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2024-07-01

2024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通用11篇)

2024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篇1

【2014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今天上午开考的2014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为: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延伸阅读:历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汇总

【2013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的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的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2012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要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

1、立意自定;

2、角度自选;

3、不必面面俱到;

4、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010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009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时尚表现为语言、服装、文艺等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摩仿与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好与坏,雅与俗,美与丑,各种观点交错杂陈。创新与摩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的如过眼云烟,有的能积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2024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篇2

一、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 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说: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 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 (材料有误, 应为“英国作家戈尔丁”, 作者注) 说: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 一旦失去这个王国, 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 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1.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自拟题目。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范围作文。3.明确文体, 但不得写成诗歌。4.不得抄袭、套作。

二、试题解读

新材料作文, 是考生依据命题者给出的材料和要求, 来写作考场作文的一种作文形式。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 材料反映的中心就是考生所写文章中心的依据, 所以读懂材料是审题立意是否准确、优劣、高下的关键。

今年的新材料作文题, 引用了三位作家的话, 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

第一句中国作家丰子恺的话是对孩子“童心”“童真”的赞赏, 强调了“童心”“童真”的可贵。他用比喻的手法, 通过形象的语言对“童心”“童真”作了生动具体的阐释。“直线”含义是纯洁、纯真、直率、朴真等;“不会转弯”含义是孩子童言无忌、心无城府, 孩子无需包装, 孩子无需面具, 孩子眼里直射的光芒能穿透一切。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 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丰子恺从正面赞扬了孩子的优点:孩子们真诚、直爽, 用童真、率直来观察世界、评价事物, 不拐弯抹角、虚情假意、尔虞我诈、阳奉阴违等等。

第二句英国作家赫胥黎的话是对世界的拷问, 拷问少男少女们心灵提前硬化的原因。“硬化”是比喻的说法, 意谓“功利、世故”等。赫胥黎的话揭示了童心、童真、童趣丧失的既定事实, 又对现实社会发出了沉重的拷问———“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 而少男少女们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为什么昨天的儿童血脉里流动着天真活泼快乐, 流动着绵绵不断的天真和火热之情, 弹指间, 当他们成长为少男少女时, 动脉就硬化, 心理即僵冷。为什么人类尚未苍老却失落了那一颗最可爱的童心, 早早出现了童心硬化、青春硬化、灵魂硬化的现象。人类的童年正在缩短, 人们正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孤独,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隔膜、越来越冷淡。

第三句美 (英) 国作家菲 (戈) 尔丁的话是对社会的反思, 反思“伟大的孩提王国”的重要性与失去后的严重后果。为什么社会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就会沉沦?因为“孩提王国”的本质是天真、质朴, 单纯、活泼、快乐、阳光、无忧无虑、敢想敢做、富于想象, 不世故, 有活力。菲 (戈) 尔丁从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视角去审视童心的存在价值与社会意义:童心并不只属于童年, 而属于一切年龄。面对功利、浮躁、纷繁、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无论谁, 一旦失去童心就会坠入万劫不复的黑暗深渊。菲 (戈) 尔丁强调了人类永葆童心与童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返回你的童心, 保住你的童真, 延续你的质朴, 走进你那阳光普照、清泉流淌、熏风和熙的童真世界。

综上解读, 这三位作家的话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内在指向, 其内在指向可以归结为童心童真早泯。总观三段文字, 命题者的主旨意向非常明显, 就是让考生思考当今社会青少年童心早泯的问题。孩子们过早地失去童真, 这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它反映了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世界进入信息社会后, 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率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电影、电视和网络, 成人社会的生存压力过早地传导给了孩子;同时, 我们的教育体制、方式中存在的弊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让他们日益感受到竞争的压力。

三、试题立意

按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 可以以三段话的中心主旨为依据立意写作, 也可以以每段话的中心主旨为依据立意写作, 那本题究竟应该怎样立意写作呢?考场作文的审题立意必须按照命题者的要求。本题要求里有这样一句话“综合上述材料”, 这句话非常重要, 实际上是限定了考生立意写作的方向。所谓综合, 就是要求把三段话联系起来看, 就是要以三段话的主旨指向为依据立意写作。如果像媒体上有些人所说, 只要根据三位作家中任何一位作家的话意写作成文都算切题, 显然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 偏离了命题者的本意。

所以本题的立意写作, 必须以三段话的主旨指向“童心童真早泯”为基点进行, 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

追忆童年的率真纯净、天真无邪、质朴善良、美丽心灵、自然天性, 歌颂“童心童真”的纯洁、伟大、美好, 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如《遗失的童真》《童心的美丽》《守望纯真》《谨怀童心, 拥抱世界》《炽热童心, 纯真本质》等。

直面当下少男少女心灵过早“硬化”的现实, 探讨“童心童真早泯”的原因:工业文明过于注重物质而忽略人的内心, 人容易成为物欲的奴隶, 忽视对自身的反思、内省和道德自律;成人世界中的世俗、功利、权术、机诈等人性之恶, 有意无意地影响了孩子, 使儿童的心智过早“成熟”;应试教育将儿童异化为学习和考试的机器, 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陷入了对长辈的盲从依附。如《童真之逝》《长歌当哭惜沉沦》《我所失去的东西》《卧剥莲蓬何处觅》《“被数字化”了的我们》等。

展望未来如何使人类保有伟大的“童心童真”, 怎样避免“童心童真”早泯?人类应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设, 而非单纯地追求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 “等一等我们的灵魂”;教育应注重对学生的灵魂塑造, 去功利化, 避免人的“异化”;成人 (父母、老师、成功人士) 应该注重言传身教, 向孩子多传播真、善、美等正能量, 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更美好;学生 (儿童) 自己应该学会独立思考, 避免盲从。如《为赤子之心保险》《童心, 归去来兮》《为童真筑道围墙》《找回“孩提王国”》《孩子, 你慢慢走》等。

也可以对命题材料反弹琵琶, 阐述少男少女心灵过早“硬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少男少女心灵过早“硬化”未必是坏事。如《“提前硬化”未尝不可》《孩子并不令人失望》《童真也需要“转弯”》《适时成长》《“孩提王国”没有失去》等。

总之, 只要能围绕材料的主旨指向“童心童真早泯”做文章, 无论是诠释内涵、阐释作用、探讨原因, 抑或反弹琵琶, 都属切合或符合题意。

四、试题评价

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是一道探讨人生的大题目。其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直面社会现实

试题所提供的三则材料, 可以概括为“童心”“童真”“纯真”“质朴”等同一话题。这个人文性的命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纠正了对宏大价值的过度追求, 体现了一种命题导向, 引导学生直面社会现实, 关注现实世界, 思考生命的意义, 思考存在的价值。在信仰缺失、精神困顿的当下, 考的是学生自己必须面对的东西。这道题显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 直击学生心灵

“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 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没有哪一次的考试题目像这一次这样直接关注少男少女的心灵世界。三则材料无论是分拆开来还是综合起来看, 都是要引导考生思考当今社会青少年童心童真早泯的问题。面对纷繁芜杂的成人世界, 少年男女的眼眼花缭乱, 少年男女的心迷茫困惑。他们在人生的青春阶段都会面临各种不同价值观的选择, 都会面临人生的困惑。在困惑面前怎样认识自己?怎样安放无依的心?这是青春成长的必修课, 也是每个人都需要去学的。命题者引领考生去思考:在这功利物欲的时代, 在这浮躁困扰的当下, 什么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什么才是人生的最终幸福?自己的心灵如何更好地发育成长?同时也警示成人要关注孩子的心灵健康。

(三) 直指教育弊端

毋庸置疑, 我们的教育是功利化色彩极浓的教育。学习过程演化为分数和名次的竞争, 学习目的蜕变成找好工作、赚大钱, 功利之心充塞着教育的各个场所。少男少女们失去了学习的快乐与心灵的满足。正如考场作文《青春需要奋斗》描述的:“我们活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中, 我们活在望不到边的题海里, 我们跑步在千万人想过却只能少部分人能过的独木桥上。”试题直指这样的社会似乎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教育现状, 警示我们迫切需要反思学校目前的教育弊端。一位名人说过, 一个没有童话的世界, 将使儿童失去人性的慰藉。

(四) 直显思辨色彩

思辨是思维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的特点就是全面地分析问题, 避免片面地看待问题。高中生应该具备这样一种思维能力。试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浅层次思维把“童心”理解为“儿童的天性, 如活泼可爱、无忧无虑, 自由快乐的玩”。深一层挖掘可以把“童心”理解为“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真诚坦率、敢于幻想、执着探索、自由的心性”等。更深挖掘, 可以把“童心”定位在“并非专指儿童天性, 它是一切愿意以最真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人的心灵”。正因为考生对“童心”内涵挖掘的层次不同, 所以试题能够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优秀作文体现出很强的思辨色彩:永葆童心并非反对成熟的心智, 更不是提倡青少年儿童无知和懵懂, 而是反对故作成熟。童真是成熟而不世故, 内心丰富却欲求简单, 看穿世俗却热心热肠, 以入世之心做事, 以出世之心待己。

从理论上说, 这个作文题对学生来说是不陌生的, 这样的题目比较适合站在18岁节点上的孩子们去思考、去论述。因为高中生“有限”的生活中却有着这份“独特”的生活考察, 这个阶段正是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渐成熟的时期。2012年的考题是关注人生经历中的态度选择, 而今年关注的是人生经历中有可能缺失的部分, 而这些都关乎“成长与生活态度”, 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只要平时多思索, 能很容易就自己的成长经验写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对写作的最基本要求是吻合的, 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省, 从而调动起他们的情感思维, 写出有生活气息的、鲜活的文章。可以说这是近几年来最能区分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道题目了。

但从阅卷实际看, 试题没有达到命题者想要达到的目的。原因一是学生没有看准命题者设下的“综合上述材料”这个限制条件, 没有依据三段材料主旨指向来立意构思写作, 而是抓住一个材料或一个材料中的一个关键句抑或关键词立意构思写作, 产生了许多偏题甚至离题的文章。如从第一位作家的话中得出的“要学会转弯”此类立意, 从第二位作家的话中得出的“保护孩子的心灵”此类立意, 从第三位作家的话中得出的“成人世界应保有童心”此类立意, 等等。

2024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篇3

一、关于审题

其实这则材料属于观点性材料,与叙述性材料比较起来在立意上相对单一。《201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评分细则》中是这样表述的:“第一句,强调了‘精神,故曰‘青春不朽;第二句,强调了‘身体,故曰‘青春亦朽。要之,此题‘哲理性材料的焦点在于:‘青春,朽与不朽?考生可以自己‘选取角度,故只要抓住‘朽与“不朽,从‘青春‘生命等话题入手,进行记叙或议论,均属切题。”在实际阅卷中,一些关于具有生命特质的诸如文化、艺术、技艺等的传承的作文亦属切题范畴。考生在实际行文中,只谈青春,未谈及朽与不朽的,或只谈朽与不朽,未谈及青春的,得分都较低。

或许部分考生受其他省份模考作文影响,他们从两则材料的对立性出发,认为认知不同,结果不同,从而得出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的观点。其实这种立意足以应付所有的类似的多则材料作文,似乎是一种“万能贴”,这也太轻而易举了。须知,轻易得来的一般不是好东西,此等小儿科之举,在国家级别的选拔性大考中,其最终的评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实,这两则对立的观点性材料作文,应该抓住其中之一,集中笔力叙述或议论。但偏偏有许多考生“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左右开弓”,似乎“左右逢源”。但面面俱到,也就是面面不到,最后只落得“两头都不讨好”的下场。我们还注意到,部分偏题走题考生,由于行文时开头把作文中的两则材料都引用照搬,这就降低了偏题走题的篇幅,从而多得了几分。但同时我们也留意到,部分切题优秀作文,在开头也这样做,这就显得很啰嗦,势必影响赋分。此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关于拟题

作文题目是全文的眼睛,考生的语文素养、文学文化功底在此可能得到一定的体现。考场作文中一个好题目能让阅卷者眼前一亮,从而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但遗憾的是,对于我省今年新材料作文的题目,相当多的考生都用了《青春不朽》或《不朽的青春》,从而造成了“千人一面”的大撞车。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其他形象的词句来“等量代换”,从而达到让人一见钟情的效果。在阅卷中,一些小众化的作文题目往往让人眼前一亮,如《莫道青春终会老》《永不陨落的青春》《青春不染暮气》《心怀青春,华枝不朽》《流年易逝,心颜不老》《青春的旗帜永远飘扬》《青春长吟,花开不谢》……有的题目则显得颇具匠心,如《拿什么拯救你,速朽的青春》《鬓微霜,又何妨》《荒芜不侵青春心》……有的题目则显得很别致,如《指尖上的青春》《青春的枝头有只蓝蜻蜓》《雕刻青春》……有的题目直接引用古诗句,则显得机智而熨贴,如《一朝春尽红颜老》《朱颜辞镜花辞树》《更持红烛赏残花》。

三、关于素材

阅卷中,我们发现一些共有的热点素材呈现在众多考生的笔下。本人经过爬罗剔抉,现梳理归纳如下:记叙文中,翻老照片、广场舞、老顽童式的学电脑、学单词、偷菜特别盛行。

议论文或散文中,一些颇具青春气息的影片诸如《致我们终将消逝的青春》《小时代》《青春派》《中国合伙人》等纷纷粉墨登场;一些关于青春的歌曲在我们的耳边不时回荡,如林志颖的《十七岁的雨季》、李宇春的《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王铮亮的《时间都去哪了》、筷子兄弟的《老男孩》、王菲的《红豆》里的“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新疆民歌《青春舞曲》里的“太阳下山明朝依旧爬上来,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等等;一些站在时代前沿的人或物诸如陈欧、九把刀、姚贝娜、最强大脑、中国好声音等也让我们目不暇接;一些作为青春反面教材的诸如李天一、郭美美等官二代富二代,变成了被众多考生集体唾弃讨伐的对象;这学年的热门人物爱丽丝·门罗、曼德拉无疑也成了一些作文中的主角;对青春的“且行且珍惜”当仁不让地成了今年高考作文中的热门词句;当然也少不了屈原、司马迁、王勃、李白等古人的热情加盟……

以上这些素材在考场出现的频率颇高,经常“撞衫”,易造成阅卷老师的品之无味,自然影响得分。例如,有考生全文写大家耳熟能详的雷锋青春不朽,虽然切题,但素材太老套,写得再好,也只能在四类卷徘徊。而有极少数考生将全文的目光投向相对来说少为人知,且又有一定影响力的茨维塔耶娃、木心、杜拉斯等的青春不朽,既切题、语言好而且有深度,实际判分均属于一类卷。这就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高考作文中一定要选择那些有品位的独家素材来写,考场阅卷中因素材的新与旧而导致实际的赋分差距很大。

当今的高考议论文中,引用名人名言似乎正成为越来越多考生的选择。因为这些名句能使得论证更具说服力,也能增强文采美和文化含量。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不少佳作,因引用别人很少引用的名人名言,而使得其作文得以增色。兹摘录一些优秀作文中的名人名言: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说:“我爱你年轻时的美貌,更爱你被岁月摧残过的容颜。”“你的青春消逝了,但我仰慕你的灵魂。”

奥地利作家托马斯有语:“抚平心灵的皱纹,等于青春永驻。”

阿多尼斯说:“不是时间使你衰老,而是妄图留住青春使你衰老。”

简媜曾说:“色衰爱弛,是美人心事;尚能饭否,是将相块垒。”

村上春树说:“当我年轻的时候,总渴望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当我年老的时候,却又用孩子的眼光重新打量这个世界。”

梁启超说过:“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销磨。”

阅卷中我们还发现,精短而充满智慧的的佛教哲学小故事,如果恰当地引用,也会成为得分的亮点,因此我们可以平时留意搜集这方面的素材。如一篇优秀作文中这样写道:

“隐者问佛:‘我愿做山林里的一棵树,一生安定,无欲无求。'佛曰:‘我若是你,我愿做大海里的一叶扁舟。唯有闯过,拼过,笑过,哭过,知过,方能立地成佛。志在千里,有闯劲有奋斗的青春才能收获精彩,成就不朽。”endprint

从这些考生的实际引用中,可以想象出他们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非一般考生所比。不过,在阅卷中我们还发现某些名句被不同的考生频繁引用,细究其因,原来是一些学校在备考时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所谓的貌似唬人的万能名句。今年的高考作文中引用最多的莫过于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而且一般用于文章的起始部分。且不说这样做易造成的审美疲劳,甚至于有考生为了从这句过渡到论点句颇费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笔墨,直接导致赋分下降,可谓得不偿失。类似的还有《菜根谭》中的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而且这句多出现在文末。

还有引用频率略低的,如李叔同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纪伯伦的“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以及张晓风的“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这几句相对来说比狄更斯说的从阅卷感觉上要稍好一些。

因此,引用名人名言,最好不要有投机取巧的心理,平时要踏踏实实的准备一些有品位的独家名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嘛。我们说引用名人名言一定要准确,否则会丢三落四,张冠李戴,贻笑大方。如,一考生写道:

汪曾祺说:“见了大海,却因没见过原野依旧遗憾;见了森林,却因没到达无边的荒漠仍然遗憾;世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

看上去引用很精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句话其实是汪国真的:

“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沙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你看,这两者之间的出入有多大。有的考生引用更是南辕北辙:“泰戈尔说过:‘我从天空飞过,留下了我的痕迹。同样的,我们要让自己的青春在人生的天空中飞过,但要留下精神的痕迹。”读罢,不禁让人啼笑皆非。

高考作文中引用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万事都要有个度,过多地引用名人名言,则显得过犹不及。自己不说,却去拼凑过多的名人名言,那么整篇作文就不是你的了,反而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一篇作文中,引用两三句就足矣,多了就会导致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四、关于构思

一篇作文离不开构思,构思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文的成败。作文的构思包含很多内容,在此我只想从文章的立意和结构安排这两方面来谈谈。

今年的考场作文中,不少考生选择通过长辈翻阅照片,勾起对青春的回忆,从而表达主题,我称之为照片体。这类作文的高下主要决定于语言的优劣。还有一类作文我称之为个人简历体,亦为不少考生所青睐,这种构思在历年高考作文中都有所体现,都有点“万能”的意味了。如一些考生在表达“青春不朽”的主题时,分别描写小学、初中、高中时的青春轨迹或小升初、中考、高考时的青春轨迹。个人简历体因为简单易写,但在具体操作中常常流于记流水账,得分往往不高。还有两种我称之为品茶体和赏花体,在平时模考中少数优秀作文中有时也会见其踪迹。考生通过我或爷爷等长辈品茶、赏花的过程中,引发对青春的思索。只要切题,而且语言上档次,这类作文因为其高雅,赋分一般很高。还有为数不少的考生,在作文的后半部分不约而同地出现“反观当下”,然后大篇幅地着重从反面加以论证,我称之为反观当下体。尽管这种写法本无可厚非,但这类作文在阅卷中看多了,我们也就索然无味了。如果把这些内容的位置调到前半部分,给我们的感觉或许要好一点。此外,众多考生的议论文中,忽视说理,频繁举例,从而陷入“字数不够例子凑”的泥淖。如果叙述事例的成分,超过了全文的三分之一,易造成文体不明,在高考中那就很危险了。

考场议论文易写难工,主要体现在逻辑层次上。众多考生在写议论文时,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生硬,思维上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脚踩西瓜皮,想到哪滑到哪”,造成严重的“断层”。或许今年的一些高分议论文中,在体现其论证思维的语言标志上,能给予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以有益的启迪。现从几篇考场高分议论文中摘录一些体现文章思路的关键语句,如:“我们看到的是……忽视的是……关键是……”“蓦地想起了…… 细细想来……”“是啊……或许……不由得我想到……”“忽地想起了一句话……还记得吗……但即使如此,就像(某某)指出的……的确……故曰……”以上这些词句使得行文脉络分明,环环紧扣,流转自如,浑然一体。

即使是为了证明论点的举例,也最好不要“胡同里面赶小猪——直来直去”,可以用一两句有文采的话嫁接一下,如“让我们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透过岁月篇章的瞳孔”,然后举例,这样岂不更好?

五、关于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年来,一些高考标杆作文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也要注意把握一定的度,不要完全照搬,否则,一不留神,就有抄袭之嫌。如多年前的一篇高考优秀作文中,有这样一句:“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重的——毅力。”此后,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能觅得它的踪影,因为只要把其中的“毅力”换成其他的词语即可。今年的考场作文中当然也发现部分考生背下这句话,只是把“毅力”置换成“青春”了。我们同样看到有的考生,把这句话稍为变通一下,感觉就稍好一点了,如:“于是,在浅浅月光中,我掬一捧最清的;在清清河水中,我取一瓢最净的;在灼灼红叶中,我摘一片最烂漫的;在美好的青春中,我拿一份最重的——信念。”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乃佛家禅语。但有考生化用一下,语句立刻增色不少:“心中若有青春在,何日春光不明媚。”这里就有创造的成分了,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

以上只是关于个别语句的借鉴,就整篇文章(尤其是记叙文)来说,借鉴别人的文章风格是可以的。然而我们发现一些考生没有自己的内容和思想,他们明目张胆地对一些别人公开发表的文章进行复制粘贴,于是出现了一幕幕“李鬼杀李逵”的场景。如果考生把借鉴变为抄袭,那么“玩火者必自焚”。

2014年安徽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篇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不同意见。表演艺术家: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

剧作家: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了剧作的原意。

2024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篇5

正如清代学者赵翼所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诸如此类之事,何可胜道也哉!

君可见,南唐后主李煜在经历了人间的浮沉、国家的兴亡后,创作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名句。诗将抽象的“愁”具体化、形象化。妙哉!妙哉!

君可见,一代才女李清照在经历丧夫之痛后,创作出了“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千古名句,以直白重复的手法写出了愁之深、愁之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是直接抒发愁之初。再看,“又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将愁化作有重量的事物,别出心裁。她在生活的苦难中,将诗词之花扎根下去。待他日回首,春满园。善哉!善哉!

君可见,爱民诗人杜甫在经历宦海浮沉后,创作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这是何等的爱民思想。杜甫之苦,何可胜道也哉!

可如果他们没有经历人生的苦难,又会如何?

南唐多了一份安宁,却少了诗歌的花朵。李煜夜里不再愁苦,或许会寻欢作乐,那么他还会是诗人吗?

杜甫若仕途顺达,在他当上_后,还会这般忧国忧民吗?

正如,罗曼·罗兰曾言:“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_后,依然热爱生活”。苏轼便是如此。

在遭遇乌台诗案后,他并没有一振不起,而是更加超脱、更加向上。

大雨滂沱时,他一人仰天长啸,对着老天爷喊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他对苦难的态度,可赞!

苍颜白发时,苏轼仍意气风发,自信地说道:“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这是他对无情岁月的态度,可敬!

2024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篇6

材料的表达指向非常明确:第一段关键词为“创新”“人才”,突出浙江省“创新”出台了诸多人才政策,促进“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第二段的核心句为“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并且举三个实例说明各行各业的青年各有创新和发展;第三段关键词为“注意结合自身”“未来发展”,阐述了明确的写作指令。

第一段阐述整个时代环境的背景,第二段列举了一系列普通人成功的例子,第三段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展望未来。写作重点在于青年如何把握时代机遇,顺应时代需求,进而走向成功。

2024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篇7

【考查形式】

命题作文从考查形式上来说, 除今年没有涉及的半命题作文之外, 大体上还有下面两种方式。

原生态命题作文。所谓原生态命题作文, 是指不提供任何附加材料作引子, 也不像半命题作文先要补全题目。此类命题作文只给一个题目, 不做任何提示, 在文体上或限制或不限制, 字数上有一些要求。如湖南卷的“早”, 重庆卷的“难题”以及北京卷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供料式命题作文。所谓供料式命题作文, 指命题加材料的组合形式的命题作文。此类命题作文除给了一个题目, 还有一些文字上的提示, 提示的文字可以是一些较短的词句, 也可以是一段较长的材料。如广东卷的“与你为邻”、江苏卷的“绿色生活”、江西卷的“找回童年”、浙江卷的“角色转换之间”。

【技巧指导】

命题作文的写作, 审题是关键。由于题目已经给出, 命题作文不存在“自拟题目”的问题, 但也正因如此, 审题变得异常重要。审题时要做到“咬文嚼字”, 特别要注意词语包含的意义范围以及空间限制、时间限制、人物限制、数量限制、修饰性限制、关系限制等。

一、依循题目是关键

命题作文的限定性主要体现在题目上。题目大多限定了作文的内容、中心主旨, 以及范围、重点等, 故命题作文写作的关键就在于要严格依循题目来“遵题”作文。

1.紧扣题眼法

命题作文都有显豁的语言标记, 如果我们能透彻理解作为标记的关键词语, 亦即“题眼”的含义, 就不难准确把握作文题的题意内涵、写作对象等要素;同时, 更应关注和提取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的信息、内涵、对象、范围等, 以便有效选择材料。这种细致读题、关注题眼的方法尤其重要也相当有效。

独词性的命题作文, 所给之词显然就是题眼, 构思时即可围绕该词来组词造句。如湖南卷的“早”, 审题时就可以“早”为中心词来拓展。围绕“早”字, 我们可以列出如短语类型的“早晨”“早晚”“趁早”“早安”“赶早”, 等等;句子类型的“出名要趁早”“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做任何事情都要早一点”“早一点是一种生活态度”“早一点做好准备”“道一声:早”“早一点长大”, 等等, 这样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中心思想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 根据自身掌握的素材库的内容和自己最想说的话而确定下来。

在偏正短语的题目中, 中心词往往就是写作的对象, 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 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江苏卷的“绿色生活”, “题眼”当是“绿色”。“绿色”可实指, 也可虚指。实指如具体的低碳生活、乡村宁静自然的田园。虚指可将“绿色”看做喻体, 那么“绿色生活”可喻指为一种淡泊的人生态度, “绿色生活”就是一种健康朴实平和的生活。对此呼唤人们过一种没有世俗污染的自然的生活, 崇尚生活的本真, 享受人间的真情真爱的“绿色生活”。这样的立意就更高远, 必能引起阅卷老师的青睐。

在动宾短语的题目中, 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 而动词一般是写作的重点所在, 它也往往是题眼。如江西卷“找回童年”, 题眼就是“找回”。所谓“找回”, 是与“丢失”相对而言的。它其实告诉我们那“童年”我已经丢失了, 或是“童年所象征的东西”曾失去了, 而那东西又是应该珍惜的, 是不能失去的, 所以要去找回。因此, 写作时紧扣“找回”, 就必须要体现出从“失去”到“找回”的过程。

2.关系分析法

就是将题目以词语为单位进行划分, 然后对每个词语逐一分析。这个分析的过程, 就是审题过程, 包括词语的轻重范围 (例如:喜欢和爱、赡养和抚养等) 、题目的体裁方向 (例如:“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记叙文、议论文等) 以及分析所产生的一些联想。从而挖掘出题目的语言关系、文字含意, 明确写作的范围和重点。对于短语式题目, 审题时就可采用“短语分析法”, 即对每个短语逐一分析。短语有各种关系, 比如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主谓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 等等。面对一个短语式命题, 应该先弄清楚它的类型, 再根据这种类型的特点去分析。如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就是将“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这两个相反的动作并列起来, 组成的关系型命题作文。对于这类命题作文, 我们在审题时需要将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揭示出来, 不可偏废, 否则就有可能偏题。故写作时先要解释什么叫“仰望星空”, 什么叫“脚踏实地”, 然后回答“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最后以诸如“用心仰望, 用脚行走, 这都是面对人生的正确态度”之类的辩证观点来收束全文。

3.成分添加法

准确把握文题的成分关系, 成功添加相关成分, 这对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来说, 都是必要的。

词语类的命题作文, 构思时可运用“组词造句”的添加法来拓展写作思路。无论是独字类的还是短语类的命题, 都可以运用此法快速确定写作思路。对于比较具体的词语, 要善于化实为虚;对于比较抽象的词语, 要善于化虚为实;对于虚实兼备的词语, 则要善于虚实结合。为了帮助理解, 可以在给定的词语前后添加词语, 以丰满其内容。要注意的是, 如果题目是喻体或象征体, 就应该先揭示它的本体再来组词或造句。一个词语往往就是一个概念, 而概念又有内涵与外延两方面, 这样就可以采取添加“元素”、化大为小的办法, 从类别、形式、性质、作用以及意义等诸多方面来加以阐述。具体地说, 可以在所给题目的前、后或中间, 通过添加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或短语, 使题目内涵和范围更加明确。如重庆卷“难题”, 通过添加法, 就可拓展出“直面难题”“难题之美”“难题?不难!”“抉择——生命的难题”等众多精警之立意。

二、吃透限制自宽泛

吃透限制主要是针对供料式的命题作文而言。供料式命题作文的写作, 除了依循题目之外, 还要对材料进行仔细的审读, 从而挖掘出题目限制之外的宽泛所在。

1.依料解题法

在对题目一时难以准确解读的情况下, 考生不妨依据材料, 挖掘出材料内在的指向性, 以此作为题目之外的宽泛点, 来更好地理解文题。如浙江卷“角色转换之间”, 从整段材料看, 第一句话仅仅是为了引出“反哺”这个概念, 再由鸟类的反哺引出人的“文化反哺”——“文化反哺”才是全部材料的核心词。什么叫文化反哺, 材料说了, 是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这句话包含着两个要素。一是必须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影响。二是这影响必须是文化层面的。那么什么才是文化层面的影响呢?材料中同样提示了, 是科学知识, 是价值观念, 是生活方式, 是审美情趣, 等等。建立在以上的材料解读基础上, 我们可以相对完整地去解读作文题了:所谓“角色转换之间”, 就是年轻一代接受着师长的教诲, 同时, 也慢慢地对师长施加属于自己的影响, 进而改变师长的观念。

2.借料展开法

2024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篇8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第1页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抨击/怦然心动粗犷/旷日持久倜傥/孝悌忠信

B. 抵达/扺掌而谈楔子/锲而不舍诘难/佶屈聱牙

C. 奴婢/刚愎自用嗔怪/思维缜密叱咤/姹紫嫣红

D. 渎职/穷兵黩武歆羡/万马齐喑洗濯/擢发难数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 玛莎幼儿园秉承“今天你给我一个孩子,明天我给你一棵栋梁”为办园宗旨,发展特色教学,提供多元学习机会,让每一位儿童发挥其潜能。

B. 英国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夏季北极海冰的面积、厚度及体积在最近几十年里持续下降,尤其在过去的五年里下降的速度最迅速。

C. 由于城市灯光污染严重,萤火虫的栖息地被切割成无数碎片,原本可在城市里存活的萤火虫因无法进行种内基因交流,种群逐渐衰亡。

D. 网络公关活动是通过对品牌定位的清晰规划,为企业定制有效的网络管理方案;通过口碑价值的健康传播,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3.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莫言的作品植根于古老深厚的文明,具有无限丰富而又科学严密的想象空间,他从故乡的原始经验出发,以激烈澎湃和柔情似水的语言,展现了中国这一广阔的文化熔炉在近现代史上经历的悲剧、战争,说出的是他对民间中国的基本关怀,对大地和故土的深情感念。

请用一个排比句,从主题、语言和情感三个方面概括莫言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4分)

4. 根据语境,在下面横线处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得体。(5分)

一个孩子拿着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妈妈答:“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

小孩子又问:“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妈妈答:“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二、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刑部郎中致仕王公墓志铭

曾巩

君讳逵,字仲达,家晋阳。其谱云:隋文中子通之后,唐季避乱家濮阳,故今为濮阳人。

君幼学于母史氏,聪警绝人。及长,学于侍御史高弁。天禧三年及选士第,为广济军司理参军,母丧去。姜遵知永兴军府事,取君主万年簿。万年令免官,君行令事,失去旧弊。王文康公代遵,与安抚使王沿、转运使李舷皆荐君宜令万年,诏特以为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后不得为例。晏殊为三司使,奏君为三司检法官。李谘代殊,会天圣十年掖庭火,谘任公具材用治宫室,五日而用足。仁宗闻而嘉之,迁秘书省著作佐郎。新都里胥捕罪人杀之,狱具半死,君求得其情,为奏谳,里胥得不死,蜀人以为德。

入为开封府推官,赐绯衣银鱼。府史冯士元家富,善阴谋,广市邸舍女伎,以嗡诸贵人,一时多与之亲。会士元有罪系狱,君治之,竟其事,及诸贵人,以其故多得罪去者。或谓君祸始此矣,君笑曰:“吾知去恶人耳。”出为湖南路转运使,蛮人归附。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坐小法。知虔州、池州、福州、扬州、江南西路转运按察使,迁尚书刑部员外郎,按知洪州卞成抵其罪,改荆湖北路转运使。初,谏官李京尝奏君某事,及是,京以言事斥监鄂州税,闻君至,移病不出。君要谕之曰:“前事君职也,于吾何负哉?”卒与之欢甚。京死,又力周京家,而奏官其子。

改河东转运使,赐紫衣金鱼,坐小法,知光州,逾月迁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徐州,是时山东大饥。君所活数万人,收遗骸为十二冢葬之,亦数万。迁尚书刑部郎中,浚渠为水利,又开新河通漕,公私便之。熙宁五年终于私第,享年八十有二。

君为人志臆广博,好智谋奇计,欲以功名自显,不肯碌碌。所至威令大行,远近皆震。然当是时,天下久平,世方谨绳墨,蹈规矩,故其材不得尽见于事,而以其故,亦多龃齿,至老益万。然君在撼顿颠囊之中,志气弥厉,未尝有忧戚不堪之色,盖人有所不能及者也。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第2页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唐季避乱家濮阳季:末年

B. 新都里胥捕罪人杀之,狱具当死当:判处

C. 按知洪州卞成抵其罪按:依照

D. 君要谕之曰要:约请

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王逵为官有方的一组是(3分)()

①君行令事,大去旧弊②公具材用治宫室,五日而用足③君笑曰:“吾知去恶人耳。”④山东大饥,君所活数万人⑤欲以功名自显⑥所至威令大行,远近皆震

A. ①②④B. ①⑤⑥C. ②③⑤D. ③④⑥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逵聪慧机敏,好学上进,不仅得到姜遵的任用,还得到王文康等多人的推荐,皇上也破例任用他主持地方事务。

B. 虽不止一次因小错而触犯刑法获罪,但王逵才华出众,曾经让南方少数民族归顺,也不止一次受到过朝廷的优厚赏赐。

C. 李京曾经上奏弹劾王逵,因此事被放逐为鄂州税监,听说王逵担任转运使,称病不出,但王逵不计前嫌,与之相处甚欢。

D. 王逵志趣胸怀宽广博大,不愿无所作为地度过一生,但在那个时代,天下太平已久,世人谨守法度,他的才能不能完全从行事中显现出米。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会士元有罪系狱,君治之,竟其事,及诸贵人。(4分)

(2) 又力周京家,而奏官其子。(3分)

(3) 志气弥厉,未尝有忧戚不堪之色。(3分)

三、 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丁未九月南渡①,泊舟仪真江口作

赵鼎②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骚首兴叹,暮年离拆。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疉,浇胸臆。

【注】①南渡:指金人南犯,北宋政权退守江南。②赵鼎:南宋名臣,因反对议和,被迫害致死。

(1) 开头三句写景有何作用?请简析。(3分)

(2) 请分析“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两句的表达特色。(4分)

(3) 下阕直抒胸臆,请结合词句分析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第3页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汩余若将不及兮,。(屈原《离骚》)

(2) 此情可待成追忆,。(李商隐《锦瑟》)

(3) ,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4) 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

(5) 青泥何盘盘,。,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6) 君子食无求饱,,,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第4页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灯花

冯至

①当黄昏的余晖从檐边隐去之后,这屋子仿佛就陷入到无比的空漠。夜静静的,像一个脉脉含情的女子,临近到你的身旁。你可以偷偷地听见她的呼吸,她的无言的心声。她无怨地伴着你,消磨这没有光亮,也没有温暖的一瞬。

②天上的霞光逝去了,星星隐藏在云雾里,凄清的号角声随风送来,鸟群都已归林,院子里已撒满数不尽的落叶,你徘徊又徘徊,你在想着什么?脑子实际是空茫茫的。走进屋子,关上门,仿佛是回到了家,远行人渴望着家所能给予的喜悦,那么,你会不耐这静寂,你便忍心辜负了这么一颗数不尽年月永远追随着你的可爱的心。于是,一根土产的蜡烛,点亮了这屋子,你得到了你所能真心诚意热爱渴望的光!你笑了,你再不沉默于窃听你的自语,你不再瞪着两眼搜索最后一瞥的阳光投下来的影子,你不再倾听耗子在那个犄角上啃啮着木头,也不再温习某一段书本上记载的故事。光带来了热力。光引你进入了另外一个境界。

③面临着一点光圈,慢慢地喜悦的心情也逐渐平静下来。光所能及的范围是那么窄,光的影子不定地摇曳着,像在笑,不过笑里含有讥讽。光的跳动记录着逝去了的时间,而逝去了的日子,却如同檐前的滴漏,溜走得毫无踪迹。

④你想辩白吗?你有一张会说话的嘴。你想夸耀你的功绩吗?你的影子会使你一望就失去了启齿的勇气。

⑤你感到苦恼。你咬着嘴唇。你想着,想得深沉,想从回忆中搜寻你已失去了的;这,何尝不又是沙漠中淘金,淘金的人有一双贪婪而锐敏的眼睛。看得出沙土的品质、成分,甚至分量。多少人世世代代生长在沙土里,活在沙土里,死了也埋在沙土里!沙土中可能有金子,可惜沙土不全是金子。

⑥回忆如果说像梦,这里,我将带你追述一段逝去了的梦境!

⑦那梦里曾经有过那么一个地方:在一个荒山的幽谷中,没有人烟,也没有野兽,这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所田园,有遮天的古树,有倾圮了的房屋,房屋的主人被炮火赶到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去了。有沙田,田里种着的有白薯根,傍着沙田有一道溪流,溪水清洌见底,山腰间溪流被隔断成一道瀑布,瀑布朝夕奔腾,是静寂的山谷中唯一有生命力的一个点缀。

⑧就在这天然田园中。偶然一个机缘,幽居着一群躲避烽火的老少男女,这群人从炮火中逃出来,重拾起了他们的生命。可是敌人的炮火在这个山谷的四周围攻着。他们也没有法子再向前找路。溪水留住了他们,白薯的根是唯一的粮食,他们就这样生活下来了。朝晨听群鸟唱歌,守着溪水数石头。把忧愤写在枯叶上,飘到水里,不尽地流。晚间埋在稻草堆里,一天又给黑夜带走了。

⑨这并不是一个故事,因为梦是残缺不全的。

⑩那山谷还是那么幽静吗?敌人的炮火并没有盖过溪水的呜咽。听说有的人已经走到山谷的另一个目的地,并且拿起了枪还击了敌人;有的人却长眠在溪水的旁边,伴着溪水唤住过路的人;有的人已经离开了山谷,走上更艰难的路。

你会忘不了的。这一长串逝去了的日子。你不用言语,我了解你的心情。

我爱溪水,我爱瀑布,有一天,我要跑到江河海洋边,如果溪水是不尽地流,那么,江河海洋会引我回到源头,那时候,我要借支笔,记载一两个真正感人的故事。

蜡烛的灯心开了朵花,紫红紫红的,像向日葵。记得小时候妈妈说过灯心开花是喜兆,这是什么兆头呢?愣着,终于用剪刀剪下了灯花,光更亮点。

许多日子来,如同爬山涉水赶长路的人,十分疲倦。对着光瞑想,是想休息吗?并不。前面还有路,我还得走。旅途是寂寞的,然而我爱这寂寞,多少个寂寞的日子都打发了。

可是,我有一份不能自已的回念,特别在静寂的时候。回念那一长串逝去的日子,那逝去了的溪流。

溪水会告诉过往的行云,她的感情,不论喜悦与悲哀。行云照映她的心,行云带走了她的申诉。

光的影子不定地摇曳着,像在笑。

又一朵灯花开了。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

11. 文章在⑦一⑩段追述了一段逝去的梦境,请结合文意,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6分)

12. 如何理解第⑤段中“沙土中可能有金子,可惜沙土不全是金子”一句在文中的含意。(4分)

13. 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光的影子不定地摇曳着,像在笑”,意义相同吗?请具体分析。(4分)

14. 本文的题目为“灯花”,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6分)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第5页六、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季羡林

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我们中国人确实从西方国家拿来了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时,我们也拿来了不少的糟粕。

我曾提出了一个主张:“送去主义”。意思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的根据何在呢?

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四大发明是尽人皆知的,兀待赘言。至于无数的看来似乎是细微的发明,也出自中国人之手,其意义是决不细微的。我只介绍一部书,人家一看便知,这部书是:阿里·玛扎海里的《丝绸之路》。

然而,日往月来,星移斗转,西方兴起了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影响遍及全世界。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靠坚船利炮,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后来的帝国主义国家,靠暂时的科技优势,今天制裁这个国家,明天惩罚那个国家,其劣根性至今没有丝毫改变。

现在屈指算来,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已经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但是,仍然有许多精华,他们没有拿走。比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眼前全世界大声疾呼的环保问题实际上是西方人“征服自然”的恶果,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如能切实行之,必能济西方之穷。另外,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成功,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

这些东西如珠子在前,叫人家,特别是西方,却偏不来拿。怎么办呢?你不来拿,我们就送去。

我们首先要送去的就是汉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汉语是“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部分和现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国人要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外国人要想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必须首先抓汉语。因此,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首先送出去的也必须是汉语。

此外,汉语本身还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我在工作中发现:汉语是世界上最短的语言。使用汉语,能达到花费最少的劳动,传递最多的信息的目的,汉语之功可谓大矣。

说来说去,一句话: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这既有政治意义,也有学术意义。我们首先要送出去的就是汉语言文字。

(选自《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思考》,有删改)

15. 试从文中找出作者主张“送去主义”的根据。(6分)

16. 试理解文中“天人合一”的含意及其在环保方面的意义。(6分)

17. 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论述“送去主义”的作用。(6分)

七、 作文(7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材料一:蔡永康在接受记者采访,对小S进行评价时说:“小S个性很乐天,很有活力,这个朋友让我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健康、积极、乐观的人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令你感染到那种快乐向上的感觉。”

材料二: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自7月13日晚开播以来,引起各界名人热议和追捧。有人发微博说:“我要为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鼓掌,因为它在精彩好看动听的同时,传递了正能量。一个电视节目的正能量就是:真善美,真实、真诚、善意、善良、美丽、美好。中国电视,呼唤正能量。”

材料三:2012北京马拉松11月25日8点30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鸣枪,共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30 000多名马拉松爱好者从天安门出发,向着不同的终点和目标前进。虽然冠军只有一个,但北马对爱好者和更多的草根跑者来说是个欢聚的盛会和展示的舞台,这个舞台所呈现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请以“正能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第6页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第7页语文Ⅱ(附加题)

一、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 用斜线“/”给下面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当世皆以为自两汉后,五六百年,有韩退之;退之之后,又数百年,而公继出。然公之文,备尽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或过退之。嘉祐二年,先公知贡举。时学者为文以新奇相尚,文体大坏。公深革其弊,一时以怪知名在高等者,黜 落 几 尽 二 苏 出 于 西 川 人 无 知 者 一 旦 拔 在 高 等 榜 出 士 人 纷 然 惊 怒 怨 谤。其后,稍稍信服。而五六年间,文格遂变而复古,公之力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20. 文中欧阳修竭力倡导的是什么事?(2分)

21. 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回答欧阳修批判了当时怎样的文风。(2分)

(二) 名著阅读题(15分)

22.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金陵十二钗正册》题诗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所暗示的既是妙玉的外表与内心的矛盾,又是她最后的悲惨结局。

B. 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与关羽有关的故事流传至今,深受人们的喜欢。诸如身在曹营心在汉、过五关斩六将、青梅煮酒论英雄和刮骨疗伤等。

C. 1929年广东海丰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在牺牲前写下了《绝命书》一诗,诗曰:“急雨渡江东,狂风入大海。生死总为君,可怜君不解。”这恰可成为鲁迅小说《药》中“夏瑜”形象的注解。

D. 《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被自己的亲弟弟克劳狄斯害死的实情:当他按老习惯午后在花园睡觉时,克劳狄斯用水银灌进了他的耳朵和眼睛里。而克劳狄斯却对哈姆雷特谎称他的父王是被一条蛇咬死的。

E. 《老人与海》 中桑提亚哥的遭遇是人类社会现实的写照,社会暴力强大凶残,人又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桑提亚哥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不向注定的命运屈服。通过这个形象,作者歌颂了人类的勇敢和坚毅,对精神力量唱出了一曲高昂的赞歌。

23. 简答题(10分)

(1) 《红楼梦》“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杨妃”和“飞燕”各指谁?请概括“滴翠亭杨妃戏彩蝶”的情节。(6分)

(2) 请列举一个情节或事件,简述《雷雨》中繁漪性格的反抗性。(4分)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GDP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

但如果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施政目标中,政绩考核需要对幸福进行量化,而幸福本身又很难被量化,这很容易让人怀疑,一些地方虽有建设“幸福××”的良好意愿,但其会不会和民众的主观感受形成“一个目标,两种表述”的割裂呢?现在就有一种倾向,认为只要富裕了,民众就幸福了。这等于把幸福矮化为财富指标。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呢?

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

24. 文章对地方政府把施政重点转向提升公众的幸福感持什么样的态度?(4分)

25. 文章认为政府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提升公众的幸福感?(4分)

26. “只要富裕了,民众就幸福了”,请简要分析产生这种倾向的社会原因。(7分)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98316424)

(作者:唐步荣,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2024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篇9

选题二记叙文《在线》,相较于选题一的议论文,学生写起来可能同感亲切,却也不易。议论文在结构强调逻辑,而记叙文则更像是一个有机整体,前后的照应,叙述的顺序,详略的取舍剪裁,需要考生在下笔之前先有一个整体的构思。边想边写往往有轻重失当之处。题目所给的材料,只是一个话题方向,无需考生从材料里面读出立意,而是启发考生回忆“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而要把这种见闻、经历的事件提炼升华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感受、感悟、主题。

2024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篇10

什么是不朽

什么是不朽的?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小在社会底层长大,吃了很多苦。后来,红军来到保尔的家乡。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的影响下,保尔成为了一名忠诚、光荣的红军战士,上场杀敌,却好几次死里逃生。最后,他因伤势严重而残废,却又坚强的站立起来,开始创作。从一个平凡少年,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一个坚决斗争的钢铁战士!

看完了这本书,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不朽的?保尔那不屈的人格是不朽的!是的,保尔拥有着高贵的人格。他不屈服于权势、不屈服于斗争、不屈服于磨砺、不屈服于命运„„正是保尔这不屈的人格,才让他从一个平凡少年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在他修筑西伯利亚铁路时,他因长时间的劳累工作和休息时间不足而得了伤寒,差点儿死去。而他不屈服于死神的磨砺,在醒来时,他还挣扎着要去修筑铁路。这种不屈的人格,不是不朽的么?

什么是不朽的?保尔那忠于国家、忠于革命精神是不朽的!是啊,保尔是多么忠于革命!在布尔什维克到来时,他就立下了志愿——成为一名为祖国、为人民而奋斗拼搏的布尔什维克!他的右眼因打仗而失明了,在他出院的一天,他却说:“还不如瞎了左眼呢,现在叫我怎么打枪呀?”失明后的保尔心中想的却还是上前线、做斗争,可见他是多么的忠于国家、忠于革命!难怪菲拉基米罗夫娜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还在想着上前线!和这样的好同志分别,我还真是舍不得!”

由此,我想到了《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共产党员李侠从延安去到上海沦陷区做秘密发报员,在险象环生的情况下,他冒着危险给组织上发电报,帮助抗日和推翻蒋介石政府。李侠当时完全可以投靠国民党或日军,可他却为共产党做起了秘密发报员。他明知道自己这么做随时可能为自己的信仰和事业而被捕入狱,甚至丧失生命!可是他却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共产党中来,做起了这份危险的工作。这是为什么呀?这还不是忠于国家、忠于革命的精神在鞭策着他吗?

不仅仅如此,保尔·柯察金的许多品质都是不朽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男子汉在革命背景下的高贵人格和理想追求,让我们深深地了解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什么才是不朽的。

2024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篇11

一、语言文字运用:改头换面重基础

虽然总分没变,但形式和内容新了。往年2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今年5道全是选择题。以前主打的字音、病句都没有出现,出现了新内容。①词语选择题。2013年分别用了三则语料考查了三组成语的辨析,而2014年则用一条语料考查了三组“成语+词语”的辨析。②诗句选择题。这是新增题型,选择与例句对仗工整的一项,考查解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③交际用语选择题。一改病句的“书生气”,更加贴近生活,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④语意连贯题。“在横线处选择衔接最恰当的一项”,这种题型上一次考查还是在2003年,在第23题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相比较而言,2014年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大大降低了难度,没有为难同学们。⑤图文转换题。2013年用的是图表转换,而2014年考查的是抽象漫画,概括寓意,有点难,但可以反观选项,获得答题灵感。

2015届高三语言文字运用的指导与训练,要实现“三级跳”:①第一级:夯实基础。这些题目都是久未谋面的“稀客”,但又关乎语文功底的基础,所以对基础知识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逐点夯实,全面备考。②第二级:动态运用。语言表达是在动态运用中进行的,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合、语境,进行表达上的调控。③第三级:“智”“情”齐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答题时要巧妙运用题目本身的信息,“代入法”“排除法”“反证法”“推理法”等方法在平时练习时都要巧妙运用。

二、阅读:稳中有变考能力

对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阅读、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两年题量相同,分别设置了4道、3道、4道、3道题,但题型、分值、使用的语料都有明显的变化:①文言文阅读。过去3道选择+3道翻译,2014年变成2道选择+1道主观+2句翻译,新增考查了文言虚词的客观题,对文意理解的考查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分值由过去19分降为18分。另外,语料从2013年的二十四史(《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转向了2014年的作家作品(柳宗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前者写人叙事,而后者侧重思辨说理。②古诗词阅读。题量相同,两年均设置了3道题,但分值由10分增加为11分,且其所选诗歌体裁的类别发生了转型且数量也有增加,从2013年的一首宋代诗(唐庚《醉眠》)转向了2014年的两首唐代诗(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和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③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量相同,两年均设置了4道小题,但体裁发生了转型,从2013年的中国作家的散文(老舍《何容何许人也》)转向了2014年的外国作家的长篇小说的节选([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之死》)。④论述类文本阅读。形式没有太大变化,但以前这道题都明确考查的是论述类或实用类文本,但这次模糊了文体特征。从2013年论述类文本([德]叔本华《论名声》)转向了2014年哲学学术类文章(朱良志《乾坤草亭》)。

2015届高三阅读的指导与训练,要把握三个要点:①练实能力。对古代诗文,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技能,要逐一分解切割,形成专题,确保逐一落实,不留“夹生饭”。②减点增效。“阅读”是要细细咀嚼,悉心体悟的,为此,应把眼睛盯在读的“质量”上,而不是读的“数量”上,要以“减点”来提升“质”,要以升“质”来增“效”,在分体裁训练之外,还要打通不同体裁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训练整体阅读的能力。③回归经典。引导学生去读国内外的经典名著,并使之成为语文学习的常态。

三、作文:回归理性看表达

江苏卷自2013年首次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2014年依然延续新材料的命题形式。2013年“蝴蝶与探险者”是故事类材料,注重人文关怀;2014年“青春与不朽”则是言论类,注重理性的思辨。并且,今年的作文材料是由两则相反的材料组成:有人说,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春是易逝的。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与联接点,这异同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可切入立意,也可以两者结合辩证立意。同学们可以从青春易逝、青春不朽这两个不同的视角切入,形成“不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范围”的立意,都是允许的。现对其基本立意角度作如下解读:

①青春易逝。年轻人阅历不丰富,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未免显得天真;人总要老去,要面对现实,要活在当下,珍惜现在,珍惜人生的每一个季节。正如苏教版必修一课本中张洁《我的四季》中写的那样:生命如四季。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②青春不朽。虽然年龄概念上的青春逝去了,但精神意义上的青春是永远不会逝去的。青春为什么会不朽、怎样让青春不朽应该是重中之重。正如当代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写的那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为什么呢?因为他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那么人民永远记住他!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也就是要奉献,要付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事,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这样的青春才是不朽的。从小的角度,反观自己来看,青春是容易逝去,但只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一颗永不停止接纳、学习、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也可以永葆青春。

③辩证思考。“老去”是时间层面的概念,“不朽”是精神层面的,时间可以流逝,但精神永远不老。

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厘清“三个认识”:①回归课本,关注社会人生。以文本为支撑,挖掘课本中的素材,树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观念,坚持从自己的生活中学语文。②以“不变”方能应“万变”。话题作文、命题作文也好,新材料作文也罢,都只是命题形式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写作能力”。要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③以“变”方能制“变”。不同命题形式对作文的写作内容,尤其是“立意”有着不同的限制性。所以,针对不同的命题形式必须采取不同的立意策略,进行专项的审题立意训练。

上一篇:关于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讨论情况的汇报下一篇:如何利用自习课进行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