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论文

2024-05-16

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论文(精选6篇)

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论文 篇1

江苏高考实施新模式之后, 从2008年开始, 文理科均增设附加题, 选考历史者要加考40分的语文附加题, 突出文科生的“特长”。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 语文的附加题得分并不理想。而且这几年的高考题难度逐渐增加, 文科生的“特长”更难以发挥。

文言文阅读这一块近几年大多为议论文, 以与必做题部分文言文阅读的记叙类文字相区别, 而且涉及的文 学、文化常识从教材走向课外, 2008年考查了道家和儒家两个学派以及《史记 》中的两个 篇名 , 2009年考查了 对文段相 关内容的概括理解, 以及《说苑》、《新序》的作者刘向, 2010年考查了“四部”和《文史 通义》的作者 , 2011年考查了“春秋笔法”, 201年考查了萧统的《昭明文选》。考查范围扩大, 要求考生有思想准备, 注重平时积累, 尽可能拓宽知识面, 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在现行高考制度下, 选文科的学生大多数学较薄弱, 平时在数学上就要花费很多时间, 而附加题使得学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识记文学、文化常识, 因此学生负担着实不轻。

名著阅读考题全在10部名著中, 而且命题较稳定, 都围绕“主要内容、艺术 特色”两个方面命题 。可是10部名著的主 要内容、重要情节、主要人物、主旨观点、艺术特色足以让学生头大, 更别说与主要人物、重要情节等相关的微小细节了。再加上从这几年的题干设置来看, 逐渐从明确走向含蓄, 要求对名著的阅读更加深入、细致。因此, 名著这一块往往让学生忙得焦头烂额, 而最终却难拿到高分。

趋势使然, 如何让学生学得快乐, 学得有成就感, 发挥文科生的“特长”, 值得每一位文科语文老师思考。为此, 我提出如下思考。

一、摆正位置, 调整心态

语文附加题这一块, 因其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除材料归纳与分析外, 其他考点均与前160分考点不重复, 即为新增能力考查点) , 大家基本上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心安理得地处于“底层”。从实际情况来看, 不少前160分得分较高的学生, 因为附加题发挥不好而使语文总分落后面现象比比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决定文科考生“生死”的也许就是语文附加题。学生必须充分认识提升语文附加题分数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破除无足轻重的麻痹思想和期望一蹴而就的投机思想, 充分做好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 稳步前进的思想准备。特别是那些自以为语文基础不错的同学, 千万不能妄自尊大, 而应改变观点, 加大投入, 保证时间, 抓实这一内容的复习。

二、抓住重点和难点, 采取措施

在语文附加题三部分内容中, 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范围逐渐扩大, 名著阅读由于面广量大, 记忆内容多而杂, 都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一) 文学、文化常识题

必须牢记与教材 (必修、选修) 直接相关的知识, 比如, 重要作家所处的朝代、字、号、代表作及代表作和作品风格等。尽可能涉猎古代文化典籍, 尤其是与文艺相关的书籍名称、作者、朝代及思想主张。

(二) 名著阅读题

1.必须弄清楚名著命 题的拟题角 度和形式 , 了解这种题型的规律和特点。 分析考纲样题和近几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 文学名著题多从考查考生对名著的主要人物、重要情节、艺术特色、阅读感受等角度设题。每份试卷涉及的名著共为7部, 其中客观题涉及名著5部, 主观题涉及2部。主要考查对名著的熟悉程度, 涉及面比较广, 可宏观也可微观。

2.必须注意 分清主次 、深浅适度 。名著复习 面广量大 , 近年考题既有细节又有整个章回内容的考查, 使得不少同学感到范围茫茫无边, 复习无从着手, 而不得不采取大海捞针式的超低空扫描, 其实, “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式, 耗时多, 见效慢, 在时间紧迫的情势下很难奏效。在平时复习中要抓住重要情节 (体现主要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事件, 对全书思想内容的展开最具意义的章节, 最能体现作品思想意义的情节, 最能体现艺术特色的章节) 。另外, 还要注意深浅适度的问题, 细节要重视, 但必须是典型的, 不能什么都抓, 太偏太怪的、无关紧要的, 抓不胜抓, 应坚决摒弃, 比如, 《红楼梦》中何人居何处、贾宝玉小厮惜春的大丫头叫什么等则太偏太怪, 可以不抓。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能忽视, 但也要注意钻研的“度”, 平时复习不必钻得太深, 对作品思想艺术的分析点到即止, 不必深究。我们概括内容时, 只要抓住重点章节就行, 不必面面俱到, 贪多求足。

3.灵活运用多种 手段强化 对名著内容的把握。 名著复习的基本原则是网织大点, 网眼织密点, 撒网范围广点。必须看原著, 高三时间较紧, 所以最好文理分科以后就要着手看名著, 但可能由于时间太长而会遗忘有些细节或情节, 因此老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牢记名著。篇幅较长的《红楼梦》、《三国演义》采取分章回练习、分章回重要情节梳理, 经典情节看电影等形式了解其主要内容, 同时赏读其中精彩段落。通过滚绣球方式加深记忆;背诵已做试题不失为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读讲义, 练题目, 记答案, 配套结合。做到看的内容都有练的题目跟上, 练的题目都有足够时间加深记忆, 并通过适当的二次练习进行强化巩固。

4.注意答题 规范。关 于答题思 路的把握一 定要准确到位 , 许多同学掌握了相关内容却拿不到应有的分数, 症结就在于答题不规范。同学们应建立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 比如, 若是形象分析, 则应涉及人物的身份定位、个性特征、思想状态、典型意义等;若是情节概括, 则应涉及起因、开端、发展、结局等;若是章节内容概括, 则应注意多角度分条作答。

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论文 篇2

目录:文学家及作品 文学流派或团体 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的归类

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归类主要著作的基本内容归类 文学理论作品归类

一、文学家及作品

1.先秦时代:

姜子牙:即吕尚。卖食棘荆、屠于朝歌、钓于渭滨。(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蔺相如、廉颇:战国时期赵国人。将相和。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主要手法是赋、比、兴,雅包含《大雅》、《小雅》)。

屈原《楚辞》(屈原创作了骚体,宋玉;历代把“诗经”和“楚辞”合称“风骚”)。《左传》(中国最早编年体史书)、《公羊传》、《国语》(国别体)

儒家《论语》(孔丘)、《孟子》(孟轲)、《荀子》(荀况)——克己复礼,待民以仁。道家《庄子》(庄周)、《老子》(老聃)——追求逍遥隐逸,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墨家《墨子》(墨翟)——强本节用,兼爱非攻。兵家《孙子》(孙武)——法为有度。

法家《韩非子》(韩非)——严刑峻法。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2.两汉时代

司马迁《史记》(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近3000年的历史。)西汉刘向《战国策》(国别体)。

班固《汉书》(纪传体断代史)归为前四史

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二京赋》 班固《两都赋》 贾谊(贾长沙)《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政论散文 晁错《论贵粟疏》 3.魏晋南北朝时代

诸葛亮:代表作《出师表》(体现忠心),《隆中对》(设计政治蓝图)。

建安文学:公元196-220年是汉献帝建安时期,建安文学指汉末至魏初以建安时期为中心阶段的文学。

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用人思想: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曹植 《白马篇》、《洛神赋》

曹丕 《燕歌行》

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桃花源诗并记》、《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谢灵运和他的山水诗《登池上楼》。

竹林七贤有: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刘义庆《世说新语》(轶事小说)刘勰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著作)范晔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陈寿 《三国志》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四史”或“前四史”)

4.唐代

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唐初四杰。

盛唐: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著有《李太白全集》。——浪漫主义。杜甫(字子美,别号少陵),被称为“诗史”“诗圣”,代表作有《春夜喜雨》、《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集子有《杜工部集》、《杜少陵集详注》等。——现实主义

王维(字摩诘)被称为“诗佛”。《山居秋瞑》《渭城曲》诗,著有《王右丞集笺注》。孟浩然(襄阳人)《临洞庭赠张丞相》、《过故人庄》、《春晓》(王维、孟浩然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

高适《燕歌行》 岑参 《白雪歌》、《走马川行》 王昌龄 《出塞》(高适、岑参、王昌龄被称为边塞诗人)

中唐: 刘禹锡(字梦得)被称为“诗豪”。代表作有《竹枝词》、《陋室铭》、《乌衣巷》、《西塞山怀古》。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被称为“诗魔”,代表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等,著有《白氏长庆集》、《白香山诗集》 元稹(字微之)《元氏长庆集》。

(元稹与白居易世称“元白”,发起“新乐府运动(即追求语言通俗易懂)”。)

韩愈(字退之,祖籍昌黎,世称“昌黎先生”)《师说》、《原毁》、《进学解》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封建论》、《捕蛇者说》等,著有《柳河东集》。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 晚唐: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代表作有《锦瑟》。著有《李义山诗集》、《玉溪生词集筹注》。杜牧(字牧之)《樊川文集》。(杜牧与李商隐世称“小李社”)

李贺(字长吉)被称为“诗鬼”。《李长吉歌诗》 贾岛(字浪(阆)仙)被称为“诗囚”。《长江集》

温庭筠为“花间词派”鼻祖。

五代: 李煜(字重光,南唐后主)《虞美人》《凤栖梧》等

5.宋代: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欧阳文忠公集》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范文正公。)代表作《岳阳楼记》,著有《范文正公集》(苏轼作序)。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嘉祐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谪居黄州期间,著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著有《苏东坡全集》 苏辙(字子由)《栾城集》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世称“三苏”。)

王安石(宇介甫,号半山)《临川先生文集》 曾巩(字子固)《元丰类稿》

(以上六人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合称“唐宋八大家”)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亦为柳屯田)《乐章集》 晏殊(字同叔)《珠玉集》 秦观(字少游)《淮海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漱玉词》(提出诗词别是一家。)

以上四人为婉约派代表人物。

周敦颐(字茂叔)《爱莲说》 沈括(字存中)《梦溪笔谈》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四书集注》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稼轩长短句》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剑南诗稿》、《陆放翁全集》

以上两人与苏轼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指南录》、《文山先生全集》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代表作有《扬州慢》。著有《白石道人歌曲》

7.明代 宋濂(字景濂)《送东阳马生序》刘基(字伯温)《郁离子》、《诚意伯文集》 高启(字季迪)《凫藻集》(以上三人合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施耐庵 《水游传》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吴承恩 《西游记》》(以上三部著作与清代《红楼梦》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蒙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归有光《项脊轩志》 徐霞客(名弘祖)《徐霞客游记》

8.清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号亭林)《日知录》(提出著名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船山遗书》(以上为明末清初文章三大家)。

方苞(号望溪)《望溪先生文集》 姚鼐《惜抱轩全集》(以上二人为桐城派代表)。袁枚(袁随园)《随园诗话》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聊斋志异》

曹雪芹《红楼梦》 纪昀(字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梁启超(字卓如)《饮冰室合集》

二、文学流派或团体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孔丘)、孟子(孟轲)。主张“仁爱”“非攻”“民贵君轻”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老聃)、庄子(庄周)。主张“无为”,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墨翟)。提倡简朴。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韩非)。主张严厉的“法治”。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司马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建安风骨”,风格慷慨悲凉。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7.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把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姜夔、柳永。20、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1、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2、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3.竟陵派,是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因为主要人物钟惺(1574—1624)、谭元春(1586—1637)都是竟陵人,故被称为竟陵派,和公安派一样,竟陵派也主张性灵说,是明末反对诗文拟古潮流的重要一派。(“竟陵八友”指: 魏晋南北朝时期,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24、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5、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刘大櫆。

26.性灵派:“性灵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诗歌评论中的一种艺术创作主张。性灵派主要活跃于清中叶,以乾嘉时期大诗人袁枚、赵翼、张问陶等为代表,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直报“性情”,反对复古模拟风气,强调要直接抒发人的性灵,表现真实情感,在近代和现代文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7、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代表作分别是《长生殿》、《桃花扇》。

三、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1、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其乐府诗对唐代诗人有很大影响。

12、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13、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14、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15、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16、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17、王实甫是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汤显祖是明代成绩最高的剧作家。

18、冯梦龙是明末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

19、王夫之是清初著名诗文理论家。20、李渔是清初杰出的戏剧理论家和创作家。

四、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的归类

1、《论语》的艺术特色有:①浅显、简练、富于哲理性。②在简单的对话中表现人物形象。

2、《墨子》的艺术特色有:①质朴少文采,但逻辑性很强。②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辩难,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

3、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②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

4、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想象奇幻,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②好用各种比喻和寓言来阐明道理,寓抽象概念于具体形象。②行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

5、《荀子》的艺术特色是:体系完整,长篇大论,论点明确,论证严密,巧譬博喻,句式整齐。

6、《韩非子》议论透辟,观点鲜明,切中要害,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

7、《战国策》的艺术特色是:①叙事说理铺张渲染,纵横您肆。②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③刻划人物,鲜明生动。《战国策》、《说苑》、《新序》作者刘向。

8、《离骚》的艺术特色是:①273句,2400余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②塑造了诗人伟大爱国者的主体形象。③融铸神话传说,驰聘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④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香草美人,寄托遥深。

9、《吕氏春秋》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负条理,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富有形象性。

10、《史记》的艺术特色有: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性格鲜明的一系列人物形象。②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善于选择、剪裁和集中史料,善用“互见法”,善写大事和紧张场面,并以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③寓褒贬于叙事,有强烈的抒情性。④语言生动、准确、灵活。鲁迅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1、《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色有:①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代表了汉乐府的最高艺术成就。②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等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③情节曲折,结构完整,结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2、曹操诗歌创作的特色有:①大都用乐府旧题表现新的内容。②风格苍凉悲壮。

13、《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有:①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②记事与记言相结合。③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作者刘义庆。

14、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有:①风格完整,意境深远。②语言平淡自然、富于韵味。③对田园有着真挚的爱,情景交融。

15、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有:①体裁短小,多为五言四句。②语言清新自然。③广泛运用双关语。

16、《搜神记》的艺术特色有:①行文简洁质朴,有魏晋史家的行文特征。②一些名篇结构完整,情节较丰富,粗具短篇小说的规模,人物形象比较鲜明。

17、王维诗歌的特色有:①融诗情画意于一体。②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

18、李白诗歌的风格是:飘逸、奔放、雄奇、壮丽。

19、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浓郁顿挫。20、岑参诗歌的风格特点有:感情真实、气势磅礴、想象新奇、格调激越。

21、白居易诗歌的特点是:①通俗易懂、雅俗共赏。②常用对比手法。③注重人物描写。

22、李商隐诗歌的特色有:①诗歌风格雄浑悲壮。②词作兼有豪放和婉约之长。

23、柳永词作的特点有:①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及青楼歌妓的生活。②尤善于表达羁行役之苦。③大量制作慢词。④以铺叙见长。

24、辛弃疾词作的特色有:词风以豪放悲壮为主,“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25、《三国演义》艺术特色:①善于刻画人物形象。②语言传神、生动、准确。

五、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归类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2、《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3、《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杂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总集。

4、《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5、《左传》是我国早期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它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

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8、《乐府诗集》是唐五代以前乐府诗的总集。

9、《世说新语》是笔记小说集。

10、《西厢记》是元杂剧,是我国古典杂曲国的不朽著作。

11、《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12、《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独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13、“三言”“二拍”是明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

14、《聊斋志异》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志怪传奇文言小说。

15、《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讽刺文学。

16、《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

六、主要著作的基本内容归类

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采自15个地区的诗,其中大多数是民歌;“雅”有《大雅》、《小雅》,是产生地王都附近的诗;“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

2、《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3、《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洲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

4、《左传》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左丘明

6、《西厢记》写书生张生与崔相国之女莺莺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故事。

7、《世说新语》记载了东汉末年至东晋年间许多贵族、名人的言谈逸事。

12、《桃花扇》以候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七、文学理论作品归类

1、曹丕《典论•论文》。

2、陆机《文赋》。

3、钟嵘《诗品》。

4、刘勰《文心雕龙》。

5、白居易《与元九书》。

6、皎然《诗式》。

7、李清照《论词》。

江苏高考文科附加题演练与解析 篇3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 理 人 之 制 而 不 委 郡 邑 是 矣 有 理 人 之 臣 而不 使 守 宰 是 矣 郡 邑 不 得 正 其 制 守 宰 不 得 行 其 理 酷 刑 苦 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封建论》)

1.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

有 理 人 之 制 而 不 委 郡 邑 是 矣 有 理 人 之 臣 而 不 使 守 宰 是 矣 郡 邑 不 得 正 其 制 守 宰 不 得 行 其 理 酷 刑 苦 役

解析 解答本类题目,两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文段意思的正确理解,文段重点阐述古代封建体制下的“分封制”和“郡县制”;二是断句处常见的标志,如文言虚词“矣”的固定位置、文言句式的整齐性等。

答案 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

2. 柳宗元与韩愈一起倡导了唐朝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文学主张分别是什么?

解析 本题只要回顾在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学习过程中所了解的唐代古文运动的基本常识,是不难解决的。

答案 主要内容是复兴儒学;文学主张是文道合一(文以明道)。

3. 作者在本段文字中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文段意思,同时应注意答案完全来自原文,仔细筛选文段信息,最重要的语句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再合理地整合归纳,答案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答案 秦朝的过失在于政令措施,而不在于郡县制本身。

译文 秦朝的情况,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让郡县专权,这是正确的;中央有管理政务的大臣而不让地方官自行其是,这也是正确的。但是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

二、 名著阅读,完成4~5题。

4. 下列有关《欧也妮•葛朗台》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篇小说的故事是以欧也妮的生日集会开始,以欧也妮幽居独处,过着虔诚慈爱的生活,并“挟着一连串的善行义举向天国前进”而结束的。

B. 小说中的葛朗台天生口吃和耳聋,所以每到最关键的人际交往的时刻,他说话总是期期艾艾,很不连贯。

C. 小说中,索漠城的每个人对葛朗台都钦佩、敬重、害怕,因为他有着非凡的敛财能力和凶狠的性格。

D. 小说中,查理将自己母亲的金梳妆匣赠送给欧也妮,充分表现了他对两人爱情的忠贞不贰。

E. 这篇小说以讽刺、写实的手法尽情描写了资产阶级发家的罪恶手段:疯狂的原始积累。

解析 解答本题,应该了解并熟记相关名著名篇的主要人物形象、重要情节、艺术手法、主题思想等内容。这类题目覆盖面广,考查点细,没有阅读、理解和识记的基础是难以解答的。B项:并非“天生口吃和耳聋”,这是他狡猾的典型表现,是他能够更好地控制金钱、榨取金钱的特殊本领。D项:查理在印度大发横财后,一心攀附权贵,根本谈不上“忠贞不贰”。

答案 BD

5. 简答题。

(1) 请简述《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的发家史。

(2) 请简述《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死后体现欧也妮慷慨的三个事例。

解析 读原著,仔细梳理作品内容,是答好该类题的关键步骤。回答第(1)题,需要了解《欧也妮•葛朗台》这部小说前半部分有关葛朗台“暴发”的相关内容;回答第(2)题,需要了解并概括小说最后部分中欧也妮的具体行为。

答案 (1) 他利用大革命的好时机,贿赂拍卖监督官,三文不值两文地买到了当地最好的葡萄园;他荣任镇长期间,曾冠冕堂皇地为“本地的利益”,造了好几条出色的公路直达自己的产业;在房产登记的时候,他利用职位,神不知鬼不觉地占了不少便宜;在侯爵老爷手头拮据时,他又用极便宜的价格,买下了弗鲁瓦丰侯领地。

(2) ①欧也妮用一百五十万法郎偿清了叔父生前的债务,让堂弟过着幸福的生活;②她开办了一所养老院、八处教会小学、一所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回敬别人责备她吝啬;③她还铸了一个黄金的圣体匣,献给本市教堂,“挟着一连串的善行义举向天国前进”。

三、 材料概括分析,完成6~8题。

记风雨茅庐(节选)

郁达夫

自家想有一所房子的心愿,已经起了好几年了;明明知道创造欲是好,所有欲是坏的事情,但一轮到了自己的头上,总觉得衣食住行四件大事之中的最低限度的享有,是不可以不保住的。我衣并不要锦绣,食也自甘于藜藿,可是住的房子,代步的车子,或者至少也必须一双袜子与鞋子的限度,总得有了才能说话。

本来是空手做的大事,希望当然不能过高;起初我只打算以茅草来代瓦,以涂泥来作壁,起它五间不大不小的平房,聊以过过自己有一所住宅的瘾的;但偶尔在亲戚家一谈,却谈出来了事情。他说:“你要造房屋,也得拣一个日,看一看方向;古代的周易,现代的天文地理,却实在是有至理存在那里的呢!”言下他还接连举出了好几个很有征验的实例出来给我听,而在座的其他三四朋友,并且还同时做了填具脚踏手印的见证人。经这位亲戚的一介绍,经我的一相信,当初的计划,就变了卦,茅庐变作了瓦屋,五开间的一排营房似的平居,拆作了三开间两开间的两座小蜗庐。这么的一来,房屋原多了不少,可同时债台也已经筑得比我的风火墙还高了几尺。这一座高台基石的奠基者郭相经先生,并且还在劝我说:“东南角的龙手太空,要好,还得造一间南向的门楼,楼上面再做上一层水泥的平台才行。”他的这一句话,又恰巧打中了我的下意识里的一个痛处;在这只空角上,我实在也在打算盖起一座塔样的楼来,楼名是十五六年前就想好的,叫作“夕阳楼”。现在这一座塔楼,虽则还没有盖起,可是只打算避避风雨的茅庐一所,却也涂上了朱漆,嵌上了水泥,有点像是外国乡镇里的五六等贫民住宅的样子了……有点儿觉得麻烦的,却是预先想好的那个风雨茅庐的风雅名字与实际的不符。皱眉想了几天,九九归原,还是照最初的样子,把我的这间贫民住宅,仍旧叫作避风雨的茅庐。

一九三六年一月十日

(选自《郁达夫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略有删节)

6. 郁达夫为什么会改变原先的建房预想?请概括说明。

解析 筛选合乎本题要求的信息,会发现“偶尔在亲戚家一谈,却谈出来了事情”、“接连举出了好几个很有征验的实例”、“经这位亲戚的一介绍,经我的一相信,当初的计划,就变了卦”等语句都与这个题目有密切关系。

答案 ①亲戚的合理劝说;②朋友的有效佐证;③作者的信任。

7. 为什么要提及“夕阳楼”,而且特别说明是“十五六年前就想好的”?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了解文本的写作内容,包括写作主题,同时再从文本中找出与之照应的信息点加以合理归纳。标题即是“记风雨茅庐”,突出了“避风雨”的主题,且开头就明确“自家想有一所房子的心愿,已经起了好几年了”,其急迫之情不言自明。

答案 与文章中多次陈述的“避风雨”主旨保持一致,同时更与文章开头“自家想有一所房子的心愿,已经起了好几年了”相照应,突出了作者个人对自主房舍的急迫愿望。

8. 原打算用茅草、涂泥建屋,后来用砖瓦了,但最后仍取名为“风雨茅庐”,这样取名有何用意?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文本内容、鉴赏文本特色的能力,类似于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探究试题。解答本题,同样需要明确作品的写作主题,即“避风雨”,因为这不仅是现实生活层面的遮风挡雨的庐舍,更是精神层面上使作者得到慰藉的象征物。

答案 这样的取名着力显示了郁达夫在精神上的寄托。作者自认为“风雨茅庐”这个名字很“风雅”,既是实际意义上的作为作者个体所有的可以遮风挡雨的庐舍,同时又从精神的层面上促使作者内心的各种风风雨雨得到慰藉。

(作者:浦其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如何应对江苏语文高考中的探究题 篇4

发掘作品中的意蕴是江苏省近几年的考试重点。作品的意蕴是指作品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意蕴跟文章的主旨又是密切相关的。面对“探究文本中的意蕴”或其变式题型,学生应该如何进行操作?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掌握散文或小说中的意象,深刻分析意象与文章主旨的关系

意象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意象是被作者赋予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从广义的角度上讲,有时诗歌、小说、散文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叙述的社会生活情节,也都是意象。阅读这些意象,就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2008年江苏省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是一篇小说《侯银匠》。探究类型的题目是:“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做好这道题目要理解一个最关键的地方:作者所用文字的多少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所以要明确小说的主旨和主人公,然后看这些文字对表现主人公和主旨的作用大不大。小说的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确实是从侯银匠的角度来叙事的,但是中间有很多文字转而写侯菊的勤劳、精细、能干。有其父才有其女,分析一下就可以明白,侯菊的这些可贵的品质正是源于她的父亲,所以侯菊这个意象正是为了表现主人公侯银匠。从文章的构思来看,通过写侯菊来表现侯银匠还可以避免直接叙述,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使文章富有情趣。第二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这篇小说中的意象———侯银匠与侯菊。分析文中与父女俩有关的人和事,看看其中蕴含了什么深刻的意思。这样就可以探究出作者这样安排文字的理由:

1.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为了表现侯银匠。2.从文章的构思看,重点突出,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情,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可以避免平铺直叙。明写侯菊,暗写侯银匠,更有情趣,也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3.在中国传统的民族心理中,父母希望儿女能幸福生活,又舍不得儿女离开自己。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让侯银匠在矛盾的心理中充分流露出对女儿的留恋,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此类题目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全面观察分析作品中出现的意象

对意象的捕捉不能有遗漏,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中的意蕴。探究是读者在探究,有时候读者探究的结果和作者想要表现的思想可能出现差异。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尽可能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

比如201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小说阅读《溜索》中的探究题:“本文写了驼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既然文中有深刻意蕴,我们就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意象。可以先整体把握,看看这篇小说叙写了什么事,再看看有什么人,有哪些动物形象,再看看描写了什么场景。这些都是小说中的意象。这篇小说叙写了驼队飞渡峡谷的故事。整个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能够战胜艰险。这个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有“领队”和“汉子们”,从他们的言语和行动中,我们能看出人们在天险前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的品质以及无谓勇敢的精神。文中还出现了“我”,“我”跟领队的表现有不同:面对峡谷,“我”战战兢兢,心生胆怯,在领队的帮助下终于渡过了峡谷,可以看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小说中还出现了雄鹰、骏马、牛这样的形象。这些形象都是起衬托作用的。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三、注意审题,明确思考方向

2011年江苏省语文卷小说阅读《“这是你的战争﹗”》中的探究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小说的三要素这里涉及两项。小说中的自然景物、社会环境、情节、人物以及主题等是互相关联的。我们指导学生思考的时候,是不是只看自然景物和人物呢?当然不能。这个问题实际是考自然景物的叙写对其他的要素有什么作用,以及自然景物中的人有着什么样的心理、什么样的形象。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情节的矛盾冲突中能充分展示人物形象,小说的环境又为人物活动和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背景。要理解人物形象,一定要把人物放在环境和情节中。这道题目涉及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要结合文中的情节,寻找景物与情节相关联的地方,从中寻找景物的寓意。在情节中分析人物的表现、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所以,在答题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先从整体来把握文章。文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五处,描写得较简洁。这篇小说的自然景物描写中涉及两种意象:雪和腊梅林。把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和抗战征军的故事放在大雪纷飞的昆明,不难想到,作者有意用下雪天寒来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腊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寓意着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坚贞不屈的品格,在这里显然象征在严峻的抗战形势下知识分子爱国的高洁品格。

然后,联系情节来看自然景物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孟弗之与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的蒋姓学生争吵前后的环境描写,主要是暗喻孟老师的沉重心情。面对这样冷漠的学生,此时孟老师的心一定和外面的冰雪世界一样冷。明白了这些,学生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萧子蔚跟澹台玮一番谈话后的景物描写,暗示了师生之间的和谐温馨,暗示了爱才的老师和爱国的学生就征军这一问题达成共识后的舒畅心情。这种爱国的热情和师生之间暖融融的关系,足以让冰雪融化。所以作者这样描写,“雪已停了,腊梅林的雪已消了大半。”最后一处环境描写,澹台玮“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有了之前蒋姓学生的反衬,这里澹台玮的人格更加伟大。所以,这里的环境描写应该是表现人与梅花交相辉映,隐喻了澹台玮坚贞的人格。

江苏省高考的探究题型也在不断地变化。2012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卷的小说阅读《邮差先生》中的探究题:“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这一题不是在探究作品深刻意蕴,也不是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换一个问法,可以这样设问:作品缓慢的故事情节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明确:这道题事实上是考情节安排的作用,而且方向很明确,即对小说内容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这里有一个难点,就是小说的内容。“小说的内容”这个概念很大,包含了小说的各个方面。比如小说里面的人物、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主题、语言等。只有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能梳理出如下的参考答案:

这样的情节有利于表现主人公温和、从容、宽厚的形象特征。

这样的情节也表现了小城恬淡、安详、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样的情节有很强的抒情性,流露了作者内心的感动和对这个小城的喜爱、赞美之情。

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论文 篇5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塞车 / 活塞互见 / 图穷匕见解元 / 浑身解数 ......

B.度量 / 忖度潜伏 / 两情缱绻游说 / 说一不二 ......

C.下载 / 装载抹布 / 拐弯抹角山脉 / 含情脉脉 ......

D.绽放 / 积淀屯子 / 囤积居奇船舷 / 故弄玄虚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九部门强调,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食品生产经营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任何化学物质,严禁在农产品种植、加工、收购、运输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B.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清华人应将目光从论文、课题、经费这些指标,转向全面理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解决存在于我国高校中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影响高校建设,切实重视人才培养。

C.如何让富人不再只想着投资移民,让穷人尽快摆脱贫困,让全国的百姓真正走向“共同富裕”,这显然需要国家从宏观政策方面做出调整。

D.随着药家鑫一案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审,更多人表现出了对案件发展走向的疑虑和担忧,但其辩护律师说,药家鑫的成长道路没有污点,且有自首情节,希望法庭从宽量刑。

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放线菌”。(不超过40个字)(4分)

放线菌的细胞一般呈分枝丝状,因此,过去曾认为它是‚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微生物‛。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广泛应用和一系列其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放线菌无非是一类具有丝状分枝细胞的细菌。放线菌一般分布在含水量较低、有机物丰富和呈微碱性的土壤环境中。泥土所特有的‚泥腥味‛,主要就是由放线菌产生的。放线菌主要以孢子繁殖。据研究,在每克土壤中,放线菌的孢子数一般在一千万左右。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根据1978年的统计,在当时已发现的5128种抗生素中,有3165种为各种放线菌所产生。另外,它们在自然界物质循环和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只有极少数的放线菌才对人类构成危害。

放线菌是。

4.为纪念泰坦尼克号邮轮沉没一百周年,学生会文艺部组织了关于重拍《泰坦尼克号》得失的讨论。重拍《泰坦尼克号》的编剧人是谁?这部电影的呈现形式人们习惯上称为什么?与旧《泰坦尼克号》对照,故事情节有雷同之处。你认为有重拍的必要吗?请写出两点理由。(理由不超过25个字)⑴人名:呈现形式:

⑵观点:

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帆山子传

(清)袁枚

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逋宕不羁。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或下一令曰:途遇彼姝,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何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帆.

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尤长于说往事,叙先贤遗迹。凡可喜可愕,可嗢噱绝倒..

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身短而髯,圆面。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几上罗列图书、珮环。椭狭零星,手自摹拭。见美男子则惵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②夫,不有躬’,圣人诏我矣。‛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自称无方之民。其信然矣。其..

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设位,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帆山,其一也。盖即宋玉‚招魂‛、圣人‚于我殡‛之义。呜呼,仁哉!

(选自《袁枚全集》,有删改)

【注】①嗢噱(wà jué):笑谈,笑话。②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持论快彻彻:透彻 .

B.叙先贤遗迹遗迹:留下的踪迹 ..

C.圣人诏我矣诏:教诲 .

D.自称无方之民无方:不行礼义 ..

6.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帆山子性格“不羁”的一组是(3分)

①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

②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

③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

④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

⑤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

⑥椭狭零星,手自摹拭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帆山子看来,命令人在路上不直视美貌女子,或者回到家里殴打自己的兄妹,都是不合人的性情的。

B.帆山子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他却风趣幽默地解释说自己合乎圣人之道。

C.文章结尾说帆山子有仁爱之心,故而在他死后,他的好朋友江吟香每逢寒食节就会在寺庙中设灵位祭祀他。

D.帆山子是一位隐士,为人豪放不羁而又自尊自爱,谈吐、举止都显示出他是—个“真气盎然”的人。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读经书悉遗晓,卒不为先儒所囿。(3分)

⑵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3分)

⑶凡可喜可愕,可嗢噱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⑴找出诗中点明伤心原因的词语。由伤心可以联想到杜甫《登高》中直抒悲凉之意的哪个句子?(2分)

⑵一、二两句诗中“猿啼”、“水自流”表达了同病相怜的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⑶最后一句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⑵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____________,金块珠砾,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⑶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⑷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____________________,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⑸上善若水,________________,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

⑹勿以恶小而为之。(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怀念一种声音

聂鑫荣

①画家的梦似乎与一种声音有关。这种声音叫做雨声。雨声从他出生和成长的方向,不断地传来,粗粗细细,高高低低,疏疏密密。在他的记忆里,总是弥漫着一片雨气和雨声,太阳总是见不到的。

②一下雨,他爹总会站在老屋的台阶上,听着一院子的雨声,如醉如痴。然后把少不谙事的他叫到身边,告诉他许多古人关于雨的诗句:‚夜雨剪春韭‛、‚梅子黄时雨‛、‚梧桐叶上三更雨‛、‚留得残荷听雨声‛„„他听不懂,但他看懂了雨声被花叶染就的绚丽颜色。

③然后,他们回到厅堂里坐下来,爹说:‚你听——‛这两个字在无数次的重复后,他的耳朵变得灵敏了: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为采光而

设的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射到木晒楼上的雨点,声音细腻而光洁;但前厅堂雕花檐板上的雨声,恰恰相反,浑重而古朴;响在麻石台阶上的雨声,沉着而充满一种力度。雨点越下越大,越下越密。他听见潺潺湲湲的流水声了,那声音来自高高低低的屋檐边的木笕中,木笕节节相连,一直把水导到天井边;溜筒(打通的大楠竹)竖着与木笕相接,水便畅快地流入地下的阴沟。老屋的地下水道纵横交错,水声急促犹如金鼓轰鸣。

④古城有句俗语:‚落雨天,留客天。‛他记得一下雨,家里就会有客人不期而至,都是他爹的挚友。雨是请柬么?雨声中,他们谈天道、人道、医道、艺道;或者下围棋,落子声与雨声交错而响;或者,拉起京胡,唱他们所熟悉的京戏名段,音符从雨的缝隙里穿过去,居然没有濡湿„„他坐在一边,看着,听着,如梦如幻。

⑤雨声中,他长大了,考上美术学院了;雨声中,他成家了,做父亲了„„小巷、老屋和雨,成了他生命最奇诡的底色。

⑥突然有一天,他怅然携家人搬进了世纪花园。小巷没有了,老屋没有了。那个地方建起了一条商业街,广告牌和霓虹灯,点缀着白天和黑夜。只有季节不会变,下雨的日子依旧存在。但他记忆中雨的声音,没有了!

⑦从画室走到露台的檐下;从露台的檐下走到画室,如一匹落入陷阱的豹子,孤立无助。给朋友打个电话吧,该说些什么?什么也不想说。

⑧他决定,请些工匠,在露台上做一个屋顶,木屋架,盖上小青瓦,嵌上玻璃瓦。他希望找回那种声音。他还置办了一个瓷圆桌、四个鼓形瓷凳;一个烧木炭的红泥火炉,一个烧水的青陶提粱壶。

⑨下雨的时候,他坐在这里烹茶、沏茶,静静地坐下来听雨。露台的前方是开敞的。他一抬头便看见一栋栋的高楼,整齐地排列着;所有的窗口都装着锃亮的防盗窗,窗口的后面都垂下厚厚的窗帘,害怕有人窥探自家的隐私;外墙挂满了空调的外机,像一个个难看的肿瘤„„这样的背景,绝对不会生发一种古典的雨声!

⑩他明白了,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永恒地怀念一种雨的声音了。他蓦地离开露台,急急走进这间静寂的画室。宽长的画案上:砚池里墨汁盈盈;调好色的瓷碟一字排开;宣纸早早铺好了,四角用瓷镇纸压着。他拎起一支大斗笔,刷刷地画起来。他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8年第10期,有删改)

11.第③段花大量笔墨描写雨声,从结构上看有什么作用?(4分)

12.同是下雨天,过去与现在形成了鲜明对比,请作简要说明并分析其作用。(5分)

13.文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5分)

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论文 篇6

【关键词】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附加题

江苏新高考模式的特色之一是文理科均增设附加题。2009年是在该模式背景下考试的第二年,据初步了解,总分40分的试题,全省均分只在19分左右,也就是说得分率仅为0.47。仔细研究这道附加题,觉得其难度并不大,所考知能点也未超纲,可考试情况为何如此之糟呢?回顾、检讨我们的教学行为,觉得有很多东西值得关注和反思。

当前附加题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将之归结为几大“差距”。

一、师生思想认识上的差距

部分学校教师对语文附加题在高考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笔者认为,尽管现在考试总分为480分,但在高考中对考生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前面的440分,而是这后面的40分。因为前一部分的内容,是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高中多年基础的积淀,知识能力水平基本定型,高三一年的复习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不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语文附加题这一块,因其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的独特性和新颖性(除材料归纳与分析外,其他考点均与前160分考点不重复,亦即为新增能力考查点),以及大家基本在同一起点出发等原因,很可能会出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优生差生不分先后,甚至出现“优汰劣胜”的局面。这样的现象在今年高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少前440分成绩平平的考生凭着附加题的优势,轻松上线,而部分前440分得分不错的考生,却因附加题得分太差而黯然落第。因此从目前情况看,决定文科考生“生死”的也许就是语文附加题。然而因为附加题考查刚刚进行到第二年,对许多老师来说它是新鲜事物,他们对这一板块的地位、影响、难度认识严重不足,因而在课时安排、教师配备、教学研讨等诸多方面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许多学校和老师抓前160分,劲头十足,而对这后40分,则抱着有空就抓,无空则罢,听天由命的态度。

二、思想认识和具体措施间的差距

虽说从考试形式看,语文附加题“附属”于语文,其实从考试内容和要求特别是地位看,相当于新增的一门学科。自从今年将附加题分数计入总分后划“线”,部分学校和老师对其重要性认识有所提高,但具体措施的落实上还是慢了半拍,加之无经验可借,无模式可套,各校处于摸索探寻阶段,对其复习模式以及具体操作缺乏理性、实效的把握,因而即使想采取措施也往往有力不从心之感,比如课时安排多少为宜、课堂讲什么怎么讲问题、名著阅读怎样解决阅读量大记忆理解要求高和时间紧迫的矛盾、文言阅读怎样尽快做到扩大知识面和如何积累提高文言素养等等,这一切在许多师生心中都很茫然,因而也就很难采取切实而有效的措施。

三、自身定位和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

就各学校之间的情况看,并非语文教学水平高的学校,附加题这一部分就必然好,教学水平低的学校这一部分就必然差。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在大家都是白纸一张的前提下,谁动手早、谁抓得实,谁就占了先机;其二,最难预料的还是名著阅读,从“县中模式”的学校看(城市中学可能情况不一样),重点中学未必有优势,甚至会不如非重点中学。其原因,估计重点中学同学从小学到中学,更多精力花在死啃数理化等学科上,相对于非重点中学,看这些“闲书”的时间要少得多,老师对他们看“闲书”的干涉也多得多。因此一旦选择文科,“县中模式”重点学校同学就会显出先天性弱势,即使分科时同时起步,也会因基础、习惯、兴趣等影响而表现出明显的劣势。所以每个学校必须根据自己实际水平准确定位,在保证时间的前提下,营造出有利于文科考生能力提高的教学氛围。

四、学生基础和考试要求的差距

目前江苏省语文《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规定的语文附加题考查内容有三块: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欣赏。如上所述,这三个板块中,除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之外,其余内容都是新增考点,在高考考什么,中学教什么的大背景之下,那几个新增考点尚未来得及纳入学校和老师的教学范围(因为列入考纲才第二年),所以學生基础基本是空白一片。这里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名著阅读。据对江苏09届考生的统计,刚进入高三,全部通读完江苏《考纲》规定阅读的十大名著的同学人数几乎为零,读过而能说出梗概者也十分寥寥,凭这样的知识起点,怎能应对知能要求那么高的高考?再看高考《考纲》要求,“要求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从近两年的试卷看,每次考试均涉及十大名著中的七篇,从情节到形象到艺术手法均有涉及,试题既有宏观的考查,比如作品的主题概括、某一章回主要内容的概括,又有微观的检测,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某一次行军路上突然想到了哪一个谋士,等等。考生必须做到对这些名著内容烂熟于心,才能勉强应对,而十大名著煌煌几百万字,通读一遍尚且不易,又何谈将内容烂熟于心!而即便学生对其内容烂熟于心有时也未必奏效,比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概括,如果不是学习相关评析鉴赏文章,即使对其内容再熟,也很难答到试题答案中的那三点内容。平心而论,这样的考查的确难为了应试教育模式下走出来的文科考生,他们的知识基础离高考考查要求的距离实在太远了!

五、教师素质和高考要求的差距

语文附加题的考查对任教文科的语文老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厚实的文言功底,具有广博的文史哲知识面,必须精熟掌握十大名著的内容和特色,必须具备较强的材料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而目前许多老师离这些要求相距甚远。据了解,不少文科语文老师对十大名著的了解也只是多年前读大学时的那点积累,或是影视剧中获得的一些零碎的片段,都还没来得及或不曾有意识去通读原著,更谈不上对情节的精熟和有深度的研究,因此讲课时只是从参考书上现贩现卖。俗话说,给学生一滴水,教者必须准备一桶水,教师在自身知能积累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匆忙上阵,难免手忙脚乱或力不从心,这样教与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以上所述为江苏附加题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强化思想认识,提高重视程度

无论师生都必须充分认识语文附加题提升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破除无足轻重的麻痹思想和期望一蹴而就的投机思想,充分做好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稳步前进的思想准备;学校必须开足课时,作为相对独立的一门学科,尤其是针对实际涉及知识点面广量大的特点,我觉得每周至少应开设2课时,并给足课外阅读记忆和练习消化的时间。从实际操作看,每一名著,学生除通读外,用于精读消化的时间应不少于5课时,篇幅较长的不少于10课时。同时学校必须着力营造有利于文科考生能力提高的文化氛围,在开设阅览课、举办讲座、举办读书竞赛等方面做足文章。

二、加强教学安排的计划性和科学性

高中阶段尤其是进入高三,必须制定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并且独立于前160分之外的教学计划。必须定时间,定内容,保落实,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挤占。具体安排上,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文本阅读因其关键在于能力的提升,所以应作为长线工程,常抓不懈,以练习为主,知识讲解为辅,逐周进行;名著阅读应体现阶段性,可采用通读全文、写故事梗概—重点阅读、写读书笔记—试题操练、消化记忆形式,这样的步骤安排,可和前160分的复习轮次同步。进入高三第一学期为通读全文阶段(这里还应包括高一高二阶段的阅读),第二学期一模前为重点阅读阶段,一模后为练习消化阶段。

严格按《考纲》要求教学,把要求逐一落到实处。这里涉及考纲和考卷的关系。我们认为,必须研究高考已考试题,但不能紧跟其后亦步亦趋,对高考题必须是若即若离,而对《考纲》则应不离不弃,紧盯不放。我们研究高考试题,不仅要明确已考题型,更要善于推断将考哪些题型,未雨绸缪,才能从容应对高考内容和形式不断的“变脸”。

三、根据不同知识点知能要求和复习难点采取针对性措施

在语文附加题三部分内容中,名著阅读由于其面广量大,记忆内容多而杂,从而成为复习重点和难点。在此情况下,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考什么和怎么考。

要研究名著命题的拟题角度和形式,了解这种题型的规律和特点。分析考纲样题和近两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文学名著题多从考查考生对具体名著的形象、情节、特色、阅读感受等角度设题。每份试卷涉及的名著均为7部,其中客观题涉及考查5部,主观题涉及2部。主要考查对名著的熟悉程度,涉及面比较广,可宏观也可微观,除了对基本事实的准确了解外,还有一些常识或已有定论的判断也在考查之列,比如,哈姆雷特的名言,圣地亚哥的名言。试题不出现文本,意味着考查内容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或者说要求我们必须对文本相当熟悉,这里面考查记忆性的内容偏多,所以必须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包括一些经典情节和细节。比如《红楼梦》中的“宝黛初见”、“诉肺腑”、“赠帕”、“葬花”、“焚诗稿”、“刘姥姥进大观园”、“抄检大观园”、“晴雯补裘”等等。

其次必须特别注意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这里必须强调几点:

1.必须注意分清主次、深浅适度。名著复习面广量大,近年考题既有细节又有整个章回内容的考查,使得不少学生甚至老師感到名著复习无从着手,而不得不采取大海捞针式复习方式,其实,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式,耗时多,见效慢,在时间紧迫的情势下很难奏效。我们必须通过对考纲和试题的认真分析理出考查的重点,从而确定复习的主攻方向。从《考试大纲》以及近两年高考题看,考查重点以情节、人物、主题的概括为主,以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为辅(09高考选择题五个选择肢分别涉及人物形象、情节和人物、戏剧冲突类型、人物动作和性格、小说题材主题和特点),因此平时复习中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积累:(1)名著中最能体现重要人物性格的主要情节;(2)名著中最能体现作品思想意义的情节;(3)名著中最能体现艺术特色的章节;(4)名著中对全书思想内容的展开最具意义的章节。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深浅适度问题。这里涉及细节的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章回内容的概括三个问题。细节要重视,但必须是典型的,不能什么都抓,太偏太怪的、无关紧要的,应坚决摒弃,比如,08江苏高考名著选择题C选项“《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脱险后到达南郡,突然大哭,说如果荀彧在,决不会遭此大败,这是曹操在痛骂诸谋士无能”,作为错项,问题出在曹操所哭的谋士不是荀彧而是郭嘉,这里考得很细,但有其道理,一来曹操败走华容道是《三国演义》中重要情节,二来这里的“大哭”与前文的“大笑”均是体现曹操性格的重要细节,因此这里考的是典型细节,命题涉及很正常,像这一类细节正是我们复习的着力点,而诸如《红楼梦》中何人居何处、贾宝玉小厮和惜春的大丫头叫什么、两次诗社的社长是谁等等,则缺乏典型性,也因数量太多,可以不抓。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能忽视,但也要注意钻研的“度”,不能搞大而空的写法分析。《考试说明》样题告诉我们,高考试题命制既要控制题目难度,也应有利于评卷,因此命题应该会有明确的答题指向,一般设题角度较小,不需要详细分析阐述,重在基本内容的列举,因此平时复习不必钻得太深,对作品思想艺术的分析点到即止,不必深究。有复习资料有这样的命题:“《红楼梦》和《水浒传》对女性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红楼梦》的反传统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既超出考纲范围,又大而无当,我们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做这样的无用功上。2009年考到对《红楼梦》第二回内容的概括,该题考倒众多考生,也令老师们无所适从,这样的考法是否意味着学生们对名著各个章回的内容都要能概括?我们认为不必,它也不可能。研究原著不难发现,该回“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把贾府的重要人物都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是一个总括式的章节,属于《红楼梦》序幕的一部分,实际上概括了曹雪芹在全书八十回篇幅中关于大大小小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可见,这一回有全书总纲的性质,在全书中地位重要,因此命题者才将其纳入考查范围。因此我们复习中对内容的概括,只要抓住重点章节就行,不必面面俱到,贪多求足。

2.要通过多种手段强化对名著内容的把握。名著复习的基本原则是网要织大点,网眼要织密点,撒网范围要广点。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要强调看原著,自己获取的食物总被别人消化好喂给自己的要营养丰富。若时间较紧,则教师应多动脑筋,以最佳方式“授人以鱼”,篇幅较长的通过搞讲座、编讲义、看电影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主要内容,同时带领学生赏读其中精彩段落。针对部分同学对原著印象模糊、记忆效果差等实际情况,要强化归纳和记忆,要求每读完一个章节就用自己语言自行概括梗概,并适时回顾复习,通过滚绣球方式加深记忆;另外背诵已做试题也不失为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读讲义,练题目,记答案,配套结合。

3.提高名著复习课的课堂效率。名著复习课要讲练记结合,不能以练代讲,光练不讲;考虑到目前课时紧张的实际情况,课堂可着重评讲试题,分析解题套路和规范,课外着重记忆试题内容和作品梗概。关于答题思路的指导一定要到位,许多同学掌握了相关内容却得不到应有的分数,症结就在于答题的不规范。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例如,若是形象分析,则应涉及人物的身份定位、个性特征、思想状态、典型意义等;若是情节概括则应涉及起因、开端、发展、结局等;若是章节内容概括,则应注意多角度分条作答等等。

4.提高复习的计划性。提高名著阅读题的分数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有一个过程,复习要有计划有步骤,必须从基础抓起,从基础年级抓起,必须强调长时间的阅读积累,临阵抱佛脚肯定不能奏效。

在附加题三大板块中,另一得分难点是文言文阅读。附加题文言文阅读重点是断句。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断句的基本概念和要求,有部分学生以为断句就是句中停顿,因此不少学生将主语后加上斜线,显然,他们将断句和句中停顿搞混了。其实,断句就是标点,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至于胡乱停顿了。另外,断句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因此,复习中固然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规的点断方法,比如辨虚词,抓结构,明句式等等,但最关键的还是引导学生着眼全篇,整体把握,在粗通文意基础上根据上下文进行点断,最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一句断一句;尤其要注意的是,若有一处存疑,则不应乱断,可暂时搁置,继续研读下文,然后据下文理解反推上文文意,在此基础上正确点断。否则会出现连锁反应,一错再错。平时训练应要求学生多读多感悟,不断增强语感。同时将断句与对文句的理解和翻译训练相结合,一举三得。另外要补充足量的文化文学常识,以应对问答题中相关考查。

四、提高文科语文老师的基本素质

名著阅读的考查对教授文科的语文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熟知内容,还要对作品思想艺术等方面有深入钻研。学校选用文科老师要重视其文学素质,而且一旦确定,人员要基本固定,不要随意更换;学校要注意培养和引导,通过培训和考核等形式,加强教师基本功过关;对规定的十大名著,教师必须通读乃至精读,在熟悉情节的基础上,对作品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求深入的把握,以适应教学需要。

五、注意教材版本和复习资料的选择

09附加题名著阅读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选择题中关于《雷雨》的戏剧冲突的中心问题,一是简答题中《红楼梦》第二回中心内容概括问题。第一个问题虽说目前仍有争议,但命题沿用了江苏某高考阅卷专家主编的资料说法,即周朴园和蘩漪的冲突为中心,而许多考生采用别的资料说法(有资料认为冲突中心是周朴园和鲁大海或者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这也是原先包括人教版教材在内通行的说法)因而失分;第二个问题关于《红楼梦》第二回主要内容,高考答案归纳为三点,遍查网上相关分析,都很难见到这样的概括,但在苏教版选修教材《红楼梦选读》中相关课文的教参上却赫然可见,上列三点内容和高考题答案分毫不差!由此可见,教材以及复习资料的选用大有讲究。在目前高考附加题这一新生事物刚刚出现,尚无成熟的权威教材的情势之下,选用那些有江苏特色的相对权威的人物和机构编写的教材,是明智之举。

上一篇:四大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下一篇:素质教育与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