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呈现的精彩

2024-09-27

教改呈现的精彩(精选10篇)

教改呈现的精彩 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 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已经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成绩, 但是依然存在着种种弊端制约着我国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此外, 传统“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思想严重的束缚了教师与学生的行为, 致使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一种严肃、呆板、压抑、深沉的教学气氛, 这不仅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大大地降低了学习的效果。为了摆脱现有的教学困境, 我们只有不断地追求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才会切实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使其进行主动地探究式学习, 这样不仅顺应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也适应了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要求。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来源于学习的兴趣, 因此,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进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 在小学数学过程中教授有关三角形内角和部分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让全班同学每一个人都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并实际的让其进行内角和的度量, 然后改变三角形的形状, 再度量改变后的三角形的内容和, 重复上述的操作, 学生会发现:不管是改变三角形的形状, 还是改变三角形的大小, 其均不可以改变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值, 即其内角值始终为180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不仅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其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重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促进教学

俗语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归于生活”, 而就教学而言, 则是“知识源于生活而又归于生活”, 即:知识和生活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关系。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将教材中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现实物体进行相互的联系, 充分地凸显教材的生活本色。但是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许多数学教师往往忽略了教材的实际性与应用性, 不能够将其与生活进行有效地联系, 这样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因此,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善于将生活中的知识与教材的内容进行充分地融合, 将抽象、片面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现实化, 这样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授有关几何形状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提前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石膏或者塑料的几何模型, 如圆锥、球体、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 此外, 也可以举出一些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状, 如高楼、水池等, 在课堂上讲述各个几何定义的时候, 可以尝试地让学生们根据具体的石膏、塑料模型或者生活中的建筑、用品的外形进行恰当地阐释, 这样的教学方式形象、直观, 贴近生活、贴近实践, 通过这样的教学, 我们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 促进教学发展

自进入信息社会以来, 我国的科学技术在飞速的发展的同时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科学技术在教学方面的主要应用体现在多媒体的引入, 其将现有的教学知识用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图像表现出来,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 多媒体作为一个有力的教学工具, 不仅可以充分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教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教学主要应用于情景教学的过程中, 其可以将逻辑性超高的数学问题进行有效地收集与处理, 凸显实物的运动与结构, 此外, 其在激发学生探索、发明、创造方面也具有巨大的作用。基于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合理的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以使教学氛围更加融洽, 教学互动更加频繁, 教学质量更加高效。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进行单纯的多媒体教学, 教师还需要注意适当的结合传统的黑板教学, 进而才能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

例如, 在数学课堂教学教授有关立体几何的分割部分的内容时, 如果这时候只是凭学生进行假想, 可能显得过于抽象, 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但是如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flash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立体被剖切的整个过程, 这样将深化其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 进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加强数学练习题的练习质量

学习是一个不断巩固、不断强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的学习也不例外, 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技能,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数学练习题方面的努力。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提高课堂上的教学质量, 还需要加强学生课下学习的力度。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下作业的方式, 选取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来布置给学生, 这样在学生做习题的时候, 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强化, 进而促使其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总之, 小学数学教育作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 其学习的质量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基于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要不断的追求丰富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课外活动,呈现英语的别样精彩 篇2

笔者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尝试在英语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在毕业时要达到能简单的识图和对话,并能阅读浅显的英文故事短文的目标。要想顺利达到这一目标和要求,仅靠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课外材料的合理有效利用,既是对教材的有效补充,又是对教材学习的一种检测和提升,也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最有效、直接的方式。

1. 自画、朗诵英语漫画作品

漫画书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读物。借助于漫画的滑稽、夸张、简明的表现手法,再结合学生自身的英语知识,学生能很快理解课文大意。因此,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在课外自画、朗读英语漫画作品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而且也能在朗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形象思维能力。

2、改编rhyme,chant或songs

rhyme,chant,songs 等环节是牛津小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由于这些环节形式活泼,内容有趣,因此学生很乐意去学习。鉴于此,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在课外对其中的一些小诗和歌谣进行改编,这样既能有效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使学生从英语视角中走出来,增强书面表达能力。

3.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小学生的表现欲望都很强,他们都特别希望被家长和教师赞许和肯定。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笔者尝试不定期的在班上组织英文读书比赛,让学生、家长、教师三方当评委,从发音、语速、选材、语感等方面进行评选,并颁发奖品,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二、开展英语专题研讨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英语对于儿童是“新生”事物,他们在对其发音和表述方式感到好奇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疑问和不解。其实,这正是英语教师进行方法指导与思维点拨的关键。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课下开展专题研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要以为专题研讨只是英语专家、学者、教师才能完成的工作。其实不然,小学生虽然在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方面还有待完善,但他们对知识的探究心理却一点也不比成人差。例如,“thank you”是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中表达“感谢”的习惯用法。那么在语言交际中,除了用“thank you”之外,还能用其他方式来表示感谢或感激吗?为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笔者就以“‘感谢’英语知多少”为题,让学生课下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讨。通过阅读报刊、杂志、观看影视作品、网络搜索等多种途径来拓展学生的研究渠道,开辟英语第二课堂,让各个研究小组将研究成果进行集中汇报。经过大家的努力,师生讨论总结出以下几种表达感谢的方式。如热情洋溢的“谢谢”,用appreciate,例句:I really appreciate it.(我很感谢。)如称赞对方功劳的感谢用thanks,例句:Thanks to you(we made it on time).(真要多谢你,我们才能准时完成)非常正式的“谢谢”用grateful,例句:I’m truly grateful for your help.(我非常感激你的帮助)

通过专题研讨,学生能够以某一具体的问题为点,经过教师指导与小组探究,不断进行思维拓展,从而加强了知识的横向联系,构成线,最后通过应用得以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构成面。

三、开展英语课外实践

知识的最大价值在于应用,而国人学习英语的最大困难就在于缺乏较为真实的语境。随着小学生词汇量的不断积累,语法知识的日益丰富,表达能力的逐渐提高,利用课外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例如,在学习了school,zoo, supermarket, train station等表示地点的词汇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熟悉和运用“Excuse me,Where’s...?”“Go straight on/Turn left/Turn right”等短语和句型给他人指路,教师可以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去汽车站、火车站、公园、景区等公众场所,担当义务“指路员”,更好地服务外国朋友。

又如,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训练他们能够用纯正的语音进行对话与交流,教师也可以定期在校园内外举办英语角(English Corner),让大家聊一些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如天气情况、电脑游戏,讲一些英文小故事,进行情境表演等。在这样轻松愉悦的交谈中,学生的英语运用水平也会潜移默化的提高。

总之,英语课外活动给小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一片新天地。这里,不仅是他们尽情表演与发挥的舞台,也是彼此学习与借鉴的园地。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课外活动的作用,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教改呈现的精彩 篇3

2015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 (Ce MATASIA) 于近日在上海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办。这一次, 林德不仅拥有最大规模的展区, 更将德国工业4.0时代的领先技术第一时间展现在中国物流领域。分布在展馆各个角落的林德展区, 从创新 (Innovation) 、智能 (Intelligence) 、融合 (Integration) 三个部分来全方位地展示了物料搬运的系列车型、综合的全价值链服务, 更结合诸多的用户真实趣味体验。

林德的创新始于设计的最早期, 经过德国百余年的沉淀, 将德国精益求精的态度与严谨先进的技术引入中国, 引领国内叉车行业不断发展。在这次的Ce MAT林德展位上, 来宾看到了林德安静却更强大的电力驱动技术, 灵敏却更环保的新能源电池技术, 便捷却更安全的操作警示系统。“技术可被复制, 体验无法拷贝”, 观众参观的不止是一个工业“博物馆”, 更是一个体验馆———林德现场模拟轨道电力驱动叉车模型, 使观众在现场就能体验林德的领先电力驱动技术;精彩的叉车叠香槟塔表演秀吸引了观众驻足观看, 现场叉车拨手机的游戏更是让气氛紧张而热烈;而户外的林德卡丁车竞赛游戏更让用户体验了一把速度与激情的碰撞。

适时引导 呈现精彩 篇4

应体现在学生的价值取向困惑之时。在教学《掩耳盗铃》时,一教者让学生说说学了这一课的所获。学生们纷纷说:“人不能有做坏事的想法,否则总会遭到惩罚的。”这些无疑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有一学生说:“我们做事应当考虑周密,否则就会暴露。”对这一说法能给予肯定吗?能说是正确的独特体验吗?可惜,教者未能及时指出。我觉得应当给予指导,让学生从动机上去思考。

当学生的人文情感有所偏颇时,教师要进行扶正。一位教者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指名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也许是紧张的原因,这个同学读得结结巴巴,错了好几个字,底下同学都笑了。教者摸了摸那个同学的头,亲切地说:“别紧张,你再准备一下。一定会读好!”过一会儿,教者又喊那个同学来读,果然读得很好。教师用自己的宽容和等待引导了同学们,告诉他们要宽厚地对待别人。

教师的引导应当体现在阅读需要走向深层次时。于永正老师说过读书要读出字面背后的东西,才是真本领。语文教学,教师应当是引导学生挖掘语言宝藏的领路人。教学《槐乡的孩子》,教者让学生找如“月落柳梢”这样表示时间的词语,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教者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学生说“生动具体”。教者很满意地告一段落了。其实这还不够,教者还可让学生再走一步,让孩子把“黎明”、“傍晚”、“夜深”替换到原来的句子中,比较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能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

当学生的学习需要获得学习方法时,教师要加以引导。“教是为了不教”,从生字的学习到表达方法的运用,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己会学习语文。生字,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和理解字义的方法;读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读完文章,我们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些方法的习得,都是需要我们去引导,从而让学生在读文的时候不再仅仅停留在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掌握怎样表达的,同时用这样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的表达。

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需要教师引领。随着课程改革,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但是,我们常常看到学生评价是肤浅的、程式化的。如教师让学生读完课文后,让同学们说说这个学生读得怎样。很多学生都会说:“很好,声音响亮。”可是究竟好在什么地方?难道读书声音大就好吗?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初读,可以从读得是否流利、正确上去评价;精读,可以从读得有味、有情上评价;特别要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字词去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学会读、学会表达、获得成功的体验。评价的权利给学生好,但让学生学会评价更重要。

引导,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引导的地方很多。词语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的朗读难以到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语文学习,需要教师引导……我们绝不能因为强调了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作用而弱化了教师引导作用。当然,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中真正地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应做到:

目中有人。教师的教学要更有效地为学生服务,必须研究学生,做到眼中、心中都有学生。目中有人,更要注意的是教师有效的引导,也同样是对学生的负责和尊重。教师应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深入了解,对学生的需要、兴趣以及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考虑充分,这才能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尊重,学得投入,学得主动;这样,教师才能导得适当,导得巧妙。

胸中有本。面对文本,窦桂梅老师深情地说:“慢慢地读啊。”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课上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只有自己钻研出味儿,才能教出味儿。”王尧先生说:“在文本上死去活来。”这些语言道出了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语文教师要把握课标,要深入地钻研教材,对一节语文课教什么、重点在哪儿、难点在何处、教到什么程度了然于心,这样才能导得适时,导得到位。

手中有法。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教师应该虚心地学习,向名师学、向书本学、向学生学,掌握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掌握应有的语言艺术,适时运用,这样才能“导”得巧妙、“导”得有味、导得深入。

心中有情。语文教师要有一种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之情,对文本有种近乎知音的真情。这样,教学时精神才能投入,课堂才能激情洋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语文产生感情。

肚中有货。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文素养,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精彩,教师能听出其巧,点出其妙;学生发言存在错误,教师能指点迷津,拨云见日。这些都是一种引导。而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如诗如画,让学生在由衷敬佩之下产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这更是一种引导。

丰富历史课堂,呈现历史精彩 篇5

一、积极引导,大胆尝试

大部分学生机智灵敏、头脑灵活,但考试成绩相差甚远,这都源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接受能力、兴趣特长、性格等都不同。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不能完全一视同仁,要因材施教。

在备课时应更多地切合学生的实际,对课本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对于一些教学内容可采用学生搜集资料表演的形式完成,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上课。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开展辩论赛。如:对斯大林、拿破仑的评价,对辛亥革命的成败、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等,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各抒己见,可能讨论争论会使学生争得面红耳赤,但多少能让学生把自己独到的见解说出来,打开学生的思想之门。

二、巧设问题,疑中进步

有疑,人才会进步。人类就是在不断探索中进步的。“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只有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疑问时,才会思考为什么。只有通过思考才会深知其中奥妙,才会更扎实地掌握知识。

比如,必修1讲到“西周分封制”时,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封邦建国,目的是什么?分封的对象有哪些?分封形成了怎样的等级结构?分封的作用,前期、后期怎样?如果某诸侯有三个儿子,其中大儿子是妾所生,二儿子和小儿子是妻所生,那么谁将继承诸侯之位呢?

当学生自主看书思考,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搞清楚了,自然就会对“封邦建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老师的层层设问,学生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运用地图,化难为易

教育界有这样的说法:史地不分。多看历史地图可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方面的理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一些空间跨度较大的历史事件的认识。“即图而求易”,直观性、形象性历史地图能帮助学生理清基本史实。这也是笔者在教学中深有体会的,是常用的教学方法。

例如必修一《国共十年对峙》,由于这一课内容复杂、头绪纷繁,书本在描述长征经过时却相当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做了如下设计:让学生手绘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路线示意图,说说红军经过的主要省份、河流及有关事件。后来,课堂上学生借助书上的路线图和自己画的简图,把从瑞金出发到会宁会师的长征过程及相关事件描述得基本清楚。

例如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课上教者出示地图,以大西洋为界,先从迪亚士到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达伽玛到印度,麦哲伦环球航行。巧记葡萄牙支持的航海家往东,西班牙支持的航海家往西,航海时间顺序正好是一葡一西。一经总结,学生豁然开朗,而且记得很牢。这样就带动了学生通过地图找到适合自己的简便学习方法。

四、组织竞赛,积极探究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教育资源给教学带来了便利。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收集的资料,上课时通过竞赛形式展示各自的成果。

例如笔者在讲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对于战争背景的分析,让学生课后自己查资料在课上展示出来。有的学生补充了对北洋舰队的介绍及慈禧太后为了过自己的六十大寿而大挪海军军费的做法,另外还介绍了日本为了发展自己的海军全国上下如何节俭以用来购买军舰,等等。

通过学生课后自己主动学习,搜索材料,把中日之间当时的背景对比,同学们能自己分析得出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老师在整堂课中发挥了组织作用,学生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了出来,知识视野也开阔了,比纯粹老师教的效果好得多。

五、优化语言,乐趣记忆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重要工具,它运用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兴趣高低,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教学语言的锤炼与修养。

例如讲到必修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师设计简单易懂的方法让学生记住。如:“李鸿章拿着伊藤博文送的一把酒壶(1895年)喝酒醉死(4月)了”,以记住《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及人物,教学生用“一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二亿(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三岛(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四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记住《马关条约》的内容。

如讲到必修一《南京条约》,运用同样的方法教给学生知识点,五个通商口岸:“上广厦沪宁”。

再比如必修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讲到经济特区时,教师归纳出口诀“汕珠厦深海”(山里的野猪跑到深海)。这样,通过谐音、浓缩方式记忆历史知识,既有趣味性,又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改革的步伐。发挥老师的作用,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思考历史问题。只有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育才会进步,课堂才会更生动,学生才会受益终生。

摘要: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是主宰。教师在课堂中几乎是在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静静等待老师的灌输、等着老师给要点,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懒得动脑筋, 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因而, 教学急需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改革,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叶小兵.关于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历史教学.

挖掘言语智慧,呈现精彩课堂 篇6

一、入耳入心,有亲和力

传统课程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问题的解决,所使用的语言往往以平铺直叙为主,虽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却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甚至会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因此,教师课堂语言应当既有慷慨激昂和抒情的韵味,更应当贴近学生的内心,注重语言的趣味性、启发性,运用亲切的语言能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比如,我在教学《西湖》时,对学生进行了学习引导。我首先问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呢?”对于这句俗语,同学们纷纷举手,表示耳熟能详。我则继续引导:“那么我们美丽的杭州最著名的景点是哪里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西湖”,“那么大家能不能描述一下自己心中的西湖呢?”这样的问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多同学将自己耳中所听、脑中所想、眼中所见的西湖形容出来。有的同学说:“西湖就是人间仙境。”有的同学说:“西施古典美,西湖现代美,异曲同工之处,两者相比喻,形象又贴切。”我不仅为同学们的形容竖起大拇指,同时也加入到同学们的互动之中,课堂气氛非常浓厚,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教师富有亲和力的语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他们的心灵,引导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进而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文章蕴含内涵的理解,能够让学生通过教师语言感受到言语的智慧所在。

二、诗意渲染,有感染力

生动形象的语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语言所描述的场景,引人入境,让学生主动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深刻感知所学诗词和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情”和“境”。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运用诗句来进行教学,可以极大地提升言语的感染力。

比如,我在教学《古诗两首》中《江南春》时,首先让学生自己试读一下古诗,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内心感受诗句中的美景。在学生轻闭双眼时,我轻声解读着诗句的含义:“辽阔的千里江南春景美如画,莺歌燕舞绿叶映衬鲜艳红花。水村山郭酒旗在春风中招展,南朝佛寺有多少笼罩烟雨下?”同学们仿佛看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看到了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景象,看到了燕子、黄鹂清脆地在叽叽喳喳地唱着歌,看到了朦胧的春色。运用“反向”解释的方式让同学们对诗句进行记忆。之后,我还让学生寻找与之相似的诗句,有的同学说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的同学说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通过我的引导,同学们的思路更加开阔,会自觉进行诗句的掌握,学习效果更好,所掌握的诗句也更多。

借助丰富、富有诗意的语言,语文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创设出与所学语文知识紧密相关的意境,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时让学生总结诗句,同样可以达到言语能力的提升。

三、循循善诱,有生命力

有生命力的语言能够提升语文教学的生机和魅力,让语文教学课堂富有活力,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言语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高知识的广度及语言的深度,在进行语言描述时配以丰富的表情、体态来提高语言的丰富性,创新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更加鲜活。

比如,我在教学《望月》这篇文章时,首先让全班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结合自己的情况并找出其中的生字和生词,我带领学生对生字生词进行学习,并使用多媒体进行了文章朗读:“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他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将江面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同时,加上音乐的伴奏,其朗读不再是干巴巴的单纯声音,而是更加生动,其言语的生命力一下子彰显出来,同学们也通过声伴乐的方式,仿佛一下子感受到了江面上跳动的月光光斑,仿佛月光就在头顶上挥洒着,月亮仿佛也“活”了起来,学生们一下子进入了“望月”的语言氛围中。

通过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教学,语文教学课堂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学生在学习时也更加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快速进入了鲜活的教学中,能够感受言语的生动性,感受言语的生机勃勃。

智慧的语言绝不是简答的枯燥朗读,绝不是单纯的书写汉字,其应当具有生命力、活跃度、生动性的语言内容,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桥梁,应当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路径。只有言语充满了教师的智慧和精心的设计,课堂的教学才会更加精彩,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才会更加深厚而广博。

参考文献

[1]王虹,宋鹏君,李臣之.小学语文课堂言语互动个案观察[J].教育科学论坛,2013(9).

教改呈现的精彩 篇7

笔者进行了基于“再创造”的整理和复习教学的研究, 下面仅谈谈本人的一些实践与认识, 以求教于大家.

一、有效的激活, 让学生在新的思维场中再现知识

整理和复习教学中, 知识的回忆与呈现是基础和关键.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以“这节课我们要复习……”的导语和盘托出, 或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这单元学过的知识有哪些”的问题抛给学生回答. 这样做虽然能够达到再现知识的目的, 但这只是零乱知识的简单重现, 不能在学生头脑中产生认知关联, 产生整理的思维线索. 基于“再创造”的知识回忆就是要通过学生的“再创造”的活动, 营造一个“思维场”.所以在整理复习课中应该让学生在整理中体会知识间的相关联系, 感悟知识间的逻辑结构为复习做好准备.

如“多边形面积的整理与复习”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我是这样让学生来回忆知识的:

出示题目:王大爷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 (如下图) , 分成三块种蔬菜.

师: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 如果王大爷想选其中最大的一块种南瓜, 你认为他应选哪一块呢?

生1:我认为是中间一块.

生2:我觉得是左边一块.

生3:我想把三块田的面积分别算出来问题就解决了.

(教师示意其他同学对此的看法 , 最后一致通过学生3的想法)

师:谁来分别口算一下各块田的面积?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 结合图中的数据, 你发现了什么?

生1:左边一块三角形的地和中间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等底等高, 三角形地是平行四边形地的一半.

生2:右边那块梯形地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的一半正好是中间那块平行四边形地的底, 它们的高相等, 面积也相等.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从一道题的解答中发现了这些图形面积的内在关系, 现在谁能把这种关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画图表示, 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显示知识网络图, 引导学生观察.

师:从左往右看, 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

师:从右往左看, 一种新的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计算. (板书转化、联系)

在教学中, 我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说一说学过哪些图形面积的公式, 而是让学生解决一个菜地的面积,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 自然地唤起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的认识. 这样, 通过学生的解答发现这些图形面积的内在关系的活动来营造“思维场”, 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的积淀, 在大脑中进行相关知识的搜索, 并以此作为复习的基点展开梳理.

二、系统的整理, 让学生自主构建个性化的认知结构

整理和复习教学中, 知识的梳理是核心和重点. 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主观地根据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来构造“知识链”“知识网”, 并强加给学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 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 就是说学生的认知结构必须是通过自己的内化来学习的, 这个过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完成. 因此, 在整理和复习教学中, 认知结构的形成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 基于“再创造”的整理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 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感悟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逐渐丰富、完善和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 实现对知识结构的“再创造”.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

多媒体呈现出12根8厘米长的小棒、12根6厘米长的小棒、12根3厘米长的小棒.

师:选择你所需要的小棒搭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

生:可以用4根8厘米、4根6厘米、4根3厘米搭一个长方体.

生:可以用12根8厘米搭一个正方体……

师:请你快速搭起你想象中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 你用这个单元的知识可以计算出他们的哪些量?

学生计算并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我们刚才通过计算, 回忆起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表面积和体积. 你还能回忆起哪些这个单元的知识?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容积及容积单位.

师:老师提供给你们一张表格你能把这些知识写在纸上吗?

学生填写表格完善这个单元的知识.

师:如果从刚才搭建的长方体中截取最大的正方体, 你说可以是多大的正方体?

生:最多是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

师: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变成3厘米时就成了正方体 (电脑演示转变过程 ) ,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图来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吗?

在教学中, 我充分尊重学生, 大胆放手,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网络图. 学生在梳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过程中, 重组了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并联系自己的经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如网状图、树状图、辐射图, 等等. 这样, 通过学生的思辨创造的知识网络图更有个性, 更有创意, 更有助于学生内化、理解和记忆.

三、综合的应用, 让学生在挑战中深化理解和提升能力

整理和复习教学中,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设计一些练习巩固复习的知识. 但练习设计时关注的是通过练习强化基 础知识, 或是收集新题型以备考试之需, 而忽视练习的思维含金量. 基于“再创造”的知识运用就是要设计具有适度挑战性、开放性的练习, 给学生一个大的思维与创造的空间, 给学生经历探索与感悟的机会,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进一步理解整理的知识, 提升解决问题、探索认知的能力.

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整理与复习”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

师: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下面是一些加数不相同的加法算式, 你能改写成乘法吗?

(出示 ) 找规律再计算 :

11 + 13 + 15 + 17 + 19 = ( ) × ( )

20 + 21+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 ) × ( )

31 + 32 + 33 + … + 42 + 43 = ( ) × ( )

师:仔细观察加数,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你能计算吗?

生1:相邻两个加数的差相等.

生2:每道算式的头尾两个加数相加, 和相同.

师:能不能把这些加数不相同的算式改成乘法算式?

学生独立尝试.

师:刚才的算法就是著名的高斯算法.

师介绍高斯和高斯算法.

小结:希望你们能向高斯学习, 从小积极思考, 长大成为社会杰出的人才.

在教学中, 我不是简单地设计几道题目让学生计算, 而是让学生先想一想加法可以转化成几乘几, 才能简便计算.这样学生就不是机械地运用运算定律或性质进行计算, 而是把观察数的特点与运用运算定律或性质相结合来解决问题, 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两位数计算的方法, 而且理解了高斯算法的原理. 只有练习设计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金量, 才能给学生适度的挑战,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就能得到自然的增值, 必然能收到深化理解和提升能力的效果.

总之, 只要我们高度尊重学生“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创造者”的需要, 正确把握整理和复习的价值, 树立基于“再创造”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观 , 就能使整理和复习走出简单的知识回忆的老路. 让新课标下的整理与复习课走向温故知新探索再创造之路, 从而走上开发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和谐之路.

参考文献

[1]吕传汉, 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研究[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

[2]D.H.Jonassen.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大年,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张天孝.新数学读本[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教改呈现的精彩 篇8

所谓翻转课堂, 就是教师创建视频, 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 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1]。翻转课堂的实现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网络环境;二是学生必须具备非常强的自觉性。对于自觉去利用视频学习的学生, 可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提高学习效能;而对于自觉性不强的学生, 课下自己不学, 课上因为进度太快, 导致学生学习直接出现脱节, 这样非常容易造成两极分化, 并且是一种不可逆转的两极分化。而要把它融入高中化学教学当中, 就必须结合化学学科的特殊性, 进行有效的教学, 具体实施几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 翻转课堂在化学课中具体实施过程

笔者将新高一两个不同层次的班级作为研究对象, 一个班级为年级特保班, 化学平均分为85.7左右, 另个班级为平行班, 化学平均分为68.5左右。通过相同的环节和步骤实施翻转课堂教学, 具体过程为: (以鲁科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一) 》教学过程为例) 。

2.1 确定问题

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和实验视频、课前练习中提出的疑问, 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生根据理解与兴趣选择相应的探究题目。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该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选择题目。根据所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要求他们各自课前先观看实验视频进行课前学习, 其中:

第1组:取三支试管, 分别加入5毫升0.5摩尔/升的盐酸。将表面积大致相同的铜片、锌片、镁条分别放入三支试管内。观产生气泡的快慢。

第2组:取两支试管, 分别加入5毫升0.5摩尔/升和5毫升3摩尔/升的盐酸。取两块表面积相同的锌片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 观察锌片上产生气泡的快慢。

第3组:取两支试管中, 分别加入5毫升过氧化氢 (3﹪) 溶液, 再把其中一支试管放在热水中, 另一支放入冷水中, 观察试管中产生气泡的快慢。

第4组:取两个大小相等的试管, 分别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 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半药匙二氧化锰, 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

第5组:取等量的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 分别放入大试管中, 向两试管内同时加入5毫升3摩尔/升的盐酸, 观察试管内产生气泡的快慢。

选择同一个问题者将组成一个小组, 小组规模控制在5人以内。然后, 根据实验的难易、类型进行小组内部的协作分工设计。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一个操作的实践, 最后在课上一起进行协作式实验探究。

2.2 独立探索

独立学习能力是学习者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从个体的发展角度来说, 学生的学习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所以在课的设计过程中, 我先让学生自学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公式, 然后观看课前学习视频, 了解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然后在课堂上, 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以及实验的验证而达到自己理解化学反应速率这个概念, 并且可以总结出影响因素的最佳效果。通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把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贯穿于整个课堂设计, 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2]

2.3 协作学习

在这节课的交互性活动中, 因为有学生分组实验这个环节, 教师需要随时捕捉学生的动态并及时加以指导。小组是互动课程的基本构建模块, 其互动涉及2个或2-5个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实验中;允许和鼓励学生以低风险、无威胁的方式有意义地参与;可以为参与者提供与同伴交流的机会, 并可随时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例如第五组实验需要称量等量的块状碳酸钙和粉末状碳酸钙, 笔者就要求学生积极思考, 相互探讨可操作的方法, 并且协作进行, 结果有两组同学获得完全不同的方法。其中一组同学的方法是先称块状碳酸钙5g, 然后称量粉末状碳酸钙5g。另一组同学方法是先将托盘天平调零, 然后在两个托盘上分别放入块状和粉末状碳酸钙, 只要天平指针在中心位置, 说明两边的碳酸钙也为等量的。通过这个案例, 我可以感受出学生思维的活跃度的创新性, 而这又和相互协作是分不开。

2.4 成果交流

在课堂分组实验之后, 我让小组请一到两位同学起来描述本组实验内容和成果, 并总结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与其他组同学分享。第一组同学通过实验得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因素是反应物本身性质。第二组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浓度增大, 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第三组学生得出温度升高, 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第四组学生得出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第五组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如此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实验学习之后, 完成个人或者小组的成果。

3. 翻转课堂在不同层次班级实施后的效果比较

3.1 为了比较两种不同层次班级学生对翻转课堂上课的接受效果, 分别编制了相关的课后测试题。

其中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10分钟, 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20分钟, 两套测试题结合课前和课中所学概念和实验, 主要考查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实验所得结果等知识。具体题目为:

3.2 测试成绩统计

经过两个不同班级对翻转课堂教学接受效果的对比发现, 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程度较好的班级可以有更高的学习效果。成绩情况具体为:总分30分, 程度较好的班级平均得分为26.7, 程度较差的班级平均得分为16.3。课前学习知识点, 准备实验, 且通过观看视频中的实验了解实验操作要点和注意点, 课中学生练习操作效果明显好于没有提前观看过视频的学生。程度较好学生比程度较差学生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更有优势且接受效果更好。

4. 研究启示

根据以上研究, 可得行以下几方面启示。

第一, 对于操作训练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保证。学生课前通过观看视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并且运用这些技能解决化学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应该通过翻转课堂让学习即能课前进行专业学习, 课堂过程中接受专业的训练。

第二, 翻转课堂教学中的课前自主学习是重点。设计这节课前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自主学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当课堂过程中通过实验能过更加直观和深刻理解几个影响因素的意义。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仔细阅读教材, 细致观看实验视频, 关注实验的注意点、易错点、关键点, 为课中独立实验作好充分准备。

第三, 建立课前学习、课中活动、课堂检测之间的联系, 不能将课堂变成课前学习的简单重复[3]。设计课堂检测题时将考查的重点放在实验操作上, 让学生注意操作易错点, 并且通过师生讨论及时纠正。课后检测习题注重定义和影响因素的考察, 可以有效的巩固学生学习。

总之, 在有学生分组实验的化学课堂中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有多种, 只有不断摸索、思考、积累、总结和完善, 不断进行优化, 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跃国, 张渝红.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 (03) :9~10.

[2]朱宏洁, 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课程与教学, 2013 (8) , 79~83.

教改呈现的精彩 篇9

一、从学生兴趣出发,进行数学课堂的预设

如果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方法,可以有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要想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教师首先就需要了解班级中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堂预设中加入与学生兴趣相一致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预设可以使得教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审核,从而使得数学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要掌握学生的兴趣就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交流中取得信息并加入到课堂预设中,促进精彩课堂的呈现。

例如,在“小数乘法”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的适用性,懂得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小数乘法是小学阶段最为基本的一项教学目标,掌握小数乘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教师要想呈现一节精彩的课,就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对课堂进行预设,从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趣味性的角度对知识点进行剖析。例如,平时学生对账单的计算都有所接触,教师就可以在课堂预设中加入这一计算账单的例题,并对教学效果进行预设,如预设学生通过下面的课堂教学很快掌握小数乘法,就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实施。比如“小红买一本画册花费了4.3元,如果小红又买了四本,问小红共花了多少钱?”这一简单的例题给出了详细的小数的计算过程,4.3元就等于4元3角,4.3×5=21.5,就是小红花了21元5角买到了总计5本的画册。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引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初步的课堂预设

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方式。所以教师进行课堂预设时,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要尽最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预设最为基本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性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对课堂进行有效预设,并进行整改,从而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有效利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教材“积的近似值”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学生要掌握四舍五入法的运用,并懂得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四舍五入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在进行课堂预设过程中,教师就要从学生出发,尽可能地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比如列举一些数据:2.984;3.778;15.541;19.4523……让学生对这一系列数据进行四舍五入,分别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课堂预设中如果教师相信学生能对这部分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和理解,就可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使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如果对学生的这部分知识点的教学还不够放心,还可以加入应用型例题,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深层次理解四舍五入的应用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促进精彩课堂的呈现

与学生互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互动能使得师生彼此了解,从而加强课堂教学的默契。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在课堂预设中加入有助于引起学生兴趣的元素,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发挥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呈现精彩的数学课堂。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学生对教师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掌握教师的思考和学习方式,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课堂预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精彩课堂的呈现与之息息相关。做好课堂预设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最佳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推动教育的发展。

教改呈现的精彩 篇10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 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情感状态。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剂,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趋力。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就会表现出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习效率也会不断提高。教学实践中, 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 以直观、动态、形象化的演示效果, 创设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的视听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饶有兴趣地观看生动画面的同时, 渐入佳境, 在愉悦的气氛中享受数学思维的快乐。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 积极创设情境, 把学生带入一个精心设计的符合儿童心理的情景中,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探索知识的活动中, 学生学得主动, 学得积极。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认为, 所谓学习的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 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 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这些知识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很显然, 这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的, 它必须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师的教学充满形象, 声音, 色彩, 就能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 我们就能使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融形、声、色、动、静于一体,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上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例如, 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画面:一昼夜钟面从0点到24点时针和分针的变化过程, 随着钟面的变化, 同时演示夜色, 星星、月亮逐步变淡, 太阳慢慢升起, 再到夜色, 星星、月亮的过程, 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融形、声、色、动、静于一体,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上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二、借用多媒体技术, 拓展课程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充分激活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 全方位地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必将能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优化, 提高教学效率, 促使学生全面、和谐、愉悦、高效地发展。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 在学生小组合作, 动手实践探索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比值总是三点多的基础上, 告诉学生, 古代数学家就已经研究出了这一点, 演示《周髀算经》, 算经中就提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是:周三径一。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周三径一”已经不能适应, 进而介绍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求圆周率的思想和方法, 让学生直观体验。利用课件演示, 先出示圆, 再依次出示圆内接正六边形、圆内接正十二边形、圆内接正二十四边形、圆内接正四十八边形、圆内接正九十六边形……正六边形的周长正好是圆直径的3倍, 正十二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3.105828倍, 正二十四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3.1320628倍……师引导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发现, 而再继续分下去, 正二十四边形、正四十八边形的周长越来越接近3.14。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研究历史, 渗透了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播放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精密值中做出的贡献, 以及现代数字技术发展在计算圆周率精密值中的作用。让学生经历了圆周率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 在完成教学目标后, 设计了这样一个“了解人民币的历史”环节, 让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 知道中国货币历史久远, 夏商时代以海贝为币;金属币始于商代晚期的青铜贝, 距今已有3000余年。春秋战国时代, 货币文化有很大发展, 金属铸币后先后有布币、刀币、有文铜币、金版及有孔圆钱等等, 形成文字、形制各具特色多元格局的货币文化。以及发展到现在的第五套人民币, 通过图片与文字的再现, 真实得演绎了人民币的发展历史, 让低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妙用多媒体技术, 促进学科整合渗透数学美

上一篇:经典诵读活动下一篇:江苏省农产品贸易研究