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作文智慧(精选11篇)
江苏高考作文智慧 篇1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许多有意义的书,比如:《数学总动员》、《成语故事》、《小学生作文》……但我觉得对我影响最大的要数《智慧背囊》了。这本书是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里面的一则则小故事都蕴含了深刻的大道理,一段段小经历又浓缩了生命的真谛。
我最喜欢的一则小故事是《明日复明日》。它讲的是:在街头的角落里,住着一只叫凯蒂的流浪猫。因为它原来是一只家猫,所以始终改不掉好吃懒做的坏习惯,整天就知道躲在树荫下睡懒觉。秋天过去了,同伴们开始替自己安置温暖的.小窝,只有凯蒂成天做梦忙着偷懒。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冬天来了。伙伴们都躲进了自己的小窝,只有凯蒂在街边挨冻。于是,它下定决心,一定要为自己建所小窝。谁知到了第二天,它又睡起了懒觉。夜里寒流来袭,可怜的凯蒂被活活的冻死了。
江苏高考作文智慧 篇2
一、高考英语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审题不清, 偏题, 中心主旨不明确, 造成作文信息点不全面
由于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出现审题不严, 或对写作题目理解不全面, 造成整篇作文的主题不明确, 没有按照要求完成所需要体现的知识点。例如2014年的江苏高考英语作文要求对“汉语词典收录外来词汇”这一跨文化现象发表看法, 由于题型较为新颖, 学生在构思和行文上都存在较大的失误, 造成失分较为严重。有许多考生错误地写成了阐述英语的重要性, 还有的考生没有给出明确的立场。
2.阐述观点, 提供论据, 内容空泛, 论据不足, 文章写得太简单
这方面的问题在2014年的江苏高考英语作文中占较大比例, 由于学生对汉语词典收录英语词汇这一话题平时涉及不多, 缺少相关话题语言和内容的积累, 从而使整篇文章的思路没有打开, 所列的支持或反对的理由显得站不住脚。
3.固定短语搭配句型问题
在英语写作中应用固定短语或句型能够增加作 文的亮点, 但学生对固定短语搭配的掌握情况却不乐观。例如, 在2014年的江苏高考英语作文中, 表达“对一部分中国人 来讲是困 难的”的意思 时, 可以使用bedifficult/hard/toughforsb;sbfind/think/believe/consideritdifficulttodo;sbhavedifficulty/troubleindoing等。
4.语法错误
英语作文写作中, 语法应用是重点 也是难点 部分, 在平时的英语学 习过程中, 学生对语 法的重视 程度不够, 使高考英语作文中常常出现问题。例如, 在作文中学生表达“这种现象已经对母语造成侵蚀影响时”, 要用一般完成时, “Firstly, thisinclusionhasactuallypollutedourmothertongue.”不能用一般过去时, “一般过去时”和“一般进行时”混淆会造成语义表达不准确。
二、提高高考英语作文水平的关键对策
1.注重单词积累
为提高英语作文整体质量, 首先要保证学生英语词汇量丰富, 要注重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在学习过程中要保证对基本词汇的扎实掌握, 也要保证对高级词汇的学习和运用。对单词的学习和记忆要注重方法的掌握, 这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例如, 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通过游戏法, 激发学生对单词学习的兴趣, 巩固学生记忆的深度。同时, 教师应在基础知识学习的 前提下, 拓展学生学习范围, 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Culturalinfluence”“Culturalerosio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对这些热点词汇进行总结, 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书面表达。
2.加强作文框架的写作练习
江苏卷高考英语作文偏重于应用文写作, 题型的选择通常较为新颖, 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门问题联系紧密。因此, 在平时的英语训练中要注重对热点问题的关注, 注重对作文框架写作的训练。例如, 2014年江苏高考的书面表达主要考查的是“汉语词典收录英语词汇”的问题, 学生首先要明确的是“agreeordisagree”, 并对这种“Cross-culturalphenomenon”现象进行意见表达, 保证作文整体框架清晰。“跨文化”话 题是近年 来较热门的话题, 平时的了解训练若有涉及, 则会在高考作文的写作中运用更好。
3.注重词汇搭配应用
有效提高英语作文得分, 要注重词 汇的搭配 应用, 将基础词汇换成较高级的词汇, 能够有效提高作文的整体质量。在高考英语作文中, 合理的词汇搭配是一个重要的加分点。
4.注重写作过程中的细节
注重写作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能够促进作文整体 结构更为完善。对作文中心旨意了解后, 在行文过程中要加强细节问题的处理。例如, 在行文中明确何时适合用长句, 何时适合用短句, 什么位置适合用代词, 什么地方该强调等等。对细节的合理处理, 能够完善作文的整体逻辑结构, 为作文加分。
就江苏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现状来看, 学生作文失分现象严重, 无论是在审题构思方面, 还是在内容语言方面, 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要掌握提高英语写 作能力的 关键对策, 通过全方 位的英语 训练, 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江苏高考作文命题回眸与展望 篇3
自2004年开始,江苏实行高考自主命题,至今已有七个年头。七年一路走来,那披在高考作文题上的神秘面纱正在逐步被揭去,江苏的高考作文命题正在以愈来愈清晰的面目展示在我们面前。
回眸七年的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给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感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与坚持:
一是从话题作文向命题作文的转变。命题作文已经成为江苏高考作文题的主角。七年的高考作文题,前三年的试题均是话题作文,后四年都转入了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日益成為主角。从话题向命题转变,主要原因:首先,话题作文一度备受宠爱,主要是话题相对比较宽泛,给考生的束缚与限制较少,给考生以较多的写作空间和自由,使考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和个性才情,从而让一部分写作能力强的考生在高考作文中能够脱颖而出。但与此同时,因话题过于宽泛而造成考生的套作与宿构的弊端在话题作文后期日渐凸显,从而影响了作文评分的信度。针对日渐暴露的问题,命题组予以纠正,这是必然。其次,针对话题作文暴露出的套作与宿构问题,命题作文更加突出对考生审题能力的考查,着力考查学生对题意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程度,考生只有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写作,才能够不偏题,这样能够较好地避免考生用考前精心准备的套作去蒙骗阅卷老师获取高分,从而更有力地保证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第三,命题作文在题目的关键词设置上,不仅考查考生对题目理解的准确程度,同时还着力考查学生对写作对象本身的认识、理解的深刻程度,把握得愈准确,理解得愈深刻,作文才愈可能得到高分。这样使作文评分能体现出较好的区分度。
二是命题从最初追求作文题目本身的大气和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逐步向简明平实、平稳出新转变。首先,表现在题目本身,从“山的沉稳水的灵动”的虚实结合空灵飘逸,到“好奇心”的平实简明质朴精炼,体现了命题者对优良文风的追求。从追求积淀深厚、文采浮华,逐步向追求严谨朴实、生活气息浓郁的文风转变。那种一度在高考中盛行,并深受阅卷老师青睐的,看似“文采飞扬、学识满腹”的所谓文化散文,正逐渐失去市场。那种“在古人堆里‘讨生活’,在名人典故中‘乱打滚’,到处引用名言警句滥抒情瞎议论”的华而不实的文风必须转变。其次,表现在作文的选材方面,特别是最近三年的作文题,命题者不断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高考作文的选材必须贴近自我,贴近生活,关注社会,保持与时代最紧密的联系,强调作文一定要抒写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不要胡编乱造。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必须从生活的源头抓起,作文的素材源于生活,作文教学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提炼生活。这进一步凸显了高考作文对整个中学作文教学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三是关注时代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是命题者的不懈追求。从2008年的“好奇心”到2009年的“品味时尚”再到今年的“绿色生活”,连续三年的作文命题,无不紧扣时代和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写作。这期间,尽管也遭到一些人对猜题押题和过于“跟风”的质疑,但命题者坚定不移,不为舆论所动。连续三年高考作文始终紧扣时代热点与焦点话题展开,命题者的用意可谓十分明显。就是要着力引导学生走出书斋,紧跟时代跳动的脉搏,关注社会生活,并能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心灵去感悟生活,用思想去思考生活,用行动去创造生活,再用自己手中的笔去记录生活,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四是平实而富有张力是高考作文命题一贯保持的特点。从2008年的“好奇心”开始,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一改前几年作文题虚实结合比较空灵的表现形式,命题显得平实朴素简洁明了,考生在进行作文审题时,不再需要化虚为实,化大为小,考生只要阅读作文题就能够一下子抓到其中的关键词,而且关键词一般都指向明确,清楚明白地告诉考生命题人对作文的要求是什么,考生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写作,写作的着力点是什么。比如2009年的“品味时尚”,题目中的“时尚”清楚地为考生划定了写作的范围,考生只能在“时尚”的话题内进行写作,超出这个范围即为偏题。“品味”则清楚地告诉考生作文应该在品味、感悟与思考上下工夫。“品味时尚”不是简单地叙写时尚,追求时尚,而是着重考查学生对“时尚”话题认识与理解的深刻程度,使试题既有一定的限制,同时又富有张力,确保作文能够具有良好的区分度,确保那些平时会思考、多思考和善思考的考生能够在作文中脱颖而出。同样,2010年的“绿色生活”,作文题中的“生活”直接告诉考生作文必须要贴近生活,必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同时,题目中的“绿色”又给考生非常大的想象与自由发挥的空间。考生既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切入,抒写自我对当前全球范围内提倡的“绿色环保”生活理念的思考和认识,做一个关注人类共同家园的21世纪公民。同时,也可以从自身的生活实际出发,采取微观叙事的方法切入,比如写身边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小见大表现人们的绿色环保理念:也可以写自身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的喜爱,在美丽绿色的大自然中获得对生活的启示。对“绿色”的内涵既可以作“自然绿色”的理解,也可以作“人文绿色”的领悟。所有以上这些,无论是从文章的选材立意,还是在表达方式的选用和文体选择上,命题者都给广大考生以非常广阔的空间,让考生能够自由尽情地发挥,以充分展示考生的学识、思想和才情。
展望
为让高考更好地指导中学语文教学,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和展望。如果我们能从新课程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对江苏自主高考作文命题进行一个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我们会发现尽管每年的作文题尽在意料之外,但细细想来又都在情理之中。因为命题者透过作文题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信息,其实就是在表达命题者始终不变的追求。
一是高考作文虽然是应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考作文却绝不仅仅就是为了应试。高考作文是学生语言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综合展示,也是对学生思想感情、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次全面检阅,是生活中“真人”的显现,所谓“文如其人”。所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在全力抓好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与熏陶,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要真正定位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个目标上。这不仅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的根本要求。加强语文的人文性,突出语文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二是中学作文教学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淖,回归作文教学的本源。“生活即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大语文观念,在高考作文中正日益彰显。高考作为中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作文其实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引导中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并能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自己对生活的真实的思想和情感,真正让写作成为我们中学生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这是当前高考作文复习与训练必须正视的问题。以往那种单单瞄准高考应试所做的各种考场作文的技能技巧训练,只能是“末”而不是“本”,高考作文的复习与训练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三是中学作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朴实健康的优良文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切优秀的文章都是时代生活的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优秀的高考作文自然也应该如此。中学生虽然身处校园小社会,但必须要有胸怀天下的气魄与胸襟,要能够放眼社会关注生活,要像古代读书人所提倡的那样“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学生读书学习不是去死读书,读死书。读书、作文更不仅仅就是为了应试。读书、作文与做人是密不可分的。要读好书、作好文首先必须做好人。高考作文不是为应试而做的脱离生活的随意编造,也不是为应试而做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而是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江苏高考皱纹中的智慧作文 篇4
原来这里是智慧城市,这里到处充満着智慧的色彩, 喧闹在这里不复存在,生态在这里保护的很好,高楼大厦耸立在山清水秀的环抱之中。这里没有马路,正当我疑惑时,一辆智能汽车飞了过来:“欢迎来到智慧城市,让我带你参观吧!”汽车怎么会飞了,而且还会说话呢?”我不解的问到,东东回答到:“在智慧城市里智能飞车代替了传统的交通工具,他们按指定的路线飞行,永不会发生交通事故,一切机器都是智能的,就像人一样,他们不需要睡觉,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不可思议。”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一家大医院。这里没有人山人海,医生们全神贯注地盯着大屏幕,娴熟地操作着,为远在千里的病人进行远程医治。医生们也不用担心会过度疲劳,屏幕能有效的保护眼睛,还能缓解疲劳。
城市的中央是学校。教授们告诉我“未来的人类不再需要学习已有的知识。”原来,在智能存储芯片和医学高度发达的未来,已经打通了人脑记忆细胞和电脑共享技术,在人脑里植入记忆后,现有的知识就都学会了!“可是人以后要学习些什么呢?”我不解地问到,教授接着说:“以后就要靠你们来不断探索和创新啊!”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公园。路虽没了,但公园依然存在。公园里老人们喝茶聊天、锻炼身体、下下棋,孩子们嬉闹玩耍。这里没有冒着黑烟的工厂,也没有汽车那长长的黑色尾巴,到处一尘不染,真像人间仙境一般。
江苏高考作文智慧 篇5
2012年江苏高考零分作文:忧与爱
自从16岁那年,我明白了这世上,爱情只是一道淡淡的忧伤,并不如想象明媚。正如我今天坐在高考的考场里,抬头看见阴霾的天空,想着,他,想着再过二个月,或者三个月,我们会不会天各一方,他会不会有了新的爱人,或者喜欢上另一类人,而我便会如同当年我丢掉的那枚戒指,一样被丢到风里,然后被渐渐遗忘。
只要陷入爱里,就一定会患得患失,不论对谁都是一样的。从高中入学军训第一眼看到他,我就被他所吸引,直到分在同一间宿舍,我更是不能自已。当然,这样一个隐秘的小秘密,在青春期的悸动里,只能隐在心里。并不是避忌老师三令五申的早恋禁令,而更多的,是别人的眼光。我甚至羡慕那些爱慕着他的女生,还能避开老师的眼光给他递一封又一封粉色的信笺,或者约他一起吃饭。而我,虽然可以毫无顾忌地和他一起吃饭、打水甚至洗澡,但永远觉得身旁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隔开了我们,隔开了我的爱。我觉得我被圈禁,忧伤正在无休止地生长,正如唇上渐渐浓密的胡须,与心里渐渐失控的小情绪。
直到依如爱上了我。我想我可以用爱这个词,因为渐渐地,她占据了我除学习外的大部分时间,会避开老师约我去吃饭,体育课给我送水,上课给我传小纸条,尤其是一天二次的跑操,当队伍跑到了操场的转角,我总能感受到前面有一个回眸的身影。渐渐地,同学中出现了一些风言风语,老师也开始不断地点我们的名。其实怎样我都无所谓,麻木了,我知道我并不喜欢依如,但我很享受这样的感觉,青春的浮躁,总是需要渲泻的,至于渲泻的是谁,并不重要。
两个月后,依如和我说分手。我淡淡地听着,想,终于结束了,这一段荒诞的关系。依如拿出了另一叠情书,说,对不起,他比你优秀,我&&我瞥见落款处那个在心里默念了千百次的名字,心里抽痛了。依如看着我,哭着说,对不起,但我不能骗你,也不能骗我自己!我心里抽痛得更厉害了,自入学开始,追求他的女生就没有少过,有比依如美的,比依如温柔的,甚至&&他一直不为所动,我也一直心存希望,只是没想到,他喜欢的,正是淡淡的、平凡的依如。我看着依如的脸,似乎发现,也许,她也是好看的。依如说,对不起,把你伤害成这样。我说没关系。只有我心里知道,伤害我的,不是她。
依如抛弃我的那天晚上,我借口身体不适没有去晚自习,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同桌的他。我不想看到他的目光投向那位与我有着复杂关系的女子,至少今天不想,至于以后会不会无路可逃,我不想去想。
正在床上辗转,一个熟悉的脚步轻轻靠近了。迷茫中我的手被牵起,一个熟悉的声音说:你现在恢复单身了,我,有机会了吗?然后,一只戒指不由分说就戴到了我的无名指上。我不知所措地说:你怎么知道我的手指大小。傻瓜。他笑着说,我天天都在课桌底下偷摸你的手,早熟悉了。他帮我打开床头灯,我仔细打量那一对卡地亚,是我最喜欢的款式,可是,他怎么知道?你上次买了本时尚杂志送依如,之前翻看这页广告,翻了三遍,于是,我就记住了。他说着,脱下自己手上的戒指,说,里面刻着我们的名字,jacky john,我们要在一起,永远。原来他这么细心,我任由泪水淌满了我的脸,因为,自有他帮我擦干。之后我们的手,就经常借着书本的遮掩,在课桌里牵起。课堂就这样洋溢着幸福。身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分分合合,我们只看,只笑,不说话,因为我们是最坚定的。
可是,一年后,我终是把那枚戒指丢掉了。因为我看到他和校花在一起。爱情难道不应该是一生一世吗?难道就因为我们的爱情只能存于地下,所以,他就可以恣意不忠吗?他回到宿舍,看到我手上不再有那枚戒指,就没有说话。不久,他申请调换了宿舍,换了座位,我们就彻底相忘于江湖。
收起心绪,我认真地答完了语文题。我不知道他会去哪里,所以,也许考到哪里对我并不重要。我默默地笑自己,填完卷纸,交卷,出门。
可是,他正立在校门口,俊朗,挺拔,如同战神一样沐浴在午后的艳阳里,旁边停着那辆红色的敞篷车。我这才想起,我已经很久没有在学校看到他了,似乎我刻意要遗忘他一样,真的就把看不到他的忧伤埋在了心底,不去打开,也就渐渐变成了刻意的忽视。他走到我面前,打开一个盒子,里面竟是当年那一对戒指。他说;你真能扔,我找了三天,才在校园草丛里找到。我移民去了美国,你愿意和我去注册,然后一起生活在异邦吗?
我看着戒指,看着他,说:可不可以等我三天,我想考完全部科目。
晴朗的天气真可爱。爱情,会经过忧伤,但,一定不是终点。
2012年高考零分作文:揍扁船主
有个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船上的漏洞补好了。过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漆工说:工钱已经给过了。船主说:这是感谢补船漏洞的钱。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因为船上有漏洞,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
看完这则材料以后,我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一股刺骨的寒意从脚底直涌到头顶。这是个什么样的爹啊,他明明知道船上有漏洞,他也知道有漏洞的船到海上去就是一具移动的活棺材,但是他还是故意隐瞒了这件事,要把他的孩子们一个个送上黄泉路。
常言说,虎毒不食子,而这位伟大的父亲却要自己的儿子一个个殉命于滔天巨浪之下,葬身于鱼腹之中,杀人于无形之中却不会留下一点把柄,如此阴险歹毒的父亲凶残程度已经超越了人类的想像。
船主为什么要对船重新涂漆,因为他要制造一种假象,他要用油漆去掩盖这条船千创百空的真相。因为孩子们如果发现船上有漏洞,就不会驾这条船出海,他恶毒的计划就会落空,所以他要对船重新涂漆来掩盖真相。
这位伟大的父亲用心不可谓不歹毒,计划也不可谓不周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个天字一号毁灭计划却轻易地被一个漆工给粉碎了。油漆工一个举手之劳,把船上的漏洞补好了,船主的孩子性命得以保全。
要我说,这哪里是一个漆工的举手之劳,这分明是上帝借漆工之手来丞救那几个无辜的孩子啊。
孩子得救了,般主的阴谋被粉碎了。
读到这里,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既然是油漆工打乱了船主的计划,那么船主为什么还要对他表示感谢呢?
说实话,读到这里,我心中也有一个结,船长应该迁怒于油漆工才对啊!
其实,这样想,是我们把船主想像得太善良了。对于船主的作事风格,按照正常人类的逻辑思维去思索去推断,必定走入一个误区。
现在请你再把材料再通读一遍,你就会发现船主是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他可以把自己的孩子送上死路,同时,他也是一个十分狡猾的人,他给船涂漆是为了掩盖船漏的真相,显而易见,船主表示感谢不会是上嘴唇碰碰下嘴唇说声谢谢你那么简单,船主也知道如果事情败露以后事态的严重性,那么这个感谢的份量绝不会轻了,真金白银,以封悠悠之口。
到事情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就是掩盖真相,这是他做事做人的行为准则。
有人会问,既然船主敢对自己的孩子下毒手,为什么他还要用真金白银去封一个漆工的口呢,为什么不直接杀人灭口,以绝后患。这样想,就是把问题考虑的太简单了,船主把自己的孩子怎么处置,在别人看到属于他们家的内政,外人不得干涉,但是漆工却不是他的孩子,谋杀了漆工,就容易引起外交纠纷,官府就会找上门来,杀人偿命的道理小孩子都知道,这船主当然也明白,所以他对漆工下手有点忌惮。
现实中,这样的船主也有很多很多。
我们看到,有人拍着胸脯说近期不会发生地震,几天后地震突降,多少人瞬间阴阳两隔。
有的人曾拍着胸脯说,保证某地没有一例病情,事后没几天疫情爆发,医院人满为患。
有人说油价不会涨,几天后油价第吨上调400元。
还有人说化工厂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无害,有人说偶尔吃点皮鞋胶囊对健康无碍。
对于这样的船主,我们从来不要抱有什么幻想,狼是吃肉的,狗是吃屎的,这是他们的天性。这个船主是喜欢撒荒的,是要谋财害命的。
故事没有给我们一个结局,那个漆工有没有接受船主的维稳,有没有把真相公布出来,我们不得而知。
江苏高考满分作文 篇6
那一年,表姐的同学聚会上,一首《同桌的你》,勾起了所有人青春时的回忆。
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屋子里,欢声笑语回荡在我耳畔,十年再聚首,多么难得。
“就你那时候最凶了,拿着个小木棍,谁讲话就在谁跟前挥着„„”曾经暗恋过表姐的一个男的,脸喝得通红,“我被打得最多„„”脸上似乎露出了幸福的表情。“谁让你当时脸皮那么厚来着。”表姐只捂着嘴笑。在座的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
“谁说是你被打得最多,我也不少,好不好?”另一个男的,肥头大耳,刚来的时候穿得很体面,现在喝多了,完全失去了开始的样子。
„„
一桌子人在那里有说有笑,回忆着十年前的点点滴滴。
那时候我刚读高一,对人世的聚散分离没有一丝感触,总觉得自己还青春,没有朽去的青春,我会永远守她。看到饭桌上的他们说说笑笑还会掉下几滴眼泪,也不觉有什么。
“还记得我们班上代表学校演的小品吗?”表姐拍了一下手。
“记得,记得!《同桌的你》,我演你同桌,你和我演彼此闹矛盾了,我们最后又和好了。”
“对啊,还得了奖呢!”
饭桌上七嘴八舌,回忆着那场小品的成功。我在一旁笑着,也好想来一场《同桌的你》。
电线杆上的小麻雀越聚越多了,它们也叽叽喳喳的,好像也在演着那个小品。
我也想到了同桌的她,一个性格像男孩的女生,剪了男生的发型,每天早上一定洗头吹头,问她原因,她只有一个回答:“我要在青春里做一把男孩。”我忍俊不禁,笑话她。不
过她真的挺帅。
“当时总觉得自己还年轻,谁知一晃都十几年了。”聚会快到尾声了,一个穿着个性的女士说道。
“是啊,总是忘不了当年的疯狂。还记得那时一起罢课为老师做礼物吧,虽然受惩罚了。”
旁边的老师,已经哭成泪人儿。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深夜了,他们才回家„„电线杆上早已没有了麻雀的身影。
时光总是转瞬即逝。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耳畔又回响起来。
江苏省智慧旅游研究 篇7
关键词:江苏,智慧旅游,信息技术,旅游行为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蓬勃发展,旅游需求不断升温。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和国家对旅游产业的支持,我国旅游业作为充满活力的环保型朝阳产业,发展前景无限广阔。2011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亿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2亿人,互联网上网人数4.85亿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旅游活动作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延伸,必然也会因为信息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计算机技术在旅游方面的应用使得旅游业如虎添翼,把现代旅游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智慧旅游应运而生。
“智慧旅游”本身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它是一种以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智慧旅游的“智慧”体现在“旅游服务的智慧”“旅游管理的智慧”和“旅游营销的智慧”这三大方面,而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智慧旅游主要包括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简称“四导”)四个基本功能。根据“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发展规划,智慧旅游将包括五个示范工程:智慧旅游示范城市、IT上市企业、数字景区示范工程、智慧酒店示范工程和智慧旅游购物示范点。
镇江“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得到批复后,南京、苏州、常州、无锡、镇江、扬州和南通7市建立了“智慧旅游联盟”,并联合其他各兄弟城市从城市智慧旅游逐步向城市群、区域性智慧旅游发展,形成点、线、面、网的连接和结合。南京市智慧旅游规划通过评审并开始实施《“智慧旅游”总体设计方案》;无锡市按照中央关于建设旅游与现代服务城的要求,发挥物联网和互联网“两网”优势,提出“感知中国中心”理念,并制定了智慧旅游示范方案;作为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的扬州,《“智慧扬州”行动计划》已经完成初稿,智慧旅游总体规划正在抓紧编制;苏州旅游局联合海客科技开发“苏州智慧游”APP,并将“苏州智慧游”作为苏州智慧旅游建设项目的重点产品。基于即将到来的信息化旅游时代,本文以苏州、南京的游客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旅游方式和现代旅游方式下游客出游行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智慧旅游背景下江苏省地区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各方面的变化。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的与智慧旅游发展、智慧旅游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来获取有力的资料论据,保证理论知识的支撑。
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分析方法是研究游客旅游行为常用的方法,本项目组于2013年9月在南京中山陵、苏州拙政园内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49份,有效率达到87.25%,然后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果。
三、研究结果分析
1. 城市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调查显示,南京、苏州被调查城市游客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无明显差别,男性占50.7%,女性占49.3%;年龄以15~24岁最多,共占45.8%,25岁~44岁的游客占36.7%,14岁以下(2.6%)和65岁以上(2.6%)比例较少,不难发现15~24岁的青年和25岁~44岁的青中年仍是旅游人群的主力军。游客以江苏省本省的居多,所占比例为59%,其它城市的比例为41%。被调查城市游客一年的出游次数主要集中在三到六次,为51.9%,;其次是三次以下,占28.7%;最后,一年出游达到六次以上的游客占19.4%。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旅游的频率也将不断加快。
2. 南京、苏州城市游客对智慧旅游的认知分析。
(1)智慧旅游应用。表2显示,南京、苏州游客在出游时大多会通过网上查询出行相关事项,其中南京所占比例为67.1%,苏州所占比例为61.2%。表明目前游客通过网络获取旅游相关信息的现象较为普遍。而智慧旅游正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进行旅游的一种方式,所以智慧旅游的应用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表3显示,在使用移动设备收集旅游信息时,游客选择的设备种类较多且各有偏好。南京游客选择笔记本电脑的比例最大,占59.6%;然后是智能手机,所占比例为56.0%;还有16.1%的游客通过平板电脑和22.4%的游客选择其他设备获取旅游信息;苏州游客则是选择智能手机的居多,所占比例为82.4%;其次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分别为66%和61.7%,只有16%的游客会通过其它设备收集旅游信息。不难看出,游客更倾向于通过便携的移动设备来收集旅游信息,智慧旅游的发展也顺应了这一潮流,为游客提供更为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表4显示,南京、苏州游客在收集食、住、游、购、娱、行方面的信息时差距较大,南京游客收集的游览、交通方面的信息较多,所占比例分别为71.6%和55.6%;苏州则是游览、饮食、娱乐方面的信息居多,所占比例分别为83.0%,77.1%和75.0%。这一方面体现了地区差异性,另一方面则显示出游客收集旅游信息的多样性。
不同的游客要了解的方面不同,同一个游客对不同的旅游景点所要了解的方面又会不同,而最重要的就是让游客搜集到的信息更加全面,更加真实,更加系统。
南京、苏州游客在收集旅游信息时最多地选择通过搜索引擎(如百度、搜狗等),所占比例分别为71.4%和94.1%;然后是通过旅游论坛/社区、博客、微博、QQ群和中介网站的较多,南京所占比例分别为28%和29.1%,苏州则是47.9%和36.7%。而选择官方旅游网站和其它网站的并不多,南京所占比例分别为19.3%和8.1%,苏州则为29.8%和25%。搜索引擎在其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可以作为发展智慧旅游的参考。
有关数据显示,官方旅游网站并不是很受大众青睐,而搜索引擎的选择者远远超过了官方旅游网站,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搜索引擎的信息相比较官方网站,信息量更大,信息内容更加贴近游客们的需求,更新也比较快,而官方网站在这些方面,也确实存在着不足,所以,丰富网站信息内容,加快更新步伐,贴近游客需求,形成更加完整、更加系统的网站,是官方旅游网站迫在眉睫的任务。
(2)对智慧旅游的了解。调查表明,游客对智慧旅游服务项目并不怎么了解,在南京有48.4%的游客表示从未听说过,39.8%的有游客听说过但不怎么了解,仅有5.6%的游客有一定了解和6.2%的很了解并时常运用,不超过12%的游客对智慧旅游有基本的认识和应用;苏州则有43.6%的游客表示从未听说,18.6%的听说过但不怎么了解,还有24.5%的有一定了解和13.3%的很了解并时常应用。不管是在南京还是在苏州,表示从未听说过智慧旅游服务项目的游客,都是占很大的比例。对于智慧旅游服务的概念的推广工作还有待加强。总的来说,两地的游客对智慧旅游的认知远远未达到期望值。
有关数据显示,苏州和南京两地的游客在对智慧旅游的了解程度上,不同的年龄段呈现出差异。对于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这两个年龄段的游客,几乎对智慧旅游持“从未听说”的态度;在45~65岁这一年龄段的游客,大多数人持“从未听说”和“听说过,不怎么了解”的态度。在15~24岁这一年龄段,南京的游客有近一半人表示“从未听说”,苏州的游客在这一年龄段对智慧旅游项目“有一定了解”和“了解并时常运用”占有近一半的人数。在25~44岁这一年龄段,苏州有30人表示“有一定的了解”,而南京仍然是多数人并不了解智慧旅游项目。通过两地的调查,25~44岁这一年龄段的游客对智慧旅游项目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并时常运用的游客却不多。所以,智慧旅游应开拓更广的市场,在不断提高旅游知晓度的同时,加强对不同年龄段游客的推广。
3. 智慧旅游发展可行性。
调查显示,南京、苏州的大部分游客还未体验过其推出的智能旅游软件,只有37%的表示体验过,还有63%则是没有体验过。有关数据则显示南京和苏州的游客表示在使用智能导游软件时的最大障碍是WIFE覆盖不足,所占比例分别为35.4%和69.7%;其次是操作太繁琐,比例为22.4%和62.2%;再次为信息不准确,比例是17.4%和56.4%;最后是软件与手机系统不符,所占比例为9.3%和33%。游客反映的这些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为今后智慧旅游进一步地改善和提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 智慧旅游的必要性。
南京、苏州的游客觉得智慧旅游发展很有必要的人占大多数,比例分别是86.3%,68.6%,也有部分人觉得发展智慧旅游没有必要,持本观点的苏州游客占22.3%,明显高于南京的9.9%,还有少部分游客认为智慧旅游的发展与自己无关,南京占3.7%,苏州占9.1%,所占比例不大。由此可见,大部分游客对于发展智慧旅游还是很支持的。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笔者就调查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一些建议:
1. 智慧旅游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但游客对智慧旅游的整体感知存在欠缺,由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较多游客即便是有使用到智慧旅游的方面,但其对智慧旅游并没有过多的认识,游客认知有待提高。因此,江苏省在打造智慧旅游城市的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游客对智慧旅游的认知度。
2. 调查发现,游客更倾向于通过搜索引擎、旅游论坛、QQ、微博、中介网站(携程、同程)等获取旅游信息,因此,江苏省可以通过这类网络平台投放旅游信息,以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旅游信息,提高旅游信息的利用率。
3. 智慧旅游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旅游服务,是否有免费的WIFE成为人们考虑使用智慧旅游服务软件的首要困扰,因此,智慧旅游的发展有赖于国家、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进一步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快扩大WIFE覆盖面,保障游客快捷、无忧地享受智慧旅游带来的旅游新体验。同时,不断简化操作系统和提高信息的准确度会开拓更广阔的使用市场。在当下手机极为普及的时代,将手机系统与旅游发展强强联合,两者相互促进,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
4. 智慧旅游的发展必然会促进自助游的兴起,这样必然会对团队旅游,特别是现场导游造成一定的影响,调查显示,有部分游客认为将来智能导游会代替现场导游。笔者则认为智能导游虽然具有便捷性、自主性等优点,但是,现场导游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和满足游客不同需求的服务,是智能导游无法取代的,而且旅游更是一种人际交往和感情交流,智能导游缺乏“人性化”。
5. 现在智慧旅游城市发展的特点是各地方相对独立,没有紧密联系性,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没有做到很好的融合。加强各个智慧旅游城市的联系与融合,实现资源共享,让旅游者享受到真正的便利,才是智慧旅游发展的最大动力。同时,可以将其与打造智慧城市联系起来,双管齐下,以智慧旅游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用智慧城市推动智慧旅游,进一步探索有特色的城市管理和发展模式。
江苏高考作文智慧 篇8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一种崭新的理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篇作文,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佳作show 1
绿色生活
◇ 江苏一考生
蜗居一隅。剥落的朱红,凌乱的书架,飘摇的老屋……这一切,与理想中的绿色生活太不相称。
今天,你是否还在为日益暴涨的房市殚精竭虑?是否还在替明天的落脚点大声疾呼?是否还在为身居蜗壳怨天尤人?你终日翘首期盼头顶那片绿,却发现自己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陷于名利中,一身污泥……你的书架蒙了尘,你的心灵生了灰。
生活本绿色,菩提本无树,然,何苦惹尘埃?
可我还是终于瞥见了你的满架藏书和藏书后面的那盆文竹,它透过几千年厚重的门扉,袅袅动人,青翠欲滴。你摸摸那文竹的叶片,眼里有我读不懂的深意。你建议:何妨用只透明的玻璃杯,来泡一杯春色?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茶源于尘土却止于流水。这杯中的茶,竹雨缤纷翩翩而下,如御风群舞,绿波荡漾。此时捧起,雾色弥漫,影影绰绰。这已不是墙上的画、书上的诗,而是胸中的万千气象,是锦绣河山浓缩于身体里的悠然体会。
你呷一口茶,望向窗外,发现绿竟有如此丰富的层次和差别,鹅黄浅嫩,苍翠葱郁,青碧墨黛,展现尽你所能想象到的每片绿。在这时,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片独立绿,绿到你自身也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匍匐在万绿丛中的叶。
你收起目光,看了我一眼,似有深意。你说:阿拉伯人品茶有三道,一道苦若生命,二道甜若爱情,三道淡似微风。而佛门悟道有三个阶段:勘破、放下、自在。其实,无论是茶,是诗,还是禅,都是使人回归到至纯至简,至明至净,过一种绿色的生活。你再呷一口茶,不再言语。
好,我知道了。现在,什么也不要说,让我们端坐下来,坐成道,坐成神,坐成佛,看这文竹的翠片长久地绿下去,看我们的心灵空灵到最佳境界,拂去尘埃清扫花径。
行走于尘世,有人低头捡拾别人落下的钱币,埋头刨尘埃里的富贵,亦有人向往绿色生活,他们抬眼揣测云的心思,聆听天边的落羽,观察刺入天际的大树,他们全长着富有哲理的眼睛。
绿色生活,先是“静”,再是“净”,最后是“境”。
简单而闲适,人因植于对绿色生活的歆羡而得以荫庇在美的浓荫下。
【亮点品味】
本文是一篇意境很美的散文,它有三重境界:一是写实,二是传神,三为妙悟。从“写实”的角度来说,它写了“饮茶”这件事,这是一件“雅事”,可谓选材讨巧;从“传神”的角度来说,“剥落的朱红,凌乱的书架,飘摇的老屋”刻画出饮茶的环境,“竹雨缤纷翩翩而下,如御风群舞,绿波荡漾”描绘出茶叶入杯的形态,可见语言功底;从“妙悟”的角度来说,作者用“静”“净”“境”三字概括对“绿色生活”的理解,可谓人生真谛之透视、生活本质之发现。
绿色生活
──奶奶的心事
◇ 江苏一考生
刚到村头,抬眼望见圩子上那片浓绿的白杨林,三叔便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放声痛哭起来。他双膝跪在地上,仿佛有千万斤重,怎么也抬不起头来。一声声“妈妈”的呼喊,叫人为之动容。
奶奶有三个孩子,三叔最小,爸爸最大,还有那与我未曾谋面的二叔,他在一场意外中遇难。不知怎的,奶奶最疼三叔,临终前,还不忘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找到三叔。而我对三叔终究也了无印象。只知每到春节,奶奶总会呆坐在卧房,对着那张泛黄的照片自言自语老半天,其间不时用手绢擦拭眼角,若有所伤。虽然人影模糊不成模样,但我隐约察觉奶奶的心事──我起初把它归于去世已久的爷爷。
爷爷本是村子里当家人,后来在一场大水中为救村民献出了生命。为此,已经怀了三叔的奶奶哭昏了好多天才醒过来。村子以前很大,水灾之后,定居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或许也正因为这场灾难,邻里之间相当和睦,彼此也算是知根知底吧,家家几乎无话不谈。
但奇怪的是,每每提及三叔,村里人就会摇头,顾左右而言它。直到那年春种,家家大忙,而我们家只有妈妈、姐姐和我忙前忙后,獨不见爸爸。我随口问帮闲的奶奶,她近乎平淡地说:“到圩子上看看去,你爸该在那收拾白杨林呢!”我心里直犯嘀咕:“一片破草坪比粮食还重要?”果不其然,偌大的圩子上,只见爸爸正一铲一铲地给树苗培土,还不时俯身观察长势。
对此,我虽习以为常,却冥冥中觉察到这片白杨林和我们家定有某种特殊的关系。这个谜在奶奶弥留之际才得以解开。在三叔十五岁的时候,村子又发生了一场灾难,但邻居们从不当我面讲起,出于好奇,我多少次在梦里虚构这场景,几多凶险,几多恐怖。从奶奶的话中得知,这场灾难和我们家有着严酷的关系:我可怜的二叔就死于这场灾难,而这一切竟缘于我神秘的三叔。
我们村地势低洼,土质疏松,只要稍微捏一下,就成了一层厚厚的土。爷爷生前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圩子上植草坪,以此固住土层。大家按此法在圩子上种植了草坪,村子的状况还真一天好过一天。人们看到圩子上的绿色,就像看到希望,似乎幸福正向我们招手。让人没想到的是,如此美好的愿望,竟然被我那调皮的三叔毁坏了。
三叔脑子灵活,他鬼使神差一般用药药鱼虾,不曾想废弃的药瓶丢在草坪上,药水流到草坪上,将一片片茂盛的草坪杀死了。三叔最初也不知道,到来年春天,村民发现圩子老不见绿,始终一片荒凉。更可怕的是,这一年洪水泛滥,席卷了整个村子。二叔为救不会水的三叔,也被洪水夺走了生命。事后有人就把三叔药鱼虾的事情讲了出来,认定他就是灾难的罪魁祸首。
奶奶没作辩驳,一面长跪在村里人面前,一面给遇难的二叔烧纸。三叔挨了村里人的打、奶奶的骂,就急了,逃离了村庄,至今未回。爸爸和妈妈在外地打工,幸免一劫,当知道这事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从此,奶奶和爸爸就承担起村头圩子上种植白杨林的责任。
讲完这段往事,奶奶嘴唇翕动,似乎想要说什么。爸爸会心地点点头,猛一转身,眼泪夺眶而出。奶奶才闭上眼睛。她是想要爸爸保护好圩子上的白杨林,另外一定要找到三叔。其实,三叔和爸爸一直有联系,每年的树苗也是他买的,他只觉心里有愧,不敢回来。我见到他时,还不到四十岁的他,却已是双鬓斑白。
三叔一声不吭,沉重的双膝已诠释了一切。那一片绿色的草坪温柔地布满了圩子,就像一枚枚大大的印章,刻满了生者对亡者深深的怀念和对绿色生活的真诚期许。
【亮点品味】
这篇文章在考场上感动了很多阅卷老师,它小说化的表述,让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异常鲜明。本文有两个突出之处:一是描写与表述中传达出的文字修炼功底十分深厚;二是文章主题表现出中国人的民族情感与传统精神——保护自然与保护人际和谐,这是从古至今中国人追求的生活的“绿色”。可以说这是一篇以生活化方式呈现的“新文化作文”。
关于江苏高考作文 篇9
我们被抛入到一个声音爆炸的世界,消除声音符号似乎都是不被允许的:从读书起我们都会被鼓励要积极发言,工作后无论是在什么类型什么级别的岗位,“与人沟通”都是一项隐形却基本的要求——我们被要求张开嘴“说话”,要多说话;也被教了许许多多应当去说的话,却从未有人教我们如何“不说话”。
所以经常会有人语出伤人却浑然不自知,会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如入无人之境——没有体会过安静又如何会有适应维持安静的意识和能力?一个非常通俗易懂的例子,大多数人是没法适应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旅行的,倒真不是多一个人就能提升活动品质,只不过多一个人就多了一张嘴,可以打破那种尴尬的安静。久而久之,我们再难适应偶尔来临的安静,想方设法地逃离安静。可是安静真的有那么可怕么?
史铁生曾经不加掩饰地表达他对安静的向往:“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我们会以为地坛是一个天然的隔音器,隔绝一切声音,里面一片死寂,不过我们很快就发现史铁生耳中的地坛“并非无声”: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自然的呼吸声此起彼伏地在他耳边回响,生命的脉搏就有力地走在他的心上,他可以放心地卸下包袱,用慢镜头回放脑中的记忆,抚摸生命的每一道痕迹。自然的力量永远神秘而不可忽视,他在地坛里想明白了为何上天会安排他残废了双腿,面对必然会降临的死亡应该如何生活,自己的母亲为何会早早离开自己……地坛的安静却给他注入了力量的源泉,所以我们才能在他的字里行间触摸到难以潜藏的韧劲——一个活到最狂妄的年纪却残废了双腿的人,他认真而努力地活着,还想着带给别人最恳切的期冀。
而这一切,就来自地坛那丰富的安静。
初读《红楼梦》时非常不喜欢宝钗,总觉得她是一个虚伪世故的女子。过了几年再拿来细细品读时,却发现曾经我忽视了她身上许多东西。贾母带着刘姥姥逛大观园时第一次对宝钗的蘅芜苑有了直接而细致的描绘——奇草仙藤,冷绝苍翠;屋子里则如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床幔也是极其素净的。就像前文薛姨妈提到宝钗“不爱花儿粉儿”的,她的居所、她的寝室,在她自己能够做主(因为大多数面对外人时,她所做的是一个别人所要求的她应该有的样子)的小小地界里,她安静而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追求,不再做那个大家所期望的小姐(也许其他年轻的未出嫁的贵族小姐,闺房里应该精致美丽,院子里则是各色花草),直到贾母带着众人游览大观园才为我们揭开神秘的面纱。比起许多刻意追求特立独行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之人,宝钗并未将自己与其他贵族小姐的不同作为自己的身份牌,却也没有像我们在书中大多数时候见到的那样顺从得像戴上了面具般没有自我,而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安安静静地保持本初的自我。而读者则有幸沾刘姥姥的光见识到了宝钗的另一面(又或者说是她心底里的自己),才明白那个一贯的安静下却也有着一股可爱可叹的固执和叛逆。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篇10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江苏卷高考作文题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比如雕塑,基因等都是语言,还有有声的、无声的语言。语言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化。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江苏卷高考作文题
现代社会车来车往,车的种类纷繁复杂,生活中已离不开车,车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转变,车代表了社会的发展。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2016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
话长话短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江苏卷高考作文题: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
江苏卷高考作文题:
什么是不朽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探险者与蝴蝶一群探险者去山洞探险,进入后点燃蜡烛,发现有一群蝴蝶,于是退出去。过了一段时间,探险者们再次进入,却发现蝴蝶飞到山洞深处了,小小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
江苏语文高考作文:
忧与爱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江苏语文高考作文:
拒绝平庸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要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江苏语文高考作文:
绿色生活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江苏语文高考作文:
品味时尚时尚表现为语言、服装、文艺等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摩仿与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好与坏,雅与俗,美与丑,各种观点交错杂陈。创新与摩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的如过眼云烟,有的能积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江苏语文高考作文:
好奇心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 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文章。
江苏语文高考作文:
怀想天空 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 请以“怀想天空”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江苏语文高考作文:
人与路 有人说:世界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界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江苏语文高考作文:
凤头、猪肚、豹尾 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来谈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请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江苏语文高考作文: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江苏语文高考作文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江苏语文高考作文:
心灵的选择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个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江苏语文高考作文:
诚信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需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不舍得,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思辨 篇11
笔者梳理出了争论的几个焦点问题,力图分析讨论中存在的思维误区和解决策略。
一、争论的焦点问题
1.个性与创新是什么关系?
一是并列关系。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不同性质的概念作为句子的一部分并列不合逻辑。
二是包含关系。个性彰显同时可以具备创新意识,个性彰显外延大,创新外延小,大小不同的概念一般不好并列,不好用“有时……有时”连接。
三是交叉关系。有的创新需要个性的彰显,有的个性与创新无关,两者不存在不可调和的选择关系。
四是辩证关系。有个性未必有创新,个性并不都带来创新,但没有个性,肯定不能创新。
五是不相关,即二者之间没有关系。个性与共性是一对范畴,创新与守旧是对立的概念,“个性”与“创新”,在哲学中没有这一对范畴,在逻辑学中不同性质的概念不能并列。
2.“说话长短”与“个性”和“创新”有无关系?
一是仅仅就“说话长短多少”而扯上“创新”,是命题者“黔驴技穷”;说话长短和个性、创新扯在一起,命题人脑袋被门夹了。
二是前者是后者讨论的前提,宽泛地谈个性、创新是偏题的,一定在说话、表达的范畴内谈才切题。
二、争论中的思维误区
1.脱离语境,断章取义
在争论中,许多发言都是脱离了具体的语境空谈个性和创新这两个概念的关系,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个性和创新两个词不是孤立地存在的,理解一个词,不能仅从其词典义理解,还应注意语境义。它们处于“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的语境中。个性或创新是对上述行为的评价。在此语境中,出题人是有意将二者区别开来的,“个性”可能侧重于感性层面,是一种受性格、情感所左右,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而产生的自然反应;而创新意识则是有深厚的学识和深刻的思想作为基础,是带有高度思维特征的高级意识的反应。
“有时”的含义具有模糊性,导致了语意的不确定性,成为争论的一个因素。“有时”其实是指不同情境或不同人的状态,可以是指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的人,也可以指不同情境下的同一个人。“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表达的意思是,上述的行为对某个人或特定时间下的某个人,在别人无话可说时就是要说,即使未必能说出新的东西,这时是一种个性的表现;“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是指有的人能说出别人说不出的新东西,与学识、思想、智慧有关。
因此,这则材料并不是要讨论个性和创新的关系。争论“个性”与“创新”两个概念是交叉关系、包含关系还是辩证关系,能不能用“有时是……,有时是……”连接,都是脱离材料的空谈,是断章取义,没有意义。
2.机械套用逻辑理论
个性和创新两个词是不同种属的概念,“个性”是属于性格的概念,创新意识是思维层面的概念。有人认为不同集合下的子概念在逻辑中不是并列关系,因此在这里不能以“有时……有时”的并列关系出现。其实在语用的环境下,这两个概念只是语法关系上的并列,并不是说它们是逻辑上的并列关系。
比如这样一组对话:“你真是一个男人。”“不,你不应该用‘男人这个词,应该用‘思想家。”“男人”在逻辑上并列的概念是“女人”,“思想家”在逻辑上并列的概念是“科学家”“艺术家”等,但在这个语境下,“男人”和“思想家”是在评价一个人时所运用的两个概念,是语法层面上的并列关系。从外延上讲,“男人”和“思想家”有交叉,但两词的内涵明显不同,在语言运用中我们更看重的是二者内涵上的不同。如果严格按照逻辑学的理论来要求语言的运用,不仅文学语言无法产生,我们也简直无法说话了。
明确概念的内涵很重要,但我们不能将逻辑学中概念的那套理论机械照搬到语用环境中来。几十年前,逻辑学曾经进入到中学语文课程中来,但后来又消失了。或许将逻辑学的一些原理机械照搬到语文中来严重影响了语文本身的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发言碎片化、情绪化
网络社区讨论有其优点,即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在一个事件发生时迅即发表观点。但是,这一优点也带来了相应的弊端。任意一个成员都可以随时发表观点,发言水平参差不齐,随意性较大,整体发言水平不高,不同成员不同角度的发言也会相互干扰、影响他人的发言,使讨论常常难以集中一个话题上,各种观点交织在一起,呈现一种碎片化状态,缺少逻辑的推进,让人理不清头绪。比如,并列说、交叉说、辩证说、包含说等不同观点,不断冒出来,相互批驳,没有头绪。
随时迅速发表观点,但是思考不够深入,感性的认知居多,对自己的观点缺少论证,许多发言只是在重复自己的观点,即使有论证但由于缺少深入的思考也不够严密。对他人的观点不能认真倾听,有时并没有真正理解对方的观点,只是一味地否定。
争论的各方由于缺少论证意识或者缺少推理能力,常常只有论断而少论证,互相不服气。甚至不再讨论问题本身,而是转向对与论题相关的人进行批评、指责甚至谩骂,完全成了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在当前的网络口水战中,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三、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1.树立整体意识,重视逻辑思维
一篇文章也好,一个语段也好,都是一个完整的话语系统,但凡有点写作经历的人都知道,什么地方说什么、怎么说,作者是有一个思维流的,因此,要想知道文章或语段中某些语句、词语的含义,就必须放在作者的思维流里来考量,理清前后语句间的逻辑关系。脱离了文章或语段的整体去探讨某一句话、一个词,那就是将其孤立起来,只谈论它们的词典义,或者进一步抽象为哲学概念,完全抛开了作者(或命题人)的写作(命题)意图。
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包括教师)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这与传统的语文教学重感性和感悟,轻逻辑理性有关。所以,教师本人首先有必要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增强逻辑理性意识。
2.树立论证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
提出了观点,必须要论证观点。不能说我认为就是这样,这样就是对的;或者我的经验告诉我,我的观点就是对的。这都不是说理。也不能认为提出了一个理由就可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就是正确的。别人是否相信,首先要看这个理由是否成立。比如“说命题人弱智,不是针对具体命题人,是针对命题人所命题目不能让人满意的状况,跟尊重没有关系”,这样的理由能让人信服吗?完全是强词夺理,无理取闹,不值一驳。然后要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理由,一个理由常常不足以证明观点,从不同角度运用多个理由才更有说服力。再次,要想一想自己的理由本身是否符合逻辑,比如:“个性彰显外延大,创新外延小,大小不同的概念一般不好并列,不好用‘有时……有时连接。”个性与创新属于不同类型的概念,并不能比较哪个外延大,哪个外延小;“有时……有时”并不意味着所连接的一定是没有交叉关系或包含关系的两个概念。
反驳他人的观点,必须有理由和依据。不能说我的理由是正确的,所以你的理由就是错误的。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维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理由和依据是逻辑推理(论证)的一些基本原则,比如概念是否阐释清楚或准确,归纳推理是否正确,因果关系是否准确,是否符合演绎推理的原则,隐含的前提是否合理等等。
3.懂得求同存异,深入探讨
我们的认知并不是一下子就深刻而全面的,也并不代表着真理,可能有正确的认知,也可能有错误的方面。所以,一方面我们应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看是否有合理的地方,不能一有与自己的不同的地方,就对他人的观点全面否定,这是情绪化的表现;另一方面,对自己的错误的地方,也要有勇气改正,自己未曾认识到地方,也要能接受他人的认知。
再者,当对某一点的争论无法进行下去时,暂时避开这一点,换个角度去看问题。不妨看一看有没有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地方,寻找新的讨论方向。比如,在为个性和创新争论不休时,想一想此题只能写个性和创新吗?还可不可以写别的?别人无话可说,可能是不敢说(受胁迫或有危险),或者不愿说(说了也没用),这种情况下说出别人不敢说的东西,则是一种勇气,也可能是为了自己所坚守的理想和品质,体现出的是一精神气节,与个性和创新无关。由此,我们是否想到,个性和创新,应是由母题引申出的两种立意方向,不一定是关键词,考生应该可以写别的理解。正如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智慧是一种经验、是一种能力”一样,“经验”、“能力”是对智慧的一种提示,并不是必须写作的关键词,考生完全可以写出其他的理解。由此,此题就有更大的写作空间。
回过头来再想想,如果再去争论个性和创新的关系,是否还有意义?
4.作文命题语言应更加严谨
此题应该是一个好题,但是引发这么大的争议,题目本身表达不够严密也是一个原因。其一,“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主体是说话人本人,而“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主体前后不一致,“有话”与“无话”的主体是“别人”,“短”和“长”的主体是“我”。固然,后面给出了解释,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命题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但严格来讲,前后主体不一致不能构成转折关系。这种表述实在不够精密,让人感觉别扭。其二,“有时”语意的模糊性,既给出了解读的空间,但也造成了理解的困难,从而引发了争议。这是用文学性的表达手法来命思辨性作文题目带来的弊端。作文命题的语言,还是更加严谨一点,所指应该更加明确,不应人为造成理解的困难,给学生制造阅读障碍。再者,当别人不说时自己来说,可能是勇气,也可能是一种精神气节,只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则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认为只能写个性和创新。不如将结尾的句号改为“……”,这样更给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
【江苏高考作文智慧】推荐阅读:
高考满分作文:江苏高考满分作文08-10
江苏高考材料作文09-03
江苏高考作文满分11-06
上海江苏高考满分作文08-27
2018江苏高考作文审题07-07
2008江苏高考满分作文07-25
2024江苏高考作文题目08-24
江苏英语高考历年作文范文07-03
2022江苏高考语文满分作文06-03
江苏高考英语作文题目预测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