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产业发展报告(共8篇)
江苏产业发展报告 篇1
考察报告——江苏发展印象
一、隆力奇——特色工会管理
江苏隆力奇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先进的日化产品、养生保健品的研究、开发和产销基地。公司创建24年来,已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日化行业的领军企业,“隆力奇”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公司被评为“全国化妆品制造行业效益十佳企业”和全球华人企业500强。
近年来,隆力奇工会以争创“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为奋斗目标,创造性地开展了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被江苏省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隆力奇工会在企业中发挥的强大作用给我们启迪,让我们自省,催我们奋进。
(一)必须增强工作责任感。考察学习使我们看到了差距和不足,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舞台更大,发展机遇更多,决不是“无处下手”,无所作为。先进地区工会工作成绩突出,有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快的客观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工会人立足实际,真抓实干,面对困难敢想敢干。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数量增多,职工队伍扩大,工会工作的任务更重。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学赶先进的紧迫感,虚心学习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工会工作再上新台阶。既要学习好思路好做法,又要学习超前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和强烈的服务意识,以对工会工作的满腔热情,争创一流成绩的高昂激情和对职工群众的深厚感情,努力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二)必须不断创新创优。与时俱进、务实创新、抓亮点、创特色、树品牌是隆力奇工会的一大特点。面对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他们没有为难发愁,而是立足实际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手段,这是他们工作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主要因素。创新是一切工作的生命力所在。我们必须学习先进地区创新的理念,以创新求发展,以发展求作为,以作为求地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化,各乡镇、系统、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具体情况不同,对工会工作的要求不尽相同,要全面分析,统筹兼顾,善于抓住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加以突破,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三)必须强化服务大局意识。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职工是工会组织始终坚持的工作宗旨。隆力奇工会影响力大,社会地位高,是因为他们牢固树立服务观念,立足企业发展开展工作。他们的很多工作想在了企业家前面,解决的许多问题是企业家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克服就维权而维权、就工会抓工会的倾向,坚持“发展为先、职工为本”的理念,围绕中心,明确定位,发挥优势,把工会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认识、把握和运作。必须着眼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和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找准工作着力点,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创新发展、务实争先的工作理念,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实现经济稳健发展。
二、蒋巷村——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隶属常熟市任阳镇的蒋巷村是全国文明村,国家级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江苏省百佳农村。其村支部书记常德胜也因为带领村民进行建设取得卓越成绩而被评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并多次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人大的会议。在常德盛的带领下,全村干部群众脚踏实地,艰苦创业,使蒋巷村从一个贫穷落后村发展为富裕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在的蒋巷村厂房林立,别墅成群,水泥路面四通八达,覆盖全村。村民们各尽其职,少有所为,老有所养,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蒋巷村由当初那个穷乡僻壤发展成为现如今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农村,它的发展过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首先,蒋巷村拥有一个良好的领导班子。有道是:“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直接决定了一个集体的发展。在以常德胜为首的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他们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努力生产。作为带头人,常德胜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了村办企业的发展,他走南闯北,日夜操劳,一心想着自己的集体、自己的村民。也正是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村民,调动了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赢得了村民的绝对信任。蒋巷的领导班子在常德胜的带领下不断的成熟和完善。
其次,蒋巷村走出了一条“村厂合一”的农村发展新路子。几乎所有的蒋巷村村民都是企业职工,所以蒋巷村决定只建立一个党支部,使村委会和企业处于同一个支部的领导下,这样就统一了思想,统一了领导,避免了许多因指导思想不同而带来的麻烦。由于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是企业职工,他们的职工大会也就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村民大会。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导下,他们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发展,摸索出了这样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蒋巷村的经济发展。
再次,蒋巷村十分重视思想理论宣传。他们努力地深化思想宣传力度,旨在提高蒋巷村人民整体的思想文化修养。在蒋巷村,“坚持改革开放政策,齐奔富民强村道路”、“跟着共产党,建设新蒋巷”等标语随处可见。在一些重大的纪念日和中央召开重要会议之后,蒋巷村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并且组织全体村民学习中央的会议和重要讲话精神,对村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村民的政治敏锐感和思想觉悟。正像常德胜同志所说的那样:“蒋巷的发展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要从思想上解放。”
看到这样深得民心的领导集体,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蒋巷村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蒋巷村必将成为东吴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也相信,在我们国家将会有更多像蒋巷村这样的现代化农村不断兴起!
三、无锡——领跑中国物联网
“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或者是逼人的形势下,迅速地建立中国的传感网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的中心,就定在无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8月7日在无锡如是说。
此后,无锡几乎成为中国物联网的代名词。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从技术角度又称为传感网。它是指给所有物体安装传感器,然后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无锡物联网的迅速发展,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一)布局谋篇:春江水暖鸭先知
无锡市在温家宝总理视察后明确目标,与研发部门、电信等网络设施建设部门全力对接,加大投入,共同争取和推动“感知中国”中心在无锡建立,打造继中关村、深圳之后的国内第三大信息技术产业园区。
无锡新区管委会积极努力,引入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所,重点对物联网产业链的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产业应用等领域进行攻关创新。目前无锡市已集聚了一批物联网企业,编制完成了《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建设纲要》。物联网建设在无锡全面“引爆”,在国内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加快渗透:统筹兼顾促融合无锡政府精心策划,公司适销对路,为全面拓展民生市场赢得胜券。融入,不是简单的业务叠加,而是踏准民生需求的节拍,根据天时、地理、人和,采取适合公众多样需求、提升群体品味的举措,来推进物联网衍生业务的发展。
(三)高瞻远瞩:授人以渔激智慧
如同互联网刚发展起来的时候一样,并不是把所有难点都解决了才去发展,而是在发展中逐步解决。无锡领导认为,物联网的发展,一是要靠规模化和应用化;二是要充分发挥通信网的作用,将传感器获得的信息以应用的形式“返还给客户”,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培养“学习型客户”。
11月上旬,中国传感网标准工作组第三次全体会议在无锡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物联网领域的产、学、研、用50多家单位的百余名专家聚集一堂,激发智慧,探讨推进传感网技术标准制定。
从无锡,放眼望去,一张独特的“智慧网络”正在“奔腾”而来。无锡将通过建立电信企业与多行业的战略联盟,从“授人以渔”起步,合力推进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的进程;通过物物互联,最终赢得地球万物之间的“相得益彰”。
江苏产业发展报告 篇2
江苏的建材工业, 无论是“十一五”期间还是2011年的“十一五”开局之年, 都发展良好、发展较快。从“十一五”发展的情况看, 工业增加值比“十五”增长1.11倍, 实现利税增长1.67倍, 利润增长2.12倍。除出口略有下降外, 其他都有大幅度提升。2011年工业总产值增长25.32%, 利税增长37.76%, 利润增长40.4%, 仍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并体现出速度效益型, 即利税增长超过了工业总产值的增长。
江苏省建材工业的增长有四个特点:一是发展的方式在转变, 轻质建材、制品、低能耗的建材产品加快增长;二是结构调整有了明显进步, 新型干法水泥和浮法玻璃等分别达到90%和97.2%, 都超过全国89%和87%的比例;三是增长的速度和数量统一, 经济效益增幅高于收入和产值的增长, 位于全国第三、第四位;四是地方政府和协会对建材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握与引领及时, 举措针对性强, 出台了很多法规和指导性的行业发展政策。
二、江苏省建材行业协会工作特点
江苏建材行业协会的工作在省级地方协会的工作中也是做得好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工作开展主动, 协会的工作定位清楚、清晰, 不是心中无数、等待观望, 而是主动开拓、主动扩展;二是在引导行业发展、协助政府管理行业方面的工作认真, 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并能够及时配合出台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和有关标准, 引领行业发展;三是联系企业广泛, 服务企业主动积极, 能够为企业解决一些共性的实际的问题;四是重视内部建设, 在省工商领域协会的业绩考核中被评为“五星级”协会, 理事长聂长兰同志被评为全国建材行业第二届“十大女杰”。
三、全国建材工业发展形势、面临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 总体看中国建材工业仍然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期。
尽管一些传统的产业增幅会减小, 尽管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拉动力有所减小, 国民经济GDP略有降低, 尽管一些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竞争加剧, 但是建材工业总体上仍然具有较快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这是因为, 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需求从根本上仍然是一个以满足基本需求为主体的经济格局还未完全改变, 这种经济格局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结构从本质上不会轻易改变。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建设还是公益性建设, 公共设施的改善, 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都离不开建材发展, 现有材料的不可替代性会将周期拉长。
尽管一些材料的增幅或使用在减少, 但是绝对量每年仍有增加, 绝对量的增加意味着总体需求没有减少, 只是增幅降低而已。即使老一轮需求基本满足了, 但是新一轮的需求又会出现, 只是内在的要求诸如对性能、质量、功能、环保的要求不一而已, 这是构成还有较快增长的来由。非农人口增加、小城镇建设、工业化后期的特征等, 都是建材产品需求的重要增长点。
(二) 发展不是指继续增量的、重复的资源、能源消耗型的、排放超标等原有方式发展, 而是要采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
建材工业的发展方向:科技支撑型、节能减排型、精品附加值型、制品产业链型、配置合理经济效益型。要把发展的重点转向提高、提升, 在不增加能源、资源、排放总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型发展。
(三) 建材工业发展目前需要解决的三个主要矛盾。
一是主要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但产业还要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是技术研发跟不上新兴产业发展但还要将转型升级支撑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
三是面对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法规日益严厉的现状, 将争取主动赢得时间摆脱被动局面作为全行业的首要任务。
(四) 目前要攻克发展瓶颈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一是国际化问题, 不能大而不强, 要解决国际化市场占有率、话语权和主导权问题, 把一些产业发展转向发展中国家。
二是打开应用市场, 以引领消费、创造消费、创新产品, 疏通与形成合作, 使更多新产品进入建筑设计、施工规范, 引导更多的领域更新材料, 改变功能, 扩大发展空间。
三是把体制改革分割的产学研联盟用市场机制连接起来, 为行业攻克瓶颈实现新的发展服务。
(五)
要用新技术、新标准、新的产业政策促进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 促进行业整体提升, 为实现建材大国变为建材强国目标迈出新的步伐。
四、对江苏建材工业发展的几点希望
(一) 发挥沿海经济发展快、改革开放步伐大的优势, 在转变发展理念、转型升级方面率先带头, 坚定地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二) 作为建材大省, 要在运用规划指导行业发展, 运用“三新”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方面, 适时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 以服从转型升级需要, 创新标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政策。
江苏产业发展报告 篇3
关键词: 江苏 经济政策 外资引进 发展方向
一、江苏省的产业结构
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开放度最高的省份之一,自从改革开放,产业结构一直在持续、健康的调整、发展和优化中进行。首先,从产值上看,第一、二、三产业间的产值比例由1978年的28:53:20调整为2008年的7:55:39。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27.6%降低为2008年的6.9%;1978年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为52.6%,1996年开始逐年上升,至2006年达到56.6%,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1978年为19.8%,1986年开始上升,2002年上升至36.7%达到最高,2005年略有降低,为35.4%,2008年上升至68.1%。
从就业人数来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劳动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69.7%降低至2008年的26.3%;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由1978年19.6%上升为2008年的35.6%;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10.7%上升到2008年的38.1%。
二、江苏省的外资构成状况
从改革开放后的数据看,外商在产业投资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以制造业的比例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非常少。这是因为农业作为投资力度大、开发周期长、风险难度高的产业,不符合外资企业追求短期盈利的目的。第三产业的比例虽然呈现的是上涨趋势,但是服务业投资项目的回收虽然容易,金融、电信、流通等领域的开放度一直较低,准入限制较多,直接影响了外商投资规模的扩大。因此,外商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都流入了第二产业。
三、江苏省的外资引进措施
1.外商投资的管理体系相对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外商的投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他们已从早期需要一个相对的优惠政策与措施逐渐过渡到更需要一个能保障企业稳定发展和持续获利的投资环境。
因此,投资地的经济基础、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交通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江苏省的各级政府开展了建立诚信政府的大规模活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外商投资的软环境,力争建立一个政策开明、服务高效、制度规范、和谐健康的服务体系。
2.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高新技术产业是江苏重点发展的领域,它关系到江苏经济的持续增长力和其未来的经济地位。因此,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招商引资,在关税、信贷投资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产能过剩的行业取消优惠政策,提高准入门槛。面对江苏这样的制造大省,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必须将引进技术、促进国内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作为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提升江苏省的核心竞争力。
在政策上鼓励外商积极投资服务业,针对国家逐步开放服务领域和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扩张的机遇,提高服务业中的外资比重。此外,积极利用外资发展起来的江苏省特色农业,在生态农文明建设方面为外商投资农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3.制定研发政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战略部署和能力提升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自主创新与技术研发能力决定了江苏省利用外资的收益水平。政府在这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对企业的技术研发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行政干预正在逐渐减少,科技创新机制和研发政策与现代产业体系相结合,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方向与基础。鼓励外资和民企、高校合作,解决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解决创新后续的成果转移、市场需求、知识产权等后顾之忧,通过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这一渠道,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建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强强联合,组建行业技术联盟,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4.强化区域优势,引导合理分布。
江苏的南部地区经济发达,投资环境相对优越,一直是外商的投资热门区域,而苏中、苏北由于稍欠发达,吸引的外资相对很少。因此,在今后发展中,苏南地区应该继续保持吸收外资的优势,但是吸收外商投资发展的重心是拓展投资领域。江苏省今后一段时期利用外资的重点产业领域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能源、环保及原材料工业、城市设施改造和经济实用住房建设及第三产业。
5.健全市场机制,长效协调发展。
实践证明,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越好的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这是许多外资企业进入开发区投资办厂的直接原因。在继续保持劳动力、土地等廉价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之同时,政府不断地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及增强投资环境总体竞争力,加快调整相关法律,健全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竞争,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并完善与市场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利用外资管理体制。
政府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积极完善环境治理体系,使治理与发展同步。大力资助发展环保产业、采用保护环境和节省资源的技术,同时严惩一切污染环境的行为,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应当采用能源物耗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并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做到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
四、结语
外资的引进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江苏省的投资环境优势正在不断显现,这对于江苏的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外资对江苏经济的推动作用,就必须有的放矢地引进外资,正确地认识外资、吸引外资、利用外资,外资必将成为推动江苏省发展的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1]欧向军,顾朝林.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及其动力机制定量分析[J].地理学报,2004(05).
[2]沈坤荣.外国直接投资与江苏经济增长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8(05).
[3]吴莉娅,曹康,陈鹏,苏伟忠.1990年以来外资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地理,2005(04).
[4]姚晓霞.江苏吸引利用外资的成就与特点[J].现代经济探讨,2004(09).
[5]徐冬青.优化江苏利用外资质量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5(11).
江苏产业发展报告 篇4
江苏: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
作者: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3年第04期
近日,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在考察全国13093所中职院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中等职业教育亟须加大扶持力度。
《报告》提出,为满足未来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政策需要向中职教育倾斜,不仅增加投入,还需进一步完善就业制度,保障中职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江苏产业发展报告 篇5
江苏省建筑钢结构混凝土协会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投资紧缩以及房地产萎缩等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全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以环保、节能、增效为主题的新型混凝土行业发展模式,努力抓创新,调结构,保增长,全年实现预拌混凝土销售2.1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3.11%。在江苏省委、省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苏南、苏中、苏北共同协调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推动下,江苏的混凝土行业与本省的经济发展保持了同步平稳增长态势。
一、全省混凝土产量首次突破2亿立方米,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再创新高
(一)企业数量
至2011年底,全省建设系统预拌混凝土企业共777家,比上年增加了134家。
(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全省预拌混凝土搅拌机年设计生产能力达6052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6903万立方米,增幅为25.8%。
2、全省全年实际供应混凝土方量21860.26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3.11%。
3、全年累计实现销售产值711.485亿元,比上年增长30.6%,约占建筑业总产值的4.56%,同比增长1.33%。全年全行业实现增加值176.7亿元。
4、全行业劳动生产力122.31万元/人,比上年提高11.79%。
5、全年全行业利税总额83.68亿元,比上年增长39.83%,占销售产值的11.76%;其中上交国家税收40.65亿元,占销售产值的5.71%;全行业形成利润43.03亿元,平均利润率为6.04%,比上年增长1.84个百分点。
6、全行业年末从业人员58170人,比上年增加8380人,其中,技术、经济管理人员13440人,约占职工总数的23.1%。
7、全省建筑系统混凝土企业对混凝土主要生产装备的投资共46.9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30%。其中,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新增2537辆,混凝土搅拌站新增459条生产线,混凝土拖泵(含车载泵)新增134台,长臂架泵车新增433台。(其中,42米、37米及以下规格的泵车置换45米以上长臂架泵车约占10%)全行业技术装备率为28.45万元/人。8、2011年,在建设工程中使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分布为:C10—C3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用量占总量的76.01%,其中,C30以下低标号混凝土占23.4%,用量最大的C30混凝土占52.61%;C35及以上级别混凝土用量占23.99%;最高强度等级为C80。
9、行业内混凝土企业水泥仓储能力累计达255万吨,比上年增长18.82%。
全年水泥用量6295万吨,比上年增长12.33%。
(三)在全国同行业继续保持领先
1、产能与产出保持全国第一。
2010年,江苏的混凝土方量为19326.11万立方米,占当年全国总量的18.5%。2011年江苏又实现新的跨越,混凝土搅拌机年设计生产能力达60525万立方米,混凝土产量达21860.26万立方米,销售产值突破700亿元。混凝土主要生产装备的资产总值达1692亿元,产业规模达1973亿元。在建筑领域,预拌混凝土占浇注混凝土总量的比例已超过75%,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继续保持领先位置。
2、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江苏率先在全国出台了《江苏省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规程》,并从2011年6月1日起实施。标志着以混凝土无害化生产为目标的全封闭生产工艺已成为今后我省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的定式。以南京为代表的绿色环保站建设和老站改造工作已在全省逐步推开。到2011年底,全省新建绿色环保站的企业有15家,完成老站改造的有13家。
3、行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技术日益普及。
至2011年底,全省已有163家企业建立了混凝土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控制系统(ERP),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施工、决算全过程实现全方位信息化、网络化监督、管理和控制。还有586家企业使用了GPS、GPRS车载设备和车辆管理系统。南京、无锡等多个城市的混凝土企业与质检站实现联网,对混凝土质量进行统一管控。随着管理方式的改变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混凝土质量的保障能力和企业的赢利能力大大提高。
二、苏南增速放缓,苏中、苏北加速发展,全省总体向上的势头未减
过去的十多年,由于苏南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提速,使建设市场连续保持对混凝土的旺盛需求。苏州、南京、无锡、常州、镇江5市的混凝土总量始终占据全省75%以上的市场份额。近两年,随着苏中、苏北的崛起,全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格局悄然发生变化。从2011年的统计数据说明,苏南增速明显放缓,而苏中、苏北正在加速发展,成为拉动江苏混凝土行业持续较快增长的主因。
2011年,苏南5市混凝土供应量为13871.1万立方米,比上年平均增长11.98%,占全省总量的63.45%。所占比重正在逐年下降。其中,苏州市以4421.9万立方米,增幅12.97%,占全省总量的20.22%,实现销售产值152.25亿元,比上年增长43.83%,继续独占鳌头。苏州的昆山市以900.9万立方米位列全省县级市第一。无锡1个地级市和两个县级市共完成混凝土方量3499万立方米,比上年平均增长8.39%,占全省总量的16%,已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二。南京1个地级市和两个县共完成混凝土方量2934万立方米,比上年平均增长16.52%,占全省总量的13.42%。镇江市是2011年苏南5市增长幅度最大的地区。1个地级市和3个县级市共完成混凝土方量1184.2万立方米,比上年平均增长36.58%,占全省总量的5.42%。常州市是苏南5市中唯一负增长的地区,常州有1个地级市和两个县级市,共完成混凝土方量1832万立方米,比上年度平均下降1.83%。其中常州市区完成混凝土方量1582万立方米,负增长10%;金坛市完成60万立方米,负增长10.44%;溧阳市一枝独秀,完成19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6.67%。(详见附表1)
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经济结构状况不尽相同,我省的苏中、苏北地区混凝土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比苏南相对滞后了几年,混凝土总量与苏南相比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明显的差距。在省委、省政府“两个率先”和加快发展苏中、苏北的战略部署下,这两大区域的经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同时,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散办”对“禁现搅拌”、“发散”、“推散”工作政策明确,监管到位,使预拌混凝土的市场供应连续几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与苏南的差距正在逐年缩小。
苏中、苏北两大区域共完成混凝土方量7989.16万立方米,占全省总量的36.54%。其中,苏中的南通、扬州、泰州三市2011年完成了混凝土供应量3318.64万立方米,占全省总量的15.18%,比2010年净增了744.64万立方米,增幅达28.93%。
南通市有1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和1个县,2011预拌混凝土供应量达1421万立方米,占全省总量的6.5%,与上一年度相比,产量增幅达47.41%。扬州市完成混凝土供应量978万立方米,增幅为27.67%。泰州市完成919.64万立方米,比上年度增长8.96%。
苏北的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和宿迁5市的混凝土方量达4670.52万立方米,占全省总方量的21.36%,较2010年增长了31.26%,大大超过全省的平均增长速度。其中,盐城市是全省增长幅度最大的地区。盐城市有1个地级市,2个县级市,5个县和1个区,2011年共完成混凝土方量1165.06万立方米,增长幅度达51.93%。淮安市为1个地级市和4个县共完成混凝土方量945.55万立方米,增长幅度达44.28%。徐州市有1个地级市和5个县,完成1160.06万立方米,增长幅度为31.58%。宿迁市1个地级市和3个县,完成925万立方米,增长幅度为15.62%。连云港市1个地级市和4个县,完成474.8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3.11%。
从全省来看,苏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混凝土市场已接近封顶。虽然,部分市、县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总体看,这一区域今年乃至今后几年增长幅度有限。继续拉动江苏混凝土市场的主要是面积占江苏72%的苏中,苏北地区,尤其是这一地区的县和县级市,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前几年,这些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现在正迎头赶上。
应该看到,长期以来,江苏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虽然,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1年国家宏观调控等大环境的影响,但江苏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一直没有放慢,2009年城市化率为55.6%,2010年为57%,2011年为61.9%。由于江苏的经济发展一直很稳健,混凝土市场总体向上的格局没有改变。今后几年,除苏南以外的大部地区混凝土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保持我省混凝土行业持续稳步增长的大环境。
三、产业投资和重组持续升温,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
目前,我省混凝土行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的初级阶段,规模化、多元化经营成为我省混凝土界有识之士的发展共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是我省混凝土行业2011年发展中的一个新特点。
1、投资放量增大,产业规模与混凝土市场增量同步
由于1—5月份,混凝土需求出现爆发性增长,出现了混凝土机械需求火爆的场面。据不完全统计,至2011年12月底,全省混凝土企业数增加了134家,其中,苏南地区新增42家,苏中地区新增38家,苏北地区新增54家,总投资额超过40亿元。其中用于混凝土设备的投资约22亿元,实际现金支付不到10亿元,其余主要通过银行按揭或分期付款或融资租赁解决。加上老企业添置或更新淘汰老旧设备,全省建设系统777家混凝土企业用于混凝土主要机械设备的投资共46.9亿元,全行业技术装备率为28.45万元/人,为整个建筑业技术装备率最高的行业之一。根据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安徽星马、北京福田、南方路机、郑州水工等10几家混凝土机械研发单位在江苏的销售粗略统计,总额达70亿元以上。形成差额的主要原因是:(1)用于租赁的社会车辆和泵送设备未统计在内(2)干混砂浆生产及其配套设备未统计在内;(3)中央直属企业和非建筑业购置设备未统计在内等。
6月份,混凝土市场开始下滑,7月份急剧下降,拐点出现,负增长抬头,直到9月下旬,进入恢复性增长期。2011年,全行业对混凝土机械的投资规模是历年来之最,而且,主要集中在1—5月份和第四季度。这与我省混凝土市场的供求状况密切相关。
随着投资放量增大,产业规模也急剧上升,按全年混凝土平均价格计算,全行业产业规模已接近2000亿元。
2、资产重组持续升温,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2011年,虽然全省混凝土企业新增了134家,但同时倒闭的企业有15家,被兼并的企业有21家,还有几十家企业关门歇业。其主要原因是:(1)有些企业资金严重不足,又没有其它造血功能和融资渠道,所以难以为续;(2)企业门槛提高了,有些企业硬势力和软势力都不够,所以难以承受。主要表现在【1】绿色环保标准提高了,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变化,一些企业不适应;【2】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对企业在技术上的要求更高。一些企业资金投入能力不足和新形势下对人才的要求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要求。随着竞争能力的丧失,这些企业难免陷入经营困境。所以,在区域内,混凝土行业正面临大范围整合。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涌现出的一批混凝土强势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资产重组,采取一企多站或收购、兼并等形式实现规模化经营,已成为全行业发展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中央直属的大型水泥集团在我省收购优良资产混凝土企业正方兴未艾,他们通过资产重组,以及雄厚的资金优势进行扩张,将和地方大型企业集团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这些产业集群引领行业发展的格局已不可逆转。
3、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产业集中度继续提高
2011年,龙头骨干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或扩大产能,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使全行业产业集中度继续提高。全省混凝土年供应量前50位的企业累计完成混凝土方量7969.12万立方米,占全省总量的36.45%。(详见附表2)其中,超过300万方的企业有5家;200万方以上,300万方以下的企业有8家;100万以上,200万方以下的企业有20家。全省2011年混凝土供应量前10名的企业销售量达3101.6万立方米,占全省供应量的14.19%。这10家企业2011年实现销售产值累计约103.9亿元,占全省总产值的14.6%。
四、全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1、2011年,江苏混凝土市场总的运行呈现前高中低尾稳态势,全年保持了平稳增长。
根据各地“散办”或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11年1—6月份,全省混凝土产量达11808万立方米,增幅达18.27%。从6月份开始,随着国内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房地产销售额剧减,商品房开发放缓,除扬州、淮安地区以外,全省大部分地区混凝土市场均处于低靡状态,7、8两个月全省共供应混凝土3227万立方米,与上半年同期相比,平均同比下降22%。9月份以后,部分地区混凝土供求市场有所回暖,出现放量回升。10—12三个月,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速,大部分地区,市场需求反弹,混凝土供应量基本恢复到去年的同期水平。从全年来看,整个行业全年仍然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长,全年混凝土供应量达到21860.26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了13.11%,但增长幅度与2010年相比,回落了38.68个百分点。
2、行业平均利润率上升,同时应收帐款和负债均大幅度增加 2011年,全行业实现销售产值711.485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受水泥价格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全行业混凝土年平均价格325.47元/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3.59元/立方米,涨幅达15.46%。全行业形成利润43.03亿元,平均利润率为6.04%,比上年增长1.84个百分点。达到平均单方利润19.68元/立方米,为近五年新高,帐面亏损的企业有所减少。南京、无锡和苏州,全年价格比较平稳,C30混凝土均价在360元/立方米以上。由于这三个地区的产出比重非常大,销量占全省49.65%,由此拉动全行业平均利润率的上升。尤其是南京,由于原材料价格相对较低,全行业平均利润率超过8.5%。成为全省效益最好的地区之一。综合各地区原材料价差等因素,镇江、常州、淮安、徐州等地产品价格偏低,实际利润率低于全省平均值。
由于受信贷资金总量控制,基建投资、地方债务和融资都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企业应收帐款和负债均大幅度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至2011年底,全行业历年累计应收混凝土材料款达493.75亿元,占2011年销售产值的69.39%,比上年增加87.73%。全省大部分地区当年混凝土材料款回款率不到70%,一些近1—2年投资上马的混凝土企业,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已经停产或关门歇业。2011年全行业历年累计负债共304亿元,比2010年增加107亿元,增幅为54.31%,企业负担明显上升。从统计数据来看,2011年,虽然混凝土在较高价位运行,企业帐面利润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与大量的垫资销售维持混凝土高价位有关,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伴随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加剧,混凝土企业上、下游和企业自身都可能会出现大面积违约,对企业的正常运转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3、装备投资剧增,运营效率下降。
混凝土机械设备的投资创历史纪录。到2011年底,全省已注册并投产的混凝土企业共777家;已建线但尚未投产或正在建线的混凝土企业还有30多家。从777家企业统计到的机械设备投资额为46.9亿元,比上年增长30%。设备资产总额达1692亿元,比上年增加2.84%。全行业技术装备率达28.45万元/人。其设备拥有量远高于全国大部分省市。通过设备的运营效率分析,可以反映江苏混凝土行业无序投资、盲目建站,重复建设现象仍然十分严重,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1、搅拌机产能过剩的格局继续放大。
2011年,777家混凝土企业的搅拌站拥有搅拌机1883台(套),其中3方站、4方站接近50%,混凝土搅拌站和搅拌机拥有量2011年比2010年分别增加了20.84%和32.23%;远高于混凝土13.11%的平均增长水平。全行业全年设计生产能力达60525万立方米,实际产出21860.26万立方米。2011年,全行业平均单机组完成混凝土搅拌量为11.6万立方米/年,比2010年平均13.57万立方米/年下降16.98%,是历年来最低的。混凝土搅拌机达产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2011年,全行业混凝土搅拌机达产率为36.12%,比2010年下降22.62%。说明单机组搅拌量与搅拌站和搅拌机的设计生产能力相差甚远,有60%以上的搅拌机产能没有发挥出来。也进一步说明我省相当一部分地区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的投资建设带有盲目性。
全省13个地区搅拌站达产率最高的为南通地区,达产率为50.21%(其中南通市区为64.8%),其后依次为苏州(43.86%)、无锡(41.14%)南京(40.18%)、宿迁(37.15%)、扬州(37.04%)、镇江(35.24%)、泰州(32.75)、常州(31.69%)、徐州(26.6%)、淮安(25.11%)、连云港(24.27%)、盐城(22.64%)。地区平均达产率超过50%的仅有1个。在资源日趋紧张,产能过剩逐年加大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控制建站,充分发挥现有搅拌站的资源,是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以及混凝土企业当前面临的一大突出问题。
2、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营运效率略有下降。
2011年,全省混凝土企业新增混凝土搅拌运输车2537辆,累计拥有15852辆。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全行业租赁(或挂靠企业)混凝土运输量累计4658.54万立方米,占全年运输量的21.31%;全行业平均单车营运量为1.38万立方米/年,比2010年平均单车营运量1.45万立方米/年下降了0.07个百分点。虽然我省已有500多家混凝土企业通过安装使用GPS、GPRS车辆调度与管理系统等手段,大大提高了车辆的营运效率。但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大,老企业搬迁,搅拌站远离城市、运距加长、道路拥堵现象加据,以及一大批车辆进入淘汰期等因素,是造成车辆运营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全省搅拌运输车平均营运效率最高的3个地区分别为:南京(1.93万立方米/台、年)、无锡(1.73万立方米/台、年)、苏州(1.44万立方米/台、年)。而苏北多个县或县级市过量购买运输车辆,实际产出远小于运输量,导致搅拌运输车年平均营运效率低于1万立方米/台、年,也是造成全省搅拌运输车辆平均运营效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3、混凝土泵送设备平均效率有所下降。
2011年,全省777家混凝土企业新增混凝土拖泵(含车载泵)134台;汽车泵433辆。全省平均单泵泵送效率为5.59万立方米/台、年,比上年下降3.4%。单泵平均每月泵送混凝土4658立方米,比上年每月少打混凝土158立方米。
由于苏南地区37米及以下规格的泵车大部分被置换,混凝土泵送效率和设备利用率均有一定提高。苏南地区混凝土输送泵的年平均输送量2011年为6.54万立方米/台、年,比2010年增长了4.97%,无锡地区单泵年平均泵送混凝土达8万立方米/台、年,为全省最高;南京为6.84万立方米/台、年,常州6.56万立方米/台、年,苏州为5.82万立方米/台、年,均高于全省平均效率。镇江5.51万立方米/台、年,略低于全省平均值。
苏中地区泵送设备年平均泵送量2011年为4.97万立方米/台、年,苏中三个地区依次为:南通5.6万立方米/台、年,扬州5.04万立方米/台、年,泰州4.29万立方米/台、年。苏北地区平均泵送量2011年为4.33万立方米/台、年,苏北五个地区依次为:淮安6.18万立方米/台、年,连云港4.16万立方米/台、年,宿迁3.98万立方米/台、年,徐州3.75万立方米/台、年,盐城3.6万立方米/台、年。苏中、苏北两大区域除淮安、南通地区超过或达到全省平均值外,其它六个区域均低于全省平均值。以上说明,苏南地区泵送设备仍有一定的需求空间,而苏中、苏北地区泵送设备已经过剩。
五、2012年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1、混凝土产量与经济增长同步
省政府确定的“十二五”经济发展政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正在深入推进。2012年,有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有所放缓,但政府加大了对民生工程的建设投资(如其中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桥梁、地铁、供水、供气、公交场站;城市环境景观建设——绿化广场、城市景观、水环境建设;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等)。受大环境的影响,从2011年起,江苏混凝土市场已步入稳定增长的调整时期,前几年出现的爆发性高增长2012年将不会再现。
国家宏观经济的走势,是决定经济发展和混凝土行业走势的风向标。从江苏来看,“十二五”期间,要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万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201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为2.6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5%。2012年计划投资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仍将是拉动混凝土市场需求的主要力量。虽然,房地产业销售额下降,商品房开发放缓,但政府保障房建设仍在继续扩大。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计划部署,2012年保障房建设规模持续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有所增加,这是混凝土行业保持稳步增长的机遇和基础。2012年江苏省确定了开工36万套,竣工13万套保障房建设目标任务。而且省政府办公厅还以2012年1号文的形式,对这一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市、县。如南京市,就领到了新开工50210套、竣工20010套、发放廉租房补贴20570户的任务。除此之外,全省还有省教育厅等四个部门投入保障房建设,今年开工13190套。(详见附表3)
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和改善城乡建设环境的高投入,决定了混凝土市场需求有保障,虽然其它大型的基建项目可能有所减少或放缓进度,但混凝土的产出不会大幅下行。根据各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2012年全省混凝土总量需求约为2.3~2.5亿立方米,仍有10%上下的增长空间。
就混凝土市场而言,2012年将呈现前低后高态势。第一季度,市场将持续低弥,期望值不大。从二季度开始,需求将持续上升,业内人士应对全年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2、建设工程要求垫资比重加大,企业面临两难决择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强调结构性和灵活性,以确保稳中求进。我们当前面临的形势是,上半年,建设单位仍然普遍资金不足。同时,2012年地方政府还本付息期到来,地方财政压力将进一步加大,造成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和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不足。我们对地方政府完成民生工程的计划、目标不容置疑,但应该预估开发商为完成基建项目和政府为完成保障房工程,要求企业垫资的比重会加大。由于2011年底,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资金十分紧张,大部分未按合约比例支付混凝土材料款。所以,混凝土企业继续为建设工程垫资的能力严重不足。面对许多上年接转和新开工项目,企业要么停供待产,要么通过银行和民间信贷融资,继续垫资供料。而银行和民间信贷成本不断攀升,给混凝土企业再投资构成巨大压力,所以混凝土企业面临两难决择。
3、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减弱。
混凝土企业面临资金占用量大,资金回笼周期延长,融资渠道窄等困难。
随着原材料、油料等涨价和劳动力成本提高,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将比往年增加,加上信贷成本不断上升,混凝土企业盈利能力将有所减弱。
4、混凝土机械需求不减,投资增速减缓。
全省混凝土机械的社会保有量已足以满足全省混凝土的实际产出,由于区域投资和企业投资不平衡,差异很大,加上搅拌站分散布局不合理,造成混凝土机械利用率严重失衡的状态。一部分地区或企业设备严重过剩,造成闲置和浪费;一部分地区或企业则设备不足,需要继续添置。
随着《江苏省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规程》的逐步贯彻实施,全省将有近2000条生产线面临升级改造,从2012年开始,到2015年,将进入老站改造的高峰期,使混凝土行业对混凝土机械的投资产生较大影响。
高效、节能的45米以上长臂架泵车将逐步取代2006年以前出厂的臂架泵车;2005年以前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绝大部分面临淘汰,10方以上的搅拌运输车将成为主打产品。这两类产品的市场总需求,将超过混凝土机械装备需求总量的50%。由于2011年下半年企业资金短缺,对混凝土机械的刚性需求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如果2012年企业资金好转,混凝土机械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干混砂浆在我省部分地区还是空白,而且现有的生产线布局也不太合理,2012年将有较大的投资建设。
总体分析,2012年,混凝土行业对混凝土机械的投资增长将明显减缓。
六、行业发展思路和参考建议
2011年,我省混凝土行业在调整中克服了重重困难,保持了行业的平稳增长。展望2012年,由于混凝土行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展态势复杂而不明朗,我们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当前全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依然尖锐,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准入门槛各地高低不一,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资金压力等六大问题,制约着产业的良性发展。为此,面对行业发展的新变化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体发展思路,重点应考虑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以绿色生产为我省混凝土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江苏省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规程》,已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以混凝土无害化生产为目标的全封闭生产工艺已成为我省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发展方向。要以提高技术水平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以节能减排,节约资源,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化环境保护和治理为我省混凝土行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
要引导企业合理新增产能规模,提倡资源优化型产能扩张,以优化市场布局为导向,努力实现结构调整、企业升级的目标。同时,要采取一定的行政措施,改造或淘汰一大批能耗高、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落后小企业。在企业迁建或新建混凝土搅拌站的项目报批时,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坚持高标准,明确要求必须建设绿色、环保、节能型的全封闭搅拌站,以淘汰一批落后产能。这样做,一方面,有利地方政府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另一方面,可制约社会盲目投资,无序建站。
对于混凝土老站改造,行业协会要从行政、环保、质检等相关部门和企业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宣传、沟通工作。最好,采取分步推进的方式,先在本地区搞1-2个示范,改造工作结束后,请有关专家和当地有关部门一起验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全面推开。
2、逐步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并购重组。
江苏777家混凝土企业,为全国之最。但相当一部分企业规模较小,从业人员的平均素质、水平偏低。当前,如何使落后、低端的企业向先进的、有技术和资金实力的企业转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推进行业并购重组,是从源头上有效治理产能过剩和无序竞争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当前,要以存量整合为主,以市场化方式推进企业间的联合重组。重点扶持和鼓励优势企业采取兼并、收购、合股、换股、托管等多种方式进行行业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使这些优势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继续提高我省混凝土产业集中度。
优势企业在收购、兼并等联合重组过程中,要规范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职业经理人制度,以包容性成长,完成实现企业扩张的目标。
3、从技术创新入手,推进行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混凝土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是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创新发展思路,更新管理理念,从主要依靠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转移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和管理制胜的轨道上来。以成本管理为出发点,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以经营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进行技术升级,降本增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混凝土企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以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基础,尤其要重视节能技术和大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对混凝土企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各地的龙头骨干企业,应该把科研放在企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首要位置。以质量和产品品种以及提高混凝土附加值为突破口,尽可能多的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其中,大宗废弃物的开发利用是其中之一。各种尾矿石、机制砂、石粉、卵石、建筑垃圾、钢渣等经过加工、分选之后,可成为生产混凝土的组分材料。即可以降低成本,缓解资源日趋紧张的状况,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三废”利用率30%的国家政策,争取享受国家减免税政策,从而大大促进企业的发展。
为解决人才不足的矛盾,有条件的企业,应设立技术创新专项基金,开展横向联合,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真正把握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和市场竞争的话语权。
总之,当前混凝土企业不应以规模和速度论英雄,而要以内生增长和创新为追求。用战略眼光,由规模扩张走向品牌经营、品牌制胜的轨道,迎接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4、引导企业改变发展模式,改变低层次、同质化发展现状。各级行业协会应引导企业将发展模式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单一产品向多元化产品转型,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转变,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创新,达到快速提高运营效率的目的。
目前,很多企业的生产成本控制水平、能源利用效率和污染物治理能力与经济发达国家和先进的国内同行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只有引入现代管理机制,不断提升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才能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并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各类工程建设、房屋建设水平和档次的提高,特种混凝土(如:抗渗、防裂、保温、防火、防辐射等混凝土品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有的企业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只好放弃本可以到手的业务。关键在于企业有没有加强这方面的投入,有没有中、高端的技术人员从事这方面开拓性的工作。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应该看到,没有科研投入,很难走出低层次、同质化发展的现状,也难于满足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省、市行业协会,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专业培训,提高混凝土高效外加剂和各种掺合料的应用技术和水平,使更多的混凝土企业能够向建筑工程、交通工程、市政工程、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等领域提供高端的高性能混凝土和特种混凝土产品,向市场提供生产差异化、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混凝土产品。
5、加强合作,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有条件的大型龙头骨干企业,以把企业做优做强为动力,审时度势,可直接与资本市场对接。对于中、小混凝土企业,可由区域性的行业协会结合本地区行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依靠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探索和尝试多种合作模式,努力在资本市场获得融资与整合平台,克服混凝土企业融资渠道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成本高等融资瓶颈,从而改善企业投资和治理环境,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
6、着力抓好行业自律工作。
为构建自律性行业,维护竞争秩序,净化市场环境,各市、县行业协会应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领和规范行业有序地发展。
当前,应把有效控制建站投资规模及混凝土老站改造,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减少和压缩工程垫资等放在各项工作的主要位置。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或完善符合国家政策法规且符合绝大多数企业利益的行约、行规,以维护广大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保持社会和行业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赴江苏学习考察报告 篇6
县委组织部安排5天时间,组织全县50多名科级干部到江苏学习考察,作为学习班中的一名成员,我觉得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对今后的工作也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现把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心得汇报如下:
一、学习的主要情况。
从4月19日上午开始,江苏省委党校用两天半的时间先后安排了五位教授作了五个专题讲座,分别是《法制政府建设》、《后农业税时代的乡镇政权建设》、《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研究》,五个专题看似互相独立,但都是紧紧围绕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展开的,五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一名现代型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应该重点关注的社会焦点。五位教授的授课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但又不局限于理论,都能密切联系工作实际,特别是基层政府工作实际,做到了举一反三,深入浅出,对我们的具体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从4月21日下午开始,江苏方面又安排了两天的时间组织我们到南京城市建设展览馆、张家港市、新桥镇、华西村、梦兰村、康博村、沙钢集团及几个新型社区进行了参观,参观点的选择与前面几位教授特别是吴正林教授的专题《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研究》前后照应,让我们对吴教授讲的一些内容有了更直观和
1深刻的理解。4月23日下午一点半,我们来到了此次学习考察的最后一站苏州市委党校听课,由全国县域经济第一强县昆山市社会联主席为我们讲课。作为昆山市30多年改革发展的亲历者和实践者,他的授课生动鲜活、实例丰富、富有热情,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他的讲座以时间为线索,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昆山市改革创业的全景图,也给我们展示了昆山人艰苦奋斗、抢抓机遇、敢于突破、勇创第一的特色价值观和精神风貌。这最后一节课,是对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奋斗历程的一个概括,也是对整个学习考察的一个总结,让人很受启发和鼓舞。
二、学习考察的感受。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感到了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这是感受最直观也是最强烈的一点。从授课中讲到的一些片段的经济指标看,2009年江苏人均GDP达到了6400美元,昆山市GDP达到了1750亿元,昆山市用全国0.01%的土地积聚了全国2%的外资,1/8的台资,产生了全国3%的出口。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看,江苏的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让人超出想象,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一些企业,如波司登集团、梦兰集团、云鼎股份、阳光股份竟都是一些村企业,作为一家县级民营钢铁企业沙钢集团,竟然能和中国钢铁行业龙头宝钢集团比高低。还有就是江苏的地方特色产业体系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和较大规模优势,宜兴的电线产业、江阴的精纺产业、常熟的服装
产业、昆山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汽车装备制造产业、溪桥镇的乐器产业、丹阳的五金产业、苏州的IT产业等,真正做到了一县一业,实现了规模效应、链条效应,实现了地方经济依赖企业到企业发展依赖当地的产业链条的转变,带动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层次。经过学习考察,这些都让我在心底感到一种震撼。
二是感到了我们观念上的落后。分析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表面上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上的差距,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他们敢于创新,当全国上下都在为姓“资”姓“社”你争我论时,他们率先突破了传统观念束缚,民营经济红红火火;早在2000年之前,江浙等地就开始注重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始了扩权强县的试点;当我们一些部门守着手中的权力视其为珍宝时,他们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审批制度改革。他们勇创一流,要干就干最好的,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办企业、乡办企业、县办企业,硬是一路打拼,成了全国乃至全球行业知名企业。他们敢动真格,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过程中,多措并举,重拳出击,坚决制止各类破坏发展环境的言行,并把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了无微不至。他们珍惜机遇,时不我待,绝不让机遇从手边溜走。教授在讲课时用了一个当地很生动幽默的比喻,说抓机遇就像抓小偷,小偷今天来了你不抓住,明天小偷就不会再来了。
三是感到了自身素质还有待不断提高。经过学习,自己认识到以前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是肤浅的,甚至对一些知识就是一无所知,这与新形势的要求是很不符合的。如法制政府建设、如特色产业发展,往常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但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站的角度低;如应对突发事件问题,作为乡镇分管信访工作的领导,对信访问题形成原因的深入思考和研究不够,必然会影响工作的效果;再如现代企业发展必须的金融知识,自己由于不分管不接触,更是知之甚少。以上种种,都是今后自己需要努力学习的。
三、自己对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为什么单独来谈这个话题,主要是自己对这个话题感受最深,一方面来自这次学习,一方面来自我们自己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去做呢?我觉得要突出四个方面:
一是要广泛听取民意。环境好不好,不是政府说了算,也不是几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说了算,这方面普通的老百姓、商户和企业最有发言权,因为只有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昆山在这方面就想出了很好很实用的办法,起初是开通举报热线,现在是引入第三方民间权威机构进行考核,总之要客观公正。
二是服务要细致。为了留住外商,昆山市专门建了一个妈祖庙,建设了高尔夫球场,成立了台商投资协会,举办外商沙龙,创办了啤酒节,更是专门研究办法解决外商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医疗问题,甚至具体到外商如何使用图书馆问题。总之,他们认为投资环境体现在投资的各个环节,具体到客商的衣、食、住、行、教育、文化等细节。这些理念和做法,都是我们不具备的,也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借鉴的。
三是每一项工作都要做实。在优化环境中,有些工作看起来很虚,但也可以做实。昆山市把党组织、工会组织建到外企,外企工会建会率甚至超过了98%,而且实打实地开展各项富有成效的工作,真正把企业党组织、企业工会建成企业联系政府、社会和职工的载体,有力促进了企地、劳资关系的和谐。近年来,昆山有三位外企工会主席获得了全国劳模的最高荣誉。这说明,只要凭着一腔热情,实实在在的干,就没有干不好的事。
江苏产业发展报告 篇7
近年来, 坐落于江苏省常州市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在加快培养地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工作上, 作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其中, 大力实施“三导”制度 (即导师制度、导生制度和导员制度) 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以此来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做法, 引起了国家教育部和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三导”制度的实施, 给正在转型发展中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带来了怎么样的变化, 又给国内地方高校带来哪些有益的启发?今年“五一”前夕, 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来到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做了一番深入的调研。
校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夏东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 他深有感触地说, “三导”制度是我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 大胆探索出的一条成功路子。“三导”制度的结合, 不仅提高了全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快了学科建设步伐、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且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这几年来, 全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居全省本科高校前列, 去年还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导师制度”贯穿始终, 培育“双能型”高级人才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在多年的办学中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施“三证书”毕业制度 (即学生毕业必须获得本科毕业证、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证书和专业技术等级证书) , 学生走上课堂能当专业教师, 走进工厂能当技术师傅。“双能型”人才的培养, 得益于近年来学校全面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度。
学校规定, 每一名导师指导10至15名学生。现在, 200多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高水平教师受聘上岗担任本科学生的导师, 他们从学生入学开始直至毕业, 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指导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健体”, 把本科教育从批量化培养转变为个性化教育。
导师通过指及示范, 寓学于研,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及专业兴趣, 为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接触高水平的科研领域创造良好条件。大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积极参与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近三年来, 全校本科生的256个科技创新项目通过立项审核, 学校给予每个项目的费用从300元至1000元不等。
自导师制度实施以来, 受益最大的是学生。该校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孙亚健、丁霞林同学, 在导师的指导下, 针对工程制图教学中的难点, 开发出一种新型的适用于职教领域的工程图学网络智能试题题库系统, 获得了2007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立项资助。教育学院张丽等6位同学, 或是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 或是在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分别是《班主任之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导生制度”提高大学生“三自”能力
近年来,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在大学低年级学生中全面推行导生制度, 选聘优秀的学生党员和优秀学生干部经考核后担任“导生”, 以新生的班级或宿舍为单位, 负责指导帮助大一新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 同时还协助新生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力求对每个学生及时作出指导, 从而使新生在进入大学后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学校各二级学院精心挑选了500多名学生党员和优秀的学生干部担任一年级新生的导生, 他们活跃在大学一年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从辅导员、导生的工作特点来看, 辅导员工作方式以“面”为主, 而导生以“点”为主, 导生制度的建立, 使两者相得益彰。
导生制度的实施, 有利于促进学生“三自能力”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早日成才。即将卸任“导生”的经管学院04商务2班的汤亚东同学, 还颇有些恋恋不舍:要不是外出实习, 没有时间, 真想再当一年“导生”。
汤亚东说, 过去很少当众讲话, 为了上好班会课, 特地买了很多《演讲与口才》之类的书“恶补”;有时学弟学妹们会问专业方面的问题, 作为学长, 总不能答不出来, 那么, 自己的专业就得学扎实;喊破嗓子, 不如做出样子, 要让学弟学妹做一个遵章守纪的大学生, 自己当然也得是这方面的模范吧。
让汤亚东兴奋的是, 不当“导生”了, 许多已上大二的学弟学妹也把他当成可以信赖的大哥了, “他们现在有事, 还会找我。”
“导员制度”引领大学生成人成才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要当好一名优秀的辅导员确属不易。教育学院辅导员张羽程老师告诉记者, 辅导员肩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职责, 作为一名称职的辅导员, 一定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成为学生工作的专家。
据悉,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还对辅导员进行应用心理学辅修本科专业的培训, 让辅导员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校实施的辅导员制度中, 按照1:200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 保证每个年级都有至少一名专职的辅导员。他们经常深入学生中去, 保持与学生接触与思想交流, 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及时反映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意见和要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辅导员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全面指导学生, 做好学生行为规范、校纪校规、安全等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做好学生综合测评、奖惩、帮困助学、宿舍管理等工作。他们长期进驻学生公寓, 和学生生活在一起, 主动积极去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 协助心理教育研究所开展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 及时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制度实施以来,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0多名专兼职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才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要不断探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这是该校领导在探索实践中形成的一个共识。
事实证明, 学校“三导”制度实施以来, 一大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得到锻炼和培养, 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得到提高。特别是“三导”制度的有机结合, 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适应高等技术师范院校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
目前, 该校毕业生已占到苏南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总数的30%-40%, 有的学校甚至达到60%。许多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涌现了一大批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高超的职教能师。许多校友已走上校级领导或重要的中层领导岗位, 数不胜数的校友默默无闻地奉献在职教第一线, 还有一些校友正在各行各业为社会、为地方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才华。在该校进行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中, 毕业生普遍得到了“专业水平扎实, 工作态度好, 动手能力强”、“适应期短、文武双全”的评价。
校党委副书记朱爱胜不无感慨地说, “三导”制度, 给学校更是带来了全方位的新变化。学校已连续多年呈现出“招得进、分得出”的喜人景象, 学校步入了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江苏产业发展报告 篇8
【关键词】数字阅读;大学生阅读现状;江苏省
【作者单位】孔超,金陵科技学院图书馆;丁璇,金陵科技学院图书馆。
【基金项目】江苏省图书馆学会2014年度学术研究课题“江苏省大学生数字阅读现状调查及其推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YB23)和2015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江苏省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其推广措施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222)研究成果之一。
2015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1]显示,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较2014年上升8个百分点。大学生是阅读人群的主力,相对其他群体而言,他们更容易接受数字阅读。因此,针对大学生数字阅读行为的研究十分必要,不仅能了解大学生的需求,而且能增强图书馆阅读服务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促进高校图书馆工作不断完善。
从2012年起,不同学者对北京等地大学生数字阅读现状进行了调研[2][3][4],本文将在其他学者基础上做进一步延伸,以江苏省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群体数字阅读现状,归纳数字阅读的区域性特征以及共同属性,为进一步加强和推广大学生数字阅读提供策略指引。
本文采用刘斌等学者对数字阅读的定义,即数字阅读是传统纸质图书、期刊的替代品或竞争品的数字化产品形态,以特殊的格式制作而成,可在有线或无线网络上传播,通过网络在线阅读或下载至计算机、PDA、手机或电子阅读器上阅读[2]。数字媒介的范围设定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PDA、手机、Kindle类阅读器五类。
一、江苏省大学生数字阅读现状调研情况
本文属于区域性调研,从基本信息、数字阅读行为嬗变、数字阅读需求三个方面进行调研。在选取样本数据时充分考虑江苏省教育情况,数据涵盖不同类别的高等院校,力求全面。
本次调查共收到问卷497份,筛选后有效问卷417份。从学校类型来看,985高校占11.27%、211高校占17.51%、一般本科院校占51.8%、专科院校占19.42%;从性别来看,男性占45.56%、女性占54.44%;从年级来看,大一占25.18%、大二占25.18%、大三占23.5%、大四占20.14%、研究生占6%;从学科类别来看,文科占49.89%、理科占19.65%、工科占30.46%。在持续阅读时间上,60.91%的大学生每天超过30分钟,本科生各年级间无明显差异,研究生略高,达70%。另外,有32%的大学生每天阅读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总体而言,大学生的阅读需求旺盛。
1.江苏省大学生数字阅读行为嬗变的状况
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之间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来已久,问卷的第二部分,从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两个方面设计题项,探索大学生数字阅读行为的嬗变情况。
第一,数字阅读是大学生阅读的重要方式,但不会取代纸质阅读。问卷就图书、期刊、报纸的数字化是否会取代纸质出版物做了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纸质图书、期刊、报纸不会被数字化产品取代,特别是纸质图书。总体上只有21.10%的学生认为数字阅读会取代纸质阅读。可见,虽然数字阅读带来便利,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纸质阅读将与数字阅读并存,互为补充,共同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阅读需求。
第二,虽然大学生纸质图书阅读量下降,但是仍高于国民阅读平均水平,同时,他们对电子书有一定需求。2014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而在本次调研中,近70%的大学生纸质图书年阅读量在5本以上,7.43%的大学生纸质图书年阅读量超过25本,总体表现高于国民平均水平。在问及是否希望“图书馆同时提供纸质、电子版图书”时,56.83%的学生表示希望,这说明电子书对大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电子书尤其是新书的普及能为大学生数字阅读提供更多选择,对他们提高数字阅读质量、增加深阅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数字阅读倾向于碎片化、休闲类阅读,手机成为数字阅读最主要的设备。数字阅读设备多样化,除了专业数字阅读器(如kindle),还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等都是常用的数字阅读设备。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数字阅读设备的选择上,更倾向选择手机,这与张文曦等学者调研的结果相同[4]。虽然手机是主要数字阅读设备,但读者需要通过阅读客户端方能阅读,而目前多数阅读客户端提供的内容服务集中在网络小说、新闻,说明当前移动阅读类服务同质化特征显著、可供选择的种类不多。
第四,专业学习需要大学生进行大量数字阅读,笔记本电脑成为大学生首选阅读设备。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占了很大比重。在对数字阅读偏好的调查中,大学生选择学习资料、专业知识的频数仅次于娱乐休闲和文学作品,这表明大学生数字阅读的性质有别于一般阅读群体,学术性需求更强。这与学者王雨调研情况一致:大学生数字阅读不仅是为了消遣时间,而且要兼顾学习[5]。笔者就该问题继续调研,发现在做学术性研究或学科专业作业时,79%的大学生都选择用笔记本电脑来进行资料搜集和查找,比率远超纸质资源。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大部分来自搜索引擎及内容订阅,而非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资源,可见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和推广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五,数字阅读资源的类型多样,平面文字作品最受青睐,大学生有付费意识但更倾向于免费资源。数字资源可以通过平面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提供给读者,大学生群体选择平面文字作品的频次最高,其次是视频作品。其实从认识行为的角度来看,视频的接受度要高于文字作品,在视频时长上大学生群体更偏爱时长为5分钟、10分钟左右的作品。这些时长的作品既不会花费大学生太多的流量费用,又能有效地消耗他们的碎片化时间,同时还不会让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过长而导致困倦。
nlc202309012106
第六,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地点选择有差异,大学生进行数字阅读时易被非相关信息干扰。在进行纸质阅读时,大学生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环境依赖性强,而数字阅读不受空间的限制。调查显示,家里、宿舍和地铁等交通工具是最容易进行数字阅读的场所;时间选择大多是睡觉前和候/乘车时段,印证了数字阅读时间的碎片性。互联网环境是一个开放式、交互性的环境,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没有统一的信息管理机制和发布标准,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使得大家在获取有效信息的同时容易被无关信息干扰。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在数字阅读时,73%的人会被推送的信息吸引而改变原本的阅读方向,69%的人会被广告影响自身注意力。这反映了大学生好奇心比较重,进行数字阅读时易被无关信息干扰,使得阅读信息零碎化和非线性,产生“信息迷航”。
2.江苏省大学生数字阅读需求分析
阅读需求是决定阅读行为的根本动力,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的差异决定了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大学生作为国民阅读群体的主力军与潜在消费群体,他们的阅读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的群体特征显著,具有相同的基本阅读需求,但不同性别、年龄、学科专业、知识积累和兴趣爱好,会使他们的数字阅读需求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可将其归纳为:学术研究性、休闲娱乐性、生活实用型、素质培养型。
本次研究采用李克特量表五分制测定法,按这4类需求设计了11道题目。研究者将417份样本数值,带入SPSS测试问卷的信度与效度。经过T检验后,11个项目T值的sig.值均小于0.05,表明量表有效性良好,无须修改。借助内部一致性系数来检验量表的信度,研究者分别对这4类表现形式以及总量表测量信度,量表总信度大于0.8,各分项信度值均大于0.7,表明整份量表信度理想,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为了厘清大学生群体的数字阅读需求情况,把握数字阅读的需求特征,研究者采用AHP和熵权法主客观复合赋权的方法对其排序。将数据代入EXCEL和MATLAB计算权重得出:素质培养型(0.3854)>学术研究性(0.242)>休闲娱乐性(0.2074)>生活实用型(0.1652)。
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的第一阅读需求是素质培养,包括阅读经典文献提升个人修养和交际能力;增加财经、百科等知识从而开阔眼界;学习面试技巧、计算机等工作相关技能。第二阅读需求是学术研究。课业以及学术再提升的要求,使得大学生群体的阅读需求特征不同于一般国民阅读。第三阅读需求是休闲娱乐,这可以作为大学生群体填充无聊时间的一种选择。第四阅读需求是实时解决大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对数字阅读所持态度是理性的,潜意识有重新调配数字阅读类型的意愿,随着数字阅读出版业的发展以及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持续,大学生娱乐性阅读需求占比将会逐步降低,多层次阅读需求会越来越明显。
二、对调查结果的讨论与策略分析
从本次调研情况来看,大学生群体的数字阅读特征与国民阅读特征之间有共性,也有差异。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的塑造阶段,大量时间都在校园度过,学校及老师的引导,对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职业技能甚至塑造人生观、世界观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本次调研结果我们进一步分析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的推广和引导策略。
1.正确看待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优化资源结构
对大学生群体而言,数字阅读并不等同于“浅阅读”。娱乐性阅读只是消遣时间的手段,自我素质、学术研究的提升才是他们的主要需求。目前大学生群体的数字阅读需求是旺盛的,同时他们对纸质阅读的需求也仍然存在。因此,在资源建设方面,应努力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以电子书为例,现今馆配商已经可以同时提供新书的纸质和电子版,但高校文献采购经费有限,如何取舍,需要做大量调研、统计工作。首先,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学科特色、馆藏分布等情况,围绕素质培养、学术研究方面选配新书的电子版,满足读者数字阅读的需求。其次,高校图书馆要主动与读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最后,高校图书馆要在书商与图书馆之间尝试建立电子书的读者决策采购平台,以便提高采购经费使用效率。
2.加强数字资源知识产权意识,理解付费阅读
我们应加强大学生群体维护数字资源知识产权意识,让他们理解付费阅读制度,从而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发展。数字阅读之所以会偏向娱乐性、浅阅读,很大的原因是这类资源是免费的,而有关素质培养、学术研究类的资源通常被数字版权保护,很少能够免费使用。即使图书馆能够提供免费阅读服务,大多数情况也都受到IP或并发数限制,并不方便。调查显示,大学生付费阅读的意愿不高,这是限制数字阅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大资源机构除了加大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力度,提供更多更好的阅读资源,还要引导大学生群体正确认识和理解付费阅读制度,了解整个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运作;引导大学生群体明白付费阅读能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为作者带来收益,还能推动优秀作品的宣传和延伸性产品的研发,把优秀的作品呈现给读者,从而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3.完善网络环境,构建多功能阅读空间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网络环境,构建多功能阅读空间,适应大学生数字阅读的需求。高校信息化环境应该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现在大学生数字阅读移动性特征明显,应推出与之相对应的新型服务模式,例如推出预装了移动图书馆客户端、电子书客户端、office文档处理软件、阅读学习网络资源客户端等软件的移动阅读设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外借服务;利用图书馆空闲场地设计一个集新技术体验、数字阅读、社交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场所,为数字阅读提供交流空间和自由分享平台。基础网络环境的建设也很重要,尤其是无线网络环境的建设,我们首先要提高网络的覆盖面,减少死角;其次要提高网络的带宽和响应速度,保证用户体验。此外,我们还要进一步丰富移动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当前移动图书馆的主要作用是信息发布和资源检索,高校图书馆还应该集中技术力量为读者提供一个可以连接图书馆数字资源、适合移动设备互联的接口,方便读者在线或离线阅读。
nlc202309012106
4.避免“信息迷航”,逐步培养深阅读习惯
调查显示,在数字阅读过程中,大学生容易被无关资源干扰,脱离原有的阅读主线。图书馆可以通过“微课程”视频教学方式,以细分的知识点、短小的视频将信息资源检索和利用技巧、信息管理工具呈现给读者;每周定期推出主题微课程,课程内容例如如何引导大学生学习思维导图的相关软件,让大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来确保阅读过程不脱离原有主线,解决可能出现的“信息迷航”,提高数字阅读的效率。理解、鉴赏、评价、迁移、创造是深阅读的本质表现,我们应定期组织大学生进行线上线下讨论和思辨的交流会,鼓励大家从不同角度分享阅读心得体会,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大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5.创建优质微学习环境,加强宣传推广
我们应善用本校教育资源创建优质微学习环境,加强宣传推广以满足大学生数字阅读的主要需求。微学习是指处理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或短期的学习活动,数字阅读是微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目前数字阅读呈现的碎片化、知识零碎、非线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的阅读和学习难以深入、系统化。但随着慕课形式的出现,我们可以重新看待数字阅读。图书馆应整合本校资源,鼓励教师录制发布优质的慕课资源,同时推送给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观看,并纳入他们的学习考核,激励大学生重新思考碎片化时间分配方案。
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在加大数字资源建设力度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本次调查显示,53%的大学生不清楚本校图书馆采购了哪些数字资源,这与高校图书馆大力建设数字资源的高涨热情相背离。这充分说明,高校数字资源的宣传推广力度远远不够。在推广过程中,图书馆要协调其他部门,打通大学生使用数字资源的障碍,并通过微信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送相关信息,从而使他们充分了解图书馆的数字资源。
通过对江苏省大学生数字阅读的现状调研可以发现,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在,数字阅读以其独特的优势,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同时大学生也没有放弃纸质阅读,因此,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并存的情况将长期存在,它们互相补充,共同满足大学生群体的阅读需求。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网速的提升和网络资费的降低,数字阅读的发展将会迎来一个好时代。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EB/OL]. http://www.cssn.cn/zt/zt_xkzt/zt_wxzt/2015sjdsr/sjdsrz
qmyd/201504/t20150422_1596633.shtml.
[2]刘斌,李刚,郭依蕊. 北京市大学生数字阅读现状调查[J]. 东南传播, 2013 (4).
[3]刘娜,高春阳. 高校大学生数字阅读调查分析与培养策略探讨——以辽宁省高校为例[J]. 河北科技图苑,2014(6).
[4]张文曦,赵冬湘,代芯瑜. 昆明地区高校在校大学生数字阅读行为调查与分析[J]. 公共图书馆,2013(4).
[5]王雨,李子运. 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 图书馆建设,2013(5).
【江苏产业发展报告】推荐阅读:
江苏文化产业06-18
江苏县产业集聚区规划06-17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05-28
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08-21
关于江苏省丰县公共交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7-02
2018-2022年江苏省港口业发展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目录)06-11
江苏省设施农业发展06-05
江苏新能源发展现状06-13
江苏大学 实习报告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