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09-13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通用8篇)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篇1

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①开放性网络给人们交流思想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应看到,一些________于网络的“情绪性言论”,有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②迄今所有的探索和研究表明,我们赖以________、繁衍的地球,才是人类的天堂和最舒适的伊甸园,我们必须珍惜、爱护她。

③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________正因为由己及人领悟到别人的孤独,我们的内心________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

A漫延 生息 也/就B蔓延 栖息 但/才C漫延 栖息 也/就D蔓延 生息 但/才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取得圆满成功,这是在党中央领导下,筹委会和各有关部门、地方统一思想、各司其职、精心组织的结果。

D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3.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语句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

A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B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C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D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4.下列语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3分 )

A令爱这次获作文竞赛全国大奖,多亏你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你。

B本学会于明晚举办文学创作研讨会,敬请王先生莅临指导。

C凡获得一等奖的同学,本组委员会将惠赠《鲁迅全集》一套。

D这次办理出国手续,多亏了你帮忙。明天我将登门致谢,请你在家恭候。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

鲁迅先生确乎不是个“冷静”的人,他的憎正由于他的爱,___________。这是“理智的结晶”,可是不结晶在冥想里,而结晶在经验里;经验是“有情的”,所以这结晶是有“理趣”的。开始读他的《随感录》的时候,_____________。他所指出的“中国病症”自己没有犯着吗?可还是常常去翻翻看看,________________。

①他的“热讽”其实是“冷嘲”

②他的“冷嘲”其实是“热讽”

③一面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一面却又往往觉得毛骨悚然

④一面觉得毛骨悚然,一面却又往往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

⑤吸引我的是那笑,也是那“笑中的泪”吧

⑥吸引我的是那“笑中的泪”,也是那笑吧

A②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⑥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67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富公为人,温良宽厚,泛与人语,若无所异同者。及其临大节,正色慷慨,莫之能屈。智识深远,过人远甚,而事无巨细,皆反复熟虑,必万全无失然后行之。

宰相自唐以来谓之礼绝:百僚见者,无长幼皆拜,宰相平立,少垂手扶之;送客未尝下阶;客坐稍久,则吏从旁唱,“宰相尊重”,客踧踖起退。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送之及门,视其上马乃还。自是群公稍稍效之,自公始也。

熙宁元年,徙判汝州。诏入觐,许肩舆至殿门。神宗御内东门小殿,令其子掖以进,且命毋拜,坐语,从容访以治道。弼知帝果于有为,对曰:“人主好恶,不可令人窥测;可测,则奸人得以傅会。当如天之监人,善恶皆所自取,然后诛赏随之,则功罪无不得其实矣。”又问边事,对曰:“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行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帝默然。至日昃乃退。欲以集禧观使留之,力辞赴郡。明年二月,召拜司空兼侍中,赐甲第,悉辞之,以左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自致仕归西都十馀年,常深居不出;晚年宾客请见者亦多,谢以疾。所亲问其故,公曰:“凡待人,无贵贱贤愚,礼貌当如一。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若人人见之,吾衰疾不能堪也。”士大夫亦知其心,无怨也。尝欲之老子祠,乘小轿过天津桥,会府中徙市于桥侧,市人喜公之出,随而观之,至于安门,市为之空,其得民心也如此。及违世,士大夫无远近、识与不识,相见则以言,不相见则以书,更相吊唁,往往垂泣,其得士大夫心也又如此。呜呼!苟非事君尽忠,爱民尽仁,推恻怛至诚之心,充于内而见于外,能如是乎?

(节选自《富弼》等史料)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莫之能屈 屈:使……屈服

B从容访以治道 访:询问

C自致仕归西都十馀年 致:调任

D吾衰疾不能堪也 堪:承受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晚年宾客请见者亦多,谢以疾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至日昃乃退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而事无巨细,皆反复熟虑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D客坐稍久,则吏从旁唱,“宰相尊重”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4分)

(2)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4分)

9.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富弼的“温良宽厚、正色慷慨”?试加以概括。(4分)

分值: 18分 查看题目解析 >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10.诗题为“初冬夜饮”,结合全诗,请分析诗人是如何扣题的。(3分)

11.前人评杜牧诗常有“抑扬顿挫之节”,此诗短短四句,也有波澜起伏,请简要分析。

(4分)

12.请简要概括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分值: 11分 查看题目解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万里长城一红柳

梁衡

中国北方最明显的地理标志就是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逶迤连绵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上,将秦汉到明清的文化符号一一镌刻在苍茫的大地上。夕阳西下,一抹红霞为烽火台、戍楼勾勒出金色的轮廓。这时,你遥望天边的归雁,听北风掠过衰草黄沙,心头不由会泛起一种历史的苍凉。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万里长城由东向西进入陕北府谷犁辕山境内后,轻轻地拐了一个弯。这气势浩大,如大河奔流般的长城,怎么说拐就拐了呢。现在能给出的解释,只是为了一座寺和一棵树——一棵红柳树。

那天,我沿着长城一线走到犁辕山头,一抬眼就被这棵红柳惊呆了。心中暗叫:好一个树神。红柳是生长在沙漠或贫瘠土地上一种灌木。极耐干旱、风沙、盐碱。因为生在严酷的环境下。大部分枝条只有筷子粗细,披散着身子,匍匐在烈日黄沙中。为减少水分的流失,它的叶子极小,如不注意你都看不到它的叶片。这红柳自己活得艰苦却不忘舍身济世。它的枝叶煮水可治小儿麻疹,它的枝条鲜红艳丽,韧性极好,是农民编筐、编篱笆墙的好材料,但它的用途是防风固沙。红柳与沙棘、柠条、骆驼刺等,都是黄土地上矮小无名的植物,最不求闻达,耐得寂寞,许多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是眼前的这棵红柳却长成了一株高大的乔木,挺立在一座古寺旁,深红的树干,遒劲的老枝,浑身鼓着拳头大的筋结,像是铁水或者岩浆冷却后的凝聚。我知道这是烈日、严霜、风沙、干旱九蒸九晒,千难万磨的结果。而在这些筋结旁又生出一簇簇柔嫩的新枝,开满紫色的小花,劲如钢丝,灿若朝霞。它高大的身躯摇曳着,覆盖着这座乡间的古寺,一幅古典的风景画。而奇怪的是,这庙门上还挂着一块牌子:长城保护站。

站长姓刘。我问保护站怎么会设在这里。他说:这是佛缘。说是保护站,其实是几个志愿者自发成立的团体。老刘当过兵,他总说军队是长城,退下来后就回到了长城脚下。看着这些残破的戍楼土墙,心里说不清是什么味道,就想保护长城。他每次走到这里,就在这棵红柳树下歇歇脚,四周少林无树,就只有这一点绿色。放眼望去,茫茫高原,沟壑纵横,万里长城奔来眼底。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一开始为了巡视方便,他就借住在寺里。后来身边慢慢聚集了五六个志愿者,就挂起了牌子。

保护站已成立五六年,慢慢地与寺庙成为一体。连僧带俗共十来个人,同一个院子,同一个伙房,同一本经济账。志愿者多为居士,所许的大愿便是护城修城;僧人都爱树,禅修的方式就是栽树护树。早晚寺庙里做功课时,志愿者也到佛堂里听一会儿诵经之声,静一静心;而功课之余,僧人们也会到寺下的坡上种地、浇树、巡察长城。不管是保护站还是寺上都没有专门经费。他们自食其力,自筹经费维持生活并做善事。几年来老刘他们在这儿打了一眼井,栽了三百亩的树,为站里盖了几间房。他还率领他的“僧俗大军”走遍沿长城的村子,收回了一万多块散落在民间的长城砖,在文物局指导下修复了一个长城古戍楼。

正说着,人们回来了,几个僧人穿着青布僧袍,志愿者中有农妇、老人、学生,还有临时加入的游客,手里都拿着锄头、镰刀、修树剪子,一个孩子快乐地举着一个大南瓜。大山深处,长城脚下,黄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寺庙里聚集着这样一群奇怪的人,过着这样有趣的生活。山外的世界,大城市拥堵、食品污染、种族战争等等,这里却静如桃源,如在秦汉。只有长城、古寺、志愿者和一棵红柳。

采访完我要下山,老刘送我到寺门口。香客走了,志愿者晚上回城去住,归鸟在寺庙上空盘旋着。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我问老刘:“这么多年,你一个人守着长城,守着寺庙,是不是有点孤寂?”他回头看了一眼红柳,说:“有柳将军陪伴,不孤单,胆子也壮。”

这时夕阳已经给红柳树镀上一层厚重的古铜色,一树紫花更加鲜艳。

14.文章开头对长城的描写有何作用?(6分)

15.文中的红柳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16.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

(2)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

17.综合全篇,探究本文以“万里长城一红柳”为题的用意。(6分)

分值: 20分 查看题目解析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

城市口号与城市文化

“两个胖胖欢迎您”“一座叫春的城市”“_,精彩每一天”“没到过_,不了解中国”……如今,往往是一个城市刚推出来一个城市口号,立刻就被网民批判得体无完肤。

网民对城市口号的反感和嘲讽,虽多出于直觉,但不能不说这直觉是准确的。近日有关城市发展的调查显示,有655个城市正“走向世界”,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为一举成名打出雷人口号的城市更是不计其数。很显然,一个城市要想变得有特色,不是靠多喊两句惊人口号就能做到的。尤其180多个城市都想建国际大都市,无异于痴人说梦,只能表明当下很多城市管理者的“暴发户心态”。算算美国如今有多少个城市能称得上国际大都市,就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城市和文化的关系不言而喻,非常古老。历那些的城市,都有它们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形象。说起古罗马,人们会想起那里的竞技场和帝国文化;说起盛唐长安,人们会想起那里开放而包容的文化气象;说起明清的苏杭,人们会想起那里通俗文化的繁盛与隐逸文化气质。一座城市如果有自己鲜明的文化个性,市民才可能共享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一个简单道理,像“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的城市名头,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而不是当政者策划的,它代表了大多数民众对于该城市文化特色的认同。

18.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本文作者的论述思路。(6分)

19.根据文本,请分析当前令网民反感的我国某些城市口号的弊病。(6分)

20.结合全文,请谈谈当前中国的城市如何建设有风格的城市文化。(6分)

分值: 18分 查看题目解析 >

填空题 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8分,共8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3.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1) ,用之如泥沙?

(2)纵一苇之所如, 。

(3) ,相逢一笑泯恩仇。

(4)男儿有泪不轻弹, 。

(5) ,潦倒新停浊酒杯。

(6)西当太白有鸟道, 。

(7)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8) ,则知明而而行无过矣。

分值: 8分 查看题目解析 >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罂粟的果实可以制成鸦片等毒品,它开花的时候格外娇艳美丽。罂粟对过路的人说:“如果你能采食我的果实,一定会给你带来快乐。”路人对罂粟说:“如果我陶醉于你片刻的快乐,就会给我带来长久的痛苦!”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除诗歌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篇2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 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A.鲁迅《呐喊·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固守旧制度、旧习惯, 她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表明她与赵七爷一样, 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

B.沈从文《边城》叙写了一个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 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歌颂了淳朴善良的人性, 洋溢着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

C.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 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 其中以周朴园与蘩漪的冲突为中心。

D.《三国演义》中, 吕布追赶曹操时, 曹操以手遮脸, 轻松逃脱;马超紧迫曹操时, 曹操“割须弃袍”, 狼狈不堪。两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E.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 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 归航途中与一群鲨鱼殊死搏斗, 终于保住了马林鱼。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这题的参考答案是A、E。当然, 这两个选项的错误都比较明显, 一般的参考资料都对此作了详细的解释。但是, C选项说到“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其中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 这一判断显然是错的, 也就是说, C项也应是错误的选项。

戏剧冲突是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其中主要体现为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冲突, 性格冲突又因为人物个性、身份、地位、文化修养的不同, 对社会的认识和采取的态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形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推动整部戏剧进程, 是戏剧的生命。而作为矛盾冲突的中心, 要能够牵引戏剧线索, 起到某种联系作用, 同时又能表现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

《雷雨》一经问世, 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雷雨》写了周、鲁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和阶级对立, 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在《雷雨》这部剧作中, 其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人物关系、伦理道德和阶级矛盾上, 如四凤和鲁贵之间, 周萍和周朴园之间, 繁漪和周萍、周朴园之间, 繁漪和四凤之间, 周萍和四凤之间, 周朴园和鲁大海、鲁侍萍之间, 等等, 都存在或新或旧、或隐或显且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那么, 在周、鲁两家由于情感矛盾、血缘纠葛和命运变故造成的这么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 什么才是主要矛盾呢?什么才是促使人物命运形成的根本原因呢?上题C选项中提到的“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我们又应该怎样来看呢?

通过戏剧《雷雨》, 曹禺先生旨在揭露资产阶级的堕落和腐朽的灵魂, 鞭挞其压制人性、残害妇女、残酷地压迫剥削工人阶级和下层劳动人民的罪恶, 预示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结合时代背景和戏剧主旨, 我们可以从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中分析出两个方面:1.人性伦常矛盾冲突, 例如周朴园与周萍, 周朴园与繁漪, 周萍与繁漪, 鲁侍萍与四凤, 鲁贵与四凤, 等等;2.阶级矛盾冲突, 周朴园与鲁侍萍, 周朴园与鲁大海, 等等。那么, 其中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是不是整部戏剧的中心呢?答案是否定的。

周朴园和繁漪, 两人是老夫少妻, 彼此毫无爱情。周朴园以一个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 古板, 刻薄, 自私;而繁漪受过新式教育, 性格刚强, 追求自我和现代新式情感, 注重内心的渴求。两人的冲突体现在两种文化和思想的碰撞上, 其矛盾是资产阶级内部矛盾 (周朴园是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繁漪是受过新思想影响的资产阶级女性) , 或者说是家庭内部矛盾, 但不是整部戏剧矛盾中心。笔者认为《雷雨》的戏剧冲突, 其中心应该表现在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其实这也不是笔者的新创。

侍萍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 在周家当使女, 后来爱上周家少爷周朴园, 周家为了要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 大年三十将侍萍和其刚出生不久的小儿子赶出周家大门, 侍萍跳水自杀被一个慈善的人救活, 并为着她自己的孩子再嫁过两次。周朴园与侍萍之间的矛盾冲突30年前就已形成, 但仅由于两人未再谋面而没有激化。可30年后的一天, 两人在另一处的周公馆不期而遇 (第二幕中) , 矛盾冲突便激化和发展, 两人在性格情感上以及阶级上的对立和冲突便显现了出来。而在这之前, 周、鲁两家人物的关系, 就已经因为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关系而变得错综复杂:繁漪是周朴园抛弃了侍萍后取的第二任出身显赫的名门小姐, 侍萍留下的大儿子周萍爱上了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 周朴园和侍萍的小儿子鲁大海成了周家矿场工人罢工的带头人……这些人物关系, 都因周朴园和鲁侍萍曾经的事实夫妻关系而变得复杂, 也因此推动了整部戏剧的情节发展, 促使人物命运形成。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篇3

作为一名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希望能帮助学生找到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的有效策略,在完成新课标提出的在高中阶段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相应的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能在应试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有效地学习和发展做出努力。究竟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策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一、复习目标策略

要根据高三学生的具体学情和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可对高三学生备考情况的能力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确定,从而建立起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的目标体系。每位学生在学期初都应该制定了详实的奋斗目标,要定期或不定期督促检查计划落实进度与达成目标情况。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的复习要按照序时进度,可分成月、周的目标,以避免在有限的时间内复习的盲目性和重复性,避免高能耗、低效率现象的发生。强化目标意识,做到心知肚明,经常检查目标的落实情况,给自己升温鼓劲,有利于明确努力方向,提升信心。

例如《考试说明》中的样卷是本年高考内容的具体体现,是对本届高考试卷的题型、长度、难度、区分度等方面的映射。学生在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的复习中要和老师一起结合《考试说明》前两年的样卷、高考试卷加以认真研究,把握命题走向,做到心中有数。一般说来,高考试卷每年都会稳中有变,变中求精,精中有新,教师要收集和研究前两年试卷,来了解命题指导思想,把握命题动态。但教师不能采取简单低效的“拿来主义”,把各种模拟题随便塞给学生。对于外来的试题要经过认真选择、加工,使其为我所用,为学生所用。所以,对高三学生备考情况的能力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确定,从而建立起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的目标体系这一环节尤为关键。

二、复习内容策略

根据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的目标和语文教学特点,教师须合理安排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的内容,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内容体系。

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完成了不少练习,但因其功课紧张,往往还未能做好总结梳理工作,在这方面,教师对学生是可以有所帮助的。首先,教师应依照内容的文体特征,指导学生吃透文本内容,让学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掌握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的内容特点。同时,教师还要再次强调学生读文本时要有梳理脉络的习惯,教师还可以给文本进行适当的分类,用一些同类体型集中到一起,指导学生及时生成有效的答题方式。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提高文本的利用率,完成一个文本内容的训练,不只是完成其中的已有题目,还可以深度挖掘文本内容,看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设题。教师也可以结合文本内容特征多出几道题,从各方面来训练学生,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文本内容的训练价值,如果学生的学习层次较高,也可以指导学生去自主设置C层级题目,让学生在设题中认识文本内容特征从而建立起C层级题目答题的思维模式,从而达到训练答题规范的目的。

三、复习方法策略

根据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特点,教师应着力探索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课程的学习方式,确定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语文活动模式。

首先,教学模式要从“讲授”到“引导”转变。讲授,就通过讲把知识授给学生。讲授式教学,教师一言堂,学生属于被动接受,学生很少有思考的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凸现出来,教师主导作用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出来,而且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也就是低效的。在二轮时间如此紧张的背景下,没有充足的思维训练无疑是不行的。所以,教师要懂得引导,通过科学的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思考。我们的讲授往往只是给学生一个结果,一个答案,即使提问,也是为了看学生记住了没有。时间一紧,我们甚至连这样的提问都会忽略。我们讲授很少给学生一个答案的生成过程,显得语文课堂效率低下。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要通过提问让答案生成过程明显化,并且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自觉严谨推理,提高课堂容量。

其次,学习模式要从“学”到“习”转变。“学”强调简单学习新知识,“习”强调的是“复习”。我们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课程也要强调复习的重要性,但是复习的不仅仅是一般的文言文实词、成语等需要记忆的东西,而是对于很多广义上的知识,甚至需要用到的逻辑,更要复习和练习。有的时候老师会发现有些学生很努力学习语文,但是成绩总得不到提高,就是因为推理过程和逻辑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复习。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授课当中更需要引導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复习,要做到学而时习之。二轮复习的时间很紧张,更要注意“习”语文,不仅习知识,还要习逻辑、习思维,学一点,习一点,掌握一点,不能学了就忘,忘了机械重复。

最后,生成模式要从“自发”到“自觉”转变。笔者认为,学生语文复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知识积累基础上的自觉生成答案的能力,在这其中,我们尤其强调自觉,也就是自觉进行生成,而不是凭感性估计答案或者回忆答案。在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自觉去形成生成答案的能力,而且我们授课的环节上也要做到自觉,自觉教给学生生成答案环节当中要用到的推理和逻辑。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平常的教学有时就会显得处于一种无序、随意和刻板的状态。所以,我们教师有必要强化自己在授课中的自觉意识,从而带动学生的自觉意识。

二轮复习是建立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以追求“质变”为目标,以期学生在考场上能够稳定发挥,甚至超常发挥的专项复习,因此需要侧重于强化学生的综合把握试题的能力。法国的哈伯特曾说过,对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风都是逆风。如果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的二轮复习也将如失去罗盘的船只,迷失于茫茫题海中。高考语文要想取得突破,只有花精力对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作专项的考察、分析和研究,我们才能在高考的浪潮中扬帆起航,决胜千里。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篇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 题,每题3 分,共计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 符合题目要求。

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摇摇摇摇,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

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4.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5.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6.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分人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7.在20 世纪20 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 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 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ˊ„„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上一部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8.1953 年6 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9.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

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 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11.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 “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A.1975 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 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 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 年发表“南方谈话”

12.“ 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 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 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13.“ 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 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鄙视贫穷

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14.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1871 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 的正确选项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16.《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 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由此可知

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

17.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

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18.“ 它站起来反对18 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 “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B.《人间喜剧》C.《母亲》D.《老人与海》

19.美国学者亨廷顿说:“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20.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题,满分60 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 题~ 第23 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 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 四小题,请选 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21.(14 分)摇摇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 等,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 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 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 何名为敕?”则天 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 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 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 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 同于丞相。(5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分)

22.(13 分)1885 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

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 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答题: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 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 现在哪里?(3 分)(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 字左右)

23.(13 分)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 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 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 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 随着”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4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4分)(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3分)(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综合上述材 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2分)

24.揖选做题铱本题包括A、B、C、D 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

材料三

(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 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 取的措施。(3分)(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 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 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5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 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2分)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 分)1923 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族主义摇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

民权主义摇„„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 请 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2分)

C.[探索历史的奥秘](10 分)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众多文物中,青铜器物引人注目。有论者认为,云南楚雄高峰乡彝族延续和发展了三星堆文化;他们的傩祭仪式为解读三星堆青铜器物的意义提供了某种启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件青铜立人像象征当时蜀人的群巫之长,也可能就是某一代蜀王的形象。———沈仲常《三星堆二号祭祀坑青铜主人像初记》

材料二

人们常将考古材料、文献材料、民族学的材料相结合,相对比进行研究来探索古代文化的奥秘。„从现存少数民族各种祭祀活动中看,其主持者多为巫师,也有的是长老。他们在主持祭仪时大都要穿法衣,戴法帽,手持法器,在氏族部落时期则为巫师兼酋长。高峰乡火把节傩仪主持人即(是)。„„青铜立人像)的性质确定了,其余小铜人、金面具、青铜面具便不难从高峰彝乡火把节傩仪中找到他们应有的位置,他们都是随同傩神出现的神兵神将。

———唐楚臣《广汉三星堆文化探秘》

材料三

不同学科的交互影响„„产生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理论争鸣,而这些又丰富了整个的考古学讨论。

——[英]约翰逊《考古学理论导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铜立人和一般小铜人的身份,并说明青铜树的象征 意义。(6分)(2)材料一、二分别属于何种学科的资料?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多学科材料 的综合运用对于破解三星堆历史之谜带来的积极影响。(4分)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 分)平遥古城遗产是由诸多文化要素构成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摇平遥古城文化遗产要素构成

———根据高祥冠《平遥古城的原真性保护探讨》一文中的相关图示改编

材料二

平遥票号在„„创立之后的长达100 多年的历史中,以其雄厚的实力,一度执全国金融之牛耳。

———张桂泉《平遥古城》

材料三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自然景观要素和非物质文化要素在平遥古城遗产构成中的各自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平遥古民居的主要建筑特色。(5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平遥金融业的历史地位。(2分)(3)有人认为,平遥古城只是在票号方面独树一帜,其他要素在全国许多地方也有,因而这一文化遗产的特色有限。据材料一、三,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化遗产完整性的角度,对这一看法进行评议。(3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 题,每题3 分,共60 分。1.B 2.A 3.C 4.B 5.B 6.C 7.D 8.A 9.C 10.D

11.C 12.A 13.D 14.D 15.B 16.D 17.D 18.A 19.A 20.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题,满分60 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 题~ 第23 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 题为选做题,共4 小题,考生只能选做其中的两小题。

21.答案要点:(14 分)(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22.答案要点:(13 分)(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坚持纲常政教。(2)略

23.答案要点:(13 分)(1)理由:圈地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改良;土地权益的再分配。因素:议会立法。

(2)作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

(3)推动: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

(4)关系:横向关系: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彼此促进。纵向关系:在不同时期,彼此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但贯穿了现代化基本进程。

24.A.答案要点:(10 分)(1)措施: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使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得议政的权力;赋予他们选举权(或表决权)。

(2)阶层: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缓释途径: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四百人会议;部分司法权转移到陪审法庭;最 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

(3)理由:拥护者: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

利(或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反对者: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或贵族政治没有彻底改变)。

B.答案要点:(10 分)(1)主张:淤民族独立;和平共处。于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 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盂考试、监察(纠察)二权。榆三权分 立原则。虞五权宪法;实行直接民权制度。

(2)原因: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C.答案要点:(10 分)(1)青铜立人:巫师;蜀王(或国王、酋长、群族之长)。小铜人:神兵神将(或地位低微的人,如俘虏、罪犯、仆役)。青铜树:具有复合特征的神树:扶桑是生长于日出地方的神树;若木是生长于日

落之处的神树;建木是通天神树。(或图腾树;擎天树即天梯;敬天神、求 吉祥的神树)

(2)资料:材料一:考古材料;材料二:民族学(或民俗学、人类学)材料。影响:丰富了历史信息;产生了新的研究思路。D.答案要点:(10 分)(1)作用:自然景观要素:古城存在的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要素:古城存在的社会基础。

建筑特色:四合院;砖砌窑洞式的院宅(或拱券式砖结构窑洞);垂花门楼、雕饰窗 棂等装饰(或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剪纸窗花等装饰)。

(2)历史地位:日升昌票号是中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或是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两业务的金融机构);一度是近代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篇5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不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地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受、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散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简、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知识记录下来,存储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还可以从哪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造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

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递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段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式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就直接生活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让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期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国时突然开始的,而时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

12-13题为选作题

12、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如果没有人在群体性,文化就不会得以保存和传递。

B.在文化传递中,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是相同的。

C.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美国社会结构的构建,其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

D.一个人可以“不朽”,因为有文化的作用;一个社会可以不死,因为有文化的存在。

E.文化是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和知识财富,与个体的人生经验、感受无关。

13、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

B.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C.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界的人知。

D .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

14.文化为什么“具有历史性”请结合文本回答。

15 .下面这段话说明了稳中什么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

1994年,上海博物馆获得一批战国楚国竹简,其内容涉及大量古籍,很多是以前未曾见过的。比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中收录的《恒先》,是一篇完整的战国道家佚作,它的出现为道家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道家思想。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 “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合“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小题。

家中那只柯基犬,玲珑小巧,却爱运动,只要房门一打开,它就蹿出门去,然后不停地

回望,希望你把它跟随。如果你跟随了,它会露出欢喜的表情,即便是四肢肥短,小巷通衢,草地河畔,泥沙荒野,也回报给你足够的速度,让你以它为荣。

有个邻人也喜欢它的乖巧模样,远远地看到它过来,双手插进衣袋,做鼓弄食物的形状,且不停地呼唤。它自然是兴冲冲地奔跑过去,但邻人摊开的却是空空的手掌,它企盼的眼睛里便弥散出一片迷惘。被捉弄过几次,以为它不会再听从邻人的召唤了,却见它依旧闻声前往。但是,当邻人爱抚的手刚要伸下来的时候,它却猛地转身跑了,徒让邻人的手凝固在半空之中。它则在远处眺望,不停地吐弄着它粉红色的舌头,表达着一种顽皮的嘲笑。我不禁心有所动:真诚收获真诚,欺哄收获欺哄,即便是小兽,也是懂的。

其实,邻人也不存恶意,只不过他是个上了些年纪的乡下农民,被儿子接进城来小住,看到城里人对狗比对人还娇宠,他心里有一丝不平。其实他对狗也是宠的,只不过儿媳豢养的那条金毛小犬从不允许他表达爱意――儿媳嫌他粗糙与脏,斥他远离。感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比一只小狗还低微,他有些郁闷。对家里的狗他不敢不敬,对街头的狗他自然而然要发泄一下。

他见我在不远处对他微笑,脸一下子就红了,嗫嚅道:“你看看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欺骗一只狗。”我说:“没关系,狗不像人那样爱记仇,只要你真给它食物,它还是会跟你亲近的。”

“等等。”他说罢,转身进了楼廊,很快就又出来了,手里攥着几粒干果。他朝着我的爱犬招招手:“小小,你过来,爷爷这里有好吃的哩。”

居然称之为“小小”(他孙子的乳名)!这样亲热的称呼,连狗都吃了一惊,但最终它还是迟疑地走近了他。吃净干果,小犬用温热的舌头舔舐着他干裂的手心,情意殷殷,一点也不嫌他的粗糙与脏。“爷爷”的内心,不禁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

小犬让他暖意萦怀,所以他总想给楼宇里的人贡献些什么。看到楼前有块空地,依农民的本性,他翻土施肥,修埂打垄,种了一片紫苏。紫苏俗称苏子叶,叶面呈油紫色,且有药香,系上好的调味菜蔬――生拌,或佐以细丁咸菜,祛毒、开胃,为居民所喜。特别是吃过水捞面,如果以其做面码儿,会吃得酣畅淋漓,即便吃得太饱,也没有撑的感觉。

紫苏体贴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绿意,那嫩嫩的芽瓣正是入时的美味。他招呼邻人道:“苏子叶就是给大家种的,快来吃个鲜儿吧。”

大家自然就来了,叶绿如酥,有谁不稀罕呢?人们小心地掐着嫩叶,一如不忍惊破美梦。他笑眯眯地注视着,说:“尽管掐吧,苏子叶命贱,你越是掐得狠,它越是繁衍得健旺。”但是,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刚一成撮,就停住了。这让他很不解,催促道:“掐就是了。”邻人脸一红,说:“够了。”

怎么就够了呢?他不知道,施予者的注视会让承享者失去坦然的心情,一如大声说出“我爱你”,会让被爱者顿生羞涩,反而不知所措,生出退缩。

后来,他回老家打理一些事,紫苏被他暂时遗忘在那里。被遗忘的紫苏反而疯长――恩德既然被种下了,自然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有不懈怠的模样。疯长的紫苏会变老,会变得不能入口,邻人们懂得这个道理,心想,与其让紫苏变得无用,不如安心享用,便放手去采摘,以至于怀抱盈满,口中整日里都是紫苏的余香。

从老家归来,他本以为那片紫苏一定会很荒疏了,却看到它依旧青绿、娇嫩、齐整、油亮,便一下子明白了:一个人一旦把自己对别人的好处忘掉,恩德自己会走进人心里去。这之后,他只管给紫苏锄草、施肥,让它长得好,然后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人欣喜。欣喜之余,是人们对他的关心与尊重――端午节有人给他送粽子,中秋节有人给他送月饼,重阳节有人约他到河边公园看蹬高跷,元旦、春节有人请他喝好酒,俊男、靓女、美妇也不嫌他粗糙与脏。

翌春一日,小区里的一个老妇人抱来了两棵香白杏的树苗,对他说:“紫苏的空地上,应该再植两株杏。因为紫苏喜阴,有树遮挡,它慢长秧棵快长叶,就多了青嫩。再有,天长白杏,地长紫苏,上下都有收成,邻居们就多了喜乐。还有,白杏和紫苏,高矮不一,比对着就有景致,你说是不是呢?”

“是,是,自然是哩。”他便帮老妇栽下杏树。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快速发育,一年成株,两年开花,三年就结果了。四年以后,年年果实满枝,红绿相间,看着就让人欣喜。且兀自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随性摘取。

两个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他们的种植唤来了一种别样的人情格局――楼子里的人,每每详见,都要轻生细语地相互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须他人提醒,总有人主动打扫;路灯初上,相约散步;亭阁之下,对弈恳谈……一如笑可以传染,善行也一经蔓延开来。

(作者凸凹,文章选自《散文 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6.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的词语。

17.对人们采摘紫苏,老人的表现前后有什么不同?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18.善行是如何“蔓延”的?请结合全文分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小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种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年初只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物植物的种子与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再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含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因此比起她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通常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样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

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悬系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 Pr,吸收红光后转换另一种形式,称为 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 Pr型分子。Pr对 pfr的比率是由接受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 PR对 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为被

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包的比率为 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 1.植物透过pr对PRr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免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无休眠状态。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块垒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子下的种子会感觉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希尔费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有删改)

19.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20.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

21.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

五、本大题 2小题。

2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产品说明书的出现是商品生产的一大进步。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商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许多商品的使用方法已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常识。_________①________,就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如不会使用或者使用不当。可见说明书是不可或缺的。________②________否则、文字的任何错误都有可能使消费者乃至生产者付出沉重的代价。除了文字错误以外,产品说明书还存在诸如专业术语男涩难度、产品说明与

实际不符等各种问题。现在关注产品质量问题的人越来越多,_______③________,许多人甚至不看说明书或者不按说明书来使用产品,这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说明书的重要性。

23.下图是北京市控烟协会遴选的两个劝阻吸烟的手势,分别是“我介意”和“不可以”。

请写一段话分析这两个手势的劝阻效果。要求语意完整,前后连贯,不少于 50字(含标点符号)

六、本大题 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日力所能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

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

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 800字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篇6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如下:

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与君离别意,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5)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6)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答案(1)言笑晏晏(2)同是宦游人(3)吾未见其明也(4)茕茕孑立(5)而后人哀之(6)心远地自偏

二、语言文字运用(13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分)

在一个以征服和改造大自然为主流价值观的背景下,在日益喧嚣浮燥的年代里,要想在理想与现实间铺上一条回乡的路,那就只有去追寻丰________(yú)生命律动的大地风物,去探求给养内在情性的源头。甲乙在他的最新散文集《鲜花地》中就做了这样的追寻与探索。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

答:答案(1)腴(2)“燥”改为“躁”

解析(1)题是根据拼音写汉字,联系前后的字进行推敲,错误率会大大降低。应填“腴”字。(2)题要对成语的含义有正确的理解,“燥”指缺少水分,“躁”指不冷静,根据词语及句子意思,应是“浮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1)当一方将权力赋予另一方时,必须建立一种机制来________权力接受方能够按照权力授予方的意志行使权力,对其决策和行动负责,这种机制就是问责。

(2)模式引进________包括名称和节目模式,还包括节目制作流程的每一个细节,这就“强迫”中国电视制作从各个环节弥补不足,从作坊式走向工业化流水线。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永恒的时间和空间相比,人不过是________,我只是中国这个大家庭里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但我愿做有价值的那一个。

A.保障 不只 九牛一毛

B.确保 不止 九牛一毛

C.确保 不只 沧海一粟

D.保障 不止 沧海一粟

答案 C

解析 确保:确实地保持或保证。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1)句不存在“受侵犯和破坏”这层意思,应选“确保”。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表递进。根据(2)句的“还”,应选用“不只”。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3)句侧重说人的渺小,应用“沧海一粟”。

4.下面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2分)

①大漆,是漆树树皮中分泌的汁液,又名生漆、土漆、国漆,有“漆中之王”的美誉。②中国漆树产量大,质量佳,在远古时期便已使用大漆、认识大漆,并用大漆制作器物。③目前中国发现的现存年代最久的漆器,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________

修改:答案 ② “使用大漆”与“认识大漆”位置互换。

解析 通过分析,在②句中,“使用大漆、认识大漆”语序不当,不符合认知规律,应是先认识后使用,二者应该互换位置。

5.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7分)

在厦门海沧野生动物园的非洲草食区,游客总能看到。遗憾的是,园方昨天传出坏消息:有一只雄性,而它的“爱人”,另一只雌性。

究竟是谁害了它们?园方兽医为雄性,赫然发现它的胃中囤积着重达4公斤的塑料垃圾袋!虽然垃圾袋上的字体已模糊,但依稀能辨出是各种食品的包装袋。

据园方介绍,鹿属于反刍动物,误食塑料包装袋后,法把这些异物反刍到口中吐出,也无法将它从胃肠中排出,日积月累,而垃圾袋也无法排出体外,最终被堵死。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答:(2)请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答案(1)厦门一野生动物园中黇鹿因误食塑料垃圾丧命。

(2)要点:这一事件反映了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在景区游玩时,随手扔垃圾,可能会给野生动物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为此,我们应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从身边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具体略。

解析 在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时候,我们需要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几个方面对新闻进行分析,然后对其进行整合概括。在谈自己的看法时,可先对新闻事件进行评析,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再指出正确的做法。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2014·龙岩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

杨平

①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

②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③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化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现象?

④“千城一面”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这些现象与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伴而生,成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

⑤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因为说到底,人们聚集于城市是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⑥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迅速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并未随之确立。中国人正在寻找工业化时代适合自身生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与此同时,新工业文明正悄然袭来,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为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大的挑战。应对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将为我们未来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⑦如何涵养城市文化?在传统中国,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因此,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政府的规划与行政能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也十分重要。但仅有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城市文化就缺乏生命力。

⑧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最终形成,必然有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及互动的过程,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无法形成城市精神,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无法建构健康的城市文化。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社会力量在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的过程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协调,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一个新命题。

⑨所谓城市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可以体现为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也可以体现为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但归根结底,它体现的应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如此,城市才可宜居,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才可和谐,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才可扎根,经济发展才可能借此获得自己的文化面孔。

(选自2013年12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大推动了中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引起了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关注和讨论。

B.涵养城市文化,以往是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现在是市场力量为主力军;但将来,社会力量将后来居上,成为主体。

C.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面临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考验,但只要认真应对,就可能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良好影响和积极作用。

D.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呈多样化,既可以是能看见的美丽建筑,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既可以是传统遗存的物品,也可以是未来创造出的文化产业。

答案 B

解析 “现在是市场力量为主力军;但将来,社会力量将后来居上,成为主体”错,原文为:“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

7.“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具体指什么?(3分)

答:答案(1)当今城市缺乏有品质的生活。(2)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形成各种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3)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

解析 首先要找出设题句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由此句向前搜索,找到与之相照应的内容,即文章第④段,最后对用分号隔开的第④段第三句话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8.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提出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这一问题。(3分)

答:答案(1)过去和当今的城镇化建设缺乏历史和文化建设,城市缺乏有品质的生活。(2)城市有了文化,才能赋予居民幸福生活。(3)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体现了城市的价值和精神。

探究江苏高考中地球运动试题 篇7

一、江苏地理考纲具体内容与要求

二、近十年来高考地理地球运动试题统计分析 (考试内容按照上图序号)

分析数据表明考试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地球公转的意义, 即黄赤交角的意义。深化具体细节可知:

(1)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夜长短变化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9年、2011年) 。

(2)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002年、2003年、2007年、2010年) 。

(3) 关于坐标判读:太阳直射点坐标和变化规律 (2002年、2004年、2011年) ;关于地心对应点的坐标 (2005年) ;关于地球“极点”坐标—水半球、陆半球 (2009年) , 东半球、西半球 (2004年) 。

(4) 时间计算与日界线;节气辨别 (2002年、2003年、2005年、2008年) 。

(5) 影子长短与方向 (2003年、2006年) 。

三、昼夜长短变化的典型考点

(一) 原题再现: (2011年) 表1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 (北京时间) 。回答3—4题。

3.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 。

A. (1) (2) (3) B. (1) (3) (2)

C. (2) (1) (3) D. (3) (2) (1)

4.若 (3) 地为北京, 则此时 ( )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二) 试题分析:第3题。第一步:表格内容给定的是三地日出日落时间, 根据同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 可以计算昼长或夜长;计算公式: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夜长=24-昼长。根据此公式计算可得当日三地昼或夜长分别为: (1) 地昼长14小时, 夜长10小时, (2) 地为昼长11小时22分, 夜长12小时38分; (3) 地为昼长13小时08分, 夜长10小时52分。第二步:根据“同一天内昼夜长短差异越小纬度越低, 赤道昼夜长短差别为0”可知: (1) 地差值为4小时; (2) 地差值为1小时16分; (3) 地差值为2小时16分, 故三地的纬度由高到低依次是 (1) (3) (2) , 故B项正确。

第4题。第一步:如果 (3) 地为北京, 当日昼长夜短, 是北半球的夏半年, 说明太阳直射北半球;次日北京的昼长为18∶49-5∶39=13∶10, 比当日昼变长了2分钟, 说明北半球昼变长,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进而时间可以断定“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之后, 到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之前”。第二步:看选项, A项错误;C项正确;B项错误: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位置正逐渐远离近日点 (时间1月初) , 靠近远日点 (时间7月初) , 公转速度逐渐变慢;D项错误: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时, 应该是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相差0) , 而此时, 表中三地的昼夜均不等长。

(三) 考点方向探究: (1) 昼长与夜长——可以根据日出、日落时间差求得, 由于昼夜长短不同可知纬度也有差异。例如2006年第17题, 要求找出全球昼长随纬度分布规律图形。 (2) 根据昼夜长短变化来辨别纬度高低。“越向纬度地处, 昼夜长短差异越小, 赤道处为0, 极昼极夜处差异都是24小时”。 (3) 根据昼长时间求直射点经度, 求日出日落时间。昼长与夜长的时间对称点, 昼长以当地时间12点为对称, 夜长以0点为对称 (例如2004年第13—14题) 。 (4) 根据当日与次日的日出日落时间, 可求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

四、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典型考点

(一) 原题再现: (2010年) 图2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

3.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 依次是 ( ) 。

A.甲、乙、丙、丁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D.丁、甲、乙、丙

4.四地自北向南捧列, 依次是 ( ) 。

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D.甲、丙、乙、丁

(二) 试题分析:第3题。第一步:找特殊点, 先判断丙在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 可知丙的纬度为23°26′N。乙在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接近90°, 说明乙在南回归线附近, 再加上乙的正午太阳高度在两至日变化幅度较小, 可知乙在0°—23°26′S之间, 靠近23°26′S (假设20°S) 。第二步:甲在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很小, 夏至日很大, 说明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北;同理, 丁在南回归线以南。从度数比较, 甲的纬度大于乙, 因为正午太阳高度的小值更小。第三步:纬度越低, 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以上分析纬度大到小为甲、丁、丙、乙, 第3题线速度大到小是乙、丙、丁、甲, 选B。第4题四地北到南排序:甲、丙、乙、丁, 选D。注意:这类题也可以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求出每个点的具体纬度。

(三) 考点方向探究: (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可以判断纬度的大小。 (2) 判断经、纬度。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可以求该点的纬度。利用正午太阳高度概念, 当地时间12时的太阳高度, 即最大太阳高度, 可以求该地的经度。 (例如2007年第1—2题) 。 (3)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影响影子的方向与长短, 利用立杆侧影方法, 测算正午太阳高度。 (例如2002年第52—55题) 。

五、关于坐标判读的典型考点

(一) 原题再现:图2所示为以38°N、0°为极点的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 (另一半球为“水半球”) 。读图回答3—4题。

3.“水半球”的极点位于 ( ) 。

A.北半球、东半球 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4.当夜半球与“陆半球”重叠最多时 ( ) 。

A.非洲全部位于昼半球

B.北京市正值下班高峰

C.南极昆仑站处于极昼期

D.江苏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二) 试题分析:第一步:关于地心的对应点的位置关系:两个点纬度度数相同, 方向相反;经度之和为180°, 方向相反。“陆半球”的极点为38°N、0°, 则“水半球”的极点为38°S、180°, 根据西半球跨度160°E向东→20°W, 南半球跨度0°向南→90°S, 第3题选择D。第二步:当夜半球与“陆半球”重叠最多时, 也就是直射点在23°26′S, 180°, 即冬至日12月22日。此时, 非洲全部位于夜半球;北京时间为8点, 正值上班高峰;南极极昼, 昆仑站处于极昼期;江苏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小值。第4题选C。

(三) 考点方向探究: (1) 本组题主要考查了考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及相关空间的思维能力。关于地心的对应点的位置关系。 (2) 关于东半球与西半球位置辨别 (2004年第13—14题) 。 (3) 太阳直射点坐标和变化规律 (2002年、2004年、2011年) 。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篇8

2新增加了数学专题“矩阵与变换”。“矩阵与变换”过去一直是大学高等代数(线性代数部分)的主要内容,作为一个数学专题,从几何变换的视角引入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我国尚属首次。根据《标准》的规定,“矩阵与变换”包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了解二阶矩阵的概念;以映射和变换的观点认识矩阵与向量乘法的意义,了解矩阵可表示的线性变换;了解矩阵与矩阵的乘法的意义,通过几何图形变换,理解矩阵乘法的性质;理解逆矩阵的意义,说明逆矩阵存在的条件,会证明逆矩阵的基本性质,认识二阶行列式,并会用二阶行列式求逆矩阵;用变换与映射的观点认识解线性方程组的意义,会用系数矩阵的逆矩阵解方程组,会对具体的系数矩阵从几何上说明线性方程组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掌握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能从几何变换的角度说明特征向量的意义,并会求二阶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会利用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矩阵的应用。

江苏省在依托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材的基础上,于2008年率先改革了高考计分方案,理科附加分40分计入总分中。其中矩阵变换为4个选做题中的一个,分值为10分,属简单题。最近五年江苏高考矩阵变换考点如下:

上一篇:举世无双成语详解及成语故事下一篇:同学我好想对你说声对不起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