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专家评析2014江苏高考数学试卷(精选7篇)
阅卷专家评析2014江苏高考数学试卷 篇1
2014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简评
2014年江苏的高考数学试卷,保持了去年的命题风格,在知识覆盖、技能的掌握、能力的体现以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等各方面都很好地贯彻了《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和命题指导思想,表现出江苏高考数学试卷一贯特点。
填空题均以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考查为主,虽然第11~14对学生的基本思维品质有所考查,但对考生思维的挑战性不高,绝大多数考生可以应答自如。
解答题的基本题型、知识分布和难度要求与去年基本持平,试卷结构稳定,试题内容通俗。第15~17题题分别对三角函数运算、立几命题证明和解几椭圆曲线基本量进行考查十分常规;应用题背景涉及文物和环境保护,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数学建模简单,解决方法多样;第19、20题上手容易,考生从压轴题获取较多的分数成为可能。试卷最大特点是难度水平的保持,选题仍然较多源于课本,平凡而不乏变化,考查的问题与平时所学所练基本无异,学生解题可以驾轻就熟。
与去年一样,今年试题深刻严谨隐含其间,易中有难,凡中有变,能力要求不低,要想得高分也非易事,试卷的效度、区分度和选拔功能也会继续保持。高考命题如此保持连续性,一定会对教学导向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产生重要的影响。
江苏省高考数学阅卷组
阅卷专家评析2014江苏高考数学试卷 篇2
一、对“新材料作文”的错误认识: 迷信“最佳 立意”
2013年高考结束后, 省内一家知名媒体邀请一位资深语文教师点评语文作文试题, 这位老师分析道: “需要注意的是, 往年在改作文的时候, 会把关注点放在这篇文章是不是写得好, 而今年在关注写得好的同时, 写得‘准’显得更为关键。”这位老师的观点其实代表着相当比例的江苏高三语文教师对新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上的基本认识。其所言“准”, 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被表述为“最佳立意”, 即一则作文材料, 必定有一个最中心的意思, 在提炼出材料最中心意思的基础上构思的作文立意即为“最佳立意”。考生只要找到了材料中的“最佳立意”, 即使表达不尽如人意, 得分也不会很低; 相反, 不论作文的表达如何到位, 只要学生在审题立意上没有找到“最佳立意”, 文章往往会判为“偏题”, 其得分势必不理想。苏南某市2013届一模作文中, 全市高三学生作文不及格率近百分之四十, 究其原因, 在于教师阅卷时将作文的立意狭隘地限制在所谓“最佳立意”中。这种风气的盛行, 导致全省很多地区的学校在去年一年的高三作文教学中, 师生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如何丰富表达内容、如何写出有真情实感富有个性的文章上, 而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所谓“审题立意能力”, 即找到“最佳立意”的能力, 这给全省高三作文教学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命题之不足: 立场过显, 边界过宽
一线教师对新材料作文特点的认识存在误区,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的命题设置也存在令人遗憾的不足。其主要问题之一就在于作文材料的最后一句话: “大家若有所悟, 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 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它暗示考生要从这句话中提取出立场与观点。这样的作文命题给考生的审题立意造成极大干扰和限制。正是材料中这句立场导向过于明确的关键语句, 直接导致2013年江苏省近七成考生立意集中在小与大、细节上, 出现审题立意的大面积撞车。从科学性角度审视, 这不得不说是作文命题的一大硬伤。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的另一处不足是题目要求的边界过宽。题干为“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照要求作文”, 按什么要求作文? “①角度自选; ②立意自定; ③题目自拟; ④除诗歌外, 文体自选; ⑤不少于800字。”这样的题目要求, 从立意角度来看, 考生是不是什么都可以写? 学生审题立意的边界何在? 显然, 这样的题目要求, 存在边界过宽的不足。对比全国其他高考新材料作文题, 都会在题干中明确要求考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比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作文题中就有“请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 自定角度”的语句, 2012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则要求考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这就给考生在审题立意上设定了基本的边界。这种边界的存在, 是命题科学性的体现, 有利于考生对作文材料内容含义的正确把握, 也保障了高考作文阅卷标准的科学性和操作性, 反之亦然。
2013年江苏作文命题存在立场过显、边界过宽这两处不足, 究其原因, 恐怕与命题人在新材料作文特点的认识上出现偏差有关。
三、新材料作文“新”在何处: 材料文本具有多 义性
何为“新材料作文”? 教育部考试中心余闻给出了这样的界定: “给材料, 但不给话题, 在材料范围内以自主确立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 它把话题作文中的‘话题’与‘材料’的功用都集中到‘材料’身上。‘材料’与‘题目’ ( 包括标题与话题) 相比, ‘材料’更贴近生活的原型, 让审题不是从‘题目’出发, 而是从‘材料’出发, 从而使试题更具开放性, 更能启发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考生的作文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就符合题意, 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外就偏离题意。”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赵静宇也给出了类似的界定: “2006年开始,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语文命题组开始使用新型的材料作文题型。这种材料作文就是给出事实材料, 在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内, 由考生自主选择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可见, “新材料作文”与先前材料作文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材料文本的多义性, 考生在提供的材料含义范围之内作文即符合题意。
事实上,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也是严格按照这一标准进行评卷的。阅卷专家组明确表示“提供给考生作文的‘材料’, 总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 十分罕见”, 正是由于他们对新材料作文多义性的认同, 在审题立意上才有这样的要求: “所谓‘材料’中‘最主要的含义’, 往往见仁见智, 难以归一。2013年的考题体现了这一点, 故考生的视角和立意, 只要与‘材料’的人、事、情、理相关, 在‘材料’的固有范围之内, 就予以认可。这则‘蝴蝶与探险者’材料的‘含义边界’是: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和谐, 美; 大与小, 互动等。在此前提下, 重点考查考生的文章究竟写得好不好。”
我想如此“宽泛”的立意边界肯定让不少迷信“最佳立意”的语文教师惊讶不已。事实上, 在审题立意上过于狭窄, 极易限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导致学生思想的平庸化, 也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四、立意原则: 源于材料, 多元有界
新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文本具有多义性这一特点, 使得考生在审题立意上具有很大的联想和自由发挥空间, 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正是基于这一特点, 我们可以将新材料作文的立意原则作这样的表述: 源于材料, 多元有界。
“源于材料, 多元有界”, 指考生的文章立意, 应当是源于试题提供的材料, 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多角度审题立意, 如果超出材料含义范围这一边界, 则视为偏题。试题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文本具有多义性, 这就使得新材料作文具有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能性, 因此考生的作文立意应当是允许“多元”的。与此同时, 由于试题提供的任何材料文本, 都有语境义和聚焦性, 故考生在“自选”和“自定”时不能越出“材料”能指所指的“固有范围”, 不可脱离材料、没有边界地任意发挥。因此, 考生的作文立意应当是“有界”的。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 在审题立意上也遵循这一原则。考生如果从“人”“事”“情”“理”等角度入手, 抓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平衡”“和谐”“美丽”“小与大”“关系”“影响”等关键词, 形成的“不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范围”的立意, 都是切题的。如此宽泛的立意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如一篇名为《学会适应》的文章, 写蝴蝶不应该在有蜡烛后离开, 要适应新环境, 由此深入论述社会中人们要适应新环境。作者在立意上源于材料, 反弹琵琶, 自圆其说, 表达也非常出色, 被判为一类卷。在阅卷过程中, 阅卷教师们也始终坚守材料边界这一底线。如一篇名为《量变引起质变》的文章, 通篇举例论证“量变如何引起质变”, 立意与材料含义无关, 视为偏题, 被判为四类卷。
阅卷专家评析2014江苏高考数学试卷 篇3
一、关于审题
其实这则材料属于观点性材料,与叙述性材料比较起来在立意上相对单一。《201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评分细则》中是这样表述的:“第一句,强调了‘精神,故曰‘青春不朽;第二句,强调了‘身体,故曰‘青春亦朽。要之,此题‘哲理性材料的焦点在于:‘青春,朽与不朽?考生可以自己‘选取角度,故只要抓住‘朽与“不朽,从‘青春‘生命等话题入手,进行记叙或议论,均属切题。”在实际阅卷中,一些关于具有生命特质的诸如文化、艺术、技艺等的传承的作文亦属切题范畴。考生在实际行文中,只谈青春,未谈及朽与不朽的,或只谈朽与不朽,未谈及青春的,得分都较低。
或许部分考生受其他省份模考作文影响,他们从两则材料的对立性出发,认为认知不同,结果不同,从而得出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的观点。其实这种立意足以应付所有的类似的多则材料作文,似乎是一种“万能贴”,这也太轻而易举了。须知,轻易得来的一般不是好东西,此等小儿科之举,在国家级别的选拔性大考中,其最终的评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实,这两则对立的观点性材料作文,应该抓住其中之一,集中笔力叙述或议论。但偏偏有许多考生“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左右开弓”,似乎“左右逢源”。但面面俱到,也就是面面不到,最后只落得“两头都不讨好”的下场。我们还注意到,部分偏题走题考生,由于行文时开头把作文中的两则材料都引用照搬,这就降低了偏题走题的篇幅,从而多得了几分。但同时我们也留意到,部分切题优秀作文,在开头也这样做,这就显得很啰嗦,势必影响赋分。此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关于拟题
作文题目是全文的眼睛,考生的语文素养、文学文化功底在此可能得到一定的体现。考场作文中一个好题目能让阅卷者眼前一亮,从而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但遗憾的是,对于我省今年新材料作文的题目,相当多的考生都用了《青春不朽》或《不朽的青春》,从而造成了“千人一面”的大撞车。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其他形象的词句来“等量代换”,从而达到让人一见钟情的效果。在阅卷中,一些小众化的作文题目往往让人眼前一亮,如《莫道青春终会老》《永不陨落的青春》《青春不染暮气》《心怀青春,华枝不朽》《流年易逝,心颜不老》《青春的旗帜永远飘扬》《青春长吟,花开不谢》……有的题目则显得颇具匠心,如《拿什么拯救你,速朽的青春》《鬓微霜,又何妨》《荒芜不侵青春心》……有的题目则显得很别致,如《指尖上的青春》《青春的枝头有只蓝蜻蜓》《雕刻青春》……有的题目直接引用古诗句,则显得机智而熨贴,如《一朝春尽红颜老》《朱颜辞镜花辞树》《更持红烛赏残花》。
三、关于素材
阅卷中,我们发现一些共有的热点素材呈现在众多考生的笔下。本人经过爬罗剔抉,现梳理归纳如下:记叙文中,翻老照片、广场舞、老顽童式的学电脑、学单词、偷菜特别盛行。
议论文或散文中,一些颇具青春气息的影片诸如《致我们终将消逝的青春》《小时代》《青春派》《中国合伙人》等纷纷粉墨登场;一些关于青春的歌曲在我们的耳边不时回荡,如林志颖的《十七岁的雨季》、李宇春的《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王铮亮的《时间都去哪了》、筷子兄弟的《老男孩》、王菲的《红豆》里的“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新疆民歌《青春舞曲》里的“太阳下山明朝依旧爬上来,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等等;一些站在时代前沿的人或物诸如陈欧、九把刀、姚贝娜、最强大脑、中国好声音等也让我们目不暇接;一些作为青春反面教材的诸如李天一、郭美美等官二代富二代,变成了被众多考生集体唾弃讨伐的对象;这学年的热门人物爱丽丝·门罗、曼德拉无疑也成了一些作文中的主角;对青春的“且行且珍惜”当仁不让地成了今年高考作文中的热门词句;当然也少不了屈原、司马迁、王勃、李白等古人的热情加盟……
以上这些素材在考场出现的频率颇高,经常“撞衫”,易造成阅卷老师的品之无味,自然影响得分。例如,有考生全文写大家耳熟能详的雷锋青春不朽,虽然切题,但素材太老套,写得再好,也只能在四类卷徘徊。而有极少数考生将全文的目光投向相对来说少为人知,且又有一定影响力的茨维塔耶娃、木心、杜拉斯等的青春不朽,既切题、语言好而且有深度,实际判分均属于一类卷。这就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高考作文中一定要选择那些有品位的独家素材来写,考场阅卷中因素材的新与旧而导致实际的赋分差距很大。
当今的高考议论文中,引用名人名言似乎正成为越来越多考生的选择。因为这些名句能使得论证更具说服力,也能增强文采美和文化含量。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不少佳作,因引用别人很少引用的名人名言,而使得其作文得以增色。兹摘录一些优秀作文中的名人名言: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说:“我爱你年轻时的美貌,更爱你被岁月摧残过的容颜。”“你的青春消逝了,但我仰慕你的灵魂。”
奥地利作家托马斯有语:“抚平心灵的皱纹,等于青春永驻。”
阿多尼斯说:“不是时间使你衰老,而是妄图留住青春使你衰老。”
简媜曾说:“色衰爱弛,是美人心事;尚能饭否,是将相块垒。”
村上春树说:“当我年轻的时候,总渴望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当我年老的时候,却又用孩子的眼光重新打量这个世界。”
梁启超说过:“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销磨。”
阅卷中我们还发现,精短而充满智慧的的佛教哲学小故事,如果恰当地引用,也会成为得分的亮点,因此我们可以平时留意搜集这方面的素材。如一篇优秀作文中这样写道:
“隐者问佛:‘我愿做山林里的一棵树,一生安定,无欲无求。'佛曰:‘我若是你,我愿做大海里的一叶扁舟。唯有闯过,拼过,笑过,哭过,知过,方能立地成佛。志在千里,有闯劲有奋斗的青春才能收获精彩,成就不朽。”endprint
从这些考生的实际引用中,可以想象出他们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非一般考生所比。不过,在阅卷中我们还发现某些名句被不同的考生频繁引用,细究其因,原来是一些学校在备考时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所谓的貌似唬人的万能名句。今年的高考作文中引用最多的莫过于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而且一般用于文章的起始部分。且不说这样做易造成的审美疲劳,甚至于有考生为了从这句过渡到论点句颇费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笔墨,直接导致赋分下降,可谓得不偿失。类似的还有《菜根谭》中的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而且这句多出现在文末。
还有引用频率略低的,如李叔同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纪伯伦的“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以及张晓风的“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这几句相对来说比狄更斯说的从阅卷感觉上要稍好一些。
因此,引用名人名言,最好不要有投机取巧的心理,平时要踏踏实实的准备一些有品位的独家名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嘛。我们说引用名人名言一定要准确,否则会丢三落四,张冠李戴,贻笑大方。如,一考生写道:
汪曾祺说:“见了大海,却因没见过原野依旧遗憾;见了森林,却因没到达无边的荒漠仍然遗憾;世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
看上去引用很精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句话其实是汪国真的:
“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沙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你看,这两者之间的出入有多大。有的考生引用更是南辕北辙:“泰戈尔说过:‘我从天空飞过,留下了我的痕迹。同样的,我们要让自己的青春在人生的天空中飞过,但要留下精神的痕迹。”读罢,不禁让人啼笑皆非。
高考作文中引用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万事都要有个度,过多地引用名人名言,则显得过犹不及。自己不说,却去拼凑过多的名人名言,那么整篇作文就不是你的了,反而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一篇作文中,引用两三句就足矣,多了就会导致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四、关于构思
一篇作文离不开构思,构思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文的成败。作文的构思包含很多内容,在此我只想从文章的立意和结构安排这两方面来谈谈。
今年的考场作文中,不少考生选择通过长辈翻阅照片,勾起对青春的回忆,从而表达主题,我称之为照片体。这类作文的高下主要决定于语言的优劣。还有一类作文我称之为个人简历体,亦为不少考生所青睐,这种构思在历年高考作文中都有所体现,都有点“万能”的意味了。如一些考生在表达“青春不朽”的主题时,分别描写小学、初中、高中时的青春轨迹或小升初、中考、高考时的青春轨迹。个人简历体因为简单易写,但在具体操作中常常流于记流水账,得分往往不高。还有两种我称之为品茶体和赏花体,在平时模考中少数优秀作文中有时也会见其踪迹。考生通过我或爷爷等长辈品茶、赏花的过程中,引发对青春的思索。只要切题,而且语言上档次,这类作文因为其高雅,赋分一般很高。还有为数不少的考生,在作文的后半部分不约而同地出现“反观当下”,然后大篇幅地着重从反面加以论证,我称之为反观当下体。尽管这种写法本无可厚非,但这类作文在阅卷中看多了,我们也就索然无味了。如果把这些内容的位置调到前半部分,给我们的感觉或许要好一点。此外,众多考生的议论文中,忽视说理,频繁举例,从而陷入“字数不够例子凑”的泥淖。如果叙述事例的成分,超过了全文的三分之一,易造成文体不明,在高考中那就很危险了。
考场议论文易写难工,主要体现在逻辑层次上。众多考生在写议论文时,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生硬,思维上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脚踩西瓜皮,想到哪滑到哪”,造成严重的“断层”。或许今年的一些高分议论文中,在体现其论证思维的语言标志上,能给予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以有益的启迪。现从几篇考场高分议论文中摘录一些体现文章思路的关键语句,如:“我们看到的是……忽视的是……关键是……”“蓦地想起了…… 细细想来……”“是啊……或许……不由得我想到……”“忽地想起了一句话……还记得吗……但即使如此,就像(某某)指出的……的确……故曰……”以上这些词句使得行文脉络分明,环环紧扣,流转自如,浑然一体。
即使是为了证明论点的举例,也最好不要“胡同里面赶小猪——直来直去”,可以用一两句有文采的话嫁接一下,如“让我们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透过岁月篇章的瞳孔”,然后举例,这样岂不更好?
五、关于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年来,一些高考标杆作文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也要注意把握一定的度,不要完全照搬,否则,一不留神,就有抄袭之嫌。如多年前的一篇高考优秀作文中,有这样一句:“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重的——毅力。”此后,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能觅得它的踪影,因为只要把其中的“毅力”换成其他的词语即可。今年的考场作文中当然也发现部分考生背下这句话,只是把“毅力”置换成“青春”了。我们同样看到有的考生,把这句话稍为变通一下,感觉就稍好一点了,如:“于是,在浅浅月光中,我掬一捧最清的;在清清河水中,我取一瓢最净的;在灼灼红叶中,我摘一片最烂漫的;在美好的青春中,我拿一份最重的——信念。”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乃佛家禅语。但有考生化用一下,语句立刻增色不少:“心中若有青春在,何日春光不明媚。”这里就有创造的成分了,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
以上只是关于个别语句的借鉴,就整篇文章(尤其是记叙文)来说,借鉴别人的文章风格是可以的。然而我们发现一些考生没有自己的内容和思想,他们明目张胆地对一些别人公开发表的文章进行复制粘贴,于是出现了一幕幕“李鬼杀李逵”的场景。如果考生把借鉴变为抄袭,那么“玩火者必自焚”。
2012江苏高考数学试卷评析 篇4
江苏省常熟市中学 査正开 215500
2012年高考江苏数学试卷继续遵循了新课程高考方案的基本思想,试卷结构稳定,突出双基,重视能力,知识点广,容易上手,难度递增,区分提升,利于选拔,各种层次的考生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真实能力。
卷Ⅰ的填空题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数学能力考查体现不同的要求,较去年稳中有降。1~9题是体现最低要求的容易题,只需稍作运算即可顺利完成;10~14题复杂程度、能力要求和解题难度有所提升,对把握概念本质属性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提出较高要求,对考生的想像力、抽象度、灵活性、深刻性等思维品质提出更大的挑战。
解答题着重考查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第16题、第15与17题、第19题、第18与20题分别形成四个不同的水平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知识和推理论证的最低要求;第二层次重在对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重在基本运算能力的要求;第三层次突出对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运用,加大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力度;第四层次重点考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考生的高层次数学思维能力的要求和高水平数学素质的要求。但是每道题设置由易到难2-3小问,对考生提供了启发性帮助。
阅卷专家评析2014江苏高考数学试卷 篇5
中国大学网高考频道>><<
9日,南师大紫金校区的高考阅卷点拉起警戒线赵杰 摄
当江苏考生闯关结束完成高考一战,阅卷老师开始忙碌起来。9日,记者探访南师大紫金校区和南大仙林校区的高考阅卷点,发现阅卷专用通道已经开启,保安神色紧张地值守在阅卷点外,试评组专家已经开始进驻。据了解,从6月10日到24日,在南大、南师大和省教育考试院共设立三个阅卷点,分别负责9门高考科目的评分和合分工作,6月25日将向全体考生发布高考成绩。
南京师范大学紫金校区的阅卷点在综合楼6楼。一位保安告诉记者,8日这里就已经开始戒备了,2-5楼通往主楼的出入口已经被封锁,所有出入这里的人员须佩戴工作证才能通行。
“听说阅卷老师们10日来这里报到,11日开始阅卷,一直要忙到22日呢。”一位保安告诉记者,往年这里也有阅卷点,去年阅卷最忙的时候,老师在这里从早上六七点忙到晚上9点才能离开。“听说今年这里有800个老师要来阅卷。”
南大仙林校区的学习中心和纪忠楼也已经开始有“风吹草动”。走进一座教学楼4楼的学习中心,零星前来上机的.同学被挡在玻璃门外。门内大厅悬挂的电子显示屏上闪着大字:“学习中心自6月8日至22日进行高考阅卷工作,现已暂停开放。”
穿梭在里面的3个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她们正在调试机器,很快将有300名左右的老师来这里阅卷。
而在隔壁的纪忠楼计算中心,也有不少同学被拒之门外。“我平时经常来这里上机和自习,但是9日老师通知我们,这里要进行高考阅卷,其间不能对我们开放了。”南大地科院一位男生说。记者看到,整个一楼的机房里已经空无一人。100多平方米的大房间,有近百台电脑。
据了解江苏今年仍然实行网上阅卷,由考试院集中扫描所有考生试卷后,再通过网络传输到阅卷老师的电脑上。
阅卷专家评析2014江苏高考数学试卷 篇6
进一步端正文风
——高考作文阅卷感想
何永康
今年高考作文题是“绿色生活”,套用一下,咱们考生的文风也应当是“绿色”的。
这是一种隐喻,意思是说:高考作文的文字表述应当清新、自然、本本色色、不事铺陈、不尚雕饰。这样的文风,有“绿色”意味。
然而,相当多的作文试卷均有文风上的毛病,突出表现为:堆砌华丽词藻,滥用古人佳句,大肆排比铺陈,玩深沉、玩哲理、玩抒情……
因为不能披露“问题试卷”,我在此模仿一段:
当春风又绿江南岸,到处草长莺飞;
当春来江水碧如蓝,知春的小鸭子活泼泼地戏水;
当天山积雪中冒出了一点小绿芽;
当东北黑土地上的林海再次泛出新绿,白桦树在春风中嬉笑;
当我的窗外雨疏风骤,绿肥红瘦;
当……
我从绿色的梦中醒了。品一杯清茗,抚一卷发黄的线装书,访问屈子,叩拜谪仙,迎接工部,目送东坡,听他们唱绿色的歌,好惬意,好爽啊!
啊,绿色生活就是如五
柳先生那样,隐居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啊,绿色生活就是如梭罗那样,远避现代工业的喧嚣,到瓦尔登湖去扬帆击水;
啊,绿色生活就是在沙滩上搭一个小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啊,绿色生活就是……
然而,当今人们远离绿色了,我看到:
太湖,蓝藻……
南方,大旱……
北地,沙尘……
城市,尾气……
乡村,农药……
还有我可爱的小石板街旁的长满青苔的旧屋,被无情地写上了“拆”字……
还有哥本哈根会议上各执一端,吵得不可开交……
——恕我不能再“创作”了!我的文字表述习惯使我无论如何也学不像。上面的仿作,已被我在无意中规范化了!
文如其人。文风即人的作风和个性风貌。我们恳切希望中学生朋友们在作文时返璞归真,顺手自然,实话实说,有话好好说。当然,在你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文字修养、文学素质达到一定高度后,你会游刃有余地调动缤纷的词藻、排比的佳句、张扬的思绪,你会将赤橙黄绿青蓝紫有韵律、有韵味地组合为凌空飞舞的长虹。长虹,总是自然而天丽的,有谁指责过彩虹“做作”呢?没有!本版所推荐的优秀作文中,就有几篇带有“我持彩练当空舞”的味道,中学师生们可以细细品味。
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提示另一个问题:有极个别的考生用文言写高考作文,这是容许的,写得好的同样得到肯定。但是,我们并不提倡。因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已经成为主流,大家喜闻乐见。我们期望中学生踏踏实实写好现代白话文,不要盲目“仿古”。
2014年参加高考阅卷心得体会 篇7
一、高考阅卷的公平性。
近几年我省高考采用网上阅卷,在整个阅卷的过程中,公平度相比以前应该是高些的。网上阅卷是一种全新的阅卷方式。在老师阅卷之前,已经用高速扫描仪快速扫描答题卡。客观试题部分计算机自动按照标准答案给分,主观试题部分按题切割成一个个图片,我改的第10题就切割成两块再拼接起来。在阅卷时由计算机同时发给两位老师,每位阅卷老师只能看到自己所改的这道题的图片,绝不会看到考生姓名之类的资料,其它题目是看不到的。而且只能看到自己批阅的情况,看不到别的老师的批阅结果。由这两位阅卷教师在各自的计算机上根据评分标准分别进行评分。当两个阅卷教师所给的分数差小于规定的误差值(本题的六分之一)时,计算机自动取两人的平均分作为该考生这道题目的最终得分;当两个阅卷教师所给的分数超出规定的误差值时,服务器将自动将该考生该题的答题图片随机分发给第三个评阅此题的阅卷教师。该题组小组长负责对三评卷的随机抽查;第三位教师评阅此题的所给的分数与前两个教师的分数仍不匹配时,该试卷将发送到题组大组长处进行仲裁,也就是四评也是终评了。网上阅卷有很多优点,阅卷小组长可以有权在网上实时了解每一位教师的阅卷质量和阅卷进度,大组长可以了解每一个阅卷小组的阅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从而保证阅卷教师掌握标准的一致性,确保对阅卷的管理力度。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三评卷和四评卷中,特别是三评卷中,按照批卷系统,第三位教师评阅此题所给的分数与前两位批卷教师中的一位分数匹配时,计算机自动取这两人的平均分作为考生此道的最终得分;第10题在改卷中三评卷不多,四评卷数量也极少,这说明改第10题的老师们给分还比较一致;但是第9题在改卷中三评卷和四评卷数量就多了,有些三评卷和四评卷
阅卷组长去慢慢研究。但也有很多组长来不及看。另外,电脑比人的速度快,你改得再快,只要你一点,下一份试卷瞬间出现,所以每天改题几千,长时间下去,老师很快就疲劳了,反应也慢了。当然总的来说对于大部分题目来说,网上阅卷还是比较公平的。而且效率高。
二、平时学习要重基本方法、基本思路。
改10题的老师及师大研究生有50多人,分成四个小组,有四名小组长,和一位大组长,试卷总量29多万份,每人平均要改1500份左右,平均每分钟改3到4份。因为第10题是第二道计算题难度不大,可是由于第9题是近今年不常见的计算题,所以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了第10题,不做的卷子不少。而且这一题一共17分却有11个得分点。分成两问,第一问是6分,第二问是11分。也就是老师分两步给分。所以细看起来是很麻烦的。题目涉及的过程也很多,列式可以选择不同的过程,有时要看看原图去找学生列式所对应的过程。也可以用不同的观点来解题,可以从能量的观点来做,也可以从动力学的角度来做。所以只用不到半分钟的时间来确定得分是有些困难的。也就是说严格按评分标准来改题的话,速度会很慢的,因为一个细节错了扣一分,这一分一分的扣,就得一分一分的看,所以快不起来。但很多阅卷教师改题的速度非常快,一天能改2000多份,甚至更多,这样快的速度可能是看看结果就给出分数,对于所列的公式不可能仔细去看细节了,而往往会有一些学生的卷子所列方程就是有问题的,比如说做功的正负号错,某些符号表达错,做功位移与状态不对应等等,但结果却很巧合的对了。所以虽然改得快,但准确率就不一定高,我的改题速度不是很快,因为总想看看学生错在什么地方,这一找就慢了,一天最多也就不到2000份。但问题是对评卷小组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堆积在电脑里的没改的试卷数目,刚刚改卷时他最关心的是准确率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一当阅卷老师批阅熟练了,特别到了改卷后期,他最关心就是改卷速度了。所以高考题的计算结果的正确相当重要,往往会有学生以不同于标准答案但正确的方法解题,但最后计算出了问题,可能会一分都得不到。所以学生对于有计算结
果的大题一定要保证最后的计算是正确的。由于阅卷速度很快,而且是扫描图,这个图的像素和清晰度并不是很高,虽然图可以放大,但放大了也就是马赛克,所以考生书写时字应要工整清晰,正、负号,上、下标等都要清清楚楚,最好用原题中所给的字母符号来表示,字体不要写得太小太密,字距适当,答题行距不宜过密。不能超出答题范围,更不能答错位置。
在阅卷中,我的旁边的阅卷老师很多是物理专业的研究生,对于他们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改卷的速度很快,可能是年轻人的反应快吧。但也要说明一下,他们改得还是很认真负责的,我旁边的这位研究生会就一些阅卷中出现的问题与我讨论。很多人长时间改下来,显得非常疲惫不堪,我想如果不是长时间的高度集中和专注怎么会精神状态疲惫呢。
对第10题改卷得分的情况没有数据,凭个人印象大体如下:大部分人都能得8分,第一问。程度好一点的能得4分,少数的人能得6分也就是满分。第二问多数同学不能计算出最终结果,而被扣2分,改的过程中看到错误比较多的情况,除了解题思路错误外还有:做功的正负表达不清楚,三角函数表达错误,动能定理表述不清楚,正负号的滥用等等。对于改卷中同学答题失分情况较多的卷子有如下特征。
一是思维凌乱。考生答卷上的答题情况是考生思维过程的记录。这一点改卷时看的很清楚,好的学生答题过程清楚,几乎与标准答案过程一致。而得分少的卷子的学生就在答题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路,就匆忙作答,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这样一方面搅乱了考生自己解题的思路,致使一些重要的解题条件和关系遗漏,导致不能将题目完整解答出来;另一方面也极易使阅卷老师评分时找不全得分点出现评分遗漏,一些考生将一些不相关的,甚至是错误的公式胡乱堆积上去,虽然写满试卷,但是得分甚少。
二是书写不规范。主要是物理量的符号、物理量的单位没有按题目或教材要求书写,不习惯写公式,直接用数字运算式代替公式,或
字母数字混杂在一起,看不出式子的物理意义。
三是潦草无格式。有部分试卷字迹过于潦草,以致阅卷老师要几个人共同猜测书写内容,在辨别不清的情况下失分可想而知。较为普遍的是考生在解答物理问题时,不知道物理题的格式。有的答卷通篇下来几乎没有汉字,更不用说所写公式是针对哪个研究对象、哪段物理过程,所用字母指是什么量,这样的解答如何让评卷老师看得懂,那又怎么谈得分?
四是平常训练不规范,低级错误频出。有位考生将一道化学填空题写在10题的位置,结果至少失20分。
对参加高考学生的答题建议:
高考网上阅卷和我们平时的阅卷最大的区别就是关注的目标不同.我们教师平时关注的是学生错在哪儿?怎么错的?高考阅卷的组织者关注的是阅卷的正确率和效率,而阅卷员关注得更多的则是阅卷效率了,在阅卷的过程中,对照阅卷细则,阅卷员必须按顺序顺利地看到可以给分的关系式和结果,即所谓的得分点,才能给分.。因此,快速找到得分点自然就成了阅卷员工作的重心。我们的学生怎样做才能让阅卷员有得分点可找,并能快速找到得分点呢?建议同学们应尽量做好以下几点:
1、答题格式写成“诗行式”,以便阅卷员更快寻找得分点。
2、将方程尽量细化成“原始方程”、“基本方程”,以便阅卷员有更多的得分点可找。
3、尽可能的多列相关方程。为了提高阅卷的速度和效率得分点一般都是方程或表达式。
4、作图分析,效果特好。找不到的得分点如果图形中有相应标识也可得分。
5、尽可能避免“笔误”。阅卷规定:“笔误”后面的表述即使是正确的也不能得分。
6、解题得出的“结论”肯定是得分点,一定要单独列出并作出说明。
以上就是我这次阅卷的几点感受。有不对之处恳请同仁们指正批评。谢谢!
【阅卷专家评析2014江苏高考数学试卷】推荐阅读:
高考数学阅卷反思08-14
高考阅卷反思09-05
高考阅卷老师忠告09-07
探访高考阅卷点10-03
英语高考阅卷心得10-27
参加高考阅卷心得:高考语文12-10
基本能力高考阅卷体会07-14
高考语文阅卷质量分析09-06
2011高考作文阅卷汇报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