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技术实训基地论文(精选11篇)
机电技术实训基地论文 篇1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中进行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 我国职业院校的实训多采用校内实训基地、校办工厂、校外实训基地等模式, 这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源的统筹利用, 不利于各实训主体间的协同与创新。因此, 对基于协同创新的机电技术实训基地运行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突破实训主体壁垒, 深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对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基于协同创新理念, 产教融合, 定位机电技术实训基地功能体系
只有科学合理地确定其应具备的功能范围, 围绕功能目标进行合理规划和建设, 才能避免基地建设盲目性。基于协同创新理念, 从国家的政策导向和高职院校的属性和任务出发, 机电技术实训基地必须实现资源管理功能、教学及管理功能、技能鉴定功能、培训功能、基地及课程建设功能、对内技术服务功能、对外技术服务功能等七大功能。根据功能性质可分为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与人才培养直接相关的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直接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模、类型和质量, 必须优先保证。
基于协同创新、产教融合理念, 机电技术实训基地在完成常规功能外, 重点要突出其扩展功能, 应充分发挥生产、科研、技术服务、交流合作、示范辐射等作用, 向学生、社团开放, 为学生参加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对全院教师开放, 为教师进行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向企业和社会提供专项及综合技术培训, 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发挥生产与技术服务功能, 承接外协加工或产品试制业务, 并以基地为依托, 承担企业科研课题、解决生产技术问题, 提供技术指导;发挥示范辐射功能, 为同类学校提供示范、指导和借鉴;发挥交流合作功能, 与职教同行广泛合作, 共同研究, 相互借鉴经验。
二、搭建机电技术实训基地合作圈, 实现协同创新
要发挥机电技术实训基地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知识技术资源等各方面优势, 找出协同创新的切入点和有效合作方式, 实现协同创新。要分析周边协同条件, 打破协同壁垒, 通过资源、人员、组织、环节之间的关系搭建机电技术实训基地合作圈脉络图 (如图1所示) , 以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为重点, 围绕机电技术实训基地, 跨越学校内部多个传统组织的边界, 与周边兄弟院校、研究机构、企业产业构建一种网状的、虚实结合的组织形式。
三、完善机电技术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模式
在运行模式上, 要以项目作为协同合作载体, 以契约精神为基石, 着重从资源整合机制、人事管理机制、产学研联动机制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创新机电技术实训基地管理机制 (如图2所示) 。
在运行保障上要完善契约设计、知识产权制度和激励制度, 打开传统纯纵向管理的藩篱;积极开发信息管理平台, 排除管理技术上的障碍;以项目组合师生队伍, 形成创新团队。
机电技术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模式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管理目标:秉承“知识协同, 整体运作”思想, 协同各方、优化环节和综合过程。
管理功能:共享协同人、财、物、信息四资源, 实现产研联动。
管理结构:跨越内部组织边界, 构建虚实结合的网状组织形式。
运行模式:以技术项目为载体, 契约精神为基石, 研发、交易、分配三协调。
运行机制:重新设计资源整合、人才培养、人事管理、联动合作、研发评价五机制。
运行保障:营造创新氛围;完善激励机制;构建信息平台;打造创新团队。
四、机电技术实训基地运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机电技术实训基地必须面向企业,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 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 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机电技术实训基地作为协同创新主体, 必须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实现产教融合, 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二)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对机电技术实训基地建设进行量化管理。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对机电技术实训基地进行法人化管理、项目化管理, 通过项目结算方式, 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更多的人才参与到协同创新中, 这样才能保障机电技术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 建立必要的约束、管理体制
要建立合理的考核体制, 责权利相结合。形成资源的统一科学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实现实训基地资源的保值增效, 形成一整套开放型、服务型的实训中心管理办法, 促进协同创新机制下高职院校实训体系建设。
摘要:机电技术实训基地建设, 要完善协同创新载体运行管理模式, 构建产学研联动机制, 在功能上实现纵向与横向整合, 构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
关键词:机电技术实训基地,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鱼东彪.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运行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李强, 刘继平, 皮智谋, 等.国外高职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典型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 2008 (12) :62-64.
机电技术实训基地论文 篇2
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项目一)2015年4月18日
机电工程系实训基地设备购置及资金概算汇总表
一、数控实训基地新增设备及资金概算
1、项目实施必要性
目前,我区传统产业基础扎实,但产业低端化特征明显。针对这一现状,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中提出“要把内蒙古建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区装备制造企业普遍加大对集成化、精密化、绿色化、高端化、无人化智能制造装备的需求,因而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数控基地作为我院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基地,目前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与水平,但面对数控技术不断向运行高速化、加工高精化、控制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及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已逐步显露出与制造业发展前沿技术的差距。
经过多次企业调研,数控基地拟从三方面完善实训条件:
一、对原有数控设备进行系统升级改造;
二、购置高速化、高精化数控设备,如高速数控车床、高速数控磨床等;
三、购置前沿性特种加工设备,如水射流、超声波等。
完善后的数控基地可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学生设备操作与维修技能,拓展学生职业发展领域,同时也为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等创造优质条件。
2、目前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设备配备情况 2
3、实训基地(实训中心)新增设备及资金概算
二、电气综合实训基地新增设备及资金概算
1、项目实施必要性
2013年我院购置了20套电气装置实训考核平台,建成了全区最大的电气综合实训基地,开设了电气安装基本实训、照明及配电实训、典型电气控制线路实训、PLC变频器及触摸屏综合应用实训、传感器综合应用实训等多个实训项目,为《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传感器与自动检测》等课程的理实一体教学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该基地还承担了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并于2014年10月成功地承办了中国技能大赛(内蒙古赛区)维修电工赛项。
但目前专业班级数量多且班容量多为50人以上,电气综合实训基地设备数量的不足限制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拟增购电气装置实训考核平台以更好地满足教学、技能鉴定等相关工作的需求。
2、目前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设备配备情况 12
3、实训基地(实训中心)新增设备及资金概算 13
三、生产过程自动化实训基地新增设备及资金概算
1、项目实施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不断缩短、复杂程度也随之提高,进而促使机械制造业不断向精密化、自动化、信息化、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发展。现代企业为满足市场多变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使用柔性自动生
产线以提高生产柔性,同时,技术人员在安装调试、故障诊断等方面的能力不足也随之显现,这就对生产过程自动化方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培养学生对复杂柔性自动生产线的设计、安装、接线、编程、调试、故障诊断与维修等综合职业能力,拓宽就业面向,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基地拟购置工程型机电一体化柔性生产综合实训系统,该系统对工业现场设备进行了提炼和浓缩,在保证学生实训先进性、全真性的同时,也可为企业技术人员培训提供平台。
2、目前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设备配备情况 15 16
机电技术实训基地论文 篇3
摘 要:本文介绍了学校机电专业省级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与做法。学校在构建机电专业省级实训基地时, 以“一体化、系统性和示范性”为原则, 按照基础技能实训、核心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创新技能实训四个不同层次的功能模块分别设计, 构建了一个以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专业建设,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普遍提高。
关键词:中职教育 校内实训基地 一体化
如何建设具有高质量、规范化、示范性的中职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已成为当前中职教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笔者根据所在学校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及创建省级机电专业实训基地的经验,探讨并总结学校在构建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过程中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确立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突破口”,构建“做中学,做中教”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实训基地主要是“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主,校外实习基地为辅”的形式存在。但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绝大多数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设备、场景与企业现状相去甚远,学生只能进行一些验证性实验或是与企业真实情景相去甚远的基础性实训;而对于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学生也只能进行参观或从事简单劳动。上述情况严重地影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阻碍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绍兴中专在总结近30年各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确立了建设高质量、规范化、示范性的校内实训基地的战略方针。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成功建成“建筑专业实训基地”“化工专业实训基地”“机电专业实训基地”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为学校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校内机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1.规范实训基地的建设流程,确保专业实训室建设质量
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实训基地的整体规划,二是相关实训室改建、扩建及新建方案制作及实施。两大部分内容须按照科学、规范的流程进行,这是实训基地建设系统性、规范性、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1)机电专业实训基地整体规划流程。机电专业实训基地整体规划包括结构和规模两个方面。机电实训基地的布局结构是通过对本地区行业、企业对中职机电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构成及预测进行分析,构建与之相协调的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规划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实训室建设项目。机电实训基地规模的规划须依据本地区行业、企业对中职机电专业人才需求分析,规划、预测学校未来三年机电专业招生规模的,并以此确定实训基地的建设规模。机电专业实训基地整体规划是学校机电专业实训室的改建、扩建及新建项目申报的依据。
(2)机电专业实训室建设流程。依据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方案,结合现有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确定实训室建设申报项目,并按照实训室建设原则,制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建设方案和设备招标方案。实训室建设申报项目由教务处、实训处初审后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建设方案、招标方案进行论证,通过后,交校务会议审批,只有审批通过后才能进入项目的实施环节。实施环节具体由学校总务处负责,专业教研室对建设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对建设方案进行调整。项目建设完成后由实训处组织建设方、使用方及相关专家进行验收。
2.科学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合理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架构
(1)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对百余家相关企业的走访与调查,笔者了解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岗位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就业的主要岗位,有80%的企业提出了具体的岗位要求。我们对调研的结构进行充分的分析后,清晰地得出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岗位的职业能力主要由以机械传动机构核心的装配与调试技术以及以PLC技术为核心的控制技术来支撑。这些技术从特性上来说是一个个层次清晰、相对独立的技术模块,而从岗位应用的角度来说又是以技术综合的形式存在。其中机械装配与调试技术包含识图与制图技术模块、钳工技术模块、机械焊接技术模块、机械测量与装配技术模块、机械传动技术模块、液压气动技术模块;控制技术包含基础电子产品装配技术模块、照明技术模块、继电器控制技术模块、电气仪表使用技术模块、PLC技术模块、变频技术模块、触摸屏技术模块、传感器技术模块、伺服控制技术模块。因此,按照“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围绕提高学生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修技术核心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思路,建立了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能涵盖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专业创新技能等不同的教学层次的课程体系。
(2)机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架构。根据学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来架构实训基地。基地共建有由机械识图与制图、机械CAD、钳工、机械焊接等类实训室构成的机械基础技能实训中心;由照明线路安装、电子产品装接、继电器控制三类实训室构成的电工基础技能实训中心;以PLC应用技术为核心,融合气动技术、变频器技术、触摸屏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以控制技术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光电气一体化实训中心;以液气压技术为核心的,融合PLC技术、触摸屏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以液气压传动技术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光电液气一体化实训中心;以伺服控制技术、机械传动技术为核心,融合PLC技术、机械测量与装配技术等以机械传动与装配为主要学习目标的传动与控制一体化实训中心等。
3.合作研发实训装备,提升专业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训练水平
机电综合技术融合了机械、电子、电气等多个技术模块,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对应的实训设备是机电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和技术保障。为此,我们对市场上各类机电技术实训设备进行了分析,认为现有的实训设备技术含量低、适应面窄,缺乏真实性和教学性的有机结合,难以承载机电专业学生应用技能的提升。究其原因,一是教学设备厂家利字当头;二是研发人员少,技术力量单薄;三是没有现场教学经验。因此,不可能研制出既具有现场设备真实性又适合教学现场的实训设备。当然,教师自行独立研制也不可取,一方面受生产场地、生产设备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制作设备也不是教师的长处。因此,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各取所长,走联合研制的道路。
在设备的研制过程中,实训室建设项目组注重对生产性企业、教仪企业和兄弟学校的整体调研,始终坚持适应企业和教学需求的适应性原则、体现生产现场职业特点的真实性原则、跟踪技术前沿的先进性原则、提供多方位服务的开放性原则。经过两年的建设实践,我们相继开发了由基础平台和典型应用平台一体的系统性实训设备。其中基础平台主要承载核心技术的基础性训练,而典型应用平台主要承载以核心技术为中心融合其他技术的综合应用技能。一方面可真正实现“项目驱动边学边做”,另一方面使“基于工作过程、创建真实应用情境”为特征的实训项目教学得以开展。
三、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初步成效
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紧紧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牢牢把握建设的基本原则,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突出了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校机电专业的建设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专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以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形成具有绍兴中专特色的职业能力“递进式·分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开发与区域内企业岗位技能相对接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的系列化教材,使机电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校本教材的完备率达100%,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2.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普遍提升
依托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模块化、组合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及系列化的训练,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提高了学生综合技能的应用能力。近几年来,学校机电专业学生在职业技能考证中,初级工考证通过率保持在100%,中级工考证通过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在技能竞赛方面,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奖率均在90%以上。近5年来,组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一等奖10项14人次,二等奖8项14人次,三等奖1项1人次。
3.师资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依托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课教师的职业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通过“组合型”实训室的构建与使用,专业教师机与电跨界的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依托实训机电的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实践,使机电专业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教研室专业课教师23人,双师教师22人,职业技能鉴定员10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6人,浙江省技术能手3人。
4.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近几年来,基地先后与绍兴电力局、绍兴市安监局、绍兴市农办、绍兴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开办了进网作业电工取证班、电焊工培训班、维修电工考证班等共64期,培训人数达3769人次,基地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童如山.“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9).
[2]曹建平.创建国家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机电技术实训基地论文 篇4
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将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一、建设理念
通过校企合作, 以建设生产性 (仿真) 实训基地为引导, 建设代表先进机电一体化技术, 集“做、学、教” 于一体的、开放性的一体化教学环境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提供一个良好的集基本技能训练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于一体的教学实训基地。
二、建设目标
通过与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企业、西安飞机工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空工西航机械厂等企业合作, 与企业共同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硬件条件建设, 新建工程对象组装实训室, 扩建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基地、液压与气压实训室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专业群教学、技能培训、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按照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实训教学团队思路, 以专职实验教师为主、兼职实验教师为辅, 新增2名专职实验教师, 6名兼职实验教师, 通过企业培训和到企业实践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教学、实践、科研水平。
通过与固高科技深圳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教仪设备总公司等企业合作, 由专职实验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5本项目驱动型实验实训指导书, 满足实验实训教学要求。
通过建立实训管理制度、运行机制、考核等制度, 规范实践教学的管理, 监控教学过程的实施, 保证实习实训基地良好运行。
三、建设基本思路
(一)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 与北京中教仪设备总公司合作, 新建具有开放性和可制造性的工程对象组装实训室, 建成后, 可在该实训室内进行机械结构创新设计, 并依据创新方案完成真实产品的加工。
(二)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能力为依据, 与空工西航机械厂共同扩建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的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基地, 依据企业的维修任务设定工作任务, 学生在该实训基地可完成常见机电设备的拆装与维修。
(三) 以培养学生液压系统组装能力为主, 与FESTO中国有限公司合作扩建液压气压实训室, 满足《机电设备液压与气压传动》等课程 “做、学、教”一体化的要求。
四、实训基地建设完成情况
(一) 工程对象组装实训室。
与北京中教仪设备总公司合作, 从2007年开始着手, 在两年的建设过程中, 省级实训基地专项资金35万元, 示范建设投入24万元, 学院投入投资80万元, 教师投入大量精力, 实训从调研、实训室规划、设备选型、采购、招标、教师培训及学生的使用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规章制度也逐渐完善。实训室于2009年建立基本完成, 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 建筑面积100㎡, 主要有超级卡车、大拖拉机组合包及多功能机床等设备, 总台套数516。具有20个工位, 一次可容纳40人同时进行教学及30人进行毕业设计, 可实现滑轮起重、建筑起重机、机械升降机试等20多项工程常见对象的组装与调试任务, 学生通过实训设备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参加第三届全国创新大赛等工作。
(二) 液压与气动实训室。
液压与气动实训室始建于建校初, 省级实训基地专项资金5万元, 示范建设投入7万元, 学院投入投资8万元经过本次扩建, 现有工位数40个, 可实现电子技术、继电器控制、PLC控制及液/气压传动系统的综合实训。主要服务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液压与气动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等。成为我院的中德师资培训基地, 并且还可承担液压系统维修工的培训。目前设备使用情况良好, 使用率高。经过扩建, 该实训室以达到教育部提出的“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创新教育的要求;与一流办学模式接轨, 从单纯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与创业的能力转变;与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接轨, 提倡参与式教学、体验式学习、基于工作过程式教学;该实验室也将转变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验室;成为改革传统的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 向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转变的训练基地。
(三) 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基地。
学院和空工西航机械厂的各级部门及相关领导都给与了充分的重视, 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省级实训基地专项资金5万元, 示范建设投入7万元, 学院投入投资8万元经过本次扩建, 总投入20万元共同建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基地, 建成工位15个后可满足30人同时进行实训, 实训过程结合空工西航机械厂机电设备维修任务, 按照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求, 主要满足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及相关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的能力。学生通过处理设备常见的典型故障, 全面提高学生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的能力。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基地经过2年的运行日趋合理, 规章制度逐渐完善, 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
(四) 师资队伍建设及实验实训训指导书等方面。
培养实训室负责的专业教师, 保障实训顺利进行。同时开发《工程对象组装与调试》、《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液压与气压传动》等5本教材, 其中《液压与气压传动》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其余为校本教材。在管理与运行机制建设建设方面, 开发了《工程对象组装实训室开放管理制度》、《液压与气压实训室开放管理制度》及和西航机械厂共同制定的《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保障实训基地的顺利进行。
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效果
(一) 完成试点班《工程对象组装》、《机电设备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一体化教学课程授课。 实训室在建设中通过试点班和086821试点班在实训基地内进行一体化课程授课任务, 通过五步教学法:提出项目, 自主学习, 设计方案, 方案实施及反馈评价五步, 在实训室中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实现了学生在做中学, 教师在做中教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能力。学生反映效果非常好, 提高了学生的教学效果
(二) 组织学生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 利用实训室设备学生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 (2009) 竞赛, 有两组由实训基地等6名同学参加, 同学们通过实训室器件, 完成了2组越障车的组合和设计, 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三) 完成《工程对象组装》、《机电设备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以实训室为依托, 完成《工程对象组装》、《机电设备液压与气压传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被评为国家级课程, 为学生提供自学的空间, 为其他院校提供借鉴。
(四) 完成实训室开放式制度制定。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开放室实训室管理制度, 同时初步形成《学生实习实训须知》制度、《实习实训安全》制度、《设备设施及物资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和技术档案》制度等建设。规范实训室的管理, 为实训室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五) 完成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利用实训基地设备, 进行2008级10名同学的毕业设计训练工作, 同学经过自己的创新设计思维跟随教师进行防护窗等课题的毕业设计任务, 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 取得很好的成绩。
(六) 专业辐射作用。 实训基地除了满足本专业学生实习外, 还成为我院其他工科类专业学生实验、实训的重要场所, 同时进行了两届由省教育厅主办的中职教师师资培训工作, 为西飞公司培养职工30名, 取得很好的带动辐射效果。
摘要: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要求, 建设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方向。本文以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基地建设为例, 阐述了学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概况。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机电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2].刘家枢, 徐涵.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8
机电技术实训基地论文 篇5
一、机电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
1.概念
工作过程导向具体来说指的是以实际的生产活动为基点,严格遵守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操作,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脱离学校这一环境,使其在毕业之后可以迅速地适应工作环境。而实训教学则指的是通过实际的技能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作用
(1)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果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的知识只会停留在理论,实训的效果也不会很好,这与教学的初衷有很大的出入,学生的综合能力显然无法得到全面提高。而把工作过程作为导向的实训教学能够将机电专业的实训教学课程优化为目标的模式,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能够假设自己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会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并对以后处在工作中的任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这样学生就有一个目的性较强的实训,其专业素质以及工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2)有助于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机电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课堂同职业的相互连接,同时还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还有利于他们被有关单位接收。其原因在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电技术专业的实训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工作之前就适应工作岗位,这样用人单位就可以省下很大的成本来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生也能在上岗之后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3)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工作流程的安排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并能够掌握工作过程的要点,以确保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就不会拘泥于课本,而是利用有效的时间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
二、机电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具体流程
机电产品的生产过程为:第一步先确定工作目标,其次设计方案,再次解决问题,最后进行质量检查。所以,机电专业的工作过程也可以参照这一流程,即首先明确教学任务,接着再系统地安排教学,然后再实施,最后对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和检查。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传统的实训教学中的缺陷,让学生有一个系统性认知,提高其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在整个工作过程导向中,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来模拟工作,然后分工协作,提高其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具体的流程如下。
1.根据课程的要求来明确工作任务
可以通过合理的搭配,让学生分组完成任务,例如,要求每组学生在合理的时间内设计完成一个完整的机床控制电路,同时通过分工协作,把电器元件手动组装成为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最后与机床连接,同时检测任务的完成程度。
2.制订合理的计划并实施
教师进行引导,让每组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依据其制作的模型查找有关资料,全面了解各个元件的作用和用途,并搭配改装和拆装控制系统,确保组内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完成工作任务。
3.各组之间进行成果的汇报交流
教学要求每组学生分别对自己的成果进行汇报,还可以让每组的成员进行拆装组合展示。让别的同学点评发现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4.当场对每组的成果进行评判
因为实训课不同于理论课,所以成绩的判断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因此,为了保证成绩的公正性,教师可以将成绩的判定带入到课堂当中,按照不同小组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表现进行裁定,对组内表现优异的学生采取加分的办法,进而在团体的基础上鼓励个人能力的提高。
总之,任何岗位都需要应聘者有足够的技术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电技术专业的实训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一定要重视这一部分的内容,确保学生有一个理想的未来。
机电技术实训基地论文 篇6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企业,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真实实践环境。由于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是顶岗培训,在各个实训项目中均安排了技能训练。通过有关设备及工具的使用,掌握本专业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并熟悉其原理,结构和性能等,为学生今后工作打下基础,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能取得实际工作经验,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等个人综合素质。
在选择实习基地时,学校可侧重选择那些设备先进,现代化程度高,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实习基地的现代化设备拓宽了师生们的视野,工程技术力量可以充实学校师资队伍,他们带来了生产技术发展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等方面要求的信息,使高职教育更贴近生产,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1 高职机电专业构建校外实训基地的方法
1.1 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
我国的高职课程教学大多以填鸭式的讲授为主,其中的很多内容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和空洞。“协作型”实训基地的构建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具有实训内容多样,真实感强的优点。但这种基地的构建,需要专业教师长期不懈地与企业保持联系;也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1.2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
为了提高毕业实习的实际效果,学校必须建立一定数量的生产(毕业)实习型及产学研型实训基地.通过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来构建“合作制”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前述“协作型”模式有所不同,“合作制”模式的合作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了实训安排,科技转化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了专业设置的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内容。成立专业委员会,积极吸收专家进入专业委员会。以专业委员会为平台,学校可以适时了解与本专业发展有关的政策动向,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等信息,同时还可以加强本专业师生与社会的联系,最终促成“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有远见的企业家也开始注意到操作型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开始注意培养既熟悉本企业的组织文化,又愿意长期为企业效力的实际操作人才。此时,如果企业能够以合作办学的方式参与学校事务,就能够以“量体裁衣”的方式大量获得自己所需的人才。当然,在此过程中,企业自然也就成了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
2 高职机电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
2.1 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职业教育重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技术和技能的培养.机电类学生在几年的学习期间,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课程来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因此,高职教育要瞄准职业或职业岗位的需要,在应用,技术,技能等方面加大实训力度。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锻炼,机电类学生可以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毕业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所从事的工作,克服以往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相互脱节的现象,使学生快速地融人工作环境,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2.2 完善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体系,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理论教学体系;二是实践教学体系。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机电类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比较成熟,而其实践教学体系则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逐渐完善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方法。
2.3 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作为培养生产一线职业技术人才的教育模式,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有关企业及部门的欢迎。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其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高职机电专业实现其教学模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广泛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完善了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同时,它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机电专业的兴趣,有助于理论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2.4 校外实训基地是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摇篮。
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实践环境。由校内模拟生产现场的训练到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每个环节都渗透着企业的基本特征和综合要求。在这里,学生不仅增长和提高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了实际工作的经验,而且还培养和提高了群体沟通,团结协作,组织管理等个人综合能力。
2.5 校外实训基地是“双需双赢”办学模式。
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殊形式的教育,它的办学特点,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办学过程需要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而企业要保持其强劲的竞争力,也需要学校不断的为其提供职业素质好,技能水平高的应用型人才。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产学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学校和企业双需双赢的最佳选择。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发展方向,学生在实训基地可以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职业能力,为今后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不少优秀企业已经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把人才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和水平作为企业是否具有发展后劲的一个重要标志。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种以学院进行基础教育,以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的新型产学研合作培养高职特色人才模式。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很清楚,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受惠最大的还是企业。因此,学校与企业都是人才培养的“主体”,若双方真正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将不仅会形成“双赢”的局面,而且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摘要:高职机电专业应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高职机电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主要是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完善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校外实训基地是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摇篮、校外实训基地是“双需双赢”办学模式。
机电技术实训基地论文 篇7
一、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教育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 只有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职业能力并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是一种将所学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项目情况下进行充分应用达到目的的能力。如某机械厂招聘学生出的试题是设计一根传动轴, 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完成, 所有应聘学生都认为无法完成, 因为必须经过传递功率、受力分析, 然后按照计算的扭矩、转矩和材料的允许应力确定传动轴的尺寸, 再经过强度和刚度验算, 时间最起码需要1天。最后企业技术人员拿来《机械零件设计手册》, 查阅了根据传递功率和转速确定尺寸的表格, 10分钟就确定了传动轴的尺寸。这说明“会工作”不等于“能工作”, 职业教育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也不是学习好、会操作就是合格的。
那么职业教育所培养的职业能力是怎样一种能力呢?总的来说, 职业能力是基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融合的一种综合能力, 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 这种能力依然存在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机电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一) 基地设备生产化
实训基地的设备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支撑点, 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理性认知转向感性认知的实际载体, 基地设备所包含的技术应用、结构形式、操作方法、维护手段将对学生今后进入实际工作岗位能否快速适应工作任务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实训基地的设备应从以下因素来考虑:
1. 基地的设备与企业生产接轨
实训基地的设备应该是企业正在使用的直接从事生产的设备, 所谓“真刀真枪”方能练出真本领。但许多学校为了节约耗材和避免学生实训对设备造成的损坏问题而大量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代替 (如数控机床的操作) , 只有少量的实际设备或少量的时间去熟悉操作, 这样做法实际上是将原来“黑板上开机器”变成了“计算机上开机器”, 使学生仍然没有最直观的实际操作经验积累, 更重要的是学生容易忽视安全问题。当学生面对实际数控机床时仍然具有强烈的陌生感, 从而使大多数学生缺乏足够自信心。因此在基地设备的建设上应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尽量采用实际生产设备进行实训地开展, 使学生熟能生巧, 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2. 基地的设备应体现技术应用的完整性
实训基地的设备直接代表了学生所学的一种或几种技术的应用体现, 因此基地设备所含技术应该是这些技术在生产实际中应用的载体, 而这种载体具有完整性, 并不是“断章取义”式的局部演示, 更不是单纯的理论验证。学生通过设备的操作能完整理解这些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从而面对基于同样技术应用的设备能通过简单熟悉就能操作。比如生产中的许多直流电机调速控制系统, 主要应用了电子元件变流技术、电子应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电机技术等, 但现有许多维修电工技能训练中的实训装置只是装备了系统的电子控制部分, 突出了控制过程中的信号变化波形, 更像是自动控制理论的验证设备, 而实际生产中主要关心的负载的变动对系统的考验和系统在各种干扰条件下的稳定性、安全性等都无法体现。这样造成学生只是理解了控制系统的原理, 却没有掌握干扰会对系统产生怎样的影响, 也就无从谈起在不同环境中怎样应用这种系统的能力了。
3. 校企合作开发实训设施设备
由于实际生产的技术设备具有多样性, 而学校实训基地不可能拥有所有的生产设备, 因此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 建立企业、学校与设备厂家的三方合作, 教师参与实训设备设计的过程, 有利于将实训设备改造为既能体现实际生产技术, 又适合学校个性教学实训需要的教学设备, 同时有利于提高师资对设备的熟悉程度, 提高指导和示范水平, 更能体现实训基地设备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特点。比如PLC与变频器技术应用的实训设备, 由于这种技术是目前工业生产中的主流控制技术, 应用的范围非常广, 教师通过听取企业技术人员的建议可以与设备厂家联合设计, 将设备设计成控制柜的形式, 将PLC与变频器、继电器、接触器、变压器、输入输出信号接线端等安装于柜内, 将指示灯、按钮、开关、仪表等安装于柜门, 这种控制柜通过合理的内部硬件连接和工艺编程能很方便地完成对机器、生产流水线等企业设备的控制。
(二) 基地环境一体化
实训基地环境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 建设方案应该充分体现将知识学习空间与实训空间融于一体的氛围, 达到“学中做”与“做中学”的结合, 给学生创造职业能力成长的最佳环境条件, 因此基地实训环境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 学了马上可以做, 做了马上可以检验、总结, 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和成长的渴望。
(2) 在创设生产工作场景的同时, 设置便于学习的媒体和环境, 比如黑板、桌椅、电脑、资料等。使学生没有工作任务的压力, 为便学习可以得到全方位的帮助, 直到完成工作任务。
(3) 让学生有较大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学习, 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自己的方法来完成工作任务。
(4) 根据需要可以让学生单独或者以小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并进行学习协助和竞赛。
(5) 可以划分学习区、讨论区、实训区等, 尽量缩小相互之间的距离, 融为一体。
(6) 既像车间工厂, 可以工作和生产, 又像教室、会议室, 可以学习和讨论。
对于数控教学实训项目, 除了教学区、讨论区和实训区外, 还可安排资料区, 帮助学生查找各种技术资料、设备文件、工件成品等;检测区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产品是否满足技术要求和存在的问题等;工具和材料区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工量具和准确的材料类型, 分区明显、布局合理, 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操作, 帮助学生培养职业能力。
(三) 基地实训行动化
基地的实训教学是决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 实训基地的实训教学应该能够让学生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 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能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 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 能让每一个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第三, 学生能够借此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因此实训基地的实训教学应该采用最能符合学生技能学习规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四) 基地发展全面化
实训基地的主要三大功能是实训教学、培训鉴定和科研生产。现有的实训基地运作大多围绕学生的实训教学和培训鉴定进行, 而科研生产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 许多学校认为职业学校的基地是为学生的实训而建设的, 没有必要去开展其它的业务, 实际上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因为实训基地是学校面对企业的最直接的窗口, 是建设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 如果实训基地不去了解企业现在的产品、现在的技术和现在的需求, 学校又怎能培养出具有企业所要求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而要去了解这些信息的最好方法是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只有能够开展应用项目研究、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产品开发等科研服务活动, 才能融满足教学需要与企业需要于一体, 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实训基地的科研生产功能是重要而且是必要的。在实际的工作中实训基地的生产科研功能开展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1. 校企合作进行产品生产
学校的教学内容往往是落后于实际生产技术应用的, 因此学校实训基地承接产品生产等项目可以及时了解市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与发展, 实时调整实训教学的内容, 更新实训基地的设备, 让学生通过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 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 加快学生融入社会的意识培养, 同时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利润实现日常开支和实训耗材的补充。
2. 建立学校科研中心
利用实训基地优秀的师资、先进的设备、畅通的信息建立教师科研团队, 带领学生研发新技术、新工艺, 或者向社会推广新技术、新工艺, 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专业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的功能。同时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业岗位需求的变化, 开发新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项目与培训内容, 推动和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
3. 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技术流动站
结合学校实训基地和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力量建立技术人员联合培养的流动站, 企业技术人员可以带着技术项目进入学校实训基地进行技术研究, 学校教师也可以带着科研项目进入企业技术部门进行科研开发, 企业和学校基地提供设备、技术、人员、材料等方面的支持, 技术成果共享, 真正实现校企之间的高层次合作。
(五) 基地管理标准化
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不同于学校的教学管理, 也不同于企业的生产管理, 是这两者的结合, 又区别于这两者, 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基地的发展。实训基地应建立科学、健全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实训基地可以参照大型企业的6S管理制度来形成基地的标准化制度。
1. 基地6S制度的内容
建立健全规范且能严格执行的实训教学计划、实训环境标准、实训操作规程、实训设备维护、实训材料管理6S制度文件, 形成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 并具有组织地实施各项规章制度, 同时实训基地应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制度, 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 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
2. 基地6S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对于学生技能、知识的掌握, 现今企业更加注重学生的劳动态度、敬业精神、规范操作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因为对于企业而言, 员工的技能操作可以通过培训、师傅传授等方式使其掌握, 而员工的品行、态度却很难重塑。这就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管理来塑造学生的品行、人格。在实训教学中融入6S管理教育, 可以潜移默化地树立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使学生做到规范操作、安全操作, 逐渐养成习惯, 使毕业生不仅在技能、知识方面得到企业的认可, 在工作态度、敬业方面能更受到企业的欢迎, 大大提升其就业的职业能力。
三、结语
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条件, 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所在。只有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 重视实训基地建设, 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才能显示强大的生命力, 职业教育的发展才会有不竭的动力。但实训基地因开设专业、课程、项目的不同而不同, 其建设方法和模式也不尽相同, 只有遵循各类技能人才的培养、成长规律, 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才能建设科学规范的实训基地, 培养出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技能人才, 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姚志恩, 胡其谦, 张良华.中职学校数控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5) .
机电技术实训基地论文 篇8
李西廷总裁在欢迎辞中表示, 迈瑞非常认同中检院提出的“质量检定关口前移”的理念, 并积极赞成“院企互补、相互提高”的双方合作模式, 将监督、学习、互信、共赢有机统一起来, 不仅能提升技术人员的检测水平, 同时也能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确保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李西廷承诺, 迈瑞公司一定会将本次实训任务做好, 与受训人员密切交流, 共同探讨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以及质量控制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 促进技术水平的共同提高, 并祝实训人员在迈瑞期间工作、生活顺利。
王云鹤副院长在揭牌仪式上发表了讲话, 强调了中检院在加强我国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工作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质量和安全把关作用。他说, 中检院选派技术骨干到企业学习、实训, 是中检院在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新举措, 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探索、实践和创新。中检院的《发展规划纲要》中, 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作为实现发展规划目标的首要保障。器械检验人员必须熟悉有关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 了解生产环节及其控制要点, 这也有助于在检验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中检院将按照专业领域分期分批地安排检验技术人员到实训基地进行轮训。王院长还代表中检院向迈瑞公司承接中检院技术人员实训任务, 以及为此做的大量精心的准备工作表示感谢。
机电技术实训基地论文 篇9
关键词:林业技术,两区三化,实训基地,职业教育,模式构建
2005年10月28日,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要求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切实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将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 这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围绕这一改革方向, 我院森林培育与利用系林业技术专业积极探索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的方法, 秉承“山川有我, 绿树成荫”的育人理念, 积极尝试实训环境真实化, 服务功能多元化和设施设备生产化, 创设“林区作业进教室, 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 即“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 对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技能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训环境真实化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 其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与实训环境真实化密不可分。
实训环境是实践教学的载体。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实践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为实现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及发展, 强调实训环境的真实化, 无疑是林业技术人才与行业接轨的最佳途径。
为打造实训环境的真实化, 我院林业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多次深入林业基层单位进行走访和调研, 与林业专家座谈、访谈, 与产业、行业和企业交换思想, 对体现森林培育能力、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能力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能力三大职业核心能力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进行了分析 (具体详见表1) 。
针对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 林业技术专业构建了森林植物、森林环境、生物应用技术、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管理等7个校内专业实训室;建立了具有生产经营功能的生物技术、组培、育苗、种苗生产、食用菌栽培、经济林繁殖、林木育苗大棚等真实化的实训教学场所及“植物引种繁育实验中心”和“温室育苗中心”等4个校内综合实训基地。与此同时,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如德宏州林科所、德宏州林业局中心苗圃、红河州国营芷村林场、红河州林科所、红河州林业调查规划队、梁河县林业局等9个校外综合实训基地。实训环境的真实化, 不仅使学生森林培育能力、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能力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能力三大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而且使学生非技术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得到了发展, 为进一步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实训环境的真实化不仅仅表现在实训场所真实化, 其课程的理论知识、实验实训的内容、项目、任务等均须贴近生产实际, 力求把项目教学真实化、现场教学真实化等真实化教学思想贯穿始终。林业技术专业创新了“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的“边教—边学—边练”的专业教学方式。例如, 近些年, 积极参与到林业生产或行业生产单位组织的项目、课题实践中, 开展了生产性实训。2005年参加文山富宁县森林资源调查工作;2006年参与云南省罗平县的森林资源调查;2007~2009年参与我省永平县、华坪县、潞西市等多个县的林权制度改革工作;2008年参与广西大新县、凭祥市、上思县等县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实现了实训环境的真实化。借助真实化的实训环境, 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培养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 真正做到了“学做合一”, “工学结合”。
实训环境的真实化让学生的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技能之外诸如为人处事、社会交往等非专业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由于时间的限制, 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 在同一实训环境完成所有的实训内容。为此, 在没有生产性实训的情况下, 为达到实训环境的真实化, 林业技术专业以仿真性实训作为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仿真性实训是一种高度的模拟现实社会的运行情景, 其优越性在于开展的实习内容不受地域、环境、时间等条件的限制, 迎合了林业生产活动具有典型灵活性的特点。在整个仿真实训过程中, 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充分了解行业、岗位群运作过程, 运用所学知识现实操作,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林业技术专业自始至终对实训环境真实化的规划给予高度重视, 不论校内还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布局和建设, 从内容、项目、层次、规模、地域、设施等按照“从低级单一到高级复杂、从专业基础到专业综合”将仿真与实物有机结合起来, 力求体现生产现场的特点, 把“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的“边教—边学—边练”的专业教学方式贯穿于实践教学中, 把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联系起来, 创设了四个“一致”, 即课堂教学情境与林区环境相一致, 基地即教室, 教室即林区;实训设备与林业生产设备一致;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实训的工作情境、运作和管理模式与基层生产一致。例如, 针对林木生长物候规律, 不同季节生产任务不同, 实行“模块菜单, 循环实训”。模块菜单即以岗位群职业能力为基本模块, 以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为菜单, 以工作过程任务引领导向, 布设不同内容、方向、领域和层次的实训学习情境, 具体布局见表2。
学习领域围绕四个“一致”力求使学习情境与学习领域有机结合。不同的学习情境丰富了职业能力的内涵, 不同的学习领域扩充了职业群的范围。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努力, 实训环境的真实化对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林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服务功能多元化
实训基地是学生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养、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各项任务实施的场所。实训基地服务功能的多元化思想, 将有利于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 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以实训环境真实化为基础, 围绕森林培育、森林调查技术和森林经营三大核心能力培养的主线, 在有限或同一实训基地上开发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和不同类别的实训内容或多个实训项目, 实现实训基地服务功能多元化。例如, 在校内实训基地, 提供了苗木培育从选种、制种、育苗、营养土配置, 到栽种、移植等苗木生长过程的场所;针对林木生长的物候期, 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进度与物候节律相适应, 开展嫁接、修剪、整地、施肥等实训项目。又如, 学院后山405亩实训基地, 近些年相继开展了土壤调查、植被调查、病虫害调查、森林抚育调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等森林规划调查等项目, 其资料和数据为森林培育、森林调查技术和森林经营等课程实训提供了依据, 实训基地实现了全天候、全方位、专业课程全开放的格局。良好的实训环境, 较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基地服务功能的多元化使实践教学的开展更为实际和便利。
诚然, 校内实训基地的全真性、仿真性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但受地域条件的限制, 个别实训项目的条件不能满足。系部经过调研, 通过校企合作, 建立了校外不同类型 (采伐林场、育苗造林单位、森林经营单位、苗圃等) 、不同层次 (林业科研、林业经营公司、个体经营等) 、不同地域 (省内东、西、南、北) 实训基地, 如德宏州林科所、德宏州林业局中心苗圃、红河州国营芷村林场、红河州林科所、红河州林业调查规划队、梁河县林业局等9个校外综合实训基地。其中, “德宏州林科所林业技术推广应用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高职示范实训基地。
基地类型的多样化, 同一基地服务功能的多元化, 为林业技术“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奠定了基石, 为林业技术专业理解“山川有我, 绿树成荫”的育人理念注入了新的内容, 也为林业技术专业“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的专业教学模式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设施设备生产化
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前提下, 森林培育能力、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能力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能力三大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已走出过去实践教学在教室里纸上谈兵或是局限于验证理论的传统形式, 走出了理论与生产脱离, 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相悖, 学非所用, 用非所学等脱离实际的模式, 进而注重的是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得到了极力推崇和推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和学以致用的目标培养得到了贯彻执行, 基地类型走向多样化已形成规模, 基地服务功能多元化已成事实。我院升格为高职以后, 学院抓住高职高专发展的契机, 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积极加快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在明确办学宗旨 (服务学生、服务产业、服务地方、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办学定位 (三立足、三面向、三针对———立足云南, 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 针对目标育人才;立足林业, 面向林业, 针对市场和产业办专业;立足县、乡和社区,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 针对岗位设课程,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熟练掌握职业岗位技能的林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的基础上, 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和投资的力度, 相继对不适应高职高专建设和发展的实验实训室进行改造和更新, 对实训基地资源进行整合, 把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基地建设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软件和硬件建设有了一个较大飞跃。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 建立起实现校企共建和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通过校企、校政、校校合作等多种途径, 采取资金引进、融资、世行贷款等多种形式, 实现基地建设先进化, 设施设备生产化。
随着实训环境真实化、服务功能多元化和设施设备生产化的实施和完善建设, “林区作业进教室, 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的教学理念已深入教师心里。课堂与林区、理论与实践找到了最适合的结合点。由于林业技术专业特色优势明显, 实训基地及教学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近几年, 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 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 在学院层面上需高度认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是推进学院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 学院应将其作为重要的基本建设来抓, 进一步加大投入, 强化管理, 使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 实训设备先进并不等于花大价钱购买国际领先的高精尖设备。实训要以生产过程为导向, 其设备就要与目前生产一线使用的设备基本一致, 尽量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因此, 实训设备应该是产业或行业已经开始使用、能够代表本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未来三五年内能体现本行业较先进技术水平的设备。在实训内容方面, 既要强调高新技术的含量, 又须兼顾常规技术;既要适当考虑超前性, 又要结合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避免出现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 在林业技术专业建设和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坚持了“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实践育人”的观念, 使学院办学方向更加紧密结合云南林业发展方向, 使学院育才兴林的特点更加鲜明。林业技术专业将在学院各方面建设发展的推力作用下, 把“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工作推向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l]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3]王平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4]郭玉梅.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
[5]邱同保.从高职教育文本政策的解析看高职教育的发展轨迹[J].教育与职业, 2008 (6) .
机电技术实训基地论文 篇10
【关键词】高职 ; 建筑工程技术 ; 校内实训 ;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015-0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属于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如若是单一的书本教学,则学生很难充分理解专业性的知识,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彰显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校园特色的重点。近年来,高职高专教学委员会制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这是首部关于校内实训基地的法规,只为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教学方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
1.专业设备的更新慢,无法与社会相接轨。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时主要采用一半学期学习书本的专业理论知识,一半学习进行实训基地培训,但是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各种机器设备更新换代也逐渐加快,而学校用于实训的专业设备无法与社会接轨,且专业设备的更新速度慢,学生只能通过仅有的专业设备进行实训,因此,从培养学生技能水平的方面来讲,专业设备的问题阻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2.实训基地的场地有限制且建设实训基地的费用比较少。 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实训基地的建设来源于学校且服务于学校,但是对于学校来说,实训基地的建设费用是庞大的,除了场地的建设还有各种机器设备的费用,所以实训基地建设的费用高且费用来源途径少也是限制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之一。
3.实训基地的建设对社会的贡献不大,且很少为社会服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致力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但是实训基地的实践活动仅仅是对知识理论的考核,而现实中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法与实训内容相差甚远,因此,从培训学生专业技能的方面来讲,实训的内容为毕业之后踏入社会工作的贡献并不大。
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主要教学途径。与其他专业相比,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更具有特殊性,对于工程建筑项目来说,它具有不可移动性,施工时间长等特点,校内实训很难重现建筑施工场地的过程,但是实训的实践活动却能让学生更加清楚施工流程让学生更能直观的反映出工作的现象。另一方面,建筑行业的从业风险比较高,很多的基本技能和施工中的组织过程都是需要先在学校打好基础,因此,学校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的技能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校来说,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彰显其文化特色,办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只有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才能促进其知识的掌握。
三、加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措施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上述文章的分析,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受硬件专业设备的限制,同样也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费用一方靠国家的资助,一方靠学校自身的投入,因此,如何建造科学合理的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校内实训基地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学校可以加大引进企业合办,二者相互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提供企业无法实现的例如宽敞的场地,师资力量,以及实训所需的相关设备,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学校缺乏的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不仅可以实现企业所具备的要求,同时也为高校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平台。在企业方面,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不仅可以提升企业潜在的经济价值,提升自己的信誉,并且,企业凭借着学校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以及设备优化还可以拓展自身的经营类型和范围,为企业开展新的业务项目提供一定的保障。在学校方面,学校通过与技术服务性企业的相互扶持,一方面在资金的来源上多了一个途径,缓解了高校因为资金不足阻碍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实践活动,集中培养出适合该企业的就业人才,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减缓学生的就业压力。
2.加强学校与学校的合作。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中的设备投入费用较高,因此,处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分担一部分费用之外,还可加强学校与学校的合作,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共同商讨专业设备的投放问题,保证每个学校的专业设备投放的种类不一样,以免发生重复导致设备闲置且资金浪费,学生在实训时可以在不同的学校接触不同的设备,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训的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增加与它校学生的沟通,在这样的相互交流下,发现自身的不足,更加完善自身在实践过程中的知识理解问题。在学校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实训基地的场地位置,专业设施,师资力量都是属于资源共享的范畴,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一方面可以拓展老师的教学途径,同时通过老师之间学术性的探讨也可维护专业设备的经济价值,同时开辟一条通过“以训养训”的道路,这样就将实训中设备的损耗问题转化为盈利途径,而保证了专业设备因为折旧而产生的经济价值受损问题。因此,加强校校合作,保证资源共享,更有利于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3.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
实训基地的建设出来专业设备,场地选址等硬件设施之外,还需要一批专业理论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有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重要性。一个老师知识储备水平的专业与否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对于建筑工程技术这类专业要求水平比较高的专业,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过硬的理论掌握和丰富的实训经验更能为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带来更多有利的帮助。
随着新时期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变革,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势在必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顺应了社会教育发展的道路,同时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以书本理论知识为指导,以实训实践活动为动力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加强实训教学方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有利贡献。
参考文献
机电技术实训基地论文 篇11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能够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 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筹措资金, 不断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实训教学。作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能够以此为指导, 设置适合自己的办学思路。促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有效发展。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基本包括以下内容:第一, 能够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真实的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结构模式;第二, 校企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建立材料检测中心;第三, 将施工建造实训中心建设成为砌筑工、抹灰工等工种鉴定中心及施工员等资格认证中心和企业的职业培训中心。高职院校要本着这样的实训地基建设思路, 根据自身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实施方案, 有效建设自己的实训基地。
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措施
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要综合考虑到现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同时还要能够结合自己实际, 考虑建设成本, 基地建设的质量, 从而确定建设方案, 这样, 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建设顺利完成。
1、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真实的建筑工程数字化三维模型
高职院校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技术构建自己的实训模式。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各种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 积累了大量的工程案例, 高职院校可以把这些案例整理出来, 利用大型的通用有限软件的强大的建模功能, 建立起全面逼真的能够反映建筑结构的模型,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编制APDL程序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模型, 以此方式引导学生实践, 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学校要能够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起完整的全仿真整个建筑的结构模型, 这些模型包括基础垫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等。模型要能够真实的展现出钢筋的混泥土保护层的厚度, 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各种钢筋的形状、弯钩位置的定位、钢筋弯弧内半径、钢筋的锚固层次等关系。通过计算机现实的操作, 学生可以有效掌握相关知识, 并且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建筑技能, 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 建筑工程是具有独特性, 受到季节、场地的限制, 同时科技含量很高并且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的工程, 如果能够开设数字式三维仿真建筑模型就可以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身临其境地进行实践操作, 可以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 并进行修正, 可以使学生利用这种技术进行建筑翻样, 这样, 学生就能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发现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校企合作建设校内生产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与公司企业联合的方式建立校内生产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实现校企合作的共同发展。比如可以建立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可以在社会上承揽一些检测任务, 师生共同参与完成任务, 以此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并且高职院校可以向企业聘请一些技术骨干到学校进行授课和实训指导, 以此方式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实训教学的发展。
3、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在建设数字化三维结构、生产性检测中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建设测量、施工、管理三类方向综合实训中心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学校要能够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 建立专业化的实训室, 为学生实践提供硬件支持。
校内实训基地不仅要满足教学的需要, 并且要不断拓展其功能范围, 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技能鉴定、就业培训的多功能基地, 以此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创造条件。高职院校可以在建设厅指导下开展施工员、资料员、预算员等行业资格鉴定, 力图把建筑工程管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施工员、材料员、预算员等建设行业职业资格鉴定的基地, 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高保障, 同时要能够与有关部门的就业服务部门合作将建筑工程施工实训中心建设成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 建设成再就业的培训基地, 不断与社会需求合作, 为有关企业职员提供优质培训, 要能够以培训基地为依托, 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 促使学生积极实践, 同时, 为社会提供服务, 实现高效实践基地建设的有效发展。
总之, 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践教学, 积极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 通过基地建设,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同时, 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和高职院校的更好发展, 为社会培养优质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 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矢.浅谈高职学院实训基地的开放式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10 (S1)
[2]郑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 (03)
[3]戴勤友.建筑类专业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建筑类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