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机电产品论文

2024-10-02

江苏机电产品论文(共11篇)

江苏机电产品论文 篇1

一、江苏机电产品出口现状

(一)出口规模

江苏作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贸易大省,随着出口贸易结构的逐步改善,机电产品已成为该省出口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出口规模上,江苏机电产品自2006年就以1113.8亿美元突破千亿美元关口,2011年又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从2009年至2013年期间,江苏机电出口历年同比增长虽有起有落,但每年占江苏总产品出口额的比重均在65%以上,机电产品已成为江苏省占比最大的第一类出口商品,对本省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增长及居民收入提高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表1所示为2009-2013年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额规模。

(二)出口产品结构

江苏出口的机电产品主要有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视、无线电讯设备、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液晶显示板、计算机附件等产品。

从机电产品的技术含量上看,江苏高新技术产品的年出口额在2009年至2013间基本均接近或在千亿元以上,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在50%以上,比重较高。机电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在32.4%至46.1%之间,比重逐年略有下降。(见表2)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江苏统计网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江苏统计网

(三)产品贸易方式

江苏机电产品出口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2009年至2012年间,江苏机电产品出口加工贸易占比分别为77.7%、80.81%、81.87%、78.69%,历年比重平均在80%左右,占据着主导地位。表明江苏的机电企业已开始介入机电产品的国际生产分工与协作体系,并逐步融入到国际机电行业链中。

(四)出口市场

目前江苏机电出口主要分布在欧盟、美国、东盟、香港、日本、韩国等市场,占比80%以上。以2012年为例,欧盟市场占25.95%,美国市场占23.97%,东盟市场占9.4%,香港市场占8.86%,日本市场占6.32%,韩国市场占5.89%,其他19.61%。其中美国和欧盟占比较高,合约50%以上,市场集中度偏高。

二、江苏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出口贸易方式及市场不均衡

在出口贸易方式上,江苏的机电产品主要通过外资企业开展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出口,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发展严重滞后;在出口市场上,以欧美及东南亚等传统市场为主,市场过于集中,不利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

(二)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

江苏机电产品出口大多是使用国外品牌的加工贸易和以贴牌为主的订单贸易。出口的外资企业通常只负责劳动较为密集的简单加工和装配环节,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位都由国外企业掌握,以自主品牌方式出口的很少,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

(三)出口成本增加

随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社会投资和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展,原材料、土地、资金、水电等生产要素相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了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生产、物流和融资等成本的持续上涨。快速城镇化带来的“用工荒”及制造业平均工资每年10-15%升幅水平都给机电出口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另外,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出口退税的结构性调整给机电出口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压力。

(四)贸易壁垒影响严重

江苏机电产品出口目前面临的贸易壁垒主要有三种:一是安全技术壁垒,如美国的UL安全试验所认证;二是环保绿色壁垒,如欧盟的EUP指令、WEEE/ROHS指令等;三是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由美国和欧盟发起,欧盟和美国作为江苏省机电产品的两大出口市场,相关贸易措施的实施,对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造成较大制约。

三、江苏机电企业产品出口对策

(一)实施多元化战略,促进机电产品贸易方式及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一方面,应鼓励本土民营企业积极开展机电产品的生产、加工与贸易,参与外资项目的相关配套产业,鼓励以外贸代理出口为主要渠道的生产企业,积极开展自营出口业务,促进贸易方式及贸易主体的多元化。

另一方面,鼓励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积极开拓拉美、非洲及东欧市场,采取多种销售策略如在国外开办销售专卖机构,甚至在国外投资设厂等方式促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二)加强品牌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出口产品结构

机电出口企业首先要树立创品牌意识,重视自主出口品牌的建设,挑选并培育一批具有市场潜力和成本竞争优势的产品;开设专业研发机构,投入资金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自主研发专业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其次,企业加大对研发创新的投入,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水平,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从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方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提升出口产品结构。

(三)加强企业内外部管理,降低生产出口成本

机电出口企业应通过加强和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来降低其生产和经营成本。着重抓好生产运营管理和财务成本管理。在运营方式上,企业要能在内部通过对各制造流程、环节的精细化操作和管理,实现集约化生产;在外部能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适时灵活转变经营方式。在财务控制上,机电出口企业需要学会合理运用不同的融资方式和渠道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及使用多种金融工具来降低企业的汇兑风险与成本。

(四)加强应对贸易壁垒的措施

企业要加强防范意识,即时关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欧盟,美国,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新动态。积极申请合格认证,努力生产符合国外技术标准要求的先进机电产品,预防并尽可能避免贸易争端的发生。一旦遭遇起诉,机电出口企业应积极应对,并争取获得进口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参考文献

[1]倪伟清.江淅两省机电产品出口比较分析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

[2]赵银德,黄兆京.浅论入世以来江苏机电产品的出口现状与发展对策[J].江苏商论,2010(8).

江苏机电产品论文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以及其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服务体系,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落实工作措施,保障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制,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协同做好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包括渔业,下同)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质量管理,开展例行监测、监督检查以及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和指导,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县级以上工商、卫生、质量监督、商务、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监督、粮食等有关部门和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安全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质量安全意识,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第六条 支持、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依法成立、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者农产品行业协会。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自律管理,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为其成员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指导其依法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

第七条 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公众负责,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二章 农产品产地

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管理制度,对农产品产地安全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价。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应当按照规定每三年进行一次检测。

第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下列区域设置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点:

(一)工矿企业周边的农产品生产区;

(二)大、中城市郊区的农产品生产区;

(三)重要农产品生产区;

(四)国道、省道等重要交通干线两旁的农产品生产区;

(五)其他需要监测的区域。

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农产品品种特性和生产区域大气、土壤、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状况等因素,提出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的建议,经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安全状况改善并符合相关标准的,应当按照前款规定的程序进行调整。

第十一条 对不符合特定农产品产地安全标准的生产区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并组织修复和治理。

第十二条 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者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申请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认定。第三章 农业投入品经营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经营的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可能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长调节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进行监督抽查,并公布抽查结果。监督抽查不得收取费用。

第十五条 农业投入品经营者对其销售的农业投入品应当提供产品说明和安全使用指导,不得销售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

第十六条 农业投入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记载其经营的农业投入品名称、进货来源、进货日期、进货数量、生产企业、生产日期、批准文号、销售日期、销售去向、销售数量、销售人员等内容。

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禁止伪造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

第四章 农产品生产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指导农产品生产者执行有关操作规程和生产技术要求,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鼓励和支持生产优质农产品。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指导和监督农产品生产。

第十八条 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有关规定合理使用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长调节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遵守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等农业投入品使用制度和规范,不得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农业投入品。

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及时回收、清除农业投入品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

第十九条 农产品生产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

(二)将人用药品作为兽药使用;

(三)使用农药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捕捞、捕猎;

(四)违规使用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长调节剂;

(五)收获、屠宰、捕捞未达到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的农产品;

(六)在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生产禁止生产的农产品;

(七)使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物品对农产品进行清洗、整理、保鲜、包装、储运等;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条 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自行或者委托检测机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测,向农产品采购者提供真实有效的质量合格证明和产地证明。

经检测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得销售,并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销毁。

第二十一条 农产品生产企业、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户,在生产活动中应当建立完整的生产过程和受检情况记录。具体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记录格式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农产品生产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禁止伪造农产品生产记录。第五章 农产品包装和标识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强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鼓励和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和标识。

第二十三条 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批发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对其销售的农产品应当包装或者采取标识牌、标识带、说明书等形式予以标识。包装的农产品拆包后或者散装农产品销售,应当在农产品容器、外包装上进行标识。

第二十四条 包装农产品的材料、容器和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包装场所、用水等应当符合卫生要求,并配备必要的冷藏、消毒等设备。

第二十五条 农产品包装物或者标识应当按照规定标明产品品名、生产日期、产地、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和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有分级标准的,应当标明产品质量等级;使用添加剂的,应当标明添加剂名称和剂量。

农产品包装物或者标识所用文字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标注的内容应当准确、清晰、显著,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进口农产品应当附中文说明。

第二十六条 在农产品或者其包装上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以及名牌农产品等标志,应当取得相应的证书。

禁止伪造、冒用、转让、买卖、超期或者超范围使用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定标志。

第二十七条 属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农产品,应当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标识。第六章 农产品经营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产品,不得销售:

(一)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的;

(二)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残留或者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三)含有的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生物毒素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四)使用的包装材料、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不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技术规范的;

(五)依法应当检疫检验而未经检疫检验,或者检疫检验不合格的动植物及其产品,或者未按照规定佩带免疫和检疫标识的畜禽及其产品;

(六)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及其产品;

(七)其他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

第二十九条 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应当具备有效的产地(检疫)证明、检测报告或者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证书复印件(需加盖获证单位公章)。

无产地证明、检测报告或者未取得相关证书的农产品,经现场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交易。

第三十条 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对进场交易的农产品进行抽查检测;发现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并及时向所在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十一条 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销售企业在农产品经营活动中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和经营管理档案,配备专(兼)职质量安全管理人员以及与交易量和交易种类相适应的检测设备;

(二)查验农产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以及其他证明;

(三)保证经营场所清洁卫生,对场地以及使用器械定期消毒;

(四)发现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并配合生产者召回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或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农产品;

(五)配合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与进入市场经营农产品的经营者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明确质量安全责任;发现经营者有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向所在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十二条 农产品批发经营者应当建立农产品购销台账,如实记载农产品的名称、来源、销售去向、销售数量等内容。

农产品购销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禁止伪造农产品购销台账。

第三十三条 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现其生产的农产品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或者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通知农产品经营者停止销售,告知消费者停止使用,主动召回其产品,并记录召回和通知的情况。

农产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农产品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或者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并配合生产者召回已销售的农产品,通知相关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销售和通知的情况。

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经营者召回其农产品时,应当向所在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对召回的农产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监督抽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被抽查者应当予以配合,拒绝接受抽查的,对其农产品禁止销售。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中,可以对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现场检查,查封、扣押经检测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依法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或者提出处理建议。

第三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监督抽检,监督抽检结果向社会公布;发现检测结果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应当向有关认证认定机构通报。

第三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考核管理。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经计量认证和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加强监管,对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及相关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第三十九条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调配合,相互通报获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上级人民政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应急机制,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赶赴现场调查取证,并进行应急处置。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公布举报方式,并为举报人保密。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农业投入品经营者未建立或者未按照规定保存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或者伪造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对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个人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使用农药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捕捞、捕猎的;

(二)违规使用生长调节剂的;

(三)收获、屠宰、捕捞未达到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农产品的;

(四)在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生产禁止生产的农产品的;

(五)使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物品对农产品进行清洗、整理、保鲜、包装或者储运的。

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或者违规使用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的,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一)出具虚假的质量合格证明或者产地证明的;

(二)伪造、冒用、转让、买卖、超期或者超范围使用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定标志的。

第四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项规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销售企业未按照规定查验农产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以及其他证明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四项规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销售企业发现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继续销售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营业执照;

(三)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农产品批发经营者未建立农产品购销台账,责令改正,并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伪造购销台账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江苏机电产品论文 篇3

记者求证:记者拨打公司证券部电话,工作人员证实消息属实。

江苏神通(002438)近期有消息称,公司研发的贝类捕集器等产品目前已通过试验验证和鉴定,具体生产规模将根据市场需求和订单情况而定。

江苏神通主营生产销售阀门及冶金、电力、化工机械阀门。从收入规模上来看,公司并不是阀门行业的龙头企业,但在一些细分领域,公司一直是单项冠军,有着绝对垄断地位。例如公司核电的蝶阀、球阀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0%,安全壳地坑过滤器的市占率目前为100%。冶金特种阀门的市占率超过了70%。

一直以来,公司坚持把阀门制造作为唯一主业,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做高毛利、高技术的产品,坚持走“进口替代之路。”公司毛利率水平保持在35%以上。

此外,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从事核电、冶金阀门的设计。资料显示,公司每年的研发费用超过主营业务收入的5%,比例高于竞争对手。公司本次试验通过的贝类采集器,目前已知国外供货商的价格在1千万左右。

核电阀门方面,公司在我国核电技术向巴基斯坦输出时,通过中国中原对外工程公司先后在巴基斯坦希玛一期、二期20万千瓦机组项目中签订了核二级、核三级蝶阀、球阀供货合同。随着我国核电出口之路的推进,核电技术的对外输出,未来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增加。预计2015、2016年公司的核电订单金额有望分别达到4.9亿、6.1亿元。

江苏机电产品论文 篇4

(一)出口规模及出口增速

2008—2014年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规模约为浙江省的2.14倍,浙江的机电产品出口从2008年的680.72亿美元,经过五年的发展,于2013年终于突破了千亿美元大关,2014年达1124.92亿美元,7年间增长了约1.65倍,年均增速8.73%。而同期江苏的机电产品出口也从1614.12亿美元增至2214.51亿美元,增长了1.37倍,年均增速5.42%。虽然浙江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速比江苏高出3.31个百分点,但2014年浙江机电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的比重却只有59.03%,比江苏的出口占比64.78%要低5.75个百分点。

(二)出口产品结构

江、浙两省虽同为机电产品的出口大省,但产品结构却完全不同。江苏出口的机电产品主要有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视、收音机及无线电讯设备、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打印机、液晶显示板、计算机附件等产品。浙江出口的机电产品则主要是汽车摩托车零配件、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机、灯具、照明装置等传统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也有一些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出口。江苏高新技术产品的年出口额在2008年就超过了千亿美元,而浙江在2014年才达到155亿美元,因此江苏的出口规模大约是浙江的8~9倍,但从总体趋势来看两省的差距有缩小的迹象。从高新技术产品在机电产品出口中的占比来看,历年来江苏的比重一般保持在61.5%左右,而浙江的比重却很低,只有17.1%左右。

(三)产品出口市场结构

江、浙两省机电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较为相似,依然集中在几个传统的市场,包括欧盟、美国、东盟、日本、俄罗斯、香港、韩国与台湾等。江苏机电产品的出口市场集中度较浙江要高,其主要依赖欧盟、美国和东盟市场;而浙江则相对较为分散一些,出口市场除了欧盟和美国之外,东盟、俄罗斯、日本、香港和非洲也有较大的份额。偏高的市场集中度,不仅会使机电产品的出口市场风险增大,而且也是导致贸易摩擦频发的主要原因。

(四)产品出口主体

浙江机电产品出口主要是以私营企业为主,2014年私营企业的出口比重要占2/3左右,其次是三资企业,而国有企业的比重已降至5%以下。江苏的机电产品出口则以三资企业为主导,2014年三资企业的出口比重达58%,其次为私营企业,其出口比重为32.5%,与浙江一样出口比重最少的也是国营企业,其出口比重仅有9.5%,但依然比浙江国有企业的出口比重要高出约5个百分点。

二、江浙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指数比较分析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本文首先用修正过的RCA指数来测度江浙两省的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RCAij=(Xij/Xtj)÷(Xi W/Xt W),即Xij为江浙两省各自的机电产品出口总额,Xtj是江浙两省各自的总出口额,Xi W为全国机电产品出口额,Xt W为全国总出口额。2008年至2014年,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的RCA值均小于0.8,而江苏省的RCA值均大于1,表明浙江省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比较优势较弱,而江苏省机电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则相对较强。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TC)

本文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指数来测算江浙两省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TC指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从2008年至2014年江、浙两省机电产品出口的TC指数均值分别为0.23和0.67。浙江机电产品出口的TC指数要高于江苏,其原因是:江苏的机电产品出口主要采用“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模式,而浙江则主要采用“一般贸易”出口,虽有一部分原材料和零配件的进口,但机电产品的大部分生产环节和工序都在本土完成。

(三)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

最后本文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MS)来衡量江、浙两省机电产品出口的整体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MS=Xe/We,其中Xe为江、浙两省机电产品的年出口额;We为全世界机电产品的年出口总额。据测算,2008—2014年浙江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0.42%增至0.68%,增加了0.26个百分点,而江苏则从0.99%增至1.51%,增加了0.52个百分点。六年来江苏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约是浙江的2.32倍,市场占有率的增幅也比浙江高出0.26个百分点,说明江苏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渗透率和占有率要高于浙江。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2008—2014年浙江机电产品的年出口增速虽然要高于江苏,但由于起步晚、基数小,浙江机电产品的出口规模却大约只有江苏的46.72%,即一半还不到,2014年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额及其占全省出口的比重分别为2214.51亿美元、64.78%,而浙江却分别只有1124.92亿美元和41.16%;二是江苏主要出口电子通信、计算机附件等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占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要达到2/3左右,而浙江则主要出口汽摩配件、电话机、照明灯具等传统的资源劳动密集型机电产品,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比始终不到1/5;三是江苏的机电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盟、美国和东盟等地区,市场集中度很高,而浙江机电产品的市场分布则相对更为广阔一些,除了欧盟、美国和东盟,日本、香港、韩国、台湾和俄罗斯也有一定的份额;四是浙江机电产品出口以私营企业为主、三资企业为辅,而江苏则以三资企业为主、私营企业为辅,两省国营企业的出口比例均很低;五是江苏机电产品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比重呈略降之势,但仍然能保持在平均60%左右的水平,但浙江机电产品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比重却始终在20%的水平波动;六是从RCA指数来看,浙江的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要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江苏的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则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所以江苏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要强于浙江的机电产品;七是浙江机电产品出口的TC指数均值要远高于江苏,这主要是由于两省不同的出口贸易方式造成的,但不能就此论定浙江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远高于江苏;八是历年来江、浙两省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虽然都呈上升之势,但江苏机电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幅要大于浙江,而历年浙江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平均还不到江苏的一半,约仅有后者44.8%的水平。

(二)对策建议

1.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鼓励中小机电企业通过许可、转让或合作等形式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并实现消化吸收后的二次创新;鼓励大中型机电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自主开展微创新、集成创新,或与其他企业开展联合创新,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去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以获取前沿技术。此外,机电企业还应充分利用技术改造项目改善硬件,提升企业装备技术水平,全面提升产品的档次、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2.浙江应“聚新聚优、招大引强”,吸引外资更多地进入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智能设备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机电产业或战略新兴产业,同时通过企业的并购重组和布局调整,培育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聚规模,提高机电产业集中度,增强产业链竞争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江苏应引导扶持本土民营企业提升为外资企业提供配套协作的能力,积极嵌入跨国公司的上游供应链,通过强化产业间的内外、前后以及旁侧关联,延伸并拓宽产业链,放大外资的技术溢出和扩散效应,促进整个机电产业集群化、联动式发展。

3.鼓励机电企业实施传统营销模式改革,大力推广应用各种B2B和B2C跨境电商销售平台,积极探索采用网络分销、前展后仓等O2O新渠道和新模式,提高机电产品在目标市场的渗透率和曝光率,从而提升产品的非价格竞争力。除了巩固好传统的出口市场,机电出口企业应积极开拓拉美、俄罗斯、东欧、中东和非洲等蓝海市场,鼓励出口企业抱团合作,走出去直接在国外设立销售专卖门店、商贸城和专业市场等。为应对国内要素成本的上涨,规避进口国的贸易壁垒限制,鼓励有条件的机电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调动与配置生产要素,以赢得新一轮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4.建立品牌扶持发展基金,培育发展品牌中介机构,鼓励机电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对注册、推广海外品牌的企业提供资讯、指导并给予补贴。鼓励本土企业与知名跨国企业开展合作创建联合品牌,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各种M2C(Manufacturers to Consumer,生产厂家对消费者)跨境电商平台直接创建终端品牌。借鉴国外先进的品牌运作和管理模式,结合自身优势,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出差异化的优质产品,加大品牌维权打假的力度,逐渐创立出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企业原创品牌和产业区域品牌。

5.树立并强化质量管理、标准认证和低碳环保意识,密切关注、跟踪并研究世界先进标准和法规,鼓励大中型企业推行实施新标准和高标准,鼓励龙头领军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争取掌握标准修订的主动权。鼓励中小机电企业积极推行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技术、安全与环保方面的国际认证,扶持培育认证中介服务市场的发展,为中小机电企业的国际认证应提供一定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并对一些费用高昂的认证给予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

6.破除贸易壁垒、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完善人才自由流动机制,培育扶持人才中介服务市场发展,积极拓展国际人才市场,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创业就业,促进海内外人才科技项目交流。除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引进人才的同时,江浙机电企业还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产学研用”协作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技能领军人才梯队。积极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营造崇尚技能的企业氛围,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拓宽技术工人晋升通道。

参考文献

[1]孙铭.我国机电产品贸易将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J].国际贸易,2008(4):37-48.

[2]林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机电产品贸易影响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8):6-8.

[3]黄兆京,赵银德.浅论入世以来江苏机电产品的出口现状与发展对策[D].江苏大学,2010.

江苏机电产品论文 篇5

报道传播方案

一、报道目的为江苏嘉泰五金机电城的兴建提供顶级的宣传报道服务,掀起江苏嘉泰五金机电城活动推广热潮。

江苏嘉泰五金机电城的兴建是五金行业内的一件大事,本次开工奠基活动是江苏嘉泰五金机电城第一次面向行业人士的重要宣传展示活动,它将奠定江苏嘉泰五金机电城的兴起基石!

做为毛总的忠实支持者,一大把网站将携手全国五金机电媒体联盟成员,组织活动报道专题小组,派出骨干记者深入活动现场,对开工奠基活动盛况进行全程图文直播和视频直播专题报道。

二、报道计划

报道团队将从吸引商户入驻的五金城核心竞争优势入手,推出“魅力嘉泰五金机电城,一颗冉冉升起的耀眼明珠”专题报道。

主要内容为:

魅力篇——魅力在何方?

嘉泰五金机电城的核心竞争力报道,主要从优越的地理位置、强势的客户资源、巨大的发展空间、优惠的市场政策以及优质的服务保障等五个部分进行系列报道,以此聚拢业内目光,提升市场影响力,吸引商户入驻;

此系列报道内容将于1月28日,开工奠基仪式之前发布。为开工奠基仪式做铺垫,烘托江苏嘉泰五金机电城活动氛围。

基地动工篇——明珠冉起!

此部分将着重于对嘉泰五金机电城开工奠基仪式的报道,报道专题力求重点突出、彰显隆重。

商户篇——嘉泰五金机电城强势登场 商户押宝信心十足!

此部分将抽取有入驻意向商户五家,分别就对嘉泰五金城的评价做视频采访报道。体现嘉泰五金机电城的强势及商户对五金城经营工作的肯定,以此吸引新商户关注。

三、报道数量及形式

四、宣传推广

1、一大把网站全程跟踪报道并视频直播活动盛况;

“一大把”所有会员都会接收到关于“嘉泰五金机电城”的开工庆典活动及开业活

动报道专题,从中了解嘉泰五金机电城的整体情况。

2、全国五金机电媒体联盟联合对“江苏嘉泰五金机电城开工庆典及开业”进行深度报

道和推广;

五、关于全国五金机电媒体联盟

联盟介绍:

为了更好地发挥媒体宣传、报道五金机电行业信息的优势,不断加强五金机电信息报道的及时性、广泛性和深入性,努力提高媒体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由中国五金交电化工商业协会倡议并会同一大把网、中国五交化网、中国国际五金博览会网、中国焊接咨询网、朝龙五金机电网、慧聪网五金频道等媒体,共同发起组建行业联盟性组织-全国五金机电媒体联盟!

联盟宗旨:

联盟将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新闻政策和新闻纪律及行业准则,加强会员之间的联谊,增进会员间情感与业务交流,建立区域性和全国性协调与合作机制,充分整合和利用行业资源,发挥联盟群体优势,联手开展行业重大课题调研及共同参与行业重要活动,联合开发新型且具有成长性的项目,更好地为五金机电生产和流通企业服务。

江苏机电产品论文 篇6

关键词:江苏;农产品冷链物流;策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点的转变,对农产品,尤其是瓜果蔬菜、肉类、水产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人民对农产品的品质及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农产品冷链关乎产品品质,因此农产品冷链物流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然而由于我国农产品冷链设施设备不够完善,近几年来,我国每年约有1200万吨水果、1.3亿吨蔬菜被浪费,损失高达1000亿。江苏是农产品出产和消费大的省份,其冷链“断链”现象比较普遍,大量的农产品在流通中被浪费。因此寻找既能满足消费者品质要求,又能降低成本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一、江苏农产品冷链物流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设施陈旧落后且分布不均。在国家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江苏的冷链物流硬件设施的更新还跟不上大步伐,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虽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和《江苏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4-2020)》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冷链物流的发展,新建设了一批农产品物流中心,构建了区域性冷链网络,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冷链物流网络,苏北盐城地区也拥有了一定的冷链物流能力。但是,硬件基础设施主要分布在苏南,而且,冷链物流技术不够先进,冷库还是以传统技术制冷,运输冷藏车数量远远达不到要求,这些都无法为农产品提供高质量的冷链保障。

(二)缺乏行业标准和监测监管。众所周知,农产品物流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整个供应链系统比较复杂,各个节点之间的衔接困难造成了成本的提高,往下小农经济分散,合作较少,难以进入冷链系统,往上组织程度和管理缺乏经验。同时,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由于体系的不完善也难以执行和操作,另一方面,监测监管制度的欠缺也使得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受到冲击,带来的是各个主体分散经营、交易问题的不断显现。

(三)第三方冷链物流处在发展阶段。江苏农产品物流基本上是经营商自行操作,没有较多也缺乏较大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这同时也说明当前冷链的意识不够,很多农产品依然采取常温运输的传统运输方法,货损率较高。只有极少的供应商能够保证整个供应系统的温度控制,大多为大型的食品加工企业或者大型购物超市。虽然目前也存在一些冷链物流供应商,但是他们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只能提供最基本的冷藏运输服务,而不能对物流过程的进行管理控制。

二、江苏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有模式分析

(一)农产品批发为主的冷链物流模式。这种物流模式以农产品的产地为集中,将下面的生产商、经销商、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零售商等紧密起来。这种模式流通环节较多,在每一个环节都有产品消耗,增加物流成本,产品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在这种模式下,冷藏运输较少,果蔬农产品基本上是普通卡车运输;肉类和水产品会有冷藏车运输,但并不能保证全程冷藏或冷链运输。在该模式中由于流通环节较多,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牛鞭效应比较明显,农户无法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信息,根据市场需求种植生产,可能导致农产品产需不平衡或销路不畅。

(二)冷链下游成员之间配合下的冷链物流模式。该模式是产品采摘或生产后,由运输车辆运往农产品加工商进行冷藏或冷冻加工,再由冷藏车运往大型连锁超市,该物流模式大大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农产品流通中的损耗和物流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新鲜度。但是该模式也存在不足之处,不能保证农产品从田间到消费者的全程冷链。目前,在生产基地建设冷藏库的很少,大多农产品采摘、生产出来处在常温状态,直到运至农产品加工商才真正进入到冷链过程。

三、江苏冷链物流的发展模式

(一)利用网络平台发展直销零售模式。冷链物流公共网络信息平台,能够整合上游供应商到下游用户各个环节,将冷链物流产品供需数据与冷链物流行业商业数据组织起来,为供需双方及冷链物流等各环节服务,准确地提供信息共享、交互、交易、决策支持、数据挖掘等功能服务,从而建立面向交易的综合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先商流后物流。购买者下订单,农产品从储存的仓库中进行配送,防止农产品先物流后商流,农产品等待销售或者销售不出去,带来农产品的保鲜度下降,以致腐烂。

(二)分产品建立适宜物流模式。产品类型不一样,选择的冷链物流模式也应有所区别。徐州、盐城、南通等地区是果蔬产地,在这些地区应建立产后预冷、粗加工的果蔬冷藏保鲜仓库。连云港、南通等地区是水产品产区,在此应建立适合水产品需要的低温库;大规模的肉蛋禽生产基地在苏北地区,应建立经济适用的冷藏冷冻加工储存设施。

参考文献:

[1]邰英英.电子商务时代下江苏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选择[J].物流科技.2015(5):128-129.

[2]徐刘印,周玉新.江苏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4(3):14-117.

[3]王会云,甘明姜,王宏.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探讨与研究,2011(11):112-114.

[4]赵英霞.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探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0(3):44-48.

江苏机电产品论文 篇7

2015年1-12月份, 江苏省规模以上企业生产:水泥18013.66万吨, 累计增长-7.26%, 居全国第一位, 其中硅酸盐水泥熟料5213.78万吨, 累计增长-6.11%, 居全国第十二位;商品混凝土16200.38万立方米, 累计增长-9%, 居全国第一位;预应力混凝土桩4510.53万米, 累计增长-13.86%, 居全国第二位;水泥混凝土电杆126.34万根, 累计增长-4.94%, 居全国第三位;平板玻璃4621.69万重量箱, 累计增长-21.72%, 居全国第七位;钢化玻璃5467.06万平方米, 累计增长4%, 居全国第二位;中空玻璃1189.07万平方米, 累计增长-0.97%, 居全国第三位;沥青和改性沥青防水卷材5680.03万平方米, 累计增长1.61%;居全国第二位;玻璃纤维纱32.68万吨, 累计增长7.83%, 居全国第五位;水泥专用设备29.47万吨, 累计增长0.52%, 居全国第一位。

江苏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研究 篇8

“十一五”期间, 随着农业经济连续增长和农业现代化程度逐步提高, 江苏省农产品流通得到快速发展, 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形成了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骨干, 农贸市场 (菜市场) 为基础, 农产品直销店、食品超市、连锁超市为补充,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参与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布局, 江苏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还不够全面, 加上近阶段江苏省农产品流通中出现了部分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大、食品质量安全不过关、“卖难买贵”等问题, 现有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凸显。

1. 建立高效畅通的市场体系与流通环节过多的矛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社会需要低成本、低损耗、安全通畅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然而, 目前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 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流通环节过多导致成本上升。一般而言,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最少要经过4个环节, 产地收购、中间运输、销地市场批发和终端市场。2011年, 通过对江苏省大型批发市场调查发现, 流通中每一环节加价率至少在15%-20%, 西红柿、土豆、茄子、黄瓜、冬瓜等五个蔬菜品种从产地收购后到终端零售环节价格大约提高60%—120%。二是加价最多一环在“最后一公里”。对南京17种蔬菜2012年1-8月份批发价与零售价的监测, 从批发到零售环节蔬菜价格平均加价在41.5-178.2%之间, 其中加价率在50%以下的只有1个品种;加价率在50%-100%有4个品种;加价率在100%-150%有9个品种;加价率在150%以上的有3个品种, 批发价越高的品种加价率越低, 易损耗的叶菜类品种加价率相对较高。对常州凌家塘批发市场调查也发现, “最后一公里”加价非常严重, 价格一般要上升一倍左右。主要因为:一是卖菜农民在城市中生活要付出高额生活成本, 这些费用都体现在零售环节对蔬菜加价上;二是农贸市场缺少竞争, 部分区域菜场形成了垄断, 不仅市场之间缺乏适度竞争, 市场内部经营主之间也缺乏适度竞争;三是农贸市场经营公益性不强。摊位等管理费上涨压力大。三是流通环节过多导致农产品损耗大。每经过一道环节通常要进行相应的装卸、搬运及配送等物流作业, 每次作业都会导致损耗的发生。以西红柿为例, 在对常州凌家塘市场的调查中发现, 运输环节的损耗接近10%, 经过批发市场环节时损耗4%, 进入农贸市场后损耗在10%左右。一般而言, 江苏省生鲜农产品损耗率在30%左右, 而发达国家仅在5%-10%。农产品的损耗最终导致终端销售价格的上升。

2. 城市化进程加快与流通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

近年来, 江苏省进入高速城市化阶段。虽然各地对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较多, 但仍不能完全跟上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 农贸市场不足, 农批市场条件落后的现象仍然存在。在苏北一些地区农批市场不足, 现有农批市场的功能不完善。例如泰州本地出产水产品, 但泰州商贩却往往到常州凌家塘市场去进本地出产的水产品, 一来一回造成泰州的菜价水平长期高于南京、常州等地。此外, 一些新发展起来的地区, 农贸市场网点布局不完善, 还有部分地区农贸市场数量不足, 导致区域内出现买难和垄断现象, 同一城市菜价产生差异。通过调查, 发现江苏省相当一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缺乏仓储、制冷等基本设施。由于冷链物流设施的缺乏, 不采用任何现代化保鲜措施的运输方式非常普遍, 江苏省农产品交易时间长、成本高、损耗大。同时, 流通大市场与农户小生产低效率也产生矛盾。规模很小、实力较弱的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机制, 是造成农业生产销售与市场需求脱节、农产品“卖难”等问题的主要因素。由于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缺乏统一管理造成安全追踪体系的缺失, 无法获得城乡消费者的信任。

3. 注重食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之间的矛盾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安全卫生, 绿色消费的理念已越来越被接受。食品质量安全要求农产品流通环节加强农产品质量可控制、可追溯。然而, 目前江苏省农产品流通环节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不尽完善。虽然, 以南京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为代表的一批大型批发市场已经设立专门的检验检测部门, 定期对农药残留等安全指标进行抽检, 对批发的生鲜农产品也会自检自查。但江苏省大型批发市场检测比例低, 中小型批发市场还没有能力开展农产品安全抽检。而且, 经过产地收购、批发市场、二次批发、农贸市场等多个环节后, 一旦在消费终端出现质量问题, 很难找到生产源头。此外, 省内农贸市场出售的农产品基本未经过分等分级、半成品加工和规格化包装, 标准化程度较低, 这与安全卫生、新鲜营养的食品消费发展潮流也不相符。

4. 统一规划布局与多部门管理协调难的矛盾

农贸市场是方便城乡居民生活的农产品交易场所, 农批市场是农产品供应的重要保障。合理的统一规划布局关系到农贸市场和农批市场是否能给人们带来便利, 是否能发挥出自身应有的功能。然而,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涉及商务、发改、财政、农委、国土、工商、物价、供销社等多个部门, 存在多头管理、管而不严、职能交叉的问题。目前江苏省尚未明确牵头部门, 尚未出台全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指导性文件。各地在规划布局市场建设时协调难度较大, 时间长, 程序繁琐。

上述矛盾的存在, 既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又影响了城乡居民消费, 延缓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 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建立高效、畅通、安全的农产品现代化流通网络, 必然成为服务“三农”、服务民生的重要任务。

二、构建江苏省农产品现代化流通体系的主要措施

1. 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一是积极推动苏北地区批发市场建设。目前苏北地区流通体系建设相对落实, 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方面远远落后苏南。要着眼苏北农业生产特点, 积极发展产地型市场, 进行重点扶持。二是不断完善苏南地区批发市场, 进一步发挥批发市场的商品集散功能、价格形成功能、调节供求功能、信息中心功能、交易结算功能。

2. 全面推动城乡农贸市场建设改造

有效推动城乡农贸市场建设。完善省内农贸市场网点布局, 加强新城区、新建小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农贸市场配套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 增加各区域内小型菜市场数量, 设立小型蔬菜供应点, 推进周末车载市场建设, 保证区域农产品供给充足, 而且有适当竞争。继续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 做到农贸市场改造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逐步消灭大棚式结构的农贸市场, 重点加强农贸市场信息化建设, 不断改善市场基础设施和环境, 努力提高现代化建设管理水平。农贸市场内要设立农民直销区, 而且不小于一定营业面积。

3. 重点发展“农超对接”新型模式

加快超市和基地对接模式建设。一是加快超市与基地的农超对接组织系统建设。调整农、超两方生鲜购销机构, 按照市场化原则, 建立适应农超对接的组织构架, 为农超对接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制定农超对接操作规则。以市场为导向, 引导农、超双方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定价机制、供应机制、质量机制、物流机制和结算机制。三是建立完善的对接流程。从报价、订单确认、备货、装货、运输到收货确认、门店配送、开具发票、结账等, 形成运转流畅的操作流程, 提高对接工作效率。

扩大农超对接销售规模。充分发挥各超市销售网点多的优势, 让已开展农产品经营的门店扩大经营面积, 增加经营品种, 推动一批中型门店开展农产品经营, 引导发展经营面积在100平米的小型门店开展生鲜项目经营, 鼓励建设农产品直销超市。通过多种形式, 增加农超对接的总量, 扩大农超对接的市场覆盖面。

提高农超对接现代化水平。一是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引导企业加快制定超市经营农产品的相关标准, 通过农产品标准化, 提高农产品的上市品质。加强超市与基地的供求信息沟通, 通过市场导向, 引导基地发展按需求进行生产的新型经营模式。二是积极发展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大力实施超市与基地的信息化改造, 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 引入现代科技指导生产, 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三是积极构建现代高效的农超对接产业链。以超市为节点, 一头链接农业生产, 一头链接居民消费, 实现现代高效农业、现代加工包装、现代物流配送, 现代超市直销有机结合, 形成现代产业链。

4. 积极探索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

“批零对接”模式。探索引导大型批发市场进入销售终端, 按批发价加上零售成本后进行低价销售, 最后起到降低周边菜场蔬菜零售价格的目的, 让市民买到平价菜。目前, 南京以众彩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载体, 打造农产品信息与电子商务平台, 发展“e鲜美”城市生鲜农产品连锁店或销售专区100个, 积极推行网上交易, 降低流通成本。培育发展以“天盾”、“好苏菜”、“苏红”等为代表的农贸市场品牌, 建设连锁农贸市场20家, 对平抑物价、保障供给起到积极作用。

菜场平价柜台模式。通过政府扶持在菜场内设立平价柜台, 以低于菜场20%以上的价格销售生鲜农产品, 带动菜场内适度竞争, 达到调控物价的目的。目前, 这一模式在南京已经显现一定成效。南京农贸市场共有农民直销摊位2829个, 2011年按照“定菜农身份、定生产基地、定销售摊位、定食品安全责任”的“四定”要求, 每个摊位以奖代补扶持1000元, 对稳价保供起到积极作用。

“农宅对接”模式。利用网络的便利优势, 直接实现蔬菜种植户与市民之间点对点的供应, 通过专门的物流车辆实现农产品的宅配送。新模式取消中间环节, 减少流通损耗, 预计菜价可直降30%。与“农超对接”相比, “农宅对接”成本更低。除一次性的设备投入外, 这种模式不需要店面, 成本较低。

5. 加快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

推动龙头企业规模化。引导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基地, 努力提高江苏省农业生产效率, 实现规模生产、科学生产、规范生产。推动龙头企业专业化。围绕企业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 优化基地布局, 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大力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 提高科技成果运用和转化率,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龙头企业品牌化。鼓励龙头企业创造自有品牌, 生产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引导企业实施名牌战略, 采取联合、合作等方式, 打造知名品牌, 扩大生产规模。

三、对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1. 把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纳入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是一项民生、民心工程, 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应急保供作用和确保城乡居民消费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 还关系到社会和谐, 应该把其作为一项公益性项目, 纳入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2.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各级政府要把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坚持从实际出发, 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防止有场无市和重复建设。今后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 主要是发挥龙头企业和骨干市场的作用, 对现有的市场资源和资产进行整合重组, 与发展现代物流业相结合, 壮大规模, 完善交易与管理设施, 强化服务功能, 逐步形成融产业化、信息化、规范化、安全性于一体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议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健康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设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专项扶持资金。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原使用的划拨土地在进行提档升级、整合扩建时征收的各项规费, 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先征后还。对招商引资吸引力比较小的乡镇农贸市场的土地, 考虑其公益性质建议供地以划拨形式为主。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输农产品, 要同等享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绿色通道”政策。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运行在用电方面执行农用电价政策。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计划内生产用水实行减半征收水资源费。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输车辆的购买参照农机补贴政策给予补助。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扩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中长期贷款的授信额度。政府要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资金实行贴息贷款的优惠政策。

4. 理顺管理体制。

江苏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篇9

一、江苏省农产品出口现状

1. 出口农产品数量逐年递增,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有所下降

江苏省农产品出口整体呈现出走高的趋势, 如表 (1-1) 可以看出2005-2009年的市场占有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据海关总署统计2010年第一季度江苏省累计出口各类农产品金额达7.4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7.4%, 出口增速高出江苏省整体外贸出口7.2个百分点, 出口值占同期江苏省外贸出口总值的1%, 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值的69.2%。同时肉类及肉类附属品、水海产品、羽绒、粮食、蚕丝等的出口均呈现了快速增长态势。但据官方的数据统计, 2010年第一季度江苏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农产品3.4亿美元, 虽增长了40%, 约占江苏省农产品出口总量的46%, 但所占份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近2.4个百分点。

2. 农产品的出口规模偏小, 附加值含量低且品牌建设力度不够

从江苏省近几年的出口数据来看农产品的出口额仅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5.4%左右, 与山东、广东两省相比不足它们出口总值的1/5和1/2, 且贸易逆差达到18.8亿美元同期相比差额达6.6亿美元, 逆差额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此外江苏省出口农产品的加工程度普遍不高, 品牌建设的意识也较低。出口农产品多以初加工为主, 其中蔬菜类农产品出口之前只经过简单的加工或冷藏。这直接影响了江苏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同时也影响了农民的收益。

1.3农产品的生产缺乏市场调研, 出口易受贸易壁垒的影响

江苏省农产品出口遭到过扣押、退货、解除合同等问题。这表明了江苏省农产品生产缺乏市场调研和相关信息的收集。2002年, 欧盟理事会以我国兽药体系存在重大缺陷为由全面禁止我国动物源性食品进口, 自此江苏省动物源性食品出口一度出现疲软, 原通过欧盟认证的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出口受到了严重阻碍, 日本发布的《肯定列表制度》以及之后出现的“毒饺子事件”、“三鹿奶粉事件”这些对江苏省农产品的出口都产生了贸易阻碍的作用。

二、江苏省的农产品生产资源环境

江苏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自然环境, 地形以地势低平, 河湖众多为特点, 平原、水面所占面积比例在全国居于首位, 全省拥有较丰富的水生物资源, 省内水面积2600多万亩, 养殖面积815万亩, 有淡水鱼类140余种, 已利用的有40多种, “长江三鲜”、“太湖三白”、"太湖三珍"都产于此。此外拥有上百年历史的镇江香醋, 闻名全国的南京板鸭、盐水鸭, 十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等都产于江苏。

江苏省不但拥有环境资源禀赋, 同时还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知识技术资源。从国家实施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政策以来, 在江苏省产生了集聚效应吸引了大量的人力流、人才流、资金流、商品流、科技信息流, 这些资源的引入无疑给江苏省的农业生产又添了一把力。

三、江苏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对策

1. 改变农产品简单加工的出口模式

农产品的出口状况意味着农业的发达程度。国家农业部《关于印发 (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 的通知》 (农企发2004]号) 提出的“实现由初级加工为主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为主转变, 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 作为我国未来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反映了国家对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和服务附加值的重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一个产品是否在贸易关系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主要看该产品的技术含量及其附加值度, 也可以说农产品加工程度的深浅与其出口竞争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加工的程度越深其出口的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小。因此根据江苏省目前农产品的出口情况, 应改变农产品传统的加工方法, 提高品质, 使其色泽形态、营养含量以及卫生标准等都符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特殊要求, 从而来提高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

2. 强化江苏省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力度

品牌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标志, 也是产品的质量, 更是国家及地区标志性的象征, 一个知名品牌能有效带动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农产品的品牌是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品牌代表之产品的品质,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它将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取向, 而且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牌度和档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增加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建立农产品的品牌。

建立好农产品品牌首先应抓品质, 因为产品的质量是创造品牌的基础前提;其次生产过程中要注重科技含量生产要素的投入, 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参加到农产品的品牌建立过程中来, 这样可以提高产品的创新力 (富硒、有机大米的生产) 形成异于其它产地的产品。第三是可借助于现代网络、媒体的宣传增加产品的知名度。

3. 加大江苏省农产品招商引资的力度

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 建立一支了解市情、擅长洽谈项目能使潜在投资者容易接受招商的队伍。二、整合现有的信息技术力量, 按照国家招商投资产业的指导, 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三、利用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来吸引国内外企业的投资商。四、注重在农产品生产的多环节展开招商引资。不仅仅是资金的引入, 一些农业新技术、产品新品种、领先的管理模式、农产品营销策略也可以进行招商引资, 只要一切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项目都可以纳入招商引资的范围内。五、可以采取“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的招商方式。积极向海内外客商介绍江苏省地理环境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以及生产农产品的优势, 千方百计吸引海内外客商来江苏省投资兴农。

4. 注重对农产品市场的调研

目前江苏省农产品的出口企业一般多为中小型企业, 这些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且对国内外的贸易形势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因此针对这些情况需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的建设, 及时跟踪、收集、分析了解国际市场上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体系。

江苏省建立农产品市场调研机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建立市场调研机制时将市场信息与网络相结合, 及时充分提供农产品商品信息, 为市场决策提供信息平台, 从而解决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秉着“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的原则, 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市场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 着力加深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 确保信息资源具有前瞻性、准确性、权威性。三、注重对信息收集人员开展多层次, 多形式的技能培训, 培养出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农业的人才。

5. 建立健全国际食品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以保护本国的贸易为目的, 通过建立一系列绿色技术标准制度、方式对进口的产品所实施的限制手段和措施。目前江苏省绿色食品的质量水平总体上还不算高, 绿色食品质量标准比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污染也比较严重, 扣押、退货、索赔、停止交易这种负面影响事件时有发生。

江苏机电产品论文 篇10

关键词:产业集群化,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序关系,因素权重

一、引言

不断升级的产业竞争格局和日趋成熟的网络化生产环境带来了机电产业分工与协作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随着机电产品出口要求的逐渐提高,机电企业间的竞争已经逐步转变为机电产业集群间的竞争,江苏机电产业的高集聚度和日渐完善的产业链系统也为这一转变提供了可能,促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实现专业化分工以提升机电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江苏机电产品出口的连续下滑、机电产业竞争能力逐渐减弱,单个机电企业已经无法满足日趋严苛的技术要求,粗放的产业增长方式迫使企业有效集聚区域经济生产要素,构建区域协作联盟从而形成集群经济。同时,产业集群化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不同地区的产业集群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各异,虽然学者们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展开了深入研究,但研究多针对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阶段判定,和发展策略等方面,鲜有研究从生命周期视角系统分析产业集群化的影响因素。

二、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产业集群化影响因素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业集群和产品一样,都具有生命周期特征。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体现出不同的集聚程度,且在集群特征上呈现出较大差异,因此,本文采用典型的生命周期四阶段理论,按照“形成——发展——成熟——衰退”的生命周期路径探究产业集群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形成阶段

产业集群形成初期,集群成员间的集聚程度较弱,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来自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及社会化协作需求。产业集群一般是由开放市场自发形成,开放的市场环境是自由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也是产业集群能否成功建立的根本因素。同时,产业集群的形成并不是企业和产业链相关机构在地理上的简单集中,而是优势资源的合理组合。产业集群内成员间的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关系促使产业内资源的优势组合,形成产业集群。

2、发展阶段

产业集群发展阶段,集群成员间的集聚程度增强,且随着相关机构的逐渐完善,集群优势也逐渐凸显,在这一阶段中,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共同的文化环境是产业集群形成之后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从中国浙江产业集群成功发展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在政治体制、经济政策以及服务平台等方面的作用是地区产业集群顺利发展的重要原因。此外,文化环境对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文化环境中包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判断倾向是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产业集群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不同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程度各异的主要因素。

3、成熟阶段

产业集群成熟阶段,集群成员配置和产业集群效应都将达到峰值且趋于稳定,而创新技术支持和充足的社会资本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集群发展到后期已经不再局限于区域经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而是需要不断创新的技术支撑集群的持续发展,技术支撑既是产业集群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又是集群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技术支撑也成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产业集群的持续演进更加离不开充足社会资本的支持。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逐渐扩大,同行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集群内企业希望通过降低成本创造竞争优势,这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资源和技术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4、衰退阶段

产业集群衰退阶段,集群内的企业数量会大幅减少,且随着产业集聚程度的逐渐减弱集群竞争力也将明显下降,而集群品牌的不成熟和集群创新优势不足等问题都是导致产业集群竞争力衰退的主要原因。产业集群化的成功特征之一就是集群品牌的树立,如“硅谷电子”、“大沥铝材”、“云南烟草”等,集群品牌不仅是区域经济特色的体现,更是提高集群企业竞争力和地区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而且,随着开放经济市场带来的产业竞争加剧,创新优势在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越发重要,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三、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影响因素

依据一般产业在生命周期全过程中集群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转变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的11个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包括:开放的市场条件、产业内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程度、政府政策扶持、共同的文化环境、多元的出口贸易方式、灵活的成本控制策略、创新技术的支持、充足的社会资本、多样的产品出口市场、自主集群品牌的创立、显著的创新优势,影响因素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阶段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四、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影响因素的权重计算

1、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影响因素的权重计算结果

本文采用序关系方法确定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影响因素的权重。依据序关系方法对因素权重系数问题的处理步骤,本文综合选取来自江苏机电产业链上11家企业的15位专家,以问卷调查方式分别搜集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11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信息和序关系中相邻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程度比值信息。共发放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9份,为方便调查结果的统计,本文将11个影响因素依次简化表示,即{开放的市场条件,专业分工与协作程度,政府政策扶持,共同的文化环境,多元的出口贸易方式,灵活的成本控制策略,创新技术的支持,充足的社会资本,多样的产品出口市场,自主集群品牌的创立,显著的创新优势}={Q1,Q2,Q3,Q4,Q5,Q6,Q7,Q8,Q9,Q10,Q11},对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调查结果的分析依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对每个重要性排序序号下各影响因素的投票人数进行比较,最终确定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影响因素的序关系,再针对重要性排序结果,参照表2给出的相对重要程度赋值标准,统计15位专家对相邻影响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比值,经求和平均计算,得出最终的γk值,两次问卷调查的统计如表3和表4所示。

本次问卷调查公发放问卷15份,收回有效问卷14份,因此笔者只计算了14位专家意见的综合值。计算得出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影响因素的权重系数如表4所示。

五、优化建议

依据一般产业在生命周期全过程中集群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转变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上提出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的11个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序关系方法确定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影响因素的权重,结果显示专业分工与协作程度、开放的市场条件、自主集群品牌的创立以及显著的创新优势对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的影响较大。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方面入手具体优化建议如下:

1、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在竞争优势战略的发展进程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对于产业提高竞争力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表现形式就是体制创新的持续推进。为加快体制创新的进程,政府应该着重于建立健全的市场化、法律化的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体制,同时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效益四大原则,不断地完善进出口管理体制,推动企业将决策置于更宽阔的环境,拔高企业的发展目标,帮助企业在竞争获得绝对优势。

机电产业属于基础性产业,它的特点是技术外溢显著、生产规模效应较大、产业带动性相对较强,因此调整机电产业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时,迫切需要政府对该产业的战略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在政府的积极调控和引导作用下,机电产业的发展将会拥有良性竞争的市场;投资环境相对健康;同时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备。政府单位应致力于完善包括生产、流通、出口在内的一整套相互联系的政策体系,加强对机电产品初级市场的监控,防止产品价格的异常波动并采取应对措施以解决波动问题。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当制定完善的制度,不断完善高新产品进出口促进政策,打造相对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健全对创新产品的产权保护、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2、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创新理念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支撑企业文化的重要支柱。因此,在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时,第一要义即是创新。创新是一种全方位的概念,其中既包括了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同时还包括了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并且对于企业文化和经营者管理理念等相关方面的创新同样也属于其范畴。现实企业中,创新不可局限于某一方面,统一的企业文化的创新可以成为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对于企业的内部来说,创新是在基础良好的创新理念的基础上的,所有的创新行为都需要创新理念来做出指导,企业可以在创新理念下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和企业愿望,使得创新意识深入人心,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从而使创新能够发挥理性的集体行为的规模效用。江苏机电产品生产企业所确立的创新理念必须以务实为根本,在这基础上发展特色性和差异性。企业要具备自身的风格,使每一个员工理解企业的文化,熟悉各个岗位的具体要求,明确自己在企业创新理念中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3、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中的引领作用

对外出口方面,行业内企业共同行动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行业协会在价格谈判的进程中,可以组织起行业内企业的联合报价,从而形成规模效用,获得产品出口的定价权方面的优势,争取相关优势的价格来提高机电企业的整体利润。并在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国际大环境时,协会的引领作用得到更充分的体现。通过标准生产制定相关行业规范,使产品标准相对统一。首先,行业协会能整合整个产业的信息资源;其次运用搜集到的信息可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分析机电产品进出口数据,为企业提供决策资料;最后,行业协会作为主体能通过产销展览会的组织,来增进各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和良性竞争,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丰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姜义平.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条件探析[J].企业活力,2007(9).

[2]古家军,谢风华.基于层析分析法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480-482.

江苏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分析 篇11

关键词:江苏,农产品,竞争力

2001年, 我国加入WTO。此后, 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 其中, 农产品贸易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但是, 国外的需求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环境规则也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提出了巨大挑战。近几年, 我国农产品出口主要以山东、浙江、广东、辽宁、福建和江苏为主。其中, 山东和浙江的出口总量最多。江苏虽然是一个经济大省, 但农产品出口在出口额、出口市场结构、出口种类、现代化等方面的竞争力却不及浙江和山东。在此背景下, 本文通过农产品竞争力指数分析江苏省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提高江苏省的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有利于优化该省农产品结构, 加快江苏省农业产业化进程, 对改善该省的农产品出口现状, 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提高该省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也有利于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 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也有积极作用。

1 文献综述

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概念, 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可以把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市场上参与经济竞争并不断增加财富的能力。对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做了丰富的研究。Anderson (1999) 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净贸易比对1993~1995年中国和印度农产品的竞争力进行实证对比分析, 分析结果认为, 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中已不具有比较优势, 而印度仍然具有比较优势。苏航 (2004) 将农业竞争力理解为一种通过农产品在市场上相对其他竞争体而言所变现出来的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屈小博和霍学喜 (2007) 采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以及国际市场份额等评价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实证分析显示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总体反映了我国农业资源的禀赋和比较优势特征, 主要集中在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但与农产品出口大国相比, 整体竞争力弱, 处于竞争劣势。侯杰 (2007) 认为,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可以由出口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产品生产成本、贸易竞争指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等指标来评价, 可以选取其中的几项, 或者是全部作为一个体系来描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本文将采用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来分析江苏省的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并提出提高江苏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措施。

2 江苏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指数分析

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由表1可以看出, 江苏省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波动比较平稳, 而且, 2009年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0.16%, 但是总体来看, 江苏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还是比较低的, 此外, 还可以看出江苏省的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是呈曲线上升的, 这点也表明江苏省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也在增强。

数据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及中国统计年鉴。

2.2 贸易竞争力指数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及《苏鲁两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TC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TC指数= (出口-进口) / (出口+进口) 。指数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大, 等于1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指数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弱, 等于-1时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等于0时表示该产业竞争力处于中间水平。由表2可以看出, 几年来, 江苏省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在 (-0.2-0.6) 之间徘徊, 长期小于0, 说明江苏省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力不强, 农产品出口贸易处于不利的地位。2004年之前江苏省的农产品竞争劣势比较弱, 2004年之后, 江苏省农产品的竞争劣势则在增强, 也从侧面说明江苏省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在这几年不断下降。

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数据来源:《苏鲁两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由表3可以看出江苏省的主要农产品的RCA指数呈下降趋势, 除了谷物外的各主要农产品的RCA指数在 (0 0.8) 之间波动, 小于1, 说明江苏省的主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谷物类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从2004年开始明显降低, 这表明江苏省谷物类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已经开始丧失, 需要寻找其他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农产品。

3 江苏省农产品竞争力不足的原因

3.1 从需求方面分析

3.1.1 国外消费者的要求

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比较高, 因此, 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比较高, 我国出口的农产品的质量很难达到他们的要求, 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问题一直阻碍着江苏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此外, 商务部调查显示, 江苏省有近9成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受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造成江苏省农产品出口损失严重。

3.1.2 贸易摩擦加剧

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 每年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都在增加, 据统计, 2009年, 江苏省的贸易摩擦是前20年的总和, 2010年江苏省的贸易摩擦比2009年还要多, 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严重制约了江苏省农产品出口的增长, 也制约了江苏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2002~2011年, 江苏省遭遇美国等11个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共11起, 这些摩擦不仅损失了人力, 也损失了财力, 同时也浪费了资源。贸易摩擦的影响范围比较广, 影响周期也比较长, 造成每年江苏省的经济损失惨重。

3.2 从供给方面分析

3.2.1 质量安全问题

近几年, 江苏省的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安全总体上有所提高。但是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国内时常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费者的恐慌。比如:前几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和去年的双汇火腿事件。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江苏省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农药的过度使用, 对农产品造成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有些地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大气和水源质量下降, 化肥的使用更进一步加剧了水源质量的恶化。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省内农产品出口质量不达标, 因此遭遇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也就不足为奇了。

3.2.2 农产品监测体系不完善

虽然江苏省每年的贸易摩擦都在增加, 但是这些摩擦似乎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检测部门似乎也没有做到严格检测。我们有自己的检测体系, 但是这些体系与我们出口国的检测体系是有差距的, 而且我们自己设立的指标值也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指标值。此外, 对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一些政策的内容我们也缺少研究, 由于不了解又或者是了解不透, 省内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很容易陷入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陷阱。

4 提高江苏省农产品竞争力的措施

4.1 加强品牌建设和保护力度

品牌不仅是一个产品的标志, 也是产品的质量的象征, 一个知名品牌能够有效带动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 江苏省的农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的份额, 必须加强品牌的建立和保护, 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首先, 省内企业应从意识上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 政府等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建设品牌, 帮助他们树立品牌意识。对于已经建立的品牌, 应加强保护, 使这些品牌合法化。要建立一个好品牌, 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 要提高产品的质量, 因为产品的质量是一个品牌建立的基础;第二, 在生产过程中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积极鼓励从事农产品科研的工作人员加入到农产品品牌建立的过程中来, 这样可以提高出口农产品的创新能力, 保持自己独有的优势。最后, 品牌建立的过程中离不开宣传这项工作, 所以, 省内企业可以借助媒体、网络等工具加大对品牌的宣传力度。

4.2 发展特色农业

要发展特色农业, 必须根据江苏省自身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并根据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优化产业结构, 此外,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 融入本土文化, 形成符合江苏省状况的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农产品, 通过产品差异化赢得国际销售市场。其实, 江苏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还是有很多的, 比如:太湖大闸蟹、阳山水蜜桃、盱眙龙虾以及碧螺春茶等, 这些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值得借鉴。

4.3 改善生态环境

制约江苏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环境污染严重, 出口的农产品质量不达标。政府应积极倡导生态环境保护, 引导省内的农产品出口企业走绿色科技之路。在生产过程中, 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增加科技的含量, 此举既可以净化水质, 同时又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产品质量是一个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我们应仔细研究现有的国际标准, 根据出口目标国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卫生技术标准。包括农产品生产、检测、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规定, 实施标准化生产。检验机构应做好各个环节的专项工作, 指导生产企业科学使用农药, 防止农药过多残留。

4.4 积极面对贸易壁垒

从我国加入WTO之后, 每年因贸易壁垒产生的贸易摩擦都在增加, 造成江苏省农产品出口企业损失惨重。目前, 江苏省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水平总体上还不算高, 质量标准也比较低。江苏省的农产品出口目标国主要是日本、欧盟、美国这些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污染比我们要轻, 质量标准也比我们高, 因此, 退货、索赔这些负面事件的发生也就不足为怪了。对于上述问题、江苏省应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颁布的相关文件和规则, 做好防御工作, 对于一些没有根据的索赔、退货等事件, 应积极应诉, 推动江苏省农产品出口企业对外贸易的新发展。比如, 在2009年, 江苏省盐城市生产三氯蔗糖的捷康公司主动要求应诉美国337起调查, 取得胜利。该企业深入研究国际贸易规则和积极面对的态度, 值得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永福.农产品贸易变动的实证研究——以中日蔬菜贸易为中心[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7) .

[2]闫国庆, 陈丽静, 等.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4 (4) .

[3]张玉兰, 姜雪忠.江苏与鲁、粤、浙、辽、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 2010 (4) .

[4]王利云.加快发展江苏农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8 (4) .

上一篇:提高供电班组执行力下一篇:沙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