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产品贸易研究

2024-09-27

江苏省农产品贸易研究(共10篇)

江苏省农产品贸易研究 篇1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服务贸易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服务贸易,近年来先后多次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服务贸易相关工作, 出台了促进服务贸易、服务外包、对外文化贸易等发展的一系列具有顶层设计色彩的重要文件。 江苏是货物贸易大省,也是服务贸易大省,规模仅次于北上广。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服务贸易发展,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特别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系列文件精神, 积极部署全省服务贸易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江苏服务贸易运行情况

1、服务贸易实现新的提升

根据商务部统计最新口径,2014年江苏服务贸易进出口额477.2亿美元,同比增长18.7%,超过全国平均增幅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0.3亿美元,进口336.9亿美元。 全国排名位第四, 较上年提升1位。 2015年一季度江苏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123.3亿美元,同比增幅8.2%,其中出口33.9亿美元,进口89.3亿美元。

2、服务外包持续保持全国领先

据商务部 “服务外包业务管理和统计系统”统计,2014年全省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为174.7亿美元,同比增长26.9%,超过年初制定的目标6.9个百分点,规模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占全国比重为31.2%。截至12月底,全省服务外包企业登记数8167家,从业人数104.6万人。 2015年1-4月份,江苏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64.5亿美元,同比增长15.6%。 系统登记企业数8354家,从业人数106.9万人。

二、江苏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

1、服务外包加速提档升级

一是政策优势持续保持。 “十二五”期间,江苏共落实国家级和省级服务外包专项资金超过6亿元,其中国家资金超2亿元,省级资金超4亿元。 在资金安排上错位支持,形成叠加。 南京、苏州、无锡等国家级、省级示范城市及部分县、区也不断出台或者完善外包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省内一个全方位、全覆盖的政策体系已形成,对外包产业推动和环境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载体框架基本成形。 全省拥有3个国家级示范城市、6个省级示范城市和43家省级示范区。 江苏还充分发挥南京、苏州、 无锡等3个国家级示范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 指导帮助常州、南通、镇江、泰州等4市申报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力争将宁、锡、苏、常、通、镇、泰7市打造成 “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集群试验区”。 三是企业发展量质齐升。 无锡药明康德、苏州方正国际当选为2014年中国服务外包十大领军企业; 润和软件、苏州新宇、无锡NTT数据等20家企业入选中国服务外包百家成长型企业。 软通动力、诚迈科技等19家企业被认定为商务部重点联系企业, 占全国的19%。 目前,江苏离岸业务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包企业有202家。 截止去年底,全省共有千人以上大型企业124家, 其中5000人以上企业达14家。 全省离岸外包业务超300万美元的企业有500多家。 四是培训体系日臻完善。 江苏拥有南京、苏州、无锡、昆山4个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和47家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年培训外包人才5万多人。 各培训中心、培训基地还积极与高校开展实习实训业务, 积极为外包企业输送人才。 伴随服务外包热度不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相关专业大学生积极到江苏外包企业工作。 目前年均吸纳大学生3万人左右。 一个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体系初步形成。

2、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发展迅速

一是文化贸易取得新进展。 在政策引导方面, 江苏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出台《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 重点扶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 去年, 江苏共有28家企业、6个项目入选2013-2014全国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重点项目目录,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三。 获得中央文化产业出口奖励资金635万。 在改革创新方面,推进无锡市建设服务贸易(文化创意类)示范区,发挥无锡市滨湖区的产业优势,以华莱坞为中心集聚文化出口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形成规模效应,率先建设服务贸易(文化创意)创新示范区,并给予省级改革资金支持。 二是会展业健康发展。 在展会管理方面, 进一步简政放权,将在江苏境内举办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的审批权限部分下放至市(县)商务主管部门。 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进一步清理规范党政机关主办展会,明确党政机关主办展会退出机制,积极督促省市各级党政机关做好相关工作。 在贸易促进方面, 由省商务厅制定了2014年年度贸易促进计划,共164个境内外重点展会列入重点支持目录。 服务贸易方面,美国国际生物医药技术大会、中医药服务贸易展览会、美国国际视听通信技术展览会、荷兰广播电视设备展览会等一批境外展会,江苏国际餐饮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技术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等一批境内展会被列入贸促计划。 通过展览展示,树立江苏良好的国际形象,突出“江苏服务”品牌,搭建海内外企业交流平台。 在展会支持方面,由省商务厅牵头遴选了一批符合国家和江苏战略发展方向、社会效益显著、发展潜力较大的展会进行引导支持,获商务部奖励资金328万元。 三是技术贸易稳步发展。 用足用好国家和省级技术贸易各项资金政策,积极引导产业发展。 2014年,江苏12家企业获得国家进口贴息和技术进出口资金1100万元 ,4家企业获 得江苏省 技术进口 贴息166.28万元 ,9家企业获得江苏省首次引进先进技术奖励资金304.37万元。 四是中医药服务贸易取得突破。 初步建立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南京作为全国中医药先行先试重点建设区域。 省商务厅联合省中医药局、南京市商务局等部门对南京市中医药服务贸易基本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初步形成了工作思路,并指导南京市制定中医药服务贸易三年规划。

三、江苏发展服务贸易的突出问题

1、服务外包政策惠及面窄,引导激励作用不突出

虽然江苏政策每年都在完善改进,但是门槛偏高的情况没有根本改观,尤其外包业务占比、离岸外包业务占比、 离岸业务增长率等条件过于苛刻。 常州、镇江、南通等很难政策优惠。 苏中、苏北地区难以得到资金支持。

2、服务外包特色发展不够突出,同质竞争有待克服

由于省内服务外包起步晚,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包括行业导向的趋同、招商引资对象的趋同和促进政策的趋同等。 多数城市并没有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准确定位,大部分地区的重点产业涵盖领域过宽,特色不够鲜明,产业导向上求多、求全,重点不突出。 总体上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影响了“行业品牌”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不仅很难发挥城市的资源优势,甚至也存在相互挖企业、挖项目恶性竞争现象,影响城市之间合作共赢。

3、服务贸易发展面临两大瓶颈制约

一是产业瓶颈。 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即服务业供给不足,服务业开放程度低,已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短板;服务贸易结构欠合理,劳动密集型占主流。 二是制度瓶颈。 在重视程度上,服务贸易还没有被放在和货物贸易同等的位置。 如当前推行“营改增” 进展困难,服务贸易也只有在运输服务、研发与设计三个领域实行“零税率”;服务贸易统计缺乏归口部门,统计体系亟待完善,目前BOP统计数据采集覆盖面不足,申报体制不完善;此外,服务贸易发展还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

四、促进江苏服务贸易发展的相关建议

1、突出抓好服务外包工作

一是研究制定下一阶段江苏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相关指导意见及规划。 建议省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 《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精神,结合江苏实际,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制定并推动省政府出台《江苏省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形成包括省级资金政策、省级示范城市管理、特色园区建设等多方面内容的指导意见。 此外, 建议相关部门根据江苏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特点,适时编制《江苏省“十三五”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 二是推动服务外包平台建设。 建议省有关部门指导帮助江苏有条件的省辖市积极申报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争取更多的城市进入到国家级示范城市的行列,享受相关政策扶持,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 在积极建设国家示范城市的基础上,积极建设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特色园区,建议有关部门制定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特色园区认定标准,认定一批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特色园区,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三是落实服务外包扶持资金。 建议省商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组织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外包专项资金,并开展相关政策辅导工作,帮助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在人才培养方面,建议有关部门加大指导力度,对相关培训机构上报的中高级人才培训项目予以监督管理, 并组织相关培训机构申报中高级人才培训补助。 此外,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全省服务外包条线工作人员数据统计、系统操作等工作基础技能,切实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参照国家《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探索研究江苏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评价办法。 四是支持文化出口重点领域。 鼓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省广电集团、江苏爱涛等企业, 逐步走出去。

2、积极推动全省会展业发展

一是研究规划本省会展业发展指导意见。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调整资金支持方向,有针对性地扶持江苏会展行业做大做强。 二是推进展会市场化发展。 减少政府机关主办展会,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办展,加大对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展会的支持力度,强化展会与产业的融合,发挥会展业带动效应,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三是培育江苏重点展会服务商和精品展会。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会展业,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会展企业加快发展。 支持江苏大型展会通过扩大办展规模和提升办展质量、申请注册商标保护、通过国际认证等途径提升展会的影响力和品牌优势,逐步培育一批品牌展会发展成为国家级国际经贸展览会。 四是鼓励展览业“引进来”、“走出去”。 支持国际知名展会落户江苏,或来江苏合作办展,提高境内办展的质量、水平和效益。 支持境外知名展会主办机构来江苏举办、参加国际性展会,帮助江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鼓励和支持江苏有实力的会展企业参与国际交流,到国外举办、参加各类展会。

3、进一步推进技术贸易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与政策引导。 发挥政策引导和宣传作用, 推进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提高企业技术引进有效利用率。 二是加大对技术贸易企业研发平台的支持。 鼓励企业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平台,掌握创新产品的设计能力。 支持企业创新理念,通过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开放式研发平台。

4、积极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 一是做好行业规划,夯实发展基础。 建议由省商务主管部门牵头,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摸底和调研,形成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规划,完善中医药服务贸易领域的政策。 二是重视载体培育,打造服务品牌。 建设一批中医药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培育一批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有较高附加值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项目(产品),建立由高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组成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中医国际服务贸易人力资源的培养体系。 借助境外中医药展会和论坛,促进中医药文化国际宣传和普及, 推动江苏中医药服务贸易 “走出去”、“引进来”。

浅析农产品贸易状况与对策研究 篇2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状况;对策

以目前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来看,贸易逆差是近几年来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持续存在,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对外发展水平,同时也会影响我国的整体贸易经济发展。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清晰的看待农产品贸易逆差现象,且对其国内外有利与不利因素进行全面客观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贸易逆差是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并且从2008年之后一直到现在为止,贸易逆差不断加大,这就足以说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所谓贸易逆差,实际上就是指我国在一定时间之内的出口贸易总值小于进口贸易总值,也可以称之为贸易赤字。根据农业部出台的相关信息分析,农产品的进出口价格指数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2014年为例,这一年中国农产品的进口价格指数为156.8,出口价格指数为132.4,所以,从数值上可以直观分析得出农产品的进口价格上涨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出口价格上涨幅度。

实际上,农产品对外贸易是逆差还是顺差,这主要是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净国外投资,所以与一个国家的汇率没有直接关联。片面追求贸易顺差也并非正确之举,只有客观面对,才能改善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对外发展状况。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

(一)不利因素。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不利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世界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造成了较大的波动。虽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许久,但是不得不说,自2008年9月开始,许多农产品价格实现了下调,并且长期受到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难以反弹。尤其是一些水产品的出口速度严重受阻,订单减少,导致一些相对高档的水产品难以消化。长期下去,恶性循环,造成了不必要的囤积浪费。同时,我国的粮价也受到了国际粮价的影响,国际市场暴跌的同时,致使我国粮油价格严重高于世界其他国家。所以,这就都会造成我国农产品市场萎缩,从而致使国际农产品的价格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其次,从我国自身的角度来看,农产品自身的安全性也会影响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出口。我国近些年来,在食品安全问题屡次出现问题,这直接导致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一些农产品实行禁止进口政策。所以,这就会造成许多的国外企业取消中国农产品订单,中国的农产品大量滞销,必然会造成整个市场的不稳定。

(二)有利因素。除了一些不利因素之外,实际上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有利因素,为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出口提供了条件。第一,不断开放的经济环境,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个国家之间都加大了贸易往来,这也就为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提供了必要通道。第二,我国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科技力度,这就使得农产品质量有所保障。同时,我国也实行了相应的贸易制度和对策,为我国贸易活动开展提供了条件。

三、我国农产品贸易对策

(一)加强国内支持。要想有效改善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现状,就必须从国内角度进行改进,通过加强国内支持,有效实现对我国农业产品竞争力的提升。首先,我国应该加大农业补贴,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定义来讲,这也可以称之为“绿箱政策”。通过政府拨款或者财政开支,提供一定的农业专用资金,用于农业生产,或者是保障农产品加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与保障。所以,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注重对农业科研场所的帮扶力度,进而促进其尽快研究出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新技术,且尽快推广与使用。另外,还可以加快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这样则可以确保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流通等各个环节实现有效的监控与控制,避免了农产品自身的安全问题。其次,还可以注重对“黄箱政策”的改进与调整。所谓“黄箱政策”,就是指政府应用在农产品方面的价格补贴与干预。以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政府给予农民以及农业生产的补贴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加强对农产品的材料补贴,比如对种子购置金额的补贴。通过统一品种,进行种植,从而满足市场经济需求,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价格。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农产品的设施建设补贴,尤其对一些新兴起的农业合作组织,更应该增加对其的投资与补助,有效改善当前的农业发展缺乏资金的现状。

(二)制定政策促进农产品出口。通过积极制定与实施农产品出口政策,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出口,同时也可以全面发挥农产品出口优势。对于我国农业出口现状而言,水果、水产以及蔬菜是我国既传统,又具有基础性农业生产优势的出口品种。所以,我国应该加大对这类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政策制定,使得其在生产、加工、流通等过程中实现发展。政府在这一过程中,不需要直接参与到市场管理活动,而是通过制定相应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法规,为我国农产品生产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并且通过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我国当前的农产品出口现状。研究与制定出非反关税壁垒的措施,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转型。另外,在对于一些大宗农产品的出口数量方面,也应该进行明确限制与统一管理。还可以鼓励一些具有外贸开展经验的企业参与到农产品的对外贸易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将中国的农产品对外市场打开,从而提升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影响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关键因素就是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我国不断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从而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过程监督,尽可能提升农产品的安全性。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有机肥代替无机化肥,利用生态防治病虫害的形式替代之前的化学防治方法。这样才能确保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始终在相对安全、生态的环境中进行。同时还可以在我国建立相应的绿色生产基地,通过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广告,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真正意義上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的革新,通过全新的机械设备以及健全科学的安全卫生技术体系,从源头保障农产品的生产质量,进而有效应对对外贸易中的绿色技术壁垒,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实力。

四、结束语

在我国农产品开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依然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很容易受到多变的世界格局的影响。所以,这就更需要我国政府注重国内对农业生产的支持,通过建立积极的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对农产品出口过程进行全面监督与把控,进而提升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同时,改善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象,有效提升我国的对外贸易整体水平。(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徐元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状况及发展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06:58-62.

[2]傅晓.2000-2005广东省农产品进口贸易状况及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2009,02:88-90.

[3]杨帆.日本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及中日双边贸易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03:124-126.

[4]肖黎.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进口视角分析及对策[J].东南学术,2013,04:93-100.

中美农产品贸易研究 篇3

1.1 我国在双方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要求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和重组, 这不仅为我们引进国外品种、资金、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经验, 促进我国农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且为发挥比较优势, 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了解到, 在中美贸易中, 中国一直处于顺差地位, 但在农产品贸易中, 中国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且最近几年对美逆差越来越大。

1.2 从美国进口农产品的情况

美国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 美国一直是我国农产品最大进口原产国, 1995年我国从美国进口农产品34.7亿美元, 约占我国农产品进口总值的30%;2006年从美国的进口额为73.8亿美元, 占我国农产品进口总值的23.01%。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尽管如此, 美国作为我国农产品第一大进口国的贸易地位仍然稳固。在73.8亿美元的进口额中, 包括大豆在内的食用油籽为26.7亿美元, 同比增长14.1%;棉花20.8亿美元, 同比增长50%;水海产品4.5亿美元, 园艺产品3.6亿美元, 增长15.3%;动物和动物产品14.4亿美元, 同比增长37.2%;谷物和饲料1亿美元, 同比下降23.9%;糖及热作产品7728万美元, 增长15.7%;植物种子0.32亿美元, 增长14.4%;烟草0.64亿美元。

2 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

美国在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007年我国自美进口农产品增长较快, 成为美国第四大出口市场 (仅次于加拿大、日本和欧盟) 。进口金额达88.46亿美元, 增幅达到23.7%。同时我国农产品对美国出口额呈稳步上升趋势。2007年我国成为美国农产品进口第五大来源国 (仅次于加拿大、欧盟、墨西哥和日本) 。

2.1 中美农产品贸易争端的现实状况

随着中美农产品贸易的不断加强, 在农产品贸易中引发的争端也日益增多。这些争端严重影响了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正常发展。

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摩擦不仅是由于极高的关税征收所导致, 更多的是来自那些隐形的非关税壁垒。首先是对农产品的高额贸易补贴, 2002年美国《农业法》修改, 使得政府补贴巨幅增加至1900亿美元, 范围包括棉花, 大豆, 小麦等大宗商品外的其他如花生, 羊毛, 蜂蜜等。

其次是强制性技术标准, 这里面主要又包括转基因作物问题、绿色壁垒与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环境壁垒。2002年我国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利用了世贸组织允许的技术壁垒, 限制了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出口, 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同时由于中国水果的品质差, 安全性低, 常常受到美国的绿色壁垒阻碍, 使得中国水果竞争力不断减弱。对于环境壁垒, 例如美国对许多食品的包装要求可降解包装, 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损害, 这也使得贸易的成本增加, 实现了美国的贸易保护。

最后就是关于倾销与反倾销问题。我国频频遭受农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困扰, 涉及反倾销的商品有蜂蜜, 大蒜, 小龙虾, 浓缩果汁等, 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 使得中国本来具有比较优势的许多商品失去了竞争能力。

面对各种各样的贸易争端, 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成本上升, 国际竞争力下降, 我国农产品走向美国市场受到了阻碍, 不断引发的贸易争端也使得两国在农产品领域的贸易交往受到损害, 最终不能最大化的获得国际贸易的利益。

2.2 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贸易自由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但是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 贸易产生摩擦在所难免。其争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2.2.1 中美经济实力差异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对于贸易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经济实力强, 其政府就能通过补贴, 生产标准, 竞争条例上的政策提升其农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WTO规则和许多贸易协定都是建立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之上的, 特别是关于技术性壁垒的设置, 由于发达国家技术优势明显, 使得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农业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由于达不到其技术标准而经常发生摩擦。

2.2.2 国家利益的左右

一方面, 农产品的特殊性必须要求国家加以保护, 维护政治的稳定。另一方面农产品的竞争在于一国扩大了某些农产品市场, 另一些国家就会失去一些市场。每个国家都想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 开发国外市场, 就会提供各种各样的鼓励出口的措施, 如补贴, 并且推行限制进口的措施, 如高关税, 技术壁垒等。贸易争端的出现实际就是国家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

2.2.3 农产品贸易协定WTO协议约束有限

由于不同的国家对于WTO协议和其他贸易协议的条款理解有着差异, 任何国家都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 这样以来必定造成各国的纠纷。另一方面贸易制度存在巨大的缺陷, 由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 制定的标准相应高, 这些都说明国际贸易的体系尚不完善。WTO以及各种谈判的协议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约束力是有限的。

3 发展建议

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尽管在价格上有一定潜在优势, 但与国际市场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出口食品从生产到加工的全过程监管, 优化出口食品结构, 提高出口竞争力, 除了要达到国际通用的食品法标准外, 还要满足美国等发达国家各自制定的更为苛刻的技术标准。

3.1 适量进口谷物等大宗农产品

中国在小麦、大豆、棉花、烟草等大宗农产品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其主要原因是:a.其出口受政府政策因素的影响, 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生产的优势;b.这些大宗农产品属于资源性产品, 中国生产成本较高, 已不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美国由于土地资源丰富, 同时又实行高额农业补贴, 在这些大宗农产品出口方面具有较强比较优势。

3.2 进一步巩固蔬菜和水果及其加工品市场

蔬菜和水果与美国相比具有比较优势, 这是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低。但要注意的是, 由于中国蔬菜和水果的品质差、安全性低, 常受到国外市场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阻碍, 致使中国蔬菜和水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减弱。2006年蔬菜和水果对美出口额12.3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1.0%。出口的园艺产品中最多的是水果和加工水果产品, 出口量28.8万t, 出口额4.8亿美元, 出口量增长10.1%, 连续六年保持增长势头。

参考文献

[1]戴强.中美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J].贸易观察, 2007, 10.

[2]向锦.透视中美农产品贸易争端中国对外开放与国际竞争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3]李莉.李阳, 绿色壁垒对农产品的冲击以及对策[J].农业经济, 2008, 12.

[4]王星丽, 农产品出口应对新贸易壁垒的对策[J].宏观经济, 2008, 9.

[5]段立军, 张广胜, 我国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分析[J].农业经济, 2008, 12.

江苏省农产品贸易研究 篇4

关键词: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6-0105-02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取得较快发展是在2001年加入WTO后开始,2005年农业对外开放争取来的过渡期结束,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的全面快速发展新阶段。为了严格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我国开始不断完善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逐渐对外放开农业市场的准入条件,同时积极参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使得对外交流的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入。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国的农业发展开始形成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主要变化:一是2005年,我国农产品进口关税降低到15.3%,2001年的时候是23.2%;二是农产品关税配额从2004年和2005年开始全部达到最高值;三是除了大宗商品小麦90%基本都是国营的,其他农产品国营比率都有了较大比例的降低; 四是2005年开始,我国很多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制品都实现了单一关税管理;五是大部分出口农产品取消了出口补贴等财政支持政策等。

1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

1.1 农产品贸易不断取得新的业绩

我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 900多亿美元,同比增长4.2%,但是农产品贸易市场也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在增速上有所下滑。2014年我国的农产品对外出口713.4亿美元,同比增长6.3%,农产品进口额达1 214.8亿美元,同比增长3%,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但是扩大是速度也有所下缓。

值得关注的是,深加工食品和有机食品正在成为我国农产品对外出口的新增长点,祖如调理食品、冻干食品、大豆蛋白等领域,我国的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已由最初的初级加工型逐渐向深加工贸易转型,部分企业依靠技术研发和创新,正在在激烈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每年出口有机食品大概在8亿美元,具相关报到显示,国际市场对有机食品的需求正处在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也给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商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部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绝对的市场占有率,祖如水产品、大蒜、苹果汁、番茄酱、大豆蛋白、羊绒、花生等农产品的出口额均位于国际市场首位,虽然这些农产品的优势在于低廉的生产成本,也在受国内人工成本不断上什的影响,但是在短期之内是很难被取代的。

1.2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弱

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还仅局限于家庭自主经营为主,农产品市场较发达的京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虽然逐渐已经形成现代化农业生产、加工及销售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还是比较低,生产加工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仍然靠成本优势为主,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这种优势显现出的效果越来越弱,市场抗风险能力非常弱。

我国政府历来都十分关心农业行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国家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培育出许多龙头企业,但是这些龙头企业的销售利润超过亿元的还是非常少,大部分农业企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拉动作用还是非常有限,辐射能力非常弱。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其自身规模、产业集中度和集群效应方面与发达农业国家相比,差距还非要大,企业的生产、仓储和运输方面还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行业的组织化程度、整体竞争能力需要不断加强,我国要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1.3 国际贸易壁垒持续升温,出口贸易前景不容乐观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壁垒不断升温,农产品出口贸易带来的挑战不断加大。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采用各种手段破坏市场间的公平竞争,这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不断受阻,出口难度不断增大。

贸易壁垒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在的贸易壁垒逐渐走向多元化,涉及到的农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涉及的面越来越广,给企业的出口带来了困难;

二贸易歧视问题日益凸出,比如在全球贸易竞争中某些国家采用双从标准,双从待遇,在贸易合作时采用不合理、不公平的贸易措施,进一步削弱国内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贸易技术壁垒不断升级,比如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某些贸易壁垒还被逐渐上升为国家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这些农产品国家不断加大对各自国内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以技术、资金和政策优势来补给国内企业,使本来就具有较强优势的农业企业实力更加强大,同时这些发达国家还不断限制外来农产品的进口量,祖如采用提高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等手段,来提高农产品进口门槛,试图逐渐将外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限制在门外,这不仅有损我国出口农业企业的利益,而且对我国的经济也造成了较大的损害。

2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趋势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如图1所示。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2001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进出口金额还不足200亿美元,但是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逐年有了较快增长,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增长幅度有了显著的提高。从2006年开始,我国的农产品进口额一直大于出口额,贸易逆差越来越大。从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需求对外依赖越来越大,国内的农产品出口情况并不乐观。

3 改善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的对策

3.1 加大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支持力度和加快农业产业化 调整

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产品出口贸易商的支持力度和保护措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国际竞争力。

一是国家应该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推广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评价体系的建设。

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产业化种植的布局。

三是加大对种植补贴、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国内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国内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是转变农产品出口增长的方式,由注重单纯的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由原料性农产品出口向深加工农产品转变,由最初的挂牌出口向拥有自主品牌方向转变。

3.2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立自主品牌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趋势的推动下,过去单一企业间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变成了整个产业间竞争和行业竞争的关系。

一是企业在做好出口的同时,应该积极完善生产、仓储和运输等环节,提高自身行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是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当前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单一产品价格的竞争,要在保持自身产品价格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完善服务体系,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品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是我国企业应深刻认识到,产品质量和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和常青树,因此不管竞争如何严峻,守住底线才能被市场认可,被消费者依赖,国家应该通过扶持龙头企业的方式,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农户”的生产模式和生产模式,对企业和农户实行全方位产品质量安全上控制,这种方式不仅利于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而且还能提高市场销量,增强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国际竞竞争力。

3.3 加快对外贸易体系建设,化解贸易壁垒

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抬头,国际间的贸易问题越来越多,尽快建立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标准体系的任务势在必行,我国政府应该尽快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农产品交易体系,以此来保护我国的农产品出口。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一是对出口农产品出口比重做分类,对于那些出口数量比较大、出口质量要求比较高、贸易壁垒较高的农产品,严格建立高标准的质量体系,体系一旦建立,要严格加以实施,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和较高的贸易壁垒保护的情况下赢得机会,站稳脚跟。

二是在这样贸易摩擦、贸易诉讼频发的市场环境下,国家要建立一套完备的贸易争端预警和处理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经济组织为纽带、企业为主体的信息化、网络化交流机制,及时准确得向各方公布行业的最新动态。

三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建设和控制,相关政府部分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体系和环境管理的认证,加快农产品种子、种植、生产、仓储、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化培训,加快农产品ISO9000体系的培训和认证。只有我们自己种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有保证,才能逐渐化解对外贸易间出现的贸易壁垒和发生的贸易摩擦,只有这样才能会降低出口难度,保持贸易平稳健康发展,实现农民的增收和企业的发展。

3.4 联合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方力量,积极应对贸易 争端

我国2001年才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应对和解决贸易争端和摩擦方面的措施和方法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很多方面仍然处于逐步探索阶段,因此国家应该联动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方力量,积极应对农产品对外面贸易中的摩擦和争端。政府应该在财政和政策等方面来支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作用,在贸易摩擦过程中,行业协会应该敢于身先士卒,积极承担起帮助企业出面解决问题的责任,企业自身也要迎难而上,沉着应对,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不怕诉讼,为企业的发展赢取机会。

参考文献:

江苏省农产品贸易研究 篇5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92年的69.62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5637.62亿美元,无论是贸易规模还是增速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尽管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但对外直接投资额已从1992年的187万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721571万美元,年均增长14.6%,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处于领先水平。江苏的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都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是促进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对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研究综述及结论

国内学者对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张如庆(2005)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和进口都只有单向的因果关系,即进口和出口是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原因,而对外直接投资却不是进口和出口变化的原因,他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促进或替代效应都不太明显,原因可能在于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总体较小,而对外贸易增长的速度很快;谢杰、刘任余(2011)使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两者存在着直接互补效应,另外我国针对不同地区的投资具有空间上的互补效应;乔晶、胡兵(2015)分析认为,2005—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存在稳健的促进效应,并认为随着生产销售型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扩大,可能会与出口存在替代效应;张春萍(2012)根据我国对不同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具有显著的创造效应,且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创造效应的强度存在差异;柴庆春、胡添雨(2012)通过我国对东盟和欧洲投资差异性的考察,也证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存在区域不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属于获取资源型,对发达地区的投资则为了绕开贸易壁垒;蒋冠宏、蒋殿春(2014)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促进了出口,但不同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出口效应存在不同,其中商服贸易类投资出口效应最为显著。

对外直接投资本身体现了两国或两地区的贸易联系,一般认为两国贸易联系越紧密,对外直接投资相应越多。在衡量贸易联系时,进出口贸易额是比较合理的指标。

1.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当存在贸易障碍时会促进资本的跨国流动,而当资本的跨国流动受到阻碍时会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以静态观点进行分析,一种产品既可以通过贸易,也可以通过投资进入另一国市场。选择进行贸易就替代了投资,这种替代效应在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时更为明显。另外,对外直接投资一般表现为先有市场,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大,投资主体就会考虑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产品销售子公司,当市场成熟后,投资主体就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在东道国建立海外生产制造基地,从而用对外直接投资替代对东道国的出口。同时出口水平也间接反映东道国的市场规模,东道国从母国进口越多,则表明其市场规模和购买力越强。因此,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来看,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有着替代和创造两种不同的效用。如果是贸易创造效应,则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正相关,如果是贸易替代效应,则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负相关。

2.进口与对外直接投资。弗农(R.Vernon,1966)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成三个阶段,即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阶段,认为在世界区域范围内,某种产品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决定了其生产区位的不同,而跨国直接投资则是产地转移的必然结果。这种跨国直接投资则会抑制技术创新国的出口贸易,但会进一步促进母国对东道国的进口贸易。同时由于对外直接投资也可能会给东道国和母国之间营造新的贸易机会,使原来的贸易规模扩大。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直接贸易时,虽然会一定程度替代贸易,但往往也会同时创造对劳务和半成品的需求,进而使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贸易规模扩大。另外对外直接投资也会提升企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经过东道国将产品返销给母国以扩大母国进口。但母国的跨国企业在将生产设备向东道国转移时,也会减少母国对生产所需原材料的进口。所以,若是反向进口效应,则进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正相关,若是进口转移效应,则进口与对外直接投资存在负相关。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的构建

以江苏省进出口额作为解释变量,将江苏对外直接投资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引入解释变量江苏省生产总值(GDP)衡量经济增长。为了降低异方差的影响,采用对数模型来研究各变量与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模型如下:

在模型中,OFDIt表示第t年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单位为万美元;EX表示江苏省对外出口额,单位为亿美元;IM表示江苏省进口额,单位为亿美元;GDP表示江苏省生产总值,单位为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对线性模型取对数后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异方差对模型的影响,但同时要注意对数变换后变量的经济学含义需要从弹性系数的角度来观察各个解释变量对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二)数据收集

考虑到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的时间还较短,相关数据不完善,所以样本区间设定在1992—2014年。选取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中的中方协议投资额表示对外直接投资(OFDI),用江苏省出口额(EX)、进口额(IM)表示对外贸易,用江苏省生产总值(GDP)来度量经济增长和经济规模,而其他可能的因素对于模型的作用包含在随机误差项μt里,然后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数据见表1。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一)ADF检验

本文采用Eviews8.0软件进行分析。由于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很容易造成“伪回归”现象,导致检验结果中t、F、R2统计量失效。因此对经济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前,首先进行ADF检验来分析数据的平稳性。同时,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IC准则)和施瓦兹准则(SC准则)来确定滞后期,检验结果如表2。

LNOFDI、LNEX、LNIM、LNGDP的ADF统计值全部大于10%临界值,所以LNOFDI、LNEX、LNIM、LNGDP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但是△LNOFDI、△LNEX、△LNIM、△LNGDP的ADF统计值全部小于5%临界值,则LNOF-DI、LNEX、LNIM、LNGDP是一阶单整的,即是I(1)。

注:△(*)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检验项中(c,t,P)中的C表示检验平稳性估计方程中的常数项,为0表示没有常数项;t表示时间趋势项,为0表示不含时间趋势项;p表示滞后阶数,依据AIC和SC最小准则来选择最小滞后阶数。

(二)协整检验

根据协整理论,如果两个序列满足单整阶数相同且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两个非平稳序列之间就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从而可有效避免伪回归问题。因此,进一步采用协整检验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如下表3。

注:检验项(c,t,P)中的C表示检验平稳性估计方程中的常数项,为0表示没有常数项;t表示时间趋势项,为0表示不含时间趋势项;p表示滞后阶数,依据AIC和SC最小准则来选择最小滞后阶数。ε1、ε2、ε3分别为LNOFDI对LNEX、LNIM、LNGDP的回归残差。

由多变量协整关系检验可知,LNOFDI与LNEX、LNIM、LNGDP之间均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所以回归的结果可信,由OLS法所得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及生产总值关系的最终模型为:

从模型结果可以看出,江苏省出口EX每增长1个百分点,江苏省对外直接OFDI就会下降4.5个百分点。说明江苏省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负相关,二者存在替代关系;江苏省进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对外直接投资OFDI会增加3.96个百分点,说明江苏省进口与对外直接投资OFDI正相关,二者存在互补关系;另外,江苏省生产总值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对外直接投资OFDI会增加4.19个百分点。说明江苏省生产总值GDP对对外直接投资OFDI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呈正相关。下面进一步基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分析各解释变量对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贡献度。

(三)基于VAR模型检验的方差分解

1. VAR模型平稳性检验

由于方差分析必须要求VAR模型是稳定的,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LNOFDI和LNEX、LNIM、LNGDP进行了VAR模型的稳定性进行估计,并对VAR模型的结果进行检验,发现VAR模型的全部特征值的倒数都在单位圆内,则VAR模型是稳定的,检验结果如下图1。

2. 方差分解

采用方差分解来考察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口、出口、GDP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方差分解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对比GDP变化对OFDI的贡献及OFDI对自身的影响,可以得出GDP变化对OFDI的贡献刚开始迅速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贡献率逐渐下降,最终稳定在17%左右,表明政府“走出去”战略在短期会显著促进对外投资的发展,证明了政策的有效性。长期来看,企业会受到国际经营能力、创新能力及自身实力的约束,这一点从OFDI受到自身影响大于GDP所带来的影响也得到印证。

对比进出口变化冲击对OFDI的贡献,可以看出进口对OFDI贡献要远大于出口对OFDI的影响,表明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表现为资源寻求型,另外,从企业自身来讲,为了降低成本以及消除市场的外部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国际一体化战略,这也是进口对江苏省OFDI贡献大于出口的一个原因。

四、结论与对策

通过对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OFDI与进口和出口的多元回归分析,以及对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出口、进口之间的方差分解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存在负相关关系,表现为替代关系。原因在于,江苏省作为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大省,对外投资和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采用“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模式势必会减少投资国的出口。这与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相符。当企业在东道国出口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并对东道国市场有所了解后,便会从出口转向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遭到东道国政府设置的贸易壁垒限制不断增多,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为规避贸易壁垒而进行的“补偿投资”。

第二,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口正相关,表现为互补关系,并且其贡献要大于出口。原因在于随着江苏省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生产性战略资源进口制约着江苏省经济的发展,尤其在有色和黑色金属矿产资源及森林资源等方面极其匮乏,因而促进了资源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另外,从企业自身来讲,为了降低进口原料、半成品的成本以及消除市场的外部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一体化战略,这也促进了对外直接投资。此外,江苏省生产总值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根据江苏省当前的贸易战略,政府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积极实施能够产生贸易创造和互补效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走出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来加快自身国际化步伐,以对外投资促进贸易,在国际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摘要:江苏省作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大省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基于已有相关研究,选取江苏省1992—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及对外贸易相关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多元回归等方法,对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进出口贸易对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影响,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表现为替代关系、进口与对外直接投资表现为互补关系,外贸进口对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的贡献大于出口。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协整检验

参考文献

[1]张如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3):23-27.

[2]谢杰,刘任余.基于空间视角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与贸易效应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6):66-74.

[3]乔晶,胡兵.对外直接投资如何影响出口——基于制造业企业的匹配倍差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15(4):126-136.

[4]张春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6):74-85.

[5]柴庆春,胡添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对东盟和欧盟投资的差异性的考察[J].世界经济研究,2012(6):64-69,89.

[6]蒋冠宏,蒋殿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J].经济研究,2014(5):160-173.

[7]唐礼智,章志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11):145-147.

江苏省农产品贸易研究 篇6

一、文献概述

1776 年和1817 年, Smith和Ricardo分别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他们以劳动生产率为比较基础, 分别用绝对成本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来解释贸易的发生及其带来的两国福利的增加在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 Heckscher (1919) 和他的学生Ohlin (1924) 在继承比较优势学说的基础上, 提出了H-O理论, 一个劳动力存量充裕但资本要素相对稀薄的国家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有利于本国就业问题的解决和相对利益的增加。 凯恩斯 (1936) 的主要支持者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等人在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上提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打破了充分就业的假定, 强调外贸出口与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倍数关系。 此后, 以Linder, Krugman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国际贸易中引入重叠需求等理论。 国内学者杨小凯、张永生 (2001) , 提出交易效率的提高是致使国内贸易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 强调内生比较优势的创造与提升, 贸易结构的优化可以通过扩大就业人数, 加快知识积累, 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

2009 年, 盛斌、牛蕊 (2009) 利用1997-2006 年中国28 个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从贸易流量和贸易政策两个方面检验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研究表明出口增长拉动了就业, 但对各个工业部门的具体影响程度不同。 魏浩等 (2013) 利用1992-2007 年我国33 个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对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制造业部门就业效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低技术制造部门的出口就业正效应最大。 同时, 各个行业的进出口的就业效应也不尽相同。

近年来也有部分学者开始从贸易结构的视角分析贸易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如阚大学 (2010) 分析了我国贸易结构和就业结构20 年来的变动, 并建立回归方程得出结论认为各产业贸易额增加对就业增加的作用各不相同, 且就业结构与产业贸易结构变化存在不协调性, 但产业贸易额增加会带动就业增加。 周申和李可爱 (2012) 利用投入产出法和偏差分解法分析贸易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得出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 (1993-2007) 偏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结构变动不利于就业, 并导致我国的就业结构偏向熟练劳动。

综上所述, 学术界从理论和经验方面就贸易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研究, 已有的经验研究对于我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和贸易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前期基础和借鉴意义。 但是已有文献大多从整体上探讨工业品贸易的劳动就业效应, 从贸易结构视角分析出口贸易与就业关系的文献则相对较少, 而且对出口结构的度量一般都是简单的划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 或者按要素密集度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 划分方法过于粗糙。 本文采用基于产品技术附加值分布的出口结构分类方法对江苏省出口贸易结构进行测度。 该方法能够更好的反映一国或地区出口贸易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江苏省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对就业的影响。

二、计算方法和实证分析

1、产品技术附加值计算公式

其中EXij表示第j国第i种产品的出口额, 表示第i种产品的世界出口额, Yj表示第j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采用该公式计算的附加数值会随着国际分工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原来只能在发达国家生产的产品, 随着产品的标准化, 发明者的技术优势已消失, 而随着竞争的加剧, 成本和价格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市场知识和信息流通已退居次要地位, 其最终结果就是把生产或装配业务转移到其他国家。

2、实证分析

(1) 数据的来源。 由于江苏省1992-1999 年使用的是HS分类标准, 把商品划分为21 大类, 而从2000 年后开始采用SITC分类方法, 把出口商品划分为10 大类、63 章。 所以本文用于所采用的原始数据包括两段:1992-1999 年联合国HS1992 分类标准下20 大类95 种产品以美元计价的出口额, 其中剔除了第93 章 (武器、弹药及其零件、附件) , 2000-2011 年联合国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第四次修订的标准两位数 (Rev.2 SITC) 水平下62 种产品 (不包括第35 章电流) 以美元计价的出口额, 以及同期13个国家以美元计价的人均GDP, 两种分类水平下的江苏省各类产品的出口额。 这些数据分别来自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 (UN COMTRADE) 、世界银行的WDI数据库以及历年的《江苏统计年鉴》。在分析江苏省出口贸易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时所用到的从业人员数据来源于历年的《江苏统计年鉴》。

(2) 产品技术附加值的计算和产品分类。 鉴于江苏省缺乏出口产品细分类数据。 在根据上述公式计算1992 -1999 年130 个观察国95 种产品 (HS1992 分类标准) 的出口额时进行合并处理, 即把每大类下各章产品的出口额进行加总得出20 大类产品的出口额以及世界出口总额。 这样,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1992-1999 年HS1992 分类标准下20 大类产品以及2000-2011 年SITC两位数标准下的6种产品的技术附加值, 然后进行排序, 分成高低附加值产品二组。

(3) 江苏省出口贸易结构及其变迁分析

在年度的低附加值产品组和高附加值产品组计算的结果上, 分别计算江苏省每年两个产品组的总出口额及其EXD:

利用该指数可以反映出一国或地区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 由公式可知该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 1]。 当一国或地区的出口产品全部为低附加值产品时, 该指数的值为-1;当一国或地区的高低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额相同时, 该指数的值为0;当出口产品全部为高附加值产品时, 该指数的值为1。因此当出口贸易结构指数增大时, 该国或地区的出口产品结构开始优化, 反之则表明该国或地区的出口贸易结构开始恶化。 表1 对该指数进行了进一步细分。

20 年来江苏省的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92-2000 年为第一阶段, 该阶段江苏省的出口贸易结构指数从1992 年的-0.37 上升至2000 年的0.17, 达到最高。 说明在该阶段江苏省的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开始显现出来。 2001-2006 年为第二阶段, 在该阶段, 出口贸易结构指数不断下滑, 2006 年降至最低点-0.54, 表明江苏省出口贸易结构不断恶化。 第三阶段为2006-2011 年, 出口贸易结构指数趋于稳定, 一直徘徊在-0.5 至-0.4 之间。 总体上来看, 1992-2011 年间江苏省贸易结构由中等贸易层次转变为低等贸易层次, 具体表现为出口贸易结构指数从2002 年开始小于-0.33, 并且20 年间只有1998-2000 年出口贸易结构指数的值大于0。 见图1

(4) 出口贸易结构变迁对江苏省就业增长影响的协整分析

1) 变量的选取和处理。 为分析江苏省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对就业增长的影响, 本文选取1992-2011年江苏省出口总额 (EX) 、 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总额 (EXG) 、 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总额 (EXD) 以及每年的从业人数 (EMP) 等四个变量来分别从出口总量层面和贸易结构层面对就业的影响。 由于对变量取对数可以消除异方差现象, 并且不会改变变量之间的关系, 所以对四个变量取对数进行分析。

2) 协整分析及估计结果。 本文实证分析主要采用Engle Granger (1987) 两步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协整检验要求变量之间为同阶单整即I (d) 时, 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变量具有明显的时间趋势, 可能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 所以先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以检验序列的平稳性, 具体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

由表2 可知ln EX、ln EXGln EXD以及ln EMP四个变量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 但是其一阶差分后都能通过检验, 说明四个变量的对数序列是一阶单整的, 即 (1) , 满足协整检验前提。 然后把变量ln EX和ln EMP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 得到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

把出口总额EX分拆为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额EXG和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额EXD, 运用OLS进行协整回归得出协整方程:

其中式 (1) 中R2=0.808735, DW=1.875534, 式 (2) 中R2=0.940381, DW=1.732064为了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分别对式 (1) 的残差序列e1和式 (2) 的残差序列e2进行不含有漂移项和时间趋势项的ADF单位根检验, 以检验其平稳性, 检验结果如表3。

从表3 可以看出, e1和e2分别在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说明两个协整方程中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 实证结果。 从总量层面上来看, 出口总额的增加能够拉动就业的增长, 出口每增加1 个百分点, 就业就会增加0.08 个百分点。 从分量层面来看, 不同技术附加值大类产品的出口对就业的影响是不同的, 具体表现为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对就业增长有抑制作用, 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能够促进就业的增长, 由式 (2) 可知, 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额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就业就会减少0.1 个百分点, 而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额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使就业增长0.15 个百分点。 这也说明, 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能够抵消高附加值出口的就业负效应, 其具体表现为总出口能够带动就业的增长。综上所述, 出口贸易在总量上能够促进江苏省就业的增长, 但从分量层面看, 低层次的出口贸易结构 (即主要出口低附加值产品) 能够更加有力地促进就业的增长。

三、政策建议

本文结论显示, 低层次的出口贸易结构更有利于江苏省的就业增长。 针对上述情况, 本文提出一些政策与建议。

1、兼顾劳动力市场, 推行科技兴贸战略

推进贸易结构高度化已成为各国或地区提升自身国际贸易地位, 取得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之一。 江苏省也在积极推进科技兴贸战略, 提升出口贸易结构。 由上文结论可知尽管贸易在总体上能促进就业增长, 但高附加值和低附加值产品的贸易对就业影响各不相同, 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对就业不利, 所以江苏省在推行科技兴贸战略时要兼顾本地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 在推行技术革新的同时, 加大对低附加值生产企业的政策扶持, 鼓励其自主创新, 完善加工企业的市场制度以及出口退税政策。

2、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升贸易结构

通过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 江苏省出口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占到江苏省出口产品总额的95%以上。 但是由于江苏省主要贸易方式仍为加工贸易, 其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底部的状况并没有彻底改变, 产品的附加值低, 贸易结构层次较低仍然是江苏省出口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图1 可知, 从2002 年开始江苏省的出口贸易结构一直徘徊在较低层次, 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而非熟练劳动力资源仍然是江苏省的比较优势, 在此背景下欲使贸易促进就业, 必须在充分发挥非熟练劳动力充裕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升出口贸易结构, 促使贸易结构由较低层次向中等层次转进, 这样既能提高江苏省出口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 又能充分促进就业。

3、加大教育投入, 深化教育改革

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以增强经济实力成为各国或地区发展对外贸易不可避免的趋势, 但高附加产品的出口企业必然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熟练程度知识储备等产生新的要求, 形成就业门槛。 只有加大教育投入, 深化教育改革, 改善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 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整体上提升就业人员的素质, 优化就业结构, 提升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以适应出口产品结构高度化的要求, 才能最终促进江苏省就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相互耦合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盛斌, 牛蕊.国际贸易、贸易自由化与劳动力就业:对中国工业部门的经验研究[J].当代财经, 2009, (12) :88—94.

[2]明娟, 邢孝兵, 张建武.国际贸易对制造业行业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 2010, (6) :62—69.

[3]魏浩, 王浙鑫, 惠巧玲.中国工业部门进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及其差异性研究[J].国际商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 2013, (2) :5—14.

[4]王燕飞, 蒲勇健.中国对外贸易的劳动就业效应:贸易结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 2009, (3) :10—19.

[5]阚大学.我国贸易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态关系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10) :17—23.

[6]周申, 李可爱, 鞠然.贸易结构与就业结构: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 (3) :63—75.

[7]关志雄.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J].国际经济评论, 2002, (8) :5—13.

[8]Lall, S, John W., Jinkang Zhang.The“Sophistication”of Exports:A New Measure of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World Development.2006, (2) :222—237.

江苏省农产品贸易研究 篇7

1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

从我国现阶段的农产品出口所能面临到的绿色贸易壁垒来看, 其主要表现形式有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补贴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关税制度等五大类。这些表现上姿态各异形式不同, 可谓是形形色色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农村品的出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对于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竞争力产生了严重的削弱作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农业文明发达、农村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 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 在参与农业劳动的过程中, 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成本低廉, 所以千年的农业基础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相对于国际上的其他一些国家而言, 在价格比较上有着相对大的优势,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方面, 更是表现出国际上很多国家都难以相背的竞争优势, 但是近些年来, 随着国际上绿色壁垒的实施, 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 特别表现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 “有机食品”、“自然食品”、“健康食品”、“生态食品”等词语逐渐出现在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壁垒中, 我国的农产品在这样严格的质量要求面前, 很多时候显得力不从心, 再加上对农产品中化学物质限量的严重苛刻要求, 我国的农产品被退货、禁止出口、索赔事件屡有发生, 这对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竞争力造成了严重的削弱作用, 同时对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非常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1.2 对于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来说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

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来说,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区域, 这些地区和国家正好就是各种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对于绿色壁垒政策的推行, 比如说动植物安全标准、环保标准、严格的检测

中国人民大学张勃

标准和检测程度等等, 这些都直接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过程中的交易成本。随着改革开放而来, 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率不断增长, 本来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 出口增长率将有望迅速地扩大。然而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增长速度。

1.3 绿色壁垒中的一些技术标准直接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为了保护本国的农产品贸易甚至是限制压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所以在绿色壁垒的实施环节中, 有的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严格的技术标准制定下来, 在包装、处理、生产等环节都加入了技术性要求, 对与我国而言, 这直接制约了我国部分农产品的出口, 所以近些年来, 美国不允许中国的苹果、龙眼进入美国市场, 中国的大米不能进入日本市场, 欧盟不让中国的牛肉进入西方市场, 很大程度上中国的农产品因技术要求难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 中国农产品出口为此损失惨重。

1.4 绿色贸易壁垒中的一些环保标准严重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传统优势

长期以来, 在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中, 我国的茶叶、花生、蜂蜜的农产品都处于优势地位, 然而, 由于近些年来发达国家不断提出了诸如生态食品、自然食品等环保性较强的标准, 甚至是产品的包装要求也非常高, 在这些方面, 中国的农产品从当前的发展程度科技水平来看, 同比很难达到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要求, 比如说一直以来中国的花生产品居世界首位, 曾经在出口贸易中同阿根廷、美国并称为世界上三大花生出口国家, 然而近些年来,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 因黄曲霉毒素的含量难以达到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 所以在出口贸易中大受打压, 出口量急剧下降, 这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优势由于受到环保标准的制约被严重削弱。

1.5 绿色贸易壁垒中的卫生检疫制度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近些年来, 为了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 很多的发达国家在卫生检疫方面也制定出了非常严格的制度, 利用WTO协议中关于环境问题的规定漏洞打一些贸易歧视的擦边球, 对于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来说, 这样的绿色壁垒严重的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2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自身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多次遇到绿色壁垒而损失惨重的结果来看, 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自身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在惨重的代价背后, 我国农产品生产缺乏协调统一、设备技术落后、农产品生产加工较为粗放, 同时我国的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严重, 面对国际上各种严阵以待的各种各样的绿色贸易壁垒, 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对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趋势的加剧,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 对于中国这个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农业国家而言, 品种丰富、成本低廉的我国农产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将会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 这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同时国际市场大门的敞开, 随之而来的国际非关税贸易壁垒也将是前所未有的强化, 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 这将对我国农产品走出国门构成严重的挑战。本文就我国农产品出口中遇到的绿色贸易壁垒问题进行研究, 对非关税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分析, 旨在为我国农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如何更好的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农产品,出口贸易,绿色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1]王绍媛.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绿色贸易壁垒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 2011 (1) .

[2]马章良, 马仁秒.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方略[J].改革与战略, 2011 (1) .

[3]董丽, 赵永宁.欧盟新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5) .

[4]王雪, 袁笑颜.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J].消费导刊, 2010 (8) .

中日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 篇8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或行业内具有较为严密的生产替代和 (或) 消费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而是运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这一新贸易理论来解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在国际贸易型态的发展中,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直被各国学者广泛用来分析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特征。一般而言, 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越发达, 人均收入水平越高, 某一产业产品的竞争力越强, 其产业内贸易水平就越高, 而产业内贸易本身也可以增加社会福利, 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二、研究方法

(一) Grubel-Lloyd指数。

该指数是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Gi表示第i类农产品一定时期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Xi、Mi分别表示第i类农产品一定时期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i的取值范围在0和1之间, 越接近1表示该类农产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越重要, 越接近0表示该类农产品贸易中产业间贸易越重要。一般情况下, Gi>0.5时, 产业内贸易占优势;Gi<0.5时, 产业间贸易占优势。而衡量全部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G-L指数可以用下式计算:

式中Gu表示一定时期的农产品总体产业内指数, Wi为第i类农产品贸易权重即 (Xi+Mi) / (X+M) , X和M分别是农产品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 Gu>0.5表明农产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占优势, 反之则表明产业间贸易占优势。

G-L产业内贸易指数反映了某单一时期的某类产品和某一产业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是一个静态指标, 它不能反映一个产业或一类产品一段时间贸易增量变化的贸易结构。但从贸易模式的变化来看, 结构的调整对研究一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需要用边际产业内贸易来衡量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目前广泛采用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标主要有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和Thom & Mc Dowell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二) 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该指数是从动态的角度衡量一定时间跨度内产业内贸易的水平, 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其中Bi表示第i类农产品一定时间跨度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Xi表示两个时期间第i类农产品的出口额的变化量, △Mi表示两个时期间第i类农产品的进口额的变化量。Bi的取值范围是0≤Bi≤1, Bi越接近1表示该类农产品贸易中的增量主要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的, 越接近0表示该类农产品贸易的增量主要由产业间贸易引起的。

(三) Thom & Mc Dowell垂直型和水平型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是由同类产品具有不同的质量引起的, 主要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水平型的产业内贸易是由同类产品存在不同的特性而引起的, 主要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国家之间。该指数由Thom & Mc Dowell在1999年提出, 用以计算水平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Bw为水平方向产业内贸易指数, Bi为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Wi为第i类农产品贸易权重即 (Xi+Mi) / (X+M)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为 (Bj-Bw) , 其中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

三、数据分析

数据来源:根据UNCOMTRADE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本文采用HS分类方法, 将产品的统计范围界定为HS商品分类中第1~4类 (1~24章) 产品。其中第1类 (第1~5章) 为活动物、动物产品;第2类 (第6~14章) 为植物产品;第3类 (第15章) 为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制品, 精制的食用油脂, 动植物蜡;第4类 (第16~24章) 为食品, 饮料、酒和醋, 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文中所有数据来自UN COMTRADE。从该数据库中, 获取了1996~2006年中日HS01-HS24类农产品的进出口数据。

(一) G-L指数分析

1.农产品整体G-L指数分析。

从表1的Gu值可以看出, 中日两国农产品整体产业内贸易指数并不是各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简单相加。1996~2006年中日两国农产品整体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大于0.5而在0.7左右徘徊, 表明1996~2006年间中日两国农产品贸易以较强的产业内贸易为主。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在1996~2006年上升态势平稳, 从1996年的0.722稳步上升到2006年的0.746。从农产品贸易整体上看, 1996~2006年间两国新型的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地位。

2.各类农产品G-L指数分析。

从表1数据看出, 在1996~2006年间, 中日两国各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没有较大的变动, 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只有第三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有较大的变动。从第一类农产品 (活动物、动物产品) 和第二类农产品 (植物产品) 的G-L指数看, G-L指数均在0.6左右徘徊, 表明中日两国在该类农产品贸易上存在产业内贸易, 而且主要是以产业内贸易的方式为主。从第三类农产品 (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制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 的G-L指数看, 与前两类农产品贸易状况明显不同, 中日两国在该类农产品贸易中, 产业内贸易存在着较大的变动和不稳定, 在1996~1999年间主要是以农产品产业间贸易为主, 2000~2004年该类农产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2005~2006年间两国该类农产品又转变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从第四类农产品 (食品、饮料、酒和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 的G-L指数看, 中日两国在该类农产品贸易产业内贸易水平很高, 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二) 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表2是根据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公式对中日两国农产品贸易增量进行计算所得的数值, 它反映了1996~2006年来不同时期中日两国各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 在1996~2006年间, 每一类农产品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幅度的产业内贸易动态变化。其中第一类、第二类和第四类农产品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值变动幅度较小, 说明每两年间的动态变化比较平稳。因此可以认为, 1996~2006年间中日两国在该类农产品贸易主要是产业内贸易, 两国间农产品贸易增长主要是通过产业内贸易来完成的。这与前面G-L指数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但第三类农产品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值很小, 在1997~2001年的每两年间和2004~2005、2005~2006年间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值为0, 只有2001~2002、2003~2004年间的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值大于0.5, 分别为0.797和0.868。表明中日两国在该类农产品贸易的变化, 从较长的周期来看主要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引起的。

数据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三) Thom & Mc Dowell垂直型和水平型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为了进一步整体评价中日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结构, 本文运用Thom & Mc Dowell垂直型和水平型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以上所选的数据进行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分析, 结果如表3, 表3反映了1996~2006年来中日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1996~2006年间中日农产品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平均值为0.837,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值为0.726,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值为0.111, 边际产业间贸易指数均值为0.163, 说明1996~2006年间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增加量主要是由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带来的, 而以技术差异为特征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贡献较小。

数据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结论

以上的实证分析表明, 第一, 中日农产品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 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且主导优势越来越明显。第二, 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增长是以产业内贸易增长为主, 产业内贸易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 从增长的结构上看, 中日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中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产业内贸易的增量主要是由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带来的, 表明中日农产品在质量、档次以及多样性方面都有所提高, 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 政策建议

1.加强农产品产业间、产业内贸易优势互补

在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同时, 不能放弃传统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对发展产业内贸易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应当大力出口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产品, 同时进口一些国外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在保证安全供给的基本条件下, 适度减少国内生产, 发展产业内贸易, 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调节供需缺口。只有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并重, 才能提高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整体水平。在巩固现有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各种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HS分类的第一、二、四类农产品中, 农产品贸易以产业内贸易方式为主, 这部分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形式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巩固。而第三类农产品则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说明中日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这部分产品, 一方面要在克服垄断的前提下使农产品生产企业最大限度地形成规模经济, 将一些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以获得产业内贸易的利益。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推动人们需求的多样化, 以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使企业规模经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三者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日本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 双方贸易发展潜力比较大, 而中日双方农产品贸易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发展产业内贸易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拓展, 进一步加强双方的贸易互补性。

2.深化农产品加工,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从各类产品来看, 第15章 (动、植物油、脂、蜡;精制食用油脂) 产业内贸易水平非常低, 中国与日本在该产品上的贸易几乎完全依赖产业间贸易, 而这两类均是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这反映了我国在农产品加工环节的薄弱。食用水果及坚果、食用蔬菜和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很高, 几乎达到完全的产业内贸易。这几类都是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 均不是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世界加工食品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大宗食品的增长速度, 且加工食品出口在食品总出口中的份额迅速增加, 加工产品的附加值较高, 价格自然也高。出口产品加工程度的高低反映了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及工业化程度的高低, 因此, 对于农产品贸易的商品结构, 加工产品的份额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近年来, 中日农产品贸易发展较快, 对带动两国双边贸易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基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理论, 运用G-L指数、Br櫣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Thom&McDowell垂直型和水平型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采用UN COMTRADE数据库中中日农产品贸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和日本整体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 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增加量主要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提供的, 提出应加强农产品间、产业内贸易优势互补, 深化农产品加工,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产业内贸易,G-L指数,Br櫣lhart指数,Thom &, Mc Dowell指数

参考文献

[1]王晶.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1) .

[2]孙艳艳, 盛术俊.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实证分析[J].东南亚纵横, 2007 (11) .

[3]刘鸿雁, 刘小和.中日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5 (12) .

[4]陆文聪, 梅燕.中国与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增刊) , 2005·

[5]朱允卫.中泰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5 (7) .

[6]褚鹏鹏.山东省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山东经济, 2007 (1) .

江苏省农产品贸易研究 篇9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贸易;冲击;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75-02

近年来,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逐渐兴起并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壁垒中最为盛行的一种。贵州省农产品的出口也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制约和影响。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和趋势,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当前全球绿色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是20世纪环保浪潮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绿色革命”这一概念的提出,“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的观念在全球日益盛行,人们更加重视商品的质量,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环境质量,由此传导到国际贸易领域,就促使了贸易方式的变革,即越来越多的国家本国进口商品制定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检疫标准或准则,如环境标志产品、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认证等标准。这种代替传统关税壁垒的贸易保护措施,被称之为绿色贸易壁垒。在产生初期,绿色壁垒的形成是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的需要,消费者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全球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绿色壁垒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化,传统的关税壁垒和各种传统非关税壁垒呈现出减弱或消除的趋势,绿色贸易壁垒逐渐成为一种新型重要的贸易壁垒。

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的比较,绿色贸易壁垒是通过公开立法加以规定和实施,以一系列国际国内公开立法为依据和基础,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目前国际上已签订150多个多边环保协定,发达国家更是大力推行环保立法,为绿色壁垒提供法律支持。此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国际社会组织颁布了很多保护性公约,保护的内容涉及从陆地到海洋,从人类到动物,从动物到植物,从固体到流体,从流体到大气。这些不仅涉及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关商品的生产、销售方面的规定和限制,而且对工业制成品的安全、卫生、防污等标准也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就使得绿色贸易壁垒的保护内容十分广泛。

据WTO数据统计,2008年以来,在全球4 917种产品中,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的3 746种产品的贸易额达47 320亿美元,占世界进口额的88%,其中直接受影响的达6 790亿美元,占13%,共计有137个进口国采用了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当前,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的一个强烈呼声,随着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产品的内在与外在的环境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可以断言,以保护人类和生态环境为由的绿色壁垒,将会长期存在,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内容。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贵州省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作为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贵州发展农业生产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从海拔高度来说,贵州平均海拔在1 100米,这在中国是唯一的。贵州位于云贵高原过渡带,处在斜坡地带上,1 100米的平均海拔有400米到2 700米的垂直温差,这种唯一性的优势表现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平均气温在16摄氏度左右。另外,贵州省森林覆盖率在41%,工业污染小。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都非常有利于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近年来,贵州不断推动农业对外开放和“走出去”战略,贵州省农产品出口发展较快。在全省外贸增长的同时,农产品国际贸易不但实现了同步增长,而且增幅大于前者。2012年贵州省全年农产品出口总额达2.91亿美元,同比货值增加32.1%。但是,需要指出的,农产品贸易同比贵州省整体对外贸易发展还存在不足和发展空间。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贵州省货物出口总额在全国居22位,而农产品出口额居26位。这说明贵州省农产品出口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012年国发二号文件全文以明确指出贵州省要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市场,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农产品出口对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内相关产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商务部测算,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约20个就业岗位。为此,积极推动农产品出口,也是推进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加快贵州省农产品出口,一方面要不断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品质,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应对全球贸易形势的发展变化。

目前,贵州对外贸易增长较快,但出口农产品结构单一,一些特色农副产品出口数量偏低,这需要加大茶叶、蔬菜和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出口的推进工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产品是各国实行贸易保护最严重的领域。随着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市场针对中国产品的限制措施也持续增加,技术标准日趋严格。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分析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并做出积极回应,对于贵州省农产品出口的持续发展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推进贵州省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

针对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以及其给贵州省农产品出口造成的消极影响,建立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位一体”、合理有效的绿色贸易壁垒应对机制,对贵州省农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政府层面的制度建设

1.建立并完善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联合工作机制

根据农产品自身的特点及出口要求,首先,要建立省商务厅、检验检疫局、农业厅等部门的合作与沟通。可以尝试建立农产品出口联席会议,定期研究贵州省农产品出口情况,就农产品出口推进以及在出口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通过和相关部门的有机配合和共同作用以达到推进贵州省农产品出口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目的。

2.提升出口产品结构

面对目前国家贸易发展中,绿色贸易壁垒盛行,全球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经济、环境保护的新形势,2012年,贵州农业产品同比增长37.7%,但快速增长和市场扩张的背后,出口农产品结构单一,烟酒独大,占了出口总额的九成。对此,贵州省农业发展应当以一种战略思维来考虑产业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环境技术因素,提高出口产品档次,以此来更好地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并且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发挥比较优势。

3.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功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也要积极搭建相关信息平台。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加强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结合贵州省农产品出口情况,加强对国外市场绿色贸易壁垒发展变化的跟踪总结并及时进行信息发布,为外向型龙头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帮助。

(二)行业层面的对策

1.充分认识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根据国际的实践经验,行业协会作为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并为其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在保护国内产业、支持国内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因此,在推进贵州省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省市各地农业行业协会、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农业产业发展协会等组织的作用,使其能够在贵州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中起到促进作用。

2.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从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来看,农产品出口往往采取以较低的价格打入国际市场的战略,此外还时常出现农产品出口企业竞相压价的现象,这种行为十分容易遭到进口国的各种贸易限制,包括绿色贸易壁垒。针对这一现象,在积极推动农产品出口过程中,对行业协会而言,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安全预警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起重要农产品的数量、价格监测系统,当发现对某一市场销售价格降低和出口数量大幅增加时,要迅速查明原因并找出对策,尽量避免出现企业竞相压价现象以减少国际贸易的摩擦的出现。

3.加强行业自律

近几年来,信用危机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无疑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据海外报道,最近几年泰国出口至日本的食品总值攀升30%。其主要原因就是泰国食品企业产业集中度高,质量控制相对中国企业更加稳定。日本客户将订单转移到泰国和其他一些东盟国家,导致我对日出口继续下滑。对此,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其自律功能,积极参与行业规范、产品标准等的制定和修订,强化质量控制,提高出口农产品安全水平。

(三)企业层面的应对措施

1.充分重视绿色贸易壁垒对出口的影响

对于贵州省出口企业而言,在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在思想上要重视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及影响。一方面,企业要做好自律,从源头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标准。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省农业资源和特色产品的整理归纳,并通过在国外各类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参加国外展览,加强宣传贵州,加强与有关国家的政府部门和公司企业的交流,树立贵州农产品的正面形象,并减少和消除针对贵州省农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

2.构建企业产品出口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农产品出口企业作为直接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主体,在紧密联系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同时,更应该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到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绿色环保理念和因素,努力构建企业出口产品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在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实行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同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3.不断提高绿色环保产品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贵州省农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中的核心所在。对于贵州省农产品出口企业而言,必须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避免低价竞争。要通过加强运用非价格竞争手段,积极提高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倡优质优价服务的竞争战略。为此,企业要将其价值链不断向高附加价值的活动环节移动,加大研发投入,用于绿色环保高品质产品的创新与开发。

参考文献:

[1]农业部.中国农业年鉴[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杨绿野.浅论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和对策[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12,(2).

广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研究 篇10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理论开始兴起, 并得到了广泛关注, 当今世界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 不仅有效地增进了国际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产业内贸易。

(一) 国外学者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

从20世纪60年代, 产业内贸易受到了广泛关注。Yanhong Zhang, Don P.Clark (2009) 提出, 以HIIT而不是VIIT为主是美国的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因为HIIT比VIIT调整成本相对低。距离, 外国直接投资, 规模经济影响HIIT但不影响VI-IT。Jianhong Zhang, Arjen van Witteloostuijn, Chaohong Zhou (2005) 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的双边产业内贸易, 特别是VI-IT, 在这个过渡期内显著增加。外国直接投资在确定个人所得税, 特别是VIIT发挥了重要作用。Kemal Turkcan (2003) 实证结果表明, 产业内贸易水平和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是正相关, 同时与人力资本禀赋和地理上的接近的差异有关。

(二) 我国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

广西产业内贸易研究相关文献。段人方 (2010) 指出广西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特点如下:相对水平低、容易受环境影响、各类产品发展不平衡。外商投资为最大影响因素。规模经济、差异化产品以及市场结构为次要影响因素。冼婷、马杰 (2012) 对广西目前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现状进行分析时运用Grubel-Llolyd和竞争力指数, 从政策层面出发, 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何勇 (2013) 指出:区域内人均GDP、外商直接投资、劳动资本比、经济一体化程度是促进广西与东盟地区区域内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均GDP差异则是阻碍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因素。

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吴学君、易法海 (2010) 采用Grubel-Lloyd和GHM两种方法分析1997~2008年中日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现:绝大多数农产品是产业间贸易。吴学君、龚梦 (2012) 采用Grubel-Lloyd和GHM得出结论:人均收入差距、外商直接投资、农产品贸易不平衡、贸易伙伴的贸易开放度是影响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国家层面因素;区域优惠贸易安排、地理距离、市场规模因素对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也有影响。

二、广西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本文选取1999年到2013年的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数据, 分析了广西农产品贸易现状, 包括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广西农产品贸易品种结构分析。从而揭示广西农产品现状中的特征和问题。

(一) 广西农产品贸易额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 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整体趋势向上, 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99年的10974万美元, 到2013年进出口贸易额达423801万美元, 是1999年的38.6倍之多, 进出口总额出现质的飞越。虽然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但是广西主要农产品顺差额逐年递减。广西从1999到2013年间, 农产品净贸易额中, 净贸易额大于0的只有5年, 整体为顺差, 说明广西农产品的贸易额在2003年以前起到了出口创汇的作用;2003年以后净贸易额全部为负数, 表现为逆差, 说明广西农产品的贸易价值从2003年以前的创汇转变转变为2003年以后的用汇。

出口额在2012年达到最大值, 2013年出口额有下降;进口额则上升趋势明显;总体来说出口额与进口额逐年增加, 广西农产品发展趋势向上。从广西农产品出口的角度看, 出口额从1999年的9145万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42134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20.07%;从农产品进口的角度来看, 进口额从1999年的1829万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81667万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39.9%;进出口总额从1999年的10974万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423801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27.58%。进口增速明显大于出口, 这就造成广西农产品贸易量不断增加但逆差值却不断扩大的现实。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广西农产品不论是出口还是进口, 其贸易额占货物贸易额的比值在2003到2004年呈现上升的趋势, 除2003年以前包括2003年, 其他年份的农产品贸易比重均大于10%, 并且在这2003年后进口占比一直大于出口占比。1999年到2013年广西农产品出口额、进口额以及广西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广西货物贸易出口额、进口额和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逐渐稳定只在一定区域内有小波动。广西农产品出口额占广西货物贸易出口额比重由1999年的7.33%递减, 经历两年, 到2002年又升到9.36%, 2003年的9.47%逐年递减, 到2007年出现最低比重4.42%, 之后逐渐上升, 2012年略有起伏达到8.34%;广西农产品进口额占广西货物贸易进口额的比重由1999年的3.61%上升到2013年的19.92%, 2004年、2005与2008年起伏比较突出, 分别为25.92%、24.37%和27.02%;而广西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广西货物贸易总进出口额的比重由1999年的6.26%上升, 2004年比重最高, 为15.95%, 其他年份一直处于5%-10%之间。

(二) 广西农产品贸易品种结构分析

本文根据中国所给出的农产品定义, 并结合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所界定的农产品目录 (HS1-HS24) 以及水产品 (HS29-HS53) 的一些内容对广西进出口贸易主要农产品进行分类分析。根据我们的调查, 广西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 活动物类类, 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类, 生丝等在1999年到2013年间, 出口额虽然波动比较大, 但进口额一直保持为零, 说明此类型农产品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这个类型的产品则情况相反, 出口贸易额一直为零, 说明此类农产品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只有植物产品类既存在进口又存在出口。

在广西农产品出口结构分类中, 只有活动物类和植物产品类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说明这两类农产品作为广西农产品出口的主力;生丝类有些许上升, 但趋势不明显。在广西农产品进口结构分类中, 从2003到2013年, 只有第三类农产品: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类有明显上升趋势, 说明广西关于该类的农产品还不能做到生产满足自身需求。

三、广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 广西农产品贸易结构不合理, 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

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 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都不断增加, 近年来进出口的农产品类别变化不大, 进出口品种单一, 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来说都比较低, 附加值也低, 基本上是凭借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和资源上的优势, 技术密集型的农产品在产业内贸易中所占比重小。贸易额一直属于顺差的状态, 不利于广西产业内贸易发展。

(二) 人均收入、经济区域一体化、市场规模对广西产业内贸易有一定影响

人均收入、经济区域一体化、市场规模对广西的产业内贸易都有一定影响, 三个影响因素对广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均有正面的影响作用。而人均收入、经济区域一体化和市场规模之间又有一定联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和市场规模相互促进, 人均收入的增长则很大程度依赖经济区域一体化和市场规模。

(三) 直接投资利用率低

外商投资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但在广西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 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与预期不符, 这可能与投资的利用率有直接关系, 用于农业发展的投资没能好的发挥作用。

四、促进广西农产品贸易的政策建议

(一) 促进广西农产品产业结构升级

加强对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研发, 提高产品的档次, 提高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水平。提升农产品的结构多元化, 品种的多样化。在保证产品质量、消费者偏好和资源配置合理的情况下, 加强农产品水平方向的差异性, 例如产品的款式、样式及规格上。为适应市场需求, 政府应加快边境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边民互市贸易师范基地, 以及颁布相关政策来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企业应该把企业的服务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以此促进其企业不仅能做大, 还能做强, 成为佼佼者, 从而推动产业内快速发展。

(二) 扩大促进产业内贸易因素的作用

人均收入、经济区域一体化、市场规模这些因素都对广西产业内贸易有一定促进作用。人均收入的提升对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市场规模都有一定作用。广西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前沿, 中国进军东盟的桥头堡, 正享受着国家政策带来的优惠与便利, 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广西应该利用国家政策带来的便利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广西作为农业大省, 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 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兴农的投入, 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广西人均收入提升的重要基础。

(三) 提高广西农产品利用直接投资的质量

对相关外商投资的政策制定, 我们应以互惠互利为导向、优化投资环境为目标、扩大投资规模为动力;同时需加强对外商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政府需要进一步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为外商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非歧视的投资氛围, 促进大量外商有兴趣投资。并且对外商投资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 推动市场正规化、合理化。其次不仅要积极引资, 还要合理引资。不要盲目的引进, 要考虑引进外资来是否能提升广西竞争力, 优化产业结构。广西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时应该以注重质量为主, 同时多引进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投资。

摘要:本文选取广西农产品贸易数据, 以广西农产品进出口为研究对象, 使用1999年到2013年广西农产品进出口数据对广西农产品贸易进行分析发现广西农产品进出口有上升趋势, 接着分析了广西农产品贸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 并根据结果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广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

参考文献

[1]Yanhong Zhang, Don P.Clark.Pattern and Determinants of United States’Intra-Industry Trade[J].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2009 (03)

[2]Jianhong Zhang, Arjenvan Witteloostuijn, Chaohong Zhou.Chinese Bilateral Intra-Industry Trade:A Panel Data Study for 50 Countries in the 1992-2001 Period[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2005 (03)

[3]Kemal Turkcan.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 intermediate goods between the US and OECD countries[D].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2003.

[4]段人方.广西产业内贸易发展与外贸竞争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 2010.DOI:10.7666/d.d115587.

[5]冼婷, 马杰.广西产业内贸易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24 (03) :40-41.DOI:10.3969/j.issn.1672-3198.2012.03.022.

[6]何勇.广西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 2013 (09) :39-44.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3.09.009.

[7]吴学君, 易法海.中日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基于1997-2008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J].现代日本经济, 2010, 03:37-43.

上一篇:教改呈现的精彩下一篇:沿海挡潮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