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

2024-08-21

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共7篇)

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 篇1

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

新能源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和冲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发挥我省新能源产业优势,确保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优化升级,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技术创新水平大幅提升。2008年,实现产值近900亿元,光伏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太阳能电池产量达1580兆瓦,多晶硅产量迅速增加,部分企业的电池转换效率位居世界前列。已有290多家相互配套的关联企业,形成了从高纯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集成系统设备到光伏应用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涌现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重点骨干企业,8家光伏企业成功上市,近20家企业年产值超10亿元。风电整机制造能力达100万千瓦,风电装备成套机组制造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风力发电机和高速齿轮箱、回转支承等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风力发电1.5兆瓦机组形成批量生产,2兆瓦机组试制成功,3兆瓦机组研制进展顺利。生物质直燃锅炉、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核关键阀门等一批高新技术和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我省新能源产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瓶颈。一是国内市场刚刚启动,国内需求对新能源产业的拉动作用有待提高。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成本偏高,影响新能源并网发电的推广应用。三是部分国产化设备质量、性能及技术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尚有差距,许多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四是装备产业技术门槛较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制约产业发展。

应该看到,我省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科教资源丰富,与全球经济技术合作密切,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综合配套条件较为优越。世界各地对新能源发展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建立健全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围绕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壮大产业规模和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光伏产业和风电装备产业尽快做强,加快生物质能和核电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新能源产业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先导产业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把江苏建设成在国际国内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

(二)主要目标。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培育1家销售收入超500亿元、5家超100亿元、20家超50亿元的企业(集团);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份额进一步扩大;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建设10个省级新能源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技术进步,在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发上取得突破。在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和核电等重点领域,建设30个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2010年实现3000亿元,2011年实现4500亿元,其中光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500亿元,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形成10000兆瓦左右生产能力;风电装备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形成400万千瓦整机制造能力;生物质能装备产业和核电装备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光伏产业。

实施一批光伏产业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从硅料、太阳能电池(组件)到系统集成、电厂工程总承包的完整产业链,争取国外订单,扩大省内示范,推进并网发电,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努力建设世界光伏产业基地、光伏电站输出基地和全国光伏产品应用示范基地。

1.着力发展四大重点领域,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硅材料。重点发展高纯多晶硅提纯工艺技术与关键装置。在引进国际先进高纯硅生产工艺和设备基础上,加快消化吸收提升改良西门子工艺技术,掌握和完善还原炉、氢化系统和尾气干法回收系统及全过程自动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冶金法制备多晶硅材料、高纯石英砂制备太阳能级多晶硅等低成本材料和无氯工艺等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实现产业化。对应用传统工艺的高纯多晶硅项目,原则上不再布设新点。重点支持协鑫江苏中能、江苏顺大、连云港中彩、镇江大全等大规模、高水平、低能耗多晶硅基地建设。

硅片。重点发展大面积超薄硅片和浆料回收利用技术,加强对熔铸、剖锭及切割等关键技术创新,提高熔锭容量,降低硅片厚度,减少硅料损耗。支持镇江辉煌硅能源、常州亿晶、江阴海润等一批骨干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形成10亿片年生产能力。

太阳能电池与组件。重点发展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支持组件封装工艺关键技术和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鼓励发展光电转化率国际领先的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推进无锡尚德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常州天合光伏垂直一体化产品和苏州百世德薄膜太阳能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集成系统与设备。发展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集成和平衡调度技术、生产和检测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及配套材料国产化技术和产品。重点支持中盛光电、江苏兆伏、国电南瑞、中环工程、南京冠亚和南自通华等一批重点企业开发大功率并网发电系统集成设备;支持无锡南亚、苏州库特勒和常州华盛天龙等一批企业的生产与检测设备国产化。推进太阳能电池用光伏玻璃、电池生产辅助材料、固体照明器件等配套产业的发展,重点支持苏州中来、常州亚玛顿等一批企业的配套材料产业化。

2.降低生产成本,推进试点示范。

围绕光伏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建设15个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支撑平台,积极筹建省级光伏产业研究院。加快发展千瓦级以上系统集成装备、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形成规模制造能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降低单位耗能、减少材料损耗、提高转换效率,降低光伏产品和电站投资发电成本,到2011年实现光伏并网发电每千瓦时2元以内,尽早达到每千瓦时1元的目标。

扩大光伏并网发电试点示范,实施系统集成设备本土化率达90%的光伏并网发电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建筑屋顶和地面大型光伏并网电站试点示范。在有条件的城市和企业建设小型光伏电站作为补充电源。在城市建筑物、公共设施和新建小区,建设与建筑物一体化的屋顶光伏并网发电电站。在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推广使用光伏电源路灯照明,建设一批新能源照明示范项目。扩大我省光伏发电利用量,积极拓展光伏产业发展市场空间。

3.优化产业布局,建设光伏基地。

围绕高纯多晶硅、晶硅电池、薄膜电池、生产及检测设备、集成系统设备设计和制造等关键环节,狠抓基地建设。以徐州、扬州和连云港为重点发展硅材料产业,以无锡、常州、苏州、南京和镇江等地为重点发展光伏垂直一体化产品,以苏州、南通等地为重点发展新一代薄膜太阳能电池,以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地为重点发展光伏生产与检测设备产业,以镇江和泰州等地为重点发展配套材料和集成系统。

鼓励和引导光伏企业向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集聚。到2011年,建成5个特色明显、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省级特色光伏产业基地。以基地建设带动产业集聚,促进光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按照完善产业链的要求,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形成骨干企业和配套企业相互协同的产业格局。鼓励光伏企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着力发展与光伏主导产业配套的服务业和相关产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发展水平,拓展产业集聚空间。集成和整合光伏产业主导产品、关键技术、研发体系、人才团队等各类资源,以高纯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设备制造等为重点,争取形成5个规模超千亿元的光伏产业集群。

(二)风力发电装备。

发挥现有产业优势,以风电场的规模化建设带动风电装备产业化发展,推动产业标准化、系列化,建设风力发电和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1.突破核心技术,扩大产业规模。

风电机组。以兆瓦级以上成套机组为重点,提升1.5兆瓦陆上风电机组设计制造的技术水平,扩大规模化生产能力;加快2兆瓦以上陆上风电机组和兆瓦级以上海上风电机组的研制和产业化;进行3兆瓦以上风电机组的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发展大功率双馈式发电机组、直驱式发电机组和液压式主传动发电机组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积极推进一批整机厂加快兆瓦级以上风电成套机组重点项目建设,形成3000台年生产能力。

关键零部件。提高发电机、叶片、塔筒、大功率风电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重点发展高速齿轮箱、发电机、叶片、塔筒、法兰、轮毂、底盘、主轴、回转支承和变浆系统等关键配套件。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加快发展,重点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争取达到50%。

控制系统。重点开发变频、变浆控制、驱动设计制造技术、数字化风力发电场调度控制技术和并网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形成自主制造能力。

2.建设支撑平台,推动技术创新。

围绕风电机组、关键部件和控制系统等重点领域,建设10个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风力发电科技创新支撑平台,筹建省级风电产业研究院。建设风电产品和设备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产品的设备质量检测和认证服务。积极创造条件,推进陆地和海上风电实验场建设,制定我省风力发电技术地方标准,为打造我省沿海风电“海上三峡”提供技术支撑。

3.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聚发展。

以兆瓦级及以上风电整机、小型家用风电整机、关键零部件和控制系统为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风电装备产业基地,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以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盐城等地为重点,突出发展年产100台以上兆瓦级风电整机;以扬州为重点,突出发展大批量小型家用风电整机;以南京、无锡、泰州、徐州、盐城、连云港等地为重点,突出发展叶片、塔筒、法兰、轮毂、底盘、主轴、回转支承以及特种电缆、变压器等关键部件和配套产品。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发展风电配套产品。

(三)生物质能装备。

加快生物质能装备产业体系建设,加大研发力度,推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1.重点发展发电机组和关键部件制造。

重点研制生物质直燃和掺烧发电、气化发电系统设备、秸秆发电、垃圾发电和沼气发电等发电机组。开发生物质固体燃料致密加工成型技术、高效燃烧及供热技术、气化和液化技术、垃圾发电二恶英处理技术等关键技术。提高生物质燃烧锅炉、焚烧锅炉、高效气化装置、热解液化装置等关键装备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秸秆直燃锅炉、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及系统等发电机组和关键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和规模生产能力,建设国家重要的生物质能装备制造基地。

2.加快生物质能源产品制造装备的开发。

积极研制生物质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固体燃料等新型能源产品制造工艺和装备。培育一批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生物丁醇等工艺设计和装备制造高技术骨干企业,构建我省生物质能源产业链。加快推进新型生物质能源产品生产工艺开发和设备产业化。建设一批生物质、农林废弃物直燃与气化发电供热供气示范工程,建设国家生物质能源利用先进示范区。

3.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我省已有产业和技术优势,围绕生物质产业发电机组与关键设备、能源产品生产工艺与设备制造和应用等方面重大目标产品开发和技术升级,建设5个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支撑平台,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核电装备。

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核电的机遇,积极开展有关装备技术攻关,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推进核电装备技术创新,形成产业体系和制造能力。

1.大力发展优势关键零部件。

提高核电站汽水管道用高等级不锈钢无缝管及钛合金管材、核电站用海绵锆、高等级输电电缆、大型高品质铸锻件等核电装备关键配件和材料的研发及制造能力。推进重点骨干企业进行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突破关键技术,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建设国家重要的核电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

2.积极开展核电有关设备技术攻关。

积极开展高等级压力容器(核岛内蒸汽发生器、稳压器、安注箱等)、核电站用泵及阀门、核电用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包括交直流大型高效节能变压器、全封闭组合开关)等核电站机电设备的技术攻关与研发。努力将设备制造范围扩大到汽轮机、发电机和其他重要主辅机设备,加快主设备及配套设备制造能力建设。

四、政策措施

(一)落实产业政策。

落实国家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和《国务院关于印发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11号),对各类投资主体研制开发新能源产业项目实行鼓励政策,加快项目的核准、备案。将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纳入全省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优先给予土地、信贷等支持。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应用传统工艺的高纯多晶硅生产项目。鼓励发展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限制单晶拉制和多晶硅铸锭等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用地保障,各地要在省下达的指标中优先安排重点项目用地。对省级重点项目,地方安排用地指标确有困难的,省有关部门给予适当支持。根据环保法律法规,加强新能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符合产业政策的环境友好型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对资源环境影响大的项目,要严格落实各项环保措施。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施以削减污染物排放为主要内容的环保提标改造,确保增产不增污。

(二)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推动设立省光伏发电专项资金,主要对光伏并网发电电价、光伏发电示范推广工程给予补贴,引导和鼓励我省光伏企业投标竞争国家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加大现有省级专项资金对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专项和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的支持,对国家重大产业化专项、科技重大专项给予地方配套。加大国家和省已出台税费减免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快将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企业用好国家鼓励进口设备的减免税政策。

(三)拓宽融资渠道。

优先支持符合产业调整和振兴方向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我省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项目,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发展风险投资,鼓励设立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开展对新能源企业的投资。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参与对我省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股权投资。

(四)加快企业兼并重组。

加快新能源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重组,推动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与联合,发展一批有核心竞争力、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新能源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组成战略联盟,实施优势互补,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对重组企业可采用资本金注入、融资信贷、资产划转等方式,推进联合重组。对重组方试行重组并购贷款,对骨干龙头企业跨地区重组和产业转移项目给予资金和优惠政策支持。

(五)提升国际化水平。

抓住当前国际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和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以提升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规模大和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加强与省内高技术企业的融合互动,积极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努力形成新的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加大与国外专业研发机构和专业生产企业的合作力度,鼓励国外制造厂商和研发机构来我省投资办厂和建立研发中心。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合理利用境外资源,以购并、合资合作和租赁等方式开拓境外市场。

五、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省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人民政府领导牵头,省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按照责任分工,加大产业组织协调力度,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调整和振兴目标的实现。各地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

(二)注重规划引导。

围绕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做好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确定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加强专项规划与国家、省总体规划的衔接,强化发展规划的指导性、约束性和权威性,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和以规划为依据的绩效考核制度。

(三)严格目标考核。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围绕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工作计划,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认真抓好各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强化目标考核,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和重点任务的完成。

(四)优化服务环境。

加强新能源产业统计和经济形势分析工作,把握运行规律,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发布产业发展信息,引导企业健康发展。优化工作流程,加大部门协调服务力度,加快项目审批进度,使重大项目尽早投产达效。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专利代理、科技信息、投融资、人才培养、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组织,形成完整的服务保障体系,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五)强化人才支撑。

发挥我省教育资源优势,在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设置新能源专业,开设新能源应用课程,扩大招生规模,多层次培养新能源专业人才。依托现有高校,整合相关资源,筹建新能源学院(二级)。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电大等)可设立或加强新能源专业教学,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开展各种新能源技术培训。积极吸引有技术、资本及管理才能的海外留学人员来我省投资创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新能源产业确定的四大重点领域所需高端人才列入省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计划。

(六)发挥协会作用。

行业协会要及时跟踪国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及时掌握、公布行业发展情况和信息,引导、组织企业参与人才培训和联合开发。积极推动新能源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完善行业应对贸易摩擦机制。自觉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有序发展。

附件:1.关键技术

2.重点项目

3.工作分工

附件1:

关键技术

1.低成本、低能耗、高质量高纯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与设备。

2.非晶硅/微晶硅、碲化镉、铜铟镓硒等薄膜太阳能电池。

3.太阳能光伏电池清洗、刻蚀、扩散、涂膜、丝网印刷、分检等关键装备。

4.太阳能光伏电池原料及组件生产制造的关键设备。

5.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与设备。

6.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及产品。

7.面向海上、陆地2兆瓦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偏航轴承、发电机、逆变器等关键部件;风力发电机组用叶片及专用玻璃纤维等关键配套材料。

8.兆瓦级以上风力发电机组用变流、变浆、监控等智能化系统、并网控制系统。

9.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及系统。

10.生物质(秸秆)成型及成型燃料关键技术与设备。

11.核电用大型铸锻件、主管道、核级泵阀、核级电缆、核电用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等关键技术。

12.压力容器、蒸发器、稳压器和安注箱等核电设备技术。

附件2:

重点项目

1.协鑫江苏中能、江苏顺大、连云港中彩和镇江大全等企业的高纯多晶硅生产线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形成产能3万吨/年。

2.无锡尚德、常州天合、南京中电光伏、扬州晶澳、苏州阿特斯、南通林洋和徐州艾德等企业的1000兆瓦及以上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建设和苏州百世德等500兆瓦太阳能薄膜电池技术研发和生产项目,形成产能10000兆瓦/年以上。

3.镇江辉煌太阳能、常州亿晶、江阴海润等企业1000兆瓦多晶片和单晶片建设和扩产项目,形成产能10亿片/年。

4.中盛光电、江苏兆伏、国电南瑞、中环工程、南京冠亚和南自通华等企业的大功率光伏发电系统平衡部件、逆变器、光伏控制器和蓄电池等集成系统设备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常州华盛天龙、无锡南亚和苏州库特勒的生产与检测设备等国产化项目。

5.常州新誉、盐城华锐、金港机电、无锡宝南、复天诺德文德、国电联合动力等一批整机厂的兆瓦以上风电机组研发和生产项目,形成产能3000台/年。南京高齿、南京长风新能源、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技术中心、文德新能源、吉鑫风能、常州天山重工、无锡桥联重工、连云港中复连众等企业大容量风能发电机组及大型轮毂铸件、回转支承、齿轮箱、偏航器变频控制系统等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生产线改造项目。

6.国电南瑞、宝胜电气和上上电缆等企业的控制系统和专用电缆生产项目。中国国电、南京高齿、南京长风、阳光重工、南京汽轮机无锡桥联风电等企业的风力发电及风电设备制造基地、风力发电关键部件生产项目。

7.中国建材、中复连众、协鑫阜宁汉德风能、无锡瑞尔等企业的万吨碳纤维基地及大型风力发电复合材料叶片装备制造、发电机组专用叶片和玻璃纤维、竹质材料等关键配套部件和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

8.无锡华光锅炉、太湖锅炉、永林油脂化工、清江生物能源和强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秸秆直燃锅炉、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及系统和生物质能源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

9.国家核电技术、宝钢和中广核、银环精密钢管、华阳金属管件、神通阀门、巍华精密合金、溧阳上上电缆等企业的核级海绵锆、百万千瓦级核电系列用管、核级不锈钢无缝管、核电用电缆、不锈钢管道配件、核电用钛合金管道配件和核动力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用I-690管材等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及制造项目。

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 篇2

1 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01-2007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约1.5万亿元,占GDP比重约5%,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超过0.8个百分点,出口额达5 21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6.5%。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下滑,销售收入增速大幅下降,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利用外资额明显减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

2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1)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坚持改革开放,强化自主创新,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优化环境巩固规模优势,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以新的应用推动产业发展。稳定出口,拓展内需,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保持电子信息产业平稳较快增长;集聚资源,重点突破,提高关键技术和核心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以用促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发展中保稳定,在稳定中谋转型,加快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 基本原则。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针对当前外部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调整的形势,采取积极措施,保持产业的稳定增长。同时,着眼长远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改善投融资环境,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国家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增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以系统应用为牵引,加速技术自主开发。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吸引国际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服务业向我国转移,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拓展企业海外发展空间,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 规划目标。促增长、保稳定取得显著成效。未来3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产业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不低于0.7个百分点,3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50万个,其中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近100万人。保持外贸出口稳定。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和相关服务培育成为消费热点,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带动传统产业改造,信息化与工业化进一步融合。

调结构、谋转型取得明显进展。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大幅提高。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从12%提高到15%。稳步推进电子信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核心技术有所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等领域的应用创新带动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3 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今后3年,电子信息产业要围绕9个重点领域,完成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战略性核心产业实现突破、通过新应用带动新增长三大任务。

(1) 确保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稳定增长。

完善产业体系,保持出口稳定,拓展城乡市场,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实现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平稳发展。

增强计算机产业竞争力。加快提高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能力,积极发展笔记本电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等重点产品,构建以设计为核心、以制造为基础,关键部件配套能力较强的计算机产业体系。大力开拓个人计算机消费市场,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市场,推广基于自主设计CPU的低成本计算机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打印机、税控收款机等产品。支持骨干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开拓全球特别是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

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充分发挥整机需求的导向作用,围绕国内整机配套调整元器件产品结构,提高片式元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高频频率器件、半导体照明、混合集成电路、新型锂离子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新型印刷电路板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初步形成完整配套、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无污染、环保型基础元器件和关键材料,提高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提高电子元器件和基础材料的回收利用水平,降低物流和管理成本,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保持国际市场份额。

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彩电企业与芯片设计、显示模组企业的纵向整合,促进整机企业的强强联合,加大创新投入,突破专利壁垒,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4C (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 融合,促进数字家庭产品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推动全国有线、地面、卫星互为补充的数字化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丰富数字节目资源,推动高清节目播出,促进数字电视普及,带动数字演播室设备、发射设备、卫星接收设备的升级换代,加快电影数字化进程,实现视听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2) 突破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关键技术。

抓住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加快调整的机遇,立足自主创新,强化国际合作,统筹资源、环保、市场、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合理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实现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

完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支持骨干制造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创新投入,推进工艺升级。继续引导和支持国际芯片制造企业加大在我国投资力度,增设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完善集成电路设计支撑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集聚。引导芯片设计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加强合作,依靠整机升级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支持设计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支持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建设与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相结合,推动高端通用芯片的设计开发和产业化,实现部分专用设备的产业化应用,形成较为先进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面板生产为重点,完善新型显示产业体系。国家安排引导资金和企业资本市场筹资相结合,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成熟技术的产业化与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发并举,逐步掌握显示产业发展主动权。充分利用全球产业资源,重点加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努力在新型显示面板生产、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玻璃基板制造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着力提高国产基础软件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中文处理软件 (含少数民族语言软件) 、信息安全软件、工业软件等重要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技术、产品研发,实现关键领域重要软件的自主可控,促进基础软件与CPU的互动发展。加强国产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推动软件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大型骨干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增强企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引导中小软件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和联合发展,提高软件行业国际合作水平。

(3) 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运用,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新应用带动新增长。

加速通信设备制造业大发展。以新一代网络建设为契机,加强设备制造企业与电信运营商的互动,推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创新,以规模应用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宽带光纤接入网建设,开发适应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特点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新业务、新应用,带动系统和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支持IPTV (网络电视) 、手机电视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建立内容、终端、传输、运营企业相互促进、共赢发展的新体系。

加快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把握软件服务化趋势,促进信息服务业务和模式创新,综合利用公共信息资源,进一步开发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信息服务业务。积极承接全球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引导公共服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外包数据处理、信息技术运行维护等非核心业务,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服务外包体系。提高信息服务业支撑服务能力,初步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满足产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以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加速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工程,支持RFID (电子标签) 、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工业控制及检测等产品和系统的开发和标准制定。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进一步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领域应用。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三农”水平,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壮大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

4 政策措施

(1) 落实扩大内需措施。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以及家电下乡、其他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引导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和数字化影院建设,拉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完善普遍服务机制,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电信和广播电视覆盖,加速实现“村村通”。支持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发展和LED (发光二极管) 节能照明产品推广。建立国家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配套保障协调机制,带动电子信息产品以及相关服务发展,引导国内企业互相配套。

(2) 加大国家投入。国家新增投资向电子信息产业倾斜,加大引导资金投入,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电影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等6项重大工程,支持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鼓励地方对专项支持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加大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

(3) 加强政策扶持。继续实施《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国发[2000]18号) 明确的政策,抓紧研究进一步支持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并适当延长液晶等新型显示器件优惠政策。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推进“三网融合”。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中,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认定目录和标准。研究出台光伏发电和半导体照明推广应用的鼓励政策。

(4) 完善投融资环境。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信贷支持。引导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有效发挥信用担保体系功能,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电子信息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依托产业基地、企业孵化器等产业集聚区,扩大电子信息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对符合条件的电子信息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外汇资金需求,通过进出口银行提供优惠利率进口信贷方式给予支持。积极发展风险创业投资,大力支持海外归国人才在国内创业发展。落实优惠条件,降低商检和物流费用,支持国外企业稳定在我国的生产规模,扩大投资。加强产业基地公共基础设施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环境。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和功能优势,加大打击走私力度,促进电子信息产品研发、维修、配送及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

(5) 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在集成电路、软件、通信、新型显示器件等重点领域,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国内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兼并或参股信息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鼓励金融机构对电子信息企业重组给予支持。

(6) 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继续保持并适当加大部分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退税力度,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积极作用,强化出口信贷对中小电子信息企业的支持。落实科技兴贸规划。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拓展新兴市场创造条件,支持企业“走出去”设立研发、生产基地,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拓展与国外政府、企业间的合作,大力推动TD-SCDMA等标准技术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和商用。落实促进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推动软件外包企业加快发展。

(7)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强移动通信、笔记本电脑、软件、新型显示器件等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电子元器件、系统整机、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组成各种形式的产业联盟,促进联合协同创新。大力推进TD-SCDMA、地面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数字音视频编解码、中文办公文档格式、WAPI (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 、数字设备信息资源共享等标准产业化进程,加强RFID、数字版权管理、数字家庭产品等关键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加快制定工业软件、信息安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和规范。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将集成电路升级等6项重大工程所需高端人才引进列入国家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的相关计划,提高国内研发水平。

5 规划实施

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 篇3

江苏省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船舶、物流、钢铁、有色金属,纺织、轻工等11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已由江苏省政府发布,医药及生物技术、环保2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正在制定中,近期也将公布。5月20日,江苏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韩庆华发布这一消息。

工业经济是江苏经济的主体,占GDP比重超过50%,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居全国首位,规划纲要涵盖的重点产业总量占全省工业80%以上。制定落实规划纲要,对应对危机保增长、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江苏工业由大变强有着重要意义。据悉,经过3年努力,江苏省产值超万亿元产业将由现在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个增加到7个,新增石化,冶金、纺织、轻工,新医药和环保5个产业。

国务院发布10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后,江苏省高度重视,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抓住机遇,积极贯彻,结合实际编制13个规划纲要。其中。装备制造等10个《规划纲要》主要与国家对接,另外从江苏优势、产业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出发,增加制定新能源。医药及生物技术、环保3个产业《规划纲要》。江苏省政府年初专门成立工作班子,迅速启动编制工作,并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召集省有关部门负责人讨论修改规划纲要,研究相关扶持政策。经过近5个月的反复修改,《规划纲要》于近日定稿陆续出台。

《规划纲要》包括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规划实施等方面内容。有五个特点一是阶段性,发展目标的制订注意与当前重点工作对接,规划期为2009~2011年,与江苏省“十一五”规划以及各专项发展规划相衔接,兼顾“十二五”远景发展目标;二是衔接性,注意与国家产业调整振兴和规划相衔接:三是操作性,最大限度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度过当前难关:四是前瞻性,利用当前形势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五是互动性,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互动发展。新闻发布会还着重介绍了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到2011年,江苏全省新能源产业要力争实现销售收入4500亿元,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建设30个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 篇4

下面仅以纺织业和物流业为例,对这两个行业进行调整和振兴的切入点与落脚点进行思考。由于我们没有看见过“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原文,更没有看见过“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的原文,所有的信息都只能从报刊和网上获得。因此,我们所提的意见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谬误,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请给予批评指正。

一、“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已经做了什么?

(一)明确了一条主线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实现产业升级,这是制定和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的一条主线。

(二)指出了两个重点

所有这十大产业,都指出了主要措施和主要影响这两个重点的方面,并对主要措施和这些措施会带来的影响作出了分析。

(三)找出了四个特点

这十大产业虽然各具特点,但大多数的产品都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大而不强是其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四点:“一是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二是规模化和集中程度低,三是创新能力薄弱,四是企业管理需要加强。”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也是难以为继的。

(三)考虑了六个有利因素

第一个有利因素:党中央、国务院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各项措施果断明确;

第二个有利因素:利用市场“倒逼”机制,使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必须面对的选择;

第三个有利因素:目前国家的实力、企业的实力和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增强,为应对危机和结构调整提供了雄厚的要素保证;

第四个有利因素: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竞争意识和承受能力都不断增强,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比较足;

第五个有利因素:进一步扩大开放,有条件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

第六个有利因素:企业和市场及有关方面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也需要国家予以明确的政策引导。

二、“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还应该做什么?

(一)应该明确指出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和途径

“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提出,起到了提升信心、明确方向、给出了一些方向性措施的作用,我们把这些方向性的措施定义为目标。但它还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用什么方法、手段和途径来实现这十大产业的振兴,更没有告诉我们用什么方法、手段和途径来实现目标才是最有效、最快捷和成本最低的。我们要的政策是可操作的,而不是概括的;是定量的,而不是定性的;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这就引发了我们所有人对规划作进一步的思考。

中国几千年来都有奔月的梦想,我们知道方向和目标是要“奔月”,但到底怎么样才能做到呢?在没有明确的方法、手段和途径的时候,是不可能做到的。美国人做到的时候,中国人还没做到;中国人做到的时候,印度人还没做到。这就说明了方法、手段和途径在没有明确之前,是不可能做到的。从这个比喻可以说明:明确指出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和途径是十分重要的和必要的。就算有一天美国人做到了,中国人做到了,印度人也到做到了。但这里我们还是要问一个问题:究竟是谁的方法、手段和途径更有效、更快捷和成本更低。“神六”上天了,“神七”也上天了,将来的“神八”、“ 神九”也要上天,这些都是我们不断改进方法、手段和途径的结果、是我们寻找更有效、更快捷和成本更低的方法、手段和途径的结果。

无论是规划的一条主线、两个重点、四个特点,还是六个有利因素。我们都可以看到的是“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关键点、切入点、实施点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对产能的调整,它包括对产能的增量调整、形式调整、内容调整和结构调整,它似乎更看重产能的升级和更新换代;第二个方面就是对消费的刺激和拉动,它包括各种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运用。我们认为规划对这两个方面的关键点、切入点、实施点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但我们以为是不足够和不全面的,理由是:

从规划对产能调整的这个方面来看,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对政府和社会资源严重的浪费,它包括对政府和社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能源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它似乎更看重和更依赖政府硬实力的使用,如政府财政实力的使用。它的长久性和可持续性可能会受到质疑。那么,在产能调整中我们更看重的是什么呢?我们以为应该更看重的是存量产能的重组、激活、发挥和运用,这种产能的调整更符合节约型、环保型社会的要求,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产能的调整更依赖政府软实力的运用和政府智力的运用。

从对消费的刺激和拉动这个方面来看,可能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刺激点的过于庞大和过于分散的事实,使刺激点的把握显得非常困难。二是刺激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难把握的问题。所谓深度是指刺激的程度应该多深?所谓广度是指刺激的范围应该多广?所谓力度是指刺激的力量应该多大?三是对刺激频率难把握的问题,所谓频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刺激的次数。四是由于存在以上三个问题,可能导致刺激麻木、刺激疲劳和刺激失效等问题的出现。同时我们总认为,三年的规划还是一个短期行为,它似乎更看重和更依赖政府的硬实力。那么,在对消费的刺激中我们更看重的是什么呢?我们以为应该更看重的是消费热点的创造、培育、开发和出现。这种刺激的模式同样更看重政府的软实力和政府的智力,更看重政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由此可见,无论是产能调整的两种方法,还是刺激消费的两种方法,这一一对应的两种方法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下面我们还想大胆轻狂地臆断即将陆续出台的实施方案的要点。

(二)主观臆断即将陆续出台的实施方案的要点

我们大胆臆断即将陆续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会采取以下表述的思路:

1、资金来源。它们都会阐述所需资金的来源,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出资比例。

2、分配方案。这些方案涉及的资金额度,将如何分配,分配到那些产业、哪些行业和那些项目。

3、资金流向。资金流向可能按产业进行,按行业进行,也可能按项目进行。

4、政策调整。宏观方面会出现一些宽松的政策,如减免税、降低准入门槛等。

5、审批程序。很多实施方案可能需等待进一步的申请和审批程序。

除以上五点,这些方案还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操作方式和操作方法的补充。但是,我们非常遗憾的是:这些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全部,也不是我们认定的实施方案的要点和重中之重。我们认为,任何经济方案的出台,特别是产业调整和规划及实施方案的出台,都应该进行成本和收益的论证,都应该进行可行性的分析,这是规划永恒的主题,也是政府所有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出台前必须做的一件事。下面我们就对这个观点进行阐述。

(三)实施方案的要点和重中之重应具备的特征

我们所说的实施方案的要点和重中之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规划目标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也还是我们所说的规划的关键点、切入点、实施点,它们都应具备什么特征呢?

1、应该具备明确的产业调整的关键点、切入点和实施点的特征。实施方案的要点和重中之重,关键点、切入点和实施点都应该着重于政府的软实力和智力的运用。方法、手段和途径应该体现最有效、最快捷和成本最低的特征。

2、应该具备明确的产业调整评价办法和考核办法的特征。实施方案必须能够找到责任主体,能够对实施责任主体的绩效进行考核和奖惩,例如对没有达到目标的政府部门或企业领导,进行降级或免职等行政处罚。

3、应该具备能够经济地调整存量产能的特征。存量产能调整的措施必须是在众多措施中被证明或能被证明是最经济、最有效,投入最低、收益最大的特征。

4、应该具备能够合理地调整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特征。产业调整的前提是国家国力的调整,是硬实力更是软实力的调整,是政治需要、经济需要和文化需要三者的完美结合。我们必须指出仅仅考虑经济需要,而不考虑政治需要、文化需要的规划是缺乏智慧的规划。规划更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软实力,也就是说

政府教化的软实力、政府规划的软实力、政府引导的软实力和政府推动的软实力。实施方案若仅仅耗用政府的硬实力,也就是说人力、财力和物力,可能会是用一个更大的问题去解决一个小问题,可能会给政府今后中长期的发展造成妨碍和硬伤。

5、应该具备既能够发挥长期效应,又能够发挥短期效应的特征。实施方案应该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持续性考量的特征,能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应该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效果大的特征。金融危机风暴已经把我们推向了风口浪尖,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的相关产业还能不能活过今年、明年和后年。

6、应该具备能够产生巨大消费热点和财富效应的特征。实施方案能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产生大面积的积极的连锁的反应,让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如果实施方案的要点和重中之重,也就是规划目标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也还是实施方案的关键点、切入点、实施点,不具备以上六个特征,那就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方案的全部,也不是我们所认定的实施方案。

(四)对产业规划和实施方案不得不说的一些话

实施方案的要点和重中之重,也就是实施方案的关键点、切入点、实施点,也还是实施方案的方法、手段和途径的确定,既要有战略的考虑、又要有战术的考虑。既要关注它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完善性,更要关注它的细节性、操作性、现实性和社会反应性。

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 篇5

文号:深府〔2009〕239号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高强度消费和价格的持续上涨,新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能源产业越来越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竞争焦点和战略制高点。抓住机遇、主动谋划、快速实施,进一步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是我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加快推进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依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和《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2009-2015年)》等,编制《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

《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是引导和促进深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本振兴规划的实施,努力将深圳率先建设成为国家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和低碳经济先锋城市。

一、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新世纪以来,以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深圳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在科技研发、装备制造、应用推广、产业服务等方面具备一定基础,并形成深圳特色的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产业规模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08年,新能源产业总产值约300亿元,其中新能源开发利用产值超过140亿元,新能源服务业产值超过50亿元,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规模全国领先。诞生全国第一个大型商用核电站、第一个现代化垃圾焚烧发电厂、第一台插入式双模电动车、第一个兆瓦级太阳能并网发电站、第一幢太阳能光伏发电玻璃幕墙、第一台兆瓦级半直驱风力发电专用开关磁阻发电机。涌现出中广核、比亚迪等产值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以及拓日、创益、伽伟、嘉普通、艾默生、能源环保、南玻等一批产值超亿元的新能源知名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新能源供给比例全国领先。核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开发规模逐步扩大,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核电装机容量约400万千瓦,在建200万千瓦。垃圾发电装机规模约7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量累计超过400万千瓦时。风电资源测定容量6万千瓦,景观风力发电装机容量0.2万千瓦。2008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合计407万千瓦,占全市装机总容量的38%。

新能源科技研发优势明显。已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新能源科技研发水平不断提升,部分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优势明显。在太阳能领域,新型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技术全国领先,掌握单晶硅、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承担“高效低成本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及产业化技术”、“低成本的光伏玻璃幕墙”等多项国家攻关计划,拥有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00余项。在核能领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二代加”(CPR1000+)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建成国内首个核级设备国产化技术研发平台。在生物质能领域,垃圾焚烧发电设备国产化技术全国领先,沼气发电、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技术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在风能领域,拥有多项风电控制技术和新型风电设备研发制造发明专利。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具备发展潜力。深圳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和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扎实基础。垃圾焚烧装备制造系统集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风力发电和风电控制设备制造业初具规模。核电配套装备制造业潜力巨大。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成套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已具备产业化基础。新能源汽车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迅速成长。

新能源产品应用快速发展。深圳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再生能源(太阳能)建筑规模化应用示范城市,有11个项目入选国家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已建和在建光热建筑应用面积80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超过37%。已建和在建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装机容量4.5MW。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四部委确定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承担多项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家863计划攻关项目,现有超过100辆混合动力汽车示范运行。

新能源服务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服务业在生产型服务、应用型服务、综合型服务领域全面起步,初步形成包括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设备维护、技术咨询、人才培养、核燃料管理、节能服务等多个方面的新能源服务体系。其中,核能服务业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太阳能等新能源推广应用及节能服务业发展迅速,相关企业近100家。

(二)面临形势。

新能源产业将迅速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世界能源领域的革命,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了新动力,以核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正在成为最富有活力、最具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新能源产业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大,产业融合度高,对技术突破和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明显。新能源产业以其特有的优势,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时期,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新能源产业将成为引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能源产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以美国、德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把对能源发展的关注点聚焦于新能源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进程将决定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2009年,美国提出了新能源战略,是新能源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新能源将取代传统化石能源逐步成为能源开发利用的主导,同时也将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重大转变,必将给世界能源和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新能源产业将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在未来发展和国际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正组织编制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作为指导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在新形势下,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发达城市,已将新能源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纷纷出台各类发展规划、行动方案、扶持政策,大幅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向新能源产业倾斜,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显著提高,产业规模明显扩大。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已呈百舸争流之势,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新能源产业将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新能源产业是深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30年快速发展,深圳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新的发展阶段对能源供给、环境保护、民生改善、产业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能源产业作为环境友好的新兴高技术产业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低碳经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把握历史机遇,加快制定出台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率先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是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创新发展模式,抢占产业制高点的迫切需要,又是进一步引领珠三角乃至全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继续当好排头兵的必然选择。

深圳新能源产业虽然具备一定基础,但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存在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配套不完善、政策支持不到位、推广应用不够等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必须抓住机遇、科学谋划、务实推进,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的,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政策体系,创新发展能力,突破应用瓶颈,壮大产业规模,促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打造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努力将深圳率先建设成为低碳经济先锋城市。

(二)主要原则。

政府激励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建立健全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新能源产业。形成政策推动、需求拉动、市场驱动的合力,促进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

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相结合。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强化自主创新,坚持开放互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攻克技术瓶颈,提升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

示范试点与整体提升相结合。围绕整体提升产业规模和水平,集中做好示范试点,发挥先导作用,带动新能源产品应用和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密切跟踪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统筹新能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突出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和产品应用。统筹特区内外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集中安排资金、土地和人力资源,重点向新能源产业倾斜,推动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着眼当前与关注长远相结合。以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好的新能源项目建设为突破口,迅速拓展应用领域,积极谋划新能源产业长远发展蓝图,建立长效机制,正确把握当前发展重点与长远发展战略的关系,巩固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后劲,提升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优越,创新实力领先,产业规模壮大,服务体系完善,应用全面拓展,能源结构优化,新能源产业成为全市新兴支柱产业,建成国家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和低碳经济先锋城市。

--新能源产业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若干新能源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技术研发平台,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新增一批发明专利,研究制定一批新能源产业行业技术规范。

--新能源产业总产值达2500亿元以上,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年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3-5家,十亿元以上5-10家,亿元以上企业30-50家。

--新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840万千瓦以上,占全市总装机规模的50%以上。储能电站总装机规模100兆瓦以上,建设若干个风电示范项目。

--薄膜太阳能电池年产能2000MW以上,太阳能热利用建筑面积1600万平方米以上。

--新能源汽车年生产能力20万辆,新能源汽车应用累计10万辆。

--年替代传统能源1500万吨标煤以上,相应减排二氧化硫1.3万吨、氮氧化物2.8万吨、二氧化碳2500万吨以上。

(四)发展重点。

太阳能。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新型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并网发电,太阳能玻璃,太阳能光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太阳能-LED光电产品等。

核能。重点发展核电配套装备制造,岭澳核电三期工程,核电信息技术,核电站建设与运营综合服务系统,核电供应链服务平台等。

风能。重点发展风电控制装备,风力发电设备,新型风机设备制造等。

生物质能。重点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垃圾焚烧炉排和烟气处理装备及其他生物燃料等。

储能电站。重点发展储能材料,储能装备,储能电站建设及应用等。

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等。

三、主要任务

通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扩大新能源供应规模,推广新能源产品应用,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自主创新,深化深港合作,跟踪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巩固核能开发、太阳能电池、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等优势技术,确保核心竞争力。建设新能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开展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一批技术专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实施产学研结合,鼓励高校开展新能源领域学科建设。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制定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快构建新能源产业标准体系,引领产业发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

结合我市产业优势和新能源发展趋势,优先发展新能源开发、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服务等四大领域。重点培育太阳能、新能源汽车、储能、生物质能、风电及核电配套等新能源产业,迅速壮大产业规模,促进新能源产业成为全市新兴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并网服务,技术咨询,工程建设,产品检测检验,智能电网等新能源高端服务业。鼓励新能源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实现新能源产业集约式发展。关注氢能和海洋能开发利用等新兴产业发展,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优化产业发展空间,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逐步形成规模化、自主化的新能源产业,打造国家新能源产业化基地。

(三)扩大新能源供应规模。

进一步加大新能源装机规模,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太阳能并网/离网电站,太阳能、风能储能电站,生物质能发电站,岭澳三期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开展海上风力发电的前期工作,积极探索分布式能源系统开发与示范建设。进一步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逐步提高新能源供应比例。

(四)推广新能源产品应用。

积极实施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突破新能源产品推广应用瓶颈,加大推广力度。建设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强力推进太阳能光伏、光热、太阳能玻璃幕墙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公交大巴、政府公务车、出租车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全社会使用新能源汽车。在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公园、车站等具备条件的区域,积极推进太阳能-LED、风光互补等各类新能源照明产品的应用。稳步推进浅层地能应用。积极促进全社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使用新能源及其产品,推广低碳生活。

(五)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发挥深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优势,落实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率先突破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建立政府、电网企业和新能源企业的沟通协调机制,积极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确保太阳能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建立太阳能并网发电和产品应用的价格激励机制,鼓励各类用户直接采购太阳能电量,积极使用新能源产品。创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运营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支持有实力、信誉好的能源企业按照规模化、高标准原则,统一建设运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强项目管理,完善处理费补贴机制、监督体系及技术规范。形成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

四、重点工程

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开发促进、应用拓展、产业服务五大工程,促进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

(一)新能源科技创新工程。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动深港合作,突破新能源重点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跟踪产业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提升新能源产业持续创新能力。

学科建设。鼓励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大学城等在深院校开设新能源领域及关联学科,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设新能源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培养新能源领域创新型、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研发平台。支持新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在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风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建设一批市级企业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加大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鼓励开展技术成果产业化,跟踪具有发展前景的新能源技术,保持技术创新优势。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依托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广核集团、深圳比亚迪公司等深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市太阳能热利用、光伏发电、核能开发、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布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或分支机构,确保深圳在新能源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领先优势。支持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现有电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分部)的基础上,建设我市新能源国家工程实验室。支持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支持中广核集团在已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的技术研发机构。支持比亚迪公司建设国家级储能电站等新能源研究机构。

产业化关键技术。在太阳能方面,加快新型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空调、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其专用设备制造、高效晶体硅电池、新型储能电池、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并网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在核能方面,重点支持二代加和第三代核电站建设、核级设备以及核电信息化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在风能方面,重点扶持兆瓦级以上风力发电控制系统、风力发电设备、高效能风机制造等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在生物质能方面,重点支持大型垃圾焚烧炉排及其关键部件制造、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制造等技术与产业化;积极开展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生物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在储能电站方面,重点发展储能材料、储能装备、储能电站建设及应用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开展动力系统、辅助零部件、电动加速器、汽车智能化等领域技术创新,推进整车及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与应用。

标准、技术规范。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太阳能薄膜电池、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发电并网、太阳能热利用、风力发电、核电站建设、垃圾焚烧发电、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国家、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构建深圳新能源产业标准体系,为深圳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深港合作。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优势,深化深港合作,提升深圳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与香港高校、研发机构合作,推动深港共建新能源产业创新基地、人才培训与交流平台。加强与香港新能源产业合作,鼓励香港知名企业在我市投资建设新能源开发项目、企业孵化器,共同推进深港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强与香港金融合作,鼓励深港两地企业充分利用深港资本市场,吸引国际资本,拓宽新能源产业发展融资渠道。加强深港新能源产品应用合作,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等新能源产品在深港两地的广泛应用。

(二)新能源产业培育工程。

加大产业培育力度,加快推动新能源优势领域产业化进程,重点培育太阳能、新能源汽车、储能、生物质能、风电及核电配套等新能源产业,迅速壮大产业规模,促进新能源产业成为全市新兴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大力推进深圳太阳能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集热产品生产,迅速提升产业规模,巩固优势地位,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及辅助设备制造,加速装备制造产业化。鼓励房地产业积极实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工程,促进太阳能产业与建筑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太阳能产业的发展。鼓励深圳本地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布点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玻璃等配套生产基地。到2015年,太阳能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

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大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天然气汽车的生产,以及动力电池、电机、电源管理系统、整车控制系统、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努力将深圳建设成为国家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和应用示范城市。到2015年,新能源整车制造能力达到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

加快发展储能产业。储能产业是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大力发展储能产业,推广储能电站应用是我市振兴发展新能源产业重要内容。储能电站在保障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安全并网,发挥削峰填谷功能,满足重要部门和重要设施对应急电源及备用电源的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我市在储能电站研发方面的优势,加快储能电站、太阳能-储能电站、风能-储能电站的建设与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储能柜、逆变器、电池管理器、电气控制、节能型变压器等化学储能设备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生产,鼓励发展电磁储能、相变储能等技术成熟、具备发展前景的储能方式,推动储能产业及其电子电器等相关产业的超常规发展。到2015年,储能产业产值达560亿元以上。

培育风电产业。重点发展兆瓦级以上风力发电控制系统、风力发电设备和新型风机装备,加快促进风电控制系统设备、风力发电设备和新型风机制造产业化、规模化。重点支持变桨控制系统、变速恒频控制装备、大功率风能可逆变流器、开关磁阻电机、永磁无铁芯电机等领域的装备制造,积极扩大风电装备产能,提高风电装备水平。到2015年,风电产业产值达150亿元。

扩大生物质能产业规模。生物能源日益成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生物质能产业不仅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资源综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结合我市在垃圾焚烧发电方面的优势,实施若干大规模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引进吸收国外大型垃圾焚烧炉排技术,创建自有品牌,迅速推进垃圾焚烧发电设备产业化。发挥我市在基因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生物柴油、燃料乙醇、沼气发电等领域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到2015年,生物质能产业产值达60亿元。

推动核电配套产业发展。抓住国内核电设备需求迅速扩张的机遇,加大对核电配套设备制造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以电气设备为主的核电站辅助设备产业群,支持发展通信系统、测量仪控、装卸机械、保温密封、安全防护及监测、电源系统、常规岛废液收集系统(SEK)、含油废水处理系统(SEH)、实体保护系统、通风空调、阀门等核电领域配套产业发展。鼓励深圳高科技企业与中广核集团进一步增进合作,推动形成本地核电开发利用配套产业链。到2015年,核电配套产业产值达30亿元。

(三)新能源开发促进工程。

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扩大装机规模,提高新能源发电量和供给比例,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为建设低碳城市奠定基础。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垃圾焚烧发电是资源综合利用和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实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培育垃圾焚烧发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规划建设南山、宝安、龙岗、坪山大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新增日处理能力12000吨。同时,开展余热、炉渣等资源综合利用,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到2015年,垃圾焚烧发电装机规模达25万千瓦以上。

岭澳核电三期工程项目。支持市能源集团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共同开发建设岭澳核电三期工程项目,装机规模200万千瓦,并配套建设输电走廊。到2015年,争取核电装机规模达800万千瓦。

风电开发项目。在完成风能资源测评工作的基础上,加快风电开发进度,建设风电场示范项目,适时启动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风电装机比例,扩大风电装机规模。到2015年,风电示范装机规模3万千瓦以上。

(四)新能源应用拓展工程。

积极拓展应用市场,加快推进新能源在居民住宅、公共建筑、交通工具、照明产品等领域的应用,建设国家新能源应用示范城市。

20兆瓦BIPV工程。制定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实施方案,率先在公共建筑、市政工程、高档住宅等新建建筑实施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加快推进创益科技产业园(1MW)、杜邦工业园(1.1MW)等BIPV项目,提高应用水平,扩大光伏发电规模。到2015年,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装机容量20兆瓦(MW)以上。

太阳能屋顶计划工程。制定太阳能屋顶建设实施计划和相关鼓励政策,在新建建筑和具备条件的既有建筑,包括公共建筑、机关办公楼、工业区(园)、酒店、企业、住宅楼等建筑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光热系统,带动太阳能产品应用规模化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100兆瓦储能电站工程。以比亚迪公司为依托,在比亚迪公司坪山基地1兆瓦(MW)储能电站和200千瓦储能柜项目示范基础上,实施100兆瓦储能电站建设工程。创新供售电体制机制,鼓励风能、太阳能与储能电站一体化建设,提高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质量和电网的安全可靠性;鼓励电网公司、能源生产、工商用户等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储能电站,提高电能使用和电网运行效率;鼓励医院、地铁枢纽等重要场所建设储能电站或储能柜,替代传统备用电源。到2015年,储能电站装机规模100兆瓦以上。

太阳能-LED产品应用工程。结合《深圳市LED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和《深圳市推广高效节能半导体照明(LED)产品示范工程实施方案》,鼓励太阳能和LED企业联合开展太阳能-LED照明产品的生产和集成应用示范,在城市道路、市政公园、地下车库、交通设施以及广场、车站等公共场所,推广使用太阳能-LED产品,推动太阳能-LED产品广泛应用。

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程。加快新能源汽车使用配套设施建设,从区域、社区、线路、车队、单位五个层次,开展新能源公交大巴、出租车、公务车、私家车示范推广。到2012年,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天然气汽车)2.4万辆以上,建设公交大巴充电站50个,公务车充电桩2500个,社会公共充电站200个,充电桩10000个;到2015年,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累计达到10万辆,配套基础设施完备。

绿色大运示范工程。利用承办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契机,推动新能源及其产品在大运会的广泛应用。重点推广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的示范应用。大运场馆节能改造项目应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工程,新建建筑中具备条件的应实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工程。大运会公交线路、专用车辆等交通工具应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其中新增车辆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力争达到100%。鼓励使用储能电站作为备用电源,提高大运会供电应急能力。鼓励大运城市政道路、居民小区、停车场等积极使用太阳能-LED和风光互补等绿色照明产品,努力将大运会办成新能源综合应用示范的盛会。

(五)新能源产业服务工程。

发挥深圳现代服务业优势,积极探索建设新能源高端服务工程,推动信息技术和产业服务的进一步融合,完善新能源产业服务体系。

智能电网示范工程。抓住国家规划建设先进智能电网的机遇,发挥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市布点建设智能化变电站和智能化调度系统示范工程,实现各类电源及用户的无扰接入、有序退出,支撑电网的自愈可调,提升电网安全高效运行水平和接收新能源并网能力。选择2-3个小区开展智能电网建设示范试点,推广应用智能电表、智能电器、储能电站等智能化设备,促进电网双向互动服务。

新能源并网服务示范工程。依托电网和新能源龙头企业,建设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并网发电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对并网/离网新能源发电设施统一管理、实时监控、及时维护与更新,实现标准化并网,确保新能源发电设施和电网安全,实现科学、快捷、安全管理。

孵化器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已有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的作用,优先安排新能源企业入驻。同时,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政府引导与资助等多种途径,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孵化器建设。鼓励企业通过旧厂房改造、产业置换等方式,建设新能源产业孵化器,吸引初创型企业、高技术人才向孵化器集聚,为新能源中小企业提供产业发展空间。创新孵化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完善新能源产业孵化环境,为新能源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资金支持、专业服务、技能培训、创业辅导、融资咨询、风险投资等服务,扶持中小型新能源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以企业为依托,建设新能源产业服务平台。创建国家新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华南)热利用研发与测试中心和光伏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研究制定光伏、光热产品检测标准,逐步健全太阳能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检测和认证体系。加快建设新能源应用测评中心,提供新能源资源评估、设计、应用效果测评等技术服务。加快建设核电站建设与运营综合服务系统,从电站建设、安全运行、电站维护、备件管理、乏燃料处理等多个环节,建设核电产业服务平台,提升核电产业服务水平,将深圳建设成为核电技术服务产业聚集区及核电高端服务产业基地。加强本市企业在垃圾焚烧发电研发、设计、运营和配套服务方面的能力建设,创建垃圾焚烧发电综合服务平台,提升整体工程优化设计能力和综合业务服务水平。

五、保障措施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和法规,保障资金和产业空间,引进培养专业人才,营造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加强制度建设。

成立深圳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新能源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全面统筹协调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决策新能源产业重大事项,及时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专家咨询制度,聘请国内外专家担任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决策咨询顾问,成立若干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小组,对重大技术问题提供咨询和指导。建立新能源产业的经济核算统计制度,完善新能源产业统计监测,建立科学的新能源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二)加大资金支持。

整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集中高新技术重大项目、科技研发、技术进步和市财政新增资金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支持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新能源工程实验室建设,新能源产品应用及项目拓展等领域。鼓励我市企业、科研机构积极承担国家、省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政府提供配套资助。鼓励金融机构对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提供资金和信贷支持,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在国内外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鼓励企业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争取清洁发展机制(CDM)及其国际基金组织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资金支持。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研究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加大新能源产业投资力度。

(三)凝聚高端人才。

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发〔2008〕10号)及其配套的相关政策,营造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创业良好氛围,海纳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确保新能源产业发展人才需求。

(四)优化产业空间。

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光明新区、坪山新区等区域为重点,优化新能源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用地,优先纳入土地利用计划,在每年新增产业用地中优先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鼓励在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通过老工业区改造,厂房再造和产业置换,发展新能源特色工业区。

(五)健全政策法规。

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 篇6

【发布文号】哈政办综〔2009〕46号 【发布日期】2009-06-11 【生效日期】2009-06-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贯彻落实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意见的通知

(哈政办综〔2009〕46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发改委制定的《关于贯彻落实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意见》予以转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六月十一日

关于贯彻落实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意见

市发改委

(二○○九年六月十一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08〕122号)精神,切实抓好我市奶业生产,巩固建设奶业大市,保证乳制品质量和人民消费乳制品安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奶业发展实际,现就贯彻落实《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纲要》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把整顿和振兴奶业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作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保持当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以建设现代奶业为总目标,以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和制度建设为核心,以整顿乳制品生产企业和奶站、规范养殖为重点,认真实施《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推动食品行业的质量安全和监管水平的全面提升,加快高附加值乳制品研发,促进奶业配套服务业发展,延长乳品业产业链条,鼓励独立核算的地区总部(销售公司)建设,使我市奶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落实任务,确保完成我市工作目标

2009年年底前,由市畜牧兽医局负责,推广生鲜乳生产技术规程,加强奶站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由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负责,严格审查生鲜乳收购站资质条件,实现全部生鲜乳收购站的标准化管理;由市经委牵头,在全行业组织开展整顿和规范工作,推进乳制品生产企业建立良好的生产规范,使我市奶业发展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2011年10月底前,由各级畜牧兽医、发改、财政等部门负责,在推进养殖规模化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力争使我市奶牛良种覆盖率提高到100%,奶牛平均单产水平接近5.8吨,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奶牛比重提高到35%左右;由各级发改、畜牧兽医、财政、工业等部门负责,引导乳制品加工企业在我市奶源优势地区合理布局,依托龙头企业,整合并组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做大做强乳制品加工业;由各级工业、发改、畜牧兽医、质监等部门负责,完成乳制品生产企业良好生产规范改造,实现基地自产生鲜乳与加工能力的比例达到80%以上;由各级工商、物价等部门负责,加强对乳制品生产企业不良竞争行为的监管,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由各级卫生、质监、工商、畜牧兽医等部门负责建立奶业的检测监管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由各级卫生、质监、发改、工业、工商、畜牧兽医、商务、监察等部门负责,建立起从奶畜养殖、生鲜乳收购到乳制品生产、销售和消费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动我市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三、强化措施,为奶业振兴提供政策保障

(一)加大对奶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是扶持奶牛生产基地建设。积极落实对规模化养殖企业(奶牛存栏100头以上,下同)基础设施贷款由省级财政给予贴息资金支持工作。积极筹措保费补贴,推进奶牛政策性保险工作,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努力降低和分散奶牛养殖风险。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扩建牛舍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扶持。二是扶持良种引繁。以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点支持优良品种的培育、引进、扩繁和科技推广。三是扶持饲草饲料生产。重点推广青贮、黄贮饲料,支持草场改良。四是扶持粪便资源化处理。重点扶持规模化牧场、规范化小区的奶牛排泄物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五是扶持疫病检疫防控体系建设。重点支持饲料产品安全监测、兽药质量及兽药残留抽检、鲜奶质量检测、畜产品质量检测,支持奶牛布病、结核病检疫净化、奶牛疾病防治等体系建设。

(二)强化生鲜乳收购管理。各级畜牧兽医、工商、质监等部门要督促企业增强社会责任,认真执行《黑龙江省生鲜乳购销合同》示范文本,并坚决制止随意拒收生鲜乳的行为,维护奶农利益。实行生鲜乳收购许可证管理制度。鼓励乳制品生产企业通过收购、控股、租用等方式对现有的奶站进行接管。

(三)切实规范生鲜乳交易行为。要建立生鲜乳价格协调机制并协商确定生鲜乳交易参考价格,于每年4月20日和10月20日前向社会发布。各级物价、畜牧兽医等部门要加强指导,保证协调机制的正常运行。

(四)建立生鲜乳质量监管制度。要结合全国打击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剂专项整治行动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我市生鲜乳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要认真执行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启动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监测结果不合格的,要依法严厉查处。

(五)搞好奶牛养殖技术指导。要加大开展以“三进五到位”(进村、进场、进户,良种到位、良法到位、良料到位、良医到位、良管到位)为主要内容的奶牛养殖技术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养殖者的技术水平。到2010年,培训7000名基层奶牛防疫和繁育技术人员。

四、明确职责,强化执行与考核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纲要》要求,制定本部门落实《纲要》的具体方案,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做好我市奶业整顿和振兴工作。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纲要》实施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分解落实各项任务,切实解决奶业生产、流通、消费和市场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2009年开始,区、县(市)政府及市直各有关部门每半年要对《纲要》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总结和评估,并于5月30日前和11月30日前将结果报送市发改委。同时做好迎接每个国家和省对执行《纲要》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工作。

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 篇7

问:请介绍一下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具体内容?

答:生物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生物能源、生物工业、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 将最终解决世界粮食、能源、环境和海洋等影响21世纪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新医药产业以新技术、新工艺、新剂型、新装备等的开发应用为特征, 是蕴含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最具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主要包括生物技术药、中药、小分子药物和医疗器械、生物试剂、医用材料等。

问: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省政府转发省科技厅编制的《江苏

要 (2009-2012年) 》有何战略意义。

答: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是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谋求未来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高技术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也是全省经济成长性最好、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创造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 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也是当前拉动经济增长新的引擎。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部署要求, 加快培育和迅速壮大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 积极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 促进全省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 江苏省制定这一规划纲要, 进一步明确了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问:请具体分析一下全省目前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方面有哪些优势?

答:经过多年的努力, 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已形成良好发展态势。一是产业规模居国内前列。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2449.7亿元, 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2.2%。其中, 生物技术产业 (包括生物工业、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能源) 销售收入1183.4亿元, 工业酶制剂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 发酵工业规模占全国的1/6;医药产业 (包括生物技术药、中药、化学药、医疗器械) 实现销售收入1266.3亿元, 占全国的11.5%, 居全国第二。二是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盐城、扬州、常州的生物农药具有显著的品牌效应, 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已发展成为生物环保产业集中区。南京、苏州、泰州、连云港、苏州等地初步构建了医药研发和制造产业链。三是若干产品和技术全国领先。重组人胰岛素、血管内皮抑素等基因工程药物率先上市, 肿瘤化疗一线药物销售占全国的1/5, 生物催化转化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 转基因育种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基因芯片、抗体诊断等生物信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是骨干企业实力较强。17家企业进入全国制药工业百强行列, 总数列全国第一, 扬子江药业位居全国第五。恒瑞、先声、康缘等一批本土企业的创新实力居全国领先地位, 世界500强跨国制药公司中有8家落户江苏。五是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江苏省11所国家“985”和“211”高校均设有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专业, 每年毕业的博士生占全省的17%、硕士生占39%。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领域拥有14名两院院士, 建有13个国家级、10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年来还吸引了97名海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到江苏创新创业。

问:请问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目前, 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 区域特色优势不够明显;企业规模偏小, 全省制药企业平均年销售收入不足2亿元, 生物工业企业平均规模仅为亿元左右;研发投入不足, 全省医药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仅为3%, 不到发达国家的1/5;医药产品结构不够合理, 新药研发能力不强, 生物技术药物发展严重不足。

问:请介绍一下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答:根据《规划纲要》, 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 (2009-2012年) 的发展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遵循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先导性与高风险性的成长规律, 以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和生物工业产品为重点, 加快突破重大关键技术, 以自主创新占领制高点, 以集约发展增强竞争力, 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自主品牌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品, 加强统筹, 聚焦资源, 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努力实现产业布局更优、集聚程度更高、企业规模更大、竞争实力更强, 推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成为增长速度快、运行质态好、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使江苏省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集聚区和增长极。

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 (2009-2012年) 发展主要有四大目标: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打造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至2012年, 泰州形成500亿元的产业规模, 成为引领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构建形成以泰州“中国医药城”为中心, 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地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产业发展布局。二是要大幅提升竞争实力。重点发展以生物工业产品和生物技术药为先导的十大产品集群, 培育100个拥有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企业, 开发100个具有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重点产品, 至2012年, 形成年销售超10亿元的产品5个以上、超50亿元的企业10家、超100亿元的企业3家。三是要显著增强创新能力。建设100个创新支撑平台, 培养引进100名国际杰出科技人才, 打造十大产业技术联盟, 整合形成面向企业开放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初步建成人才引领、平台支撑、联盟协作、基地统筹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四是要迅速扩大产业规模。至2012年, 全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至2015年,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在世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江苏成为全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创新及产业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问:请介绍一下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重点任务。

答:江苏省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 (2009-2012年) 的重点任务是:围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跨越发展, 大力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 加快突破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造产品集群, 建设产业基地, 加快技术创新, 大力提升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 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概括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壮大自主创新产品,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 三是发展医药外包和药品物流产业, 四是建设研发创新支撑平台。

问:请问江苏省在壮大自主创新产品方面有什么具体做法。

答:江苏主要是借鉴全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的通行做法, 以生物技术药为突破口, 加快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品的自主创新, 攻克并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发展十大高技术产品集群, 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是以生物技术药物开发引领新药产品集群大发展, 二是以共性技术突破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大发展。

问:请问江苏省生物技术药物开发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将达到什么样的产业规模?

答:江苏省生物技术药物开发包括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小分子药物、生物试剂、医用材料、医疗器械。江苏将大力发展这六大产品集群, 至2012年, 销售收入超过2700亿元。积极构建在关键环节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 成为医药强省。

生物技术药方面。重点发展以治疗性抗体为代表的靶向性治疗药物, 开发形成一批防治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化学药替代新药;大力发展以重组疫苗为重点的新型疫苗, 努力研制一批防控烈性传染病的关键药品;加快发展核酸药物, 着力培育一批治疗重大疑难疾病的创新药物;积极突破干细胞技术, 成为组织器官修复、难治性疾病治疗和生命质量改善的生物医药产业新增长点;充分利用江苏省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 加快海洋药物创制工作, 努力开发一批特色药物, 大力提升全省海洋生物产业的技术水平。加强符合国际医药市场准入规范的技术平台建设, 推动骨干医药企业扩大生物技术药产品份额, 扶持杰出科技人才创办的生物医药企业快速成长, 抢占我国生物技术药的制高点, 带动全省医药产业实现高端跨越。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350亿元。

现代中药方面。积极运用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 充分发挥江苏传统中医药历史积淀深厚的优势, 围绕人民群众对“高效、质优、价廉”中医药的需求, 开展“孟河”“吴门”两大著名江苏医派名医名方的新药筛选, 加强六神丸、黄氏响声丸、排石冲剂等江苏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 创制一批疗效明显、质量可控、剂型稳定、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 做大胃苏冲剂、脉络宁注射液、桂枝茯苓胶囊等名牌中药的市场规模, 大力提升江苏知名中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若干江苏名中药进入国际药品主流市场。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350亿元。

小分子药物方面。针对重大常见疾病的防治需求, 加强江苏省有优势的肿瘤一线治疗药物、心脑血管疾病处方药、抗感染药、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用药、神经退行性疾病用药等大品种药物的市场开发和规模扩大, 重点加快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相关的药物大品种改造, 加强小分子药物设计筛选、药效及安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等关键技术攻关, 突破药物合成、结晶纯化、剂型工艺等产业化技术, 推动全省列入全国医药工业百强的骨干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 打造“江苏制药”品牌。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1400亿元。

生物试剂方面。围绕重大疾病诊疗和食品安全检测需求, 加强生命科学、信息生物技术和现代制剂技术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与产业合作, 大力开发低成本分子生物学诊断试剂、免疫诊断试剂、生化诊断酶试剂、分子影像诊断试剂、高通量生物芯片等产品, 加快发展病源微生物以及有毒有害化学物检测相关试剂, 突破我国在高端生物试剂产品与技术方面的瓶颈制约, 推动新型肿瘤标志物、毒理生物芯片、单克隆抗体试剂等自主产品尽快扩大规模, 支持跨国生物试剂企业在江苏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积极吸引海外生物试剂技术人才来苏创新创业, 加快现代生物试剂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

医用材料方面。重点围绕血液病、心脏病、神经修复、皮肤移植、组织工程材料等临床治疗和产业发展需要, 积极发展干细胞、器官再造、外科整形、生物替代材料等高技术医用生物产品, 加快开发拥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临床常用医用材料, 推动全省传统医用材料加快升级换代步伐, 扶持发展江苏省有优势的间充质干细胞、人工皮肤、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组织工程神经、高端医用包装材料和高档医学敷料等技术与产品。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

医疗器械方面。重点发展超声诊疗仪、数字化光学与微波医疗仪器、数字化高能射线治疗装置等先进实用医疗装备, 积极开发高场核磁共振成像仪、显微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仪等高技术产品, 加快发展适用于基层的智能化、小型化、家庭化、网络化、数字化医疗仪器, 突破生物标志物与功能分子筛选、基因与蛋白质阵列、单细胞探查检测、功能成像等共性关键技术, 鼓励落户江苏的跨国公司与江苏省企业进行战略合作, 加强本土企业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建设, 尽快形成规模优势。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400亿元。

问:请问生物医药企业入驻江苏医药产业园有什么条件?

答:当前, 江苏省正在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泰州中国医药城等几个主要产业园区都制定了一系列吸引生物医药企业入驻的优惠政策。简单说来, 研发型企业要符合国家GLP、GCP等新药研发的要求;生产型企业要具有GMP认证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行业准入要求, 产品符合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方向。

问:生物技术的前景非常好, 但学生物的大学生就业很难, 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生物技术产业是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个战略性先导产业, 也是江苏省当前大力培育和发展的新兴产业。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 特别是近年来有一大批海归人才回国创办成长型企业, 虽然不同的企业对人才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 但总体需求还是很大, 把目光对准这些企业应该会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问:在以共性技术突破推动生物技术产业的大发展方面江苏省有什么具体做法?将达到的产业规模有多大?它对于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什么作用?

答:江苏省在此方面的工作是大力推进基因重组、蛋白质工程和生物制造等共性技术向工业与农业领域辐射转化, 引领全省生物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以生物工业为重点, 带动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产品集群发展, 至2012年, 销售收入超过2300亿元, 生物技术在实施节能减排、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等方面的引领支撑作用初步显现, 成为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生物工业产品。围绕有效降低传统化工过程能耗和污染需求, 以酶工程和发酵工程为重点, 大力发展工业用糖化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关键酶制剂和高效生物催化剂重大产品, 迅速壮大L-乳酸、长链二元酸、手性氨基酸等高端发酵工程产品, 突破工业酶规模化表达、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优化等关键技术, 大力推行现代发酵工程的产业应用, 加快全省传统石化行业绿色制造和技术跨越步伐, 形成单体制备、高分子聚合、材料加工、产品应用等发酵工程产业链。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

生物农业产品。加快转基因育种、动物克隆、农产品生物制造等现代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推动全省传统农业向高技术农业跨越。大力发展农作物高技术育种、试管苗以及基于胚胎工程和基因工程的畜禽新品种繁育等现代种业, 积极开发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和动物新型疫苗、生物源新兽药和新制剂, 重点发展功能性食品配料和微生态制剂等高端食品生物技术产品, 加快推进现代微生物肥料、新型高效安全生物饲料及添加剂的产业化, 努力培育新型海洋生物制品, 重点培育5家规模达50亿元的农业生物技术龙头企业, 打造2~3个规模超百亿元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基地, 加快建设农产品生物制造高技术园区和高技术育种与规模化繁育基地。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800亿元。

生物环保产品。以生物治理和生态修复为重点, 大力发展新型高效厌氧、好氧和复合型生物反应器等水污染生物治理工程技术与重大产品, 开发超富集和抗重金属污染等功能型植物品种, 加强膜生物反应器、专用微生物制剂、生物强化调节剂等产品的规模产业化, 迅速壮大江苏省以生物治理技术为核心的环保骨干企业, 打造关键菌种、核心反应器、成套生物装置、环境工程应用等新型生物环保产业链。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

能源生物产品。加强适宜江苏省沿海滩涂非粮能源生物产品开发, 加快油葵、菊芋等能源作物种植加工产业化, 在盐城、南通、连云港建设一批能源作物示范基地, 突破生物质气化液化、生物制氢、高效木质纤维代谢基因工程菌等产业化制备技术, 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固体燃料、气体燃料等新型生物能源系列产品, 重点扶持生物能源骨干企业发展, 形成以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丁醇、生物燃气等为主的生物能源制造产业链。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

问:请问江苏省是如何进一步优化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布局的?

答: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布局以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 进一步优化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地区资源配置, 大力提升产业发展的集约化水平, 构建形成全省差异化竞争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发展布局。

一是大力建设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成为引领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加速器。瞄准国际一流水平, 按照集聚产业、形成优势、接轨国际的原则, 开放配置科技创新资源, 加快建设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性研发技术大平台, 积极吸引国内外高水平医药人才、项目、机构和企业。加快建设生物疫苗、新型制剂、生物制药、数字医疗器械、中成药提取等五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 全力推进中国疫苗工程中心的建设进程, 大力发展以蛋白质药物、基因工程药物为代表的新兴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建设研究孵化、生产制造、贸易物流、康健服务、综合配套等五大功能区, 积极打造药物研发、医药外包、细胞治疗、新药申报、标准制定等五大集聚中心, 构建药品生产基地和药业主题园, 形成医药贸易与物流中心和医药专业市场, 建立医疗服务与康健休闲基地。在国家创新基地建设、产学研结合、人才集聚模式上走在全国前列, 引领全省医药产业的高端发展, 至2012年, 形成500亿元的产业规模。

二是加强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特色发展, 形成一批重要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南京生物医药领域高校院所众多、产业基础良好的优势, 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生物试剂、发酵工程等高技术产品群, 大力建设生物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平台, 加强产学研合作, 突破关键技术, 壮大骨干企业, 优化产业布局, 成为全国有影响的生物技术产业综合基地。

三是充分调动多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尽快做大产业规模。苏州以发展接轨国际的生物技术药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为重点, 加快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发展, 连云港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抗肝病、抗病毒、现代中药复方等创新药物为重点, 无锡以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和高附加值生物技术产品为重点, 常州以医疗基本药物和酶工程产品为重点, 促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 努力形成优势明显、差异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布局。

问:请介绍一下江苏在发展医药外包和药品物流产业方面有何具体做法?

答:加快生物医药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专业孵化器建设, 组织推进与国际新药研发标准接轨的技术资质认证工作, 培育壮大药明康德、鼎业百泰等一批生物医药服务外包骨干企业, 积极吸引境内外医药服务外包企业入驻江苏, 鼓励企业与跨国制药公司密切合作, 重点发展新药临床前研发外包服务, 尽快形成规模和优势。积极开展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服务外包, 推动医药服务外包向高端化发展, 使江苏逐步融入全球生物医药研发链, 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医药外包基地。

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为契机, 加快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药品流体系建设, 突破传感器网络、电子标签、追踪溯源等一批关键技术,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供配送、第三方物流等现代物流方式。做大做强江苏澳洋、南京医药等一批药品物流龙头企业, 积极打造第三方医药物流平台, 构建布局合理、网络健全、手段先进、配送及时、规模集中的药品物流服务体系, 使江苏省成为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的药品物流基地。

问:请问生物医药企业如何申报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生物医药企业享受怎样的税收优惠政策?

答:生物医药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应按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的程序进行。

生物医药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 在中国境内 (不含港、澳、台地区) 注册的企业, 近3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 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 对其主要产品 (服务) 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2) 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 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3) 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以下要求:一是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 000万元的企业, 比例不低于6%;二是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 000万元~20 000万元的企业, 比例不低于4%;三是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 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 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 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

(4) 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5) 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要求。

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生物医药企业,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问:生物与新医药企业上市、发行债券享有哪些金融政策支持?

答:生物与医药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江苏省一批风险投资, 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融资支持。

问:江苏省在建设研发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创新支撑平台方面有什么构想?

答:江苏将充分发挥全省科教优势, 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重点建设100个创新服务支撑平台, 若干平台力争与发达国家实现双边或多边互认, 全面支撑全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在生物技术产业领域, 加快构建40个国家级和省级生物技术创新平台, 形成工业微生物、生物基化学品、高技术种业、污水生物处理等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重点建设工业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催化与转化、工业酶制剂工程、生物发酵工程、微生物代谢工程、高效膜分离工程、生物基化学品中试工程、氨基酸工程、能源作物种植及综合利用工程、农作物品种分子设计、品质控制与品种创新工程、动物胚胎工程、食品酶制剂工程、生物农药、微生物有机肥料、主要污染物生物减排、环境生物修复工程、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等创新支撑平台。

在新医药产业领域, 加快构建60个国家级和省级医药创新平台, 形成药物发现、新药筛选、药代动力学、安全性评价、药物制剂、中试制备与质量控制等新药创制平台体系, 重点建设符合新药创制的综合性研发技术大平台、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靶向药物筛选、药物制备工艺、新药临床试验、江苏省 (泰州) 新药研究院、干细胞和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生物试剂创新及产业化工程、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数字化医疗工程、超声医学工程、生物医用先进材料及技术、生物医学传感网及器件研发中心等创新支撑平台。

问:请介绍一下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方面有哪些重点产品?

答: (1) 生物技术药。

肿瘤血管内皮抑素、肝素、乙型脑炎纯化疫苗、甲型肝炎纯化疫苗、胰激肽原酶、小核酸药物、受体选择性淋巴毒素和高亲和力TNF受体75、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血栓及血型相关单克隆抗体、大规模si RNA及RNA单体等。

(2) 国家一类新药。

基因工程溶栓新药瑞替普酶、重组人胰岛素、聚乙二醇胸腺素a1、盐酸吡格列酮、埃他卡林、阿德福韦酯、异甘草酸镁、艾瑞昔布、硫酸依替米星、爱普列特、硝基咪唑类左旋奥硝唑、艾拉莫德片、尼群洛尔片、来氟米特等。

(3) 生物试剂和生物芯片。

癌标志物HAb18G/CD147、肝炎和肝癌快速诊断试剂盒、A型流感病毒流行毒株检测与分型基因芯片、肿瘤检测蛋白芯片、临床免疫监测试剂、癌症尿液筛查检测试剂等。

(4) 组织工程及医用材料。

人工皮肤、神经生长因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生物活性修复功能的钛合金骨科植入材料、药物涂层支架、组织工程神经等。

(5) 医疗器械。

大功率储能式数字X射线机、高动态范围压力控制无创呼吸机、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三维超声影像诊断系统、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生物和医药用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纯化装置、空心纤维血液透析器和滤过器等。

(6) 生物工业和生物环保。

高效淀粉液化酶、高选择性脂肪酶生产地尔硫卓关键手性中间体、手性氨基酸、高能磷酰化合物、生物法生产四碳系列食用有机酸、生物酶法制备氨基多糖、功能性壳聚糖、木薯发酵生产丁醇、面粉深加工废水发酵生产丁醇、高效好氧生物反应器等。

(7) 生物农业。

超级杂交籼稻、优质高产粳稻和小麦、转基因棉花等农作物新品种的高技术育种, 速生抗逆杨树柳树、特色多抗蔬菜、名贵花卉苗木等新品种, 国家一类新兽药“莱索菲TM”、兽用疫苗、禽流感灭活疫苗等家禽用新疫苗, 环保微生物灭杀剂IPBC等新型生物农药, 食品酶制剂、微生态制剂、功能食品配料等。

问:请问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有哪些关键技术?

答:通过科技攻关, 掌握重大战略产品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鼓励企业早期介入产业前沿技术、前瞻性技术研究与开发,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1) 新型疫苗、联合疫苗设计和制备技术。

(2) 基因工程药物制备技术。

(3) 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

(4) 多肽、蛋白质药物规模化制备技术。

(5) 核酸类药物关键中间体开发技术。

(6) 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制备技术。

(7) 药物大规模高效筛选、药效与安全性评价技术。

(8) 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生产工艺优化及质量控制技术。

(9) 药物缓、控、速释制剂技术。

(10) 现代中药分离纯化技术。

11高技术种苗快速繁殖和规模化生产技术。

12动物优良胚胎高效繁殖技术。

13动、植物重要检疫性疫病高通量分子检测技术。

14食品纳米生物技术。

15膜法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问:请介绍一下全省目前有多少个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方面的科技平台, 到2012年能建多少个科技平台?

答:江苏省将依托科教优势和产业基础, 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 加强产学研合作, 力争至2012年, 建设100个创新服务支撑平台, 全面支撑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已建重大科技平台有药品质量与安全预警服务平台、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神经再生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干细胞研究重点实验室等16个, 在建的有重大新药创制综合性研发技术大平台、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新药筛选核心技术规范化平台、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平台、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技术平台等23个平台, 另有61个待建平台。

问:请介绍一下外商在江苏省投资新医药产业的情况?

答:统计数据显示, 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医药产业成为江苏吸引外资新的增长点。截至2009年底, 全省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新医药产业项目1612个, 投资总额140.22亿美元。

问:怎么样才能保证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方面的有关政策的顺利实施?

答:《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9-2012年) 》明确提出了这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由省政府领导牵头, 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 按照职责分工, 加大产业组织协调力度, 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 确保实现规划目标。各地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二是注重规划引导。切实加强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工作, 强化对产业发展的具体指导。进一步明确创新产业基地发展定位, 引导企业向基地集中, 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科学规划创新支撑平台的功能布局,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制度, 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估。成立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 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三是严格目标考核。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 结合实际, 抓紧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 明确年度工作目标, 强化各项任务的分解落实, 实行目标管理, 层层落实责任, 加强考核监督, 确保按期完成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四是加大政策支持。积极鼓励政府采购, 建立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品的制度。对自主创新医药产品, 优先列入江苏省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划免疫制度过程中, 优先采购自主品牌药物;在医疗机构集中招标采购中, 坚持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江苏省自主创新产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积极鼓励风险投资, 为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组织高校院所与生物医药骨干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建立产业技术联盟, 加快对重大瓶颈制约技术的突破及产业化。充分发挥全省科教和开放优势, 积极吸引海内外生物医药领军人才来江苏创新创业。五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大力推进全省企业兼并重组步伐, 鼓励骨干规模企业采取并购、控股、注资等方式, 与成长性中小企业进行战略整合, 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企业集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向江苏转移, 促进江苏省企业与国际接轨。加强生物医药国际规范与标准实施的分析指导, 促进与国际有关同业组织或技术机构的交流合作, 推动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

问:请介绍一下目前省科技厅在组织实施全省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规划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为加快促进江苏省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的发展, 使之尽快成为全省高科技发展的支柱产业, 省科技厅加强了全省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规划的组织实施:一是将专门成立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推进会, 并整合设立专项资金, 组织精干力量, 用以支持和推动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二是引导地方尤其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发展比较集中的地区, 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 筹集资金手段, 省市集成联动, 共同推进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的大发展;三是重点建设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批产业基地, 使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2010年, 江苏省将全力推动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年销售超过2700亿元、增长30%以上目标任务的完成。

上一篇:第一次炒饭作文700字下一篇:通过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