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江苏语文高考试卷(精选8篇)
2024江苏语文高考试卷 篇1
2016年全国普通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word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____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____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A.与众不同 机敏 焦躁 B.与众不同 敏锐 浮躁 C.标新立异 机敏 浮躁 D.标新立异 敏锐 焦躁
【答案】B
【解析】“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表示不同,重在客观存在;后者重在表示标榜“新”和“异”,重在表示主观行为。此处宜用前者。“机敏”和“敏锐”的区别在于:它们虽都强调“敏”,但前者重在表示“机”,即“灵活”之意;后者重在表示“锐”,含“深刻”之意。此处宜用后者。“焦躁”和“浮躁”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焦急,后者重在浮浅。此处宜用后者。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下列熟语中, 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答案】A
【解析】“借代”手法的特点是借某事物的特征代替某事物,借体和代体具有相关性;而“比喻”中的“借喻”的特点则是,将某物比作另一物,借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题中,A项的“刀俎”和“鱼肉”同人所处的情境相似,所以是借喻。其余三项中的“尧舜”是用此词指代人群中的优秀人物,“干戈”和“玉帛”则分别以战争武器和友好物体指代战争和和平,“西施”以美女名指代心爱之女子。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答案】D
【解析】选项中所引的诗句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的透露出绵绵不尽的故土情思的宛转凄苦的哀歌,表达的是凄苦之情,不是如该选项所说的“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读书万卷 寸草春晖 我思我在 B.悦读生活 寸草春晖 指点江山 C.悦读生活 那些花儿 我思我在 D.读书万卷 那些花儿 指点江山 【答案】C
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尾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的主要根据是:“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是评书特点;“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可肯定是木偶戏。而由“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可知这是谈音乐,由“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可知这同戏剧有关。
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赛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杰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條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觐歇预。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侄命墨,特耕而不获耳,蔗襄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姑“六十而耳顾”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料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案】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事文墨久已 事:从事 B.病目眚 病:疲惫 C.詈不佳 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鞠之 鞠:审讯 【答案】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B.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答案】D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人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答案】(1)你这样子是已经完了,回去教你的儿子读书吧,以希望不让你家祖先的功名堕落。(2)朋友拿经书的题目来商量,话刚一说完,他的文章就已经写好了。以后有再谈到这个话题的话,朋友都塞住耳朵不愿再听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中该句子的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翻译。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已”是“结束、完结”之意,这里可译为“完了、算了”;“还”是回家之意;“以”作连词,表目的;“期”是希望之意;“坠”是“损害、毁掉、堕落”之意;“先业”即祖先的业绩。第(2)句中的“经书题”即谈论经书的文章的题目;“相商”即商量;“文立就”即文章立马就写好了;“言及者”指谈到此事的人。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9.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
【答案】①书写要端正美观;②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③考试内容为作文,且考试时间长;④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句意的能力。答题时,应抓住题干中“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题干中“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的范围限制,在文本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比如,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一语,可知“书写要端正美观”这个特点;根据“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可知“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这个特点;根据“日未午,即完牍”一语,可知“考试时间长”这个特点;根据文本中关于“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等叙述,可知“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这个特点。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答案】上阕叙述了:①李广罢官闲居时同友人在田间饮酒后回归,被势利的醉酒霸陵校尉呵止,只好在亭下止宿;②李广单人独骑横山射虎;③李广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这样的表达效果:①表现了作者对势利小人的愤慨以及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②表现李广胆气之壮和武功之强;③表现了朝政的昏暗。【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表现了作者对势利的霸陵尉势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了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史记》又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虎”二句即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史记》又载::“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词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下阕先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一是汉时开边拓境,健如李广者本不当投闲,然竟亦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这从反面立意,表达了作者痛恨朝政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势更趋衰弱的心情。“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一语隐喻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不宜妄自菲薄,_______________,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4)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5)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6)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7)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8)心事浩茫连广宇,_____________。(鲁迅《无题》)
【答案】(1)夕揽洲之宿莽(2)引喻失义(3)黄发垂髫(4)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5)沧海明月珠有泪(6)早生华发(7)不义而富且贵(8)于无声处听惊雷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 ~16题。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同时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的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这事情仿佛和自己太有关系了,他成天总想念到这件事。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进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象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喜欢打扰,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她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的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懦夫,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迷谭飘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着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本子安置了它,到第二天早晨,其中多了一个鸡腿,第三天又是一个,她为一种数的牵引,把之前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惆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脖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滴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站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13.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答案】
13.因为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高奏凯歌;打败了,就退下,干脆利索;同时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表现出会明对和平的期盼。14.第一处,表现出会明提及过去时的自豪,同时也有眼下的无聊,第二处,表现出会明安于现状的情形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喜爱。
15.文中多处提到“插军旗”,在情节上起到线索作用,贯穿全文,推动情节的发展;从内容上看,表现出会明对当初生活的眷恋;从主题上看,凸显主旨。
16.对眼下平静生活的满足,对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的高兴,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金箍儿”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18.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咒”“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6分)【答案】
17.文章首先以孙悟空的经历为例,提出中心论点“成人不自在”;接着写孙悟空成长,发觉自己空间险隘、生命有限从而反抗,奋斗,接受约束,戴上“金箍儿”,阐述“不自在”的原因;然后写“西天取经”经历磨难,对自我进行磨砺、修心,境从而最后成为“斗战圣佛”,阐述“不自在”的意义;最后写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
18.“如来佛的掌心”意味着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紧箍咒”意味着一种对绝对自由的约束;“八十一难”意味着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19.“西天取经”在文中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是他“成人”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字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答案】
张扬个性活出自我
水,宁静致远,以柔克刚,这是它的个性; 花,倾吐芬芳,奉献自我,这是它的个性; 鸟,崇尚自由,搏击天空,这是它的个性。
无论是水,还是花,抑或是鸟,它们都以自我的个性展现于大自然中,他们张扬自我的个性,展现自我,活得异彩纷呈。的确,大千世界因个性的存在充满了勃勃生机。正是有了个性的装点,才有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才有了“梧桐更兼细雨”的阴柔,才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异彩缤纷。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揭开历史的面纱,古人亦无不以其个性而名垂千古。
陶渊明,作为一代隐士,世俗的污浊,仕途的糟粕,使他毅然弃官还田园。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他采菊东篱下,这就是他的个性。在举世皆浊的世界里,他独清;在众人皆醉的世界里,他独醒。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他以自己张扬的个性,诠释着自我,展现着自我!他在官场失意,但他不曾在人生中失败,因为他张扬了个性,拥有了辉煌的人生,活出了自我。
司马迁,忍辱以负重,顽强不屈著《史记》,这是他的个性;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肯领美国的救济粮,这是他的个性;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的个性„„他们不受羁绊,张扬个性,终为世人留下了人生的印迹。
明月高悬映古今,面对多元的竞争的社会现实,我们亦应张扬个性,呈现自我。张扬出自己的个性,不是刻意地炫耀自己,而是实事求是地肯定自己,因为今天的社会需要自我的展现,需要个性的创新,这是我们实现鸿鹄之志的必由之路。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张扬个性,是判断我们是否是一个有创意的青年,是否为祖国合格接班人的基准。只有在个性的天空里才能活出自本真的我,假如世人都没有个性,那么世界将会是一个机械的世界,浑然一色,黯无生机。
贯古今,串未来,我们都需要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用个性来书写自己的辉煌人生,用个性来描绘自己的宏图伟志。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可泯灭个性的,因为个性是人生的灵魂,只有张扬个性,才能活出自我。
2024江苏语文高考试卷 篇2
下面我就以2010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题为例,谈谈古典诗歌的解题程序和规律,以及引导学生如何规范古典诗歌的答题要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无论诗歌的命题形式如何变化,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是解题的基础。只有真正理解整个诗歌的思想内容,才能真正做好古典诗歌鉴赏题。那么如何快速地整体把握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呢?
一、把握诗歌内容
要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 知人论世
“诗言志”,在鉴赏古诗时,我们应尽可能多地了解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际遇及情感抱负。比如,王昌龄(公元698—756年),盛唐著名诗人,家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了解了诗人的相关背景有利于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诗人有如此的经历,就不难理解诗中的“醉“凉”“忆君”“愁”等情感了。
2. 诗歌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标题可以知道一些文章的内容。从《送魏二》题目直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而一想到送别诗,学生就应该想到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而这些诗歌表达的情感不外乎就是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情深意长的勉励及坦陈心志的告白。
《送魏二》从标题看,也是一首送别诗,体现的必然,诗人和友人之间的送别之情。
3. 紧抓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因而要分析诗眼,展示意境,感受情趣,领悟旨意。在《送魏二》中,“醉别”“忆君”“愁”“梦”这些关键词无非就是诗眼,能准确透露出诗歌本身的情感。诗人和友人为什么“醉别”?“愁”什么?等等,紧紧扣住这些诗眼,反复思考,自然就能揣摩出诗歌的思想内容。
4. 意象意境
把握意象,感知意境。意境(或叫“境界”“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形象体系。在这体系中,既有十分鲜明,富有启示性的生命景象的图画,又包含诗人主观情感,两者融合而成的和谐的艺术境界,即所谓意境。简单地说,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感知意境的方法就是发挥想象,补充画面。想象,是形象思维活动,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必要途径。考生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使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空间,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
抓住诗中的形象体系,确定意境的基调,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此情”是什么。情感是读者在进入诗歌意境后的心理反应活动,是鉴赏阅读的重要环节。鉴赏诗歌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同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共同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丰富的情感、生活的哲理或人生的启示,等等。
“江”“楼”“橘柚”“江风”“雨”“舟”“潇湘月”“清猿”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迷离、凄清的秋天的画面,再联系“送别”这一主题,就能理解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的伤感心情。
5. 诗歌注释
在高考试卷中,诗歌的注释不可忽略,往往暗示诗歌的内容。有的诗歌鉴赏题没有注释,若有,考生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命题者添加注释,无非是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总之,鉴赏诗歌一定要了解作者和背景,阅读标题,走进诗歌意境及揣摩可能有的注释,对诗歌有一个整体认知,再读题目,明确答题的要点,按照题目的要求答题。
二、明确答题要点
审清题目命制的角度,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艺术技巧的鉴赏呢?要根据要求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
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要·求·是·涉·及·诗·的·整体,还是只涉及某一联、某一句或某一词。同时还要注意,无论题目如何要求,答题时都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
如《送魏二》题目的要求是这样的: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第1题,考查学生的筛选信息和识记的能力和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将课内教学和课外考查结合起来,这种命题方式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可以引导老师和学生重视教材的学习,扎扎实实地搞好语文课堂教学。
第1题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第2题,涉及对诗歌思想的评价,命题者已经降低试题难度,明确告诉是“惜别深情”。要求做简要说明,实际就是要求考生到诗歌中去找根据,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3题,借用古人的鉴赏语,实质是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评价,“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这里的“之”指代谁?“情”是什么?第3题的难度明显高于第2题,只有理解了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的“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这句话,考生才能答好题。
三、规范答题要领
理解了全诗,审好题,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就是要组织答案了,答题时一定要扣紧命题要求组织答案。
简答题,其实质就是微型论文,即必须有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就诗歌鉴赏题而言,论点就是对问题的最直接的回答,比如表达了什么情感,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等;论据是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并把摘录的词句用双引号标好,这样才能既条理清晰,又全面周到。
曾经有人将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模式进行归纳,分为分析意象、意境型、分析技巧型、炼字型、一词领全诗型、情感主旨型、评价题型等,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实际上无论是什么模式,无非包括三个方面,即表现手法、内容描述和概括、诗人情感等。这样理解,就能很好地掌握答题的要领,使得答题更有条理,也更容易接近得分点。
比如:
(2)一、二两句诗中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这里,命题者已经告诉考生“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观点(论点)已经很明确了,关键是考生结合诗词内容进行说明,如果按照表现手法、内容描述和概括、诗人情感等三个方面进行思考的话,参考答案应是这样的:
表现手法:双关、烘托等;内容概述:秋风秋雨的的凄清,诗人和友人依依惜别,两人借酒浇愁,“醉别”暗示着情谊之深,“江风引雨”气候已变,风雨入舟,“凉”,一语双关,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暗示心理的感受,“引”与“入”字呼应,描绘了秋风秋雨的的凄清特点;诗人情感:悲凉一切景语皆情语,烘托了诗人和友人内心的悲凉的依依惜别之情。
标准答案是: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又如: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就是观点(论点),还是让考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表现手法:想象和虚实结合;内容描述和概括:“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里由眼前的实景,想象友人到达潇湘之后的愁苦与孤寂的虚景,虚实结合。诗人情感:惜别深情。
标准答案是: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012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点评 篇3
一、稳中有变,难度略降
从整份试卷来看,题型没有太大变化,延续了近几年江苏高考的常见题型,非常平稳。整份试卷的难度上,较去年有所下降,主要集中在古诗文上,但是考点和考试内容与去年比较起来有了变化,形式上也更加灵活,尤其是语用第三题将一段形象化的语言用平实的语言加以概括和分析与第四题漫画题对现实生活中长辈对晚辈无原则、不分是非的爱进行揭露的题目,虽说不上耳目一新,但很新奇灵活。可以说试题的设计既平实又灵活,能分出不同的能力层次,加强了试题的选拔功能。试卷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对中学语文教学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语基的考查去年考的是字形与病句,今年考查的是字音和选词填空(可以说是同义词辨析),应该说出题都紧扣考纲,不偏不怪,难度适中,学生较适应。文言文选的是苏辙《伯父墓表》,选文浅近,不冷不僻,行文洒脱,紧扣考纲,考点明确。而翻译与去年比较起来,难度下降不少,应该说只要是平时注意实词积累,掌握一定翻译技巧的,拿七八分没有问题。
今年的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其总体难度较去年有所降低。特别是诗歌选的温庭筠的《梦江南》,情真意切,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它刻画了一个满怀深情盼望丈夫归来的思妇形象,充分揭示了她希望落空之后的失望和痛苦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不幸妇女的同情。同时,也寄寓着诗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考生可以联系到他的另一首《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词)。选文更贴近中学的阅读教学实际,所选材料都是大家之作,阅读难度不大,平易之中又有一定的深度,考生须深入体会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内涵。
二、关注生活,追求真善
多年来,江苏高考一直具有贴近社会生活,关注价值取向的特点,旨在引导高中生快乐学习,关注时事,精彩生活,追求真善,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如09年有关国际金融危机问题,10年总理记者见面会上的开场白引用古训,11年病句题中“国民幸福指数”、“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等信息,而今年出现的语用第三题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对各种生命的尊重,第四题对现实生活中长辈对晚辈无原则、不分是非的爱进行揭露,名句默写中选自《劝学》中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尤其是师陀小说《邮差先生》对“小人物”的赞美,无不彰显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既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更要引领学生追求真善美。整份试卷既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又有现实意义,颇具匠心。
三、名家荟萃,文化传承
文言文选的是苏辙的《伯父墓表》,诗歌鉴赏考的是温庭筠的《梦江南》,理解起来并不太困难,问题具体,学生也比较容易把握。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的依旧是小说,选的是师陀小说《邮差先生》,小说事理清晰,表意简明,情节较淡,学生比较容易梳理清楚文章的思路结构,设问具体,指向明确,而且都是学生平时训练过的题型,答题抓取信息的难度不大,文章主题易把握,但最后一题探究题有难度。
论述类文本选的是英国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的伍尔芙《笑的价值》节选,选文不是古代的名家,就是现代的大师,至于名句默写,都是经典名句,围绕做人、立身、处世、为学等出题,课外名句更是经典,选的是《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从这么多的名家名篇来看,命题者的意图很明显,倡导的是一种真正的大语文教学观,读经典文章,做有文化素养之人。同时也告诉老师,要带领学生阅读经典,细读文本,体味自然,感悟人生,一定要认认真真教好《必修》与《选修》的各个篇目,不能片面追求分数而去死做题,急功近利,最终将得不偿失。
四、关于作文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是《忧与爱》。作文给出了三段话,其中,一段是孟子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段是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段是出自罗曼·罗兰的名句。
今年的高考作文与往年“提示语+命题”的形式相比,有了一点变化,它是给了三段材料,结合这三段材料的寓意,提炼出准确的观点,围绕题目《忧与爱》写一篇文章。其实,细细分析,这三段材料都是围绕忧与爱展开的,但各有侧重,一段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谈的,一段是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谈的,一段是从人生角度来谈的,每个材料都是命题者给的一个立意方向,但学生可以跳出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应该说立意是多元的。就审题上来说,难度不大,含义清晰,导向很明确,但境界却有高低之分。另外,今年的《忧与爱》又回到了关系型命题上,细细分析,‘忧’与‘爱’两者并非对立,相反属于并存关系.只要有爱就会滋生出相对的忧愁和烦恼。命题特别强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只写一面或并没有将两者的关系揭示出来,可能就会影响得分。写“忧与爱”,可能重点应该在“忧”字上,“忧”中见“爱”。就文体选择上来说,命题《忧与爱》属于情感型题目,更适合写记叙文,因为记叙文力倡以情动人,这也符合近几年高考命题专家一再呼吁要让记叙文回归的宗旨。如果写成议论文定要注意切口要小,不可泛泛而谈,可以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民族等角度展开,突出忧与爱之间的关系,选出典型材料加以分析,就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例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为何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与赵太后为何为子女而忧?杜甫《登岳阳楼》为何凭轩涕泗流?美国作家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为何对狼的哀号而忧思?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当然写作议论文时如能作辩证思考,更能彰显小作者的思辨能力!如我们都知道忧是源于爱,但一味地忧,忧得过重,反而会给对方造成精神负担,这背后的爱就会变成痛,这是不可取的。因此,这个命题的思辨性更强,写作的范围更广,无论是纵向挖掘还是横向开拓,都给考生留下了或深或宽的发挥空间。如此更能展现自已对问题的思考认识,更能展现出自已的文学功底与才华,也更能引导学生关注自已,追求真爱,完善人格,担当责任,提升自已的生命价值。作文题目让人拍案叫绝!
总之,整套试卷紧扣考纲出题,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没有偏题怪题,设问具体明晰,试卷立意上追求人文底蕴和传统文化,对考生有道德精神引领的作用,同时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学生如在规范细节上做得够好,且有厚实的知识储备,有较丰厚的人文素养,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就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2011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篇4
一、逐题考点解析
1、【考点】古代经济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在古代中国“末业”之工商业。材料“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说明张瀚认为农业和工商业比例适当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本题答案为C项。
2、【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解读能力。《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故选D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打破了士族子弟的垄断,扩大了选才范围,所以A、B、C表述错误。
3、【考点】印刷术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最早是北宋毕升发明的胶泥活字,之前有唐朝发明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故选D项
4、【考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机构改革(行省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
5、【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作者此段表述的主旨是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说明B项错误;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C项错误;“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说明D项错误。故选A项。
6、【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D表述错误。
7、【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故选B项。
8、【考点】抗日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信息“1938年4月”“武汉空战”可以推断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武汉会战,因此①表述错误,②表述正确,故选C项。
9、【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协商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③。
10、【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日内瓦会议)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毛泽东的“走出去”是指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A错误;中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错误;克林顿执政时期中美关系才被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C错误,故选D项。
11、【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
12、【考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克里斯提尼改革在制定行政选区时以地域为基础,而不是以血缘为基础,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故C项正确,A、B与材料无关,D是伯利克里改革。
13、【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材料体现了卢梭的人民主权的思想。
14、【考点】德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宪法赋予皇帝国家最高权力、帝国首相对皇帝负责、内阁大臣由皇帝任命,说明A、C、D不正确。
15、【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罗斯福“炉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向人民阐释新政,C是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提倡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但不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二战后福利国家纷纷建立起来;“新经济”时代出现于克林顿执政时期。A、C、D表述错误。
16、【考点】斯大林模式——工业化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
17、【考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美苏冷战之美苏争霸)【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历史线索与阶段特征的把握以及图文信息的获取。图片注解“1973年„„亲切交谈”说明美苏关系缓和,A、C分别是1962年、1991年,D项表述错误,多极化至今还没有形成,故选B项。
18、【考点】当今全球化趋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读卡斯特罗的话语意思,“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说明全球化时代各国休戚相关,“不公正的事太多„„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说明全球化的利益不均衡影响其发展。由此,A、B、C都是正确的,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19、【考点】当今世界政治形势
【解析】本题以时政人点切入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从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内容可以明确恐怖主义是各国公敌和反恐需要国际合作,因此①④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项。20、【考点】相对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体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质能转换理论,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说明时间是可变的,指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因此本题选C项。
21、【考点】明清进步儒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材料解读能力。第一问中要结合明朝政治状况分析; 第二问首先要理解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天下昌明的表象就是有良好的社会风俗。社会教化的功能要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士人有廉耻”“ 天下有风俗”“ 立天下之人伦”“ 有政事„„有国家”概括。
第三问从“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可知顾炎武主张取先秦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把孔孟之道视为儒学根本;
第四问联系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进行分析。
22、【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与概括分析能力。
第一问应考虑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冲击和国内新经济因素对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作用; 第二问根据材料信息“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 “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减小,对新兴行业不适应,失去谋生出路,生活变得无聊赖,世风日下;
第三问论证观点,首先应明确观点是什么,然后进行合理论证。注意史论结合。
23、【考点】跨模块考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各模块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和线索梳理。
第一问中结合材料和教材从政治前提、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概括; 第二问首先理解材料观点,“保守主义的政治”是指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权,然后回答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的过程和政治特征;
第三问由时间“1830年”联系到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运动,然后根据材料“(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
第四问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等,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回答。24A、【考点】日本明治维新(主要内容——殖产兴业)
【解析】本题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考查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第一问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从材料“暂时创办官立事业”可以概括为“官办”,原因从材料“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示以实例”可以概括;
第二问“方式变化“结合材料三并与材料一比较概况,分析原因分别从官营、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前景以及社会对官营政策的不满角度分析。
第三问可联系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和调整情况以及本题中特定的社会现实分析。24B、【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
【解析】本题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把必修与选修内容结合考查考生的宏观把握历史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一问结合材料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第二问要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50年代”,联系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归纳。第三问回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贡献,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概括。
第四问回答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与发展。
二、试卷总体情况分析
今年的历史试卷平实而不平庸,稳重而不失灵动,继承中又带着创新,重视主干知识、思维创新、价值观引领,符合学情生情。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的特点主要有:
1、知识与情境结合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秉持了“新情境、新材料”的命题理念,材料相当丰富,在20道客观题中,有19道使用材料,材料情境与选项设置关系密切,材料的使用效能高。入题的材料有历史照片、广告、信件、时事新闻、历史著作、人物言论、报纸报道等,且选材新颖,充分发挥了史料的情境性、开放性、层次性等功能。较多的材料情境体现了命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教科书,淡化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直接依赖,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创新教学,体现“用教材教”。基于新材料情境来使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通过迁移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如第2题设置唐进士出身发布比例图,考查学生基于材料解读认识科举制的进步与不足,同时联系九品中正制等所学书本内容,情境设置与教科书知识的关系处理较好,知识与情境依存度高。这样的命题思路照顾到教学现状,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助于循序渐进地推进新课改。与2010年相比,材料的创新力度大,没有使用旧的材料,考查记忆能力的题目较少。
2、能力与情感并举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难度适中,注重对学科思维能力和思想素养的综合考核。考查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学科基本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阅读、分析、归纳、概括、说明、比较、迁移、阐释、论证等能力。与2010年相比,高考考试说明中的四个方面考核目标和要求都有涉及,能力考查角度增多。对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较多,对概括归纳能力要求很高,同时第一次系统地考查到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22题第3小问,问题是:学生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200字左右。分值为6分。该题突出了新课程的“探究性”、“开放性”理念,考查到“过程与方法”层面的能力,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查。该题富有操作性和引导作用,是2011年江苏卷的灵动之处。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固然出色,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也相得益彰。如第8题既考查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史实知识,更注重了引领学生摒弃狭隘的民族观,表现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大爱精神,有助于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到新的人文高度。第21题考查顾炎武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更对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充分挖掘了高考试题这一高中课程资源的有益作用。
3、历史与现实交融
2024江苏语文高考试卷 篇5
口纪立建
在疑惑和期待下,2012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终于与我们见面了。与2011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相比,2012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总体上既保持稳定,又做到了稳中求变。试卷整体上有明显的区分度,试题既关注社会热点,又贴近生活,既强调基础知识的考查,又能精心问题设计,注重能力立意,考查学生思辨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下面本人就江苏高考政治试卷构成、特点及启示谈一些认识。
一、2012年江苏高考政治各模块知识点分布及分值情况
纵观整份试卷,与2011年相比,试卷各模块较分值比例保持相对稳定,但又略有不同,如经济生活分值由2011年的32分减少为29分,政治生活分值由17分增加到23分。时事政治选择题与2011年相一致,考了5道,其余32题则注重考查教材的核心概念、基本观点、主干知识,同时也命制了2道跨文化与哲学模块的组合选择题,突出了基础性,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对生活、热点的关注。
二、2012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凸显学科主干。
与以前的江苏高考政治试题一样,2012年的政治试题仍然立足基础知识,整合教材知识,注重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以检验学生对政治学科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经济生活内容的第8题通过“购用户增加”考查“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第10题通过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来考查“实现社会公平”;第34题通过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两种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企业产生的影响来考查“汇率的计算”、“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第13题通过政府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积极探索运用“上述职”、“暗访式考察”等考核方法来考查“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第15题通过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来考查党的有关知识;(教学论文)第35题通过我国微博来考查公民和政府的相关知识;第17题通过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来考查民族知识;第20题通过人们还可以在络上观看3D版的《大闹天宫》来考查文化发展与传播等。另外,试题还考查了我国外交、文化创新、认识论、矛盾论、唯物史观、亚太经合组织等等。这些都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中最基础、最核心、最主干的知识,也是考试说明中强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
2.关注长效热点,凸显时代气息。
纵观近年来我国各地的高考政治试题的命制,都比较关注社会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以社会热点为背景来设置情境,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考查学生的认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2年江苏高考政治卷也不例外。如前面5道时政题的直接考查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载人深潜技术、扶贫开发工作、四国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等时政热点。
但是江苏高考题却更能关注长效热点,设置情境,引发问题,体现了江苏政治高考试题的时代性、连续性。如第34题以人民币汇率问题这一长效国际热点为背景,创设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制造业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产生影响的情境,设计了两个问题:(1)计算表格中A、B的值,并结合材料一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表中两类企业经营产生的影响。(假设影响企业经营的其他条件不变)(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针对上述影响提出两类企业各自应采取的对策。要完成这样的试题,学生必须持续关注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并能够以此为中心,对人民生活、就业、企业经营等问题进行思考。而第35题人们对微博的认识,是近年来社会对络关注的缩影;第36题的亚太经合组织问题、第37题的传统节日及其走出困境,也都是近年来国内外的长效社会热点问题。
3.注重能力考查,凸显课程理念。
高中政治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学生要能够具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索问题四种基本能力。今年的江苏高考试卷应该说体现了上述要求,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能够较好地以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诗歌、漫画、图表为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方向。如第9题要求学生对银行利率提高股市会做出股票价格下降反应进行合理解释;第34题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及不同企业的对策;第37题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有助于引导中学生了解端午节文化内涵的主题活动等。这些问题在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学生简单地背背书是不可能解决的,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思辨能力和概括能力,能够正确解读试题信息,调动和运用自己知识库中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索,从而较完备的描述、阐释、论证问题。
在这里特别要以第28题为例:
图3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
A.分工协作B勇于创新
C.尊重规律D.依靠群众
乍一看“破旧立新”四个字,学生大都会想到《生活与哲学》在讲“创新意识”时,试题专门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探究“破”和“立”是一种什么关系,其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树立创新意识。在这种思维定势下,学生不做深刻思考,简单套用书本知识,就会选择B项。但是再结合漫画,却发现题目是批评现在一些地方存在的拆迁乱象,之所以出现这种乱象,是因为一些人不顾实际情况,违背了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的规律,所以人们办事情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么一来,选择B显然是不准确的,只能选择C。
2024江苏语文高考试卷 篇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3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为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 A.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B.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D.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 A.协调发展阶段 C.绿色发展阶段
B.高质量发展阶段 D.高速度发展阶段
3.2017年7月,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这座大桥是 A.杭州湾跨海大桥
C.浦东东海大桥
B.胶州湾跨海大桥 D.港珠澳大桥
4.2017年,中国举办了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格局恢弘、精彩纷呈,彰显出非同凡响的中国气派。其中与世界分享治党治国经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次重要会议是 A.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
B.“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D.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 C.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
5.2018年3月,美国宣布把联邦基金利率加息25个基点,预计未来两年还有数次加息,其目的在于逐步退出金融危机后出台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美国的这一做法会使
A.美元升值,美国商品出口增加
C.美元贬值,在美投资成本降低
B.美元升值,美国融资环境收紧 D.美元贬值,对美出口不断扩大
6.中国联通公司表示,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坚持同股同权,依法保护各类股东产权,让参与进来的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都有话语权。这表明 A.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法律地位相同 C.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B.不同所有制资本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D.不同所有制资本拥有相同的话语权
7.近年来,某在线视频集团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通过兼并重组将业务拓展至汽车、电视、手机等行业。四处扩张导致该集团资金链断裂,股价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这说明 ①收益与风险相伴是投资的客观规律
③企业的经营战略必须符合企业实际
A.①③ B.①④
②兼并重组可以扩大企业的规模 ④股价由公司的利润状况所决定 C.②③
D.②④
8.2017年初,我国提出了为企业减税降费1万亿元的目标,以财政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这一做法的主要依据在于 A.减税降费能消除周期性的经济波动
C.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以扩大总需求
B.税收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D.减税降费能增加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9.2017年12月1日起,我国在北京等9省市扩大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将原先征收的水资源费改为征收水资源税。这一举措 A.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规范了环保部门的征税行为
B.用行政手段强化了水资源的监管 D.有利于有效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10.近年来,我国金融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但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等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对这一政策实施后可能形成的传导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A.加强金融监管→金融环境得到改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效益提高 B.统一经营金融资产→社会融资结构改变→金融风险消除→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C.拓展金融业务→金融机构效益提高→满足投融资需求→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D.规范融资行为→企业融资成本降低→金融机构盈利增加→金融投资收益提高 11.经济外部性,是指企业或个人的某些经济活动,无意之中给买卖双方以外的他人和社会带来福利或祸害。下列事例体现经济外部性的是
①某同学购买一双名牌运动鞋,价格非常昂贵,但是穿起来感觉很舒适 ②某同学自费注射了流感疫苗,避开流感疫情,其他同学感染机会减少 ③某钢铁厂超量排放工业废气,加剧空气污染,周围居民健康受到损害 ④国家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提高用车成本,减少燃油汽车使用数量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12.全球价值链(如图)指的是为实现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的网络。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这是基于
①中国是世界和平和全球发展的主导者②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③我国对外开放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④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政社互动”全称是“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其内核是,“凡村(居)自治事务,放手其自主管理”;“政府部门行政事务不得随意下派”。“政社互动”的意义在于
①扩大了村(居)民的政治权利,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②有利于更大程度上挖掘群众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潜能
③创新了社会管理模式,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④转变了政府管理职能,促进了基层政权组织建设的大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7年6月9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发布通知,就《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目前,我国已有17个省级政府和23个较大的市政府出台了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的规章。回答14-15题
14.通知指出:公民可以通过登陆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发送信函或电子邮件三种方式提出意见。上述三种方式是公民
A.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B.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C.行使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 D.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本政治权利 15.政府出台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的规章,其目的在于
①提高行政水平,树立政府权威 ②贯彻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执政
③规范行政权力,提高决策质量 ④审慎行使权力,坚持依法决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我国的政治架构由“一府两院”变为“一府一委两院”。下列关于“一委”说法正确的是
①由人大产生,受人大监督
②与“一府两院”互相监督
③享有高于“一府两院”的政治地位和法律职责
④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2018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之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要
①在精神纽带上,坚持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②在工作主题上,坚持各民族团结奋斗,早日实现同步富裕
③在政治方向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④在民族关系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发展各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201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部队进驻营区仪式在基地营区举行,这标志着我国首个海外保障基地建成和投入使用。海外保障基地建成使用有利于 ①捍卫中国的国家利益 ②保障各国的合法权利 ③实现我国的主权独立 ④更好地履行国际义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人们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走进伟人的思想世界,放映电影、电视片,举办展览,召开研讨会、读书会和纪念大会„„这表明 ①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③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④优秀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C.②③
D.③④ A.①② B.①④
20.汉字是文化传承的工具,随着时代变化,汉字的原有发音也发生了一定变化。这些变化有的是源于社会现实需要,有的适合人们习惯的更改,如“说(shuì)服”改为“说(shuō)服”,“坐骑jì”改为“坐骑qí”,“粳(jīng)米”改为“粳(gēng)米”。这一变化表明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真理和谬误没有绝对的界限 ③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④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2018年4月30日,第十四届中国深圳文博会艺术节如约举行。本届艺术节以“城·浸艺术”为主题,汇聚四大国字号文艺院团、四大国际顶级乐团以及多位殿堂级音乐家,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为深圳观众带来16台24场高水准的中外演出。这一活动 ①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②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③体现了文化发展的继承性 ④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近两年,不少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大放异彩:《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因为贴近观众而有着极高的市场关注度。这些节目的热播
①有利于更好地满足观众的精神需要 ②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见证 ③能增强观众对中华文明的守护意识 A.①② B.①③
④使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C.②④
D.③④
23.泱泱华夏,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助人为乐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在当下的现代社会中,拥有奉献精神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身上的这些美德 ①凝结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
③进一步提升了公民科学文化修养
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④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奉行的道德规范 C.②③
D.③④ A.①② B.①④
24.人的生命里不能没有哲学。用哲学渗透人生,用全局的、反思的、思辨的眼光看问题,事业上方能行得远、站得高,生活中也能少几许烦恼。这表明 A.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不受哲学影响的人生没有意义
B.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哲学能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25.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下列观点与此命题体现哲理最接近的是
A.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B.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C.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26.今年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30年来,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③人们能突破条件限制取得成功 A.①②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②③
D.③④ B.①④
27.世界杰出女科学家、中科院张弥曼院士及其研究团队,运用化石还原技术研究了杨氏鱼的结构,认为古总鳍鱼是现代两栖类祖先的观点值得商榷。此后的泥盆纪、志留纪鱼化石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张弥曼院士质疑的合理性。这表明 ①不直接参与实践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是不可靠的 ②科学实验活动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北冰洋冷饮雪糕实现“一小时达”,五芳斋推出粽子馅料的网络定制,百雀羚新媒体广告圈粉“90后”„„乘着互联网的“东风”,老品牌,新姿态,老字号们正敞开怀抱迎接新零售时代。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可以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③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关键部分能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9.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该观点表明
A.要坚持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C.价值判断和选择要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 D.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30.生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通信方式的巨大变化。从书信、电报到电脑网络、智能手机,从“见字如面”到“距离不是问题”,变的是沟通方式、传播媒介,不变的是亲朋好友间的思念和关心。这表明 ①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④矛盾双方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1.中国历史上有多种读书的方法,比如,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读书法;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郑板桥的“精当”读书法;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顾炎武的“三读”读书法等。这些读书方法体现了 A.矛盾普遍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转化 C.矛盾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32.下列成语故事与图漫画蕴涵相同哲理的一项是 A.围魏救赵 B.郑人买履 C.邯郸学步 D.田忌赛马
33.文能当北大学霸;艺能拿合唱冠军;武能维和打海盗。1994年出生的宋玺已经算是海军陆战队退伍“老兵”,活 出了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到的精彩。宋玺的事迹说明 ①精彩的人生源于自己个人独立奋斗 ②精彩的人生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社会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④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简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36分。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
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
34.材料一
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国某通讯企业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直到2025年3月13日。本次禁运事件,给我国通信产业、半导体产业敲响了警钟,科技创新和自主可控不仅仅是口号,而是涉及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要务。
材料二
1999年,为了祖国集成电路事业的进步,邓中翰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成功事业和优裕生活,凭一颗滚烫的“中国心”,回国创办中星微,担任“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率领研发团队取得了“星光中国芯”七大核心技术的突破,并实现了研发成果的产品化和产业化。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心”在“中国芯”研发中的作用。(6分)
(2)有人认为,“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才有意义”。请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评析这一观点。(6分)
35.材料一
2016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3.3%,而在建国初期的1952年这一比例仅为17.6%。在全球制造商集团发布的《2017年全球制造500强》中,按营业收入中国共有76家企业入选,数量排名第三。2000年到2016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额从4%上升到13%,但核心零部件产品进口依赖度仍然较高。
材料二 全球主要制造业国家出口结构(图3)和各国制造业劳工成本近五年复合增长率(图4)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6分)
(2)中国制造业未来应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6分)
36.【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材料一 2015年7月14日,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协议内容包括伊朗不得从事5%以上丰度的铀浓缩,停止重水反应堆建设,允许更多核查,有关六国将不追加对伊新制裁并松绑部分现有制裁等内容。联合国安理会20日通过决议,支持伊朗核问题的协议。
材料二 特朗普上任以来多次威胁退出作为奥巴马政府外交政策重要支柱的伊核协议,英法德等盟友则一致认可维持伊朗核协议的重要性,敦促美国留在协议之中。2018年5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宣布,美国退出伊核协议。民主党领导人痛斥这一决定,共和党人则称这是正确的行动。英法德三国首脑发布联合声明,对特朗普的决定表示遗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美国政府在伊核问题上政策立场变化并与其盟友产生分歧的原因。(6分)
(2)美国的退出是否意味着伊核协议的失效?为什么?(6分)
三、探究题:本题18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 有关知识分析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37.2017年,中国新出生人口仅为1723万,较2016年减少63万。而60岁以上人口达2.4亿(老龄化率17.26%),劳动力平均年龄高达37岁。如今,00后(1.6亿)比80后(2.47亿)足足少了8700万人。在一些大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竟长期低于全国,特定年份竟跌到负数。北京、上海、天津的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首次“双降”。2018年伊始,中国各大城市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大事——抢人。A市放出“5年留下百万大学生”的豪言,开出“猛药”:零门槛落户(40岁以下大专、本科全要,硕博不限年龄都收);年薪给保底(专科4万、本科5万、硕士6万、博士8万);住房加保障(大学生买房、租房全8折)。B市一气儿推出“人才新政12条”:面试给补贴(1000块),求职免费住(7天),本科就落户……所有城市都急了:再不动手,人要被抢光。一场波澜壮阔的“抢人大战”骤然爆发。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经济上分析各大城市爆发“抢人大战”的原因。(6分)
(2)从唯物论角度,说明各地应如何理性参与“抢人大战”。(6分)
(3)怎样才能既吸引人才,又留住人才?请你从政府职责和文化生活角度提出建议。(6分)
政治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3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A 2.B 3.D 4.D 5.B 6.B 7.A 8.C 9.D 10.A 11.C 12.D 13.C 14.A 15.D 16.B 17.B 18.B 19.A 20.D 21.A 22.B 23.A 24.B 25.B 26.A 27.D 28.A 29.D 30.B 31.D 32.D 33.C
二、简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36分。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
34.(1)“中国心”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国芯”研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2分)“中国心”展现出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中国芯”研发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实现了核心技术的突破。(2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中国心”对推动芯片研发成果的产品化和产业化起到了重要作用。(2分)(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对促进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力。(2分)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全面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2分)
35.(1)中国制造业在我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显著上升,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分)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产品,我国制造业高端产品的出口比重低于发达国家;近年来劳工成本的增速远高于其他主要国家。(2分)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2分)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2分)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劳动力成本。(2分)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实现核心零部件的进口替代,优化制造业出口结构,形成出口竞争新优势。(2分)
36.【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1)美国是实行资产阶级两党制的国家,两大政党在一些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有明显差别,往往“相互拆台”。(2分)美国是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在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总统的换届可能导致政策立场的前后不一。(2分)英法德主张多边主义方针,主张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上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力争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所作为。(2分)
(2)伊核协议是一个经过联合国确认达成的多边国际协议。(2分)美国作为协议签署的一方,其退出不利于维护伊核协议的完整性和严肃性,也不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2分)美国只是伊核协议签署国之一,如果其他相关国家继续致力于维护和执行伊核协议,协议并不会因为美国的退出而失效。(2分)
三、探究题:本小题18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37.(1)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分)随着新出生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劳动力供求状况正在发生变化。(2分)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吸引人才有利于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2分)(2)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各地应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引进人才,量力而行;(2分)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制订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2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积极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2分)
2024江苏语文高考试卷 篇7
一、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的特点
1.不避热点, 突出主干
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以考试说明为依据, 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比如铁农具、中国古文字、三省六部制、雅典民主、中国70年代外交、两德分裂、孝文帝改革和拿破仑等, 不少知识点是多年连续考查, 如罗斯福新政、英国议会改革、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等。高考不回避热点知识和已考知识, 但题目的切入点、考查的角度和能力有所变化。
2.稳中有变, 守正出新
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体现了稳中出新的特点。在难度系数、试卷结构、题量和题型方面基本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有新的变化。
一是要求拓展历史思维能力。2013年的历史小论文题由原来论证材料的观点到论证自己的观点, 思维能力有所拓展。二是要求提高知识整合能力。关于选修改革史的考查, 从以往只涉及一个改革到2013年将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进行了比较整合, 对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要求有所提升。三是对答题规范要求变化。以往答题纸都以横线的形式划定了每问答案的具体区域, 而2013年除了小论文外其余题目的答题区域都以空白形式出现, 学生答题规范要求相对提升。
3.关注时代, 学以致用
从试卷主观题来看, 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关注社会现实, 密切联系时代。例如, 第21题以儒家伦理为主线, 旨在引导考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道德, 实现社会和谐。第22题考查国共两次合作及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引导考生要正确认识历史, 关注现实, 增强时代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再次考查罗斯福新政, 现实意义很强。
4.能力立意, 渗透史观
纵观这套试题, 所考知识点都是将主干知识通过新材料和新情境呈现, 知识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突出能力立意, 又较多地渗透史学研究问题。比如第23题的设问:“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 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 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 “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 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 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 要求考生“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这些设问从史学研究角度突出能力立意, 充分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对2014年江苏历史学科高考的启示
1.突出主干知识和材料阅读两大重点
从近年高考历史试题来看, 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试题材料丰富、阅读量大。如何把握复习重点, 如何提高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是备考的当务之急。不管试题和材料如何变化, 其最后落脚点仍是课程标准和高考说明。因此, 高三复习之前, 教师一定要将课程标准、高考说明和教材有机结合, 将主干知识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材料加以呈现, 帮助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得出教材中的结论,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史学研究能力
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对文科综合素养要求高, 地理知识、图表分析、政治理论、文言功底等能力都必不可少, 这些是历史教学深层次能力要求的反映。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应将各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结合, 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同时,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的史学理论、观点、方法以及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等,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史学理论阐释和历史研究方法。
3.注意历史知识和社会现实的两大联系
课程标准强调“在内容的选择上, 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 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时代特点。因此, 教师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两大联系:一是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 做好专题知识和阶段特征的整理复习。二是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就社会热点问题寻找与历史知识的交叉点,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计问题, 多方考查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强调审题和答题的两点规范
2024江苏语文高考试卷 篇8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修葺/休憩恣睢/卷帙罹难/管窥蠡测
B. 股肱/彀中租赁/蹂躏摒弃/胼手胝足
C. 缱绻/蜷缩皴裂/皲裂谙熟/万马齐喑
D. 拗断/执拗佝偻/伛偻躯壳/金蝉脱壳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静稳天气和污染排放是雾霾危害、形成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预警和治理雾霾需要气象和环保部门携手合作。
B. 外交部发言人称,中方致力于同日本发展战略互惠关系,但不会坐视日方在涉华领土、历史、歪曲中国外交政策等问题上的消极举动做出合理反应。
C.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这些梦想能否实现,关键在于通过实际工作,真正化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福祉。
D. 近年来,我国一些河流、湖泊、近海水域以及野生动物和人体已经检测出多种有害化学物质,还有多个地方出现饮用水危机,甚至个别地区出现了癌症村。
3. 下面是我国股票行业部分A股企业在2012年9月17日的经营情况汇总表(“-”表下跌,“+”表上涨)。请阅读表格内容,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表格包含的主要信息。(不出现具体数字)(4分)
A股企业企业性质涨跌百分比
广汽集团主营日系汽车-455%
美菱电器国货概念股+324%
合肥三洋日资股东-350%
东睦股份日资大股东-576%
四川长虹国货概念股+136%
味千中国经营日式餐饮-705%
上海家化国货概念股+219%
4. 下面是一段有关金融危机的阐述性文字,请根据文字内容,给这段文字加一句总结性语句,字数不超过25字。(5分)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紧张形势加剧,以致政策制定者不得不采取行动。但行动仅仅是让危险暂时消退。之后,局势的紧迫性消失,调整的动力减弱,政策意见开始分裂,各国都过于关注自身问题,而未对全局形势给予足够的重视。于是,紧张形势开始再度加剧。为了摆脱危机,政策讨论必须克服对经济增长与政策紧缩、稳定与机遇、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之间非此即彼的错误二分法观念。
二、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缥囊①纪庆,玉烛②调辰,百姓殷阜,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而河间王元琛最为豪首,常与高阳争衡。造文柏堂,形如徽音殿。置玉井金罐,以金五色绩为绳。有婢朝云,善吹篪,能为团扇歌、陇上声。琛为秦州刺史,诸羌外叛,屡讨之,不降。琛令朝云假为贫妪,吹篪而乞。诸羌闻之,悉皆流涕,迭相谓曰:“何为弃坟井,在山谷为寇也?”即相率归降。秦民语曰:“陕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
琛在秦州,多无政绩。遣使向西域求名马,远至波斯国,得千里马,号曰“追风赤骥”。次有七百里者十余匹,皆有名字。以银为槽,金为锁环。诸王服其豪富。琛常语人云:“晋室石崇乃是庶姓,犹能雉头狐腋,画卵雕薪,况我大魏天王,不为华侈?”造迎风馆于后园。
琛常会宗室,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余口,瓯、檠、盘、盒称是。作工奇妙,中土所无,皆从西域而来。又陈女乐及诸名马。复引诸王按行府库,锦罽③珠玑,冰罗雾縠,充积其内。琛忽谓章武王元融曰:“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融立性贪暴,志欲无限,见之惋叹,不觉生疾。还家,卧三日不起。江阳王元继来省疾,谓曰:“卿之财产,应得抗衡。何为叹羡,以至于此?”融曰:“常谓高阳一人宝货多于融,谁知河间,瞻之在前。”继哂曰:“卿欲作袁术之在淮南,不知世间复有刘备也?”融乃蹶起,置酒作乐。
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丝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及太后赐百官丝绢,任意自取,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朝贵服其清廉。
(选自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四城西》,有删节)
【注】①缥囊:帛书。②玉烛:四季和光照。③锦罽:毛毡。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五)第2页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率:遵循
B. 复引诸王按行府库按:审查
C. 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恨:遗憾
D. 臣有两手,唯堪两匹堪:承受
6. 以下各组句子中,直接反映元琛“最为豪首”的一组是(3分)()
①置玉井金罐,以金五色绩为绳
②陕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
③以银为槽,金为锁环
④卿之财产,应得抗衡
⑤金瓶银瓮百余口,瓯、檠、盘、盒称是
⑥谁知河间,瞻之在前
A. ①④⑥B. ②③⑤⑥
C. ①③⑤D. ②③④⑤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记述当时社会安定太平,百姓殷实富庶,没有听说过贫苦无依靠的人吃给猪狗类吃的东西,也没有看见过孤独寂寥的人穿那些给牛马遮体的衣服。
B. 元琛担任秦州刺史,尽管没有什么政绩,但在处理羌民叛乱的事情时,在主攻不利的情况下,采用攻心战术,使羌民自觉自愿地纷纷归降。
nlc202309032338
C. 元琛认为,作为百姓富豪的石崇尚且过着奢华的日子,作为河间王的自己理所当然地更应该做出富豪的样子来。
D. 太后赏赐文武百官丝绢时,竟让他们任意拿取,官员们都凭着自己的力气背取绢帛,只有元融和陈留侯李崇因力气小,背不动绢帛,以至于跌倒扭伤了踝骨。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3分)
(2) 诸羌闻之,悉皆流涕,迭相谓曰:“何为弃坟井,在山谷为寇也?”(4分)
(3) 融立性贪暴,志欲无限,见之惋叹,不觉生疾。(3分)
三、 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王清惠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辗关山月。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注】王清惠,南宋宫中嫔妃,元兵攻入杭州后被俘虏北上,路过汴京时写下这首词,后当了女道士。
(1) 这首词的上阕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反映时局变化的?请作简要分析。(3分)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五)第3页
(2) “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辗关山月”中最富感染力的词语是什么?请赏析说明。(3分)
(3)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助于哪些事物来抒发这种情感的?请分析说明。(4分)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靡有朝矣。(《诗经·氓》)
(2) ,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3) 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
(4)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 其间千二百里,,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6)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7)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苏轼《赤壁赋》)
(8)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宋史·王安石列传》)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五)第4页
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庄稼是世间最好的事物
安庆
①和村庄最近的是庄稼,和村庄最贴心让村庄最心疼的是庄稼。你看看“庄稼”占了村庄的“庄”,村庄的“家”字;而“村庄”也占了庄稼的“庄”。无论如何庄稼和村庄都有割不断的关系,每一天每一夜村庄和庄稼都会互相地牵挂着。
②是村庄里的人种下了庄稼,种活了庄稼,种熟了庄稼。村庄里的人每年都熟稔地按季节播种忙碌着:每年的春天,村庄里的人准备着春耕,忙碌着春耕;从清明前后开始,在回暖的土地上有板有眼、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始翻耕播种。一切都做得井井有条,就连地头的荒片、院子外的空地都种上了庄稼,或者种上了花,种上了青菜。
③村庄里的人最牵挂的是庄稼。他们生就是庄稼的亲人,村庄里的人就叫“庄稼人”,出了村去了城市给人介绍说,俺是“庄稼人”。坐不改姓,行不改名,庄稼人没有什么自卑,庄稼人不低人,庄稼人的腰杆和庄稼一样即使经过风雨也会挺着,最终会挺出他们的结果。村庄里的人最牵挂的是庄稼。庄稼像他们的孩子,庄稼受了委屈会让他们心疼,让他们掉泪,心软的女人会守在受了委屈的庄稼地里哭,有时几个女人会守在一起哭她们的庄稼。庄稼人从不单纯为自己的收获担心,他们真的是不想让庄稼受一点点创伤,他们对庄稼实在是爱得太深。所以庄稼人准时地为庄稼施肥、为庄稼浇水、为庄稼除草、为庄稼打药,尽量不让庄稼受一点委屈。种一季庄稼比养自己的孩子还要上心,疼庄稼和疼孩子没有什么差别。
④村庄和庄稼的感情是很难说清的,是父子、母女,又是兄弟姐妹。村庄里的人有时候心里堵了,会找庄稼诉说心事,在庄稼地里走一走,憋在心里的气就顺畅了,回家的步子又开始迈得气势、自然、大度起来。庄稼们看着村庄里的人心情好了起来相互地使着眼色,说:看,张三的心情好多了,回家还是两大碗粥,两个馒头,或者两碗捞面配着辣椒。没有在村庄里生活过的人是不懂得村庄和庄稼的感情的;没有在庄稼地里走过的人是不懂得大地上的庄稼是多么深厚,多么熨帖人心的。如果说大地上最阔大的事物那肯定就是庄稼;那种无私地绿、无私地葳蕤、无私地成长、坦荡地蓬勃是任何事物都无与伦比的,说庄稼是世上最美的事物一点也不过分。
⑤村庄和庄稼的关系怎么说呢?村庄在睡觉的时候梦里肯定少不了庄稼,十次有九次都会梦见庄稼。庄稼和村庄的感情也是没法说的,庄稼为什么时时保持伫望,就是时时地看着它们的村庄。庄里的人说话三句话不离庄稼,谁家的孩子长得高了,庄里人说:这孩子蹿得比庄稼都快;谁家的新媳妇被逗得害羞了,庄里人说:脸羞得比高粱还红;夸谁家的日子,说芝麻开花节节高……你听,哪句里没有庄稼啊!
⑥如果没有庄稼,我不敢想象村庄会是什么样子?大地会是什么样子?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村庄是由庄稼围起来的,庄稼的绿色就是村庄的绿色,庄稼的时光就是村庄的时光。村庄是庄稼养着的,庄稼好了村庄就好。城市其实也是庄稼养着的,城市不过是一个人口多的村子,一个盖着大楼的村庄,城市的外边也是庄稼。
⑦村庄里的人把心都操到了庄稼上,是村庄养活了庄稼。庄稼是最讲良心的,庄稼从来不辜负村庄的期望,一个劲地生长蓬勃着。庄稼像村庄一样本分,懂得回报村里的亲人,庄稼从来不违背自己的品格,在大地上坚守,村庄和庄稼永远相互地守望着。
nlc202309032338
(选自《散文选刊》2013年第2期,有删节)
11. 文章开头对“庄稼”和“村庄”相关文字的解读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12. 文章第⑤自然段画线部分描写了村庄与庄稼的关系,请分析其表达特色。(5分)
13. 文章着重描述村庄与庄稼的关系,第⑥自然段却这样说“城市其实也是庄稼养着的,城市不过是一个人口多的村子”,这样的表述有什么作用?(5分)
14. 文章最后强调“是村庄养活了庄稼”,同时又明确“庄稼是最讲良心的”,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深刻意图。(6分)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五)第5页
六、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名人和明星
周国平
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是一个盛产名人的时代。这当然要归功于传媒的发达,尤其是电视的普及,使得随便哪个人的名字和面孔很容易让公众熟悉。风气所染,从前在寒窗下苦读的书生们终于也按捺不住,纷纷破窗而出。人们仿佛已经羞于默默无闻,争相吸引传媒的注意,以增大知名度为荣。古希腊晚期的一位喜剧家在缅怀早期的七智者时曾说:“从前世界上只有七个智者,而如今要找七个自认不是智者的人也不容易了。”现在我们可以说:从前几十年才出一个文化名人,而如今要在文化界找一个自认不是名人的人也不容易了。
一个人不拘通过什么方式或因为什么原因出了名,他便可以被称作名人,这好像也没有大错。不过,我总觉得应该在名人和新闻人物之间做一区分。譬如说,挂着主编的头衔剽窃别人的成果,以批评的名义诽谤有成就的作家,这类行径固然可以使自己成为新闻人物,但若因此便以著名学者或著名批评家自居,到处赴宴会,出风头,就未免滑稽。当然,新闻人物并非贬称,也有光彩的新闻人物,一个恰当的名称叫做明星。在我的概念中,名人是写出了名著或者立下了别的卓越功绩因而在青史留名的人,判断的权力在历史,明星则是在公众面前频频露面因而为公众所熟悉的人,判断的权力在公众,这是两者的界限。明晰了这个界限,我们就不至于犯那种把明星写的书当作名著的可笑错误了。
不过,应当承认,做明星是一件很有诱惑力的事情。诚如杜甫所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做明星却能够现世兑现,活着时就名利双收,写出的书虽非名著(何必是名著!)但一定畅销。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许多学者身份的人现在热衷于在电视屏幕上亮相。学者通过做电视明星而成为著名学者,与电视明星通过写书而成为畅销作家,乃是我们时代两个相辅相成的有趣现象。人物走红与商品走俏遵循着同样的机制,都依靠重复来强化公众的直观印象从而占领市场,在这方面电视无疑是一条捷径。每天晚上有几亿人守在电视机前,电视的力量当然不可低估。据说这种通过电视推销自己的做法有了一个科学的名称,叫做“文化行为的社会有效性”。以有效为文化的目标,又以在公众面前的出现率为有效的手段和标准,这诚然是对文化的新理解。但是,我看不出被如此理解的文化与广告有何区别。我也想像不出,像托尔斯泰、卡夫卡这样的文化伟人,倘若成为电视明星——或者,考虑到他们的时代尚无电视,成为流行报刊的明星——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姑且承认,凡有相当知名度的人均可称作名人。但世上多徒有其名的名人,有没有名副其实的呢?没有,一个也没有。名声永远是走样的,它总是不合身,非宽即窄,而且永远那么花哨,真正的好人永远比他的名声质朴。
(选自《周国平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15.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本是杜甫面对李白蒙受冤屈而发出的深沉的历史感叹,作者引用这句诗想表达什么思想?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明。(6分)
16. 文本第三自然段提到了托尔斯泰和卡夫卡,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请分析说明。(6分)
17. 作者在文章最后强调“真正的好人永远比他的名声质朴”,这句话有怎样的深刻内涵?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说明。(6分)
七、 作文(7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好声音”哈林组学员吴莫愁,论唱功和音乐素养并不比本组的金池和王韵壹强,但她有张扬的个性、独特的唱腔。哈林顶着压力,力保莫愁,最终让她在强手如林的情况下晋级亚军。
哈林有句评语相当经典,“做不了第一,就做唯一”。人生如果既能做“第一”又做“唯一”当然好,但这样的完美人生很难出现——我们常常不得不在“第一”与“唯一”之间做出选择,做这样的选择并不容易。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第一与唯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定文体,避免抄袭。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五)第6页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五)第7页
语文Ⅱ(附加题)
一、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悲夫!世之英雄,其处于世,亦有幸不幸邪!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 勇 击 勇 此 譬 如 两 虎 相 捽 齿 牙 气 力 无 以 相 胜 其 势 足 以 相 扰 而 不 足 以 相 毙 当 此 之 时 惜 乎 无 有 以 汉 高 帝 之 事 制 之 者 也。
(选自苏辙《栾城集·三国论》)
20. “曹公、孙、刘”指的是什么人?(1分)
21. 用一句话概括文段表述的观点,不超过18个字。(3分)
二、 名著阅读题(15分)
nlc202309032338
22.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的“花解语”指林黛玉,她就像贾宝玉身边的解语花,劝解宝玉不喜读书也要装装样子。
B. 《风波》中的七斤被当地人尊为“很知道些时事”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而他所知道的只是如“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之类的鄙俗东西,可见民众的愚昧落后。
C. 《家》中的觉民是一个积极进步的新青年,温和稳健,不好激动,向往民主自由,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关注学生运动;有反抗精神,和琴成为唯一的一对胜利者。
D. 《茶馆》中的秦仲义是一个家道殷实的主张实业救国的维新派,因财大气粗而自命不凡,对王利发摆出主子的态度,对穷苦百姓很少有同情行为。
E. 老葛朗台利用了克罗旭们与格拉桑们觊觎她女儿家财的竞争心理,促使克罗旭公证人同意自费到巴黎为他处理弟弟小葛朗台破产的事。
23. 简答题(10分)
(1) 毛宗岗评述《三国演义》有这样的话:“周瑜以诈死赚曹仁,曹操亦曾以诈死赚吕布:则曹仁之智不及周瑜,而周瑜之智同于曹操耳。”简述两件“诈死”之事。(6分)
(2) 克劳狄斯谋杀老国王之后,《哈姆莱特》中具体写了哪几重误杀?(4分)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吴敬琏
自从中共中央在2010年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的问题以来,各地政府都加强了发展转型工作,但也普遍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许多地方继续用旧的模式来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型。
要实现发展转型和产业升级,现在政府需要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首先要牢牢树立“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的观念,要把注意力转向自己应当管的事情,并且把它们管好。其中,首要的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搭建公平竞争的舞台。一般而言,企业要有压力、动力和能力才会积极努力进行创新。保持压力,意味着政府不要对企业搞“父爱主义”,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宠坏了所谓“明星企业”。创新的动力来自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得到的回报的一致性。政府对少数“重点企业”的政策倾斜,往往损害了众多一般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而政府优惠却会诱导企业把眼睛盯着政府。由政府而不是市场对发明家进行过高的物质奖励,往往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为它会诱导人们去想,脚踏实地地创新和创业,不如不断创造新的“概念”向政府要资助来得省力,于是就会偏离了继续努力创新的方向,把手伸向政府。当然,政府确实需要对研究开发进行资金支持,但要尽量避免在竞争性领域直接补贴供方企业的办法,避免造成不公平竞争和某些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
(选自2012年第24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24. 文章强调了目前“许多地方继续用旧的模式来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型”,请概括“旧的模式”的具体内容。(4分)
25. 文章所指出的“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包含怎样的内涵?请分析说明。(5分)
26.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作为政府应该做好哪些工作?请概括说明。(6分)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浦其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五)第8页
【2024江苏语文高考试卷】推荐阅读:
2024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07-01
江苏语文高考散文阅读06-29
江苏高考语文模拟卷07-03
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论文05-16
2022江苏高考语文满分作文06-03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09-13
江苏高考语文选择题09-25
2004-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分类选编-默写08-22
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11-14
江苏高考历史试卷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