 直稳居全国9000多种期刊发行量榜首,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市场占有率达全国期刊总量的三十四分之一,海外发行量已超过50万册,行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第4届中国品牌高峰会上,《读者》杂志以36.28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第4年入选排行榜。

(4)体育产业迅速崛起。近年来经过探索和发展,以体育健身服务、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兰州市现有体育场地总数为2730个,其中标准场地2139个(体育系统78个,占3、64%,教育系统1619个,占75、68%,其他系统442个,占20、68%)。全市体育场占地面积573、16万平方米,人均1、88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383、74万平方米,人均1、26平方米。乒乓球室1996个,游泳馆12座,排球馆250个,保龄球馆10座。此外,还有一些台球室、网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场、棋牌室等体育设施。目前,我市拥有各类体育组织1000个,开展包括保龄球、棋牌、健美健身、武术、跆拳道、信鸽等国家体育总局规定的体育活动项目以及新兴的波比足球、沙狐球等22个体育项目。近几年体育彩票销售持续增长,2007年,突破2亿大关,销售量达2.0879亿元。体育彩票已成为兰州体育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柱。同年,全市共举办各类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800余项,直接参与人数达200余万人次。

(5)广播电影电视业逐步发展。兰州广播电视业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有线网络传输为主业,电影发行放映、电视剧(片)制作、音响发行、技术服务、广告经营等相关 行业配套的多元化行业体系。目前,兰州电视台共开办四个频道、兰州人民广播电台开办3套节目,近两年相继开办了《一把手上电视》、《兰州零距离》、《快乐兰州》等几个名牌栏目,收听收视率不断提高,在省城电视界和广大电视观众中有较大影响。近两年,兰州电视台四个频道在省城10个电视频道中保持60%以上的收视份额。2007年全面启动全市有线电视数子化整体转换,完成6.3万户双向化改造,有线电视数字转换13万户。

4.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近些年,全市文化系统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增多,重点文化工程四库全书藏书楼竣工并对外开放,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1482万元,已完工并投入使用。投资1800多万元改扩建了全省一流的金城大剧院;融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西北地区第一家五星级的电影院-----东方红影城;投资900多万元改扩建了体育公园;投资2000万元新建了兰州水车博览园;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兰州市文化艺术综合楼;投资100万在省内率先建成了国家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兰州分中心,初步建成全省第一个文化行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文化行政管理电子政务平台和“文化兰州”网站。另外在文物管理和保护项目方面,通过修缮或易地重建,使皋兰文庙、鲁土司衙门、五泉书院、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白塔、庄严寺、金天观、隍庙、万渊阁、齐天庙等一批文化遗存得到了有效保护。2006年,兰州市在建旅游项目26个,项目计划投资共计4亿元。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升了兰州的城市文化氛围、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

5.文化市场发展势头良好。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文化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形成多门类、多层次的发展态势和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近两来,兰州文化市场蓬勃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包括表演、娱乐、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网络文化、印刷业、文物和艺术品及文物监管品等市场组成的综合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开发和建设的格局,呈现出门类齐全、层次多样、繁荣有序的局面,文化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文化市场管理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先后组织开展了“扫黄打非”集中行动、“集中执法季”行动、“反盗版百日行动”、“娱乐场所专项整治”行动、“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等专项治理。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7000多人(次),出动执法车辆4299台(次门检查出版物集中经营场所385家(次),出版物经营单位、摊点、游商6526家(次),印刷单位1651家(次),网吧1380家(次);查处违法出版物经营单位475家(次),印刷单位8家,网吧66家(次),吊销网吧证照2家;破获各类涉黄、涉非案件103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29人,刑事拘留7人。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图书167069册(本);收缴各类非法音像制品477595张(盘),其中:淫秽色情类光盘9916张(盘);收缴伪造包装、装演印刷复制品2940个,侵权商标11100个,违法广告2000张。为引导网络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举办了中国兰州首届网吧网管技能大赛;举办文化市场经营人员培训班4期,培训人员300多人次。市 文化稽查队因工作成绩突出,屡破大案要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称号,被省文化厅授予全省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省“扫黄打非”工作小组授予甘肃省“扫黄打非”先进集体称号,被《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媒体誉。文化市场已成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文化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且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秩序。

6.文化企业日渐发展壮大。

文化企业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企业3000多家,新建立的民营文化企业有70多家。近几年,国有文化企业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兰州市文化实业发展公司、兰州市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公司、兰州报业集团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集团化运作。其中,兰州市文化实业发展总公司是一家综合性、集团化大型文化企业。拥有电影放映(发行)、演出经纪、文化旅游、音乐、美术培训和考级、健身娱乐、广告代理、音像制品、房地产经营等十多个经营项目,存量优良资产近2亿元。投资3000多万元的东方红影城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后,文化实业发展总公司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势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我省文化系统的龙头企业之一,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也是甘肃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文化企业。

7.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推进。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市场为导向,逐步把事业单位中的文化经营性部分分离出去,变成独立自主的文化企业。对市属文化事业 单位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试行全员聘用合同制,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竞争上岗,分配制度上打破“大锅饭”旧体制,坚持按劳分配和按贡献大小分配原则,并且还实行了各类不同的奖励制度。转换政府职能,理顺政府部门与文化企事业之间的关系,逐步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采取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调整并引导文化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政府引导,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目前,全市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和各类报刊都逐渐加快了改革的力度,已组建了6家较大型的企业集团,“核心层”文化产业单位和“相关层”文化单位都全力推进改革,新闻传播、文化体育、文化娱乐、文化品制作和信息文化网络系统都开始按照市场配制资源的方式进行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激活了文化生产力要素和文化资源的开发。

二、兰州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兰州文化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是与全国其他省会城市和西部的一些城市相比,还处于后进阶段,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存在观念、体制、市场、资金、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使兰州丰富的文化资源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因此,兰州文化产业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其突出问题是:

1.思想认识不足、发展思路滞后。

长期以来,许多人习惯把文化看作是公益事业,政府出钱办文化并把它当作福利无尝提供给人们来享用。文化开发意识薄弱,文化管 理部门重事业,轻经营的思想和做法仍然存在,即使能意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但还停留在“以文补文”的阶段,对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而没有真正意识到文化也是一种宝贵的经济资源。思想观念的落后,必然缺乏总体规划、有效管理和支持力度不足,无法使文化资源充分地得到保护、开发和利用,发展思路与市场需求脱节;另一方面对创意文化认识不足。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路仍是“资源导向型”,往往只在传统的文化资源中找出路,而对现有的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型的策划、包装和市场开拓,其结果是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却未能有效地实现产业化,或产业化程度较低。因而,无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2.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很低。

兰州文化资源丰富,品位较高,但是由于文化基础设施滞后,资金投入不足,文化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落后,因而,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水平较低,资源优势尚未向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转化,缺乏特色产品、主导产品和精品名牌。现有的一些文化产品和服务品味不高,管理经营粗放,与其他产业联动少,市场竞争力不强。此外,对外宣传力度不足,推介方式落后。

3.文化人力充足,文化人才短缺。

人才制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兰州文化产业最根本的制约因素。从总体上来讲,兰州人才总量充足,但层次和质量不高、分布不合理、结构不合理、人才浪费和人才流失现象都大量存在。目前,兰州地区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5万多人,但高级文化人才和文化专门人 才以及文化管理人才都十分短缺,尤其是熟悉业务、懂经济、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近几年,兰州高级文化人才比重不足10%。文化专业人才供求矛盾很突出,短缺率达50%以上,文化管理人才更为稀缺,有60%从事文化管理的人员均不是管理的内行,多数是其他部门的改业人员,还有相当多未受过文化基础知识培训的人。总之。兰州文化人才的状况是一方面文化人员过剩,但另一方面文化人才又奇缺。另外,文化人才又大量外流。我市文化教育方面人才的流失在西部居前位。文化人才流出和流入的比约为10:1左右。在文化人才流出增加的情况下,而集聚人才的机制又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可见,兰州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人才危机。此外,兰州文化人才结构和分布均不合理,传统的文化事业型人才相对充裕,人才的知识结构也以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而既有本专业专门知识技能、又具备市场经营能力的人才十分匮乏;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大量集中在省、市条件较好的文化事业单位,而基层文化单位、乡村、文化产业经营部门人才匮乏。这种结构和分布情况极不利于产业的发展。

4.事企分离缓慢,体制性障碍突出。

目前兰州的报刊业、广电业、演艺业等大部分没有摆脱文化事业的隶属关系,多数是“财政供养加市场补充型”体制,基本由政府控制,经营活动只能作为副业。文化企业还缺乏独立发展的生命力,而且事业企业不分的情况还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形成分配不公、违规占有,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兰州文化部门和单位的改革起步晚,进程慢。目前,文化系统的单位大部分还是传统的事业单位,主要靠财政供养。一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艺术表演团体都有不少生产经营单位和经营人员,但由于体制改革进程慢,资金没有从文化事业中分离出来,仍然存在着企事业混合的现象。另外,许多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产业单位行政性管理机构设置重复,部门分割、单位分割、功能分割现象仍然存在。行政管理部门仍然存在过多干预基层文化单位的微观行为。一个文化产业基层单位就有五、六甚至十多家部门争夺利益,争夺管理权,给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行政性障碍。全省有名的宗教文化阵地和旅游观光单位,存在园林部门、宗教部门、旅游部门、消防部门、文化部门等多头管理,多头检查的现象,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不了促进作用,反而形成了重大的障碍和门槛。全市政府办文化的局面还未彻底改变,各级政府仍是各类文化单位的“婆婆”,文化企事业单位对政府的依赖性也很强。这一切表明,体制障碍仍是甘肃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5.经济实力薄弱,文化投入偏低。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兰州市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经济总量仍然偏低。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为732.76亿元,在西北省会城市中虽居第三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22位。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偏低,这就大大限制了经济对文化的支撑力度。政府对文化的投入数量较小,而社会融资的渠道又很不畅通,特别是省外资本、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程度低。资金短缺使文化部门和文化产业领域经常陷入投入不足的困境。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缓慢,许多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因资金短缺不是推迟,就是延期竣工;一 些历史文物和文化活动场所破损严重,维修困难,大大限制了文化企业的生产与服务能力和经营发展水平。可见,经济实力的薄弱是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6.文化企业规模小,促进产业规模化后劲不足。

虽然兰州文化经营单位的总数在不断增加,但总体上来讲,规模小、层次低、竞争力弱。行业之间交流少,联合少,发展参差不齐,某些领域还存在着垄断经营的现象。兰州的文化企业90%以上都是资产在百万元以下的小型文化企业,千万元以上的中型文化企业仅有5多家,亿元以上的大型文化企业廖廖无几,大部分文化产业企业资产几十万元,甚至十几万元或几万元。广电集团、报业集团、出版集团等都拥有较大的资产,但规模优势并未真正发挥出来。总体上,由于我市文化企业实力薄弱,规模小、层次低,因此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的步伐缓慢,这就影响了文化资源的共享和文化资源的节约,大大降低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7.文化品牌创新不足,市场开发规模很小。

兰州市已经开发出一批传统的文化品牌,尤其是《读者》杂志已成为誉满全国,走向世界的著名品牌。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豫剧《山月》等舞台艺术品牌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总体上兰州的文化意识薄弱,品牌创新不足,但由于形式单一或策划包装不够,市场运作不利,被长期埋没,难成大器,陷入“捧着金饭碗没饭吃”的困境。除了《读者》,《大梦敦煌》外兰州能够在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与兰州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相比,显得很不协调。兰州 大量的文化产品都是传统产品,缺乏创意,层次比较低,在社会影响、市场占有、审美或收藏价值、科技含量、商业价值、市场竞争力诸方面,都十分缺乏。目前,兰州市文化产品种类繁多,数量成千上万,其中主要有剪纸、雕刻、绘画、刺绣、历史文物复制品等,一旦有好的开发创意,就会显露其可观的价值。由于文化品牌特别是国内名牌太少。因此,文化产品的收入很低,对经济的贡献很小。目前,全市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约为1.8%。

三、促进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兰州文化产业虽然有一定基础,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但总体上相对落后,文化产业有序推进、健康运行的局面尚未形成,因此,兰州文化产业要努力提速、扩容、增效,必须牢牢抓住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全面促进发展。

1.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规划先行。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的整体布局中,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通盘考虑,整体规划。一是市、县区和有条件的乡镇要分别制定近期和中长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二是不同部门要分别制定各自领域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博展、互联网服务、娱乐、艺术培训、文化旅游、体育休闲、文物和艺术品等重点行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三是制定一些特殊的文化发展规划,如制定西部大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等重大政策条件下的文化发展规划。

实现兰州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还必须以完备的政策体系作保障。一方面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已出台的各项文化经济政策,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政策进行整合,对其中不适应产业发展的内容进行清理、修正。对大量的尚处空白的文化产业政策要尽快制定出台。一是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政策。抓好文化资源的抢救和保护,做好各类文化资源的调查、评估、抢救和保护工作,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既要打破资源的部门所有、垄断经营、人为限制开发、随意设定市场准入的藩篱,又要防止无序开发、随意开发和破坏文化资源等现象,创造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政策环境。二是财政金融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优惠、多元投资、金融信贷、文化基金、财政保障、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政策,使兰州文化产业发展尽快突破资金瓶颈。三是文化市场公平竞争政策。在国家市场经济政策和保障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制定更为具体的政策法规,包括市场准入、市场开放、市场待遇、权力限制、市场净化和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此外,还要制定出台鼓励民间文化发展的政策、文化人才政策、文化产业开放政策、文化安全政策等,为兰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另外,为保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有效实施和文化产业政策的全面落实,必须以法律、法规、制度为保障,保证规划和政策的长期性、一贯性和严肃性。

2、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辈出的机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需要大批高素质的领导和管理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特别是既有技术又懂经济,会经营的人才,既熟悉文化自身发展规律,有精通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法则的人才的复合型人才。以人为本,树立人才意识,重视人才,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使用、保护和引进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机制,集聚和培养人才,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管理干部队伍、文化经营人才队伍、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和文化教育科研队伍,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走上依靠人才、依靠人的素质的科学轨道上来。一是大力培养和造就文化人才。重视人才培养,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完整的人才培养规划,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和机制。为文化人才制定优惠的户籍、待遇、退离、教育、培训政策和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造就文化产业的开发者、创造者和管理者。建立文化产业优秀人才、特殊人才和创新人才的使用与激励机制,特别要培养和吸收创造性人才,设计创意性文化产业,突破资源约束,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二是实施聚才工程,积极引进文化人才。以真心求才,以政策揽才,以事业引才,以灵活的机制借才、用才,并且建立文化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用人机制。鼓励以优质项目、流动岗位吸引优秀人才,大量引进各类急需和短缺的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带头人参与“文化兰州”建设。彻底打破文化人才单位部门所有、城乡二元的身份地域等界限,创造有效的人才合理流动机制,调剂、补充、交流、重组人才,使一些过剩人才较快的流出,使其寻求新的组合地区和部门,而同时又加快各类短缺人才流入步伐,及时挽救人才危机, 实现人才资源存量、余量、分布和结构的最佳配置,使文化人才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此外,要坚持求其所用,不求其所有的方式,可以采取“筑巢引凤”的方式落户,也可以采取“候鸟”的方式自由来往,还可以一身二任等多种办法使人才向兰州文化产业部门集聚。另外,引进人才要唯才是举,淡化学位、职称和年龄,把实用性放在首位。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活力。

一是加速事业与产业分离,尽快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转型。报刊业、广电业、演艺业、音像图书业等行业要逐步转换机制和身份,由文化事业性质转化为企业化经营的文化企业,条件成熟的可以直接进行股份制改造,变成现代企业。二是文化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现有的报刊、广电、演艺、文化旅游、图书发行等资源进行整合,按现代企业的规则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或股份制公司,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小型的文化企业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向市场化过渡,三是全面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逐步转变政府文化部门的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方式转变;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转向以法律、经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增强宏观调控、指导、监督和服务的职能。尽快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给文化企业以充分的自主权,实现文化资源的市场配置,打破地域、行业、主管部门的界线,实现文化资源和文化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特别要消除多头管理、多头收 费、争夺权力、争夺利益的弊端,消除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的行政性障碍。要加速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改革,分别根据企业和事业、公益性与非公益性单位的不同特点,进行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工作制度的改革,以改革添活力、促发展。

4、培育文化资本市场,拓宽文化融资渠道。

资金紧缺,资本市场不发育,融资渠道狭窄,是兰州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要实现兰州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就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特别是通过培育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突破资金瓶颈, 吸引民间投资、外资、社会赞助、捐赠等拓展兰州文化产业资金渠道,形成多渠道筹集、多主体投入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机制。一是拓宽资金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文化对外开放范围,清理各种限制措施,放宽外部资金准入尺度,启动民间投资市场,全方位激活文化资本。加大争取其他各类资金的力度。要继续争取财政资金的支持,特别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对西部的支持,获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人才培训等方面的资金;还要争取文化扶贫资金,国内外的慈善资金,各种社会捐赠,试行彩票集资等发展兰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二是开展各种形式的资金运作,培育文化资本市场。组建文化企业集团,形成上市公司,筹集了大量资金。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可有控制地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也可试行彩票集资方式。组建市级文化商业银行,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建立文化投资基金,启动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信用担保。发展 文化产业拆借市场,一些有过剩资本的文化企业或非文化企业可以把一部分资本和资金转借给文化企业,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缓解一些文化企业的资金困难。扩大文化领域的招商引资。提供优惠的政策环境,吸引国内外资本进入兰州文化产业。也可引导非文化经济实体介入文化产业,开展混业经营。

5、优化文化发展环境,规范文化发展市场。

兰州文化发展环境建设既有自然条件、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建设等硬环境方面的缺陷,又有政策不配套、体制不完善、管理不科学、市场不规范、人的文化素质不高等软环境方面的困扰。一是优化自然生态环境,继续推动退耕还林、绿化美化、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大力加强交通、通讯、供水、供气、供暖及各类生活设施等基础建设,另外抓紧政策、体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软环境建设。制定优惠文化政策,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形成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二是建设和规范文化市场体系,优化市场环境。严格执行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在市场准入、市场运作、利益获取、税费负担方面,为不同的竞争主体提供平等的条件。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要严厉打击盗版、非法出版、非法营销等不法活动,扫除“黄、赌、毒”,确保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新作品、新艺术、新技术手段和各类新的文化品牌上,按知识产权保护和使用的法律,进入市场交易和产权保护服务范围。6.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优秀文化品牌。

一是积极挖掘、整合兰州文化资源,推进文化精品战略。开发的触角要涉及报刊、广电、互联网、演艺、音乐、图书、博展、旅游、体育、休闲娱乐、音像、民俗风情、影视、工艺品收藏制造、书画、餐饮、服饰、文学艺术等广大领域,挖掘和打造有价值的品牌。重视无形文化品牌的打造。要花大力气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有影响力的演艺、会展、节庆、民俗文化活动品牌。二是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特别是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打造文化精品。三是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打造优势文化品牌。抓住兰州的历史和地域特点,重点开发与黄河文化、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西北少数民族风情、文物精品和文化典籍、西北山水名城等方面相关的文化品牌。开发与工业文化、高科技文化、现代商业文化相关的产品和品牌。对业已形成的优势文化产品进行再开发、深加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读者》的综合开发。对兰州地区已有优势和具备开发潜力的兰州太平鼓、丝绸之路音乐舞蹈、黄河风情线旅游等,加大扶持力度,尽快形成产业优势。

7、扩大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兰州文化产业要逐步适应这一趋势,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在吸收国内外文化产业进入的同时,兰州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也应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是面向世界,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加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放眼世界,广采博取,使兰州的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引进高科技研发、高水平管理人才,特别是在文化创意、影视 传媒、数字技术、现代文化工艺品制作等领域的国际优秀人才。同时将兰州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特别是知名的文化品牌推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设计文化招商项目,大量吸收国际资本,要组建企业集团和大公司,创造条件同国外文化企业交流与竞争。既吸收国外的文化珍品来兰,也将兰州和甘肃的文物精品出境巡展,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面向全国,积极开展省际、市际间的文化交流。将兰州的优秀文化产品介绍到全国各地,占领国内文化市场,以文化为媒,促进兰州文化企业与国内各地区文化企业的交流和合作。

8、转变落后观念,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和设计。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兰州的创意型文化产业,应当根据市场需求,汲取国内外创意文化的经验,结合自身条件,多方面探索、推进。一是全方位介入创意型文化产业的开发,主要包括有特色的微缩景观、主题公园、标志性建筑、航天科技展示、动漫产业、网络游戏、博展活动、工艺品创作、大型文体活动或休闲园地及设施。二是立志创造,推陈出新。兰州现有的传统文化产品往往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对此,应当用新的文化价值观、新的营销理念,配以新技术、高技术的武装,进行全面的策划、包装、改造、升级,点石成金,推陈出新。

上一篇:易家街团工委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三字经的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